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2024-08-01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精选8篇)

1.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一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46.0%),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42.3%),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8.5%)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3.2%).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发现不合格378例,占7.88%。

1.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4℃冷藏>24 h,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不能随叫随到,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13],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宫春勇,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43-944.[2] 张国英,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重庆医学,2013,42(9):1061-1062.[3]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29.[4] 何敬?h.微生物送检标本常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针对性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201,204.[5]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河北医药,2016,22(4):693-694.[6] 陶真,阴晴.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4):389-390.[7] 胡丽庆,吕鹏,周永列,等.中段尿在常温下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2):1097-1099.[8] 张维娜.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4):199-200.[9] 马建飞,郭超良,李刚.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44-245.[10] 董维维,朱仙芝,邱建达.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实用医学,2015,27(6):812-813.[11] 苏琼.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吉林医学,2014,58(18):4027-4028.[12] 韩淑娥,孟芝君.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山西医药杂志,2013(23):1433-1434.[13] 赖晓霏,张莉萍.2008~2010年某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及质量控制.重庆医学,2010,39(24):3365-3366.[14] 时玉雯.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中国农村卫生,2015(24):41-42.[15] 王淑媛,柯培锋,庄浩林,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16] 李慧怀,唐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41-42.[17] 夏春.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饮食保健,2016,3(4):206.[18] 张静蕾,常涓,张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4):2757-2758.[19] 张常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0):1870-1871.[收稿日期:2016-10-08]

2.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液检验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送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血液标本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等其他科室。150例标本患者中包括男79例, 女71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42.1±2.7) 岁。

1.2研究方法

整理出在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 将误差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科室, 邀请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本次研究, 与血液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共同分析不合格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对策。

2结果

对150份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经分析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的原因有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 其结果为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43.3%;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23.3%, 这两类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20例患者因标本血液凝固而导致标本检不合格, 占13.3%;14例因抗凝剂使用不当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9.3%;10例因药物影响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6.7%;另有6例因其他原因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4.0%。

3讨论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血液标本检验的项目越来越多, 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3]。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会导致检验结果出错或正常检验无法进行, 从而也就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而达不到血液检验的目的。因此, 针对样品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并总结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是有效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 提高标本检验准确度的根本途径。

从原因结果数据可知, 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可能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其中样本溶血及标本延迟送检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研究中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 占研究对象的43.3%;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 占23.3%。样本凝固、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等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但同样导致了检验结果的不合格。

从溶血原因来分析, 溶血是干扰临床检验准确性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溶血的标本中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 因此不能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绝大部分的医院已经采用真空管采血, 过去因普通玻璃试管欠干燥而引起的溶血的现象基本不存在[5]。目前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有血液标本的采集量不足从而导致真空管内多余真空过多, 引起血球破裂;其次是用注射器采血完成后转装于采血管时, 未及时卸下注射针头, 导致标本仍处于一定的压力下, 空气通过注射针头的狭小通道进入真空管造成血细胞出现变形或产生破裂;此外, 在采血后将血液在真空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合的过程中, 摇晃的幅度过大或用力过猛, 标本的冲击力过大, 导致血球破裂;另一种情况在采用干粉剂采血管时, 没有及时摇匀而导致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 界面温度过高, 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5]。

从溶血原因的分析中, 可知要预防标本的溶血工作, 采集时应该保证合理的采集量, 维持真空管中的真空量处于较小水平。若采用的血液量不足, 采血后应打开管塞片刻, 放出管内多余的真空。针对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注射器将采集的备注分装于真实试管中时, 应及时卸下注射器的针头, 卸下后沿试管壁慢慢注入。注入后将试管颠倒180°充分摇匀, 摇匀5~8次, 摇匀时动作要轻缓, 控制好摇匀的速度和力度, 尽量减少摇匀时对标本的冲击力, 减少血球破裂。此外, 采集血液标本中, 要避免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而引起的血凝指标及蛋白等的改变, 进而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 如果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甚至会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 使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造成检验结果不合格[6]。因此, 在采集血液时应注意控制好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另一方面, 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较大, 科室要重视护士人员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在血液采集时熟练操作, 做到一针见血, 规范的压脉带, 减少压脉带长时间的束缚, 并使患者取平卧体位。

