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共11篇)
1.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 篇一
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在应用时的要求
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论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认知上的差异,还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在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习思维、学习方式上的差异,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只有在教师真正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才会给学生制定出最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模式。其二,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而应该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潜力学好英语阅读、学好英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商数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并非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创设一种较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会有所提高的。其三,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建对不同学生都有利于其英语学习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探索以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最大程度予以支持可以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还可以从旁加以指导、引导。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充分了解学生,科学分层
教师要想取得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在最大程度上进行科学的分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班中的每一名学生。教师在了解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自己去主动实践、主动探寻。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不能只依靠平时的考试成绩,而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标准,比如说学习兴趣、人际关系等等。
(二)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提问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要保证该问题对该学生来讲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至于回答不上来,只有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才会挖掘出学生身上的学习潜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提问,都够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适当的课外阅读
在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阅读能力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阅读的水平,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给学生订阅一些英语报刊杂志,也看以适当读一些英文原著(可以摘录其中的某些适合初中生的章节、段落),当然最好选取一些初中生感兴趣的题材,比如《TheRecordsaboutInsects》(《昆虫记》,这样学生读起来既会感兴趣也将受益良多)等。
(四)以学生为本,加强交流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往往成为“一言堂堂主”还乐此不疲。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教学、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是教与学两部分、是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层教学模式之下,更是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为中心,要在全面、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对教学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就尽快改正、克服。通过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等方式的分层教学,使得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真正得到进步。
(五)做好分层评价
一堂英语阅读教学课下来,要想知道到底取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就应该做好分层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阅读教学课上的表现以及在所在组内的表现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主要看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收获了多少。评价时应该以鼓励为主,即使有问题也要旁敲侧击地进行。
作者:王利荣单位:山西省太谷县教研室
第五篇:中学英语阅读自学分析法教学
一、新知识的导入
经常的复习巩固能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自学分析”的前提。教师采用“自学分析法”教学首先就必须进行新知识的导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留出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自学分析
自学分析主要由速读、精读、听读、检测、复述、小结等部分构成,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阅读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速读
速读是自学分析的第一步,教师应在学生速读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确立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梗概,进而完成任务。教师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指导,让学生全面掌握默读、心读、指读、快速扫读的技巧,并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等。
2.精读
精读是自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速读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文章,深入地了解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自己不知道或存在疑惑的地方。当学生完成精读任务之后,让学生针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向教师提问,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逐段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解决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为:学生阅读完文章后针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班内进行自由讨论,独立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做有如下好处:(1)学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补充。(2)对于学生讨论完之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句型、短语的用法等,教师应及时讲解。(3)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即使学生没有提及,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提问、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听读
在速读和精读之后,学生对文章和知识点已有了很深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听录音,以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语调、语速、语音以及重读方面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出学生在朗读方面的不足之处。
4.检测
检测是自学分析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还可巩固学生以前的学习成果,提高自学分析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习对学生进行问答检测,一旦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说明,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避免学生下次再犯这种错误。
5.复述与小结
这是自学分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检测后,教师可让学生再次认真地通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然后教师提供一些重要画面或关键词语等,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复述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等学生复述完了才能对学生复述中的错误加以指正和点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总结
自学分析法坚持以训练为主线,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自学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提高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2.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 篇二
