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2025-01-01

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2篇)

1.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一

第三章 事故信息的处置

第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建立事故信息处置责任制,做好事故信息的核实、跟踪、分析、统计工作。

第十七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立即研究、确定并组织实施相关处置措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工作。

第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派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分局负责人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省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人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人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派员赶赴事故现场。

第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及其有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后,应当随时保持与本单位的联系。有关事故信息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及时向本单位或者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

第二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事故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信息。

第二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根据事故信息报告的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或者组织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职责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对生产安全事故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较大涉险事故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的较大涉险事故是指:

(一)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

(二)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三)紧急疏散人员500人以上的事故;

(四)因生产安全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员密集场所、生活水源、农田、河流、水库、湖泊等)的事故;

(五)危及重要场所和设施安全(电站、重要水利设施、危化品库、油气站和车站、码头、港口、机场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等)的事故;

(六)其他较大涉险事故。

第二十七条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7月1日起施行。

2.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二

1 症状

牛发生生产瘫痪时, 表现的症状不尽相同, 有典型的与轻型 (非典型) 的2种。

1.1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发展很快, 从开始发病至典型症状表现出来, 整个过程不超过12h。病初通常是食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瘤胃蠕动及排粪排尿停止, 泌乳量降低;精神沉郁, 表现轻度不安;不愿走动, 后肢交替踏脚, 后躯摇摆, 好似站立不稳, 四肢 (有时是身体其他部分) 肌肉震颤。有些病例, 与以上抑制症状相反, 开始时表现的短暂不安, 时出现惊慌、哞叫、目光凝视等兴奋和敏感症状;头部及四肢肌肉痉挛, 不能保持平衡。所有病例开始时鼻镜即变干燥, 四肢及身体末端发凉, 皮温降低, 但有时可能出汗。呼吸变慢, 体温正常或稍低, 脉搏则无明显变化。这些初期症状持续时间不长, 特别是表现抑制状态的母牛, 不容易受到注意。初期症状发生后数小时 (多为1~2h) , 病畜即出现瘫痪症状;后肢开始不能站立, 虽然一再挣扎, 但仍站不起来。由于挣扎用力, 病畜全身出汗, 颈部尤多, 肌肉颤抖。不久, 出现意识抑制和知觉丧失的特征症状。病牛昏睡, 眼睑反射微弱或消失, 瞳孔散大, 对光线照射无反应, 皮肤对疼痛刺激也无反应。肛门松弛, 肛门反射消失。心音减弱, 速率增快, 可达80~120次/min;脉搏微弱, 勉强可以摸到;呼吸深慢, 听诊有啰音;有时发生喉头及舌麻痹, 舌伸出口外不能自行缩回, 呼吸时出现明显的喉头呼吸声。吞咽发生障碍, 因而易引起异物性肺炎。病畜以一种特殊姿势卧地, 即伏卧, 四肢屈于躯干以下, 头向后弯到胸部一侧。用手可将头颈拉直, 但一松手, 又重新弯向胸部;也可将病畜的头弯至另一侧胸部, 因此可以证明, 头颈弯曲并非一侧肌痉挛所致。个别母牛卧地之后出现癫痫症状, 四肢伸直并抽搐。卧地时间稍久, 可能出现瘤胃鼓气症状。体温降低也是生产瘫痪的特征症状之一。病初体温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随着病程发展, 体温逐渐下降, 最低可降至35~36℃。病畜死前处于昏迷状态, 死亡时毫无动静, 有时注意不到死亡时间;少数病例死前有痉挛性挣扎。如果本病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则努责和阵缩停止, 不能排出胎儿。

1.2 轻型病例

轻型 (非典型) 病例较多, 产前及产后很久发生的生产瘫痪也多为非典型的。其症状除瘫痪外, 主要特征是头颈姿势不自然, 由头部至鬐甲呈一轻度的“S”状弯曲, 病牛精神极度沉郁, 但不昏睡, 食欲废绝。各种反射减弱, 但不完全消失。病牛有时能勉强站立, 但站立不稳, 且行动困难, 步态摇摆。体温一般正常或不低于37℃。奶山羊的生产瘫痪多发生在产羔后1~3d, 但也有发生在产后60d左右的病例;一般说来, 在早期泌乳期间对本病最为易感。其症状基本上和牛一样, 但多数为非典型的, 有时昏睡不起;心跳快而弱, 呼吸增快, 鼻腔内有黏性分泌物积聚;常发生便秘。

2 病因

虽然生产瘫痪发生的机理尚未彻底弄清楚, 但现在对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分娩前后血钙浓度剧烈降低已无异议。所有母牛产犊之后血钙水平虽然普遍都要降低, 但患病母牛的下降更为显著。根据测定, 产后健康牛的血钙浓度为8.6~11.1mg/100mL, 平均为10mg/100mL左右;病牛则下降至3.00~7.76mg/100mL, 同时血磷及血镁含量也减少。目前认为, 促使血钙降低的因素有下列几种, 生产瘫痪的发生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单独) 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分娩前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

分娩前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且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 是引起血钙浓度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试验证明, 干奶期母牛甲状旁腺的机能减退, 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减少, 因而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怀孕末期不变更饲料配合, 特别是饲喂高钙日粮的母牛, 血液中的钙浓度增高, 刺激甲状腺分泌大量降钙素, 同时亦使甲状旁腺的机能受到抑制, 导致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因此, 分娩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时, 血液中流失的钙不能迅速得到补充, 致使血钙急剧下降而发病。

2.2 分娩时甲状旁腺受影响

在分娩过程中, 大脑皮质过度兴奋, 其后即转为抑制状态。分娩后腹内压突然下降、腹腔的器官被动性充血, 以及

血液大量进入乳房, 引起暂时性的脑贫血, 因之使大脑皮质抑制程度加深, 从而影响甲状旁腺, 使其分泌激素的机能减退, 以致不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另外, 怀孕后半期由于胎儿发育的消耗和骨骼吸收能力的减弱, 骨骼中贮存的钙量大为减少。因此, 即使甲状旁腺的机能受到的影响不大, 而骨骼中能被动用的钙已不多, 不能补偿产后的大量丧失。

2.3 分娩前后肠道吸收钙量减少

分娩前后从肠道吸收的钙量减少, 也是引起血钙降低的原因之一。怀孕末期胎儿迅速增大, 胎水增多, 怀孕子宫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 挤压胃肠器官, 影响其活动, 降低消化机能, 致使从肠道吸收的钙量显著减少。分娩时雌激素水平增高, 也对消化和食欲发生影响, 而使从消化道吸收的钙量减少。

参考文献

[1]朱宏宾, 张海龙.奶牛生产瘫痪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2 (10) :30.

