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27

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3篇)

1.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浅析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三农”事业的繁荣,农民个人信用问题也日渐突出起来,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目前许多农民出现了信用危机。因此在农村,积极要求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维护信用交易安全的呼声不断增高,而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即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适当地收集并公开个人的信用信息。与“三农”密切接触的就是农村信用社,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个人征信在农村发展的现状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

尽管近几年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是目前农村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涉农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征信体系建设涉及的诸多环节还不尽完善,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一)信用环境差

信用环境差主要体现在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守信价值体现不充分上。近几年来,农村信用体系中对于个人失信行为的制裁上缺乏联动,制裁和惩罚的对象针对的往往是失信者拥有的单个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失信行为人本身。对失信行为制裁上的“合力”不足,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受到有效遏制,信用风险继续蔓延。

(二)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直接联网,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难,由于目前农户的经营形式多,绝大多数的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因此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信用基础信息多变,真伪不易甄别。农户信用数据库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很大一部分隐藏于民间,收集整理工作量多、难度大。

二、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农村征信现状,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积极与人民银行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接,该系统可以帮助农信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可是农信社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出现以下种种问题。

(一)信息资料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进入系统的信息包括农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证件、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家庭财产、家庭债权债务以及借还款信息。个人征信系统要求将这些信息汇集到其身份证号下,但有些农民的姓名与其身份证号下的姓名不符,有些农民没有二代身份证,只有l5位身份证号码、甚至还出现身份证号重复的现象,还有些农民没有家庭财产、债务信息。所以,这都导致农户信息资料不完整。

(二)经营粗放,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经营不细,管理不严是各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山区,一些信用联社各项制度,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

(三)信贷员凭“人脉”不凭系统

在农村,大部分乡镇只设有农村信用社单一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况且,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是长期生活在信贷员身边的村民,他们彼此之间都熟悉,在进行贷款调查时,信贷员更加看重自己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员不想也不愿意通过联网来了解农户信用信息。

针对以上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农村征信主力军,农信社应当积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加强农信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对策

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征信力量,同时多元化农村征信建设的机构。以当前情况看,信用社仍然是农村征信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其应发挥自身扎根农村的优势,弥补不足。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加快系统程序开发,科学组织基层农信社的财力和高层人力资源,尽快开发农村信用数据库软件程序,为加入全国网络做好准备。

其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引进高学历的新员工,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

再次加快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档案,增加入库信息,不仅应包括农户基本识别信息和借还款信息,还要增加诸如农户的完税信息、守法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产品质量状况、盈亏状况和个人违约情况等方面的记录,这样才方便提供查询服务。

最后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调查一笔贷款时,一定登录征信系统进行查询,然后发放贷款。既提高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率,又宣传了征信知识,使借款人增强诚信观念,积极保持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对已存在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实行人性化管理,对非恶性意识形成不良信用记录进行修改,使农户更加珍爱自己的信用记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随着农村信用社征信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征信工作水平将会逐步提高,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2.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1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极为普遍。从目前来看,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疫病为病原的混合感染和多重感染,多为多种病原协同作用导致猪群发病,给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也带来了较多的危害。其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包括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猪瘟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圆环病毒2型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等。只有综合考虑实验室检验、剖检变化和临床症状之后才可判断确诊。

(2)还没有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快速处置机制。第一,规模化养猪场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之后往往需要逐级上报,由省级或者国家级的专门机构来确诊,这样一来必然会对处理疫情的最佳时期造成影响;第二,无法合理解决地方政府畜牧业保护与规模化养猪场疫病发布的矛盾。

(3)免疫用疫苗来源复杂。从目前来看,很多规模化养猪场都存在着免疫用疫苗来源复杂的问题。除了在各地畜牧管理部门领用、定购国家强制性免疫用苗之外,还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免疫用疫苗,有相当数量的免疫用疫苗存在着用药不安全、冷链系统不完善、疫苗运输条件差和疫苗保存环境恶劣等情况。

2加强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措施

(1)举办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为了提高规模养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和安全生产水平,推进规模猪场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各地都应该定期举办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以理论知识解读、现实图片展示和场点典型事例分析相结合,为生猪规模养殖场的业主及技术人员讲授规模养猪场疫病防治、动物保健和标准化养殖相关技术知识。重点对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猪瘟和伪狂犬病等规模养猪场重点疫病的科学防控技术、免疫规范操作技术及污水处理方案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快速处置机制。把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建立疫情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政府与乡政府、畜牧局与各乡畜牧兽医站、疫控中心与规模化养猪场分别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级级传递压力,人人担当责任。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切实做好应对突发疫情的各项准备。规模化养猪场严格执行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应对、果断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3)加强免疫疫苗质量监管。为了加强免疫疫苗质量监管,各地畜牧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疫苗经营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疫苗购进渠道和储存运输环境等进行仔细检查,并对购进票据、调拨台帐、温湿度记录、冷链运转记录和冷库及冷藏箱实际温度等进行认真核查,确保规模化养猪场能够使用安全、有效、合格的疫苗。此外,全面落实免疫政策,规范免疫技术操作。做到规范技术操作,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严格做好疫苗的运输、保管及动物健康检查,严格消毒注射部位,坚持一畜一针,防止交叉感染,做到程序合理、部位准确、剂量充足和消毒规范,杜绝违规操作,真正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

3.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的个人信用问题也逐渐增加。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更为科学、高效和专业地进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近些年来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个人信用体系;问题;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2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现今人们不仅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去思考、理解信用,更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评估信用,认为信用是货币与资本的等同物,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信用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杠杆作用,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也在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在看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强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当前我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信用缺失现象的存在不仅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目标不相匹配,而且也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大力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制度,以此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保障。

1 个人信用体系的概述

1.1 信用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用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伦理道德上看,信用指的是某人信守诺言,这是一种良好道德行为的体现。从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指的是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债权人的借出以收取利息收益为前提,债务人的借入以按时还本付息为义务。从法律意义上看,信用指的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是受到法律约束的行为,双方当事人按照先前所订立的“契约”规定享有某些权利和肩负某些义务[1]。

1.2 个人信用体系的含义

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精确记录不同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记录查询系统,该系统不仅覆盖了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历史记录,也涵盖消费者的家庭收入总额、家庭资产总量等相关信息,同时也会记录消费者产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到的相应处罚[2]。

2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度存在一定差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公民信用观念的逐步提升,加之国家相关部门对此的重视,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监管机构方面,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相关方相互协调配合,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2月在上海建立联合征信试验点,这是央行首次推出建立地方联合征信的相关政策,该政策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大门[3]。同年7月,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该公司通过开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首次实现了以银行为主体的多部门联合征信。200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该征信系统记录了我国大约6亿人的个人信用信息。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方位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信贷征信的重点地位。在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人民银行职能的相关文件,文件指出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对信贷征信业的有效管理。

在法律建设方面,我国现有的各类与征信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尽快进行《征信管理条例》的修订并制定《信息披露条例》,力求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的运营并强化对征信系统的管理[4]。2007年,我国政府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我国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步骤。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该条例明文规定了征信机构资质、征信业务规则、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流程、监督管理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堪称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信用数据方面,我国在个人信用数据的采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类信用数据的收集整合已初具规模。为了加快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共享,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小组”,该举措迈出了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整合的第一步。2006年,全国统一个人数据库正式开通运行。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该数据库中已有近8亿自然人的相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数据,而在这些存在信用记录的自然人中,有过信用贷款的比例约占30%[5]。

