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2024-10-27

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精选12篇)

1.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

规划和建设方案

霍山县与儿街明德小学 二0一五年九月

与儿街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

规划和建设方案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三面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在总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五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的“三个面向”和习近平“中国梦”为指导,抓紧县、镇办学体制改革的契机,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施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我校的特点,表现为理念超前、思路清晰、硬件充实、管理完善、队伍优质、应用广泛、效果优异。使明德小学永远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二、具体规划

经过五年的努力,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学校各种现代教育教学设施的装备、管理,不断提高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

(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全校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进行广泛宣传,端正广大教师的思想,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位置:

(1)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2)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其实效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探索,参与到该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

2、明确工作目标,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把信息化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或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搭建适应现代信息教育、教学的平台,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硬件现代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学校必须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必须保证现代化设施的投入。根据现有的硬件设施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目的、有计划的逐年添加,不断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1、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建设。

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其优越性越为凸显。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各方面综合发展,而计算机网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2012年,学校要完成了校园班班通的项目建设:10M光纤接入,网络终端要连接到各个教室、办公室,部分教室配备了终端显示设备,配置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6个班班通教室。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已有的设备设施已不能够较好地为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五年内要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1)不断逐步添置教师计算机和学生计算机,使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达到、生机比超过8:1,更好地适应教学、办公及学习的需求。(2)不断购置各种正版软件,满足管理与应用的需求,使校园网安全、可靠运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加强学校校园广播站建设

学校校园广播站及电视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学校电视台装备了双向系统、校园音响系统,制作了一系列深受师生喜爱的广播节目,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软件建设,使现代教育媒体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

1、不断搭建平台,提高管理能力。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平台,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平台网和市、县、校三级教育资料库,不断扩充其功能,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十三五”期间,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学生、学籍、教育、教学、德育、总务、考勤、档案等各项管理工作,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科研组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技术支持,全面推荐学校现代化管理手段。

2、加强教学资料库建设,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

(1)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休闲娱乐的美好家园。

(2)不断开发适合本校教师、学生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要让教学媒体充分、合理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3)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他们集中起来,分类管理,所有资源放在校园网服务器上,更方便老师、学生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

要抓紧、抓好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从基础抓起,循序渐渐,多元化素养培训(美术、音乐、英语、科学),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由校内电脑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课件设计培训(图片的处理、音频和视频制作与合成、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运用培训、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评价)。

教师要在运用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自觉学习、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培训,每位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操作;每位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让现代教育媒体在广大教师的手中体现价值。

4、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严格按照省计算机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四)搭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能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新课改相结合突出课程开发这个重点,抓好资源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改一线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广泛参阅有关新课改书刊文献资料,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2.加大课改调研和实验研讨的力度。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及督查小组的成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上下功夫。对照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及时整改。并根据调研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及时召开新课改实验研讨会,共商实验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交流、总结、推广、运用。

3.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要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工作。

要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通过不断探究新问题,探索新手段、发现新规律、寻求新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归为以下环节来实施:课件制作,网络资源应用,专题性学习网站。这几种形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题性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通过信息平台互相研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

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中,都要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教学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资料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知识来源渠道多了、丰富了,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就可以自己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新课程改革中推出了一个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应用网络来研究性学习,我们要为学习小组的课题开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研究性学习所需资料,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并把研究性学习报告发布在网上,这样既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范围,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与儿街明德小学

2015年9月6日

2.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二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密云区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消除时空局限,有效提升山区教育水平,我区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发展思路为: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5G。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15所数字化实验学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安全。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五是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学校建立“手拉手”合作示范学校,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消除时空局限、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大“智慧教育”建设力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支撑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密云区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的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生态观 篇三

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出现了各种新奇的新媒体智能终端,如有名的黑霉手机(BlackBerry)。BlackBerry业务指把用户在邮件服务器的新邮件和非邮件数据,通过端到端的安全连接,主动推送给专有BlackBerry终端的业务形式。用户通过BlackBerry业务,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专有终端接收、回复、转发和撰写加密电子邮件和非邮件数据。另外,网页、网站、搜索引擎、电子报表、数据库、电子文档、E-mail档案、地理信息系统、微型机、局域网、互联网、CD-Rom、磁盘、手持电脑都是数字化信息的栖息地。

