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25-01-07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共16篇)(共16篇)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一

浅谈《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海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学以致用”“高中毕业生一门外语过关”。外语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已经试点《牛津英语》教材两年了。它的试点教学提供了英语教学改革的素材,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这套教材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路和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是以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为基本学制。而且是一所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性学校。我校的办学目标就是通过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充分探索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使六岁入学的儿童,经过十年学习,展能,成志,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在十五,六岁考入大学,在二十来岁就能进入创造发明的最佳时期。可见我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放在首位的。所以如何用好这套教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校每位老师必须常思考的问题。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呢?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这里所谓的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一种新设想,一种新理论,一项新技术,一项新工艺和一种新产品等。

按创造力水平的高低,阿瑞提(Arieti)将创造力分为普通创造力和伟大创造力。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属于普通创造力,它指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消除挫折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董奇通过对中学生创造力进行研究,发现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是不断提高的,呈波浪式前进。

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条件下,中学生的创造力有明显的提高。

中学生的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不断增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创造力的成绩上,而且也表现在创造力发展的不同纬度上。

中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中学生能够根据特定的目的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的成果所达到的水平接近成人的。

中学生创造想象的现实

[1][2][3][4][5]

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二

与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不同,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努力探求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 并逐步具有相应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更多则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 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一、给予自由空间, 鼓励创造精神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 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 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 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 可是一旦离开课本, 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 寸步难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 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 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 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 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 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 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引起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 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 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减少焦虑, 不怕出现语言错误,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 还特别创造条件, 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 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 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 是师生心灵沟通, 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不同, 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 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也有的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 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种差异, 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 教师应小心呵护, 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扬。

作为语文教师, 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 大胆探索, 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 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 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要发挥心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创造力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 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开始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想象, 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 求异性, 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 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内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 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 要求学生“反弹琵琶”, 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 也与情感、兴趣、意志等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 也是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 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情感是进行一些活动的基础。教师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会高涨, 聪明才智才能尽情的发挥。坚强的意志是培养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新发现、发明, 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 百折不挠,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尽管创新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 难免也会有不足, 但从长远来看,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必定会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金梅.学案导学+小组合作=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

[2]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中学.“相知”让思想品德课堂走向高效[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2) .

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三

【关键词】语文 创造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新课标的带动下,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成为关键,创造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一、什么是创造力?

国内外学界对“创造力”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众多研究的归纳,国内学者对“创造力是什么”这一问题普遍认可的看法是“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造力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发现能力。即发现问题、发现不同、发现创新点的能力。二是探索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存在的矛盾的能力。三是创意能力。即创造性地提出思路设想、方式方法、提出求解新招数新方案的能力。四是独创能力。即依靠自身功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原创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的独创能力。五是改进能力。即自我完善、自我修改、改造革新的能力。六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即学习引进创新成果、模仿复制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消化吸收、经过再造以后为我所用的能力。七是集成能力。即综合各种最新最优成果、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经过融会贯通的集成精炼、形成适合于实际的集中合成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处于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语文学科最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想象力实际上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利用好语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通过写作、阅读、朗诵等,都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力,设置相关环节给学生联想、想象的机会。比如教《在山的那边》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或画笔描绘翻越大山后看到的海的景象。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皇帝在赤身裸体的事实被小男孩一语道破后,游行大典结束,回到皇宫,将会发生什么事?皇帝会做什么?想什么?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独立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大力提倡质疑,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让学生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学会独立阅读、思考,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都受益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独特的看法观点,发现教学内容中独特的、不寻常的地方。比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郭沫若把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悲情结局改成描写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与经验中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大相径庭,诗人这样写合理吗?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最后,教师要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1+1=?”,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天马行空,想象丰富,不仅很好地引出了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更让学生主动思考,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现能力等等能力。这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已经体现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创造力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对创造力的组成要素有整体的了解把握。

创造力不仅包括创造能力,还包含发现、探索、改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等等,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创造力可以是细小的环节和能力,并不代表要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出“伟大的、惊世骇俗的”创新产品。创造力组成要素的丰富给予教师从多方面培养学习创造力的途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懂得运用已知知识或已有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学生在对物候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运用物候知识和生活常识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如郭沫若在《玉兰和红杏》中的句子“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中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者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最后,教师自身要具备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

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创新地设计、生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合理、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设计和生成一节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語文课对于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创造、反思。

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双龙.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164-164.

