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2024-09-07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共14篇)

1.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一

小学数学教案《10的认识》思路设计

l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l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l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l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2.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二

首先,语文课程是实际性的课程,其特点是人性情感和实用性统一。而以往“各自为政”“零星”的教材篇目安排则不易使课堂以及课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无论是发现还是发明,都需要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同学们我们一起细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发明吧!”从中可以得出此单元的重点有两个:细心发现以及用心思考。例如,第十三课《动手做做看》中法国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一杯满杯的水,放进任何一样东西,水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从而引起了细心而“不肯相信”的伊琳娜亲自动手证实。最终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任何道理都需要动手做做看。

从而单元走向第十四课《邮票齿孔的故事》,从撕邮票的小麻烦引起思考最终智慧成就了邮票打孔机。用此真实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来肯定了上一课“动手做做看”的观点。使得学生们自动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更大的热情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课堂。所以,语文教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本单元第十五课回归到大自然中的风,用画笔画出风这看似和发明的意义没有很大的联系,实则调动发挥了小学生强大的想象力,并增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到“其实我也是可以发现生活的,我真棒!”的道理。最后一课的《充气雨衣》的设置即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小目标,小林同学的发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学生感悟到:做个小小发明家并不难!

最后,就系统的角度看语文教学,20世纪教育家鲁道夫早在80年前就是以“整体教学”名扬全世界的,而在新课程中,要求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注意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启蒙和成长的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联系。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育实施的要点

首先,秉着在教学活动中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对低中高年段学生要求这两个角度来说:

第一,在低年段的教学要求从“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到“打开想象,获得第一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教师指导诗意将浅显易懂的诗歌结合课文配图,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贺知章年老回乡时复杂悲伤的情感。整个单元从对病人关爱《窗前的气球》到对同窗之爱《日记两则》再到《赠汪伦》对故友离别的情感,单元洋溢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而课文的设置也是有梯级层次,从部分情感到整体情感的,自然不突兀。

第二,在高年段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匆匆》体现着时间从吃饭、睡觉、指缝中……这一个一个部分中溜走,人一生的时间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躯体是有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从燕子去了到杨柳枯了,春天周而复始;从无知时间的去向到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在无奈质疑中,学生从小细节中感悟思考,教师在进行整体引导则从人的一生入手,时间偷走了白天偷走了黑夜,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留下时间的痕迹,从而升华到对珍惜时间实现有意义人生的中心感情。

其次,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正要求着在教材的编排与整合中,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

三、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整体”思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备整体思想,落实于年段的整体要求,课程的整体把握,学生的具体整体学情,单元的整体感知。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也应遵循着整体思想,例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语文素养评价分析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评价学生;又如,在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中,多在课下培养其兴趣爱好,给其制定小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并且根据性格相似的优生来促进他们合作学习和交流,在班级制定“小花儿”“小苹果儿”制度来激发学生们进步的主动性,增加其去完成其他学业要求的自信。

故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整体思想也就是在于运用语文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品德来进行“德满天下”“爱满天下”的教育。将课文中涉及德育的部分则一定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给老人让座、保护穷人的尊严而帮助他们、美好的东西应该分享……社会中有很多不诚实的行为,我们需要利用学生们的力量、内心的力量、行为的力量去阻止各种各样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这也是学生对于整体社会的积极影响。

最后,教师在成为人师的时候开始就应该以身作则,也是树立高要求来标榜自我和全体学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思路下,教材的整合是对新时代、课标理念下要求的行动。这也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利用好教材的整体思想来实施好教育活动,把握整体学生培养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课程理念

中国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教学中,老师应加大教学内容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达到现阶段教学要求。而最常用的应用方式为作业练习,只有将教学内容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被学生有效掌握。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作业练习更是不能脱离的。为了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掌握,老师需要对练习作业合理设置,并结合他们的知识现状,才能达到新课改下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思路和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1.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1.1数量较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目前,小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良好的掌握,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的加大作业量,使得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如,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0%的小学生反映老师的课后作业布置量太大,占用课堂大量时间,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课堂上便能够完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将这些作业完成。这直接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气氛沉闷等。

