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2024-10-19

校本课程建设方案(精选11篇)

1.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一

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积极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社团),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张扬个性、释放生命的精彩,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互补。校本课程(社团)的建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为个性化的卓越发展奠定基础。为保证我校-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有序推进,特制订本方案。

一、社团的设置与实施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年度我校的活动课程(社团)分为校级社团与班级社团两大类,即学校成立校级社团,七、八各班级成立自己的班级社团,做到“一班一社团”。社团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发展性”、“励志性”、“益智性”、“创新性”和“怡情性”。

1.班级社团

班级社团是每班在广泛征求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班情讨论确定一个主题,班主任为班级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方案的制订、活动的正常开展、资料的记载汇总等工作。班主任可以聘请学校相关老师、家长等对本班的社团活动进行授课、指导等。建议班主任从德育类、科技类、动手类、体艺类、学科类、交际类等6个方面开设以下社团:

如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我爱发明、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书法、剪纸、动画制作、阳光健体、篮球、文学社、集邮、摄影、演讲、名著欣赏、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

2.学校社团

学校社团主要是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培养,开设校园诗社、智慧数学、物理探究、合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社团。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时间

1.班级社团:七年级为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八年级为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

2.校级社团: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三、相关要求

1.每个社团负责人对本社团的发展应做好全面规划,制定出可行的社团活动计划,并于10月底前将本社团活动计划、社团简介(100字左右)上传至校园网(进入后台—左侧学生园地、点击添加信息—在二级类别中选“社团建设”)。

2.社团活动前,负责老师必须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对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等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好《活动记载簿》。

3.精心备好每次活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每次活动务必要注重效率、提高质量。

4.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学期结束后上交相关材料(包括学生作品、活动成果、《活动记载簿》等)。

5.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活动地点,如确要更换地点请及时通知教务处。

6.维护活动地点的环境,爱护设施设备,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四、考核方法

1.学校对活动课程的.评价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考核评价。

2.教师评价:

(1)学校将定期(结合巡课)和不定期(听课、查教案等)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2)期末对辅导老师进行考评,成绩突出者颁发优秀辅导老师荣誉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

3.学生评价:

(1)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的表现、学期结束的考核以2:3:5的比例折算后作为综合成绩计入素质报告单;

(2)凡是活动课程的成绩不能达到良好等级的一律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3)对活动课程优秀的学员或团队将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资鼓励。

2.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二

在改革之初,我们选择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为切入口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第三,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一、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的内容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育人目标,我们以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方案,对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整体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简要表述为“八个领域、十六个系列、百余门”,强调学科性与互通性的统一、普及性与提高性的兼顾、明理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我们将学校课程分类为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涉及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校本课程则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文化活动类、专题教育类、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类)与自主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学习生活技能类)。

二、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的主要做法

在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分两步来进行实践: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是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开发校本课程,让课程更丰富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已历时十年,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如下的课程逻辑(见下页图)。

随着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如何使课程设置更为科学,课程品质进一步提升?我们以校本课程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为抓手,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学校课程规划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构想,开展系列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使各年级同一系列的课程目标形成螺旋上升的序列,课程内容形成逐年级提升的梯度。教研组可基于系列课程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共同编写课程纲要和教材,现已出版27种校本教材,如《科学双语》《舞韵》《心的成长》《测向与定向》等。

2. 校本化国家课程,让教学更有效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在国家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和学生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练习等方面,进行校本化研制,建立各学科课程标准,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据可依,有规可行,保证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

我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化、教材内容校本化、教学设计校本化、训练体系校本化。

(1)教学目标细化,抓手是“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主要措施是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基本要求、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对教学目标按年段分解,精确描述,形成序列,有选择地把基础型、拓展型课程各主题的“活动建议”内容分散到各学期中,并对学生实验的安排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形成实验系统。

(2)教学内容优化,抓手是“教材内容统整”。主要措施是立足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吸纳多版本教材的长处,依据学生实际确定相应的学科教学内容,研制配套的课程资源。

(3)教学方法优化,抓手是“课型范式研究”与“校本教学设计系统”的建立。主要措施是教研组对本学科各种课型进行“课型范式研究”。教师在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理清知识点、能力点的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的前提下优化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形成“教学通案”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再备课,以“个性化教案”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4)建立“三题”系统,抓手是紧扣“双基”,分层分类。为了尽可能做到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我们研究和编写与每一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相适应且相匹配的例题、课堂练习、作业与测试题,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三题”系统,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2005年开始至今,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四个系统”的修订工作,建立了基本适应本校优化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资源。

(5)落实教学常规,抓手是做细“学科教学常规”,使教学五环节精细化实施。主要措施是在全面落实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建立精细的学科教学常规,使许多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达成共识的成功经验制度化、常规化,实现从教学环节的制度化到教学细节的制度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各环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学生作业的处理,我校坚持“四个凡是”:凡是布置的作业一定批改;凡是批改的作业一定讲评;凡是错题一定订正并面批;凡是订正一定有跟进练习。

