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2024-12-01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共15篇)

1.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一

一 绩效评估要素的设定应当以工作结果为导向,结果应当可以量化,但量化并不是目标,可验证才是目标。在设定KPI的时候,可以采用客户关系图的方法。绩效指标不必苛求完美,只有在绝对需要完美的时候才可设定完美的标准。比如航空公司在设定安全指标的时候,事故发生率必须是零。

二 绩效计划制定后,要重新审视其与其他人力资源职能的关系。绩效计划必须与员工生涯规划联系起来。如果绩效管理系统还联系到薪资和职位变动,则人力资源部门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和制定绩效计划时,必须要谨慎,

三 在绩效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员工应当始终扮演积极的角色,可以让员工自己收集其绩效信息。员工还可以担任绩效管理系统的培训师和指导者,对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四 绩效管理系统应当自上而下实施,在组织内要做到公开化和透明化。

五 设计绩效管理系统时,既要考虑到技术层面,又要考虑到沟通层面。不要企图在一套绩效管理系统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六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改变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带来的益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绩效管理系统中,可以设定比如团队协作精神或客户服务意识的指标,或者也可以设定一定的行为指标,这可以对组织氛围的改变产生影响。

七 经常进行双向沟通和反馈。没搁一段时间要对绩效管理系统做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不满的原因并加以改善。一般绩效管理系统引进两年之后,要重新审视该系统是否按照当初的设想发挥作用,如果发挥作用则需要重新修订。最少要跟踪一个员工,观察其绩效是否有改进。

2.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二

一、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 协调性

一是财务关系是协调的;二是财务活动是协调的;三是财务管理系统与企业其它管理系统是协调的。当然协调性仅仅是一种定性描述, 还难以定量化表述。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怎样才算是协调的, 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定量标准。

(二) 均衡性

一是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均衡;二是财务活动的均衡, 如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现金流转等的均衡;三是财务管理与其它管理的均衡等。最优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说是均衡性的具体体现, 它体现为资本成本与资本收益的均衡关系。企业财务管理的均衡发展需要在筹资、投资、财务分配、财务关系处理、财务文化建设、财务状况改善等诸多方面得到彼此相适应的全面发展。

(三) 稳定性

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只有在稳定的前提下才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稳定性是一种抗干扰的能力。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不具备抗干扰的能力, 也就失去了稳定性, 也就难以实现财务管理的和谐。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定性越好, 其生命力就越强。如企业有稳定的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企业就有可能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目标。虽然市场不断地变化, 企业也能排除干扰, 使财务管理处于稳定状态。这就说明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定性较强。

(四) 优化性

企业财务管理如果仅仅是协调的、均衡的、稳定的, 但收益不高, 不是处于优化状态, 也不能称为和谐财务管理。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必须是处于优化状态, 即相关财务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最大值或最小值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的优化性是指企业整体达到最优化, 而不是局部或个体的最优化。优化通常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 并无一个绝对标准。什么样的财务状况算是最优状态, 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构建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要在协调、均衡、稳定的基础上, 创造条件, 追求财务管理的最优化。

二、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互惠、共赢”原则

如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贯彻“互惠、共赢”原则, 实质上就已经开展了和谐财务管理。讲和谐财务管理, 也是很务实的活动。如果将和谐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层面的认识问题, 那么“互惠、共赢”就是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二) 坚持“财权受监督”原则

企业由财务管理到和谐财务管理的建立, 还任重道远。仅仅有组织高层的和谐财务管理意识还不够, 还需要开展艰苦的工作。特别是对有很大财权支配共同财产的人的监督非常重要。财权无约束是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的最大障碍。只有当财权受到监督和约束, 和谐财务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三) 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各个理财主体的理财行为是有差异的, 不可强求一致。可以在沟通的基础上, 以“共识”去处理相关财务问题。有分歧是正常的, 可以留待各自的实践去认识是非。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不同理财主体之间的相关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 才有可能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以解决, 才有可能实现不同理财主体之间的财务管理的和谐。

(四)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3.论创新型人才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三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公司 文化 工作设计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创新型人才无疑是稀缺、宝贵的资源,是制约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创新型人才的管理是每一个公司都不能忽视的课题。那么,对创新型人才的管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尊重与保护想结合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创新型人才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公司内部,对创新型人才 重视、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让创新型人才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每位员工都是带着自己的需要走进公司的,而只有充分了解和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许多企业经营者将对员工的关心片面地理解为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员工精神方面的追求,这是不对的。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因此要加大与员工的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意愿。只有得到公司领导的尊重,创新型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当然,创新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不为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价值的东西束缚,必然带来人际关系问题,需要得到公司的格外保护。然而,重视、保护人才却不等于偏袒,否则就会给创新工作带来损害。偏袒个别人才会使公平竞争成为不可能,挫伤更广大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也不利于被偏袒人才的成长和工作开展,一方面,由于这些创新人员被过分偏袒,久而久之会变得自视过高、缺乏协作精神,很难与其他创新人员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创新人员的“不服气、不甘心”而使被抬高的这部分创新人才失去了合作共生的环境;偏袒人才也会影响被偏袒创新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常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荣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长此以往,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害。总之,尊重、保护人才不应该成为优秀人才与其他人员之间人为设置的隔阂。

二、工作设计与内部激励相结合

美国人工智能的先驱司馬贺曾说过,管理过程的成效随组织的成效和组织成员发挥其作用的成效而变,合理的激励机制必须做到激励目标适当、激励方法和激励措施正确、体现公平原则,才能有利于提高创新团队的整体积极性,才能管理好人才,使人才为公司所用创新型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往往与公司的激励手段直接相关,对公司人才的激励,实际上是对其业绩的一种肯定和评价,对创新性人才的激励应该以内部激励为主,即以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等为主。但可能是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许多公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官文化”的怪圈,似乎对于创新人才,不让其当个“官”就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主观为凡是成就大、水平高的人便应该被提升为部门领导,才能体现重视人才的政策,才能有利于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

