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2024-12-06

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10篇)

1.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篇一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阅读答案

①《谍中谍4》中有一些令人炫目的场景:身在茫茫人海中,一眨眼的功夫已被潜藏着的对手认出,随即被盯梢;对手迎面走来时,你的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他的姓名和信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让科幻成为现实。

②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最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这种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识别过程精度高、速度快,运用起来就更具保密性和方便性。[中国教育出版*~%#@网]

③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④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普通用户的面孔直接与网站上的背景资料、好友关系匹配。

⑤腾讯推出了“搜搜慧眼”,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交产品。用户将手机切换到人脸识别模式,启动“明星脸识别”功能,“慧眼”会自动识别照相镜头中的.人脸,并将之拍下来;随后,它会在网上寻找与这张脸最相似的明星的脸显示出来,并对服饰、妆扮等细节进行点评。

⑥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其价值。也许就在明天,人脸将成为我们电子生活中的重要名片和标签。人脸识别技术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16.文章的说明顺序是(1分)

17.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人脸识别技术”。(3分)

18.文章第①段《谍中谍4》中令人炫目的场景,侧重表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特点。(2分)

19.“之前,人脸识别大多用于门禁识别或公安机关追踪等大型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登录电脑、方便网络社交等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这是从文中抽出的一段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应是(2分)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⑤和⑥之间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苹果正在研究怎样让用户在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时运用人脸识别技术。

B.联想新款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不用输入密码。

C.在网上找出与照相镜头中的人脸相似的明星脸是“搜搜慧眼”的功能。

D.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前景广阔,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篇二

紫外和红外探测技术几乎同时产生于50年代,由于紫外探测器件灵敏度低,一直未能应用,而红外探测技术发展较快。直到90年代,日本开发出雪崩倍增靶摄像管,使得紫外摄像器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合适的光谱范围,紫外探测才得到广泛关注[1,2]。紫外探测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通信、预警和制导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紫外线的日盲特性和大气层中良好的传播特性,可飞越障碍物而实现非视线(NLOS)通信,具有低窃听率,高抗干扰性和全天候工作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通信方式[2]。紫外预警利用“日盲区”来探测导弹的火焰与羽烟,在背景洁净的日盲区,导弹羽烟的紫外辐射很容易被检测出来。由于避开了最强的太阳辐射背景,信息处理负担明显减轻,虚警率很低,与红外预警相比,不需要低温冷却,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1,2]。

1 紫外探测器的发展

1.1 真空型紫外探测器

早期真空型紫外探测器以光电倍增管(PMT)为代表,PMT是一种光电子发射型检测器,二次发射增益可达到104,对单个光子能够响应,具有极高的响应速度,可实现微弱信号探测[3]。目前PMT有专用“日盲”型的紫外PMT,日本滨松公司生产的改进型日盲紫外PMT R2078在“日盲”区外量子效率下降约50%,灵敏度是日盲区的1%,相差约2个数量级,比较适宜紫外光通信系统使用[2]。PMT只是概略探测紫外辐射源方位,不能成像,只能判断光谱信息来确定目标[2,3,4]。带有微通道板的光电倍增管———通道光电倍增管(CPM)是一种较新的紫外光电倍增管,不但探测灵敏度和角分辨率高,而且能成像,光电阴极以MCP为基底的CPM性能更好。

CPM采用双近贴式管型时,以输入窗为光电阴极基底,如图1所示。光电阴极(光电阴极镀在输入窗)和MCP近贴,距离为0.1~0.3mm,MCP又与荧光屏近贴,距离为0.5mm左右。由装架环和陶瓷管封接起来,工艺上很难实现,其间加有大于100V的电压,易引起场致发射;此时发射方式多为透射式,量子效率低[5,6]。

以MCP为基底,光电阴极直接镀到MCP的输入面,则输入窗和MCP间的距离要求不很严格,只需MCP的输出面与荧光屏近贴,光电子弥散就会减小,图像质量好。该器件发射模式为反射式,量子效率高,光电阴极前加一栅网,加电压后在其间形成一匀强电场,发射的光电子几乎都能进入通道而倍增,如图2所示。另外,输入窗可采用Mg F2材料做成透镜,光电阴极处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可以大大提高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5,6]。因此,以MCP为基底的通道光电倍增管成为发展趋势。

CPM具有响应速度快,抗磁场干扰能力强,电路简单,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3,4,5,6]。采用像增强器作为核心探测器,虽然识别能力和探测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仍离不开高压电源[5,6,7,8]。像增强型CCD改进成背照式CCD(BCCD)后,就可消除这一缺陷,而且成像环节简化,灵敏度更高[7,8]。