普通高校是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在同一层次, 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天赋却有较大的区别。高校体育课以前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 体育教学目的的改变和组织形式的灵活, 使高校体育课自主性加大, 只要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体质, 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课便是好的体育课。
学生个性的差异, 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 运动技术水平以及对体育课的需求也不在同一层次, 分化严重, 因此体育课对一部分同学来说不再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活动而是要应付的一门课程, 导致这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人数越来越多, 使每个乒乓球选项班的人数增多, 男女混班的现象也常常不可避免, 而学生的运动能力、生理状况、身体素质差距较大, 若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班级的教学形式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就会在教学中出现运动水平高的学生感到教学目标低无需努力就能达到教学要求从而不认真练习或感到不满足;而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的同生感到教学目标高, 信心不足而产生自卑感, 自尊心受到损害, 很少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便产生不想学, 不愿练习的厌学情绪, 这和大学体育课教学宗旨是不相吻合的。学生不是对体育没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是不适应。
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 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时间、班级编排、场地器材、学生人数基本固定的条件下, 如何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身体素质, 娱乐身心, 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乒乓球课的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符合教学的阶段目标性, 体现因时施教;每个学生在某种能力上的差异, 一般是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为了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就应当创设各种合适空间环境和留心各时间段的变化规律。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水平应有不同的要求, 对相同的技术标准来说, 学生如何达到, 也应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 因此选择体育教学方法, 要符合阶段的目标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考虑,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 制定能观察学生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体现阶段的目标性, 使其成为教学的出发点。
分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全体性, 即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 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练习次数, 以及不同层次的知识信息, 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
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强调因人施教;“分层”是实施“分层异步达标”教学的前提,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要求, 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的选择练习目标和辅助教材, 把教材的练习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 强调因人施教。这样, 学生的分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 也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使每一个学生享有成功的体验。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分层教学符合“可接受原则”与“掌握学习”的策略;原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 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2、分层教学在乒乓球课的实施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乒乓球课开始的一两节课, 相对少的教学内容, 让同学们自己练习, 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 并做记录。
在一个乒乓球班可能有一两个同学正规学习过乒乓球, 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在班里是无人能比的, 他们在划分层次时也就是“高端”层次, 在平时的练习中, 也找不到合适的搭档, 因此, 乒乓球课对他们来说也太简单, 如果这样时间长了, 反而觉得体育课没意思了, 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和身心体验。他们的技术水平高, 正好可以帮助别的同学练习, 他们找不到好的搭档, 让其带差的同学, 在他们内心便找到自己的定位, 找到可以展示自己, 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 体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对教乒乓球, 和帮助别的同学, 以及在处理自己学习的关系。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应减轻, 在每节课或合适的时候留出时间和他们练习, 同时也是“教学相长”, 这一类的学生也可以很好的上体育课。
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平时偶尔练习过乒乓球, 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技术动作不够规范, 练习找不到要领。和他们处于同一个层次的同学是没练习过乒乓球, 但身体素质较好, 运动天赋高, 这样可以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层次, 教学内容相似, 基本都能按要求练习, 对他们的指导练习相对容易。
再一个层次的则是差的, 练习过乒乓球, 但技术动作错误过于严重, 动作定型, 而又不容易改正, 还有的是运动天赋稍差, 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学习吃力, 因此学习进度就慢, 因此他们在一层, 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层次的划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当然划分的越细越好, 但老师的能力有限, 课堂时间也是一定的, 因此划分层次要在教师课堂的教学中保持可控性。
三、结论
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运用分层教学,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使教学在学生水平基本相当的层面上进行,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乒乓球选项课中采用分层次教学, 各层次目标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就能调动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新组成的群体具备大致相同的心理特征。
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面向学生的全体、培养学生的全面、注重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乒乓球运动深受大众的喜爱, 在高校的体育选项课中, 乒乓球运动也是学生踊跃参加的项目, 由于体育课教学目的的变化, 以及在乒乓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 从分层教学和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出发, 对高校乒乓球课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乒乓球,分层教学,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史利.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应该重视分层次教学[J].职业技术, 2010, (8) .
[2]瞻筱蕾.分层次教学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实脸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3]黄安平.改进大学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
3.谈谈阅读课的设计与教学 篇三
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设计 模式 阶段
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地位重要,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困惑也不少,比如:怎么教阅读才有效?如果学生词汇量很小,怎么教阅读?用翻译的方法教阅读好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应该有策略地进行阅读教学。阅读理解不仅仅是会做理解题(比如高考阅读中的单项选择题),还要从文章中准确地获取信息。阅读是在读者已有知识、信息及在阅读情境中通过动态的互动构建语意的过程(Anthony, Pearson & Ranhael, 1993)。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流畅的阅读者,是培养学生快速的、有目的的、交互的、理解性的、灵活的阅读。为实现这一目的,阅读者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教师要培养阅读者基本的理解技能及灵活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帮助读者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一、阅读课的设计