凝血原因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涉及到在使用注射器采用时, 分装的量超过了采血管的额定容量。标本与抗凝剂未及时摇匀或摇匀的方法不正确、对血液黏度高的患者, 选择的采血针型号过小导致采血速度过慢[7]。由于打开胶塞的方式不正确, 导致部分抗凝剂吸附在胶塞上, 减少了抗凝剂的量, 从而造成抗凝剂剂量不足引起凝血。采集时没有完全达到无菌操作, 标本被细菌污染。由于患者疾病及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管条件不理想, 抽血时间过长而引起凝血或是采集中过度拍打穿刺地方, 过度拍打明显影响血凝指标或导致蛋白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凝血现象,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导致凝血的最主要原因是采集后未及时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或是未使用抗凝管。针对凝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应的预防对策表现为在需要分装血液标本的特殊情况下, 要以采血管的额定容量以采集标准、血液采集完后及时将标本血液与抗凝剂均匀混合, 摇匀时动作轻缓, 并在摇匀过程中将试管颠倒180°, 摇匀5~8次。对血液黏度高的患者, 选用合适规格的采血管, 尽量缩短采血时间, 科室要加强护士对检验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并对一些新业务开展相应的学习, 使护士对标本采集的容器及采血量有正确的认识。护士在采用大的采血管或采血量较大时应一边采集一边轻轻摇匀, 避免发生溶血现象。在打开胶塞时采用正确的方式, 应先将采血管底部朝下轻轻敲打或将其适当甩一甩, 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 开塞操作完毕后, 合上胶塞颠倒180°, 摇匀5~8次[8]。在采血过程中及时对采集注射器及抗凝管等进行消毒, 确保无菌的采集操作。对于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 应不断加强采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 一次性完成采血。

送检时间过长是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送检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 造成标本不合格, 无法进行正常的检验。常规的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4 h, 部分急诊患者的血样需立即送检[9]。如果血样长时间放置会导致血样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 血小板破坏增多, 若血样放置时间超过60 min, 血小板含量的检测就没有实际意义[9]。因此, 临床检验一定要控制好送检的时间, 送检时间不宜超过30 min。本研究中的35例因送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样不合格的患者, 其送检时间均在15 h以上, 按照常规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中血小板和葡萄糖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对临床诊断没有实际意义。

抗凝剂使用不正确主要是检验人员对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熟悉, 或专业水平不够而导致错用抗凝剂。如应该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剂 (EDTA-K2) , 错误选择肝素或枸橼酸钠抗凝或应该使用肝素抗凝剂而错误选择EDTA-K2抗凝。正确的抗凝剂选择应该是血常规、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脑卒中、细胞形态学等检查项目使用EDTA-K2抗凝;血生化、心肌酶等用肝素抗凝;血细胞凝集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等用枸橼酸钠抗凝[10]。

综上所述, 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方面。从上述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正确等各个方面开展有效的预防对策, 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 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血液检验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血液标本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整理出血液标本误差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 将误差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科室, 邀请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本次研究, 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结果:对150份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经分析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的原因有样本溶血, 占43.3%, 样本凝固, 占13.3%, 标本延迟送检, 占23.3%, 抗凝剂使用不当, 占9.3%, 药物影响, 占6.7%, 其他原因, 占4.0%。结论: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方面, 从上述各个方面做好采取预防对策, 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 从而有效提高标本质量, 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凤华, 于雅宁, 元琳, 等.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22 (8) :611-612.

[2]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 (2) :175-176.

[3]葛秀洁, 李静.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6) :2043-2044.

[4]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492-493.

[5]吴华, 王小青, 于波, 等.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3) :99-100.

[6]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88, 99.

[7]姜岩涛.3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6) :5504-5505.

[8]牛玉琴.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4) :1842-1843.

[9]路爱丽, 张敏, 齐振普.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的缺陷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1) :144-145.