一般CCD感光时,入射光是从MOS结构的正面进入,正面由于带有复杂的金属电极,反射较大。而背照式CCD(BCCD)刚好相反,光由CCD背面的单晶硅层入射,避免了金属电极对光的强反射,故能获得较高的量子效率,如图3所示,可见,无论感光灵敏度还是光谱响应宽度,背照式CCD都比前照式CCD要高要宽[8]。

像增强型CCD(ICCD)的成像过程为“光子-光生电子-倍增电子-光子-电子”,如图4所示,显然过多的成像环节会使图像质量逐渐恶化:MCP倍增使噪声被引入图像;光学元件的损耗及弥散会使ICCD的MTF(调制传递函数)进一步下降[8]。背照式CCD(EBCCD)去掉荧光屏、MCP和光学耦合器件,减少了ICCD中的图像传输链,成为“光子-光生电子-电子”链。当光生电子轰击减薄式CCD的背面时,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得到增益。由于电子轰击半导体的噪声要远远低于MCP倍增的噪声,它的信噪比更高[8]。背照CCD通常要有足够薄的衬底,使得弱光信号能从CCD背面直接注入到芯片有源区,这样不但大大提高CCD的量子效率,而且对波长从10~1000nm的光子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都很灵敏[7,8]。

EBCCD的优点是增益高、空间分辨力强、噪声低,理论上甚至可以探测到单个光子,但是制作工艺复杂[7]。

1.2 固体紫外探测器

固体紫外探测器主要有紫外增强型硅光电二极管、二极管探测器、Si C紫外探测器和金刚石紫外探测器、紫外CCD等,其中基于Al Ga N的紫外探测器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紫外预警探测器件的主流[9]。氮化镓基(Ga N Based)材料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III族元素铝、镓、铟和V族元素氮形成的化合物(Ga N、Al N、In N)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多元合金(In Ga N、Al Ga N等)。其典型结构如图5所示[9]。

纤锌矿结构的III-V族材料是直接带隙材料。随着合金组分的改变,其禁带宽度可以连续变[17]。对于铝镓氮材料,其禁带宽度可以从Ga N的3.4e V连续变化到Al N的6.2e V,理论上讲,利用这种材料研制的本征型紫外探测器的截止波长可以连续地从365nm变化到200 nm。根据经验公式估算:日盲型紫外探测器AlxGa1-xN材料的组分x需要达到40%以上,即所谓的高铝组分Al Ga N材料[9]。

目前,制备高铝组分Al Ga N材料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还面临许多困难[9],特别是制备具有器件结构的材料难度较大:其一缺少晶格匹配的衬底,使薄膜中存在大量缺陷,各种反应过程复杂且难控制;其二随着Al摩尔比率的增加,掺杂的激活效率变低。

紫外CCD是硅CCD减薄后,靠荧光物质将紫外光耦合进器件的,它可使器件具有从近紫外到远紫外波段摄像的能力[9,10]。199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成功新颖的256×256像元Ga N基紫外CCD,它是把Ga N紫外探测器与硅CCD多路传输器通过铟柱倒装互连而成的混合式紫外CCD[10]。由于Ga N材料在365nm波段具有很尖的响应,因而降低了对滤波器的要求,使得Ga N基的光探测器具有日盲特性。美国北卡莱罗林纳大学Schetzina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导的Ga N基可见光电二极管在零偏压下的响应度达到0.21A/W(工作波长356nm),相当于量子效率82%,探测率D*值为6.1x1013cm Hz1/2/W[9]。在传统CCD移位寄存器的末端和输出放大器之间插入电子倍增器,即可获得电子倍增CCD(EMCCD)[8],EMCCD在信号读出时,通过相对的高压,将信号逐步放大,提高灵敏度。因此EMCCD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适合微弱信号的探测。L3Vision系列CCD芯片是英国E2V公司最新的EMCCD产品。芯片采用最先进的片上电子倍增技术,在有效放大信号的同时保证了高水平的信噪比和一定的信号输出速率。EMCCD技术是目前CCD行业最先进、应用前景广泛的技术。

固体紫外探测器虽然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小,但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性能的稳定性是攻克的难点[7]。

2 紫外探测新动向

2.1 面阵探测器是光电器件的发展方向之一

大规模、多波段集成的成像探测器件是简化应用系统、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Ga N基紫外面阵探测器主要是朝着大规模日盲型发展,目前均采用与红外焦平面类似的工艺,将背照射Ga N基光电二极管阵列与硅CCD读出电路,通过铟柱互连方式得到紫外焦平面器件。1999年美国Nitronex公司与北卡罗来那大学、Honeywell技术中心以及美国夜视实验室成功地实现了基于Ga N/Al Ga N pin型背照射32×32列阵焦平面探测器数字照相机,响应波段为320~365 nm,峰值响应率达到0.2 A/W(358 nm),内部量子效率达到80%,理论峰值探测率达到6.1×1013 cm Hz1/2/W。2000年他们成功展示了128×128紫外焦平面探测器数字照相机,响应波长在320~365 nm。2002年该小组又研制出320×256日盲紫外探测器,但只有部分像元能够有效成像,且质量较差,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质量的高铝组分的Al Ga N材料制备困难[9]。2005年美国西北大学也报道了日盲型320×256紫外焦平面探测器,给出了较清晰的图像,但是没有器件性能的详细描述[10]。由于制备高质量的高Al组分的Al Ga N材料工艺还有待于不断探索,阵列成像的质量还待于改进。

