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7篇)
1.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篇一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课时结构: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
2.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术的鉴赏及其意义。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含义
二、美术作品的分类 1.艺术门类划分 2.形式语言划分
三、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含义首先,我们要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板书)。(拿出天安门这张图)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当我们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对,崇高、壮丽、神圣的情感,好,请坐。我们对天安门的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更来自于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我们对中国历史认知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蕴含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我们再来欣赏这两幅图,这一幅是张萱的《捣练图》,这一幅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这两幅图都是以妇女为题材,前者画的是宫廷妇女捣练的场面,给人以优雅和平、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后者画的是三个贫穷的妇女在麦地里向前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同情。为什么两幅都是描绘妇女的劳动场面的绘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作品的社会背景,好,请坐,这就需要对作品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画家本人加以考察,才能理解画家的表现意图并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两幅不同国度、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别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所谓美术鉴定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美术鉴赏的本质特征是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分类
我们看这些作品,我们发现在艺术形态和作品形式上它们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属于不同的美术门类,我们首先要将其分门别类,按各自的艺术特点去鉴赏。(板书)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美术根据其(板书)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在这六类中又可以按照材料、题材、形制、功能等划分出不同的美术种类,如中国画、油画;历史画、风景画;浮雕、圆雕;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比如这两张图这一张是建筑设计,这一张是家居设计,就是按功能分类的。按照美术的(板书)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三、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那么我们就要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板书)。我们知道美术社会存在的产物,因此它负担着社会功能的角色,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有一位名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会失掉一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的鉴赏,同学们下来可以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作业布置:
选取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名作,搜集资料并做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1、什么是美术鉴赏。
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2、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三、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1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2捣练图(中国画,宋代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张萱(唐)(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3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1857年,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法国)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他说:“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他又说:“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库尔贝更危险。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从画坛上清除”。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其实,米勒是个不问政治的人,他曾说过,“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所以当库尔贝邀请他做巴黎公社委员时他拒绝了。他的作品只是由于它们的极度真实性而被不自觉地赋予了社会的意义。不过他的真实性与库尔贝也是不同的,他借助的是印象和气氛,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那些特征性的东西,因此他反对用准确无误地描摹自然和具体的细节来说话(这与勒南兄弟亦大有区别),因为这些细节会破坏他常说到的那种“思想”和感觉。他认为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动作和特定的环境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他只画一个人,或把人物变成环境一部分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从不像库尔贝那样使人物突现在画的表面上,也不以强烈的肌理来造成直接的真实性,他将这一切都融入画面之中,所以他在保持人物结实的造型的同时,又赋予画面以诗意。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难怪有人通过他的画看到了起义者的脚步。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象征派画家雷东也给他的画以高度评价。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4萧景墓石辟邪(石雕,南朝•梁)
在南京和丹阳一带,已发现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的陵墓石雕31处,其中29处的石雕保存较好。这些石雕,包括神道两侧的石柱、石兽和石碑等。石兽相对而立,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长独角的叫“麒麟”,均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只能用于帝王陵墓。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这些象征权势的镇守、护卫陵墓驱邪的石兽,形象在狮虎之间,更似以狮子为基础的夸张变形,肩有羽翼,多作昂扬张口、挺胸迈步状,形体硕大,粗壮厚重。其雄强威武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南朝时期雕刻的代表。
萧景墓石辟邪,是上述石兽之一。其形态为挺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在控制着这一地域。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艺术家为了突出给人这一感觉,在造型上强调前挺的胸脯,夸张胸部的圆弧线,缩短腹部,夸大后腿上部肌肉和臀部的圆弧线,加粗四肢,弱化关节,夸张巨爪和大口巨舌,强调壮实和硕大的体量感,突出凶猛有力,又能使四肢非常协调地支撑身躯。它头部稍小且向后,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昂首动态,体现灵巧性,又能造成金字塔般的稳定感。该辟邪厚重而不笨拙,稳定中又有动感,雄浑威猛,似内蕴无穷的力量。它头颈不分,全身处处运用弧线、圆形,除肢腹之间镂空外,全身无繁琐细节,连尾部也紧贴臀部扎地,羽翼仅用线刻而成,加之变形加粗的四肢和夸大的巨爪与底座紧紧连在一起,都使其不易破损,所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较完好,不能不说与其造型有关。石辟邪的单纯、完整和矫健的外轮廓,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至今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和美的感受。5奔马(中国画,1951年)徐悲鸿 作者简介请参照第14课相关内容。