数字化生态系统支撑着媒体生态、资源生态、服务生态、学习生态。通过研究分析媒体在教育中的效用,直接揭示虚拟化及绿色IT的意义。研究表明,教育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微型学习的媒介环境、微内容等方面构成资源生态,也是资源生态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国外数字版权管理生态、社会性媒体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等已有应用,此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态、学习生态理论框架、个人学习景观及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策略都是学习生态需要研究的内容,学习生态将统领未来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生态强调“多样性”,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架构、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有相关标准体系的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的基本框架,包括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等四个部分。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规范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及其增值技术的不断发展,开放性教育平台的建设成为一种新趋势。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开放性系统思维,才会有开放架构、开放源码、开放资源、开放服务、开放标准。如英国JISC设计的e-Infrastructure就是大型开放式教育服务系统的代表作,它整合了教学服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行政管理服务、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目前流行的开源软件MOODLE,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做习题和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服务,是教学和培训的良好平台。另外,开源Sakai系统、国际CCBE(高校统一信息架构)、微软“兰云”平台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型教育平台。

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四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状况,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笔者在对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服务结构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具体从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软件资源开发、网络教学实施和个人知识管理四个方面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有网络中心和计算中心,自己投资购置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以期推进信息化应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巨额投资的回报率较低,而且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由Google和IBM等著名IT公司倡导和推进的云计算技术,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新发展,是依托互联网,面向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的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如基础硬件、系统平台或程序软件等。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利用“云”提供的硬件基础设备获取计算服务、数据存储和网络资源,并且能够按照处理器利用率、存储使用量、带宽消耗等付费。

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云计算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多项服务集合。一是底层结构的基础设施服务(IaaS),主要包括计算和存储,相当于向客户出租计算机和数据中心的存储空间,而且可以随时减少和增加。二是中层应用平台服务(PaaS),主要是指实际应用的运行环境,相当于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VM、定制软件栈和应用程序集。三是顶层软件程序服务(SaaS),主要是一个大量应用软件程序的运行模型,相当于按用户的实际需求出租一个个软件应用程序。云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使用的硬件环境、系统平台、软件程序的类型和时间收费。

二、云计算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运行模式

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普遍采用的是“购买”模式,即学校自己投资购买基础硬件设施,购买电信部门或教育网带宽,购买(或自主开发)系统平台、软件程序、信息资源等。云计算可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新的“租赁”模式,即通过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租赁硬件环境、存储空间、系统平台和软件程序等使用权的方式,在虚拟化环境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育应用。

1.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模式现行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模式,普遍是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网络产品(服务器、交换机等),铺设网络环境(光纤、网线),设置专职部门和人员运维管理(网络中心)。这种模式投资十分巨大,而且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持续投入。基于云计算的新模式是学校根据需要向云服务提供商“租赁产品”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只花少量的租金就可以获得完善的硬件环境,而且无需考虑技术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相当于始终拥有最新技术的硬件设备。目前,一些个人、小型企业、销售公司等向运营商购买网站空间、租赁服务器就属于这种应用模式。但是,高校的整体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采用这种模式还没有先例。不过这并影响高校在某些应用领域采用此种模式。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大量投资于硬件产品,而只需要支出一

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环境服务。例如,在“引领盛世”或“世纪互联”云计算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租赁”到各种规格的云主机和云服务器。这种模式对于新建的、地方的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2.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种类很多,开发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这里仅以在线编辑Office文档和在线制作教学网站为例,讨论云计算为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提供的新模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网上Office主要有GoogleDocs、Office Live Workspace和Zoho Office(在中国叫百会网)三个产品。笔者在今年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有意识地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微软的Office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就Office Live Workspace的应用让学员自主探究。对于Google Docs和百会网的应用,要求学员申请Gmail邮箱,用Gmail邮箱注册Google文档和百会网,在线个人编辑和多人协作编辑文档,让学员完整了解和体验云计算在在线编辑领域的应用,最终使学员能够独立完成在线编辑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等应用,体验不同于本机环境下编辑Office文档的新模式。

制作教学网站是被普遍采用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以往用Dreamweaver等工具开发教学网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即使是用CMS(内容管理系统)制作教学网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使用基于云计算的在线网站开发系统,例如Google Sites(协作平台),使得开发制作教学资源网站变得像写博客和管理空间那么容易。2009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获奖作品中,有12个获奖作品是利用Google Sites制作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资源网站,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这种新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几乎没有入门门槛,可以使更多的普通教师制作适合自己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教学网站。

