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2024-09-08

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0篇)

1.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某某大精神,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两部法律法规,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全县人民国防观念,进一步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提供有力保障。根据市国教委《关于印发〈平凉市国防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现就今年国防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落实国防教育的工作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国防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本乡镇、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分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提出工作计划,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制定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国防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要严格按照《国防教育法》人均0.05元的规定,把国防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上报一批国防教育基地,县国教委将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命名和申报。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现有国防教育基地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全民、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固我国防的作用。

二、突出教育重点,努力推进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要紧密联系国家发展的整体安全形势特别是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维护我省及西北地区的安全稳定,大力推动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要充分发挥县国教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深入宣传《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要坚持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为关键层次,以中小学生为基础环节,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骨干力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系列国防教育活动,推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国防教育。要坚持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通过召开一次国防教育专题学习会议、过一次军事日生活、听一次国防教育报告的“三个一”活动,进一步加强国防理论、国防战略和国防政策法规教育,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素质和责任意识。要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的课堂教育之中,渗透到文化、体育、思想品德等各科教学之中,广泛组织开展军训、共青团、少先队等活动,推进国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平均上国防教育课要达到4课时以上。县人武部要结合民兵整组、军事训练等,积极组织全县广大民兵和预备役人员认真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和维护稳定必备的军事技能,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国防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组织好工人、农民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国防教育。

三、围绕时代主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服务中心、贴近实际、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1、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广泛开展以“为国增光、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调研。县国教委要组织各成单位要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深入调查近年来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同时,要结合调研活动,认真做好国防教育知识的宣传工作。

3、开办国防教育宣传栏目。由县国教办组织,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在县电视台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栏目,大力宣传全县军政军民团结,全力推进灵台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宣传近年来全县双拥共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绩和先进典型,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全民国防教育知识。

4、组织开展“一日军营生活”活动。“八一”前夕,组织全体县级领导和国教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开展“一日军营生活”活动。

5、开展军事训练活动。新学期开学初在完全中学进行新生入学军训,在县一中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2.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一、全民教育中关于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普遍低下的教育应该得到提高,并建议使教育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和具有更高的适切性。[1]这表明全民教育运动自正式启动伊始,就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应然追求,但在20世纪90年代并未明确界定教育质量的相关表征和分析框架。200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报告2005》中从学习者特征、背景、扶持投入、教与学和教育结果等五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建构了旨在监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2]

该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质量定量的分析与界定,构建了围绕教育过程而展开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学习者特点

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活动。学习者即学生作为该双边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所有学生,尽管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儿童接受了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却被忽略。2005年报告强调学生的态度、毅力、智力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障碍等学生的原始差异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构成的直接影响。其中学生态度和毅力是完成学业的先导性因素,制约着智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障碍则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深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显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内生于由其家庭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居住地、宗教和文化背景等。因此,进一步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提升,必须将学生性别、身体健全情况、民族种族以及疾病等个人特征的潜在不平等纳入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考量之中。

2.背景

教育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方面,教育通过改变和提高作为社会人的个体的技能、价值观、交流方式、迁移性(即个人社会阶层的改变)和自由等以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以其特定的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种族等制约着教育的倾向性和发展预期。2005年的报告将影响教育质量的背景分为四个层次:宏观方面有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背景等;中观层面包括教育资源和教师学生等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家庭、父母和同辈影响等;最后是个人的天赋和特征。

因此,新时期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考量教育所发生的背景,在背景多样化的前提下分析和构建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估的多样化。

3.前期投入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是一个遵循投入产出规律的社会构成体。教育各类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质量能否实现优质影响重大,但具体发挥怎样的影响和影响至何种程度则不能完全由其决定。教育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方面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教材等,还包括人力资源(教师、校长、检查者、督导者、管理者等)方面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教学材料即教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范畴,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练习材料、可用的教室和图书馆、学校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总和。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中,教师对于教育进程的推动至关重要。教师角色既在宏观上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又在教育的实践层面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生师比、教师平均工资、各教育项目支出的比例均是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4.教与学

教与学的过程作为教育实践的载体,其封闭地处于投入和其他环境因素构成的支持系统中。课程的感知、教学方式的成效、学习者的参与动机及如何学习均属于教与学的过程。实际的教与学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语言和班级管理策略等。其中,学习时间与教育质量呈正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班级管理策略也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与学的过程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正是教育的投入产出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是教育的前期投入转化为教育结果的中介,关注其过程的质量对于整体优质教育实现的提升举足轻重。

5.教育结果

教育效果的评估应以预期设定的目标为依据。以往的评估大多以学生的学业成就(如测试分数)为主导,而创造性培养、情感发展、价值观变化、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等因素尽管在评价设计中存在,却并未得到本质上的重视。此外,其他的学习成就或更为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教育成效的评价中,如学生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就可作为结果评价之一。在此,有效区分学习收益、学业成就和包括更广泛的社会收益在内的其他结果是十分必要的。

2005年报告中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旨在提供一种对既尊重差异性又带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方式。该框架具有较强的理念性和指引性,是针对21世纪全民教育实施十五年之后全世界对教育质量的探索中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做出的反思与重新设计。它提供的不是单一的质量分析框架界定,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以提高监测教育质量和分析教育决策双重目的的认识方式。该分析框架也成为指导2005年后全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规定,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教育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渗透到教育的输入产出系统中,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教育质量。