4.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四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我们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一次很好的尝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摸索、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不仅使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没有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是那么的重要。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例如400米耐久跑这一教材,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如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8往返跑等。适当难度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譬如学生初步掌握后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教师提出问题,翻滚时用什么方法使两腿夹住,学生的兴趣很高,大家纷纷讨论,最后学生一致通过让两腿间夹住红领巾,一堂课下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二、了解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备课,设计教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体育特长生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活动能力,教师在整堂课的组织上,应该抓住开始和结束部分的教育引导和总结评比,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在常规训练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能后,教师要机智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启发学生采取什么办法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呢。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刺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果树旁有很多小果子,它怎么才能把果子运回家呢?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致提出让小刺猬蜷缩身子在地上翻滚,让果子扎在刺猬的身上带回家。这时候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果子扎在身上,大多数学生主动练习蜷缩身体、向前翻滚,但有的同学还翻不过去,于是我演示了鸡蛋和乒乓球在地上滚动的情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人只有蜷缩身体才能成功的在地上滚翻。由于学生置于情境中,联系生活经历和已有经验积极开动脑筋,使难点得到突破.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集思广益,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等原因,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少数学生由于天生身体条件较好,对新知识领会快一些,但由于他们对新动作不是理解,而是机械接受,这样做的结果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需要灵活运用时,学生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如何让学生把掌握的新动作记得牢并能灵活或创造性的运用呢?我充分的尊重学生个性,使他们感悟、理解,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扬学生民主,让学生自己来讨论、评判,谁的动作最合理,最有效,同学们不但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学起来最简单,最容易掌握。这样集思广益,学生不仅要掌握新动作的要领,还要充分地想象、创造,使大脑飞转起来,设计更多规范的动作。

四、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编花篮”“跳皮筋”等游戏,不仅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而且游戏编的很好。即锻炼了身体,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充分考虑教学的安全性.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如:给学生几个实心球,创编类型是接力,要求锻炼上下肢,学生就创编出夹球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如:给学生一些跳绳,要求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学生就创编出单人跳、双人跳等游戏。通过创造机会和条件即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又唤起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急中生智,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产生疑问,再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学生常常问到:为什么穿跑鞋会比一般平底鞋跑得快?为什么掷铅球的角度是38度至42度,而不是其他角度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以上疑难问题。

又如在《支撑跳跃》教学时,我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动作跃过跳箱,老师教的方法最好吗?于是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方法,在排除了不安全的方法后,允许学生亲身体验,依次实验各种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学生列举的方法即使与教师所讲有出入、有不同,也要加以肯定,以为这是学生想象创造的体现,教师应呵护并有目的地加强培养。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多设计比赛,强行提高难度,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进行训练,挤出智慧。这种急中生智在一些对抗性练习中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对观察者来说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五

内容提要:

新时代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开发智能,提高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本文拟在以下五方面谈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储备是创造力的基础 ;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力的保证;

四、敏锐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本技能;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新时代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开发智能,提高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本文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实践活动课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加快家乡经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和调查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课本知识丰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发散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储备是创造力的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和运用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社会实践活动知识运用于观察社会实践活动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力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社会实践活动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例如,我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选择了三岔水库作为活动基地,让学生实地观测水库的面积,了解水库的物产,知道水库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通过走访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这么大的水库是老一辈人一锹一锹人工挖出来的,学习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敏锐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社会实践活动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考察技能;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照片、音像资料;写观察心得报告;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社会实践活动事物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就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形象思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象积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让学生储存尽量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表象,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在社会实践活动思维中发挥出创造才能。比如,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对“金桂园”苗圃基地的参观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培育七彩桂花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苗圃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调查报告,这与他平常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社会实践活动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我区地形结构呈三面环山,一面开口临江的“马蹄形”特点,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使得我区在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丰沛,而且冬季由于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冷空气南侵,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提出,如果我县地形“马蹄形”开口向西北,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那么我区水系分布、气候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实际的逆向思维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通过发散性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然而,如果只满足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人们思路就可能是“天马行空”,没有实际价值。对于创造来说,一团乱麻式的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要有所创造,必须有集中性思维的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校在组织学生参观“东爵精细化工(南京)有限公司”时,教师以如何发展我镇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参观访问后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之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六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财军

