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网络监督

2024-09-03

政治生态网络监督(精选6篇)

1.政治生态网络监督 篇一

政治监督调研总结汇报

近日,*县纪委监委对履行政治监督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监督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监督理念还需再转变。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存在“以案件论英雄”的思维,不注重日常监督,不注重“*形态”抓早抓小;有的认为政治监督过于宽泛,成绩不易量化、不好评价,思想上不太重视。二是监督能力还需再提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只熟悉党纪条规,习惯从政治、纪律的角度思考,但对如何从法律层面开展工作,缺少思路方法。三是监督力量还需再聚合。在日常监督中,虽然重视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c监督四个全覆盖,但是监督力量的联动性、协同性还不强,衔接还不够顺畅。

(二)监督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县委巡c反馈情况来看,一是县直单位政治偏差主要表现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缺失、贯彻落实中央等上级决策部署不及时不到位、中心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等。二是村居政治偏差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党员日常监管不到位、乡镇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够到位等。三是乡镇政治偏差主要表现: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党建工作弱化、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突出、“四风”问题治理不彻底等。

二、粗浅建议

(一)针对监督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强化政治监督。

坚持以*思想wz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政治监督作为日常监督的首要任务,加强对联系单位和乡镇遵守六大纪律、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三重一大”等监督检查。坚持深化“三转”,改变以“大案要案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二是提升监督能力。深入组织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监察法,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快干部队伍深度融合,提高执纪和执法水平。加快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融合各类监督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日常监督。健全内控机制,规范监督手段,细化工作流程,严格约束执纪监督行为。三是凝聚监督合力。统筹运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c监督工作力量,加强衔接配合,实行信息共享,提高日常监督效率。综合运用巡c成果、问题线索移交、督促整改落实、以案促改等工作,集中研判“森林”状况。着力提升监察监督全覆盖能力,建立动态监督机制,推动监察监督向基层延伸。

(二)针对监督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夯实主体责任。

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抓住党w(党组)主体责任、党w(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这个“牛鼻子”,逐级夯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二是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党内问责条例,依规依纪追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问题。三是加大巡c整改回访。针对巡c反馈的政治偏差,适时开展巡c整改回访,提高巡c整改效果。四是坚决破除形*主义、官*主义顽疾。紧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的错误表现,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确保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是充分发挥派驻机构探头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参加领导班子会议、民*主生活会、组织述责述廉等,及时提醒督促各被监督单位持续深入抓好中央精神的学习贯彻。

2.民主政治下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6-01

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从字面上看,舆论是指公众的言论或意见,监督,则是对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对期间产生的问题更好地监察并督促改正问题。顾名思义,新闻舆论监督便是大多数人通过新闻媒介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国家居民通过报刊、杂志、影视、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表达自身的见解和建议,形成较大范围的舆论,进而督促国家、政党、各类组织团体或个人及时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并纠正。

而新闻舆论对于民主政治起何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成效和政治生活状况的政治文明来说,其重点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民主充分发扬,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遵循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包含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需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在中国,为了让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最有用的手段是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包含了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方法,但其焦点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第一,在掌握充分的舆论信息后,逐渐形成舆论的真实情况,帮助人们充分理解身边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第二,基于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保证理性和直率,评论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及有关人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舆论批评,人们在网络上对社会热点表达观点、批评观点和变换观点,社会各个个体意见得到充分展现及互动,在最后,会得到大多数人所认同且能获得人民群众同理心的主流观点,这个过程其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传媒是拥有普遍深刻的社会影响的重要系统,来自各个群体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其运行方式。德弗勒认为,“可以把传媒的独特地位描绘成是处于三种主要力量(政治的、经济的和技术的)中心”[1]。从一定程度上,媒体有效运营的两个支撑是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首先,信息收集、整理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技术条件的支持,这是客观的物质资料,并无社会属性的存在;社会环境则包含政治和经济两大前提,暗含了媒体自己属性里的政治及经济,这两类属性使得媒体离不开政治、经济环境,也可能被这两者所控制。