二、2015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现状

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教育质量目标是提升教育各个方面的质量即确保优质教育以实现学习结果的更好认知和检测,尤其是在读写能力、算术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从2005年更为广泛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到2015年全民教育在新世纪的目标达成情况的验收之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发展已走过10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0—2015:机遇与挑战》显示,作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尽管作为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直停留于普通初等教育质量中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广大的贫困和发展中国家而言,保证初等教育量的目标的达成尚且困难,因此教育质量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3]

教育质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正如达喀尔行动框架提出的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重新确认了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也将质量的定义扩展为包含学生、过程、设备、学习材料、学习内容、教学统筹和管理以及学业成就获得等诸多特征的大教育质量范畴。笔者拟将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五个基本要素按照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基本环节来对2000年以来全民教育质量取得的进展做以梳理。

1.教育输入不对等

教育的输入作为教育投入产出系统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教育过程的展开及教育结果的生成。教育输入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输入包含质量分析框架中的背景,中观层面的输入包括教育前期投入,微观层面的输入则是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就2015年报告的结果而言,教育前期的输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差异必然带来教育潜在的不平等。

首先,宏观背景层面即世界范围内政治的不稳定因子仍然存在,经济增长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速度放缓,世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发展优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好而稳步前进,而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发展优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最为典型的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教育现状。从绝对意义上来看,一些非洲国家5—14岁儿童从2000年的28%增长至2010年的65%,对比之下,2000年亚洲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接受初等教育儿童人数相比1990年在总数上缩减了1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基础上,部分南非国家适龄儿童人数的激增给现有学校教育体系带来了庞大的就学压力。

其次,中观层面的教育前期投入上尽管很多国家都已增加教育支出,但资金的断层仍然是制约教育达到优质的重大障碍。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中就要求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资助等方式保障全民教育资金供给,但就其具体实施来看,教育投资并非在国家的其他预算中占据优先地位,且在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上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初等教育的投资居多。整体而言,全民教育的教育质量仍然停留于入学人数的增多,而非学习结果的优异。

再次,微观层面的教育输入主要集中于学习者自身特征的差异上。目前,全球进入学校体系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来自于边缘人群,如残疾人群体、受贫困影响的营养不良人群等。这些群体鲜少来自于父母拥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或是来自拥有独立地位的国家。[3]来自这些群体的学习者其低下的学习成就与其各自的背景特征不无联系,由此带来的教育质量的下降与统计上的各级教育入学人数的增加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2015全民教育报告也指出,目前国际及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中关于学习评价的部分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些边缘化人群的特殊背景。

此外,教师作为教育投入中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迈向优质至关重要。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均已认识到教师群体对于全民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影响,教师问题的解决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相对短缺仍然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生师比即特定教育环境中学生数量和教育数量的比率,通常用以衡量教育中教师是否存在短缺。2012年的相关统计显示,在采集数据的161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初等教育的生师比超过了40∶1,其中的21个国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中中非共和国的生师比80∶1居于最高。而教师的短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也亟待提高。近年来,很多国家以聘用未经过相关训练和无职业资格的教师的方式,急剧扩张教师数量,如合约教师群体的存在等,这也给全民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教师问题也相当严重,美国的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在接受过美国教师教育(Teach For American,简称TFA)项目后,即使获得了更多的职业训练和技能,这些教师中也只有28%的人在五年后仍然在任职。[4]尽管很多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印度、尼泊尔、中国和秘鲁等仍在大力推进TFA项目的实施,但其不能被视为解决教师问题的长远和可持续的方案。

2.教育过程支持资源匮乏

《达喀尔行动纲领》指出可用的教学材料及基础资料、设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2005年的新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在扶持投入方面进一步细化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在2015年的报告中,主要从三个因素分析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关支持资源的匮乏。

(1)教与学资源在供应、分配和使用中的覆盖范围狭窄。尽管国际上已拓宽了学习资料或教科书的外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科书即教学材料的概念,但就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而言,传统层面的教科书供给均极为有限。教科书的供给不仅在于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资料提供,更是一套完备的为预防突发的教科书丢失而尝试补偿的储备体系。而教科书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因此部分国家的教科书投入只限于公共教育系统,而将私营或是民办学校的教科书问题解决排斥在政策倾斜之外,这无疑加重了教育的不平等和质量目标达成难度。此外,教科书的内容陈旧和范围狭窄问题仍广泛存在。教科书作为课堂最直接和影响最大的物质载体,理应反映最新的时代知识和变化视野,然而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世界各国普遍在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和范围扩展上未反映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2)以学生友好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未完全构建。教学环境是高质量教育的最重要要求之一,大概念下的环境既包括外在的学校设施,又包含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过去的15年间,部分国家如尼加拉瓜、泰国、乌干达等均采取了儿童友好型模式的教学环境,该模式与联合国关于教与学环境的理念相吻合,其强调课堂中的权威来源于为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便利性,提倡学校是为儿童提供相关生活和童年时期学习机会的场所,儿童应在健康、安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提倡已久的理念还尚未落实,教学的环境仍然存在诸多忽视儿童的因素。