2.2 变相紫外CCD

由于硅在200~400nm波段的吸收深度小,因此在紫外波段成像比较困难,目前此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Photometrics公司在正面照射的CCD上加一层薄发光转换涂料,该涂层能把紫外辐射转换成普通CCD能够响应的中等波长的可见光而不需要对硅本身作专门的处理,在200~400nm的波段内可达20%的量子效率[10]。如再经过适当背面注入处理,涂上抗反射层,则具有深耗尽层的背照式CCD可达50%以上的量子效率[7]。

ARP公司与CEA公司合作,研制出一种称为ANIMATERV3X的数字成像系统,采用512×512元的高分辨率传感器,该传感器为背照式薄型CCD,其响应波段可延伸至短紫外和软X射线区,入射光直接照在CCD器件上,产生的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通过光纤传送给接口卡。ANIMATERV3X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紫外和X光波段内成像[10]。

2.3 紫外数字照相机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可感应紫外光的数字照相机。一般数字照相机只能“看见”可见光,对许多物体(如星球、生化武器)发出的紫外光是看不到的。物理学家Jan F.Schetzina表示,这个发明对拓展数字照相机用途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的特别之处是用Al Ga N化合物作感光物质,而不是传统的硅,这种照相机显然在军事上很有用[1,10]。

3 结束语

随着紫外探测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紫外探测不但用于紫外告警、紫外通讯,而且在空间科学,环境监测和工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用于空间探测的紫外望远镜,紫外星敏感器,用于灾害天气的预报,电晕放电检测,水质检测等。紫外/红外双光谱探测也称为未来发展的方,据报道,美国北约盟军1989年使用的尾剌对空导弹就采用这种红外/紫外双色制导技术,白天飞机反射的日光紫外波段功率很强,则用紫外波段跟踪目标。夜晚紫外波段辐射功率小于红外辐射,则自动切换成红外波段跟踪目标[1,2,10]。

摘要:介绍紫外探测技术的新发展。真空型紫外探测器以通道光电倍增管为代表,分析了以MCP为光电阴极基底,输入窗为透镜式的管子的特点;固体紫外探测器以GaN基紫外CCD为代表,把GaN紫外探测器与硅CCD多路传输器通过铟柱倒装互连而成的混合式紫外CCD。由于GaN基材料的禁带宽度与组分有关,光谱响应从200nm-365nm,在365nm(紫外光)波段具有很尖的截止响应特性,因而降低了对滤波器的要求,具有光谱响应特性好,灵敏度高,噪声小等优点。并对紫外探测的关键技术和发展动向做了初步分析,为紫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紫外探测技术,真空型紫外探测器,通道光电倍增管,固体紫外探测器

参考文献

[1]张忠廉,刘榴娣.紫外线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研究[J].光学技术,2000,Vol.26,No(4),289-293.

[2]李慧蕊.新型紫外探测器及其应用[J].光电子技术,2000,20,1:45-51.

[3]张宣妮,赵宝升.一种新型真空型紫外成像探测器[J].应用光学,2007,Vol.28,No(2),159-164.

[4]L.R.Canfield.J.Res.Natl Bureau standards(U.S)Far Ultraviolet Detector Standards,1998,92(2);97-112.

[5]张宣妮,鲁帆.紫外预警系统的发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Vol.23,No(6),23-26.

[6]张宣妮,赵宝升等.以MCP为基底的CsI光电阴极的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Vol.22,No(6),22-25.

[7]戴丽英,刘德林,李慧蕊等.背照式电荷耦合器件的研制[J].光电子技术,2005,25(3):146-149.

[8]左舫,刘广荣,高稚允等.用于微光成像的BCCD,ICCD,EBCCD性能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2(1):109-112.

[9]Tut T,Yelboga T,Ulker E,et al,Solar-blind AlGaN-based p-i-n photodetectors with high breakdown voltage and detectivity[J],Appl.Phys.Lett.2008,92:103502.