但现实无情地否定了上面这种一相情愿的假设,许多创新型人才被提拔为副总后,由于不适于做行政工作,被琐碎的事务缠身,有效创新时间投入大大减少,以至没有时间来做学问。造成政绩平常,专长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的“双败”局面,既影响了人才的成长,也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工作设计时,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提倡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人的价值的提升和发展为核心的管理。公司应充分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独特需求和发展意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使他们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最佳结合。所以,公司应该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健全人才成长培养的激励机制。

三、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

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招聘标准里根本没有创新这一条。要知道,从外部招聘人员对内部人才而言可能会是一种打击,招聘应该与内部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对受人尊敬的职位,丰厚的报酬的期望是人才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而从外部聘请则粉碎了他们的期望,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导致其积极性降低。学历不能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惟一标准,况且外聘人员还有一个“水土不服”和适应问题。只有具备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行为能力,保持良好心态,有团队精神,责任心强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才是公司所需的。所以,公司应该计算一个创新型人才的使用成本,而不是学历高、年轻、公司就用他,公司如果把他放在某个位置上是大材小用,就等于增加了使用成本,对公司而言也是一种损失。此外,中青年创新型人才处在能力发展的上升期,是公司创新的中坚力量,要将重视中青年创新型人才与发挥老创新型人才的作用统一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为公司创新事业做贡献的热情,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老创新型人才在创新群体中发挥传、帮、带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才利于构建合理的创新型人才结构。总之,公司在看重高学历与外聘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不可忽视能力与内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用公司文化政策留“心”

据一些人力资源部门估计,考虑所有因素,替换新员工的成本甚至高达辞职者工资的 150%。因此,人才流失必将使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创新型人才是市场的“抢手货”,留住他们仅仅凭借领导的个人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公司领导抱着“仕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主观认为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就可以圆满解决创新型人才的管理问题,而忽视了公司文化政策建设。通过制度、政策建设来形成文化氛围。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应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约束与考核评价人才体系,公司可开放内部人才市场,让那些既有专长又不愿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自我拓展的人才在公司内部流动。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增值性,能带来较高的剩余价值。人力资本的拥有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和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素质是知识型企业成功的最根本的条件。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就公司而言,有明确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符合本公司考核标准的人才在公司内有其位、有其职、有其权、有其利,除法律、法规、合同规定外,不受任何人主观意志的取舍。对于那些违反人才管理规章制度,造成人才流失或导致人才自身损害引起严重后果的管理者、决策者要给予相应的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如能这样,公司的人才管理就走上了正确轨道,才能留住人才的“心”。学习型组织表现为一种团体持续学习、进行知识创新和应用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公司文化在本质上需要一种能保持组织内浓厚的学习气氛,支撑组织不断学习并通过学习创造价值的机制,这种机制作为平台和环境将为知识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

拥有知识资产的大脑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是物产管理鞭长莫及的。人才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然,公司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人才本身也是复杂多变的,一切因市场、环境、时间而异。实际上人才管理是在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高难度作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公司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灵活、机动、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公司实现经济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垒编著:《组织管理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滕毅轩编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李京主编:《私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

4.品牌销售管理的5项基本原则 篇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行业的各种场合,大家都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一个重要的话题:回到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然而,当我们用这个思路来检验我们的品牌定位、包装设计、专柜设计、终端陈列、促销方案等各种细节性的日常工作时,总是会发现各种不足的地方。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呢?我个人认为错并不在我们没有这个意识,而是在于我们没有采取行动。是的,我们要回到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我们只是“口头上意识到了”,行动上却仍然还落在初始状态。如何能够做到“言行一致”?

品牌终端管理:5项管理基本原则

品牌销售管理的5项基本原则,分别是:1.可见性;2.品牌资产;3.试用性;4.销售咨询;5.购物体验。这5项基本原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品牌市场和营销人员、终端销售人员等更全面地把握终端的表现,从而能够更好地发现提高销量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品牌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有力地获得消费者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实现产品品牌化、品牌价值化的目的。

·可见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看得到”。在终端店铺,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对品牌而言,如何能够让消费者在第一眼就看到,这是一个在终端销售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品牌“逼店铺”提供更大更好的位置的原因。化妆品品牌是一个消费者“想要”类的品类,需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才能够更好地刺激和鼓励消费者的购买。那么,“可见性”包括哪些方面呢?上面的案例中提到的专柜尺寸、专柜灯箱亮度、陈列道具都是可见性的表现。当然,可见性还包括专柜位置等。

·品牌资产:这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体现。比如:品牌BA的形象、专柜设计和专柜形象、品牌包装,甚至品牌的LOGO设计等都是品牌资产的表现。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专柜灯箱片的制作质量也是品牌资产的一种表现。好质量的灯箱片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个品牌的品质感,也就让消费者在第一印象上认知了品牌。今天,有很多的化妆品牌在广告上投入很多的财力来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却经常忽略在终端的专柜形象,

既然选择了在终端通过专柜的方式销售,那就要舍得在专柜制作质量上体现品牌资产。

·试用性:试用性是化妆品品类最重要的一种销售策略和方法,也是赢得消费者认知的最重要步骤。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的化妆品品牌在终端上都提供试用装来让消费者试用。可是在前面的案例中,试用性的体现都不太明显,可能是局限于开放式专柜形象的问题。然而,如果在试用性上无法做到让消费者能够“方便、灵活”的试用,那么,试用性就无法得到提高。在日本药妆店里,可以随处看到店铺鼓励消费者试用的信息和试用品,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销售咨询:化妆品是一种特殊性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需要获得专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更好地判断产品是否能够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或给消费者带来想要的妆容等。因此,品牌的销售咨询就会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受分销和覆盖模式的限制,在很多渠道,特别是化妆品店渠道,品牌无法配置全职的BA在终端提供专业和全面的销售咨询。这对于品牌销售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在终端专柜上通过陈列道具、产品道具等来实现无人化的销售咨询,就显得很重要了。

