“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

2024-08-26

“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精选3篇)

1.“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 篇一

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苏明文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理解音乐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创新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音乐教师能否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因此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了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首选。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为此,音乐课堂中构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上,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一上课就开始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同伴们 “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RichardA.Via)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作为教师,你必须爱你的学生,或者爱你正在教的科目。倘若能两者都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除非你爱二者之一,否则你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黎巴嫩贝鲁特英语学校进修班的桑德拉伊诺斯(SondraEnos)教授曾任意挑选出100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4岁到32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然后对他们理想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同早期冰冷无情的师生关系相比,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桑德拉伊诺斯把学生的意见记录下来加上她自有见解的评论:1.一个好老师应年轻活泼,或者心态年轻活泼。2.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3.他不应言行高傲,不要像命令仆人似地命令我们。4.一个好老师

知道的东西应比书上的内容多得多。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常表示希望有位有同情心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记得“自己当学生时什么样儿”,最后,出人意料地有些学生竟提到了老师的外表,“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地瞧着她我没有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喜人。”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当作整个人生命的延续,就会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做到“师爱胜于母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师爱,就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指引学生走上成长的道路。

二、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首先师生间要创造互相尊重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生成一种亲和力。一堂音乐课里如果充斥着批评、挖苦之语,学生将毫无参予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何谈提高。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努力的发挥想象,探索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同时,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也应该是亲切融洽的,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每一位成员才会真正愉快地相互交流。其次,教师的语言应生动、优美,富有鼓励性。生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再辅以饱含着情感的鼓励性语言,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只有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主动参予音乐的学习、活动,才能主动地探索,去提高。我们应该也必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气氛即周围的状态,学生只有处在一个令其身心愉快的气氛环境下,才能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学时首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直接经验,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才能获得。现在是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使得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源。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他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通过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案例6:《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这节课是一节同传统和常规完全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那是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教师通过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互动教学模式情景

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在《音乐鉴赏》的《丰富民间器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京剧》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亚非音乐神韵》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鼓乐的节奏作简单的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运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联想与想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得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及能力进行自由思维,愉快地学习、活动,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的发展,而忽视右脑作用的开发。)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岁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四、音乐作品多样化、拓展实践丰富化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如果教师只是严格遵循教科书而不越雷池半步以为单调的讲课本、专听深不可测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味如嚼蜡,音乐课自然也就失去了这些本来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听众”和“小演员”。因此,我们音乐教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遵循美育的原则,培养艺术能力和各种文化素质

人不仅有灵魂,还有智慧,智慧是经由灵魂统合的各种智能的整体,这些智能就是哈佛大学零点中心不久前揭示出的人类的各种智能,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等。智慧绝不是各种智能的想加,而是经由知觉和想象,各种智能发生联系和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整体,他是一个高级存在,同时也是与国际综合国民素质相互竞争需要的反映。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和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将哲学的、生态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和创造学的各种学科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起一种更全面、深刻、动态、开放的艺术新理念。艺术(音乐)修养高的人能够更深刻低理解人生,从而影响他的生存质量,关键是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功利对人的束缚,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艺术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培养将各门艺术之间“艺艺相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贯穿课本教学内容,汲取时尚生活元素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展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年都有大量的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优秀作品产生,如电视电影主题曲、音乐电视、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外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等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假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植根教材,掺和一点流行音乐,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感受那广场音乐、网络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相信没有学生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课。

3.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丰富的综合艺术实践

在人类社会愈益开放的今天,如何避免个体的锢闭、狭隘,从而与人更真诚地合作、更和睦地相处,已是一个十分凸显的问题。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找到了交往机会,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重唱、重奏、歌舞表演、话剧的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音乐讲座、管弦乐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电声乐队、话剧编演团、口琴、电子琴等等一切可以因地制宜的各种活动项目。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

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团结协作,认真钻研教材,领会课改实质,把教研专题扎实有效、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我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在课改园地绽放美丽的花朵。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那颗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把音乐课外活动变成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更新理念、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

