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2024-09-25

体育心理学试题答案(7篇)

1.体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篇一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2010——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心理学试题(B)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适用范围:小学教育专业1101、1102、1103班

命题人: 谢惠存

审核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

2、D

3、C

4、B

5、B

6、C

7、D

8、A

9、C

10、B

11、C

12、D

13、C

14、A

15、B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或少选都不得分)

1、AB

2、BCD

3、ABCD

4、AC

5、AB

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先分析对错,然后再说明理由)

1、错。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反映的是一种关系,客观事物和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2、对。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只涉及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倾向性等特性,不涉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而性格反映的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2分)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3分)

2、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成年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少一点扣1分)

3、性格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少一点扣1分)

4、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2分)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岁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3分)

5、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少一点扣1分)

五、材料分析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

1、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记忆效果就好。这位教师正是赋予了“意义”,学生才便于识记。

2、马加爵的成就需要、自尊需要、爱的需要等主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3分)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引发他杀人的动机。(5分)启发:力求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3分)一般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然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2分)尤其是成长需要的满足更重要。(2分)

六、论述题(15分)

要点:

1、早期教育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兴趣、爱好、勤奋是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有要点未展开,只得一半分)

2.2015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二

得分 评卷人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D)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3.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 4.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A)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5.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6.学习程度对保持和遗忘有较大影响,实验证明,既不产生疲劳又使保持的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为(B)

A.100%

B.150%

C.200%

D.80% 7.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D)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 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9.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0.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A. 注意的动摇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二、名词解释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2.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3.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4.注意的分散 略 5.知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得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9分,共计27分)1.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哪些特点? 答: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有: 流畅性,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一连串回答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变通性,指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独特性,指思考与众不同,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2.缓解和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哪些并阐述。放松法 宣泄法 认知调整 活动转移法

3.阐述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观性 脑的机能

得分 评卷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论述从课堂教学角度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任务 实践 多种感官 观察结果

3.大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三

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

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0、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注意。

答:错。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而不是注意。

11、机械识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使用这种识记方法。

答:错。当学习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要达到记忆的熟练程度,必要时还是可以使用机械识记的。比如学生在记历史年代、地理名称、数字、公式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识记方式。

12、记忆材料的中间部分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

答:正确。

13、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答:错。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因此,适度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造成的副作用。

14、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答:错。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15、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答: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16、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答:对。

1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错。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8、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答:错。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9、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答:错。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20、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错误。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21、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答:对。

22、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

答:对。

23、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答:错。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24、焦虑水平低,学习效果好;焦虑水平高,学习效果差。

答: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曲线”的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导致最高的学习效率。

25、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答:错误。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26、天才就是天生之才。

答:错。天才通常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天才并不是指天生之才,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个人的实践锻炼和主观努力。

27、学习成绩越好,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答:错。学习成绩好只是代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较多,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但不能代表他能力的强弱。因为,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28、“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4.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_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C)。A.态度 B.情感 C.情绪 D.认知

2.(B)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认知

3.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A)。

A.意志过程 B.行动过程 C.认知过程 D.情绪过程 4.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5.下列哪个心理学分支不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B A.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B.临床和咨询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发展心理学

6.(B)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7.亲人去世、考试将近、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引起的睡眠属于(A)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8.有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听到远处轻微的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D)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高 D.绝对阈限低 9.双眼视差作为一种重要的线索知觉的是(A)。A.深度 B.运动 C.时间 D.方位 10.短时记忆中,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是(B)A.识记 B.复述 C.回忆 D.再认

11.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说明思维具有(D)。

A.直观性 B.概括性 C.创造性 D.间接性

12.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力概念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表明,当智商高于120时,智力水平与创造力水平的(A)

A.无显著相关 B.显著相关 C.成正比 D.无法确定 13.反映多词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的是(A)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难度

14.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会对月伤怀,这体现的是情绪的(C)A.激情 B.抑郁 C.心境 D.应激

15.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说明了人格特质具有(D)A.独特性 B.复杂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6.早期的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能适当的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体现的是人际交往的(D)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

17.同样的压力情境使有些人苦不堪言,另一些人则平静的对待,与此有关的影响压力的因素是(C)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8.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可爱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B)

A.否认 B.文饰 C.升华 D.反向 19.个体心理发展最为明显的时期是(A)

A.从出生到青年初期 B.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 C.青少年期 D.老年期

20.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是(D)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 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 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智商

智商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4、社会性发展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一)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二)什么是思维?它的特征有哪些?

(三)什么叫效度?效度有哪些种类?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哪些?

(五)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应对挫折的方式,请你简述一下。

(六)简答动机的认知期待理论。

四、论述题(共3小题,1、2题各选一题作答,二者均答者,以前1题计分,8分;第3题必答,10分。共18分)

(一)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请对其加以评价。

(二)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三)请论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式。

答案

一、选择

1—5 C B A D B 6—10 B A D A B 11—15 D A A C D 16—20 D C B A D

二、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 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 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智商

智商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3、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三、简答题

(一)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答: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一)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

(二)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

(三)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

(二)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答: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间接性

2、概括性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

(三)什么叫效度?效度有哪些种类?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如果一个测验是有效的,它必定是可靠的。但反过来,一个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它并不一定是有效的。

1、内容效度:取样的适宜程度

2、构想效度:是否达到对某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3、预测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对行为预测的程度。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家庭谱系研究: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二 双生子研究: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2.家庭环境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社会实践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

(五)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应对挫折的方式,请你简述一下。

答:常见的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具体表现为十种方式:(1)否认(2)幻想(3)压抑(4)投射(5)反向(6)转移(7)退行(8)文饰(9)补偿(10)升华

(六)简答动机的认知期待理论。

答: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 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

四、论述题(三选二)

(一)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请对其加以评价。答: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 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 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 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二)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答:心理学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出现了以下五个流派:(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它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该流派代表人物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第二,主张对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三)请论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力培养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 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 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5、其他因素 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

5.体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篇五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正确答案:C 1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正确答案:B 11.气质类型()A、有好好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正确答案:D 12.()被国内外心理学界列为调适个人情绪、治疗心理疾病的首选方法。 A、认知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现实疗法 正确答案:A 13.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正确答案:C 14.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A、幼儿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家庭 正确答案:D 15.气质类型()A、有好好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正确答案:D 16.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哪一天?()A、42515 B、42705 C、42527 D、42653 正确答案:D 17.幻觉是指()。 A、虚幻的知觉 B、正常知觉现象 C、错误的知觉 D、歪曲的知觉 正确答案:A 18.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倡导的“会心小组”的意义在于()A、增强学习自主性

B、形成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C、个性张扬

D、人际交往,相互促进 正确答案:D 19.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A、激情 B、心境 C、激越 D、应激 正确答案:D 20.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正确答案:A 21.()不是心理咨询的适应症。 A、精神分裂症 B、焦虑症 C、恐怖症 D、抑郁症 正确答案:A 2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上的关系。 A、心理 B、态度 C、效应 D、归因 正确答案:A 23.“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的表现。 A、复杂性和矛盾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生理性 正确答案:C 24.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正确答案:C 25.心境具有()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正确答案:A 26.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教育 正确答案:C 27.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28.个体追求自认为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A、习得性动机 B、成就动机 C、抱负动机 D、社会动机 正确答案:B 29.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D 30.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D、朋友与朋友 正确答案:D 31.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过程叫()。 A、印象形成 B、态度 C、首因效应 D、归因 正确答案:D 32.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正确答案:C 33.“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尊重原则 B、保持原则 C、互利原则 D、宽容原则 正确答案:D 34.良好的心理创伤调节能力不包括()。 A、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阴影 B、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