【摘要】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作;创编;多样化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 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跳音记号(。)

通过一次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的节奏,然后再学习曲谱。这样表面上看,学生们把歌曲学会了,但让他再读一读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着重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上,我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读外,还让学生听我拍节奏,然后跟拍,最后让学生把这节奏写出来。大多数学生会读,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写,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会写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我还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给节奏稍作变化,改变它的速度和情绪,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对节奏的时值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行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谰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会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这样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活跃,敢于想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学生牢记了歌曲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歌词创编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二年级《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换种动物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编《数兔子》: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还有的编《数鸭子》、《数猫咪》……

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展示自己的创作,不仅锻炼了创作能力,还鼓励了他们的原动力,让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也受到了启发。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表演和打击乐器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如第一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歌,要求学生用响板和碰铃为歌曲伴奏。我首先让学生听辨两种打击乐器的声音,一个清脆,一个悠扬。那么它们选择的节奏就不一样,响板应该用四分节奏,碰铃有延音,就应该用二分节奏。把学生分成两组,用响板和碰铃一起为歌曲伴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再让学生把响板用八分节奏拍出来试试,让学生说出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明显感觉快些,急促些。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情景可以用这种快的节奏,学生说了好多:跑步、骑马、火车声音……这样,学生对不同时值的节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7.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基础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基础, 以质感、肌理、空间感、明暗调子、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而设计素描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在素描实践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使素描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训练, 是技术与艺术、思维与表现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国自开设素描课程以来, 一直所采用和照搬前苏联的“全因素素描”的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对待物象描写基本采用以再现为目的的表现方法, 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 改变传统的素描训练模式

在以往的素描教学训练中, 教师们常常将一些实物摆放好, 让学生们进行观察, 然后进行写生绘画。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往往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 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训练模式, 将实物更多的随机性摆放, 也可以让学生对物体进行随意增减;在设计素描中除了整体观察原则之外要引导学生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观察, 在分析和理解了物体的结构关系之后, 随意的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构图, 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画面的思考与处理,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其画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就会使原来盲目的、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采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

在传统素描中, 铅笔、炭笔是最主要的绘画工具, 表现手法多以排线、涂、抹、擦等为主。而设计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 它的绘画工具、材料是多样的, 表现手法也是无穷的。由于设计素描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创作时除了可以沿用传统素描的手绘法之外, 也可采用能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效果的其它表现手法, 如压印、拓印、拼贴、擦刮、渍染、喷洒等。在工具选择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 如铅笔、钢笔、毛笔、马克笔、针管笔、炭精条、木炭条、油画棒等, 并结合不同的纸张, 如宣纸、报纸、毛边纸、水粉纸、水彩纸、牛皮纸、有色卡纸等, 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设计素描作品多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从而发现设计素描的自由表现性。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近几年来的扩招, 使生源质量不断的降低。部分学生高考前看到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 考上大学的几率较低, 转而去美术高考培训班学习美术。在学习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后, 通过应试模式, 就能考上一个本科院校。这些“速成”的学生, 大部分对美术谈不上兴趣, 只是为了考学而学习, 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很茫然, 在读艺术设计专业之前对于绘画理论和艺术思维几乎没有认知, 甚至都不知道“设计”和“美术”之间的差别, 学生的基础薄弱加大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现当代艺术的潮流以及如何鉴赏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要想创作出生动的艺术作品, 大量的实践练习必不可少, 启发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练,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中客观事物敏锐的观察方法和独特的认识角度、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的真谛, 寻找创作灵感, 通过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尝试, 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创造出独特的形象, 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4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以设计为主要核心的思维活动, 在创新思维表现中可以大胆地进行联想, 表现形式多样, 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从而产生独特的思维形式, 同时注重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是将思维向四周扩散的一种方法, 需要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运用开放性、跳跃式的思维路线, 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去观察并寻找解决方案。发散思维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能力。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可以通过因果联想、近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虚实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形式。

