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精选9篇)
1.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一
此复习大纲只适合2012年M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用,复习大纲严禁上传到网络(特别是赚取积分,毫无意义!)
试卷共5大题,即:填空题(本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10题,每题21分);简答题(本题5小题,共25分);计算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三网”是哪三网?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因特网的组成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 路由器是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
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信号可分为两大类:??
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即??
?是一种改进的时分复用
使用CSMA/CD协议只能进行?通信
TCP链接的端点被称为?
路由器三种常用的交换方式???
万维网使用?标志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
IP 地址的编址方法有三种,这三种是???
?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PING 使用了?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协议是解决万维网上各种链接。
?是被用来区分不同设备的10BASE-T是指双绞线还是同轴电缆
运输层可以用?标识不同的应用
Tracerrouter命令常被用来跟踪一个分组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还是IGMP的回送请求
TCP协议的数据单元被称为?
目前网络应用中采用的主要模型是?
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
一个VLAN可以看作是一个冲突域或者是广播域或者是管理域还是阻塞域
对于CSMA/CD而言,为了保证发送站点在传输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等于信号传播时延的?倍
ARP协议完成的转换是?
由路由器作为互联设备的局域网中,要求每个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必须相同还是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都可以不相同。还是。。
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 这种复用被称为?
WSN,QoS,SNMP,ADSL,DHCP,IGP,SONET,OSPF,ACK,PPP,P2P,SSL,NCP,STDM,RARP,ARQ,MTU,DNS,ISP,ISO
计算题,把书上P1754-09,4-10两题看懂
2.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二
1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多点转发器、通信终端和通信网络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把远距离的两个或多个媒体会议终端联系起来, 传输图像、语音和数据。
多点转发器在完成多点转发的同时还包括视频和音频的混合切换、数据的共享交换, 主要有收发两种状态的处理功能;通信终端主要负责会议现场的图文、声音以及图像的采集, 通过编码和复用将信息转发到各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包括专业单位通信网络和向电信系统租用的通信网络, 两种网络都具备专网的性质。
2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指一台有联网并有视频外接设备的计算机, 软件则是指视频通信软件, 通过通信软件可以建立共享的服务器终端, 使与会人员进入视频会议系统, 实现视频通话交流。该系统包括大型视频会议室和标准的小型会议室, 会议管理控制系统和终端系统等。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最初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 各行业在公司、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也对视频会议系统有所需求。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各行业的需求不同,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易用性:该系统主要依靠复杂的高科技和通信技术来实现, 但是使用起来并不繁琐, 使用的人不必都是专业人士, 因此具有易用性。在当今各种节奏都很快的社会, 易用性成了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易用性节约了会议时间, 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 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
(2) 稳定性:在视频会议系统使用中过程, 各种行业对视频和音频效果的要求都很高。目前许多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宽带都是高速宽带, 可以解决音频视频不清晰的问题, 从而提高了系统自身的稳定性。
(3) 安全性:视频会议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保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内部信息、资料不被窃取, 以免引发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政治危害。目前市面上的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使用加密、隔离和权限认证等技术, 已经具有了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3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目前正逐步进入中低端消费市场, 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已涉及远程教育、远程会议、公司项目合作等广泛领域。视频会议的应用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用户需求、会场数量, 网络环境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显示出如下几种发展趋势。
(1) 会议系统的移动化: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取得巨大的发展应用, wlan技术也获得广泛应用与普及, 移动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应用指日可待。
(2) 会议系统的高清化:高清视频会议产品在专业领域越来越受到认可, 高清显示设备价格不断下降, 并且网络应用不断得到推广, 是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场上将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3) 会议系统的智能化:随着3G、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 视频会议系统逐步由专业化向智能化转化, 用户要求系统更加易于使用, 维护成本要下降, 系统稳定性要增强。
4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自使用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包括点对点的会议、多点会议等,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点对点的视频会议进行的比较流畅, 音频声音较清晰、图像较清楚。对于多点会议, 由于网络宽带的限制和图像数据量的大小, 各点的音频声音和图像清晰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我们可以降低图像分辨率来提高图像清晰度, 还可以通过增加各点网络带宽的方法来解决图像清晰度的问题。
5 结语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可以进行视频会议还可以提供文件资源的共享、远程操作控制等功能。该系统正逐步向各行业拓展,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视频会议系统的迅猛发展, 不仅有助于视频会议的普及, 而且可以减小企业、部门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的成本, 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 网络视频会议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下, 通信方式不断取得创新发展。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获得巨大进步。视频会议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重要通信方式。本文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视频会议系统,通信软件,多点会议,图像清晰度
参考文献
[1]秦军, 张浩.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 2012 (7) .
[2]訾文刚.针对网络视频会议技术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6) .
[3]何国巨.视频会议系统的软硬件比较及会场布置[J].金融科技时代, 2012 (12) .
