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2024-06-15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精选18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一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2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好的联系在一起,更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搬到了操场。

案例:操场上的数学课。

1、课前准备。

在教室里,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参加赛跑比赛吗?喜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好吗?

提出具体要求。

2、操场上的数学课。

a、第一组学生赛跑,其余学生观察“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

b、三组一起跑,其余学生继续观察。

C、教师问:你能说说哪时前面吗?帮助学生明确,要看运动员脸的方向来定前后。

3、巩固所学。

a、学生排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的前后有什么? b、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前后是谁。

4、总结:教师问,通过操场上得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吗?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时射线。

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是射线吗? 生齐答:是的。„„

3、分析讨论

看了这两个案例,想说什么?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1、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是学生形成背景性的经验,特别市一些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

3、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十分的广泛,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而并不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联系生活,数学并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今天的抽象是明天的具体,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数学化。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生活仅仅是为数学化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情境,数学是常识的系统化,但是,数学不是生活,特别市我们注意到许多数学的概念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

数学化的基本方式是学会数学抽象方法,也就是保留具体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

再创造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重要的是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学会探究发现的方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1、日常数学是指在日常生活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是指在学校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数学。

2、学生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上具有两个特点:直观形象性、不一致性。

3、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度,将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必要的回归,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案例: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展示自己在课堂中做得出色的案例。(老师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经验上,教师要积极地为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条件。

2、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意识强调的事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是“隐性”状态的数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无形成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总之,教学要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二

一、结合生活经验, 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 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有所悟,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在日常教学中,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实例, 让他们感受到学数学就是在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 丁丁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 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 一数有50个丁丁, 心想拿着这么多硬币实在不方便, 于是就找隔壁的爷爷来帮忙想办法, 爷爷说这好办, 收了丁丁的50个1角的硬币, 给了丁丁5个1元的硬币, 丁丁觉得少了。你们说丁丁拿50个1角硬币换5个1元的硬币少了吗?为什么?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 每10个1角放在一起, 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 5组这样的10个1角就是5元, 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 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 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创设这样的数学情景,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学会的, 只需要我们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 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就能轻松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注重生活体验, 让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 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 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 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例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的测量, 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探索数学规律, 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教学完折扣的问题后, 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 育新小学五 (一) 班48人去公园游玩, 他们看到售票口写着:门票每人10元, 满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 不买团体票:48×10=480元

2. 买50张票, 多出2张:50×10×80%=400元

3. 和其他游客合买50张:50×10×80%-2×8=384元

学生计算后通过对不同优惠方式的比较,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创设活动将数学学习日常生活化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体表现在灵活的运用之中。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 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 安排了这样的情境:现代社会商业竞争十分激烈, 到年底了, 商场纷纷在搞促销活动。

万佳超市:本店所有商品一律七折, 欢迎选购。

新大洲购物中心:所有商品满1000元返500元现金;

赣源超市:所有商品满1000元送800元礼品券;

海尔专卖店:购任何一款彩电, 赠价值600元的音箱。

(1) 请4个同学当这4家店的导购, 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2) 老师想买一台标价1800元的彩电, 小组帮老师参谋一下,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课堂超市”的展示, 使我们的数学走进生活,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 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 篇三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数学活动为突破口,促使学生感知数学来自于处理,而生活中处可见数学,而数学常用于生活,确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常规的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前准备的《桃子和盘子》教具,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多样,有几种放的方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成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可以放3盘。算式:9÷3=3盘。(2)每盘放9个,可以放几盘?9÷9=1(盘);(3)每盘放2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算式: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是不好分完,另一类分完成后还有剩余的。老师同时要画龙点晴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命名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创设情境,充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转化成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仔细观察,捕捉更多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所学生的数学知识主动地分析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掌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如:教学两位数乘法以后,出示一个数学问题,学校教师14人,带着学生76人到公园游玩。进公园门口横牌写着:门票成人30元学生每人15人,团体15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1、全购团体票:(14+76)×20=1800元

2、不购团体票:14×30+76×15=1560元

3、一部分购团体票,一部分不购团体票(14+1)×20+(76-1)×15=1425元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能培养学生在数学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观点,明白道理。

三、生活“数学化”

学生的知识应是在对话交流中形成,在重组共享中兴趣倍增。在今天的课堂环境中,这一切都身临其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我先出示了一个体育用品价格表:篮球80元1个,排球45元1个,设计一个数学问题,“购8个篮球和6个排球需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新的解题思维就只有一种方法:(1)80×8+45×6=910元,可是使用新的教材后,学生的解决方法都多了两种:(2)(80+45)×8-45×2=910元,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开放性,达到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四