·购物体验:所谓购物体验,更多地是指品牌提供的促销等活动是否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购物的乐趣,是否能够刺激到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在这一点上,品牌在终端的表现也是很不到位的。通常情况下,品牌提供了很多很优惠的促销,但是,在终端店铺里和品牌专柜上,却没有明显地展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或终端店铺觉得促销越来越没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以上的品牌销售5项管理原则,从各个方面为品牌提供了一个如何在终端表现的思路。事实上,很多的品牌也能够认知到这一点,然而却无法有效地做到。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品牌的实地销售人员终端日常工作的流程和监督的问题。在与一些品牌的老板沟通时,经常听到老板反映担心实地销售人员在代理商、加盟终端那里的工作,总是觉得没有好的方法监督他们。其实,品牌销售的5项管理原则就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提高实地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更有效地监督其工作。

5.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篇五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其实就是资本价值的管理和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精神方面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既要反映其资本价值的运动,又要反映非价值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既要揭示微观价值活动与非价值活动,还要揭示宏观价值活动。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事业单位的理财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目标是管理环节目标,第二个方面的目标是工作目标。

(一)管理环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企业筹资管理目标;

(2)企业投资管理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目标 ;

(4)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5)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目标。

(二)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经营目标;

(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经营规划;

(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经营规划;

(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经营管理业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环境显然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竞争不够合理、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获取与确认财务信息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二)信息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报告等方面的信息成本要高出许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综合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编制出财务报表。这个过程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而当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因此,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成本,是企业使用财务管理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既需要相关部门公平、公正,又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即使外部市场环境与制度相对完善,如果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也会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四、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无法处理大规模的财务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软件的大量开发与应用,就能完成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因此也能降低甚至杜绝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也较为便捷。

(二)运用合理手段降低财务信息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财务信息成本,因此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公司内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公开,逐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分析成本、报告成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的交换共享。其次,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完整。可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小组或者部门来处理各种财务信息,选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财务管理的规程较为复杂,因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较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制出质量较高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现阶段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指南,不少企业的相关人员不具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只有使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6.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六

【摘要】由于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因此,体现税收原则的税收核算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原则一般都隐含在税法中,它虽然远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那么明确、那么公认,但其刚性、其硬度,却要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原则,纳税人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的惩处。文章对由税法主导的税务会计原则与投资人导向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比较,从中可见两者的差异

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差异,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

7.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七

1 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分类

通常所讲的企业危机管理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化解, 以防范危机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在危机中通过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维护企业形象, 乃至在危机中发现机遇, 给企业带来发展机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危机管理要做到有效防范, 必理部门多, “办事难”现象十分普遍, 这也造成中小企业投资前期手续繁杂;隐性费用居高不下, 造成中小企业投资望而却步。为此, 政府要加强对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 积极提供中小企业需要的投资建议、投资渠道引导性信息;鼓励各种社会中介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社会化服务的开展能为中小企业投资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创新、投资咨询、技术评估等服务。

2.3收益分配可持续对策

收益分配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与企业的收入与支出, 也就是“开源节流”。

2.3.1开源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 中小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取得收益, 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例如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生产或销售独有的产品;采用自有的经营模式, 提供有特色的服务;运用个性化的促销方式占领别人未涉足的市场。从而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

品牌创立——21世纪的中小企业要经受越来越大的竞争, 而且现代企业的竞争, 往往不是价格, 不是质量, 甚至不是服务, 而是品牌的竞争。没有品牌, 也就没有市场。中小企业由于是市场上的新生力量, 打造品牌更是当务之急。品牌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产品多样化——中小企业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只有拥有了有特色的新产品, 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但是, 产品差异化战略不应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 而应该周围一切有利因素, 将差异化综合起来, 以产品作为外部表须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不仅仅是等到危机来临时的应急性处理手段, 更涉及到企业的运营、战略管理以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对而言, 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只有平时多注意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因素, 建立危机管理系统, 进行必要的准备, 才能真正防范危机, 消除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

一般来说, 通常将危机分为人为危机与非人为危机, 前者是指由于企业内人员的错误行为而导致的危机。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都有可能因为其错误行为而引发危机, 无论是企业内人员还是企业外人员。而后者是主要是由于诸如自然灾害、停水停电等非人为因素引发的企业危机。人为危机的出现, 总是有诱因的出现才会出现, 因此, 人为危机具有可预见性与可控制性。非人为危机因为其发生的偶然性, 很难准确的预测或是根本就不可能预测, 当非人为危机出现时, 人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将非人为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企业危机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将危机分为有形危机与无形危机, 前者主要是指可能给企业带来人财物等具体损失, 后者则是指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声誉损失和形象损失。前者的损失是有度, 即征, 推出公司特色, 有针对性的开拓市场。

市场多样化——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绝不应放弃市场创新的尝试, 不断的去培养和探索新兴市场, 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培养和探索新兴市场就需要有甄别的根据自己的品牌战略和资源状况确定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类别,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将来处于主导地位。于此同时其他企业没有涉足的市场也未必没有前途, 相反的它可能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 这需要我们看准机会, 发挥潜能, 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完善。

2.3.2节流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个体和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公司的实际管理中, 家长制作风、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 对于企业的决策也毫无益处。所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现代企业制度。总之, 我们需要营造一种使员工努力有方向、工作有目标、行为有准则, 心情舒畅的和谐的企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姚红.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思考[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翟学智.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之现状[J].中国乡镇企业, 2008, (7) .[3]赵彩虹.货币从紧下的企业融资[J].中国中小企业, 2008, (8) .

