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教学设计新标准

2024-07-31

34教学设计新标准(精选15篇)

1.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一

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实施标准作业规程

一、目的

规范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体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各睦邻里关系,增强管理公司与住户的有效沟通,推动小区的物业管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业管理公司所属各管理处开展的文体活动组织实施工作。

三、职责

1、公司总经理负责审批社区文体活动计划和费用预逄。

2、管理处经理负责制定社区文体活动计划并组织、监控、实施。

3、社区文化主管负责具体实施社区文体活动计划。

4、服务中心全体员工负责依照本规程具体开展社区文体活动。

四、程序要点

1、社区文体活动意向调查:

(1)社区文化主管应于每年的6月及12月分别向住户做一次文体活动意向调查,并分析、总结调查结果,报物业经理。

(2)文体活动意向调查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a、电话采访;

b、投递文体活动调查表; c、预约采访。

(3)文体活动意向调查具体操作应按照应按照《住户意见征集、评价标准作业规程》进行。

2、社区文体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的制定

(1)社区文化主管根据每半年一次的居民活动意向调查结果,结合社区文体活动设施情况,于每年的6月30日及12月30日前制定出社区文体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2)该计划与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a、举办文体活动的目的;

b、开展文体活动的项目与活动方式;

c、需要配置的文体活动设施的装备、配备情况; d、开展文体活动所需经费的预算; e、开展文体活动的组织及实施方案。

(3)以上文体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应报管理处经理通过审核后汇入管理处工作计划,报公司总经理审批。

3、社区文体活动开展与组织要领

(1)社区文化主管根据审批过的文体活动计划于每次活动前半个月制定出一个详细活动组织方案及相关物品采购计划,呈报管理处经理、公司总经理审批。

(2)管理处经理应召集各部门主管讨论文体活动组织方案的可行性、奖品设置情况及活动经费的落实情况。

(3)管理处经理还应提前10天召开有关组织人员的筹备会议,落实文体活动组织的具体事宜,如各类比赛的裁判工作会议、文艺演出活动的主持人会议等。

(4)社区文化管理员应提前一个星期将举办文体活动通知以海报形式张贴在社区公告栏、宣传栏内,对于重要文体活动应做到每家每户均通知到。

(5)社区文化主管提前一个星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文体活动场地准备; b、奖品及所需物品准备; c、组织人员分工准备;

d、活动场地所需设施设备的准备。

(6)管理处经理于每次活动举办前2-3天召集相关组织人员做一次模拟组织安排或相关演练工作,确保文体活动组织工作无漏项。

(7)文体活动举办当天管理处人员应全部调整好班次,相关组织人员均应进入活动场地进行现场布置及相关工作安排。

(8)在整个文体活动组织与进行过程中,管理处经理必须亲自抓各项工作,确保组织工作质量。

4、社区文体活动注意事项

(1)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必须选定有经验、活动能力强的主持人。(2)社区文体活动举办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重大节日来临前两天。

(3)保安部主管应制定详细的人流组织与疏散方案,并亲临现场具体落实。(4)机电维修部主管应确保场地的设施设备良好,并做好应急方案与处理措施。(5)开展文体活动时应注意防火、防盗、防打架斗殴或其他治安防范工作。(6)文体活动结束时间一般在晚上10:00以前停止,以不影响小区居民原则。(7)社区内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应确保内容健康、积极、合法,有于住户身心健康。

5、社区文体活动总结

(1)社区文化主管应在每次文体活动结束后及时做好本次文体活动的总结工作,找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并填写《社区文化活动检查与处理记录》及社区文化活动总结报告》。