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形式,获取内容和要点。阅读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安排语言活动,不管在阅读中给学生时间真正进行阅读而且后续阅读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交流搭建层次递升的阶梯。保证学生既有大量的相关投入,又使语言总量和学习质量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阅读教学应该贯彻(至少)一个原则,运用一个模式,可以分成五个阶段进行。
1.贯彻一个原则:阅读教学成功性原则。
即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有机会享受克服困难,完成某种任务的满足感。
2.采用一个模式:采用交互补偿阅读教学模式(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
既强调自上而下模式要求的背景知识,突出表现在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的开展。激活学生的知识库,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提出假设和问题。同时又不忽视知识聚焦(language focus)。单词、短语、句法结构的理解能力、迅速捕捉点信息等能力也很关注。Carrell(1983)曾指出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Cooper in Eddie& Morden(1989)说:句法结构的陌生同样会使阅读常遇困难。因此在此部分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此外,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的保证,为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任务,因此阅读设计中必须包含正确的阅读策略的指导。每节课都要提高不同阅读策略运用能力。当然,有些阅读课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模式。
3.阅读分五个阶段进行:
阶段Ⅰ:起始阶段(the opening phase)。概述本节阅读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阶段Ⅱ:模拟阶段(simulation phase)。阅读题目并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下面要进行的阅读活动。
阶段III: 阅读教学阶段(instruction phase)。主要教学活动依据时间顺序,运用交互补偿模式,以语料分段推进方式或整体阅读等其他等方式进行预测、略读、寻读、文章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知识聚焦。
阶段Ⅳ:评估阶段(the closure phase)。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大意复述等读后活动,对阅读质量检查评估;对学生阅读过程表现进行学生自我汇报式评估;对阅读策略的使用通过学习日志(learning logs)进行评估;通过介绍自己类似经历整合语言技能。
阶段V:后续阶段(follow-up and final phase)。
二、阅读课设计要以人为本,目的明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活动设置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设置问题形式多样,有个别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而且设置问题分层次,充分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和参与到活动中。在处理重点和难点上以学生为中心。另外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学生疑难之处的分析和处理方面,比如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以及文章结构的把握和理解等方面,使得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各个任务安排尽量创造真实的语境,实现学生真正的交际活动,正如《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目的。阅读任务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多边信息交流和多项思维中,使学生成为体验、探究、参与、获取成功的主体。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给他们自己发展的空间,展示发散思维的教学功能。另外在评价阶段也要突出强调学生个体的提高和享受成功的感觉。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其引路、开窍、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忽视黑板、assessment cards、learning logs和work sheets等手段的重要作用都充分关注,有效的促进学生生成语言知识和话题内容。
除了阅读课的精心设计之外,还要注意阅读的具体目的。阅读课可以分成课本阅读教学、阅读练习题题型的阅读教学及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训练教学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和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除了精读教学,还包括泛读教学,如简易小说或原著小说的段落节选阅读、报纸的阅读、网络文章的阅读等。
三、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在阅读课上要能够真正给学生充足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水平和速度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的真实阅读。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有时候给了几分钟的阅读时间,没等读完就急忙赶下一个教学任务,没有时间保证的阅读也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事实上我們可以安排3-5分钟时间请学生略读,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或安排5-10分钟时间进行寻读获取细节信息等等,时间是要保证的。当然,在阅读题型训练课上要有限时阅读,既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又兼顾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二是,课本阅读课的设计中,任务要有难度梯次,设置的任务要形式多样。比如,用brain-storming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用mind mapping或concept map等方法帮助学生充分联想与所要阅读的题目或主题相关的词汇或句子或场景。用jig-saw reading的方法将阅读任务分解,分组阅读,实现合作性学习和真正的交际理解全篇文章。还可以用information gap安排同一内容的阅读但同伴之间持有不同的任务,通过双方的真实交际实现阅读任务,体现运用和交际中习得。对于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减少要求阅读的量,要在每个阶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和阅读水平的任务,在个体活动或同伴、小组活动中能独立或在他人帮助下完成阅读任务,保护其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学有所得,同样享受成功阅读的乐趣。此外,可以借助词汇识别练习提高阅读水平偏差的学生的阅读精确性。因为有的学生会把单词A错看成单词B,尤其是同义词或形似词等,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词汇识别练习,达到准确辨认,正确理解和做答的目的。
三是,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如何课上读,更是要学会课下如何独立的、高效的阅读,为学习而阅读(read to learn sth.)。因此要侧重阅读策略、技巧的传授、训练和提升。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和微技能的指导,总能保证学生知识的新鲜感,保留阅读的兴致。而且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多,要有针对性,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有阅读成就感。
四是,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会忘记读前的预测,填充和唤醒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善于将已有知识与现有文章材料相联系的能力,提高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也不会忽视读中的各种阅读任务的设计。而往往忽略的一个阶段就是读后的活动(post-reading)或后续的活动(follow-up activities)。比如检查自己各个阶段预测的情况,分享、汇报本节所学内容,话题讨论,复述课文或缩写、改写课文等练习。这些活动是阅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读后的活动将无法检测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否,难以将阅读能力和写作、表达等能力结合。
五是,阅读技能训练如文章主旨大意或文章结
构等技巧的指导和策略的运用等方面,需要教师精选、重组、编辑一些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期望和需求。除了阅读材料的“质”有保障,还要针对某种策略或微技能保证充足的“量”的输入,通过反复、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借助频繁的反馈和反思意识到策略使用的有效性,提高他们的阅读策略运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Farrell, Thomas S.C.2007.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M].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 Silberstein, Sandra.2002.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read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程晓堂, 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 [M]. 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张艳明.中学英语教学设计误区与对策探讨 [J]. 中学外语教与学第9期,10-13页. 2008.
