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2024-10-04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9篇)

1.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一

2月18日上午,上飞厂在技术综合大楼报告厅召开2009年科技大会。此次科技大会旨在明确工厂科技发展目标,宣贯科技发展战略,引导科技发展方向,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通过校企共建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综合核心技术能力,为国家民机事业的自主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领导、专家以及代表出席了科技大会。

中国商飞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金壮龙,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厅主任、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贺东风,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发展规划部部长马恒儒以及中国商飞公司总部各部门领导、上海飞机制造厂各单位党政领导、获奖代表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副厂长徐峻主持会议。

会上,上飞厂总工程师姜丽萍首先作了题为《把握机遇,为完成航空人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科技工作总结暨发展思路》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新支线项目研制过程中上飞厂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艺设计能力、数字化制造技术、工艺工程管理体系、主制造商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科研攻关和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大型客机前期论证、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的进步;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机的发展形势和工厂的定位;明确了工厂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大型客机研制为导向,以新支线飞机的产业化为抓手,形成综合配套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国家民机事业的自主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同时,报告还明确了以总装制造集成技术,关键部件制造技术,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的工厂核心技术及验证能力,工艺设计、管理技术和能力的框架。报告指出,近期制造技术发展的重点将是制造工艺规范体系建设、总装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装配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和其它应急零件制造技术。工厂将通过科学规划,把握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推进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上飞厂厂长贺东风做了题为《汇聚力量,积极探索,切实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讲话。他指出,这次科技大会是工厂在中国航空工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以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为工厂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作用,也对全面提升上海地区特别是工厂民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厂长贺东风指出,工厂下一阶段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必须实施集成化建设方略。通过集成化发展,注重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成熟产品和优势资源,注重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突破制约大型飞机发展的关键技术,承担起大型客机和新支线飞机总装集成制造的重任,形成主制造商应有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在中国商飞公司总体领导下争创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争取建立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

会上,工厂举行了三大工程技术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金壮龙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谭振亚教授,上飞厂厂长贺东风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林忠钦教授,上飞厂总工程师姜丽萍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朱荻教授共同为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中心、民用飞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用飞机先进装配技术中心揭牌。谭振亚教授、林忠钦教授和朱荻教授分别致辞,对三大工程技术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学科优势,表达了对工程技术中心的发展、技术创新,对我国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事业大力支持的决心与信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金兴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钮晓鸣、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智勇先后在会上作了讲话,介绍了目前国家科技发展态势,明确了自主创新和改革创新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上飞厂科技引领创新的支持和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对工厂科技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工作在航空工业科技战线上的广大工作者表示感谢。最后,金壮龙总经理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面对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研制的繁重任务,上飞厂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大型客机项目,创建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要实施战略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纲要》;大力推进两大型号研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推进我国民机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民机国产化步伐;大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金壮龙客观分析了上飞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指出,上飞厂要牢牢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全力以赴,勇挑重担,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总装制造企业。

金壮龙要求,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推动和开展飞机制造数字化工程,加快突破大型客机项目关键技术和以设计规范、工艺规范、试验规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要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协调和控制能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善于收集、研究、学习国际先进民机制造厂商的总装制造技术、集成技术、工艺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我所用,为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研制服务。

大会,表彰了科技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上飞厂信息化部副部长潘凌云代表获奖者发言。

2.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二

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赢得市场优势的直接引致因素, 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 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 采用创新综合评价量化技术, 通过设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并制定了专家评审的五级评价集。其次有因子和聚类方法, 并对区域创新能力排序和聚类结果。还有提出测算指标, 测算各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已有的文献虽已建立了区域和行业创新评价体系, 但是还缺乏对区域内某一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本文立足于上海市制造业, 建立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微观层面对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针对现实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上海市制造业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1. 创新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 并结合已有文献, 设计了上海市制造业两位数行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4个大指标。知识创造能力指标, 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X1, 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人) X2, 产业R&D经费额 (万元) X3, 技术开发机构数X4。知识获取能力指标, 主要是指科技项目数X5。创新经济绩效指标, 工业总产值X6, 年销售利润率X7, 新产品产值X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X9。创新社会绩效指标, 主要是就业人员数X10, 并对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 将相关性较高, 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 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 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 即公共因子。因子分析能够找出主导因素, 切断相关的干扰, 做出更为准确的估量和评价。

所有的分析过程采用SPSS软件完成。通过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变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比较高, 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3, 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提取综合因子。根据各个因子解释原有指标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我们利用因子分析法, 从11项指标变量中提取3类因子, 通过它们来代替原有指标变量所含的信息。KMO检验值为0.667, 说明因子分析是还比较好的。

根据标准化矩阵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和R的特征值, 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 选取3类因子代替原来的11项指标。通过SPSS输出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公共因子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输出结果构建因子分析模型:

从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构造各行业创新评价的综合指标F, F是因子F1、F2、F3的线性组合。

计算出各行业的综合得分, 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如表1所示) , 篇幅所限, 本文仅列出排名前6和排名倒数6位的行业。