3.电力生产中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篇三

在电力系统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及伤亡人数是触目惊心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折射到家庭和个人安危等情况也是严重的。

关键词:电力 生产 安全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电力生产中更是重中之重。而我们对安全的重视可以说已达到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程度,但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甚至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而这些事故发生多是由忽视安全生产和“三违”所致。如果把这些事故作为教材,不断地从事故中總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求减少一般事故和杜绝重大事故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电力系统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及伤亡人数是触目惊心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折射到家庭和个人安危等情况也是严重的。如何预防事故发生,杜绝事故发生,应当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分析,确保安全生产。

一、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查找问题根源

1、忽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管理薄弱。

人是安全生产中最活跃和最关健的因素,是企业管理者实施安全调控最重要的对象。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技能水平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人,在于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防护能力。如果不能够重视这些基础管理,所有的安全都是空谈,更谈不上文明生产,创效增收,此外,我们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时,应避免淡薄第一,放松了预防,在生产与安全的砝码上,自觉不自觉地向生产倾斜的情况发生,要有居安思危,切实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人的思想,加强基础管理。

2、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成为一块顽疾

“十次事故九违章”。在生产实践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存在着三种习惯。一种是《安规》不熟。有些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工,对《安规》知之不多,以似懂非懂的状态投入工作;第二种是有些职工为了图省事,怕麻烦,对该检查、试验、维护、核对、监护程序要求等走捷径,就是不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去做;第三种是凭经验做事。有的职工在某工作岗位上时间长了,思想麻痹,在工作中凭经验,想当然这些习惯都是安全生产中最大潜在危险。

3、责任心不强、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任何单位和个人出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责任心不强。有的对安全生产粗心大意,满不在乎;有的班组,工作岗位和岗位之间缺乏联系,各行其事遗留一些间接隐患;有的是懒惰,不履行规程的程序,随意简化手续;有的不把安全规程记在心上,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错误判断,自作主张;有的好人主义严重,在一起工作发现问题缺乏提醒、批评、纠正和制止的勇气等,这些都是责任心不强的体现,对安全生产起到了极大的危害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1、抓群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安全生产的基础是群众,是个人。如果能将群防这个主体抓住,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因此各级组织只要加强群众学习教育,使每个职工认识到个人在班组以及家庭中的作用地位和肩负的重大责任,督促每个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熟记安全规程,并把《安规》作为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行动指南和防范生产事故的法宝,以此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教育每个职工要彻底克服和消除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侥幸心理等,把过去的事当成现在的事,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小事当大事来吸取经验教训,警钟常鸣,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让群抓群防形成安全意识、安全整体、安全防线。

2、制度管理,是落实安全生产的根本。

各种安全生产制度是多年工作的总结,是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纲领法则。因此,要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管理:一是在思想上维护安全规定的严肃性。要严格要求广大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必须把“两票三制”等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法规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在组织上保证安全规定的强制性。《安规》是法定性规程,是非照办不可的,如违规造成损失,不仅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来严肃处理,若造成重大,特大事故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在个人行动上强化执行《安规》的自觉性。每个职工必须遵章办事,只有自觉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3、态度严谨,尽职尽责,是杜绝事故、落实安全的重点。

要做到尽职尽责,就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始终坚持三个必须: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职责意识;在完成每项工作前先动脑想一想,怎样才安全,才能防止违规,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保证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必须要采取和运用各种手段,把防范事故的重点放在预先发现,鉴别判断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和控制及消缺措施上,做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大事与小事的关系。要认识到往往很多小事是酿成大祸的基础,大与小是蚁穴与决堤的关系。二是隐患与事故的关系。隐患是发生事故的恶瘤毒害,今天的隐患就是明天的灾难,隐患不除,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安全就很难,这是轻与重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关系,事故才能扼制,生产才会安全。

4.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四

人们常说:违章不一定出事故,但事故必出自违章,尤其是习惯性违章。尽管我们天天讲、日日学,但还是事故不断,原因就是这些事情简单,蒙蔽了我们的眼睛,麻痹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失去了警惕,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一、生产施工过程中违章的现象及原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不仅受技术水平、业务素质的影响,还受工作责任心、敬业爱岗精神及认识和心理的支配,习惯性违章多数是一种有意的失误或差错,是明知故犯。因为他在某种工作中多次违章也未造成事故,因此后来仍是习惯违章,但长此以往,终将酿成事故,则悔之晚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求简图快。可以说人们总想走捷径而越过某些规定;(2)冒险心理。年轻人的冒险心理导致他们跨越遮拦,登高不用梯子,低压带电作业不采取自身防护措施等;(3)逆反心理。越是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尝试;(4)自负心理。技术较熟练的,容易产生自负心理,过于自信和忽视潜在的危险,致使他们违背规定或作业程序而擅自扩大工作范围;(5)侥幸心理。认为不一定倒霉的事都让我碰到;(6)无人看见。认为只有2人工作,无领导、无人处罚。

以上是习惯性违章者一些心理状态,违章行为的特点,是作业技术并不复杂,都是比较简单的操作甚至很单调的,其过程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危险.2、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

管理上的放松,对违章现象抓得不紧,放松监督和纠正,甚至姑息迁就,客观上助长了习惯性违章的风气。实践证明,对习惯性违章,只要领导有高度的认识,严抓狠管,措施得力,经常教育,处理严肃,就能有效遏制其发生。

3、生产人员发生违章现象时的心理状态

(1)“随众”的心理:在生产现场如果有人不遵守有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而又没有人出面及时制止,这时马上就有人跟着干。

(2)“说与做错位”的心理:生产中各级组织尽管经常强调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但有些工作人员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忽视了安全。