这幅《奔马》在表现方法上,将西洋画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徐悲鸿以中西融合的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以使之具有面对现实的能力的思想。在主题上,他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徐悲鸿给这幅作品起名《山河百战归民主》,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情感寄托。
6根扎南国(纸本彩墨,1998年)吴冠中
吴冠中(1919—)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并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吴冠中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深刻影响,一生从事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清新、明快,注重美术的本体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气息。在《根扎南国》中,吴冠中以他特有的手法,以点、线、面、色的结合,塑造出南方特有的郁郁葱葱、繁茂似锦的大榕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享受。吴冠中还十分注意理论上的总结和著述,他对美术的形式美的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和《风筝不断线》等文集,以及各种个人画集。1991年吴冠中获法国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7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局部,纸本水墨,81.2厘米×30.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梁楷(宋)
梁楷(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性情豪放,不拘礼法,自号“梁疯子”。梁楷早期的人物画细密工致,后变为简练粗放、纵笔挥洒,寥寥数笔便能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称他的这种画风为“简笔画”,这是梁楷对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突出贡献。现存的《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即把那种桀骜不驯、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既得力于画家对李白的性格特征的正确把握,也和他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笔法密切相关。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可谓之极品。中国奥运中心垒球场设计方案
这是为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个垒球场场馆方案。作为建筑设计,既要从审美的角度实现其造型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其功能上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及其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色彩、造型和高低等方面)。从造型上看,该设计极为简化,只在一面形成一个敞开的盖顶,这种极少主义式的设计显然是来自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就像里特维特的《红蓝椅》一样;在功能上,该设计以三角形来适应垒球比赛的需要,在其周围建起层级式的观看台,并在周围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环境上,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周围的情况,但从其视图上就可以看出其高度、造型和明亮的盖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8红蓝椅(木质上色)里特维特(荷兰)
《红蓝椅》是“风格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设计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采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或几何形态构成,没有任何隐晦或掩饰,色彩元素也仅限于红、黄、蓝三种原色,可以说,它完全是按照“风格派”创始人之一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只不过蒙德里安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绘画,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则是立体的。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把真实的椅子,但从功能上说,它却并不具有实用性,因为人坐在上面并不舒服。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由标准化的几何构件组成的,这就为此后现代设计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参照和依据,这一点是开创性的;其次,它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语言,使之终于摆脱了传统家具设计的阴影,宣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和独立,由此成为现代形式主义设计的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筛谷的妇女(油画,131厘米×167厘米,1854年,法国南特美术馆藏)库尔贝(法国)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画家。生于法国东部的小城奥尔南市一个葡萄园主的家里,从小就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并接受他祖父给他灌输的革命的思想。家庭的宠爱和较好的生活境遇使他自小就养成了自信和敢说敢为、我行我素的性格,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库尔贝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要说老师,对他来说就是先辈大师的作品和自然。他从先辈大师那里吸取创作灵感和技巧,而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思想,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技巧服从思想,思想加强了技巧。这就是库尔贝艺术的主题:使艺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库尔贝积极参加社会的斗争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库尔贝积极支持这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并担任了公社革命委员会委员、造型艺术委员会主席、公社第六区顾问、公社驻美术学院代表和教育委员会委员,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的美术趣味的工作。这一切行为使资产阶级恼羞成怒。公社失败后,便以“杀人、煽风点火和招兵买马、篡夺公职并合伙毁坏古迹”的莫须有罪名将他逮捕并处以323091法郎68生丁的罚款,将他所有的作品及财产没收。1877年12月31日库尔贝客死瑞士。
1855年,库尔贝为反对官方美术的虚伪并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对面自建了一个小棚子,举办了以“现实主义:库尔贝,他40件作品的展览”为题的个人展览,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提出“绘画实际上就是具体的艺术,它不是别的,就是对现实的即存事物的描绘”的观点。他企图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描摹下来。在这次展览上,库尔贝展出了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其中就包括《筛谷的妇女》,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企图客观地表现视觉真实的愿望。当有人要他画宗教画中的天使时,他一口回绝,说他无法画出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长翅膀的人。因为库尔贝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像他宣言所说的,“我的心愿全然不是要达到为艺术而艺术那个无益的目标,„„要按照我的所见来表达我们时代的风格、思想、面貌,不仅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要创造活生生的艺术这才是我的目标”。正因此,库尔贝在《筛谷的妇女》中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他所常见到的农村妇女劳动的景象,表现了劳动者特有的健康的美。
舞蹈(油画,260厘米×389.9厘米,19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马蒂斯(法国)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年轻时曾从事法律工作。有一次生病住院,闲来无事读了一本绘画方面的书,使他对美术产生了兴趣,遂立志终身从事美术,这年他21岁。1891年马蒂斯考入巴黎朱理安学院,1895年成为当时著名象征主义画家摩罗的学生。