1.2作业没有涵盖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时,还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所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有效涵盖知识点,或者作业质量较低,起不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抄写、背诵以及填空等题型位置,并没有设计些口头作业,或者动手型的作业。出于这种情况,小学生便表现出厌学的心理,一看到作业,根本没有浓厚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完成作业量,至于从作业中得到什么启发或者获得一些什么新知识,不得而知。如,有些小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只关注教材内容的表面性,并没有想着将它们做进一步拓展,以至于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创新的思想,只是单一的将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心理感受。

1.3作业布置太笼统

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初期阶段,不同学生所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老师作为他们的代课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在知识讲述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需要在作业布置时,也应认识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业,使课后作业发挥巩固知识的效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仍旧采用笼统布置的方式,不管学生的接受情况。这样做,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作业量,但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力有限,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而占用了其它时间,便会表现出心理负担。这对于他们成长发育极其不利。

2.提高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1作业布置量要适当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及智力发育的初期阶段,对知识接受能力有限。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作业练习显得很重要,只有通过课后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才能对知识结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得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到他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将作业布置的更加合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有限,再加上智力正处在发育阶段,真正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只有20-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便会表现出浮躁、不安等心理。再如,调查表明,约有80%的小学生给表示由于作业量太大,而表现出急躁心理,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情况,则会讨厌做作业,不管作业简单或者困难。约有50%的小学生表示,如果作业量加大,便会产生一种浮躁心理,不能安静下来完成作业。基于此,建议小学语文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作业量尽量减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作业量,才能保证他们对作业感兴趣,能够从中理解到更多的知识。

2.2提高作业的覆盖范围,使作业类型多样化

小学教材内容较少,老师在讲完课堂知识之后,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布置覆盖范围较广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如,在课堂中讲到很多知识点,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布置对应的作业题目;或者将具有相似类型的知识点归类在一起,然后布置作业,这样不仅减少作业量,还能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布置作业时,除了顾及到知识点,还要注意作业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多样的练习题目中获得知识,同时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完一篇优美文章之后,老师为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便布置一道朗诵作业。如在讲完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激动心情,在讲完之后,应让每位学生当着全班学生朗诵。这种作业方式不仅新颖,而且不占用学生课后的活动时间,他们便积极的投入其中,并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景色的一种赞美,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景物描写能力。

2.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

小学生发育有所差别,导致智力也出现较大差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到这点,才能保证每位学生在作业练习感受的乐趣,从而将作业看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如老师在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应对每位学生进行提问,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对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的将作业分成简单、中等及较难三个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给他们。这样,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分配到较简单的作业,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分配到难度中等的题目,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分配到较难的题目。由于题目和各自情况基本相符,所以在完成过程中,并不感到困惑,如果作业量再适中,这时,做作业将不再是一种负担。

2.4作业要有趣味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如果某件事情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去钻研,指导搞明白为止。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注意到这点,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布置中,尽量采用新型的方式,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老师在作业布置方式上下功夫。如,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为书写的方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在一定时间之内将课后的习题完成,由于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通过变化方式,将作业完成方式改为多媒体方式,可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完某节课文之后,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描述出來,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不仅生动,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全身性的投入到作业制作中。但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不能单独完成,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协助,才能完成。另外,还可以将作业完成方式变为自己动手的方式,如在学完一首古诗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应让他们搜集其它相关的诗句,并在全班朗诵。这样,能使学生从搜集和分享中感受到快乐。

3.结语

作业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小学语文虽然内容简单,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老师一定要结合各方面的情况,使作业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算达安排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39-41

4.也谈教案设计思路 篇四

教案设计思路是依据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和特定的教学目标以及特定教学对象的认知实际编写的一种教学的线索和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总体的教学活动框架。掌握各种教案设计思路对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以《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遵路――入境――悟神”。这是教案设计思路中最基本的思路,即沿着作者著文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寻觅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课文思想意蕴,再到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进而探求语言运用的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 诗中所说的“路”,指的就是作者著文的思路;“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则指的是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叶老诗中提到的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它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桥》一文作者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一路展开,顺流而下的。我们在设计思路上首先应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循路而行。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一步一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从读懂开头写山洪暴发,烘托险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为故事发展作铺垫,到读懂一座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小木桥在洪水泛滥成灾、村民面临死亡威胁时成了大家逃生的唯一路径,为下文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展开埋下伏笔。再从读懂老支书在千钧一发、生死抉择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群众的生命,到读懂最后通过亲人的祭奠,交代牺牲了的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再次感受老支书舍小家、救大家的崇高精神。文章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作者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结果。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维与语言活动,这大概就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意向所指。