(3)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保证学生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的必要途径。世界上部分国家已采用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用全日制予以保证学习效果。如智利在全日制高中的管理模式下,智利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低学习时间保证的同龄学生。但教学时间并不等同于学生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尤其在部分欠发达的国家。教师配置的滞后、在职的教师培训、武装冲突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官方正式规定的学生学习时间延长的实际成效。教学时间的流逝和教学时间的未充分利用是低下的教育质量的表征之一,这也是在很多国家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在吸引学生就学上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育结果评价多元缺乏核心标准

《达喀尔行动纲领》将质量作为EFA的核心,强调评价和监控知识和技能等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的标准的重要性。2005年的报告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提出之后,很多国家也根据该框架的基本理念制定了适用于本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

在过去的25年间,国家评价标准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990年的12个国家标准增长到2013年的101个,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在贫困国家中也逐渐显现。在发展中国家,1990年有8个国家评价标准诞生,1999年有35个国家制定了各自的评价标准,而2013年已有64个国家依据自身独立的学习评价进行了教育质量的测评。[3]这也表明全球化的在学习评价方面的不公平在缩小。学习评价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各国教育中学习评价上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为国际相互比较和统一带来障碍。国内与国际学业评价的有机融合对于学习公平的进一步实现至关重要,这也要求在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共存格局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从而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深层次共赢提供新的可能性路径。

三、新时期提升全民教育质量的建议

1.目标体系的再整合,从量的达标到质的提升

全民教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是各项目标在数量上的达成,而并未真正实现质的全面提升。自2000年以来,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已意识到教育质量问题对于全民教育目标实现的重大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从量到质的提升的转换。如2001年的国际教育大会目标将全民教育质量置为首要地位,2005年的全民教育报告中为教育质量的达成与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框架。教育质量问题突出的欠发达国家也开始转移国内教育的重心,如南非建立了全国教育保障体系,以保证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投入最多、管理体制最为完善的初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发展中国家2002年首次入学的学生有9 600万人,但在五年级之前就有2 400万名学生辍学,占总人数的1/4。更糟糕的是,1999—2000 年初等教育入学人数中大约有7%~9%的复读生。[5]世界各国虽然已意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做了有益探索,但就目前来看教育质量并未得到实质的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全面教育各项目标之间缺乏整合,各要素之间处于割裂的各自为政状态。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来源于教育各个子目标之间的有机联动,形成合力。教育从横向上看是各级各类教育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新时期必须在横向上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力度,层层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各项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2.教育资源的再均衡,从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倾斜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物质保障。而就目前世界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小部分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地区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教育设备和设施都匮乏。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已将教与学的支持资源分为物质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类,近年来物质资源在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已极大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以往全民教育在数量上取得的成效。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就认识到教师角色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突出作用,在2005年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中又明确指出教师方面的投入是扶持性投入中人力资源投入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政府需要强化教师的地位、道德感和教师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和改变所在的职业和教学环境。为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相关教育政策制定者需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更为公平的氛围下雇佣教师,以恰当的薪酬为教师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职业生涯提供动机。[6]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其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也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采取的短期提升策略所遗留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真正从本质上实现高质量教师的选、育、用、留,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纸上谈兵。在物质支持资源有较大满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上显得较为滞后。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方面,教师群体的培养与分配更存在显著的地区分布不均。如我国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最初的目标是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发展,而这一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免费师范毕业生真正到农村学校支教的人数较少,因此并未实现最初补充农村教师力量、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目的。[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构建新的资源支撑体系,完成从物质资源的满足到高效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均衡投入的转变。

3.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从管理的统一到多元的转换

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教育管理新的原则在达喀尔宣言中得以清晰地反映,其要求教育在管理上去除中心化、标准化,并且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上以公共意愿为驱动力,以达到以教育管理的革新带动普遍意义上教育质量的提升。尽管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已逐步开始实施去中心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去中心化进程,包括通过地方和中央管理部门的支出模式转变,取缔机构庞大且费用过高的部门以减少国家预算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给予公民更多教育决策权所要求的公民相关素养欠缺等。因此,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复合式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职责的明晰,合理区分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属关系,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特定国家与地区实情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次,宏观层面的放权与去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的多元,而在于使教育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与当地社区的教育更为契合,使之能够强化学校、家长、学生之间联系的合理机制。因此,当下的教育管理应更多地走服务社区、家长、孩子需要的道路,在本土的实际教育环境中实现以管理促质量的诉求。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仁川宣言》,旨在鼓励各个国家提供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机会[8],这也是各国在未来教育管理中亟须努力的方向。

4.教育供给的市场化,从教育的公共提供到私人参与

教育的市场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背景下使教育长期保持应有活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将市场竞争引入教育领域,使之更能适应市场主体的要求,进而促使整体教育的高质量的达成。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民营学校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激增,包括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政府主动将教育领域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范畴,为致力于盈利的民营资本投资教育领域提供办学机会甚至是财政补助。数量上激增的私立学校迎合了不同收入家庭更加多元的教育选择可能性,但也存在教学与管理缺乏规范性。教育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是教育供给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将私立或民营学校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能够与公立学校共同繁荣教育市场是亟待思考的。就目前看来,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民营学校的办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在排名上靠前的学校均是私立学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私立学校办学模式的推广,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办学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合理的试点与逐步推广。