回顾一学期的科研工作,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以课堂为主阵地,激起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现就本学期的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备课、上课:

一学期里,我们每位科研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搜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生活常识,尽量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听课过程中每位教师更能够做到讲通,讲透,理论联系实际。

2、评价、研讨:

每周一交流,每月一研讨,都有相关的记录和过程性材料。对每一节实验课做到认真的分析,总结,找出缺点和不足,达到共同进步。

3、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数学研讨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起到了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引领作用。教学设计以备案。

4、以有两位教师根据自己以有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即将完成两篇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相关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5、在校长的带领下,坚持理论学习,教师们在一段的时间内养成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动笔的好习惯。经过一学期的不懈努力,教师们的数学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问题与不足:

1、虽学习,但是,我们教师的水平还是有限的,缺少相关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发言不够主动,许多工作落实不是很到位。

3、对生活中的数学理解不是很透彻,缺少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捕捉。

三、今后工作设想:

1、收集本校《小学数学生活化题集》。

2、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科研工作。

5.小学生地铁接轨梦想征文 篇五

“咳,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妈妈催我起床了。我穿好衣服,用最快的速度洗刷完毕,就匆匆忙忙地吃着早餐,待会还要乘“比蚂蚁爬还慢”的公交大巴,下车还要往学校跑,不然就会迟到呢!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道路上经常会发生交通堵塞、车辆拥挤而导致车速较慢的现象。嗨,真惨!

如果什么时候能够乘地铁上学,那该多好啊!它既快速守时又安全舒适。每天可以晚一些起床,慢慢的享用早餐。然后来到有先进装备、环境整洁的地铁站。买票非常方便快速,因为深圳地铁是采用自动检票系统。我很快就来到站台上,这里有空气调节装置。还闻到一阵清爽薄荷味儿,听到一首优美的小曲。不到2分钟,一列每列有7节车厢的地铁“嗖”的一声进站了。我登上了装备设施现代化的地铁,坐在车厢里,感觉里面宽敞明亮。你看,崭新的椅子,洁净的地板,还有清楚地报站图标。地铁快速前进,在这交通繁忙的高峰时间,地铁不会堵车,不用等红灯。用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着,经过了一站又一站……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只听到报站器想起来了――“本站是翠竹小学。”列车已经到站了。下车后,就看见有明确的导向标志,找到了出口。出了地铁站,果然是学校门口。噢!学校还没开门,乘地铁多快啊!哈哈哈……

“咳,怎么还没吃完早餐?”妈妈嚷道。我一看表,糟!7:40了,我背起书包飞出家门……

6.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六

旧哨小学

杨仙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只顾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此次课例研修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此次课例研修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我收获颇多,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明确了“生活教育”理论依据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它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理解了生活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2、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3、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掌握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1)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身边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次课例研修让我受益终身,感谢“课例研修”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合理的自由学习机会,我决心把培训中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7.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篇七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 它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以致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化”.课程改革提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让学生学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能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捕捉信息, 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 因此, 数学源于生活, 每一个知识点总能在生活中寻觅到它的蓝本.在生活中,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一些信息, 挖掘其中可利用的资源, 让学生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笔者在教授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结合饭店、专卖店逢年过节时会推出一些优惠活动, 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 学生经常能见到, 但对它的实际含义没几人能知晓, 笔者挖掘了其蕴含的数学知识, 通过教学, 旨在让学生知晓其含义, 并能正确、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安排让参加过这种优惠活动的学生通过举例来讲述八折的意思, 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 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再如“数据的收集”, 笔者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当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个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分别是多少辆.像这样的设计, 学生倍感兴趣, 也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借助生活, 拓展学生的思维“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授之以渔, 受用终身.”可见, 作为教师, 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更为关键,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借助生活,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寻找解决方案, 优化方案, 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遍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遵循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 展开新知的探究, 使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如:华华和爸爸、妈妈三人一起去人民公园, 从家到人民公园每人票价是4元, 他们三人一共需付多少元车票钱?绝大多数的学生列式:4+4+4=12 (元) .突然, 学生中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只见一位小男生若有其事地问:“梁老师, 华华几岁啊?”这时, 好多学生都来了灵感,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纷纷开始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如果华华很小, 乘车时爸爸可以抱着华华呀, 不用买票, 那只需要买2张票, 4+4=8 (元) .又有学生说:如果华华的身高没达到买全票的标准, 只需要买半票, 那么就是:4+4+2=10 (元) .像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能借助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这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因此, 我们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拓展他们的思维.三、引入“生活经验”, 注重情商培养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之一.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要有意地去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如笔者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时, 先让学生回忆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 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还有学生可能会说看见过一群人蜂拥而上的现象等, 这时笔者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非常自然地会提:“下了多少人, 又上了多少人,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水到渠成.从中, 学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一群人争先恐后地上, 既影响了上车的速度, 也不安全, 还不便于我们看清上了多少人, 下了多少人, 所以我们乘坐公交车时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 前门上, 后门下”.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内趋力, 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拓展时空, 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能将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有效拓展, 使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引向课外、引至下一个新起点, 那么久而久之, 学生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就能自主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笔者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后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 并标上“康乃馨4枝16元, 玫瑰花5枝25元, 百合花2枝16元.”问学生:如果老师想买6枝玫瑰花, 身上有30元, 你们想一想, 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如果不够, 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老师就是想要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 请你们来设计一下买花方案.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在设计买花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 通过知识的拓展, 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创新, 从而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总之, 生活是个大舞台, 是数学的大课堂, 只有回归生活, 数学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收获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一定要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认真践行小学数学生活化, 从而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8.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八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9.小学语文与生活化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九

