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2024-09-1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精选12篇)

1.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一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1105051殷永顺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及繁荣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文化艺术产业;二是图书出版产业;三是电影电视产业;四是传媒集团产业;五是音乐唱片产业;六是旅游游乐产业。总体而言,当今世界上,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顶峰,他国难以望其项背,其文化产业如此强盛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产业意识高。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洞察到文化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创造力,利用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目前,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每年在700亿美元以上,美国艺术产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业总产值,美国的音像产品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的40%,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美国影视业、图书业、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建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控制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销售网络和众多的电影院、出版物机构和连锁店。而就中国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还没有把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认识不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文化的产业意识不强,极大地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广。同其他产业一样,当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越发凸显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加以开发和扶持,才能发挥出产业效应、创造价值。由于美国一直倡导宽松自由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因此,美国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广,包括个人、私营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其中个人和私营企业投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1997年,美国仅在艺术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的资金注入就高达175.83亿美元,而同时期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总资金投入仅是1.22亿美元。《泰坦尼克号》的总投资近2亿美元,但它的全球票房却高达18亿美元。由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等多种资金渠道,美国文化产业资金来源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更显多样化。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政府资助。

文化资源转化率高。美国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本身的文化并不厚重。然而,美国文化产业能够覆盖世界各地,其文化企业能够成为世界文化市场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是与其极高的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分不开的。美国文化产业利用极其雄厚的资金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每年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此源源不断地给美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确保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竞争中的龙头老大的地位。例如,2008年由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这部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在全球取得了6亿多美元的票房。这表明美国文化资源转化能力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

另外,美国通过影视、音乐等媒介形成一定的“文化印象”后会很快地发展其配套的附加产品及服务。比如,美国好莱坞大片给我们带来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电影人物、电影场景。针对这些电影人物、电影场景,美国能够推出众多的玩具,生活用品,甚至旅游景点。例如:位于洛杉矶的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等等。这些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相关的文化产业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也进一步宣传了这些电影,卡通本身,使其更具文化的“沉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地城市面向世界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科技转化快。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表明,高新科学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带来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占出口总量的很大份额。技术得以成功转化并加以有效利用是美国文化产业取得巨大进步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版商和音像产品生产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销售平台,销售收入激增。同样,迪斯尼通过技术转换,年收入由85亿美元上升到225亿美元。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运用,正全方位地影响着美国和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电脑特技已成为美国创作的主流,是确保票房满座的最大卖点。同时传统的媒体也在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不少报业集团逐步走向衰退,而网络版成为阅读新闻的主流。由于美国报业市场程度较高,所以转化起来非常快。

营销策略新。美国一直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使他一直在市场开拓中独占鳌头。其“海外市场开拓”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起初,美国文化产品主要是拉动国内消费,满足消费需求。当国内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美国扩展海外市场以求获

得更大的利润。1980年,美国电影业收入的70%来自国内票房,开拓海外市场后,美国海外票房年增长率为6%~7%,目前美国国内票房只占总收入的35%。美国营销策略的成熟不仅体现在开发海外市场,他们对市场调研也极其重视,从而为市场开发提供决策借鉴。

创新意识强。仅200年的发展历史不能让美国形成自己的文化,其文化底蕴并不深厚,这就注定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失去了自身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得以长存的保证。美国借助其他国家的悠久历史,靠着创新,打造出一个个新的形象,抓住市场机会。

政策很宽松。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在美国联邦政府中的15个内阁级部门,没有一个部门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无为”和“零管制”是美国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执政原则。“无为”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完全无所作为,放任不管。相反,政府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环境的同时,提供了各种软硬件支持。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重要的独立政府机构,如人文与艺术国家基金会(NFAH)、人文与艺术联邦委员会(FCAH)、博物图书馆协会(IMLS)纷纷成立,直接出台各种支持性政策,为文化活动或生产提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美国政府提供的优越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支持,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专用款项,定期拨付给各个独立机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税务减免,对那些投资或捐赠文化产业发展的私人或企业,政府将减免部分税务。基于此,美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43%来自个人或企业;三是吸引文化人才,美国政府一直对文化人才开启绿灯,1990年,美国成功引进来自苏联的10万文化精英人才,其中3万人定居美国,1 500人对美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二

1中国茶道文化概述

作为茶文化故乡的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现在璀璨的东方文化。众所周知,茶道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其以茶为载体,通过茶礼、茶规以及茶艺等具体茶事活动,传达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集人文性、思想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通常而言,中国茶道主要包括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而茶道文化则是从茶道六事中衍生出来的,品茶人通过煮茶、饮茶以及论茶实践过程,来认识自我,感悟人生,“因茶而悟道,因茶而觉悟”。作为茶文化的内核所在,茶道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其对于个人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具有良好的补充性意义。同时,茶道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对于个人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茶道文化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2.1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境界

茶道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可谓集优秀传统文化于一身。因而,其也蕴含着浓厚的德育教化气息。儒家的“仁爱礼义”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佛家的“慈悲济世”内涵对于小学教师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性意义。这些融入了道德、伦理和哲学理念的茶事活动使小学教师在实践中感受茶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提升其道德修养。陆羽在《茶经》中阐述道:“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正所谓“以茶修心,以道为人”,茶道文化的研习将会使小学教师更加安于乐道、不争不抢、不骄不躁,以一颗朴实从容之心对待本职工作。此外,质朴的茶道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当前小学校园的浮躁之气。