而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阶段,设计思路则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寻觅作者的心路,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就需要通过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读、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如,设计思路中,可以把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结尾(祭奠)部分。祭奠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除了再次凸现老支书的崇高品格和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壮和凄美的色彩以及对老支书的无尽哀思。这样的收束,使得课堂教学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并从这里真正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在脑海中展示出文章情境,在心灵深处唤起感情共鸣,从而走向了作者,自然就“入其境,感其情”了。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始于亲”。

至于“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并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形成良好语感”所明确要求的。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往往具有潜伏性,作者把它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咬文嚼字、去感受、去领悟。如,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自然段里都有“吼道”,但是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却全然不同。前面一个“吼”字,凸现了老支书严以律己、不徇私情、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境界,令人震撼,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后一个“吼”字,则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父爱是那么强烈,把儿子的安危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动。这是文章谱写出来的感人乐曲,也是人文价值的精彩一幕,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理解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把握它们的显中之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领悟作者运笔的匠心和文章的精神韵致。

2.扣文眼,抓文章关键。扣住文眼,抓文章关键,从关键处入手,一路走下去,这种设计思路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桥”既是课题,又是文眼。以“桥”为题,表明故事所有情节的发生必然都与“桥”有关,“桥”必然和整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紧密联系,必然对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扣住“桥”字,一路挖掘下去,进而认识文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老支书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把“窄窄的木桥”变成全村乡亲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所蕴涵的生动内容和深刻意义。读懂这座小木桥怎样成为挖掘故事题材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和意义的点睛之笔,看到“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昆仑山似的高大巍峨形象,并了解这种文章的表达方法不是对“桥”进行具体的实写,而是通过“桥”暗示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揣摩、分析,才能弄清题旨。这样就帮助学生形成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从中感悟“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桥”这个文眼所要点明的要旨。

5.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五

李海鹰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采用“欣赏画面中入境,通读课文中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度积累中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文,做到再度中有所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浮现画面,切实体会到稳中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写作匠心。为使学生能体会文本,从中有更大的收获,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对比欣赏,激发读文热情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

1、出生读课文。华初步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然后多读几遍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三、品读语言,构建形象画面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 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 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A. 如果学生细心观察会发现,在“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使用“欢呼”的句子比较多,让学生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B. 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深读课文,达到积累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1) 我会读(有感情的品读课文)

(2) 我会写(生字新词)

(3) 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 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6.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六

这一篇课文可安排3个课时。第一课时,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第一、二部分,重点让学生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体味主人公当时的复杂心情,深入理解主人公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部分,回顾全文,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提示的细节,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钓鱼须知”。

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浏览《谁说没有规则》一课,回答两个问题:①举例说一说,文中写到的内容有哪些属于规则?②文中主人公哪些行为是违反规则的?然后简介《钓鱼的启示》,引入新课。

(2)教师举例说一些具体的规则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规则,再引入新课。

(3)以学生平时做的游戏和游戏规则为例,说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理解新词。教师适时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然后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然后分小组学习,一是互相检查,帮助识字。二是通过自读课文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在小组讨论,归纳小组的问题,在全班交流。然后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大略地读第一部分,了解与故事有关的背景后,精读第二部分。重点抓住父子俩的对话,感受父亲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体会詹姆斯当时复杂的心情。

(2)精读第二部分,辐射回第一部分,让学生理解第一部分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①詹姆斯家住在哪里,有什么爱好?②詹姆斯钓到那条大鱼用了多长时间?③詹姆斯父亲为什么叫儿子把鱼放回湖里?④詹姆斯钓到鱼时心情怎样,放鱼时心情怎样?放了鱼后心情又怎样?⑤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再读课文,设身处地体会詹姆斯的心情,感受父亲自觉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老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如“紧张、激动、大叫、大声抗议、悲哀”这些词语就反映了詹姆斯的心情变化,又如抓住父子俩的对话来品味,体现父亲的品质和儿子的当时的复杂心情。