(6)落实学习规范,抓手是学科学习习惯培养及学法指导。主要措施是建立学科学习规范,明确各学科学生预习、听课、作业等方面的规范要求,通过规范的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开设学法指导课和学习指导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普及教育,同时在备课中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并通过进行学科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

在学校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学校中形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正确对待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积极态度、良好习惯、正确方法的培养,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

3.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三

一、序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大力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提出学校自行开发校本课程。而开发校本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为了落实课改的要求,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推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向,开发校本课程即研究型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们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方向,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也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浓厚感情,进而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我校推出了研究性校本课程即《红色内坑》,它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为背景,结合学科内容而设计的。本课程在组织学生收集、调查、考察内坑的人文资料、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程目标

(一)认识目标

1、运用学科知识,接触社会,了解认识家乡地形、气候、农业、文化等等。接触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关系。

2、有认识、操作、探索的兴趣,愿意尝试探索和运用。

(二)情感目标

1、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感受集体生活快乐。

2、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围的同伴及成人的劳动,会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3、养成愿意与人交往,待人文明大方有礼貌的好习惯。

4、促进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为振兴家乡而学好本领的热情。

(三)技能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2、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尝试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并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探究心,动手尝试与操作能力。

4、良好社交技能的培养与形成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整理出各种反映内坑地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收集已有的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料,批判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实践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程设计原则

本校课程编排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特点,坚持严格的编排原则。校本课程设计除了遵循的基础性、实践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外,还要求做到:

1、科学性:校本课程变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为诸多相关课程组合成广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别及其具体科目的设置上力求准确、严密。

2、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操作,提倡主动参与,强调学习者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和个性的发展。

3、未来性。在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均注意对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潜能开发,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获得智慧、知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五、课程的内容体系

《红色内坑》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序言:红色内坑

自然方面:1、内坑的位置

2、内坑的地质历史

3、内坑的地形地貌

4、内坑的气候

5、内坑的水文

6、内坑的植被

7、内坑的资源

研究性学习:内坑自然情况调查活动(分组)

人文方面:1、内坑的历史沿革(包括革命历史及革命烈士)

2、内坑的行政区域

研究性学习:我的家乡

3、内坑的人口

4、内坑的文化

5、内坑的基础设施

研究性学习:内坑旧街改造

经济方面:1、内坑的农业现状与发展

2、内坑的工业现状与发展

3、内坑的第三产业现状与发展

4、内坑的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整治

研究性学习:内坑东西部经济及环境状况调查活动

东部:鞋塑业西部:建陶业

六、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一)实施对象:高一年级地理兴趣小组(40人)

(二)实施场地:教室及野外等

(三)教学安排:课堂教学、调查访问及野外考察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2)制订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3)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计划

(4)资料收集,准备各种必要的设备及场地

2、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

(1)确定实施校本课程的学生

(2)确定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

(3)教师进行内坑区域的基本知识介绍

(4)师生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收集资料

自然方面(内坑的位置、地质历史、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等)

(5)整理资料,初步分析资料确定实地考察的项目

(6)进行实地考察

(7)对实地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8)写出探究性的报告

(9)阶段性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实施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

(1)调整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

(2)师生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收集资料

人文方面:内坑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域、人口、基础设施等方面;

内坑第一、二、三产业现状及发展、内坑的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整治

(3)整理资料,初步分析资料确定实地考察的项目

(4)进行实地考察:东部---华龙鞋业西部---安泰建材公司)

(5)对实地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6)写出探究性的报告(旧街改造)

(7)阶段性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进行阶段性总结

4、整理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

(1)汇集、整理成果

(2)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总结报告

七、课程实施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晋江市志》94年3月第一版

4.校本课程方案 篇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诵读古诗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内容。学生诵读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而诗歌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奇葩。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文思敏捷,言谈儒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小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古诗诵读顺应了儿童喜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声诵读中得到愉快和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开发我校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为校本课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和深化。

2、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培养求知乐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的诗韵、写作技巧等浅显的写作手法。

4、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使小学生能大量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想象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初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健康心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5、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6、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开发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词诵读比赛。

2、教导处加强各班平时实施情况的检查,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统一检测。

3、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好教材、好课,学生好的作品等进行展示评价。

4、语文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相关栏目内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该学生的兴趣、需求、效果等。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实施古诗文诵读课程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负责对各年级古诗文诵读课程的落实、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

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

实验小学教导处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5.校本课程方案 篇五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战元川,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梁娟、王成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吕壮君、刘洋、丁春锋、毕圣杰、邵娜、曲春贤、于宏伟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编委:王成芹、吕壮君、于爱芳、苗文静、谷静、高娃、高涛、栾鲁华、曹正、郑晓峰、纪水英、韩杰、曲春贤。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