马蒂斯的艺术主要植根于后印象派,不过经过几个复杂的演变之后,马蒂斯彻底脱离了后印象派,但他更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从1904年开始,马蒂斯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强烈的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他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传统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手段被他弃置一边,只是在构图上还显示出有秩序的现实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蒂斯又开始了对日本绘画和非洲艺术、阿拉伯图案的借鉴,这使他的艺术日益个人化。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地舞动着。据说,马蒂斯的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瓶画和民间舞蹈。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教育
亦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通过美的教育而使人性发展和完善的活动。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而逐步培养人的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爱憎观,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逐步培养和提高人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在没有任何强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最终达到人性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自然和艺术领域,还应包括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养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西方,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开始注意倡导审美教育;在近代,对审美教育给予极大关注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J.C.F.Schiller,1759—1805),他认为要把人性从自私和腐化中拯救出来,使人的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又称理性冲动)协调一致,使不合理的社会变成合理的社会,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教育并非获得人性解放的最终条件,而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审美鉴赏力
是指人的一种历史地形成的鉴别、认识和评价现实现象和艺术品之美丑的能力,亦称审美判断力。它是审美主体(人)通过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而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差异。从社会性的角度说,任何主体的审美鉴赏力都是受到一定历史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制约,因而具有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主体的生活经验不同、审美修养的不同,审美鉴赏力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它既是依赖于个人审美趣味的单独判断,同时又普遍有效。德国美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把它归于“先天共通感”。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共同的审美鉴赏力是同一社会关系的产物。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但依赖于直接鉴赏经典艺术品,而且还依赖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真伪、美丑观念。
3、美术分类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以自然和人造材料,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美术。为了更好地理解美术,人们做出了各种努力。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与表演、诗歌、文学、音乐等艺术并列。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于是,人们又根据各个艺术门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而把美术划分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内。
由于美术既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又是流动的文化精神形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现象、美术形态和美术门类,同时,美术的创作和鉴赏又是复杂而开放的,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本质上说,任何关于美术的定义、概念和理论都是不完整的,只是我们理解美术的参照。
四、小结
(一)本课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应把握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上下功夫。
(二)参考案例分析、设问研讨和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方法。
2.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篇二
关键词:美术鉴赏,人文意义,美术
美术从它形成那天起就注入了人类情感,美术作品是倾注了美术创作者对生存、生活、人性、价值等人文观点的产物,优秀的美术作品必定包含了美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着美术创作者对事物独特的审美眼光,并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对理想文化价值的追求,从这一点上讲,每一位有成就的美术创作者,都是我们人格的榜样[1,2]。
工科类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
美术鉴赏课在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不高,觉得美术鉴赏太抽象,现实生活中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也不多,而且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多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技能要求高,学生不愿意花费多余的时间对美术鉴赏进行深入了解。最后,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师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情交流,致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兴致不高。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多元的审美观念,养成优良的精神文化品格,我们必须改变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鉴赏过程中,营造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为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创造条件。
美术鉴赏中体现的人文意义
1.促进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
人类历史生活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伟大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这对于建立具有包容性的豁达的人格品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2]。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时代的文化含义,学会理解各民族艺术的价值,认同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3]。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大胆运用朱红、粉白等色彩,仕女们身穿纱衣长裙,挽着高高的花髻,高髻上簪牡丹,下插茉莉,让人物显得优雅、高贵、明丽。画家巧妙地将仕女手臂上的轻纱染成淡色,完美地展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给人以柔和、恬静的美感。
美术鉴赏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创作背景的美术作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感受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创作意图后,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他乡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充文化思想储备,懂得欣赏不一样的美术形式,形成多元的审美眼光。
