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反思(精选15篇)
1.远程教育反思 篇一
远程教育应用月教学反思
岔口中心学校: 方银水
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源,科学的教学方法输入到农村,使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里的孩子应有的学习方法,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质条件。歙县每学期一次“现代远程教育活动月”已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常规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研究活动,多年来通过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教学应用大奖赛的举行,较好也较有成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普遍增强,广泛性、经常性、制度性的电化教学已在全县全面、深入展开。为适应班班通项目教学应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水平,为了很好的发挥农远资源的作用,新学期开始我校的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学校领导亲自讲解远程教育的意义,作用,好处等。使全体教师倍受鼓舞,在管理员的精心指导下,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下,使先进的资源得以充分应用并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
特别是老教师,更加感受到农远资源的好处,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参与意识。尤其对于数学学科,利用农远资源上课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和趣味性.使枯燥的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时,由于本教学内容空间观念强,我就通过农远资源的相关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借用于其他多媒体资料加以整合。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的播放和教师解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把课本上隐藏的知识点在此体现得生动形象具体。可以说农远资源不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气息,新的理念,同时也更好得提高了教学效果。并通过学科与农远资源的整合也为老教师展示自我的教学平台。
总之,我校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也使教师教得顺畅。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合理,教学成果明显提高。
2.远程教育反思 篇二
一、填鸭式的现在教育 (1) 现在教育的根源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自隋唐科举制度开始, 一直到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这种为功名而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髓里。学子们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 而是出于对功利的追求, 所谓的知识、文凭只不过是敲开功利大门的砖块而已。
(2) 影响现在教育的因素
虽然现在科举制度早已取消, 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难道没有科举取士的影子吗?那么是哪些因素使现在教育至今还很难改变呢?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家长们带来了极大地教育压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 有人称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爆炸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家长们带来了极大地教育压力, 如今的中国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们害怕子女在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被淘汰, 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的世俗心态, 使之想急切看到子女在同龄人中的表现, 而在教育中最直观最清晰地表现就是分数和名次, 现状也是要想取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考好的分数, 取得好的名次, 这样才能上更好的大学, 以后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所以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们获得这些, 为了取得这种优势, 他们选择住在社会上认为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附近, 于是出现了“学区楼热”, 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学校于是出现了“择校热”, 甚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出现了准父母们为未出生的孩子在幼儿园预报名的社会现象, 由于关心孩子的考试及减轻孩子考试的不安, 高考现场的校园外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父母“陪考”的现象, 其焦虑程度比自己考试还要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2.“在夹板中生存”的学校。
学校作为为家长们培养子女, 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中转站, 无疑要接受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 家长们想让子女在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 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这是一种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却是一种长期的, 隐性的、不会直观显现的教学目标。学校要想生存, 使自己在同类学校中立于优胜的位置, 必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家长方面, 学校要显示的信息是:学生在我的学校学习更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更能被社会认可。这样学校就有好的生源。而在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 最直观显示学生能力的就是学生在考试竞争中的成绩和排名, 所以学校必然为学生获得好成绩这一目标而努力!对社会方面, 学校既然获得家长的支持, 并在考试中优于其他学校, 社会的人才要从学校中选拔出, 即使是“瘸子里面选将军”社会也必然要认可同类学校中的更好的学校。所以综合两方面的考虑, 学校中最优的选择是看重分数, 选择现在教育。于是便有了为追求升学率, 只要是考试不考的科目基本上不上, 既是上也不重视, 基本上是走走过场搞个形式。一切为了考试, 题海战术、考前冲刺、奥赛班、火箭班等等。标准的试题, 标准的答案, 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
3. 社会功利的选择方式。
社会需要的是人才, 而且是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 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从大量的应征者中选拔出人才。在从校园中选拔人才时用这种指导思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 首先选择最有实力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 就如同好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比其他厂家的产品可靠, 好的品牌的产品一般质量好一样, 这样便催生了教育的“品牌效应”, 其次要选择出学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考试, 所以社会的这种选择策略又进一步巩固了现在教育。于是乎社会和媒体关注的一直是哪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高, 考入名牌重点大学的有多少, 各省的文理科状元是谁等等这些表面的东西。然后大家渲染, 很少有人关注学校究竟教些什么, 学校究竟学习什么。
二、走出现在教育的怪圈, 造就真正的人才
3.远程教育反思 篇三
一、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接受,他们都力求从内容上、手段上不断改进,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反思我们的数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识有偏差
对数学教育领域的认识有偏差,不少人还局限于计算的有限范围,对数学教育领域内涵的认识还有待拓展。
(二)认识有轻重
在数学活动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正规的数学活动而轻非正规的数学活动。
(三)教法单调
教学方法单调,以老师讲解为主,幼儿操作为辅;老师讲解在前,幼儿操作探索在后。
(四)社会实践少
活动形式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主,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为辅,走进大自然、大社会的甚少。
二、构建幼儿数学教育新模式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及新课改的精神,以“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究幼儿数学教育的新模式,其模式遵循“活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做法,把幼儿带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在其中挖掘数学教育的价值,力争做到: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即让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以帮助幼儿获得多种经验。
(二)教育手段游戏化
将此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教育形式活动化
