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13篇)
1.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一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工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依据
上世纪50年代,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我们按照全能政府的理念设定政府职能并构建政府体系。这个时期的政府负责对全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进行全面的计划安排、监督实施,对全社会的物资交换与流通进行严格的价格管控和行政管控,对计划体制内所有成员的薪金、收入作严格的制度性安排,对全社会所需要的安保、教育、医疗、劳保等公共性服务进行统一的计划配置等等。这是主要依靠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政府。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我国法治化进程,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表现为政府行政管控的领域、空间被压缩,政府职权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规约束。但是,传统的全能政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着政府管理理念,使得政府管理行为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相冲突。这种情况既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对政府职能的全新定位。要搞好市场经济,就要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承认、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应当是辅助性的。相对于市场而言,政府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与交往中的职能应当是服务性的。这应当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根据。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第一,服务型政府不是不管事、不作为政府,而是要给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配置资源失灵的风险,所以政府有为市场提供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宏观调控需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中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配合以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适当运用,并力求在运用这些调控手段时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同时,政府应积极促成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形成,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为国内经济运行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条件。
服务型政府要给市场经济运行提供监管服务。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对占据市场份额过大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破坏环境行为等严格依法查禁和惩处。
服务型政府要给市场活动主体提供各种公共性服务。在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政府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安保、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事项。政府有义务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广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的方式向社会购买。
第二,服务型政府不是总揽一切的全能政府,而是要以简政放权为原则,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就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淡化自身传统上的投资主体角色,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一般的投资项目决策,应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政府需要行使审批职权的是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投资项目。现实中仍然存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政府行政审批权过大的弊端,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凡属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政府审批。凡属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以提高审批效率为着力点,规范审批活动。
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就要遏制泛行政化趋势,使政府的事务归政府,社会的事务归社会。事业单位与政府职能部门身份混淆不清,是影响政府正确履职、提供良好社会服务的重要原因。需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第三,服务型政府不是组织杂乱、力量软散政府,而是要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要给市场和社会提供有效、让服务主体满意的服务,就要大力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这种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原则,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同时要统筹理顺政府部门与党群机构的关系。根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还包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对行政区划设置做科学研究、充分论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服务型政府是依法为市场为社会服务的法治政府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务职能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要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要树立依法办事意识。执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员的首要职责。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主要渠道是学法。要完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任职晋升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和考核制度等,促进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律意识培育。
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重点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法规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确保法规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谨防单方面体现部门意志,谨防小范围体现专家意见;还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第三,要坚持科学决策。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还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第四,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地方各级政府要排除地方保护主义,杜绝选择性执法;排除人情干扰,杜绝不公正执法;排除权力意识,杜绝粗暴执法。各级政府要着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第五,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首先是信息公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要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包括办事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确保政府提供的服务公正。
第六,要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加强财政、预算、投资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加强对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的监察和问责,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汇报人:xiexiebang
2.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二
第一, 管制型政府具有官僚体制的历史渊源。官员大多数为直接任命, 其弊端是缺乏竞争机制, 由此也就使得官员办事效率比较低, 人浮于事。同时, 由于管制型政府要管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必然使得政府要设立多个机构, 这就造成了政府机构冗杂, 各个机构之间互相推诿争权, 而由于相互间缺少联系, 就增加了多头执法, 选择性执法事件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
第二, 管制型政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它的运行模式就是产品的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全都要遵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曾发挥过优势。但是, 现如今, 我国实行了搞活经济, 常态发展的政策, 使社会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 而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融通, 资源全球配置, 就必然要求政府放开管制的手, 把资源交给市场去分配, 使市场在调节微观经济活动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促进市场的发展。
第三, 在管制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中,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人民处于是服从地位, 形成了一种“官重民轻, 官显民卑”的格局。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机构和事业单位逐渐崛起, 这种机构有办事效率高, 专业性强的优点, 他们有能力去分解政府承担的一些管理工作和服务项目。所以, 政府对一些项目, 可以放手交给社会, 由社会自我消化, 自我解决, 使社会最后回归于公民本位, 权利本位上来。
服务型政府同管制型政府相对立, 是为了适应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按照公民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办实事, 谋福利的政府, 是予人方便的政府, 政府行为的标准是群众的利益。
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相比, 它是在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具有很大的优势性。首先,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在服务型政府中, 主权在民, 人民掌握国家主要权利, 服务型政府也就表现为权利的回归。
其次, 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限范围, 权力, 规模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它是万能政府的对立面。第一, 政府的权能有限, 政府不是万能的, 服务型政府的权限主要在提供公共资源, 提高公共服务的方面。第二, 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 为了防止政府权利的滥用, 所以在组建政府的时候, 人民便仅仅让渡了一部分权利, 政府只能实施人民让渡的那部分权力, 若超出行使, 则属于政府越权。第三, 政府的规模有限。服务型政府其机构精简, 因事设岗, 行政效率高, 分工明确,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办实事。
最后,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十八届四种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议题, 可见对于法治的重视。法治与人治相对, 法治是指在整个社会中, 法律在社会中居于最高地位, 法律至上, 宪法至上。法治政府的准则就是法律, 法律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更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利器。狄骥说过“公权力绝对不能因为它的起源而被认为合法, 只能因为它依照法律法规所做的服务而被认为合法。” (1) 可见, 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志。
社会的变迁, 经济的提升, 使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要把服务型政府落实到实处, 提高完善其职能, 政府还有许多任务亟待完成。第一,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社会结构目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不能同以前的管制型政府事事把控, 而要适当放权, 使非政府组织和公共机构承担一部分公共建设职能, 让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成为公共建设的倡导者, 从而最终使人民享受到层次多样, 功能齐全的服务。第二, 扩大政务公开。在管制型政府中, 政府认为若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政府与人民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限, 彼此间缺乏沟通。而在服务型政府中, 政府对人民负责, 公开相关信息是其义务, 人民的知情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必须给以保障。现行的听证制度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颁布的《政府会议公开法》使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信息在群众之间的流动更加有了保障, 提高群众参政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 政府的角色依旧应是服务型政府。应该继续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深化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 其既是社会的服务者, 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归根到底, 管理的目的仍是为社会服务。如俗语所说, 政府的角色是人民的管家, 政府的行政行为要满足人民的需求, 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
注释
3.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三
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平