3.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三
关键词: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不同学科的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需要结合其基本特点来进行教学思考,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网络应用技术》第三章的第二节,课本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以及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解决信息网络通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一、“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学生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了数据传输过程和数据交换技术。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网络的功能和构造”的补充和延伸,也为下一节课“网络的规划设计”作了铺垫,是承上启下的一节。教材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和数据的交换技术十分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数据传输过程十分抽象,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传送与邮政系统中的信件传送有许多相似之处。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以邮政系统中的信件传送过程为引例,介绍了邮政系统中一封信从寄信人开始写信到收信人接收信件并阅读信件整个过程。邮政系统所采用的三个子系统分工合作,保证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并且高效地工作。为保证网络中信息的有效传输,计算机网络也采用类似邮政系统中信件传送的方法,采用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将网络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各层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网络中数据的传输工作。
数据交换技术部分虽然也比较抽象,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与之相对应。比如老式的电话、电报系统以及IP电话,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例介绍网络中数据交换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交换技术。
二、“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节内容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比较多,涉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OSI参考模型、TCP/IP体系结构以及数据交换技术。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而且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理论性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很好完成,同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教学内容而受到很大的限制;(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落后。
三、“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教学改革
面对网络通信工作原理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实现从内容上体现对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教学探析。
首先在理论教学层面上,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有效实施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学生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其次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补充课堂知识以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形式进行改进,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索抽象理论内容教学的新思路。最后,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来不断改进学生巩固知识习题的练习,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习题练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除了在教学方面进行改进之外,还要在演示实验方面进行改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合一些演示,把OSI参考模型中抽象的数据传输过程和数据交换技术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OSI参考模型和数据交换技术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以此来提高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教学课程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一般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针对《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课程要求,在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实现每一个阶段以及每一个教学任务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应用、创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4.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篇四
一:名解/填空/选择/判断(我也不知道是啥)
1.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在一起,按照共同遵循的网络规则,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实现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2.数据:传递(携带)信息的实体 3.信息:数据的内容或解释
4.信号: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5.信道:传送信息的线路(或通路)
6.比特:即一个二进制位。比特率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数据传送速率)7.码元: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 8.波特(Baud):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波特率为每秒传送的码元数(即信号传送速率)。9.误码率:信道传输可靠性指标,是一个概率值
10.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0、1 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11.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信号电平是连续变化的
12.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 13.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14.带宽:信道传输能力的度量。
15.时延:信息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6.时延带宽乘积:某一信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时延带宽乘积=带宽×传播时延 17.往返时延(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RTT≈2×传播时延
18.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19.噪声:任何信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会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称为“噪声” 20.数字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离散信号)传输数据的信道。(如ADSL、ISDN、DDN、ATM、局域网)
21.模拟信道:以连续模拟信号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CATV、无线电广播、电话拨号线路)22.数字通信:在数字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3.模拟通信:在模拟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4.串行通信:将待传送的每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方式称为串行通信
25.并行通信;利用多条并行的通信线路,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对应的通信信道发送出去,每次发送一个字符代码 26.单工:数据单向传输
27.半双工:数据可以双向交替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例:对讲机)28.全双工: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例:电话)
29.基带传输:不需调制,编码后的数字脉冲信号直接在信道上传送以太网(局域网)30.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解调。通过电话网络传输数据
31.宽带传输:把信号调制成频带为几十MHZ到几百MHZ的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解调。闭路电视的信号传输 32.多路复用:多个信息源共享一个公共信道
33.网络协议:在两个实体间控制数据交换规则的集合
34.网络的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35.电路交换: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临时专用线路的过程。36.网络协议:两个实体间控制数据交换规则的在集合 37.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38.域:是指某一类Internet主机的集合,它是管理一类Internet主机的一种组织形式。39.域名:是标识域的自然语言名称,它与数字型的IP地址一一对应。
40.域名系统:是管理域的命名、管理主机域名、实现主机域名与IP地址解析的系统。41.文件传输:TCP/IP的文件传输协议FTP:负责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并且保证其传输的可靠性
42.www基本概念: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43.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是一种用来定义信息表现方式的格式,它告诉WWW浏览器如何显示信息,如何进行链接。一份文件如果想通过WWW主机来显示的话,就必须要求它符合HTML的标准。