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67-01

目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血液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对血液检验的准确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不合格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血液检验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一共80份,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1.2检验方法

1.2.1检验仪器和试剂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产自于日本东芝,型号:40-RF)进行检验,试剂来自于北京首都医院,采用K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检验。

1.2.2采集标本

清晨采集空腹经肘静脉血,量约为5ml, 进行离心处理,进行检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n表示病例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分布的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采集部位与医院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异侧采集血液标本值:钾元素是3.87mmol/L,钠元素是140.10mmol/L,氯元素是96.05mmol/L,肌酐是132.12mmol/L,尿酸是115.80mmol/L,葡萄糖是12.05mmol/L;

同侧采集血液标本值:钾元素是2.87mmol/L,钠元素是180.10mmol/L,氯元素是66.05mmol/L,肌酐是105.12mmol/L,尿酸是295.80mmol/L,葡萄糖是40.05mmol/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2.2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结果的对比:

正常标本参考值是:钾元素是4.2mmol/L,钠元素是138mmol/L,氯元素是100mmol/L,肌酐是42.5mmol/L,尿酸是198.5mmol/L,胆红素是5mmol/L;

溶血标本平均值是:钾元素是8.5mmol/L,钠元素是132.5mmol/L,氯元素是108.5mmol/L,肌酐是85.6mmol/L,尿酸是105.5mmol/L,胆红素是19mmol/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2.3血液送检时间与医院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正常的送检结果参考值:ALT是67.5U/L,AST是25.5U/L,GLU是6mmol/L,LDH是200.5U/L,CK是170.5U/L;

1小时后送检的检验平均值:ALT是62.5U/L,AST是20.5U/L,GLU是5mmol/L,LDH是245.5U/L,CK是145.5U/L。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3讨论

3.1采集时间

通常,采集血液的时间在早晨空腹的时间段抽取静脉血,那么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最高的,但是空腹时间过长就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空腹时间达到甚至超过了48小时,那么血液中的清胆红素会翻倍增加,血糖水平会因长时间的空腹而大幅度降低,其他的血压成分也因空腹时间过长而发生明显地改变。另一方面,酒精的摄入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标本值增加,例如血浆乳酸以及乙酸盐等等。除了空腹时间和酒精的摄入会对血液成分有所影响之外,如果病患者使用过抗生素或者接受过输液,那么应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以及接受输液完毕后的两个小时之后,方可进行血液采集检验,对于为重病患者或者低血钾的病患者,血液采集时间最佳好实在餐后的时间段。

3.2采集部位

为了减轻病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上,护士通常会直接从原本的输液通路中、同一侧的部位血管进行血液采集,但是这样所采集的血液会因为有其他液体的摄入而有所稀释,所以,应当从不同测的部位进行血液采集,并且应当避免在静脉输液后的枕头进行血液采集。

3.3标本溶血

溶血会使得血清检测值明显的增高,红细胞内含量过低也会稀释血清,降低检验结果,因此如果出现溶血的情况应当重新采集血液进行检验。

3.4标本送检时间

血液采集完毕之后送去检验的时间应当在采集血液后的15分钟之内,与此同时,进行抽取血样、递送以及检测的时候必须要求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进行。

综上所述,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涉及到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的部位、标本溶血的发生、送检的时间等等方面,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6):528-528,529.

[2] 张桂侠.分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18-319.

[3] 蓝丹,肖望贤.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0):3166-3166.

[4] 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29-1730.

4.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的采集对于临床上检验结果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从而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方法:从采血的具体部位、采血方法、采血时间、标本的放置时间、采血的体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结果:采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同以及相关的其他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检验结果。

结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比如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以及放置时间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最终结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96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67-01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实验室内部的检验结果,在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做最终的鉴定时,都需要用到实验室的检验报告,因此不难看出,检验结果对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意义重大。实际医学研究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化学检验结果,在这其中,因为标本的采集过程出现漏洞造成结果出现误差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临床研究资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部分意见仅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期间收治的共400例病人的血液标本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0例,年龄在15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45.6岁,所有病人的抽血过程均由医护人员进行。

1.2方法。样本由护理人员送达检验科,在收到杨本之后,核对了所有的患者信息,确保没有出现失误,检验样本的过程包括了常规、免疫、生化检验等,检验过程中针对一些影响因素(比如:采血的时间、采血的具体部位和方法等)仔细观察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2结果

对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发现,所有样本中出现不合格的有25例,占总人数的6.25%,在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中,因为采血容器的不同、采血的时间不同、混匀情况、采血的血量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合格的有15例,占总人数的3.75%,样本在送到检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做到及时、低温等原因造成的检验不合格的有9例,占总人数的2.25%,1例标本出现了溶血现象,占总人数的0.25%,没有出现凝块的现象。通过对比存放以及传送过程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3讨论