3.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模式

高校信息化网络教学主要有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两种类型,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购买或自主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这里以校本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为例,讨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环境和实施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校本网络辅助教学是指在正常课堂教学基础上,利用网络展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展示可以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在线文档,以及在线网站的编辑、制作和共享来实现,网络教学活动开展也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云计算服务来实施,而不必一定要依赖学校自己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笔者前面提到,在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要求每个学员都申请了一个Gmail邮箱,现在在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派上了用场。因为Gmail邮箱除了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与学员离线交换信息外,还可以在登录邮箱时,实现即时通信,即可以在线聊天、实时交流、答疑解惑。与此同时,笔者还要求学员都要注册一个“百会网”账号,每周选择一个讨论题目,利用“百会聊聊”的云服务功能,在确定的时间内,实现师生之间的群组聊天,针对相关主题开展集体讨论。还要求学员们利用“百会写写、百会秀秀”或“Google文档”在线编辑文档和制作演示文稿,共享给小组同伴和老师,实现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的许多环节、过程和活动都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来实现,这种新型的运行模式是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选择。

4.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个人知识管理模式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将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利用工具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并且通过不断收集、完善、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之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的过程。目前,个人知识管理通常会选用专门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用以对知识信息进行分类、编辑、存储、搜索和共享。云计算为信息化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新模式。一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应用———典型的实例有Google文件、百会网、博客、空间等,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在知识信息的分类、编辑、搜索、存储和共享等方面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分类方面,在提供一些通用分类基础上,用户可以按照自己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个性化的知识分类体系;内容编辑方面,通过撰写博客博文和空间日志,可以随时随地在线编辑知识内容;信息搜索方面,可以建立索引、书签,按不同的方式排列显示信息内容,从而快速定位知识信息;数据存储方面,数据存储在“云服务器”端,安全、可靠,存储容量没有限制;共享应用方

面,由于知识信息是存储在网络上的“云”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获得知识信息内容,并与他人共享应用。

关于云计算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笔者在今年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是要求学员注册一个专门用来开展辅助教学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博客空间,如搜狐、新浪、网易的博客、QQ、百度空间等,把自己教学用的信息化资源以及一些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相关的知识资料,上传到博客空间,这样既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又可以开展信息化教学。二是要求学员注册云存储空间,如VDISK(威盘)、Mozy、QQ网络硬盘等,选择以一些重要信息资料上传到网络存储空间,应用云存储功能来保存自己的重要文件资料。三是利用云存储空间来交换共享信息资源,如当把文件资料上传到VDISK空间以后,如果你想与协同伙伴共享上传到威盘的文件资料,可以将提取码或下载地址发给对方,对方就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下载你与之共享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些云计算的应用方式,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广泛共享。

三、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前景

根据前面对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讨论和应用实践,可以证明,云计算以独特的功能、特点和运营模式,使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甚至是零投入,网络中心或将消失。云计算可以通过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为高等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服务,这使得高等学校无需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而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基础设施和设备,而改向提供云计算平台的厂商购买服务,可以有效节约高等学校的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与此同时,学校师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旧电脑、价格低廉的上网本以及智能手机接入云服务。从理论上讲,云计算可以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做到网络设施和服务设备零投入,客户终端低投入和多样化,因此会很容易进入高等学校。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购买大量的商业软件、单机版软件或将成为历史。云计算可以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高等学校接入SAAS云计算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计算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应用软件,如Office办公系列,这类服务很多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客户端的老师和学生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享受云计算提供的软件服务,不用担心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极大地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投入的费用,Google Apps和ZohoOffice就是这种服务的佼佼者,高等学校利用此类服务开展信息化教学,在许多老师中间已经形成共识,并有了一定的规模。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时,无需自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做到真正的教学无所不在和学习随时发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通过购买或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功能、安全和适用范围等原因所限,这种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如校园内),为一部分人(如只限于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网络教学服务。云计算可以通过公共云服务平台(如Google Apps和Zoho)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功能和运行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内(如面向全球),为更多的人和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网络教学服务。

云计算将使个人知识(资源)管理无需与任何硬件绑定,实现真正的虚拟化、无限制和绝对安全。随着知识的激增,每个人需要掌握、管理和运用的知识都在呈几何级数增加,尽管目前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越来越大,使用也比较简单方便,但是总是还存在遗忘、丢失、数据损坏等事情发生。云计算可以通过将信息资源上传到云服务器,利用云服务器提供的云存储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云存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随地动态扩充存储容量。云计算服务商还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特殊需求,定制打造个性化的博客、空间、论坛等个人知识管理交流平台。高等学校为全体在校教师和学生统一购买这类服务,无需投入硬件

设备和技术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的途径和方式。

总之,云计算在硬件环境构建、软件资源开发、网络教学实施和个人知识管理四个方面提供的全新运行模式,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革命性的创新思路

信息技术已经从计算机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也将从以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为中心走向以数据、计算和服务为中心。云计算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机会和技术实现,并使之成为可能,也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相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廉价、方便、安全的特点将会使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迁移到“云”端。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

[2]秦志华.云计算与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6)

