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精选17篇)
1.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 篇一
篇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任阳中心幼儿园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11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 人数 不喜欢阅读 较喜欢阅读 喜欢阅读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小一班 48 17 36% 22 46% 9 18% 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
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篇二: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1名,沭阳县骨干教师2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
4、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
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
(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8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
(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06月)篇三:《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我们也想让孩子试着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怎么说都学不会,多是说说罢了,孩子太小能做啥┅┅”
“让孩子到广场怕摔着,郊游怕累着,到哪里都是背着或抱着┅┅” “真想让孩子参加演出,但害怕排练太辛苦,天气冷又容易感冒┅┅”
“这些社会教学内容真的枯燥无味,我都不知从何讲起,他们也听不懂┅┅”
我经常会听到家长和老师谈到以上问题,到底是孩子真的什么也不会?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虽然我们都懂的,不能让孩子太过依赖成人,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自由。然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如此相似:孩子很少外出与小伙伴游戏;游戏的孩子不是爷爷看着,就是奶奶拉着;都以纸张呈现,要么是符号式、机械化的简笔画;要么是绿草地、红太阳、彩色花、圆脑袋的小鸟,不同幼儿园的孩子画出来的居然那么相似:要么就老气横秋得令人难过,即使是儿童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有些也有着明显的成人指导过的痕迹。难道孩子们运用的是同一种思维,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样的画让我疑惑: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想象在哪里呢?
通过教师、幼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当前幼儿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老套。一个孩子六个养,教育方法又不能达到统一,爷爷奶奶惯着养,爸爸妈妈顺着养,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安逸的享受,从不知感恩。目前的家庭在幼儿社会及健康教育方面,多是以说教为主,孩子听就听,不听就算了。幼儿园由于孩子多,地方受限,直观性素材又太少,教师上课要准备的教具、学具较多,使得教师不愿上此类课。
2、活动受局限。幼儿各项活动只在园内开展,活动内容较为单一,说教式谈话太空,局限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难于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各项活动多局限在操场和活动室展开,内容和效果都受限制,且教师给孩子概念性的知识太多,所以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现,只停留在一种概念性上;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情,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
1、根据家长及幼儿的需求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对新生事物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
2、捕捉幼儿创造性的闪光点加以科学引导,对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加以肯定,使其萌发的创新意识得以延续和发展。
3、教师可以尽其所能的让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将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结果以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4、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放手,给幼儿自由活动和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多给予幼儿鼓励性评价。
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改变幼儿园社会教育单一模式,使其多元化,让幼儿在自然的空间里自由的学习、体验、实践,感受事物的变化。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一理论依据。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举措。我们老师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带孩子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感知家乡千姿百态的景象。大自然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丰富幼儿的思想,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像,使幼儿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当前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的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举国上下的课程改革,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明晰。我园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园本特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通过研究给幼儿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适合我们农村幼儿园实际的课程。
2、教育方法自然化、本土化,深入现场,让幼儿与环境直接互动,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
3、最终目标促进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协调教育的目标,形成幼儿园独特的、整合的园本课程。
4、通过活动,使幼儿多种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培养幼儿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分享的快乐,增强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以成长。
四、研究内容:
1、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
2、幼儿园社会教学行为实践策略方式的研究;
3、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的运用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深入班级、深入家庭、深入幼儿个体,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2、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3、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幼儿实践活动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启动阶段(2015年2月—3月)确立课题,成立课题小组,拟定研究方案。
1、组织教师分析落实方案,收集资料。
2、教师在教研活动时交流观察结果,同时根据《纲要》中各领域对不同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阶段性的选择适合本班适合的子课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4月—11月)
1、各班教师根据所定主题拟定各领域的活动目标。
2、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相关实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做好活动现场的观察记录。
4、进行个案分析。
5、阶段性小结。
6、在交流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调整本班的活动,尝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材料或更换主题,继续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达到幼儿运用材料的自主游戏。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
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资料。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申请结题鉴定,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七、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与理论的研究,此活动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幼儿社会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每位课题参与者通过理论学习、撰写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途径,从原先的按教材照搬照抄,逐步转移到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1、经验性成果:
(1)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2)深入理解了社会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3)获得了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整体策略
2、实效性成果:
(1)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积累了编写园本教育计划的经验。
(3)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得到了加强,构建了新的教育模式。
(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强调“适宜性、趣味性”,更多地关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给孩子一个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感知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的认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他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亲子感情加深了、家园沟通增强了,家园教育正逐步趋向同步、协调。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我们在幼儿社会实践活动与探索过程中,比较偏重于内容的开展,而在幼儿能力评价方面比较薄弱。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符合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设计。
2.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 篇二
一、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
(一)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活动区,他不受老师的指挥和操控,体现了自我选择,这对于幼儿以后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交往
在区域活动中,不同的活动区幼儿有很多,大家在一起兴趣相同,共同的话题就会很多,无形中就会促进幼儿的交往。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之间会有争议,协商等,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初步的探究精神
区域活动提供给幼儿可供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他们可以了解到蜡烛熄灭的原因,不同坡面的小车下滑速度不同等科学经验。他们在活动中还会像模像样地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纸不吸水,为什么陀螺转起来颜色就变了?这些初级的探索激发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了其探索精神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恰当
在区域活动中由于老师的能力及精力的有限,在材料的提供上不恰当,有的教师往往是不分层次地把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投放,还有的教师虽然想投放可因为幼儿园的条件所限也未能合理投放。
(二)区域活动设置模式化
许多幼儿园为了检查而设置了模式化的活动区,有的活动区幼儿从来不让进去玩,或者只有检查时才让玩,这些活动区只是摆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互动差
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既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想幼儿之所想,仔细地观察幼儿,适时进行指导,让你的指导成为幼儿的发展基石。
三、怎样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在小班我们创设的娃娃家,这里有为娃娃穿衣,喂娃娃吃饭等,孩子在活动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而在大班的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规则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二)区域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师幼互动
为了避免区域活动设置形式化,幼儿参与性差的问题,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选择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问题来设置区域活动和投放材料。在和老师一起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参与的快乐。增强主人意识,对活动区的开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和幼儿的交谈中发现孩子对陀螺有浓厚的兴趣我便号召孩子和家长收集家中的陀螺带到幼儿园,在科学探究区让幼儿观察,并投放了一些材料让幼儿制作,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制作出的陀螺像模像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丰富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作用中获得经验,体会丰富的材料带给他们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这个主题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服装,水彩笔、橡皮泥,彩纸等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不同的区域,有表演区的;有做拉花的;有做生日蛋糕的等等。孩子们在其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避免设置模式化
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幼儿到活动区进行活动,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区域活动最大效度的发挥作用。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 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 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进行恰当的指导, 使区域活动最大效度的发展作用。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形式,指导
参考文献
[1]汪荃, 《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年
[2]《幼儿园游戏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3]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李季湄, 《回到基本元素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一起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三
今天乐乐是麦当劳经理,她接到一个外卖电话,就派售货员小邓去送外卖。小邓拿好食物和送货单来到“高铁站”,高铁站的经理田田签收送货单之后,将买到的食物分给建筑工人吃。在记录表的帮助下,幼儿再现了对成人社会的模拟。
老师的游戏策略:根据游戏需要设计记录表,丰富游戏内容
在区域中投放一些表格有助于拓展游戏内容,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数学能力的提升,教师也能从表格的记录情况推测幼儿的游戏水平。如配送中心的配送记录单、送货单、科学区的观察记录表,等等。对爸爸妈妈说:
孩子在游戏中模拟着成人的世界。他们会分工、会交接、会送货、会填写送货单、会给员工发福利……这些经验都得益于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在生活中要善于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给孩子实践妁机会,如去小超市买东西、给邻居送点吃的、自己向肯德基的阿姨要个打包的袋子,等等。其实我们的孩子很能干,少一点包办代替,少一点娇惯溺爱,孩子会更加独立自主!
