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4-09-30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共8篇)

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一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我县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县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两化”进程,实施县城与滨博高速、庞家镇,纯化工业园与陈户工业园,京博工业园与吕艺工业园,店子、曹王工业园与兴福工业园,县经济开发区与周边企业自办工业园之间的“五大对接”,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走活了一盘全县城乡持续、统筹、和谐发展之棋。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20%;完成财政总收入4.1亿元,增长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增长5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多亿元、销售收入80多亿元、利税6亿元、利润3亿元,增幅都在5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把握规律、认识县情

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施“五大”对接,作为我县“十五”、“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重点、战略重点,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决定的。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份额的下降,必然出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又会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县是一个拥有40万乡村人口的中等规模县。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民从农业中增加收入几乎没有余地,尽管有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赚钱,但劳动力异地转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采取就业转换方式来吸收农村人口,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从发展条件看,我们面临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一是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县经济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城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城镇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到2007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工业兴县、民营经济,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培育了京博、渤海、香驰、华润、顺天、华兴、鲁丰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这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推进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三是我县地处烟台、青岛联结京津的枢纽位置,紧临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为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我县境内石油、天然气和沙砾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胜利油田的原油主产区之一;水资源充裕,有6条跨流域河道、54座大中型平原水库,日供水能力达8000方,可满足工业生产及城区居民生活需要;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

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县城,加快发展中心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在以工促农上求突破。着力于以工促农,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利亿嘉肉业、华康食品、龙升食品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占到全市的一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综合效益在结构优化中得到新提升,全县实现了“稳粮、扩经、增产、增收”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了肉牛、奶牛、波尔山羊、冬枣、有机蔬菜、南美白对虾等特色种养业规模,畜牧、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做好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文章,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在培植支柱产业上求突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大项目的支撑就没有工业化的大推进。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全面落实培优扶强的各项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特别是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盯上靠上,定期检查、督促,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2003年京博集团钢板、抄纸、环能热电、供水等四大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同时开工,两年累计投入近20亿元,今年投入将达到30亿元;香驰、顺天公司三年发展目标并作一年走,香驰大豆分离蛋白项目生产规模亚洲第一,顺天公司与上海太平洋集团合资3.8亿元的纺纱项目已全面开工;京博、华兴等骨干企业都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华兴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锯石机生产企业,进入全国机械行业500强;鲁丰铝箔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五位,新上的总投资10亿元的丰润铝业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等等。去年全县完成工业投入35亿元,安排重点工业项目48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21个。今年计划完成工业投入70亿元,安排重点项目48个,其中过亿元的26个。下一步,对已完工的重点项目,促其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对即将投产的重点项目,加强调度,促其年内及早竣工投产。

三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搭建发展平台上求突破。牢牢抓住“工业兴县,项目带动”战略不放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综合环境,膨胀园区规模,突出抓好县经济开发区、兴福民营经济园区、陈户工业园区和京博、香驰、华兴、渤海、顺天、鲁丰等大型企业领办工业园建设,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今年,我们以实施“五大对接”工程为契机,继续举全县之力,以更大的气魄、超常的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和将生活用地、商业设施、广告权推向市场等多种办法,广开筹融资渠道,继续保持园区投入高强度、建设快速度的良好势头,高标准配套路网、水、电、燃气、通讯、路灯、绿化、美化等工程。赋予园区管委会更灵活的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进一步充实园区管理力量,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开阔思路,健全完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制度,坚决把一切有碍园区发展的行为拒之门外。创新园区服务方式,对所有入园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全程代办,创造一个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上求突破。城市是一个地区竞争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我们紧紧抓住县城东进、西拓、南优、北上的机遇,牢固树立扩张城市就是扩张经济的新观念,把城市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发展、最大的资本来经营、最大的增长点来培植。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今年投资近3亿元,重点建设滨博大道、工业西路等13项基础设施工程,为我县城市扩张、招商引资、工业膨胀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长12公里的滨博大道、5.5公里的工业西路、5.5公里的博城五路东西延伸等公路已经试通车,其中滨博大道成为建设效率最高、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工程,拉开城市化大发展的框架,加快了与滨州市南区的对接融合。科学运作城市资产。按照“道路搭骨架、土地换资金、资源换项目、存量换增量”的思路,发挥县鑫达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盘活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聚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供水、道路建设等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开发的城市发展机制。高效能管理城市。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县城脏乱差问题。突出抓好小城镇建设。以中心镇、重点镇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增强城镇的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进程。

三、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对外开放、广借外力

靠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加快发展是我们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明确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每年都选派200多名机关干部赴发达地区挂职招商,在上海、宁波设立办事处,积极参加赴日本、韩国招商活动;转换思路,不等不靠,努力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吸纳民间资金、上市融资等方式破解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制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全县进一步形成了“以招商论英雄”的氛围,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绩。去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64.8亿元,增长1.5倍,列全

2.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二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面对文明生存的最大挑战。自《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诞生以至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给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增建筑物最多的国家,新增建筑面积达20×108 m2/a,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占全世界的40%。通常,中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5 a~30 a。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威胁。

1 城市低碳的理念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GDP增长跟CO2排放脱钩的1种经济模式[1],其指的是在经济增长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以高能源效率产出,推动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内容,即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2]。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CO2显著降低的经济[3]。

可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零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也是“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产生的源头。

