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2024-07-18

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精选14篇)

1.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系统学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近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号召全党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转变种植观念,提高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打一,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在他主持下,正定县委于1985年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规划》明确提出正定县在20世纪末以前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具体办法包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破坏。慎重安排水源开采,缓和水位下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严防新污染发生,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建设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方可设计施工。《规划》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

《规划》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点。着重提出要落实林业政策,明确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木权属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要坚持15年以上,一般一个生长周期不变。

《规划》就节制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广泛宣传科学灌溉,采取适时、适量灌水;统筹安排分层取水;大搞防渗,提高水利用系数;扩大旱作种植以及研究和推广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地下水源,向喷灌、滴灌及其先进灌水技术发展等。关于能源,《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能源研究,重点是节能技术,开发太阳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应用。要抓好新能源推广,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沼气资源的宣传推广;适当发展太阳灶,充分利用太阳能源;改造高耗能设备,推广节能设备,发展节能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在全县普及推广节柴(煤)灶等。

《规划》还提出了“1986年至1990年实现经济起飞,初步形成农、林、牧三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的目标”“1991年至2000年进入小康,在全县进一步完善优化生态系统,合理的经济系统,适应需要的能源系统,灵活的信息系统,先进的劳力系统和强大的科技系统”等战略目标。

《规划》以上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做法。“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三十年前以如此鲜明和概括的语言,提出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

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为改变闽东地区落后面貌,摆脱贫困殚精竭虑。他立足闽东地区主要靠农业吃饭、存在沿海与山区双重经济形态的实际,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他积极探索在闽东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推动农业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他提出要把眼光放得远些,思路打得广些,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在深层次开发上,要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土地生产率等。

习近平同志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他把开发林业资源作为闽东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来抓,引用群众的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来说明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他提出发展闽东林业的指导思想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以林为主,加强管护,立体开发,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办林业,把林业发展同粮食生产、出口创汇、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着重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包括切实解决好“祖宗山”问题等。二是要健全林业经营机制,包括严禁盲目采伐,强化资源管护、转变单一经营,实行综合开发、转变粗放作业,开发集约经营等。

在资源开发中,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科技的作用,多次提出要科技兴农,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或者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等。

习近平同志关于资源开发的论述,着眼于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反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味掠夺、征服的功利主义,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多方面重要论述,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创新发展理念,置于现代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强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他坚决地表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尖锐批评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绿色GDP。他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形象地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

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两座山”的问题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既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坚持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反对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访问交流等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据统计,有关重要讲话、批示等超过60次。他反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等等。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二

在社会生活中,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就是生态环境。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环境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速发展, 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因此, 在现阶段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需要优先考虑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体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管理不完善, 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缺乏相应的约束能力。目前, 我国对城市规划, 已经进行了编制和布局, 对城市的正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出了统一研究, 并将环境学划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之内,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 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 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 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 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 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 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 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 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 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 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 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 为城市的健康发展, 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 城市承载力原则, 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 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 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 因此, 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 进行生态规划, 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 来提高承载力;第四, 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 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 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 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 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 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 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 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 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 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 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 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 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 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 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 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 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 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 不顾生态的行为, 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 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 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 在城市规划中, 保护和改善环境, 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 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 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 运用成长性原则, 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 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 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 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 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 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 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 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 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 我们需要将城市规划,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并将城市发展和变化作为建设城市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同时,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深刻了解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并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 对城市区域性和生态型发展, 进行研究和实践。建设出具有各地区域特点, 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确保对市、镇、社区、乡村等的生态型发展, 进行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1]吴谦林.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 2012 (12) .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 (3) .

3.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三

关键词管道;顶管;施工;设备;校测

中图分类号TU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45-01

在市政工程建设当中,运用顶管施工工艺来铺设排水管道,已经非常普遍。顶管施工可以不开挖地面、交通不断行,对周围环境影响又能减至最小,是一种现代化的管道敷设施工方法。下面就将对其施工方面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施工方案的选定

顶管施工的大忌是对地质情况的摸查不够清楚,一般而言,设备一下井,工程的成败顺利与否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前期的地质情况调查是重中之中的工作。详尽的顶管顶进路线地质资料是决定顶管施工成败的关键。

1.1现场踏勘及调查

定位测量后进行现场踏勘及调查工作,了解现场的交通布局及人流状况;调查民居情况;摸清现场的原始情况与现有的可利用条件,为施工设计提供最详细的数据。

1.2做好前期技术准备

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首先要摸查清楚现场的地质状况,其次是设备的选型。尽量了解土层的物理性质、力学参数、分布状况等等。了解地下水的状况及变化规律,如地下水来源、水面标高及是否受到潮汐影响而变化等。

1.3方案设计及工期计划

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集中精力考虑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有线路及井位设计、顶力计算及管材设计、工作井及接收井设计、检查井设计、平面布置设计、施工过程组织设计、监测及预警措施设计。每个阶段的设计都力求全面,既要考虑费用的节约又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

2施工工艺及设备选择

2.1施工工艺

顶管施工的常用工艺包括手掘式、土压平衡式、泥水平衡式、气压平衡式等4种,其中手掘式属于非压力平衡式,施工时机头内不含机械掘进机,只有1个工具管,通过人工将土体挖除,其掘进断面是开放式的。顶管施工的出土方式对应于泥水平衡式、土压平衡式和手掘式这3种顶管工艺,分别有泥水循环式、螺旋式和人工式等。

2.2顶进设备

常用的用的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工具管及运出土设备等。

1)千斤顶:采用液压千斤顶并列布置在工作井内,顶力合力作用点与管壁反作用力作用点应在同一轴线,防止产生顶时力偶而造成顶进偏差。2)高压油泵:由电动机带动油泵工作,选用额定压力的注塞泵,经分配器、控制阀进入千斤顶,各千斤顶的进油并联在一起,以保证各千斤顶活塞的出力和行程一致。3)顶铁:顶铁是顶管过程中传递顶力的工具,它可延长千斤顶的行程,并且扩大管节端部的承压面积,要求顶铁能承受压力而不变形且便于搬动。4)其他辅助设备:工作井顶面设活动式工作台,平台用工字钢梁,上铺钢筋网片,工作井口处安装一滑动平台作为下管及出土之用。工作井上搭设彩瓦遮盖棚,以遮挡雨水和阳光,便于人员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正常操作。