把幼儿在大自然、社会中的探索、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既重视教师的“教”,又注重幼儿的“学”,更注重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幼儿数学教育指导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容易受活动时间、形式、材料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的完美,追求教学结果,其结果限制了孩子探索的空间,限制了孩子探索的自由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另外,目前大多数孩子缺乏的是一方可自由驰骋的天空,一方任由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与大自然、社会亲密接触的机会。尽量走出封闭式的课堂,走进大自然、社会是我们新的追求,以实际行动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基于以上的思考,运用“活教育”理论,我在数学活动指导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开放性指导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的能量,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我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努力做到活动内容、形式、地点的开放。能在室外开展的决不放在室内进行,不能在室外开展要创造条件在室外进行;捕捉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教育因素,随机地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如走到红绿灯处练习倒数,站在自家楼房下说说楼号、门牌号码,走进幼儿园附近小树林,抱一抱树木,量量、比比树的粗细等。开放性学习幼儿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选择合作伙伴。如:站在幼儿园三楼平台上,向远处眺望,有的幼儿感兴趣的是楼房的不同色彩、楼顶的形状、楼房的层次、楼房的楼号;有的在点数马路上的行人;有的在观察比较附近树的高和矮。当他们感知结束后,都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毫不保留地告诉老师、同伴,正是这无拘无束的活动使孩子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变得要学、乐学、趣学数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艺术性指导策略
1.发挥语言艺术在数学活动中的功用
当孩子们从封闭的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他们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老师就抓住美好的时机,巧妙地提问,把他们轻松自然地带入活动中来,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如,参观超市时,看到营业员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我说了一句:“超市里的物品真多呀!营业员阿姨该忙到什么时候呢?”小朋友听后,自动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这里,他们懂得了关爱他人;体验到成人劳动的艰辛;学会了分类、认识了价格表,练习了简单的加减运算。
2.挖掘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的教育价值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材料、废旧物品千千万万。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带动幼儿利用自然资源,收集废物,将收集的废旧物品动手制作成数学活动教具,如:将花生染成颜色,幼儿点数、分类;空的饮料瓶洗净,幼儿点数、排序、比高矮;废旧扑克牌可以玩猜数字、接龙、加减运算等。如:秋天到了,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它像一个个顽皮的孩童在追逐,像天女散花,更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不但给大自然增添了几分秋意和美景,而且也成了我们小朋友的天下,听着优美的散文诗“秋天”,他们在树林里尽情地跑呀、追呀、唱呀、跳呀,欢快地捡起一片片落叶。拿起落叶,孩子们自由地边拾边数,将拾来的落叶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排序,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们还将捡回的落叶封了塑,作为以后活动的学具;开展了艺术活动“叶贴画”,然后进行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和幼儿一起分类计数,将自己所用叶片的个数做了分类统计。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习了统计,激发了对周边事物的兴趣,同时还增强了环保意识,真是一举多得。
3.在数学活动中渗透美的教育
数学本身就蕴涵着简洁美、对称美、内在美以及对立统一美、逻辑美、创造美等,教师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挖掘、利用,去激发、感染幼儿,使之对数学产生炽热的爱,变枯燥乏味的数学为有滋有味。因此,幼儿数学必须有机渗透美育。
(1)渗透美育,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走在整洁的马路上,路边的广告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上面不同的色彩、图案、数字符号等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透过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图形、数字等抽象符号,看到的是一个个神奇的知识天地,自发地产生了探索学习的愿望,萌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这其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2)渗透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幼儿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是要付出一定劳动的,当孩子探索学习、解决了一道道难题时,当他拿着自己整洁美观的数学操作卡片,当他看到自己把操作材料收拾得整齐有序时,自己体验到了什么是美,更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审美教育的推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美育策略,让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思考、训练、理解数学美。从而,更加领略大自然、大社会的无限美好,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为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4.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篇四
——二年级上学期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就结束了,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一学期中,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我都有很多收获,现在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班级管理方面。
本学期,我响应学校的号召,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措施。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我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一学期以来,学生的表现大有起色。
1、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尽量做到“事事有人干”。
我借用班内所有学生寻找班里需要同学管理的事情,做到事事就有人管。我们找到的管理事项有这些:学习、宣传、卫生、劳动、纪律(课堂内、课堂外)、安全、课桌的摆放、抽屉洞内的干净整齐、图书角图书的摆放、生物角植物的清洁浇水、讲桌窗台的整洁,课间操室内的检查、小组值日生的分工,学生红领巾的佩戴等等。
2、事事有人干,那么这些事都由谁干呢?我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干”。
以上学生寻找到的需要管理的工作我都安排专人负责,责任落实,人员的安排都是通过全体同学的集体推荐和自我报名结合而成。
3、“轮换制”的班级管理措施
为了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采用全员性的轮换制。给每位学生提供尝试当班长的机会,提供其施展才能与使用权力的机会,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任期一天,职责是:
①记录出勤,红领巾的佩戴情况;
②维护课间秩序,报告偶发事件;
③督促两操,监督卫生;
这样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了自我、施展才能的平台,不仅在体验过程中有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而且增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也体现了做好管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减轻了常务班长的工作量,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4、一学期班级自主管理的尝试也有些许成就,学生的自觉性都有所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都很重视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一个个机会,一个个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特别是性格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进步更加明显。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不仅在人格上受到了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一学期过后,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整个班级呈现出平安、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当然,良好的自我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完善。老师在平时多观察,发现问题多指导,及时纠正不足,尽快提高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也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
1、在教学中,我努力钻研教材,提前备课,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教育学生。
2、虽然已经教学两年,但是教学技巧还是很浅显,课堂的把握也并不顺畅,所以,本学期,我一有时间就到录播教室听其他老师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不但学习他们的讲课技巧、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学习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虽然很多也都是年轻教师,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管理技巧,很多也可以拿来用。
3、努力实践的过程中,我还努力让自己多读书,从书本中学习一些教学技巧、管理方案,读书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收获。不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想应该有更好的效果吧。
4、本学期,我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写“每日一话”(后来转变成日记)。写话开始,孩子们才只能写一句话,而且还是一句不通顺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的写话水平也提高了,不但内容有所充实,也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切实提高了写话能力。写话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还让我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我平时的管理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来年此项作业我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