C、回忆起既往的精神创伤时情绪波动大

D、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正确答案:C 35.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正确答案:D 36.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商 正确答案:D 37.幻听最常见于()。 A、抑郁症 B、强迫症 C、躁狂症 D、精神分裂症 正确答案:D 38.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正确答案:C 39.心境具有()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正确答案:A 40.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理想 正确答案:A 41.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交换论 B、行为主义 C、需要层次理论 D、精神分析论 正确答案:B 42.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交换论 B、行为主义 C、需要层次理论 D、精神分析论 正确答案:B 43.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情绪没有()。 A、激愤 B、愤怒 C、快乐 D、恐惧 正确答案:A 44.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5.小芳很害怕火,以致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正确答案:D 46.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

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 正确答案:C 47.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后经过教育改造得到了很大转变,但个别监狱警察仍然认为该服刑人员表现是假的,好不到哪儿去。请问这是哪类偏见在起作用?()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正确答案:B 48.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正确答案:C 49.气质类型为()的人,经常处于兴奋、紧张和压力之下,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正确答案:B 50.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交换论 B、行为主义 C、需要层次理论 D、精神分析论 正确答案:B 51.艾森克用()两个维度来描述复杂的人格。 A、一般特质和特殊特质 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C、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D、内外向和情绪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D 52.强迫观念指的是()。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正确答案:C 53.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正确答案:B 5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上的关系。 A、心理 B、态度 C、效应 D、归因 正确答案:A 55.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情绪没有()。 A、激愤 B、愤怒 C、快乐 D、恐惧 正确答案:A 56.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正确答案:D 57.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A、家庭 B、职业 C、信仰 D、文化 正确答案:D 58.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正确答案:C 59.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后经过教育改造得到了很大转变,但个别监狱警察仍然认为该服刑人员表现是假的,好不到哪儿去。请问这是哪类偏见在起作用?()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正确答案:B 60.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压力水平下最高。 A、高 B、低 C、适中 D、不变 正确答案:C 61.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情绪没有()。 A、激愤 B、愤怒 C、快乐 D、恐惧 正确答案:A 62.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后经过教育改造得到了很大转变,但个别监狱警察仍然认为该服刑人员表现是假的,好不到哪儿去。请问这是哪类偏见在起作用?()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正确答案:B 63.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

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 正确答案:C 6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正确答案:D 65.幻觉是指()。 A、虚幻的知觉 B、正常知觉现象 C、错误的知觉 D、歪曲的知觉 正确答案:A 66.()是人的主要应激源。 A、人格因素 B、应对方式 C、生活事件 D、社会支持系统 正确答案:C 67.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正确答案:D 68.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A、接近性 B、相似性 C、外貌 D、自尊 正确答案:D 69.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D、朋友与朋友 正确答案:D 70.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A、思维迟缓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 正确答案:A 71.体语沟通是身体语言沟通的简称,它不包括()。 A、姿势 B、谈话 C、人际距离 D、面部表情 正确答案:B 72.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正确答案:D 7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74.“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的观点。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正确答案:D 75.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友倾诉 正确答案:D 76.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避免类似情境 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

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A 77.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A、激情 B、心境 C、激越 D、应激 正确答案:D 78.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A、内心的平静 B、信心

C、成功的意识 D、浮躁 正确答案:D 79.“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的观点。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正确答案:D 80.气质类型()A、有好好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正确答案:D 81.“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哪个方面?()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B、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C、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D、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正确答案:B 82.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正确答案:C 83.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正确答案:D 84.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正确答案:C 85.幻觉是指()。 A、虚幻的知觉 B、正常知觉现象 C、错误的知觉 D、歪曲的知觉 正确答案:A 86.按照咨询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自身的内部冲突 D、人际关系的处理 正确答案:C 87.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正确答案:B 88.小强是一位很想获得成功的有志青年。他的老板现有三件事情需要完成:一件比较容易、一件中等难度、一件很难。如果小强可以挑选其中一件来完成,你估计小强会()。 A、挑选最难的那一件 B、挑选最容易的那一件 C、挑选中等难度的那一件

D、寻求老板的意见以避免老板对他的可能的负面评价 正确答案:C 89.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正确答案:C 90.“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 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正确答案:A 91.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正确答案:B 92.A、认知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现实疗法 正确答案:A 93.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D、朋友与朋友 正确答案:D 94.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A、家庭 B、职业 C、信仰 D、文化 正确答案:D 95.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正确答案:D 96.良好的心理创伤调节能力不包括()。 A、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阴影 B、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

C、回忆起既往的精神创伤时情绪波动大

D、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正确答案:C 97.“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 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正确答案:A 98.小强是一位很想获得成功的有志青年。他的老板现有三件事情需要完成:一件比较容易、一件中等难度、一件很难。如果小强可以挑选其中一件来完成,你估计小强会()。 A、挑选最难的那一件 B、挑选最容易的那一件 C、挑选中等难度的那一件

D、寻求老板的意见以避免老板对他的可能的负面评价 正确答案:C 9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正确答案:D 100.ABC理论属于何种学派?()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认知主义 D、行为主义 正确答案:C 101.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正确答案:D 102.真正的真诚是()。 A、完全说实话 B、自我的发泄

C、不等于完全的实事求是 D、通情达理 正确答案:C 103.心境具有()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正确答案:A 104.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105.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过程叫()。 A、印象形成 B、态度 C、首因效应 D、归因 正确答案:D 106.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正确答案:C 107.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正确答案:B 108.小王为人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捷,有朝气,但情绪不那么稳定,有时粗枝大叶。请问小王属于什么类型的气质?()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正确答案:D 109.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正确答案:B 110.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正确答案:B 111.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正确答案:D 112.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正确答案:B 11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正确答案:C 114.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正确答案:D 115.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116.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117.对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人本主义强调()。 A、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 B、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 C、本能遭遇挫折

D、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结果 正确答案:B 118.()被国内外心理学界列为调适个人情绪、治疗心理疾病的首选方法。 A、认知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现实疗法 正确答案:A 119.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A、思维迟缓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 正确答案:A 120.体语沟通是身体语言沟通的简称,它不包括()。 A、姿势 B、谈话 C、人际距离 D、面部表情 正确答案:C 121.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正确答案:D 122.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正确答案:C 123.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D、朋友与朋友 正确答案:D 124.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D 125.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正确答案:A 126.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A、思维迟缓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 正确答案:A 127.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悲痛时捶胸顿足,这是()A、声调表情 B、身段表情 C、面部表情 D、激情表情 正确答案:B 128.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友倾诉 正确答案:D 129.()是人的主要应激源。 A、人格因素 B、应对方式 C、生活事件 D、社会支持系统 正确答案:C 130.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正确答案:D 131.强迫观念指的是()。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正确答案:C 132.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正确答案:B 133.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正确答案:D 134.下列不是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的是()。 A、情绪稳定 B、情绪愉快 C、经常开心 D、喜乐无常 正确答案:D 135.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正确答案:C 136.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正确答案:D 137.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正确答案:C 138.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 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 正确答案:C 139.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正确答案:B 140.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过程叫()。 A、印象形成 B、态度 C、首因效应 D、归因 正确答案:D 141.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悲痛时捶胸顿足,这是()A、声调表情 B、身段表情 C、面部表情 D、激情表情 正确答案:B 142.按照咨询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自身的内部冲突 D、人际关系的处理 正确答案:C 143.良好的心理创伤调节能力不包括()。 A、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阴影 B、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