2.2促进小学教师知识框架向多元化发展

茶道文化不仅汲取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而且也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美学等文化知识,文化底蕴异常丰富。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能极大地促进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其囊括的自然、文学、历史、艺术、音乐等文化思想对于小学教师的学识与视野具有开拓性作用。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茶诗、茶画、茶故事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根据茶壶、茶皿、茶具知晓艺术美学知识;凭借茶乐、茶戏、茶歌、茶舞等认识地域文化和民风世俗。因而,茶道文化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着实是一本“知识百科全书”。小学教师在习得了茶道文化的实质内容后,可以运用自如地向学生进行输出性讲解,历史地理文学典故信手拈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无形中推动茶道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茶道文化的借鉴措施

3.1以茶道文化平衡知识结构体系

随着小学教师分科的专业化发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匮乏,专而不全深而不广。很多小学教师都只注重某一特定与自身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基本人文知识的修炼,进而导致了教学知识片面化,从而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而包罗万象的中国茶道文化则能很好地弥补小学教师知识不足这一缺陷,其可以从茶道文化的基本理论着手对茶道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蕴含的历史人文故事,寻找其潜藏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学识修养。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茶事实践来增强其对茶道文化的感知度,积极参与相关的茶事体验活动,从真实的生活中了解茶道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主动与茶道文化专家和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茶道文化的奥妙之处,逐渐构建完善的教学知识框架体系。

3.2借茶道精神增强自身思想素质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有些小学教师以教学任务轻松、教学内容简单为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中懈怠教学,备课太敷衍,讲课不认真,对于教学更是草草了事。更有甚者,某些小学教师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明里暗里要求家长送礼送红包,完全摈弃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而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瑰宝———茶道精神,则能即时清除小学教师脑海中的粗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涤荡小学校园的恶习之风。因此,一方面,小学教师应该加强对茶道精神的学习,以茶道精神的基石为切入点,对茶道精神进行系统性钻研,以“怡、清、和、真”的茶道精神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应该深谙茶道之精粹,将其融入到工作中,以淳厚笃定之心兢兢业业地工作。

3.3用茶道内涵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不仅科研意识淡薄而且科研成果较少。很多小学教师都缺乏科研意识,也无心在科研上有所建树。但殊不知,科研能力也是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能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创新学习能力的退化。因而,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而被寄寓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茶道内涵,对于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将发挥前瞻性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应以茶道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奋发动力,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时,谨记茶道文化的核心思想,将其化为科研工作的原始潜能,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科研中。当然,小学教师也可以从茶道文化中获取科研灵感,搜集科研素材,多角度多方向地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结语

茶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的闪耀明珠,其根植于我国优秀文化土壤之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历史之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产物。而近年来,茶道文化却日益没落,茶道精神也日渐流失。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朴实隽永的茶道文化犹如一座灯塔为迷茫的现代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因而,浩荡清朗的茶道文化可以有效改善小学教师的平庸怠倦之习,促进其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简而言之,茶道文化对于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平衡、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谷飞.中华茶文化在中学的推广实践及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24-30.

3.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功夫熊猫》;文化传承近些年电影行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快速期,国产电影发展也很快,但是电影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人拍不出大片,而我国的导演们也不遗余力地在证明这一说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翻拍各种历史故事,一次又一次自己编故事,妄图用所谓的大场面来展现他们有能力拍摄国际水准的商业片,事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脸。于是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元素不适合拍摄商业片,而国外的电影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却展示出不俗的影响力。近日国产大片《大闹天宫》票房破3亿美金被大肆宣传,让笔者不禁想起2008年的《功夫熊猫》,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6亿多美金的票房,而今时的《大闹天宫》却只有人家的一半,这真值得人们思考。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1)传统文化的价值。毋庸置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能否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就没那么容易了。但事实上情况是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手中并没有发扬光大,在外国人的开放式思维下反倒让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光彩。《功夫熊猫》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个大拼盘,首先就是人物的选择方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熊猫,然后是各种中国元素包括包子、鞭炮、筷子、书法以及瓷器等等。可以说《功夫熊猫》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让全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文化。[1]但中国国内呢?

(2)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沉淀,有着深厚的底蕴,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十分顺利的,历朝历代都有过类似“焚书坑儒”的事件发生。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落后的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更是让人感到悲哀,“舶来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不论是名著、饮食和娱乐,传统文化都没有能力与舶来文化相抗衡。我们的文化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

2《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1)人物(角色)方面的借鉴。在这样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采用拟人化处理,所以在文章中筆者就以人物代替角色来表达。首先谈谈虎、鹤、猴、蛇和螳螂,抛开其他诸如画风之类的东西,单单拿出这五个角色,并没有什么中国元素在里面,但是融入功夫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元素就非常明显了。这些动物都是中国功夫创始者“学习”的对象,在中国功夫史上,每一种功夫都是功夫宗师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的,所以每类功夫的特点也比较明显,善攻、善守、有刚、有柔。在《功夫熊猫》中,把功夫还原给这些动物,又为动物设定鲜活的外形,这样给人更深的感官刺激。但是为什么我国的作品却无法有如此高的表现手法呢?

(2)思想的运用。一些现代中国人已经摒弃的思想却在外国人的电影中表现出来。国人最大的缺点是“一概而论”,尤其是当今社会,这种观点更是突出,如说“笑贫不笑娼”就是典型的“只要……就……”而产生的结果,只要有钱就是好的。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才会在建国初期出现“只要是封建社会产生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大毒瘤”这样的观念,所以造成文化的彻底批判,导致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回归正题,《功夫熊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电影,导演约翰史蒂芬森曾表示,电影的创作初衷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受到教育。所以,电影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思想,给人以正确的启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家。先说道家,这主要体现在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无为而无不为”,涉及的相关情节就是熊猫阿宝如何步入学武之门的。阿宝步入学武之门就是一个从“无为”的顺乎自然到“无不为”的道法自然;再说儒家,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但是“中庸”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儒家思想还包括“谦虚”和“忠诚”,影片中阿宝的浣熊师傅教育阿宝说“真正的英雄要懂得谦虚”。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相信看电影的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一定会懂得谦虚的含义。而当下的国内环境缺乏的也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儒家的“谦虚”。