1.2 低碳城市的特点

要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脱钩,包括3个方面的经济活动,a) 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b) 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大幅度地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和交通能效等;c) 在经济过程的出口环节,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即所谓碳汇[1]。

仇保兴[4]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有着独特的优势,即城市发展转型伴随着工业化,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正处于城镇化的高潮期,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有益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地形复杂、国土辽阔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必须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深化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然是社会和谐、充分体现社会公正、能够保证全社会持续进步的城市。

1.3 低碳城市的发展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发展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境评价,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推广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变更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低碳城市必须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科学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5]。

2 需要借鉴的国外经验

2.1 区域性示范经验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如,英国伦敦制订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了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日本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充分利用余热等;德国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发展微型发电等;丹麦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西班牙巴塞罗那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由于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尚无公认的低碳城市。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如,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目前,美国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更加环保地、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已投入22×108美元,用于将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清洁煤发电计划”主要支持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先进技术进行示范验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通过税收补贴使新技术的生产成本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美国决定逐步提高新建电厂的低碳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加速下一代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

2.2 通过生态链构建循环经济

参照自然界的生物链概念,发展低碳城市形态,使得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低碳概念下得到启示和研发。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方法,消减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如,美国政府实施荒漠化防治计划的“保护性储备计划”,采用了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德国政府采用“横向转移”的生态补偿机制,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荷兰政府为保护环境设计了包括燃料税、噪声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税以及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等等。

美国Ayres等人提出工业代谢的概念,指出建筑业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多种资源,通过类似于食物链的生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是一条能量转化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

3 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思路

3.1 注重技术创新与利用

注重城市整体设计策略、气候与被动式设计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突破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一切以碳减排和生态性为准则,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建筑高度和城市农业实现“低碳城乡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实行低碳出行方式。

3.2 摆脱“碳锁定”的困境

逐渐摆脱“碳锁定”过程,解除碳锁定和发展低碳经济,把低碳技术的选择、扩散和成长作为社会的主导技术,发展低碳经济。

借鉴国际经验,多层面设计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等。

3.3 实现发展与低碳的统一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要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4 结语

发展低碳城市形态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其中,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巨大压力的关键,借鉴国际经验、挖掘中国内涵,应是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渐进式道路。

摘要:叙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城市的特点及国际的区域性示范经验,指出,参照自然界的生物链概念来发展低碳城市形态,提出,注重技术创新与利用、摆脱“碳锁定”的困境、提出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思路。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大建.讲低碳也讲经济[ED/OL].[2010-04-14].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4/160620073819.shtml.

[2]单宝.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及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8,26(2):79-82.

[3]梁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经济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ED/OL].[2008-12-09].http://env.people.com.cn/GB/8484175.html.

[4]仇保兴.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ED/OL].[2009-12-04].http://www.cntheory.com/news/Gsftgdfw/2009/124/091241051479E8FCHE96GI HDAEJG3H4.html.

3.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三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高层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三、当前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3.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1.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

五、小结

4.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 篇四

现代城市管理,已经不算是一个行业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表现,也是融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现代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升三个理念,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要提升创新理念,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从观念上突破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要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法制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过去那种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向注重塑造精品、从细微入手的高阶段转变。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城管部门采取强力措施同时,要协调工商、民政等部门采取配套措施跟进,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如摊贩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加快相关室内市场的建设,并配套出台相应的招商政策,降低门槛,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贩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再比如:对于违章建筑,除了要坚决予以制止、拆除外,还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解决一些历史形成的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方便群众生活;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违法违章户应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对于真正无房的违法违章户应想办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另外,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后应迅速还绿、还路,让违法违章建筑再无生存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必须由主干道向后街后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性管理延伸:比如,在时间上,可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24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

其次是提升经营理念,拓宽发展渠道。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使环卫,道路维护等部门也象公交、自来水行业一样,引进市场机制,走社会化市场道路。将市政公用事业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新的聚集、重组和运营,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逐步把公用事业从政府行政管理转为产业经营,切实把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从而形成工作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工作格局。同时,要用经营的理念,抓好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要运用市场手段,加大对市政设施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等相关收益的运作,拓宽无形资产的经营范围,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深度。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无形资产会越来越成为政府一笔潜在的巨大财富。要整合城市资源,发挥综合效益,把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好,从而把城市做大、做优、做特、做强。

第三是要提升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品牌。城市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要通过服务达到管理之目的。要全力实施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南通城管服务品牌。为此,要教育广大城管工作者,树立“群众父母观”、“群众英雄观”,处处心为民想、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处理好城市管理执法中的问题,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结合”,即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疏堵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把执法过程作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和完善城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服务”真正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要继续在行政审批上全面“提速”,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着力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真正让便利于群众。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以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以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以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从面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真正树立起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

5.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五

张剑飞(作者系长沙市委副书记、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应当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素质,事关城市形象和发展大计。城市管理如果从过程维度上划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以往经常将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列,在具体管理上采取分段管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密不可分,三个阶段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反馈,而且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从三者的关系看,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服务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应当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对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建设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

精致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坚持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统筹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覆盖全市、统一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完整的规划依据。

精确管理规划。突出抓好城市设计控制,加强城市空间环境微观管理。要注重城市色彩规划,引导开发商与业主使用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色彩素雅、美观大方的建筑颜色。加强单体、群体建筑设计,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建筑,不管谁来建设,都必须遵循设计要求的体量、材质、风格,塑造简洁、整齐的美感。注重城市轮廓线设计,站在城市出入口,能够明显感知长沙的轮廓线。注重城市建筑的视野保护,加强楼栋分区设计,明确城市哪里可以建高层,哪里不能建,提高市民视野保护率。