3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3.1 个人信用数据征集成本过高

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该体系能否较好地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零碎信息进行归纳集中并及时更新[6]。而在实践过程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较为分散且开放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信用数据征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和更新频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也会导致个人信用数据利用率的下降。

3.2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天生存在着分散、零乱的特征,因此个人信用信息在共享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性与局限性等问题,因此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加之不同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屏蔽信用信息的行为,因此个人信用信息不仅在不同部门间呈现相互割裂、共享不足的现象,而且在部门与地方间也难以实现有效共享[7]。在这种情况下,信用中介机构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个人信用信息并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这种个人信用信息分散的状态不仅加大了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本,也严重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效率的发挥。

3.3 个人信用奖励惩罚机制缺失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信用意识的增强并非完全同步,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方也可能出现某些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8]。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概念弱化和信用贷款违约的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的个人贷款违约率大约为2%;而在2005年之后,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增长,个人贷款违约率也随着呈现逐步攀升态势,2009年个人贷款违约率达到了7.9%,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8.2%。由于目前我国尚且缺乏相关的个人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这在导致对守信者的相关补偿无法到位的同时,也弱化了对于失信者的相应惩罚。长此以往就会让守信者产生守信回报不足,失信者形成失信成本低廉的错觉,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4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中介机构是否足够强大是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个人信用中介服务结构都处于业务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些信用中介机构大都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加之社会上人们的信用意识也相对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程度较低,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9]。而且,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大都采用小众化经营和分散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便于不同信用中介公司自身进行灵活管理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模化运行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5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可以从法律层面推进和保障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但近些年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始终忽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现阶段市场上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失严重。截至2013年,全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深圳和上海市颁布了关于个人征信与信用评级的相关法规,其他省市在个人信用相关政策的出台上几近空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法律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空缺,而这种空缺的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征信过程中个人及其家庭收入不透明现象的出现,也可能会引发相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10]。因此,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不仅影响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信与可靠性,而且也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降低信用数据征集成本,提高信用数据更新频率

个人信用数据的征集与更新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能否及时、完整和全面地收集信用数据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整体建设进程。因此,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关联方的整合,通过对不同关联方的整合来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征集效率。就具体而言,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关联方中国人民银行、工商管理部门和司法监督部门应该通力配合,共同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规范个人信用行业,这样在增强了信用数据征集相关方开放性的同时也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了信用数据的更新频率,可以避免因为信用数据的更新时滞而造成的相关损失。

4.2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用信息使用效率

个人信用信息是不同机构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拥有一个高效、科学和专业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不同机构间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于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通过征信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供求双方的中介组织来增强信用信息的共享力度,提高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3 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建立个人信用奖惩机制

无论是从道德层面或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最终都是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而我们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如果缺失个人信用,就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进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个人信用环境,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来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来增加人们的信用意识。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出对失信人员的多部门联合制裁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由政府、相关金融机构与社会机构共同做出市场化的奖惩承诺,对信用度较高的人给予相关的优惠和便利,使其感受到守信所带来的好处与便利;而对失信者给与道德与经济方面的惩罚,使其付出相应代价,以提高其失信成本。

4.4 培育专业信用中介机构,扶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信用中介信用职能的发挥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说信用中介机构职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专业化、市场化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信用中介机构大都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因此,政府应该着力扶持和培育具有权威性、导向性为特征的信用中介机构,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此外,在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信用中介的管理,正确引导、扶持信用中介机构朝着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5 健全个人信用法律法规,降低信用评估相关风险

法律作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大保障,当前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对于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政府应该重视法律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可以围绕相关信用秩序,研究并制定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个人征信管理方法来解决征信过程中出现的征信方式不规范、征信范围不具体和个人隐私保密不严格等问题;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颁布明确信用主体角色与收入水平的法律文件来增加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降低相关的法律与道德风险,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2.

[2]许华荣.论中国个人信用的缺失现状及完善路径[J].科学理论,2010(21):189-190.

[3]李贞彩.个人信用体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145-147.

[4]杨晖.中国特色征信体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132-134.

[5]张晶,刘艳红.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87-88.

[6]赵志星.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102-103.

[7]白云.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的法律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1):12-13.

[8]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55-260.

[9]何建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J].消费经济,2004(3):49-52.

[10]张风云.构建个人信用制度 打造社会信用基石[J].生产力研究,2007(1):49-52.

4.建设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温州市金誉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概述监理行业的现状,分析目前监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设监理、问题、对策

Study on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re discussed, some usefu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analysis of main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Key words:construction supervis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0前言

推行建设监理制度,是我国深化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是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在1988年试行建设监理制度,1996年全面推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监理单位已有7000多家,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实践证明,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有利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管,有利于施工工期和投资的控制。然而,由于我国的建设监理行业尚处于摸索阶段,使整个行业和某些监理企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不早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外的咨询机构逐步进入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理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监

理行业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1、当前监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监理业务单一,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监理单位从事的监理业务,仅限于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并且偏重于施工现场质量的控制,现场监理人员相当于以往业主临时聘用的质检员。这与我国当初借鉴国外经验来推行监理制的初衷是有很大差异的,原先的设想是像国外发达国家一样,从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可行性研究)到设计、招投标、施工和工程保修阶段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现在,如何来评估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如何优化设计方案,为业主节省工程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无谓的损失,好像并不是监理的服务内容。同样,业主也没能对监理单位如此信任和依赖。监理工作技术含量低,社会对监

理行业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监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1.2监理从业人员素质与人才结构问题

我国监理业起步较晚,但推行速度较快,一哄而上,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监理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建设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计算机应用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工程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再不断总结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持续保持较高的知识水准;二是监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等也决定着监理工作的质量。我国目前监理人员在这两方面素质上都有待加强。

人才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学历的素质的人才少,学历不高素质一般的人多,固定员工数量少,临时聘任的人员多;年龄结构上以年老的和年轻刚毕业的人多,年富力强、技术骨干的人少;偏重于施工现场管理和工程技术的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且专业搭配不合理等。

1.3建设监理制度方面的缺陷

目前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建设监理的条款不少,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数量更多,这充分反映了建设监理的法律地位。但从行业整体的监管情况来看,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方面。

例如源于《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各地建设主管让在实行监理人员备案时要求每个建设项目均要派驻总监理工程师、土建专业监理工程师、土建监理员、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安装监理员、材料见证员等5-6名专职人员登记备案,并没有区分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做法明显不合理。一方面,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建设项目上,按此配备监理人员数量还会显得不够。另一方面,随着工程监理覆盖面的扩大,几乎所有的在建工程都需要委托监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建筑面积仅一二千平方米的项目,同样要求配备5-6名专职人员常驻施工现场进行监理,显得很不切合实际,这本身就是对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诸如此类,一些脱离实际的规定,“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也造成某些部门和个别人在执法的随意性。

1.4监理执业上的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借签国外FIDIC管理模式,我国监理工作原为“三控制”,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随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监理工作增加了一项安全控制内容,成了现在的“四控制”。从表面看监理法律赋予监理的职责和

权限很大,实际上监理单位属于企业运作,没有丝毫的执法权。履行“准执法”监理职能还是原来各地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按规定,监理应实施“四控”,但在实际工程中,监理权利和职能往往被弱化。