均每年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到1万起,2005年以后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在9万起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18万余起,社会转型时期积累的种种社会矛盾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同时面对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样双转交织的局面,更为特殊的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之时,信息社会已经扑面而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转型拥有着和当年西方社会转型不一样的色彩,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即时化,各类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和放大后,极易造成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信息化,已经在深刻变革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信息技术助推应急管理换挡升级
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在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时代,政府参与应急管理的各个部门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组织结构中,每个部门都受到来自于上级的行政指挥,部门间信息横向传递手段匮乏,信息交流不畅,影响了部门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判断,决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当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后,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随之发生变化,在纵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部门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信息横向交流渠道,管理组织结构由原始的单线管理模式向网状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模式的换挡升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了决策执行效果。
实现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控制角度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处置过程的可控性。有观点认为,应急处置过程中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越了突发事件本身带来的危害,而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有效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通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数据库,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同类事件处置的最佳手段和措施,当遇到无处置经验的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视频会商系统寻求合理可行的应对策略,避免出现因决策失误造成的二次危害。
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信息传递效率的最大化
政务内网平台是应急信息传递的良好载体,通过技术手段的介入,能有效控制信息的流向,并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和筛选,在适当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隐瞒消息、蒙蔽公众,而是为了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防止无效信息和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不良信息肆意传播造成负面效应。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促使应急管理工作发生新变化
管理观念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政府的危机意识普遍得到加强,与传统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一般采取的事后补救的处理方式相比,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政府加强了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能力。实践证明,事前防范的方式效果好于事后补救的方式,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应急管理出现了两种新的管理观念:事前防控和全程控制。
事前防控:从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后的亡羊补牢似的处理方式转变为事发前的主动防控,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已经发展到事发前,在事件的潜伏期就对其实施监控。这种事前预防的方式能对许多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并有可能在其爆发前就将其制止,这种观念的变化提高了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
全程控制: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任何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很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或者发生并发事件。除了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在事件发生以后还要进行系统的全程掌控,保证突发事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完全平息都在应急管理手段的可控范围之内。
应急主体的变化
首先在传统环境下,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体,角色单一,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应急管理方式应对当前越来越多样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力不从心,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当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推广后,应急管理的主体发生很大变化,应急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其特征。以往被排除在应急管理之外的非政府组织走到了前台,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也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多元化的结构变化让突发事件得到了更有效的处理。
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应急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特点,减小并消除了传统部门之间的间隙。在诱发公共事件因素增加的现在,通过各种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与联动,共享多来源的信息,加快决策传递,进而更高效地实施应急管理。
管理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环境下,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手段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政府部门直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当某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政府部门直接赶赴现场,进行处置。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急管理除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置外,充分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等,通过应急系统的建设,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挥、控制、协调等间接处理,大大提高了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急管理的灵活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双重方式,当某一突发公共事件适宜用直接处理的方式解决时,就采用直接处理的方式进行,当直接处理存在局限性时,只有应用电子政务手段才能解决或应用电子政务手段解决会取得更好效果时,就应用电子政务手段间接进行处理,选择的空间扩大,处理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和服务能力
加强事前预警能力
应急预警是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进行有效的监测,收集有关突发事件的征兆,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并发出确切的警报,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将公安、气象、消防、水利、卫生、民政、燃气、电力等领域的各个应急分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信息的集中汇总、分析、处理,提升突发事件的事前预警防控能力。建立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依托,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纽带,遇到突发事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为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合理建议,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不是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能被事先监测到,即使能够及时有效的被监测到,也不可能都把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的目标是要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为此,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应急事件处置信息资源库,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事件处置流程及规范,做到有章可循。
强化资源整合、信息收集与发布能力
一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以党政电子专网为依托,建设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公安、交警、建委、城管等重点部门的视频和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加强对车站、广场、机场、码头等关键部位的远程监控能力。将应急指挥车委托公安局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将获取的现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应急指挥中心,强化应急指挥中心对现场情况的掌控能力,为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将本地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地下管道运行监管系统等进行整合,形成部门间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决策执行能力。三是将车站、广场、机场、码头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的视频、音频播放系统进行整合,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的短信群发系统进行整合,强化信息发布能力、公众引导能力及舆论导向能力,有效防止不良信息扩散造成的公众恐慌、社会不稳定等现象的发生。
完善灾后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平息后,并不代表应急管理工作的终结,它意味着应急管理进入了灾后处置阶段。灾后处置工作并不仅仅是灾后恢复与重建,更重要的是事件后的创伤救助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完善和修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突发事件处置电子档案,从每一次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总结经验、归纳不足、汲取教训,找到应急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和漏洞,使得应急管理者能及时查缺补漏,完善体制建设,减少或杜绝同类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为保障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还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中,法制保障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合法运行的基本条件,资源保障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技术保障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的加速器,培训教育保障则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工作。
4.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四
为了加强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评审管理,规范评审行为,维护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财政部和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价格是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评审的重要因素,是评价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性指标
之一,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坚持低价优先、价廉物美的原则,加强价格评审管理,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条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的,除执行统一价格标准的服务项目外,应依法合理设置价格分值。货物项目的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权重)不得低于30,不得高于60;服务项目的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权重)不得低于10,不得高于30。
综合评分法中的价格分统一采用低价优先法计算,即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报价为评标基准价,其价格分为满分。其他投标人的价格分统一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投标报价得分=(评标基准价/投标报价)×价格权值×100
第三条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和询价采购方式的,应当比照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成交供应商,即在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的前提下,以提出最低报价的供应商作为成交供应商。
第四条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根据采购项目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合理设置各项评审因素及其分值,并明确具体评分标准。加分或减分因素及评审标准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采用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方式的,应当在谈判文件或询价文件中载明“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的评审方法、最后报价时间等相关评审事项。