44.主页:是指个人或机构的基本信息页面,用户通过主页可以访问有关的信息资源。主页通常是用户使用WWW浏览器Internet上任何WWW服务器(即Web主机)所看到的第一个页面。
45.计算机网络安全:通过采用各种安全技术和管理上的安全措施,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其目的是确保经过网络传输和交换的数据不会发生增加,修改,丢失和泄露等
46.数据加密:是通过某种函数进行变换,把正常数据报文(明文)转换为密文。
47.密码体制:是指一个系统所采用的基本工作方式以及它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即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
48.对称密码体制:传统密码体制所用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 49.非对称密码体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
50.密钥:密码算法中的可变参数。改变了密钥,也就改变了明文与密文之间等价的数学函数关系;
51.密码算法:相对稳定。可以把密码算法视为常量,而密钥则是一个变量;在设计加密系统时,加密算法是可以公开的,真正需要保密的是密钥
52.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53.传输可靠性:数据能正确送达、数据能有序送达 54.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二简答/问答/计算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
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②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没有明确主从关系
③ 联网计算机必须遵循全网统一的网络协议。
2.计算机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区别: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在物理结构上具有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以相互间的数据传输为主要目的,资源共享能力弱,是计算机网络的低级阶段。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传输技术划分:广播式网络、点—点式网络
(2)按网络规模与覆盖范围划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按网络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的所有权划分:专用网、共用网
(4)按交换技术划分: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包交换)网络
(5)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星型网络、环型网络、树型网络、网状型网络、总线型网络(6)按传输信道划分:模拟信道网络、数字信道网络 4.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分类的主要依据:
①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②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 5.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与组成:
(1):从数据处理与数据通信的角度,其结构可以分成两个部分:①负责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和终端②负责数据通信的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与通信线路
(2): 从计算机网络组成角度,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两个子网:
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6.资源子网的组成:
(1)主计算机系统(①为本地用户访问网络其它主计算机设备、共享资源提供服务②为网中其它用户或主机共享本地资源提供服务)(2)终端(输入、输出信息、存储与处理信息)
(3)终端控制器(4)联网外设(5)各种软件资源、数据资源
功能: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7.通信子网:由网络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它通信设备组成。功能:完成全网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工作
(1)通信控制机:①存储转发处理机②集中器③网络协议变换器④报文分组组装/拆卸设备
(2)通信线路:是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主计算机之间提供通信信道
8.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分类:
(1)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星型、树型、环型、网状型)(2)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 9.星型特点:
①结点通过点-点通信线路与中心结点连接
②中心结点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结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结点 ③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
④网络的中心结点是全网可靠性的瓶颈,中心结点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 10.环型特点:
①结点通过点一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环中数据将沿一个方向逐站传送 ②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
③环中每个结点与连接结点之间的通信线路都会成为网络可靠性的瓶颈 ④环中任何一个结点出现线路故障,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11.树型拓扑构型可以看成是星型拓扑的扩展,特点:
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相邻及同层结点之间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交换量小。12.网状型(无规则型)特点:
①结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没有规律 ②系统可靠性高
③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与流量控制方法 13.中国的四大网络体系: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中国科技网(CSTNET)
(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14.从传输介质的角度来看,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有线通信方式和无线通信方式 15.有线通信方式的传输介质:双绞线(最常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
无线通信方式的传输介质:无线通信信道、卫星通信信道 16.双绞线的主要特性:
(1)物理特性: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屏蔽双绞线由外部保护层、屏蔽层与多对双绞线组成。非屏蔽双绞线由外部保护层与多对双绞线组成。
(2)传输特性:美国电器工业协会(EIA)规定了五种质量级别的双绞线。
1类线的档次最低,5类线的档次最高 1类线:语音传输
2类线:语音传输以及进行最大速率为4Mbps的数字数据传输 3类线:目前在大多数电话系统中使用的标准电缆(10M)
4类线:用于10 BASE-T、100 BASE-T和基于令牌的局域网(16M)5类线:用于100 BASE-T和10 BASE-T网络(100M)
选择双绞线电缆所需遵循的准则是:采用能够安全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电缆(3)联通性:双绞线既可用于点到点连接,也可用于多点连接。(4)地理范围:双绞线用做远程中继线时,最大距离可达15公里;用于10Mbps局域网时,与集线器的距离最大为100米。
(5)抗干扰性:双绞线的抗干扰性取决于一束线中相邻线对的扭曲长度及适当的屏蔽(6)价格:双绞线的价格低于其它传输介质,并且安装、维护方便。17.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
(1)物理特性: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及外部保护层组成。内导体是单股实心线或绞合线(通常是铜制的)。外导体由绝缘层包裹,或是金属包层或是金属网。同轴电缆外导体的结构既是导体的一部分,还能(屏蔽)防止外部环境造成的干扰,阻止内层导体的辐射能量干扰其它导线
(2)传输特性:既可传输模拟信号又可传输数字信号
(3)连通性:既支持点到点连接,也支持多点连接。基带同轴电缆可支持数百台设备的连接,而宽带同轴电缆可支持数千台设备的连接
(4)覆盖范围:基带同轴电缆使用的最大距离限制在几公里范围内,而宽带同轴电缆最大距离可达几十公里左右。(5)抗干扰能力:较强(6)价格:居中
基带同轴电缆:数字信号的传输 50Ω用于局域网 75ΩCATV传输宽带模拟/数字信号
18.与双绞线相比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应用于频率更高、数据传输速率更快的情况 19.光纤电缆(光纤芯、包层、外部保护层):(1)物理特性:一种传输光信号的传输媒介(2)传输特性:全反射
发送端两种光源:发光二极管LED注入型激光二极管ILD 多模光纤:指光纤的光信号与光纤轴成多个可分辨角度的多光线传输 单模光纤:指光纤的光信号仅与光纤轴成单个可分辨角度的单光线传输
单模光纤的带宽最宽,多模渐变光纤次之,多模突变光纤的带宽窄,单模光纤适于大容量远距离通信,多模突变光纤适于中等距离的通信,而多模突变光纤只适于小容量的短距离通信;在制造工艺方面,单模光纤的难度最大
(3)连通性:光纤最普遍的连接方法是点到点方式
(4)它可以在6—8公里的距离内,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5)抗干扰力: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中保持低误码率
-5—-6-7双绞线典型的误码率在1010之间,基带同轴电缆的误码率低于10,宽带同轴电缆的误-9-10码率低于10,而光纤的误码率可以低于10,光纤传输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极好 光纤具有低损耗、宽频带、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与安全保密性好的特点 20.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1)一种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即通过无线方式传播
(2)另一种是在有限制的空间区域内传播,即通过有线方式传播。(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在同轴电缆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大约等于光速的2/3 21.电磁波按频率由低到高可分为:按照频率由低向高排列,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与γ射线。用于通信的主要有无线、微波、红外与可见光
22.移动物体之间的通信依靠无线通信手段:无线/微波通信系统、蜂窝/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3.无线电波的特性与频率有关。在较低频率上,无线电波能轻易地通过障碍物,但是能量随着与信号源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高频上,无线电波趋于直线传播并受障碍物的阻挡,还会被雨水吸收。