精心监督规划。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规划和项目方案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等程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突出规划执行刚性,规划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如果确需修改的,必须依照原定程序,经过科学论证才能修订。加强规划审批后管理,实行规划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规划意图正确实施,推进规划管理向纵深拓展。

推进工程质量标准化。标准化建设是推行城市建设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参照,就难以形成相对一致的城市风格体系,就会影响城市建设的整体风貌。长沙正在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力求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大提质。

推进施工环节精细化。施工环节精细管理是城市建设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关乎施工单位出生产力、出经济效益、出社会形象的关键。要加大对建设工程施工环节的精细管理,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突出质量控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实现施工环节的再造和优化,着力保障城建工程质量和安全。

推进工程建设规范化。按照“没有立项、不能上马”的规范化建设要求严格立项。充分发挥稽查特派员办公室和政府投资管理局的作用,严格稽查。发挥政府投资审计功能,对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纪检派出制、一般项目实行纪检巡回制,严格审计。

推进建设队伍专业化。城市建设专业性强、标准要求高,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城建干部队伍,全面提高业主专业水平,切实提高勘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水平,切实推进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创新。

实行网格化管理。即将所在区域细化为一个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个人,确保没有责任缺失。突出“数字管理”,完善现有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将市容环卫、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行政执法、市容秩序、突发事件等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扩大群众参与。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既是城市运行的重要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服务对象。城市宜居不宜居,市民最有发言权,城市管理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探索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尊重科学、探求规律,使城市管理顺从民意、符合民心,让每一个市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座城市。

6.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六

作的主体。在现有的条件下,单凭政府的支持和村级有限经济的投入是不太可能推进中心村的集聚和建设速度的,只有思路和政策适当超前,才能加快中心村的建设速度。确立中心村建设的主体,同时还可避免两种现象:一是把中心村建设等同于一般房地产的开发;二是把中心村建设等同于农民个人建房的简单组合。现实表明,推进中心村建设,政府的行政促动仅仅是外在的推动力,确立市场运作主体,才能为中心村建设真正营造内在的、自发的源动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心村建设也需要市场化运作。一是中心村的一些服务经营性项目可以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市场化操作;二是中心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的创建也可以先期投入、合理分摊、市场化运作;三是对一些没有条件进入中心村的村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确定一些事项,按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收取一定数量的公用设施建设补偿金等,以加快中心村的集聚。

(三)中心村建设经营的前提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要切实改变居民农民建房“二元化”的现象,使中心村的建设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有关规定,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

四、以“经营”理念,利用土地资源筹集建设资金,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后盾和保障,利用城镇土地资源来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政策和方法已日趋成熟,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7.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七

1. 解读:2015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要启示

2015 年12 月20 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并发布会议公报及《意见》[1]。从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指导思想来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关键词为当下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了硬质与软质、建设与管理的全方位要求, 较以往城市发展理念更注重对产业创新、生态文明、资源共享等城市内涵的提升完善。

从会议指导的城市工作部署来看, “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明确了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逐渐衍生和发展的产物, 知往方能鉴今,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和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 借鉴已有城市营建智慧, 结合对中国城市的现实把握和趋势判断进行合理规划。“五个统筹”则分别从城市结构、城市经营、城市动力、城市布局、城市主体等不同维度展开, 强调结构布局的横向统一, 建设管理的纵向协调, 科技文化的改革创新, 三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总体而言, 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将由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导向转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导向, 在保证适宜于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的前提下, 更加注重对城市的存量挖潜、内涵提升、风貌塑造、精神彰显。

本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切实做好城市工作。”[2]城市思想家刘易斯·芒福德早在《城市发展史》中就已指出, 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 城市便已经具备成熟形式了, 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的现状, 就必须掠过历史的天际线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 去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 这应成为城市研究的首要任务[3]。因此, 回归历史维度去解读城市发展规律, 在任何时期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是为城市未来指引方向的重要基石。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 化能量为文化[4]。综观古今中外, 城市发展进程始终离不开以文化贯彻延续的一条重要脉络, 包括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文明的恪守。中国自古代营城以来, 在历朝历代的营建理念中将东方文化一以贯之。蕴含交织着深厚的城市精神内涵。《荀子·王制篇》论中写道,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尾笼鱼鳌鳅鳍孕别之时, 阁署毒药不人泽,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时, 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 谨其时禁, 故鱼鳖优多, 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故山林不童, 而百姓有余材也。”《黄帝宅经》中认为自然乃“作天地之祖, 为孕育之尊, 顺之则亨, 逆之则否。”可见,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涵盖了人与天地宇宙的相处之道、人与四时万物的相处之道。在城市营建活动中, 这种相处之道从初级的建设行为上升至高级的精神象征层面, 并随着中华文化的历代传承而渗透在城市营造的方方面面。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 为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转型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转型期的发端, 如何推动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型, 则应该从古今中外的城市演进历程中探寻和总结历史共识, 汲取可借鉴的人居智慧。

2. 外鉴:国外发达城市建设及管理特点

较早开始城镇化进程的国外发达城市在历经不同时期的建设与转型后, 大多趋于成熟并较为稳定的状态, 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通过对这些代表性大城市的发展梳理, 重点总结其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经验。