6.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六

钟家庄中学

一、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教材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创办新型的“个性化”的学校提供更大空间。

二、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四、开发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开发的方法和形式要讲究效率,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课程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关注学习者兴趣、爱好、差异,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二)针对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三)区域性原则

满足学校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学校所在的区域性,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

(四)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应给人文素养一定位置,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智慧和审美道德,在校本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在校本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五)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多样性原则

校本课程是具有较大的弹性与柔性的课程,因而也应当是多样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余地。

(七)综合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内容,并摆脱学科的束缚,才是真正意义的综合。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安全教育知识

2、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赏读

3、养成教育:传统美德故事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组 组长:郭团朝

副组长:陈帮太

毋林元

陈立庆 成员:

教研员、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愿意。

(三)师资培训

1、校本课程理论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录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教师正式开题,学生自主选择

开课之初,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 课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六)校本课程实施

学校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七)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

八、校本课程评价

1、授课教师评价。学校领导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主要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为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课,按步骤实施,教导处、教研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 标

4、教师要保存学生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7.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七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含义的相关问题的过程;

2. 掌握分数定义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区分不同定义的特点;

3.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 正确理解“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能够从算术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数的定义。

二、活动时间

60分钟。教研组可以调整活动的时间, 要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 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全教研组教师规定思考、讨论、交流哪些问题, 也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 准备在小组与全数学组中交流。 (注:以下的问题中, *号表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先想一想你觉得人类为什么要有分数, 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出人类要有分数的几条理由。

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 为了数出事物的个数就产生了自然数。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自然数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从度量的角度看, 如果用一个作为标准的量B (度量单位) 去度量另一个量A, 如果量了若干次后刚好量尽, 在这种情况下, 量的结果可以用自然数表示。例如, 当用B作为度量单位去量A时, 量了3次正好量尽, 这样A就有3个度量单位B, 整数3就可以表示量得的结果。如果量了若干次后不能恰好量尽, 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度量单位B平均分成n份, 把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A。如果量了m次恰好量尽, 那么A就含有B分成n等份后把一份作为度量单位度量时的m份。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用一个自然数来表示用B度量A的结果, 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数。而度量的结果显然与n和m有关, 这样就需要引入用n和m两个自然数来表示的一种新的数。人们把这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用这样的形式表示。第二种情况是无论把度量单位B分成几等份, 用其中的一等份去度量A, 都不能恰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 也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用B度量A所得的结果, 因而也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在这里我们对这种新的数不作进一步讨论。从数学内部的发展来看, 由于两个自然数相除不一定能够得到一个是自然数的商。比如, 3个大饼, 4个人平均分, 每人分得多少?依据除法的意义, 这个算式是3÷4。但自然数系里, 这种除法运算是不能进行的, 即找不到这样的自然数, 来表示3÷4的商。为了使得像3÷4这样的除法总是可以实施, 也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商。人们就把3÷4的商规定为四分之三。实际上, 如果是分饼, 每人也的确是可以得到饼, 得到块饼。这样两个自然数之间的除法运算就总可以进行了。因此, 除法的计算结果也就是商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即一般地, A÷B的商是, 读作B分之A。当B=1时, 分数就是自然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分数的产生使得两个自然数相除总可以得到商。

2.先想一想, 写一写,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怎样表达什么叫分数?

在算术理论中, 分数是怎样定义的?再阅读下面的四个定义并回答问题 (要求写出答案) 。

定义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

定义2:两个自然数m, n (n不等于0) 相除的商, 叫分数。

定义3:两个自然数m, n (n不等于0) 之比, 叫分数。

定义4:形如 (n为大于1的自然数, m为自然数) 的数叫分数。

问题:

(1) *你觉得上面四个定义有什么异同?

(2) 根据上面的定义1, 你认为是分数吗?根据其他的几个定义呢?你认为有必要让小学生明确是分数吗?为什么?教材要求学生明确是分数吗?

(3) 有些教师在上分数意义这节课时, 会把分数的定义表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比如对于这个分数来说, 它的含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 表示4份的数。你觉得这样的表达好吗?依据这样的表达, 请说一说的含义。

(4) 有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自然数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分数。”你认为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 甲、乙两人在说分数的含义时, 作了以下的解释, 你认为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吗?