(3)“与己无关”的心理:有的人认为安全工作是上面的事,是头头的事,是安监部门的事,与我无关,当“老好人”,发现别人违章也不纠正、不检举、不汇报。

(4)“麻痹侥幸”的心理:这种人存在麻痹思想,对违章行为不以为然,工作中图省事、省力、方便、马虎、凑合,认为不会发生什幺问题。有些人在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之后,便以为永远也出不了事故。把几次违章没出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混淆了。他们总觉得安全规章制度是一种不必要的麻烦,碍手碍脚,认为违章也不一定出事故,这就是侥幸心理。有些人就在这种侥幸思想的支持下,经常违章,直至发生事故。

(5)“能省则省”心理:人们嫌麻烦、图省事,总想以较少的能量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心理对技术革新一类的工作有积极意义,但在安全操作方面却常常引起不良后果,许多因违章造成的事故,都是在嫌麻烦、图方便、省力气、少出汗、走捷径等省能心理状态下发生的。

(6)“经验主义”的心理:主要反映在部份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职工身上。他们工作积极主动,但在工作中不讲科学,特别是抢修工作中或工期紧抢进度时忽视安全措施的落实,冒险作业,对自己违章行为习以为常。还有一种人自以为技术好,有经验。习以为常,满不在乎,虽然预见到违章可能发生危险,但是轻信可以避免。甚至用冒险蛮干表现自己的技能,把冒险蛮干当作荣耀。无视安全规章制度,违章操作的结果,结果是以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证实安全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用鲜血或和生命证实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7)“逆反和异常”的心理:某些工作人员因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生理等原因,情绪受到影响,工作时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违章行为,导致事故发生。在职工与领导关系紧张的时候,常常产生逆反心理,气大于理,臵安全规章制度于不顾,以致违章而造成事故。

(8)“无意识”的心理:对于临时工、青年工人、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由于对安全生产中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全面,缺乏经验,安全意识差,对工作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各项违章行为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当别人指出并纠正违章时,往往都意识不到自己违章在什么地方。

(9)“自我表现”心理。有些人越是技术差、经验少,越是要自我表现,以改变被人重视的处境。虽然一知半解,却表面得很自信,有把握,似是而非不懂装懂,硬充好汉。如果一有机会,或者一较

上劲,就可能盲目蛮干而违章。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致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当,发生失误而违章造成事故。

(10)为赶任务、抢时间违章蛮干。任务越急,时间越紧,越容易出差错,越要注意安全,越要专人监护。但实际工作中,有时恰恰相反,为赶任务而省略安全措施,为抢时间而免去必要的检查,为人手紧而撤掉监护人员,以致因多人违章而造成事故。

二、杜绝违章行为发生的措施

1、强化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在反违章工作中,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极为重要。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防范意识和遵章守纪、确保企业长治久安的主人翁责任感。安全教育着重抓好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而安全思想教育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企业优良传统教育、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技术教育要经常学习安全工作规程,使每个人都能熟悉理解规程以及执行操作的要求,同时学习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工艺规程的要求,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学习检修、试验和安全工器具等的使用方法、规定、标准,结合实际操作和技术讲解等方法进行培训。

2、提高班组长素质,促进班组安全工作到位。

因为班组长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前沿实践者,也是安全生产的直接执行者,称职的班组长是搞好基层安全生产的保证。班组长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且技术过硬,业务熟练,有责任心,善于团

结他人一道工作。班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惩分明,班组重点要控制未遂事故和异常现象的发生,对本班组发生的安全事件要做到“四不放过”的原则。另外在各项工作中要认真履行各种施工动火作业手续,搞好各项安全监控工作。

3、加强生产现场工作监护制度的执行和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

各级安全监督机构和安监人员要经常深入车间、班组,施工现场,了解职工劳动保护情况,解决反违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指导基层查隐患、促整改,纠违章、保安全。针对违章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4、落实责任,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纠正违章。

企业要层层落实“三级”管理责任制,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不变,行政第一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变,贯彻执行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不变,从严强化安全生产的工作力度不变,安全生产重奖重罚的原则不变,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依靠广大职工抓好安全生产的传统不变。安全管理要变抓结果为抓过程,抓事后变为抓事前预防,抓粗放型管理变为抓严、细、实管理,抓管事变为抓管人为主。安全管理的严、细、实是杜绝违章行为的有力保障。

5、从严考核,纠正违章。

纠正违章就是要通过从严考核,使违章者及有关人员都有切肤之痛,把教训牢牢记心中,永不再犯。对违章指挥作业的干部或因管理性违章而造成作业人员违章的领导更要加倍处罚。要把安全考

核从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对违章事件过程的考核,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6、反违章工作任重道远,要长抓不懈。

反违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必须认清反违章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把反违章工作与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结合起来,用规章制度做保证。要把反违章工作与抓生产任务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经常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反违章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

5.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分析 篇五

(一)“ 严不起来, 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任然突出。

1、安全生产责任没有逐级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贯彻执行中打了折扣。在一些地方或企业中,安全生产仅仅停留在文件、会议和口号上,并未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口头上也讲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但遇到实际问题就变成了以经济为本和成产第一,使政策执行力、抓安全工作的力度逐级递减。

2、利益驱动,安全第二。在现实中,企业的产值或利润目标一般具有可预见性和可实现性,而事故的发生属于随机事件并表现不确定性,这两个特征容易使企业产生冒险动机和侥幸心理,错误认为只要效益上去,在安全上降低一些标准、减少一些投入,甚至受到一些处罚,也是值得的。少数民营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在时刻可能发生伤亡事故的情况下冒险组织生产。如2005年新疆发生的一起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惨重伤亡,该矿原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但发生事故时发现,仅上半年产量就达到近18万吨,严重超能力生产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3、法治不严,监管不力。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多次变化,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监管效率较低。另外,安全生产监管质量。还有少数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甚至贪赃枉法,充当非法违法企业的保护伞,社会反映强烈。

(二)基础薄弱制约安全生产。

1、长期投入不足,欠账较多,造成企业安全生产实施设备落后。一批老工业基地和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没有进行大得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甚至超期服役,在东北地区的一些老企业,解放前甚至伪满时期出厂的设备,如绞车、风机等仍在生产一线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原来位于郊区的工业危险设施,逐渐被包围在繁华宣市中,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小作坊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安全基础极为薄弱。