(3)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整合。如果把《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来看的话,无疑是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了,饮食方面最大的中国元素应该就是筷子了,另一个就是包子,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食品;其他诸如灯笼、鞭炮、针灸、书法等等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却没有在影片中让人产生任何突兀的感觉,不得不承认制作方的用心。

3中国文化传承问题

(1)悠久的历史。首先,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曾经出现过各种阻碍文化进步的历史事件,但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实在是对全人类的一大损失。

(2)丰富多彩。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单一文化传承至今,这是现在很多国家不可比拟的。比如说,春秋时期的“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虽然这个观点提出很早,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造成此观念不能被发扬光大,直到今天才得到实现。这也恰恰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3)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单纯打压传统文化,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指日可待。首先,批判性的接受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也不能保证所有都是正确的,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难免沾染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对待外来文化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抵制,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舶来文化也有存在的道理,但是针对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每个人有一个理性的思维。比如说“情人节”,在西方国家情人是指有情之人,而到了中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情人节”就完全变味了。

4总结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已经被世界所认可,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被外国人所借鉴、应用,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文化。而国人却在抛弃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发扬于日本,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事情,却正是一些国人不敢正视的事情。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感谢这个国家,当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感谢,我们现在应该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拾起文明古国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现在的世界飞速发展,一种文化的消失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而文化的形成却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如果中华文化毁于某个时期,那么此时期的政府势必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参考文献:

[1] 董月.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中国文化演绎[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 王雅萍.浅析“熊猫阿宝”带给中国观众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2(02).

4.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四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的竞争。因此一个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想构建怎么样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人本思想、贵和尚中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都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有利于培育忠诚文化、和谐文化、企业家的修己安人等;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不利于创新 文化的建设,易形成中庸文化,权力差距大,压抑了员工参与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育等。所以,了解传统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影响

一、引言

文化一词,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一书中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是最准确的,即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克拉克洪和施特罗特贝克认为,文化是指共享的、普遍持有的一般信仰和价值。中国的张岱年和方克立则认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迪尔、肯尼迪,1982年),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处理自己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问题过程中,创造、发现或开发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若干假设模式(沙因,1988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潘肖珏、苏勇)。

Kotter & Heskett(1992)经过深入研究表明: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产生影响。Calori & Sarnin(1991)指出,组织文化的一些属性,例如团结一致、柔性化等,与企业相对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呈正相关。Denison & Mishra(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中的四种文化特性——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与组织效能显著相关。Kravetz也证明了组织如果注重对员工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

养,会给组织带来高绩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那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它在我们的构建企业文化时又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与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说到,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踏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立等可取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并深深的影响着现实生活。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而轻“智”,那就是错误的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博采了道、佛、法、兵、墨等各家之言,最终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法制、家族制为背景、以儒教伦理为中心,包容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其特征有概括为:

1.人本思想。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之间,首先应该是以人为中心。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

2.贵和尚中的思想。“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如何达到

和谐?传统文化认为,必须要坚持中庸之道,即凡事要保持中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和”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论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保持“中庸”,中庸的思想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明哲保身。

3.伦理道德观念。中国重视伦理本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伦理道德观的积极作用在于能维系人际关系,达成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在领导模式上,表现为“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强烈等级观念、服从意识及由此引发的对个体主观能动的严重束缚却应予以防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作用

1.推崇集体主义,有利于培育忠诚的企业文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较低,以“我”为中心,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责任就是照顾好自己,即使由于某种目标使人们聚在一起,但如果这个团体束缚了他们的个性,或者影响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很有可能离开这个团体,或者降低对团体的责任感而维护自己的相对独立。所以,对团体忠诚度较低;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以“我们”为中心,集体中的成员期望他们的集体来照顾他们,并且以愿意对集体的忠诚作为回报,他们对集体、团队忠诚度较高,因而企业凝聚力较强。

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家族精神、集体及爱国精神等带有明显民族特征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和借鉴了儒家文化的特点。日本人对团体的依赖使他们会为了团体而甘愿忍辱负重。较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日本人在组织中结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承担责任。个人可以因为团队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较高的集体主义带来的是以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和对团体的绝对忠诚为特征的高团队凝聚力。

毕鹏程等(2003)在研究不同的社会文化对群体思维现象发生的影响时发现,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主义的国家,群体的凝聚力相对较低。日本是一个具有较高的集体主义的国家,群体中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对群体高度忠诚。而中国的群体则很特别,成员间虽然信任度很低,但是却很容易服从别人的意见,同时相互间缺乏竞争性,参与决策的愿望不高,而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又会使群体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所以,虽然同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群体的凝聚力却远远不及日本。

2.崇尚和谐,有利于为企业注入和谐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对

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上,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确立为“天人和谐”,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和为贵”。这种和谐观,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追求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方面推崇“天人一家”,在对人的管理方面强调“情理合一”,从而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达到相互交融合一。千百年来,“和为贵”、“和气生财”已成为国人一般的生意经。

中庸之道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影响体现于其反对过与不及、不走极端、重视和谐、“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等。借助中庸的这些积极面培养诸如“追求合理利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协作博弈”等等企业经营风格、风险观念乃至竞争观念及策略等以构筑企业文化,已在实践中被证实为成功之道。

3.企业家的修己安人。中国传统的治学理论认为,要想有益于社会,要想治理企业,企业家必须先从自身的修炼开始,修身齐家治天下。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其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企业家,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修身和正心。这就涉及到“仁”“德”“智”等各方面的修养。