4、精读第三部分,组织讨论,将学文与导行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思想教育。

(1)复习第二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回答:这件事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然后组织讨论:①在这个小岛钓鱼有什么规则?②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总结全文。做好摘录笔记。

(2)复习第二部分内容:①你从第二段知道在这个湖钓鱼要遵守什么规则?②詹姆斯当时为什么不愿放掉这条大鱼?后来为什么又放了?再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三部分:那次经历对詹姆斯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总结全文后组织讨论:①为什么要遵守规则?②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遵守规则?最后进行拓展延伸:给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

《谁说没有规则》备课思路:

这一课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抓住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诉说生活中有规则,但有的人不能自觉遵守。诗歌通俗易懂,因此,教学的重点不要放在理解这个层面上。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可采用“读――议――创――评”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读”要让学生注意文中违规人的态度,了解这些人的心态。“议”要让学生懂得规则的制订是为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共同利益,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制订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而且要互相监督。这样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创”就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评”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主题,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自己知道的社会有关规则,对自己,对同学,对社会现象进行监督评价,使学生自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设想:

本文授课时间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读”与“议”。由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识字问题,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想像出文中描写的场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或自制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①文中主人公的言行会带来什么后果?②你还发现社会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不良现象?③联系《钓鱼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①规则体现人们的共同利益是为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安全而制订的,因而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②遵守规则,从自己做起,主动抵制违反规则的不良行为,才能形成个人的良好品行。③遵守规则是人之美德,不能因环境改变而丧失美德。④只有人人遵守、互相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课时重在“创”与“评”。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节诗的结构:是由两组设问句组成。第一个设问句说明规则的内容,第二是写人物的言行。然后利用文中列举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联想,以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先分组说一说社会上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再各组汇报,打开学生思维,然后各自进行仿写。每人仿写一节诗。

写好后再分组讨论、修改、补充,把几位同学的仿写,合起来就成为一首诗。最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主题,结合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议。促使学生自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雒红英(设计) 李桂枝(评析)] 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 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  看问题的下文; 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 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    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7.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篇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及能力的提高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所以, 教师应当积极的创新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路, 提高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以下从几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鼓励学生多练笔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鼓励学生多练笔, 注意观察日常生活, 每周要写不少于三次日记, 可以命题为“随笔集”, 长短不限, 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想到的、听到的以及看到的随笔写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细心观察、留心观察周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阅历的丰富来积累写作素材。当然, 在积极鼓励及倡导学生个性化写作时, 必须首先解放学生的思想, 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提倡学生在课外多写, 在课堂上多说, 为学生创设出自由发表见解、自由抒发情感的空间, 要重视学生主观方面的感受, 使学生置身于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喜爱及享受语文写作的过程。

二、精心命题, 展现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本质及精髓就在于走向开放, 融入生活。学生不仅要理解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优秀作文, 还应当知道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所以,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个人情感生活、家庭生活、读书生活等方面着手, 来进行语文写作的命题。在日常的语文写作训练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对作文命题提起高度的重视, 要选择出学生能够展现真实情感、真实生活的题目, 比如《我发现了————》《我学会了————》《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结合各个时期的新话题来命题, 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以及三八妇女节前后, 教师可以命题“感恩”, 来让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 三月份是“文明礼貌月”、“雷锋”活动日,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文明伴我成长》、《雷锋在我身边》等作文题目,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具备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 学生的写作兴趣便会由此得到培养。

三、重视学生的写作感悟

过去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习作方法方面的指导, 用什么方法来写, 如何来写, 这些教师技能会讲述的相当透彻深刻, 甚至将整堂语文作文课的时间全部都用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上, 但是通常此类指导方式会使学生的写作毫无创意和新意, 非常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 这便在语文作文写作中无法自然的流露自我表达的情感。而要想使学生张扬出自身的写作个性, 要想使学生主动写作, 那么就需要借助于学生切身的感悟, 即便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讲解了文章开头的写法, 但凡学生产生了写作感悟, 学生就能够根据自身思维的发展写出结尾、过程, 这比写作方法的指导更重要且更有效。对于学生写作感悟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文章, 深刻体会写作手法来进行培养。比如,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程之前, 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前作业, 也就是让学生在杂志文章上找出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 带进课堂与同学、教师进行集体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写作方法。