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篇四
摘要:在初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恰当分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方面提升阅读能力。恰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275-02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分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时不但要紧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善用多媒体进行辅助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
一、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恰当分层
1.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确把握班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教学规律。在授课之前,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程度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训练的不同题型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如在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学问卡,在学问卡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凭自己的古文基础知识进行古文翻译,并出示阅读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体会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并在学问卡上进行重点标注。针对不同的文本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小石潭环境的清幽静谧之美,体会作者遭遇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学问卡上交,教师进行整体评判,以便了解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此时教师针对学生学问卡完成的情况进行重点分层,并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分层情况在全班公布,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更有针对性,也就更有目标。
2.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恰当分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时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重点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相同的。将语文阅读能力强、阅读面宽、阅读理解成绩较强的学生分到A层,针对这类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训练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策略,以最快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一般,阅读理解力一般,阅读面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将他们分到B层,针对这种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多推荐他们阅读课外书,让他们可以在课内外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阅读能力较差,基本上不怎么阅读的学生甚至根本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分到C层,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就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不仅要引导学生逐步喜欢上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还要努力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方面提升阅读能力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不得不说,在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样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进行深入阅读,同时,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会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出示阅读问题,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如在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的教学目标之外,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进行课下小练笔,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而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并感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与这类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跟得上课堂的授课节奏,并提出让学生理清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并逐步学会把握说明方法,理解桥美在何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本人层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更深一步的提升。
2.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如果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不容易达到高效学习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次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摒弃学生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尽快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形成语文阅读思维,能够熟练地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思维。在课堂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阅读重点难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来有目标,并能够迅速达到阅读教学目标。如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一首古诗引入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阅读,在进行基础的课文阅读之后,在能力训练环节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次训练了。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领会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突出特征,通过寥寥数笔的语言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通过几分钟的时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让B层次的学生通过总结本文的白描写作方法重点体会如果自己进行写作的话可以怎么写作,并列出相应的提纲;而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学生总结体会本文的白描写作手法就可以了。针对不同层次作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阅读技能,充分体现了高效分层学习。
三、恰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
1.教师恰当进行合作小组教学,可以分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八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认知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能够深刻地认知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迅速达到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读了几遍,也不容易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实行学生单打独斗式的阅读训练,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起来就会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将学生根据阅读能力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在每一个阅读小组中,都要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要有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每一个阅读小组以4~6人为宜。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合作阅读学习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合作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阅读学习中来。如在课外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阅读题目的情况下追求阅读的速度,在学生进行完阅读思考之后,要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安排学生既要进行组内交流,又要进行班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阅读的材料,在组合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兴趣。
2.教师把握住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紧扣课内阅读教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应题材广泛,包括各类主题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等。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要学会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在进行考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考试阅读的解题方法。八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已经较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整体阅读习惯以及重点阅读范围进行重点提醒,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的教学中,在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体会课堂阅读重点,体会沈从文的散文语言风格,在课堂的结课阶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福生》等代表作,同时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比较两位作家的语言风格的不同,模仿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创作,并和同组和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提出让学生阅读《边城》、《长河》,让学生通过这一代表作的阅读理解沈从文的语言,可以通过基础的阅读在头脑中构思自己如果模仿作品写作应该如何进行。而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仅仅让学生阅读《边城》,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文字风格,不断训练自身的语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总之,在八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才能让学生拓宽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反复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勤思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5.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的优化设计 篇五