24.中继站的功能是进行变频、放大和功率补偿,其数量的多少则与传输距离和地形地貌有关
25.传统的蜂窝电话系统是模拟信号传输系统,它以模拟电路交换蜂窝技术为基础 26.卫星传输的最佳频段在1—10GHz之间,C频段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它位于1—10GHz的最佳频率范围内 27.卫星通讯的优势:
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大,传输距离远、可以实现多向多地址的通信、通信容量大、机动灵活、不易受到噪声影响,转发次数少,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缺点:远距离信息传输导致的时延过大,发射功率要求高 28.同步脉冲:用于码元的同步定时,识别码元从何时开始
同步脉冲也可位于码元的中部、一个码元也可有多个同步脉冲相对应 29.比特率、波特率和信号编码级数的关系
Rbit = Rbaud log2M(M-信号的编码级数,Rbit-比特率,Rbaud-波特率)在固定的信息传输速率下,比特率往往大于波特率(一个码元中可以传送多个比特)30.带宽BW ≈ fmax- fmin b/s,kb/s,Mb/s,Gb/s单位:赫兹(Hz)31.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
处理时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错误校验所需的时间 排队时延=数据在中间结点等待转发的延迟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位数/信道带宽
传播时延=d/s d:距离,s:介质中信号传播速度
32.编码:数据→适合传输的数字信号——便于同步、识别、纠错 调制:数字信号→适合传输的形式——按频率、幅度、相位 解调:接收波形→数字信号 解码:数字信号→原始数据
33.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的传输过程:
把携带信息的数据用物理信号形式通过信道传送到目的地 34.数据通信系统构成: 数据传输系统:(1)传输线路(有线介质、无线介质)
(2)传输设备(调制解调器、中继器、多路复用器、交换机等 调制解调器等网络接入设备也称为DCE)
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终端(DTE)又分为:
源系统(信源+发送器):发出数据的计算机 目的系统(信宿+接收器):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35.数据通信基本过程:
五个阶段:建立物理连接、建立逻辑连接、数据传输、断开逻辑连接、断开物理连接 两项内容:数据传输和通信控制 36.数字通信的优点
抗噪声(干扰)能力强、可以控制差错,提高了传输质量、便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易于加密、保密性强、可以传输语音、数据、影像,通用、灵活
37.Nyquist公式:用于无噪声理想低通信道(估算已知带宽信道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C = 2W log2 M C = 数据传输率(b/s)W = 带宽(Hz)M = 信号编码级数 38.shannon公式:用于有噪声干扰信道 C = W log2(1+S/N)
C: 传输率(b/s)W: 带宽(Hz)S/N: 信噪比 39.Nyquist公式和Shannon公式的比较
C = 2W log2M ◇用于理想信道(不存在)
◇数据传输率随信号编码级数增加而增加。
C = W log2(1+S/N)
◇用于有噪声信道
◇无论信号编码级数增加到多少,此公式给出了有噪声信道可能达到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上限。
原因:噪声的存在将使编码级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40.数据通信中需要在三个层次上实现同步:位—位同步、字符—字符同步、帧—帧同步 41.位同步:目的是使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位信息都与发送端保持同步,2种同步方法: 外同步——发送端发送数据之前发送同步脉冲信号,接收方用接收到的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 的时钟脉冲频率
外同步——发送端发送数据之前发送同步脉冲信号,接收方用接收到的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的时钟脉冲频率
42.字符同步:找到正确的字符边界。常用的为起止式(异步式)。在这种方式中,每个字符的传输需要: 1个起始位、5—8个数据位、1、1.5或2个停止位 采用这种同步方式的通信也称“异步通信”。起止式的优缺点:
每个字符开始时都会重新获得同步; 每两个字符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固定; 增加了辅助位,所以传输效率低
43.帧同步:识别一个帧的起始和结束。帧(Frame):数据链路中的传输单位——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数据块
面向字符的——以同步字符(SYN,16H)来标识一个帧的开始,适用于数据为字符类型的帧 面向比特的——以特殊位序列(7EH,即01111110)来标识一个帧的开始,适用于任意数据类型的帧
44.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区别:
1、异步传输是面向字符的传输,而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
2、异步传输的单位是字符而同步传输的单位是帧
3、异步传输通过字符起止的开始和停止码抓住再同步的机会,而同步传输则是从数据中抽取同步信息。
4、异步传输对时序的要求较低,同步传输往往通过特定的时钟线路协调时序
5、异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效率较低 45.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所使用的技术 模拟数据—移频、调制—模拟信号 模拟数据—PCM编码—数字信号 数字数据—调制—模拟信号 数字数据—数字编码—数字信号 46.编码与调制的区别
编码:用数字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 调制:用模拟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_ 47.多路复用技术:提高线路利用率
适用场合:当信道的传输能力大于每个信源的平均传输需求时 48.复用的基本思想:
把公共共享信道用某种方法划分成多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数据 频分复用FDM:按频率划分不同的信道,如CATV系统 波分复用WDM:按波长划分不同的信道,用于光纤传输 时分复用TDM :按时间划分不同的信道,目前应用最广泛 码分复用CDM:按地址码划分不同的信道,非常有发展前途
49.频分复用FDM:原理:整个传输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频率通道,每路信号占用一个频率通道进行传输。频率通道之间留有防护频带以防相互干扰。波分复用——光的频分复用
原理: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 时分复用TDM 原理:把时间分割成小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分为若干个时隙,每路数据占用一个时隙进行传输。在通信网络中应用极为广泛 码分复用CDM 原理:每个用户把发送信号用接收方的地址码序列编码(任意两个地址码序列相互正交)50.一个时间片内传输的多路数据称为帧。51.统计(异步)TDM——STDM TDM的缺点:某用户无数据发送,其他用户也不能占用该时隙,将会造成带宽浪费。STDM:用户不固定占用某个时隙,有空时隙就将数据放入。55.数据交换技术:按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目的:节省线路投资,提高线路利用率)
56.实现交换的方法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54.电路交换: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临时专用线路的过程(可以是真正的物理线路,也可以是一个复用信道)特点: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称为“面向连接的”(典型例子:电话)过程: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优缺点:
建立连接的时间长;
一旦建立连接就独占线路,线路利用率低; 无纠错机制;
建立连接后,传输延迟小。
不适用于计算机通信:因为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真正传输数据的时间不到10% 57.报文交换: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交换的技术。
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设备将接收到的报文先存储,待信道空闲时再转发出去,一级一级中转,直到目的地。这种数据传输技术称为存储-转发。传输之前不需要建立端到端的连接,仅在相邻结点传输报文时建立结点间的连接。——称为“无连接的”(典型例子:电报)
整个报文(Message)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发送。优缺点:
没有建立和拆除连接所需的等待时间; 线路利用率高; 传输可靠性较高;
报文大小不一,造成存储管理复杂;
大报文造成存储转发的延时过长,且对存储容量要求较高;出错后整个报文全部重发。55.分组交换(包交换):将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组(Packet)进行存储转发。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也是“无连接的”。有强大的纠错机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路由选择功能。优缺点:
对转发结点的存储要求较低,可以用内存来缓冲分组——速度快; 转发延时小——适用于交互式通信;
某个分组出错可以仅重发出错的分组——效率高; 各分组可通过不同路径传输,容错性好。
需要分割报文和重组报文,增加了端站点的负担。分组交换有两种交换方式: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 56.数据报方式(Datagram)各分组独立地确定路由(传输路径)
不能保证分组按序到达,所以目的站点需要按分组编号重新排序和组装
57.虚电路方式(Virtual Circuit):通信前预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虚电路 三个过程:建立-数据传输-拆除
虚电路的路由在建立时确定,传输数据时则不再需要。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服务。58.差错控制:在通信过程中,发现、检测差错并进行纠正 59.产生差错的原因: 信号衰减和热噪声
信道的电气特性引起信号幅度、频率、相位的畸变; 信号反射,串扰;
冲击噪声,闪电、大功率电机的启停等 60.检错码主要有两种编码方法:
奇偶校验:只能用于面向字符的通信协议中
只能检测出奇数个位错,偶数个位错则不能检出
61.循环冗余校验:
校验和是16位或32位的位串。CRC校验的关键是如何计算校验和 CRC校验码的检错能力: 可检出所有奇数个错; 可检出所有单位/双位错;
可检出所有≤G(x)长度的突发错。常用的生成多项式G(x):
16152CRC16=x+x+x+1 ***7542CRC32=x+x+x+x+x+x+x+x+x+x+x+x+x+1 62.CRC校验和的计算
以数据块(帧, Frame)为单位进行校验
将数据块构成的位串看成是系数为0或1的多项式
54如110001,可表示成多项式 x + x + 1 若G(x)为r阶,帧为m位,其多项式为M(x),则在帧后面添加r个0,成为
rm+r位,相应多项式2M(x)
r按模2除法用2M(x)除以G(x):商Q(x),余R(x)r即: 2M(x)= G(x)Q(x)+R(x)
r按模2加法把2M(x)与余数R(x)相加,结果就是要传送的带校验和的帧的多项式T(x):
r即:T(x)= 2M(x)+ R(x)
r实际上,T(x)=2M(x)+R(x)=[G(x)Q(x)+R(x)]+R(x)=G(x)Q(x)(模2运算)所以,若接收的T(x)正确,则它肯定能被G(x)除尽。