具体来看,首先应保持市场经济基本的竞争规律在教育领域的活力,放开民营资本在教育上的准入标准,充分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纳入统一的考核与评定标准之中。其次,私立学校自身应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克服教学和管理上的缺陷,积极应对教育领域新的市场需求。再次,充分发挥家长在民营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全方位利用第三方监控其教学与管理,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全民教育的核心问题[9],2015年后的全球教育框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强调质量和学习力将更处于教育的核心。教育质量并不仅仅指可由国际、区域和国家标准测量的学业成就,它还有更为多样的分析维度,如更多训练有素的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更合适的学习资料、学校学习时间中师生互动良好的学习活动、概括性和相关性强的课程、教学法革新、更受欢迎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学校环境等。全面深入地理解全民教育运动中的教育质量目标的各个维度,在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要求下重新以教育质量为联结点,是2015年全民教育各项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THE SECRETARIA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FORUM ON EDUCATION FOR All.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and Fre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R].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1990:5-9.

[2]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The Quantity Imperative[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05/education-all-quality-imperative?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2004-12-09.

[3]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0-2015:AchievementandChallenges[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5/education-all-2000-2015-achievements-and-challenges?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KUzuyh32.dpbs,2015-04-09.

[4]WILLION J SMITH,WENDY YOLISA NGOMAM-MAEMA.Education for All in south Afica:Developing National System for Qulity Assurance[J].Comparative Education,2003:345-365.

[5]肯·库都.初等教育与质量困境[J].世界教育信息,2013(3):47-48.

[6]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3/14 Teaching and Learning:Achieving Quality for all[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4/teaching-and-learning-achievingquality-all?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ck4MPCtV.dpbs,2014-01-29.

[7]马文起.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析[J].教育评论,2012(5):9-11.

[8]周红霞.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35.

3.西藏基本实现全面全民教育 篇三

现年71岁的边巴出生在旧西藏一户平民家里,身为女性以前完全没有上学的机会。1952年西藏第一所小学成立,边巴有了上学的机会。如今,她的孩子们已经从高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孙辈们也享受着免费教育。

“现在上学的机会对西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不分阶级、不分性别也不分年龄。”边巴说。

据西藏文史资料记载,和平解放之前,西藏有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全西藏约有70余所官办教育学校,以学习藏语文、数学、藏医学等为主,通常是上层贵族、官员的子女就读;私塾学校约有80余所,以学习藏文为主,这些学校在校人数极少,且没有明确的学制规定。在寺院则是一定地位、级别的僧人才能接受到文化教育。旧西藏没有新型的近代学校教育,广大农牧民子女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直接导致旧西藏文盲率高达95%以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次年创办拉萨小学——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公办小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为拉萨及周边的平民子女,此后在日喀则、江孜、林芝、察隅等地陆续创办公立小学;1956年西藏第一所中学成立。

60多年来,西藏已创办了各级各类现代学校。截至2013年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达1 598所,教学点496个。即便是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林芝地区墨脱县,九年义务教育也早已全面覆盖,学前免费教育也已步入正轨。

4.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工作总结 篇四

首先,我校在9月18日开展了“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升旗活动,在此之前,我们深入学习了《国旗法》,严格升旗程序,规范升旗动作,更换新国旗,切实提高了升旗仪式的质量,并利用升旗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以“爱我中华,心系国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为即将到来的建国61周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国防气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防意识,我校开展了“学军歌,唱军歌”活动,,利用早晨,中午课前10分钟时间来进行学唱《打靶归来》,让学生在歌声中铭记这国防绿,在全校掀起唱军歌的热潮。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学校组织学生在8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后写出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并由学校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这些活动又一次将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将爱国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本次国防教育活动就在这积极热烈的气氛中胜利结束了,但是,这国防精神,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并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国防教育将作为我校的长期教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锤炼国防精神,不断提到综合素质,为将来参与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政府文件精神,为实现全民‚思想道德四肢有明显提高,民主法治观念有明显加强,科技文化水平有明显改善‛的目标,为建设‚生态强县、产业带动、乡村秀美、社会和谐‛新黄龙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共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要求,以‚遵纪守法讲‘四德’,爱我黄龙爱我家‛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四德‛教育为基本内容,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法治理念、文明礼仪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努力提高文明素质,是文明行为成为每个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的浓厚气氛。

二、主要内容

文明素质教育要立足当前,注重实效,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入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行为习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营造‚除陋习、树新风、展新貌‛的良好氛围。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有教育和实践两部分内同构成,重点抓好‚三项教育‛和‚两个系列‛实践活动。

(一)重点抓好‚三项教育‛

1、抓好‚四德‛教育。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做到讲社会公德,在社会中做一个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在单位重做一个好职工;讲家庭美德,在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讲个人品德,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抓好政策法规教育。围绕提高群众的政策法规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法律思想道德宣传培训活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学习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法律法规和环境卫生常识,教育引导官大干部群众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勇于同违法和不文明的行为作斗争,形成扶正气、弃陋习、讲道德、塑形象的社会风气。