就建设资金使用的投资控制这一项而言,工程的每一项进度款,必须在监理审核签字后支付。但实际上,财权均掌握在业主一边,业主拖延工程款支付(属违反施工合同的行为),监理不能问津,业主不违反监理合同的约定能够及时支付监理费,监理单位己经谢天谢地了。监理监管职能在这种制度缺陷中遭到颠复,无法施展其有效职能,在现实工作中,监理很难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角色存在。

安全监理工作是一项并非完全服务于业主的服务内容,更大程序上是服务于社会,所以该项工作的本质应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监理单位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来协助政府监管安全生产工作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对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过于重大,几乎凡是出现安全事故的工程,无论监理单位事先做了多少工作,都是难逃其责。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认真对照施工安全操作规范,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安全隐患,为此总监应该对工程经常下停工令,而哪个业主会同意呢?更何况按《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第十七条约定总监下停工令前应征得业主同意。事实上,监理单位对安全监管的手段和权力是很有限的,相反责任和风险是很大的。

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风险高、责任大,致使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进到监理行业中来。这与国外“工程师”高收入,受社会普遍尊重相差径庭。1.5监理单位所有权的问题

很多监理单位从成立之初,就依托于设计院、建设集团公司、房开公司或工程指挥部,甚至某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与其存在着“姻亲”关系。某某建设集团“老总”、某某“领导”就是监理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掌握控制权,这样造成监理市场局部垄断与分割,也造成“自己干活自己监理”的现象。但是,要真正地实现监理单位能够体现“公正性”和“独立性”,监理单位必段真正独立地分离出来,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1.6业主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业主单位,一般不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对建设程序,尤其是监理制度不了解,或不愿放弃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权,唯恐丧失个人利益,从而出现业主市场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委托监理业务时仅委托质量控制;二是随意压低监理费;三是对监理工作干预过多,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四是拖欠或克扣监理费。

在业主不规范行为的影响下,监理单位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难以保证。

许多业主往往将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项目监理机构视为其属下的一个工程部门或质检安全部门,“大业主,小监理”的局面没

有根本改观,个别业主甚至明言:监理单位是请来负责任的。致使监理单位处于夹缝之中,难以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若监理单位

坚持原则,业主可更换监理总监甚至监理单位,使监理单位处于被动地位。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实现监理业务经营多元化

现在建设行业内的工程咨询、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设计审图、质量检测其实都应该是监理企业所应具备的职能,这些职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监理”。大型监理企业应该完善这些方面的职责,并真正体现监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与国际接轨。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吸引相对素质较高的具有设计、造价、咨询等方面专业特长的人员加入到本行业中来,为业主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咨询服务,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条出路。

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业主通常将项目从前期至建成的全过程都委托给监理公司。在整个项目实施中,业主一般不与承包商直接发生关系,所有信息均由监理工程师来传达或发布,监理工程师是真正意义上得到充分授权。

2.2提高监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体现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对于为业主提供高智能高技术服务的监理行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一大批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监理事业,才能使监理行业的健

康发展得以保证。优秀的工程监理工作者应该是即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一个技术实力较强的监理企业,应该拥有一大批高学历、高水平、并能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并且人才专业配套齐全,特别是具有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企业。监理企业如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2.3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 《建筑法》是我国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最高权威,2000年我国制订了《监理规范》,规范了行业标准。但是它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指导和规范所有的监理行为。加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不同,也会使实施中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还应制定订出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各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有利于行业发展与管理的地方政策。当前,在实施监理业务委托行为的过程中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在监理招投标中业主单位搞暗箱操作,监理单位玩小动作等现象,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查处。

监理招投标过程中监理招标文件中的一些不切合实际对监理单位过于苛刻的要求应予以删除或调整。比如,几乎所有的监理招标文件都规定:担任项目总监不得

有在建工程。这条规定显然十分不合理,这意味着这位总监只能失业在家才能参与工程投标。

2.4规范各方主体行为

规范监理市场主要是规范业主和监理单位两个主体的行为。对业主,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建设监理制的认识,逐步使委托监理真正成为法规化、制度化的程序。当前,业主行为不规范也与我国工程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很多是国有和集体经济有关,项目基本上由国家承担,这使其在工程上风险、责任意识大打折扣,只是按政策规定简单从命,使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投资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国有投资所有制和法人所有制分离,但是这样的改革,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监理单位应遵纪守法,凭优质的监理服务,良好的市场信誉与综合竞争力来赢取市场,而不应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监理业务。规范监理单位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健全监理市场法规,加强政府监督,扶持监理行业健康发展。

2.5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各地区各部门均应成立行业自律性组织,比如监理协会,协会成员应主要由监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备较高威望的人组成。充分发挥监理协会的作用,加强

行业自律,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规范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批评和打击监理行业内的不良人群,鼓励和表扬行业内的模范事迹和行业标兵,弘扬敬业和奉献精神;遏制监理市场无序竞争,乱压价等问题。

同时,监理协会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反映行业现实情况和企业呼声,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实践依据,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2.6借鉴本行业的国外先进做法

我国工程监理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欧美的监理制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其监理制度、行业规范特别是行业自律较为完善。

发达国家的监理行业(咨询业)都对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制订了整体规范和准则,其核心内容强调“正直、公平、诚信、服务”。发达国家的监理工程师普遍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精于合同管理。另外,他们的酬金优厚化、业务宽深化和科学的监理组织模式等均值得我们学习。

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也可以通过寻求与国外先进的咨询监理企业合作,来提高我们监理行业的综合水平。

3、结语

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工程监理制的建立和发展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监理所发挥的作用,无可置疑,对于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面对现实,正视压力,奋起直追,扎实工作,本着“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监理执业准则,就一定能够使我国的监理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进一步

把我国的监理制度向国际惯例靠拢并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

论》

5.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行业 会计队伍也日益壮大。这些高速公路运营中财务管理和 票证管理的工作者,己成为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必不可少 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然而,多 年来,从建设到运营,各单位管理者重生产轻财务的现 象一直存在,致使会计队伍建设工作滞后,这影响了会 计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了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 如何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己成为目前摆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速公路行业会计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随着高速公路规模的逐年扩大,收费站点的不断增 加,会计队伍己成为一支日益庞大的推动高速公路发展 的生力军。如果会计队伍建设得不到领导及会计人员的 重视,会计工作管理不善,会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运营 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会导致大量资金的流失。

多年来,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中,多以收费为 主业,将经济效益和保畅服务作为工作重心,而很少将 重心放在会计队伍建设上。会计工作没有引起各级领导 足够的重视,致使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和会计管理水平未 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1. 观念仍比较落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由于工作稳定、单一,部分会计人员自我要求标准 较低,他们安于现状,缺乏市场观念,缺乏爱岗敬业精 神和服务意识,不能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会计工作的 实际需要。

2.对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认识不足部分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理解也不够深刻,他们缺乏抑制不 正之风的能力,有的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3.缺少全局观,无主人翁意识部分会计人员参与意识不够,站位不高,没有起到 领导参谋的作用。

(三)会计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从专业知识水平看,会计人员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 的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要求起点偏低;二是会计专业知 识水平不高,部分会计人员所学并非会计专业,专业知 识不扎实;三是会计岗前培训不足,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率较低。

从会计实践看,会计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 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规章制度、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够 到位;二是会计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对会计 业务不熟悉;三是会计使用的软件、硬件配备相对落后。

(四)会计培训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高速公路行 业缺少完善的会计培训和考核机构,无专门的机构和责任人进行管理,师资力量及培训经费没有保障,这造成 了培训时间不足、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等问题。