5.心理健康教育反思时间管理反思 篇五
2012年11月,青年教师展示课的平台上,七年级的学生与我配合共同完成了《时间管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间管理是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针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他们面对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在这一过度时期,由于课程的增多和科目的繁重,使得有些原本得心应手的功课因为时间管理不足而学习起来很吃力。他们迫切想要改变现状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想要珍惜时间却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规划,时间管理这一课正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
这次课程的内容为七年级时间管理,主要包括情景导入、游戏总结、帕累托原理、轻重缓急联系、管理时间的小窍门等环节。下面对此次课程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优点
1、针对七年级学生面临的时间管理无效情况,课题比较符合学生现状。
2、情景导入讨论热烈,学生畅所欲言。
3、故事总结设计部分给自己留出写板书的时间。
4、在集体讨论的环节中同学们学会了舍弃自己不合理的部分,接受其他人优秀的想法。
二、缺点
1、在撕纸条游戏中,上下环节的衔接部分不是很到位。
2、学生不对的地方未及时指出。
3、布置作业部分有些仓促,环节跟管理时间的小窍门颠倒。
三、改进措施
1、在设计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上下之间用什么衔接语言才显得自然而又能达到与期待的效果和目的。
2、纯理论部分最好有案列或者其他吸引学生的穿插。
3、注重检验环节,重视家庭作业的设置,注意后期效果。
4、学生不对的地方要明确指出,解释要渗透到每一点。
5、启示部分应该让学生自己领悟。
6.远程教育反思 篇六
龙坪小学 张娅
本单元以《珍惜我们的眼睛》为活动大主题,根据这一大主题的确定,又确立了多个活动小主题,主要有:“用眼习惯情况小调查”“用眼的习惯”“近视给我们带来的不便”“近视眼的由来”“眼睛的构造”这五个为主题内容进行活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是先确立活动小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活动小主题的内容设计活动计划。其次,根据自己的活动计划开展本次的活动。最后,让学生根据本次的活动情况,书写活动经验总结。
现本单元活已经结束,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和反思:
一、确立活动小主题。(出就是课题的提出)
《珍惜我们的眼睛》这一活动大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我们每天都要使用我们的眼睛,用“它”来学习,读书等,为什么有的学生戴上了眼镜,视力不好等一些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根据活动大主题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眼睛呢?提出问题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回答。有的同学说:“珍惜我们的眼睛可以保护好我的视力,不用戴眼镜。”还有的同学说:“珍惜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不会得眼病。”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总结出第二个问题,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眼睛呢?又有的同学说:“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除此以外,还要有一个正确的用眼习惯。不能在强光下看书。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书等等。珍对以上的问题,师再次引导,现在的同学们都知道,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就要有一个好的用眼习惯才行,那同学们的用眼习惯是不是都是正确的呢?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一下呢?如果想了解,你们想怎样做呢?引导学生确立活动小主题“用眼习惯情况的小调查。”有了这个小主题以后,再次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小主题制定出活动的计划。在活动计划中,学生采用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完成。
二、制作调查问卷。
学生根据自己想要调查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调查问卷。(大多数学生都是采取问答的方式制定的,给出一个大问题,再制定出答案,采用选择的方法。这样调查起来比较节省时间)由于本次活动,是开展综合实践课以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以前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活动,因此,我让学生设计完自己的问卷后,全部上交,由我逐个检阅,然后选择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我想这样做,能让好的同学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一个参考,其目的就是让全班学生都会制作调查问卷。
三、研究课题
通过活动主题的确立,到活动计划的制定,现在终于可以进行活动了。这也是学生们所盼望的。通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小课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有调查法、查阅图书、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进行解决。因为根据大课题我们共提出了五个小课题因此,我将本班同学分成了五个小组,并确定小组长与课题。小组长带领本组人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研究。
四、书写经验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书写经验性的总结。
在书写上,指导学生写出对研究的课题解决情况,也就是通过研究明白了什么?在此活动中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包含:在活动中得到了哪方面的锻炼。在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收获。其三,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其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只要能写出来点东西就可以了。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逐步进行引导和训练他们。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功的。
五、对学生进行了《人身权——健康权》与《故意伤害》的法制教育
让学生明白眼睛是我们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生命健康的权利,懂得保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安全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与危害。同时,同学们在做任何事时,出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到别人。否则会造成人身伤害罪,这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属于故意伤害,则按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不足:
7.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篇七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视。身在世俗观念中容易迷失自己。不仅是生活在现代的孩子, 就是生活在现代的成人, 也常在世俗观念中犯错误。鲁迅先生的记叙文《风筝》, 通过叙诉小时候自己阻止弟弟放风筝一事, 揭露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戕害。事情很简单, 却发人深思。
什么样的道路适合小孩子的发展?孩子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天地之中?什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又怎样教育孩子和不干涉有益孩子健康成长的事?这些问题看似简简单单, 却与我们的生活琐事息息相关。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不留意就扮演了扼杀孩子美丽心灵的角色。许多孩子小时候都活泼好动, 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可爱的朝气, 但是他们长大后大都成为做事畏首畏尾, 生活情趣狭隘, 创新能力极差的呆板一块。造成这悲剧性结果的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条与家长的教育一定有关。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 拼命抓孩子的学习, 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孩子学习成绩一旦不好, 就百般批评, 甚至横眉冷对。对孩子活动不注意观察, 不去健康引导, 在时间上横加制止, 对孩子的业余兴趣不闻不问, 使得孩子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外, 做这不行, 做那也不行。生活能力, 社会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使得孩子在家庭和学校所营造的学习天地中变得目光越来越狭隘。初生牛犊不怕虎, 长成牛后胆如鼠。家长们的世俗教育急功近利。而不是真正为孩子建立健全人性和完善健康的精神生活而考虑。
那么在这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首先, 应该从鲁迅文章中汲取思想及时地引导,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现代人的回顾和鲁迅的反思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一些人会想起往事, 或尴尬或兴奋或沮丧或害羞, 常简单回忆或简单汲取教训而已。而鲁迅的反思是深层次的剖析, 是个体思想解放的过程。鲁迅在许多文章中都对过去的事情做了深刻的剖析, 其涉及的领域之广, 思想之深, 至今仍有极强的教育及借鉴意义。