3.白光应用的OLED技术新发展 篇三

白光OLED在照明应用上的发展课题

关于在照明的应用方面.随着第一个产品即将问世OLED的潜力被寄予厚望.然而,特别是针对白光OLED应用,若要真正导入市场.其效率、寿命及制造成本等课题则有待进一步被发展以确保OLED技术未来的成功。

运用Novaled PIN OLED技术,可使红蓝绿二极管具高发光效率及更长寿命,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展示在顶部发光(top-emission)与底部发光(bottom-emlsslon)的发光结构上,并已超越许多便携式产品的技术需求。

NOvaled的双色光混合技术

Novaled有多种不同OLED类型的展示创下世界记录的高效率,其中包括绿光底部发光OLED,红光顶部发光OLED和白光OLED等。这些器件的使用寿命甚至超过具有相同射极系统的标准非掺杂式OLED结构的值。

Novaled所开发的PIN OLED技术是利用正极掺杂型电洞传输层(positively-doped hole-transport layer;P层).本质导电发光区(conductive emission zone;I层)与负极掺杂型电子传输层(negatively-doped electron-transport layer;N层)所组成的OLED三层结构中加入经过电子性掺杂的导电层。

这个做法是受到非有机LED技术类似的启发,主要的差异在于使用基于小分子的有机材料,取代基于原子的非有机材料.比起以相同层顺序的非掺杂型结构,此具高传导性的p/”掺杂型电荷导电层因可在接触面大量增加注入电荷,并且降低跨这些传输层的电压降而达到较高功率效率。

因此。PIN结构的做法也允许厂商使用较厚的传输层同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电压降,甚至厂商可以在各种透明和不透明基板上整合高效率的顶部发光二极管。Novaled目前也针对这些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特殊材料,确保Novaled PIN OLED这些技术可以顺利由实验室的规模移转到现有OLED生产线进行量产。

针对照明的应用,白光OLED结构一直获得长足的进展。如同其它颜色的光源,白光OLED在如何提升效率、如何提升寿命等议题上也被强烈的要求,同时在许多的应用上,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也需要调整光线的光谱,以达到不同种类的白光范围,从显示出带点蓝白光的寒色系到可以发出黄白色的光线的暖色系,如此才能够提供客户在照明应用上更舒服的感受。

与只能发出单一颜色的白光OLED产品相比,透过m]crocavRy(微洞穴)效应的协助,OLED的发光光谱更可以大幅的扩大可见光频谱范围,意味产品可以利用两种不同光源混色达到白光。Novaled基于二种荧光射极器件已经针对白光OLED结构达到白光调整成果,此成果已被证明是对延长寿命与高效率方面最佳的方案。

通过改变掺杂型电荷传输层的厚度,mlcrocavBty结构可被修改而不影响其操作电压,例如纯白光亮度达到1,000cd/m2但是电压却可以降低到3.3 V,色彩坐标(0,34/0,35)(图1).估计这些器件以1,000 cd/m2的亮度,整体发光效率可以达到131m/W的程度.寿命超过15,000小时。

到温暖的淡黄色光线时.在1,000 cd/m2的亮度下发光效率更可以达到23Im/W,使色(坐标)落在(0.44/0.42),组件寿命更可以达到20,000小时以上。图2中,有一片几近为50cm2的大尺寸主动式白光OLED显示器,这项产品采用Novaled所开发的技术。为利用两种不同荧光光源混合成的大面积白光。

白光OLED的前景

这项白光OLED产品,目前已经准备好开始使用于显示器各种应用之上(例如:单色,白光、RGB宽屏幕显示器)和照明应用。此外,此技术亦适用于背光源的灯源使用。

但是,仍需要持续改善发光效率并让产品特性能够符合未来照明应用的需求。另外采用3种不同的结构来发光的OLED显示器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发光效率与色彩度.未来才有机会用于一般消费性白光市场。