C、回忆起既往的精神创伤时情绪波动大

D、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正确答案:C 144.当自信心不足时,自己给自己壮胆说:“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这是一种()。 A、强化

B、积极的自我暗示 C、精神防御机制 D、自我安慰 正确答案:B 145.()认为人的不良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 A、认知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正确答案:B 146.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压力水平下最高。 A、高 B、低 C、适中 D、不变 正确答案:C 147.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A、抑郁症 B、精神分裂症 C、强迫症 D、躁狂症 正确答案:D 148.“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尊重原则 B、保持原则 C、互利原则 D、宽容原则 正确答案:D 149.小芳很害怕火,以致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正确答案:D 150.()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 A、红色看起来觉得暖和

B、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C、声音停止后,觉得耳朵里还有其余音在萦绕 D、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正确答案:AB 151.心理状况的三种等级是()。 A、心理正常状态 B、心理不平衡状态 C、心理疾病 D、心理失衡 正确答案:ABC 152.暗示疗法适用于哪类来访者?()A、场独立型的来访者 B、场依赖型的来访者 C、顺从性强的来访者 D、暗示易感性的来访者 正确答案:BCD 153.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 B、驾驭自己的情绪

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 D、调控他人的情绪 正确答案:ABCD 154.心理状况的三种等级是()。 A、心理正常状态 B、心理不平衡状态 C、心理疾病 D、心理失衡 正确答案:ABC 155.怎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猜疑心理?()A、要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

B、用”自我开脱法“暗示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C、不听信流言 D、增强自信 正确答案:ABCD 156.C型性格(癌症性格)如何进行心理调适?()A、充分肯定自己和信赖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 B、当他人的要求干扰了自己和工作或生活时,学会坚决地拒绝 C、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别人的帮助 D、让自己具备一些幽默细胞 正确答案:ABCD 157.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A、他们一定是人际交往中的弱者 B、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他们往往更自信 D、他们一般都很自卑 正确答案:BC 158.日本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是()A、顺其自然 B、清静无为 C、为所当为

D、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确答案:AC 159.情绪的三要素包括()。 A、情绪的主观体验 B、情绪的调节 C、情绪表现

D、情绪的生理基础 正确答案:ACD 160.通常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将情绪的状态分为()三类。 A、心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正确答案:BCD 161.怎样区别理想的自我和纯虚幻的自我?()A、学会区别现实中的真实需求和过去挫折所带给你的失落 B、冷静地估计自己的特长,包括个性特点和职业专长 C、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D、确定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界限 正确答案:ABCD 162.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有()。 A、影响团体凝聚力 B、影响个体活动效率

C、影响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 D、影响个体身心健康 正确答案:ABCD 163.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主要有()A、统计标准

B、临床症状的标准 C、内心体验的标准 D、解决问题能力的标准 正确答案:ABCD 164.社会化情绪主要包括()。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与义务感 正确答案:ABCD 165.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 B、驾驭自己的情绪

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 D、调控他人的情绪 正确答案:ABCD 166.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主要有()A、统计标准

B、临床症状的标准 C、内心体验的标准 D、解决问题能力的标准 正确答案:ABCD 167.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中,()。 A、A代表诱发事件 B、B代表信念 C、C代表行为结果 D、A是引发不良情绪的根源 正确答案:ABC 168.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主要有()A、统计标准

B、临床症状的标准 C、内心体验的标准 D、解决问题能力的标准 正确答案:ABCD 16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A、外貌 B、能力 C、性格因素 D、相似互补 正确答案:ABCD 17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A、外貌 B、能力 C、性格因素 D、相似互补 正确答案:ABCD 171.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 B、驾驭自己的情绪

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 D、调控他人的情绪 正确答案:ABCD 172.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主要有()A、统计标准

B、临床症状的标准 C、内心体验的标准 D、解决问题能力的标准 正确答案:ABCD 173.与接近外界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 A、惊奇 B、兴趣 C、害羞 D、厌恶

正确答案:ABD 174.怎样才能加强对人生事件的预期?()A、心理预期经常化,定期对一段时间的人生事件进行预测和期望 B、事事都可预期,事事都要预期

C、心理预期全面化,在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 D、心理预期应恰如其分,不可随心所欲,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答案:ACD 175.一般认为:“情商”包括哪些能力?()。 A、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B、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 C、理解情绪与情绪识别的能力

D、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正确答案:ABCD 176.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A、心理疲劳 B、一般性焦虑 C、一般性抑郁 D、自我关注 正确答案:ABCD 177.怎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猜疑心理?()A、要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

B、用”自我开脱法"暗示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C、不听信流言 D、增强自信 正确答案:ABCD 178.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中,()。 A、A代表诱发事件 B、B代表信念 C、C代表行为结果

6.5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六

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A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B 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 C 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

D 非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

2.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这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的()

A道统性

B 阶级性

C 刻板性

D专制性

3.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 柏拉图

B 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维多里诺

4.美国学者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A 28%

B 33%

C 38%

D 53%

5.学校的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A 制度文化

B 组织文化

C 物质文化

D 观念文化

6.个体人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规律,心理的发展总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A差异性

B 阶段性

C 顺序性

D 不平衡性

7.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

A 决定性因素

B 辅助因素

C 影响因素

D 引导性因素

8.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

A 情感问题

B 价值问题

C意志问题

D 个性问题 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A 知识和技举为重点

B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C 情商和智商为重点

D 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

A 遗传的相互作用

B成熟的相互作用

C 环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师的相互作用

11.我国《教师法》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 事务员

B 工作人员

C 公务员

D 专业人员 12.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他方面的学习的课程称为()

A 研究型课程

B 基础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实践型课程 13.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布鲁姆

D 泰勒 14.在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中,中心环节是()

A 运用知识

B 引发动机

C 巩固知识

D 领会知识

15.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

A 检查复习

B 组织教学

C 布置作业

D 提问答疑

16.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A 测验的长度

B 测验的信度 C 测验的难度

D 测验的效度

17.有关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二劳劫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都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A 思想教育

B 政治教育

C心理教育

D 道德教育 18.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 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B 导向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疏导原则

19.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一理论特征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 模仿模式

B 认知模式

C 体谅模式

D 行动模式

20.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对()A 时间的管理

B 财产的管理

C 学生的管理

D 信息的管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20世纪以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否定的是教育的(民主化)。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

》 为标志。

4.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

5.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声它有四种基本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6.(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入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8.(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韵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9.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基础上的。

10.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11.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2.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13.(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4.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上,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结合。

15.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直观,二是模象直观。16.教师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1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18.(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1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学校系统