[3]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

5.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五

蔡旻君 侯 兰 杨 咏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强调支撑的作用,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为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3.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同时,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改进学习提供帮助。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发布、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减少办公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强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生源一般不好,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2.营造校园氛围,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发布,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学生的成长,支撑教师的发展,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需求,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再到相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学校系统平台分散,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上级部门可针对学校实际需要下拨更多资金,积极听取学校的需求意见,体谅学校的苦衷,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急切需求。同时,学校也需科学、及时、不断地采集需求,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需求,积极向上级部门表达诉求。其次,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目前,从学校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到财务审批,再到资金到位的周期过长。只有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学校才能得到“及时雨”。最后,学校平台按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将学校的平台按照相似性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比如将教学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管理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另外还需对平台进行再次整合。多平台的系统整合也是学校系统平台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6.拉沙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六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创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未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特制定我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为教学改革、发展和管理现代化服务的原则。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创建信息化网络设施平台和技术平台,为师生提供资源充足、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及其交流通道。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坚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建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度超前,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保证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二、建设规划

1、加快学校网站的建设工作,提高网站的交互性,丰富学校门户网站的内容,提高校园网管理水平。

2、加强学校资源库的管理、使用和建设工作。搞好每学期电子教案与案例的收集、自制课件的评比工作,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与整理工作,不断积累校本资源,做好学校视频、课件资源库的开发、应用、管理。使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具特色。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应用水平与能力。利用网络平台(校园网、青海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4、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理论。加强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运用先进的科研思想指导教师做好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有机整合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制度管理

1、梳理中心职责,明确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全面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常规工作,积极改革课堂教学,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总结积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验,注重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和资料积累工作。

2、完善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卫星接收教室及班班通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3、通过制度规定,规范教师操作流程,明确电教设备的管理权责,以制度促进教师用好管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保障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二)教师培训

加强网络使用的培训工作与经验交流;探讨硬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性,艺术性,时效性,加强教学媒体使用的科学性的探讨。

1、开学初进行教师调查,了解教师需求(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课件制作工具软件),制定好相应适用的培训内容、方法与计划。

2、对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特别是实践应用培训,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课堂实效出发,做好资料搜集、课件制作以服务教学,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现代教育技术考试。

(三)校园网建设

1、提高校园网的实用性和交互性。充分展现学校网络教研特色,使之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成为向家长、社会展示教师风采的窗口。

2、继续重视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一方面以网站为载体,从细微处着手,扎实建设网上德育阵地;一方面以“家校互动”为平台,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3、依托校网园,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结合每学期自制课件整理收集工作,不断积累校本资源,做好学校视频、课件资源库的开发、应用、管理,使全体教师有所用,乐于用,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研究。

4、信息采集发布及时规范。配合各校部做好学校的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及时准确的向外介绍学校办学思想、宣传教育教学实绩、报道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力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加强检查督促工作。

2、健全组织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应用能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3、增加投入

7.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七

由于历史原因,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底子薄, 整体水平低, 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提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可促进西部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普教育, 推广农村科技信息,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教育信息化’的提法。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已从2003年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 现已投入100多亿元。这几年仅政府投入就达到500到600亿, 如果将公司、企业赞助, 学校提供场地, 家长自购计算机、笔记本等情况统计在内, 可能达到上千亿的投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到位。但是硬件建设的大投入并未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收益。判断学校是否实现教育信息化有两个标志:“一是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这一点无疑在绝大部分学校还是空中楼阁;二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或工作方式深入到学校教育, 这是绝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最为薄弱的地方。”现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一种低级的粗放型阶段, 许多资源和设施缺少深层次的应用, 硬件设备的大投入与教学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二、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给予其前所未有的关注, 研究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文献不计其数, 在这一教育信息化热潮下, 出现了一些认识、操作上的误区, 遇到一些实际的难题, 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致使教育信息化流于形式, 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 观念上的误区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 在管理和教育观念上落后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一些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理解是:只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 忽视了支持信息化教育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一些人甚至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华而不实, 实际作用不大, 不如传统教学方法简单实用, 一些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既不懂信息技术, 也不愿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在应试教育“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现实下,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 造成西部教育落后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局面。