542例:已知信息码为1000100101。给定G(x)= x+x+x+1。求CRC 循环校验码 因为已知信息码为:1000100101,952 所以 f(x)= x+x+x+1 k 141075 f(x)·x= x+x+x+x = ***
542 G(x)= x+x+x+1 = 110101
CRC循环冗余校验码为: 1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1 1 63.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据涉及对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对数据所表示内容的解释 64.按照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类型,可以相应地将通信系统分为:
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 65.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
(1)抗干扰、抗噪声性能好(2)差错可控(3)易加密。
66.调制解调:若通信信道不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号,则需要: ①调制 —— 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 ②解调 —— 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 用来完成调制解调功能的设备叫做调制解调器(modem)
67.数据通信按照信号传送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68.实现字符或数据块之间在起止时间上同步的常用方法有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两种。69.同步传输
(1)位同步: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数据的起止时间和时钟频率来校正自己的时间基准与时钟频率。
分类:外同步法、内同步法
(2)字符同步:保证收发双方正确传输字符的过程就叫做字符同步。
1起止式(异步式)分类:○:采用异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就叫做异步传输
特点:每个字符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发送,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 2同步式:○采用同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就叫做同步传输, 将字符组织成组,以组为单位连续传送。
70.异步传输:字符是数据传输单位 71.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区别:
(1)异步传输是面向字符的传输,而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2)异步传输的单位是字符而同步传输的单位是帧。
(3)异步传输通过字符起止的开始和停止码抓住再同步的机会,而同步传输则是从数据中抽取同步信息。
(4)异步传输对时序的要求较低,同步传输往往通过特定的时钟线路协调时序。(5)异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效率较低 72.数据编码方法:
(1)模拟数据编码: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2)数字数据编码:非归零码NRZ、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73.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 74.人们把通过通信信道后接收数据与发送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常简称为差错 75.通信信道的噪声分为热噪声和冲击噪声
76.冲击噪声引起的传输差错为突发差错,引起突发差错的位长称为突发长度(总结到这里我已经神经错乱了,大家凑合着看吧)
77.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它在数值上近似为: Pe=Ne/N(N为传输的二进制码元总数,Ne为被传错的码元数)
-9 78.计算机通信的平均误码率要求低于1079.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80.OSI参考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81.物理层:协议(标准):规定了物理接口的各种特性
82:协议:面向字符的:数据以字符为单位传输,用控制字符控制通信
面向比特的:数据以位为单位传输,用帧中的控制字段控制通信
83.网络层:CCITT:X.25 TCP/IP:IP 84.传输层的特点:
以上各层:面向应用,本层及以下各层:面向传输;
与网络层的部分服务有重叠交叉,功能取舍取决于网络层功能的强弱;只存在于端主机中;实现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端到端”的连接 85.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传输
传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逻辑传输
网络层则提供网络中主机间的“逻辑通信” 传输层提供主机中的进程间的“逻辑通信” 86.应用层:HTTP、FTP、TELNET、E-mail 87.88.TCP/IP是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簇 89.TCP/IP协议特点:
1.开放的协议标准—免费使用,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连网中; 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唯一的地址; 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90.TCP/IP层次: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91.网络接口层功能:通过网络发送和接受IP数据报 92.网际层功能:
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处理接受的数据报、处理互联的路径、流控与拥塞问题 协议:IP 网际协议、ICMP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 地址解析协议、RARP 逆地址解析协议 93.传输层:提供端-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CP —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
94.应用层:网络终端(TELNET)协议:实现互联网中远程登录功能 文件传输协议(FTP):实现互联网中交互式文件传输功能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实现互联网中电子邮件传送 域名服务(DNS):实现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映射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用于WWW服务
95.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相同: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在传输层中二者定义了相似的功能
不同: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的概念,TCP/IP则没有,但他正是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模的。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TCP/IP则相反。OSI先有标准后实践,TCP/IP则相反。OSI太复杂,TCP/IP简单却并不全面。
分层不同,OSI模型有7层,TCP/IP模型有4层
OSI在网络层提供无连接和连接两种服务,而在传输层只提供连接服务。TCP/IP的网络层为无连接,而传输层提供无连接和连接两种服务。
96.IP地址 见教材P.68 —P.70 嫌麻烦 不想打
97.子网掩码:懒得弄了 自己做练习题吧 教材P.84—P.92 98.IP地址与域名比较:
(1)域 名--用字符表示的网络主机名是主机标识符;
IP地址--数字型,难于记忆与理解
域名--字符型,直观,便于记忆与理解(2)IP地址--用于网络层
域名--用于应用层
IP地址与域名: 全网唯一,一一对应
99.Internet主机域名的一般格式是:主机名.单位名.类型名.国家代码 100.电子邮件的特点
①传递迅速,范围广阔,比较可靠;
②不要求双方都在场,不需要知道通信对象的位置; ③实现一对多的邮件传送;
④可以将文字、图像、语音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集成在一个邮件中传送 101.电子邮件系统的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邮件读取协议POP3 102.Internet的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的主要作用 ①允许用户与在远程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进行交互; ②当用户登录到远程计算机时,可以执行远程计算机上的任何应用程序,并且能屏蔽不同型号计算机之间的差异;
③用户可以利用个人计算机去完成许多只有大型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任务 103.TCP/IP的文件传输协议FTP:负责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并且保证其传输的可靠性
104.WWW服务器采用超文本链路来链接信息页
文本链路由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维持
WWW客户端软件(WWW浏览器)负责信息显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105.WWW服务的特点
(1)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网络多媒体信息
(2)用户可在世界范围内查找、检索、浏览及添加信息(3)提供生动直观、易于使用、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
(4)网点间可以互相链接,以提供信息查找和漫游的透明访问(5)可访问图像、声音、影像和文本信息 106.HTML语言的作用
HTML是WWW上用于创建超文本链接的基本语言,可以定义格式化的文本、色彩、图像 与超文本链接等,主要被用于WWW主页的创建与制作 107.HTML语言的特点
(1)通用性(2)简易性(3)可扩展性(4)平台无关性(5)支持用不同方式创建HTML文档
108.URL描述了浏览器检索资源所用的协议、资源所在计算机的主机名,以及资源的路径与文件名。
109.URL使用的协议:gopher、ftp、file、telnet 110.DNS名称的解析方法:用hosts文件进行解析、通过DNS服务器解析 111.DNS服务器的两种查询方法
(1)递归查询:递归查询是最常见的查询方式(2)迭代查询 112.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存储安全与信息传输安全
5.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五
第三章
1物理层接口标准主要关注那些方面的内容
(1)机械特性,也叫物理特性,指明通信实体间硬件连接接口的机械特点,如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导线的电气连接及有关电路的特性,一般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电路特性的说明、信号的识别、最大传输速率的说明、与互连电缆相关的规则、发送器的输出阻抗、接收器的输入阻抗等电气参数等。
(3)功能特性,指明物理接口各条信号线的用途(用法),包括:接口线功能的规定方法,接口信号线的功能分类--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和接地线4类。
(4)规程特性,指明利用接口传输比特流的全过程及各项用于传输的事件发生的合法顺序,包括事件的执行顺序和数据传输方式,即在物理连接建立、维持和交换信息时,DTE/DCE双方在各自电路上的动作序列。