聚合思维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法, 是将思维集中于一个方向, 从而突出画面的重点, 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条理性、规律性的特点。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把二者都重视起来, 才能更好的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逆向思维是指从反方向, 打破思维定势来重新认识形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或把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物创造出来。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反空间、反透视、反生物等逆向思维的方法, 以此来打破常规, 从而使画面极具想象力与视觉冲击力。

灵感是指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脑海里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抓住这种灵感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把这种好的想法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创作收集素材。

5 结语

创新是设计素描的核心, 没有创新, 作品就会僵化, 缺乏个性。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要求学生抛弃常规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从而为其他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点, 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开拓自己的教学新思路。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采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推进设计素描教学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义, 许江.从设计走向素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孟胜兵.设计素描创意表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何伟新.表现素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4]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八

小学美术学习兴趣学习空间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誉熏陶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审美品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战斗在教学前沿的教师真正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如何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与艺术潜力,使美术课堂教学要面对的一个实际性问题。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形成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口。

一、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爱最有吸引力,无论什么学校层次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希望自己在教师心理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同学。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一定要注意营造师生相处的和谐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活动,效果会事半功倍。

1.塑造人格魅力

学生的学习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他们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才会喜歡这门课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自己,那么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个温暖眼神、一个安慰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温柔的动作都能够在学生的心理掀起涟漪,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自身人格魅力的养成,在着装方面,力求整洁大方,言谈举止要文明优雅,教师的外边和言谈要有新引力,学生才会尊敬和亲近你,才会喜欢和教师进行交流。

2.关心爱护学生

以往的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注重自己在学生当中的权威性。而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明白教师要蹲下身子,走入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做朋友,才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差距,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虽然美术课时不多,但是教师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记住学生的名字,表现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置身于学生之间,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生自然会乐于亲近教师,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就会更深。

二、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任何一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把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艺术学科更是如此,因此,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1.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直观感受相当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鼓励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实际素材,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做基础;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问题的时候,以促进学生联想、发展学生的路基思维和想象力为原则,因为人类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训练学生把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结合起来,才能锻炼学生健全的思维方式。比方说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讲,大多数没有见过杭州西湖的美景,于是教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目当中的西湖,在学生的作品有了雏形之后,我在通过放幻灯片的形式让同学们观察西湖的特点,并鼓励形式:“大家看西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你能画出她秀丽的湖光山色吗?”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个性特色的西湖。

2.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小学阶段,形式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要以激发形式的形象思维为出发点。在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挂图教学时培养形式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利用挂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美丽图画。同时,富有趣味的故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的想象,然后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形象,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一切潜在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绽放自己的出色才华!

参考文献:

\[1\]张亚玲.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大众文艺,2011,(13).

\[2\]林颖雯.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J\].吉林教育,2009,(08).

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九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

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1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

一、面向全体学生,弘扬个性情感,注重个性发展

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如何注重个性发展,其主要的构成因素是环境和教师。其中,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决定作用;音乐课堂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创造想象及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因素;教师则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一种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有独立人格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与教师平等的,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对音乐学习充满求知的渴望,并体验到学习音乐成功的欢乐,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有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为了学生的未来,让我们不断追求,使音乐教育充满诗意,用宽容刚健的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使音乐教育充满艺术,以广博睿智的心跳呵护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使音乐教育充满愉悦,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震荡激情,飞扬个性,享受生命的快乐。

二、加强因材施教、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应加强因材施教、培养创造能力。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发展性评价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是一个新型的独特具有现代气息,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学习论的教学改革中,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综合衡量学生,将自我评价、生生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教育发展上,所以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音乐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及爱好,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这既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榜样。不管是在音乐理解能力上笨学生还是聪明的学生,漂亮的,或不漂亮的,他们都希望被关注和被尊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方法,课堂游戏,在比较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学习的快乐。因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能力。