二是培训计划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有些高速公路 单位缺少周密的培训计划,有的未将会计培训计划纳入 本单位总体年度培训计划,有的未及时进行培训计划的 修订和完善,从而不利于培训计划的实施。

三是缺乏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有的单位对会计队 伍缺乏考核监管,会计培训与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也没 有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不利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影响了会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解决高速公路行业会计队伍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会计队伍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这直接影响了财务、票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了高 速公路整体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 须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业务 知识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干部须充分认识高速公路会计队伍建设在 运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 予支持。一是要有主要领导负责会计队伍建设工作,经 常了解会计工作进展情况,听取工作汇报和部门意见; 二是对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给予人力资源方面 的支持,对会计管理工作中软硬件建设给予资金保障; 三是定期检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 时整改。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思想素质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 修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热爱会计职业 的热情、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从而做到爱岗敬业、无 私奉献,不断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是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律手 段制约不道德行为。通过建立单位会计人员信用档案, 强化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提高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三是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本单位的管理,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向领导反映经 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领 导决策,做好领导的参谋。

(三)加强业务管理,提高会计队伍业务素质

1. 提高起点标准一是凡是会计岗位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专业大专及以 上文化水平;二是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并 对参加学历教育者给予时间、资金和交通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高起点,严要求,为会计工作规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会计培训一是从培训内容看,要根据高速公路的性质,对相 应的会计准则、会计理论与实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 拓宽知识面;二是从培训时间看,要结合各高速公路管 理单位及基层单位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增 加培训机会;三是从培训形式看,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如定期培训与临时培训相结合;集中培 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网上培训与视频会议培训相结合。

3.注重人才培养一是定期组织全员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二是组织参 加高端会计人才的学术交流;三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知识 和经验交流平台,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四 是针对高速公路发展特点,加强会计课题研究;五是建 立会计人才库和网络平台,实现知识共享。相关负责人 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使会计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四)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一是成立会计培训考核机构,负责会计培训的组织 管理。建议各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由财务部(科)设专人负 责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负责对培训考勤、学习及考 试情况的记录和检查,并及时报人事部门统一收集、整理、存档;负责合理安排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为培训工作 提供保障。

二是制定培训计划,抓好计划落实。由财务部(科) 制定年度会计培训计划,并纳入本单位年度总体培训与 考核计划,且根据经济形势和会计制度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计划,同时,按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在计划落 实过程中,要做到主管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分工明确; 要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等方面体现各自特色;还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使所有参训会计人员都能够学懂、学会,能够 掌握理论知识、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适应工作需要。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做到 奖优罚劣。对考试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实行再培训和补考 制度,经过补考仍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调离会计岗位;对 无故不参加会计培训的会计人员,或连续两年未按规定 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取消年度评优选先资格,责 令改正,甚至调离会计岗位;对于积极参加会计培训, 考试成绩优秀,工作中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成绩显著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三、实施效果

黄石高速公路是河北省最长的高速公路之一,资金 规模大,下设基层单位多,会计人员多。几年来,河北 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高度重视会计工作,针对存在的 问题和潜在的隐患,采取上述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力 度,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效果,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基本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石黄管理处通过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了会计人员的 职业道德修养,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调动了广大会计 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规范了会计人员行为,会计 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实现了会计 基础工作规范化。

(二)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年来,石黄管理处共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计培训42 场次,培训人员达1865人次,培训人员覆盖率100%,合格率100%。同时,有65名会计取得了会计专业的大 专或本科学历,目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93%。并且, 有5名会计走上了领导岗位,34名会计成为科室及基层 单位的业务骨干。通过教育培训,不仅培养了一批业务 骨干和复合型人才,还有效改善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树立参与意识,提高经济效益石黄管理处通过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职 业道德教育,培养了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不仅财务、票证工作无差错,无一人违纪;而且,会计人员积极与 参管理,提出了盘活闲置资产和治理逃漏费可行性方案, 提高了运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6.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要深刻思考生产、生计与生命质量问题,特别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从法律保障、技术支撑和行政执法3大体系的完善和落实来探讨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全程监控,寻求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之间平衡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食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

F762 A 10.11974/nyyjs.20160631003

引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广西须依托自身地理环境条件,通过制定及完善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寻求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与劳动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其实施现状

我国在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相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提出农产品生产实行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策略。广西依托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认证和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例行检测制度、严格投入品监管,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通过落实农业标准化,实现生产到流通过程的溯源监控。

1.1 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

来自广西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消息,2015年全区已认定的“三品一标”产地总面积已占全区耕地保有量的42.9%,其中玉林市、桂林市分别达到耕地保有量的85%、81%,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931个,制定实施了特色农产品种植标准390项。

1.2 制定和推广农业生产地方标准

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制定、修订广西农业种植业生产标准。如地方标准、技术规程、农产品和产地环境要求、植保技术、检测方法等497项。特色优势产品蔬菜类、水果类标准个数最多,且在全区各市县有一定范围的推广;采用新形式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2011年起实施农作物标准园建设,以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及“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1.3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近年,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已有市、县、乡监管服务机构1150个,例行监测主要对农药残留30多项指标。大多数市、县级检测机构实施对农产品农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2014年3、4季度速测法合格率99%以上,色谱定量分析合格率98%以上。较大范围地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方面对农产品进行氨基甲酸酯、有机磷大类农药的速测。目前尚未成立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单位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1.4 实施农产品销售的准出准入及产品可追溯监管

广西已经建立起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落实专职监管员制度。广西自2000年开始制定了一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标准和指南,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扶持、综合推进3种模式,从基地种养、运输加工、市场流通等不同切入点,开展农产品安全溯源试点。近两年,全区在“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中逐步开展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搭建起区、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并先行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管理试点:田东增年有机山茶油的网上和电话开放式溯源,贺州市的“信贷绿色服务通道”,玉林市“玉台合作”的农业现代化的“玉林模式”,近年在全区开展种植业农产品生产者“安全承诺”活动。广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几个内容建设和实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条件。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长且繁杂,农资经营类别广泛,经营单位分散,且数量庞大,广西初步建立市、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但因政府的投入不足,全区统一监控能力不足,管理漏洞大。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管、检测人员严重不足,与农业部规定的市、县级检测机构最低人员标准(分别为15人、10人)差距颇大,且大部分县(市、区)还是挂靠设置,人员也身兼多职,检测手段落后;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全区现行的农业类地方标准种类主要是以生产技术规程为主,少有涉及产品销售等级及分级标准,且标准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对生产环境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够,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的限制及农业投入品监管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与农业部的监测指标尚有差距。农资市场监管失范,农业投入品监管不力,宣传教育培训不够,农民不遵守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非法使用违禁剧毒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农药化肥甚至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强。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大,工业化特别是清洁生产水平低,加剧了农业面污染,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强[1]。并且,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低,农产品交易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等。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对策和途径

针对广西的实际及广西区域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要求,根据我国及广西的实际,从细化、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落实基层监管,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制度化监管,从管理监控到各主体的责任落实。提出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源头管理。积极推进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及提高检测能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加强舆情监测,实现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3.1 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制度化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从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个层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监管。根据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善及实施标准体系的抓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点上抓三园两场、优质优价、创品牌”等标准化生产要求,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制度化监管。落实属地政府的监管责任。通过市场调节、政府监管引导及监控、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程等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投入保障机制,成立自治区级综合执法机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环境监测、农产品检测、执法、各类培训等工作经费作为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下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扩大监管面,在省、自治区一级政府组织协调下,加强市县一级监管,编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网”,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建章立制、严格执法,规范经营。通过严谨细致的论证、缜密逻辑进行立法,严格贯彻新出台的国家、自治区关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发律法规,从法律保障、健全技术支撑和行政执法三大体系的各项标准的制定入手,抓好农产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组建自治区农业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全省农业地方标准的技术归口工作,由专门机构制定落实各种相关标准;落实各农产品经营主体的责任,将农产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经营主体。