摘要: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由于英语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也必须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本文旨在讨论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关键词:阅读课,教学设计,阅读能力
正文:“阅读课”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把文章作为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深层次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都已认识到阅读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如此重要的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似乎还有些模糊。在此,我想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改革与教学大纲的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了解和明确新课改的重点和阅读教学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因此,新课改的重点是:要
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新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二.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步骤和方法,大部分教师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步骤的细节操作,如何调动学生各方面器官的积极性,实施这些步骤和方法的原因和所能达到的效果,而且从教育学的理论角度上为什么这样做,一些教师在脑海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下面,我谈以下自己的几点心得
1、复习: 通常阅读课是单元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单元知识的课文。因此在上阅读课之前,复习这个单元所学的重要短语与知识点。在设计复习环节的时候,设计内容最好可以很好的衔接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学生还未进入正式状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进入新课的前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时间,慢慢地进入到正式上课的状态。
2、新课导入: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是使学生从平和达到兴奋的转折点。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下一个步骤,也就是课文时,是否充满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备兴奋的状态,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
了一半。新课导入的话题,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教师感兴趣或者了解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鸣,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为创造一个热情的、活跃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3、课文讲解: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操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我们要本着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来实施这堂课的教学,而不能像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样,老师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而学生则成了一台单纯的录音机,只能录不能放。在这,我想介绍几个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1)听课文:通过复习和新课导入这两个步骤,学生的上课状态已经达到了比较兴奋的程度,我们必须利用好这种兴奋状态,把这种兴奋有效地转移到课文上,从而也可以使活跃的课堂温度降下来。这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注意力。(2)快速阅读课文:在听了一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自己去快速阅读,了解没听懂的地方。这样无形之中对课文的印象会加深。快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在考试之中没有宽余的时间一句一句地分析,而且现在从各种各类考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快速阅读,也就是fast reading,越来越受到青睐,所以我们必须不仅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中训练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在课堂当中也要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这种阅读能力。
(3)精读课文:精读课文这个步骤是阅读课的主体,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但是如何操作好精读课文这个步骤似乎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有些老师可能仍然在延续灌输式教学模式中一句一句给学生翻译课
文,事无巨细地讲解课文中语法的做法。似乎只有这样,老师的心中才踏实,才认为学生学到了东西但这只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的英语语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认为似乎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舍不得时间给学生锻炼的机会。精读课文,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的阅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养成他们遇到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向老师请教的方式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老师可以及时归结出在备课时没有准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给了学生动口的机会。
(4)检验学生精读课文的效果:精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来检验。最好通过学生自愿和老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给了积极性高的学生锻炼的机会,又可以把大部分同学的紧张程度再次提起来。
(5)分析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一般是学生在精读课文时所遇到的语法方面困难。对于语法的讲解,以前的老师一般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样虽然对语法的道理学生非常明白,但他们在应用和考试当中很难把语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效快速的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脱离了语言环境。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疯狂英语的方法,以句子的形式讲解,以句子的形式巩固,以句子的形式练习,让学生始终在句子当中理解语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应用和考试过程当中,就可以省略了由语法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步骤。
4、自由复习:如果时间允许,在基本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最好给
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复习,以便于它们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东西,及时地加深记忆。
5、练习:在这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一定让学生做几个练习,可以集体做,也可以自己做,练习不必过多和过难,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东西。
6、布置作业:练习结束后,也已经接近下课了,在布置作业之前,老师最好可以带领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快速浏览以下,从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6.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 篇六
引言
阅读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查阅词典,语法等工具书,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为了使阅读课能有效的进行,并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但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是否真实有效?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思维层面里。
2、阅读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虽然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有渗透,但是学生运用这些技能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对于训练阅读技巧习题的功能并不了解,无法体会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学生个体差异没有得到有效照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照顾每个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出发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少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照顾,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
如何改变阅读课教学的现状,有效进行阅读教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场所,变成他们自主学习结果展示的舞台。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人利用BOOK 3,Unit 10 American Literature中话题的阅读内容,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尝试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探索,结合上课采取的教学步骤以及课后反思谈谈关于阅读课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教学目标。
(一)课前热身及新课导入
教师先跟学生谈论有关话题,并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通过提问、讨论、表演、视听欣赏等形式自然地导入话题,作为引领阅读活动的主线。
(二)开展阅读活动
一堂阅读课的活动环节不止一个,但每个环节的活动情境都要与本课话题有关,以突出中心,达到层次阅读(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与整体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阅读活动步骤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阅读理解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Pre-reading(读前);
2、Reading(阅读);
3、Post-reading(读后)。
(三)进行迁移拓展
这是一个让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真实交际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与本课话题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话题,让学生用英语各抒己见。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与学生交谈或老师与学生交谈,然后选出各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7.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篇七
一、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恰当分层