2.民主化

3.普通教育学

4.网络技术

5.理想

6.遗传素质 7.社会实践

8.身体状态

9.全面发展

10.智力

11.人格特征

12.操作

13.教学

14.能动性

15.实物

16.教学大纲

17.分组教学

18.德育目标 19.道德要求

20.自我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3.简述因材施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4.简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与策略。5.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哪些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10分)

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智力的发展是教学无法直接掌控的,而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评析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 2.A 3.B 4.B 5.C 6.C 7.A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D 15.B 16.D 17.A 18.D

19.C 20.C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3.简述因材施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其基本要求有二: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教学;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4.(1)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5.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哪些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论述题(10分)

7.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七

人生是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人一生全部实践活动的综合。2.拜金主义

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或观念,它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3.人生目的

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在人生实践中提出的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是人生命历程的根本追求,是对“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的总体回答,它体现了人的最高社会需求。4.人生价值

指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从人本身的主观性上讲,人是价值主体;从人能创造价值上讲,人又是价值客体。5.道德行为

所谓道德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6.伦理学

1.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伦理学也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7.行为

所谓行为是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8.道德品质

所谓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9.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为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活动。10.环境伦理

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11.生命伦理学

它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应用伦理学。12.人工受精

人工受精是用人工技术将精子注入母体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方法。13.代理母亲

代理母亲,又称“代孕母亲”,指按照委托协议代替别人妊娠分娩的妇女。14.克隆人

它是指用无性繁殖手段制造出与供体细胞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人。15.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16.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指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体现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原则的行为准则 17.公正

公正指为社会成员所认可,保障他们彼此间形成的权利及利益的关系的合理性原则 18.幸福

幸福指个人在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9.享乐主义

是把物质上无止境的个人满足作为享受的全部内容和生活的唯一目的。20.荣誉

荣誉是指社会或行为当事人对于一定义务和相应行为具有的道德价值给予的肯定性和赞美性的态度 二.简答

1.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

享乐主义给人的危害,小到个人,它会导致一个人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一事无成。大到国家,它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腐败没落。2.拜金主义的实质:

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把金钱作为生活的惟一目标 把拥有金钱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

把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

3.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一定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的态度。第二,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4.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联系

第一,在特定意义上为非道德行为,在广泛的范围内往往具有道德意义。第二,道德行为往往是同其他社会行为相伴发生并相互结合的。5.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6.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科学成果

2、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估计

3、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

7.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为人民服务伦理思想的内容

第一,把人民的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第二,发扬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做到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第四、发扬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9.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道德对社会意思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道德在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中有重要作用

10.“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涵义

涵义:一指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方向; 二指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网络伦理建设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四、提高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

(1)三兼顾原则是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三兼顾原则中,个人利益要兼顾。

(3)三兼顾原则中,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为贯彻三兼顾原则,应当对群众进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教育。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2)才能促成社会主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3)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此核心的基本内涵

核心:为人民服务 基本内涵:1.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

2.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3.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我们应怎样去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大学生党员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首要的一条,就是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

二、明确服务的对象

学校里因其特殊的环境,所以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学生多一些,所以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用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服务上。

三、具体如何做

(一)主动关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自己所能热心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为同学服务;

(二)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凡事不可斤斤计较;

(三)身边小事做起,凡有利于社会的都可以做,坚决抵制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态度。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1、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

道德规范的直接内涵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活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是超出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之外的。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至自律阶段。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己的自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道德规范他律性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行为自由,总要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来行动。因此,道德的自由也在于对道德领域里必然性的认识。

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经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2、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

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不简单的等同于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法律义务是法律权利相对应的,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也就享有相应的权利。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并不是简单的相对应的。从结果上看,道德主义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因而,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确实不以获某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并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

强调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强调道德义务的非权利动机性,并不意味着有德的人无幸福可言,并不意味着尽义务的人没有权利可言。只是从主体内在动机而言,并不应以此为条件,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和非权利动机性,恰恰应该用道德主体的幸福欢乐来作为最起码的酬报。因为这才意味着有德的人才有福,无德的人将无福。

此外,“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在语言用意上具有同一性,这种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直接同一,可以看作是道德义务本身的表现形式。这种权利只是要求尽义务,而不是索取。

3、试述道德良心的功能

道德良心首先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下道德判断的能力。如果不听从良心的指导,人们在事后会出现良好的谴责,即自己感到痛心和内疚。

良心能够进行判断,表明良心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我们作出一个判断时,我们总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分析某些具体情景,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在这种意义上讲,良心也具有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发现道德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应否认道德判断中包含着对事实的认知。但对道德判断进行分析,不应忽略了其情感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良心既具有认知成分,也有情感成分。

通过良心进行的道德判断,其主要功能是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作用。良心的调节作用主要在这们三个阶段上表现出来。在第一阶段,即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禁止的作用。在第二阶段,即在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动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

4、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

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认为,行为正当性或责任性的标准在于行为本身或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如遵守诺言,不杀人等,其本身就是正当的,履行它就是义务。而在一种责任,规定条件下的行为,也是一种义务行为,如上帝的命令,这是人权等,其行为的正当性来自于一定的背景条件而不是履行这个行为的后果。

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强调行为正当的标准在于,履行行为时所依托的准则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道德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前后行为在价值立场上不同,因而必然表现出一个人在道判断的逻辑上前后矛盾,这样的行为,也就难说是正当。

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

(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成员而言,其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对于那些在社会处境中处于不幸境地中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坚决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错误的价值观。

(2)目的与手段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在这里,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是统一的。

6、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区别?

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义务论的伦理学诉诸其本身为义务性的道德概念,而目的论伦理学诉诸价值方面的考虑,其不同可作如下进一步区分;第一,义务论的伦理学主张人们应该依据道德原则或义务规范来履行某些行为,把道德行为的正确性看作是因为合乎一定的准则规范,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主张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应主要从后果来考虑,而不是考虑行为过程的合规范性。第二;议务论的伦理学总是提出绝对责任,而且目的论伦理学则提出有条件的责任。第三,义务论的伦理学理论提出形式的或关系的标准,而目论的伦理学则提出实质性的标准。

7、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功利主义可以分为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证一个行为是否正当,而规范功利定义则是根据某类规则来加以确证的,当然这些规则本身又需要经过功利原则来加以确证。对于行为功利主义者而言,正确的行为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产生最大功利的行为。但是行为功利主义没有将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事情的复杂加以充分的考虑,对于许多行为的结果,特别是间接后果是我们难以判断的,因此根据行为功利主义一是容易产生差错,其次是计算在某些情况下,将变得非常困难。

规则功利主义者强调规则在道德中占有核心地位,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它认为,这些规则之中的每一条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普遍地遵守这些规则会比遵守任何可以替换的规则能产生更大的功利。功利主义经常要受到如何比较。计算和确定的问题的困扰,它也不能为如何防止不正义的分配提供有力的防范,但它确实又具有单纯明晰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是足敷应用。(《伦理学是什么》何怀宏,P72)