2、安全科技技术比较落后。主要反映在安全科技整体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技术与装备落后,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滞后等。一些重大的工业设施缺乏必要的监控系统,仅仅依靠人盯死防来保障安全。近年来,一些外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化工企业,一些化工园区相继立项和投入建设,其中许多是重大危险源。这些设施立项建设前,应首先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规划审查,但由于缺乏标准规范和科技支撑,很难严格执行。

安全科技整体水平不高,科研力量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滞后等。一些重大的工业设施缺乏必要的监控系统,仅仅依靠人盯死防来保障安全。随着我市化工产业千亿战略的实施,一些化工园区相继立项和投入建设,危化企业数量迅速扩张,其中许多是重大危险源。一些老旧的化工企业危险工艺生产装臵的自动化改造进度缓慢,覆盖率有限。

3、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能适应需要。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重体力劳动行业和领域。全国552万煤矿职工中,农民工约占半数,主要在井下一线工作,小煤矿从业人员几乎全部为农民工。3000万建筑工人中,80%为农民工。据统计,在农民工中,文盲与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为29%,高中文化以上占13%。政府和企业又没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培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据调查,9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三违”引发。

(三)宏观因素对安全生产具有深刻、长远影响。

1、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是事故与伤亡数量的基础。就一般规律而言,不同国家之间比较,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伤亡事故风险相对高于水平高的国家。而分析一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伤亡事故风险也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时期。

2、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的增加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得比重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增幅在10%以上,2005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近二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提示,在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往往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增加,形势才逐渐有所改观。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11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近二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提示,在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往往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增加,形势才逐渐有所改观。

3、经济总量扩大可能导致事故总量增加。2005年,国内GDP总量达到182321亿元,排名也由世界第六位跃升为第五位。随着经济总量扩大,从事高风险作业的人数激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覆盖规模和强度的加大,从而导致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

4、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事故伤亡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对我国50年来有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工伤事故死亡指数与GDP增长幅度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时,死亡人数指数也呈现明显上升,反之,也出现下降趋势。

5、国家宏观干预作用巨大,但具有明显滞后性。国家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影响力主要反映在大政方针上,具体的包括法治、经济和行政管理三类主要措施,如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后期两个伤亡事故较低的时期,都是国家从这三个方面加大了干预力度,才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这一系列宏观干预措施具有滞后性,有些重要的政策措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6、橙色GDP揭示的事故宏观动力学规律。橙色GDP的提出,其意义在于强调伤亡事故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性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以经济增长和事故风险为结点,把经济循环模式与事故风险动力这两个循环模型用闭路反馈联接起来,就会发现伤亡事故风险与经济增长速度上所具有的关系(图Δ)。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加速可能增加伤亡事故的风险,反过来伤亡事故风险又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减小伤亡事故风险,而事故风险少又可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橙色是通常使用的安全预警色,橙色DGP能够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监测经济增长过热以及经济社会统筹失调的预警信号,有助于建立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

---------------(图)---------

(四)安全生产历史阶段与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安全生产大致都经历了事故上升、高发,然后逐步稳定、下降这样一个过程,也都曾出现过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发的情况。表现出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阶段特征。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状况,客观上反应了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水平。安全生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

研究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事故死亡人数之间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高风险期和易发期。所谓高风险是指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重特大事故的风险较高和伤亡事故多发。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安全生产,也都经历了这样一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等正经历相似的时期。----------图-----但高风险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政府的强制性干预行为,可以明显减少事故多发的风险,使事故绝对的总量和相对数量都得以下降。同时,各国高风险所处的经济发展区间、经历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美国、英国的高风险期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间跨度分别为60年和70年;日本的高风险期处于1000至6000美元之间,时间跨度2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十分尖锐,正处于各类事故多发的高风险期,即所谓安全生产初级阶段。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安全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严峻的安全形势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形象。和平建设时期,事故灾害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将安全生产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放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臵上,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努力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有利于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有助于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各项治本之策的贯彻实施,抓紧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类深层次、历史性问题,加快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坚持安全发展,更加彰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提高各级政府在广大人名群众中的威信;可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使劳动者切实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感受到做国家主人翁应有的尊严。

(二)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最直接和有效的战略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事故隐患突出工作场所的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强制执法对提高企业安全水平,预防事故发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模式来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致可分为自然本能、法治本能、自我管理和团队文化四个主要历史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基本还处在法治监督的早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要求国家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守法 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

法之威严,在于法之必行。普遍的违法行为一旦得不到纠正和惩处,则可能导致法不责众的后果,使法律形同虚设。安全生产领域法纪松弛由来已久,社会上对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也有一些批评,认为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种情况,固然与社会安全法制意识较为淡漠和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但根本上还是执法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存在工作不实和执法不严问题。

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是扭转当前安全生产执法不力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一个特色。实践表明,联合执法符合国情和现阶段行政、司法等资源配臵现状。联合执法机制可以有效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健康权益。

另外,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查明事故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在事故查处中,一定要注重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深入分析事故成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为完善法规标准、改进技术提供参考,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三)确保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27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政府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确保企业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确保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多年的实践证明:安全生产必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严格考核。政府是监管主体,企业是责任主体,两个负责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企业中直接掌握决策权法定代表人,必须负起责任,确保企业安全状况下生产,确保职工生命与健康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伤害,也必须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不能危机到企业周围公众的安全。

(四)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是安全生产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艰苦的基础建设。

1、宣传普及法律和安全知识。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和各类媒体应以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知识为己任,在全社会培育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爱安全的舆论氛围。

2、强制性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条件;严格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只有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任职和上岗作业。把安全技能培训纳入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中,保证培训课时、效果。从生产一线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 训和进修,结业后充任车间班组安全生产骨干。

3、加强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媒体有责任在揭露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和及时曝光重特大事故的同时,还要坚持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鼓舞人和增强信心。

4、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工作,依法维护自身安全健康权益。职工群众在发现安全隐患后,有检举揭发权;在危及安全情况下,有拒接作业权;发生事故后,有索取赔偿权。

5、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把安全文化落实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推动企业采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逐渐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安全生产领域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重点解决我国重大危险源监测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中得技术关键,促进安全生产领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安全生产产业。

(六)加强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十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有力推进了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和能力。但由于我国应急管理薄弱,许多重要工作都急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要加强各级政府专职应急管理部门建设;二是应合理定位和建设应急管理体系;三是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四是形成以城市为节点的扁平化应急管理网络;五是进一步深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六是注意加强培养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七是加强应急信息技术建设;八是大力加强公共应急知识普及教育与宣传;九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及体系。由于在我国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对减少事故后果的意义就更显突出和重要。

6.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六

劳动力成本的日趋走高,是任何国家、任何产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对印机行业来说,一是要不断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二是要积极研发技术水平先进的新产品。然而国产印刷机的设计制造水平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效益与进口印刷机相比落后很多,原因何在?