最终可以通过货币来计算, 因此应对起来容易些。后者的损失可能很小, 也可能无限大, 处理不好也许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相对而言更需要谨慎应对。

2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危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防范危机的发生以及对已发生的危机进行处理, 以降低损失。因此, 企业的危机管理其所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2.1 预防第一的原则

危机管理, 不仅仅是处理好已发生的危机, 更重要的是早期预测, 这也是降低与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与意外性的有效办法。贯彻预防第一的危机处理原则, 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在防范和应对危机时争取主动。进行预防第一的危机管理, 有助于企业做好防范制度, 使管理者始终从防范入手, 及时识别危机因素, 将可能发生企业危机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保证企业利益。

2.2 利益相关者至上原则

所谓利益相关者, 是指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组织与个人。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他们的权益保障其实与企业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在企业危机的防范与处理上, 应着眼于利益相关者至上原则,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不计较一时得失, 从而企业在防范与处理危机上争取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保留企业处理危机的实力。

2.3 快速处理原则

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对于企业危机的处理者来说, 初期的忙乱再所难免, 但如果能够在危机爆发的初期即采取有效措施, 将使危机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降至最低。从众多的企业危机案例中我们也看到, 企业危机爆发后, 一旦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 将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终会使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三株集团的倒下即是危机初期公司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2.4 积极沟通原则

企业危机的爆发, 无论最终是使企业受到损失还是从中获利, 不可否认的是, 在危机爆发的初期, 对企业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坚持积极沟通原则, 一方面是对内, 要及时向企业员工与其他管理者通报事情的进展情况, 稳定企业员工队伍的人心, 保证企业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内部不乱, 继续保持有效的运转, 为最终解决企业危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外, 要及时向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各界通报危机的处理情况, 防止危机处理过程中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到位而产生恐慌心理, 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不仅扰乱了企业处理危机的步骤与程序, 更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机。南京冠生园的倒下, 有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因素在里面, 但最关键的是企业信息传递的不到位, 使社会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 当企业发现这一问题时, 为时已晚, 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5 注重细节原则

一个马钉输掉一个国家的寓言故事在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同样可能出现, 从管理上来说, 细节的成败可能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 细节至关重要, 如果不注重细节, 一些有效的防范危机的措施可能就会出现漏洞, 最终酿成危机的出现。危机管理计划的细节管理, 可能正是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

2.6 灵活性原则

企业的危机管理, 特别危机处理, 一定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即使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再到位, 制度的预防计划与措施再到位, 也难以完全地预测危机真正到来时的真实情况。因此, 拥有良好的危机管理的企业, 都会坚持灵活性原则, 即在固有的危机防范与处理计划基础上, 充分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3 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

危机管理工作的进行, 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与处理机制来规避企业危机、及时处理企业危机, 从而减少企业可能遭受的损失, 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 良好的企业危机管理, 一方面可以起到预防危机的作用。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正是要将企业的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实际情况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所处的环境时刻都在变化着, 这也意味着再完善的预防机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漏洞百出。而坚持良好的企业危机管理, 可以使管理人员始终牢记危机管理在预防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有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危机处理。进行危机管理, 可以让企业建立非常成熟的危机处理机制, 从而在危机爆发之初, 就迅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进行及时的行动, 快速将危机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 继而消灭危机, 从而减少企业可能因为危机而带来损失。与此同时, 进行企业危机管理, 可以让企业在处理危机时, 从危机中看到机遇, 从而实现企业新的发展。危机, 就是危险与机遇的共存, 很多企业只看到危险, 却没有看到机遇, 进行危机管理, 阵脚不乱, 对机遇的把握自然要强的多。

4 结语

现代市场经济, 是竞争益发激烈的经济, 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 企业随时都要有应对危机的意识, 就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 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十二个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危机管理,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通过有效监测和强有力的危机处理措施, 使企业在危机来临时不慌乱, 并努力从危机中发现企业发展的机遇, 从而实现企业运营的平稳与利益保障, 推动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企业失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高民杰, 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3]陈忠卫, 王晶晶.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4]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4.

8.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八

一、两法基本原则概况分析

1、《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与公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治安处罚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有利于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治安处罚法,提高民众对治安处罚法的法律价值的认识和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水平,也便于指导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这些法律原则对指导该法的制定、修改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研究治安管理处罚基本原则,抽象、提炼并概括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和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

我国1997年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使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化为适用刑法人人平等这样一项刑法基本原则。原则的含义就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和量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律原则作为一种基本的法律准则,是法律领域中最高层次的、比较抽象的行为准则,一般存在或体现于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中,是法律基本价值的一种反映,能够指导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甚至直接作为一种规则加以适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违法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对其实施的制裁惩处;而刑法则是针对刑事处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戒处理,要由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所以说,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尚未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违法行为人尚无须接受刑事处罚,而由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治安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即可。但无论是治安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要遵循处罚法定原则,也就是说该主体是否有权实施处罚,处罚的程序、种类、范围等均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处罚。二者间不同也由此而来,犯罪程度是很明显的一个区分之处。

二、两法的相同之处

作为具有一定程度褫夺公民自由和财产的两部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原则相同之处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表象。第一,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无论是刑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终极目标。在履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使命中,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应该既注重法益保护,又注重人权保障。第二,二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废除了类推制度,而且强调在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时候,尊重和保障人权(第5条)。因此,作为人权保障的罪刑法定主义和罪责刑相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也应该成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所应该遵循的“铁律”。第三,以构成要件理论为基础是二者基本的归罪原则。现代责任主义的兴起,在事关认定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时候,都强调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论是认定行为成立犯罪,还是认定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明文规定,都要求具备客观的违法性与主观的有责性。

三、两法的不同之处

尽管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基本原则以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更为重要。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法。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体系的编排、规范的内容、文字的表述以及法律后果上与刑法的规定极为相似,但二者的处罚结果具有本质的差异。其次,二者对被告人的命运和社会影响完全不同。适用刑法的后果,是给行为人以刑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而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的后果,仅仅是一般的行政处罚,不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不同的处理结果,对社会、对被告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9.课堂学习管理的原则 篇九

一、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则会降低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包括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状态。我国学者依据这些心理状态综合表现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如下条件: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能力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能力 它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康尼把洞悉描述为教师“脑后有眼”。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轻举妄动,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2、兼顾能力 指的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3、分段教学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 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照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堂活动。

4、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由学生接力朗读篇幅较长的课文等等。尽量组织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能保持在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5、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能力 比如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都是有很有效的。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发表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6、避免产生微波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责罚某一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在教师责罚某一学生时,应尽量避免使责罚的后果产生微波效应。微波效应指的是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的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为学生着想。因此,移情好比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期望