3顶进施工

校测工具头的水平和垂直标高,符合要求后即可顶进工具頭,安装第1管子,再次测量标高并核对无误后,开动油泵进行试顶,待调整好各项参数后即可正常顶进施工。顶进施工主要利用工具头在管前端取土,千斤顶在后背不动的情况下将管子向前顶进,其操作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下管前应先对管子进行外观检查,在施工人员进管前必须先用砌体检测仪进行有毒气体检测,无异常方可进入管内施工。2)安装操作:将第1节管子下放至导轨上,测量管子中心及前后端的管底高程并确认安装合格,安好顶铁并挤牢管子,在其前端进入一定长度后,启动油泵,千斤顶进油,活塞伸出1个工作行程,将管子推进一定距离。第1节管作为工具管,顶进方向与高程的准确是保证整段顶管质量的关键。3)停泵,打开控制阀使千斤顶回油,活塞回缩。4)添加顶铁,重复上述操作,直至需要安装下一节管子为止。5)卸下顶铁,下管并用钢套环连接混凝土上管,在混凝土上管接口处放一止水胶圈,以保证接口缝隙和受力均匀。

4顶管误差校正

顶管误差校正的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

4.1超挖纠偏法

适用于偏差仅1—2cm的情况,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而形成阻力,使管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渐回复到设计位置。

4.2顶木纠偏法

适用于偏差大于2cm且超挖纠偏失效的情况,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子偏向的另一侧内管壁上,另一端斜撑在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即可顶进,在顶进中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利用顶进时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

4.3千斤顶纠偏法

与顶木纠偏法基本相同,只是在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缓慢移位校正。

5顶管施工注意事项

1)工作坑的选址相当重要,既要满足顶管施工全线的需要,又要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河塘、架空电线等场所。2)工作坑的施工工艺应全盘综合考虑,根据地质条件不断优化,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做好坑内排水工作,使工作坑安全稳固。3)控制千斤顶活塞的外伸长度,不要超越临界冲程,以免损坏设备。4)要连续顶进,如果停工时间过长,地下水渗透量增加,土拱容易坍塌,再开顶时顶力将大幅度上升。5)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随挖随顶,以免塌方。6)顶进速度适当,过快易产生偏差,过慢易塌方。

6顶管施工安全的注意事项

1)坑内施工人员务必戴安全帽,严禁戴起不到任何安全作用的草帽、竹席帽应付了事。工作坑周围务必树立明显的警示标牌,同时在坑周围布设围蔽栏、安全网、交通指示牌,以免行人不慎掉入坑内,严禁儿童在工作坑周围观看或玩耍。2)工作坑上面应搭雨篷,避免工作坑进水,发生坑壁坍塌事故。3)工作坑壁务必设立防坍塌支撑,最好弄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4)顶进期间若发现千斤顶油压异常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5)顶进过程中容易发生崩铁事故,其原因是纵向顶铁过长而顶力偏斜产生偏心荷载所致,或与后壁压缩不均产生倾斜有关。为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顶进过程中顶铁上方及两侧不得停留任何人。6)应设立稳定的攀梯或脚手架,以便工作人员下坑。严禁利用吊钩上下人。在工作人员施工、技术人员下井检查时,地面上应有人看守,防止出现意外。7)切实做好防漏电措施。

7结束语

采用顶管施工工艺来铺设城市的排水管道,可不开挖地面,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变形,管道寿命大于开挖法埋管,同时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磊.顶管施工法在城市排水中的运用.2001.

[2]翟杰.市政工程中污水管道顶管施工技术探析.2007.

4.新农村建设贷款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四

从去年我行开办新农村建设贷款实践情况看,银行贷款已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北京市各区县旧村改造力度的加大,土地整理储备资金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区县项目开始向我行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是,对于农发行而言,现行北京土地储备开发模式与各有关监管部门对土地储备贷款的政策性要求不能完全匹配,使得我行在支持政府土地储备业务发展时面临多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款主体。从现行土地储备贷款借款主体看,土地储备中心虽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为企(事)业法人,但并没有按公司化规范运作,仅是代表政府负责土地收购、储备、交易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不负责对土地资金的安排,缺乏经营自主权,实际属于政府的附属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把土地储备贷款当做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模式,土地储备中心对于拍卖的储备土地款项没有支配权,必须直接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经审核后核拨相关款项,而不是及时用于归还贷款,因此贷款银行很难对信贷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增加了贷款风险。

(二)自有资金。按照土地储备贷款的管理要求,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应达到20%。北京现有的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均为市区两级国土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主要是财政向其提供的开办资金和财政拨款。基于对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北京市政府及市财政部门信用度的认可,我行在办理新农村建设贷款时,以总行相关规定为依据,将财政下发的资金下拨指标文件作为资本金已到位的凭证。这一做法与银监会有关文件规定有差异,给各级行带来合规性检查风险。

(三)贷款方式。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所发布的政策文件,土地储备贷款应为抵押贷款,农发行《新农村建设贷款办法(试行)》也规定:新农村建设贷款可采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等担保方式。采用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担保,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具备抵押条件的土地,应及时办理抵押。目前北京普遍采取土地储备证抵押担保方式,即为已完成收储但尚未上市交易的土地办理土地储备证,以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作为抵押物,通过错位抵押方式满足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在实践中,由于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数量相对较少,为满足抵押物价值要求,部分土地的估值是以假设开发法来确定的。而且土地储备证作为一种过渡性证件,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如果贷款出现问题,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将遇到困难。

(四)政策影响。土地储备项目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项目腾退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让与国家政策调控影响息息相关,国家对土地政策调控力度的大小,是决定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保证的重要因素,在遇到经济形势或国家有关政策有大的变化,土地市场不活跃时,银行将陷入被动局面。因为整个土地市场是一体的,一旦储备的土地不能如期出让,土地储备机构无法按期还款,按照现行的贷款五级风险评价机制,贷款形成不良将成为现实。即使贷款行拥有大量被抵押的土地,也很难在短期内处置完毕。

(五)贷款期限。土地储备贷款期限为两年,而土地储备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收购、开发整理、储备、供给四个阶段,耗时较长。尤其是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在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被征地、拆迁一方对补偿金额的期望提高,与土地储备开发主体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的时间延长,直接影响土地储备开发进度。此外,在土地收储完成后,土地储备机构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供应计划和市场供需等因素来决定储备土地的上市日期。因此,土地储备项目一般难以在两年内完成储备开发、上市交易和回款的全过程,开发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贷款资金面临无法及时收回的风险。

(六)账户管理。总行《新农村建设贷款办法(试行)》规定:“借款人一般应在农发行开立基本账户,农发行贷款占借款人全部贷款比例较低的,可开立一般账户。”而在我行承贷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客户主要为各级土地储备管理中心,是事业法人单位,其开立账户需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有一定难度。且有些承贷企业与我行发生信贷关系之前已在他行开立了基本账户,不可能再在我行开立基本账户。由于此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给各级行带来检查风险。完善新农村建设贷款政策建议