2.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美育可以使学生以审美的和艺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高校美术鉴赏则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体验便是在对作品的感知和价值评价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养成高尚情操[2]。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和菊花,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梅花最令美术创作者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桃李在春光灿烂时争艳,而选择在天寒地冻、万物枯萎时,独自傲然挺立。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傲然挺立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就是那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为世人赞赏。
空谷生幽兰,兰花总是生长在深山野谷,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在南宋灭亡之后,宋人郑思肖隐居吴中,平素喜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叶,不着泥土,暗喻南宋大好河山被异族践踏,表明自己不忘故国,誓不与元朝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大凡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中国人善于将自己一片真情负载于花草树木之中,从而使花草树木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不同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多样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在不知不觉的美术鉴赏过程中,弥补了学生审美体验的缺失,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水平[5]。
3.在审美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和综合人文素质
美术是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美术鉴赏学习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学习[4]。美术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人物故事和艺术作品,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指导作用[6]。
齐白石家境贫寒,干过农活,学过木匠,绘画生涯从雕花木工和民间画开始,既摹古人真迹,又习诗文书法,游览名山大川,他谦虚朴实又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并济,工书俱佳。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的画善于从经典样式中推陈出新,故而能直接感动人心,向世人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统一,使中国画受到国际的重视,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晚年先生面对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给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不跟任何人来往,宁愿挨饿,也不屈服于恶人,这些不畏贫寒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畏敌人,勇于对邪恶势力说不的民族精神,更深深触动了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性画家之一,被誉为是中国艺术市场上的奇迹。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生活非常简朴,一直“蜗居”在自己的袖珍书房里,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临窗的书桌和椅子,简简单单,这便是书房的全部。对待作品的态度,却不似对待生活这般随意,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去,也从不为金钱画画。吴冠中先生在取得了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后,仍然能够艰苦朴素地生活,不骄奢淫逸,不被金钱腐蚀,对自己的作品高标准严要求,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些美术大师的优良品格,就是学生人生旅程中的灯塔,每当遇到现实的挑战而无从下手的时候,请想想他们曾为我们作出的表率,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总之,美术鉴赏并不仅仅是对画画技巧的学习,它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不同的创作背景下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4],并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平:《让美术鉴赏充满人文的情感和关怀》,《文学教育》2010年第8期,第95-96页。
[2]解玺:《试谈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青少年日it(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53页。
[3]付龑:《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4期,第145页。
[4]陈颖魁:《让美术鉴赏教育散发人文气息探究分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1期,第191页。
[5]黄斌:《人文精神的体现——试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美与时代》2006年第7期,第89-91页。
3.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意义 篇三
一、美术鉴赏的内容及目标
1.绘画。这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中国的敦煌壁画、中国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及法国印象派的油画,都属于世界美术史上最典型的代表。
2.雕塑。这是指采用雕刻、塑造等手段,使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可视、可触,占据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逐步脱离实用工艺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如中国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充分展示了雕塑艺术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3.工艺美术。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产技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種美术形式,它一般分作实用工艺美术和特种工艺美术两大类。在美术这个大家庭里,工艺美术是最庞大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在我国各种美术形式中历史最为悠久。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工艺;汉代的织绣工艺等,都成为世界工艺美术灿烂的代表。
4.建筑艺术。这是人类将自然改造得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创造,它是汇集了实用和审美的一门艺术。中国蜿蜒万里的长城以及古典园林;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等,都是历史悠久、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
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就是要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二、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将情境作为正确解读图像的三个变量之一,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文化情境才能真正理解美术作品。比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家并不是一般地描写一位女性的面貌,而是把她作为一个刚从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新的女性来刻画。画家敏锐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的微笑,娴静而端庄的姿态,一切细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美。这时候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文化情境,让学生了解当时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制度、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解读画家刻画蒙娜丽莎端庄安详的神态和极为神秘含蓄的笑容,不仅仅是出色地表现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阶层女性,而是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美,学生进而更深层地领会到美术作品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受到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人的情操。