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教师的焦虑。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只有当教师的焦虑处在中等程度时,他才会努力改变课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造最佳课堂气氛。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维持适度焦虑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具有自知、自尊、自信、自谦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教师,才能有效地保护其自尊心,维持适度的焦虑水平,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代课堂学习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影响和支配学生行为的主要需求有以下三类:一是他们需要与其他人有积极的关系,这包括归属的需求、合作的需求、爱的需求等;二是他们需要学业上的成功,这包括对学习能力的需求、掌握学习内容的需求、满意自己的学习成绩的需求等;三是他们需要有影响环境的能力或者说需要有自主选择的感觉,这包括对控制环境的力量的需求、独立的需求、选择的需求、自由的需求等。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并巩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监控师生关系的性质,维持较高比例的积极记录;二是保持对所有学生的高期望;三是创造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的机会。

(三)创造积极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学习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设计并创造更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团体模式的活动。教师可以在学年开始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他们的同伴,并在团体活动中创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在整个学年中,要组织班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与同伴建立友谊并维护已建立的班集精神。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同伴辅导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来增强积极的同伴关系,强化支持性同伴相互作用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集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与同伴间的矛盾。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10.财务经理的基本职责 篇十

1、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的战略,并统筹公司财务战略规划的制定;

2、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新性的筹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包括投资战略及经营战略;

3、制定公司资金运营计划,监督资金管理报告盒预决算,制定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案和税收筹划方案;

4、参与对重大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的风险评估、知道、跟踪和财务风险控制;

5、未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及对外投资等事项提供专业的财务分析和决策依据;

任职条件:

1,财务类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先考虑;

2,五年以上财务经验,二年以上中大型企业财务经理工作经理;

2,熟悉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相关法律及企业财务制度和流程;

3,出色的财务分析、资金管理能力,融资经验优先考虑,精通公司内部财务核算和控制体系;

11.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十一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比较

以当前国内现状来看,我国财务会计标准体系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税收制度也在多年的改革中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两者都处于十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但在创建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互相协调的最佳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认清两者的真正含义,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使两者在发展中互相协助,互相促进,共同带动经济的进步。

一、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虽然在名称上的差异很小,但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在财务会计原则的处理上,如果以税务会计原则来呈现其税收规律,可以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而如果以财务会计的角度来审视税务会计原则,就会发现其中的多处不合理现象。因此,必须将两类原则合理运用并展开比较。

1.对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在财务会计中,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的关系,能够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其相关性的重点是信息的有效价值。而在税务会计中,其相关性强调的是税收计算时,收入与扣除的因果关系,既是纳税人所缴纳的费用与其收入的想关性。由此可以看出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两者所表示的相关性完全不同,也决定了其代表意义的差别。

2.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从税务会计原则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税法对历史成本原则是极为肯定的,在会计界对历史成本不认可时,税法仍遵循着历史成本原则。税法认可历史成本原则的主要原因是税款的征纳属于一种法律行为,必须依靠法律的支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可靠性较强,在涉及税务的诉讼中能够提供证据,因此,税法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放弃历史成本。而会计原则并非如此,其制度的特殊要求使得其需要多方资金流动,需要公允价值的支持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对历史成本原则没有太大的依赖。

3.对配比原则的比较

在费用的确认环节会涉及到配比原则的应用,也会应用到大量的会计计算。所得税对配比原则持认可态度,纳税人的费用要在配比当期进行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但在增值税方面,税法对配比原则是不予肯定的。增值税所面对的对象一般为劳务增值额,应符合支配比的结果,但增值税收取却采用发票制度,导致了增值税的会计信息量减少。在税法中,配比原则的应用工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差异。财务会计核算是对不同产品和不同地区的经营成果进行分类和收集。税法则是在完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相关性原则。

二、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比较后的思考

1.税务会计的进行要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

这种原则主要在两者混合的会计模式中得以应用。在一项交易按照会计准则确定后,才能对交易进行确定,并按照相关税法规定确认纳税款。这样做能够对已将确认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使其能够当期完成纳税。并根据税法的规定计量递延交易所应缴纳的税款,确定未来应支付或应退还的款项,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负债以及税率变更在未来的执行准则。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应遵循基本制度

虽然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的差别很大,也呈分离状态,但税务会计的执行要充分以财务会计为依托。不论在任何企业中,税务会计都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以财务会计为依托来达到对纳税人的监督。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体现在财务报告上,这是由于企业中的很多税务处理问题都会影响财务状况,这种影响将直接反应在财务报告中。在纳税申报制度上,税务会计会针对不同的要求,如实的反应申报的内容。另外,在减免税与延期税的制度上,要按照规定,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申报免税或减税。以当前的情况来看,税务会计的独立已经具备了很充分的条件,税务会计的独立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审视理财责任,有利于维护税法的严肅性,也能逐渐缩小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距,使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得到改革和发展。

三、结语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则,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和差异,能够使两种原则都得以发展。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对两者的相关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及配比原则进行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让税务会计的进行充分满足财务会计的计算基础,并令两者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和谐发展,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春阳.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区别[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2]李苏玲.我国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J].中国集体经济,2012(30)

[3]盖地.税务会计概念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2014(10)

12.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十二

技术状态管理是美国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军方在研制复杂武器的过程中逐渐将这种管理方法发展了起来, 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接受,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国防工业中首次引入技术状态管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依据相关的要求制定了一些标准和制度, 并且有效的实施落实下去。但是, 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 依然没有在核电厂应用技术状态管理认识方面达成一致。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核电厂应用技术状态管理一部分方面的内容, 提出了技术状态管理在核电厂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 核电厂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指的是在运行寿命周期之内, 采用一些技术或者行政的手段来有效的管理技术状态项目以及有关的技术状态信息。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技术状态管理过程中的活动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是技术状态管理策划、技术状态标识、更改控制、技术状态纪实以及技术状态审核等等。

技术状态管理策划:技术状态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技术状态管理策划, 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就是策划的输出。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该充分的发挥受控文件的作用, 对寿命周期内执行技术状态管理的职责和相关的权限进行仔细的描述, 并且对相关程序的引用详细的说明;要知道, 所有人员要想进行交流或者进一步的策划, 都需要依据这份计划来进行,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评审, 然后科学的进行调整。

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标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对产品结构的确定、技术状态项目的选择以及一些更改形成文件、技术状态基线的建立和分配编码给相应的文件或者技术状态项目等等。