一、拓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由于记叙的人物或者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要么年代久远,要么在生活中不易遇E或者发生等,因此,在这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对所学内容比较陌生,所以对其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认识不全面不深刻,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些课文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或者是现实生活现象的直接反映,或者是校园生活的具体体现等,而这类内容又往往被学生忽略。学生们之所以有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生活和学习的视野也比较狭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要合理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拓展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视野,以便取得更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由于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知之甚少,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也不太了解,所以,如果教师为了展开教学,将与长征有关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难免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没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这节课讲授之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搜集和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前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和认识,在课上,在教师讲授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主动扩展视野、积极参与教学可以充实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而且语文学习兴趣也会更高。

二、语文教学要多加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综合性比较强,语文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宽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都包括在其中。教学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语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都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多加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使得语文教学更富于科学性和社会性,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分明的知识联系和融合中不汉学到更多的各方面知识,更加能够对于生活有所感悟,对于各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有真实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一粒种子》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融合思想品德和科学知识,运用各学科间知识之间的互通与互补来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延伸和拓展。在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种植向日葵,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如如何种植、如何记录等。这时,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学生按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就可以顺利完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就会感觉到语文知识与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密切联系的,而且语文生活化教学更加有趣味,也更加能体现出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三、通过表演课本内容再现生活情境

语文课文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记录生活信息的载体。学生要想从课文中获得主观感受,就要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更加有意义,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本内容的表演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真实感。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熟悉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设计,通过表演再现生活情境。表演时,学生很入角色,展示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小猪”憨厚可爱、性格率直;“小牛”勤劳节俭、做事有打算;“小猴”则聪明能干、观察仔细、爱动脑筋。通过表演,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三个小动物的长处都呈现出来,学生也都认识到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10.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

【摘 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创新;数学应用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验证生活,提升学生课堂互动性。本课题立足我校数学课堂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摩,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虽然数学教师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学间接知识的地位。

二、课题教学内容和有效情景创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之一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内容都深刻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载体、教育的途径、教育的环境都是广阔无限的现实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纯数学”仅是一种“数学游戏”,是缺乏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而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参的指导要求,人为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知识”里,过分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与感受,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愿望”。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如何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

三、课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案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知道知识的价值及其来龙去脉,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加高涨,且学的轻松、牢固。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模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2.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有形或无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见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实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大胆探索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要分析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因素,还应着眼于课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探索数学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理解、质疑、探究、思维、归纳、创新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书本数学理论、应试数学向实际应用转化。

参考文献

11.让品德与生活接轨 篇十一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程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我和小树一起成长》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做出来的。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二、通过开展课堂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学生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识冲突或抓住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我在教学《拒绝诱惑》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教学《我们学会了合作》,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表演之后,学生对“怎么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在“怎么告别不良生活习惯”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有多么的重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教学《注意交通安全》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教学《爱护我们的家园》,在课前让学生做调查,了解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了解环保人士的感人故事,感受他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并让学生思考:从身边保护环境我们需要做什么?课后,各小组分组采访学校老师及社区人员为环保做了什么?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12.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二