甲:分数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n份, 表示m个这样的一份的数。分母n表示把单位“1”等分的份数, 分子m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乙:分数可以理解为:把m个单位分成n等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也就是说, 表示m除以n的结果。

请你结合一个具体的分数, 如, 说一说、写一写上面的两种含义。你还能画图直观地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的两种含义吗?试一试。

4.一个教师在上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 先向学生说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两个半个) , 一份 (一个半个) 可以用数表示,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里的“1”“2”和“”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写一写你的答案。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发言:

生:这里的“1”表示一个半个苹果;“2”表示两个半个苹果;“”表示半个苹果。

生:这里的“1”表示原来分开前的一个苹果;“2”表示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半个苹果。

你觉得这两个学生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5.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分数的定义是: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有人说:“在这个定义中的单位‘1’与自然数中的1有不一样的地方, 最主要的区别是: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 而自然数中的1只表示一个物体。”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1时, 需要让学生知道“一袋糖”“一串香蕉”“一筐苹果”“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幢房子”“一个地球”都可以用1来表示吗?为什么?

6.“平均分”是分数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中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先请你写一写什么叫平均分, 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如果这个定义中的单位“1”是一个图形, 比如是一个正方形, 那么,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是要求分得的这4份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吗?

(2) 图1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形状不一, 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图2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

(3) 如果把图3作为单位“1”, 请你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它的和。

你觉得图4与图5分别表示这个图形的和是正确的吗?为什么?7

(4) 如果把图6的长方形作为单位“1”, 那么, 阴影部分S1和阴影部分S2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

(5) 在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时, 常常有教师会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个图形不等分时, 就不能用分数表示。你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请你观察并思考:图7、图8、图9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分别用分数表示?能不能分别用表示?为什么?

(6) *“如果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是全班人数的。”面对这句话, 甲、乙两人在讨论它的正确性时, 有以下的对话:

甲:这句话说错了。

乙:这句话是对的, 这是很显然的事。

甲:你说它是对的, 理由呢?

乙:如果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想想也是全班人数的。这是很显然的事, 还要说理由吗?!

甲:如果我说:“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想想也是全班人数的。”我需要理由吗?大家要以理服人。

乙:那你先说说这句话是错的理由。

甲:我说这句话错了, 理由是:分数是要把一个整体、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 这里全班40个学生是不可能等分的, 比如说高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质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任意1个学生不可能是全班人数的, 可见这句话是错的。如果只说全班学生的体重, 假设40个学生的质量和正好是1200千克, 那么只有体重是30千克的学生是这个班级人数的, 其余的学生都不是。说任意1个学生是全班人数的, 当然就是错误的。

乙:我说不过你, 但你肯定是错的。

甲:哈哈, 你这是无理取闹!

你认为甲、乙两人中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你认为乙的观点是正确的, 请你为乙陈述理由。

7.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分数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这实质上表明了分数的本质属性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

在小学里, 应该怎么安排分数意义的教学呢?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你赞同文章中的观点吗?写一写你阅读后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 首先, 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图形入手, 把一个具体的实物或图形平均分后, 要表示它的部分就引入分数, 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能够结合一个具体的分数, 如, 正确说出它的含义。但不出形式化的定义, 也不要求学生能够从一般意义上表达分数的概念。 (2) 学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这个显示分数形成过程的定义。要求学生能够从一般意义上表达分数的概念。 (3) 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实质上是学习分数商的定义, 这是一个显示分数结果的定义。这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分数本质属性的定义。 (4) 在学习了比的概念后, 用比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分数是整数之比。比的定义和商的定义相近。从“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这个定义看, 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从比的角度看, 可以看成是部分与整体之比。例如:把一个圆四等分, 一块涂上阴影, 三块空白:这时学生容易想到的分数是或者是。用分数揭示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但学习了比的概念后, 看到这个图形还可以想到 (或) 这个分数, 因为它可以表示为阴影部分的1份与空白部分的3份之比, 即1∶3, 比值就是。在这里比的定义是将分数原来的含义进行了扩展, 也就是分数可以表示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与总结提升的过程。交流与讨论上面课前准备中的7个大题。

1. 分小组交流:

每个人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记录人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写下来。小组成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综述。

2. 大组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大组汇报, 根据人数多少, 对每组的发言人限定时间。发言人之间在内容上尽可能不要重复。记录人要记录每一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3. 回顾与提高:

通过活动能够明确人类要有分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数有哪些不同的定义方式, 小学教材给出的分数定义中的“单位1”与“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五、活动设计说明

分数概念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进行分数概念 (意义) 的教学,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十分清楚什么叫分数。本活动方案主要侧重于教师自身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侧重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本活动主要应该清楚人类为什么要有分数, 小学教材与算术理论中是怎样给分数下定义的;弄清什么叫“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再认识的教学研究内容将在本刊2011年第10期“‘分数的认识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 ”中继续阐述, 敬请关注!)