(2)以上活动总结报告及相关记录表格应及时上报管理处经理,作为对社区文化主管及物业管理员进行绩效考评的依据之一。

(3)社区文化管理员应将每次社区文体活动的相关资料及记录分类归档,由主管审核后在一部门保存3年。

五、记录

1、《社区文化活动计划申请表》

2、《社区文化活动记录表》

3、《社区文化活动检查与处理记录表》

六、相关支持文件

《住户意见征集、评价标准作业规程》

2.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二

一、评价教师的教

(一) 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科书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 应充分考虑学情,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 评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看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二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 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三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 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 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看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简驭繁, 使学生易懂、易掌握, 当堂问题是否当堂解决, 学生负担是否合理。三看教学效率, 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 不同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 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教学就应该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 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 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 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 继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提倡启发式教学, 摒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学习。评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现象, 从课堂中看到教师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

(三) 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份好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体现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 制订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注教学的过程。评课要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 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和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 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符合逻辑, 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接受, 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 过渡是否自然,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 是否有个性特点, 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 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 包括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语言表达, 是否说普通话, 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 快慢是否适度, 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 能否熟练、贴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否运用多种媒体, 并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 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性, 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与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

(五)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探究、深入思考 (防止被动思考) 、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还要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适当调整变化, 教师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二看教师是否关注学法指导, 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三看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

(六) 评教学的内容

一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 内容的选择是否凸显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二看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 是否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究问题的材料。三看教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 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实际出发, 把教科书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易懂、乐学。

(七) 评教师的教学感染力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 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在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 都应该是课堂中最活跃的人,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灵魂、课堂的核心。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课堂上, 教师饱满的情绪, 生动的语言, 真诚的眼神, 不吝的赞许, 暗示性的批评等, 凝聚成教学的感染力, 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评价学生的学

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看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 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的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 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 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 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 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 就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 既要看参与的广度, 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 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 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 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一堂好课, 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 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 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中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 能和同学、教师, 甚至教科书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所得,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一堂好课, 教师会十分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 应体现为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深化和拓展。

(三) 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评课时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 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 主要考查学生有没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 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 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堂上生成性问题, 教师是否把握住了有价值的问题, 将其作为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小的错误, 被教师抓住了, 将它看成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好课, 教师必须要重视生成, 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权利, 留有生成的空间, 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 前者试图要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 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 同时考虑教学应变, 体现生成。所以一堂好课, 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3.小学新标准英语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本课要求学生1.懂、会读、会说、会写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colour.2.能听懂、会读、会写句子What colour? It’s red.【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懂、会读、会说、会写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colour.2.能听懂、会读、会写句子What colour? It’s red.(二)运用能力目标:

1.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事物的颜色,掌握相关单词和句型,并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组织对话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2.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语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及大胆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水平,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说英语、做游戏等实践活动。

2.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下列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colour 2.能听懂、会说、会读以下句子: What colour? It’s red.并能进行扩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创设英语情景,使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表达事物的颜色。

【教学意图】

1.培养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认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主动学习英语颜色的表达法。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教学挂图、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小奖品。

【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1.教师和学生做就前面学过的知识做简单的Free Talk.,如: T: Hi, how are you? S: „ T: What’s your name? S: „ T: How many girls/boys in this line/group? S: „ T: How many windows/doors/clocks/electricity fans/lights? S: „ 2.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说唱上个单元所学的英语童谣《 1.2.3.4.5.What’s your name?》(设计说明:师生共唱一首英文歌曲,并随着歌曲一起拍手,创设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Step 2.Presentation 1.T: Today, we’ll know a new friend Kami.He’s a chameleon 变色龙.(Read Kami)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教师把带来的好朋友Kami介绍给大家。T: He can change the colours.教师有意识地重读“Colour”并将该单词写在黑板上,反复领读让学生跟读。

2.教师让学生看刚刚呈现给大家的Kami图。

T: Look, what colour? It’s red.教师自问自答,然后把写有red的红色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借助卡片理解red的意思,然后读单词数遍,加深对新单词的识记。T: What is red in our life? 教师让学生开动小脑瓜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见到红色物品都有哪些?引导学生大胆说英语。