从评价结果看, 上海市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前10位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饮料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基本是装备制造业, 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 如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创新能力得分均为负。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上海市制造业内部创新现有水平未发挥出地区自身优势。对于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 多数产业存在同类企业的简单“扎堆”, 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传统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同时跨国公司存在技术锁定的制约, 本土企业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制造业产业结构应该尽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升级。在进行产业选择和聚焦的时候, 应该结合自身优势, 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要运用新技术改造已有的支柱型制造业产业,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程度较高行业,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技术延伸。同时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 包括信贷政策、专业人才培训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3.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篇三

入选理由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岗位练兵比武、高师带徒、职业技能比赛、外派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班、首席技师及工作室等项目活动,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亮 点 坚持技能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在生产一线锻炼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飞公司特别注重在生产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技能实训、练兵比武活动,使技能人才水平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公司专门成立竞赛委员会并组建各专家小组实施各项竞赛计划,同时积极组织各车间开展选拔活动。同时,在紧缺、关键技能岗位开展“高师带徒”活动,鼓励老师傅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坚持赴外培训与跟产跟飞相结合,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一是选派优秀民机总装制造技能人才到境外航空企业参加短期培训,二是派送技能骨干前往国内供应商单位跟产、试飞基地跟飞,三是在系统内组织青年工人到海军航空工程训练基地参加航空机务基础培训。坚持基础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定期开办后备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培训项目,着力培养关键、紧缺岗位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合办“先进制造技术”学习班、“航空机务班”等,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学历进修、专业学习的机会。

相关链接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并为其下属的三大中心之一:总装制造中心。上飞公司作为主制造商,参与研制了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并承担总装制造、试验试飞、交付等任务。公司同时承担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总装制造和部件制造任务。

4.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四

国发„2009‟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上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利于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水平;要在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高端制造和研发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在发展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体制运行效率;要在发展中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吸引力;要在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完善区域分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提高专业分工和协作水平。

(四)把握的原则: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处理好先行先试与制度规范的关系,通过创新和探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全国性的制度规范奠定实践基础,发挥示范作用;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以金融业、航运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业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处理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处理好推进金融创新与完善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过程中,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处理好推进上海自身发展与区域协作发展的关系,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六)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七)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根据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按照高标准、稳起步和严监管的原则,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拓宽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覆盖面,适应多层次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推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鼓励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国际知名的再保险公司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培育发展再保险经纪人,积极探索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八)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根据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做好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根据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总体进程,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

(九)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陆家嘴等重要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区的服务功能。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先行在上海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制定并完善促进金融创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

(十)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五、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一)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在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强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推进内河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化运输资源配置,适当增加高速公路通道,大力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增强综合运输能力。促进与内河航运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从船舶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洋山深水港区的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充分发挥上海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及铁路通道作用,做好洋山深水港区铁路上岛规划研究,逐步提高铁水联运比例。

(十二)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积极研究采取措施,降低国际集装箱中转成本,鼓励我国外贸集装箱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运。充分发挥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服务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展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引导和规范船舶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船舶交易和运价信息发布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

(十三)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研究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的航运支持政策,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将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鼓励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十四)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积极稳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积极研究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研究从事国际航运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具备时,可先行在上海试点。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费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船运风险创造条件。

(十五)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允许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上海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鼓励境外大型邮轮公司挂靠上海及其他有条件的沿海港口,逐步发展为邮轮母港。为邮轮航线经营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研究建立邮轮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保险、信贷等方面开设邮轮产业专项目录,促进邮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十六)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提升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战略产业;优化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在浦东新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政策试点工作,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业务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先进制造和先进技术服务领域初创期企业的资本投入。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十七)建立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机制。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十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上海市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使上海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成为中介服务最发达的地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和弱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国务院

5.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篇五

(2002-2005)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课题组

2002.9 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规划(2002-2005)

(审批稿)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科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实施好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现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芜湖市制造业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1、芜湖市制造业基本情况

2001年,我市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中(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24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3.22亿元,实现利税30.84亿元,从业人员8.25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0%、91.9%、92.6%和9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8.9%,由此,制造业在芜湖市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三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崛起和形成,我市制造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工业跃上了新台阶,芜湖市工业总量籍此由1998年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三大支柱产业近两年的产值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同时,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华亚管材等国内第一品牌的形成,使芜湖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PVC型材、管材生产基地,美的空调、日立空调、实达电脑、VDO汽车仪表等国内外一流品牌企业的落户芜湖,奇瑞轿车黑马般地崛起,带动了我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目前,我市制造业中水泥、空调等产品产量已居全国前列,随着国内外一些制造业巨头先后在芜湖设立生产基地和扩大规模,极大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芜湖将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已初见成效

