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鹿柴的诗意

2024-12-01

王维的鹿柴的诗意(精选6篇)

1.王维的鹿柴的诗意 篇一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赏析:

《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王维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鹿柴》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鹿柴》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王维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王维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2.王维的鹿柴的诗意 篇二

山水是一种自然美, 诗画是一种艺术美。如何把自然美转变成艺术美, 便是历代诗画家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 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 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 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 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 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 他似乎刻意又随意, 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 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 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 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著的禅学思辨, 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 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 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 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 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 正是他的佛禅色空思想意识的体现。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 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 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 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 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 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 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 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 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 语淡而意远, 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 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

王维的山水诗长于刻画自然物在一刹那之间的分藉现象。借助于那细致入微的笔触, 他常去描绘涧溪中的落花, 幽谷中的鸟啼, 山岚霭烟的霎时变幻, 寒灯下的虫鸣和微风中的细叶, 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一点声息和些微动态, 使作品包孕者一种别样的情味。王维山水诗总是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 以此传达他山水诗歌的旨趣。

秋山敛余照, 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 西岚无处所。

——《木兰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些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 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王维特别喜欢表现那种“色空有无之际”的景象, 带着闪烁而朦胧的笔调, 在有无与飘渺的画面中引导读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就这些诗的意境所显示的共同特征来看, 都是似有非有, 若即若离, 隐约而又不可捉摸, 才临其境而又景象模糊, 给人以虚空之感。正如清人赵殿曾分析说:“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 骤欲去之而不可得。”总之, 王维山水诗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得极为精到, 诗情画意中蕴涵禅理也极为巧妙, 对山水景物空寂的自然神韵的刻画独特玄妙, 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淡远萧疏的风格, 极易把人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 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 在忘我中回归自然。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他认为要写好物境, 必须身心入境;而描写情境, 则需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娱乐愁怨, 有了这种情怀, 才能驰骋想象, 把握情感;至于意境, 作家必须发自肺腑, 得自心源, 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可见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妙合无垠的结果, 而不是情与景的堆砌。意境的构成需情与景两大要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读者对诗中原有画面在联想想象中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正是基于王维诗歌易于让读者产生和形成审美想象空间的意境特征而言的。

如:《竹林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诗写了什么呢?除了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弄琴, 似乎什么也没有描写。但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弄琴的诗人, “透过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的环境烘染, 使我们感受到琴声与啸声之外的宁静, 宁静到寂寞, 甚至孤独, 然而又洋溢着是人的惬意。这幅画, 最突出的是深密的竹林与如水的月光。此时此地, 诗人的心境完全融会到这种宁静中的气氛去了。他或许更主要的是在享受这如水的花境, 而琴与啸翻到成了一种陪衬。这种宁静, 惬意的意境我们是从画面上感受到的, 而这种感受又远远超出画面之外绘画上的意镜美在这里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3.鹿柴王维拼音 篇三

鹿(lù) 柴(zhài)

王维

唐(táng ) 代(dài ) · 王(wáng) 维(wéi )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见(jiàn) 人(rén),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返(fǎn) 景(yǐng)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āi) 上(shàng)。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鹿柴》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读着这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读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读着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浮现的词语是:“幽静”。这个幽静,来自两方面的,一是听觉,二是视觉。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时分的景色。诗人也许是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此时此刻,山中空无一人,那些农人们也许已经伴着夕阳回家了,只留下一座寂无一人的大山。这座山是这样的安静,竟可以听见山中不知何处传来的一两声人语,在寂寂的山中回响。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山安静么,怎么还有“人语响”呢?既然有“人语响”,怎么还能说安静呢?一二两句诗的妙处恰在这里。诗歌的创作中有一种叫做“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有声来衬托无声。这样的手法作家们反复运用。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是这样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在山涧中婉转地啼叫,可见春山之空。这也就是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诗中所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一座空空的大山中,连偶尔的人语响都能听见,可见它的“空”。这个“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它的静。

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呢?从“深林”和“青苔”两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深幽的大山,山中大树参天,枝繁叶茂。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林中很少有日光能够透射进来,以至于地上长满了青苔。在这样的深林中,即便是正午太阳光照最强的时候,也会让人有一种幽暗的感觉,何况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呢?但是当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诗人以夕阳的余光照射在深林中的青苔上,以光亮来衬托幽暗,以局部的青苔衬托全体的山林,更显出山林的幽深冷寂。

回顾整首诗,前两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以“人语”衬“山空”,可见其静;后两句从视觉的角度,以“返景”衬“深林”,可见其幽。前后两句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衬托的手法。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如果你喜欢画画,你可以拿起笔,把这样的画面描给出来。

4.王维诗《鹿柴》浅析 篇四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诗《鹿柴》。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他大自然中幽静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此诗可一字以蔽之,曰:静。这是一种幽深的静,这是一种有声的静。王维以一种特有的空寂感,描绘了空山深林黄昏的景致。

《唐诗鉴赏》与《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对此诗的点评摘要,可以一读:诗从无声到有声,从静静空山杳无人迹,到“但闻”一转而引出“人语响”,蓦然打破了寂静。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此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声写静,以动衬静。这种无声中的有声,恰如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一样,使静达到了寂。寂比静还要静。静到极点便是寂。由静入寂,空灵入妙。