实施技术状态管理的范围:在对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范围进行确定的时候应该严格依据应当识别设施中需要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系统、部件或者构筑物等等在设施中发挥的作用来进行。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构筑物、系统和部件进行分类, 分类的方式有这些, 支持设计基准安全功能;支持环境保护功能;支持设置完成其任务等等。此外, 依据具体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这些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技术状态信息:要对一些应纳入到技术状态管理的设施技术状态信息进行确定, 这些信息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设计信息、运行技术状态信息、采购、运行、维修设施以及培训活动中具有一些其他技术状态信息等等。设计信息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设计要求信息和设计基准信息。设计文件不仅会受到设计更高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其他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变化的安全标准、定期的安全在评价以及一些问题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不打算改进设施实际的技术状态, 也需要仔细的维护设计文件, 如果十分必要的话, 还需要重新的编制和整理这些设计文件。

更改控制:更改控制指的是对产品技术状态信息进行正式批准之后, 控制产品的一系列活动。核电厂场合的不同, 会引起表述方式的不同, 比如更改、变更以及改进和修改等等。如果站的立场是技术状态管理, 那么就需要更改控制。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按照阶段的不同来对变更核电厂的设计技术进行分类, 比如采购过程、安装过程以及调试过程等等。不同阶段的设计变更管理有着不同的管理程序, 在运行阶段, 需要修改的内容还涉及到其他的方面, 比如修改构筑物、系统和部件;修改运行限值和运行条件;修改规程和程度等等。更改控制的目的是做出更改时让设计要求、设施实际的技术状态和设施的技术状态信息保持一致。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时,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更改控制。更改的不同, 需要应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在考虑更改的时候, 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注意, 那就是对安全级别进行维持;对修改进行必要的限制;维持大修时间;合理的控制成本。在大部分情况下, 应该避免对电厂进行改进, 因为在改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的事情, 还不能对技术状态管理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

设计变更的启动:要改进运行电厂, 可能是这些原因所造成的, 比如要对现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加强, 因此就需要对当前设计进行改进或者保持;电厂故障需要恢复;对热工性能进行改进或者是对电厂的功率因子进行提高;此外提高可维修性和延长电厂的设计寿命也是设计变更的原因。在设计变更之前, 需要研究变更的可行性, 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解决方案的概念设计;对检查要求和监管约束条件进行初步对照;经济评价;时间因素;完成工作的组织方面;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等。

设计阶段:根据相关的实践经验表明, 尽量让原来的设计和建造组织来承担更改设计和现场实施的职责, 这是因为原来的设计和建造组织能够对受到影响的设计文件充分的理解。在实施文件的时候, 需要充分的考虑相关的信息和文件;依据职责可以对文件进行划分, 比如引用文件、设备鉴定文件、工程文件等等。在制定文件的时候, 相关的设计管理部门和运行组织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 甚至是安全管理部门, 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在现场实施之前, 应该做好相关的策划和日常安排等工作。在通常情况下, 设计管理部门应该在实施的期间派一些现场代表, 这是为了能够依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对文件进行及时的修改。

技术状态纪实:技术状态纪实指的是记录过拟议中更改的状态和已经批准更改的实施状态的技术状态信息之后, 所作出的正式报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应该开展技术状态纪实活动。技术状态纪实记录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技术状态信息、技术状态以及更改的处理等等, 这些记录往往是在技术状态标识和更改控制活动期间产生的。

技术状态审核:技术状态管理审核的目的就是对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 保证技术状态文件能够准确的反映设施现在所处的实际状态。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技术状态审核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功能的技术状态审核, 另外一种是物理的技术状态审核。

3 结束语

核电站工程的复杂性和技术状态的难控性为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实行技术状态管理提供了需求背景。本文简要分析了核电厂开展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从技术状态管理策划、技术状态标识、更改控制、技术状态纪实以及技术状态审核等方面对技术状态管理进行探讨,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运文, 陈学刚, 官博胜.技术状态管理在核电厂的应用[J].研究与探讨, 2006, 2 (1) :123-125.[1]李运文, 陈学刚, 官博胜.技术状态管理在核电厂的应用[J].研究与探讨, 2006, 2 (1) :123-125.

[2]万黎明, 孙世民, 李爱丽.技术状态管理在核电站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和科学技术进展报告, 2011, 2 (10) :34-38.[2]万黎明, 孙世民, 李爱丽.技术状态管理在核电站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和科学技术进展报告, 2011, 2 (10) :34-38.

13.营销管理四大基本原则 篇十三

原则一: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重要

经常听到某些营销经理对业务员说:“不管你是怎么卖的,只要你能卖出去就行,公司要的是销售额。”

这是典型“结果导向”的营销管理,在目前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上述观念不仅没道理,而且已失去了市场。如果哪个营销经理对业务员是如此要求的话,他最终肯定得不到市场,也得不到他所希望的销售额。这是一种典型的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营销管理观念。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结果只能由过程产生,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现代营销管理中最可怕的现象是“黑箱操作”和“过程管理不透明”,并因此而导致过程管理失控,过程管理失控最终必然表现为结果失控。

企业采取“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的营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管理最终的成败。我们并不完全反对依靠结果进行营销管理,通过对营销结果的分析,同样能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但实际上,“结果导向”的控制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因为结果具有滞后性,企业今年的销售情况好,可能是去年营销努力的结果,而今年的营销努力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现代企业营销决策中,必须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决策。如果单纯根据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的“营销结果”进行营销决策,进行营销管理,显然是不行的。

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到“每个营销人员每天的每件事”。将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发挥到极致的企业是海尔集团,他们对营销人员控制称为“三E管理”,即管理到每个营销人员(Everyone)每一天(Everyday)的每一件事(Everything)。海尔集团下属的某公司,虽然仅有四十多名驻外营销人员,但其总部的营销管理人员却多达四名,这四名营销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对营销人员的全部营销过程进行控制。每天早晨八点钟,总部的管理人员都要打电话对大多数营销人员进行检查,看他们是否准时到达指定客户(或工作地点)开展营销工作;每天傍晚五点至六点,营销人员都要准时与总部管理人员联系,汇报当日工作,包括到什么地方,拜访什么客户,商谈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公司提供何种帮助,客户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以及明天的工作计划。总部管理人员将汇报的所有信息记录在公司的“日清单”上。公司总部将根据汇报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调查汇报信息的真实性。营销人员每天也要填写“日清单”(相当于行销日记)。营销人员回公司报销、述职时,管理人员要对照“日清单”核定票据的真实性,然后才予以报销。