2.1 纽约

纽约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特色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城市。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是建立在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基础上以市场为主导因素发展的。在市场环境之下, 土地所有者拥有较大的建设自由度, 政府对非公共领域的干预程度较低。特色之二是多中心连绵的纽约都市区。作为最初的移民地, 纽约地区的多个城市几乎同时出现, 随着各城镇的不断扩展, 逐步相互连接, 形成连绵成片多个中心的城市建设区。特色之三是“大开大合”的城市空间。纽约城市“大开大合”的空间张弛感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方面得益于诸如地租等经济因素导致的建设密度和强度的巨大差异, 一方面得益于纽约天然的海面及河流对城市空间的分割, 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视觉开敞空间。特色之四是“一座被公园改变的城市”。如果说大海与河流让纽约更加美丽, 那么公园则让纽约更舒适。据纽约市园林局的统计, 整个纽约一共有大大小小1700 座公园和绿地。即使是在曼哈顿, 虽然中央公园占掉了很大一块面积, 仍然有许多中型和小型的公园。

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 纽约市采用“市—行政区—基层社区单元”的三级管理体制, 具体特点如下: (1) 法制精神, 依法管理。城市宪章是城市的基本法,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城市均制定了各自的城市宪章, 政府必须依法管理。 (2) 权力限制, 管理监督。根据法律, 市级政府权力并不是向下无限延伸的, 权力的使用受到议会的严格监督;另一方面, 城市私有土地的建设交由市场配置, 政府干预力度很小。 (3) 尊重人权, 公众决策。公众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也是决策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的垄断性权力, 同时对市场力量的短期盲目性也是有效弥补。 (4) 实用主义, 灵活管理。在城市管理中形形色色的特别区占有很大比重, 它们的存在就是针对城市需要的一种灵活、及时和针对性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难决策”问题, 提高了管理效率。

2.2 伦敦

伦敦的城市建设特色有以下4 点: (1) 星云式城镇群。伦敦城市形态以大城市为核心, 中小城镇星云式密集分布周围, 有发达的公共交通与中心城区连接。 (2) 远郊新城截流入城人口。二战后, 随着人口向大都市以及城市群区域的涌入, 英国政府为引导人口向郊区和外围扩散, 实施了新城镇扩展项目, 从而缓解了中心城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中心城的部分城市功能。 (3) 环城绿带限制中心城区“摊大饼”。与新城建设目标类似, 政府在大都市区外围建设正式的环城市“绿带”, 限制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展和人口的膨胀, 这一措施使得城市“摊大饼”现象得到遏制, 甚或停止。 (4) 轨道交通支撑。伦敦交通系统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枢纽站建设, 一些重要铁路车站和地铁站几乎都建在一栋站舍内, 出站就有公共汽车站或小汽车停车场。这种体系既为城市中心地区提供为了方便的公共交通, 又有效限制了私人小汽车[5]。

从伦敦城市管理体制方面可汲取的启示主要有三: (1) 有必要建立大区域性管理联盟。20 世纪末,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原有的大伦敦议会被废除, 伦敦大都市区的管理陷入了多头发展的混乱局面。直到新的大都市区管理机构——大伦敦管理局成立, 伦敦的发展才逐渐步入正轨。[6] (2) 中间管理层赋权需谨慎。市级政府位于大都市管理的中间层级, 既要处理好与大区域管理层面的关系, 又要与周边其他市保持协调, 同时也负责处理“市- 区”关系。对于伦敦大都市来说, 市级与上下级管理职权的博弈一直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7] (3)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伦敦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来管理城市。如大型自然保护区由伦敦立法会或具备相应资质的非政府组织管理, 较小的自然公园和社区花园则通常由地方上的非政府组织或社区居民管理。

2.3 巴黎

巴黎的城市建设经验主要包括: (1) 通过建立副中心和新城, 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巴黎主要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行空间整合和扩展。为了减轻巴黎中心区的压力, 巴黎政府在近郊引导建立了9 个新的副中心和5座新城承载工业和人口, 从而保持了巴黎在世界工业生产上的竞争力, 并使巴黎市区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 (2) 重视绿化和交通建设, 促进区域健康发展。通过建设5 条绿带和发展郊区农业以构筑“自然平衡保护带”, 达到改善巴黎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目的, 同时也给未来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另外, 通过建设快速高效、密度较高的交通网络把市中心和郊区新城紧密地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实现了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3)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巴黎市区拥有很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古代建筑, 针对这些重要遗产,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保护古建筑, 保持市容的和谐统一, 对古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 注重地下交通空间发展等。

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 与纽约类似, 当前巴黎市区实行的是“强市弱区、适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指出的是, “强市弱区”并不意味着城市政府干预领域的过宽过滥, 而是在政府职能有限的前提之下, 为了实现大城市的统一管理, 把相应职权上收, 相对集中于市级部门。[8]所以, 强市弱区是相对意义上的, 从全市来看, 城市政府职能的覆盖范围还是较为有限的。

2.4 东京

在城市建设方面, 东京为高密度集约化发展模式, 形成城镇和原有的大城市中心相连的整体形态, 在几个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上依托轨道交通线路集约式建设。城市用地形态表现为带状或指状生长, 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城市建成区接壤, 呈现出多中心和强中心的特征, 发达的公共交通连接各个中心城区。[9]