S: apple, flag, strawberry, flower„.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评价,对正确的答案可以适当发送小礼物表示奖励。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新句型、新单词。鼓励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T:同学们,Kami的本事可大了,它可以变出很多种漂亮的颜色,大家想知道它还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吗?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运用本单元的教学媒体资源把Kami可以变化的颜色呈现给学生,用red的教学 方法教授其他表示颜色的单词“green, black, white, blue, yellow.”(设计说明: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以激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快速进入用英语思维的状态。)

4.教师把各种表示颜色的单词卡片都贴在了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以各种形式来读,以巩固新授新词。之后,教师可以用教鞭指着一只变色龙说“What colour?”点名让学生单独回答“It’s „”,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5.教师让学生看课本活动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

(设计说明:要说好英语,就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朗读习惯和能力,跟读录音有助于学生模仿地道的语言和语调,也能为学生说好英语打好基础。)

Step3.Practice 1.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七人一组,每人分别拿着不同颜色的物品或彩色纸。从持有红色物品的同学开始说:“Red ,red, yellow!”

持有黄色物品的同学接着说:“Yellow, yellow, black!”持有黑色物品的同学接着找另外一种颜色,依次类推。各组挑选出反应最快的一名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反应王争霸赛。注意颜色的搭配,不能有重色的现象。看看谁的反应快且准。

2.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转盘,中间用钉子固定,转盘上分成七部分,每份染上所学过的颜色,并把相应的单词写在色彩范围内,在转盘边上固定一个指针,参加游戏的同学蒙上眼睛,先说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如:“I like blue!”然后用力转动转盘,看指针是否与他所喜欢的颜色一致,可以让他猜猜看,大家问:“What colour?”回答:“It’s blue.”全班回答:“No!”“It’s red!”全班回答:“Yes!”如果指针与他喜欢的颜色相符,可以直接获得奖品,如果不符,但是他猜对了颜色,也可以获得奖品。(设计说明: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是操练语言知识的有效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愉悦感。)

Step4.Consolidation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设计说明: 通过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印象。)

Step5.Homework 1.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个真实、漂亮的彩虹,要求学生们按照彩虹色彩顺序涂颜色,同时写出相应的单词,并教爸爸、妈妈说英文。

2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自己心中五彩缤纷的“My small room”,然后小伙伴之间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六个颜色的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yellow”和两个句子:“What colour? It’s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比较多,在一节课里要接受这些内容有些不易。所以我在这节课上准备了图片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在玩中学,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来掌握和熟悉新知,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课堂的学习特点。

尽可能的让课堂上不怎么爱发言的孩子加入到活动中,从而带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在巩固颜色的单词时我加入了彩虹的学习,并认知了其他三种颜色的单词:“ pink, purple, orange”最后通过歌曲“Sing A Rainbow”来巩固新授内容,加大训练强度,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下结束本课的学习。

4.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

遵纪守法从一点一滴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宪法中有关法治的知识,实现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

2、培养学生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温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提问学生回答。

三、出示图片,切入主题:这一堂课是讲“法治”这一主题。

出示课题。提问:那么,“法治”是什么意思呢?

法治,就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治理社会。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管理国家。

四、通过中外名言加深理解。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春秋)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欧阳询(唐)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英国)

五、谈一谈:

作为学校的一员,你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和纪律吗?提问学生回答。

你发现平时班级和校园里都有哪些违反校规、破坏班级、学校秩序的行为呢?

六、小活动1:

学校设立规章制度就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大家能够安心学习、快乐成长。无论在校园里还是校园外,我们都应该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

小活动2:为了更好的维护班级秩序,为大家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请大家讨论并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七、举例:交通规则。

出示小诗。

小黄帽保护我:

小黄帽

放学了,站齐了,快快把队排。

戴上小黄帽,背上小书包,咱们走起来。

红灯停,绿灯行。

遇到黄灯等一等。

阿姨骑车慢点行,叔叔开车慢点拐,斑马线上多注意,快快通过莫懈怠。

我们都是小黄帽,文明行路人人爱。

八、小小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你的朋友、家人有没有违反交通法规,破坏交通秩序的行为呢?说说这些行为有什么危害?