第五条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评审过程中,不得去掉最低报价。
第六条投标人的资格条件,不得列为评分因素。但投标人的资格条件,不能满足招标或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要求的,不得成为潜在中标供应商。
第七条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评审工作,应在相关执纪、执法部门派员和公证员监督下进行。评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和评审工作规则,按照采购文件载明的评审方法、评审标准开展评审活动。
第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5.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五
性 一、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明确政府的两个属性
“人民政府”是我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通称,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政治性。
一要明确人民性是我国政府的根本属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建立起来,为维护绝大多数人民利益而存在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政治制度的构建和运行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进行的,国体、政体以及其他一切治国理政活动,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人民至上是党和政府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都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保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质是正确对待政府和人民
群众的关系问题,解决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权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明确政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独特政治优势。各级政府机关本质上都是政治机关,公务员队伍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各级政府和公务员队伍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党性立场,与西方所谓的“公务员中立”完全不同。旗帜鲜明讲政治、彰显政治属性是各级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第一位的职责。政府要增强政治意识,一切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看,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从政治上谋划、推动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不折不扣抓好党中
央精神贯彻落实,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主张和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和公共服务工作。
径 二、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明确五条路径
服务型政府相对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而言,是以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和社会为目标,并承担相应职责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是我国政府的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历史观念,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结构、需求数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基本生存的公共需求,转变为全面发展的公共需求,对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而政府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政府公共服务滞后和公共服务产品提供不全面等问题同时存在,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政府职能和工作重点也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公共需求的转变而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政府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
矛盾问题作为出发点,深入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高度重视解决漠视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利益问题,提高为民尽责的能力水平,提升为民服务的效率效能。
二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要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适应。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服务标准的提高,要依据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确定,并与之相适宜。要制定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当前国内外、社会和自然界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加,网络社会和大数据的发展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明显挑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由于公共服务产品提供不到位不全面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风险。
三要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要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元化。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社会、市场之间进行合理分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是所有公共服务产品都由政府提供,许多公共服务产品可由企业、民间组织提供,让他们兴办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让各种所有
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政府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落实好宪法和行政许可法对政府服务事项的有关规定。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不能于法外设定和行使权力。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和公共服务模式。
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公共服务要进一步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人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最终评判者,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到政府机构办事的感受,最能反映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人民群众对审批繁琐、推诿扯皮、不当作为、缺乏透明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和办事人员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反映强烈。要把人民公共服务需求放在心上,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作为重要着力点,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人民群众高兴、答应、满意为标准,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上聚焦发力。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责任,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与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体现公共服务要求的目标体系、考评体系,促进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建立问责机制,追究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失责的行为,引导各级政府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绩观。
务 三、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明确五个方面任务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是“国之大者”。政府要深入总结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教训,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新时代,政府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行政资源转到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上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同时,重点突出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交通、体育、旅游、脱贫巩固、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今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党中央作出了“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六稳”“六保”本质上是维护人民利益,每一项都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民生事项,涉及每个人的利益,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决策深合民意、深得民心,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好。
二要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目前,全国范围内还存在公共服务资源占有不均,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在中东西部之间分配失衡,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等现象。全
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产品还比较短缺。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方面获得感不均衡,反映的是全社会消费水平不均、公民权益不均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政府的公共服务要“一视同仁”,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更加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让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得公共服务。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促进全社会受益机会均等。加快统一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因财富差距过大、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消费差距过大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公共财政要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中央财政要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这些地区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要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相衔接。
三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代行人民的权力、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
方面的财权、事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影响程度,按事权构成要素、实施环节,细化分解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责,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互相推诿。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扩大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为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事项下放给地方。我国现行行政层级有五级,其中“地区”一级的市州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需要对省会城市以外的市州一级行政层级在适当的历史阶段进行调减,争取行政管理层级扁平化。
四要进一步深化“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改革。“放管服”改革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有力之举。放管服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推进简政放权,不仅政府系统内部的上级向下级下放一些领域的行政审批权力事项和增强地方的自主权,还要做到放宽对公共服务市场的限制。深化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提高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打破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行业垄断、行政性垄断。政府向市场和企业主体、向社会主体下放一定的公共服务事项,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要进一步“简政”,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审批事项,简化或精简审批流程。要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
政府简政放权的很多有效方式和做法,值得我们长期坚持。部门利益仍然是当前部门行政向公共服务转型的最大障碍,要坚决克服公共利益“部门化”。
6.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六
关键词: 政府公共服务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和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中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并把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冲突限制在可以有效控制的范围内,从而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导向作用。因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是其价值追求。1982年,万德莱和古德塞尔等教授在《黑堡宣言》中指出:“公共行政不是简单的工具,也不是价值中间的手段,它应追求崇高的目标和道德承诺,应考虑长远的全面利益,应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公平、效率和民主为职责。”而和谐社会是一个良性运行与发展的社会,是民众能够得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社会,是民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以表达和实现的社会。它与政府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的各级政府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人民的公仆,是天然的“服务者”,因而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积极的推动者。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本身即是我国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