在城市管理体制上, 东京为“市长—市议会”制管理模式, 由都议会和都知事共同负责市政, 具体特色有: (1) 都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经过数轮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东京的城市管理逐渐呈现出机构设置扁平化、治理层级简约化、职能配置整合化的趋势。东京都和区政府之间在职能、财政管理和税收方面有明确划分, 都政府主要负责跨越区行政范围, 区政府负责处理都政府管理之外的地区性事务以及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事务。 (2) 合作性城市管理格局。政府管理模式从过去依靠条块分割的官僚体制、自上而下的“管理”, 逐渐向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多方主体协力治理的“合作性管理”转变。[10]

3. 国外发达城市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3.1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自我反省与更新意识

西方城市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强调批判精神, 鼓励保持思想的活力和创新的意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社会, 通过西方政治思想, 社会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这种自我反省与更新的意识在城市建设领域得到充分的反映。这一意识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二战对欧洲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 战后人们不仅对战争进行了严肃的反思, 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保护意识。

3.2 立法—执法—守法共同形成的完善法制环境

依托国家整体的法制环境和城市政府极强的自治权, 城市政府有权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法规制度, 对市民的行为规范和公共事务, 城市法律做严格、周密的规定。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十分强调“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公民一旦违法将受到严惩。周密严格的法律体系和过高的违法成本, 使公民的法律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降低了城市政府管理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也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为“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此外, 发达国家通常会根据新的重大规划方案颁布新的城市法规条例, 以保证规划目标能稳定、延续地得以落实。

3.3 政府—公众—市场共同作用的城市管理体制

欧美及日本都对不同层级的政府权限和管理范围有明确划分, 这样既明确了各级政府职能的权限, 又保护了基层政府的管理权力。管理重心下移, 社区自治力上升是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日本的町内会, 美国的社区委员会等都承担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 政府也非常尊重并鼓励普通公民和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 市场化是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重要特征。在城市管理理念上, 坚持以宏观调控为主, 微观管理为辅, 以市场手段为主, 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城市管理的各类作业服务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 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不仅使城市政府的管理成本大大减少, 同时也使市民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4. 内省:中国传统城市营建及管理理念

以周礼开篇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为古代都城营建提供了以礼乐文明为中心的精神内核。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在各朝代呈现出一脉相承, 而又各自特质鲜明的状态, 周礼文化的制度、典章也对历代都城建设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城市营建方面, 自周秦至汉唐, 及至宋元明清, 历代营城特色如下:

4.1 周:开创以“礼”为纲的营城制度

周王朝的礼制思想无论在营城还是治城方面, 都深刻影响着后世发展。《周礼·考工记》更是中国营城制度的集大成者, 基于土地“井田制”, 形成规整的都城形制, 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管理、市政管理等内容都有详细规定。“匠人营国”一节所述“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11]的营国制度成为经典城市规划理念。

4.2 秦汉:奠基象天法地的大尺度格局

秦汉时期的都城营建, 在周代礼制基础上, 结合了大尺度的自然山水于其中, 形成 “渭水贯都, 以象天汉”[12]、“表南山之巅以为阙”[13]的大咸阳城规划。以现实地理形态喻意天象, 以汉长安城为核心, 环拱而绕的陵邑、苑囿, 形成了取意星象的“卫星城”组群形态, 以管理各地贵族富豪, 形成壮观的城市带, 所谓“南望杜霸, 北眺五陵, 名都对郭, 邑居相承”[14]。及至地方城市, 蜀汉成都以“结阳城之延阁, 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 列绮窗而瞰江”的手法处理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之关系, 为后世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

4.3 隋唐:融合制度与艺术的营城理念

隋唐人居基于秦汉, 承自魏晋, 将城市、园林、建筑、工艺等各领域吸纳融汇, 为中国人居树立了制度与艺术的典范[15]。

沿承周王礼制, 隋唐将《周易》思想与城市布局相结合, 创造性地以《易经》六爻概况大兴城的六坡地形, 并据乾卦之象将帝王之所置于九二之地、百官置于九三之地, 九五之地则以兴善寺、玄都观神庙镇之。

始建于隋代的长安城在唐代发展壮大, 其城市人口最多时超过一百万, 是当时最大的国际中心城市。在城市布局上, 隋长安城承袭并巩固了汉长安北起嵯峨山、南至子午谷的城市大轴线, 以及苑囿池沼环拱都城的组群布局。唐长安把里坊制推向顶峰, 可谓承前绝后。里坊制是封建社会都城“礼”与“法”结合的产物。以“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的布局继承了祖社关系, 以东、西市的设置创新了朝市关系。

4.4 宋元:创造应物变化的营城新制

政治上的日趋稳固与社会生活的相对安定, 为宋元时期的儒、道、文、艺、商等方面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为城市与时俱进、打破旧规、革新经营注入了活力。由于优越的地理与自然条件, 加之城市建设的历代累积, 东京城成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末年, 其常住人口达26 万余户,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与唐长安相比, 东京城突破了里坊制, “完全适应了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16]。此外, 南宋临安也打破旧制, 布局紧密而活泼, 创造了适应礼乐制度、自然山水和经济发展的新典范。

由刘秉忠主持规划的元大都始建于至元四年 (1268) , 是里坊制打破后最为开放的第一座城市。据韩光辉先生估算,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2 年) , 大都常住人口为21.95 万户, 约88 万余人。元大都沿承了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城市大街与平行排列其间的胡同相连, 构成城市网络骨架, 为明清北京城之建设奠定了基础。