区域故事: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影楼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孩子们常常拿出相机摆弄、拍照、画照片、取照片、付钱……
一天早上,小宇拿来了一件白色的公主裙,老师把它挂在影楼的墙上,这个偶然事件引发了影楼新的游戏情节。丁鲁念非常向往地穿上了公主裙,嗯,既然有了公主,还需要一位王子,于是大家找到了点点,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涛涛说:“老师,公主有衣服,王子没有礼服怎么办呀?”小朋友纷纷说要从家里带来。第二天,逗号果真从家里带来了爸爸的西服。
王子和公主的游戏一直在继续,孩子们还把拍摄地点转移到了走廊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在楼梯上布置外景。菁菁还和爸爸一起制作了一个带有三脚架的照相机。
老师的游戏策略:根据游戏发展投放材料,推进游戏进程
材料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材料的投放很有讲究,一般是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逐步投放的。如出现公主裙的时候,活动区又根据需要陆续增添了西服、布置了外景地、增加了画照片的环节…·这些都对幼儿游戏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运用也体现出他们的游戏水平。对爸爸妈妈说:
当我们走近孩子的时候,我们惊异于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谢谢爸爸妈妈们带领孩子参观影楼,为孩子们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使他们在游戏中游刃有余。孩子们不会局限于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他们自发地搜集材料,并玩出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这是孩子们对生活的再创造。当孩子饶有兴致地向你表达一些想法的时候,也许你正在忙手上的事情,只是敷衍了事:也许你当时袁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过后却没有实际行动……这些行为无疑都错过了教育时机。谢谢为影楼提供公主裙、王子西装、相机的家长。你们顺应了孩子的游戏兴趣,并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因此。孩予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活跃!
区域故事:做广告
星期一,涛涛一早就和我打招呼一“老师,今天我也要当麦当劳经理!”我满足了他的愿望,涛涛当上了麦当劳的经理。他说,“我要给麦当劳做广告。”“为什么要做广告?”老师问。“我想让麦当劳赚到更多的钱。”涛涛抬头眨巴着眼晴说。孩子们开始做广告——
涛涛在纸上画了两个人,分别拿着一样东西,还画了两条线。老师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涛涛解释说:“这是买一送的广告。”涛涛把广告纸贴在阁楼上的娃娃家,贴完之后,他还指着广告冲着娃娃家大声吆喝一“喂,买一送一——”
涛涛还在楼梯口贴了一张,在教室进门的地方贴了一张……数了一下,涛涛总共贴了6张广告。
老师的游戏策略:通过对游戏情节的讨论,引发幼儿互助学习
游戏后,我们组织孩子进行交流。有的孩子充分表达了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想法,有的孩子提到了自己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启发大家一起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的过程是同伴间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推进。除了幼儿自发的讨论,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幼儿深入讨论。如教师捕捉到涛涛为麦当劳做广告的游戏情节,就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引导幼儿讨论:涛涛在干什么?涛涛为什么要做广告?除了做广告还有其他什么方法也能使店里的生意好一点?……对爸爸妈妈说:
真的要为涛涛拍手叫好!涛涛自发地想到要做广告,还被具匠心地设计了广告内容,“处心积虑”地寻找贴广告的地点,显示出了他高超的游戏水平……涛涛在班里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号啕大哭,听到集合的信号总是拖到最后才进教室。但是老师在区域游戏中每每能发现他的闪光之处,爸爸妈妈们,你们观察过孩子的游戏吗?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力是无尽的。
在幼儿阶段,孩子是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幼儿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着他们游戏水平的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幼儿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会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水平中。会帮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情节。
4.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 篇四
制作意图:区域活动是发挥孩子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所以在教师应该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及实际情况,投放相应的玩具。
教育价值:通过区域活动,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发展。
1、辫辫子:
三种不同的辫辫子,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
2、穿线板:利用鞋带和泥工板自制的。
3、找鱼鳞(可放于语言区)材料:彩色泡末板、可乐瓶子
制作方法:将彩色泡末板剪成小鱼的形状并在鱼尾巴上贴上字卡,将可乐瓶子剪成一块块的“鱼鳞”也在上面贴上字卡。
玩法:根据鱼上的字卡找相应的贴有该字卡的鱼鳞来插上。
5.幼儿园区域活动反思 篇五
何方
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幼儿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1、示范方式: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操作同样的材料做同样的事。但不与幼儿直接语言交流,利用榜样示范的暗示作用,对幼儿的自由活动进行指导。此方式使幼儿在无意只中接受指导,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问题。
2、合作方式:教师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自选活动,以施加教育影响,但仍然由幼儿自由掌握活动过程。此方式不是老师传授游戏的方法,而是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幼儿合理展开游戏情节,应避免直接了当地指令,尽量防止幼儿放弃游戏主动权而服从于教师的调遣。从而让幼儿在自由宽松气氛中发展。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问题一: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理会,或操作马虎。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或过于简单),同时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我们可以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能忽视,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问题二:教师的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要解决此类现象,首先教师应树立幼儿是区域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长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反思,在观察指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进行理论、实际的分析。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自己,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幼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效、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
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域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的个性在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 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就我班情况而言,我们班现在创建了以下几个区域:
1、娃娃家
现在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大量玩具材料,里面有幼儿床、桌椅、鞋柜、厨具等。孩子们也都能融入进角色中去,但我发现还是有不足,例如在游戏结束后,幼儿不能很好的把物品收拾好;在游戏过程,虽然幼儿们自己都玩得不亦乐乎,但相互交流并不多。在以后的角色扮演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多交流,多互动,能够懂得分享,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整理物品,从哪拿的,活动结束后也要把物品归还到相应区域。
2、益智区 这是我班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区域,个别幼儿因为年龄偏小,对老师提供的游戏材料感觉有难度,令他们没有兴趣继续玩下去,但大部分幼儿都比较喜欢进这个区域游戏。我们在区域里面投放的是鞋带,自制鞋垫,鱼线,钻了孔的瓶盖,纽扣,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带和瓶盖、纽扣等。大部分幼儿都能独立完成,对于个别幼儿,我们将持续努力并耐心地引导幼儿逐步适应。
3、美工区
我们在美工区投放的材料相对来说是所有区域里面最多的一个区,油画棒、水彩笔、颜料、双面胶、安全剪刀、折纸、空瓶子、乒乓球、树叶等、都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可以自己选择画画、用颜料涂染空瓶或乒乓球、在纸上用双面胶把树叶贴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或者贴上一些在自己剪出来的图形、叠老师教过的简单折纸等等。
4、阅读区
读书角里面投放的书籍大部分是幼儿自己带来的故事图片书籍和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图书,幼儿都能安静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在这一区域活动中,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加强幼儿爱惜书本的意识和物归原处的意识,学会自己整理书籍,爱惜书籍方便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6.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 篇六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既要研究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活动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小班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生活区”:、喂宝宝、扣纽扣、、编辫子等;“数学区”:数字象棋、图形投放盒等;“表演区”:头饰、手偶、手摇铃、双响筒、扇子、各式各样的服装、快板,腰鼓等进行打击乐;“操作区”:白板画画、穿编花篮、包糖果、棉花、穿糖葫芦、干树叶、毛线、穿珠子、涂颜色、喂小鸟等半成品;“科学区”里供给望远镜、小汽车、九连环、动物模型、磁性玩具等等。阅读区:各种类型的图书和大小不一的字卡;搭建区:废旧纸箱、废旧易拉罐、幼儿园供给的大、小积木玩具,因为我班可利用空间比较有限,经过商量我班将较为安静的区域操作区、科学区、阅读区、数学区建立在活动室内;将表演区、搭建区建立在活动室内的床上,区域活动时将床铺叠好,以供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生活区安排在室外栏杆上,将操作物品安装在栏杆上,即方便又有立体感,大大供给了利用空间。操作区的白板安装在墙上,以供幼儿方便操作并根据活动情景灵活调整
同时,我们也根据我们的主题活动将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也能进行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利用率。比如操作区,会投放一些平时做宝宝秀时剩余的一些材料放在区域中,让孩子有时间时或是进行区域活动时去操作。秋天落叶,我们会带孩子到院子里捡一些形象的叶子,摆放在区域中,孩子在区域中会粘贴、会用手去撕、会插在头上当头饰等。我们班玉函小朋友在操作叶子方面比较有天赋。在数学区中我们会放入俄罗斯套娃、大小不一的物品,让幼儿自我去看、去比较,培养幼儿进取动脑的好习惯。在美工区中会投入剪刀、油画棒、橡皮泥、空白纸、水彩笔等,在平时的艺术操作中剩余的一些成品、半成品,供幼儿去参考、去仿照。有些幼儿购买的橡皮泥中会有一些模具和步骤图,我们也会将这些现成的材料投入到区域中,方便幼儿自由选择。在表演区,会投入一些自我用毛线编的假头套、表演用的衣服、扇子、腰鼓、响板、玩具剑等,供给丰富的材料。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供给难易程度不一样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经过供给不一样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一样发展水平、不一样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能够满足不一样
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二、区域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有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的本事水平不一样,所以材料的投放要兼顾到每个幼儿因,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一样水平的幼儿供给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小班美工区“穿珠子”游戏、教师供给三种层次的材料,由最简单的按同种颜色穿到两种颜色间隔穿再到三种颜色规律性穿。益智区投放的拼图,按块数的不一样拼(4、6、8、10)都应当体现层次性。
三、教师的指导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教师的现场指导显得十分重要,不做指导幼儿根本不明白该怎样做,所以说教师在这个区域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要始终要清楚自我应处的位置,不应当是知识的输出教育者,而是应供给舞台给幼儿自由发挥,能够做示范,但不能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操作,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主角。
观察、再指导。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观察能够帮忙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比如:我们班的熙森小朋友在操作区中包糖果,糖果有大有小,糖纸也有大有小。熙森刚开始操作,他根本不明白大的糖纸包大的糖果、小的糖纸包小的糖果,经过很长时间后,熙森还是没有掌握其规律,乱包一气,当然,包出来的形状肯定不好看,有的还都没有包好,糖果都露在外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充分发挥自我引导者的主角,给熙森指条明路。这个时候,熙森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掌握了包糖果的技巧,相信熙森对于包糖果印象很深。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游戏。可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游戏情景而产生的不适宜的干扰幼儿游戏的指导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的适时介入也十分的重要。再举两个例子:默默很想进表演区穿区内的漂亮衣服。可是表演区内的小朋友已经很多了,小朋友们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也没有区牌能够用了。可是默默还不想去别的区域里玩。教师就可引导他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最终以一名“舅舅”的身份进入到表演区去玩了。如在一次搭建游戏中,强强在不细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动物园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激动,有的埋怨强强,有的以暴力攻击强强,有的不知所措,教师立刻说: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
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教师有时做调解员,有时做旁观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放下自我的身份,以伙伴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孩子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发生的较多是矛盾,所以教师应以调解员的介入游戏中,用适宜的方法帮忙孩子解决。