2.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这是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自然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等因素, 在人才引进方面缺口较大, 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少, 这一问题也会长期存在。在调查甘肃省临夏市折桥乡的一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时发现, 在临夏市附近以及个别条件较好的镇中学, 有14个专业教师负责信息技术管理和教学, 其他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根本没有专业教师。这种情况难以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而且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比较低 (多为专科) , 从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14人里大多教师不是本专业出身, 而是其他专业教师经过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后担任的, 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低, 而教授其他学科课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低, 当然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更少, 许多教师甚至不会操作计算机, 不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总体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3. 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虽然有部分投入, 但还是难以满足广大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以前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 忽视师资培训的普遍现象。许多学校在硬件建设上还是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计算机数量较少, 机器性能低、兼容性差, 配套设施不齐, 无法正常开展本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软件环境方面, 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少、形式单一, 信息资源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4. 教育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果主要是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 因此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决定信息化教学效果的优劣。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学信息资源的结构性匮乏。从现在使用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比例看, 绝大部分是光盘、磁带等“静态”的信息资源, “动态” (来自因特网的) 资源较少;满足较低层次学习的信息资源比较多而适应高层次学习的信息资源较少;常规化的资源较多而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信息资源少, 现有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 靠个别基础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检索、设计和开发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有些购买的信息资源由于存在课程适用性方面的问题又不能完全整合于信息化教学中。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 也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1. 把基础教育信息化视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事业

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首要思想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要深刻反思现行教育制度, 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提高人的基本信息素养、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 开发各种认知工具, 全面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改革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

2. 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 当务之急是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第一, 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上的培训, 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建设、学生学习和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二, 要科学地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涉及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方法、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原理、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第三, 要坚持以信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第四,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电教机构和教育部门的职能, 对教师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指导, 在使用、交流和研讨中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3. 加大投入, 拓宽筹资渠道, 使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协同发展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增加教育投入。近年来西部不少省份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教育资源存量较少, 所以现在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资金来源, 要考虑国家投入、地方财政拨款、农民群众集资, 企业个人捐资等多种筹资渠道, 单靠哪一方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财政要设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元的教育投资体制, 鼓励企业、团体、私人等到西部投资兴校, 目前已实施的有李嘉诚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等,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4. 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教育部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以这些示范学校形成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基地, 实现进一步辐射, 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传递给西部农村地区共享, 使西部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 促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在加大西部教育事业扶持力度的同时, 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这两个工程的启动将会有力地推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这些重要指示逐步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和具体行动中, 相信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将在不久真正由此受益。

5. 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作为农村文化传播中心的作用, 把农村的信息化宣传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最高、科技意识相对最强的地方, 是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前沿基地, 实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 可以解决农村科技信息推广的难题, 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运用, 人们非常关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进一步推广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改变当地教育落后水平, 缩小我国教育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于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2003, 11

[2]赵麟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福州师专学报, 2002, 3

[3]柯汉阳.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J].湖北教育, 2002, 12

[4]李天顺.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跨越式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1

[5]顾华详.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2, 4

8.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八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主题资源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23-04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应用,从8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到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观,再到21世纪初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深入,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邓立言委员从哲学的高度出发总结了当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五个标志。其中之一即拥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数量足够、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应用系统。

那么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中学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如何,如何通过教师与资源建设的互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组织人员对中学学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方法进行实地调研。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以郑州市中学为研究对象,在实地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促进中学学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有效策略。问卷的设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从学科教师基本情况、学校资源建设现状以及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相关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调查。重点设计了资源建设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

此次调查期间正值郑州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在郑州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我们组织人员到培训所在地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7份;深入一线学校的调查则集中在城镇中学,有郑州市九中、郑州市上街区试验中学、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郑州市56中,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120份。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45份,回收237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为96.7%。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教育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的重要一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信息化成效的一个检验。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地区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结果,持“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观”的教师比例达48.5%,持“信息技术工具观”的教师比例达31.2%,而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比例之和为20%。从积聚百分比显示的数据看,持“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观”与持其它观点的学科教师人数各占一半。

2. 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教育信息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前提。郑州地区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如图2、3所示。

图2所示在郑州地区,截至2007年有76%的中学建设了校园网,有20%的中学正在积极策划建设校园网资源,还有4%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建设校园网的意向。图3显示出相关硬件资源建设水平,如理科学科所需的试验器材占有率达到93%,多媒体计算机、幻灯机、投影仪和教学光盘录像带的占有率都在80%左右,传统的教学资源电视机摄像机的占有率都在50%以下。

3.创新性资源建设

校园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提供参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与个性化、自主的学习环境,因而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郑州地区学科教师对目前校园网资源的评价(要求教师选出自己认为校园网建设最需改进的地方)及对创建创新性资源库的调查结果如图4、5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对从校园网获取有效资源达到满意的只有4.2%,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匮乏、共享程度不高和教学交流平台不成熟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校园网作为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关键还在于丰富的、能够反映师生需求的内容建设。