4.5 明清:承袭封建礼制的城市经营

明南京“因山控江”, 分设两条轴线, 即以东部皇城与宫城为核心的政治轴线和西部旧城的经济轴线。城市内部及周围含山带水, 钟山、聚宝山、幕府山与玄武湖四方拱卫, 构成三山一湖的城市格局。

明北京城“崇台杰宇, 岿巍弘壮, 环城之池, 既浚既筑, 堤坚水深, 澄洁如镜。”[17]于嘉靖时期紧依南城墙增筑外城, 城市形态由长方形变为凸字形。清代建立后, 大部分沿袭明代旧制。梁思成先生认为明清北京城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该城市“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 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18]

在城市管理方面, 周代对城市管理的等级、规模、道路宽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旦违反, 就要受到严厉制裁。秦汉时期的城市管理以中央集权为主。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秦汉以后, 行政区划由分封制转而实行郡县制, 唐长安的管理机制由中央政府 (京兆府) 、基层行政组织 (里坊) 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机构 (作监等) 组成, 构成执行、徼巡和监察三权分立、完整的城市管理机制。宋代由于经济繁荣, 出现大量行会组织, 补足了政府在“草市”“关厢”等商业集市层面的管理系统。元代的管理体制较前朝有显著变化的是增设了录事司, “掌城中民户之事”。该司作为一级行政机构与州、县并统于路。明清时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具有更严明的封建等级特征。清初城市基层组织仿明朝里甲、厢坊之制, 每百户为十甲, 甲有长。城中称坊, 近城称厢, 各置一长。

综合以上历史梳理, 中国历代城市营建与管理理念一脉相承, 始终贯穿着整体思辨与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以及以礼为纲的儒家教化管理理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山水营城、以城化人、阴阳相生、礼序教化等东方文化价值观。

4.5.1 山水营城的宇宙整体观

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19], 其中不仅包含了道法自然的生态协同思想, 更反映了体国经野的全域山水观和“天- 地- 人”三才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宇宙自然息息相通, 山水相依。

在营城理念上, 揽山水以象天法地, 表星月以同构寰宇, 更是中国人营城整体观的宏大展示。历史上坐落关中平原的秦都咸阳, 以“渭水贯都, 以象天汉。横桥南渡, 以法牵牛”[20]、“表南山之巅以为阙”[21]的全域山水格局向后人展示了营城思想中的恢弘空间意象与博大文化内涵, 这一城市格局与山水轴线在后世汉唐长安营建中始终得以延续, 及至唐长安规划, 更是以南达终南、北至嵯峨的朱雀中轴线贯通关中平原, 使得城市气韵更加舒展超逸。汉长安城将周边陵邑等星罗棋布的城镇和昆明池等苑囿景观纳入一体, 对应天河星斗的运转布局, 同样是象天法地理念的继承。除都城之外, 一些地方城市在营建中因地制宜, 以不同的手法使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得以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连五斗之山, 通五行之水”的魏晋温州府城建设[22]就是典例。所有这些, 都是揽山纳水、同构星辰营城整体观的充分表达。

城市如此, 建筑亦然。在文人及寻常百姓的园林叠置与宅屋建造中同样包含“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儒家山水情怀。明代文人陈继儒对于居所有此描绘:“凡静室, 须前栽碧梧, 后种翠竹……筑室数楹, 编槿为篱, 结茅为亭。以三亩荫竹树栽花果, 二亩种蔬菜。四壁清旷, 空诸所有。蓄山童灌园薙草, 置二三胡床着亭下。挟书剑, 伴孤寂, 携琴弈, 以迟良友。[23]”其中对住宅实体着墨不多, 更侧重对自然风物的收揽与营造。类似还有白居易在《池上篇》中所表现的居住追求:“十亩之宅, 五亩之园。有水一池, 有竹千竿……有堂有庭, 有桥有船。有书有酒, 有歌有弦。有叟在中, 白须飘然。识分知足, 外无求焉……优哉游哉, 吾将终老乎其间。”由此可见, 中国自古在城市、园林、建筑的营造中, 对于天地自然的态度, 从借其形、到生其情、再到追其意, 理想浪漫主义情怀始终未变, 道法天地自然的整体思想一脉相通。

4.5.2 以德化人的环境文化观

“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4],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居空间对人心的化育, 教化德化是人居环境的重要职能[25]。《周礼·考工记》中的“左祖”表达对父辈祖先的纪念, 意为不忘血脉之根;“右社”则表达对江山社稷、自然五谷的感恩, 意为牢记自然之本。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基础, 《周礼》影响了历代重要城市在营建过程中对文化精神空间的组织, 从空间尺度层次看, 城市在整体格局上把承载历史、文化、道德信仰的重要空间要素与地方山水环境相结合;在公共空间与标志建筑的位置经营上, 把轴线序列、文庙、学宫、书院、祠堂等的选址经营, 与礼教秩序相统一, 以凸显其对人的教化与德化的重要职能。作为千年故都的西安, 其“以城化人”的营城理念曾得到张锦秋先生的赞扬:“西安历代都城都是在轴线与轴线, 轴线与山水和地形变化的交汇点上选择标志性地段和布置标志性建筑”[26]。作为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金溪县, 其古代县志图中的忠义祠、节孝祠、孔祠、忠臣祠、勤学堂、仰山书院等多处文化精神空间有序嵌缀, 既为居民提供了自省修身之地, 同时也为城市涵养了良好的德化之风。

