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2024-06-23

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精选12篇)

1.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一

小学音乐课中的重难点如何解决

歌曲的重难点,尤其是歌曲学习过程中难点的出现是有规律性的,掌握了这些规律性,将对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许多帮助。所谓歌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为完成歌曲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有感情地表达情趣与风格等。而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指在歌曲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

我在音乐课堂上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解决重难点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我认为: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解决重难点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有效解决重难点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唱歌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感受歌曲的情节美和情绪美,使学生能大方的演唱,自信的表演。比如《美丽的黄昏》这首歌曲,要想学生把歌曲所表现出的黄昏时分静谧、温馨的这种气氛用歌声表现出来,得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绪。《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联想。为了突出这一重点、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感受歌曲。如用优美的琴声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用拍击四三拍强弱规律为歌曲旋律伴奏来感受歌曲,用肢体动作感受表现歌曲旋律,用模唱来感受歌曲旋律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感受,学生不仅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同时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印象,为学唱歌曲作好了准备。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方式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再如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是三年级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来欣赏和演唱民歌,了解民歌的特色,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根据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歌唱歌曲,感受柯尔克孜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本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首歌曲存在的难点比较多,如旋律的大跳,一字多音和复杂而紧凑的节奏,如果这些难点不能解决,就不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所以,我结合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点,设计了快乐闯关游戏,把以往单调的发声练习和节奏练习渗透在游戏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解决了难点,为学生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歌曲不是学会的,而是听会的。要想学生学会一首较难的歌曲,没有充分、完整的聆听音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进行《米老鼠进行曲》一课教学时,把律动、难点节奏的训练及歌词渗透都与歌曲音乐结合起来,歌曲音乐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对复杂的歌曲旋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最终学会了这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歌曲。在与同年组的老师研究后认为,连续的附点节奏是歌曲的难点,我以老师和米老鼠玩偶说话为突破点,循序渐进、简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对此有教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难点,即与附点节奏相连的长句子,在试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节拍不准的情况。为此,我把这个长句子渗透在歌曲旋律中按节奏说出来,使学生感受与附点节奏是如何连接的,并适时加以指导,学生掌握了该乐句。

对歌曲难点的处理,一要有预设,如在备课中发现可能出现的难点并进行必要的准备;二要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随时发现问题进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从合适的角度切入,采用模仿、比喻、对比、迁移等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重难点的处理,是我们备课、上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愿我们多预见一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从而使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实现有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二

一、分层递进, 围绕重、难点

动作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 并紧紧围绕重难点中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较容易的动作学起, 逐步增强练习的难度, 并与另一要点动作进行连接, 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让学生阶段性地掌握要领, 使学生分层地掌握动作, 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的质量。例如:跳上支撑——前翻下的教学, 将动作内容分解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 教学顺序为:“自主杠上支撑 (适应器械, 初步体验重点动作) ”——“跳上正撑 (直臂顶肩支撑, 学习重点动作) ”——“腹贴杠前翻下 (腹部贴杠前翻下, 学习难点动作) ——完整练习 (突破重难点)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能力, 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重点动作, 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 初步尝试练习, 最后不断完善动作, 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 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重难点动作的掌握水平。

二、针对练习, 突破重、难点

体育教学受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因素、体能状况的影响, 导致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同一教材、技术、技能时, 或一个教学对象学习相同性质教材,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同, 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坎”在什么地方, 问题的焦点在哪里, 根据问题的所在, 抓住共性问题, 分化个别问题,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

案例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不同练习方式的喜好, 教学时,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方式, 将重难点动作融汇其中, 有效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如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游戏、挑战的练习方式, 在肩肘倒立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 将重难点动作融于用身体“书画”不同形状的图案和字母的趣味练习之中, 在游戏、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重难点动作。以谁书写的L立得稳 (夹肘内收) 5秒比赛, 巩固学生的重点动作;以看谁写的L更标准、立得更直 (展髋挺腹) 的比赛, 突破难点动作。再如一组蹬地翻身上的动作教学时, 学生翻身上杠后, 抬头不及时, 往往容易翻下或支撑不稳, 可以利用杠前上方的标志物, 吸引学生抬头制动, 从而有效解决难点动作。这样的方法, 利用学生勇于展示、喜欢创新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顺利完成重难点动作的学习。

案例二:学生因为自身能力的不同, 完成重难点动作的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有时会因为场地因素、安全措施等产生畏难情绪, 不敢练习。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器材摆放, 降低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掌握动作重难点之后, 在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动作。如在支跳教学时, 可以从低器械开始练习重难点动作, 逐步增加器材高度, 让学生适应器械, 消除恐惧和为难情绪,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重难点动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 摆放高、中、低三组不同难度的场地, 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场地, 学生重难点动作具有一定基础后, 再同一标准, 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不仅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 有效提高动作质量。