四、实行民主开放式的评改

评改学生的习作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作文评改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及优势, 进而将自身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单向性的实施作文评改方式。正是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 而教师单向性的评改学生的习作, 非常容易使得教师采取主观标准来对作文进行评价, 出现严重的评价落差, 导致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受到语文写作上的打击, 挫伤语文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并且会使写作有进步的学生遭到忽视。所以, 教师可以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修改及评价作文, 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 并且与教师的评改相结合, 采取多元民主的开放式作文评改方式,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将自我的个性张扬出来, 并且积极的参与到作文评改中, 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刻的反思自己的习作, 学会作文的修改, 进而在语文写作上获取进步, 并且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 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响应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号召, 积极转变语文作文教学观念, 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主动地以自身特有的笔触将多彩的世界描绘出来,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近些年以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 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及考验。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 给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写作, 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理念,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尤为重要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简要的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旨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及能力。

8.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新思路 篇八

一、新要素: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1. 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

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或策略,都应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同时,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实质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媒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材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中,“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语感熏陶”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最关心的海底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的信息。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中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坚持以发挥多媒体优势为重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不仅是由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刺激,更主要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而丰富学习的资源。这正是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赵州桥的建造非常陌生,但又不可能带他们去实地观察。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有关赵州桥建造时的场景,让学生对赵州桥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积累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就很自然地领悟到赵州桥的雄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聪慧。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新策略: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1. 设置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影像、图片等信息来呈现问题,能够更好地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在《大海的歌》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精美画面,并播放不同情景下海浪的声音,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声音,并表达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教师指名学生介绍大海的样子,以此让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探求,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交流协作,讨论评价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把学习时间开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完成对语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一课中,可让学生利用 “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谈谈通过自学,读懂了什么?也可通过网络把主题学习成果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创建论坛,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

3. 拓展延伸,带动课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为课内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的时间是很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等,让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学完《听诊器的由来》一文后,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关于听诊器的课外资料,了解听诊器是怎样帮助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听诊器的由来,了解关于听诊器更多的奥秘,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9.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九

本节课是一节各种姿势的走和跳单双圈及短跑素质练习的课。本课通过情境的设计激起学生上课的兴趣。

本节课从始至终是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展开的:近些年,由于我们人类的乱砍乱伐,使许多得森林树木被砍伐。致使原本生活在森林里过得很幸福的小动物们,无家可归了。我们小朋友们,每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每天都有父母、老师和小伙伴们陪在一起;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幸福。可和我们一样大的小动物们已无家可归,急需我们小朋友的帮助,那我们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呢?(生答:……)好,那我们大家就去帮小动物们重建家园。要帮助小动物们重建家园我们还要走好远好远的路,我们小朋友们怕不怕累呀!(生答:……)好那我们就出发了。(把同学们带到圆上,做准备活动。同学们跟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各种姿势的走。(齐步走、手臂放头上的、手臂平举的、手臂放背后的、手臂放肩上的、……)那同学们,想一想森林里都有什么小动物?(生答:……)那我们那位同学能带领我们大家模仿一下你所喜爱的小动物。(音乐伴奏下做模仿练习:大象、猴子、白兔……)前面的路还很远,为了快一点到达,早一点帮小动物们安家,下面的路我们乘火车走。(按平时的四队分成四组,每组一列火车,做模仿练习。)在这个情境中完成准备活动。

火车到站了,同学们我们要下车了。(带领同学们从圆上下来,分四组进入新场地,给四个组命名)同学们我们要去植树的地方马上就要到了,可前面的一条大河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河面上没有船也没有桥要想过河要我们自己动手自建简易的桥。同学们能不能完成任务?(生答……)(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手里的跳绳摆放单双圈)在同学们建桥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老师希望同学们每一组建的桥都能有每一组的特点,看那一组最有创意。(组织同学们开始按四种不同的方式摆放单双圈)