印刷机各组件性能

首先是给纸机构,给纸机构作为单张纸胶印机生产过程的第一个动作机构,是印刷机提速的关键环节,稳定高速的给纸装置是实现高速印刷的首要保障。而国产印刷机的给纸机构稳定性不够,亟待提高。接着是输纸装置,真空输纸装置可确保纸张平稳高效的输送。国产印刷机配备的真空输纸装置在技术上不够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纸张定位装置作为印刷机的咽喉部分,也是印刷机在调试安装中最复杂的部分,直接关系着印品套印精度。纸张定位装置主要包括前规和侧规两部分。国产印刷机大多采用滚轮式拉规,而进口印刷机多采用气动式拉规。气动式拉规的优点是可根据承印物的厚薄来调节吸气量大小,从而实现精确定位,而且气量控制调节阀装在操作侧,调整方便快捷。单张纸印刷机递纸机构的作用是将在前规、侧规处定位好的速度为零的纸张加速,使其速度等于或略高于连续高速旋转着的压印滚筒的表面速度,并准确地将纸张递交给压印滚筒叼牙,以便进行印刷。其中,下摆式递纸机构不但保证了纸张在传递过程中的定位精度,而且提高了传递速度。下摆式递纸机构的设计制造、调整也都比较容易,特别适合于高速、大幅面印刷。以高宝印刷机最具代表性,其递纸机构采用的是两次加速机 构,下摆式递纸牙首先将纸张的速度增加到印刷机最大速度的60%左右。最后是收纸装置,收纸装置在印刷机上就起到了收口的作用,没有完善的收纸装置,印刷机也同样不能实现高速化。收纸部分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要便于观察印品的质量;②要避免划伤、蹭脏现象发生;③对纸张的适应性一定要强;④要有不停机更换收纸堆的装置。

印刷机的自动化程度

7.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腿, 全国各地的经济建没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矿山、道路、建筑、工厂无不表现出勃勃生机。但是, 就在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 全国各地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发生, 并呈上升的势头,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法不依、有章不循, 安全意识不强, 制度形同虚设

2003年11月1口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安全生产各项制度的法律法规, 它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是我国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的标志。

近年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以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些与《安全生产法》配合实施的法律法规。例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交通部发布的《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建设部颁发的《建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使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断的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但就是在这么多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的过程中, 我国各地的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 先是盂南庄煤矿的瓦斯爆炸, 造成厂62人命丧黄泉;接着是黑龙江省鸡西特大矿难, 造成115人踏上不归之路。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灯会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37人死广;同日, 山西灵石煤矿又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9人死亡;2月15日下午, 浙江海宁发生特大火灾, 造成39人死亡, 同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又发生特大火灾, 造成53人死亡, 71人受伤的特大事故;这一系列的血案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事故原因, 就是有法不依, 有章不循。在有些事故的现场, 规章制度、安全标语随处可见, 操作规程制定了一大堆, 但在执行中都成了摆设, 领导把规章制度当成了儿戏, 工人一问三不知。

2 流于形式、安于现状, 造成安全隐患处处可见

安全管理会议大开、小开, 安全管理的组织上建下建, 但真正实干的太少, 要么资金措施不到位, 要么人员制度不到位;总之, 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混乱, 安全管理名存实亡。每当有上级部门来参观、检查、达标升级验收时, 企业领导就大张旗鼓的抓一阵子安全, 对职工考核严上加严。还郑重声明, 谁影响了达标升级和考评, 就砸谁的饭碗。可是, 检查一过, 又是一切照旧。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刚刚取得一些成绩, 就自以为安全管理的水平达到了最高境界, 于是管理者从真抓实干到一般号召, 职工也由高度警惕到慢慢放松和忽视, 认为只要生产正常了, 一切就都安全了, 结果最后在大意中栽了根头, 造成经济效益和生命财产的双重损失。

3 粗心大意、违章冒险, 检查不细、整改不严;造成事故频繁发生

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在一瞬间的疏忽中, 这归根结底还是预防意识不够。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只有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才能彻底消除事故隐患, 减少粗心大意、违章冒险造成的伤害, 这也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

另外, 整改不严, 检查不细也是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安全检查要么什么问题也没有检查出来, 要么查出来的问题和隐患不积极加以整改, 安全措施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比大海捞针还难, 但请客送礼却挥金如土, 结果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最终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尚有许多原因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加以总结。要想真正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下去, 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教驯, 我认为必须要认真确立以下几个观念。

4 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要确立几个观念

4.1 预防观。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命的大事, 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悲剧。有道是:“事未至而预图, 则处之常有余;事即至而后计, 则应之常不足”,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工作永恒的主题。“亡羊补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羊”毕竟丢了, 且“补牢”是以“亡羊”为代价的。因此我认为:一切事故都源于隐患, 唯有加强源头预防, 才是根除隐患的治本之策。

4.2 基础观。

安全生产无小事, 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做实, 离不开基础工作。从近些年来《安全生产法》的执行情况看, 许多地方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实行, 致使基础工作薄弱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 置安全于不顾, 该投入的资金不投入, 该改造的设备不改造, 该执行的制度不执行, 该遵守的规程不遵守,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还在生产经营, 最终酿成事故,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因此, 要实现安全生产, 必须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4.3 责任观。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及所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实处, 主要领导要负起责任。《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基层单位建立起安全责任制, 形成对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