3.2 加强源头管理,加大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农业生产环境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整治来自农业生产环境的农业投入品(包括农药污染及化肥)的农业自身的污染及农区大气、农业用水、农田土壤等农业外的污染同样迫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轻、重工业失调,煤炭、石油开采加工及黑色金属矿开采冶炼开采等污染密集型企业居多的”的特点。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政府应立法增大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的投资力度。自治区政府就实施对涉重金属企业,分类予以取缔、关闭、限期整治或搬迁。如对南丹、环江、金城江3个重点防控区有色金属行业以及宾阳县小皮革企业群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矿山矿坑废水、渣场废水治理力度。引导污染较大的采矿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推动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推广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的发展;应针对广西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种类加强对专用组合肥料和改良剂的研究,通过合理施肥实现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技术,修复受污染严重的农田[2]。据周倩雯[3]的分析,广西近些年用于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年增长率最低,必须调高。增强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重点要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专卖,逐步实行农业投入品统购统销,经营品种备案管理,落实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4]。

3.3 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广西气候、光温具有优势,但生态环境脆弱,作为鲜活农产品输出大省(区),更应根据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意见”,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和订单农业,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制定及完善以农产品的原料种植、采收、保鲜、运输、粗加工等环节的农产品产、收、贮、运标准体系,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

3.4 积极推进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及提高检测能力

市场准入、监督检验检测、3C 认证、生产许可证、定检、评优、免检的必要手段,检测认证也是今后产业发展的趋势[5],应对“农业部宣布启动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欧盟各成员国及广东省经验,加强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各项农产品安全检测指标,引入公信度高、效率高,具有信息全面、技术设备等优势的第3方检测机构的公正客观评价,保障食品生产消费安全[6],能为政府决策及民众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客观、准确、及时、高效的检测数据,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

3.5 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

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要按照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定与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准入标准及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开办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制度,落实农产品入市前检测主体责任。在全区大部分县级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和农贸市场实行主要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产地编码管理,试行食用农产品产地编码卡,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索证交易和质量追究管理机制,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信用体系,确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监管。

决策部门通过加强对民众的生命、健康、营养、生产、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行对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做相应知识、技能的长效培训,从决策层的舆论方针政策导向,到到经营者的规范生产,到消费者产品的信息关注和理性选择以及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利用报刊、互联网,建立政府公益性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进行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及生产过程记录、备案、产品标识,责任追溯、信息共享,促进农业从业者规范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7.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于1951年正式成立, 可以简单地把其成长历程归纳如下。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8年是农村信用社成长和发展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这段时间先后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在这种新生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下, 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数据显示, 截止1957年, 全国农村信用社数目88368, 存款20多亿元。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以致被中国人民银行接收进行管理,

第三阶段:从1978至今, 我国农村信用社把握时机, 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功能, 在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取得了成功。现在, 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告别了过去运营效率低, 长期亏损的形象, 真正走入了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现在农村信用社以省为单位, 由省政府负责成立各省省级联社, 对本省信用社进行统一管理, 并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 没有全国性统一管理机构。

2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 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存贷款总量超常规扩张,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防范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在农业、农村、农户的金融服务中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和影响, 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权制度模糊、法人治理结构欠缺, “合作制”有名无实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产权关系变迁复杂, 使得社员股份没有真正与权益挂钩。不言而喻, 农村信用社社员入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贷款便利;二是参与分红。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一般不会投入精力和时间在信用社监督和管理上,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个人从信用社分红的收益世纪不高, 另一方面在于广大社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这就导致了很多入股成员既没有受到很大的制约, 也未对企业实现真正的监督管理。而与之相对的, 农村信用社的部分高层管理者却过分追求利益, 导致农村信用社过于注重企业收益, 这一狭隘的思考方式直接促使农村信用社偏离了正确的航道。

2.2 企业资金规模较小, 农村存款外流严重

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入社成员的资金和企业公积金, 还包括农村地区居民存款所筹集的。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多方面艺术的限制, 导致资金规模有限。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法办理高额贷款的情况, 既导致资金周转不便, 也影响了自身形象。而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追逐利润, 甚至将一部分资金投入了股市以及期货等交易市场。本着为农民服务积累的资金外流, 不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更使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受到极大的挑战。

2.3 信贷能力不足, 服务质量缺位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金融服务这一领域, 农村信用社还是最主要的业务渠道, 这种情况却导致了农村贷款能力的明显不足, 具体体现在:很多的农村信用社因为受到长期积淀的历史因素的影响, 还有出于所处地区信用环境、信贷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导致其经营的规模十分有限, 甚至出现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大批的贷款资金的情况;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实施了贷款规模的总额控制, 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供求不足”的矛盾。

2.4 人才资源缺乏,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 农村信用社存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普遍现象, 尤其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常规金融业务同时能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业务骨干。造成绝大地方信用社服务水平不到位, 业务水平不过硬, 严重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

3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思路与发展对策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

当前, 无论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他新金融机构的建立加剧了企业的竞争环境等外界因素, 还是其自身体制不完善、人员素质偏低等内在因素, 都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阻碍。但与此同时, 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出台: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了要“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保持县 (市) 社法人地位稳定, 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 从而能够赋予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主力军职能, 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困境中出现了珍贵良好的新机遇。当前农村信用社应当充分应对挑战, 尽可能把握将要面临的机遇。

3.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策

3.2.1 明确方向定位, 坚持合作道路

农村信用社的根基就是农村合作金融。农业发展规模, 农民收入状况, 农村经济态势, 都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村信用社“生“于农村, “长”在农村, 必须一切以“农”为重。只有以“农”为本, 探索改革, 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扬长避短, 并且依靠这一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有一席之地, 并且发展壮大。

3.2.2 改革产权制度, 完善结构治理

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推动, 其资产所有权在各个成员之间的正确划分, 以及信用社其他法定权益的合理规划, 凭借这些来建立管理和监督还有决策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完善企业内部职务结构, 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分工而做, 相互配合, 相互监督, 尽量体现出现代健全法治结构应有的长处, 改善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2.3 丰富金融产品品种, 提升宣传服务能力

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 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 充分考虑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信贷需求及信贷市场的变化, 使企业自身业务的品种得到增加, 不断探索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接触的客户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市场, 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竞争能力。

3.2.4 加大人才引进, 加强人事管理, 提升员工素质

为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农村信用社应注重对人才资源的把握及培养。农村信用社应借鉴同行业的先进经验, 针对自身实际, 迅速形成新型的培训模式。不断建立完善企业岗位制度, 通过合理分配员工工资, 设置奖励制度, 组织员工培训的方式, 使员工不断熟悉更新专业技能, 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

近些年来,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但是,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原因的影响, 积累了体制内外的各种问题, 导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在同行业中仍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项规定规范仍不健全、支农力度不够有力、计算机科学手段运用不足、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尚待提高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在确把握好信用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规范经营理念, 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 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只有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 对信用社进行全面改革, 才能把握机遇, 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在我国所有金融机构中有着历史悠久、网点分散普遍、服务面积广阔等特点。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 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升保证了它的持续经营;再者, 农村信用社作为扶持农村的最基本的力量, 只有重视发展提高经济建设, 才能完全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最后, 农村信用社制度的健康规划取决于其实行的发展能力和经济建设水平。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机遇进行粗略的探析, 找出原因, 进而做出有助于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现存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君.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企业经济, 2006 (11) .