总体而言, 无论是周丰镐城与汉唐长安城, 还是明清北京城, 抑或同治年间的金溪县城, 城市作为物质空间载体, 虽然历经时代变迁而更新形制, 但“以文置城、以城化人”的营城理念一以贯之。这种理念始终指导着历代城市建设、塑造着各地城市精神, 并作为人居环境营造的最高追求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 中国古代城市的人文空间格局灵活包容, 因生产而起的经济空间并不与人文空间冲突, 而是在自上而下的开放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共同作用下, 逐渐转化为与城市文化意蕴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空间格局。北宋汴梁城中市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共生就是注释。这种经济与文化共荣并举的发展思想, 对当今伴随市场经济而生成的现代文化空间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4.5.3 阴阳相生的辨证空间观

城市建设必然以物质空间为载体。中国传统城市空间艺术是中国书法、诗画、园林等各类艺术的“综合集成”[27], 反映出共有的阴阳相生, 有无统一的辨证空间观, 构成独特的东方艺术风貌, 也是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在空间营造领域的体现。

明清紫禁城在前三殿与后三宫的位置安排上, 正是围绕阴阳对仗展开:“前三殿为阳, 太和殿乃阳中之阳, 保和殿乃阳中之阴, 中和殿则是阴阳之和;后三宫为阴, 乾清、坤宁法天象地, 前者为阴中之阳, 后者为阴中之阴, 其间交泰殿又是天地交泰之所, 所谓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阴阳相荡, 天地生成, 思和求中, 万物兴盛。[28]”两组宫殿从极阳、至阴阳、至极阴, 其间所象征的阴阳转换与交合正是辩证观在空间营造中的高度体现。

如同书法中飘逸长竖的颐和园长廊, 更需要形若顿点的谐趣园相对比, 中国都城的收合与严谨, 常常伴随着山水田园的舒展与旷达。周王城与“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29]形成的“森严与婉约”、唐长安里坊与曲江池形成的“规整与自由”、苏州园林中曲水直桥形成的“虚实曲直”等, 其中所暗含的刚柔并济、阴阳互成、虚实相生之义理, 与“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的文学对仗、“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媚”[30]的山水画论、“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计白以当黑”[31]的书法构成, 均一一相通, 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二元互生以及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这一辩证思想作为艺术哲学的核心,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强调绿色开敞空间与建筑实体空间所形成的图底关系, 正是对“计白当黑”“以虚化实”的体现与诠释。

4.5.4 以礼为纲的教化管理观

中国历代城市管理在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教化功能, 在管理制度上严格遵循礼制, 体现儒家思想。历代城市管理制度与理念都具有以《周礼》为蓝本的礼制文化传承特征。《明律》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 各有等第, 若违式僭用, 有官者杖一百, 罢官不叙;无官者笞五十, 罪坐家长;工匠并笞五十。”[32]将礼的权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礼”制权威贯穿于历代城市管理制度。

同时, 城市管理强调文化性精神空间的建制, 强调权威性, 凸显城市教化功能, “惟王建国, 实曰京师……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 别筑罗城, 先立标志。”[33]官员选拔经历科举考试, 皆为具有山水情怀、人文素养的文人, 集财赋、司法、治安等权力于一身, 成为城市德育教化的引领与传播者。如清代陕西巡抚毕沅, 经、史、文、理无所不通, 重视农田水利、历史保护和利用, 对汉唐遗址加以修缮, 办学兴教, 勤于治学[34]。

此外, 古代城市结合基层自治来强化社会保障与民间管理。除“邑里制”或“井宅制”的官方形式, 各朝代还充分发挥乡绅、贤达的引领作用, 成立民间的行业组织、宗族组织等, “保息六政”“九惠之教”等政策与“吕氏乡约”[35]等乡绅制度联合, 成就了我国古代社区管理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功能。

总体而言,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营造与制度管理历经时代的增补积累, 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中传承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营造理念、礼乐典章、山水情怀、乡愁思绪高度融合、东方文化意境深邃的鲜明特征。

5. 结语

无论从历史纵轴梳理, 还是以地理横轴比较, 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虽历经教训与探索, 但在生态、文化、空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历史共识:

(1) 区域整体

中国营城强调体国经野、天人合一, 注重将宇宙星象、大地山水与人居环境作为有机整体来考虑, 所谓“参天营城”, “天”即是宏观概念的宇宙万物浑然整体;相较之下, 国外城市营建则侧重地理概念上的区域统筹, 无论是大伦敦都市区还是巴黎“市- 郊”一体管理, 都是对地理区域下的城镇协调发展。总体而言, 中外城市在注重整体的观念上趋于一致。

(2) 生态文明

国内外城市建设理念相似相通, 从《荀子·王制篇》到《礼记·月令篇》, 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到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 中外城市营建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强调古已有之, 且一直贯穿在城市发展历程中, 并在当今时代得到了更加一致的认识。

(3) 城市文化

尽管对具体的文化与精神空间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国内外在对待城市文化空间的态度上始终一致, 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战对于城市的创伤使得西方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空前重视, 国内虽然在遗址的认知与保护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但在城市文化空间营造与保护力度上仍应向西方学习, 向中国的传统学习。