九、小结: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来说,遵守校规校纪、维护课堂秩序、团结同学、考试不作弊、不打架斗殴„„都是遵守纪律的表现。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养成,是从遵守纪律开始的。

法律的实施,是为了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学习法律、了解法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遵守法律,而且能够帮助我们遇到

不法侵害的时候更好的保护自己。

十、法律知识大闯关。

十一、总结:

5.34、教学成果奖励方法 篇五

为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与全员聘用制相适应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考成果奖

奖励对象主要为高考成绩显著、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的备课组、贡献突出的任课教师和高考全面达标班级的班主任等。

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另定。

三、竞赛成果奖

1、评优课:市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20元,三等奖80元。省级获奖的双倍奖励。

2、其他竞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市一等奖12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省级获奖的双倍奖励。

四、学科竞赛辅导奖

1、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学术机构组织的各种竞赛获奖,全国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20元;省级一等奖15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80元;市级一等奖100元,二等奖60元,三等奖40元。学生集体获奖,按级别双倍奖励。(同一批次只享受一个最高奖)。

2、辅导学生参加数、理、化、生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按相应级别标准的5倍奖励。

五、体育竞赛训练奖

1、田径比赛:

①市级团体奖:第一名800元,第二名 600元,第三名500元,第四名400元,第五名300元,第六名200元,第七、八名100元。

②市级单项奖:每分奖励15元。

③省级及以上获奖按上述标准双倍奖励。

2、其他比赛项目:男、女队获市级团体第一名500元,第二名400元,第三名300元,第四名200元,第五名150元,第六—八名100元。省级及以上获奖按上述标准双倍奖励。

6.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 篇六

一、研究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 只具备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论和经验, 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深刻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不再以教材为中心, 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上做足功课, 从而创新教学手段, 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 教师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灌输, 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分析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 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 要承认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学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 他们学起来就会感觉困难一些。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对所教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 调整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 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其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人。

(三) 要注重“双基”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是获取知识的载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夯实学生的双基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 要挖掘地理课程资源, 实现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地理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并不局限于地理教材上的内容, 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网络资源等, 这都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 因此, 地理教师自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下应构建开放的课堂, 作为教师, 应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 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材知识一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运用多种丰富课堂, 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 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 认真反思

作为教师, 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 吸取教训, 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每堂课结束以后, 教师都要进行自我评价, 明白自己成功的地方, 以及失败的地方, 并找出失败的原因, 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其次,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 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结束以后, 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教学,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 虚心学习, 不断成长。

四、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积极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这一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 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手段,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际课堂上, 很多教师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不注重启发和引导。试想, 若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 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学生能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 匆忙间的只言片语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实际上又绕进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去。其次,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 学生能畅所欲言,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于提出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 加强和学生交流合作, 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树立良好的新课程标准意识, 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大胆开拓创新,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积极参加各项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营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立体空间, 让学生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提升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地理教学非常注重师生交往和师生的共同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学地理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观念,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廖宗盛.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4) .

[2]刘兰芳, 田亚平, 邓美容.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3]李艳之.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4 (4) .

7.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 篇七

疑虑依旧在评价依然空 一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

作者/ 王德庆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也会引领语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回想版课程标准颁布之时,各地掀起了学习新标准、落实新标准的热潮,语文学界的教改浪潮此起彼伏,许多语文教师也是热血沸腾,刻意求变。不能否认,十年来教改取得了很多成果,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如果冷静反思,这种变化并未达到当初的预期效果,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并未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意识,许多有益的建议也并未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事实上,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与课程标准制定者的初衷也是有一定距离的。十年后,版标准的再出台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今天,我们的专家们又开始了新的期待,我们的教师又开始学习贯彻新标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规则是美丽的,标准是诱人的,但现实有时是冷酷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我们多一份清醒,多一点忧患意识。