为了调动幼儿进取性,教师的指导尽量用鼓励和肯定的方法,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进取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本事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终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
四、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域活动能够更好的锻炼幼儿的进取性,对幼儿的动作、言语、思维、想象、情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资料和合作伙伴,按照自我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整个区域活动中也不会干涉幼儿的自由。例如:幼儿能够根据自我的意愿进入不一样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能够选择不一样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资料。教师不占主导地位,幼儿是自由的,发散思维很强的。在我们小班,在区域里玩得最开心的当属强强、高高、玉函、笛妃、桑晨、小彤、心月、镇昊。幼儿自我构成规则。
五、特色
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特色就是棋类游戏,我们小班的棋类游戏有身体动动棋、动物的食物棋、数学棋、相反朋友棋及各类原始棋、整合棋。孩子在游戏中能孩子自由探索、大胆操作、勇于创新。可能小班的幼儿没有接触过棋类游戏,学习起来比较的吃力,相信在过年后会有所减弱。
六、下一步打算
1、对各游戏的特点和组织策略还不是很了解,本学期,我将针对不一样的主题游戏做深入了解。
2、在平时的游戏组织中,仔细观察、探索各游戏的特点及组织策略。
3、利用进区卡,指导幼儿有序进行游戏。区域里进入幼儿数量有限,以保证幼儿在区域内的安全与质量。
4、投放丰富的区域材料,保证材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5、可是多的干涉幼儿的区域活动,尊重幼儿想象力。
6、区域活动一切以安全为主,投放安全、利于幼儿操作的材料。
7.浅谈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篇七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当务之急是要知道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幼儿快乐幸福地度过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时光。
在教育中我们提倡“ 以人为本”,幼儿教育中我们主张以幼儿为核心展开教育工作,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为幼儿提供快乐、满足幼儿需求为目的,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快乐成长提供更多机会的活动。
区域活动 要以幼儿 的兴趣和 需要为核 心 , 促进幼儿 快乐成长,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 ,使幼儿发 挥所长 , 施展自我潜能,最终使幼儿 在区域活 动中获得 精神和能 力上的双重收获。
一、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对幼儿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幼儿被动接受教育的形式, 使幼儿从“ 静态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瑞吉欧教育者认为:“ 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产物,相反, 他更多要归因于儿童自己在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 ”区域活动的开展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成长和学习需求。 教师再根据幼儿需求,提供符合幼儿活动所需的丰富材料,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广阔的、科学的、能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自主选择, 活动区内所提供的难易程度不等的材料都是教师为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动手动脑能力而有目的地选用的, 以使不同幼儿都能从不同程度上找到自己喜欢同时又能驾驭的材料,使幼儿能顺利自主地开展活动。
二、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沟通、交流及合作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玩耍、嬉戏及互相的学习交流甚至是各自在完成某个活动后的“ 炫耀”都是常有的,而幼儿的这些行为也正是促进幼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一种推动力。 这些在家中都是父母掌中宝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唯我独尊,不懂与人分享和交流,不擅长与别人合作,而且大都比较自私,占有欲很强。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虽然也会接受教师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方面的教导,但幼儿对此的印象远远不够强烈或深刻。 而区域活动却为幼儿提供了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真正学习实践的机会。 通过区域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彼此间的“ 协商”,一件物品如果两个幼儿都想用它们也要学会互相沟通、进行交流合作。 比如在一个警察叔叔、大哥哥、老爷爷过马路的游戏中,有两个孩子都想当警察叔叔,可游戏中只有一个警察叔叔的角色,该怎么办呢?这时,孩子们之间展开了“ 讨论”,商量谁来演这个角色:是轮着来演,还是大家推荐人选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协调解决问题,从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等待。 这样的区域活动提升了活动教学质量,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进行。
三、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使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区域活动环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团体, 在这个小小的社会团体中,幼儿会遇上许多“ 形形色色”的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并处理这些问题。 在区域活动情境创设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得以培养并增强。 例如:在进行以“ 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布置当然要体现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走到街头,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等。 幼儿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 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完善与提升。
区域活动一方面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做到了“ 玩中学、做中学”。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都特别高涨,而且个个都思维敏捷、 表现欲很强, 而且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借助游戏这样一种容易使他们理解并喜欢的类似于社会氛围的活动模式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 从而对社会进行更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 逐步消除对社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幼儿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交流,提高了幼儿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 它对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
摘要:区域活动对幼儿在园时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篇八
关键词 创设环境 区域活动 开展
在我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较为普遍的活动。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呢?