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说到底就是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能够得到极大满足的社会,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以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意识差。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公务人员服务意识差,,如自视为高人一等的管理者,“父母官”对民众的公共需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行政行为仅从本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出发进行价值判断,对于己无利可图的事情不不闻不问,无所作为;固守落后的行政观念,重管理控制,轻服务等,导致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层出不穷。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官民对立和冲突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使我们丧失群众基础,失掉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成为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实现和谐社会了。
2、公共服务效率低。在管制行政模式下,政府将其职能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同时,政府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层级和程序繁多,机构之间扯皮推委现象屡见不鲜以及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和竞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效率极其低下,难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会恶化政府形象,造成政府诚信危机,这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
3、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国家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不足,客观上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难度不断加大。
4、公共服务分配失衡。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分配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1)地区失衡,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城乡失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在家庭转移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即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比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低。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3)贫富失衡,广大低收入者及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高收入者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彻底解决,必然使社会各阶层、地区、利益群体间的差距的拉大,冲突和矛盾更加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那么,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因而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能,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最优的服务。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而适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从观念创新入手。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观念支配行为,行为体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后果。任何管理上的突破,都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政府及其官员应认识到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人
民的“公仆”和“服务员”,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观念。必须认识到,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众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指标。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效率、水平如何,关键在政府。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着眼,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从宏观上着眼于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把未来理想社会描述为“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加强经济建设是我国在现阶段一项重要任务,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其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这必然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市场监管的能力,以及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在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作为最广大群众的利益的代表和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着力解决和满足这类群众反应极为迫切的需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干群关系,改善政府形象,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然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通过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二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公共需求。三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失衡问题。
5、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关键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关键,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确保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持续性,使之不因人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防止其“失常”和“失信”。(1)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和完善政府回应机制。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前提是认真了解公众意愿及其真实需求,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同时,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及时的回复。
(2)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3)建立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通过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来确保其水平和质量。同时,通过行政问责机制,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4)建立公共服务的应急机制和保障机制。政府要提供完善的公共
服务,应能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共服务。同时,还不应遗漏低收入者和各种弱势群体所需的公共需求,应给予充分保障。
7.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七
1 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取得的成就
当前, 我国基层政府已从政治统治型和经济建设型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这种转型表现出显著成效。
1.1 保障人民的利益, 推动经济发展
人民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加强, 尽可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各基层政府按照人民的需求, 提高了服务水平, 积极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发展, 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有效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 从而大幅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2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基层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完善, 政务公开和问责制度的完善, 使得政府行为更加的规范, 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3 有力加强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对于经济发展还有许多间接贡献。公共服务提供手段的多样性, 运用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 在这过程中, 如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凝聚力等, 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非经济因素也得到发展。公共服务通过改善民生、缩小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 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困境
2.1 治理模式对经济建设依赖过强
在基层政府治理模式中, 应该是包括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生态平衡等等各个方面, 追求的是人民和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上保持显著的增长, 远远高于其它方面, 长期将所掌握的资源更多地运用于经济领域, 主要精力用在了直接投资和经济建设方面, 把本应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却被推向了市场和社会。整体呈现出更偏向于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 而不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2 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
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看, 我国基层政府在促进基层经济增长、促进地方民营企业发展, 以及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做出相当的贡献, 而在许多“软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还存相当大的改进余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需要基层政府把资源和精力主要放在对公众有益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上。
2.3 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责是以公众的意愿及其偏好来提供公共供给和服务。但是由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基层政府不能准确地掌握人民的意愿, 无法真正做到想民之所需, 更是无法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公众参与严重缺失, 被动接受政府服务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这在学者彭向刚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他们指出各地在设置公众参与的渠道、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众参与有效性等方面, 都存在着制度化程度低、自觉性比较差、结构性失衡及公信力不高等问题。[2]
3 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新出路
3.1 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
公务员作为政府方面基层服务的执行者,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政府有必要不断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有延续性地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 组织公务员参加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 不断提升公务员的知识技能水平, 学习先进思想, 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提升他们的意识水平, 促使他们以人民的利益为主, 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自主意识。
3.2 合理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加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 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中可以看出, 基层政府应该回归本身职能, 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牵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3.3 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想要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加强广大群众在政府工作监督机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对基层政府监督制度中, 目前真正起到作用的仅仅是行政部门的内部监督, 而公众对公务员的监督还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如果只是靠行政内部力量进行监督, 其事实上达不到真正的效果, 需要求助于外在的力量进行监督。只有公众参与对基层政府机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才可以促使执行者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建设基层服务政府就要实现服务的承诺, 给群众提供一个监督的依据。