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自律以及和谐的管理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成为道德表率,通过言传和身教,借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感化影响被管理者,从而达到管理上“安人”的目的。“修己安人”的中国管理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仅依靠外在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只能达到有限效果,而要求个体从心理上、观念上认同管理上的要求,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正人必先正己”。管理者能做道德表率,能着眼于全局,抑制、约束个人的“私”,创造人人自觉为企业努力工作的管理氛围,才是理想的管理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消极影响

1.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压抑了个人创新精神,不利于组织创新文化的塑造。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文化特征。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比如,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主义的国家,他们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促使人们追求一种人人不同、个个相异、互不干涉的状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及企业家形象,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群体的作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制约力量,忽视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作为最积极的行为主体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Hofstede(1991)曾经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偏好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具有资本积累及人力资本投资偏好的东方儒家文化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

赵曙明(2004)指出,“美国这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迎来知识经济,是因为美国人很容易‘接受自主,自我改造,乃至自我革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商业领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种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封闭、墨守成规、论资排辈、追求平衡、‘中庸’等等,明显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但是,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强调“和合”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化对企业家网络(社会资本、关系资本)的构建更具积极意义。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更负进取心,并直接导致了其风险偏好、机会识别和动态创新意识都较强,而企业家网络联系较弱。

2.“和合”演变为“中庸”,讲究一团和气的企业文化会阻碍企业业绩的增长。“和谐、统一”始终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倡导和谐中求得统一的思想,这与西方的强调差异化的文化不同,统一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文化氛围,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它也为折衷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限制了员工的创新与发展。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张扬,提倡并鼓励员工的创新,尊重员工个性。

我国传统的冲突管理强调“以和为贵”、“克己安人”,在处理冲突时,人们往往采取非对抗式的策略,如宽容和回避的方式,以求增进和谐,这种和谐价值观有利于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然而也会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过分压制冲突会使组织停滞不前,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最终降低组织的经营绩效。并且,“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中有时也会演变为不注重制度安排,往往强调非制度性人情理念。导致在经营中很少考虑与契约制度相关的价值理念,而很重视哥们义气之类的价值理念及血缘家族关系理念。

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和睦交往型组织文化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绩效具有负效应;团结一致型组织文化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效应。人们之间和睦相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优良品质,然而,在企业内过高的和睦性,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经营绩效。因为,在中国,和睦交往的程度往往与成员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作中,成员间很少会就他人达不到考核标准或要求的工作业绩提出批评意见。即使要求对工作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大家也是倾向于保持沉默。这种结果导致了管理中的低效率和工作中的低产出。

而团结一致型企业文化,因为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目标一致,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与企业整体价值保持一致,大家会齐心协力,从而使企业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也验证了Calori & Sarnin(1991)的观点:团结一致是能够带来正面影响的一种组织文化特性。

3.权力差距大,压抑了员工参与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由于受“三纲五常”和“忠孝礼仪”等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权力差距较大、平等程度偏低的国家。在企业内部,“一把手”说了算,随意处罚职工,职代会流于形式,压制民主,忽视或否认员工的智慧,使职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益得不到实施,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活力和凝聚力。

而企业的员工也较容易接受集权领导和官僚结构,比较愿意接受权威,并心安理得听从权威的领导。权力距离、等级观念及服从意识共同导致上级对下级的专制及下级对上级的盲从。员工缺乏积极性,参与决策的愿望不高,相互间缺乏竞争性。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气氛和民主决策程序,自然无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这与强调团队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不符。

五、结语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学习文化意义重大,我们不应把我们的文化放在博物馆里陈列或者装订在一本本的书里面,我们更要去继承,去传承。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去运用、去改进、去创新。新时代新要求,让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让它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像我们今天那样去运用前人的智慧一样,去发扬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同时我们也无时无刻去塑造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3]屈燕妮:《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2-0058-04)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5.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五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这是日本企业文化中重视集体作用、团队合作的重要原因。

(二)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受其影响,重视“家”、“忠”、“仁”等概念。“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

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

(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 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

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

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

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松下强调友好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精神、礼貌谦让精神。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

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松下精神里强调团结一

致。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

(五)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松下电器公司也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例如要求员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精神。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松下还有一个全球有名的“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这样强调企业文化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从而使松下精神持久的发扬下去。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属于人文文化。中日文化差异在于:中国文化功效胜于日本,但其中糟粕对其影响较大,中国的人情社会尚缺乏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尚未建立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日本对文化的功利主义胜于中国,注重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也是日本企业发展明显高于中国企业的所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留住人才,培养员

工忠心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三)加强团队建设

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6.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六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会长曾坚在《当代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状况与借鉴》的报告中,广泛介绍了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将其归纳为以下10大特点:

1.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在跨国经营中充分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如:德国的企业文化冷静、理智、严谨、认真;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则有着讲究个性、追求多样化、敢于冒险的特性;日韩的企业文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带有中庸、和谐、强调团队精神的特色;瑞典的企业文化则彰显民主、开放、和谐、追求卓越、重视环保„„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

2.重视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如:瑞典的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形成小国家、大企业,小产品、大市场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构建“战略、管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经营体系,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紧密融合。

3.重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员工参与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4.着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建设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把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业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一般来说,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用共同的企业价值和愿景来吸引和凝聚员工;二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理念真正根植于员工之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三是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保障;四是实行多种员工奖励机制,对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五是重视工会作用,由管理者与工会共同协调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六是注重非正式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

5.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强调责任意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首先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强调5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统一起来。

6.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把宣传企业、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在宣传产品的同时,经营企业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如:资深堂的宣传部有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

7.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当前,新的一轮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导致企业文化的对撞与重组。据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00个不成功的企业合并事例中,85%是因为管理模式不同、管理风格迥异、企业管理层不能融合造成的。因此,找出一条并购重组中行之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8.努力做到文化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通过对一些长寿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奠基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时又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之中;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达到传承文化、宣传形象、塑造品牌的目的。