8、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

元伦理学是一门以语言学和逻辑学为依托来研究道德现象的逻辑分析科学。元伦理学在诸种道德现象中仅仅抓住道德特有的术语和判断,从而把道德的语言与逻辑问题当作自己全部或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借助于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对道德进行纯形式的分析研究。其基本特征如下: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元伦理学家认为,道德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伦理学在逻辑和语言方面的混乱,伦理学要摆脱危机,只有向语言学和逻辑学求得方法论的帮助,以逻辑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纯粹逻辑的分析方法,不涉及这些概念,判断及道德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

(2)“科学主义”的“中立性”和“超规范性”。元伦理学最根本的宗旨和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伦理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所谓的“中立的”,“超规范”的“科学的”伦理学。在元伦理学那里,科学的伦理学只能是反对道德进行语言逻辑分析,不制订任何道德规范,也不提倡任何价值,而且对任何道德规范、价值标准都采取宽容、容忍的态度,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元伦理学仅仅关心道德语言本身,过分热衷于探索道德概念最恰当的定义和道德判断的科学性问题,但避而不谈道德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之类更为重要的问题,不仅不提供而且反对提供给人们行为以正确指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和伦理学丧失了其实际的价值,丧失了它所特有的约束作用和导向工能。(《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京大学出版社P23)

9、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规范伦理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理论形式:⑴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即道德价值问题;⑵关于道德上的应当问题即道德义务问题;⑶关于做人的标准即道德品德问题,据此可以把规范伦理学分成价值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⑴价值论主要探讨的是道德善恶即道德价值及其标准问题,义务论着力研究的是道德义务或道德规范问题,德性论重点阐发的是人应该具有的秉性,品质或品格即道德品德问题。

⑵在同一规范伦理学体系内部,三者是有机联系的。如果说价值论和义务论侧重于行为或原则的善恶,那么德性论则更为重视那些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为者本身;如果说道德义务是道德善恶一般标准的具体化,那么道德品质则是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规范在行为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凝结。(《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P29)

10、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情感主义衰退后,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

⑴直觉主义的一般意义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观点:它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intuition)来把握。一般认为,是摩尔开创了语言分析哲学的直觉主义流派,而西季威克则是摩尔及追随摩尔的传统的先行者。摩尔认为,近代功利主义把“满足欲望的东西”或“快乐”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看成是善,从而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这是因为他们力图以自然属性的事物事给善下定义。摩尔批驳“自然主义的谬误”,从而提出他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在摩尔之后,普里查德、罗斯等人发展了摩尔的直觉主义观点。

(2)情感主义是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它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在情感主义的伦理学家中,艾耶尔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艾耶尔的基本哲学立场是逻辑实证主义。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3)普遍规定主义。黑尔是元伦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一般认为,黑尔的规定代表着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黑尔以他独特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道德语言、道德判断、价值词语、道德思维等重要的元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他的普遍规定主义的道德理论。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表明了元伦理学的质的突破。它从元伦理学的路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得他的伦理学具有向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征。(大纲P503)

11、试述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和探讨的主题之一。他认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描述性的,主要用来记录、澄清或交流信息;二是能动的用法,其目的在于发泄情感、产生情绪。在史蒂文森看来,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情感性功能。道德概念的主要意义是情感性意义。那么,当我们用这些术语、概念构成某种道德判断时,就绝不是仅仅在用它们来描述,记录或揭示事物的现象或其本质性规定,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它们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史蒂文森认为,道德判断的主要用途,不是指出事实,而是创造影响。道德判断不仅具有表达判断者的情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引起、改变、接受判断者的情感、态度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判断来影响他人的道德态度与情感,使之改变或增强。(大纲P505)

12、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1)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表现,而是与他人意志有着联系的行为。

(2)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道德人格内外两个方面的体现。成熟的道德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为道德品质的定性化与道德行为的习惯化。道德品质不是人的个体生理特性,而是体现一定社会或某种理论所要求的道德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3)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密切的。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铸成。一般而言,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第二,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在道德主体那里,是内外统一的。第三,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更突出地体现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之中。

(4)一般而言,善良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善的行为,而恶劣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恶劣的道德行为。但是,在实际道德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的情况。一个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偶然性的不良的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因为道德主体的某个行为,一时的表现就否定了他的整个的道德素养或道德品质。因为一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整个的人格,他的道德品质的本质。明确这种偶然性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对于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大纲P563)

13、如何认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1)“知”的两种涵义。理智与行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这里的“知”,一是指关于对象、事物、关系的知识。但是还有另一种“知”,这就是作为道德行为的“知”。道德行为的知,主要是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知识。

(2)应当之知与行为。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应当”的行为,所谓出于“应当”,就是按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对应当的认知,是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没有对“应当如何”的认知,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无知或半无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但是,有了知,也不一定会产生行。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动力就是行为者自己的选择。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志与行的关系。

(3)知行的辨证统一 道德之注重自觉、认知、仅仅是因为它能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认知,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实行,那么这种认知再正确,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

14、论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

首先,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自己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

其次,道德品质的形成又不仅是与认识过程有关,而且与道德意志有关。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控制与持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它们都属于意识领域。如果离开了实践,道德品质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只有在道德实践中,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并得以巩固下去。道德品质得到巩固、成熟、从而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

15、论道德冲突。

(1)道德主体的内在冲突的特征。所谓道德冲突就是行为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义务、职责、使命之间的冲突,是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在主体身上的矛盾冲突的体现,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不同要求之间的冲突,这种道德价值冲突把行为主体推向两难境地,强迫人作出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

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道德主体,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道德角色,承担着不同的道德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它总得要牺牲某种它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2)主体内道德冲突的形式。道德冲突表现在个体行为主体身上,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由于社会或他人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不一致时,所引起的该角色内心的矛盾。二,由于个人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三,多种责任义务在一个主体身上的冲突。当然,要作出选择,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且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境界。(3)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冲突。社会价值冲突还表现在一个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4)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如对立阶级之间的道德价值冲突。

16、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

(1)意志自由从消极意义看,就是先天的不正确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就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能力,是主体具体的,现实的自由。

(2)意志自由是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前者指意志是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自由代表着意志中的普遍规定性,反映着普遍的规范。道德自由就是主体行为体现着普遍性的成分。而后者是指:意志作为主体个人的意志,意志活动在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使其目的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把主体内要求变为客观要求而使之统一起来。

(3)意志自由的上述特性充分表现在人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出于责任、义务、和良心而作出自由选择的活动上。

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首先表现为主体的认识能力。道德生活必然存在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深刻理解这种利益关系中包含的客观必然性,就为道德选择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又表现为主体的选择和决定能力,主体不仅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择善与恶。

然而,道德认识只是意志选择的前提,意志是现实中的意志,它是受现实利益影响的,要通过意志自由实现道德自由,使知行统一,还必须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境界。

17、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

普遍的规定主义用黑尔的话说,就是一种普遍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是普遍的)与规定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在任何典型的情况下都是规定性的)结合。黑尔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实际使用功能和意义的差异性,而“道德语言是最重要的用法之一便在于道德教导之中。”这一特征决定道德语言有一种特殊的“规定性”,属于规定性语言一类。道德判断应具有规定性和描述性的双重意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行为,只有当它具有规定性或命令力量时才能履行这一功能。同时,道德判断要完成自身的调节功能,还必须使自身具有普遍化的特征。一种道德判断表达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必须兼备普遍必然性和严格的规定性的双重品格,才能实施其实际的功能。“可普遍化性”即是指在理性(逻辑规则)的基础上可以使道德判断达到普遍化的实现。