4.4 落实观。

要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问题, 必须要严格管理、狠抓落实, 特别是安全隐患的整改要抓实, 安全基础工作要夯实, 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8.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蚕病;养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8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1 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特点及危害

目前,种桑养蚕业在我国许多地方仍然是主导产业之一,种桑养蚕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象州县、霍山县、隆林县和宜州市等仍以养蚕为主导产业之一。其中,隆林县近些年来正抓紧国家农业产业“东桑西移”战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2014年新增桑园面积518.8 hm2,全县桑园面积达到了0.19万hm2,养蚕1 232.5张,收回蚕茧2.35万kg,产值94万元,养蚕农户户均收入逾2 700元,产值相比往年大幅增加。目前,广西宜州市的桑园面积为2.19万hm2,年鲜茧产量为5.5万t,农民养蚕年收入25亿元以上,属于广西的养蚕大市。在农村养蚕生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蚕病,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一些地方由于蚕病导致蚕茧减收率在25%以上[1]。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蚕病发生的特点及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蚕病病原的种类繁多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被检测的蚕病病原物中主要包含5种病原物。其中,质型多角体病毒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28.7%;核型多角体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29.2%;白僵菌袍子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16.9%;曲霉菌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12.7%;细菌病病原物占检出病原体的比例为9.2%;其它病原物占检出病原物的比例为3.2%。

1.2 蚕病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

在农村,很多的养蚕户对于蚕病的防范意识十分薄弱,对于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随意倾倒在田边地头、河流沟渠当中,导致当地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进而诱发大面积蚕病,不仅给蚕农带来了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蚕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一旦大面积爆发就很难控制[2]。

1.3 不同季节蚕病发生的种类不同

总体来说,真菌病和病毒病造成的蚕病影响最大,且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说,春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血液型脓病和真菌病;夏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中肠型脓病和曲霉病;秋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中肠型脓病和蝇蛆病;晚秋季较为常见的蚕病是血液型脓病和绿僵病[3]。

1.4 不同龄期蚕病危害的程度不同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1~2龄蚕期的发病率非常低,但是也有些地方1龄蚕期就开始出现真菌病,一般3龄蚕期才慢慢开始出现蚕病,5龄蚕期的发病率是最高的,需要特别注意防治。

2 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养蚕生产过程中发生蚕病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大致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养蚕户本身对于蚕病的防范意识较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蚕农没有蚕病预防观念,对于蚕病的防治也缺乏重视。往往以为蚕病不会大面积发生,没有在思想上认清消毒防病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以前传统的养蚕思路去操作,一旦蚕病发生,受损就较为严重。

2.2 养蚕户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不彻底

由于考虑到养蚕的成本,很多蚕农就没有把消毒工作作为养蚕工作的重点,消毒时仅仅停留在表面、走走过程,日积月累直接导致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受到了病菌的严重污染,这样就为日后的养蚕工作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导致大面积的蚕病发生。

2.3 养蚕户的饲养方法不规范

饲养方法不规范也是导致蚕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蚕饲养太密,没有及时进行分批饲养和除沙处理,致使蚕发育不齐,对于一些弱小的蚕和发病的蚕没有及时清除,造成蚕座内出现蚕病[4]。蚕农没有按要求处理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病蚕和蚕沙随意倾倒,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病原体迅速扩散,引发大面积蚕病。

2.4 用药方法不恰当或药品存放不合理

事实上,在农村专业从事养蚕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特别少,大多数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掌握先进的养蚕方法和养蚕理念,仅仅依靠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多年的养蚕经验显然是不够的。特别在蚕药的使用方法方面还存很多误区。同时,一些蚕农为了省钱,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蚕药,导致蚕病防治效果不佳。

3 综合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对于养蚕过程中的蚕病防治,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科学有效的防治蚕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提高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

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蚕桑技术人员到各个养蚕村户去进行技术指导和宣传,帮助蚕农提高养蚕和防治蚕病的技术能力,定期组织蚕农进行先进养蚕理念和养蚕技术的学习与培训,从思想上提高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提高蚕农的养蚕收益,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做好常规的养蚕消毒工作

养蚕消毒工作要牢牢按照“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及时消”的方针进行,严格按照步骤落实,从管理上监督落实每村每户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从养蚕的工具到养蚕的环境,要步步从严,切实把消毒工作完全贯彻到养蚕生产的整个过程当中。

3.3 指导并督促蚕农按要求规范饲养

在小蚕饲养的过程中,要杜绝饲养过密的情况出现,做好提前分批的工作,把弱小蚕和病蚕及时清理出来。科学合理地处置病蚕、蚕沙等养蚕废弃物。例如,为避免污染当地环境,可对养蚕废弃物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切忌随意倾倒。

3.4 规范蚕药市场,保证蚕药质量,控制蚕药价格

蚕药是蚕农消毒防治蚕病的重要工具。相关部门应当要监督做好蚕药的质量检查情况,净化蚕药市场,禁止出现假冒伪劣的蚕药流入市场。在严格控制蚕药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减少养蚕的成本,降低蚕农的负担,要合理控制蚕药的价格。同时,要倡导蚕农正确使用蚕药,使用质量好、价格低的蚕药,切实做好蚕病消毒防治工作,提高蚕农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王明霞,王素娟,苏玲.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江苏蚕业,2012(3):35-36.

[2]程先明.霍山县蚕病发生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306-307.

[3]李建琴,顾国达.养蚕意愿、蚕业风险与应对措施——基于14个省91个县17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蚕业科学,2013(2):355-364.

[4]佘柳涛,陆琴,季晓琴.对如皋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蚕业,2013(1):19-23.

9.四,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篇九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2)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对手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和改进,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24)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年轻人才,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惟有英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

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们要牢记一条道理,这就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对我国来说,在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0.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十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从历史观层次看,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展国家利用内部和外部有利条件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超常态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类型不是单一而是多样的;世界交往中各个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可能性;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系统地准备多方面社会条件.