4试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虚电路交换,数据报交换的特点。
(1)电路交换,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必须建立一条专属的通路,在线路释放以前该通路将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通信实时性强,线路利用率低,特别对于突发性的计算机通信效率更低。
(2)报文交换,不需要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数据通路,靠交换网各节点计算机存储转发,接力式的传送报文。在传送报文时,任意时刻一份报文只占用一条链路。在交换节点中需要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故,它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主要应用于非计算机数据业务,如民用电报的通信网络中。
(3)虚电路交换,属于存储转发,但报文被分成较小的分组传送,并规定了最大的报文长度。要先建立虚电路,各分组不需要自己选路径,目的地不需要重新组装报文。
(4)数据报交换,属于存储转发,但报文被分成较小的分组传送。每一分组带有完整的地址信息,均可独立的选择路径。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报文。
10在最初的IEEE802.3标准中,一个比特如果以m来衡量长度,长为多少m?假设IEEE802.3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电磁波在同轴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200000000m/s 网络每秒将10*1024=10240比特(b)的数据从起始地传到目的地,电磁波每秒传播200000000m,故一比特数据相当于200000000/10240=19531.25m
13请比较一下在一个电路交换网络与在一个轻负载的分组交换网络上,沿k跳的路径发送一个x比特消息的延迟情况。假设电路建立的时间为s秒,没一条的传播延迟为d秒,分组的大小为p位,数据传输速率为b b/s。试问在什么条件下,分组网络的延迟比较短。
对于线路交换网来说,t=s时,线路建立完毕;t=s+x/b时,报文的最后一个比特传送完毕;t=s+x/b+kd时,报文到达目的地。故,传输一个报文的总时延=s+x/b+kd秒。
6.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 复习资料 篇六
计算机网络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网,点到电网 计算机网络按距离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无线网络大部分是广播网络
实体:系统上每一层都有若干活动元素,称为实体
对等实体:不同机器上位于同一层中实现同一种服务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服务接口:相邻实体间的通信是通过相邻层间的接口进行的,这个接口称为服务接口 这些形式规范语句称为服务原语
网络的层次划分机械一同成为网络体系结构
多路复用:多个实体共用一个服务的方式成为多路复用 这个标识符成为解多路复用关键字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物理层的作用是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流(物理层协议主要用来控制物理介质,以及处理与物理介质的机械,电器,时序接口等)
15.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主要作用就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服务基础上,为网络层在相邻节点间提供可靠的通信链路。
16.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将数据分成一定长度得分组,将分组从元借点传送到目的借点
17.传输层: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他只运行在端系统上,为上层用户提供不依赖于具体网络的高效的端到端数据传输
18.会话层:会话层提供两个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机制 19.表示层:表示层为上层用户提供数据或信息语法的表示变换 20.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21.TCP/IP参考模型是用来专门描述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22.网络有两类硬件组成:节点和链路
23.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的物理链路成为接入网 24.数据通信:信号速率(波特率),数据速率(比特率),信道容量,误码率 25.波特率与比特率之间的关系:S=B*log2N 26.最大波特率:Bmax=2H 27.波特率就是:B=1/T 28.误码率:假设传输总码元数为N,传输出错数为Ne,则误码率为Pe=Ne/N 29.物理介质:(引导型介质,非引导型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 30.双绞线:最便宜使用最为普遍的引导型传输介质 31.同轴电缆:(基带,宽带)屏蔽效果比双绞线好,同轴电缆可以在更长的距离上获得更高的速率,安装难度大,总体成本高,故障诊断难
32.光纤:频带宽,传输速率高,长途传输损耗小,误码率低,抗电子干扰能力好,保密性好。33.无线链路:微波,红外线,激光(视距传输)34.编码:NRZ(不归零编码),NRZI(不归零反转),曼切斯特编码,查分曼切斯特编码 35.调制:编码将欲发送的二进制数据表示成离散的数字信号 36.调制方式: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37.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 38.电路交换: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拆除连接 39.分组交换: 40.报分交换: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比较,特点:(1)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41.拓扑结构: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网状拓扑
42.星型拓扑:易于进行故障的诊断和隔离,但对中心节点要求很大,耗费大量电缆,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拓扑结构
43.总线型拓扑: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信道利用率低,连接处容易故障,检测故障与隔离比较困难,现已经逐渐退出局域网组网
44.环型拓扑:抗干扰能力强,一个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故障检测比较困难 45.树型拓扑:对跟依赖性很大,对跟安全性要求很高,检测故障与隔离较容易
46.网状拓扑:传输数据时可以选择较为空闲的网络或绕开故障点,单个节点对网络或线路的影响比较小,网络可靠性高。协议复杂,成本较高,广域网用,局域网不用。47.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保证数据在物理链路上的可靠传输
48.数据链路层上的数据单元必须是有结构的,通常成为帧,如何行出地标记边界以保证接收端正确接受到完整的帧,成为组帧
49.数据链路层上有两种类型的信道:广播信道和点到点信道 50.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PPP 51.组帧:使用字符填充的起止标记法,使用比特填充的起止标记法,违法编码法 52.差错检测:二维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
53.传输错误分类:单个错(随机的信道热噪声引起的,以一次只影响一个比特,且错误之间没有关联),突发错(通常由瞬间脉冲引起,连续影响多位比特)54.可靠交付:停等算法,滑动窗口 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滑动窗口:发送窗口,接受窗口,捎带确认,GoBackN,选择重传,有限序号与发送窗口大小 HDLC协议: PPP协议
信道分配策略
随机访问:纯ALOHA(效率18.4%),时分ALOHA(效率36.8%),CDMA/CD(效率接近1)令牌传递网络:
以太网:传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总线结构,CSMA/CD 线卡的两种构造方法:线卡的所有端口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冲突域;线卡上每个端口有一个输入缓存,每个端口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
无线局域网:隐藏节点,暴露节点 局域网互联:透明桥,远程桥 连接局域网中最常见的设备是网桥
透明桥:不需要做任何硬件和软件上的设置,对用户完全透明,不会中断网络运行 远程桥: 虚拟局域网: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将分组从源节点传送到目的节点。网络层的主要功能:转发,路由,控制拥塞,异构网络互联 数据报方式 虚电路方式: 路由:
距离适量算法: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找出所有可达的邻居借点及他们的网络地址,确定到所有状态节点的代价,构造链路状态分组,利用收到的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到到个目的节点的最短路径 层次路由算法
广播路由:源节点向每个节点单独发送一个分组拷贝用N次传播实现广播,扩散法,多目的路由算法,源节点为根的生成树,不需要道源节点生成树 拥塞控制:开环策略,闭环策略 虚电路网络中的拥塞控制:
流量整形和流量控制:漏统算法,令牌桶算法
数据包网络中的拥塞控制:随即及早检测,警告比特,抑制分组,逐条抑制分组,排队规则 TCP:可靠字节流服务,最大特点是:可靠,复杂,端到端,字节流
7.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七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来说, 传统在实验室的实验课程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需要新型实验课程教学平台来满足课程的需求。因此,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教学改革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 虽然在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 但是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 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的同时, 却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最好的教师讲授的最好的课程。正是由于MOOC课程带来的冲击, 目前基于网络技术来展开教学的研究开始出现在教学改革与研究领域, 但是目前所进行的网络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文化课程, 鲜有针对实验课程的尝试。而计算机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应采取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代替实际实验平台, 将为学生提供可以远程在线设计实验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课程平台, 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实验的综合设计与仿真。打破由于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 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限制。因此, 开展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建设对提高当前形势下本科生的质量极为重要。