4.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篇四

近10年来,国内外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的焊接技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发展。随着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工作参数的大幅度提高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所选用的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首先应保证焊接接头的高质量,同时必须满足高效、低耗、低污染的要求。因此,在这一领域内,焊接工作者始终面临复杂而艰巨的技术难题,要求不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懈的努力已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成功的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的焊接技术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鉴于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中包括火力、水力、风力,核能发电设备,石油化工装臵,煤液化装臵、输油、输气管线,饮料、乳品加工设备,制药机械,饮用水处理设备和液化气储藏和运输设备等,焊接技术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本文因篇幅所限,仅就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用钢,先进的焊接方法和焊接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三方面的新发展作如下概括的介绍。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用钢的新发展1锅炉用钢的新发展在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用钢这三类钢中,锅炉用钢的发展最为迅速。这主要是近10年来,火力发电站用燃料—煤炭的供应日趋紧张,降低燃料 的消耗已成为世界性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提高锅炉的效率。通常锅炉效率每提高5%,燃料的消耗可降低15%.而锅炉的效率基本上取决于其运行参数—蒸汽压力和蒸汽温度。最近,上海锅炉厂生产600~670MW超临界锅炉的蒸汽压力为254bar,过热蒸汽温度为569℃,锅炉的热效率约为43%.如果锅炉的运行参数提高到特超临界级,即蒸汽压力为280bar蒸汽温度为620℃,锅炉的热效率可提高到47%.目前世界上特超临界锅炉的最高工作参数为350bar/700℃/720℃,锅炉的热效率达到了50%.这里应当强调指出,随着锅炉效率的提高,锅炉烟气中的SO2、NOX和CO2的排放量逐渐下降。因此从减少大气污染的角度出发,设计制造高工作参数的特超临界锅炉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锅炉蒸汽参数的提高直接影响到锅炉受压部件的强度性能。在超临界和特超临界工作条件下,锅炉的主要部件,如膜式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高压出口集箱和主蒸汽管道的工作温度均已达到钢材蠕变温度范围以内。制作这些部件的钢材在规定的工作温度下,除了具有足够的蠕变强度(或105h高温持久强度)外,还应具有高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以及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形性能。从锅炉主要部件用钢的发展阶段来看,即便是工作温度相对较底的水冷壁部件,也必须采用铬含量大于2%的Cr-Mo钢或多组元的CrMoVTiB钢。按现行的锅炉制造规程,这类低合金钢,当管壁厚度超过规定的界限时,焊后必须进行热处理。由于

膜式水冷壁的外形尺寸相当大,工件长度一般超过30m,焊后热处理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而且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研制了一种专用于膜式水冷壁的新钢种7CrMoVTiB1010.最近,该钢种已得到美国ASME的认可,并已列入美国ASME材料标准,钢号为A213-T24.这种钢的特点是含碳量控制在0.10%以下,硫含量不超过0.010%,因此具有相当好的焊接性。焊前无需预热。当管壁厚度不大于10mm,焊后亦可不作热处理。在特超临界的蒸气参数下,当蒸气温度达到700℃,蒸气压力超过370bar时,水冷壁的壁温可能超过600℃。在这种条件下,必须采用9%Cr或12%Cr马氏体耐热钢。这些钢种对焊接工艺和焊后热处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才能确保接头的焊接质量。对于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高温部件,在超临界和特超临界蒸汽参数下,其工作温度范围为560~650℃。在低温段通常采用9~12%Cr钢,从高温耐蚀性角度考虑,最好选用12%Cr钢。在600℃以上的高温段,则必须采用奥氏体铬镍高合金耐热钢。根据近期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温段过热器和再热器管件,为保证足够高的高温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应当选用铬含量大于20%的奥氏体钢,例如25Cr-20NiNbN(HR3C),23Cr-18NiCuWNbN(SAVE25),22Cr-15NiNbN(TempaloyA-3),和20Cr-25NiMoNbTi(NF709)等。在相当高的蒸汽参数下(375bar/700℃)下,在过热器出口段,由于奥氏体钢蠕变

强度不足,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采用镍基合金,如Alloy617.现代奥氏体耐热钢与传统的奥氏体耐热钢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含有多组元的碳化物强化元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钢材的蠕变强度。对于超临界锅炉机组的高压出口集箱和主蒸汽管道等厚壁部件主要采用改进型的9-12%Cr马氏体铬钢。9~12%马氏体铬钢的发展规律与前述的奥氏体耐热钢相似,即从最原始的Cr-Mo二元合金向多组元合金演变,其主攻方向是尽可能提高钢材的高温蠕变强度,减薄厚壁部件的壁厚,以简化制造工艺和降低制造成本。上述钢种由于严格控制了碳、硫、磷含量,焊接性明显改善。在国外超临界和特临界锅炉已逐步推广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压力容器用钢的新发展近年来,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与锅炉用钢不同,其主攻方向是提高钢的纯净度,即采用各种先进的冶炼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钢中的有害杂质元素,如硫、磷、氧、氢和氮等的含量。这些冶金技术的革新,不仅明显地提高了钢的冲击韧性,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抗应变时效性、抗回火脆性、抗中子幅照脆化性和耐蚀性,而且可大大改善其加工性能,包括焊接性和热加工性能。对比采用常规冶炼方法和现代熔炼方法轧制的16MnR钢板的化学成分和不同温度下的缺口冲击韧度和应变时效后的冲击韧性,数据表明,超低级的硫、磷、氮含量显著地提高了普通低合金钢的低温冲击韧度和抗应变时效性。高纯净化对深低温用9%Ni钢的极限工作温