一、创设合理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需要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是学习活动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学习按图形分类时,我们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相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材料简单清楚,幼儿容易操作;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红、黄、蓝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材料,幼兒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区分、排序。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还遵循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在美工区,刚开始进行涂色练习时,我们提供的是太阳的涂色,然后是月亮的涂色,最后是星星的涂色,涂色面积由大变小,难度逐渐增强。
二、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我们认为只要出自幼儿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所以我们鼓励幼儿自由地去选择,并分享幼儿因此而获得的快乐。比如:我用语言启发“你可以去选择你喜欢的活动区”“你想玩什么游戏”“你喜欢和谁一起玩”等,使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既培养了幼儿自我意识,又享受个性化的自由快乐。
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幼儿开始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总结有效的方法,形成区域活动规则,幼儿自己的体验形成的规则才会转化为幼儿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
三、正确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幼儿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
教师应怎样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呢?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要观察了解幼儿,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最后要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教师在指导时应遵循尊重、启发、赏识的原则,方法可多种多样:如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动作暗示进行指导等。
四、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幼儿活动后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对幼儿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是新方法等。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幼儿的评价。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 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我们通常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
游戏快要结束时,我们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自由讨论的环境氛围,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解决问题,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9.幼儿园区域活动反思 篇九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中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中班的孩子,生活经验还是比较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一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一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及时的评价
中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10.幼儿园区域活动随笔 篇十
首先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可以在规则建立时与幼儿讨论每一个区域的活动认输,如何保护区域活动材料不受损等方面内容,建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规则,同时可以将规则蕴含在环境中,以形象暗示幼儿该怎么做。小班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强,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个孩子争抢一个角色。怎么办?通常,我都是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让他们明确这个角色只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讲出你想当的理由,不行的话就以猜拳游戏解决。这样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平等。由于孩子们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所以活动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就会大大加强。
其次是气氛的营造。通过观察、实践,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自愿选择伙伴及区域,把权利发放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温暖的气氛,引导幼儿自己管理和处理活动时将发生的事情,使幼儿变成环境下的主人。
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 为每个孩子创造展示优势的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小班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很多都是来自于外界,所以我们就必须运用美国戈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表现材料,让孩子们有机会肯定自己,增强信心。如手工区的创设中,我们可以考虑到孩子动手能力的差异,提供半成品的材料、
简单及有难度的作品等方法,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气氛,要肯定每个孩子的进步与努力,允许孩子失误或按自己的设想去活动,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再次,把握好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区域的开放要逐个开始,帮助加强幼儿的行为目标。由于小班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都较差,所以在组织活动时,要带领幼儿逐个进入活动区,帮助幼儿认识区域的名称、内容、材料,要采用逐步开放的方法进行。教师和幼儿还要作几个示范,帮助幼儿掌握玩法,从而使幼儿对区域活动有兴趣,从而愿意去玩。
最后,是教师的观察与评价。教师在幼儿活动中观察,虽然有一定的目的和重点,但由于游戏主人是幼儿,一般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有时会在某个区域呆上较长的时间而忽略一些区域和角落。而这些并不是教师的有意识行为。因此,教师每到一个地方都应作好相应的记录,变无意识为有意识。这样便于游戏结束后对游戏行为的反思提供依据,也可以从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幼儿游戏水平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信息。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11.刍议如何做好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优化策略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9-02
幼儿独立的区域活动能够为教师提供了解幼儿的重要机会,因此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组织时教师应当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并且运用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住适宜的教育时机,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及时、准确的帮助和支持。要做到正确地对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表现出的兴趣需要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此来运用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这是能够优化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较为重要的策略。
一、对幼儿区域活动的环境进行优化
1.打破活动区域界限
对于区域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而拓展延伸到教师的每一个角度,甚至可以拓展到教室之外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建构区的设置时可以将建构活动区域分别设置拼插区以及搭建区等,可以选择将拼插区设置在室内,但设置时只在区域内放置上存有材料的矮柜而不对区域设置明确的界限,想要加入活动的幼儿可以自行拿取坐垫并自己选择建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搭建区可以设置在教室之外的区域,区域的设置可以以木质积木为主,以其他废旧材料为辅助,这种区域设置方式能够将根據活动要求而建构的区域范围拓展延伸到教室内部以及部分闲置区域。还可以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设立“共享区域”等,这种方式的时间探索不仅能够实现区域最大化的挖掘以及对空间的充分利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全方面健康发展。
2.在区域要素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区域活动互动是一个动态并且开放的系统,是活动当中的全部要素之间进行互相联系、补充的过程。区域和非区域之间以及各个不同的区域活动之间都应当建立一定的内在有机联系,彼此之间要进行积极的互动,从而使得区域活动整体更加具有系统性。例如在进行“超市”主题活动时,可以分别设立物品加工区域、物流派发区域以及超市选购区域等,在进行活动时,这几个不同的区域是能够互相交流的:“超市”的“管理人员”可以在物品加工区域选择不同的商品原料和加工方式,随后在超市选购区对“顾客”进行关于商品的意见询问,确定订购之后再请“物流公司”来将商品运输到“超市”。类似于这种具有有机联系的区域活动,能够使得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并得到深化。在活动区域以及非活动区域之间同样也需要实现内在的有机联系,例如进行“超市”主题活动时还可以由教师与当地超市取得联系,将幼儿们组织去超市进行参观,参观回来之后可以对超市活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这能够同时实现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还能够实现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这种积极的互动则能够完善并拓展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环境。
二、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进行优化
1.细心观察幼儿,适时进行帮助指导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常常会发现部分幼儿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在各个区域之间缺少互动或者自主的活动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幼儿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够随意的不分情况的对幼儿提供帮助指导。教师应当在幼儿确实由于自身经验或者能力的局限而难以继续进行区域活动时才对幼儿进行一定支持和指导。教师应当做到对幼儿进行不断的细心观察,并认真倾听幼儿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调整,使得自己能够跟上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脚步,进入幼儿充满灵性的活动世界。要在幼儿进行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赋予更多的信任,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以及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的操作探索。
2.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细心观察后,要对由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使得活动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并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用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使得对幼儿的教育活动能够得到不断的深化拓展。例如当发现幼儿对区域活动兴趣不大时,应当对幼儿的具体表现行为进行细心的观察,并对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补救策略。
结束语:
幼儿园对幼儿日后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区域活动的开展则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幼儿进行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区域活动应当成为幼儿自主全面发展的一扇门,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关系的形态分析与演变趋势—兼论我国幼儿园课程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
12.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误区举例谈 篇十二
一、环境创设重“表”轻“内”