(4) 空间艺术

城市以空间为载体, 因此中外城市建设都注重对物质空间的营造。由于东西方哲学背景不同, 中外城市空间营造的艺术美学在差异中各具特色。相比于西方城市空间对规整几何形态的追求, 中国城市空间营造手法与传统书画相通, 更注重对自然形态的采撷抽象与融汇, 通过虚实、曲直等空间关系的处理, 阐释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5) 管理理念

中国传统城市始终以礼制思想为纲, 虽有基层自治, 但整体上仍以自上而下的统治性管理为主;西方城市则更强调法制管理, 完善的立法与执法制度, 为城市建设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 屡经变革与波动的西方城市, 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 自我更新- 自我调整”的循环反馈机制, 这种城市管理中的批判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8.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八

以城市园林建设来提高城市品位在当代是一个很有开发性的建议。当代的很多城市已经没有自己的特色了,不管是从城市建筑上还是从市民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来说,很多城市已经相差不大了。我们提出用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来提升城市品位的理念,也是增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有着战略意义。

关键词:城市园林;提高;城市品位;理念

一、当前国内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与之而来的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建筑发展,我们会发现,同一级别的城市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样的写字楼林立的CBD中心商业圈,一样的密集的城市住宅小区,几乎一样的马路……所有的这一切都变得如此雷同。城市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色彩。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同一级别的城市,如果把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相对比,还是有很多的差别的,这种无差别的存在仅仅是同一级别的城市之间比较明显。

先从城市建筑上来说,由于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建筑开始变得和传统建筑有了很大的差别。传统建筑有着很多的指向,它可以指向宗教,也可以指向个人强权意志,也可以是建筑设计师的强烈个人风格。但是在现代建筑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在淡化之前的那些不同走向,商业价值的走向成为一个有决定性的走向。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必须是面向大众的,因为这些建筑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商品罢了,所有的商品的好与坏最终要由消费者来决定。建筑设计师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有影响力,就会迎合大众的审美,所以我们说现代建筑其实是把建筑艺术从艺术神坛上拉了下来,彻底的走向了大众化。因为现代建筑的大众化趋势,它必然也会是为生活服务的。以前的建筑的服务对象有可能是宗教,有可能是权力的操纵者,但是现在的建筑就是为大众的生活服务的。它们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也会是贴近人们的生活的。这种消费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建筑作品的流行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潮流和主流审美,因而决定了我们大多数城市的大多数建筑物其实是雷同的。

另外,从生态环境上来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很多的绿化地被占用当作工业用地和占住用地。工业的发展污染了河流和绿地,在农业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小桥、流水、人家等等意象其实是在慢慢的变少的。由于人口的剧烈增加,城市的交通秩序、卫生环境等都出现了问题。在北京等超大城市中在上班高峰时,地铁上人挤人,地铁内空气质量也很差。由于制造业的发达,汽车行业也跟着兴起和发达,越来越多的私人汽车出现,甚至有的同时拥有几辆汽车,过度的汽车尾气的排放让城市空气污染加剧。

二、城市园林的打造方案

我们在前文中从城市建筑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些弊病。为了缓解甚至解决城市的一些弊病,把城市打造成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有着自己独特品位的城市,我们提出以城市园林的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的理念。在城市中建设园林对这个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意象空间都是一个提升和发展。

(一)城市园林的建设一定结合城市风貌

中国的园林是师法自然式的园林。“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中国的园林强调的师法自然,讲究的尽量少的对园林进行人工的雕琢,一切要结合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这样不但可以让这个城市的园林符合整个城市的精神气质,而且还能更少的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每个城市的的结构都不同,它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园林时,一定要结合这个城市的具体结构。比如重庆多山多水,我们如果在重庆这个城市建设园林时,就一定要尽量的利用好重庆的山和水。比如在重庆建设园林时如果要造一个假山的话,就要学会就地取材,因为这样的城市交通成本往往很大,就地取材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再比如如果在北京建设一个园林时,就要更多的突出它的古典特色。北京有过很多的皇家园林,它们是我国园林中很有特色的一批园林种类,我们如在北京建设园林,可以借鉴皇家园林的很多建筑特点。

总之,正是因为每个城市的结构不同,历史文化渊源不同,在不同的城市建设园林一定要结合这个城市具体的结构情况和独特历史文化面貌。

(二)让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有园林艺术特点

鉴于我国当地用地面积紧张,如果大面积的兴修园林也是很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寸土寸金,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用地来兴修太多的园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普通的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上面做足文章,让这些不是园林的建筑有一些园林的特点。

比如我们在建造一个写字楼的时候,可以空留一些适当的区域做一个供白领休息的亭台。在工作之余,他们可以在亭台之下喝一杯咖啡,给精神以放松;我们可以在写字楼前留出一片绿地,种上花杂,让普通的上班族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窗外怒放的鲜花;我们可以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开一个水塘,种上莲花,让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也可以看到莲花的开放;我们可以在住宅楼下种几棵芭蕉,可以让现代人也感受一下“雨打芭蕉”的诗意……

其实做到让商业建筑和普通的住宅小区建筑有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并不难,在有限的用土上和有限的空间上,只要我们把握住处一些细节,就能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

三、结语

我国古典园林的很多独特审美情调在今天仍然有着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理念来提高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品质,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间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品位,彰显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饶会林.积极建设现代园林城市.探索与决策,2000(11)

[3]张坤明,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评价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蒋大伟,河南继峰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英文励志小短文下一篇: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化学竞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