我市在“九五”期间,以制造业为重点,以CAD应用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实施“甩图板工程”。1997年至2000年,我市在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等行业大力开展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并成立了市CAD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省“九五”攻关项目,在国家级CAD示范企业、省级CAD示范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一项省“九五”攻关计划CAD项目,有3家国家级CAD示范企业、5家省级CAD示范企业,至2000年底示范企业产品CAD覆盖率达99.5%,主导产品CAD覆盖率达100%,设计人员CAD普及率99.6%,企业100%实现了甩图板。累计投入744万元,新增产值1.96亿元。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52%,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同时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市其它企业的CAD技术应用,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CAD、CAPP、CAE、CAM、PDM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机构和内部局域网,通过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全市上网企业近4500户,其中有网站或主页的企业100多家。部分企业已开始电子商务应用,初步形成了一股信息化热潮,为我市“十五”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制造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国家,25%的人从业于制造业,70-80%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率的作用巨大。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球制造业为竞争而合作、分工,形成全球化大趋势,主要特征:广泛利用别国生产能力及技术力量,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最终产品。以跨国制造公司为例:一是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提供营销和售后服务;二是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加工制造网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信息化是其主要技术手段。由此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我市力争成为华东制造业的基地,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也应及时跟上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

4、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障碍

专项资金缺乏的障碍:据初步测算,仅以示范为例,建立数字化企业2家,系统集成示范企业4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8家,服务体系(培训中心)1家,初步估算,总投资约5000万元,如政府投入10%的引导资金约为500万元,大面积实施,投入将更大。

专门人才素质不适应障碍:有关专家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难度,不完全是资金、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非技术性因素,其中企业全员人才素质至关紧要。首先是决策管理人才素质与信息化相适应,企业主要决策者意识是第一层次,其次是管理人才与职工素质要与信息化相适应,此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理念变革、组织结构创新、生产流程重组,企业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

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障碍:我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存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的对话问题,而我市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需从传统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中脱胎而出,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全程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芜湖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示范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社会化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为支撑,政策环境和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建设为保障,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在广度、深度上跃上新台阶,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市政府侧重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营造好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措施,以中介服务机构媒介,试点示范为先导,组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试点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激励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咨询服务机构等按市场机制良性运作。

2、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使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加入WTO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成为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百变金刚,通过信息化发展先进生产力。企业为获得先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探索合作新模式,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新路子。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不仅仅是推广应用软、硬件技术,涉及组织的重构和流程的再造,关系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就是要体制创新。解决决策过程科学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员工行为科学化,并要求企业的主要决策领导,全过程始终如一地坚决推进。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去掉个人和组织的不当习惯,通过科学决策、规范工作流程,来优化员工行为,我国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达39%,就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自由度,人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企业能选择自己的方式来生产、经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大批既能掌握制造技术,又能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一般应用人才。因此要在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方方面面信息化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要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形成激励机制,使制造业信息化与企业职工的中长期利益挂钩,解决好实施过程中与传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冲突,使信息化的全过程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一支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三个层面企业示范:数字化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实现四个资源共享:人力、知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推进五个数字化进程:数字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为把芜湖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华东制造业基地和本省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体系

(1)一个示范区域: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中坚力量,力争建设成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区域。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率90%以上,制造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60%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区域,带动全市县区工业小区及制造业的发展。

(2)44家以上企业示范和应用,其中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2家,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4家以上,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8家以上,并带动3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示范企业中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技术进步的贡献使年经济增长提高5%-1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劳动生产率提高8-10%。

2、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方面: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网站1个,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家,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中心4家。

3、培育一支队伍:分别就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应用层滚动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三年内完成8000人次以上信息人才培训。

4、在四个资源共享方面:以建立示范企业信息化资源库为基础,逐步扩充为涉及市内外资源的综合信息资源库。

四、主要任务 我市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和示范体系建设为突破,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我市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1、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政府主要创造政策法规环境、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阳光”、“空气”、“营养”和“土壤”。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制定地方技术政策和实施意见,支持示范企业申报和承担各级财政经费扶持的信息化项目,申报信息化成果并予奖励。(2)营造良好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环境

举办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展示会、推介会、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营造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利用芜湖软件园、芜湖科技信息中心的场地、设备,为制造业企业、软件商、服务商等提供培训条件,形成信息化技术培训平台。

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多梯次的人才资源。组建“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加强统计、分析,在建立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机构等)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作、交流等活动,在平等、自律的原则下,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共同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

2、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

根据我市制造业企业的产业类型、区域密集度、产业代表性等情况,以典型试点示范,面上推广应用,抓好“一区三层”,带动不同行业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

(1)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培育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域

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因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落实,使区内若干大中型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排头兵,加速我市工业化的进程。

(2)以“九五”CAD示范企业为基础,开展三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示范活动

A、培育数字化重点示范企业

选择已具备较好信息化基础的2家优势企业,支持其在实现各项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按现代集成制造思想和网络化制造发展趋势,完成适合集团各分部和动态联盟各主体的基于网络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的构建,力争在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人力、知识、设备、制造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市场化。按“数字化企业”思想,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

B、培育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企业

扶持单元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4家以上企业,开展企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解决好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完成企业内部各单元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

C、培育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单元信息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我市引导和促进8家以上企业按集成的思想,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推广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三维CAD应用、RPM(快速成型制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等信息化技术,培育一批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技术开发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或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应用行列。

3、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我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联合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事业机构、专门协会、民营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筑三大网络,形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信息网络

整合已有科技信息网、技术创新网,开通本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在建立有关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沟通本地企业与国内重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站、著名厂商和服务机构、有关院所的联系,构筑开放式的制造业信息化网,搭建制造业企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销售商、服务商产品(服务)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教育与培训平台、协作网络平台等。