3、抓好文明礼仪常识教育。围绕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和良好修养,教育和引导每一名公民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大力普及个人礼仪、职场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以及文明礼貌用语,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文明服务、文明交往、文明办事等文明行为,不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行为养成,使文明行为成为全镇每一个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二)开展‚两个系列‛实践活动。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市直单位中开展创建‚六型单位‛活动,建设文明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高效型、务实型‚六型‛机关建设活动。大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头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当道德建设的楷模和人民满意的好公仆。梳理‚公正、和谐、优质、高效‛的机关形象,在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2、在农村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建设文明村镇。个乡镇要以‚讲道德、讲法制、讲科学、树新风‛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步伐。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村民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增强村民民主法治意识。建立村级规民约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大力提倡崇尚科学,发对封建迷信,加强村民科学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三、方法步骤。

根据2011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任务,活动分为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2011年8月20日至8月25日)

成立工作班子,拟定《2011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征求个单位意见,完善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8月26日至8月30日)

1、根据方案要求,组织召开会议,广泛动员,布置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

2、各乡镇党委、县直机关各党委,黄山局党委要按照县文明委的总体安排,制定具体方案,广泛发动,安排本党委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

3、利用横幅、宣传标语,大造声势,形成全县开展文明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11月)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和事直单位中,结合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开展创建‚六型单位‛活动。

2、在农村开展‚三讲一树‛活动。

3、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知识竞赛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

1。、组织对2011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督查考评。

2、总结2011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要在镇党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XXX负责日常工作,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察职能,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指导。各单位要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党为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根据本单位所承担的任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狠抓落实,并及时上报工作信息,确保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舆论引导,营造氛围。利用宣传橱窗等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实施全民文敏素质教育工作的认识。

6.全民素质教育总结和下一年计划 篇六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2013全民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我市农民农业科技素质,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我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总体要求,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主线,结合我院自研成果与历年教育工作经验,开展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形式,宣传普及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等观念,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和咨询

1、通过组织现场会、培训会、知识讲座等形式,解答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年均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 余场次,科技大集 场次,田间指导 余次,咨询、培训农民 人次。

2、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市4个县区相继建立了生态设施蔬菜、沙地改良、西甜瓜、黄瓜新品种等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和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利用科研成果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利用培训基地,开展技术讲座、咨询和培训活动,在示范基地发放技术材料5000余份,发放技术光盘200余张。

3、培训方式多样化。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报纸、期刊等多种媒体,结合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百万农民大培训”等活动,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开拓新型教育渠道。在河北省蔬菜网络视频服务平台解答咨询200余次,在河北科技报“科技110”解答咨询10余次。

三、2014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科技培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两点原则:(1)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农民群众的原则。要把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立足于服务农民群众,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实际问题。(2)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院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做好农业科研,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培训对象主要是各县区城镇劳动人口、农业技术骨干、技术员、种植大户和基层农民。

培训内容涵盖玉米、花生、小麦、红小豆、蔬菜、果品花卉、食用菌等作物,内容包括科技知识、实用技能、新品种介绍、先进种植栽培技术、后期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三、组织实施

(一)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在全市各个县区分地区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等形式,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现场推广新成果,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计划召开现场会10次以上,培训班50次,培训农民20000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0份。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为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要重视农业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技术骨干、技术员、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管理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计划培训农业技术骨干、技术员、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管理等人员200人次以上。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在线宣传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安排专家在线答疑栏目,回答解决农民生产上遇到的问题。

7.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篇七

其实, 《决定》的内容, 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大多已经提出过。时隔3年, 在全会中以“重大问题”的方式再次提出, 是再一次的强调与重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长期以来, 教育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择校热的不降反升, 应试竞争的高烧不退, 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 也一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意见所在。呼唤教育改革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

上上下下都在期盼教育改革, 改革蓝图也如此精心描绘, 路在何方也已明确了朝向, 那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何上下而求索, 如何扎扎实实地有序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呢?

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开展全民教育大讨论, 形成教育改革的基本共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改革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 一些地方和学校的草根变革也悄然进行。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形成浩荡之势, 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革。一个重要原因, 是全社会没有形成对于改革的共识。尤其是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把孩子们带向何方”、“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根本问题, 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许多改革刚刚开始就受多方掣肘, 步履艰难而往往半途而废, 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各方意见不一。我一直认为,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程度。所以, 有必要像当年真理标准的讨论一样, 开展一场什么是好教育的全民讨论, 提升整个民族的教育素养, 形成教育改革的全民共识, 为接下去的行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有理想有情怀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一次《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四个字, 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明确了出发点和根本方向。虽然《决定》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字数并不多, 但给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倾向敲响了警钟。

社会在快速转型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忽略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来, 我们到底要走向何方, 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把孩子们培养成怎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到底能不能带领我们走向更崇高、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但是这些年来, 教育过分关注分数、关注考试, 而很少真正地关注人、关注人格健全的成长、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关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 用以积极心理学、实用健康学为基础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与习惯养成为基础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质, 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润泽我们的学生。