作 者:张永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两课”教研部,北京,100089刊 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年,卷(期):13(1)分类号:B03关键词: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世界交往 实现条件

11.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十一

一、设施蔬菜种植效益偏低的原因

1. 理想化发展,不理想的效益

有些地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只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未做市场调查就盲目兴建高档智能园艺设施,种植当地没有市场、外销没有门路的“新、稀、特”蔬菜,最终是“赔钱赚吆喝,吆喝无底气”。如2010年前后济宁兖州发展高档温室种植的水果黄瓜、彩色甜椒、多彩樱桃番茄,由于种子贵、管理费用高、当地又不习惯消费这些“新奇”的蔬菜,种植效益大打折扣。

2. 拿来主义,难以撑起高效农业的一片天

我国发展设施农业起步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是山东省寿光市。全国各地每年到山东寿光取经的干部、农技人员、设施蔬菜基地老板及蔬菜种植专业户络绎不绝。对于寿光的经验发展模式不进行分析,而是直接将其做法简单地移植到当地,很多地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设施蔬菜发展起来后,才发现“照抄”的寿光模式水土不服。只能冬季生产蔬菜作物的山东四型温室,适合鲁北地区或者气候条件与鲁北地区基本相同的地区发展,在冬季气温较高的鲁西南地区实用性不强(如山东蚕业公司所在的济宁邹城生产基地在2008年兴建了二十多栋山东四型温室,由于种植季节的局限性,每年又必须维修维护,种植效益低下,目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3. 管理技术落后,难以做到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

设施内空气湿度大,通透性差,真菌、细菌性病害发生频繁对设施蔬菜危害严重。很多地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属于“拍脑袋”工程,技术储备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种植规划以及实用的种植管理技术。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或在对设施蔬菜生产一知半解的农资经销商的指导下,盲目使用农药、加大使用剂量,结果“防治病虫害无效果,设施蔬菜已中毒”。如2012年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西故村设施蔬菜基地在农资经销户的指导下采用高浓度三唑酮防治嫁接黄瓜苗期白粉病,引起农药中毒,植株节间短,生长点萎缩,不得不换茬;2014年济宁田黄镇设施蔬菜高标准示范田种植的越冬辣椒,由于生产技术不到位,将辣椒的霜霉病当成白粉病进行防治,连续使用唑类杀菌剂,造成叶面凹凸不平,落花落蕾。因设施蔬菜管理技术储备不足,造成的设施蔬菜减产绝产现象屡见不鲜。

4. 土壤恶化趋势加重,设施蔬菜死棵现象普遍发生

设施蔬菜田土壤恶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

①土壤酸化趋势加重。2012年7月底,笔者在烟台龙口市北马镇设施蔬菜田随机取样进行土壤酸碱度测定,平均pH值为5.2,部分地块pH值为4.5。土壤酸化原因与设施蔬菜田大量施用化肥以及速效冲施肥、频繁使用酸性杀菌剂防治土壤以及叶部病害、近几年酸雨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土壤酸化在降低土壤肥效的同时,也常常引起设施蔬菜根部病害危害加重。

②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是肥料,包括各类化肥、商品有机肥以及农家肥等,特别是近几年设施蔬菜最为常用的鸡粪,其重金属含量较高,究其原因是养殖者在鸡饲料中配比了部分重金属(如铁、锰、铜、锌等),这些畜禽生理上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畜禽本身吸收的较少,80%以上都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残留在粪便中。如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设施蔬菜基地在2010年因使用鸡粪不当而造成越冬黄瓜大幅度减产。

③土壤板结。由于设施蔬菜田得不到冬季冻垡、夏季晒垡,在频繁大量使用化肥及冲施肥的情况下,土壤结构出现微妙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壤通透性差,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群减少、活性降低,土传性根部病害发生危害逐年增重。近年来各地设施蔬菜普遍发生死棵现象與此有关。

5. 设施蔬菜病虫害长期处于高发水平

设施蔬菜生长在人为的高温高湿、通透性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防治病虫害在增加了生产投入的同时,也污染了蔬菜产品,降低了蔬菜产品的商品品质,这是制约设施蔬菜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在山东主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兰陵等地调查,每亩设施蔬菜平均每茬病害防治费用在1850元以上。防治费用的上升,进一步缩小了收支比例。

6. 信息不畅,种植效益打折扣

各地蔬菜产品销售价格差异较大,一般年份同一个生产季节、同一个蔬菜品种销售价格差异甚至达到100%,如2009年3月羊角椒在济宁地区零售价格为3.0元/千克,而在寿光市场批发价为6.0元/千克。蔬菜销售价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设施蔬菜主作区,如山东的寿光、兰陵,普通年份蔬菜价格同山东其他地区相比高30%~50%。信息不畅注定了设施蔬菜销售的局限性,同样的作物,几乎相同的产量,结果是差别很大的种植效益。

7. 品牌意识差,优质产品不优价

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应是每一个设施蔬菜基地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投入成本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生产者品牌意识差,生产出的优质蔬菜混同于普通蔬菜销售,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二、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效益的主要途径

1. 设施合理布局

种植设施蔬菜要想获得理想的种植效益,仅仅依靠日光温室或加温连栋温室很难实现。综合分析近几年蔬菜行情不难发现,蔬菜销售高价已不局限于冬季,很多年份早春、孟秋还会大幅度的高于冬季,因此蔬菜设施的建造要具有全局意识,温室、大拱棚、小拱棚以及露地配套发展,实现蔬菜的全年供应。

在温室建造上,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特别是冻土层,确定温室类型,如冬季最低气温在-10℃左右的地区,不必建造仅能冬季进行蔬菜生产且占地大的山东四型温室,可采取提高温室后墙高度、增加后墙厚度,实现日光温室增温保温的综合效果。

nlc202309041951

2. 提高设施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含量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仅仅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很难实现高效益蔬菜生产。设施蔬菜生产需要严谨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种植效益的提升与科学管理息息相关。采取与科研单位对接,建立小面积试验示范基地,以此为窗口,培養锻炼自己的技术团队,把园区工人培养成会管理、懂技术的技术工人,人人都是操作能手。依靠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继而增加生产效益。

3. 改善设施蔬菜土壤结构,紧抓蔬菜“根本”