(一)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房地产市场是明显的政策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房地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来调节干预房地产运行,去年从2月到现在,北京市商品住宅房地产价格均价上涨幅度高达40%以上,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土地市场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带能否活跃起来的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发展前景好,房地产市场才能回暖并带动城乡土地市场的供需双方达到良性平衡,土地储备机构才可顺利地将土地供应出去,土地储备贷款还款来源才有保障。预期房地产、土地市场的好坏,决定了储备用地能否交易及能否溢价交易。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前景、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活跃程度将成为储备用地贷款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应从指导各有关贷款银行按章操作、规范金融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出发。首先,应该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内涵进行严格界定,使参与土地储备贷款的银行对该项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清晰;其次,应通过制定相关监管条文明确对借款人的相关规定和贷款准入条件;再次,要制定与土地储备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业务操作框架结构,既规范贷款银行的业务操作,也防范银行间的不正当竞争;第四,应制定与土地储备贷款业务相匹配的担保办法。目前制约银行土地储备贷款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贷款担保难。建议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引进第三方保证等其他担保方式,尤其是对于利用政府财政支出等综合收益还贷款的项目。为此,呼吁金融监管部门要和政府积极磋商,考虑通过法律的途径,明确以第三方保证、信用方式获取土地储备贷款的可行性,并使之合法合规化。

(三)完善农发行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在贷前阶段,首先要对土地储备中心的性质、收支方式、借款资格等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求加强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趋利避害;其次,要加强贷前调查评估,将借款人综合收益或项目收益能否覆盖贷款本息作为贷款项目是否可行的主要判断依据,重点评估借款人(项目)现金流、借款人偿债能力、借款人(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和贷款担保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条件和贷款投放量。在贷中阶段,要重点审查项目的合规情况,要详细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主体、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项目立项、项目用地、项目许可、施工许可、拆迁许可等内容,并要求提供齐全的政府相关文件,这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应作为申请贷款资料的附件。在贷后阶段,主要是加强对项目资金流向的跟踪管理。

(作者:陈小吟 摘自:金融时报)

5.有关河北省新民居建设问题的商榷 篇五

“新民居建设”作为示范性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省迅速展开,可以说这是一场改变农村传统居住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民居革命”,其意义自不待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民居建设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近日网上频现的“农民被上楼”、“新圈地运动”等关键词很是说明了问题,今天我就几个问题简单谈谈自己的思考,以资借鉴,使我省新民居建设更健康向前推进。

一 新民居建设融资难问题

1、农民收入低、增收难。2008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了5150元,总体看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很多农户都是靠外出打工获得收入,有很大不稳定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很多困难。而每一农户搬进新居无论是单元房还是联体别墅费用大概平均150000元左右,因此单纯靠农民自己收入完成新民居建设是不现实的。此外,农民搬进新居后,还要缴纳物业费、水费、气费、电费等,而这很多以前农民是不用缴纳的,因此,农民对新民居建设有很多畏难情绪,积极性不是很高。

2、农村金融系统建设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很窄。新民居建设需要很大资金投入,河北省有关文件规定开展新民居建设地方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村民自筹,二是以地增值。一些靠近城镇附近或县城周边的村庄,利用节余的土地,通过土地复垦、项目开发,为新民居建设积聚部分资金,此外河北省已专门安排了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定1000个示范村开展新民居建设,并要求市、县两级 1

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放,共同扶持省定示范村新民居建设。可以看出,新民居建设90%资金需农户自筹,而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短缺、极不完善,四大商业银行目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基层机构寥寥无几,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粮棉油的购销贷款,不直接和农户发生信贷关系,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而不发放贷款,因此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非农化非常严重,而且其不良贷款率非常高,亏损严重,因此农村信用社为新民居建设服务能力有限。而农户贷款质押、担保局限性又很大,目前农民宅基地又不能做贷款抵押。因此说,新民居建设面临很大资金困境。

所以说,新民居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期见到成效,可优先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比较富裕的地方先行,然后逐步推开。

二 用地及规划问题

农村新民居建设必须坚决保护基本农田,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建设选址尽可能占用空闲地、废弃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其它农用地,避开基本农田。从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用地工作会议上获悉, 河北省将按照先占后补、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城乡置换的原则, 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切实解决省级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问题。一些示范村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拆出建设用地、开发空心村、复耕后新增建设用地等方法,其实这都没解决农民真正的后顾之忧,农民的担忧有两个,一是规划问题,很多新民居建设规划都是多层住宅,这不符合农村实际,农户也

不方便。由于我省仍然是农业大省,城镇化很低,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搬进楼房之后,他们的农具、粮食无法存放,养个鸡、鸭、狗的也很不方便,这使得很多农民望而却步。联排别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家户户都有个后院,居住比较方便,而这却很浪费土地,与新民居建设的初衷不符。二是宅基地的永久使用问题。现在新民居建设规划用地,都是70年产权,这等于剥夺了农民世世代代生息的居住地,这都是农民抵制、不情愿的。

因此,新民居建设应注重农民现实的两个担忧,解决宅基地及规划实际问题,才能顺利推进新民居建设。

三 新民居建设与城镇化问题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目前还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大约5000万左右生活在农村,基本上还是以一家一户为耕作单位,粗放式的经营,集约化、产业化都很低,还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民居建设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其实现最终归之于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集约化,让二、三产业吸收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同时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才真正能让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民居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隶属于城镇化,二者应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总之,新民居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不能有大跃进思想,同时必须有产业支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最后还要解

6.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六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本文针对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领域存在的规划设计问题、生态建设问题、庭院及居住小区绿化滞后问题、后续管理不到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I页

目录

1绪论„„„„„„„„„„„„„„„„„„„„„„„„„„„„„„„„„„„„1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2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 3.1规划设计问题………………………………………………………………………………..2

3.1.1理念落后……………………………………………………………………………..2 3.1.2盲目追求档次………………………………………………………………………….2 3.1.3缺乏特色……………………………………………………………………………….2 3.1.4设计单调……………………………………………………………………………….3 3.1.5重形式而轻内容……………………………………………………………………….3 3.2生态建设问题……………………………………………………………………………….3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3 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3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4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4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4 3.4后续管理问题……………………………………………………………………………….4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4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5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5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5 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5 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6 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6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6 4.4.1节约土地„„„„„„„„„„„„„„„„„„„„„„„„„„„„„„6 4.4.2节水绿化„„„„„„„„„„„„„„„„„„„„„„„„„„„„„„6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7 4.6地方文化特色„„„„„„„„„„„„„„„„„„„„„„„„„„„„„„7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7 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7 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7 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8 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8 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8 5结语„„„„„„„„„„„„„„„„„„„„„„„„„„„„„„„„„„„„9 参考文献„„„„„„„„„„„„„„„„„„„„„„„„„„„„„„„„„„10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

1绪论

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并保证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的变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的绝灭、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与疾病的流行等等,都成为了阻拦城市健康向前发展的一个“重症”难题。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以上诸多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规划设计问题