18、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

社会评价与自我表现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内外两方面,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1)自我评价 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我认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行为当事人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由于道德评价是一种价值评价,它总是同评价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着重要关系。道德上自我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总要受自己的利益、感情等影响。因此,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要使“我”能够站在他人、整体或社会这个立场上,从他人、社会或整体的利益出发,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因而,道德上的自我评价,主要就是主体把自己的某些道德行为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对照。

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良心“扮着特别重要的角色。”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良心”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种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导向。因而,提高“良心:在自我评价中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在善恶选择、行为指向、境遇取舍、自我控制等方面,为人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2)社会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等形式。

社会舆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和个人总是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人的行为和品质发表各种议论、看法和意见,表明自己的倾向态度和褒贬情感。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的特征,因而,社会舆论对于形成某种社会道德气氛,无形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社会群体的传统习俗往往揭示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认为值得尊重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态度。对于传统和习俗的遵从,已被人们视为不言而喻的常规,它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有力的约束作用和评价作用。社会评价是一种外在于于个人的评价力量,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凡是有人的地方,任何人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舆论和传统习俗的支配和制约,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它们的约束和激励,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他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各种评价活动中去

(3)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关系

①两者是道德评价的不同形式,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社会评价主要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力量,对行为主体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而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良心的作用,来认识、评价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因此,强有力的良心较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就其可能达到的深度,自我评价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考察人的欲望、动机、意图、观念等等,并对此作出评价。诚然,社会评价也能考察和评价人的动机,但却没有内在评价这样直接。在广度方面,自我评价优越于社会评价的地方,就在于当个体独处,无人在场时,也能发生作用。这是社会评价所不能比拟的。

②两者又是一种统一的关系。自我评价的准则和标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化,这种内化正是借助于社会评价的形式得以实现。据此也可认为,个体对自身的内在评价也反映着社会的评价。

19、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善与恶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范畴。一个行为或事件的道德价值是借助于善恶范畴来表达的,所以善与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分析善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也就是分析道德评价的统一问题。

(1)善恶标准的绝对性 善与恶这对范畴所表明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或者说,善的即是道德的,恶的即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善的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而恶的,也就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而行为具有普遍性意义,也就是自我的利益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超出了自我的利益,从而体现了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要求。从主体的立场来看,凡是有利于自己或社会的行为,都称之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因而,善恶是具有一般性内涵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2)善恶标准的相对性 ①善恶不仅具有一般性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的内涵。善和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②善恶的相对性还表现为评价善恶的标准的多样性。如阶级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标准等便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并不必然否定确定性的标准。相对性是与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性总是和一般性相对而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

20、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

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是关于社会历史事件评价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问题。就一般而言,两者是一个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1)从总体上看,两者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实践精神的体现。两者所依据的,是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内在价值尺度,通过这样两种评价,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趋向价值理想态(善或至善)的作用。因此,对于两类评价共同指向的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评价本身,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应当是一致的,是没有根本冲突的。

(2)就具体的社会历史时期而言,两者却呈现出背反的情况。恩格斯经典地论述了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背反,认为:第一,恶是是社会发展的辩证否定环节,从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立场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恶”的。第二,恶是道德生活内部的否定性要素,就它作为恶而言,它既可能与一定时期的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也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共同生活的起码准则不相符合。

(3)另一方面,即或以恶为动因的社会进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应当具有善的成分。道德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虽然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出背反性,但在深层次上却是内在的统一的。所以二者的冲突、差异、矛盾、对抗、背反都是暂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其统一、一致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1、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

(1)康德的动机论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最著名的动机论代表。在动机与效果的问题上,他明确主张,对一个行为的评价依据,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他认为,一个行为,只要是从善良一直出发的,无论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也不论其是否产生效果,都不能使它的道德价值因之而受到任何影响。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是出于尊重道德规律的一种必然性

(2)对康德动机论的评价 康德强调要把出于责任的“善良意志”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确实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认识到了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的区别,基本上弥补了以往历史上动机论的许多缺陷,把动机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康德动机论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强调“善良意志”是出于责任的,又强调为实现这种动机的一连串行为。善良意志的因其主观性而导致的不能证实性,是康德的“善良意志”在道德评价上的致命弱点。

康德的动机论,在道德评价上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这就是一切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论其效果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善的。康德特别憎恶并反对那些从利己主义出发的把个人幸福作为判断善恶标准的伦理学说。康德并不一般地反对幸福,但他把幸福从属于“善良意志”,并认为,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和尽了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后,人们感到的那种欣慰才是真正的幸福。

22、论动机与效果的辨证统一观。

(1)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动机和效果是道德评价的根据。所谓动机,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所谓效果,则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一系列的行动,给社会或他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

(2)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错误。以康德为代表的动机论者强调,评价行为善恶的根据是或主要是行为的动机,而不管行为的效果如何。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效果论者认为只有行为的后果才是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根据。以上两种说法都把过于复杂的善恶问题简单化,因而是错误的。

(3)在实践基础上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要正确解决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必须了解动机和效果的善恶在行为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复杂曲折的关系,而达到对立统一。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来认识。

首先,在道德行为总体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或相一致的。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某一种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某种动机的支配所造成的。某种动机引出某种后果以后,这种后果又会强化人们原来的动机,或激起人们的新的动机。

其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着复杂差异和矛盾的统一。这就是说,从每一个具体行动,或某一行为过程的某一阶段来看,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有动机和效果一致;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等几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总体上承认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同时,又应当看到这种统一是包含各种差异和矛盾的。

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这种过程性,是与社会和个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或者说,是由社会和个人实践的过程性所引起的。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由此及彼的桥梁。因而,动机和效果之间任何性质的统一,也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总之,在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上述基本观点,不仅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论”和“效果论”相区别,同时,也为人们处理道德行为种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答案来源:罗国杰《伦理学教程》P389—391)

23、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有人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分析一些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分支。有人则把它定义为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学问,是一种使伦理智慧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的智慧,还有人强调应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研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规范去分析解决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应用伦理学应当有它自己的学科特性,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应用”某种成熟的理论观点。总的说来,应用伦理学是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对伦理学所提出的挑战,它是二次大战后民主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新型伦理学的研究类型。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涌现的紧迫伦理道德问题,从现存的各自立场出发,通过理论性的话语或交谈,以期达到一种理论的共识或最终无可争辩的基本原则。应用伦理学就是这样一种话语交往平台。应用伦理学主要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行为关联,如国际关系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性别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等。(《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哲学学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记载,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曾在三个意义上使用:①人是宇宙的中心;②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③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坚持人类是一切价值的焦点,一切价值例证都可归结为对人类价值的贡献,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充其量只有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又可分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个人感情意愿决定价值,以感性的意愿为价值参照体系,关心人的需要价值,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体有人类需要的价值,来评价这种人类偏好的客体,并检验该客体是否能为人们感性的意愿提供满足。他们的利益表明,他们利用自然界,只能采取索取的方式。在其价值体系中,不存在对个人感性的意愿的检查。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理性的意愿的活动结果,理性的意愿有两个要素:一是感性的意愿;二是对感性的意愿过滤的评价体系。这种对感性意愿的评价有两个伦理根据:①选择某种世界观或某种哲学观念并创造一种相应的价值判例,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②人类的经验是建构价值的基础。因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认为感性的意愿有价值,而且也认为用更合理的意向评价和取替感性的意愿的价值形成过程也有价值。无论是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共性在于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都否定把内在价值赋予非人类自然,都只承认自然的工具价值,其差异性在于这种工具在类型上的不同。(叶平著,《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64页)。