9.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积极应对新闻突发事件,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境外企业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形象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0.把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丰田汽车公司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表面看,丰田竞争力的背后是管理效率,但管理效率的背后主要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二是不断改善、无止境改善的思想已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中,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三是现场管理,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相互责难或逃避责任,而是充分暴露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曾坚认为,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如下启迪:

1.要将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认真予以落实;2.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3.在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融合问题;4.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5.要加大中央企业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的整体形

象,塑造企业品牌;6.要大力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7.要结合我国国情,注意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7.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七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 吸取了多家之长, 以儒家为核心的, 而最后成型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法制、家族制为背景、以儒教伦理为中心, 包容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其具有以下特点。

1.1 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一切问题都应该以人的为中心、为根本, 以人为本, 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履行好义务, 从而保证社会的正确秩序, 实现人际和谐的关系, 使人生的修养得到积极的提高。

1.2 贵和尚中的思想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的一种理想境界, 即千差万别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能够实现统一、协调、和谐的共生共存, 在平衡发展下起到互相促进作用。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实现是需要坚持中庸之道即凡事保持中立。中和思想在体现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相处时要保持“中庸”的思想, 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保持中道, 明哲保身。

1.3 伦理道德观念

我国一直重视伦理本位文化, 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在与人际关系的维系上积极的应用于伦理道德观的积极作用, 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团结。在领导模式上, 表现为“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强烈等级观念、服从意识及由此引发的对个体主观能动的严重束缚却应予以防范。

2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我的传统文化中包着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的思想, 而在这些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 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我国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局吕, 更重视诚信、中庸、和谐和社会责任, 更利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处理, 可以有效的弥补西文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使人通过对自身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且也能使管理目标得以达成。

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博大精深, 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 与西方观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就以较大的推动力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前些年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 而追究其经济发展的根源, 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因为从地域上来讲,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圈内。而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企业在文化的构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而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每一个中国人来讲, 都根深蒂固, 对于群体利益及群体的和谐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思想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不仅有益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而且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 即经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又要考虑到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之上, 所以还需要有效的吸收世界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 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来。

2.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必须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我国的企业文化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 这就需要做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良好的结合, 因为传统文化中蕴含中我国文化中的精髓部分, 需要在构建企业文化中我们进入深入挖掘, 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产足于我国文化的背景下。而当前我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重视于现代化的程度, 再加之相关的管理实践所要求, 所以同样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 从而使二者相互结合,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在文化的构建的上即要拿来也要进行消化, 要吸取各文化的精华部分, 而不能简单的拿来。特别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多为哲理性的, 所以在应用过程中, 需要使其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

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还要对企业自身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由于在生产与消费, 企业经营, 企业服务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单一性”, 也即企业只注重国内同行间竞争, 忽视国际间的企业竞争, 只注重现有市场的竞争, 忽视对未来市场的开发与竞争, 只注重产品质量、价格、品种等产品本身的竞争, 而忽视了产品的品牌、企业精神、服务质量、人力素质、制度创新等文化因素的竞争, 因而企业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 必须转变企业的机制, 这就必须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一方面, 对于我国企业自己的优良传统, 仍对现代企业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对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传统的企业思想文化加以克服和抛弃。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塑造属于中华民族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

2.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是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 以企业群体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的共识为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建立了业主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制度, 企业产权清晰, 遵循现代雇佣制, 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 业主与经理人之间关系清楚, 权责明确, 这就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为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加快建立优秀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还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其中着重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所以在我国的企业建设中, 需要充分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 从而加快培养和造就庞大企业经营者的队伍, 加强对科技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培育四有新人,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

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代表, 他在企业文化中起着设计、组织、概括、示范、引导、凝聚、传播的作用, 这种起主导的作用, 他人是不可能代替的。培养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 就是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思想, 文化, 技术, 管理素质, 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才能加快现代企业文化生成、发育及升华、丰富的过程, 才能使形成的文化产生应有的导向、激励、辐射作用, 以独特的形象、优秀的文化魅力, 对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良性的影响。

2.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还必须加强企业的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企业基层组织的作用

现代企业改革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 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 根据青年职工的特点开展工作, 团结和带领青年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发挥“突击队”作用;企业的政工机构应本着精干、高效、协调的原则, 根据需要设置,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职政工队伍。切实地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3 结语

8.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并能应用于现实、产生积极作用、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我国的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必是先国内而后国外,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对于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的沟通、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强化执行力、提升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三条启示性原则,对我国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极为有益。

简和易的原则

《周易·系辞上传》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简”和“易”将员工做人、做事方面和企业做强做优做久等方面的逻辑关系完全讲清楚了。换言之,只要做到“简”和“易”,学习则容易理解、做事容易有成,事业自然也就容易做大。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简”和“易”是根本法则之一,简单才能被记住和理解,容易才能被有效执行。反观一些企业文化过于强调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使命、价值观、理念等过于复杂,更有甚者价值观有多重,理念又进行细分,这样在员工中不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而且由于表述过于复杂反而会引起员工思想上的混乱,实在是不可取。

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目标、使命、价值观、理念等进一步熔炼,提出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要反映本企业的特色,又要能经受长期的考验。因为一个企业若要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既要适应变化,也要坚守价值。适应变化就是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坚守价值就是无论如何变化核心价值观不变。要做到长期不变,就必须通过“简”和“易”的原则凝练出保证企业发展的最为根本、有效的核心价值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本是同仁堂的第二代传人乐凤鸣留下的训条,由于各代均严格遵循,已经成为了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和精神信条;IBM迅速发展的要诀在于“尊重员工、尊重客户、用理想去执行一切任务的信念”;通用电气始终推崇“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这些核心价值虽表述各异,但是有共同的特点:遵循“简”和“易”的原则,容易理解,便于执行。