海尔公司对营销人员进行全过程管理的“三E管理”,起到了下列五大作用:第一,它使所有营销人员的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使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常常感叹的营销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状态彻底改观;第二,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营销人员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后,业绩难以再提高,往往是惰性使然,由于采取“三E管理”,营销人员时时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为动力,可以克服惰性,当然也有助于营销人员提高销售业绩;第三,“三E管理”通过营销人员记“日清单”,不断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每天都有进步;第四,通过“三E管理”,总部掌握了营销人员的销售进展情况,使公司能够在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时候向他们提供最及时的销售支持;第五,公司通过分析“日清单”,能够掌握市场总体状况,能够及时调整营销政策和营销思路。

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管理到“每件产品以什么价格流向哪个市场”。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难度要比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大得多。因为营销人员属于“内部人”,是“可控因素”,而经销商属于“外部人”,是“不可控因素”。正是因为对经销商的管理不好管,很多经销商不服管,对很多有实力有谈判地位的经销商不敢管,才导致众多企业对经销商管理失控,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失控。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急需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二是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问题。

对经销商不敢管是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那些实力强大的经销商,更是不敢管不敢问,害怕关系弄僵影响销售。实际上,对经销商越是不敢管,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就越差,对企业的危害就越大。格力公司对经销商管理的一个原则是:只要违反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一次,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经销商,来到公司要求特殊待遇,不服从公司的管理,公司营销经理不仅没有理他,而且毫不犹豫地把他开除公司的经销网。正是由于格力公司对经销商敢管,因此,格力的经销商都是最优秀的经销商。

原则二: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

“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这是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精髓,这三句话同样可以有效用于营销管理,而且应该成为营销管理的精髓。

“该说的要说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营销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营销管理的对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都必须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避免营销管理过程的随意性,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在营销管理中必须树立“法”的权威性而不是人的权威性,营销管理的“法”就是营销管理制度。因此,成功的营销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营销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依制度管理。

想到哪就管到哪,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是营销管理之大忌,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营销管理现象,根治这一管理弊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该说的要说到”这一营销管理的基本理念。

“说到的要做到”这句话的涵义要容易理解得多,但执行的难度也大得多。“说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内容,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权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执行或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见到”是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盲区,它的涵义是指:凡是已经发生的营销

行为都必须留下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营销人员每天的工作要通过《行销日记》留下记录,理货员的理货工作要通过《理货记录》留下记载,与客户的交易要通过《客户交易卡》留下记录,营销人员发生的营销费用要通过《费用控制卡》留下记录,对客户的考察要通过《客户信用评估卡》留下记录,对市场的考察要通过《市场考察报告》留下记录,营销人员每月(季、年)的工作要通过月(季、年)度业绩报告留下记录,客户(营销人员)的来电要通过《电话记录卡》留下记录,现场促销要通过《促销报告》留下记录。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是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对营销管理有三大作用,一是建立了责任(业绩)追踪制度,当每件事都留下记录时,就很容易对事件的责任进行追诉;二是使营销过程透明化,能够有效避免营销过程中的“黑箱操作”现象和营销人员工作中不负责任的现象;三是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营销记录进行总结提高。

原则三:预防性的事前管理重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

营销管理人员通常有两种典型的管理方式,一种人习惯于“问题管理”,另一种人习惯于“预防管理”。

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管理特点是哪里发生问题,就到哪里解决问题,“问题管理”属于事后纠错式的管理,这种管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

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特点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已经预料到问题可能会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一个企业的营销管理,不可能没有事后的“问题管理”,但问题管理太多,只能说明管理的失败。一个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人员,不管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不管他曾经解决的问题难度有多大,不管他曾经做出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这样的管理者总是很难成为最优秀的营销管理人员。最优秀的管理者总是由于他们的远见和洞察力,由于他们的调研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营销管理者,可能并没有习惯于问题性管理者那样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的管理经历由于预防了问题的发生而显得平平淡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没有做好预防性营销管理的企业,必然会由于问题成堆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这又使得他们缺乏时间和精力去预防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要做营销管理的预防性工作,就必须加强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的苗头,发现问题的规律,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一个成天坐在办公室里的营销管理人员是很难做好预防管理工作的,每个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明白:他的工作场所在销售一线,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提前发现问题。在生产领域,最优秀的生产管理人员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走动管理”。在营销管理领域,最优秀的营销管理人员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还是“走动管理”,即要经常到市场上去走一走,去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

普遍的管理者,解决问题后就完了。而优秀的管理者还得思考问题的性质,是例外问题还是例常问题。例外问题是偶然发生的问题,而例常问题是重复发生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

解决例常问题后,需要建立一种规则、一种政策、一种原则,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根据原则处理就行了。

原则四: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

长期发来,我们更多地把营销当作一种艺术,经验、悟性、灵感和个人的随机应变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可以称为“精英销售”或“英雄主义的销售”。那些企业拥有了几个优秀的营销人员,靠这些优秀营销人员个人的杰出能力,就能为企业在市场上打出一片天下。营销经理们总是千方百计从各种渠道挖掘优秀的营销人才。遗憾的是,“营销精英”们的跳槽频率极高(他们总是竞争对手挖墙角的对象),管理起来难度也极大。他们既能为企业开发市场,也最容易毁掉企业的市场,甚至将客户带往竞争对手。“精英销售”体制还给企业带来一个问题:当企业没有找到或没有培养出销售精英时,企业只有通过那些普通的营销人员反复“花钱买教训”和“交学费”来获得提高。这是代价和风险极高的营销体制。