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是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主导, 按照广大群众的需要来开展服务工作, 公众需要什么, 政府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公众可以自己选择服务的方式, 政府的服务质量高低主要由公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只有让广大群众也参与其中, 才可以使政府部门充分了解到群众真正的意愿和需求, 才能将群众的意愿体现在服务决策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更好地做好群众服务工作, 广大群众才可能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更加认可。公众满意度是对基层政府的一个最根本的考核方式,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基层政府真正地感受到政府的真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雪冬.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 2008年第12期.
8.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八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85-01
面对日益竞争的世界,一个国家想要利于不畋之地,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的强弱其中体现之一在于是否能够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统一。提倡民主,扩大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创新政府管理,提高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提供的政务服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开透明是趋势,也是必须尽早解决的问题,天津市河西区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整体要求和部署,先行完成区县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在原先建设完成的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系统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完成了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并在政务网站发布政务信息公开专栏和政府服务专栏。
一、应用设计
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顶层设计、继承创新、整体规划。
1、顶层设计。系统在设计规划阶段采用顶层设计的思想,从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的全局和整体角度考虑平台的建设。此平台的整体设计规划,将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业务模型有机整合,而且还面向未来,为未进驻部门的办理提供统一标准和基础架构。
2、继承创新。本系统的建设,充分继承市和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的优点、功能和设计架构,利用现有系统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需求进行功能创新。
3、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遵循整个平台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并从整体结构考虑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充分考虑市、区、街道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一致性,确保系统平稳、方便整合、数据共享和交换。
二、技术架构
1、硬件网络结构
网络架构充分利用现有市行政许可中心、区行政许可中心两级网络,并利用区基础政务网络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进行延伸。在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组建局域网络。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代办服务点。最终形成了市、区、街、居的四级行政审批网络架构,为“三级中心,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奠定了硬件基础。
2、软件架构
本系统的建设基于J2EE应用平台,采用纯JAVA语言开发、使用最先进的B/S构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B/S应用结构体系,使整个应用系统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架构平台上,但同时为各个系统模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分布,使得系统结构分层构建,模块任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和部署环境,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分布性,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
应用系统基本层次架构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分别承担系统的不同功能和任务。包括系统基础平台、J2EE应用平台、应用系统层、系统接口层、维护管理平台、安全解决方案等。
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系统部署在区级数据中心。利用全区基础政务网络,通过WebService、数据抓取和交换、纵向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实现与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建设内容
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等。其中市、区、街三级行政审批系统为业务办理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为政务网站发布平台。通过统一政务网站平台进行串联,整合。
(一)市、区两级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
组织各进驻职能部门,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同时,中央驻津部门的审批事项,以及市、区两级部门行政服务事项也进入“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
(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
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按照事项的性质,分为审批事项、职权事项和便民事项,提供全程的办理、管理和监控功能。同时具备电子监察功能要求。电子监察应用系统实现对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监察监控。
(三)政务信息公开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区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四)政府服务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县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务服务专栏,与已设立的各类网上办事专栏相结合,避免办事服务信息分散,统一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政民互动系统
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在区政府网站设立区长信箱、政民零距离等互动栏目,受理上述各类公开、服务的咨询、建议和投诉等,并根据不同类别信件的数目,分析公众的关注度,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基层延伸部署
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河西区基础政务网络访问本系统。同时,在基层居委会,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SSL VPN的方式,接人区级基础政务网络,访问该系统。实现社区居委会咨询代办服务。
五、服务保障
1、确定技术保障服务方式:结合全区实际情况,由区信息化专业部门负责硬件服务器及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市审批办负责软件系统的管理维护;区级行政许可中心负责系统日常运行情况的管理维护。
2、明确技术保障服务承诺:各负责维护部门要明确业务运行支撑和平台运行保障方面的承诺。内容包括:远程问题诊断、现场软硬件系统问题诊断、产品升级服务和定期巡检服务等。
3、明确技术保障方式:负责维护部门应向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提供5×8小时热线电话和远程维护,设立热线电话作为服务受理渠道,并提供电子邮件等远程维护及现场支援等技术保障方式。
4、建立故障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故障严重程度将系统故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故障为特大故障,对系统运行有严重影响,导致系统无法运行;B级故障为重大故障,限制了部分系统运行;C级故障为一般故障,对系统运行产生轻微影响,大部分系统仍可运行。根据不同故障等级,分别设定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付登舟,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李传军,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谢[J]学习论坛,2009,(08)
9.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九
张喜亮
“深圳的今天就是内地的明天”、“深圳速度”等等,脍炙人口传为一时佳话。曾几何时,也有人在怨叹深圳现象:“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深圳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小平同志南巡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向,“发展是硬道理”,正是他从深圳发出的最强音。作为一个小村镇一跃成为中国改革的标杆,深圳成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兴城市,外来工、农民工等等“移民”,正是这个绚丽多彩的城市的特征之一。深圳造就了经济的奇迹,毋庸置疑地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有传说,深圳每年制造的肢体伤残劳工多达一万人;有报道,某律师收养伤残劳工讨公道名噪一时。近年来,农民工用脚投票制造了深圳等沿海地区“民工荒”,也屡见报端。压低工资、中毒事件、劳资恶斗等等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改革的成就不容否定,改革中的问题亦确有其事。欣闻:深圳市宝安区动员政府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了为劳务工服务的系统工程。宝安区政府的举措,可以说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真心实意为劳务工服务,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宝安区政府服务劳务工的一系列措施,受到了劳务工的欢迎、得到了领导的赞赏、被全社会普遍认同。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史,当我们为祖国日益强盛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无比自豪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和忽视劳务工的伟大贡献。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铸就了中国的加工业、出口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没有劳务工是不可能成就的。然而,这所谓的“价格优势”主要是来自这些劳务工。所谓的劳务工,就是指那些来自于农村和落后地区就业人员。劳务工,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的补充,一方面增加了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的收入。在某种意义上说,劳务工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却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这些外来工一直没有得到其工作地政府应有的关怀和同等的待遇。曾几何时,大量拖欠劳务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总理亦为农民工讨薪。劳务工的劳动关系确认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子女读书问题等等,业已成为一个社会的顽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关心农民工、外来工的劳动保障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指示重视劳务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明确指出必须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国民经济近30年来以1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形成了巨额的积累,所有这些,理所应当地还于人民、造福人民。为这样高速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劳务工,尤其应当享受等这样的成果。胡锦涛指出:“利为民所谋”,我们要建设的是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是共建共享具有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社会。宝安区动员政府的各方面资源,真心实意服务劳务工的理念和举措,值得借鉴。宝安区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涉及了宝安区区委、区政府22个职能部门8个方面的32项具体工作,被誉称为“1+22”,其总体目标就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劳务工的劳动、文化、教育和政治权利,为劳务工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使劳务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家园意识和城市归属感明显增强,让劳务工共享宝安区改革发展成果。宝安区政府服务劳务工的具体目标包括:第一,劳务工身体健康状况列入区国民体质监测范围,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督促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重点防范和遏制重大职业病事故;第二,为劳务工提供紧急救助,患重大疾病或遭遇事故致伤残而无力医治的劳务工,可以向区慈善会申请医疗救助金,临时生活困难或被偷抢的劳务工,区救助站为其提供临时的食住救助,凡在宝安区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性重大事故,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社会救助的劳务工家属及其个人,可以向区慈善会申请生活救助金;第三,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为劳务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险服务;稳步推行养老保险政策,提高劳务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第四,政府设立劳务工劳动争议“绿色通道”,简化劳务工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降低劳务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条件;第五,增加公办学位,为劳务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至为劳务工子女新增公办学位达到3万个以上,底全面完成原村小改造工作。第六,为劳务工就业创业提供培训服务,目前建有培训机构107家,职校有5家。