创造价值有益社会的原则

《周易》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有记载以来对“事业”的最早的注解,意思是说只有将所做的一切上升到为了天下、为了人民的角度,所作所为才能称得上事业,这和《礼记·大同篇》中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目标异曲同工。

企业是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形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盈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使命。然而,企业若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必须将自身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即必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就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两重责任:第一,创造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第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实际上,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兵装集团“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目标,中国移动集团“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的愿景,中粮集团的“奉献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使客户、股东、员工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国家电网的“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又不囿于企业自身而胸怀天下的表现。

客观地讲,企业只有对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有较高的定位,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并最终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的时候,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纵深的空间,否则打造“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远是一句空话。

知行合一的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当一种企业文化理念被员工真心地接受,员工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执行。

首先要做到“知”。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一是员工需要从意识层面认可,二是必须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奖优罚劣。按照企业文化要求的去做,在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获得奖励,不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会被惩罚,前者是一种牵引,后者是一种督促。这样会形成三股力,一股是牵引力,一股是推力,一股是员工自身向往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员工心理,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

其次是要做到“行”。企业文化确定之后,执行就成为首要的问题。对领导干部要强调“以身作则”,这样会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在员工中的表率作用。另外,企业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要强力执行,要敢于斗硬,这样既能惩戒一批违规者,也能震慑一批摇摆者,更能给大多数守规者以极大的鼓励。

有内力引导员工可以“知”,有外力推动企业文化可以“行”,二者结合之后,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真正的落地。

综上所述,企业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阶段,必须遵循“简”和“易”的原则以及创造价值有益社会的原则,要志存高远;在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要形成合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企业的发展必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具备企业特色,才能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具备民族特色,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

(责任编辑:罗志荣)

9.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九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影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格局,世界文化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儒家文化在2000年的历史里,虽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但历史的沧桑阻挡不了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和骨干,它的诸多合理的思想,作为儒学不衰魅力之所在,完全可以与现代先进文明共存,成为现代多元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一元。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特就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做以论述。

管理,以“仁”为本

仁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关心人、尊重人、人与人平等。如何做到“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视听言行都要循礼,就会使人类社会实现仁爱,达到和谐。把“仁”的思想运用到工商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举贤授能。事实上,这种思想是相互的,要求个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企业要做有责任的企业。儒家假定“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是其推行仁政,实行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性,根据人性的特点来进行管理。人先天的善需要后天的扩充,才能表现为善的德性,从而人人否成为管理者。因此,在企业中药注重提高员工的修养,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儒家提倡“性善论”的目的,是要求当政者推行“仁政”。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中视他人为目的,注重、关心、培养和爱护员工,公正的对待人和事,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管理,刚柔兼施

刚柔——企业管理的方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绝不是匹夫之勇,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仅毫无损伤,相反,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其情绪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

管理,和谐是根

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则是经济活动和企业伦理的主要方面。在以关系为本位的中国,个体和他人 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因而关系调节就是企业伦理道德的首要问题。儒家认为,人际和谐是处理人及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兼容并包,这样,既尊重了个人意志,又能互相合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气生财,就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人人能和谐相处,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人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企业家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外和睦,互利协作的社会网络关系,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局面。由于个体在企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对其伦理道德的要求有所偏重。儒家认为,尊重他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对现代企业而言,个人必须摆正在企业中的位置,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遵循尊敬、仁爱、信任的原则,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左右级关系,形成人己和谐的环境,营造出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富于合作精神的企业团队。

纵观中外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获得惊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如果日本企业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就要因人而用,善用其才。“仁”的人才观要求管理者要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用好人才。管理者在选拨人才时不能有世俗偏见,要去除个人好恶,选好人才;同时用才不能求全责备,“人才有长短,不必谦通”,如果求全,其结果是只能早就一个平庸的领导班子,要针对人才各自不同的特点,用其所长,优化组合,长短互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需要确立与时俱进的用人观,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要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和聚才的方法”,选拨、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力,为企业所用,企业才会永葆生机,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指出,管理者管理企业,必须要忠诚于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只有“敬而有信”,兢兢业业,努力做事,让下级信服,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儒家还特别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勤学习,敬业乐业。这对于提高企业家的学识、能力和品德修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视为对自身的内在化要求,专心学习,刻苦用功,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管理者还必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用于承担风险,强化责任伦理。

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管理者处理事情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偏不倚、恰当适度,避免偏激、矫枉过正,确保人心稳定。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又对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气氛有积极意义。组织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和制约力,西方行为科学在人是“社会人”假说的前提下,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在组织内部为组织成员创造一种精神舒畅、自然和谐气氛和环境。“和而不同”讲求的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而不是人为消除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强求表面的简单统一,“和”是有差异、有区别的和。对企业而言,则要求管理层正确处理及调和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要“以和为贵”,管理者与职工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职工之间要达到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另外,管理层一方面要鼓励职工个性自由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职工个人要与企业目标一致,为此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成长环境,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企业,其内部不仅稳定和谐,团结一致,凝聚力强,而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绩效。

把中庸思想领会并执行的最好的企业,中兴当之无愧。《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一书,让人叹服侯为贵经营企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就是中庸之道,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成就了中兴20年的成功。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

10.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十

【摘要】:中国企业管理多借鉴西方或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然而当我们正在极力地学习模仿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了。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当今21世纪的企业管理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经过古今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笔者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运用,对企业管理有现实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运用

以儒家思想为首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 立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儒家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儒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仁治”安民,即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关心员工,满足员工切实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当前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不能单一的模仿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是时候该去深入研究我国文化的精髓,即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儒家文化及企业管理概述