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等崇高情怀的理解与演绎。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使他们形成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鉴赏是一种认知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像人类一切认识一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不是只有一次就停止,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人们观赏美术作品,是由视觉做引导,以作品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的,随之,观赏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审美经验去领悟与理解作品。这其中包含着观赏者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进而达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欣赏能力的高低是与观赏者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来说,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等,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达到妙悟。
三、美术的审美娱乐效用
美术有别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它是一门造型的、空间的、视觉的艺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大量、广泛地接触到各门类的美术。通过美术欣赏,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从而影响社会。因此,艺术的社会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鉴赏。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一个艺术作品,要是缺乏艺术魅力,不为人们所欣赏,它的教育作用就会落空。如果绘画作品无人感知,将是一些遗弃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块,作品只有通过接受主体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正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将鉴赏者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四、美术的教育功能
美术具有教育功能,但美术不是道德教材或布道书,它的教育功能隐藏在审美价值之后。如宗教巧妙地利用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创造了宗教艺术。以佛教艺术为例,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也许比佛经更大。中国的佛教艺术遍及大江南北,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和雕塑、乐山大佛以及数不胜数的寺庙,无不体现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唐代雕塑的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一大佛,以整座山开凿而成,大佛的耳朵可容二人,它的脚上可坐百余人。面对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合处开阔的江面,目光宁静悠远。乐山大佛本身就让人感到佛的庄严与慈悲。宗教就是这样利用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宣传它的意义的。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感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视觉不仅给人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可以说,美术鉴赏是对学生进行视觉训练最有效的科目,是学校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奚传绩.美术鉴赏[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谈谈叶维廉与中国古诗的鉴赏 篇四
叶维廉认为, 古诗句法的灵活性, 使得诗歌语言所呈现的物象之关系不固定。以诗句“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为例, 诗中的“茅店”与“月”、“板桥”与“霜”之间的空间关系自然而然, 它们之所以存在“上”、“下”、“旁边”等空间关系, 完全有赖于我们“观看”的视角。古诗句法所示物象关系的不确定性, 为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灵动的审美空间。另外, 如果把这种自由灵活的物象关系固定化、单线化, 古诗意趣则大为逊色。以诗句“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为例, 如果把它解读为“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 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 或“有人独立在落花里, 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 这种白话式解读似觉不妥。叶维廉忌讳古诗的白话式解读, 比如, 把“潮平两岸阔”解读为:“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 显得更加开阔了”。在他看来, 读者原本可以直悟“潮平”与“两岸阔”的景象之美, 而经白话式解读, 读者的“先感后思”变为“先思后感”, 诗味大为减缩, 此谓“神韵无须理路言诠” (钱钟书《谈艺录》) 。
白话式解读将中国古诗“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关系, 固定为单线、限指、定位的关系, 由此遮蔽了中国古诗固有的意绪神韵, 这明显是受到重理性逻辑的西方文法的影响。叶维廉批评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中的“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现象。以杜甫的诗句“绿垂风折笋”为例, 叶维廉设想:“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 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 警觉后一看, 原来是风折的竹子。”可见, “绿—垂—风折笋”是一种“经验的文法”, 而王力把它视为倒装句, 译作“风折之笋垂绿”, 这是经验过后的结论, 不是经验的过程, 这种知性诠释过滤了“经验的真质”。
依“经验的真质”鉴赏古诗, 则须整体感悟。我们与外物接触时, 不仅有知性活动, 同时还伴有视、听、触、味等诸多感觉活动。为了不遮蔽其它感觉活动, 古诗鉴赏“不要让‘思’的痕迹阻碍了物象涌现的直接性”。如把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解读为:“大漠的孤烟 (是) 直 (的) 。”其中一个“的”字, 则把“大漠”、“孤烟”和“直”三者融凝而成的绘画与雕塑并存的复合美感效果, 化为平淡无奇的单线叙述。世界原本圆融未分, 所谓“时间”、“空间”、“因果”等等, 只是一种人为的指义观念。经由人为观念的“介入”, 我们的整体感觉减缩为单极的指义行为。
诗歌不是直观感觉的复印, 不可能“不涉理路”。如把“意象”与“命题”作为诗歌的两个核心元素, “命题”亦即诗歌中揭示主旨 (意义) 的文字 (名言警句) 。相比而言, 诗歌的“意象”部分占主位, “命题”部分则居次位, 有时甚至被“意象”溶解。
诗人作诗时, 为保留思维介入之前的物象状态, 往往利用“说明而犹未说明”的语法制式, 把思理暗藏于物象中, 尽可能还给读者一个对于物象的“初体验”。这就要求读者不能以“因如何所以如何”的逻辑思维去解诗, 而应调动诸般感觉去体验诗。同时, 也只有充分调遣读者的各种感觉意绪, 方能步入诗美佳境。
摘要:受西方知性思维的浸染, 中国古诗在现代诠释过程中, 其固有的生命情调与审美意趣常常受到遮蔽扭曲。叶维廉从中国自身的语言、历史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美学理路出发, 致力于阐扬中国古诗本有的美感经验与运思机制, 其识剔骨见髓, 启人深思。本文以此为基础, 拟对相关问题, 作一番探讨。
5.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篇五
龙头舴艋吴儿竞, 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鉴赏试题附有注释:“张先, 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 时年作者86岁。笋柱, 指竹制的秋千架。”其中一则鉴赏题说:“‘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 请结合词人的感情作具体赏析。”
对此句体现的作者感情, 3/4的考生答案为“叹时光流逝年华衰老”或“年迈体弱生活孤寂。”这与参考答案“表现词人游乐一天后, 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相去甚远。
我问学生, 一首描写寒食节欢快热闹的词作为什么竟然读出了孤寂悲苦呢。学生说, 注释里写得明明白白, 此时词人86岁, 年老体衰, 白天看过热闹, 晚上歌歇人散, 剩下一个人孤零零独立空院, 加上月夜冷清静幽, 杨花飘零, 自然要生出悲苦的心情;而且, 老师您看, “无数杨花过无影”与人生岁月一去无踪影不是十分相似吗?