深圳宝安区政府服务劳务工的举措之亮点就在于,动员和整合区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服务于劳务工的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宝安区的经验和作法是否能够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榜样,或许有人提出异议。笔者以为,具体的作法是可以进行探讨的,各地、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情制宜。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措施,而在于政府及其官员是否有真正愿意服务于劳务工的`意识。笔者曾经参与北京市政协“关于维护进城务工者权益”提案的论证。在调查和征询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的时候,笔者也曾经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看法所动摇。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的城乡二元制管理体制,这个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体制,确实制约着政府的行为。以劳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而言,校舍从哪里来?经费从哪里来?师资从哪里来?归口哪个部门管理?教育方针如何保障?这些问题确实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北京市也曾经发生过强行驱散农民工自己组织起来的子弟学校的事件。深圳市宝安区政府是这样思考问题的:第一,劳务工为本区的发展确实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劳动应当得到尊重,他们的人权应当得到平等的保护;第二,劳务工也是纳税人,他们依法纳税,为本区的财税收入做出了贡献,()政府必须履行为纳税人服务的义务;第三,劳动关系尤其是拥有大量劳务工的宝安区的用人单位与劳务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构建本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要这个基础和谐了,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观念确定了,意识增强了,旧的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框就不难突破了。正是在确立了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宝安区实现了动员全区资源真诚服务劳务工的系统工程。思想认识明确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北京市政府经过努力,也开始实施了对劳务工培训和解决劳务工子女享受国民教育的方案。
10.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十
当代行政正不断趋向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与要求,以“管理主义”为主导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逐渐受到以“责任中心主义”为价值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批判和取代。顺应世界大势并联系中国现实,2004年温家宝总理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专项阐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在我国日渐深入。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职能、制度、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之传统的“统治型”、“管治型”政府都有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在于各级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其特征是突出强调行政伦理及其制度化建设。因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行政伦理人格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行政伦理失范的种种表现,建立、完善并有效的执行体现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精神的制度体系尤显紧迫。
一、行政伦理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之要
1.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社会治理模式变化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史,是以统治型、管治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为基本发展模式的。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统治型国家治理模式,由于统治阶级与人民利益的根本对立,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能以控制社会为己任,自上而下的统治是政府治理的最主要的特质,统治是其思维和实践态度。通过政府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垄断性和强权性的管制活动而将“官本位”和“权力本位”推向极致。作为真正的制度框架—权制的幌子,行政伦理思想少有广泛而实际的应用,行政伦理制度化也基本是思想家的空想或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实现权制的工具和手段。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管理型治理模式(管治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对效率的追求,体现为治理方式上对理性的强调。以法治为主要管理方式,管理职能成为政府行政的核心职能。它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法制的健全,力图以法制来保证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进行管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但受企业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以“经济人”为假设,重法律制度而忽略了行政伦理的基础地位,重效率追求而忽略了人的价值。在满足了单一中心治理结构的需要的同时,因成本巨大而逐渐丧失了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
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是服务型模式,政府应在社会本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以从根本上转到为社会服务上来。由过去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全部内容的服务型政府,其本质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在国家行政体系中,行政伦理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一套行政伦理法律规范体系,再不是权制的工具,也不再仅仅是约束行政行为和社会治理的控制框架,而是促进行政组织和个人提升道德能力水平,更好地体现服务型政府民主、公平、正义、责任、效益、法治、和谐、信用、自律等价值追求,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的需求,以促使人的价值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全面实现。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需要
行政伦理建设是他律(外部控制)与自律(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其中,内控应为根本。因为“塑造行为的能力最终来源于一系列内化了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规则和程序”。[2](P154)然而,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在目前却显得重要而紧迫。首先,道德发生学证明,人总是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责任行为是在限制、要求、界限、标准和制裁中获得的,而不是在劝说、教育和感化中寻求的。”
([3]P141)行政人员良好行政伦理行为必须通过长期遵照行政伦理相关法律法规方可养成。其次,现实行政实践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而缺乏道德自律、滥用自由裁量权正是以贪污腐败为突出特征的屡禁不止、花样频出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重要致因。尤其是当应有的良知和自律能力、传统的宣传教化甚至伦理规范都远远不能阻止失范行为的泛滥,更不能迫使那些位高权重、“超级自由”的行为失范者付出足够高的代价时,就极易使之自我异化为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恶性毒瘤,成为制约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实现,严重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加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所面临的“四大危险”[4],甚至使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遭受巨大的挫折。因此,以法制建设为重点,通过法律强制与道德教育的刚柔并济地保障社会伦理及行政伦理规范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操作性,大力提升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职业化、标准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水平,就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基本方略之一。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化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的需要
所谓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是指制约公共行政决策和执行而又相互排斥的多种责任要求、利益驱使和价值指向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冲突情景。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不可避免地困扰着行政人,考验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影响行政品质,挑战公共行政民主精神和公正价值。而所有人性假设都无法回避行政伦理困境----不论是西方“经济人”的审视还是我国“公共人”的期待乃至试图综合两者正面价值的“比较利益人”[5]假设。现实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行政组织和个人时时可能因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法理与情理交错而陷入伦理困境又必须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通过系统的行政伦理制度建立,形成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一旦冲突发生(任何组织都会发生这样的冲突)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提供正确的影响力以解决冲突。他们所提供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核查和抵消组织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核查和抵消个人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6](P228)即通过一个合理机制来确定各种要求的优先顺序,可以较好地避免各级行政组织和公务员陷入诸如“服从上级”的层级型职业伦理还是“服从法律”的责任型职业伦理等两难选择的尴尬。通过把基本的、普遍的行政伦理上升为制度,以明确的形式公诸于众,加大依照制度实施奖惩的力度,就能为解决执行政策与服务公众之间的矛盾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提供前所未有的有效解决途径。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一个迫切、艰巨而需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探寻和把握正确的原则。坚持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的辩证统一
制度伦理是指行政伦理制度本身的合伦理性。即制度的内容和执行都应蕴含和体现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伦理原则。公平正义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伦理和本质属性,民主、和谐、责任、效益、法治、诚信、宽容、自律则是其重要的伦理意蕴。行政伦理制度必须充分地蕴含和体现上述内容,从而激励行政组织与个体强化责任情感意识,自觉实施符合行政伦理的行为,为建立一个良法善治、多元宽容、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价值支撑。伦理制度,是指把一定社会的行政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它强调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将道德的非强制性转化为以法律、制度为后盾的强制性,突出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是行政伦理价值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保障。忽视制度的伦理化,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没能体现正确的道德伦理追求,则有可能使行政行为在合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的同时,却背离了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甚至为种种恶行提供方便,以至于造成善行者也被迫抑制自己行善的欲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忽视伦理的制度化,就无法展示具体的、明确的、系统的道德要求,行政伦理道德将成为抽象的存在,丧失可操作性和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严重,一个公认的原因是忽视了行政伦理制度的安排。
建立制度控制与道德自觉的有机联系
虽然中国行政伦理的现实显示出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建设的重要和迫切,但必须明确,伦理法制化是必要却不是唯一和根本的途径。所有外控要素要转化为现实的行政秩序,必须经过被行政人员有效内化、成为其道德自觉并外化成行政行为。强自律、重内控是行政主体性的要求,也是行政组织与个体提升道德能力的实质和意义所在。当然,行政伦理作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的价值标准体系, 不会自发地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规制, 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要求。制度控制恰是为了制约和惩罚伦理失范,激励、弘扬和更好地实现行政道德自觉,实现由外部控制至道德自觉的有机转化。因此,必须以道德自觉为根本,以制度控制为重点。
注重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现实结合我国自古以来不乏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代表的可贵的行政伦理理念,但系统研究行政伦理却刚刚20多年。西方则已有百年历史。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需要累进式探索,也需要继承与借鉴,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如变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为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以人民是否满意、答应和高兴为评判标准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制度激励和督促公务员“修身正己”、实现行政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变儒家的“礼法并用”为“德法兼治”,突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实现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的互补与融合。毋庸讳言,西方近现代行政伦理及其制度的研究更为科学、客观,更适应现代社会制度,我们应大胆借鉴,如通过完备、细致,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规范行政权力,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及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建立“高效、便民、透明、责任政府”等。但现实的行政过程中,中西方传统的核心观念、行政组织和官员的服务对象、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环境和特点均有较大差异,切忌照搬。应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合近现代国外先进的行政伦理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行政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行政伦理制度体系。