19世纪,报刊这一大众媒体在欧洲各国的政治变革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工人运动一波接一波,汹涌澎拜。在这一阶段,身为阶级革命的先锋,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着人民报刊思想,发展出报刊使命观、出版自由观、自由报刊即“第三种因素”和新闻舆论观四种理论,其新闻思想的重点便是自由报刊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进入后一阶段,在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后,各国工人运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其二人成熟地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在此转变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替代了旧时的自由报刊思想。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报刊是社会的守卫人,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发人,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对新闻舆论作用进行过论述,马克思特别强调关于压制人民舆论的问题,他认为,“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统一便是无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可以理解为对人民群众实行舆论不一律,对反革命实行舆论一律。只有对反革命,才不用民主的方法,“而是用专政即独裁的方法”,而在人民内部,如果“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就是“犯罪的行为”[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邓小平也指出了舆论的导向作用:提出要使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求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3]

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两个重要功能,新闻传媒作为大众舆论力量,其舆论监督功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以上作用,媒体理当站在群众的立场,表达群众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理当紧跟世界潮流,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理当有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勇于纠正自身的错误。今年,习总书记也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加之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泄露国家秘密,不颠覆国家政权,不破坏国家统一; 不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不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不煽动非法集会”,决定了中国的新闻媒体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麥奎尔. 大众传播理论[M].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33页.

[2]何梓华,成美. 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5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作者简介:

3.纪委开展政治监督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近年来,纪委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立足全区实际,坚持守正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力争把政治监督做细、做实、做深、做精。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重点,推进政治监督精准施治

纪委监委坚持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举措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落实精神情况,对党章党规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对各领域各方面重要政策、重要任务推进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落实“六稳”“六保”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紧盯重点岗位、重点节点、重点问题,强化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实事求是运用“四种形态”,既坚决查处腐败行为,又及时发现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为受到诬告错告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纪委监委立足职责、担当作为,把做好疫情防控监督工作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根据各部门职责分工全方位、无死角对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专项督查,以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职担当,全力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纪检监督防线”。

二、完善布局,突出政治监督引领作用

坚持把政治监督贯穿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全过程,见人见事见细节。

一是树立靶向思维、坚持精准施治。

不断拓宽问题反映渠道,全面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梳理发现各类问题线索。强化问题线索分拨督办,整合壮大办案力量,推进交叉联合办案,区街联动、区域协作办案。对十九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从快从严查处,对群众反映强烈、侵害群众利益的重点查处,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去年以来,共处置问题线索__个,立案__件,同比增长__,结案__件,结案率达__,处分__人,留置__人,移送司法__人,留置及移送司法数量全市第_。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扫黑除恶“打伞破网”。

严肃查处市纪委交办的案涉黑涉恶系列案件,共查处涉及的“保护伞”、“关系网”__人,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是以案促改补牢制度漏洞。

抽调精干力量,全力配合市纪委监委查处

系统腐败窝案,打响全市整治__系统腐败“第一枪”。在审查调查同时,注重做好典型案例剖析,及时下发纪律检查建议和监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并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规范。

三、聚焦主业,推动政治监督做深做实

在对近年来的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中,纪委监委紧紧盯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瞄准“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关键切口发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摸清监督重点与难点,补齐监督短板,在统筹联动监督的基础上,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创新监督方式,使监督更聚焦、更精准、更有力。

四、创新方法,促进政治监督常态化

坚持以协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政治监督工作的切入点,紧紧扭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抓住党委(党组)这个关键主体,把加强政治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内容,监督推动落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进一步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去年以来,在制定出台《

“廉情两单双告”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基础上,创新实践“四单一评”制度,实现了对各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动态监督、全程跟踪、及时反馈,督促全区各单位部门履责、担责到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五、思想引领,夯实政治监督主阵地

聚焦思想引领,多点联动推进党风廉政宣传教育。

一是丰富拓展纪律教育阵地。

固本培元、涵养正气,加强“不想腐”的思想教育。持续强化纪律教育,不断提升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参观省市警示教育基地,让广大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绷紧反腐倡廉的“红线”。

二是坚守纪检监察舆论阵地。

充分利用“清风__”、__纪检监察公众号和中央省市纪检网站,加大党风廉政工作宣传力度,全年共上报各类宣传稿件__篇,全面展示了我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良好风貌和优良成果。