镜头一:新学期伊始, 老师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她们绞尽脑汁, 采用上网、查阅杂志等多种途径设计本班区域活动的主题与形式, 力图让自己班级的区域环境新颖而亮丽。教师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 画的画、剪的剪, 短短的两周时间内, 幼儿园区域环境焕然一新, 外表别具匠心、色彩艳丽的区域设置的确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使他们忍不住走进去看一看、摸一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幼儿逐渐失去了对这些区域的兴趣, 开始“闲逛”或者“被迫”继续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区域活动。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不应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一厢情愿, 而应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 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 要让幼儿做主, 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环境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整合者。
二、材料投放有“量”无“质”
镜头二:我园小班创设了“给动物宝宝喂饭”的区角游戏, 教师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碗勺和各种形状的几何形桌面积木。游戏中, 幼儿用小勺将碗里的小积木按照每种动物的嘴巴形状给动物宝宝喂食。几次游戏后, 孩子们就不愿意到这个区域活动了, 教师问其原因, 幼儿们纷纷表示:“我们不想玩这个了, 真没意思。”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 是幼儿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材料投放是否得当, 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材料, 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 达到相应的目标。可以说, 材料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
三、幼儿游戏角色多“定”少“选”
镜头三:为迎接区半日活动开放, 我园加强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检查指导。在接连的几次检查中, 我们发现大班各个区域活动中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于是我们特意召开大班组会议。业务园长:“为什么每次去你们班都发现各个区角里的角色都是同一批孩子?”师1:“我们的孩子玩哪些区角都是我们指定的, 这也是为了在开放那天不出纰漏。”业务园长:“为什么要指定?区域活动应让幼儿自主选择。”师2:“唉, 有些孩子不适合玩那些操作性强的游戏, 只能在阅读区看看书, 做些机械的事情。如果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我们怕孩子们玩不好。”业务园长:“你们怎么知道的?有没有让孩子尝试过?”教师们摇摇头。区域活动的立足点应是“开放”, 前提应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孩子应是活动的主人, 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在各个区域中活动, 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孩子活动的伙伴和引导者。如果为了图省事, 怕出纰漏, 为了在领导们观摩活动时体现出幼儿的活动水平而刻意地指定幼儿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游戏角色, 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四、开展活动时, 教师常“等”偶“引”
镜头四:区域活动开始了,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而有的教师只是看着幼儿在安静地摆弄物品, 做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有的教师看起来很忙, 像花蝴蝶一般在各个区域中川流不息, 所充当的角色却是“知识的传授者, 纪律的维持者, 矛盾的调解者”, 东走走西看看, 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有的教师们则簇拥在一旁谈笑风生, 毫不理会幼儿的活动;有的则干脆离开活动场所, 自己准备起其他教具来。
13.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 篇十三
如何以整合的发展观来看待幼儿的学习,如何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个学科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在此,人们似乎更致力于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教育的整合,忽视整合观念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渗透。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在区域的划分上似乎仍然按学科领域来进行。区域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操作方式、教师的指导等实际上具有分科活动的明显特征,各区域间缺乏相互的联系。这就有碍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整体性的发展。鉴于此,我园着力于探究如何将整合的教育观融入区域活动中去。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整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课程的活动目标中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既兼顾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儿童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儿童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儿童共同提高的目标,我们需要将各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有效地整合到整合课程的目标中去,我们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掺入各个领域的内容,设立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为整合课程的目标。整合课程活动目标的生成为区域活动目标的设立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课程目标的整合概念孕育了无数个整合性区域活动的目标,其中的区别只是在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由教师来引导,幼儿参与来达到,区域活动则侧重于让幼儿自身在与物体、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进行自我建构而达到整合性区域活动的目标。因此,整合性区域活动的目标是来源于整合性课程的目标中的。
以中班上学期主题“伞的世界”为例:
1.这个主题目标是:带领幼儿从认识伞入手,引导幼儿观察伞的外形、种类、花样,探索伞的特性,感受伞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幼儿形成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在这样的主题目标引领下我们设立了“花伞加工厂”的区域活动,把这个游戏的目标定为:①提供各式各样的伞面,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伞面进行装饰,巩固小伞制作的方法。②引导幼儿整合各游戏区域进行游戏,能创造性的利用“伞”进行交往、表演等活动。③通过活动感受伞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图案的美。
2.教师把主题的整合目标下放到了各类区域活动的目标中去,将主题性区域活动目标转化为各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我们还以”花伞加工厂”游戏为例,角侧重于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制定的发展目标为:①鼓励娃娃家、点心店、银行的幼儿尝试用伞进行活动,感受伞的多样性和美。②美工区侧重于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③表演区换上抒情的音乐,请幼儿表演花伞舞,发展幼儿的表现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④花伞店换上各种各样美丽的伞,让当老板的幼儿与前来买伞的顾客友好的交流。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课程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
1.主题内容的预习。即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一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二是使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以便生成集体教育内容。这类内容常见于探索区、美工区,如在进行“伞的选美会”集体活动之前,先在探索区投放一些伞的漂亮拼图,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初步感知伞面不同图案的美,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然后,教师根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生成集体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意在通过教师的提升,发现规律。
2.主题内容的巩固和拓展。即指区域活动的内容是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移。例如“花伞加工厂”的游戏中,美工区的幼儿在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漂亮的花伞后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他们需要在交往能力、表演能力方面获得提升,于是教师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以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讨论花伞加工厂做好的小伞可以做什么,哪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可以拿伞做游戏。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在有限的集体活动中无法实现的.。
3.主题内容的下放。即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益智区。如在“伞的世界”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们在美工区提供了制作降落伞、小纸伞、彩绘伞的材料、工具让孩子们探索、制作,这样教师既可以在边上观察,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个别的指导,特别是帮助那些动手相对差一点的幼儿提高能力。
主题内容的预习、巩固迁移及下放,使区域和主题、区域与区域有机地整合起来,特别是主题内容的预习和巩固迁移,促使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有机渗透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当然,主题内容的预习、下放、巩固迁移在实施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也可以交叉使用。如原本是主题内容的下放,而教师发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了提高教育效益,就组织了集体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变成集体活动的预习了。
14.《幼儿园区域活动》培训心得 篇十四
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落,选择材料,决定操作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2016.5.14日我们全体的幼儿教师参加了此次区域活动培训。
例如,提供水粉、水彩、油画棒、吸管等,让幼儿尝试不同形式的绘画;自然区增加一些像花生、麦苗、大蒜、豌豆、小蝌蚪等生长变化快的动植物,并引导幼儿做观察记录;益智区可提供笔、尺子、绳子、吸管等自然测量用的工具,让幼儿尝试测量树干、枝条,让幼儿感知粗细、长短;表演区更换为春天背景、头饰,吸引幼儿表演与春天有关的文学作品与歌舞。
谈到开展区域活动的原则,讲了六个方面,分别是:自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层进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互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体现了游戏的本质,但许多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幼儿的自主性是有限的,主要因为老师为防止活动中的纠纷,制订了许多的规则、要求,事实上,游戏中的规则应是出于孩子的意愿制定的,规则不应是限制而是帮助幼儿更好的游戏,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与改进的;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性活动资源,这些资源要能迎合幼儿的兴趣,从而有效吸引幼儿主动进行探索,促进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多样性原则要求教师开展区域活动时,材料的投放要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不同发展水平,尽可能多的提供操作性强、可变性强的材料;层进性要求教师提供的材料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发展水平不同的孩子;情境性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性,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吸引幼儿主动、持续地开展游戏;互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关注师幼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谈到各区的设置时,李老师介绍的翔实细致,关于区域活动的指导,特别强调了“玩中学”的理念,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主、胜任、自信从而感到快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是观察者,也是指导者,有时又会是孩子的玩伴,在指导时,要注意适宜性。不要急于指导和过度指导,给幼儿充分探索的空间。