2.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二

实 施 方 案

2009 9 12 为了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跨越,实现仓房初中的新崛起;结合县教体局县教研室“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制订我校“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依据县教体局县教研室《关于开展“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依据,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切实加强校本教研,不断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探索“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实现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二、具体做法与要求

1、要加强对“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领导:①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②建立健全推进本次课改实验的考核和奖励机制③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教导处要经常检查参与课改实验教师的教案,导学提纲,导学训练。

2、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导学互动”这个课堂教学实验,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师生导学互动”,“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本次课改实验改变了教师单纯的讲和盲无目的、漫无边际、夸夸其谈的讲,学生被动听,不情愿学的死板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益。在活动中:①课改领导小组要深入系统的学习有关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②印发材料,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③课改典型引路人要向全体教师解释模式的特点、做法,并率先在教师中搞典型引路。④全面推广铺开实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3、建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改革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在进行课改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参加课改,具有一定影响力,富有成效的经课改领导小组审核评价,给予5、3、1分的绩效加分,对于消极被动,不参与与课改或只说不做不落实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经课改领导小组评价,给予3、2、1分的绩效扣分,对于这些奖惩分数,参与当月的绩效工资计算,在当月绩效工资中体现出来。

4、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按照县局教研室的要求,成立学科备课小组,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确定教法,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的作用。

三、实施过程 1、9月9日—19日为宣传发动学习阶段,确定典型引路人开始引路。2、9月23日—月底,集体备“导学互动”课案,听典型引路人上课引路,总结反省这一阶段的实验成效。3、10月10日——10月17日,集中做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工作。4、10月20日以后在全校全面推广“导学互动”课改实验。5、11月底进行课改实验总结。

3.“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合作互动 篇三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入、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科学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乐趣,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初中数学教师打造高效、高质课堂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活动不仅指教师从事教育的过程,还包括学生主动学习这一行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必将被新的教学模式所代替。“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围绕“导学结合”与“互动探究”这两个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较快发展,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法。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整合,以及有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课堂秩序,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指的是以“导学结合”及“互动探究”两者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为“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为“自学导纲”,就是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来引入新课,再让学生单独完成已经编写好的导学提纲; 第二步为“合作互动”,指的是学生在自学中独自发现问题,并经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来解决,得出的共性难题经教师精讲完成; 第三步为“导学归纳”,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第四步为“反馈训练”,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两方面内容。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将一节课堂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单位。在一节课堂的时间内,教师需完成三点要求: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以及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测;(2)以“导纲”为课堂的主线,进行组织教学。“导学提纲”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及主要思路,实行“导学提纲”教学,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者课堂秩序;(3)以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自学导纲,自我的提前认知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要变教为导,要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环节,要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自学导纲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课程中存在一些以概念理解与吸收为主的教学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以自学导纲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们首先通过自学过程来展开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过程中不仅锻炼与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有了自学基础后也能够为教师的授课过程提供基石,当教师再来进一步剖析这些概念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更容易。“中位数与众数”是概念性较强的一节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仍然是以概念的透彻理解为主导。本节教材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的教学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能够让大家逐渐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基本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自学环节,会让大家首先自学课本中对于相关概念的描述与定义,通过自学导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我会让学生们将重点集中在对于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求取方式上。此外,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做众数,大家在自学时我也会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给大家的自学过程指出更清晰的方向。

2.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与互动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新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关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时间,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的学习任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问题解决上,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才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开展互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师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的正确性,保证优质、高效课堂的建立。另外,教师也要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让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其既有知识体系当中,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

3.对课堂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学习引导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教师要通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所学知识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合理的评估,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帮助学生建立后续有效的教学课程计划,让学生保持学习信心与热情。教师还要对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一些具体知识,进行精细的分析与讲解,并且突出好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关键数学知识,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上一篇:夫子庙的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