关于创新性资源建设建议的调查也反映出了同样的问题。分别有82.7%和81.9%的学科教师认为资源建设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课件的层次上,而应该鼓励教师多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教学组件平台,设计出更多的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同时应该加大这些资源的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只有42.6%学科教师认为可以通过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性库的开发。在访谈时,也有不少教师反映:专题网络资源建设固然好,但对于中学生来讲自主学习关键还在于平时的教室学习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除了自主性较大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关键在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以及反叛心理等问题不利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开展。这也是造成网络专题资源不受中学学科教师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4. 资源建设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不采用信息技术的原因的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采用信息技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充足的信息来源,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碰到的相关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不得不对信息技术望而却步。在访谈过程中,学科教师普遍反映,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为无法准确快速的找到与主题相符合的支持性资源而不得不使信息技术的效果大打折扣或改用其它的支持手段。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地区教育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到目前为止有五分之一的教师仍停留在信息技术观的初级阶段。而在教育环境较好的地区,教师的个人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从资源和环境上支持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郑州地区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已有近2/3的学校建有校园网,但对校园网建设的满意度却不到1/10,因此资源建设只是数量上的拥有,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精心设计和建设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最优化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多元化、动态化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加快网上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丰富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必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创建,加强网络的应用性。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网络资源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注重与传统资源建设相配合。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考虑,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及国外的经验,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凸显资源建设的专业性、普及性和技术性。

关于创新性资源建设问题有效途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科教师更倾向于以往的资源建设形式,希望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资源的共享问题,扩大资源平台的开放性,鼓励学科教师积极挖掘教学过程资源等形式实现创新性资源的构建。

针对网络主题资源社区的建设,郑州地区学科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但作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热点领域,网络主题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的动态更新和学校课堂教学实践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网络主题资源和教学实践是互动的过程,网络主题资源社区为教学过程提供资源支持,反过来教学过程又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支持丰富网络主题资源,不仅有效解决了教师已有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有益于学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的沟通。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势的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调查期间我们与学科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科教师普遍反映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大环境下,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诸多困难,最显著的问题是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匮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面对升学率的实际问题,教师不可能在资源开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本项目的另一项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调查则显示,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就是计算机技能普及员和网络维护员。

通过访谈我们还发现,除了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之外,在城镇边缘地区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资源设计与开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科教师的课堂累积资源搁置不能实现共享,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的特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两者之间的矛盾使资源的动态更新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四、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对策分析

教育信息化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综合信息素养的教师,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创新教学的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是必要前提。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郑州地区学科资源建设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找出一种实现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共同研究开发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息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发展。

1.加强学科教师信息化意识的培养

树立开放的教育信息化观,尤其是现代的资源观。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已经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郑州市在此期间组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程”,正是适应了形式发展的需求,分别从新课程、现代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郑州地区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各级各类学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学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化氛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注重学科教师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学科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之一,不同教育主体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和情景存在差异,资源的建设必须为学科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性提供一个平台,满足参与主体不同层次的特殊需求。中学教师需要不同层次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如教学内容支持性材料(知识、规则、技能、原理)、教学工具性材料(图片、声音、软件)、教学半成品等资源的需求。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包括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包括教师根据个性化需求从中挖掘出的可利用的隐性知识。

就资源建设的内容而言,除了网络资源、书本资源、硬件资源之外,还应充分挖掘社会生活当中多元化的现实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如教材、教师参考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案例库等软件资源的建设,同时应做好硬件资源的配套建设。

对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辟出专用资金购置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器材和装备;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应调动学科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智慧和社会的优势,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城乡由于教学环境和现状不同,学校开发资源的侧重点各有特色,加强城乡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加强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

学科教师的优势在于对学科内容资源的深度把握,而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无疑在于将优秀资源数字化、多媒体化、动态化。网络主题资源建设就为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加强合作的平台。

网络主题学习资源模块除了传统校园网具备的功能之外,重点在于主题数据库的建设,包括素材数据库、工具数据库、师生作品数据库、活动数据库和反思评价数据库。学科教师可以依据资源主题很快的定位与自己的需求相符合的资源,同时网络主题资源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解决了教师创作的优秀资源搁置的问题。

在这里信息技术教师是资源建设的技术提供者,教师资源创作的支持者,教师则为资源建设提供最新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多样化的资源。两者相得益彰,优化资源建设,使教师在实践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能力发展,改变以往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不能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科资源开发能力。

4.优势互补实现和谐发展

当前教育信息化进展中存在地区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问题。因此,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以资源的均衡、共享、和谐和共进为发展目标。加强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沟通,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地区间优势资源的互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国家教育部,2004,(1).

[2] 邓立言.教育信息化的哲学思考及实践建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

[3] 洪明.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2002,(7).