3.1.1理念落后

任何城市只有良好的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方可在总体规划内精心设计出园林及其他城市建设工作,但现实中因大多城市属“改造发展型”模式,该种模式严重影响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也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的很大困难,同时受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园林景观单调、呆板,无观赏价值的结局,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导致缺少文化底蕴,最终形成“江南化”、“欧美式”等设计理念流行的结局。3.1.2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本身是设计师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阶段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方面的豪华讲究,甚至有些园林设计开始时决策者就定了高调,追逐大项目、大气派、大声势、高标准、高速度,但其往往忽视了巨大的财力投入所应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园林所在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并忽视了国内当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在园林设计中应实现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的原则。3.1.3缺乏特色

城市园林建设中,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任意改变、否定历史经验,造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粗制滥造、人造景观 “泛滥”,不顾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状况,不考虑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条件,例如欧美式园林在国内的遍地开花,中国园林原有的风格和个性的丧失,形成园林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

3.1.4设计单调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部分园林景观内容匮乏,缺少美感,缺少层次,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有的不符合生态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被人观赏,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大众所“用”,使大众身临其境并活动其中。3.1.5重形式而轻内容

生态园林的建设缺乏对于是否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是否有整体的设计美感,是否有利于居民生活的便捷的通盘考虑。例如个别园林设计只是为了树形象工程,建一些无益于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的,不实用的喷泉雕塑等人工园林小品,这种形式化的生态园林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奢侈与浪费,不仅没有美好环境,同时,还给居民增加了不必要的困扰,得不偿失。

3.2生态建设问题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一些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城市绿地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城区缺少大面积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绿化植物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园林绿化中过分地强调绿化面积而忽略了植物群落生态的特性,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生态建设模式。为了获得整齐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常常使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少见,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

草坪可以形成宽阔的视野,种植后的护理也比花卉简单,但是消音、滤尘、防风效果很低,遮荫、降温效果也比较差,使得人们在夏季漫步时无处可以纳凉。草坪较多,大树较少,而新植树种又生长缓慢,很难形成景观,造成生态失衡。此外,草坪在种植之后的养护费用要比乔木和灌木高出许多,所以,单一的种植草坪其投入的费用就会很高,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也远远不如复合式的搭配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

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引种植物,照搬异地和他国种植模式,乡土适生植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生态和景观功能达不到保证。忽视生物的种间关系,甚至出现将存在竞争的植物种植在一起的现象,最终不仅不利于植株生长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

园林建设忽视同当地环境间的协调,改造自然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其生态与实用功能低下。例如一些城市不结合自然的地形地貌造园,而是大规模的改造地形,造成与周围环境及生态的不协调。还有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过多地运用园林小品来点缀绿地,以毫无生态价值的人工雕塑、建筑取代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景观。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

3.4后续管理问题

园林绿化是一项公共事业,而投资又具有周期长、无形、潜在等特征,因此许多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更不愿意多投入,许多城市的市民环保绿化意识淡薄,乱踩乱挖草坪植物,随意攀折花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绿化用地得不到有效保证,现有绿地时常被调整挪作他用。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使得大部分项目绿地率不达标现象较为严重。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在生态园林规划城市建设中,规划编制要有前瞻性、科学性,要站得高,全盘考虑,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生态园林城市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网络。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指挥和引导作用,改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政绩工程、长官意志等不良现象。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根据城市自身的生态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创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

造城市自身的特色,选育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乔 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降低管理成本。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

首先要将城市中心绿化用地的潜力大力发掘,将旧城区的绿化量提升上来,并结合中心地区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绿化用地进行置换,逐步增加园林绿化的面积;经过墙面绿化、道路绿化等方式来提升绿化区域的数量;加强对道路的园林绿化建设,对新建或改扩建道路尽量留有充足的绿化用地,使城市逐渐形成绿荫的长廊;因为一些中心区域土地较为宝贵,所以要在绿化的同时要提升绿化的质量,从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城市绿化的综合效益;修复与保护城市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再配合绿地的建设,有效彰显本地文化特色,促进旅游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

要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实施规划建绿、整治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大幅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一是要加快城市中心绿地及城区绿化工程建设。

二是要加快城市小游园建设工程建设。三是要加快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工程建设。四是要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等。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来增添城市的绿化用地。逐渐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之间建设由政府划拨的公共绿化用地,并对于一些征用农用地进行的绿化建设,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为了加快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鼓励支持农民将耕地范围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用政府的补助来建设公园、苗圃等。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6页

依照城市在总体上的规划建设,增设隔离林带。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

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力保城市的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合理 地完善城市的绿地廊道体系建设,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联结度,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通畅的生境迁移通道。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城市绿地景观。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植物种类。按照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尤其要重视合理选择耐荫植物,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将一些能对彼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种配置在一起。物种的互惠共生要求以物种的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生态园林的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具有特殊的发育节律和时间成层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园林的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有机生境相结合,形成“互惠共生”物种群落。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循环过程,作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即人为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确保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创造优美、舒适、恬静的生态园林的城市景观,给城市以美的享受,不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4.4.1节约土地

在审批各项园林规划时,要做到实地考察,坚决否定掉浪费土地资源的规划方案,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例如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优良方案。力求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绿化,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尽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的平衡。4.4.2节水绿化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逐步淘汰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此外,还应当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充分根据气候的变化、土壤的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在满足植被生长需要的同时,不断降低用水消耗。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7页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

应根据居民的需要对居民区绿地进行有效规划。不断增加绿地量,同时确保绿色空间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休闲、活动、娱乐等生活便利。

4.6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生态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现代人对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欣赏和游憩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而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不仅要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要以更理性、更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方面,有必要在保留与继承传统中国园林已有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好的东西,兼容并蓄,为中国古典园林赋予新的生命。

由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区位环境、植被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追求,形成了自然和文化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如峰峦叠嶂的山城要因势利导,将园林建设与既有的起伏地形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为一体;平原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可通过台阶式、多层次、多种道路框架结构和水系林带格局,错落布置园林景观,平面、立面有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保全其历史的地方特色。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生态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也十分重要,要改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粗放的旧模式,实现城市绿地养护的精细化,提高城市绿地的养护水平,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成果。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

市、区、街道之间在绿化管理上要形成联动。例如由各区成立园林绿化管理处,隶属于区建设局,各园区、单位、小区、街巷配备1-2名专职的园林绿化人员,形成全市统一的一体化绿化管理工作网络。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

逐步将市区财政性投入建设的城市绿地推向市场,吸收全国各地有经验、有实力的绿化养护单位来参与市场化养护管理,形成绿化养护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绿化养护的科技含量,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8页