8.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八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的过程。

2.了解乘法口诀中“大九九”与“小九九”的概念;明确“小九九”口诀的不足,知道弥补不足的方法。

3.能够明确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环节;乘法口诀分成两个阶段教学的不同点。

4.能够对乘法口诀进行多元表征;能够设计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口诀教学”(可以是第一课时)的教研课,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带“*”的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作为专题进行研究。

1.想一想,写一写,哪些基础知识直接与学习乘法口诀有关?乘法口诀与以后学习的哪些内容关系密切?

2.想一想,算一算,你能够背出来的乘法口诀是45句的,还是81句的?查一查你们学校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上面的乘法口诀是多少句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乘法口诀有“小九九”与“大九九”两种形式。“小九九”是指在每句乘法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即小于或者等于)第二个数,当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相等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共只有四句,即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而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等等口诀,分别在5、6等数的乘法口诀里。这样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共有1+2+3+……+8+9=45句。

“大九九”是指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例如,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五四二十,六四二十四,七四二十八,八四三十二,九四三十六。

这样从1到9这九个数中每一个数的口诀都有九句,共有9×9=81句。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小九九”与“大九九”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果说“小九九”有利于记忆,“大九九”有利于试商,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果要解决下面的除法问题,你会分别用哪一句口诀试商?

15÷3=? 24÷4=? 35÷5=?

想一想,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小九九”的口诀,这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怎样找到那句合适的口诀?如要解决15÷3=?在3的乘法口诀中,有“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吗?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大九九”的口诀,那么,这个学生又会怎样解决上面的问题?

(3)想一想,写一写,遇到解决怎样的表内除法问题时,背“小九九”口诀的学生在试商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觉得应该如何克服“小九九”口诀表的这种不足?

(4)下面是一张小九九的乘法口诀表,如果你引导学生背诵口诀,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让学生背诵?

如果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按照横(行)的顺序背、按照竖(列)的顺序背以外,还引导学生“拐弯背”,即先按照横的顺序背,当横的方向背完后,再按照竖的顺序背。例如,从一四得四开始横着背到四四十六,然后拐弯,从四四十六开始竖着背,一直背到四九三十六。想一想,让学生用这种“拐弯背”的方法记忆口诀,有什么好处?

(5)有教师在引导学生背乘法口诀时,要求按照口诀的积从小到大背。即从积是1开始,一直到积是81。具体的做法是:

1(一一得一);2(一二得二);3(一三得三);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5(一五得五);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7(一七得七);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9(一九得九,三三得九);10(二五得十);11;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13;14(二七十四);15(三五十五);16(二八十六,四四十六);……

你觉得这样的背诵方式有什么好处?

4.下面是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乘法口诀时的顺序。

(1)浙教版、江苏版和西南师大版教材中乘法口诀的内容,按照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即从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

(2)北师大版、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乘法口诀的内容,按照5、2、3、4、6、7、8、9的乘法口诀顺序编排。即把5与2的乘法口诀最先教学,然后其余的几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

上面两种不同的编写顺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如果你上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你会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简要地写一写过程。

6.如果设计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从具体到半具体半抽象再到抽象,即从实物图(具体)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半具体半抽象)再到口诀(抽象)这样的顺序教学,那么可以设计下面的教学环节:①情境引入,明确条件与问题;②根据条件与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并求出结果;③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并写出结果;④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⑤观察口诀,发现规律;⑥用不同方式记忆、背诵口诀;⑦应用口诀。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过程吗?如果是,请你给每一个环节补充具体的内容,并写出设计意图;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7.在现行的一些教材中,有的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两段。如人教版教材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2~5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和6~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这样两段来教学。浙教版教材把2~4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一段(一年级下),把5~9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二段(二年级上)。你觉得乘法口诀的第一段教学与第二段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下面的一些观点,你认为两段教学都要重视的,请在括号里填0;分别在第一、二段教学中要重视的,在括号里分别填1、2。

(1)加强口诀意义的教学。 ( )

(2)从实物图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到口诀。( )

(3)增加学生自己编口诀的时间。 ( )

(4)让学生观察发现口诀的规律。( )

(5)多种形式的练习与记忆。( )

(6)整理已经学过的口诀。( )

(7)多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口诀的用途。( )

8.莱什(Lesh,1979)提出数学学习的五种表征:实际情境、图像、操作、口语符号、书写符号,以及表征转化的关系。如下图:

在上述多元表征及相互转化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任意两种表征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可以把任意一种表征放在中间的位置,并根据这种表征得到其余的四种表征。

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用于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可以得到下图。

请你根据上图,先在中间位置写出一句乘法口诀,如三四十二,然后写出这句乘法口诀的其他四种表征。如根据三四十二,写出乘法算式3×4=12,4×3=12。当我们说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他们能够理解与应用乘法口诀的多种不同表征。

9.现在的数学课程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科的综合。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找一找与7相关的事情。7星瓢虫、7言诗、彩虹有7种颜色、天上有北斗7星、地球上有7大洲、7巧板、一周有7天,等等。

(1)你觉得上面这些与7相关的事情可以与7的乘法口诀建立联系吗?如果可以,请为7的乘法口诀新课教学或练习创设一个情境。

(2)选择一个其他的数字,说一说与这个数字有联系的一些事情,并与乘法口诀建立联系。

10.下面是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的一个片段: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并宣布本节课的课题。接着教师出示一张画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得到“1×6=6”的算式,并编出“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在板书中将图片、算式和口诀横向对齐展示。

接着教师在第一次贴出的6个五角星的图片下面,又贴上一张6个五角星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五角星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几个五角星?