(2)咨询服务网络

发挥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安徽省软件工程中心芜湖分中心、芜湖CAD推广应用中心等中介机构协同作用,并与市内外相关企业合作,组建复合型芜湖制造业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方案咨询、需求诊断和分析、软件选型、工程监理、技术支持等服务,带动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产业发展。

(3)人才培训网络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决定因素,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留住骨干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逐步整合形成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网络。即发挥市人才培训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民营的培训机构及在芜高校的设施,为企业培训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4、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05年,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如CAD、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加强本市经济、科技部门合作和项目集成,共投资1.2亿元,重点实施13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5亿元,利税约1亿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落实

(1)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科技、计划、经贸、财政、开发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和决策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问题。

(2)聘请市内外专业人员成立芜湖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开展调研,筛选示范企业,指导中介服务机构,立项审查。工程技术规范制度、工程过程监理和鉴定验收等工作。并为政府部门制订制造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2、政策落实

制定有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规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商、销售商、服务机构等的行为,明确有关鼓励措施,如修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把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状况列入申报条件等,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政策环境。

3、调整资金投入策略

芜湖市财政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芜湖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示范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实施企业信息化;支持市内外软件企业与示范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扶持软件开发、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助企业制订信息化方案等。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展会、讲座、论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站等多种渠道,广为宣传,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到示范企业参观交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实施进度

2002年:完成规划研究,培训人员1000人次。

2003年:制定芜湖市《关于支持制造业信息化的意见》;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列,培训3000人次;举办1期以上推介会。

2004年:7家企业进入信息技术集成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行例,培训3000人次,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

6.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六

当前,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相关环节保护要求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企业在加速发动机新技术研发的同时, 并对老产品进行改进, 间接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 同时也加大了对原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力度, 以实现发动机机体等主要零件的多品种共线生产。在此大环境下,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和新中贸德瑞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企业的需求, 在上海国际动力展的基础上, 设立一个“发动机及制造装备专区”, 提供一个发动机生产线技术和装备交流的平台。

上届展览会汇聚了潍柴、玉柴、上柴、重汽、无锡动力、一汽大柴、珀金斯、康明斯、菲亚特、mtu、五十铃、斗山、三菱、河柴、开普、东风、北内等60余家中外知名发动机生产企业参展。境内外100多家新闻媒体对展览、会议、活动、参展单位、展示内容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报道。2014年上海动力展, 将继续深挖、扩展其行业平台优势与发动机制造企业共创我国发动机产业的宏伟蓝图。

7.上海大众 全新帕萨特 中德制造 篇七

之前这款车的代号叫NMS(新型中级轿车),是上海大众和大众汽车集团合作开发的一款基于德国大众新一代B 级平台的全球车,重点将面向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毋庸置疑,帕萨特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级车型里更为均衡的品质成为它热销的重要因素。帕萨特在国内的每一次改款都会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那么这辆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全新帕萨特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和变化呢?

精致沉稳•彰显气度

这张新面孔想必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由此强烈传达出新车所具备的家族血统。2803 毫米的轴距和领驭相同(比雅阁和凯美瑞要长些),但长宽高的尺寸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看上去更加沉稳。

主打商务用途的车外形一定要沉稳,但是新帕萨特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精致的细节元素。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带LED 日间行车灯的双氙气头灯,它采用了深邃感更强的熏黑式灯腔设计并且大灯还附带动态辅助照明系统,可根据车速和转弯角度自动调整照明范围。此外,通过悬挂上的传感器,行车电脑还可判断因为载重的变化(乘客和行李的增减)自行调整水平照射高度,维持照射范围和照射宽度不变,充分保证夜间行车时的清晰视野。

氛围豪华•功能贴心

和外形风格相一致,内饰也是人们熟悉的简洁风格。功能布局一目了然,各项设备的操作都很直观,而且基本上都能在驾驶者目不离路的情况下完成,用起来相当顺手。

据试车时观察,内饰分成米色和黑色两种,按照款型和配置的不同,又会搭配上镀铬和桃木装饰件。黑色内饰是首次用在帕萨特上,与银色镀铬件相搭更显运动气息。新车在车顶和门内拉手上都布置了暗红色的LED 氛围灯,不仅能烘托出夜晚的内饰格调又能为车内的操作提供照明帮助。

座椅造型采用大众汽车集团最新的横向分隔设计,包裹更加自然。多向电动调节座椅可以让不同身材的人找到最合适舒服的坐姿。高配车型的座椅还是高级的双拼面料,触感更柔和且全车座椅均有电加热功能。

不仅外形酷似辉腾,中控台上也同样设置了尽显尊贵感和工艺感的中央时钟,它采用免调节设计,通过总线技术,在每次通电后能自动从仪表盘调取信息并及时修正。

能够带来赏心悦目感觉的还有白色背光的组合仪表,刻度清晰易于查看。行车电脑的信息量很丰富,有关车辆的行驶信息一应俱全。导航路径指引也能在仪表中显示出来并且使用的是最新版的地图,而且内置陀螺仪,可在失去卫星信号的路段下(桥下和隧道)继续指引一段时间,提高了导航的实用性。