1.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合适的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的信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授课之前, 要准确把握班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教学规律。在授课之前,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程度的阅读训练, 通过阅读训练的不同题型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如在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学问卡, 在学问卡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凭自己的古文基础知识进行古文翻译, 并出示阅读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完成, 让学生体会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 并在学问卡上进行重点标注。针对不同的文本语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小石潭环境的清幽静谧之美, 体会作者遭遇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在正式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学问卡上交, 教师进行整体评判, 以便了解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此时教师针对学生学问卡完成的情况进行重点分层, 并在正式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分层情况在全班公布, 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更有针对性, 也就更有目标。
2.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恰当分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时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重点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相同的。将语文阅读能力强、阅读面宽、阅读理解成绩较强的学生分到A层, 针对这类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训练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策略, 以最快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一般, 阅读理解力一般, 阅读面一般的学生, 教师要将他们分到B层, 针对这种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多推荐他们阅读课外书, 让他们可以在课内外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将阅读能力较差, 基本上不怎么阅读的学生甚至根本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分到C层, 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 就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不仅要引导学生逐步喜欢上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还要努力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方面提升阅读能力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不得不说, 在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为抽象,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这样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进行深入阅读, 同时,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会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出示阅读问题, 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如在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A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的教学目标之外,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进行课下小练笔, 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而针对B层次的学生, 教师就要指导他们理清全文思路,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让学生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并感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针对C层次的学生, 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与这类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能够跟得上课堂的授课节奏, 并提出让学生理清课文所介绍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通过朗读课文, 积累词句, 品味语言, 并逐步学会把握说明方法, 理解桥美在何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本人层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更深一步的提升。
2.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如果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不容易达到高效学习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次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摒弃学生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 尽快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形成语文阅读思维, 能够熟练地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 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思维。在课堂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阅读重点难点,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来有目标, 并能够迅速达到阅读教学目标。如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通过一首古诗引入课文,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阅读, 在进行基础的课文阅读之后, 在能力训练环节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次训练了。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让学生领会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突出特征, 通过寥寥数笔的语言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在此环节中, 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通过几分钟的时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让B层次的学生通过总结本文的白描写作方法重点体会如果自己进行写作的话可以怎么写作, 并列出相应的提纲;而针对C层次的学生, 教师就要学生总结体会本文的白描写作手法就可以了。针对不同层次作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阅读技能, 充分体现了高效分层学习。
三、恰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
1.教师恰当进行合作小组教学, 可以分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八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认知是不同的, 有的学生能够深刻地认知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够迅速达到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 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读了几遍, 也不容易理解, 每一句话的含义,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实行学生单打独斗式的阅读训练, 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起来就会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将学生根据阅读能力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在每一个阅读小组中, 都要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 也要有阅读能力弱的学生, 每一个阅读小组以4~6人为宜。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合作阅读学习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合作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阅读学习中来。如在课外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 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阅读题目的情况下追求阅读的速度, 在学生进行完阅读思考之后, 要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要安排学生既要进行组内交流, 又要进行班内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阅读的材料, 在组合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阅读兴趣。
2. 教师把握住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 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意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师要紧扣课内阅读教学, 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应题材广泛, 包括各类主题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等。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 要学会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在进行考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考试阅读的解题方法。八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已经较强,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整体阅读习惯以及重点阅读范围进行重点提醒, 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的教学中, 在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体会课堂阅读重点, 体会沈从文的散文语言风格, 在课堂的结课阶段,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福生》等代表作, 同时阅读余秋雨的散文, 比较两位作家的语言风格的不同, 模仿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创作, 并和同组和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提出让学生阅读《边城》、《长河》, 让学生通过这一代表作的阅读理解沈从文的语言, 可以通过基础的阅读在头脑中构思自己如果模仿作品写作应该如何进行。而针对C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仅仅让学生阅读《边城》, 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文字风格, 不断训练自身的语感,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总之, 在八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才能让学生拓宽阅读量, 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反复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让学生勤思多练, 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初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恰当分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方面提升阅读能力。恰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目标分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 2011, (18) .