生:这是6个五角星。(师不说话,但表情上表示不满意学生的回答)

生:这是2个五角星。

师(摇头,表示回答不对):老师问的是: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

生:这是2个6个五角星。

师:对。如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2个6个五角星,你们能写出来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2×5=10。

师(反问):是2×5=10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6×2=12。

师:对,也可以写成2×6=12,你能够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写一句口诀吗?

生:二六十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诀完成第二行板书:

接着教师又在第二行的五角星的图片下面贴上了与第一行五角星一样的图片,像得出二六十二的口诀过程一样地问: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逐步出示图片,得到乘法算式及口诀,最后得出以下完整的板书:

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用一张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并用了两种五角星)”这样的情境来逐步得出口诀,它是一个合适的情境吗?为什么?你会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

(2)你觉得,在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出第二行图片开始提出的“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问句中的“这”是指刚贴出来的这一张图片呢,还是指已经贴出的所有图片?学生可能会怎么理解?如果你觉得这样的问句不是很合适,那么,怎样问比较合适?

(3)在乘法算式“4×6=24”中,4表示什么意思?6表示什么意思?24又表示什么意思?口诀“四六二十四”中的三个数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1.在所有的乘法口诀中,9的口诀比较特别。

(1)想一想,写一写,9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比较特殊的规律?

(2)有些教师会用下面的手势图来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想一想,写一写,下面的图示是什么意思?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有什么好处?

12.用乘法口诀画图。在学生初步熟悉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画图,这是一种进一步熟悉口诀的练习形式。下面以7的乘法口诀为例说明如何画图。教师给学生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一个圆,在圆上标注着0到9这九个数字。然后从0出发,根据一句口诀的积的个位数,依次进行连线,如一七得七,从0连到7;二七十四,从7连到4;三七二十一,从4连到1;最后,从七九六十三的3连到0结束。如下图所示。

教师可以像上面这样,让学生对每一个数字对应的九句口诀做上面的“根据口诀画图”游戏。想一想,画一画,如果是2的口诀画出的图是怎么样的?5的口诀呢?你觉得这样的练习学生会感兴趣吗?这样的练习有什么教育价值?

13.*让学生观察、发现下面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有帮助。

这张乘法表有许多规律,比如说,第2行与第3行对应数的和等于第5行相对应的数;第9列的数个位与十位上两个数的和都是9;从左上角到右下方对角线上的数是1,4,9,16,…,81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即1=1×1,4=2×2,…,81=9×9。

(1)你觉得乘法表中数的排列有哪些规律?请写一写。

(2)你觉得哪些规律学生容易发现?哪些规律不容易发现?为什么?

(3)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相比,在观察这张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时,有什么区别?

(4)把发现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作为一个“长作业”(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作业)来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记录发现规律,再用大一点的纸(以便张贴)制作一张有关乘法表的“规律公告”。在制作“规律公告”前,阅读下面的制作建议:① 给“规律公告”取一个好听的名字。②“规律公告”中要介绍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③ 美化你们小组的“规律公告”。两个月以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发现哪些规律?对这样的长作业学生会感兴趣吗?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的长作业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有哪些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9.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九

一、学校书法课程的落实。

学校将各班的阅读课改为书法教育课。一二年级为每周两节,三至六年级为每周一节,以及每天下午到校后的10分钟。

二、教师教授的落实。

1、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怎么教,教什么,做到胸中有数。

2、每位书法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书写水平,老师们虽然也是刚刚起步,但在学习后去指导学生是没什么问题的。

3、书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去获取书法的书写方法,做好上好每节课的准备。

4、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书法演示或教师书写方法的示范,以此来引导学生。

5、课堂上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充分结合起来,不可以只练不教,盲目练习。

三、学生学习的落实。

1、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体笔画的练习到字的练习逐步推进。

2、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做到持之以恒。

3、动员和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四、展示

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学生书法展示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时也将此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我想只要我们共同去努力,书法教育将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0.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篇十