25、试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首先,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各个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有许多内容是互相通用的。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应从其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中去寻找。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道德规范所谴责的。第二,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在阶级社会里,同一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归根到底,都旨在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秩序范围。某些行为不能够和不便于进行法律制裁时,便采用道德手段来加以理解。道德不能加以调节,就需要进行法律裁决。第三,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法律规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它的实施是强制性的,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应当遵守,它的实施是不带强制性的。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总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规范。

(2)在认识功能上,两者有区别,法律是从被奉为国家统一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愿望出发,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道德并不都是作为统治阶级意志。法律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必须经过国家机关的批准,道德则可以自发地做出相应的反映。另外,法律主要是确认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道德对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既可能表示认可和赞许,也可能表示鄙夷和谴责。道德还往往表现对过去时代的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依恋和尊重,以及对未来某种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3)道德和法律在调节功能上有不同特点:

首先,它们凭借不同的力量来实现,法律所凭借的是有组织的惩罚机关和系统的惩罚措施;道德则诉诸于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良心。其次,二者调节的社会生活范围不一样。法律只能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对危及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干预。道德不仅要干预法律范围的行为,而且干预法律不能触及到的行为,一切与他人、社会有关的行为。第三,二者对同一行为的态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法律所要惩罚的行为,道德上既可予以谴责,也可能予以认可或赞许。最后调节的形式上各有特点,法律调节一定要专门的机构来实行,而道德调节则由每个社会组织、每个人来实现。(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26、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联系紧密。(1)政治变革和道德发展相互促进。道德领域内的重大冲突常常是政治变革的前奏,而重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又是道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政治关系制约着各种道德体系的社会地位及其某些行为规范,而不同道德体系对当时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的巩固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3)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相互影响。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对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而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对于一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路线和政策的实施也有相当的影响。(4)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相辅相成,政治觉悟高的人,道德境界往往也比较高,道德境界高的人,政治觉悟往往也比较高。

道德与政治想比较而言,它们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不同。政治主要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关系,道德则不仅反映对立阶级或势力之间的关系,它还反映个人对他人,特别是从个人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这个角度加以反映。它们反映的途径和程度不同。政治是经济关系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并建立国家制度和各种政治设施,保障新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而道德则只能通过对当时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谴责或赞许,来间接表明当时生产关系的状况。政治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总是直接运用国家机器,或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往往是强制性的。相反,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干预,则主要凭借舆论、教育和示范等,不是强制性的。政治的干预往往是直接而迅速的,道德的干预则往往是缓慢的。(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1、下列哪些关于道德起源论观点是错误的(ABC)。

A、道德来源于天 B、道德是根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 C、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D、物质利益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E、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一切道德根源的企图。

2、下列否定到的社会作用的代表人物有(BC)

A、孔子B、老子 C、庄子 D、孟子 E、墨子

3、道德教育的过程是(ABCDE)。

A、提高大的认识的过程 B、陶冶道德情感的过程 C、锻炼道德意志的过程

D、确立道德信念的过程 E、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4、一般可以把道德境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境界(ABDE)。

A、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B、公私兼顾的道德境界 C、悲观虚无的道德境界 D、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E、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5、历史上人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始终争论不休,下列观点哪些是正确的(ACE)

A、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B、道德是一种善良意志 C、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体系

D、道德是一种绝对理念 E、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6、下列哪些观点符合道义论(CDE)。

A、立足于道德他律 B、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效果

C、立足于道德自律 D具有理性主义特点 E、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动机

7、道德评价有(ACDE)的作用。

A、评判作用 B、强制作用 C、教育作用 D、调节作用 E、导向作用

8、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是(ABDE)。

A、个人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B、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 C、注重人的快乐质量

D、快乐就是最大的善 E、增进个人利益和幸福就是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和幸福。

9、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是靠(ABCDE)来实现的,不是靠强制的手段。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宣传教育 D、新闻媒体 E、传统习惯

10、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ACE)的总和。A、原则规范 B、价值观念 C、行为活动 D、理论体系 E、心理意识

11、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有(ABCDE)。

A、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 B、肯定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D、重视与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E、倡导“博爱”、“公正”的义务

12、美德论主要代表人物有(AC)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麦金太尔 D、普里查德 E、卢梭

13、道德评价的方式方法主要有(ACE)

A、社会舆论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内心信念 D、法律法规 E、传统习惯

14、当代中国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BE)。

A、社会地的高低 B、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程度 C、人际关系的好坏 D、拥有财富的多少 E、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15、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认为(BCD)

A、义利是绝对对立的 B、义利是统一的 C、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D、见利思义 E、复杂性

16、道德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CE)。

A、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原则、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B、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个体道德心理上的冲突。D、不同国家和民族道德体系之间的冲突 E、不同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之间的冲突

17、动机一般可以划分为(ABDE)

A、利他的动机

B、一般利己的动机 C、不损人也不利人的动机 D、损人也不利己的动机 E、损人的动机

18、道德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BCD)。

A、量化原则 B、权重原则 C、等级原则 D、优选原则 E、价值原则

19、元伦理学可以分为(ACD)三大派别。

A、价值论直觉主义 B、存在主义 C、情感主义 D、语言分析 E、功利主义 20、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ABD)

A、对经济动机的论证 B、对经济技术的论证 C、对经济规范的论证

D、对经济制度的论证 E、对经济形势的论证

二、简答题 人生价值观及其含义

所谓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观念,反映了客体的人的社会行为与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西药的肯定与否定关系。如果客体的人的行为能满足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那就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应该否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深层次的、核心的地位,对主体的行为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2、在价值体系上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支配。这一概论不是比较确切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最核心的价值标尺定点,从实质上看,它与利已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亲缘关系。个人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为理论基石。世上不存在先验的、抽象的人性,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是人性最基本的特征。其次,它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指南,科学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及其发展机制,实践性和社会性是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再次,它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实践目标。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正的含义和主要原则。

社会公正本质含义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主要原则: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 效果论。

与“动机论”相对,是一种片面强调效果的道德评价理论。该理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效果,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无需考察动机,只要看它的效果。效果论者重视在道德评价中考察行为的结果,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否定了动机的考察,把原先只有在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确定的品行善恶,分割为简单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动机,陷入了把行为效果直接与品行善恶相等同的歧途。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爱国主义基本要求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义:爱国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种具有巨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民族精神,是调整个人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道德规范。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在完善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为最高理想、以正义的合理性为基本视角的义务论伦理学。他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平等自由的原则。二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第一个原则优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