[2]许晴.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减负增效[J].吉林教育, 2010, (02) .
[3]曹珊.优化复习过程, 提高语文素养[J].吉林教育, 2010, (02) .
8.阅读交流课的设计与思考 篇八
1.带领学生交流阅读感悟,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2.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理解“好孩子”的内涵,激发学生“做好孩子”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个月,我们班阅读的书籍是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大家看完了吗?请你用一两句话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学生交流)
二、走进文本,说说书中人和事
作者黄蓓佳说过这么一句话:
每一部书都是一段生命,一种面孔,一些梦想。
1.读完这本书,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哪些面孔呢?(学生交流)
2.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金玲,那么金玲是个怎样的孩子,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并将特点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善良、粗心、有爱心、有主见、自信、有梦想、有责任心、善解人意……)
三、走出文本,品品书后道和理
黄蓓佳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你知道吗?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这么一句话:
小说家想要给我们一幅生活的确切的图画,他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娱乐我们或打动我们,而是迫使我们去思索、理解那更深的、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你思索最多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1.讨论: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出示(书中片段):
邢老师翻过身,两眼凝视房顶,半天才悠悠地说:“你真是个奇怪的孩子。你善良、正直、宽容、大度,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高贵心灵,艺术上的感觉又这么敏锐,为什么学习成绩偏偏提不上去呢?你整天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她回过头,盯紧了金玲的眼睛。
金玲避开邢老师的凝视,轻声说:“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做个好孩子。”
邢老师说:“你已经是好孩子了。”
金玲咬住嘴唇,表示不信。
邢老师又说:“真的,你已经是好孩子了。一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学生,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呢?老师现在已经想得很通,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它不全是由100分组成的。老师相信你将来能做成了不起的事,是一个外表平凡而灵魂伟大的人。好好努力吧,金玲同学,好孩子!”
邢老师伸出一只瘦削的手,把金玲胖胖的软软的小手一把抓住,捂在自己胸口。
金玲嘴角一翘,不好意思地笑了。一边笑,一边眼泪又止不住地往下滚。
——节选自《老师病了》
(1)自由阅读。
(2)交流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想做好孩子就是好孩子。
2.因为金玲只想做个好孩子,所以她就是个好孩子。好孩子不一定十全十美,好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想只要我们想做好孩子,你就一定是个好孩子。正如一支《好孩子》歌中所唱到:
好孩子,好孩子,阳光下快长大,人群中别害怕,天鹅来自丑小鸭。好孩子,好孩子,风雨中快长大,要善良讲真话,青蛙会变王子的。去吧,去爱吧,泪水不要再滑落。多么多么多么地希望,有梦想去实现吧,再高再黑的山谷,展翅就能穿越它……
(1)欣赏歌曲。
(2)齐读歌词。
四、走进内心,写写自己心里话
我想做好孩子,我想这应该是此时此刻我们每个孩子共同的心声。我们都想变成一只白天鹅,只不过,我们现在还只是一只丑小鸭,一只让同学心烦,让老师生气,让家长担心的丑小鸭。因为我们和金玲一样,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或许,我们缺少一点责任心,或许缺少爱心,或许缺少一点梦想,或许缺少一份自信,或许我们有时还不够善解人意,但今天这节课,也许会让我们找到我们身上缺少的东西,找到了,并能尽力弥补,我想我们就是真正的好孩子。那么你要做个怎样的好孩子呢?