3.1采血具体时间和部位对于结果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患者因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误差,因此,在采血之前要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采血时间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合理。一般情况下,禁食之后的8个小时就可以进行空腹的采血,通常都会在早上用餐之前进行采血,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白天的活动以及用餐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为人的生理有着周期性的变化,一天之中身体各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时间段进行采血,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

3.2采血方法的选择。一是选择在末梢进行循环性质的采血,这种采血方法一般用于急诊或者床边的项目,最终的检验结果只能代表局部范围内的结果,成人可以选择在手指端,婴儿选择在足跟部位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穿刺的深度要合理控制,不要出现挤压的现象。第二个就是进行静脉采血,这种方法指的是在需血量比较多的时候或者要了解病人的全部身体状况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选择在病人的腕部、肘部或者手背的静脉进行血液样本采集,采血过程所使用的器材要保持干净、清洁,抽血过程不能出现大量的气泡,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污染血液的现象发生。

3.3放置时间和体位对最终结果带来的影响。在血液离开人体之后一般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白细胞仍然在进行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这就会使得一部分的葡萄糖经过反应之后转变为乳糖,从而导致血糖含量进一步降低,促进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导致一部分离子进入到血浆内部,从而对最终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采集到了血液样本之后,要立即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避免出现污染。

3.4止血压迫时间的合理选择对结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收集完血液样本之后,会选择在一分钟之内对病人进行止血压迫,再见到回血之后就要立刻放松止血带,使用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管局部出现缺氧现象,从而导致血液内乳酸过高,钾离子等也会因此跑到细胞外部去,导致最后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同时,采血过程切忌反复对采血部位进行拍打或者挤压。

参考文献

[1]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08):125-127

[2]石敏,江慕尧,张秀琼;血液标本采集中护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07):324-325

5.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集的3 620例血液标本进行研究, 所有血液标本由护理人员通过一次性的真空采集器皿采集, 并且由专人负责送至检验科。

1.2 方法

所有血液样本由检验人员依据检验标准来检验, 分析引起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总结相应对策。

1.3 判定标准

样本量过少, 抗凝不全, 凝血, 溶血, 容器使用不当, 送检不及时, 输液同侧采集等都视为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

2 结果

在3 620例血液检测标本中有180例的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进而导致检验不合格, 其中有65例是样本量过少造成的, 48例是由于抗凝不全造成的, 21例是凝血造成的, 20例是溶血造成的, 其中有13例是容器使用不当造成的, 8例是送检不够及时造成的, 其余5例是由于输液同侧采集造成,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血液标本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应用, 血液标本采集和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显著的作用, 血液标本检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对后续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影响。提升血液样本临床检验质量, 找出检验的不合格因素, 结合总结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这项工作对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 3 620例血液检测标本中有180例的血液标准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进而导致检验不合格, 其中有65例是样本量过少造成的, 48例是由于抗凝不全造成的, 21例是凝血造成的, 20例是溶血造成的, 其中有13例是容器使用不当造成的, 8例是送检不够及时造成的, 其余5例是由于输液同侧采集造成。以上因素是引起医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对此, 本文总结出了以下解决策略。

完善血液检测的规章制度, 医院领导要重视血液标本检验,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建立和健全查对制度, 防止出现护理缺陷的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同时要建立同医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相关的体系, 合理安排相应的人员并且完善医院的血液样本采集岗位, 密切监督送检和检验等工序, 通过建立制度来保证血液标本采集质量[2]。切实提升血液采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医院领导要对血液采集人员定期组织血液采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切实保证血液采集人员熟练和精确的掌握各个检测环节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指导工作人员正确和规范化开展血液标本采集检验。帮助患者充分准备好接受血液采集, 同时要针对检验项目特点, 指导患者禁止在血液采集10 h前摄入食物, 防止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3,4]。指导患者避免在血液采集前进行剧烈的运动, 保证充足休息, 同时还要有效缓解或是疏导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必要情况下给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

综上所述,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中, 造成不合格主要原因为受检者准备不够充足、使用容器方法不当、送检不及时、凝血、溶血、抗凝不全、样本少等,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 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帮助患者准备好接受血液采集, 防止出现见面不合格的情况。

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的不合格因素和改进方法。方法 对3 620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 探讨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不合格的原因, 同时总结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 3 620例血液检测标本中有180例的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进而导致检验不合格, 其中有65例是样本量过少造成的, 48例是由于抗凝不全造成的, 21例是凝血造成的, 20例是溶血造成的, 其中有13例是容器使用不当造成的, 8例是送检不够及时造成的, 其余5例是由于输液同侧采集造成。结论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中, 造成不合格主要原因为受检者准备不够充足、使用容器方法不当、送检不及时、凝血、溶血、抗凝不全、样本少等;在分析原因后, 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帮助患者准备好接受血液采集, 防止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周迎端, 陈敏, 邓茜, 等.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0) :97-100.