案例三: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重难点动作掌握上会存在理解和进度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刚刚接触, 便能掌握重难点动作, 而有些学生在需要不断的强化练习才能很好地运用, 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合作探究, 弥补他们的认知差异, 使重难点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处于各个小组之中, 利用优秀生的带动, 拓宽动作的纠正范围, 有效提高动作教学质量。如在练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 均匀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提示、相互帮助,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动作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问题, 设置不同的练习小组:完整练习组、强化重难点动作组, 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 解决相应的问题后, 再进行整体完善的练习。这样, 同质、异质的分组, 解决不同的重难点问题,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学习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量化评价, 细化重、难点

3.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三

1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对于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创设一个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种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个好的演示实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通过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升华和凝华》我利用现阶段各大电视台都热播一些破案类的电视剧,用“指纹破案”为切人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先准备一张白纸,让一个学生用手指按压一下这张纸,这个时候白纸上还是看不出什么指纹的,相当于是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证,接下来在烧杯中放入一些碘,将有指纹的白纸盖在烧杯口,对碘进行加热,碘升华后碰到了烧杯口的纸,有指纹的地方由于有油脂,碘就溶化了,渗入纸中,这样白纸上原来留下的指纹就显现出来了,经过这么有趣的实验,学生马上炸开了锅,纷纷好奇的讨论着,对这节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调动起自己的思维,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这节课的内容上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建立感性认识

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科学,对于初中物理来说很多内容都是紧贴生活的,都是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总结、归纳和解释,再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初中物理教学就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学生就会自觉的爱学物理,从而发现问题,才会努力解决问题,对于《升华和凝华》这节课,学生首先要先认识生活中哪些物理现象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的,课本上安排了四幅图片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学生对于樟脑丸变小和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两个现象都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冰冻的衣服晾干和窗户上的冰花,这个对于南方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就连一些成年人对这个都不清楚,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为一体,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有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把北方冬天的一些生活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把图片静态的变成动态的过程,如窗户冰花的形成、冰冻的衣服没有熔化慢慢冰就消失了,衣服变干了,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北方特有的一些生活现象了,除了课本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多播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丰富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从中找出共同点,总结出相对应的概念,例如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固体香料、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结的霜等等.

3 把多媒体和演示实验进行整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的好方法,《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课时有限,不可能做到每个实验都是学生亲自分小组做实验,所以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就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太明显,对于有些实验现象中细微的变化学生很难观察到,尤其是对于离讲台比较远的同学,更是难以发现,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演示实验就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利用好多媒体的“放大”和“直播”功能,就能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例如要用碘做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对碘进行加热,碘变成碘蒸气的过程,学生如果不是近距离观察很容易误认为固态碘先变成液体的碘,紫色的碘蒸气被误认为是碘的液态,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中的投影功能,用摄像头对准实验中的碘,通过电脑连接,把实时画面通过大投影播放出来,而且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全部的学生都可以仔细的观察到碘直接有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对于初中物理的很多演示实验,如果现象不明显、过程比较短暂的、学生不容易观察到的,都可以通过和多媒体进行整合,通过多媒体的摄像头进行放大,进行同步直播,让全体学生都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等能力.

4 把多媒体和实验视频进行整合。解决教学重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些难点不是由于其内容难懂,而是学生对于其物理想象没有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凭文字的描述,凭空想象出来的过程,所以学生才产生困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所以针对这些难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过,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但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难以在课堂上完成,为了学生能够清晰的、直观的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可以通过实验视频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实验录像,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加深,那么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中,一样有一些内容需要从网络上找到,干冰的升华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能够见到干冰升华的现象,甚至很多教师也没有看过,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笔者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干冰升华的视频,在布上面铺上干冰(白色粉末)经过几秒钟的时间,随着一些白气的产生,干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视频,发现干冰没有变成液体,和生活中的冰进行对比,就可以理解干冰是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过程,这样就解决了干冰升华这个重难点了.

4.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四

--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⒉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熟练运用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其关系。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

⒊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体能参与的能力与方法。【教学重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两会关于法律的相关知识讲解来导入课文

二、展示学习目标,生自主学习阅读框题“依法治国”,并思考完成: 1.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含义)2.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3.怎么样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合作探究 ㈠依法治国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㈡依法治国的意义

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⒊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 有法可依(前提) 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关键) 违法必究(有力保障)

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

四、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温馨回顾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相互前提有法可依联系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统一违法必究有力保障的 依法治国意义基本要求

五、当堂检测

⒈.2007年3月17日,广东省安监局原副局长胡某因收受贿赂,违规发证,间接造成兴宁特大矿难,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这说明在我国()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违法必究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③法律是全体公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④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⒉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关键环节。下列对“违法必究”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任何组织、机关、部门、单位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格、严肃 B.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如果不履行法定职责,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任何组织、机关、部门、单位的行为若超越法律权限,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D.任何人,不管他官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违法,同样要受到法律追究