--------槐芽镇中心小学

一、课程开发背景

槐芽镇中心小学(原名:保安堡村小学),创建于一九六二年,位于槐芽镇中心地带。2003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县以来,学校凭借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西部教育强县,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强劲东风,在县教育局及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抓管理,同心同德求质量,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家长示范学校”、“科研项目学校”、“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县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教育科研强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明星学校”。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建设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让每一位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让每一名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的办学目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走进了课堂,走进了班级。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早点能自己读书。因 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怕难为情,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成长体验”系列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如下:(一)“儿歌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儿歌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儿歌童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儿歌童谣流传地域之广、流传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早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与之有关的著述、文集数量惊人。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哼唱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 2 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儿歌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灰色儿歌童谣正在流行”

媒体报道:孩子传唱不健康童谣的现象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一现象说明校园里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健康的便于流传的校园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流传下来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健康的、赋予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童谣,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

(四)“儿歌童谣是一面镜子”

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特点可满足学生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营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而且校园儿歌童谣不仅可让同龄孩子相互了解,同时也可让父母和老师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五)“儿歌童谣我们有基础”

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 3 童文艺作品。学生作品多篇发表,并且在全国童谣传唱中获二等奖。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融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儿童歌谣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儿歌童谣欣赏与创作的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好闹、好动、好新奇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儿歌童谣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设置如下:

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儿歌童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世界的纷繁与陆离,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欣赏美,创造美。

4.用儿歌童谣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时空。

5.通过学习儿歌童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包括言语知觉、言语记忆、言语思维、言语情感、言语个性等素养及其综合。(二)课程内容

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

5(1)欣赏:中外民间儿歌童谣、同龄伙伴创作的儿歌童谣、名作家为孩子们写的儿歌童谣。

(2)仿作:在欣赏的基础上仿作,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3)创作:结合学习、生活、游戏进行创作。2.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诵读儿歌童谣。以每日一首儿歌童谣,每周一星的形式,进行诵读展示交流。

(2)收集儿歌童谣。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儿歌童谣,搜集相关的民间儿歌童谣,感受不同地方的儿歌童谣风格及特色。

(3)赏析儿歌童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儿歌童谣、新儿歌童谣及中外民间儿歌童谣艺术欣赏、评价,了解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4)传唱儿歌童谣。通过相互交流,制作手抄报、出作品集,诗配画、配乐朗诵,向学校校刊、网站、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课程实施(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儿歌童谣教学向课处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儿歌童谣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儿歌童谣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2.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专题辅导。

3.开设儿歌童谣课。面向1——2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教学,辅导学生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邀请有关教师开展导读活动)4.开展儿歌童谣兴趣小组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交流评比,通过传唱研究儿歌童谣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5.开展“儿歌童谣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儿歌童谣教学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儿歌童谣发布阵地,让学生一来到教室就被这浓郁的儿歌童谣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儿歌童谣、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和家长一起开展“同一首歌谣”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儿歌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分顶针格(前后两句首尾相接)、串话(同一类的事物,穿成一串用“一套一套”唱出来)、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很像顶针格,只是前后句的首尾相接时不必特别严格)、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

儿歌童谣从作者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欣赏趣味创作的;另一类是由儿童自行创作的,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就成了一首首“无固定格式、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充满稚趣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优美的文词,动听的韵律,让人耳熟能详;超轶的睿智,讥讽的谑笔,使人解事识礼;而俏皮的揶揄,幽默的意味,更能使老少妇孺都忍俊不禁;至于那些实用的儿歌童谣,可使孩子们获得许多生活常识。全国各地都能听到儿歌童谣,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3)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民间儿歌童谣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并围绕礼仪、时令、民俗、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增进智慧。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带领学生欣赏儿歌童谣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1)在“儿歌童谣”的欣赏中感受美

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反映内容上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去辨别,就会感受其美。①语言的美

祖国的语言极富音乐美,优秀的儿歌童谣认真诵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像一首宛转动听的歌。诵读中,语言潜在的音乐性就会变成语言性“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儿歌,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倍感愉悦。像《颠倒歌》《数数谣》《绕口令》等都有这样的效果。②自然的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事物的美,人生活在自然中,宇宙万物,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处处蕴含着美的韵律,一些儿歌童谣所描绘的阳光、月色、大海、雪山……或雄、或秀、或奇,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选择、整合,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就不难感知其美了。③生活的美