[2]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88-99.

[3]周梅芳.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443-6444.

6.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六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我院检验科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通过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进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例标本,对标本不合格原因、不合格项目及科室不合格送检率进行分析。 结果 (1)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块400份(40.00%)、痰液标本为唾液250份(25.00%)、标本量少125份(12.50%)、条码错误125份(12.50%)、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50份(5.00%),其他50份(5.00%)。(2)出现不合格最多的项目是血液组500份(50.00%)、微生物200份(20.00%)、体液100份(10.00%)、生化室100份(10.00%)、免疫室100份(10.00%)。(3)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比例较高,前三位的科室是:内科300份(30.00%)、重症监护病房125份(12.50%)、儿科100份(10.00%)。

结论 针对我院不合格标本原因,应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低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检验科;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6-02

最新研究发现[1],不合格标本对血常规、血流变、生化等检测具有很大影响。由于标本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造成误诊,影响诊断和治疗。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措施,医学检验管理分质量前、中、后3个阶段,检验科能控制分析中和分析后,由于没有按流程正确地采集、储存和运送而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属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范畴[2]。因此[3],通过对标本进行查对验收、观察标本外观、检测分析、复查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进而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实意义重大。为确保医疗质量,避免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例标本,现将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相关的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份标本,判断标准为《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不合格标本筛选方法如下:(1)检验者在检验前接受标本时发现的溶血、乳糜血、凝血、标本量少、条码贴错、检验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检验项目与容器不符、标本采集留取时间不当、标本污染、标本送检不及时、标本保存不当、抗凝剂选择不当;(2)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等原因引起检测值超过可接受范围的为检测后标本。

2 结果

(1)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块400份(40.00%)、痰液标本为唾液250份(25.00%)、标本量少125份(12.50%)、条码错误125份(12.50%)、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50份(5.00%),其他50份(5.00%)。

(2)出现不合格最多的项目是血液组500份(50.00%)、微生物200份(20.00%)、体液100份(10.00%)、生化室100份(10.00%)、免疫室100份(10.00%)。

(3)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比例较高,前三位的科室是:内科300份(30.00%)、重症监护病房125份(12.50%)、儿科100份(10.00%)。

3 讨论

3.1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质量控制的直接影响[5]。检验科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份标本,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按管理要求不合格率(或缺陷率)应控制在1%。在结果中可以看出,我院内科系列、儿科、重症监护室不合格率已超出管理要求,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分析不合格原因分别为标本凝块、痰标本为唾液、标本量少、无标本、乳糜血(脂血)等,最多出现在血液组、微生物室、体液组;我院血常规、血凝、尿常规、血流变、痰培养、生化项目检查率较高,在标本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乳糜血、血凝块、痰标本为唾液的原因:痰液标本的留取较常见,但患者对留取要求不清,患者掌握要领不到位,分不清痰和唾液,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造成标本取材不准确。分析条码错误:最常见的原因是护士业务不熟,对某些检验项目开展不清楚,概念不清,查对不严,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与标本采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患者的病情、配合等因素有关。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不配合,尿便不能按时间要求留取,静脉采血难度大,尤其新生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标本采集有一定的影响。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会出现采集困难,因此不合格送检率高。