同学们我们的桥都已经建完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过河帮小动物们重建家园了。我们的桥很小,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前面的同学种完了回来后下一个同学才能去(介绍单双圈接力的规则)一会老师要检查看那一组的同学种的树最整齐、成活率最高。同学们要把树苗(毽子)种到树坑里(画的位置上)那么过一会胜出的可能是成熟稳重的大象队,可能是美丽漂亮的蝴蝶队,还可能是温柔可爱的白兔队,或是顽皮聪明的猴子队。那么究竟会是哪一个队呢,同学们用你们的行动告诉我吧!(激励学生活跃气氛)(同学们开始单双圈接力及快速跑练习。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个同学从始之中都沉浸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之中。这样使同学们在玩中乐中,达到了锻炼身体培养良好体态的目的。这一切都是在同学们的无意中完成的,这样就消除了那种单一身体锻炼的枯燥性。既培养了同学们的体育兴趣又达到的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也正达到了新课标小学阶段快乐体育的要求,同样也达到了课程标准中兴趣培养的要求。回顾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回味:

一、课的总体上,较多的运用了音乐。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这节课的感染力,使同学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还使同学们的兴趣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课的准备部分

实例:课上在圆上和老师完成各种姿势的走,然后由同学带领大家做各种动物的模仿练习。

反思:同学们跟随老师来完成各种姿势的走,这样使这种身体姿态的培养在一种摹仿状态下就完成了。这是一节水平一的课,低年级的孩子又非常好的模仿能力,所以这一环节在无形中就发展了学生的身体形态。接下来的动物模仿练习又是由同学领做,这也就给了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而且使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会使他们的体育兴趣更加的浓厚。

三、基本练习部分

实例:把同学们按四路队分成四个组分别以小动物的名字命名。在单双圈的摆放中让学生自己摆放,并要求其各具特色,按四种不同的方式摆放。

反思:把原来的分组分别赋予小动物的名字,这样使小同学们在课上变得更活跃、更放松、更投入,也使这节课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单双圈的摆放,打破传统的一个样,由同学们自己摆放,并要求各具特色。这样对同学的动手能是一个培养,也照顾到了同学们身体的差异性。使同学们真正觉得自己是体育课的主人,使自己锻炼身体的主人。

四、结束放松整理部分

实例:由同学们在音乐伴奏下自编自跳舞蹈。

10.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十

练习的全新设计,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教材修订的意图,大纲的基本精神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把握练习在设计上的变化,对于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改革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新教材初二册的练习做简要分析:

一、强化整体阅读

新教材的练习,大大削减了题目的数量,但整体性加强了,力求着眼全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如《敬畏生命》第一题,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是体会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主旨的练习;《紫藤萝瀑布》第一题,要求回答“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的练习。《挖荠菜》第二题,说课文“由叙述入议论,自然流畅”,让回答“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是了解表达方式的练习。这样的题目,几乎每课都有,虽然角度不同,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便于削繁就简,整体把握,有利于扭转烦琐分析,耗时过多的局面。

二、重视感悟积累

新大纲指出:“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像,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新教材的练习十分重视感悟的学习方法。《短文两篇》第三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讨论”“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说说“对生命有没有其他的认识”;《挖荠菜》第三题,要求“根据自己的体验,联系课文,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中心,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这些题目,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感悟的学习方法,再通过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不仅仅是语言材料的识记与背诵,更重要的是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积累。理解与运用是积累的基础,只有能理解、能运用的语言材料,才是“活”的语言材料。新教材有关积累的练习,除朗读、背诵外,大都有“揣摩”“体会”的要求。如“体会加点的词语”、“揣摩下列句子”等。《七根火柴》第三题,让学生“写出四个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的成语,并分别用它们造句”;《莺》第四题,要求根据“乖巧”“警觉”“驯良”等词语的意思,“各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小动物”。这样的题目,在教学生分类积累词语的同时,更突出了运用练习。总之,新教材的积累练习,重视的是感悟和运用的积累。

三、促进开放与创新

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大语文教学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积极的开放意识,把语文学习的范围,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大纲汲取了大语文教学的精髓,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首先明确地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并强调:“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新教材的练习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数字杂说》第二题,让学生“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比赛”;《社

用心

爱心

专心

戏》第四题,让学生介绍“家乡的地方戏”或“参加过的某项文化活动”。这些题目,都把积累与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到了课本以外、生活之中。如《卧看牵牛织女星》第四题,让学生“观察牵牛星和织女星,并写下一点感想”;《月亮上的足迹》第三题,让学生假设自己在“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看到了美丽的地球”,“展开想像,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这样的题目,能开放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注意到,许多题目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设计的,也有许多题目要结合个人的体验来谈,答案肯定不是惟一的。这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开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开放的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体现学法指导