如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坟》。它虚构了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 揭示了革命者不被理解, 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酷现实。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救国救民的革命者在刑场被杀的场面。围观的老百姓看到革命者的人头落地, 不但不揪心, 反而拍手叫好, 没有人反思革命者该不该被杀, 为什么被杀, 反而以看热闹来满足感官的刺激。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其麻木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做看客是受千百年压迫而不觉醒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现象。这是鲁迅先生对社会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深刻反思后, 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纵观现在许多新闻报道, 盲目做看客的现代人仍然不少。去年八月的某雨后一天, 一个孩子被飞车撞倒在路旁, 路过的行人达18个之多, 居然没有一人下来帮助受伤的孩子。这个孩子虽然被一位老女清洁工救助, 但还是凄惨地死了。残酷的事实让我们再次看到某些国人人性的冷漠。如果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看客, 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用先生所揭示的教训考量自己或周围的人是否成为了冷冰冰的看客。人应该拥有广阔的胸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拥有广阔的胸怀就拥有了广阔的道路。许多伟人的人生道路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他们心胸的开放大都源于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8.教育学反思 篇八
教育学反思在我的每个教学细节都有体现,有对教育学内容的反思,有对学生辅导的反思,有对评卷阅卷的反思,有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反思,更有对学生成绩的反思。为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老一套“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进,探索出了一条“自学——再学——师讲——作业反馈”的教学方式,新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节约了时间,提高警惕了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气,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得以很好的体现。还有如何针对所教的地理学科有哪些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将乡土地理融入新教材中学生是否适应?如何引导演生学会观测地理事物和现象,多媒体教如何更好的为地理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情商,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各地责任感。在工作中既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进行教学反思,也借助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审查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按排的讲评练等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化的教学养成习惯,使学习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状态。对所有的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又是积累经验的有效方法。因此,长期坚持教学反思,将会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逐步形成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因此综合这几的教材的教育学实践的反思经验,我个人觉得教学反思可以规纳为两种:反思教学理念和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是受理论所支配的,要运用理论导实践的真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及其矛盾的动力观点来推动教学工作发展,就会有科学工作者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得使科学工作者的教学行为永远与时俱进。如果观念落伍了,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从而耽误学生的良好学习时机。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作为我们地理教师,首选调整心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深入的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知识理论结构。
而反思教学过程,是教学行为付诸行动的重要阶段,也是真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时间,因此要他细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所起的作用,以及学生的反应,过程是复杂的,漫长的,需要进行碎片整理,需要学生的镜子,最后发现教育学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反思的目的,为下一次教及以后的教学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了适应教而工作,随笔记下教学不足和教育学灵感,以及在课堂而皇之上遇害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最后公正的评价自己人的得失。
在写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之间“沟通”与“合作”是不是做到了真真切切。人类的各种活动起源于交往,特别是教育活动,没有交流就不可能有教学,教育学相长,既师生之间交往共同发展,与学生做朋友,平起平坐敞开思想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就开成学习的共同体。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来,好的教学方案,不如适合的教学方案,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长的教学方案会很快的促进学生学习,增进他的身心发展。这样,就是适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2、是否将新材融入生活没有。
要将教材融入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仅是学习的资源,不是学习的万能,也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是一种参考性提示性出现的一种范本。作为教地理的就要尽量把新教育材融和到乡土地理中去,认真指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要让学生了解生活,认识周边的环境,调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周围的环境,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改变现在农村的孩子不知道农村的怪现象。我们作了个调查,农村的学生每天从家到学校,家乡有条河,学生每天就从河边去上学,现在让学生画一画这条河在家乡的流经路线画不出来,画一画家乡的地形简图,画不出来,他们每天只是在走,没有动脑去思考,没有思考这个地理事物的形状及特征,也没有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家乡的地理事中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失败,应该好好的反思,反思我们的负出与成败。将生活融入教材,还是将教材融入生活,都是很好的做法,一个核心点就是带出一个会思考的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流于一种形式,是不是强迫学生干某些事情,学生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如在学习地理课上,老师出一道题,学生就讨论,不管是否有价值,教师一拍桌子就停下,也没有得出什么时候结论,这就是求同不求异的做法。真實的是要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更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毕竟是学生,允许犯错误,更要给改正的机会和情境。还要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不能光拿理论去指导实践,作不出来就是理论错误,这是决不行的,不能误孩子的前程,更要教给他们学习的能力。
4、在这个改革与考试对撞的年代,如何让学生适应新教材的考试,考的动向又是什么?近两年的考试与前些年的考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一海量工作来总结出来。确实最近的高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考学生源于生活的动手能力的题词增多,不少学生光肯书本,拿到这种题词就不知如何下手,看丐来简单,就是答不对,不过也有学生完全忽略了基础,他们基础教育也太差了,知识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准确的用语言来表达题目的意思,这也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9.师德教育反思 篇九
教育振兴必然推动民族的素质提高这就要我们,教师师德必须高尚,师德是教师的根。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师德归结为一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传身教,诲人不倦。古人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榜样,而我们现代的“人民教师”又该怎样去做呢?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希望的 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热爱学生尊重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忌以分数取人,忌借手打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是教师难免遇过激动行为。比如:题错了罚抄10遍、100遍;上课捣乱就罚学生站或赶出教室等这些做法,对于教学没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鸿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不能用时间洗掉的阴影。
《师德启思录》给我们启发,师德规范给我们以指明的方向。曾在报纸看到过一篇有关报导:说一位教师罚一名学生抄题字100遍、5道500遍,于是受不了教师的惩罚而跳楼自杀的事例。这件事给我启示很大,一方面让学生抄写更多的遍数给学生增加很大的负担,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学生自杀。这样做有害无一利,这个事例使我认识到虽然每个孩子在心理上智力上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的趋于是积极向上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进步。
教师是一棵参天大树,教师是一本厚厚的书,教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照别人的红烛。有的教师行程一万多里,利用暑假自费到学生家家访,他不是告学生的坏而是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创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许多的学生,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为学生遮风挡雨,他是一盏灯,为学生前进指路。
10.生本教育反思 篇十
在生本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了一学年,半推半就,回顾一年的教学工作,不知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生本教育”进入我的课堂了吗?