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我国已往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对行政人员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忽略了常常使人陷于行政伦理困境而难以实施道德行为的组织和其权力形式,忽略了组织内部的层级制度、政策及程序对道德行为的压制和对非道德行为的助长。而要通过组织制度的完善遏制行政伦理集体失范行为、消除对道德行为压制的因素,同时提升行政组织及个人行政伦理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参考文献:〔1〕刘熙瑞《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P5
〔2〕〔3〕〔6〕[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11.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十一
【关键词】促进;公共服务;制度建设;采购方式;采购范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市场机构、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包括一级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是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研究探讨《政府采购法》框架下政府购买服务的采购政策,促使政府购买服务与政府采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意义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推动建立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1.政府购买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
将部分公共服务从“直接举办、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监督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对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购买服务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为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缺位、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3.政府购买服务是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释放有效需求,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创新服务业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1.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有机融合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市场化,政府不一定要亲自生产或供应公用产品,只需要将资金交给最有效率的机构来运行,通过政府采购采取多种方式寻求最佳供应者,鼓励公私之间的适度竞争,同时在购买过程中发挥政府采购的监管作用,对供应行为、资金拨付、购买服务等环节实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管,对各项绩效标准执行情况予以评估,从而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有机融合,更好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起基础配置的经济体制,既不能让市场支配一切,又不能让政府包揽一切,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及其履行方式应该主要由市场来定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把政府从直接生产经营公共产品和服务中解脱出来,使政府摆脱微观经济事务,克服了职能上的越位和失位,从宏观上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管理和推动,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到追求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
3.市场体制下政府运作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政府运作模式是对政府基本职能架构及其特征和运行过程总的概括和描述。长期以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都发挥着中心作用,垄断了公共服务的所有环节,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提供的低效率、差质量、弱竞争。政府运作模式的根本改变,在于最终确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管理型政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正是政府运作模式变革的一种表现方式。有效促进政府从“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从而实现政府运作模式和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变革和创新。
三、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实现政府采购扩面增量的有效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刚刚起步,相关的制度机制和法律还在制定中,有些地方虽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颁布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公共服务政府购买目录,但由于普遍缺少有关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台的规定、意见缺乏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目前,大部分公共服务仍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涉及的主体和环节较多,大范围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后,可能形成财政即养人又买服务的局面,造成财政资源和政府人力资源的浪费的现象,没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作保障,难以保证各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中来,公平竞争无法实现,从而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
2.购买程序不规范,采购方式单一
规范的购买程序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运行的重要保证。从具体情况看,购买公共服务基本上是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服务的做法,由各主管部门管理直接确定服务承接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资金预算不公开,选择标准不明确,导致购买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竞争性,随意性强。迫切需要政府在项目申报、财政预算、购买程序、资金监管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范。
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采用的主要采购方式,但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农、文化体育、市政市容、环境保护、人才就业等诸多方面,涉及的是社会效益、社会评价等问题,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供给,受益人是老百姓,政府购买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老百姓的满意度,政府采购方式在运用上要充分考虑服务项目本身的管理和操作特点,进行扎实的制度、流程设计,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特殊发展需要。
3.采购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公关服务具有专业面广、不可预见性强、采购合同往往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传统的货物、工程、服务相比,对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而现在政府采购领域的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主要是针对传统采购项目,对刚刚起步的公共服务领域采购,在专业行业背景和专业财务、法律知识以及人员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服务的需要,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招投标工作效果。
四、关于完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的建议
1.尽快完善现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律、法规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地都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差异较大,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还处在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有些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颁布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意见,但由于普遍缺少有关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台的规定、意见缺乏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而出台的相关法律也只是涉及传统服务领域,并没有将公共服务纳入采购范围,出台配套政策,应对购买公共服务进行细化规定,将购买的范围、购买类别及其购买方式、资金的使用方法进行规定,修订完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相关的规定,对专业服务重新定位,强化对专业服务价值和特点的认识,调整服务类项目评审中价格分值的比例,修改竞争性谈判中低价中标的规定,降低价格因素对购买专业服务的影响。
2.合理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扩大采购范围
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过程中,要围绕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中心任务,紧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重点,合理界定并积极拓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要根据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按照“积极稳妥、现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的原则,从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开始,逐步扩大。对信息化技术支撑服务、设施维护服务、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就业培训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应当全面实行政府购买。而单项采购金额巨大、公众期盼值高、项目实施效果与社会各方面关联度高、采购策划周期短,采购时间要求高的公共服务采购,根据基本特征考虑,将采购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职责范围内的,适合采购市场化方式的、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事务性管理服务以及履行政府职责所需的辅助性服务纳入进政府采购范围。 将条件成熟的服务项目纳入到政府集中采购中,建立服务采购目录,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体现采购目录与抓大放小相结合的思路,合理制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作用。
3.制定规范操作规程,完善购买程序
与货物类采购和工程类采购相比,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内容多、项目杂、范围不好界定、标准不易统一、操作难以把握的特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实施范围、服务标准、评价体系、资金支付方式、承接主体资格、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从提出购买项目、编报购买预算到实施招标采购、项目监理、绩效评价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购买程序规定,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发展中加强规范、在规范中良性发展。 针对同类服务项目数量多、批次多的项目,改变“一事一批” 的管理模式,实行资金预算、采购方式一揽子批复。
4.创新政府采购购买方式
公共服务类项目由于存在数量不固定、金额不固定、期限不固定的特点,有些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存在技术复杂或性质特殊,不能实现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存在不确定性,资金总量不固定,在项目采购中需要采购人、专家、供应商反复商讨技术需求、实施方案、服务要求等,可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等方式,允许采购人与潜在供应商反复讨论技术、采购需求、评标办法和资金方案等,经过多轮竞争性谈判,依据最后一轮提交的谈判方案确定成交供应商。另外有些项目是专有技术服务,具有唯一性,适合选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针对通过实行公开招标定点方式进行的服务类项目,引入竞价采购方式,增强价格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如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资产评估服务、审计服务、印刷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项目,通过竞价平台,采购人发布采购信息,提出明确规范的采购标准和服务需求,定点供应商通过竞价,即三轮报价,确定最低报价者中标,理顺服务项目的价格。
12.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十二