看来试题下关于作者86岁高龄的注释帮了倒忙。
学生的读解犯了两个错误:一强调了读者的主观性, 二忽视了解读的整体性。学生的逻辑是, 既然词人年迈体弱, 自然来日无多, 既然来日无多, 当然会哀叹愁苦。这是读者根据注释“86”强加给作者的, 此为主观性。既然白天热闹让词人老意象与愁有关, 并且, “杨花过无影”与人生岁月一去无影踪十分相似, 那此一句就是表现悲苦的了, 这又是断章取义, 须知解读诗歌一定是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体悟情感要特别注意统一性和整体性。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的上阕先写白天寒食节热闹的景象, 龙舟竞渡, 鼓声震天, 秋千频荡, 笑声盈盈, 呈现的是欢闹喧嚣。但上阕并非只有喧嚣。“芳洲拾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 这里我们看到了词人的行踪, 他从欢闹场抽身出来, 去了郊野 (也许独自一人, 也许三五好友) , 踏青拾翠, 在自然山水间, 在和风丽日里, 沉醉悠游, 以致忘归。虽然周围陆陆续续有人来, 但整体上不是喧嚣。由此可见, 词人并不只是特别地喜欢热闹, 反而是寻找人少处踏青拾翠, 这似乎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喜静。而下阕呈现的全部是人群散去后的宁静, 笙歌已放, 山暝院静, 月亮升上来了, 一派清明皎洁, 满世界都沉浸在朦胧银辉里, 澄澈明净, 词人置身院落, 畅神写意。爱热闹也爱宁静, 或者说爱热闹更爱宁静, 这才是词人通过词句呈现出来的情感。从词句中读出悲苦是经不起推敲的:全词共八句, 前六句都是喜爱欢欣, 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而悲苦, 情感变化太突然, 前后不谐调。如果说通过后两句的月色清幽和无影杨花挖掘出高龄词人的淡泊心境和闲适情怀, 是可以的。
让学生误读的主观原因当然是学生自身鉴赏能力偏弱, 客观方面无疑是那个画蛇添足的补注。如果没有补注, 这首词文句浅显, 我想学生通过想象, 体悟词人在寒食节当天的喜悦, 是毫无难度是可以探讨一下什么是好的、必要的补注。
首先是为什么需要补注?诗歌鉴赏要得分、得高分, 学生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赏读能力和答题能力 (主要是答题技巧) 。这些年通过一线教师和试题研究专家努力, 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 虽然较为死板, 但还算有规律, 学生只要依样画葫芦, 就不会出大问题。真正让学生头疼的还是读解诗歌。读解诗歌的能力是由生活经验、百科知识、阅读方法等一起形成的综合素养。要鉴赏诗歌, 先读懂诗歌,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当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 教师最容易提供帮助、最直接有效的就是百科知识。试题中的补注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学生理解诗歌铺路搭桥。
高考诗歌鉴赏题附有补注十分普遍, 2008年全国十八套题, 有注释的占14套, 2009年有12套。补注涉及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字词注释, 二是背景知识。其中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所属朝代、人生经历、政治主张等。
其实, 试题中的补注除了帮助学生理解之外, 命题者还有一个隐含的动机:便于阅卷。因为“诗无达诂”, 学生多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说, 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没有对与错之分。如果尊重学生的解读, 他们的答案 (虽然不是最佳答案) 恐怕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话题作文刚出来的时候, 学生作文是否偏题, 老师和学生往往各执一端, 老师认为偏的学生并不认账, 因为话题作文讲究话题与作文主题的“相关性”, 而无论看起来多么遥远的话题与主题之间, 总能通过语词间搭桥产生联系。老师觉得牵强, 学生反而说这不是牵强, 而是另辟蹊径。这样作文试题的严谨性就产生了动摇。命题者正是担心学生的解读没有边际又不是毫无道理, 又为了降低阅卷难度、节约阅卷时间, 于是加一些补注, 让学生在补注的帮助下得出试题答案。而备考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早就对命题者这一招明了于胸。契诃夫说写小说的细节描写, 第一节有把枪挂在墙上, 那么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就会把子弹射出去。学生的思路是抓住这把“枪”, 就能轰开隐秘的诗歌情感的大门。因为找到了“86”这把解读的钥匙, 学生就有了从“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得出了“叹时光流逝年华衰老”或“年迈体弱生活孤寂”的答案。
那么, 试题需要什么样的补注呢?