⒊经过中方长期斡旋,“赖”在加拿大12年的赖昌星(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被遣返回国,接受法律的制裁。2012年5月18日,赖昌星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被遣返并受到法律制裁说明。

①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②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③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⒋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案例二: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

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重难点解决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胡夫的圣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随堂练习】

1.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圣经》 B《古兰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拿破化法典》

2.世界上最早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是()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巴比伦

3.用高超的防腐技术把人和动物的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是()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中国人

C古代西亚人 D古代希腊人 答案 1.C 2.B 3.A 【教学反思】

列表总结大河流域文明(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名称、文明成果、文明产生的共同原因。

5.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五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6.如何突破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 篇六

一、研读课标,真正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口语交际是一种技能,就是为了交流思想和看法,人们才需要说话和倾听,否则,说与听就没有意义。口语交际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因此它的教学就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有很强的生活性。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既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能够表达得体,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

既然我们在生活中是为了彼此交流才进行口语交际,那么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里让学生“模拟操作”而进行的口语交际,就具有了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它是双方的,既有说,也有听;

(二)它是互动的,你说我听,我说你听;

(三)它是“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的“练”,是为了“战”,因此它离不开生活;

(四)它是口语化的,是使用纯粹的口头语言进行交往。

二、研究学生心理,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从我所观察到的学生表现来看,口语交际的能力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很多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是在静听,即使发言积极的时候,在表达方面也出现诸多障碍,而且很多学生没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我觉得老师们一味埋怨学生能力差,这是不太公平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愿意倾听、愿意互动。

(一)加强情境营造

这种情境类似于生活,相当于把生活搬进课堂,当学生真正进入情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有表达的欲望。因为在生活中,学生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曾经担心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明显属于虚构的情境将会难以打动学生的心,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尽管高年级学生比较成熟,但只要老师设置的情境也随之调整变化,学生仍然会入情入境。

另外,营造情境的手段固然很重要,课件、图片、实物等等都可以尽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但是,我认为老师的语言感染力最重要,包括老师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无一不对情境起到催生效果。

(二)加强阅读、观察

阅读是一种积累,它积累的是语言,观察也是一种积累,它积累的是生活。厚积薄发既指书面表达与阅读的关系,当然同样也适用于口头表达。因此,阅读与观察都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另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考的深度就决定着表达是否有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决定了学生的表达质量。

(三)加强任务驱动

老师们自己或许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参与讨论活动,总是只顾思考自己的发言,一般难以关注别人的发言内容。但是一旦有选拔甄别等任务时,情况就大为改观。尤其是现场就必须决出胜负高低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关注别人的表现,因为进行选拔甄别都需要多方的信息,单向交流不足以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

其实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如果只是要求其表达自己的想法,乐说善说即可,那学生就会进行单向交流,因为学生觉得没有注意别人的必要,他们当然也就不会倾听,更不会沟通。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现场要完成某项任务,而讨论沟通是完成任务的必由之路,现场就要拿出结果、说出理由,学生被任务“逼迫”,一般就会饶有兴趣的参与到交流中去,甚至会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执,有讨论、有互动、有争执、有批驳,这才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与传统教材中说话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

7.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分析与解决 篇七

一、正确分析教学难点

1. 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音乐教学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和视唱几方面的内容, 分析各个内容, 唱歌教学的难点一般在于音准、气息运用、声部均衡、咬字、吐字等。例如, 歌曲中的大跳音程、变音记号;唱游教学的难点, 主要是动作的协调性, 以及与音乐的配合能力;识谱、视唱的难点在于对音高、节奏和各种音乐符号的掌握程度, 如切分节奏、弱起拍等;欣赏教学的难点主要在听辨和理解能力上, 如听辨音色和曲式结构、情感体验等;器乐教学的难点则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如吹竖笛, 既要识谱, 又要有气息和灵活的手指, 缺一不可。有了大致的分析后, 再结合每一节课教材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重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总之, 确定教学难点要因材而定。

2. 从学生实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的学生, 其心理特点、生理状况、理解和思维能力都不同, 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遇到的困难当然也不同。例如,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歌唱气息运用上, 要比高年级学生困难, 而高年级学生虽然在这方面强些, 但听觉和模仿能力相对要差。不仅要从总体上分析, 还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 了解他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有的班唱歌不错, 有的班虽然唱歌不行, 学习乐器却很棒。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 个人情况更不相同,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不同学习基础的实际情况, 估计他们可能会碰到的难点, 从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出发, 也尽可能兼顾个别学生。概言之, 教学难点要因人而定。

3.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工作实践进行分析。

教学参考书一般都是由专家或资深教师编写的, 书中提示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 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重新进行分析和确定。例如, 有些知识的讲解, 过去应算作难点, 但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已一目了然, 就不再是难点了。因此, 确定难点还要因势而定。教学难点分析确定后, 就可围绕其思考解决的方法, 好比打仗时集中力量歼灭敌人, 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大致归纳为六种。