3.2 解决对策

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6]:针对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原因,采取对策降低标本不合格率,医院非常重视检验结果质量,并纳入质量考核的范畴。每月统计不合格标本,并上报医务部,由医务部反馈到护理部,并纳入每月大查房记录中。(2)专业培训[7]:培训可以使医生和护士自觉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使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在事先就得以控制。为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检验科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下发到临床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基本功,了解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检验科工作人员利用早晨交办时间去临床科室进行标本采集、采血顺序、抗凝血采集后的混匀进行培训,院内的宣传栏、院刊、院报也大幅度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3)加强沟通与合作[8]:加强临床沟通是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主要措施,临床工作中,医、技、护、工、患者的双向沟通直接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加强与护工的沟通,正确运送标本,特别注意体液标本的标本量少、无标本现象、标本量不足主要是患者不了解标本的需要量,随意取样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护士长加强对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标本取样量的认识,向患者讲解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影响因素,如饮食、药物、在标本采集前指导患者使用检验科的容器,并对标本的采集量做出统一要求,确保粪、尿标本正确采集。标本采集质量不是检验科单独能完成的,它需要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科工作人员共同协助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检验科人员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配合与沟通,发现数据与病情不符或危急值立刻电话通知,并做好登记工作。需要重新采集复查的标本,应该立刻送检,避免影响临床诊疗,延长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可知,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仅是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为加强这一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密切配合、专业培训、加强沟通合作、规范检验操作,建立和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让其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重要依据,以确保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续薇,赵旭,单洪丽,等.3051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5):587-589.

[2]周原,李洪艳,张云,等.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79-481.

[3]李俐佳,董开秀,许辛伯,等.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756-757.

[4]刘辉姐,刘佳妮.产科送检的74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66-168.

[5]徐青,曹志刚.品管圈活动在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5-1697.

[6]罗顺仙.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预防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1,09(21):41-42.

[7]宫春勇,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43-944.

7.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篇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1200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标本主要包括分泌物、痰液、尿液,经过检查,所有标本均符合我院微生物检验标准。

1.2 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严格核对标本,主要包括对标本的采集时间、外观、检测结果及复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记录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不合格检验标本采集的类型及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所有标本中所占的比例,并找出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用率表示。

2 结果

在120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有不合格标本数98例,占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其次为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9.59%,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19.38%。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见表1。

3 讨论

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1)痰液标本:微生物检验中,痰标本不合格发生率最高,其主要出现在痰标本的留取质量不合格上,痰液的检验注意事项较多,且受检者均为自行留取,容易导致取材的不合格。(2)尿液标本:在本研究中,尿液标本不合格率占29.59%,主要出现在不能及时送检及标本污染上,尿液检验要求受检者先清洗外阴,采取中段尿液,并保证尿液标本在1 h内进行检验,往往会导致其不能及时送检,而在送检的过程中,又因运送、接种等因素导致污染的发生。(3)分泌物标本: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医护人员的操作观念不强,导致标本的污染,甚至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3]。

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关系到检验的质量,针对痰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产生的诸多不合格原因,本研究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检验的质量,达到提高检验合格率的目的。(1)检验科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主动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科室工作的建议及意见,做到及时的改进;检验科医师通过制定检验标本手册,将其发放给临床医师,手册内容包括标本采集的要求、检测时限及检测注意事项等,为临床医师提供咨询服务[4]。(2)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检验采集知识的培训,组织临床医师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要求进修医师及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进行检验标本采集方法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由感染科专职人员到病房进行示范操作,并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内容进行培训,使医护人员更重视标本采集及送检规范,降低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提高送检合格率[5,6]。

综上情况可知,本研究不合格标本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尿液标本,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

总而言之,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较多,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规范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使检验结果更可靠。

摘要:目的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方法 选取检验科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1200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所有标本中所占比例,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不合格标本数98例(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其次为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9.59%,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19.38%。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结论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较多,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规范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使检验结果更可靠。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曹艳,黄一灵,徐艳玲,等.MALDI-TOF MS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23-127.

[2]黄军垣,郑利平.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63-564.

[3]胡继红,高振祥.应规范下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检验的标本采集及报告方式[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0):3248-3250.

[4]景晓敏.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89-90.

[5]刘洁.微生物检验用于住院患者感染监控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176-1177.

8.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篇八

1 患者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标本来自从患者体内抽取的静脉血, 其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因素主要包括:

1.1 机体状态

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求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的状态下。但由于患者就医时往往存在紧张、激动、恐惧、兴奋等心理变化, 可能影响到某些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运动后, 消耗了一定的能量, 丢失了一定数量的体液, 许多检验项目可能出现与正常状态下不同的结果, 如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可出现暂时性升高, 血中钙、钠、白蛋白、血糖等成分亦会发生一定变比。

1.2 饮食因素

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 多项检验项目要求采集标本前应禁食12h。研究表明, 一顿标准餐后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甘油三脂和血糖可分别升高50%和15%, 原因在于此时血清常呈现乳糜状, 许多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另外, 一些含咖啡因饮料可提高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测定值。空腹采血是可以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但时间必须适当。如果间隔时间过长, 会降低血糖、蛋白质的测定值, 提高胆红素的测定值, 误导疾病诊治。