第三,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缩小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目标, 并且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具体政策目标。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 也是群众对教育的“体感温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尤其是学校之间的差距, 取消重点校、实验校的特权, 在义务教育阶段内, 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该按照一个基本标准来建设, 尤其是要出台政策, 让好教师真正能够下到基层, 下到薄弱学校。当人民对教育的“温度”感觉舒适之日, 也就是对教育真正满意之时。

第四, 注重市场的力量, 鼓励民间资本和智慧进入教育。《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入市场的机制和第三方力量变革教育, 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点亮了又一盏灯。长期以来, 教育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远离市场, 远离民间。教育的门槛太高, 真正的民间资本进不来。民间草根的教改, 也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主流教育媒体的关注与推广。教育行政部门管、办、评一体化, 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 社会力量也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评价和考试。所以, 应该通过改革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教育, 让草根教改更深地进入课堂, 让社会力量更好地进入评价, 从而让教育更有活力、更加公平。

第五, 以高考改革为突破口, 加快考试评价制度变革。《决定》指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目前, 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已经呼之欲出。我们认为, 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 更能够导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学、导向, 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

8.新世纪全民终身教育探析 篇八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

1、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在我国,要实现全民教育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着手。宏观上,要大力推进普及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包括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现阶段为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普及率已达到85%,基本实现普及化;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继续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大学毛入学率要从2001年的11%上升到15%。在校生数量从2000年的10万增加到160万。中观上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上的差异,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微观层面上说,教育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位学生的水平和速度都一样,而是机会上的均等,同时不排除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注意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如家庭贫困的学生,有身心残疾的学生等。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出版了《学会生存》,从此终身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尤其在发达国家时髦起来,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在日本等很多国家占据了教育改革中的指导理论地位。近20多年来,终身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7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身教育为改革前景,日本临时审议会于1984年至1987年间的四次咨询报告中正式提出:为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建立有活力的社会,“必须建立以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运动。1991年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0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

各国推行终身教育的目标所指,殊途同归:今后的教育应当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它揭示了未来教育的共同方向,也就是将教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之中。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在科技高度发展,社会变革十分激烈的未来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的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取决于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于是就催化和构成未来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终身性。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理论,以战后科学技术、经济的飞跃发展和迅速更新以及国际民权运动高涨为其滋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它完全应和了人们充分发展个性、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以及人道化的要求。

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迫切性

传统社会将人的一生分为三部分:上学、工作和退休。传统教育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的一点知识和技能基本上能受用一辈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传统教育制度明显地暴露出它的缺陷。据美国对某个学科领域1970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到1980年他们的知识陈旧了50%,到1986年知识已全部老化。我国有关部门也对1965年的某学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到1970年他们的知识已陈旧了45%,1975年陈旧了75%。尽管计算陈旧速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知识爆炸,信息量无法细究的今天,一个科技人员的应用知识总量大约只有20%左右是在传统学校中获得的,其余的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需要而不断习得确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一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加强在职教育,积极推行全民终身教育。经过欧美许多国家“实践”验证,并将在未来的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的终身教育,不仅包括就业前的传统学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本科的专业教育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科教育,而且扩展到学前的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并且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还扩展到中学后、大学后、硕士、博士后的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以及老年人教育。在国外,甚至还包括死亡前的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和心理准备。

全民终身教育作为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全民终身教育是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和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性的知识只占10%,现代科学知识则占90%。这就是说,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要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大学毕业不再是一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

全民终身教育的推行要求国家立法保证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可以享受到入学机会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的教育。所谓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水准。现今,教育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根本性转变。

全民终身教育方略

9.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工作总结

2010年,县卫生局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紧围绕市、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根据卫生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卫生系统作为为群众健康服务的一个窗口,更应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为此,卫生局党组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研究了制定了2010年卫生系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步推进,成立了领导组,明确一名副职负责,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各医疗卫生机构也相应成立了组织,健全了制度,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组织、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组织保障。

二、主要作法:

1、以“三个保持”、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在卫生系统内部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谋发展”活动,迅速形成“比学习,比奉献,比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了

干部职工的素质修养,弘扬了新风正气,涤荡了歪风邪气,服务水平、医德医风等取得长足的进步,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2、围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卫生科普宣传工作。今年4月份,卫生系统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参加了全市在我县举行的“送科技,送健康,送文化,送法律”的“四下乡”活动。当日共发放各种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册2500多份,免费接诊病人35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由县直四家医疗单位组织的各种下乡义诊活动达20余次。特别是在“三夏”大忙之际,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组织义诊小分队,每天深入到各乡镇村庄,将医疗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这种送健康到家门的做法深得群众的欢迎和肯定。同时,今年3、4月份我们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制录了关于防控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的专题讲座四期,动员全社会参与,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疾病的暴发与流行。

3、积极开展素质培训和科技报告活动。为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的素质教育,各单位通过开展讲座、培训、拓展训练等各种方式提升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4月29日,县中医院聘请杭州子善医疗管理中心教授对全院职工进行了为期二天的素质培训,5月20日,中医院又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养子沟开展了为期三批的拓展训练,其它单位也通过