出示:我要做 的好孩子
1.学生交流。
2.小练笔。
【教后思考】
近年来,我校的孩子每月坚持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当然,这得感谢“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给我们的启发。
为了让孩子人人都有一双不平庸的眼睛,我校组织几位语文骨干教师从经典的儿童读物中优选了100本书籍,结合各年级段的特点,分别落实到六个年级的十二个学期,希望通过六年的坚持和努力,让它们陪伴着我校的孩子一起走过六年的小学生活。
这个月,我和我班的孩子一起阅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经过一周的准备,今天在我校的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阅读公开课,总体感觉,基本达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对于这节课,我预设了两大目标:一是让孩子们知道,不经过思考的阅读是无效的,为此,我借用了莫泊桑的一句话,作为桥梁,让孩子们从这里得到启发,并由此学会思考;二是要将“我要做个好孩子”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让孩子们理解只要想做好孩子就是好孩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样的好孩子。
在交流中,当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说“我想做自信的好孩子,我想做不贪小便宜的好孩子,我想做诚实的好孩子,我想做有梦想的好孩子,我想做不让家长和老师担心的好孩子……”的时候,我内心顿时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感动。说实话,有些孩子平时的表现确实一般,有些甚至是让我每天操心的,但这节课,他也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我想,孩子们的想法是真实的,因为,他们也确实想做好孩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个班都有一些让老师操心的孩子,有些甚至于让老师们束手无策。当然,这些孩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问题家庭引起的,问题家庭背后的问题孩子确实难以转化。但也不是没有转化的可能,只要将孩子向善的心理激发出来,我想,再差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好孩子。因为,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唤醒。
课外阅读交流课,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这样的复述哪怕一遍又一遍,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只是过眼烟云,它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不会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的心灯需要我们老师来点燃,当点燃的一刹那,孩子们震撼了,这种震撼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9.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 篇九
10月22日,我参加了通海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聆听了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吕香琼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引起了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深的思考:课文的理解要靠读,字词的掌握要靠读,语感的领会要靠读,主题的把握要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吕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在吕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吕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重点语句: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如此之香,怪不得母亲常常说(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课文三节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琦君是怎样“缠”妈妈的?“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
1.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日盼夜盘,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让学生读,再读。
②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
下雨!好香的雨呀!”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去尽情享受摇桂花的快乐。(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师:落下的桂花像什么?
生:像……像……像……。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
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
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就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可贵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吕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读”在语文教学中功能强大,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入境悟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新的时代依然奏效。
10.小学语文阅读分层方法 篇十
在教学内容中,我本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根据其重要性及其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对学困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经常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感,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我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一份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
然后,两份目标对比并结合,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但只要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优等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放”中有“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上进行点拨指导。
对中等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我适时予以指导,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差生,以“扶”为主,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四、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优等生和中等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本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对学困生,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五、考核评估分层激励
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也进行分层实施。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六、学习辅导分层实施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至关重要辅助环节, 因此,我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类学生我均注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他们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这样激励了每一个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11.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效 篇十一
一、一读采用自上而下表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我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此,在导入课文,扫除了阅读中的一些语言障碍后,我不失时机地采用了这种阅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匹配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进行训练。而且所设计的问题分布均匀,考虑文章的整篇布局。快速阅读前我先向学生介绍扫读法(Scanning)、略读法(Skimming)、跳读法(Skipping)等快速阅读方法。也就是说,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先找准主题句的能力,领会句意,以此来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我经常告诉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主题句出现在段首,但也可以出现在段末或段中,主题句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另外,课本里的阅读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我会根据文章的题材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如读传记文章我会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我要求学生抓住记叙文的主要元素5W进行阅读,议论文的文章我要求学生要找出正反观点和论据。
二、 二读采用深层阅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根据事实证据,以及我们对事实证据的理解,从语篇层面上进行深层的思考,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推断,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深层次理解包括逻辑推理、语气识别等。
我经常采用问答题、判断题、填空题、填表格、排序等检测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问答题是我最常用的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难度可深可浅,适合师生互动。判断题难度相对较小,一般是细节性问题,适合各种体裁的文章。填空题是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句子或段落,能在写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表格根据具体信息设计,特别适用于含有数据的文章。排列顺序较适合于叙事性文章,用来检测学生把握时空的能力。
经过科学有效的深层阅读训练,学生不但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吸收信息,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吸收了信息,而吸收是为了表达。也就是说,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势在必行。因此,在进行前面两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听与读)后,接下来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语言输出(说与写),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平衡。
三、采用评价性理解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通过以上两种模式的阅读后,我经常设计一些读后评价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后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性活动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有命题发言、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调查、采访、评述、辩论、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书面形式有改写、缩写、读后感等,适合于课后完成。课堂上,学生通过口头形式的评价性活动,能深化并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整合知识,达到知识迁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如何分层的探讨06-16
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辅导分层12-18
生物分层教学08-08
分层教学实践01-16
体育分层教学方案09-03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10-09
少儿美术分层教学11-11
分层教学结题报告12-03
课堂分层教学课题12-08
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