生僻字词的注释是必须的。像《木兰花·乙卯意。江西卷2009年 (以下所引试题均为2009年高考题) 司空曙的诗“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蔡家亲”指“表亲”, 不注绝大多数学生就十分费解, 鉴赏考查的目的会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诗句而无法实现。
常见的重要文言实词不必注, 因为恰好可以借此机会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上海卷考查了白居易的《早兴》, 试题对“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中的“觉”有注释, 实际上, 沪教版教材里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觉”乃“睡醒”之意。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之“觉”, 同样用是此意。把诗句里这样关键又常见的词语注释出来, 难以考查不同语文素养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 分辨不出水平的高低。还有福建卷诗歌题“离家今几宿, 厌听棹歌声”之“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之歌) , 广东卷诗歌题“万里瞿唐月, 春来六上弦”之“上弦” (上弦月) , 稍有文言常识的都知道其含义, 如果连这样的基本文言常识都没有, 所谓鉴赏也不过是乱说一气。自然这样的注释实属多余。
注释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政治主张更要谨慎。如前所述, 加注的好处是降低读解难度, 但降低难度也意味降低了区分度, 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注释的提示下按图索骥, 这不能不说是解读捷径。就像日常的阅读教学, 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稍有不慎就让学生的读解变成了“主题先行”, 阅读便成了印证式的。全国卷Ⅲ是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题目问, 词的后两句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因为试题的注释 (1) 是“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要答出“表达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一点也不难。又, 全国卷Ⅰ诗歌是姜夔的《次石湖书扇》, “有人说诗歌后两句歌颂范成大的品格, 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这本是开放题, 同不同意均可, 只要言之成理。因为有注释“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后归隐石湖;姜夔……浪迹江湖, 终生不仕。此诗为拜见范成大时所作”, 绝大部分考生联系到访客和主人的特殊身份, 会认为此处“人”指趋炎附势小人, 不会去想到此处可泛指一般人。这样的注释让开放题有名无实。
6.高中美术鉴赏作业的设计 篇六
一、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评价方式
要设计合理且有效的美术鉴赏作业,首先应确立如何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1.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美术鉴赏能力反映了艺术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这个意义而言,评价应当遵循统一性原则,这也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如每位学生对某种艺术风格、流派或思潮的基本常识是否有所了解便能成为评价统一性的着眼点。但就学生个体而言,有些喜欢这类艺术风格,而有些却钟意另一类,在学习时必然有所侧重。因此,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经常进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2. 单项与综合评价相融汇
美术有别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既有美学方面的共通性,在其中却又能分出许多单项,如:绘画、建筑、雕塑等。怎样将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融汇,也是需要教师们思考的。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单项知识的掌握,而应同时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3. 自评、互评与师评相协作
很多人觉得自我评价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实不然。高中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思考与审视能力,通过自评,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更客观地体现评价的有效性。此外,互评与师评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有利于调动高中学生探索精神,对美术鉴赏中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二、高中美术鉴赏作业的有效设计
1. 激趣作业
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对于美术的兴趣和欣赏态度将极大影响评鉴美术作品的能力。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愿去欣赏、不愿去感悟,而是许多作品的意境或内涵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接纳范围。比如在鉴赏毕加索的作品时,学生往往因为其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脸型和看似丑陋的搭配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师便设计了一个“找找毕加索画中人物原型”的作业。学生不仅找到了人物原型,还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作者对人物造型和容貌进行改变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理解了何为“立体主义”。
2. 纸笔作业
纸笔作业是以问卷、答题的形式对学生美术鉴赏态度和能力进行相关评价。通常认为,纸笔作业大多是以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各类美术问题。其实,作为高中美术鉴赏作业重要的载体,纸笔作业大可拓展新的方向,向思辨性和探究性发展。
美术作品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学生能否辨别美术作品的价值以及准确地指出评判标准和角度,是重要的美术鉴赏能力之一。并立比较法能较直观地体现这方面的成效。如选择2件作品为1组,让学生欣赏后进行比较。假如以5组为限,如果比较的结果全部合乎预定答案则为5,若是4组则为4,其余类推。而顺位比较法则是另一种评判方式:选定5件作品,让学生欣赏后排出优劣顺序,如果与预定答案完全一致则优,其余类推。通过纸笔作业,学生不仅积极性较高,也能从中提升相关鉴赏能力。
7.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情感共鸣,情感因素
一、引言
在几年的美术教学中, 教学相长, 学生带给我很多惊喜和宝贵的教学实践, 也给我很多思考。高中美术鉴赏成为一门必修课, 是我国美术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 但与其他学科相对完备的教学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学存在着重基础知识轻其他能力的问题, 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 再加上教学内容特殊,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 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鉴赏的几点思考。