向科学化、生态化、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

数字化城市绿地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通讯定位、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数字处理、数据库、遥感等先进技术,整合城市园林绿地的基础地形数据库,全面应 用于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树木花卉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树木养护、绿化设施维护、绿化评估和决策分析等方面的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能实现绿地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促进城市绿地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爱绿护绿行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爱绿护绿积极性,发展壮大护绿使者队伍,将绿化管理网络的覆盖面扩大到社区,确保全体市民对城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通过设立破坏绿化公开举报电话,在绿化网站开设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力争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绿化义务巡查员、监督员。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

生态园林建设涉及到园艺、林业、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学科内容,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必须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增加研究资金。园林管理部门要与院校、科研机构加强联系和沟通,进行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地方性物种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注重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园林植物育种及新品种引进培育试验等。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9页 结语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由于当前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注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能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而在设计规划、建设实施中应将各门学科实施有效结合,在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下,方可建成具有宜人生态环境和美好城市景观的城市。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0页

参考文献

7.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七

1 建设工程的分包

1.1 分包的概念

建筑工程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或施工承包的单位将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其他单位的行为, 是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专业工程施工或劳务作业的承、发包关系;该总承包人或施工承包人并不退出与发包人的承包关系, 其与第三人就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建筑法》第29条作了相同的规定。

1.2 分包包括专业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

1.3 分包的禁止性规定

1) 分包必须取得发包人的同意;

2) 分包只能是一次分包, 即分包单位不得再将其承包的工程分包出去;

3) 分包必须是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

4) 分包的项目内容仅限于非主体工程。对此《合同法》第272条第3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1.4 违法分包

对于不满足分包禁止性规定的分包, 均应认定为违法分包。

2 建设工程的专业分包

1) 专业工程分包的概念。建筑工程的专业工程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或施工承包的单位将建设工程施工中除主体结构施工外的其他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的行为;

2) 专业工程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同意;专业工程分包的承发包人就分包的工程项目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技术、质量、安全、经济、管理等责任;

3) 专业工程分包的内容包含完成专业工程的所有工作, 包括提供专业技术、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等;

4) 专业工程分包的分包人在履行了工程分包合同后所获得的是工程价款, 包括劳务报酬、技术、管理、材料等费用。

3 建设工程的劳务分包

3.1 劳务分包的概念

劳务分包是指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将其承接工程的劳务作业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活动。工程的劳务作业无需经过发包人或者总承包人的同意, 但是仍然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

3.2 劳务分包的相关规定

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5条的规定, 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3个序列。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 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3.3 劳务分包的类别

建设部《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标准》的规定, 劳务作业范围包括木工作业、砌筑作业、抹灰作业等13种类别。

4 建设工程的转包

4.1 转包的概念

转包是指承包人在承包工程后, 又将其承包的工程建设项目转让给第三人, 承包人实际上退出承包关系, 受让人实际上成为承包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 《建筑法》第28条, 《招标投标法》第48条第1款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78条第3款均有相关规定。

4.2 转包的禁止性规定

由于转包容易使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者从事工程建设, 造成工程质量低下, 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均作了禁止转包的规定。

4.3 转包的形式

在工作实践中, 常见的转包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另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即变相的转包。

4.4 对转包的处理

在实践中, 有的单位获得建设工程项目后将项目转让给第三人承建, 从中获取转让费。对于这种行为, 如果项目是经过招投标程序的, 依照《招标投标法》第48、58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转让中标项目, 是无效的;如果项目不是经过招投标程序的, 则可以认定为转包, 也是无效的;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 都是法律所禁止的。

4.5 转包的法律特征

1) 转包人 (中标承包人) 不履行建设工程合同的义务, 不履行施工、管理、技术指导等技术经济责任。转包人在承包工程后, 并不成立项目经理部, 也不委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往往以收取管理费的方式, 将全部工程转让给第三人, 转包人不履行建设工程合同中应由承包人 (转包人) 履行的全部义务;

2) 转包人将合同权利与义务实际转让给第三人, 第三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转包后, 转包人不履行原合同约定的全部建设工程任务, 全部的建设工程均由第三人完成, 这样在转承包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

3) 转包人对第三人的履约行为承担责任。工程转包后, 转包人并不退出原合同关系, 转包人应就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对原合同发包人承担责任。同时, 根据《建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 转包人与第三人应就建设工程的质量对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5 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及转包的基本要求以及相互关系

5.1 建设工程严禁以任何形式转包

从合同法律关系上讲, 转包行为属于合同主体实际上的变更, 也即是合同权利义务实际上的转让。从实践中看, 转包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一些承包人 (中标人) 将其承包的项目压价倒手转让给他人, 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形成层层转包、层层扒皮的现象, 最后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大为减少, 导致严重偷工减料;一些建设工程转包后由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施工队承揽, 留下严重的工程质量隐患, 甚至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因此, 我国《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均禁止工程转包。

5.2 建设工程可以依法分包

总承包人 (中标人) 获得工程项目后, 经发包人同意, 可以将部分工程有限制地交与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人完成。在分包的情况下, 存在总包合同与分包合同。虽然合同的当事人不同, 但合同的标的是有密切联系的。对发包人而言总承包人就全部工程项目对发包人负总责, 分包人就其分包的项目与总承包人负连带责任。对总承包人而言, 由分包合同约定总承包人与分包人的权利与义务。

5.3 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的区别与联系

5.3.1 两者的联系

1) 在有关规章方面将两者划为分包的范畴;

2) 其分包的基础为承包人从建设单位获得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3) 两者均属于工程承揽合同关系。

5.3.2 两者的区别

1) 分包合同的内容和标的不同, 劳务分包仅为工程施工中劳务部分, 专业工程分包则包含完成专业工程的所有工作, 包括专业技术、管理、材料采购等;专业工程分包的内容一定包含劳务内容;

2) 劳务分包是将建设工程中的劳务作业交由第三人完成, 为法律所允许, 且不需经发包人同意, 除非发包人与承包人另有约定。

专业工程分包的承包人不能将建设工程二次分包, 但可以将其中的劳务作业交由第三人完成, 劳务分包的承包人不得将其作业内容再次交由其他人完成。劳务分包的承包人按照劳务分包合同的约定就劳务作业部分向劳务发包人负责, 劳务分包的发包人和承包人就劳务作业部分向总承包人及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总之, 建设工程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工程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转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加以区别, 以期防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减少纠纷,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建设工程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转包一直是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 正确理解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转包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有利于在建设工程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定, 减少纠纷。

关键词:建设工程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转包

参考文献

[1]建筑法[S].

[2]合同法[S].

[3]招投标法[S].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S].

[5]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2001年建设部87号令[S].