新教材的练习,在问题的设计上不乏学法提示,如“摘录某方面的词语”、“画出相关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结合人生体验揣摩”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题目的编排顺序上,基本体现了“整体感悟、精要分析、总体评价”的文章解读思路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规律。可以说,每一篇课文的练习都是一个典范的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为独立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握了练习的设计意图,教学思路也就明晰了。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练习提示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练习首先突出的是读书活动。无论整体感知,还是积累运用,都是以读为基础的。读,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要积极响应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呼吁:“还课堂琅琅的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其次是积极组织讨论活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内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丰富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互动中活跃起来、发展起来。再次是强调了语言积累,如前文所述,语言积累的关键是理解和运用。因此,语言积累也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脑理解感悟,动口动手练习运用。另外,练习还积极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最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综合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用心

爱心

11.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路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阅读教学是积累,习作教学是综合运用。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主要是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单一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这种墨守成规的小学语文教学风格,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缺乏有效的阅读目标

目前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应试。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生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非常的少。要充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好习惯,主要还要依靠课外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谈化个性化阅读

教学方法单一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现象,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思考被教师的经验代替。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有些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反复朗读、练习课后习题,阅读过程由教师安排,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体验、理解、独特感受没有充分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路

(一)创造充足的课外阅读条件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但是目前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能够真正用来阅读的课后时间非常少。各学科教师应当相互合作,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给小学生们课外阅读创造充分的条件。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们创造的这个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导入艺术的形式,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分角色表演等,小学生们参与在其中,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三)重视开展有意义的朗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大声的朗读能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四)加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自己解决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答案,应当辅助学生们使用学习工具,多启发学生们,组织小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渐的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意识。

(五)变被动为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兴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注意在合适的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考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对问题能够豁然开朗。当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能够引起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探讨兴趣,小学生们对阅读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发自内心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整体过程中的关键,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就是小学时期,小学生在小学时期能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阅读习惯,对与小学生来说可以受益终生。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更加的生动。

参考文献

[1] 徐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8).

[2] 周丽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2).

[3] 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4] 郑秀珍,张倩.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12.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及设计思路 篇十二

一、现状不容忽视

1.作业内容体系陈旧

我们在农村小学作业中发现, 机械训练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 对于充满探索精神的小学生而言, 这些作业可以说是在扼杀儿童的天性,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参与, 使其对作业逐渐厌倦, 失去兴趣。

教师布置作业目标不明确

很多家长认为, 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全凭此说话, 巨大的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他们只好把部分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 给学生拼命地布置作业。至于学生能不能做完、自己来不来得及改、作业的效果怎样, 那又是后话。

3.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缺少真情实感

教师评价学生作业常规化, 千篇一律, 没有真正做到个性化。在作业中, 老师要通过作业评价和学生进行思想上、感情上的交流。否则, 学生领到作业后, 也是千篇一律地看看, 使其对作业逐渐失去信心。

二、作业设计多元化

(1) 让思维参与计算练习。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兼顾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 其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2) 让思维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布置能够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的数学作业, 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 形成数学小论文和数学日记的模式。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以日记形式记录数学事件。这样的数学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的互通,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 教会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和操作, 开展众多丰富的社会调查, 做到“作业融入实践中”。

三、作业批改的新尝试

1.分项评价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优劣, 树立正确的导向, 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以细化分级, 用A、B、C、D等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可以赋以特殊的、不同的鼓励孩子们个性的含义。

2. 暂不评价

当学生的作业不尽如人意时, 为了避免孩子因作业不好、心理压力大而产生厌学心理而形成逃避作业的不良习惯, 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评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修改的机会, 使其重新订正后再评价。

3. 中肯评价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等方面的错误时, 教师可以利用评语的方法来指导, 使其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乐趣。

(2)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拓展思路, 运用知识的正积累及引导, 使孩子能灵活地面对变化多端的题目。

4. 一课多评

学习是积累及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为了带动孩子逐步提高作业质量的目标, 可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 分阶段提高等级的评价方式。当学生看到作业后, 能够养成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弥补不足, 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 我们就可以视情况对其提高等级。