说过了前排自然不能丢下后排,当你坐进后排就会发现这里的布置十分周到,既适合商务洽谈又适合长途旅行,空间宽敞是一面,后车窗和带后遮阳帘的风挡还设计成绿色隔热隐私玻璃,省去了贴膜还不失私密性。要是手机和笔记本没电了,还可通过后排的220V 车载电源为其充电。

高效科技•全副武装

新车的动力系统全面进入了大众的黄金时代,有1.8TSI、2.0TSI 和3.0 升V6,它们分别匹配了7 挡和6 挡DSG 变速箱,以后还会推出1.4TSI 车型,我们试驾的是1.8TSI。

1.8TSI+7 挡DSG 的组合是国内首次装备于B 级车上,之前这套系统也只是出现在A级车明锐上。实地试驾得出的结论是:车的扭力输出依旧充沛流畅,而且燃油经济性非常不错,出发前特意将行车电脑归零,行驶了两百多公里的综合路况后,平均油耗百公里9.3 升,其间为了拍摄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车是怠速加开空调的状态,能有这样一个油耗着实让人满意。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隔音能力也令我印象深刻,据介绍,就连刹车助力泵等这些微小的噪音源都得到了严格控制。

底盘为了适合中国路况做了大量适应性调校和匹配,驶过颠簸路段,减震呈现出柔和的反馈,力度恰到好处。四轮独立悬挂、更宽的轮距、高强度车身等,这些都令新车的行驶感觉更加稳定扎实。

8.上海制造业信息化 篇八

努力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发展

--陕西省2004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总结

我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方针,一年来在科技部和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办公室的指导下,重点抓好创环境、建体系和国产软件推广、以培训为切入的工作方式,认真组织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旅游、果业、能源五大特色产业,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两个行业和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三个重点城市的示范应用为主线,带动果业、旅游两个特色行业。目标为树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培育一批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持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平台。根据2004年8月统计数据,我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比重85.2%,制造业从业人员72.6万人,全省信息化投入3.2亿元。现将四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发挥部门合作优势,完善了制造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陕西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一是由主管省长任组长的制造业信息化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建

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组织协调行业、地市上下连动,形成组织管理体系。政府领导重视,建立了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组成了组织管理体系。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联合制定了《陕西省关于鼓励制造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意见》的通知,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和省信息产业厅印发了《关于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过文件的形式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二是在重点城市建立了以主管领导的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5个,西安、宝鸡、咸阳、西安高新区、国防工办等部门分别建立了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5个,还有各市设立的示范园区、示范县制造业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行业、城市管理部门组成的组织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推广体系,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支持体系,以大型企业信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

2、树立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典型,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

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的主体,我省一直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作为工作重点,今年全年共批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73家,使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达到184家,省市推广应用企业460家。办公室工作重点:一是组织专家做好技术指导,在信息化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经验总结等方面给予企业指导;二是

加大企业投入,今年我省地方政府投入600多万元给予企业引导经费,科技部门投入近400万元,企业投入3.2亿元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利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实施;三是抓好重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如宝鸡石油机械厂等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四是结合行业特点,直接培育典型企业,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如西飞集团、兴平408厂等不仅在行业上起到应用示范作用,而且在带动区域信息化水平方面起到了技术支持和带动作用;五是树立一批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典型,如西北医疗机械厂利用网络销售大大节省销售成本,扩大了销售渠道。

3、集成各种资源,促进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

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育一些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目前已建立省级技术服务机构14家,市级10家,建立人才培训机构10家,年培训近2万人次。通过整合资源,培育中介机构发展。一是制造业信息化主要承担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得到了发展,在西安、宝鸡等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孵化一些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专业公司;二是促进了相关软件公司的发展,如陕西金叶西工大、宝鸡立邦等一批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专业公司发展壮大;三是引导一批软件提供商在发展方向上加大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力度,这些公司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专门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队伍;四是引导一批院校的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转换机制,通过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逐步形成有技术特色的信息

咨询、服务、监理机构,如西安交大先进制造研究所,为200多家开展快速制造服务,西安交大CIMS中心为300多家企业开展实施ERP咨询服务,西工大蒋氏培训中心为150多家企业开展基于网络产品快速创新设计,陕科大机械院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工具软件。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了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4、加强宣传、培训,创造了制造业信息化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我省省级部门和重点城市通过举办博览会、研讨会、现场会、交流会、推介会等形式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宣传。全年地方媒体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报道100多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6次,省级部门和市举办制造业信息化博览会2次,各市在电视台制作制造业信息化专题节目3期,举办各种研讨会、现场会、推介会等近40多次。举办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培训、应用培训等培训班20多次,培训2000多人次,举办技术交流30多次,参加1000多人次。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主办的《制造业信息化简报》出刊21期,发送到省级领导、部门、各市部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3000份。西北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开通,成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宣传窗口。通过这些宣传,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重点做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促进国产软件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我省企业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攻关项目在企业的转化,作好单项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示范,如汉川机床厂、宝鸡机床厂的数控机床项目的实施,对我省机床行业在依靠信息提高技术