1.3 药物因素

几乎所有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测定值[2]。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药物甲状腺制剂, 但它能使糖吸收加快, 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增加, 提高了生理状态下血糖的检测值;其次, 药物一般具有损害肝、肾功能的毒副作用, 干扰相关指标检测值的准确性。为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检测前应按规定暂停使用各种药物, 出于疾病治疗需要不可停用, 应予以说明, 以便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1.4 采集时间

为避免饮食、机体状态以及昼夜节律对检验项目的影响, 原则上选择晨起空腹时采集的血液标本为宜。

在选择采集血液标本最佳时机时, 还应注意: (1) 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如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和发热前寒战期采集血液标本用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 如测定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CTNT, 采集血液标本应选择在发病后4~6h较好。 (3) 考虑采血个体的生物节律性, 尤其是在分析激素水平时更应注意, 如采血测定女性生殖激素时, 应询问月经周期情况。

2 标本采集时的质量控制

这是是保证分析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实验数据是否正确可靠。这要求医院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静脉血采集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无菌操作的执行、采血程序的规范以及正确应用压脉带、选择抗凝管, 同时考虑输液的影响,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等一系列措施, 切实保证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达到检验项目的质量要求, 确保检验数值可靠准确[3]。

2.1 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

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 采用真空采血管,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垫, 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采血部位的选择。将被采血者手臂或其他部位充分暴露并查看静脉分布, 选择比较有把握顺利抽取血液的肘静脉或其他静脉 (婴幼儿可选颈静脉) 作为采血点。

以适当的力量将脉带扎在被采血者穿刺点上方约6cm处, 嘱其握拳充盈静脉。为避免溶血的产生, 采血前不得拍打采血部位。对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液, 由内向外在约5cm范围内常规消毒。连接旋紧采血针与持针器, 一手固定皮肤, 一手持采血针, 进针时要求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迅速扎进静脉内, 之后将采血管接上抽取适当血液留作检验, 然后嘱其松拳、松压脉带, 穿刺点用棉签按压, 迅速拔出针头。整个过程要迅速, 所用时间越短越好, 一般要求在1min内完成。为避免采集的抗凝血凝固, 应将采血管颠倒6~8次以上将其混匀, 以备检验之用。

2.2 正确掌握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时, 可改变所采集静脉血中的各种血液成分含量。在3min以上时, 静脉扩张瘀血后, 组织间隙内水分得以增加, 血液逐渐浓缩, 提高了血清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的含量。因此, 采血时应将压迫时间缩短, 最好在1min内完成。当重复采血时, 最好换用对侧手臂。

2.3 抗凝剂的正确选择和用量

标本需要抗凝时, 必须根据要求选择抗凝剂, 用量要适当。采集血标本后, 必须将二者颠倒充分混匀, 同时避免强烈震荡溶血,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4 输液的影响

输液过程中, 不能采集血液标本。因为输液稀释血液, 而且输入的葡萄糖、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必须采集血液标本, 输液结束1h后适用于输入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电解质的患者, 8h后适用于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

2.5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的措施

血液标本出现溶血、脂血、黄疸等现象, 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最为显著的是溶血[4]。标本溶血后, 血清内含有血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 可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采集血液标本时, 可造成溶血的机会包括不顺利的穿刺、拍打采血部位、压脉带应用过久等, 故采血时正确选择静脉使血液能够自然流出。为防止标本被污染, 应避免选择有炎症、化脓等变化皮肤损害部位的静脉。

3 标本运送时的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后送达检验室过程中, 应做到密闭、防漏、防震、防污染, 并及时按常规及时处理, 尽快检验。急诊标本检测血常规、血氨、血凝时应及时处理, 每1h运送1次生化、免疫、血流变等血液标本, 对合格的标本接收后应做好签收记录。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应通知相关部门重新采集合格血液标本送检。对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液标本, 依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予以预处理, 以备检验之用。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板社, 2006:39.

[2]赵建宏, 戴二黑, 张振国, 等.医学检验标本留取及收集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9.

[3]戴宝珍, 余剑珍.临宋护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1.

上一篇: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下一篇:培训科全年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