观察世界优秀企业的营销管理,发现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优秀企业更重视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推销能力。如何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国外优秀企业不仅能够把生产过程标准化(如麦当劳仅标准化操作手册就有几百本),而且尽可能地将营销过程标准化,如可口可乐公司不仅将产品在超市的陈列方式标准化,而且对营销人员巡视市场时是顺时针方向走还是逆时针方向走都有明确规定。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营销手册,营销人员人手一册。有些企业更深入一层,甚至将经销商的销售过程规范化,如松下公司仅客户销售手册就有几十本,营销人员经常性地对经销商进行标准化操作与管理培训,从而保证每个经销商都能规范运作。

标准化的营销程序与标准化的营销管理,通常在对营销各方面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和优秀营销人员的“经验”与“教训”而制定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避免营销人员反复“交学费”,避免由于营销人员个人经验、能力、悟性等不足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一个平凡的营销人员,只要按照标准化的营销程序从事营销工作,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失误,并取得超乎个人能力的业绩。

14.管理中的沟通原则 篇十四

一、自查自省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缺点,遇事多找主观原因,自我检视,主动承担。要

多审视自身不足,不断反省、总结、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人做事要心胸开阔。

二、大局为重的原则:一切从工作出发,从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出发,树立大局观念,站

在更高的立场、公正的立场,避免为枝节小事纠缠,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三、主动沟通的原则: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意思,不同的沟通方式,效果大不相同。要

做到采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有效达成共识、达到目标。

四、善意尊重的原则:对同事和领导要做到善意、尊重、理解、包容。在坚持原则的前

提下,要主动沟通,淡化分歧,避免意气用事,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异见,互谅互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俗语谓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尊重应发自内心,而不是做个姿态,要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之所长,他人之优点,向他人学习。

五、淡泊明志的原则:要艺术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工作中有好的点子,可以主

15.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原则与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原则,方法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已经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 公司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管理方法势必遭到淘汰。公司的财务系统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就是敢于创造性的改进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财富。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 绝不会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他们总是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永争第一, 合理配置、优化整合资源, 努力将持有的金钱转化为更多的社会财富。典型的财务管理创新就是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方法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改变, 通过不断研究并发现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为该公司、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产生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一般原则

1、机会研究原则。

有计划、有目标的财务管理创新往往是从研究机会入手, 从彻底地思索并发现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产生的源头着手。比如一个新的金融服务项目的面世, 对一个企业而言也就出现一个新的融资机遇。然而, 所有财务创新机遇是否可行必须进行客观务实的思考和评价, 单纯关注机会的来头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不时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评价。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不但需要定量评价, 还需要定性评价。与此同时, 每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明白, 创新财务管理绝不允许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必须经常进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考虑问题非常全面, 不但钻研财务报表, 而且也关注民众的投资理财行为, 明白民众的心理期许和财富价值观。

2、通俗易懂、目标清晰原则。

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务必做到通俗易懂、目标清晰原则。它应该只是办好一项单纯的事情, 以避免过于繁杂导致混淆。创新财务管理往往会出现问题, 如果太深奥, 是难以实施推广。有用的财务管理创新总是简易实用, 而且是以简单、明了、有步骤的运用为目标, 并能适应企业需求, 创造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阻碍企业创新财务管理的很大原因是尽管企业经济实力强、资本雄厚, 但往往组织机构庞大、设备过于先进繁杂。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公司总是缺少创新财务管理方法的动力, 就是因为资本雄厚, 财大气粗, 花钱大手大脚, 没有资金压力;组织机构庞大, 管理不精细不到位, 设备过多且太繁杂, 工艺流程过于精细, 势必妨碍创新公司的财务管理方法。

3、有效性原则。

(1) 对创新的理财思路积极尝试; (2) 注重实用优先于理念钻研; (3) 不必依靠体系复杂而僵化的财务系统; (4) 不必太刻意去抓大放小。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没有必要苛求巨大经济效益。实用的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一般都是从小事做起, 针对的是非常详细的事物, 仅仅花费少量的人力和财力, 或者是从一个小范围内着手开始, 要不然的话就会造成船大掉头难的现象。同时, 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如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 基本上都要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

4、全员参与的原则。

企业财务活动与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流程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活动离不开各部门、各位员工积极参与, 甚至包括了合作商的参与。如果缺少他们的参与, 创新活动将难以正常开展, 也就无法真正取得成功。在实施财务创新的过程中, 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 征求各个方面的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 这将大大有利于财务创新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5、激励性原则。

企业财务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诸多部门和人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大力倡导固然是重要的, 但单依靠于少数人的推动是很远远不够的。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 调动更多人的参与积极性。针对那些能给出创新活动可行性实施办法的人员要给以鼓励或者奖励, 也要针对那些积极推动财务创新实施的人员给以鼓励。通过种种激励措施, 以便更有效的推动创新活动实施, 并加快财务创新活动的周期。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1、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和所有创新活动一样, 财务管理要真正做到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 突破各种陈旧的观念和操作习惯的束缚, 积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 才能去思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过程中可能的创新点, 可以落实行动的创新办法。同时, 财务创新本身涉及要催生新事物, 要改变老的操作方式, 这难免受到一定的阻力, 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创新提出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要坚持自己的创新主张, 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来面对和解决创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压力。

2、构建起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氛围。

氛围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是极为明显, 在充满了创新的氛围中, 一般人也同样可以变得才思泉涌、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假若在不具有创新氛围内工作, 即便先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也会变得保守。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创新的主要原因是胆怯, 胆怯会让他们丧失应有的精神。我们需要营造出具有创新的氛围, 让大家能够克服胆怯, 允许大家出现失败的情况。

3、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去量身定做合适的考核指标。

现在大家对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于财务管理创新进行针对性的考核, 只有通过考核方能将创新落在实处。虽然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难以用实际的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 但是还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考核。财务管理创新需要与市场相互联系, 如果不是构建在实际的市场需求上, 即便再好的想法也是没有任何用处。

4、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要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二要培养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三要培养他们转移经验的能力;四要培养他们的借鉴能力;五要培养他们思维、工作方面的灵活性;六要培养他们进行财务评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公司财务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胡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实现途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年。

上一篇:文体活动计划表下一篇:表扬学生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