创新能力中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转化我省的攻关计划项目,如汉川机床、宝鸡机床、陕西秦川发展等承担的项目带动行业技术创新,为整个行业、区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典范;三是做好国产软件的应用示范,通过举办国产数据库讲座、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应用宣传,使广大用户了解了国产数据库的主要产品几使用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和其他软件捆绑使用的方式,分别用在中介机构的网站上示范企的办公系统等方面。现在全省已树立了一批样板,坚定了广大企业选用国产数据库的信心。通过应用示范带动了行业的竞争力。如西部世纪软件公司开发的ERP通过在果汁加工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引导果汁加工企业走信息化道路。四是加强单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如针对ERP应用存在的风险问题,举办ERP应用研讨会,十几家典型企业介绍应用REP经验,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ERP应用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实施ERP是可以成功的。办公室还组织重点城市”三维CAD软件巡回推广培训会,通过巡回培训,在十几家重点企业赠送软件。通过这些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提升我省在行业、区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6、完善园区平台建设,提升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

一是通过整合资源,重点扶持一些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园区,为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如西安的电子工业园、冈部工业园等,冈部工业园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园区80多家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在区域设立虚拟园区,形成行业的虚拟园区,如宝鸡认

定了渭滨区、歧山县、眉县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县,通过在园区、县域的行业特点作为示范,带动相关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水平;咸阳通过整合陕西科技大学和408厂的资源,为咸阳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三是利用大学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行业信息化提供服务,如西安交大CIMS中心、激光快速成型中心、西工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四是整合大型企业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的资源为中小企业服务,如西安筑路机械厂、兴平408厂为相关行业或周边企业服务;五是利用一些软件公司的资源为企业服务,如陕西金叶西工大软件公司、宝鸡立邦公司等公司为企业提供方案制定、信息化规划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7、定政策、树典型,推进国产软件应用

为了有效地推动国产软件的应用,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应用成本,我省科技厅、发改委、信息产业厅联合下发了“陕西省关于鼓励制造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意见”及其奖励办法。由于政策明确、措施得力,极大地调动了软件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服务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企业选用国产软件、用好国产软件的主动性。经过大家努力,评选出了40家国产软件应用示范企业、3家优秀中介服务机构和5家优秀软件供应商,并为他们颁发了奖牌。这些企业应用的效果证明了国产软件是买得起、用得上,简单方便实用的。例如果汁加工企业选用了西部世纪ERP软件,仅投入20多万元即当年见效,仅果品收购一项当年即为企业获利50多万元,并且使企业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能及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产品90%销往世界各国;又如陕西风轮纺织股

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传统的纺织企业,在选用了用友U8软件后,使企业的经营实现了信息化,在资金管理上当年节约300多万元,企业应收帐款的坏帐率大大下降,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为传统产业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了样本,其应用效果引起了全行业的关注。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此及时召开了现场会,推介了该企业的应用经验,也奠定了纺织行业再度辉煌的基础。

二、工作思路、做法

“十五”期间,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上突出以下几个特色:建体系,创环境,树典型,广宣传。建体系,就是结合重点行业重点城市建立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在组织、技术、交流、宣传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创环境,就是为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在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交流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氛围;树典型,就是树立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用示范企业、中介机构、技术支持机构的典型,通过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推广经验;广宣传,就是通过举办博览会、研讨会、推介会以及各种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在人们的认识上更加深刻认识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给我省经济带动的变化。

1、通过建体系,结合重点行业和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应用示范与推广

陕西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一是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为主的组织协调指导体系,在政策

制定、组织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发挥作用。截止目前和经贸委共批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84家,两部门共同制定有关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政策文件,指导相应部门协调指导工作;二是国防科工委、西安高新区、西安、宝鸡和咸阳市等行业部门的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服务体系,各行业部门办公室具体协调地方各部门对中介机构、应用示范企业进行指导和实施,各部门负责本地区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和负责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指导和培训;三是生产力促进中心、软件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推广应用体系,发挥中介机构在项目方案制定、技术支持、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本地区的行业服务、建立行业的专家组,在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作用,如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举办培训和技术讲座推广应用三维CAD软件。

2、创环境,促发展,各部门共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我省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中,在政策引导和推进部门指导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一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联合制定了〈陕西省关于鼓励制造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意见〉的通知,省科技厅、省经贸委和省信息产业厅印发了〈关于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过文件的形式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二是行业部门在地区的项目中给予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省上在各类计划项目中给予一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各市分别在计划中列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对重点项目给予支

持。三是各级管理部门支持与协作促进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形成以政府各部门到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各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支持的推进体系。

3、通过树典型,示范为先,辐射全行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我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以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行业龙头,以西安、宝鸡和咸阳三个重点城市为区域龙头,以各级政府、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组织机构,以大学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软件公司等为技术依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典型企业的应用示范,把成熟的经验向其他行业和企业推广。一是抓园区建设。在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市分别建立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科技园和示范园,国防工业以闫良示范园带动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西安的莲湖科技园、雁塔区冈部工业园、电子科技园,就是以园区的公共平台建设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的信息化服务。二是特色行业制造业信息化推进模式。我省国防工办以我省国防的航空产业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促进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西安市落实输变电设备制造行业为示范行业;宝鸡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特色,在以远程农业信息咨询,农业专家信息库建设,通过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信息化成为带动地方特色行业发展的一个新途径。三重点抓好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实施,做好示范企业的方案论证和实施,通