确立道德标准的基本原则。

道德标准是道德选择的依据,是道德行为的原则,是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其一,道德标准要确立主体为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的尺度。“其二,道德标准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科学化原则。合理的道德必须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适合特定时代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与趋势。第三,普遍化原则。其一,道德标准内容上的普遍性。其二,道德标准对对象的要求和规范的普遍性。内心信念及其作用。内心信念是人们的一种道德自觉表现,伦理学意义上的内心信念,主要是指道德信念;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行为在善与恶、正当与不当之间作出选择,在评价上进行判断。个体内心信念的道德评价,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道德认识的深化,也是行为个体最重要的道德评价。

内心信念以内在法则、内在权威的方式来”裁决“自身言行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作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检讨,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或悔改意愿。

道德修养及其基本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再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道德活动的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转变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己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一 人们道德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是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 对照完善等一系列的道德实践过程.二 经过长期的道德培养后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境态.道德选择的涵义

答案、评分标准: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从根本上说,道德行为选择是人类对利益的一种自我让度,是精神自律的表现。在人类道德领域中,没有选择就没有道德活动。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辨析题

1、慎独为入德之方。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说明个人与集体是辩证统一的双向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不能离开集体利益来谈个人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来谈集体利益。真实的集体把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于自身,它是一种人的“自由联合体”,真实的集体绝不是个人发展的桎梏,而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一个有德行的灵魂是幸福的。

说明人的幸福是与道德相关联的。

1、对一个道德境界比较高尚的人,德性虽在物质上、肉体上没给自己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好处,却使他获得了道德愉悦,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2、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毕生为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想,就能够在为之而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3、一个有德行的人,它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建立起长久稳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的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得以施展、获得成功和幸福。

3、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某一客观对象的带有主导性或倾向性的评判或议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借助于先进的媒体,社会舆论在道德评价的意义将越来越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基本道德原则和要求的行为,进行鉴赏;第二,对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则进行谴责,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上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风气。

4、在现代社会,“商人追求金钱和财富不再是罪恶,而是上帝赋予的天职”。答案、评分标准:正确。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动机建立在求利的基础上是合理的。伴随社会变革,人们在经济动机评价的道德观念将经一步解放,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为“不道德的、不正常的”经济动机以逐步转为正当的。市场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动机的合法性被得到了肯定,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在事实上已得到了可定和鼓励。

5、“慎独为入德之方”

“慎独”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 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6、人拥有了金钱和财富就拥有了幸福

这个观点的是错误的。它对幸福真正的含义缺乏正确的了解,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内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极限,是人追求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人生价值得到肯定时的满足或是创造力得以实现而获得的一种心里体验。幸福是由健康 长寿 财富 心灵的宁静 爱好 美德 思辨活动等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不一样,但金钱和财富却不能代表幸福的全部.幸福的价值标准有六个维度.感性的 理性的 物质的 精神的 个人的 社会的 四,论述题

1、论述道德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人们接受和遵循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品质,使道德的原则规范成为人们内心的个体准则。(1).道德教育内容的广融性。在内容上包含各种道德关系的要求。(2).道德教育环节的同时性。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道德教育起点的多端性。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因人因时选择最亟需解决又最能奏效的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4).道德教育进程的重复性。要使一个人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性劳动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迸行长期、反复地教育。(5).道德教育效果的渐进性。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6).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2、阐述社会公正的内容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所有的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每个人在生存权和发展权上的平等。公正的基本涵义——均衡与合理。均衡与合理,即在处理人与人只见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

(1).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位发展的基本理念。

(2).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

(3).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所差别的分配,也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原则。

(4).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或称校正原则)。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于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使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率,实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正常运转。

3、运用道德选择理论论述

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仅需要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而且又在道德冲突中进行。有时需要为国家利益而做出必要的牺牲。

道德是外在于人、内在于心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规范,因此,在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遵循经历着由他律——外在于人到自律——内在于心的阶段,体现了道德行为的主体意志自由由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相应地,道德行为选择自由也有“被动性自由”和“主动性自由”两个方面。被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个体在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的事情时,遇到外来的、体现社会群体意志的道德规范的阻碍,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而放弃或改变自身愿望和兴趣,从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行动似乎是“被迫的”,因而也是“不自由”的。行为主体不管是否自愿,最终能够自觉地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行为选择,从而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主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行为主体主动克服各种力量对自身行为的牵制,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选择。因此,主体在社会道德面前不是被动地顺应、服从,而是主动地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进行自由的选择和采取自由的行动。行为主体能够凭借高度自觉的道德认识、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战胜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障碍,最终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积极主动的道德自由。

4、运用所学的伦理学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材料1: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位姑娘请求林肯总统为他开一张去南方探亲的通行证。林肯说:“那你准是个北方派,可以去那里劝说你的亲友。”姑娘说:“不,我是南方派,我将去鼓励他们坚持与你战斗,不要悲观失望。”林肯不悦。姑娘镇静地说:“总统先生,我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诚实的林肯的故事,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学林肯,一辈子不说谎。我当然不能为了要获得一张通行证而改变自己说话做事都要诚实的习惯。”林肯觉得姑娘言之有理,不仅答应给她开通行证,还在一张卡片上写道:“请让持本卡片的姑娘通行,因为她是一个信得过的姑娘。”

材料2:陕西咸阳蓝马啤酒厂是2000年成立的,因为当时生产的啤酒口感不适合陕西人口味,工厂一直亏损。2002年底,多数蓝马啤酒经销点出现产品积压、啤酒过期的问题。当时厂里的账面只剩下30万元,职工工资可能发不出来,买原材料都有困难,在镇种情况下,工厂还是下决心,先给经销商退货,销毁了30多万元的过期啤酒。厂里的损失很大,但也维护了工厂在经销商中间的信誉,为下一步的销售打开了局面。渡过难关之后的蓝马啤酒,充分考虑到陕西人的口味特点,生产的啤酒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更得到了广大经销商的鼎立支持,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4个多亿,企业开始赢利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既真诚、诚实;信,既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是一种规范,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诚信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处事态度和大公务实的道德观念。诚信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诚信是一种品格。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保证自己获得真正利益的根本。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拥有良好信用,能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给企业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对于一个国家,诚信是立国之本;对社会而言,守信则能够使社会人际风貌得到改善,提高办事效率,是社会交往成本下降。诚信首先是避免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神会发展的一种道德资源。

5、道德选择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在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自知性。所谓自知性,是指行为者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也指行为者在行为之前就有对人我、己群关系有所认识,明白其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的影响及后果。行为者的动机和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并且能够为其行为承担一切道德责任。

(2)、自主性。自主性是指行为者在自知基础上所进行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并非出于强制的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行为者主体精神的自律,是自己对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为。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在行为者本人为其所为,非其所非,而且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行为主体不是根据内在的道德动机和个人意志而自觉自主地行为,他的行为则不属于道德行为。

(3)、自择性。道德行为是经过行为者比较鉴别、思考反省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因而自择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在同一道德环境下,人们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起码有”做“或”不做"的两种可能,但究竟如何取舍是行为者自己所决定的,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强迫。

(4)、相关性。凡是道德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集体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总之,道德行为是出于明确的目的和本人的主观意志的,是指自知、自主、自择地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集体的行为

6、述社会公德基本内涵和特点。

所谓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为社会中每个成员所应当遵循。

公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立法并要求全体国民或公民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五爱”。(2)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公认的公共生活准则。

上一篇:放射医生年终总结下一篇:公司年度股东大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