三、注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理论,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培养音乐技能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要素。小学音乐的学习不仅要通过简单音乐基础理论来解释,而且要通过技能来呈现音乐。缺少对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就缺乏对音乐文化的全面了解,那么音乐技能主要包括音乐听力训练、乐理、视唱和视奏、和声学、配器和作品分析等几大方面。由于音乐艺术具有非确定性,非对应性,非语义性等复杂因素,所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具有音乐修养的人,是需要经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首先学生要学会“听”聆听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好的方式,动听的音乐就像是飞舞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像是叮咚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有时候,也像是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闪烁。在聆听音乐时要把它所有的方面作为艺术的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加以感知。正如德彪西所说:“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在音乐创造上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强化了音乐知识的理性色彩和技能的技术作用,这样会导致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恐惧与厌烦心理。

四、利用有趣游戏及多种小乐器、培养学生自主创造音乐能力

好动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音乐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短暂,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音乐课堂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可以结合音乐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音乐知识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情境下聆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已学的音乐知识。有趣的音乐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音乐课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要重视研究游戏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适当指导,强化游戏活动的创造教育价值。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在游戏中为学生带来创造性的快乐和美好的体验。为学习音乐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操作的机会,让游戏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进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创造想象力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有些学生创编出的音乐很独特,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創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1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 让学生打破思维与心理定势, 展开充分的想象。

(一) 教师可通过标准而优美的示范性动作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正所谓, 言传身教。这对于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体育学科来说更为重要。一味讲解只能让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停留在肤浅层次, 只有将示范与讲解结合起来, 才能带给学生直观上的认知, 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 进而展开充分的想象。如关于“鱼跃滚翻”的教学,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将整个过程用“蹬摆如兔跃, 臂部比肩高, 支撑作退让, 滚动紧束腰”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性讲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程序、结构以及明确各个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感知与充分想象在头脑中不断地浮现整个动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动作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又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给予了学生进行想象的土壤, 引发了学生丰富而直观的想象。

(二) 教师可利用原型启发来引导学生想象

所谓原型启发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与比较的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原型启发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从所熟悉的原型入手, 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感, 学生更容易接受, 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更为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 在想象与联想中升华认知、掌握技能。如关于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 我们可以用拉弦待发的弓来进行教学, 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在竹片的一端放一粒石子, 在竹片弹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 将竹片拉弯, 在放开的瞬间石子飞了出去, 而且竹片弯度愈大, 弹力愈大, 石子飞得愈远。这样由原型来展开教学, 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懂得满弓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 由所要达到的目标推向要领, 即由结果开始。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具悬念性,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这正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手段。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按常规出牌, 先抛出技战术的目的, 引导学生逐一推导到技战术的要领。如在学习“前滚翻”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现长方形、菱形以及圆形的滚动情况。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并结合生活经验自然可以认识到只有圆形物体容易滚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 进而得出身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 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前滚翻的动作原理。这样的认知不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由结果来逐渐导入, 这样由结果入手, 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 从结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思考, 由不同的线索、不同的方向来进行思维, 从多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自由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 跨学科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打破学科界限, 为学生构建一个大课堂, 让学生学会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置于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里。如关于弯道跑的技术, 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在弯道上练习, 并由此来引入这就是物理学中的离心力原理。这样学生便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项技术。

(二) 设计开放性问题

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性,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 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总之, 我们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来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还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仅要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更要让学生学得快乐而有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功效,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成为实施新课改的主要场所。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语数外这些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才能培养, 而体育学科似乎与其关联不大。其实不然。体育教学在教学生各种知识、技术、技能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已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实践与研究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二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

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1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三

我校于2012年12月24日在芦山县电信大楼会议室学习了全国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关于会议精神回校后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进行了自检。2012学年来我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乡村少年宫开展情况;

我校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情况良好,小学设有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书法等项目的活动。中学开展了篮球、象棋、舞蹈、音乐、课外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二、四下午定期开展。活动的开展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二、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情况:

由于我校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学校课程较紧,中学7-9年级体育课程每周只安排了两节,小学1-6年级是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上有一定的长进。

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合并不久且还在建设中,我校的大课间活动还没有顺利展开。

四、体育课程的实施:

中学体育课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上好了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要领并能够自学自用。小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热爱体育锻炼自觉参见锻炼的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2013年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1、认真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期体育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等。

2、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真备好课,上好每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校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抓好五项体育达标的训练和测验工作。全校体育达标率力争保持90%以上;学生体育成绩及格率90%以上。