过示范企业的试点,扩大我省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范围和力度。

4、推广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推广,促进软硬件产业的发展。围绕陕西制造业的基础,特别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着重解决对制造业信息化有广泛影响的关键技术的实用化、本地化、网络化、产业化与集成化等问题,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支持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攻关体系。针对当前陕西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解决好产品创新设计与优化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使能技术,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先进制造模式与管理技术,以及供应链和物流等问题。通过以一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项目的带动,提升我省相关行业的在关键技术上的整体水平,进而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如西部世纪软件为果业的特色服务,解决了果汁企业的果子收购问题,不但使农民增收,而且增加了出口创汇;杨凌乾兴咨询公司,通过整合资源,为我省其他地区以及甘肃等地的农民实现了远程专家咨询诊断;宝鸡立邦为宝鸡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服务,形成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软件公司群体,促进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体会和经验

1、建体系,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以国防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技术推广应用,以西安、宝鸡和咸阳为重点城市的辐射周边的推广应用,建立推广应用体系。注重应用示范与建体系相结合,形成政府

引导,专家指导,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工程技术为技术支持,示范企业为应用对象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的发展格局;积极引导,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的国家863的研究成果,形成技术研究体系。同时把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作为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宝鸡市成立了专职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中心吸纳宝鸡石油机械厂、宝鸡机床厂等制造业企业十位信息化专家,组成了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专家组,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制造业信息化ERP、三维CAD等信息化培训,宝鸡市还确定了立邦公司、市机械研究所等三家有条件的公司研究机构作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单位。并发展以大学科研院所的工程中心,咨询机构等一批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推动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有利的保障。

2、以制造业信息化带动国产软件产业的发展

我省现在有450多家软件公司从事软家的开发研究,每年软件行业的产值达80多亿元,成为服务企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对国外软件和国产软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软件有很多是国产软件还没有达到的,但是国外软件一般都高于国产软件的价格,国产软件由于更多的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更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我省纺织行业特点,选择了领导重视,管理规范,应用效果突出的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样板,在该公司应用取得收效的同时,由省纺织协会,省纺织公司在该公司召开了全行业的企业财务老总参加的现场会,该公司应用的特点是先易后难,树立信心,稳扎稳打,应用财

务管理系统后,仅财务费用一项就比上降低57.2万元,流动资金从2000万元降至1500万元,节省利息510万元,陕西风轮纺织有限公司实施信息化,不仅提高了管理手段,而且促进了企业整体效益的大幅增长,为全行业依靠信息化为传统产业再创辉煌走出了成功之路。

3、做好宣传,构建交流信息网。

各地市、行业部门为组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一是新闻发布会或现场交流会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各地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展情况和项目指南;二是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省科技厅定期请专家组专家对各地市和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和交流,请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对企业实施信息化方案进行咨询诊断;三是媒体报道。省市报纸《陕西日报》、《宝鸡日报》、《西北信息报》、宝鸡电视台《新闻视点》等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四是发行简报。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以简报的形式向部门领导及企业对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定期进行报道,现已发行了21期,各地市制造业信息化管理部门也以简报和交流材料向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做专题报道。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报道,使政府管理部门认识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使企业认识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从而使大家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信心,齐心协力做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篇大文章。

4、抓好特色行业,做好特色服务

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行业重点,在区域建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进行服务的模式。陕西国防工业成立了由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组成的闫良示范园,利用三家单位在地域上的集中优势,实行飞机设计、制造、试验方面三位一体的分工与协同,从而推动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示范作用。西安高新区的数字化园区建设,就是以在西安高新区建立公共的信息托管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办公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实施企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监理咨询服务,保证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功;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广国产数据库软件,降低了企业信息化成本;宝鸡农业专家大院,推广以国产NC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偏远地区的信息闭塞问题。以这些特色行业和特色中介服务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制造企业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领导对信息化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单位制造业信息化目标远大,难以实现,这些认识问题还制约者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还有就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入,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我们确定如下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继续办好《制造业信息化简报》,为企业传递政策、信息,做好宣传;继续加大各类媒体的宣传力度,在电视台、报纸对我省的信息化实施做相关报道,提高人们的认识;通过技术讲

座、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信息化人员的应用水平。

二是结合单项技术应用示范,抓好典型示范

继续对行业单项技术给予支持,结合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树立典型,并总结经验推广到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在省各类计划中对单项技术给予支持,并以现场会、技术交流会的形式,积极做好单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是结合国产软件的应用,做好总结推广工作

根据《陕西省关于鼓励制造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意见》,一是继续鼓励企业应用国产软件,对应用国产软件的企业给予一定资助;二是对已经应用的国产软件的企业做好经验总结,为国产软件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三是做好应用国产软件的交流工作,通过宣传交流,使人们认识到应用国产软件的重要意义。

四是继续抓好公共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 继续完善我省重点行业、重点城市的园区公共平台建设,对已经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功能完善,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平台的服务内容,提高平台的服务效果;继续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使公共平台显现出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日