通过假期进一步的学习,我略有领悟,过去的一年我确实做了一些表面的工作,如小组讨论,小组评价,学生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等,但仔细分析,这些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课堂上为了赶进度,经常耐不住性子,自己讲,学生真正掌握了吗?我曾对期末考试情况多次问自己:“考试题目虽然比较难,但是很多题目是报纸上的,我们都讲过,孩子们为什么做不上呢?”可见,教师讲解与学生学会距离很远.学生怎样才能学会呢?在本学年的教学中我初步打算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生充分自学后(包括课本内容和练习题),再由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知识,特别是要靠学生总结出重点题型及解题技巧。
2.课堂讨论一直是一个困扰的问题,只有表面,没有实质,要先对组长入手进行培训,其次是分号培训,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用进度来限制自己,开始课堂节奏可能比较慢,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去讲解,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
4.认真备课,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去学习。
5.及时鼓励,增强强学生的自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1.危机之下反思商业教育 篇十一
多年来我们学习的、效仿的、追求的商业理念还值得继续追随吗?
从2008年迅速恶化的金融危机,已经在2009年变得更加肆虐,其起因于商界,也给商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效仿的、追求的商业理念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同时,跨年间不断爆发的商业丑闻,也让我们思考:道德和商业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企业似乎还未能确立一种正确的商业价值?
不少学者认为:因为危机被迫停止了忙碌,找到难得空闲的企业家们,在2009年将再度蜂拥商学院。那么,被寄予授业解惑厚望的商学院自身,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使命的?他们能给出怎样的处方?
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具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著名的ESSEC商学院院长Pierre Tapie。
“长”与“短”的真正差别
《中外管理》:2008年是经济环境非常特别的一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已经席卷了全球,以追求短期利益、股东利益为信念的西方商业管理理念正在遭到质疑。作为商学院的院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Pierre Tapie:如果回顾18世纪发生的产业革命,我们就会发现商业经济一开始发展起来时,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争论就一直存在。最初英国的哲学家在定义商业概念时,是建立在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们非常重视经济的长期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不仅仅指的是经济利益,而是最终对社会利益的追求。
但遗憾的是,很多商学院都忽视了这一点,而只重视传授“技术”,也就是如何运用商业工具来聚集财富。这忽略了商学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商业思想和价值观上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看待商业和社会关系的理念,寻找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间的平衡点。
只谈技术,势必会导致用短期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管理技能;而对社会贡献的追求,才能让一个公司真正基业常青。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ESSEC商学院特别强调“人格”教育。可是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的培养是在18岁以前就已经完成的。为什么反而在商学院又要开始学习做人呢?商学院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良心的商人吗?
Pierre Tapie:没错,我们说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在15岁时就完成了。人的道德的确是无法被教育的,但却是可以启发的。我们并不是要“教”给学生道德,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什么是商业道德。具体来讲,我们试图去启发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多数人对自己的了解是不够的。
比如:就“责任感”而言,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勇于承担责任,我们也无法在课堂上教会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技术。我们希望启发他们,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是什么让他们胆怯?他内心的勇气在哪里?
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希望学生懂得如何选择。在复杂的情况之下,很多人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的智慧是我们想要的。
这也涉及到我们刚刚讨论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问题。当面临一个需要做出抉择的局面时,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你会如何选择?反之,你又会做何决定?
《中外管理》: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追求短期利益是很多违背商业道德行为的根源?
Pierre Tapie:没错。但是追求短期利益绝不是西方商业理念的本质,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一种追求。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事实上是在20世纪末才确立的,主要是在美国。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说它发生在美国,也可以说发生在一个“不同的”美国,因为最初让“长期利益”发扬光大的,也是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些学校很重视工具的运用,但是从来没有对这些工具运用的后果进行反思。这种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它会促使学生热衷运用工具积累财富,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对短期利益追求的结果。
要知道,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运用的智慧。
商业知识≠商业智慧
《中外管理》:即便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西方商学院教育与中国企业管理实际“接轨”的质疑,很多企业主都表示MBA毕业生并不懂得管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Pierre Tapie: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学生并非一毕业就能用到他学习到的东西。因为商学院进行的是基础教育,涉及商业的各个领域,而非针对某个企业的某个问题传授某種技能。比如说,我学过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市场策划等等,但这些知识并不一定能立刻转化成工作技能,但是只要我知道这些商业知识,掌握了这些技能,我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商学院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背景教育,追求对个人的商业素质的提高。商学院学到的东西是一种知识储备,培养人们对商业的感觉,对商业的敏感和如何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商业。
《中外管理》:在中国管理学界存在这样的潮流:当美国公司成功时,大家开始讨论美国式管理;当日本公司成功时,又开始讨论日本式管理;而发现两者各有利弊的时候,又开始讨论中国式管理。您怎么看待这种对模式管理的追逐?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吗?
Pierre Tapie:从整个世界的平衡来讲,我非常希望中国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而对各种商业风格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总结商业经验。如果我们也想总结一些中国商业经验的话,我认为结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哲学思想里有很深的智慧,它们不仅对管理模式有着深层次的启发,也非常适合东方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同时,如果能够真正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将是对世界商业理论的贡献。
比如:“和谐”,当我听到中国国家主席提到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时,我很高兴。因为在中国,要想发展一个比美国更加追求短期利益的体制,是很容易的。但是中国没有这样选择,这就是东方哲学思想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世界的贡献。
《中外管理》:您可能也注意到了,中国的管理者特别好学,他们学美国学日本学西欧。但是也很“浮躁”,很难学到本质。您怎么看待这种潮流呢?这是商学院能解决的问题吗?