1. 重复法。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难点, 仅靠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可用多次重复的方法, 加深记忆, 巩固理解。例如学习×·×这个节奏, 教师可以安排在发声、节奏、听唱、乐器演奏、儿歌朗诵等一系列的练习中, 多次重复这一节奏, 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2. 游戏法。

对于知识难点, 用提高兴趣的教学方法, 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低年级学生最喜欢这种方法。例如, 学习mi和so的音高, 可以做跳皮筋或小鸟找家的游戏;学习休止符, 可以做红绿灯交通规则的游戏等等。这些都是解决难点而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 分散法。

用科学的方法分散难点, 然后各个击破, 最终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例如教唱三声部合唱《春游》, 结构为AABA四个乐句, 将A句提前一课作发声训练, 先练习一个声部, 然后逐渐加二、三声部, 等正式学歌时, 只需集中学习B句, 复习A句, 用一节课完全能唱好这首歌, 这是分散法解决难点的一个成功的课例。

4. 过渡法。

为知识难点设置过渡阶梯, 使学习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例如, 唱七度大跳音程do到si, 可先练习do, re, mi, fa, so, la, si, 然后再唱do, si。唱附点四分音符, 可垫唱一个韵母音, 例如do垫唱o, mi垫唱i, fa垫唱a, 帮助学生唱准一拍半的时值。

5. 转化法。

用各种手段将难学的转化为易学的。例如欣赏音乐时, 配上图形谱, 使抽象的转化为形象的, 便于理解。又如视唱中音准的难点, 可将唱转化为奏来帮助解决, 用乐器的固定音高帮助学生掌握音高概念。

6. 鼓励法。

学习遇到困难, 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一定要用鼓励方式,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坚持学习。过分批评只会增加思想负担, 动摇学习的信心。例如学生不会用响板打××, 错打成了××, 这时鼓励他用大鼓来打这个节奏, 效果会很好, 教师仍然应该表扬他, 同时鼓励他尽快学会打××, 这样学生对学习才会始终有信心、有兴趣。

8.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程难点;解决技巧

在21世纪,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教育领域也迎来了相应的挑战,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以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蓬勃发展,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越发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阅读和写作有着重要影响。但同时,对于大部分低年级学生来说,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还是有比较高难度的语文学习技巧的。因而作为小学教师,需要明确小学生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教给他们适合的学习技巧。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课程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1.重视课程讲解而忽略训练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很多教师重视对小学生字的音节、结构以及笔画顺序的讲解,同时对学生的书写也要进行一定的讲解。这很容易发生教师对于一两个汉字的音节、结构、笔画顺序都要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去讲解的情况。如果一篇课文中生字较多的话,那么所花费的课时就更多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会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的训练,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书写练习。

2.重视识字的量而忽略写字的质

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了多少个生字较为关注,在布置写字训练时,也往往以数量作为标准,比如说,要写多少个生字,这些生字每个要写多少遍。同时,在检查作业时,也只关注学生字写得对不对,而对学生字写得好不好没有过多关注。其实,一味单调地训练小学生写字的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对字的记忆也没有太大帮助。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应当重视小学生写字工整规范,对于学生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一一指正,让学生书写更加美观。

二、突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课程难点的措施和解决技巧

1.集中识字,突破识字教学课程难点

我国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字义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因而教师在识字教学时,需要抓住汉字相似性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识字,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说,教师可以找同音字,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在学习“容”这个时,引出“榕”“蓉”“溶”等同音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同时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还可以利用汉字中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等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找出同音字、形近字进行一定的组词,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字的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的“参”字便是一个字形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字,可以是“海参(shēn),”也可以是“参(cān)加”,还可以是“参(cēn)差”。这些汉字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在使用时混淆,因而教师需要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连串教学,这样便会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一个,同时还认识了其他一大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某些方面,还能够提高识字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析字形、字义。这种集中识字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2.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同时也能够利用音节对一些比较简单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进行阅读。因而,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可以边教学生字,边引导学生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更加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且小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可以重温自己所学过的字,遇到生僻字也会自主解决。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课外书时,不只是让他们能认字,也要鼓励他们大声地阅读,使他们在认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运用。

3.结合生活实际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字形

汉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因而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很多汉字,比如说,电视、广告、商店的招牌等等,汉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汉字,将不懂的生僻字记下,扩展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识字教学中的课程难点,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识字教学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字形。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清识字教学课程中的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入研究解决方法和解决技巧。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创造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抓住汉字的特点。如此,才能更好地突破识字教学课程的难点,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黎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析[D].扬州大学,2012.