[2]郑良芳.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他山之石, 2010 (3) .

[3]郑良芳.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0 (3) .

[4]吴萧男.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6 (6) .

[5]陈俊岭.农信社:中国农村金融重要力量[J].中国金融家, 2009 (12) .

[6]张丽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07 (8) .

[7]刘亚平.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0 (22) .

[8]谢明敏.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法律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 2010, 10.

[9]史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1 (2) .

[10]徐良华.农村金融中的非均衡现象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9 (3) .

8.装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国内对军事装备体系需求分析主要通过作战部队调研、专家会议等手段获取“需求”。但是,通常作战人员“直接表述的”对武器装备的期望仅仅是一种“潜在需求”,与“能够指导武器装备建设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距。目前在装备体系建设需求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

一、存在问题

1.需求描述方法的不统一和不规范

军事需求分析中最关键最根本的是需求描述,它是军方与分析设计部门之间联系的纽带。但由于军方和设计者的技术背景和利益不同,双方对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描述和解释,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问题——交流障碍。加之用户并非总是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非总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这更增加了需求分析的难度。因此,需求描述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对用户和设计者的可理解性以及需求描述的正确性。这些需求描述方法,在辅助生成确定的、形式化的战术指标时不可避免地会丢失部分使命任务需求,存在描述方法不统一和不规范的问题,使得用户和厂家由于描述语法和语义的不同,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有时为了双方更好的理解,在交流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因而采取何种方法能尽量减少信息丢失和不一致,使战术指标更接近于使命任务需求,是装备研制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需求映射方法不科学

在军事装备领域,国内没有具体的需求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通常只能定性的确定主要战术指标,有时候也采用AHP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一些需要的特殊装备的战技术指标,往往是由专家凭借技术经验来断定和裁决,甚至有的时候还由制造商的能力决定。这些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使命任务需求与装备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得武器装备使命任务向主要战术指标的映射缺乏科学性,提出的装备需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不可靠问题。

二、解决措施

1.借鉴外军成功经验,研究科学系统的需求分析过程和框架

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与国家国防能力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活动十分重视。美军在CJCSI 3170. 01系列文件中专门定义了需求生成的详细过程,相关机构的责任等,并开发了需求生成系统( RGS )。2003年,为了更好地规划联合作战条件下武器装备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与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组织体制、作战条令、保障相适应,通过充分集成形成联合作战能力,美军开发了新的联合能力集成与开发系统 ( JCIDS ),强调在采办的初始论证阶段重视联合作战能力的需求规划与论证,有力指导装备建设与发展[2]。在国外,武器装备研究己经进入体系探讨阶段,并且以C4ISR体系结构框架(C4ISRAF)、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 DODAF)为代表,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美国在体系发展需求、体系总体结构、体系研究方法、体系研究手段和支撑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全方面的研究,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框架,代表了当前世界研究的领先水平。

2.比较分析各种需求描述方法,研究适合军事装备体系需求分析的需求描述方法

目前,国内文献中对武器装备体系的需求描述大部分是采用UML方法或扩展UML语言,其它还有采用系统建模语言(SysML,Systems Modeling Language)或者借鉴公理设计(Axiomatic Design)理论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需求描述方法[3,4,5,6]。按照语言的開发方式,需求描述方法可以分为结构化描述方法、面向对象描述方法和形式化描述方法。结构化描述方法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紧紧围绕待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忽略与目标无关的次要内容,采用从总体到局部、自顶向下,分层解决的方法进行分析、描述和构造系统模型。结构化描述方法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以及较高的精确性,并且可实现部分自动化。比较常用的结构化描述工具除流程图 (DFD)外,还有IDEFO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将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部分所组成的最小集合。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有:以自然方式描述客观世界,容易把握分析重点;系统功能和定义的操作实现简便;采用继承的思想提高了资源的可重用率;系统稳定性较高。其缺点有:使用面向对象开发的软件冗余较多;实例化的对象依据客观边界划分,但是由于边界模糊,很难保证描述的正确性。典型的面向对象的描述方法为UML方法,目前国内有很多文献采用UML方法进行装备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但UML用例图一般是针对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对于反映各角色需求交互来说是个很好的工具,但对于装备需求这样的大系统,用例图也不易表达清楚。形式化方法是基于数学的技术描述系统的性质,包括形式化描述和形式化验证:形式化描述是形式化验证的基础,它主要用于说明系统特性或行为,通过明确定义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所描述的内容;形式化验证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对描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和验证。形式化方法具有严格的语法与语义,形式规约语言书写的规范精确、无二义,避免了非形式规约的模糊性和二义性;使用形式化方法能够更深刻地描述系统需求,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采用形式化方法进行的需求描述可以进行严格的分析与检查。但形式化描述方法仍然有其缺点:形式化方法和现实世界很难直接对应,所以模型的获取比较困难;方法和技术掌握较困难,缺乏相应基础的人很难理解等。

3.研究科学有效的需求映射方法

装备体系需求分析并非空中楼阁,凭空猜测,必须遵循国家的军事战略规划,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系统工程的过程和方法提炼、抽取出装备体系建设的需求。上层的军事战略方针影响下层装备体系的使命能力、组成和重点,明确的装备体系又可以影响下层体系的组成单元的功能、战技术指标和配置等。因此,各层间科学有效的需求映射方法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资使整体功能最大化,同时可以降低冗余,避免重复投资。目前对装备体系或装备单元的使命能力与战技术指标的通常是定性分析,并往往是由专家凭借技术经验来断定和裁决。有文献提出在舰船装备的需求分析中采用质量功能部署(QFD)方法建立使命任务与主要战技术指标之间的科学映射[6];也有文献将QFD方法应用与空战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但这些应用都是针对单一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对于装备体系需求分析的需求映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9.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对策

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能否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其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高低.鉴于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访谈,研究了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杨平罗斌 夏丹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大类   实践教学体系   问题   改革思路  

10.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题及政策建议

目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2007-12-15 22:44:0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目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目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2)

信贷征信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含量高,且具有超前性与挑战性的一项系统工程,信贷征信建设具有广阔的社会性。近日,我们对晋中市辖内2004年1—10月银行业金融机构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载体的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

些问题,制约了征信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应引起重视。

一、当前辖内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

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信息及相关活动记录,征信法规的缺失对征信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征信体系建设的唯一依据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性的征信法规尚未出台,使得征信业无规可循。由于征信机构缺乏权威性及相应法律地位,导致信用数据征集困难。而且,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还不够健全,亟待完善:

一是《办法》中的罚则规定不够细致,执行过程中容易引起争议。如罚则中只规定了对商业银行违规现象的处罚额度,而未考虑违规数量的因素;对于存在多种违规现象的金融机构能否并罚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工作失误造成错误

信息的登记上报与“登记上报虚假信息”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对不参加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金融机构仅给予1至3万元处罚起不到强制其参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对使用代理服务器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其迟报责任在上下级行之间未做明确的界定等。