一、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意义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不能理解数学运算、不会实际解题应用,或者感到枯燥,没有兴趣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数学的热情受到打击,数学成绩受到影响。数学真的这么难理解? 真的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数学也可以和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和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数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讲解一些数学定义或者题目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数学定义,这样更好理解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数的加减法时,可以拿一些具体的实物来演示,总共5个苹果,分给小红2个,老师还有几个? 通过直观地观察,使得学生真正明确减法的意义;其次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 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可以真真正正在生活中用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例如在讲解度量单位米时,学习米和厘米的换算以后,就可以在生活中实际测量,运用不同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二、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需要对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加以注意,如课前的案例收集,课上的氛围营造、实践操作,真正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一 )课 前 准 备

1.生活经验准备 。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在理解数学概念上,根本无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足准备,让学生做好经验准备。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熟悉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将生活案例进行引导归类,真正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度量单位的时候,对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实际操作一下,用各种尺子量一量,通过直接测量得到的是长度单位,通过测量的长度算出的是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分清楚。

2.案 例准备 。

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思维活跃,对于生活中的例子比较感兴趣, 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 一定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兴趣结合教学情境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回忆、思考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并运用这种思维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认识钟表和时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不同形状、有代表性的钟表,看看不同的钟表是不是表示的时间都相同,那么决定时间的是什么? 如何认识身边的钟表呢? 引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二 )课 堂 实 践

1.创 设情境 ,熟悉生活中的数学 。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理解问题。如何让学生很快地理解新接触的数学概念,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忙。让学生首先熟悉这些生活中的相关信息, 并且创设相关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一系列环节引入新课, 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例如低年级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时候,就可以创设一个“买卖市场”的情境,让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商家,通过亲自参与理解人民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懂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商品,如何选择不同面值的钱来支付,如何向顾客介绍商品,如何找零,等等。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民币的内涵及使用规律。

2.动 手操作 ,加强理解记忆 。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学习。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让学生可以灵活、开放的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参与探索的积极性。将传统的课堂模式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学习的互动型课堂。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一活动中,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探讨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环节就可以加入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让学生分组用小棒操作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到底哪个更稳定, 最终发现只有三角形才是最稳定的, 四边形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同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哪些设计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例如三角支架、三角铁等,使得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化。

3.由简到繁 ,逐层递进 。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的中心是生活,所以倡导每个孩子公平地接受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是一刀切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情况下,由简到繁,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入手,联系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简单的知识点争取做到人人掌握,然后在逐步形成数学思维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难度,可以是案例的复杂程度增加,也可以是知识点的难度增加,还可以是分析过程的复杂程度提高,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可以通过加法来启发,例如第一排有五个同学,第二排也有五个同学第三排也是,第四排也是,那么如果用加法就是5+5+5+5=20但是如果用今天的乘法就是4个5相加,即5×4=20,所以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一目了然。

(三 )课 后 巩 固

1.鼓 励运用 ,指导实践 。

在学习数学知识以后, 只有通过课后的巩固练习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连接课堂和生活实践,加强二者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在进行打篮球比赛时,看比赛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旁边数数两队进球的个数,并统计两队的得分。在统计过程中,不但可以练习加减法和乘除法,而且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享受运用知识的乐趣。

2.善 于总结 ,提升理解 。

在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后, 就要开始整理与归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践例子太多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形成数学思维呢? 要通过整理与归纳,将同一类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系列的问题,找出共同点,真正弄懂该类问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设施,找一找什么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发现房子、汽车、花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在认真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总之,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导生活。通过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分析总结与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动手参与实际操作,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并在课后巩固练习,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才是生动的、形象的、真正被学生理解的知识,而不是教科书里的数学、课堂上的数学、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学。因此,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应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生活实践的机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最终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目前教育大变革中,着重点是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践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育的封闭性、枯燥性,避免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建立生动、开放、联系生活实践的大课堂,让每个孩子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

1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三

摘 要:小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因而,在学生教学中要切实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生活化和实用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提供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程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论理论联系的能力,在数学应用和生活中提供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实用化;途径

一、创设实用化的数学情境,从生活化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情境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首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强大的数学学习动力。其次,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也能够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感知程度,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和探索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数学情境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探索性。趣味性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效率,而实用性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数学理论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保证。探索性就是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自己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使用的问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如果学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一班有48名学生,二班有53名学生,三班有42名学生,四班有37名学生,五班有45名学生,六班有45名学生;每一辆校车有90个座位,那么,如果一到六班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这次春游,哪个班与哪个班安排在同一辆校车比较理想,一共需要几辆校车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数学问题更加生活化和实用化,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组织生活和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安排好教学课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现象,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