研究了新课程标准,笔者想对语文知识教学这个专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新旧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教育特点时不同的两段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版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版

显而易见,年版课程标准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句。揣摩一下制定者的意图,一个可能是下面有专门章节涉及此内容,因此这里省略;另一个更大的可能则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意见。由于十多年来这一定论的影响,一线教师们不再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将之打入冷宫,考试也对此讳莫如深,这种做法相对于之前机械呆板的知识学习与考试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又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比如对语言理解有帮助的知识是否要讲?讲授的程度怎样?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实际上教师是现实的,你不考我就不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样的删除还是针对教学现状的,是明智的。

这个猜测我们是可以找到证明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五)项“具体建议”部分里是有专门说明的: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拔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这一段话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年版里没有,它极好地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可见目前的教育界对知识教学这个问题开始关注起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增内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字斟句酌的痕迹,透出对这个问题诠释的小心翼翼、欲言又止,有力避偏颇之嫌,让我们感到多年来的争论影响依稀可见,也体会到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中难以把握也可能埋下隐患的问题。

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的教学绝不能单独进行,更不能专项训练,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本把握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

至于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这句话可以说提示了两点:一是这种教学必须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穿插在语言学习中进行;二是这种教学只能是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过,教学的目的却是很鲜明的,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服务于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比如写字、阅读、写作,比如语言运用和语感,使学习更加扎实有效,使学生有更丰富的语言体验。

只是这里的许多表述依然有点含糊,有点艰涩,让一线教师较难把握:“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语言运用的范围本身很大,如何划定?实际需要的程度不同,如何掌握?“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语言应用能力没有知识的建构能够有效获得吗?“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逐步”是多少时间?初一还是初三?“把握”到什么地步?词类还是词类区别?这些都会给教师的实际11年版课程标准在知识教学方面还有更为明确的表述,在“学段内容与目标”中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再看2001年版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基本的语法,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存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比后可以发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多了“随文学习”字眼。如果说“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表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那么“随文学习”就可以看作更具主动性,也就是教师在教材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考虑语法、修辞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很好地解决学习问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甚至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考虑发挥语文知识对教学的作用,可以预设知识点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这个分析来看,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这应该是一个较明晰的变化。

可惜的是,愿望毕竟是愿望,在实际操作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可以举阅读教学为例来思考。

追溯2001年版课程标准,就已经提到过“随文学习”,但那时只是在阅读教学中涉及,具体内容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这和201 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的提法基本接近: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两者比较立即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多年前已经明确了阅读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对此却一直有争论,教师落实得也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呢?

答案还是在2001年版课标中可以找到!问题的根其实出在评价上: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问题就出在“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虽然建议“随文学习”,但教学评价却将其一棍打死,这样的前后矛盾势必让人难以应对,势必会引起意见不合。好在新课程标准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语义上作了如下修改: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修改更为科学准确了,“随文学习”继续落实,只是别教概念,概念不考。

似乎已经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不过且慢!鉴于历史经验,鉴于今天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还不能简单下这个结论,还得多个心眼,否则我们教师又会在教学中陷于迷茫。

“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一句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概念不考,知识考吗?如果要考,怎么考?不再单独考,放在运用中考,那么考试的范围是否明确?程度怎样把握?字词知识有难易,深浅如何?文体知识太广泛,主次如何?文学知识更博大,粗细如何?可以想象,知识是无限的,语文知识也不会少,如果纳入考试,教师又将面临如何选择、讲还是不讲、深还是浅等实际问题,这些都会给日常教学带来疑虑,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深思的。

依然是鉴于历史经验,课程标准确定了,评价标准也必须跟上。上一次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课程标准有多大漏洞,而是当时没有围绕这个标准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没有评价的具体导向,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标准的落实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