8.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八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83-01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飞速增长,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约是建国初期的5倍。2008年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39140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1.77倍;城市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80人,是2000年的4.71倍;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74.7万公顷,是2000的2.0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是2000年的2.62倍。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对策。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实际中一些城市没有依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而是单纯追求实现目标,而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城市建设过程中某些单位各自为政,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导致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的种植比重偏低,逐步由大量种植草坪提高绿化率所取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着生态缺失,尤其是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综合生态效益。

(2)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失衡。多年来,我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略了自然生态的发展,导致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一时繁荣。如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化用地,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用地,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识欠缺。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实际过程中干部群众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后。公众仍然在政府组织倡导下参与,制度性建设欠缺,公众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流于口头的多,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如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特别是电池、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制品等严重污染的生活垃圾。可见,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1)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规划还应重点考虑,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

(2)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创新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景观,通过组建园林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园林、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住宅小区的绿化配套,包括绿化隔离带、街心花园、道路绿化以及工厂绿化等综合开发经营,积极发展主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全方位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创新生态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创新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新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创新环保执法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执法监督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3)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是指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他生活用品等在内的产业的总称。绿色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和包装以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在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制定以综合利用绿色产业自然资源、特产资源、环境资源、旅游资源优势为根基,以建设“城市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从而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4)加强生态城市立法建设。对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并根据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配套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使生态城市发展得到法律保障,通过严肃查处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以及严惩生态违法行为,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9.对生态省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九

对生态省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文章阐述了生态省的概念、内涵、系统结构、特性、功能和基本特征,提出了生态省的`衡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指出了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即:始终不渝地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要有系统的战略发展思想,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要对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着力营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作 者:朱孔来 张首芳 何琳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264005刊 名: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ISTIC英文刊名:WORLD STANDARDIZATION & QUALITY MANAGEMENT年,卷(期):“”(9)分类号:X3关键词:生态省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体系 衡量标准

10.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十

国土资源部

文件 水 利 部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的“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的规定精神,经研究,现就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项目用地(以下简称“饮水项目用地”)应遵循保障民生、依法合规、节约用地、简化程序的原则,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土地供应,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村群众尽早喝上放心水。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各地要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将其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列入县(市、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尽可能利用农村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不用或少用新增建设用地。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应根据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尽量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少占或不占农用地,严格控制占有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四、饮水项目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原则上依法使用集体土地,不实行征收,但日供水千吨万人以上饮水项目用地也可实行征收。不实行征收的,必须就用地补偿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达成一致;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占用耕地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补充耕地。

五、饮水项目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应使用国有建设用地,按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六、饮水项目用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可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一年一次性打捆,比照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申报,报有审批权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按规定缴纳。

七、饮水项目用地要严格控制规模,节约集约,并防止以饮水安全为名进行其他项目建设。涉及土地征收的,要同地同价,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占用集体土地的,要进行合理补偿,群众没有不同意见。

八、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饮水项目用地报批具体操作办法,简化报批手续,缩短报批周期;制定占用集体土地补偿的指导意见,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抓好落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

九、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编制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提前提出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好各项目资金;要密切与国土资源部门沟通,加强协作,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有关工作,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建设。

11.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集约化;供电公司;具体影响

所谓财务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使其更加系统化。财务集约化将公司财务管理流程变得信息化与系统化,集中控制公司的资金,采取预算的方式,实时控制供电公司的财务。当下,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是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最佳方式,供电公司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满足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管理的要求,进而提高供电公司的经营效率。

一、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对县供电公司的具体影响

财务集约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五点,即对风险进行在线监控、对预算进行集约调控、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会计进行集中核算。实行财务集约化与信息化是指以财务集约化与系统化为主体,以满足现代企业对财务发展的要求为提前,从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县供电公司财务在实施信息化与集约化管理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财务集约化与信息化对供电公司的具体影响。

二、资金在财务实行信息化与集约化前后的对比

资金对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障。资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的资金指的是狭义上的意义,也就是现金。现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银行存款以及库存现金等等。在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资金管理与配置的中心是网省公司,资金集中与结算的部门是中电财。

国家电网公司对资金实行了集中管理。在经费方面,专门设置了工程资金专户和经费专户,工程资金专户负责农网拨款等专款专用工程类款项支付,经费专户也是公司的一般存款户,负责日常经费的收支;资金集中管理实施后,县级供电公司将电费账户、经费账户以及工程专户纳入资金池账户(主要局限是工、农、中、建、邮储等几大商业银行),公司的任何一笔工程款、电费款项以及日常经费的收支都是从资金池账户中收支,所有资金池账户的资金由网省公司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会计核算在财务实行信息化与集约化前后的对比

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与反映财务管理的情况。国家电网实施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反映在会计上,就是对会计实施集中核算。具体思路是,结合后台数据中心管理以及会计统一核算管理的要求,建立五集中,六统一的会计核算模式。首先,财务集中部署。在实施会计集中管理后,财务系统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次,企业还可以根据财务信息查找到相关的业务信息。最后,报表自动生成。

四、结果分析

县级供电公司在实行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管理后,其资金管理与会计结算均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资金管理方面,供电公司在实行财务集约化与信息化管理后,企业建立了统一电费账户,加强了供电公司资金的整体控制,建立了统一结算体系,简化了县级供电公司统一核算工作,规范了财务核算,细化了集中支付的条件,加强了资金的保护。总之,实施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县级供电公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县级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1.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的风险点分析

在实施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管理前,县供电公司无论是在外部审计与税务上,还是在会计核算上,均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控。另外,财务在实施集约化与信息化之前,县供电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外部审计均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上级单位并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定,这样就导致公司在外部审计、税务以及会计核算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实施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后,企业建立了风险在线监控。会计集中核算是风险在线监控建立的基础。风险在线监控实施后,改变了以往现场风险监查模式,实现了常规化风险监查。另外,企业的风险监督也由事后监督改为了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通过对各个阶段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了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与控制,保证了县供电企业的安全经营。

2.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管理的实施不仅给县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便利,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系统性,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分析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可以是新的财务知识,也可以是财务管理技能。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给企业带来很多有利影响,不仅提高了县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还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当然,财务信息化与集约化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供电公司只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才能真正的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为公司谋得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2.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十二

1 城市工程测量的内容

按各种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的测量工作来划分, 城市工程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拔地测量, 工程测图, 市政工程、地下工程和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竣工测量, 建筑物变形观测等。对于上述各种测量工作, 包括测图控制网和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各种大比例尺的工程测图, 施工放样, 竣工测量, 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变形观测等等。

规划道路定线测量是将规划道路中线 (或其平行线) 及道路边线按定线条件测设到实地。拨地测量是根据拔地条件将建筑用地界桩测设到实地, 即确定建筑用地边界线 (称为建筑红线) 。由于规划道路中线和边线对城市的详细规划、各种建设用地界桩拨定和市政工程定线等起控制作用, 所以比市政工程道路的定线测量更为重要。

城市工程测图包括一般工程测图、市政工程测图和水下地形图测绘。其精度和比例尺按设计要求确定。由于大多数城市都具有1∶500~1∶2000的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 因此, 应尽量利用已有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测、修测或重测。