(一)以数学教学实践操作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

以数学教学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主要就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实践操作活动的可行性的因素,让学生针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实际的操作与实践,把抽闲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把数学理论上升到应用的层次。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教师书桌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面积,求出一张书桌需要耗费的木材是多上平方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与数学几何问题的认识,增加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深化理论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数学教学探索实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

以数学交探索实验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就指在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于一些不能够进行实践和操作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也可以充分的使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来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和性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关于圆锥体积的教学内容中,由于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与圆球等其他规则的图形不同,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标准的圆柱体,测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然后,把圆柱体进行加工,削成一个底面积与圆柱体相同,高也与之相同的圆锥体,从而发现出圆柱体体积与圆锥体体积的内在关系。从而不断的探究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可以把圆柱体削成等高但是底面积不等的圆锥,或者是削成底面积相等但是高不相等的圆锥体,反复试验看结论是否成立。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性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好的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实用化。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生数学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和实用化,引导小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和实际数学应用中不断的提供数学能力。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促进数学教学的实用化和生活化,在生活中与实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阮红梅.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01).?

[2] 娜仁花,浅谈怎样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J].读写算. (43).

14.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篇十四

1、我的一家人(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对家人产生敬爱之情。

3、为自己的家人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课前准备:

1、观察并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2、准备一张家庭生活照。

3、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童年的家庭生活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引入: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家里都有谁?请哪位同学介绍,就把事先收上来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如果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把临时居住在自己家的亲戚也算作自己的家人,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从而明确家庭的含义。)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投影出示自己童年时的家庭生活照。

1、介绍:‚这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大时,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猜一猜其他几个人是谁?‛

2、老师介绍:你们想了解照片上这些人的情况吗?那老师来为你们介绍一下。教师指着照片介绍‚爸爸妈妈都是农民。他们特别会种庄稼……工作之余,爸爸喜欢坐在树荫下和别人下棋,妈妈却喜欢看电视剧,有时还会跟着电视一起哭、一起笑……姐姐上小学四年级,她学习非常好,姐姐喜欢读课外书……妈妈怀里抱着的小朋友是我的小妹妹,那时她刚刚会走路……

3、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把画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爸爸妈妈种田,爸爸在树下和别人下棋,妈妈在看电视,姐姐在读书,妹妹在玩耍等)

4、小结:刚才老师都向大家介绍了哪些内容? 板书:工作 爱好习惯

(学生对老师的童年生活都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既了解了老师的童年生活,熟悉了老师的家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介绍家人的方法。)

第二课时

介绍自己的家人

1、谈话:你们愿不愿意把你的家人介绍给同学们?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家人的情况介绍给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小组的同学如果想了解什么,也可以请她给介绍一下。

2、小组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就像听故事一样,了解到小伙伴的家人情况;同时在语言表述上,互相指导,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提高。)

3、小组选举一位介绍最好的同学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老师对介绍的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对于一年 2级同学来说,能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介绍就已经是很出色的了,如果再能语言流畅的进行介绍,这更是高水平的展现。教师适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获得的将是成功的喜悦。)

4、总结:通过今天对家人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不同的亲人有不同的称呼方式。

2、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进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教学重点:知道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和家人一起活动的照片。如全家旅游、过生日、爷爷教自己种花;火种别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2、有条件的可以把家庭生活录像带来。

3、水彩笔 老师准备:

1、画图纸若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我们的家人,谁还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家里还有哪些亲人?(请一个三代人同住的同学来介绍)

2、问:你们家有这么多人,你能说出家人之间的关系吗?(自己家人的情况是学生最熟悉的,从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迅速的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而且减少理解的难度。)

3、揭示课题:我的一家人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展示有长辈头像的家庭成员表。看表,自己小声说说家人之间如何称呼,怎样称呼最有礼貌?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2、出示儿歌,大家回答。‚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姥爷是妈妈的爸爸,姑姑是爸爸的姐妹……‚进行抢答练习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补充练习‚叔叔是爸爸的什么?舅舅是妈妈的什么?……

3、把学生提到的内容,合在一起,小组间进行抢答练习。通过小组间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4、老师知道我们班许多同学老家都在外省市,谁能用老家话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称呼家里的亲人的?