度(-196℃)下的缺口冲击韧度也起到相当良好的作用,按美国ASTMA353和A553(9%Ni)钢标准,该钢种在-196℃冲击功的保证值为27J.但按大型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的制造技术条件,9%Ni钢壳体-196℃的冲击功应70J,相差2.6倍之多。这一问题也是通过9%Ni钢的纯净化处理而得到完满的解决。同时还大大改善了9%Ni钢的焊接性。焊接不必预热,焊后亦无须热处理。对于厚度30mm以下的9%Ni钢,焊前不必预热,焊后亦无需热处理。这对于大型(10万m3以上)LNG储罐的建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9%Ni钢标准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并与高纯度9%Ni钢相应的性能进行对比,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在高压加氢裂化反应容器中,由于工作温度高于450℃,壳体材料必须采用2.25CrlMo或3CrlMo低合金抗氧钢。但这类钢在450℃以上温度下长期使用时,会产生回火脆性,使钢的韧性明显下降,给加氢反应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近期的大量研究证明,上列铬钼钢的回火脆性主要起因于钢中P、Sn、Sb和As等微量杂质。合金元素Si和Mn也对钢的回火脆性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现代的冶金技术,把钢中的这些杂质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目前,许多国外钢厂已提出严格控制钢中杂质含量的供货技术条件。现代炼钢技术能够达到了最低杂质含量的上限,可大大降低2.25CrlMo和3CrlMo钢的回火脆性敏感性,其回火脆性指数J低于100,而普通的2.25Cr-lMo钢的J指数高达300.由此

可见,压力容器用钢的纯净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各类不锈钢在金属结构制造业中应用急速增长,其年增长率为5.5%,2003年世界不锈钢消耗量为2150万吨,其中我国不锈钢的用量占54.2%极大部分用于各种压力容器和管道,包括部分输油输气管线。为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行条件下的耐蚀性要求,并改善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加工性能,近期开发了多种性能优异的不锈钢,其中包括超级马氏体不锈钢、超级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和超级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这些新型不锈钢的共同特点是超低碳、超低杂质含量、合金元素的匹配更趋优化,不仅显著提高了其在各种腐蚀介质下的耐蚀性,而且大大改善了焊接性和热加工性能。在一定的厚度范围,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焊前可不必预热,焊后亦无需作热处理。这对于大型储罐和跨国海底输油输气管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目前已在压力容器和管道制造中得到实际应用的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和超级双相不锈钢,这些不锈钢合金系列与常规不锈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3管道用钢的新发展管道用钢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与前述的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相似。实际上很多钢种和钢号都是相同的,其中只有输气管线用钢可以认为是独立的分支。近10年来,输送管线的工作应力已从40bar提高到100bar,甚至更高。最近台湾省建造了一座1600MW抽水蓄能电站,其压水管道采用了X100型(屈服强度

690Mpa)高强度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输送管线中采用的最高强度级别的钢种为X80型,相当于我国标准钢号L555,其最低屈服强度为555Mpa.国外已计划将X100型高强度钢用于输送管线。鉴于管线的焊接都在野外作业,要求钢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因此管线用钢多采用低碳,低硫磷的微合金钢,并经热力学处理。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焊接方法的新发展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均为全焊结构,焊接工作量相当大,质量要求十分高。焊接工作者总是在不断探索优质、高效、经济的焊接方法,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以下重点介绍在国内外锅炉、压力容器与管道制造业中已得到成功应用的先进高效焊接方法。1锅炉膜式水冷壁管屏双面脉冲MAG自动焊接生产线为提高锅炉热效率,节省材料费用,大型电站锅炉式水冷壁管屏均采用光管+扁钢组焊而成。这种部件的外形尺寸与锅炉的容量成正比。一台600MW电站锅炉膜式水冷壁管屏的拼接缝总长已超过万米。因此必须采用高效的焊接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外锅炉炉制造厂大多数采用多头(6~8头)埋弧自动焊。在多年的实际生产中发现,这种埋弧焊方法存在一致命的缺点,即埋弧焊只能从单面焊接,管屏焊后不可避免会产生严重的挠曲变形。管屏长度愈长,变形愈大,必须经费工的校正工序。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延长了成产周期。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更合理的焊接方法。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三菱重工率先开发膜式水冷

壁管屏双面脉冲MAG自动焊新焊接方法及焊接设备,并成功地应用于焊接生产。这种焊接方法在日本俗称MPM法,其特点是多个MAG焊焊头从管屏的正反两面同时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正反两面焊缝的焊接变形相互抵消。管屏焊接后基本上无挠曲变形。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经济效益显著。数年后哈尔滨锅炉厂最先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了这项先进技术和装备,并在锅炉膜式壁管屏拼焊生产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之后,逐步在我国各大锅炉制造厂推广应用,至今已有十多条MPM焊接生产线正常投运。管屏MPM焊接的主要技术关键是必须保证正反两面的焊缝质量,包括焊缝熔深,成形和外形尺寸基本相同。这就要求在仰焊位臵的焊接采用特殊的焊接工艺—脉冲电弧MAG焊(富氩混合气体)。焊接电源和送丝系统应在管屏全长的焊接过程中产生稳定的脉冲喷射过渡。因此必须配用高性能和高质量的脉冲焊接电源和恒速送丝机。这些焊接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愈高,管屏反面焊缝的质量愈稳定,合格率愈高。实际上,哈锅厂从日本三菱重工引进的原装机只配用了晶闸管控制的第二代脉冲MIG/MAG焊电源,送丝机也只是传统的等速送丝机,管屏反面焊缝的合格率达不到100%,总有一定的返修量,为进一步改进膜式壁管屏MPM焊机的性能,最近国产的管屏MPM焊机配用了第三代微要控制逆变脉冲焊接电源和测速反馈的恒速送丝机,明显提高了反面焊缝的合格率。2锅炉受热面管对接高效焊接法锅炉受热