市政工程主要指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和堤防等工程;各种地下管线、地铁、地下人防工程可列入地下工程;而超高层大楼、超高电视塔和烟囱等则可纳入高层建筑物。市政工程和地下工程大多数属于城市的公用设施或基础设施, 其测量也称为公用事业测量。

城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主要是指在运营阶段的周期性长期监测, 而城市地面沉降观测则应根据范围的大小、引起沉降的原因等因素而决定是否属于工程测量的范畴。在地下工程、高层建筑物施工期间, 特别是基础开挖和打桩回填时, 由于地基应力的变化, 将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 也需要进行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显得日益重要。如高层建筑因地基变形或不均匀沉陷引起的扭转、倾斜, 在日照温差、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扭曲、振动, 桥梁在动荷载作用下发生振动等, 除需要进行沉降、倾斜、挠度和裂缝观测外, 还往往要进行振动观测, 需要通过所谓的动态观测来计算振动频率、振幅, 分析它们与荷载间的关系, 并进行变形的分析预报和物理解释。

2 城市工程测量的特点

归纳起来, 城市工程测量具有以下特点:

(1) 城市工程的种类繁多, 内容复杂, 量大面广, 其规模大小、精度要求高低相差很大, 承担城市工程测量任务的单位很多, 许多是由各专业部门的勘察单位或施工单位进行的。

(2) 城市工程测量受到的干扰特别大, 一是由于房屋建筑的影响, 通视很困难;二是受车辆交通和人流的影响特别大, 许多测量工作都需要在夜间进行。

(3) 城市工程测量的控制点标志易受破坏, 往往需要选埋地房屋顶部或墙上。为了便于作业, 还需要在人行道、隔离带等地面上布设点位, 地面上的控制点应作好点之记, 以便于寻找, 并为恢复点位作参考。

(4) 新建工程和已有工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要求测量的成果质量可靠, 而由于测量过程中的外界干扰严重, 往往影响成果的质量, 因此, 要加强测量成果的检核, 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无误。

(5) 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资料, 特别是工程所在区域的控制测量资料和地形图资料。工程测图要按不同阶段的精度要求区别对待, 避免重复测绘。

(6) 城市工程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城市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测绘信息是最精确可靠的空间位置信息, 其它信息都必须借助测绘信息才能得到最方便的处理和最生动的表现。从信息学的观点来看, 城市工程测量的成果资料应能方便地城市信息系统所利用。

3 城市工程测量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在这里, 我把与城市工程测量有关的问题提出来并作简单的说明, 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同步的思考。

(1) 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和逐渐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 城市工程测量应提供数字化成果资料或产品。例如, 规划道路中线和红线, 拔地中建筑线的测设, 应采用解析法进行。其成果应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存储在计算机能读取的介质上, 以供后续测量工作或有关单位使用。

(2) 工程测图中, 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应该提供给工程建设各阶段使用, 工程完工后, 建设单位应按城市基本图的规范要求进行竣工总平面图或现状图的测量和编绘, 应与城市地形图、地籍图相关系, 最后提供数字化地图产品。

(3) 为了适应计算机辅助成图的发展, 应对地形图、地籍图的规范进行修改。特别是图上表现内容和图示符号方面, 应考虑机助成图的特点, 避免多余要素和图上负荷太重, 造成浪费。

(4) 城市工程测量中所建立的各种地面控制网, 都应与城市控制网连测, 使其成为城市控制成果的一部分。对于高精度的施工控制网, 可采用两种坐标系。

(5) 凡是进入城市测量资料档案的数字化成果或产品, 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和整理工作。为了确保成果或产品的质量, 应采用相应的措施。例如, 对于各种工程控制网、测图控制网, 在设计时应考虑图形的优化, 具有一定的多余观测, 使网本身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同时, 应采用严密的平差算计, 并进行必要的外部检核。

(6) 城市工程建筑变形观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同时对于设计和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变形观测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要落实由哪一部门进行监测, 所花费用由谁承担等等问题。

(7) 城市工程测量中存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问题, 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标准化、通用化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最好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城市测绘部门相结合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测绘产品的质量。

(8) 从事城市工程测量的单位很多, 要加强城市测量工作的归口管理和城市测绘机构的建设, 提高专业城市测绘人员的素质。尽量普通市民大多数都不太了解城市测绘人员干些什么, 有何用处, 但城市测绘工作都几乎与每一个市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应进行适当宣传, 如保护城市测量标志, 测绘人员有权在居民的屋顶或墙上建标志, 并进行正常的测绘工作等等。

4 城市工程测量的一体化与自动化

城市工程测量工作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量大面广、外业作业的环境干扰很大, 要求提供质量合格的数字化成果等。为了减轻城市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保证成果的质量, 就必须运用城市工程测量的一体化与自动化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一体化, 是指外业测量数据可以存贮与自动传送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所谓自动化, 是指从数据采集、处理到成果管理, 都以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进行, 很少或勿需人工干预。众所周知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已广泛用于城市的各种控制测量以及施工放样, 它的优点不仅在于精度高、效率高、全天候作业以及不要求地面间相互通视等, 而且还表现在其作业和数据处理完全实现了一体化和自动化。但是, 在工程测量方面, GPS是无法取代地面测量技术的。全站式电子速测仪以其先进的自动化测角测距等功能, 在城市导线测量、施工放样以及测图方面, 具有其它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在作业一体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方面, 这种仪器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发挥。在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方面, 各测绘生产单位基本具有相应的软件系统为之服务, 但是在城市工程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定线、放样等方面, 一体化和自动化的实现上还很不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上世纪末就已经研制了基于手提式电脑的地面控制和施工测量的一体化和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除可广泛地应用于地面测量各领域外, 对工程测量尤其是城市工程测量特别适合。如今城市工程测量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建议有条件的测绘单位和施工单位都采用城市工程测量的一体化和自动化系统, 这样的话, 正如前面所说, 可以大大减轻城市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保证成果的质量。

5 结束语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希望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因而, 不是重在介绍城市工程测量的一般过程或某一新技术新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工程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并对城市工程测量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最后对城市工程测量的一体化与自动化进行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城市工程测量,内容,特点,问题,思考,一体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城市测量手册编写组, 城市测量手册,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3.