[2]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 篇九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打造“高效课堂”是老师们的努力方向。多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理念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严重阻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教师演讲的东西全盘接受,分不清侧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的“高效课堂”重在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日常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逐渐成为现代教师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语文 突破 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选准突破口、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在一起探讨的话题。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是简单地向学生指出哪些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加以讲解,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它还包括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尽量优化教学方法,做好突破教学重点难的工作,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

一、在预习新课时找到学习重难点

预习新课是指在进行新课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提前了解课文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感知。这里所说的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细读,而是结合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选好着眼点,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学习的重难点,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夯实基础。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力求熟读成诵,把握全文整体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好本文出现的所有古今异义的字词,为理解文章扫除障碍等。有学生发现文中多次出现“夫”这个字,并且感觉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多层含义,感觉这个词的理解对掌握文章内容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就会发现掌握“夫”字的古今意义,把理解这个词的语境义作为课文学习的重点,进而找到依据关键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把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作为学习的难点。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为接下来地学习指明方向,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使学生感观世界受到与文字描述不一样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借助多媒体工具,促使教学重难点趋于直观化、简单化,加深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生字词以及文中提出的诸多科学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等。为了让同学们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多让学生接触物候学的机会不多,让学生了解诸多科学方法却很有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把影响物候的纬度、经度以及高下的差异两相对比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影响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印象,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突破这篇文章的难点。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的文字描述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理解,简化教学内容,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三、设置课堂提问进行针对解疑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成熟,还有着对教师的依赖性,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教师改变传统的提问方法,设置新型、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提问时,要仔细考虑提问的原因、内容、方向等,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释疑解惑,让学生的思路有方向、有针对性。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莲”美丽高洁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志趣、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已知的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提问,如:“这是周敦颐描写莲的一篇文章,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形象的语句”、“世人都爱牡丹,作者也喜欢牡丹吗?为什么?”、“作者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这可以体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周敦颐的写作目的只是赞美莲花吗,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掌握本篇文章重难点的阻碍因素,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渔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来学习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随着课业的繁重,教师细心指导的时间越来越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突破教学重难点逐渐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活动、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和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海燕》时,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以“分析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从而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最多的是感叹号。于是,学生根据文学常识了解到,通常使用感叹号表达作者感情激荡,与此同时,学生小组之间在分析标点符号时会初步理解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体会到作者塑造的革命先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形象。这样,学生在小组成员互相分析评论中就能抓住本文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把握全文主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

10.如何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论文 篇十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但一般说,抽象性、综合性、灵活性强,分散性大的教材内容,常常成为地理教学的难点。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只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而通过准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可认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系统的科学原理。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隐蔽性、无法被人直接感知。而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在感知过程中,事物的真象、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现象,往往作为刺激信息,同时输入人的头脑。科学的概念,是人们从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现象中,经过抽象、归纳等思维过程而形成的,而反映事物非本质属性的现象,对人的认识都起着干扰与破坏作用。所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认识发生飞跃的关键性环节。因此越是抽象的教学内容,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

突破这类教学难点,决不能用教师无私“奉献”和学生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方法,要强化对典型事物的感知过程和抽象、归纳过程,抓好“两去”和“两存”这一关键性的认识环节。为此教师要研究:事物的真象、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现象,某类事物的个性、共性各有哪些;制订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内容,安排观察顺序;去什么,存什么,如何去,如何存,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语言准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如何利用“变式”,检查学生对概念、原理认识的是否正确。如讲解“天气”这一概念时,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出每天电视台预报天气的内容;将天气预报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1)空间范围的有限性。

(2)时间上的短暂性。

(3)大气的某些物理性(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等)。

按上述三性表述“天气”这一概念;待讲完“气候”的概念后,将二者进行比较;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天气”与“气候”两概念的正反实例,启发学生辨认正误。

概念的本质属性越多,认识与掌握它的难度自然也就越大。如“太阳常数”这个概念,是指在下列条件下,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1)日地平均距离。

(2)在大气的上界。

(3)垂直光线。

(4)一平方厘米。

(5)一分钟内。

为了防止学生遗漏其中的任何条件,或无端增添其他条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每个条件,在形成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概念内涵的表述必须完整和准确。

由于地理事物存在空间的广阔性与演变时间的漫长性,和人视野的狭小性与感知时间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学生对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无法直接感知,认识这样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自然也是十分困难的。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除了充分借助图象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外,还可进行形象化的比拟和鲜明对比。即选取与新学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而又为学生所熟悉的旧事物来说明。从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点的过程中,使学生想象出新学事物的形象,并认识其本质属性。如为了使学生认识洋流的形象与属性,用学生已有的河流的表象讲解:象河水在陆地上流动一样,洋流是一部分海水在海洋中的流动。接着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两者进行对比:

(1)洋流(指风海流)是一部分表层海水常年稳定地作水平流动,而河流则是由河面至河底,整个河床内的河水在流动。

(2)洋流规模之大远非河流所能比拟(如墨西哥湾暖流在英国附近的流量,相当于长江的2600倍)。

(3)河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呈不规则曲线流动,而大多数洋流系统则是呈环状路线流动(通过观察世界洋流图而得),即流动有定向性。