各种形式进行了业务和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单位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总体来说,县卫生局《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实效,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到各个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自身优势,明确责任,着力提升科技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10.全民国防教育大纲 篇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 全民国防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着眼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三条 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第四条 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以下原则:

(一)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培养、典型推动、环境熏陶、文学艺术感染等途径,进行长期不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将教育融入公民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征兵、民兵和预备役人员集训、学生军训,以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时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系统的国防教育。

(二)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公民,着眼国防建设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突出领导干部、青少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使国防教育既覆盖全民,又重点推进。

(三)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通过普及国防知识,学习国防理论,引导公民认清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为履行国防义务提供思想保证;通过组织军事技能培训,体验军事生活,参与国防建设实践,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活动,增强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和能力,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

第五条 国防教育的对象根据公民不同职业、社会分工,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工人、农民、其他社会人员等类别。应当针对公民不同情况,分类施教,保证国防教育效果。

第二章 国防教育的内容

第六条 国防教育的内容,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依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确定。

第七条 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一)国防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斗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提高国防理论素养和组织、参加国防建设的能力。

(二)国防知识。学习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学习信息化战争知识、军事高科技知识、国防经济知识,了解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了解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和国防动员体制,掌握基本的国防常识。

(三)国防历史。学习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着重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为国家统一、独立、富强而浴血奋战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建立的功勋,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四)国防法规。学习宪法的有关条款,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使公民明确国防义务与权利,增强履行国防职责、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五)国防形势与任务。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讲清国家安全面临的战略环境,明确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的任务,增强公民的忧患意识。

(六)国防技能。组织开展学生军训和群众性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公民了解掌握防空袭、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轻武器使用、单兵和分队战术技术等军事技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国防技能。

第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当地历史、人文、地域特点,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一节 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

第九条 各级领导干部是本地区、本部门国防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必须带头接受国防教育,积极参加国防教育活动。

第十条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与履行国防职责相适应的理论素养,熟悉有关国防法律法规,掌握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具备很强的国防意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必需的国防知识,了解国防历史与现状,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相应的组织动员能力,在战时或者平时处置突发事件中能够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维护稳定、开展自救互救。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信息化战争知识、新军事变革知识、国防经济知识和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家主权、国防历史和国防法律法规知识,国防形势与任务,基本军事技能。

第十二条 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采取以下措施进行:

(一)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应当将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纳入教学和培训计划,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由有关部门结合实际作出规定。

(二)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选送领导干部到有关军事院校接受培训。

(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国防教育的内容。

(四)各地区、各部门应当采取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形势报告、组织过“军事日”等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

第二节 一般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有一定的军事技能;积极支持国防建设,自觉维护国防利益,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信息化战争知识和国防科普知识,国防法律法规知识,国家主权常识,国防历史与现状,国家安全形势,基本军事技能。

从事征兵、国防科研生产、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国防建设事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学习和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门国防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 对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在职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采取形势报告、理论授课和经常性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国家机关公务员考核,应当设置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一节 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十六条 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初步形成国防观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第十七条 小学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国家领土及主权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党旗、军旗知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国防与战争常识;中国国防简史;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

第十八条 对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当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

(一)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语文、历史、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之中。

(二)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少年军校、军事夏令营以及读书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

(三)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驻地部队和军事机关应当根据实际,对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节 高级中学(含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十九条 高级中学应当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必需的国防知识与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十条 高级中学应当开设国防教育教学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我国国防建设成就、国防方针政策和国防领导体制;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性质、宗旨和职能任务;国防法律法规;武装力量知识;近现代国防历史;国防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基本常识;国际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形势。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情况,应进行考勤登记。

第二十一条 高级中学应当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军训成绩应当记入学生本人学籍档案。具体内容要求,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执行。

第二十二条 高级中学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三节 高等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三十五个学时。学生学习情况,应当进行严格的考勤考核,成绩记入档案。

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国防生,国防教育课程应当作为其学位必修课,并计入学分,学时、内容由所在高等学校与军队有关部门商定,一般不少于一百二十个学时。

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当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和举办国防知识讲座。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二至三周,训练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具体组织实施,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执行。

高等学校国防生的军事训练,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的有关规定执行。所在高等学校、当地军事机关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国防教育教师。军事机关派出派遣军官,协助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第五章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二十八条 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国防教育,筑牢国防观念,培育战斗精神,掌握现代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积极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自觉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人民战争思想;国防法律法规;我国国防方针政策和国防领导体制;后备力量建设知识;军事高技术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家安全形势;民兵、预备役部队职能任务。

第三十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利用政治教育和组织整顿、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征兵教育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采取集中教育与个人自学、理论灌输与活动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基干民兵,预编到现役部队、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每年至少安排四次国防教育课,普通民兵和其他预备役人员每年安排二次国防教育课;参加军事训练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利用训练中政治教育时间安排国防教育。

第三十一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技能训练,按照国家有关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六章 其他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三十二条 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掌握国防常识,明确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十三条 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国防方针政策,国防法律法规,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基本的军事技能常识。

第三十四条 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社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结合征兵教育、拥军优属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对居民、村民进行国防教育。

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聘请退役军人协助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向居民和村民普及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