4、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逐步加以完善。

5、在2013学年认真开展好两操活动,督促各年级认真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做到保质保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6、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继续抓好学校各运动队的业余运动训练,积极组队参加2013年芦山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认真组织举办好全校运动会比赛等。

7、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8、继续开展好乡村少年宫活动,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六、学校所需体育设施(器材):

我校运动场地的设施不够完整,还不具有完善的组织体育课程的设施。田径场地还需单双杠、肋木、跳远场地、投掷场地等。篮球场地也不符合要求,羽毛球场地和器材都还不具备。小型器材的短缺使体育课程无法顺利进行,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垫等。对体质测试的器材还比较缺乏。如:肺活量测试机器等。

七、体育教师的缺编问题:

我校现只有一名专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工作的开展很困难。应在增加中学体育教师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两名。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以上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的自检报告。望领导考虑我校的特殊情况酌情考虑。

大川中心校

14.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四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造动机。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创造的萌芽。在教学中如果善于诱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反之,如果受到压抑或挫伤,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新课前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的方法可采用电教手段导入(放录音、放录像),讲故事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警句、古诗、歌词导入,从分析课题设疑导入,找题眼从关键语导入等等。这些新颖巧妙的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新奇、愉快的教学情境,在好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

创造动机是学生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一种期望。它是培养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它能引起和维持创造活动以实现创造目标。中学生的创造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希望自己的创造成果能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希望能功成名就实现个人价值,有的希望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二者兼有。不管学生的创造动机如何教师都应给与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动机得以持续和强化。

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指具有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它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条件。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往往欠缺主动性,欠缺攻克难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害怕失败,但他们又迫切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他们的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财富,这对于激励学生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良方。如诺贝尔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多次爆炸事故的发生(自己多次被炸伤,他的弟弟被炸死)之后发明了炸药。通过介绍科学发明使学生明白,开创和创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而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只有勇敢、勤奋、顽强、勇于献身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畏缩胆小、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因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因此,教师要打破束缚创新的教学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抢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取更大成绩的愿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创新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他们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最实在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1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五

关键词:动画教学;创造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2-0000-01

How to Train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Animation Teaching

Shi Donghui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Jinan,Jinan250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nimation industry,the increase in demand for qualified personnel,expanding the animation education talent,but objectively speaking,some of the animation compared to the more mature countries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s(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Britain,France,Japan and Korea),China's anim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re are still all kinds of problems,the paper design through anim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of some ways.

Keywords:Animation teaching;Creativity;Training strategy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今的动画艺术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即创新,因而动画人才培养就不可能再依据已有的模式进行,必须建立崭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结构和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从而适应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动画产业若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的注入具有创造力的新鲜血液。而创造力则主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实现,作为教师则应担负起这种光荣使命。

一、通过实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层解决能力

在上课前准备一些漂亮的例子,例子中穿插进课堂教学要点,让学生先欣赏实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动画实例,把实例动画效果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些学生熟悉且易于掌握的“小”动画效果,然后教师再逐一对这些“小”动画效果进行详细的操作讲解,这样的话,学生的思路就清晰多了。

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应该说基本没什么问题,因此动画教学的重点不在操作技巧上,而是动画效果分析上,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只要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动画效果,那么不管他今后遇到什么样的动画,他都可以通过分析后,把看上去复杂的动画简单化并制作出来。学生在学习一个具体的动画效果的过程中,不仅对新知识点印象深刻,还可以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知识和能力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

为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大部分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会带上拓展部分。拓展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可轻视,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动画的学习就更不能缺少这一环节。动画制作中拓展的要求及实例设置必须要恰当,所谓恰当一是指拓展实例中知识点的穿插,二是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比如讲解引导层的使用时,在学生掌握了引导线是一条两端开放的不规则线条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拓展问题:如果要做一个地月系运动效果的话,该怎么做引导线?这时学生肯定说,画个空心椭圆就行了!可实际学生在亲自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另一个疑问,引导线可不可以是封闭的曲線?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依靠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在实践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

只有在思维上先有创造性,才能谈及在能力上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应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教学过程采用阶段式,每阶段运用不同的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多的强调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每个教学阶段给出一个主题,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资料,研究分析,讨论问题,动手实践,完成主题。学生在完成主题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想象寻找、分析、绘制。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联想、回忆等确定主题完成的内容。通过寻找一个切入点来搜集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通过资料的分析,讨论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绘制完成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不止是引导作用,更多的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向不同的个体方向发展,体现个人鲜明的个性,从而创作出不同形式的作品。