通过上述对比,使学生能想象出他们从未见过的洋流的形象,对其本质属性和流动规律也有了正确认识,最后要求学生概括出洋流的定义。

一般地理事物多是呈三维状的实体,而表示它们的图象多是二维状的平面图。看平面图识立体物,对于缺乏立体概念和想象力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十分困难的。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观察模型或实物,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获得正确的表象。进而通过演示教具,使学生理解立体物如何转化为平面图,转化后原物的各部分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面对缺少测量知识的初中学生讲授等高线平面图,可用画有假想等高线的地形模型,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名称及其特点,进而向学生说明,等高线平面图的形成可以这样设想: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按比例缩小后,垂直降落于同一平面而形成的(演示教具)。平面图上的等高线与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形状相似,但大小与空间位置却各异,后者分居于不同高度的平面内,而前者则位于同一平面内,其高度只能用相应的数字标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将图象还原成原物。如把表示山地的等高线,按其标高将它们迁移,置于相应的高度,再按比例扩大,就变成地面上假想的等高线了。

二、综合性强、应用灵活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地理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反映,地理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是地理事物复杂结构和多种属性的反映。地理概念体系就是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和关系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讲,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掌握这样的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比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突破这样的难点,必须按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订总体“战略战术”规划,实行先“个个击破”、“步步为营”、稳步前进,一旦时机成熟,再立即发动“总攻”。具体作法如下:

第一、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通过“变式”,锻练学生准确识别地理事物(或现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在充分揭示地理事物各种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选择适当的时机,通过小结建立起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其他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多端思维,并培养学生全面论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章节或者专题

总结,在理清相关概念多联系、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地理概念体系。因为知识是由概念与原理组成的体系,没有一个概念、原理不与其他概念、原理发生联系,也没有一个概念或者原理不包括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之中。只有当学生了解一个概念、原理与其他概念、原理的相互联系,和它在知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时,学生对这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运用起来,才能灵活易于迁移。

地理概念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揭示相关概念之间纵横联系和各种关系的过程。随着揭示活动的深入,宜将揭示的结果,尽量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在图示中,需用最简炼的文字显示出各个知识要点,使它们犹如闪光的“珍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图示中使用的各种符号,就好像人们探索各知识要点之间联系的通道。这些通道犹如人们思维活动的“金线”,将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一条的知识链,从而使分散孤立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排列有序的知识整体。

地理概念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头脑中的各段思路相接,各支思路相通,从而构成庞大的四通八达的思路网络系统。实践证明,地理概念体系能够为学生分析、论证地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线索。当他们探索地理问题时,容易做到目标明确,思路广阔,逻辑严密,思维敏捷,结论正确。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高低,集中反映了其思维品质的优劣。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说:“那些只是极慢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在前面许多。”欲有正确行动的路,必先找出正确思维的路。正确的思路从哪里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地理概念是人脑对地理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地理原理是人脑对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认识的形成过程,都能使他们地理思路随之得到一定的“延伸”,或增添新的思路支脉。

而每个地理概念则成为地理整体思路网络上的思维点,每条思路都是由若干相关的思维点之间固有的联系渠道,在人脑中的反映。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在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揭示地理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着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时,应着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为了使学生善于思考,还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应三思而后行。要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懂得:具体情况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要尽量挖掘问题中的已知因素,已知越多,掌握事物间联系的渠道也越广,按事物间联系的渠道和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步骤;从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地理概念的含义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纲与目。

分析问题时,始终遵循地理事物的联系渠道和层次关系,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要灵活,但步骤环节要严密。决不能朝令夕改,逻辑混乱,使学生无所适从。

三、分散性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任何版本的地理教材内容都具有两重性,既有集中性,也有分散性。这是因为:

(一)编写教材只能按某一种概念体系展开由于各部分知识出现的先后顺序,受到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规律的制约;每个章节只能围绕着有限的几个中心编写,涉及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中心内容有联系的知识。但是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却是复杂的,同一地理事物可能有多种属性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概念。

从而造成同一地理事物出现于多个章节,同一地理概念又可能与多个地理概念发生联系,同时成为不同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要点。如纬度这个概念,在“经纬网”、“地球公转”、“大气环流”、“洋流”等多处出现,而每处只阐明它在某个方面的作用。

(二)为了避免基础理论过于集中编者有意将一些地理基本理论分散在区域地理各章节之中讲述,把枯燥乏味的地理原理,与千变万化生动形象地理事物有机结合,起到分散难点,提高信心的作用。如影响气候的诸因素分散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讲授,最后在《高中地理》中才作了系统的总结。

知识的分散性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将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属性、各部分结构、不同的作用和某个地理问题各个方面分散于多个章节之内,使学生对它们难以形成系统的整体认识。讲授新课时留给学生的印象较为淡薄,教学时间相隔又长,所以极容易遗忘。从而造成学生知识上的重大缺陷,势必影响他们继续学习,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要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注意同遗忘做斗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专题知识的总结。具体作法如下:第一,要认真熟悉教材,对知识的分散状况作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注意以旧带新,或以新带旧,边讲边归纳,讲多少,归纳多少。像滚雪球一样,把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化零为整。