Pierre Tapie:这可能涉及到求知欲和深度求知欲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潮流”的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商业模式上的。追根溯源,我们要学习的还是那些商业最基本的理论和最朴素的价值观。只有在这些基础知识之上,才能更深地观察和探讨某一种模式成功的内在原因。否则就只能观其表面而无法知其内在。
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会很快消除,但我们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深度求知欲的追求,这让人欣喜。管理
12.远程教育反思 篇十二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概念作为理论建构的基本材料,是严密论证的基础。因此,在探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与教育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阐释。
1.教育公平的内涵
所谓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一般来说,在公共教育事务上,凡是符合某一“应得”原则并实现了“相称”关系的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方式就是公平的,反之就是不公平的。[2]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化,而追求这种最大化的过程又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实践与革新。同时,当我们在实践教育公平时,有时不经意中又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社会差异性发展中最弱势人群的教育公平问题。
2.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之间的关系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始终无法绕开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方面来看,努力实现各方面的教育平等,缩小教育不均衡、不平等或教育差距,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判断教育改革是否趋于公平、追求公平的首要指标。[2]从区别方面来看,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教育上的无偏袒、无偏见、客观公正,但并不是没有差别。公平的不一定是平等的,平等的也不一定是公平的。[3]教育平等则是强调教育的“相同性”“同等性”“无差别”,具有更高的教育理想性,因而也更难实现。[4]换句话说,教育公平更多的在于把握教育上的一个平衡,具有相对性、发展性,而教育平等指向的是一个绝对的、整齐划一的平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对教育公平的审视
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也是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程度能够令人满意,对教育公平程度不满的抱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因而,提高教育的公平程度,探求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不仅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努力方向。
1.教育起点公平与否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自然或社会条件的影响,每个人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强调的是一种入学机会上的平等,这也是其他类型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5]如果连这一最起码的起点公平都做不到,何以谈论实现其他类型的教育公平。
当前我国的教育起点公平实践的较好,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中的入园难、入园贵和公立幼儿园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许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依旧很低;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并没有确保适龄学生百分百地接受此阶段的教育,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教育起点公平,则应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益。
2.教育过程公平与否
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每个人在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后受到公平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教育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比起起点公平,这种过程公平更加隐蔽,更加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2]
从客观方面来看,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指教育资源方面配置的不公平。当前我国相关教育资源的投放比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投放到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为不足。从各地区的城乡差异方面来看,城市的教育投入要比农村多得多,并且还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而从主观方面来看,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对待学生的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6]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也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所衍生出来的过程不公平无处不在,如学校分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重点班与普通班、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等。
3.教育结果公平与否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强调的是每个人走出校门时获得大致相同的学业成就,能够消除不同社会出身的人在教育起点上和学校体制外的差别,从而在走出校门时能够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各尽其才。然而对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是建立在教育起点公平基本确立起来、教育过程公平不断加强的基础之上。
虽然,我国当前也特别注重教育结果公平,但依然存在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教育结果不公平首先表现在区域差异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亦有不同,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也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尽相同。特别是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明显偏低。其次表现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在同等的学业水平上,面对就业现实,女生往往处于下风,很难摆脱传统不合理的性别角色定位。最后,处于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成功机会也是不同的,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可能影响其取得成功。实现真正的教育结果公平,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各国其实还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
三、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
不论是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还是结果公平问题,影响它们的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也没有必要去单独区分,且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的实现都是相互依赖的,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这三者的实现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追求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
1.区域发展差异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这使得不同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家对东部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这无形中导致了东部、中西部教育投入差距的加大。[7]可以说区域差异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最大因素,因此怎样去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是今后我国政府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城乡发展差异
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城乡发展差异。这种发展差异也必然导致了城乡间在教育领域上的差距,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教育效果长期落后于城市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教育公平越来越为国家所重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远落后于城市。[8]另外,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富裕家庭把他们的子女送到城镇接受教育,而另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不得不继续留在乡村接受教育。然而,此时的乡村教育问题更多了,如乡村学校的学生更少、学校教育资源更加贫乏、教师数量少且师资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越发突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弱势群体在教育公平问题上越发处于不利地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帮助。
3.国家教育政策偏向
国家教育政策偏向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育阶段,国家往往会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策的出台都以服务教育为宗旨,其本身效用的利与弊往往也是共存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国家教育政策在解决某些方面的教育公平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造就新的不公平,而在实施这些政策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公平。
4.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问题的解决程度
当前,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和公立学校的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的教育不均等且质量偏低。同时,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益也得不到充分保障。[7]我国政府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相应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在一定条件下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户籍限制等,但总的看来,改革依旧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5.公民追求教育公平的态度
公民追求教育公平的态度也往往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一直以来,我国公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儒家、道家“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等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的维权意识淡薄、安于物质满足、缺乏对理想及真善美的追求等现象日益明显。面对生活中的教育不公平,大多数人以抱怨代替了革新意识,缺乏追求公平的勇气与信心。长此以往,这类现象不利于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更不利于我国在理论、制度、实践上的创新。
四、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任何举措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才行之有效的,我们应具有革新观念,勇于开创新思路、新局面。力求教育公平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平等,也不可能实现绝对的教育平等,根据对教育公平的审视及对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以往对教育公平的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1.加强与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加强与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有待加强。缺乏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立法,这些都会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影响。法律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可靠的保障,由此急需加强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形成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方向明晰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对于那些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人民受教育权益,扰乱公共教育秩序的行为,要依法对其进行严惩,要用法治的精神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9]在具体制定法律、法规时,还需偏向于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更需要立法来确保他们的各项权益,我们要明白教育公平为的是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
2.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合理化
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教育公平中的补偿性、差别性原则,是使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得到充分落实及改变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的重要物质保障。国家还应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合理化,旨在进一步缩减城乡、区域以及校际间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如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的整合带动城乡逐步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教育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对于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国家透明、公开的进行并不定期进行检查验收,以防教育投入资金被转做他用,甚至是滋生腐败。
3.建立与完善对城市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补偿机制
弱势群体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地区,城市也依然存在,如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弟为主)、城市贫困阶层人口等。国家也应该重视和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贫困阶层人口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特别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要把对他们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系统中来。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投入及政策支持,但总体来看进展缓慢。纵观各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北上广地区,异地高考条件要求依旧很严格,在对待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入学的问题上,解决的问题大多还在入学机会上,对于其接受教育的教育质量的保障上关注较少,学校、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上也缺少必要的关注。然而,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也要防止被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钻空子,放宽异地高考政策更多应偏向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因此国家还需加强对政策享有者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 . 加强师资的培养,促进地区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师资的培养,促进地区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逐步提升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在对待这部分教师上,应该给予更多的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如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教师兴建标准化公寓等措施,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荣誉感与责任感。然而,目前我国在对待这些优秀教师的问题上做的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5.培养公民的教育公平意识
国家还应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教育公平意识。只有让公民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凝聚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来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我国当前缺少的是一种引领全民一起为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向心力,为此,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育公平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教育公平。
综上,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公平追求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教育公平的实现旨在实现教育起点、过程、结果上的全方位的公平,最终体现在教育结果公平的程度上,结果公平是以起点、过程公平为基础的,三者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在教育起点公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今后应重点关注教育过程、结果公平的实现,对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方面的不足之处也仍需进一步改进,从而维护好我国人民所具有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gov.cn[2010-02-06].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4).