二是对借款人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手段。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一个数据实时更新的系统,而《办法》中缺乏制约借款人基本概况信息更新的有效手段。如当借款的要素信息发生变更时,借款人应及时到人民银行进行变更处理,但是对不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借款人,《办法》中未规定应如何处理。贷款卡管理实行集中年审制度,当借款人不参与年审或年审不合格时,《办法》中规定可对借款人的贷款卡给予暂停,暂停期间金融机构不能给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但同时又规定借款人可申请贷款卡解停并未对解停手续及时间给予任何限制,如果借款人补办年审合格后即给予

解停,则借款人可按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办理年补,集中年审制度将名存实亡。

三是《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如,没有明确规定除了宣告破产、解散、依法被撤销外,对于借款人的哪些“严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注销贷款卡,也没有具体规定贷款卡注销暂停的时间及解停的标准。同时,征信体系中信用信息来源主要是各金融机构,且大多信息是在客户不知晓的情况下采集的,极易触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金融机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由于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征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在贷款时对企业有无贷款卡不予强调,致使借款人对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观念淡薄,不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时才想起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而且,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建立工作流程及贷款查询制

度,也没有对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贷款卡状态及资信情况,从而出现了个别金融机构向持无效卡或无贷款卡的借款人发放贷款的现象。如,在检查中发现,所查金融机构共发生无效卡放贷109笔,金额亿元。还有个别金融机构没有按照企业的原始凭证进行录入,所录贷款收回、发放的金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存在错录、并笔录入企业贷款的情况,3、网络建设不完善,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是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各金融机构自成体系的“小系统”的基础上,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相关数据主要靠手工采集,需要各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极易形成迟报、漏报的现象。而《办法》作为约束各金融机构规范操作的配套措施,虽然规定了不少处罚条款,如

对于迟报、漏报等现象,人民银行可依据《办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但由于系统网络本身的缺陷,导致各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许多都是共性的,人民银行无法按《办法》规定进行严厉制裁,只能象征性进行处罚。而且,目前各金融机构中只有城乡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使用人民银行统一开发的程序版本,其余工、农、中、建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使用各自开发的程序版本,给系统的统一升级和日常管理造成诸多困难。

二是系统上报的网络不畅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因数据传输接口出现故障,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所录入的数据和资料不能及时写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数据库中,使

11.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39-03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费县果业管理局作为全县大农业的服务机构之一,成立于1996年,由原县果业服务中心、县农业局果树站和县林业局经济林站合并组建,属于县政府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经过全体果业干部职工近20年的努力,费县果业局先后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费县荣获“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绿色生态山楂之乡”和“国家梨产业体系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为给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与体系处来费县开展的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也为促进费县果业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现将费县果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人员编制、实际配备、年龄结构及文化程度等

果业局编制115人,截止2014年末,在编在岗77人,管理岗位7人,专技岗位65人,工勤岗位5人,离退休干部17人。县直设置工会、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妇委会、果树技术推广站、果树研究所、果树服务中心8个科室,配备专技人员23人;12个乡镇(街道)果树站,配备专技人员42人。目前在编在岗35岁及以下8人,36~40岁19人,41~45岁20人,46~50岁15人,51~54岁8人,55~59岁7人;具备研究生学历2人,大学学历53人,大专学历12人,中专及以下10人。人员结构总体趋向文化层次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青年递补缓慢,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1.2 专技人员岗位设置及评聘情况

果业局设置副高岗6人,中级岗38人,初级岗56人。现有专技人员65人,其中高级岗位11人、中级岗位36人、初级岗位18人。实际具备高级职称15人,还有4人因岗位超职数未聘。

1.3 办公条件情况

目前县果业局办公面积276 m2,无接待室、会议室,办公条件较差。12个乡镇(街道)果树站仍有几处无办公场地,其他办公用品诸如电脑等,没能配备。

1.4 县乡垂直政府统一调配管理

乡镇基层站人财物由县局统一调配管理,专技人员不用参加乡镇(街道)的包村包片工作,能够专门从事业务推广工作,便于县、乡果树技术推广实现及时有效沟通。

1.5 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服务方式,开通了果业专家服务热线,鼓励专技人员开通微信、微博、博客、QQ等传播果树技术,采取传统培训和现代视频网络相结合方式,通过网络直播讲座向果农传授技术,做到了及时、立体、全方位服务果农,加快了果业信息化建设。

2 存在的问题

2.1 果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受资金限制,没有建立全县果业信息网,专技人员岗位培训开展得少,信息化办公水平提升慢,在产量预测、病虫等自然风险评估及市场销售预测等方面不够及时准确,县、乡果业推广机构与农民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农民网商等新型农民组织及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互动性不强。

2.2 专技人员趋向老化,呈现断层

36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总量的88.7%,30岁以下年轻技术人员为零。受基层工作环境及事业编制影响,难以补充年轻高学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人员出现断层,呈现老化,导致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较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技术推广的能力降低。

2.3 岗位设置制约专技人员发展

受岗位设置限制,以及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一部分具备副高级资格的专技人员没能聘任,许多具备副高申报资格的中级专技人员无法申报评审副高级职称,专技人员的上升渠道被堵。

2.4 基层培训模式有待优化

传统的培训模式遇到人员组织难、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等实际问题。现代网络培训受到年轻农民欢迎,具备学习时间自由、解决问题快捷方便,且声文并茂,互动性强,易于理解掌握。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均有待提升。

2.5 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有待加强

由于农户土地流转难,实现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步伐缓慢;在谋划立体种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不够精准到位;青年农民对完全依靠种植业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准信心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影响了专业农民发展。

2.6 果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对一些农民违规使用禁用农药化肥制止不力。加上受市场、宣传、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生产高档果品的积极性。

3 发展对策

3.1 强化公益服务,加大政府投入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果业技术人员关系全县果业技术推广,关系全县果农收入,除了加强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加大政府投入,关注农技人员的工作成长环境,充分尊重农业技术人员。充分释放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红利,统筹项目资金,积极构建大农业格局,认真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工作。

3.2 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创业热情

目前针对县级以下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职级并行政策有利于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但是县级以下事业单位享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受设岗限制,长期得不到晋升机会,极大地打压了一些专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建立维持公平富有活力的事业人员管理机制,积极落实中央政策,促进农业技术人员勤奋工作,体现人生价值。

3.3 推进信息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网络培训,实施视频诊断、微信开方、网上交易等,并不断规范培育新型农民渠道、资金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奖补挂钩。着重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提升专技人员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果业大户及涉农企业主的培养培训,着力提升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加大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力度,把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者纳入到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养,完善创业培训、技术支持等帮扶举措,帮助骨干网商破解发展制约,逐步扩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

3.4 推进规模经营,实施标准管理

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积极探索实现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途径,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果业大户在果业技术推广中的示范作用。指导果农利用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政策、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借势发展增强实力,稳定具备一定生产技术的农民在家长期务农,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专业化农民。加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实施果业品牌化战略、标准化管理。发挥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共同谋划,以农庄经济建设、推进果业机械化生产为方向,积极探索培育适度规模经营,趋向专业化生产的家庭农场,或者实现更大规模的农业工厂化生产,实现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

3.5 强化源头管理,确保果品安全

12.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一、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不够, 重视程度不高

据调查, 一般高校并没有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专任教师, 而是以各专业教师来“客串”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把选修课作为填补工作量的机会, 年轻教师有些把选修课当作锻炼和提升授课能力的炼场。[1]学校部分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也未充分认识到选修课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部分教师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课程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部分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 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而修读;教学管理部门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等。这一系列情况严重影响了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 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 课程分配不够合理, 未能最大利用教学资源