面过热器和再热器部件管件接头的数量和壁厚,随着锅炉容量的提高而成倍增加,600MW电站锅炉热器的最大壁厚已达13mm,接头总数超过数千个。传统的填充冷丝TIG焊的效率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进展的要求,必须采用效率较高的且保接头质量的溶焊方法。为此,哈锅和上锅相继从日本引进了厚壁管细丝脉冲MIG自动焊管机,其效率比传统的TIG焊提高3~5倍。后因经常出现根部未焊透和弧坑下垂等缺陷而改用TIG焊封底MIG焊填充和盖面工艺,改进的焊接工艺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根部未焊透的问题,但降低了焊接效率,增加了设备的投资,同时也使操作程序复杂化。最近,上锅,哈锅又从国外引进了热丝TIG自动焊管机。热丝TIG焊的原理是将填充丝在送入焊接熔池之前由独立的恒压交流电源供电。电阻加热至650~800℃高温,这就大大加速了焊丝的熔化速度,其熔敷率接近于相同直径的MTG焊熔敷率。另外,TIG方法良好的封底特性确保了封底焊道的熔质量,因此,热丝TIG焊不失为小直径壁厚管对接焊优先选择的一种焊接方法。然而不应当由此全面否定脉冲MIG焊在小直径壁厚管对接中应用的可行性。曾通过大量的试验查明,在厚壁管MIG焊对接接头中,根部末焊透90%以上位于超弧段,而弧坑下垂起因于连续多层焊时熔池金属热量积聚导致过热。如将焊接电源电弧的功率作精确的控制,则完全可以消除上述缺陷的形成。但由于引进的MIG焊自动焊管机原配的焊接电源为晶闸管脉

冲电源,无法实现电弧功率的程序控制如改用当代最先进的全数字控制逆变脉冲焊接电源或波形控制脉冲焊接电源(计算机软件控制小),则可容易地按焊接工艺要求,对焊接电弧的功率作精确的控制,确保接头的焊接质量。我们建议对现有的管子对接自动焊MIG焊机组织二次开发,将原有的晶闸管焊接电源更换成全数字控制逆变脉冲焊接电源,并采用PLC和人机界面改造控制系统,充分发挥MIG焊的高效优势。3厚壁容器纵环缝的窄间隙埋弧焊厚壁容器对接缝的窄间隙埋弧焊是一种优质、高效、低耗的焊接方法。自1985年哈锅从瑞典ESAB公司引进第一台窄间隙埋弧焊系统以来,窄间隙埋弧焊已在我国各大锅炉、化工机械和重型机械等制造厂推广使用,近20年的实际生产经验表明,窄间隙埋弧焊确实是厚壁容器对接焊的最佳选择。为进一步提高窄间隙埋弧焊的效率,国内外推出串列电弧双丝窄隙埋弧焊工艺与设备,但至今未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这不仅是因为增加了操作的难度,更主要的是交流电弧的焊道成形欠佳,不利于脱渣,容易引起焊缝夹渣。最近,美国林肯(Lincoln)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交流波形参数(脉冲宽度、正半波电流值、脉冲频率,脉冲波形斜率)可任意控制的AC/DC1000型埋弧焊电源。采用这种新一代的计算机控制埋弧焊电源,可使串列电弧双丝埋弧焊的工艺参数达到最佳的组合。不但可以获得窄间隙埋弧焊所要求的焊道形成,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交流电弧焊丝的