5、老师小结:不同地区,又不同的称呼方式,或同一个称呼,发音却不相同,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嘲笑那些使用与自己习惯称呼不同的同学。

6、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让人难忘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讲你家的故事?请同学到前边讲自己家的故事。

7、在小组间讲讲自家的故事,同时放轻音乐

三、小结:进行爱家庭教育。

探究活动目的: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人,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探究内容及形式;

1、观察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

2、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

3、在活动课上介绍自己的家人。

4、重点请外省的学生用老家的话介绍自己的家人,老师注意解释。

2、家人的爱(2课时)教学目标:

1、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

2、学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教学重点: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课前准备:

1、教师引导学生事先观察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做好观察记录。

2、学生自做贺卡

3、采访家长的录音。

4、多媒体制作。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揭示课题:

1、(出示小兔贝贝)嗨!我是小兔贝贝,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2、在轻音乐中教师讲故事(见扩展资料:和蔼可亲的妈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三、动之以情:

1、小兔贝贝穿越时空隧道,拍摄了一些照片。(媒体出示三组照片,请照片上的学生介绍家人为他所付出的爱)

2、其他学生讲述家人关爱他的一件事。

3、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生病时,其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都能体现出来,比如,早上起来,家人为你……(四人小组交流一天中家人为你所做的事,推选讲的最好的上台讲)

第二课时 明理导行:

1、辨析:有同学在心里嘀咕,我的家人有时对我可好了,有时对我可不太好,那什事使你认为家人对你不够好呢?他们到底对你好不好?到底爱不爱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动画)

(1)爸爸不帮我系鞋带是不是对我不好?他为什么不帮我?(2)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玩具?(3)奶奶会对我怎么说?

(4)你是爷爷的话,怎么对小明说?小明听了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呢?

2、导行: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呢?(学生讲述:父母要孩子住宿,哭了也不给带回去:作业擦了重写的:练习跳绳的……

二、总结延伸:

1、讲述:家人疼我们是一种爱,对我们要求严格那更是一种爱,老师祝愿爱能天天住在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永远住在我们共同的家吧!(歌曲:《让爱住我家》)

2、在歌声中,学生拿出自做的贺卡写上对家人最想说的话。探究内容及形式:

1、小组讨论,自己的家人是怎样爱护、关心自己的。

2、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对家人的爱:

(1)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2)帮家人做家务活。

(3)不向家人提过分的要求。(4)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5)制作贺信卡,自己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父母对家人的爱。

3、我为家人添欢乐(2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动准备:

1、调查表。

2、向日葵评比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今天有一位新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他吗?

2、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开心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开心果’吗?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疼我爱我,我非常开心,整天乐哈哈的,我觉得快乐真好。所以,我也总是让我的家人、朋友都快乐,把欢乐也带给他们,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们快乐吗?开心吗?

3、我们的这位新朋友是‚开心果‛,你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回答他的问题吗?

4、我们的家人这么爱我们,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二、了解家人

1、今天,我们请到了几位同学的家长,我们和家长一起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回答几个问题:

(1)请说出孩子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3)请说出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5)请说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2、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

三、总结。第二课时

一、家人因我而快乐

1、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一起为妈妈做了小礼物,你们送给妈妈了吗?

2、你想知道你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吗?(请家长讲)

3、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同学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妈妈却十分高兴、激动。那我们在平时还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事使他们开心,为家人添欢乐呢? 板书:我为家人添欢乐

二、我为家人添欢乐

1、我们一起看看琪琪小朋友是怎样做的:看琪琪小朋友在家的录像

2、设置情景表演

师:据我所知,你们在这方面能比琪琪小朋友更好,你们愿意给大家展示、表演一下吗?

(1)出示题目: 爷爷闷了

奶奶病了 爸爸下班 妈妈洗衣服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样做,选一个题目,表演一下,也可以表演你在家做过的事。准备道具:纸杯、毛巾、报纸、故事书)

(2)分组排演

(3)汇报演出,评价他们什么地方做的好?

三、美丽的向日葵

1、同学们在表演中都表现的非常棒。老师这有一棵向日葵,你们看它漂亮吗?(花瓣不美)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把它打扮得更美丽。我们就把自己在家做的能使自己家人开心的事,写在花瓣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使它成为一朵美丽的向日葵。

2、开心果小结: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是能给家人带来欢乐的‘开心果’,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送给你们一颗爱心,希望你们能把爱心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中。小朋友,再见!