[4] 伍海燕.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教育评论,2007,(2).

[5] 梁志华,王海波. 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5,(10).

9.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九

2009-05-08 07:00 国脉电子政务网 佚名..关键字:发展战略 铁路信息化 综述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 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5500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 1600余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为了改变多年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手段和设备的落后现状,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及各种交通竞争的局面,铁路开发建设了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2005年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规范为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TDCS系统是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建立以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等融为一体的三级四层(即铁道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三级再加上基层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七个铁路局(公司)全面完成TDCS系统的建设,郑州,济南、上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属”九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TRS的建设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我国铁路客票近百年的手工作业方式,使硬版票成为历史,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改善了铁路的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三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 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

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

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从1994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到2004 年底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历经十年。整个信息系统在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

(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微机制票率达到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

(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及查询功能,并可供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的路局调度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将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中、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个比较大的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 个货运站全面投产。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的运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

(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

(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统计分析等。路局调度所是组织车、机、工、电、辆等行车主要部门协同动作,共同完成铁路运输生产的调度指挥机构,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全路约 1/2的路局调度所实施推广了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并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三级调度的联网运行。

4.铁路办公信息系统

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依托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办公业务网和资源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铁道部机关和各铁路局全部建成办公局域网,18个铁路局均实现4条宽带

(2M)连入铁道部办公网。各铁路局与所有 1800个下属基层单位实现联网运行,其中1160个主要直附属单位、运输生产主要站段实现宽带或网桥(2M)连人路局办公网,其他单位以拨号方式连接办公网。18个铁路局的局属单位和基层站段中,已经有905个建成了办公网。全路办公信息系统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路各级机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特别是在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后,OMIS对保证铁道部和铁路局政令迅速传达贯彻,对基层站段实施有效管理,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指导思想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2.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5)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3.规划期限和总体目标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06—2010年为”十一五规划“,规划重点为2006—2008年。2011— 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

总体目标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5— 10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实现调

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机车车辆周转,保障运输安全,促进客货营销,改进经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系统保障机制,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4.规划的体系结构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2)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3)铁路信息化主要建设方面和重要应用系统。在铁路信息化3个重点建设领域划分基础上,铁路信息化可以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 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18个应用系统。

5.规划主要内容

(1)初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实现部、局、分局三级调度指挥的计算机管理,初步建成覆盖全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结合客运专线建设,逐步建成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调度指挥系统,六大干线、200公里/小时提速区段和重点区段建成调度集中系统,六大干线完成自动闭塞四显示改造、统一机车信号低频信息码,逐步实现统一制式,结合铁路提速工程和客运专线建设,建成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六大干线初步建成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成集装箱、行包、特货等专业运输管理系统,完成对车站系统整合,完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初步实现对列车、机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

(2)初步实现客货营销服务社会化。全路取消常备票,实现计算机售票,加强客票销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在途列车席位的管理能力和使用率,建成网上客运信息发布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和主要列车建成自动售、检票系统和客运服务系统,实现货

运订单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大货主的集中管理,提供网上货运信息服务,建立铁路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实现网上客票的预约、预订和货运手续办理:建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港口、海关、其他行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

(3)初步实现铁路经营管理现代化。建成车辆、机务、工务、电务检修,运用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车辆修程改革,支持机车长交路、大范围的运用,初步实现全面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财会、清算、统计、工程、保价、公安等领域的信息化,完善铁道部政府网站,逐步实现政府网站公众服务功能:实现以电子邮件、公文流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办公,为主要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初步建成铁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专题化、智能化营销分析和决策支持。

(4)初步建成公共基础平台和系统保障机制。在70条干线实现基础通信网的光缆化、数字化,具备宽带数字化综合接入能力:统筹规划,在构建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框架基础上,结合CTC建设,与新线建设及既有线改造同步,建设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列车车载信息传输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完善铁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制定应用系统整合策略与技术方案,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6.管理保障措施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6)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10.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2010—2015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思路

1、以“现代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以“教科研”为先导,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信息化建设。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建设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xxx校长任组长、xx任副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建江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组长由赵辉担任),负责师资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

四、工作目标 1、2012年春季开学,三、四、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平均十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11年,适度调整机型配置及设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2013年4月,要高标准通过教育现代化创建验收。

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一轮全体专任教师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五、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统筹规划,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着眼未来,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占城镇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加快全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经费筹措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要强化超前、科研意识,指导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站在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制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投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2、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奖励机制,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树立典型、开展活动、全面推动、注重提高”的原则,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每年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优课、示范课等活动。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培养一批典型,以点带面,力争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报告、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