[4]袁同凯,郭淑蓉.回顾、评述与反思: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3(6).
[5]冯琦.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3).
[6]文丰安.关于当前教育公平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4).
[7]汤力.中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2.
[8]龙安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特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13.远程授权的反思 篇十三
随着集中授权业务的上收,先不谈如何快速办理业务,提高客户体验,这都是后话。目前所有部门都牵扯到的降低拒绝率才是重中之重。谈及如何降低拒绝率时,应首先分析业务拒绝的原因,这其中不仅仅是柜员操作的问题。
1、常规业务来讲,审核要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业务拒绝的主要原因在于柜员疏忽。或者未仔细审核填制凭证要素是否正确,或者由于大意导致拍摄凭证不完整。
2、对于非常规性的业务,即不经常操作的业务,柜员不清楚业务所需凭证或者与远程。
所以针对这两点在我们柜员所能掌控到的范围内,为了减少远程拒绝的几率我们必然会努力做好。
基于个人在对私柜台的经验,我觉得远程授权在常规的业务上,所需要的凭证无非以下几个。
客户(即客户影像),身份证,联网核查,卡(代表卡实物也要拍摄),卡详细信息(G04002或490或者某些情况下都要拍摄),签字(在需要的情况下)。一般在有这几个要素的情况下90%的都不会被拒绝。
所有需要远程授权的业务可以说都是需要把控风险的业务,也是很费时间的,这就很明确的说明了这些业务是有风险的,我们不防为自己考虑下,既然这些业务会伴随着风险,那我们柜员首先就要防止这些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一时间就要把自己从风险中摘出来。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其实我想在最后加上一句。在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又不能有效的脱身时,我们需要勇敢的面对并想方设法的抵御危险。
而目前最跟前的风险就是远程授权的业务,在不能不办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面对,首先他并没有对你发起的第一次的远程授权进行时间的考核,那我们不防把所有需要的要素核对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提交。本来业务就麻烦耗费时间多,那我们为何不多拿出两分钟多看两遍,做到一次通过呢。
在我们做到以上要求并且在不会办理某些业务的时候积极提前和远程沟通,在排除这些原因之后,不用管答案多不可思议,那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远程授权的人有问题,业务不够专精或个人素养不够。
其实我还是想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要说谁能真正的保证不犯一个差错,不被一个拒绝。我表示我是不信的。
首先柜员一天面对海量的客户,各种不同的要求,办理不同的业务,这其中就需要柜员们在大脑里做出各种的应对方案。这中间所需要的大脑反应和掌握的信息量不是远程授权以及考核这些东西的那些不办业务的人所能想象的。其次柜员还要在做好合规内控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营销,这其中可能就造成了柜员办业务时候的分心。
14.《教育爱》反思体会 篇十四
—— 聆听《教育“爱”与良好教育关系的构建》有感
“我怀着对生命的敬爱,等待每一朵花的盛开。”一句话道出了作为教师,们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行动才是对爱最真实的考证。欣赏完张红老师的精彩报告,猛然间触动了心中那根并不算坚强的神经,对“师爱”开始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正如张红老师所言,“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在执行的时候争议和矛盾冲突最多的地方。当我们陷入“爱学生却得不到理解”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怨天尤人时,是否反思过爱学生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爱的能力。
教育爱是一种能力。教育爱有三种类型,情感型的是喜欢,理智型的是宽容和耐心,超越型的是包容、欣赏和尊重。反思我们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情感型,仅仅是喜欢学生。甚至,我们喜欢的是优秀学生,喜欢学生的优点,喜欢学生的乖巧。而对于后进生、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却丝毫喜欢不起来。如此之爱只是本能的爱,称不上“师爱”。
爱学生是一种能力。包容、欣赏、尊重都非与生俱来,都需要方式方法。小学生还是孩子,缺点不少,错误不断,需要老师去包容,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包容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优点是师爱的直接体现,有的学生很难找到优点,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能做到包容和欣赏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缺陷和不足,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才能在学生的身上看到“爱的力量”。有时,我们面对学生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不可否认,老师相对于学生存在优势,但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的优势。尽管我们是现代学校中的现代教师,有时走的却是传统教育的路子。传统教育是权力教育,教育效果更多靠社会赋予的权力;现代教育是能力教育,教育效果更多靠教师本人的能力。当我们从权力的舞台上走下来,抛开体罚和惩罚,依靠能力来开展工作时,才发现我们是多么弱小。当猛然发现我们还不具备爱学生的能力时,才发现需要学习的道路真的还有很长很长。包容、欣赏、尊重,这是爱学生的能力,那就让我们的能力学习之路从这里开始吧。
教育爱是一种方式。爱是师德的灵魂,却并非没有限度,爱学生就要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良师引领方向,益友陪伴成长。不可否认,张老师在告诉我们师爱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一种教育方式,陪伴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已经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仅仅如此依然不够,还需要陪伴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当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时,老师也要拿一本书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探究书中的故事,让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走进老师和学生的思维中;当我们制定班规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时,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讨论班规的可行性,一起修正班规,一起制定赏罚措施。爱学生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爱学生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尽管依旧有师道尊严,但师道尊严的前提是尊重;尽管依旧有严师高徒,但严厉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尽管依旧是学生的领路人,但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行走的方向。当我们真的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也就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掩饰,也不会因为被学生指出失误而尴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原来,这是一种师爱的方式。
教育爱是一种心境。教师要具有尊重的心、合作的心、赏识的心、分享的心。说到底,这是一种心境,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凭良心的买卖。当下,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和考核挂钩,可是,师爱无法考核。尊重、合作、欣赏、分享,怎么考核?每一个人都有功利性,正是因为人的功利性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老师也是人,也有功利性,这无可厚非,只是不能有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不能不重视考核成绩,不能不考虑评优晋级,不能不照顾家庭生活,更不能放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师爱的心境。张红老师说,教育需要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更需要冷静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许就是如此。同时,张老师说,世上没有理想的教育,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教育的理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用师爱的心境衬托出的教育梦更令人向往。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只要我们的心境不变,只要我们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管能不能实现,只要我们在路上,只要我们是路上的行者,我们就是幸福的,我们就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以前,我一直认为师爱就是爱学生、爱工作,听了张红老师的报告后才知道师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深厚的底蕴,还需要我在工作实践中去思考,去理解。基于对教育爱的反思与重新定位,作为教师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关爱学生方面的利与弊,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在教育行为中教师要恪守师德规范,从严要求自己的言行。正如陈爱苾教授所说的那样“师德最大的秘密是教育爱”,教育爱的形成是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前提。所以,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保持较高的思想境界,为人师表。