目前, 中医药类高校的选修课课程建设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由于中医药类高校的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和药学院等医药类院系, 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人文社科类院系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 选修课课程在各院的分配本应以医药类院系为主, 人文社科类院系为辅。但实际上, 由于医药类院系承担了学校大部分的科研和临床任务, 加之选修课的课时费较低, 从而造成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不高, 选修课的开课比例较低。但是, 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选课需求量大和学校的压力, 占教学资源少的人文社科类院系却承担了与其规模不相称的大部分选修课建设任务。选修课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同院系之间的这种不合理的配置, 使得医药类院系的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人文社科类院系承担与其教学资源不相称的过多的选修课建设也会影响课程建设质量, 从而影响学校整个选修课建设的质量。

(三) 课程管理不够规范, 独立课程数量有限

选修课课程门类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医药类高校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医药等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科类相对匮乏, 而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程却是中医药类高校学生需求最多的。为了开设门类丰富的选修课程, 很多中医药类高校除了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开设各类选修课之外, 还允许行政管理人员等非专职教师开设多种选修课, 甚至极大放宽选修课程开设的审核条件, 致使选修课良莠不齐, 内容交叉重复, 内容独立的选修课程数量有限, 不但影响选修课的整体质量, 还让学生觉得无课可选, 基本的选课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 教学质量欠佳, 教学监控不严

目前, 中医药类高校选修课开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够高, 教务处作为最终审批部门, 大多只是审核其开课资格, 而对教师教学大纲的制定质量并未作出严格审核, 开课程序过于简单, 质量把控不到位。在课程正式开出后, 对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疏于检查, 教师当中存在课件制作随意, 甚至没有撰写过讲稿等情况, 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的次数太少。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 课堂出勤率较低, 考核过于随意, 导致选修课整体水平不高。

二、改善选修课建设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选修课的教学可以有力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综合素质, 重视选修课的教学, 是培养“情商智商手拉手”的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选择。[2]首先, 学校要制定选修课相关规章制度, 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把选修课建设纳入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体现其重要性;其次, 对选修课的管理要规范, 从课程申报、审批立项到教学监管, 全过程都要严格把关, 努力使选修课教学由随意化向规范化转变, 选修课管理由松散化向制度化转变;最后,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和考核考试管理, 坚决杜绝教师把选修课当作“补课时量”和“练手场”的轻慢态度, 以及敷衍塞责, 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消除学生“混学分”的消极心态, 端正其学习态度。

(二) 完善激励机制, 增加课程数量

选修课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有益组成部分, 应该受到与必修课同等的认识和待遇。校、院两级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级职称教师, 尤其是教授、名师、教学标兵等开设选修课, 增加选修课数量。 (1) 适当提高选修课课时费,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2) 把教师选修课开课课时数量、持续年数、选课人数、教学质量等因素纳入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关系个人切实利益的评定体系, 并给以足以形成激励效应的相应权重系数; (3) 在选修课程中举行精品课程推选、教学竞赛、教学标兵评比等活动, 并给予获奖者相应奖励, 以资鼓励; (4) 在开课时间和授课形式上, 在确保学时不变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开设6—9周的选修课, 灵活选用多媒体或板书教学; (5) 选修课的上课时间, 尽量为教师上课提供便利。

(三) 明确设置原则, 构建课程体系

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3]选修课的开设应坚持“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变能力。校、院两级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去制定选修课设置原则, 然后严格按此原则来层层筛选教师申报的选修课, 不能为了凑选课数量而放弃原则, 努力构建一个课程内容独立、门类齐全、科学合理的选修课课程体系, 提高选修课课程质量, 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四) 创新管理模式, 实行过程管理

为了提高选修课的质量, 增强选修课内容的独立性, 避免出现交叉重叠等现象, 选修课程建设应该实行课程申报、评审立项、教学监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制。课程申报阶段, 由各教学院 (部) 具体负责组织相关学科组严格根据选修课设立原则和课程体系需要, 进行申报, 教务处根据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行审批。评审立项阶段, 需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同行评教、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活动, 优胜劣汰, 切实将选修课纳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中。[4]选修课程须经由潜在选课学生群的学生代表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讲师级别以上的教师组成的论证会通过试听、检查课程规划、教学大纲、教案等环节审定通过, 相关课程经论证后, 正式立项进入选修课课程库, 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与必修课程同等标准进行建设, 列入专业培养计划。教学监管阶段, 学科组负责立项课程的规划建设, 任课教师为教学主要负责人, 教务处进行质量管控, 督导组进行教学监督, 从而形成学科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三级管理模式, 以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解玲.素质教育视域下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2]鲁钊阳.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评论, 2012, (6) .

[3]蒋宗珍.关于构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8 (8) .

13.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为同行起到一点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城市经济难以实现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及时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1、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应该有机结合,建管并重,这样才能使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建设和管理处于独立的状态,由不同部分负责分管,这样使建设效率难以真正保障,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城市功能转换方面管理有所欠缺等。通常来说,在管理方面得不到重视,也难以保障建设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就目前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面子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缺乏相应的管理。例如湛江市在2010年间,共投资97.6亿元,全部用于加强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投资9.8亿全部用于全市1000多条街道的整治。虽然该市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在短短的几年内,仍然出现基础设施破坏的现象,不仅造成资金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1.2 基础设施落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没有充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难谈更快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了若干政策,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较落后。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燃气使用率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在夏季,广州市暴雨水淹现象较为严重,如在2015年5月6日当晚,我市发生特大暴雨,致使2095人的航班被延误,68班延误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广州市路面造成大量积水,其中鹭江片区及康乐区附近路面水深甚至达到20cm以上。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城市建设缺乏创新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项目上的创新,因而城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没有体现出人性化。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生搬硬套,使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自身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首都效应,即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效仿北京,而没有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没有对运营建设成本等方面充分考虑,使城市建设面临一定困难。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攀比心理及崇洋媚外心理,各大城市争相攀比谁的建筑物更高,盲目崇拜国外的建筑方案,这些都是十分不可取的。例如,自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水立方建筑在各地盛行。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家娱乐会所也模仿起水立方,成为山寨版本。该娱乐会所在外墙装修等方面也进行模仿,不少市民批评其缺乏想象力。

1.4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城市面积扩张问题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等[2]。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住房紧张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使城市建设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的生活。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广州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在2012年及2013年间,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并出现了重度污染。

1.5 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如果一味追求工期及成本而没有保障工程质量,会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为此,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切实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百姓着想,确保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在2015年6月19日晚,广东粤赣高速匝道桥发生垮塌事件,该桥于2005年施工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而实际用了只有10年。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使质量方面产生严重问题。

2、加强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

2.1 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应重视管理工作,使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城市现有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事务的管理,各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注重沟通和协调。现阶段,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第二产业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结构正在面临转变。为此,应及时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2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布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好功能布局,使城市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之前,应做好城市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应加强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建设,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2.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应注重加强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交通政策,对交通道路进行整体规划,力求实现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力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2.4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环境方面的保护。面对城市中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污染问题,应加强防治。注重河道治理,严管污水排放,使城市水资源更加清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力求将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到最低,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使房屋建设质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工程建筑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应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做好成本、质量方面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工期。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其树立起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进行规范化操作,从而使工程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3、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相关建议。总而言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注重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真正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间天气谚语下一篇:电影《冰雪奇缘2》观后感 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2》观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