第二,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选择适当的时机,打乱章节,做好专题总结,如地形对气候影响的总结。这样可使学生对某个地理问题,某种地理事物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突破难点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既是教学活动征途上的“堡垒”和“坚城”,欲取得“攻城”和“破垒”的胜利,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

教学难点既然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首先必须遵循“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作战方针。对于教师来讲,学生与教材都是教学活动中的“彼”。智育要求的实质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扩展和加深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应达到的水平。了解这两方的基本情况,是教师备课时进行“运筹惟屋”的重要“情报”和“依据”。

学生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现有知识的圈子,为其主动求知开拓思路,指示方法。所以应着重了解学生以下诸方面的情况:学生对本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知识中,都学过了哪些;学生对上述知识的掌握尚存哪些漏洞,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有哪些混淆与片面之处;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的状况如何。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的每个字、词,每句话都要弄清。对教材的了解做到由“薄”到“厚”,由局部到整体。透,就是对教材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新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哪些旧知为基础,又为哪些未知作辅垫都能了如指掌。把“厚”的教材经过加工、提炼,变为很“薄”的完整而系统的纲领性知识。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思维方法、认识水平,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达到了化的境地,就算精通教材了。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可能有哪些困难;在探索知识的联系中,思路会出现哪些叉道;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运用新教材中各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如何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程序,把教材的文字、图象储存信息,转化为符合认识规律,又富有严密逻辑性的教学输出信息。

(二)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是否能成为教学难点,与教材本身的难度,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高低都密切有关。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欲减少教材难点的数量,降低教学难点的难度,决不能用削减教材内容,降低大纲要求的办法,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学好基础知识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系。

认识能力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用最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这充分说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知识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的“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又是他们认识能力的结晶,其本身就隐含着极为丰富的认识方法。教师只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所隐含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认识能力也得到逐步发展。恩格斯说:“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这足以证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在自觉地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

遵照恩格斯的教诲,在教学中应当组织好教材,使教学输出的信息既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极强的系统性,又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易接受性。不论选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刻理解知识所反映的客观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需要凭借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证明,认识能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知识理解的深,学习效率高;相反,认识能力低下的学生,学习中往往有较多的困难。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无论如何是教不完的,教师欲从“教”达到“不用教”的境地,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学习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既矛盾又统一,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二者必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差距,相对地减少教学难点的数量,降低教学难点的难度。

使学生总是在愉快中进行学习,既使遇到障碍,也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办法,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分配使用学生的精力

突破教学难点,需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排除一切外界事物的干扰,使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千篇 一律,要选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于在实际中有直接用途的知识,要先向学生说明其实际意义;对于在知识的联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的知识,要阐明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用新颖的问题揭示旧知或现有认识方法的“无能”,使学生心理暂时失去平衡,促其知难而进;对于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可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原因;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把书本知识与千变万化的地理事象相结合;用生动的故事,简练生动的语言,或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描述或展示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上千变万化,妙趣横生的景象;用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古今中外新奇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层层揭露教材中的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深入。

11.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十一

关键词 突破重难点 问题情境 幽默语言 联系生活 有趣实验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布鲁纳。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重点难点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与某些具体情境融合在一起的问题。将物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知學习中。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此时,学生为了了解电视机的潜在的某些内部“零件”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新知识”的迫切的心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媒体情境”例如,在讲《浮力》这节时,我运用多媒体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中央七套《军事天地》节目介绍航母战舰,航母战舰甲板长200多米,宽40多米可搭载20多架各型直升机和垂直短距飞机等,舰上配备“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改进海麻雀”舰空导弹、“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和97式鱼雷,还携载4挺12.7毫米重机枪等。在画面上鸣笛徐徐驶来时,把同学们带到海上航母战舰境界中,欢呼之余,问同学们它与本节有什么关系呢?至此不少同学已在纷纷议论:这么大的船,这样重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而不沉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呢?……这时已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良好提问为契机 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三、运用幽默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幽默语言,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引起注意,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若引用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进行幽默比喻,能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规律。又如:在讲完光的反射规律时,因不少同学仍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呢?在数学上不是一样的意思吗?针对这个问题,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根据先后顺序,我们只能说儿子像爸爸,而为什么不能说成爸爸像儿子呢?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同学们恍然大悟,知道了先有入射角,在有了反射角的道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紧密联系生活, 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物理有亲切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例如:我们在上“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结合校运会说明“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还是以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又如:因在“霉雨天”到来时,不管是地板还是墙壁,或者是桌椅的表面上,都会出现一层抹不干、擦不净的水,黑板变得湿漉漉根本无法写字,同学们老在抱怨这鬼天气,了解到这一情况,课上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这是上天给我们出题目:同学们能否利用学过的知识,使黑板快点干?”一时间课堂气氛浓烈……同学们抱怨心理早已抛到九宵云外了。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若能紧密联系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多做有趣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物理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物理理论是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正确解释,要全面提高物理的学习质量,做好物理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例如,在讲过“光现象”后,我给同学们做了一个扑克魔术: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前面的讲台上,盛上一杯黑墨水(这里称为魔水),然后拿一张扑克牌,背面朝上,慢慢通过魔水上方,就能说出自己所拿的是什么牌。刚开始同学们兴奋之余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由得佩服老师太厉害了……当时只是微微一笑,轻轻地对同学们说,其实同学们也能拆穿这个把戏,这时同学们兴趣又被调动了起来,经过一番提示,同学们纷纷点头,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我也可以玩魔术了。又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加做一个“瓶子吞鸡蛋”的实验。有趣的实验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会使学生觉得很奇怪,从而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其中原因的愿望。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和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具体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探究能力。