二、美术鉴赏要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美术鉴赏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就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审美教育的目的, 必须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深入。如在一次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 同学们被画家高超的技法所震撼。就在同学们为此感叹时, 我立刻提问:“你们看了此画有什么感受?”许多同学都说画得太像了, 像农民。我说:“欣赏绘画光看画得像是不够的, 作者用过去画领袖像那么大的画幅画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的形象, 我们仔细想想农民这个占中国人大部分的群体, 不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父亲’吗?如果我们没有农民又将怎样?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农民他们给大地留下无数汗水, 千百年来重复着同一种劳作。父爱又是人之常情, 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们看到了真诚, 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创作不出这样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来的。”通过欣赏, 同学们感慨万千, 甚至潸然泪下,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位同学说:“起初我确实为此画如此精细而惊叹, 接着我又想作者为什么偏要画一个乡巴佬, 可我现在明白了, 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会在生活中发掘真正的美, 反之就是技能再高也无法表现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来。”艺术形象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利用他们对艺术品浓厚的兴趣和真挚的情感从情操方面培养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 将学生引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 美术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特点,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
三、美术鉴赏要重视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 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 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 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2]。美术赏鉴是一项审美活动, 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如观察、想象来感悟作品。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 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 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游览故宫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之感, 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如果学生在欣赏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 那么情绪就会非常激动, 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反之则无精打采。因此, 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参与, 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不足, 实现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很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说:“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3]这句话给我们以启迪,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情节, 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 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表情等, 再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 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想象, 问题要少而精, 重点突出。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课堂上, 教师应是一位引导和鼓励者, 通过渲染气氛来感染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关键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美国人在课堂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教师通过微笑、夸奖, 渲染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联想, 达到情感共鸣,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所谓文化情境, 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 所依托的文化环境及其特征[4]。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
首先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有必要介绍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可适当讲罗马的历史传说。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风俗习惯等。当然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来了解这些知识, 如放录像、查资料、上网搜寻等。还要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 可以放一段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这样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在欣赏“罗可可”艺术时, 则可以放一段巴洛克风格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时, 还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把视野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创设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门厅、走廊、等场所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作品, 这样可以丰富校园生活, 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如有条件, 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文化遗产。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渗透了各学科的知识, 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五、结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观就是强调多元化、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 去掉本质和必然。美术欣赏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能搞教师“一言堂”, 它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 要能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激起更大的兴趣, 引发继续学习的可能。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美术鉴赏教学应看重学习过程, 不要过于追求结果, 也很少有统一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美术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美术技法理论, 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我因学生而感动, 学生因美术而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推荐阅读:
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09-28
美术教育存在的意义12-21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wc教学设计07-24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07-01
《美术鉴赏》课程信息07-03
美术鉴赏论文梵高08-19
《美术鉴赏》课后体会08-25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08-25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