二、“情”的投入尤为关键。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情”不仅要有慈母般的柔情、还要有朋友般的热情,与学生亲密地融为一体。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像对待子女、弟妹般对待学生,像对待朋友般融入学生,构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彩虹桥。
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只要是自己的学生,无论其是富贵还是贫贱、是聪慧还是笨拙、是淳朴还是顽劣,都要爱他们,“爱心”要普洒全体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爱优秀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容易做到的事情,但爱差生就比较困难了。因此,要做到真诚地热爱差生,教师就必须克服自己的成见,坚信后进生一定会成为上进的学生,满腔热忱地激励问题学生正视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认识自己蕴藏丰富的内在潜力,从而逐步唤起积淀在心灵深处的自我更新意识,走上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正确道路。
四、充分尊重学生。爱只能用爱来衡量,理解只能用理解来赢得,尊重只能用尊重来换取。你用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用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对待你、对待社会、对待他人。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率先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向学生敞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心换心,以情感情,使被教育者在互尊互爱、水乳交融的感情环境和人际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通过感情的力量优化教育效果,激励学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设计自我,实现教育目的。
五、理解和宽容犯错的学生。任何一个学生也难免不犯错误,金子有时也可能蒙上尘埃。教师要理解学生偶尔的错误是无心之过,没有恶意。抱着宽容的态度去原谅他们,而不是揪着不放。让学生感受到宽容之中爱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一颗恒爱之心,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不等于无原则的放纵,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师要把严厉教育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教育学生认真做事、诚实做人。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对他的惩罚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与他们过不去,这样就会减少他们对老师的敌对心理,减少抵触情绪,使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爱护他的,老师对他没有偏见。知道为什么错了,今后不再犯同类错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问题处理的坚决,又让学生明白教师处理问题的良苦用心。
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善于学习和总结,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成长,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和学生之间的认识是不同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们现在在教育路上有了很多“困惑”“困苦”了,就该“困而学之”了。要做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只要我们有一股学习劲,那么我们就已经找到了教育的智慧翅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丁强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抱有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同桌,给予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帮助;通过平时面对面的辅导,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和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丁强同学终于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也将继续为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我的青春与热血。
15.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反思 篇十五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这恰好是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写照。农村初中班主任确实是“忧家长之忧, 乐学生之乐”, 我是其中的一员, 体会颇深。
我深知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 因为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 且大都是留守学生, 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全问题、思想动向、学习倾向, 甚至吃喝拉撒, 事无巨细, 点点滴滴, 班主任都得操心。每天工作一般都在十一二个小时左右。繁重的工作虽然很累, 但是我认识到:对家长, 班主任代表着学校, 肩上扛着责任;对学生, 班主任代表着家长, 双手履行义务。我虽然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但我可以为学生付出一颗爱心,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那么,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我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反思, 特记录下来与老师们探讨。
一、重视留守学生的培养, 相信他们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培养, 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有的留守学生看起来很顽皮, 但却较聪明, 有威信, 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把他们选拔在班干里, 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 悉心指导,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他们发挥出来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本班的班长龙倩同学, 就是一名留守学生, 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每当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运动会、墙报等, 她都要把班干部召集起来,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定方案, 周密布置, 仔细分工, 明确自己的职责, 各负其责, 带领同学们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后进行总结, 谈一谈得失, 为以后再搞活动积累经验。龙倩同学因为班级管理能力较高, 多次受到学校表彰。今年中考后以总分565的优异成绩和突出的管理能力被都匀二中破格录取。喜讯传到省外打工 的父母耳里, 我收到了一条致谢与赞美的短信。
二、让留守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在工作实践中, 我一直努力营造气氛,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父母。王立是一位留守学生, 平时很少说话, 也很少和 同学们交流, 整天闷闷不乐, 她在日记中多次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在七年级时就想辍学回家。我发现后, 觉得如果不挽救这个女孩, 将是我终生的遗憾。针对这个情况, 我有意安排了一次以“关爱”为主题的班会课, 把她的情况在班上作了说明, 还把她的日记在班会上朗读, 让更多的同学为她分担痛苦。当同学们听完我的朗读后, 许多同学都泪流满面。此后, 许多同学主动与她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 王立的变化很大, 成为班上的学习标兵, 今年的中考, 以总分636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都匀二中。我也通过这样的活动使班级更团结, 更有凝聚力。再有, 吴世桢同学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零花钱几乎没有, 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菜是从家里带来的。当我了解情况后, 找学校领导协商, 把她列为重点贫困生给予资助, 并向班上同学发出“献爱心”的倡议, 吴世桢深受感动, 学习努力, 表现突出, 在2010年都匀市初中英语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被评为2010年黔南州优秀学生, 今年中考, 她以总分668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都匀二中的联想班。学校张榜公布的那天, 我看到这两位同学很高兴, 我也很欣慰。
三、让留守学生在和谐与鼓励中进步
【远程教育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远程教育教学反思09-03
三代远程教育07-21
远程教育试题08-09
小学远程教育09-28
远程继续教育08-03
远程教育示范站点08-29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06-12
远程教育的一些内容07-05
远程教育实施方案08-14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验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