探究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怎样为家人添欢乐 探究内容及形式:

1、学生收集关于母亲节、父亲节、敬老节等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在这一天不同的风俗习惯等。

2、设计特定情节让学生参与表演,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是怎样做的:爷爷闷了、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妈妈洗衣服时。

3、自己亲手制作贺卡、手工制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节日时送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一句祝福的话。)

4、我和小伙伴(4课时)教学目标:

1、喜欢和小伙伴交往,能体验到交往的快乐。知道朋友多,快乐多。

2、尝试处理在与伙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初步体会与伙伴交往要互相尊重、友爱、公平,有了问题要协商解决。

教学重点:尝试处理在与伙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有了问题要协商解决。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放学后,节假日里你都和谁一起活动?(指名说一说)

2、谈话:在课外和你一起活动的小朋友我们把他们叫做小伙伴。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我们自己和小伙伴的故事吧。

板书:我和小伙伴

二、说说小伙伴,体会和小伙伴交往的快乐

1、教师投影出示像片讲自己和朋友间的小故事。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和小伙伴之间的故事吧。

2、指名学生来讲。(投影出示学生所带照片和书中典型图片)

3、提问:如果没有伙伴将会什么感觉?心情会怎样?

4、小结:和小伙伴在一起很快乐。朋友多快乐多。第二课时

一、活动:该怎么办?

1、请一小组同学到讲台上选一样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些小东西。(有学生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出现了几名同学同时选择一件东西。

2、提问这一小组同学:大家说说该怎么办?

3、提问全体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合理?那种大家满意? 过渡:刚才大家出的主意都很多,而且都有自己的道理。最后解决的比较满意。现在还有一名同学也遇到类似问题,大家帮他想办法,看怎么解决那个问题。

投影出示分玩具事件。学生讨论。指名说一说。板书:大让小 轮流玩 猜拳 一起玩

4、投影出示分蛋糕事件。分组讨论:该怎么办? 指名到讲台前表演一下。

5、小结:许多同学想到将大的让给别人。提到最多的词也是谦让。最后不管是吃大的还是吃小的,大家都很高兴。这就是谦让的结果。互相谦让,想到别人,是在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大家都快乐。

二、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1、讨论:你们小组听谁的?(投影出示插图)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结:在许多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大家要商量解决。板书:商量解决 第三课时

一、犯了错误怎么办?

1、想一想:不认错有什么不好?那个小朋友说的好?(投影出示插图。)指名到前边表演一下。板书:勇于认错

2、小结:和小伙伴在一起很快乐。如果在相处中遇到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不论是什么方法,一定要有道理。不论什么问题,不仅要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这样,大家才能相处愉快。

二、探究活动目的:

通过诚实的测验考查学生的诚实品质,引导学生认识欺骗行为是有害的,也是必定会暴露的。

探究步骤:

1、教师在活动前举行一次简单的小测验(可以是教学活动中安排的听写测验或其它测验)。教师阅卷评分但不在卷面上做任何记录,阅卷情况另行记录。

2、活动开始,教师将试卷发还学生,公布正确答案,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自行打分(教师可暂时离开现场)。

3、学生自行打分后的卷子交给教师。教师核对原阅卷记录,检查学生是否有私自修改试卷的现象。

4、教师总结,说明本次测验的真正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的诚实情况,随即将考查的结果予以公布,表扬诚实的同学,阐明作假的危害,教育学生懂得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最终总是会暴露的。提示:

1、本次活动的主题及内容事先不要泄漏。

2、如果全班同学无一更改,对班集体给予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仍是有意义的。

3、对更改试卷的学生不点名批评,也不个别谈话,促使其在活动中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四课时

(活动)开辩论会

一、出示题目

1、班里举行智力比赛,许多同学得了奖,小东没有得奖。回到家,爸爸问他得奖了没有,他应该怎么说?

2、小刚和小朋友一起在街心公园做游戏,他不小心碰倒了一棵新栽的小树苗,居委会李奶奶问起这件事,并说碰倒小树是要罚款的,小刚应该怎样说?

二、小组中交流讨论。

三、以小组为单位表演。

四、全班交流: 为什么要说实话?