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用科研课题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教学实践探索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和学生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研究,依托县级资源库,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教育资源,形成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注重信息资源的科研和应用研究,不断提高资源应用效益。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

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强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维护和设备设施使用工作,不断完善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建立网络系统和设备设施使用、维修档案,确保所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评审和监管制度,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术素质培训,形成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网络设备设施管理队伍,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设备设施检查力度。

1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篇十一

分步实施,夯实信息化工作基础建设。学校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实现信息化硬件一年上一个台阶。目前,学校已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独立100M,建成了有线网络与无线wifi互联对接,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39个教学班和10间功能室全面配备了触控一体机形式的“班班通”;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同步课堂的未来教室、精品课程的录播教室、电子书包的智慧教室、信息科研的梦想工作室”。

训研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学校通过建立“两个机制”,促进教师应用水平的提升。

全员普训机制。我们采取“五定”(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定考核)和“四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线上学习与课堂融合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95%的老师达到了“五会”:会文字处理、会查询下载、会白板应用、会资源加工、会空间应用。

点面结合机制。为了塑造一支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型于一体的研修团队,引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学校以省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以及热爱钻研课堂研究的学科教师为成员,组建成信息化研究的梦想工作室,充分发挥其研修作用,先学先试,以团队辐射带动教师。

多措并举,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开展人人通空间探索,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解决有了班班通、电子白板却没有教学资源的问题。首先,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梦想工作室的教师利用平台分学科上研讨课,其他教师通过课堂应用学习,再上交流课,做到信息平台应用常态化。随时抽查常规课堂的应用情况,后台统计平台应用情况的数据在校内一周一通报。其次,在青蓝工程中,由师傅指导徒弟利用平台资源上汇报课。再次,100%开通平台空间账号,全面实现了学校空间、班级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五大空间的互联互通。

立足课堂,创新课堂信息融合新模式。同步课堂教学。学校尝试“一校同步多校”的探索,实现了与远在梁子湖畔的夏沟小学、峒山小学同步教学,在校与校之间的共同协商下,选择班级实行“四同步”:班级课程安排同步、教学计划同步、教学时间同步、教学内容同步。智慧课堂教学。学校开展了以移动学习终端(电子书包)为载体的智慧课堂应用探索,并将智慧课堂引入常规教室,实现智慧课堂教学常态化,为师生配备移动教学终端,一人一机,让学生将“电子书装进书包”,在学校、教室、家里运用电子书包上课、学习、完成作业等。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进行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每年开展一次微课、微视频评选展示活动,为学校资源库的建设注入新的源泉,也为翻转课堂的研究提供载体。“一师一优课”精品课程。学校采用“一备、二研、三讲、四磨、五录、六晒”的“六步法”,细化晒课的步骤,充分利用自动录播教室有利条件,积极录出“精”课、晒出“新”课,保证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在平台上晒好一节课。

机制创新,形成信息化有力支撑。我们不仅制定了班班通电子白板使用管理制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考核评价制度,还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中,实行周通报、月通报、学期评分奖励机制。另外,对信息化应用表现突出的教师,优先安排外出学习,优先晋升职称;对网上晒课、录像课等获奖成绩按照同一级别的现场优质课比赛的标准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范围;对信息化应用不积极的教师,由年级组长在年级组内通报批评并约谈。

(作者单位:鄂州市实验小学)

12.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篇十二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 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 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 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 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 关注需求, 强调支撑的作用, 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

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 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 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 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 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 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 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 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 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 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 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 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 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 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 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 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 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 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 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 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 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 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 为发掘学生潜力, 发挥学生特长, 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

3.使用形成性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 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 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 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 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灵活调整教学。同时, 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 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 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 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 将数据写入数据库, 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 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 改进学习提供帮助。

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 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 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发布、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 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 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 推进资源整合, 加快信息流通, 规范办公流程, 减少办公成本, 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 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 在日常办公中, 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 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 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 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 增强了家校联系, 延伸了课堂, 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 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 学校生源一般不好, 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 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 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 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 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 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 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 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 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

2.营造校园氛围, 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优化育人环境, 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 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 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 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 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发布, 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 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 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 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 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

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始终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 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 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 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 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 调研应用反馈效果, 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 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 并且, 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 将技术引入学校中, 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 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 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 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

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 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 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 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 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 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 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 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

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 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 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 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 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 即利益最大化, 效果最大化, 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 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 造成资金的浪费,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 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 关注需求, 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 支撑学生的成长, 支撑教师的发展, 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 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 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 则很难满足需求, 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 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 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 再到相应资金到位, 周期过长, 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 学校系统平台分散, 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 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 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 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 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 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

上一篇:秋游去的作文下一篇:初中毕业感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