1.1.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和重视人治。而孔子最注重的是“仁”,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儒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管理思想[1]。一直以来,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的文化思想。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1.2.企业管理概述

管理师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比较著名而在商业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孙子兵法》,许多日本美国的公司把它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队作战、治国施政等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自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开始,几十年间,学者和实践家们一直在努力探求如何管理好现代企业这个复杂的课题,管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管理学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管理所面临的事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所有带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把人看做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重视人本化、民主化、可持续化。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些儒家的思想。

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学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人本管理,重视人的重要地位,实施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管理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能真正做到关心、理解和爱护员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更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3]。西方管理从管理开始把人当作是经济人到后来的社会人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人不仅仅看成是工具。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儒家文化中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庸处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处事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重要启示。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体,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征。在看待竞争与合作双方的时候应辩证地看待它们,西方管理中一直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在现代管理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即辩证地看待矛盾双方,使双方处在和谐统一体中,而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同时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因为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的,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正如在《礼记中庸》中记载的“执其两端而用中”。

(3)现代企业想要生存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注重天人合一,其中包含思想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上强调二者的平衡与统一。西方管理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把科学管理是建构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尤其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地球便变成人类的私有财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全球资源日益萎缩时,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企业管理中如果不注意可续发展,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淘汰。但目前来说,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企业的一个很巨大的挑战。

(4)儒家文化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儒家特别重视“德政”,也就是道德的感化作用,将法律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治理国家,如果只用法律控制,以刑法约束百姓,那么百姓虽然不会犯法但却没有品德;如用道德来引导,那么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还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公民。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自己品行端正,管理好自身,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别人,也才能服从,应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员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考核干部都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核,而“德”则是首要的条件[4]。领导者有品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取信于广大员工。

(5)此外,儒家思想方式还具有辩证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重要的启示,现代企业是一个 动态的管理,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文化具有整体性,分解思维体现较少,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要求。企业要求讲求效益,而儒家思想的“知以致用、知行合一”正符合现代管理讲究效益的原则。

2.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但由于它没有把自然对象化,并加以客观如实的描述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而它既不能产生出严谨慎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不能孕育出检验理论的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这种笼统的思维,缺乏精确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古代整体思维的笼统性对现代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比如出现核算漏洞,市场预测不精准即决策失误等现象。

(2)中国人讲究人情,在中国有一个观念:法理不外乎人情。在企业管理中若轻制度而重人情,轻法制而重德治,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有很大阻碍。由于儒家比较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情观和家庭观比较浓,导致法治得不到彻底地实行,执法不严,出现漏洞,企业内部可能出现因为人情而包庇等现象,会阻碍企业发展。

(3)重政治而轻利益对企业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地方。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重义轻利,重政治轻利益。许多企业依附在国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失去了独立性。企业内部结构政经不分,将经济色彩淡化了。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领导者中行政命令,走形式化路线,凭主观理想办事,不注重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易产生专制而轻民主。虽然儒家提倡“民为重,君为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专制制度才能维持君主的统治地位。企业中常有领导者将决策直接由个人决定,致使员工在权威面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创新的想法被绝之门外,或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3.将儒家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结构

3.1.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倡导在企业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发展的环境,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整体共同价值中,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团体。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企业将使用人上升到发展人,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挖掘人的潜力和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中国人固有的管理思想的弊端,更加科学的看待管理问题。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尊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以创造性劳动为企业活力所在,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念,与时俱进,使企业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3.2 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性科学的结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时也要科学理性地管理。在管理价值上,除了追求企业的利益和效益的同时要强调道德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义与利、德与智的紧密结合。管理是复杂多变的,集合多元素在管理结构中。科学理想的管理已计划、控制、制度等为特征,体现在物质的世界里,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关注的事团队、人际、定位、组织等元素。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常重要,才能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3.3儒家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儒家与商人是一个特性对立的双方,儒家讲求仁义,包含东方的价值观;商人讲求利益,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而打造一个现代儒商,是将儒家文化结合到商业中,中国人骨子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实践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3.4.注意儒家文化中对现代管理方法的消极影响

辩证的看待儒家思想,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行政控制,忽视经济市场,容易受到大一统的影响,使得企业活力个性被泯灭,竞争不意识,趋向保守僵化,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儒家文化重在和谐与协调,企业往往缺乏创新,随大流,企业平庸化、封闭化,个性也难以发挥。过分重视人际关系易造成因人情世故而影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儒家管理容易出现专制而轻民主的倾向,领导者可能独断专行,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公正等现象。或企业无章可循,执法不严,看重人情等。这些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正确采纳和运用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实现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应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3]戴承欢.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2010

[2] 《管子·霸业》

11.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十一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2.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篇十二

关键词:校园规划,古书院,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和谐共生

0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读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有责任将我国的文化精粹以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继承发扬下去。现代高校校园秉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在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对古书院建筑群的研究、分析、提取,并将古书院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于校园规划的各个方面以构成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从而达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重视自然景观以陶冶性情、重视人文景观以启发思想”的理想意境。

1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基本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国家科学城——四川省绵阳市,校园总占地4 08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9万余人。

1.1 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天人合一”历来被视为思想理论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书院建设的根本思想在于求得“静心”“悦性”“深源”“妙用”的天人合一境界,通过营造自然环境的“清幽之胜”和人文环境的“名闲之迹”来获得“修身养性”“超世脱俗”的育人环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西南科大新校区背靠龙山,面临涪江,坐西朝东,视野开阔。新校区规划中,以西侧龙山为背景,向东延伸依次布置中心湖、九州湖两个校园主要水域,取自北侧龙须堰的潺潺细水流经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教学楼等,贯穿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并在一些节点位置汇成池塘,形成视觉小中心。有山有水、山水相济的“天人合一”大环境由此产生。这样一个山水环绕、绿树浓荫的校园环境营造出远离喧嚣、远离功利的氛围,为大学校园所要求的静心学习、潜修学术、追求真理的人文环境奠定了基础(如图1~图3所示)。