适时的阶段性小结评估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学生阶段性成绩的肯定,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得更远。小结评估阶段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来展示自己的实践作品,不仅活跃了班级气氛,还给不清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想法,使所有学生水平趋近于平衡。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了解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下一阶段性目标。

三、通过学生反馈,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做一些老师没谈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疑问,也可能是一些特殊操作,甚至于是老师都还没注意到的。

如果老师能看到学生的这些发现,这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达到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可是你知道的方法就一定是最便捷的方法吗?这可不一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有可能发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有学生就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动作动画不能实现形状变化效果?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想过,虽然用变形动画也可以实现变形效果,可是如果在动作动画里就能实现变形动画效果的话,有很多二者组合的效果就不需要很麻烦的去做了。因此,多听听学生的,会启发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结束语

总之,我认为动画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动画创作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分析问题、分解难题的能力,一种独立操作和合作相结合的能力,并发挥自己的特点,做出源于自己内心的漂亮的、美好的作品,教会他们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到将来的工作、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3-48

[2]余胜全,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6:3-8

1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六

目 录

提 纲.„„„„„„„„„„„„„„„„„„1 论文摘要 „„„„„„„„„„„„„„„„„„2 关 键 词 „„„„„„„„„„„„„„„„„„2 正 文 „„„„„„„„„„„„„„„„„„2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3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4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5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六、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提 纲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对已有事实与背景材料作出逻辑分析,就难以获得明晰的数学问题,没有在逻辑上对问题的预设进行思考,就难 于确定为求解问题需要搜集些什么样的材料。没有逻辑推理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不采用它来组织有关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联系,新的假设就难以建立。但是新问题的发现,新思想的提出,又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中学生视野的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人在具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的: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引导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以及诱发学生数学的灵感等发面论述了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方是教学的根本,正所谓“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作用下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重 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联系,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求异性和开放性、发展性、灵活性和简约性,它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不断否定、不断肯定、不断扩展思路,选择最佳途径的过程,也是从已有思路出发,在选择科学信息中,依靠直觉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猜想和创意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以一种发现问题的心态去听课,去理解教材,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指导、提示、点拨、启迪智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已证明了这一点。而培养兴趣则是热爱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和尊重学生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孔子所培养的子路、颜回的经历足以体现这一思想。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的开、驰得远。把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无所顾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有所发展。试想:在在一个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多大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的知识精编成简短的故事或一个个情景片段等,如做一些保险业务、汽车运输、有奖促销等题目,这样既贴近生活,学生也有兴趣学习。根据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引导学生思索新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从“生与熟”转化为例,当遇到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括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成“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熟”问题要寻求最佳解法时,则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成“生”长此以往双向思索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就会增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学会生存》),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问题过于单

一、枯燥甚或机械,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敢于放飞学生的思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充分反映了这一思想。这里思维空间包含两个方面:

(一)时间上

这里的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这一点许多老师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往往花好长时间编出一个好的题目,结果匆匆收场,不光没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得到了窒息,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空间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空间上的跨度即要有纵深感,要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这一个方面的能力,这当然不是指那些难、繁、偏、旧的题目。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的练习,学生能有所创新的题目。在学习圆时,我问学生: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上楼梯圆形车轮还有优点吗?你能帮助设计吗?作为活动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好处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1厘米、17厘米、9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1、17、9厘米,11、9、7厘米和11、17、7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7厘米、9厘米、7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柳树和松树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探索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探索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1=115,⑴求∠2与∠3的度数,⑵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

1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 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2/

29、12/

11、96/89、16/1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29/

32、11/

12、89/96、15/16),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既要注重点,更要注重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为何要我们的孩子不拘一格呢?给学生一片自由天空,让学生想象插上翅膀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利民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2月

[2]谢传健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文卫星 《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J]数学教学通讯,2004,(10)

[4]叶良军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若干方法浅议》 [J],数学月刊2000.(7)

上一篇:大气污染治理宣传标语下一篇:董事长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