15.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要素作用 篇十五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教师要适时介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幼儿在认真操作的时候, 教师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诉老师么?”幼儿处在大脑发育阶段, 注意力一旦转移就很难再集中过来, 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甚至创造力, 达不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因此, 在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时, 教师不要轻易上前打扰, 而应在其做完这件事情后再进行必要的询问, 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
(二) 教师要善于观察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 教师只有在善于观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提高指导幼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掌握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 注意捕捉随时散发的各种信息, 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 整理归纳后获取一些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三) 教师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 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指导, 坚持因材施教。如有的幼儿喜欢建筑区, 以后想当建筑师;有的幼儿爱好科学区, 抱有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志向。虽说小时候的梦想总有些幼稚, 志向多少有些盲目, 但教师只需顺着每个幼儿的想法进行适时引导, 就能够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有乐趣、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四) 教师要积极评价
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别人肯定的奢望。因此, 教师在幼儿取得成绩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时, 就要赶紧给予肯定和表扬, 以此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师肯定的语言, 哪怕是做些肢体语言, 诸如轻抚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等, 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 材料的投放往往决定着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 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一) 材料的层次性
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 教师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要从不同年级幼儿的需要考虑, 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模仿, 好奇心强, 可借助图片范例, 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活动。大中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 思维也较敏捷, 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求。二要从幼儿的喜好着眼, 提供趣味性的材料。如在“我要上小学啦”区域活动中, 按照小学的构建模式精心设立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体育室”“实验室”“劳技室”“教室”“办公室”八个区域。幼儿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内容的区域, 通过操作,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要从同班幼儿的发展出发, 提供可变性的材料。幼儿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要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 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如在“做针线活儿”区域活动中, 投放的材料有针、绣花线、毛线、小裙子、小上衣以及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纽扣和珠子。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会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按一定规律 (按纽扣颜色或形状) 钉纽扣, 能力弱的幼儿则选择教师提供的穿好线的针, 穿大珠子。照此提供材料, 就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二) 材料的季节性
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一年四季中动植物可谓琳琅满目、变化无穷, 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事物, 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区材料。如在美工区, 可以将麦粒、豆子、花生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还可将土豆、萝卜、黄瓜等装饰成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这样, 幼儿不仅认识了一年四季, 还将四季中存在的事物, 采取剪剪、贴贴、画画的手段做成了一个个小作品。如果教师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教室里, 幼儿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那就更大了。
(三) 材料的价值性
在收集利用废旧材料的过程中, 可以借此循循善诱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用旧挂历纸剪“窗花”, 用旧毛线学编织, 用方便面盒种蔬菜, 用鸡蛋皮画图案等等。这些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 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有利于磨炼幼儿的意志性格, 有利于促进幼儿独立人格的良好形成。
三、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能力才干来自他们的手指尖。”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 在区域活动中要力求推行“自主、自行、自由”, 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 让幼儿自主学习掌握
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主动参与活动, 充分显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幼儿平时跟家长逛超市, 对超市的情景比较熟悉, 在设计“超市购物”区域活动时, 学生们热情高涨, 主动为超市取名、布设环境、确定人员、落实分工, 操作中学生们也就很投入。
(二) 让幼儿自行解决疑惑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且富有启迪性的氛围, 可使幼儿产生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如角色游戏区中“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 可惜没有存货, 于是学生们动脑筋、想方法, 极力寻找合适材料 (如纸条或布条) 来替代完成, 由此激发了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同时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让幼儿自由组团发展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合作, 提高交往能力。如美工区“漂亮的伞”制作过程, 要通过设计室的设计, 然后送到制作室去制作。这个活动材料内容复杂, 方法步骤很多, 组合难度较大, 一个幼儿不可能独立完成, 大家必须协商配合, 组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创作出漂亮的小伞。
16.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分析 篇十六
幼儿园区域活动也即是幼儿活动区域,是幼儿园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天性和特点出发,依据幼儿教育和管理目标以及相关课程要求,为幼儿创设的特殊活动区域,通过配置合理的材料,结合合理的指导,创设出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活动区域,发挥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当通过科学的理念,关注幼儿成长需求,不断改进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指导方法,才能不断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和影响,促进幼儿的健康和快乐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 区域活动 环境创设 分析
一、前言
作为现代幼儿教育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区域活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幼儿园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有效创设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注重幼儿自主活动的同时,合理应用各种教育理论,引导幼儿与周围事物进行积极的接触和交流,促进幼儿与环境的沟通,在有限的区域环境中,为幼儿创设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发展方式,以更好提升幼儿的成长和生活,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目的[1]。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区域缺少足够材料,或者材料不适合幼儿;缺乏有效的区域活动指导等。为了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效果,应当依据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上述出现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良好创设。
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理念
(一)创建形象具体的区域环境
环境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是综合性、多层次的。在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出具有具体形象的区域活动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充分融入环境之中,在主动积极的互动参与中获得成长和学习的快乐。为了方便幼儿活动,可以在活动区域划分为功能不同的几个分区,为幼儿创造出舒适自然的活动环境,合理安置桌椅书柜等,方便幼儿取用活动材料。在不同的分区,可以建立不同的活动主题,例如书香品味区,布置各种图书作品和相关的图画等,通过具体形象的主题设定,在每个分区形成强烈的个性特点,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幼儿区域活动的效果。
(二)创建和谐的区域活动心理环境
由于环境能够对幼儿身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幼儿成长时期,应当格外重视其所处环境给幼儿带来的心理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创建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时,和谐的心理环境能够营造宽松、自然的气氛,并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友爱积极的鼓励中,使幼儿更好地释放天性,逐渐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技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能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2]。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环境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还能够培养幼儿遵守规则、控制行为的自控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动手和合作能力。区域活动的环境发挥的教育作用就是在与幼儿不断的互动,加强幼儿与外界的沟通和练习,并在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使其更加充分地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潜力,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区域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内容,合理的区域活动材料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相反,不合理的材料配置将直接破坏区域活动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3]。
首先,区域活动的材料配置应当发挥探究性和引导性的原则,即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通过材料的使用主动探索并研究,在充足的动手和创造空间里,获得经验和技能的提升,同时,活动材料还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操作和锻炼,使其在自由舒适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创造力。