[2]工程测量规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

13.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问题 篇十三

青政办发[2009]106号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 危房改造工作有关土地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工)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现将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有关土地问题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9]87号)转发给你们,望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

二00九年七月十二日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工作有关土地问题的通知

各市国土资源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推动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意见》(鲁政发[2009]17号),严格执行土地法规和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促进和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农村住房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抓紧完成村镇体系规划,按新的科学合理的村镇布点,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对城镇及周边、拟新建农村居住区及周围的基本农田进行合理调整,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用地,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预2 留建设用地空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力争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各地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要优先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今后全省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专项用于旧村改造,由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使用。

二、合理安排增减挂钩项目,促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合理安排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的改造农村居民点,对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除统筹安排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公益事业和村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外,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鼓励各地充分利用旧村址和废弃地进行农村住房建设,节余指标在首先满足农村自身需要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明确挂钩项目的布局、规模和时序,编制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和项目区实施规划。

三、盘活土地资产,解决农村住房建设融资渠道。各市、县(市、区)对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农村住房建设,应按一定比例对农民予以补贴,政府负责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农村住房建设节余的土地置换时,应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全部返还提供节余指标的村庄;置换土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现的土地纯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农村;提高置换土地的收益率,应安排不低于40%的置换指标用于经营性用地;政府土地平均纯收益不低于20% 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部分应用于支持农村住房建没。拓宽农村住房建设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建设资金匮乏问题,允许各地积极探索,将农村住房建设中拟置换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政府补贴资金的额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增减挂钩土地收益台帐,切实保障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投入。

四、创新土地计划指标管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住房建设。在城中村、城边村,允许房地产开发商与村联合实施旧村改造;支持大型企业融通资金投向增减挂钩确定的农村住房建设;鼓励开发区筹集资金,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与改造村庄所在地政府签订合同,村庄改造后可将节余的指标调剂到开发区使用。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住房建设,除公益项目、基础设施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外,凡新增建设用地500亩以上的项目,省厅支持增量指标1/3,其余指标由市、县存量挖潜形成的置换指标解决,实现农村住房建设与项目建设的双赢。

五、加强土地权属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腾退、调整和改建前后的土地,在村民协商、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土地权属,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整的,调整方案、协议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对旧村改造腾出的土地,复垦后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使用。

六、坚守耕地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4 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利用未利用地和劣等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七、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凡纳入增减挂钩整体搬迁改造的村庄,要妥善安置好农民生产生活,做到先建后拆,建一批、搬一批、拆一批、复垦一批。在对腾退的农村宅基地要及时进行复垦,并按有关规定严格进行验收。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超计划用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形成“烂尾”工程。对违规操作的,加倍扣减下一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停止增减挂钩和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此页无正文)

主题词:国土 农房建设 土地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

院,市检察院,市人武部。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14.有关作风建设突出问题整治讲话稿 篇十四

一、提高政治站位,持续上紧作风建设发条。一要充分认识到,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党纪党规,组织开展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今年初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发出深化作风建设的动员令,要求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定力、寸步不让,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刚刚召开的省、市纪委全会,也对作风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我们要对标中央和省市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将作风建设各项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二要充分认识到,抓好作风是打造“清风自然”的必然要求。市局党委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机构改革以来,先后开展了巡视整改“攻坚行动”、正风肃纪看机关和正风肃纪镇村行、全面从严管理等专项行动,逐步完善了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管理制度,坚决狠杀“四风”,全市系统作风建设形势持续向好。

但面对三令五申,仍有少数干部置若罔闻、不知敬畏甚至顶风违纪,比如去年发现的个别工作人员证书挂靠问题,暴露出我们的作风建设还有漏洞、仍有短板。我们要聚焦全省全市系统今年实施的“清风自然”工程,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切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力争当全省系统“纪律先锋”。

三要充分认识到,专项整治是深化作风建设的紧要之举。市委书记在*月召开的七届市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治纪律还不够严明,“四风”反弹压力依然不小,腐败存量不少、增量还在发生。我市作风建设形势与全省全国向好态势还不相匹配,仍有少数地方、单位作风建设时紧时松、不严不实,全市“四风”问题死灰复燃势头明显。*书记、*书记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近一阶段以来,我市发生了不少作风问题,比如“向服务对象入股、借贷”等问题,以及最近曝光的违规吃喝问题,都与“四风”有关。

这也是全市开展专项整治的直接动因。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发生在我们系统,但是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保持对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定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投身到专项整治工作中来,坚决打好作风建设突出问题攻坚战。

二、把握整治重点,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一是管住嘴,重点整治吃喝上的不良风气,要做到“八个严禁”。(*)严禁在工作期间和明令禁止的特殊时期饮酒;(*)严禁以公务接待或者工作餐名义搞变相吃喝;(*)严禁超标准超范围接待;(*)严禁以办公用品、会议费等虚假名义报销餐费,将违规吃喝费用混入食堂正常开支;(*)严禁到隐蔽场所公款吃喝;(*)严禁不吃公款吃老板;(*)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把吃喝费用拿到服务对象或者下属单位报支;(*)严禁公款购买酒水香烟,在公务接待中使用酒水等。

二是捆住腿,重点整治车轮上的不良风气,要做到“八个不得”。(*)不得违规使用公务用车,超标准配备车辆,违规借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车辆;(*)不得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违规报支加油费用;(*)不得公车私用,擅自改变去向、延长时间;(*)不得私车公养,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汽油费、修理费、保险费等;(*)领导干部不得擅自驾驶公车;(*)执法公务用车不得挪用或者固定给个人使用;(*)不得违规使用市场化用车、社会化租赁用车;(*)不得酒后驾车。

三是看住手,重点整治交往上的不良风气,要做到“八个不准”。(*)不准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电子红包、高档烟酒、消费卡、土特产、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不准接受服务对象吃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或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让服务对象支付;(*)不准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到企业任职或者挂证领取薪酬,以及以本人或借他人名义,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不准向服务对象借贷、放贷牟利,包括借物、借车;(*)不准向上级或者有关单位送钱送物;(*)不准在服务企业和执法检查等公务活动中,利用职权吃拿卡要、谋取私利,或说情打招呼甚至站台撑腰;(*)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委托特定关系人充当掮客,向服务对象入股、推销业务、介绍工程、低价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不准利用地方特殊资源谋取私利。

三、强化工作举措,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一要落实“一岗双责”,有效凝聚整治合力。按照“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市局党委是作风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责任主体,我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其他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既要管好自己,也要带好队伍,做到分层分级抓落实、全面全员优作风。

二要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作风建设下面看上面,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下面往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局领导如果放松了要求,不带头放好样子,把规定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把要求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分管条线就会照葫芦画瓢,到了普通职工层面,口子还会开得更大一些。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此次作风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局领导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充分发挥“头雁”作用,敢于喊出“向我看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示范带动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主动开展突出问题自查自纠,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战斗力。

三要深化专项整治,纵深推进作风建设。要有机统筹全面从严管理、正风肃纪看机关、“不担当、不作为”、基层“微腐败”等专项行动,与作风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形成互动、深度融合,对全市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一次问题“大起底”,对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一次政治“大体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快出台全市系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整治重点、推进措施等内容,形成专项整治的任务书、线路图和时间表。要组织开展问题排查、整改落实、督促检查等系列工作,全力推动作风建设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上一篇:《三只小猪盖房子》中班说课稿下一篇:租房合同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