8.新标准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篇八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听说能力,并同时形成初步的读写能力。随着读写要求的提高,在课堂上要逐步减弱活动式学习的分量,逐步加大课堂中阅读与书写的分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转变三四年级教学的方式,做到心中有数,逐步过渡到高年级英语的教法。

二、第五册教材基本概况

本册教材共有11个模块(Module),内含一个期末复习模块。每个模块分为两个单元(Unit)。第一单元 Unit1 是语言呈现单元该单元的主要目的是: 使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语言;第二单元是语言扩展和语言练习单元,以图为主,,旨在通过比较真实的语言情境听懂、理解操练本模块主要句型。通过比较真实的语言情境用滚动的方法操练本模块主要句型和已学过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童谣、唱歌曲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活跃身心,培养听说和思维等能力。(三个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提高发音的正确性,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共教五年级一个班,从上学期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是很理想。班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 每班的两极分化都较严重。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还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四、教学措施:

1.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不但备教材,还认真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2、让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中建立帮困小组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提高英语成绩。

4、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朗读和书写的好习惯。

5、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及时反馈课堂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英语歌及chant,教学小故事,情境创设等,初步尝试课本剧的表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7、自觉学习教育理论与专著,适时撰写教学反思、经验、案例,提高自身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

六、课时安排:

9.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九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变成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 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 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心, 教学活动中要相信学生,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 多给学生以交流表达的机会, 多给学生以动手的机会, 依靠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原则,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上, 应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 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石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 但身处顺境, 不骄不躁, 陷入逆境, 不恨不怨;居庙堂之高, 心忧黎民, 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 尽职尽责, 为善一方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应该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 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为标准, 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 同时, 也希望广大教师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将高中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或课外活动及成果四部分评价内容组成, 评价时, 既要关注学习态度, 也要关注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不同等级、恰如其分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 一般占模块学分的40%左右。测试的类型有闭卷和开放式考试两种。

10.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三起)第一册的Module4 Colours中Unit1 《It’red》教材的特点是语言生动、趣味性较强,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不足之处是:没有相配的教辅资料,为此,我灵活处理教材,补充教学材料(卡片、实物、挂图、课件、录音机等),充分利用和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本课是一节新授课,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如何用英文表达颜色,主要要求学生能说、认、读五种颜色的英语单词,并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之。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其刚刚开始接触英语,新鲜感所致,学生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也较活跃。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对色彩单词没有任何的认知,听不懂,更不会说有关颜色的句型。

教学目标

1.说、认、读“red、blue 、yellow 、green 、black”5种颜色的英语单词;

2.会运用“It is…”描述颜色,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3.在活动中,体验互帮互助的乐趣,发扬合作精神,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认、读“red、blue 、yellow 、green 、black”5种颜色的英语单词,会运用“It is…”描述颜色,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11.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十一

教学目标应该这么设计!

从教以来,每次写教案,我已习惯从教参书中“移植”过来。说实话,我从没想过认真考虑过这些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本班学生,只是生硬地照搬了事。细读《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一章“教学目标及其设计”后,我对设计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1.课程标准在充分解析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参考的教学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科学发展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因此,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2.教材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结构设计上尽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牲,充分体现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

3.教学对象。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特征,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因而,教学对象的学习现状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

4.当代社会生活也应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之一。因为学校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直接为当代社会生活服务,而且人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因此,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就要站到终极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可分为五个步骤:需求分析、需求类别化、目标筛选、目标分解、目标表述。这五个步骤中,其中我对目标表述这个步骤认识较深。

表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五个:

1.行为主体学生化。我平时在这方面不大注意,有时表述教学目标是以表述教师的行为,比如“指导学生„„”或“吸引学生„„”等。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精确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语言要明确,行为动词要准确,尽可能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可以量化的目标还要尽可能量化。比如“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等词就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以往我们表述教学目标所用的是“理解、知道、熟悉、掌握”等笼统含糊的词,难以观察、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3.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条件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它可以为评价提供依据。