继而,由声入画,从听觉转向视觉。王维以对色彩、声音特有的敏感,把握住空山刹那间的幽深境界。如果让我们来写深林的幽暗,可能会竭力描绘其黑其暗,终日不见阳光,其实一味写暗反倒使人不觉其暗,而王维的高明则在于以光衬暗,以影写幽,特意写余晖透过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青苔上,让那一抹光影和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空间对比,使深林更加幽暗;让“返景”的转瞬即逝和之后漫长的幽暗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给人更加突出的冷色印象。

这首诗的基调确实清泠,不过,幽暗中毕竟有光。你看有一抹夕阳正悄悄地把影子探入深林,轻轻地抚慰着青苔,映照着黄昏,带给你一丝暖意呢。

是啊!可以听到人声,却看不到人影,可以看到光影,却感受无边的幽暗,这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不就是幽远而深邃的禅意么?禅诗的上层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意境。诗人王维创造出的这种物我交融、宁静空灵的意境,正是禅家梦寐以求的禅定境界。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

王维在《鹿柴》中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说明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即禅宗最为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有人说,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并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禅宗要义在于当下妙悟,不立文字。王维此诗表现禅意而不着痕迹,正是臻于禅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在诗人王维看来,空山就是他自己,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空山,空山也就成为有生命的自我的化身。因此,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何等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何等宁静幽美。这种物我两忘,物我一境之美,正是王维诗中禅味的魅力。读后有涤心滤肺,使人超然顿悟之感。

5.王维的送别诗意 篇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

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2、《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3、《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

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浥:湿润。

客舍:旅馆。

柳色:柳象征离别。

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4、《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

注释

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作沈子。归又作之。

⑵罟(gǔ)(古)师:渔人。此指船夫。

⑶临圻(qí):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

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5、《熊九赴任安阳》

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阡陌铜台下,闾阎金虎中。

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

6.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篇六

1 题材异同

唐代诗人, 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 或因出仕, 或为走终南捷径而求名。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 平添诗情画意, 扩大了视野和心胸, 自然激发诗人创作出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这在王李二人的山水诗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这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 不仅勾勒出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 也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对这壮丽景色的强烈赞叹, 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在这里, 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阴影, 全部为雄伟粗犷的大自然、为激昂的爱国热忱一扫而光。在这里, 他的青春再一度闪耀着光彩, 显示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

李白, 与王维相比, 其游历范围更广, 入蜀中、出三峡, 南至江浙, 东至齐鲁, 北游长安、洛阳、太原。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 同样充满热爱赞美的豪情, 而且其内容更为广阔: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之一)

总之, 在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热爱赞美之情方面, 王维与李白都有名篇佳作, 而李白在题材内容上更广, 其成就不亚于以山水诗著名的王维。

王维与李白二人在山水诗题材方面的相异之处, 亦即各具特色之处, 在于王维隐居终南山和蓝田辋川时, 对佳山丽水细致的刻画, 以抒写其隐居的宁静心境, 以某一地为对象而写出一系列山水诗的不多, 而王维则是典型的代表。

王维最先隐居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的《终南别业》 (又名《初至山中》) , 就是他刚隐居时的作品。在这首诗中, 诗人恣意描写他隐逸山林、独往独来、任兴所之、无忧无虑的乐趣,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一联写得心旷神怡, 情景交融, 而且还反映了诗人后期山水诗的基调和总的风格。

李白在山水诗内容题材方面的独到之处, 在于利用想象或梦游的方式, 不仅写眼中的山水, 更写心中的山水, 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最著名的数《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岳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因梦而游, 飘然而至, 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水气、闪电、鸣雷、石洞、神仙, 纷至沓来, 意出于外。借梦中惊心动魄的奇景, 对抗腐败的政治、黑暗的社会, 最后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奇光异彩。

总之, 王维与李白在山水诗的题材方面, 有共同的特点, 都能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 又各有所长, 王以秀丽为主, 李以雄奇见长。二人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题材方面, 一重精微的深度开掘, 一重宏大开阔的境界描绘, 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使中国山水诗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达到了顶峰。

2 艺术风格的异同

对艺术风格的追求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天职, 何况王维与李白这样的大家。在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上, 自然各有千秋。

相同之处, 两人在描绘山水时, 都善用色彩, 从而描摹出优美的景色, 显得形象生动。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中的“白”“青”, 色彩鲜明, 对比强烈。“檀栾映空曲, 青翠漾涟漪” (《斤竹岭》) ,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 “彩翠时分明, 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 “仄径荫槐宫, 幽阴多绿苔” (《宫槐陌》) , “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白石滩》) , “逶迤南川水, 明灭青林端” (《北垞》) ,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辛夷坞》) 等诗中, 都用到描写色彩的词语, 显得色彩斑斓, 不仅富有诗情, 更有画意。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体现了他作为诗人与画家的本色。

李白在运用色彩方面也毫不逊色。“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青冥倚天开, 彩错疑画出” (《登峨嵋山》) , “青天削出金芙蓉” (《望庐山五老峰》)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游太山》) ,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这些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也丰富多彩, 据我约略估计, 其描写色彩词语的数量和诗篇, 胜过王维。

上一篇:幼儿小班语言诗歌教案:谈话我会自己做下一篇:2023年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稿纸抄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