另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配置还应当根据动态性与整体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材料选用、安置,以及及时的替换和调整,激发幼儿持久的动手兴趣和潜能,并通过完整的配套材料引导幼儿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发挥不同区域活动的主题作用。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指导方法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关注,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灵活多样的指导方法,才能进一步提升幼儿区域活动的效果,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在实际的区域活动指导中,教师应当注重适时鼓励和夸赞幼儿的表现,并在其遇到活动困难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也可以主动参与幼儿的活动当中去,成为活动参与的一份子,与幼儿共同感受活动体验,加强幼儿对活动参与的认同感,促进幼儿更加深入地体验区域活动的丰富多彩。
【结 语】
为了使幼儿园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应当在充分认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以及需求,通过建设形象具体的区域环境和幼儿活动心理环境,并合理配置区域活动材料,结合教师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效果,在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和谐自然的区域活动环境的同时,促进幼儿健康和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车琳琳. 浅析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5(04)
【2】徐英.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5(08)
17.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反思 篇十七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关注„„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喜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幼儿园中开展的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角色往往难于准确把握,教师指导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导存在一些问题。1.指导过程缺乏互动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教师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相反地,当我们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起来,孩子们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
2.存在着强制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有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活动的情况。教师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娃娃家外围做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也不迟。例如:在孩子表演《小熊请客》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教师给幼儿主动权,让孩子们去表演,却在表演区外不时传出:“小熊开门呀!”“小鸡应该说什么话了?”“该小猫说了„„”“对了,出场的顺序不能乱„„”再看看声音传出的方向老师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情。其实犯了过于求全、急于引导、忽视游戏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毛病,而有些老师虽然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进入游戏,却操纵游戏的进程,削弱了幼儿的自主性,这都是不应该的。
3.存在消极指导的现象
一部分教师把区域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借此机放松自己或打发时间,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区域活动完全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活动;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域中同幼儿一起玩了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域的指导。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4.对孩子的鼓励不够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教师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过多苛责,孩子会有挫折感,容易气馁;这会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反成为孩子的负担了。
5.缺乏指导的策略
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而且教师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兴趣点所在,指导随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物品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对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方法的一些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既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导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
1.指导过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减少活动倾向的权威性干预,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再是“制造兴趣”——幼儿被“填充”进区角,而是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商量、协调。
但同时,区域活动也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和进程中,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如:从美工游戏实施和记录过程发现中来研究:通过从培养兴趣入手——对幼儿的引导和鼓励——再次激励幼儿的一系列过程来激发幼儿。
2.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其实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例如:《美丽的项链》:益智区有多种动手操作的材料,杨阳拿起区域活动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决定了活动内容,毫不犹豫地坐在益智区,拿起串珠。刚想穿又放下,看看旁边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区域活动时间过去了大半,他还没有开始,突然他发现什么秘密,就问雨欣:“你是不是按颜色有规律穿的?”“是呀!”这会他才开始游戏起来,到活动结束时,他拿着按形状规律串成的项链带着我的脖子上,说老师做我的公主„„我表示愿意做他的公主,同时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告诉他成功了。由此可见,教师不断地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以跟上儿童的步伐,以进入他们有灵性的生命世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的条件,并将观察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根据,进行鼓励和扶持,不包办代替,使孩子们能够自我坚持地学习,能够自我服务,自我决策和自由选择,自己完成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了提高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并成为幼儿活动的隐性并又不可欠缺的辅助者。
区域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了充分的体验。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老师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当教师发现了幼儿在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确实需要介入时,必须寻找最佳的时机的介入。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教师应当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在旁边协助孩子;当孩子出现纠纷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纠纷。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
如何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以下6种情形指明了教师介入游戏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
(1)当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
(2)当孩子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
(3)当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
(4)当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
(5)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
(6)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3.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臂之力。”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可以用提问和提示的方法积极引导其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例如,有些孩子既想粘帖小鱼又迟迟不敢动手,这是教师就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你的小鱼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摆放打算粘帖的东西,讨论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如何粘帖出形态各异的小鱼,再启发幼儿为作品添画有关的景物,使幼儿最终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游戏中的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为此,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3种提法:一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二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三是游戏进展的支持者。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4.重视对游戏后的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地是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孩子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孩子们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度,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引导孩子总结活动成果,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孩子的行为发表评价,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我们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游戏发展需要,适当组织一些讲评活动。讲评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让幼儿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讲评的过程成为幼儿分享游戏经验的过程。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分析游戏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立下次活动的任务。
5.教师应重视提高指导方法的技巧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蒙台梭利所说,“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识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的观察者和“隐形”的“导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 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由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具有临时性、现场性等特点,而且它是一种隐性的指导,对教师的指导水平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教师应该加强对指导策略的学习。
【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推荐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07-30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困惑11-04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表10-29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计划12-14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反思07-01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创设09-21
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记录反思08-03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07-15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用教案之科学区11-09
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