4.行为程度具体化。行为程度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可以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

5.教学目标要整合。在具体的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应当是整合的,这样才有利于达成。

12.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十二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模式中, 教师永远是主角, 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新课程标准下, 老师要放下权威, 学生要变得主动。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时候, 学生的角色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转变, 由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 主要表现为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增强团队合作学习和个人探究相结合的观念和能力、提高勇于提问和积极展示自己观点的意识。

师生角色的转变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食盐全部吸收了。同样的, 老师就像技艺精湛的厨师, 知识就好像是盐, 新观念新模式就好像汤,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知识的“美味”, 感受习得知识的奇妙。

二、课堂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45分钟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学生主要是听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来学习, 是被动式的学习。我们称这种传统模式为填鸭式。在新型课堂模式下, 课堂45分钟发生了彻底转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具体的流程: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学生课前自学预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课堂检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编写导学案, 学生自主预学

学生自主预学是通过自己研读教材和结合导学案来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读书习惯, 扩展阅读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主预学, 这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剖析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预学的热情, 教师编制的导学案要由浅入深, 紧扣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

第二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预学成果

结合预学情况, 小组进行讨论, 十几分钟后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当众展示, 这是个人和集体智慧的具体表现。借助演示, 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认识和收获。知识层面, 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层面, 能使学生增加在解决问题后产生的自豪感, 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幸福感。

结合学生的展示, 教师可以及时地提出一些共同的疑问或者问题的变式, 让学生当堂解答。当这位学生不能解决的时候, 教师就让小组进行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合作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它利于集思广益, 相互启迪, 实现信息之间共享, 可以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并使得对知识的认识得到深入理解;同时能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情况, 这样教师就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情;这种方法信息反馈及时,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老师掌握学生的认识状况, 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在提出问题、论证解答问题、归纳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步:学生小组阶段性小结并完成针对训练, 教师巡回辅导并给予评价

展示结束后, 根据学生的掌握及小组反馈情况, 教师给出课堂作业让学生及时练习。及时练习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温故知识, 这样的重复刺激有助于记忆和理解知识。在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 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 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 及时的帮助和正面的评价都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最大的推动。

第四步:学生最后总结回顾, 教师布置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最后,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通过再练习, 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当减少了教师“填鸭式”的讲授, 增加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减少了学生“机械式”的学习, 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 就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和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评价机制的转变

长期以来,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就是考试成绩。这种唯考试成绩、“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机制也要进行改革, 新型课堂学生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三个方面。

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热情,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每次备课都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来设计, 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型课堂教师的评价也要紧扣三维目标来进行。教师及时、肯定、鼓励、期待性的评价, 对学生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有着积极推动的重大意义。

新型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之间的互评能够让他们互相学习, 使得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学生互评由预学效果、小组研讨、课堂展示、归纳总结等几部分组成。通过这些互评, 就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和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有了这些准确的自我认识, 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就能达到理解深刻, 不易遗忘的效果。

新型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因而课堂教学评价要强化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意识, 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对预学、展示、合作、检测等教学过程赋予分值, 及时公布, 从而调动学习小组的积极性。科学利用小组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学, 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 使学生在合作中借鉴, 在借鉴中思考, 在思考中提高, 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13.34教学设计新标准 篇十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共三个班,一班人,二班人,三班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了解,我总结了一下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的特点:

(1)说英语态度大方口齿清楚。

(2)平时爱读英语课外书。

(3)喜欢思考,回答问题积极.(4)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5)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也有部分学生天性好动,较为顽皮.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以题材为纲的功能-结构-运用性任务体系编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同时体现外语跨文化教育本质,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做到显示与未来相结合,并体现国家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小学英语教育动态真实原则研究与实验”所获得的优秀科研成果。本