1.2礼乐相成思想

礼乐相成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中者,尊者也”。古代城市、建筑,均以中轴对称为最佳布局形式。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序—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空间的交叉组合,又达到和—亲的要求。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典范,受到礼乐思想的影响追求“和中有序、序中有和、和序相互渗透、协调统一”的总体形象、意境。

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礼乐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抛开这种思想深层次的政治根源,就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将“序”运用于校园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对大环境序列上的追求,以创造视觉景观效果、形成简洁明了的校园功能层次,表现校园建筑群的庄重性。

西南科大新校区规划以一条若隐若现的东西向主轴线串联起一系列视觉节点,联系各大功能分区。在这一条大轴线的展开过程中,各种空间的虚实变化、相互渗透则营造出一系列“亲”人的小环境:从礼仪入口进入校园内,展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校前区广场与实验办公楼群组团,通过广场前方的大台阶登上联系两个实验楼群组团的平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比起尺度虽大但仍有建筑围合的校前广场,这里视点高,视线开阔,前后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开合对比效果,体现了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两个组团内部相对封闭的庭院空间,通过建筑物本身的形体变化如:片墙、室外楼梯、露台等以及走廊、小路、植物、雕塑进行空间分割,虚实结合,各具情趣。继续前行,是整个校园的核心节点———中心大雕塑和教学楼群,它以“太极”为平面原型,结合成扇形分布、以弧形连廊联系的教学楼群,其间点缀以水面、绿化、铺地,行走路线上避免直线型道路,由此生成了视线上的“有所遮挡、遮而不蔽,若隐若现”,有步移景异之感官效果,亦会对轴线深处内容有所期待。穿过教学楼群,眼前是开阔的中心湖区,水面轮廓自由,点缀亭、池、廊、桥,草木繁茂,蜿蜒小路穿插其中,“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穿过中心湖区是文艺学院教学楼及其附属广场。它位于龙山山腰上,亦呈扇形布置,与教学楼群遥相呼应,与山体相互依偎,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形态舒展。整个轴线发展有开有合,有静有动,顺应地势,开阔而不空洞,紧凑而不急促,清晰的反映出校园的结构层次,形成了庄重的轴线效果。其中小环境的出现则体现出人与建筑、环境的“亲、和”关系。

1.3育人环境的经营建设

“山川虽奇,得人文而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古书院建筑群中,对育人环境的建设经营,是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突出特征。典雅的情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其情景交融思想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古书院会通过修建专祠纪念学派宗师、地方名人,命名题额,配以寓意深刻的装饰、花草来达到环境营造的目的。“寓意于物,虽征物足以为乐”,校园建筑应不崇尚怪奇伟丽而重寓意。在西南科大新校区中,合理借鉴了古书院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条件与当代设计趋势,营造出一个既富有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感的当代校园文化环境。整个校园不设围墙,以一种开放姿态面向社会大众,结合安全考虑仅设以护校河及隔离绿化带。

值得一提的是礼仪入口的设计:在架于护校河之上的金水桥之后,是刻着“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名石立于水池之中,这个水池的精神作用类似于古书院前的泮池,目的在于增加校园的庄严感,烘托校园所包含的淘洗心中杂念、跨越蒙昧鸿沟、走进智慧大门的象征意义;两旁是结合门卫室设计的以建校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石雕墙,呈八字形向外展开,体现高校校园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

校园内通过竖碑立石、匾联语录、学院雕塑、景观小品等显示学校的学规箴言、教化内容、修身之道、悟学之本、为学之方。

此外,对植物的运用也是精心考究的,儒家因“君子比德”而寄情于花草树木,古代文人好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自比,以表达其高尚情操,西南科大校园中有莲池、荷花池,在各个绿化区域中也适当的配以以上植物,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

这一系列的细心经营,就在于创造一种“如入芝兰之室”,潜移默化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文化熏陶。

1.4建筑单体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朴实自然之美,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之争美”,反映出“善美同意”的思想。古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建筑体量简洁统一,富有高差变化,讲究材质、色彩、空间虚实对比,较少使用雕刻彩绘,表现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的自然格调。

在西南科大的建筑单体设计上也正是以这一点作为中心思想来展开的,学校的建筑以人的使用尺度为基本出发点,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的宏伟壮观而偏离校园本身的文化追求,整体上造型简洁,色彩素雅,通过细部的变化处理来达到建筑的精美化。

西汉杨雄的哲学命题“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在建筑平面形式上,方形与圆形的组合,也是在延续这样一种思想。方形是学校建筑这种功能性公共建筑的常用形态,然而在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圆形的引入,采用圆形与方形的穿插、自然衔接,丰富了建筑的平面形式。这种建筑平面形式的运用,将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整个环境之中。

2结语

高校规划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养成教育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处在校园环境中的师生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主要来源于校园物质环境(认识空间的直接经验)以及精神环境(认识空间的间接经验)。高校的人员构成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精神环境基础,而通过具象手段———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促成物质环境对使用者的感官刺激。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有一定精神环境基础的高校校园通过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物质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身心洗礼、修身养性、感知文化,而使用者受到环境影响后又以精神环境的组成部分反作用于校园物质环境。如此,使用者和校园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2]陈金陵,肖萍.书院对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借鉴[J].新建筑,2006(10):8.

[3]万书元.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和纪念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6(18):11.

[4]唐旭东.人文空间、山水园林环境——西南科技大学新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5(4):61-62.

[5]曹坤梓.当代高校校园规划初探[J].四川建筑,2004(8):17-18.

上一篇:办公室7s管理制度下一篇:学校升职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