但是目前鲜有研究涉及该领域, 作者认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需要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但是目前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具体包括: (1) 教学资源不完整。在有限课时情况下, 要实现教师少讲精讲, 又要完成教学内容, 尤其是实验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用较少的课时完成必修的实验, 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基础教学资源, 以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限于技术原因, 目前, 有一些基础教学资源仍不能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共享。 (2) 缺乏沟通与互动平台。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教”与“学”来完成, 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注定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 而课时的限制使得教师根本无法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一的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时, 尤其是硬件实验设计, 学生在线进行实验仿真, 遇到疑难知识点, 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而目前学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无法实现在线答疑和讨论, 师生之间的课外互动需要依靠QQ群、短信、飞信等公共网络通讯平台进行, 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实时快捷的深度互动带来诸多不便。 (3) 缺少自测和实验验证平台。虽然现有课程资源中有一些实验设计例程, 但尚缺乏对学生进行手把手进行实验设计的教学视频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测试例程, 不便于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即时评价;同时, 对于一些大型课程作业, 目前也缺乏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及作业提交和评价的平台。 (4) 缺少远程实验平台。目前缺少可以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实验平台, 学生只能依靠实验课有限的课时动手完成实验, 没有可靠的远程平台供课前的预习, 及课后的复习理解。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 学生仅靠实验课的有限时间无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因此, 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来说, 亟需开发出可以供学生远程体验实验课程的平台。 (5) 无法管理与监督。现有课程网站只是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 并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 即学生只是从课程网站上获取一些基本课程资源, 如课件、教学录像等, 但教师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 教师对每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缺乏考核评价方法。目前,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 未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考察。
综上所述,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亟需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实验平台, 可以综合提供并收集各种教学资源 (收集功能来自于学生们提交的各种大型课程作业) , 满足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 记录和统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规律, 并满足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自测和测试, 以及大型作业的讨论和提交。具体研究实施思路为: (1) 现有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的合理汇交。拥有现成的教学资源和已经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 并不是说简单地将前者上传到平台上就能构建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因此, 在收集并上传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进行二者之间的兼容与适应性的调整是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设计与建设系统设计在线平台。利用现有网络信息平台, 建成可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在线平台。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需要提供典型的演示实验供学生观摩学习, 系统可提供平台使用帮助说明, 实验结果需要能及时反馈供学生分析设计。 (3) 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对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进行梳理, 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题目, 构建课程设计例程库。第一类主要用于学生自测, 设计为较简单的设计例程, 方便学生对在线平台的熟悉, 考查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复习与掌握;第二类题目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 包括方案设计及综合分析型实验;第三类是大型作业和课程综合实验, 分别实现简化的CPU与编译器, 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 (4) 构建在线自测、设计提交和评价平台。对于以上各类知识点, 将题目与答案分别存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第一类知识点学生在完成题目后可进行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 并据此安排学习进度。如可能, 在自测系统中, 将设计类似目前大多网络游戏中普遍采用的“冲关”模式, 即以自测结果反馈控制学生是否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以增加自主学习过程的乐趣;对于第二类题目, 该平台将提供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功能, 同时对学生完成情况具有统计记录和分析功能;对于第三类题目, 平台将提供分组、组内讨论以及师生间交流讨论功能。 (5) 构建在线答疑与互动平台, 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 在线展开答疑与讨论, 这一点可以基于校园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 教师组成员负责答疑;二是可以找专门负责人员将对答疑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 反馈指导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梳理以及例程库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三是利用互动平台, 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网络综合平台建设的参与度。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机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完美结合和彼此间深度互动, 因此, 我们将利用互动平台, 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 并使他们成为平台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者。 (6) 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 监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出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 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江南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登录与管理的功能, 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等基本信息, 统计人员可重点关注这些统计数据以及学生参加答疑与互动讨论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 以期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
通过以上改革, 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评价的网络化, 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从而重构实验学习流程 (教师课堂传递信息+学生实验课前利用平台仿真→学生课前获取、吸收、消化信息+教师实验课堂互动讨论) , 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课外获取知识为主) , 革新实验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 转换师生角色 (教师:主演→导演;学生:配角→主角) , 深化课程建设的内涵,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扩招后带来的试验设备与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 面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 提出了通过建立网络在线试验平台来解决试验设备与资源相对不足问题, 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时间上的机动性, 同时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 对网络在线试验平台涵盖的内容与开展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课程,网络在线试验平台,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娟, 张雯雾, 王嵩, 等.虚拟实验系统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4, (14) :33-36.
[2]许太安.MOOC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C]//第七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 2014:98.
[3]李春生, 杨玲玲.基于虚拟教学环境的新型教学方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S1) :99-102.