4.政治生态网络监督 篇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是党内监督的顶层设计。对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新经验的总结和固化,回应了社会关切,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监督方面发挥表率作用,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头雁效应,体现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空白。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权力无论大小都要受到有效监督,一旦失去有效监督,权力就会任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央政治局带头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全党作出了榜样。《条例》明确,民主生活会应当经常化,遇到重要或者普遍性问题应当及时召开,领导干部应当在会上开诚布公,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如实剖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组织监督,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能力的有效途径。民主生活会在党内监督中发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重要作用,民主生活会应当经常化,及时性,具体化,有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要认真对待,接到揭发检举,经查核确有轻微违规违纪行为,就要让犯错误的同志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检讨,大家批评帮助,共同敲响警钟。对巡视反馈的问题、组织约谈函询提出的问题,要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剖析批评。对有违纪问题又不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查自纠的班子成员,必须严肃纪律,从重处分。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顾虑,必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把自己摆进去,这是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搞好党内监督的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做出表率示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民主监督不“走过场

”。各地各级要增强“四个意识”,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脉“反馈问题”,对症下药,厘清责任,整改落实具体到人、到事,明确整改时限,动真碰硬,不达目的不罢休。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是上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坚持一级抓一级,切实加强督促指导和监督,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和水平。有关负责同志要按规定参加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让民主生活会成为党内监督的一项生动实践,使得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加强党内政治监督方面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和“治”都包含监督。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引起了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我们党全面强化监督,建设廉洁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不断强化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说:“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党内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源于党章,臻于实践。它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突出遵循党章、维护党章、践行党章,着力把党章中关于党内监督的要求具体化,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的重要文件和党内法规中关于党内监督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化,推动党内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宗明义作出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而加强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管党治党的力度,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对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等问题进行解决。只有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二,强化党内监督是解决当前党内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加强党内监督,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存在着党不管党,全党纪律严重松弛的现象。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加强党内监督。

第三,强化党内监督是完成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时间过得非常快,很快我们的党就要面临一百岁生日。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可以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连续执政超过百年的大党。一些老牌执政党丢权垮台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深警醒。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而复杂,面临的“四大危险”尖锐而严峻,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任务越艰巨,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内监督,以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二、强化党内监督的原则

强化党内监督,是我们党从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出发,着眼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主要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也是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修订完成的。《条例》强调:“有领导权力就要负监督责任,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要追究领导责任。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强化党内监督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等有效机制,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得到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一方面党内监督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置,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体现“惩”的威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实现“治”的功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着力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推动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对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的整改落实,切实把党内监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列宁当年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在只有20万党员的情况下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其中民主集中制起了重要作用。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正确方向和根本途径。

同时,新修订的《条例》将党的中央组织单设一章,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的相互监督作用,是对现行《条例》的一大突破,体现党中央以身作则,在主动开展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上率先垂范,以上率下。领导干部职位越高、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坦诚接受监督。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再次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强化党内监督,要从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既是党内监督工作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党内监督的信号塔和标杆尺,全党看这里的信号,全党以这里为标尺。

“我们党的执政是全面执政,从立法、执法到司法,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基层,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80%,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党员比例超过95%。因此,监督国家公务员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是党内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新《条例》强调以高级干部为重点,主要考虑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而抓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关键。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三、全面强化监督,建设廉洁政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强化党内监督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既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规范,又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党内监督的内容范畴方法途径等方面与时俱进,推动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一,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党内监督中,把纪律挺在前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理念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宝库。

党内监督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都与没有把纪律挺在前面、纪律执行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比如纪法不分,执纪不严,对一些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使党的纪律成为摆设和橡皮筋,形成“破窗效应”,党内监督的硬约束和严肃性不足,党内监督存在盲区和漏洞。这都要求我们把纪律挺在前面,在党员干部发生违纪问题之前,“良医治未病”,加强纪律教育,使其受警醒、明底线;在党员干部发生严重违纪问题之后,要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使广大党员时刻感到纪律的约束,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要促使监督取得成效,就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促进监督的精准高效。《条例》规定了巡视、巡察、党内谈话、领导干部述责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等多种党内监督形式,以促进监督取得成效。

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过设置举报专区、开设廉政留言板和加强交流互动等形式,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对人民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重要信息和线索及时跟进,不断聚集和提升网络监督正能量。同时,还应尝试大力推广信访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信访应用和远程视频接访等,要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发挥新技术新手段的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进一步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信访”新模式。

第三,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条例》在构建科学完整的党内监督顶层设计的同时,拿出专章对“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进行了规定,构筑了以党内监督为龙头,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各种监督方式相衔接、协调一致的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坚持开门搞监督,让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同时党委支持保证同级人大、政府、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保障人民政协依章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监督,重视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监督体系。