13.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十三

摘要: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已经被运用在了诸多行业,为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需要对教学模式加以完善,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活动,进而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良好基础。通过采用信息化教学措施,对语文教学进行设计,继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予以分析,从而为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14.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思路 篇十四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7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7七、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迁移式思路请看下面课文的练习设计:《十三岁的际遇》: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春》: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与蝴蝶;写春风,还写了歌唱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点。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谈骨气》: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灰姑娘的时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就是从《灰姑娘》中分析出与童话不相干的经济学问题的。试从学过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中找一两个问题来加以论述。《琵琶行》: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词七首》: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上述练习,都可以作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延伸的内容,走进我们的教学设计。而更绝的是如下面的课后练习设计:《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从下面文字中挑选一句作为中心意思,自拟题目,在班上作一次简要的演说。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把记忆中的荣耀当作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让不幸的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而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设计的教学环节,我们简直就好像看到课堂上同学们精神勃发的演说了。像这样从阅读出发,然后落脚到与课文有关的读、写、听、说、思、看……的课堂活动的教学思路,就叫做迁移式思路。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迁移式思路也能在结构上表现出板块的特点。它往往将教学过程艺术地安排为两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板块,这几个教学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迁移式的教学格局,迁移二字主要地表现于活动、表现于方法,如教读→自读阅读→写作阅读→听说阅读→编演阅读→欣赏等等就是。运用迁移式思路设计教学,可形成诸多的迁移创造式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日常教学增添许多花色品种,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更加活泼,更加有趣。仅就读后之写的迁移活动来讲,就可以安排不少的活动。如:1.课文语言的学用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让学生熟悉与运用一定的语言模式。2.读后的改写、缩写、扩写的活动,通过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3.对课文内容进行浓缩与集聚。通过要求比较高、格调比较雅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腻的品读和精致的提炼。4.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在这种有趣而艰苦的过程中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课文,耐心地揣摩课文,进行有创意的表达。5.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与评论。力求在赏析评论的学习和表达的过程之中,让学生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作文章,同时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6.从课文内引出某个点或某种线条,组织微型话题研讨活动、讨论活动、演说活动或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下面请看《秋魂》的又一种教学设计。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主要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内容与写法。(25分钟)1.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通畅。2.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3.选点精读,每个同学选读1--2篇自己最喜欢的课中短文。要求:①激情朗读这篇短文;②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③揣摩精彩的词句;④理解段中的修辞方法;⑤理解段中的层次;⑥理解段中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4.讨论课文写法:①用小标题领起不同的内容,全文呈横式结构的写法。②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特点,咏物散文的拟人化写法。③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及理、及情。④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赋予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着人的血脉。正是由于物的人格化,这些物就成为一种寄托,都为表现人、表现人对生活的感悟而服务。⑤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⑥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由排比句结构成段的写法。第二个教学板块:学用课文句式。(20分钟)1.老师举例讲析什么是句式。2.同学们分组找句式:①它不是在……,也不是在……,更不是在……。它是……②是……的,又不单是……的;是……的,又不只……是……的;是……的,又不光是……的;是……的,也不全是……;是……的,更不尽是……的。③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④是……使……;是……使……;是……使……⑤……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⑥既不……,也不……,而是……⑦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⑧………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3.以秋雨为题,每位同学选用句式进行写作。4.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这个教学设计除了表现出由读到写的迁移式思路之外,还展示出这样的课基本上是一种活动课型。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由学生支配,教学线条简单,教师讲得很少。从活动的综合性来看,读、写、思三者合为一体,撷取、综合、表达三者合为一体,教学效率由此而显现。再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也是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理解课文内容。《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同学们可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是单独介绍,哪些是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分析提纲。第二个教学板块:写--分析课文内容。教师给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指导学生用写的方式来分析课文: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林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2.《劳什子和命根子》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个在感情上的共鸣。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以上内容,学生分别写完以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促使同学们相互启发。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论文的写作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让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它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训练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上述例子只表现了由读到写的这种迁移,还有那些由读到说、由读到编、由读到演……诸多教学设计,还在等待着我们的创造。

上一篇:农村小学党务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