8.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
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层次的观点掌握计算机组成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等系统知识,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从系统的观点,理解提高计算机整机的软硬件性能的各种可行途径,了解计算机系统中软件、硬件的功能划分和相互配合关系;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初步了解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体思想,能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且课程的内容比较死板,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往往会较多涉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而受到课时限制不可能讲授所有知识点。
三是课程有些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尤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二
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是内容较多、概念抽象,难学,难懂。为了搞好“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建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内容做适当删减和补充。比如在“指令格式”举例中,教材所介绍的机型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了,可以适当缩减内容;而对于一些应用比较多的机型的指令格式可以适当增加,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不同机器指令格式设计上的差别,也对当前应用较多的机器指令格式有所认识,具有更好的实用效果。
再比如在讲解“存储器”这部分内容时,软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等也已经很少被使用,对这些内容也可以适当删减,而补充闪存的存储原理,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与实践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与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考虑与其先修及后续课程的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后续课为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各专业课程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学只局限于本课程,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讲授中应重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与融合。比如讲解“虚拟存储器”时,可以与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多任务管理相结合;讲解“指令系统”时,可以引用汇编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一些80×86中的指令实例等。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应做到内容突出,通过问题引出重点和难点内容,然后分析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溢出”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只是简单介绍溢出的概念,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补码加减运算时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负数,以及两个负数相加结果却为正数来引入溢出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溢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学生互动,避免教师一味讲解的情况发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当教师再讲解答案时,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讲解“寻址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各种寻址方式的特点,然后再讲解各种寻址方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此就容易记忆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由于计算机设计与实现的很多方法和技术就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尽量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可以用钟表的时间校准来类比补码的实现;用宾馆的房间来类比存储器单元的编址;用交通道路来类比总线;用员工职务高低来类比优先级别等。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做到充分掌握,讲课时就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充分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授课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指令周期”的数據流时,通过一个工作流程动画的演示,从取指到分析译码到最后指令的执行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理解整个过程。但是教师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而是要与黑板讲授方式结合起来。因为某些推导过程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放映,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果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比如Booth法,它是由校正法推导得来的,因此最好在黑板上讲解整个推导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4.实验教学注重实用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属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课。因此,在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重视,要有充足的实验学时,提供实验性能良好的实验计算机系统或实验装置,能进行反映主要教学内容的、水平较高的实验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深化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实验的同时,加强对计算机整机硬件系统组成与运行原理有关内容的实验;在坚持以硬件知识为主的同时,加深对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的联系与配合的认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做到:
(1)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验设备的选择要考虑是否能利用计算机新的技术,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置合理的实验项目,实验的内容应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对应,除了运算器、存储器、数据通路等基本验证性实验外。还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态度,要求大家必须完整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改进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将应用性、技术的前沿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与课程内容完全对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内容,授课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解争龙.<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
9.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 篇九
(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该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物理层协议定义的一系列标准有四个方面的特性,不属于这些特性的是()A.接口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机械特性
2.下面哪一个IP地址是A类地址()A.128.20.1.1 B.30.20.1.1 C.198.20.1.1 D.223.20.1.1 3.在TCP/IP层次模型中,TCP层相当于OSI/RM中的()A.物理层 B.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4.下列不属于协议要素的是()A.语义 B.语法 C.时序 D.接口
5.RS-232是()之间的接口标准,是目前各国厂家广泛使用的国际标准。A.硬件 B.软件 C.DTE与DCE D.DCE与DCE 6.差错控制的核心是差错控制()A.管理 B.编程 C.编码 D.实施
7.下列有线传输介质中,具有低损耗、高带宽和高抗干扰性是()A.双胶线 B.同轴电缆 C.光纤 D.细缆
8.下面不属于局域网的拓扑结构的是()A.总线形 B.环形 C.星形 D.网形 9.下列不属于数据交换技术的是()A.报文交换 B.分组交换 C.信息交换 D.电路交换
10.下列操作系统中,不是网络操作系统的是()A.Netware B.WindowsNT C.DOS D.UNIX 11.ATM的每个信元的长度是()A.53字节 B.46字节 C.1500字节 D.64字节
12.用令牌控制来协调控制各节点的发送的网络的拓扑结构是()A.星形结构 B.层次结构 C.环形结构
D.点—点全连接结构
13.下面网络互联设备中,工作在网络层的设备是()A.网桥 B.传统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
14.在OSI/RM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格式为()A.数据帧 B.比特 C.报文分组 D.报文
15.下列不属于HDLC帧类型的是()A.信息帧 B.管理帧 C.监控帧
D.无编号帧 来源:考试大-自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6.按照通信传播方式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和网络两大类。17.网络攻击分为和。
18.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可分为和两大类。
19.在OSI/RM中,__________________位于通信子网的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位于资源子网的最低层。
20.VPN的中文含义:,WLAN的中文含义。21.地址字段包括和 22.造成拥塞出现,是由和两个方面的问题引起的 23.多路复用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和。
24.输中的差错都是由噪声引起的,噪声有两大类,分别是和。25.ATM以信元为基本传输单位,信元由和组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6.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什么? 27.网络协议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并说明其含义。28.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具有哪些特点? 29.路由器和网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0.何谓检错码和纠错码?
31.层次结构的划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四、应用及设计题(本大题共35分)32.试通过计算求出下面的正确答案。(1)条件:
①CRC校验的生成多项式为110101(6比特)。
②要发送的数据比特序列为:1000110001010(13比特)。(2)要求:
①经计算求出CRC校验码的比特序列。
②写出含有CRC校验码的,实际发送的比特序列T(X)。③写出接收端的验证过程。(10分)
33.给出比特流01100011的非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码波形图,以及差分曼彻斯特码波形图。(10分)34.假定接受方有4096字节的缓冲区。ACK为将要确认的字节号,即在此前的字节已经被正确接受;WIN为可以接收的窗口大小;SEQ为定序器,即发送数据段的起始字节号。发送方应用层在t1时刻写入2K的数据,在t3时刻写入3K数据,请写出基于TCP窗口管理的运行步骤。(10分)
35.已知信道的带宽为4KHz,接收端的信噪比S/N是1023dB,求此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5分)来 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2、B3、D4、D5、C
6、C7、C8、D9、C10、C
11、A12、C13、D14、B15、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点对点传播广播式传播
17、主动攻击被动攻击
18、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
19、应用层物理层
20、虚拟专用网无线局域网
21、目的地址字段DA和源地址字段SA
22、网络容量与接受方容量
23、时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
24、随机噪声冲击噪声
25、信头信息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6、答:文件服务、打印服务、数据库服务、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分布式服务。
27、答:基本要素:语义、语法、规则(1)语义(semantics)。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syntax)。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timing):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8、答:局域网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将各种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互连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消息交换的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小、传输速率高、通信延迟小、误码率低。
29、答:
(1)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网桥将几个物理网络连接起来后,这几个物理网络仍然是一个逻辑网络;路由器利用IP协议将网络分成几个逻辑子网
(3)网桥不能隔离广播信息,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信息 30、答案略
31、答案略
四、应用及设计题(本大题共35分)
32、答案略
33、答案略
34、答案略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推荐阅读: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三章课后答案06-29
大学计算机原理试题09-04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08-08
计算机组成原理心得体会08-08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信息)10-19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说明-上海开放大学11-16
考研大纲解析之计算机组成原理11-23
计算机原理及系统结构复习题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