关键词: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 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 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 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 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 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 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转变职能,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 首先需要转变职能,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政府缺乏服务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 并且工作较为机械, 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 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 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 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 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 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 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 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 而在创新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 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 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 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 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 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 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 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 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 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 加强行政机构改革, 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 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 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 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 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 也就是说, 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 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增加一些部门, 例如, 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 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 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 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 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 及人民之所急, 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 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 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 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 创新财政体制,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 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 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 例如, 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 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 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 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 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 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 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 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君, 万玉, 李阳, 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01) .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1) .
[3]高小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07) .
[4]孔青.我国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利益[J].中州大学学报, 2001 (04) .
13.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 篇十三
本人于2010年12月1日,开了一节《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课,经过教研员和各位同仁的点评,受益匪浅,具体如下:
一、资料的选择与整合
对于一堂课资料的选择与整合尤其重要,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堂成功课的关键,也是形式,最终的目的是为内容服务的,如何选择资料,如何把资料用好,如何才能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探索的问题。
在学习《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时,对于当前的两大热点问题难于取舍,其中一个是CPI问题,另一个是11.15胶州路特大火灾问题,前一个非常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比较有说服力,而后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分析水平,往往只看到了政府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们眼里可能比较有争议,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还是选择这个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请同学思考:我们的政府在其中有什么责任,能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是责任政府,我们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请同学结合善后处理情况)?让学生看到我们的政府还很年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但在资料的选择和整合过程中,查找了大量的资料,非常想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这些材料,制作了16张幻灯片,还有两段视频,造成了资料的大量堆积,上完了这节课,感觉资料的容量太大,不如就用一个视频贯穿课堂始终,这段视频就是讲11.15火灾的五个原因,不仅可以用来为法治政府的内容服务,更可以为责任政府服务,所以应该把材料用透,用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列夫。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能是真正的知识。”可见,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学生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动口动手,进一步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己掌握的学习时间,每一节课都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向40分钟要效率,并不能一味地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结果考试过后学生把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其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罪魁祸首之一。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提出这样的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事例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正在朝服务型政府转变?
2、对于目前菜价偏高的问题,如果你作为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物价?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而是直接把国家采取的措施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并没有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所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提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三、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实际
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共鸣的实际材料,创设情境,实现明理—解惑—力行过程。在“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观点;在“解惑”环节,主要是利用理论和中学生实际生活的“矛盾”,设疑激疑,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在“力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政治课中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政治课本中的知识拉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政治课真正地达到“入心”,这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取材来自于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才能够回答、能够思考、乐于讨论。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据你所知哪些事例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吗?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出发,实际出发,列举出免费自行车,免费开放绿地,平改坡,节能灯等事例,学生正是由于有话说才乐于回答。
四、问题的设计要规范、精炼
教师要时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特别注意,不求多只求精。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这样的热点时政11.15火灾,马上就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执法人员在此次事件中有没有责任,要不要管,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有,要,感觉很热闹,气氛也很好,实质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思考起来,这样的问题并不严谨,不如直接就问执法者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什么责任更好,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更要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预设,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要让问题答案不仅从学生嘴巴说出来,更要经过大脑思考。
五、问题的设计要了解学情,难易适度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对学生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情况,那么对于教学来讲是是毫无益处可言的,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熟知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往往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一个重点高中的教师到普通高中来试讲,他的问题设计,他的教学设计等等可以说非常好,他的出发点也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试教下来,效果却不好,因为他提问的内容偏难,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这位高级教师课下,不断地询问其他任教的教师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情况等,不断地调整他的教学设计,使之适应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通过实践证明适应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在学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高二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哲学,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在运用哲学的内容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但还没有系统地进行学习,不懂得什么是辩证法,不懂得对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于是我就选择了热点时政11.15热点时政,来逐步地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主流是好的,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等,认识到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实践能力,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认为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让我们教师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思想政治课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实效性,实用性,从而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
例如:在学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创设了大量的教学情境,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可到了总结三者之间关系时,还是不由自主地替学生来总结,这就说明传统的观念在师者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去解决,放手让他们去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服务区别】推荐阅读: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07-14
政府购买服务协议书06-19
购买社会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09-24
政府采购服务招标文件06-17
政府金融服务企业09-16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0-08
市政府保安服务方案10-20
政府机关物业服务方案06-11
探索政府服务型的转变08-26
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来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