9.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篇九

2012年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

工作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1)742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根据财政部《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0‟103号)、《上海市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沪财企„2010‟67号),经研究,现将2012年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特色产业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一)技术创新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节能减排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中小企业生产或应用节能减排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建设、改扩建和技术改造。

(三)专业化协作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为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钢铁、石化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项目。

(四)产业升级和延伸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及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自主品牌建设中为开发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等进行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列入原产地保护的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五)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的项目

重点支持各类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工程技术管理、商务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的建设项目。

二、申报条件

申请特色产业资金的单位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位于区县及以上政府认定的园区、产业集群或产业聚集区内;

(二)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三)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四)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五)会计信息准确完整,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六)申报项目须在建设期内,建设周期不超过2年;

(七)申报项目的资金、规划、土地、环保等方面手续已经落实,并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经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或备案;

(八)申报项目未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中央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

(九)获得中央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其他项目均已竣工验收。

三、资金支持方式和额度

特色产业资金的支持方式和额度按照《上海市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四、项目申报

(一)申请特色产业资金的单位应按照附件1所列,提交书面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其中项目申请表、生产经营(业务开展)情况表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需同时报送电子材料。有关表格可登陆上海中小企业网站()进行在线填报,并提交电子材料。

2.书面申报: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项目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一并提交。区属单位向纳税地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报纸质材料,由区县经委(商务委)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属单位可直接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3.纸质材料须签章齐全并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材料内容一致。

(二)区属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区县经委(商务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审核意见,明确支持理由。

(三)项目单位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24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四)项目申请材料不予退回。

(五)区县经委(商务委)应保存区属单位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以备查。

五、联系方式

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联 系 人:徐明江

电 话:64036622-7121 地 址:大木桥路108号712室

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周峰皓 电 话:61123260

附件:1.项目申报单位申请材料要求

2.各区县经委(商务委)项目受理联系方式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沪经信企(2011)159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0‟11号),做好2011年第一批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0‟73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服务业务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融资服务4类业务的项目。

2.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支持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开展中小企业服务而进行的软硬件投资建设项目。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融资服务4类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项目。

2.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小企业创业发展所需场地及相应的公用工程、必要的公共服务设备等的改造项目。

(三)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 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的项目。

(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

支持本市中小企业以境内外上市为目的进行改制重组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

申报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必须分别符合《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1.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服务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

2.服务业务项目。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依法设立1年以上,年服务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于30家。服务内容为:

信息查询服务:加强网络功能开发,畅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等服务,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创新资源共享。

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指导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融资服务:组织开展融资知识培训,帮助中小企业了解掌握各种新型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产品;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信用评级、企业与各类投融资机构的对接交流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3.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内容为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进行的办公和服务设备购臵、网站建设、服务场地及相关设施改造等。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平台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及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条件和设施,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服务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和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管理制度健全,经营行为规范;项目完成后年服务中小企业数量50家左右。

2.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为基地内小企业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的能力和组织社会资源服务小企业的能力;项目对现有厂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不新征土地,总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服务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0%;项目完成后小企业保有量不低于30家,产业集聚度在60%以上。

3.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000万元,主要用于必要的服务设施和场地改造、设备仪器购臵等。

4.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须经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或备案的申报项目,项目单位应在提交材料之前完成立项或备案工作。

5.项目须在建设期内,建设周期不超过2年。

(三)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申报条件

1.已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2.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现融资的过程中生产经营正常,未出现利息和本金逾期偿还的情况,未发生违法违规事件。

(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申报条件

1.此次申报截止日前已完成工商登记变更,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取得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或完成海(境)外上市所需的重组构架。

2.2010年11月15日后在上海证监局辅导备案;或申请上市文件已报送海(境)外上市审核监管机构并被受理。

3.已在所属区县经委(商务委)备案,并纳入改制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

三、资金支持方式和额度

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方式和额度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项目申报要求

(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

(1)网上申报:申报单位需登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进行在线填报,并提交电子材料。

(2)书面申报: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项目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一并提交。区属单位向纳税地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报纸质材料,由区县经委(商务委)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中小企业办);市属单位可直接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中小企业办。

(3)纸质材料须签章齐全并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材料内容一致。

2.区属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区县经委(商务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审核意见,明确支持理由。

3.项目单位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6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13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4.项目申请材料不予退回。

5.区县经委(商务委)应保存区属单位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以备查。

(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要求 1.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为预申报。

2.项目预申报采用网上申报的方式。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需登陆上海中小企业网站()通过“上海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系统”中的“项目储备”在线填报全年中小企业服务计划,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可以同时填报软硬件投资建设计划。

3.项目单位预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6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13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4、市中小企业办将选择一批预申报项目进行备案,待年底正式申报后,对全年中小企业服务计划执行良好的备案单位予以重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联 系 人:徐明江 电 话:64036622-7121 地 址:大木桥路108号712室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周峰皓 电 话:61123260

上海中小企业网站 技术支持:周剑春 电 话:54521128

附件:1.项目申报单位申请材料要求(点击打开)

2.各区县经委(商务委)项目受理联系方式(点击打开)3.申报流程图(点击打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一篇:在市政府办公厅系统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多彩的春天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