册书共有十模块和一个复习模块,每个模块有二个单元,包含单词、句型、短对话、歌曲或歌谣等部分内容。

三、教学总目标:

要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这三个目标来确定本册教材的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2)提高发音的正确性.(3)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

1.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CD、VCD、DVD等多媒体软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即语言使用的场合、时间、对象等,而且还有体态语--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

2.多种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2.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口语活动为主。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使用每天所学的新句型来进行互相对话。可以用同桌、小组的方式来开展。

(二)教学难点:能拼读单词,会写一些重要的单词。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不但备教材,还认真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2、让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中建立帮困小组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3、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朗读和书写的好习惯。

14.新课程标准下的写字教学 篇十四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这样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能提前读写,提前阅读。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 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这充 分体现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正因如此,我想说如下两点:

一、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了条件。小学低年级尽快认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可以通过简单的阅读内容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课外阅读的好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外阅读的熏陶与启发功效更是不言而喻了。

二、阅读和写作让识字与写字不再枯燥。

当低段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而可以独立阅读后,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文识字”,在阅读中学生反复多次地和生字见面,将课文中生字的出现结合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也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使阅读促进识字,识字教学就可以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从而学生就会在自己喜欢的读物中轻松识字了。

15.新课程标准下设疑教学方法初探 篇十五

一、设疑法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学贵有疑”, 疑能生“奇”, 奇则使人觉得“新鲜”。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对教学内容巧设问题, 故作悬念, 提出一些联系新旧知识的问题和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 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 教师可这样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 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 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 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是一样的, 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 中间的圈要大, 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 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 不仅能提高注意力, 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再如在讲解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时, 可设置如下导入问题:三角形有多种几何量, 如三边长, 三个内角的角度, 面积等, 解三角形就是给定三角形的若干几何量, 求其余几何量。你认为至少给定几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量?

二、巧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疑问, 才有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设疑置难是引思促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与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 找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联结点, 精心设疑,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 更是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数学教学中的实质在于思维过程的教学, 问题设疑有明确的目的性, 浓厚的趣味性, 鲜明的针对性, 在重点和衔接点上灵活处理教材, 如何设置疑点, 是教学艺术的表现, 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一连串问题情境, 使学生常有疑点可问, 常有问题可想, 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仍以正弦定理的讲解为例, 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以下问题:

问题1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变形整理, 得出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问题2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1的结论推广到一般三角形?

问题3在一般⊿ABC中, 已知a, b, ∠C, 能否用正弦定理解这个三角形?

问题4还有没有其它推导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方法吗?

三、设疑法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展有效的接受与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必须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亲自参与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将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最前沿,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成为真正的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数学知识的获得者, 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 去发现,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不对学生加以限制, 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思考。

2.用简要的话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不断变换角度, 在讨论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

四、复习课中设疑法的应用

时常听到同事叹息复习课难上, 学生也常说上复习课“没什么意思”。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巩固, 或训练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为此, 常采用讲解式教学, 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 大脑常处于抑制状态, 上复习课“没意思”。一节课下来,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兴味索然, 造成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状。那么, 如何让复习课活起来?设疑法就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

此环节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明确复习的方向, 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变换角度提问题。尽量不要提直接回答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问题。此外, 所提问题应有利于学生手、口、脑并用, 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证明与动脑思考相结合。

2.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复习题自主探究复习, 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其目的在于变换角度再认识教材内容,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3.合作交流

此环节包括小组讨论和教师提问, 师生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 使疑难问题得以解决,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4.质疑再探

在前面的基础上,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 师生共同探究。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 注意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2) 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疑难问题的理解。

5.巩固应用

能过典例分析和强化训练, 使技能操作熟练化, 思想方法能力化,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示范性;例题的处理方法同习题课中例题的处理方法相相同。而强化训练的题目既要有全面性, 又要突出重点、难点;既要有基本的题目, 又要有拓展的题目。题量要适当。

上一篇:小学家长发言搞下一篇:上海公司变更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