第三十五条 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职工教育计划,结合政治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国防设施建设、国防交通保障等任务的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国防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的活动特点,对所属工作人员和所联系的公民群体进行国防教育。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国防教育教员

第三十七条 国防教育教员根据工作性质,分为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专职教员主要承担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国防教育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兼职教员主要协助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和企业事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第三十八条 国防教育教员应当从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较强的组织和任教能力的人员中选拔。专职教员应当具备教师任职资格或者是军队派遣军官。

第三十九条 非军队派遣军官担任国防教育专职教员,应当经过专门培训。

第四十条 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聘用军地有关专家、学者,组建国防教育讲师团,为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二节 国防教育教材

第四十一条 国防教育教材分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应用教材等。基本理论教材主要适用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编写。基础知识教材主要适用于面向社会普及国防知识,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组织编写。应用教材主要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教育对象开展国防教育,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有关部门依据本大纲并结合本系统、本地区的特点组织编写。

第四十二条 国防教育教材未经审查不得出版发行。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材,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专门委员会审查把关;应用教材由国家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会同军地有关部门审查把关。

第四十三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编写国防知识读本,用于辅助和补充国防教育教材。

第三节 检查考评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情况,适时组织检查,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全民国防教育的落实。

考核评估的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防教育法和本大纲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的国防教育,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大纲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大纲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公布施行

中国国防报

本报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日前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施行。《大纲》的公布施行标志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了法律保证。

此次公布施行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共8章47条,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目标等作了明确,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大纲》明确,全民国防教育以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目标。《大纲》要求,全民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纲》规定,国防教育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6项基本内容。教育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等5种不同公民群体实施。

《大纲》同时对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国防教育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自2004年开始着手《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起草,今后将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本报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日前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施行。《大纲》的公布施行标志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了法律保证。

此次公布施行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共8章47条,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目标等作了明确,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大纲》明确,全民国防教育以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目标。《大纲》要求,全民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纲》规定,国防教育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6项基本内容。教育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等5种不同公民群体实施。

《大纲》同时对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国防教育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自2004年开始着手《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起草,今后将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关于《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说明

根据国防教育法第30条规定,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于2004年3月组成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起草办公室,在中央、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拟订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必要性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的,直接关系到全民国防教育的质量、发展水平和任务目标的实现,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推动国防教育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需要。目前,我国许多法规体系,是由基本法及其具体实施条例构成的,如军事设施保护法、军事设施保护实施办法,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工作实施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国防教育法是我国国防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不可能对各种类别的教育对象接受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和实施办法,都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制定国防教育大纲,就是耍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原则要求,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出明确的可以遵循的具体规范。因此,国防教育大纲不是单纯针对某项教育或某一教育对象的“教学纲要”,而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和发展的需要。全民国防教育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要。随着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各地国防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全民国防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科学构建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国防教育;如何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等等。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国防教育大纲,可使全国各地在组织实施国防教育工作中,形成一盘棋,更好地反映和维护国防建设的整体利益,保证全民国防教育的健康、深入、持续发展。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而树立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木素质之一。制定国防教育大纲,明确规范公民国防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可以使国防教育更好地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教育之中,激励人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转化为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力量。

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起草的指导思想和起草过程

大纲起草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原则,依据国防教育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明确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目标,规范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为促进国防教育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可靠的法规和政策依据。

为了把大纲制订好,起草办公室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拟制起草方案。召开有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党校、军委法制局、总政宣传部等军地专家参加的起草工作协调会,对大纲的定位、体例、内容、颁发以及起草需要把握的原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形成起草思路和实施方案。二是收集有关资料。整理汇编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中央和地方有关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做法,为起草工作提供依据。三是专题调研论证。分别到辽宁、天津、上海、浙江、四川等省(直辖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组织力量就国防教育一些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对策措施。四是集中力量起草。组织起草小组的同志,集中三个多月的时间,认真起草,多次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五是多方征求意见。召开10多个座谈会、审稿会,两次将大纲征求意见稿印发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并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修改形成了大纲。

三、对大纲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名称,是国防教育法明确提出的。根据国防教育法的授权,借鉴国内外相关文件的写法,大纲以章节条款的形式,对全民国防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实施办法等作了明确。

(一)关于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基木的着眼点是服从服务于国防建设。因此,大纲规定,国防教育的内容,“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确定。”(第六条)国防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涉及面广,综合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做法,大纲明确了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和国防技能等六个方面的国防教育基本内容(第七条)。并规定,“各地各部门应当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当地历史、人文、地域特点,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八条)这样,使国防教育的内容既系统规范,又灵活实用,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关于不同类别人员的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由于每个公民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承担的国防义务和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国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分类组织实施。根据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经验,大纲将国防教育的对象划分为五类,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工人、农民等其他公民(第五条)。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国防教育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之外的四种不同类别人员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采取的方法、落实的措施等,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第三章至第六章)。

(三)关于国防教育的保障措施。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依据国防教育法,大纲对国防教育教员、国防教育教材和检查考评等作出了规定(第七章)。国防教育教员,主要明确如何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如何建立并发挥好讲师团的作用;国防教育教材,主要明确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等问题;检查考评,主要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的有关要求。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个人年度工作总结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