六、结束语

12.萨克斯教学中的难点与解决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萨克斯教学,难点,解决对策

一、引言

萨克斯管是一种吹奏乐器,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 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亲身的示范、合理的引导, 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吹奏要点和难点的指导, 逐步提高其吹奏的能力。本文对萨克斯管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与解决的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口型

在进行萨克斯管演奏的教学时,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形,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气息的控制, 从而提高音色的质量, 掌握吹奏的技巧。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进行正确的示范,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三、气息

在掌握了正确的口型之后, 学生接下来应该学会如何进行气息的控制。很多初学者在进行萨克斯吹奏训练时, 会出现两肩在吸气时向上耸起、腹部内收的错误练习方法。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产生,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教会学生吸气时腰部膨胀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在床上仰卧吸气, 双手置于腹部, 体验吸气时腹部会慢慢地凸起的感觉, 训练正确的吸气方法。此外, 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气息不流畅的情况,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吹蜡烛的方式进行气息的练习。具体的方法是点燃一支蜡烛, 深吸一口气, 进行吹蜡烛的训练, 要求气息均匀, 以保持蜡烛不被吹灭。通过这些训练, 使学生逐渐掌握对气息的控制方法, 为萨克斯的吹奏奠定基础。

四、演奏的姿势

在进行基础口型和气息的学习之后, 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吹奏姿势进行规范的教学。由于初学者演奏的姿势并没有固定, 在姿势和手型方面容易出现手指离开萨克斯的现象, 这对于乐曲的吹奏效果十分不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演奏时的姿势, 发现演奏的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 并予以纠正。

五、发音的训练

对于萨克斯的学习来说, 基础发音最主要的包括颤音和吐音, 也是教学过程经常遇到的难点。首先是颤音的教学, 学生初学颤音练习时, 很难掌握技术要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 可以要求学生先反复唱出音节YU或者WA, 认真体会在发音过程中口腔下巴的动作。在教学的时候, 指导学生在练习时下巴不要太突起, 保持口腔和嘴巴的放松。在学会正确发音的基础上, 再开始进行乐器的吹奏。

然后是吐音的练习, 吐音也是萨克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该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之后再进行吐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练习吐音的时候, 会出现吐音过重或吐音不清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连续地吐音。在此过程中, 告诉学生吐音的长短与强弱、吐音速度的快慢以及舌头动作的大小和口腔气流压力均会影响吐音的效果。指导学生放松舌头, 在口腔中留有适量的气体, 保证一定的气流压力。这样才能在进行吹奏时保证萨克斯管正确地振动而发音。

六、换气和长音的练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 换气训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注意掌握换气的技巧, 就会导致吹奏时断音, 影响正常的演奏。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吹奏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换气。指导学生在呼气和吸气时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不要气息太足, 强调学生在将气吹到还可以再吹奏一到二拍时开始进行换气, 并且在换气时应该快速而敏捷, 将气吸到八九分即可。

此外, 长音也是训练的难点。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吹奏长音时经常出现的音头不清晰、漏气或者杂音的现象。指导学生适当地将舌尖紧贴笛头和哨片顶端进行发音, 保证下嘴唇肌肉的放松和气息的集中, 强调在吹奏长音时气流要集中、平稳。

七、音色的训练

很多学生在进行萨克斯管学习时, 经常会出现音色不优美的情况。为了避免此问题的发生, 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原因, 要指导学生吹奏时口形不要太紧, 可以采用多含一点笛头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向乐器吹入足够的气流, 但不要用力地挤压哨片, 以保证下巴和脸部肌肉的放松, 使哨片得到充分的振动, 发出优美的音色。

八、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萨克斯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掌握技巧的问题, 会出现很多教学的难点, 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 探索更为有效的练习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会章.萨克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分析[J].华章, 2013 (06) .

[2]岳书明.萨克斯管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北方音乐, 2014, (17) :103-104.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近反义词下一篇:第四季度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