五、小结:

15.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五

一、挖掘教材, 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

在数学教材中, 如“轴对称图形”“旋转”“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 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 我总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 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 且体现时代特色的数学学习内容,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创设情景, 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 要在教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 我们要善于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变为生活当中的实例, 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熟悉数学、喜欢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请学生进行模拟商场购物情境, 不但让学生学会人民币之间的多少关系,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用钱购物, 更有甚者, 让他们学会“理财”。

又如, 在教授“圆的认识”这课时, 我提出:“为什么车轮的行状是圆形, 而不做成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成其他形状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 找到了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又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尝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温故知新, 强化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

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首先得分析学生头脑中熟悉什么, 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 简称“学情”。从学生熟悉的已有经验出发, 从学习身边的数学,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影子。如, 学习了“对称”“旋转”后,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特质的物体,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现象。

例如,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寻找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的角, 如五角星、红领巾、多边形的花坛等,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巧设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定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为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所以作为教师, 要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更应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巧设数学问题。如,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利息》时, 让学生收集压岁钱或家庭收入的数据和信息, 引导他们探讨思考:“如果有一大笔钱, 你会怎么用?”“为什么国家繁荣了, 可银行利息却一年比一年少?”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拓宽了数学的实践运用的范围。

五、发觉课堂生成, 让数学的学习为生活服务

16.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六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理想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新课导入,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在教授“成长不烦恼”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样的成长烦恼,是否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教授“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两则敬人小故事,一则正面故事,一则反面故事,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结合社会热点

教师要实现社会生活与思想品德课堂的接轨,就应当关注社会热点,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教授“爱我中华”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冬奥会比赛中我国运动员比赛的视频,直观、动态地为学生展示赛场的情况,使学生感受紧张热烈的比赛氛围,再将画面切入到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一幕,使学生升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达到“爱我中华”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应当与学生多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教师在教授“走向明天”这一内容时,可以充满感情地朗读关于理想和未来的文章,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带入对未来的憧憬中,使学生对明天充满信心。在教授“与诚信同行”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组3~6人,让每组各准备一份关于诚信的短剧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课堂上,让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亲身演绎中,体会到诚信的重要,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四、生活化地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将社会生活融入进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在教授“笑对生活”这一内容时,可以先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困难和挫折,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是怎样解决的,最后提问学生挫折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战胜挫折之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从而加深学生对“笑对生活”的领会和体悟。在教授“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提问学生准备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良性发展建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就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现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教师应当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应当设置贴近社会生活的活动内容。例如,教师在教授“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一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需要合作的任务,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授“成长在社会”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如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进行公益募捐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从而获得感悟和成长。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日常生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融入进社会生活当中,提高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也应当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17.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十七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优化教学效果、教与学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学生主体地位、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

内容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由于受材料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将圆十六、三十二等分时,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粗糙,而且费时耗力,严重影响学生对“转化”的理解,此时,将圆等分拼接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形象生动,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在网上使用百度等大型的搜索网站来搜索有关七巧板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这个智慧板的了解,也使学生产生了对我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的巨大成就的钦佩之情,也在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的联想线索。如旋转的知识,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看到静态图形,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想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展示图形旋转的动态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沟通的渠道

信息化教育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3.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8.小学生生活习作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十八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习作教学也因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让师生束手无策,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造成了教学时候普遍的费时低效。

2、课题的理论依据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叶圣陶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

3、课题的界定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习作的空间就越大。生活化习作,就是让习作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生活化给人一种亲切感,它提倡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目的。所以,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习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习作,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习作中学会做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在新时代多元化生活的背景下,小学生生活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对习作的影响。将新时代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融入习作中,使小学生习作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让富有灵性的生活习作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2.通过研究,有效促进教师关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特点,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汲取习作教学理论营养,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研究习惯。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理论部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对策;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心理科学及观察生活对积累材料的积极作用。

实践部分: 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指导方法与习作形式。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等。

研究对象:人民小学学生。

三、课题方案(含时间及研究内容:时段含申报立项、具体实施、结题鉴定)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1.了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研讨课题目的与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

3.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做好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交流研讨。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与兴趣爱好及教师习作教学现状,写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2.根据小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专题训练的计划。探索可操作性作文教学特色体系。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反思实验情况。安排习作教学实验课、习作竞赛和习作集展示等活动。邀请专家评估指导,撰写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充实完善课题资源库建设,将课题研究成果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对象

(二)内容与范围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把学生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

2.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根据作文生活化策略改革阅读教学,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

3.评讲课要立足发展。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4.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

(三)研究方法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七.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育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日记、作文等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

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指导: 叶丰才张映芳吴丽云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研究成员:王连球吴丽云范丽爱范月萍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

(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交。

上一篇:儿科护士长年终总结ppt下一篇:创客新课堂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