改善设施蔬菜种植田土壤结构,最基础的做法是合理施肥。在不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前提下,科学施用农家肥,特别是使用大型养鸡场的鸡粪时一定要慎重,应全面了解养鸡场鸡舍消毒所使用的产品、时间、用量等,对于采用氯制剂鸡舍消毒的鸡粪,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晾晒7~10天再使用。化肥使用,必须采取配方施肥,根据所种植的蔬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规律,合理配比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的使用量、使用方式、使用时期,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因肥料使用不当,对作物、土壤环境的污染。生物菌肥具有改善土壤菌落、增加土壤有益菌含量、增强作物抗性、降低土传性病害的危害以及规避蔬菜作物早衰等综合效果。菌肥使用量的多少,应根据种植的作物种类、土传性病害发生状况等综合因素来决定。一般而言生育期长的瓜类、茄果类作物应适当增加菌肥施用量。每亩施用木质素菌肥100~120千克为宜。其他作物适量减少,每亩施用40千克左右。促进蔬菜根系生长,形成庞大的根群,提高其综合抗性。对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块,隔年使用土壤酸碱调理剂,为设施蔬菜根系营造合适的生长发育环境。

4. 提高品牌意识,扩大信息来源

蔬菜销售的市场交易逐渐被超市、网络销售所取代,蔬菜品牌不仅是其身价的象征,也是商品品质的保证。品牌蔬菜销售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蔬菜几倍甚至几百倍,如山东青岛马家沟的芹菜每千克销售价格超过60元,亩生产效益达到20万元以上。品牌是做出来的,也是宣传出来的,要注册自己的商标,培植壮大自己的品牌。

设施蔬菜生产若只为满足当地市场消费的需求,就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设施蔬菜要想扩大规模,销售渠道畅通是首要条件,国内、国际蔬菜需求信息是拓宽销售渠道的先锋。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归类及分析,以将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相迎合。

5. 探索蔬菜加工途径,提高自身价值

发达国家80%以上的蔬菜经过细加工后再进入超市销售,我国蔬菜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附加值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蔬菜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将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设施蔬菜基地要抓住商机,探索蔬菜产品精加工途径,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得较高的种植收益。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学,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273500。

12.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篇十二

1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指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1]。质量风险管理是通过质量风险评估分析, 评估公司现有的质量管控措施是否全面, 对于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的必须确定降低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可识别性,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2,3]。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主要是药品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药品疗效的风险管理和药品的安全控制。药品疗效的风险管理时为了实现治疗疾病的效果, 是对药品最基本的要求。药品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在运输储存分发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控制[4,5]。药品具有防病治病和不良反应的两重性。药品的安全控制是为了降低药品副作用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品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至少包括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最后是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这五个阶段构成了药品质量管理的完整链环。在风险管理中首先是通过风险评估进行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引起的危害进行评估。其次是控制及评审, 最后不能缺少的是风险回顾。

2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药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产生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固有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管理风险。固有的风险是药品与生俱来的, 是研制开发阶段形成的。管理风险来自于三方面, 硬件、软件和人。

2.1 药品生产管理漏洞

硬件方面:厂房的选址、设计、布局、建造、改造和维护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要求;厂区和厂房内的人、物流走向是否合理;洁净区的内表面 (墙壁、地面、天棚) 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 避免积灰, 便于有效清洁和必要时进行消毒;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是否符合预定用途;各种管道、照明设施、风口和其它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安装是否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是否会对药品的生产造成污染等。软件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认真执行, 把认证视为形式, 制度形同虚设。人员方面:培训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不能严格履行职责、监控不到位等。

2.2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落后

在生产过程中最可靠的是技术可靠机器而不是人。部分企业设备落后, 对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较差, 只能靠操作者对工艺参数的监视和控制。

2.3 药物自身的特殊性

药品具有隐蔽性, 药品质量的优劣只能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设备和方法进行鉴别, 一般人不具备鉴定能力。药品检验的局限性再完善的检验方案也只是抽检, 无法完全代表整批药品的质量。任何药品质量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药品的专属性:对症治疗, 患什么病用什么药, 较难互相替代。药品的复杂性:要在种类繁多的药品中选择对症药品非常复杂,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3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控制

在药品生产过程应该进行全面的控制。制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 (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 。

3.1 建立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是以上所有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法和措施。通过质量风险评估分析, 评估公司现有的质量管控措施是否全面, 确保产品质量,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可识别性,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风险分析包含组织机构、人员资质、管理制度与职责、药品贮存、药品销售、药品采购、药品检查、设备设施、药品验收、药品运输等过程。风险等级评定一般分为5 级:几乎不能避免, 会导致巨大损失, 出现法规风险;经常会出现, 会出现较大损失, 出现不良信誉;偶尔会出现, 会出现较小损失, 造成不良影响;非常少的出现, 会出现微小损失, 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基本不可能出现, 几乎不产生损失。根据风险严重程度, 确定风险可接受性, 低风险是可接受风险, 可不必主动采取风险干预措施;中等风险是合理风险, 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得以降低, 效益超过风险, 达到接近可接受水平;不可接受风险, 指风险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 必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以规避风险。可控风险应做到对即发情况能够有效杜绝预防、已发风险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到可接受程度;不可控风险应做到对即发情况能够有效控制应对、已发风险可以控制到危害风险最小化。

3.2 切实加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产品周期中, 需要过程分析技术化学、微生物过程的分析, 更加需要加强的是风险分析。在整个产品周期中, 质量风险的确认、风险评估、严重程度、风险控制、处理等信息都需要充分交流, 完整的记录。

4 结论

在我国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必须落实执行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只要认真执行质量风险管理, 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药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黎明, 裴振峨.从美国处置来氟米特看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现状[J].中国药物警戒, 2008 (1) .

[2]吴晔, 程鲁榕, 郭晓昕, 任经天, 刘佳, 曹立亚.美国强化药品风险管理对我国药品再评价工作的启示[J].中国药物警戒, 2006 (1) .

[3]丁玲, 闫占军.从FDA药品风险管理解析药物警戒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3) .

[4]郭晓昕, 武志昂, 张承绪.全面认识美国FDA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药物警戒, 2007 (1) .

上一篇:关于组织本学期学生体检工作的通知下一篇:以质量求生存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