5.网络舆论监督 篇五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6.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六

一、改善网络舆论监督传播模式

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主流媒体是指在网络中具有较高声誉,能左右和代表网络舆论的权威性媒体,一般表现为新闻网站或是论坛等,能够代表公众心声,代表社会舆论总体走向,所以重要的新闻网站或是论坛要承担起承载社会舆论的重任,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精神,摒弃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让主流媒体代表公众心底的声音,让它成为公众表达民意的重要途径,要将分散的情绪化的言论引导为主流舆论,让网络舆论监督在科学的轨道上发展。在我国网络主流媒体主要有人民网、新华网和地方政府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已经成为公众了解国家政事社会要闻的主要方式。所以,网络主流媒体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及时更正网络上的错误言论,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创建全新的监督平台,加强政务网站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已经不仅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来反映民情传递民声,更多的公众会选择通过网络实现参政议政,发表言论看法,政府网站的建立也是更为迫切,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已经在网络上开通了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但是作为公众和政府沟通的平台,通常会存在办事效率低,信息传达慢,解决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让公众觉得政务网站的可信度不高。首先要规范政府网络。作为政府的网络门户,在网址,网名等问题上要进行规范,要以简单易记为主,让百姓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找到政府的网站。其次,政府信息要保证时效性。政府网站上要及时公开政府的最新政策和最近动态,方便民众了解,让公众将网络舆论监督落到实处,让公众和政府良性沟通。

二、建设和规范我国网络媒体新貌

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网络媒体的行业标准。由于网络管理缺位,使得网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被网友不断转发和传播,并发挥着影响,有的网站为了争取更多的网民和关注度,刻意的放松对信息的筛选和把关,放纵传播虚假消息的行为,很多的网民看到后会误以为消息的准确性。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升网络从业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加强管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把好信息来源和准确性的要道,对虚假信息或谣言予以删除和清理,向网民提供正确的、全面的、客观的信息,并对出现的网络障碍和安全隐患做好防御和处理的准备,从而提高我国网络技术的整体水平,保障我国网络技术的科学安全发展,为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正常进行提供技术保障,为我国的舆论监督体系的建造提供后盾支持。

加强技术改良,利用先进技术管理网络舆论监督。从目前我国现有的网络技术来看,加强培训主要就是加强实践培训,加强网民和网络管理人员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网络技术的整体水平,才能保障我国网络技术的科学安全发展,也为会随时出现的网络障碍和安全隐患做好防御和处理的准备。同时建立一个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网络上在坚持主流舆论导向的同时,一定会存在着负面的消极的舆论,包括个人名誉、损害国家形象、宣扬暴力和色情等。如果在服务器的端口装置一个信息过滤的软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将不良信息直接过滤和清除,使之无法在网页显现和传播。

四、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转变固有观念,对网络舆论监督予以重视。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个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最新政策和动态,并在网站上开通了网民留言的专栏,网络舆论的作用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政治言论也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和公众拉近距离,透明作为,听取民声,顺从民意,公开政府政策和信息;政府的工作人员应该理解和接纳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应该放低姿态,主动接受公众意见,改变固有的思想,转变观念,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听取正确的网络舆论,让网络舆论成为公众反映民声,体现民情,表达民意的一种有效途径。

创新体系,建设网络伦理道德标准。在现阶段,网络出现的负面影响还有很多,网络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也相对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伦理道德尤其重要,建设网络伦理道德标准也是十分迫切,它是规范和引导网民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和约束网民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作为传播主体的网民,在面对网络上负面不实的信息时,首先要注重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要盲目跟从和效仿,用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身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不被网上的留言迷惑,分清事实,立足事实真相,并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客观事实出发,发表合理正确公正的言论,通过每位网民正确的言论去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正确的主流网路舆论才能构建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网络舆论监督顺利进行。我国当前缺乏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限制网络谣言、诋毁、匿名信等行为,这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出现网络暴力、滥用网络舆论监督权力的一大原因。法律法规对社会的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的作用在于在网络上夸大事实,胡言乱语,恶意诋毁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管制和制裁,让网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才会创造一个健康顺畅的互联网发展空间,它是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正常进行的根本保障,让网民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管制下进行网络舆论监督。

上一篇:酒店标准层下一篇:个人查摆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