生活美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包括理想美、环境美、行为美等诸方面。

(2)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感知美

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我们可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在“赏”的启发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创”,其间,通过“仿”、“借”、“改”、“配”这四种辅助性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刚接触儿歌 童谣,需要有一个过程,了解它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我们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作为“赏诗”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仿照它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感情色彩,进行“仿作”。“借”就是借用“赏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诗,借题写诗,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练习机会,避免学生因无所写而失去兴趣。“改”就是改变“赏诗”的结局或对所写人和事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你喜欢的我不爱。当然,“改”的练习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与“赏诗”为“敌”,因而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配”就是给图片,音乐配诗。在教给学生这四种辅助性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告诉他们,哪怕是一片云,一朵花,一只花气球,只要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就可以写。(3)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通过 “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书一书、画一画、剪一剪、评一评、玩一玩、用一用”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说一说:说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唱一唱:唱儿歌童谣,用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换上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唱一唱,也可自己学着给儿歌童谣谱上曲子唱一唱。跳一跳: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跳绳)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演一演:演儿歌童谣,以儿歌童谣为素材,创编、排演童话剧、校园剧或歌舞,让儿童童谣走上校园舞台。书一书:书儿歌童谣,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画一画: 画儿歌童谣,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剪一剪:剪儿歌童谣,剪纸是学校的特色,亦是学校开发的另一内容校本课程,我们引导学生以剪纸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别有一番民俗民风。评一评:评儿歌童谣,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儿歌童谣指导创作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兴趣。玩一玩:玩儿歌童谣,游戏类儿歌童谣是学生尽情体验玩中学,学中玩乐趣的独特载体。用一用:用儿歌童谣,知识类儿歌童谣开阔眼界;规范类儿歌童谣形象导行,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更好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生创作的优秀儿歌童谣,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校园里、社会上、大自然中。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到操场,到各类活动竞赛中,到田野,到公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学校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以及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唱儿歌童谣、玩开心游戏、做文明新竹娃”主题教育,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 12 教育、规则等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儿歌童谣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作品展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示,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情况,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师资配备

1.以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本课程的实施。2.集中学校在儿歌童谣教学方面有一定文学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实施的专题指导。3.聘请有儿童歌谣教学,有经验的家长及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实施的顾问。

(四)教材编写设想

1.学校儿歌童谣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教育性、民俗性、可读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创造性。教材的编写力求规范、通俗,切实反映儿歌童谣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儿歌童谣的学习兴趣。

2.儿歌童谣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学校将组织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体裁的儿童歌谣进行整理,汇编,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来赏析这些儿歌童谣;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积累,把学生在学习儿歌童谣的过程中自行创作的,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编入教材。

11.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建设 篇十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学校自主决定,一线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展现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真正实现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从需求出发,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

郑州市二七区航海路小学始建于1963年,地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区内,原名为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小学,2008年划归地方管理。学校秉承“海纳百川、激扬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海洋教育”文化为核心,旨在培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文明懂礼、个性张扬”的新少年。经多方调查和研究,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校开发了适合本校的、以《礼仪小天使》《我爱航海模型》为代表的校本课程,以此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

(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据调查,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扎实,但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的现状。培养一专多能、个性张扬、知礼明理好少年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规范管理,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我校以“课程百草园”为依托,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探索、边提高的行动研究策略,确立以活动为契机,以课程为载体,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一)健全领导机构,规范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课题组组长负责的领导小组。建立起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完善了各项章程和工作制度,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教师培训,理顺课程开发思路

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让全体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顺课程开发的思路。

(三)挖掘教育资源,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特色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四)创新授课形式,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学期之初,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选修人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教师、学生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提高开设的质量;以张贴海报、学生自主报名、教师定量选拔的形式对学生选课进行调控;学校实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位评价的形式,深入课程现场,进行课堂观察,确保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生下学期的选课进行指导。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有章可循是基础,快乐和幸福是底线,成长和绽放是目标。

三、校本课程成效初显,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我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认识,培养了一批爱学习、会反思、善总结的教师,增强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软实力;也为校本课程的深化理顺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使学校课程开发的硬实力得以彰显,学校特色建设成效初显。其中,《礼仪小天使》校本课程学习读本历时3年,经3次修改,在2013年正式出版。在《礼仪小天使》的编撰与使用中,我校教师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涵养了学生的性情,拓展了学生乐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礼仪之花在校园里悄然绽放。《我爱航海模型》校本课程,以学习海洋知识为载体,以遥控船只操控为训练目标,组建了“太平洋航海模型队”。该队伍成立3年来,共获省级奖219项,40个单项冠军;并代表河南走向全国,获得国家级奖74项,其中有10个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全国“环保船创意赛”的两个奖项,填补了河南省参加这一赛事的空白。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在教育评价上,我们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评价的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纽带,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艺术节展演、新春联欢会为平台,以实践活动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采用走班、展板展示、网络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汇报,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教室里,参与“课程百草园”的学生将精心准备的节目展示给同学们,精彩的中国象棋对弈吸引了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优美的小学生礼仪展示使观众不禁随之模仿;低年级小朋友活泼的英语歌曲博得阵阵掌声;走廊里,“奇思妙想科幻画” “走进心灵心理漫画”引得大家驻足观赏。同时,学校借助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建立,融入社区、家长、教师、同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从肯定自我、激励自我再到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上一篇: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下一篇:(用) 录用毕业生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