熔敷率。可以预期,波形控制AC/DC埋弧焊电源的问世必将对串列电弧双丝窄间隙埋弧焊的推广应用作出积级的贡献。4大直径厚壁管生产中的高效焊接法随着输送管线工作参数不断提升,大直径厚壁管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制造这类管材量经济的方法是将钢板压制成形,并以1条或2条纵缝组焊而成。由于厚壁管焊接工作量相当大,为提高钢管的产量,通常采用3丝,4丝或5丝串列电弧高速埋弧焊。5丝埋弧焊焊接16mm厚壁管外纵缝的最高焊接速度可达156m/h,焊接38mm厚壁管外纵缝的最高焊接速度可达100mm/h.最近,我国某钢铁公司将投资数十亿建设一条大直径厚管生产线,其中内外纵缝焊接机拟采用5丝串列电弧高速埋弧焊工艺。为确保达到最高焊缝质量标准,最好配用高性能的PowerwaveAC/DC1000数字控制焊接电源。5风力发电站生产中的高效焊接方法众所周知,我国当前正面临电力十分紧张的状况,而且火力发电厂烟气大量排放对大气的污染也令人担忧。因此发展绿色能源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世界范围内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因运而生,产并以相当高的速度发展,年增长率约为20%.近来,我国也开始重视风力发电的建设,制定相应的规划,可望在今后5年内将有较快的发展。风力发电站主要由基础、底座、立柱、风力涡轮发电机和馈电系统等组成,其中底座和立柱为焊接结构,采用不同厚度的低碳钢或低合金钢板卷制而成。锥形立柱总

长可达100m,底部最大直径为4.8m,壁厚40~70mm,项部直径约1.7m,壁厚12~35m.总重量约80T.每根立柱熔敷金属的重量约700—1500Kg.可见焊接工作量相当可观而且必须采用高效焊接法。最近瑞典ESAB公司专为风力发电站立柱焊接推出两对双丝串列电弧埋弧焊接法(Tandem-Twin)。如采用4根¢时2.5mm的焊丝,最高熔敷率可达38Kg/h,而普通的单弧双丝焊(TwinArc)的熔敷率仅为15Kg//h.锥体简身纵缝采用两对双丝串列电弧焊,配用的焊接电源型号相应为LAF1250和TAF1250.立柱环缝采用焊接操作机与头尾架翻转机组合的专用焊接装臵,头架转盘由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可精确控制工件旋转速度,以确保焊缝的高质量。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焊接自动化的新发展在我国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制造行业中,各大中型企业的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像哈锅,上锅这样的企业已达到80%以上。不过,在国际上对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了重新定义。焊接机械化是指焊接机头的运动和焊丝的给送由机械完成,焊接过程中焊头相对于接缝中心位臵和焊丝离焊缝表面的距离仍须由焊接操作工监视和手工调整。焊接自动化是指焊接过程自启动至结束全部由焊机的执行自动完成。无需操作工作任何调整,即焊接过程中焊头的位臵的修正和各焊接参数的调整是通过焊机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实现的。而自适应控制系统通常由高灵敏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信息处理器和快速反应的精密执行机构

等组成。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我国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焊接的自动化率是相当低的。极大多数仅实现了焊接生产的机械化。因此,为加速本行业焊接生产现代化的进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尽快提高焊接自动化的程度。按照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焊接自动化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提高了焊接生产率和稳定了焊接质量,而更重要的是使焊工远离了有害的工作环境,减轻或消除了职业病的危害。以下列举几个在压力容器和管道制造中已得到实际应用现代化自动焊接装备实例。以说明其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焊接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1厚壁压力容器对接接头的全自动焊接装备德国Babcock-Borsig公司与瑞典ESAB公司合作于1997年开发了一台大型龙门式全自动自适应控制埋弧装备。专用于、厚壁容器筒体纵缝和环缝的焊接。自1998年正式投运至今使用状况良好,为了型厚壁容器对接缝的自动埋弧焊开创了成功的先例。该装备配臵了串列电弧双丝埋弧焊焊头,由计算机软件控制的ABW系统(AdaptiveBattWelding)和激光图像传感器。在焊接过程中激光图像传感器连续测定接头的外形尺寸,测量数据通过计算机由智能软件快速处理,并确定所要求的焊接参数和焊头位臵。也就是说每焊道的尺寸和焊道的排列是由系统的软件以自适应的方式控制的。系统软件可调整每一填充焊道的4个焊接参数:焊接速度,焊接电流,焊道的排列和各填充层

和盖面层的焊道数。因此,该系统可使实时焊接参数自动适应接头整个长度上横截面和几何尺寸的偏差。焊接速度是控制不同区域内的熔敷金属量,而焊接电流是控制焊道的高度和熔敷金属量。焊道的排列是决定每层焊道间的搭接量。每层的焊道数则取决于每层的坡口宽度。该设备的主控制器和监视器以PC机为基础。多年的使用经验表明,该装备不仅大大提高厚壁容器的焊接生产率,而且确保形成无缺陷的厚壁焊缝,同时显著降低了焊工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2厚壁管件全自动多站焊接装臵火力和核电站的主蒸汽管道,其壁厚已超过100mm,焊接工作量相当大,迫切需要实现焊接生产的全自动化,以提高生产率。每个焊接工作站由焊接操作机,翻转机构,滚轮架,夹紧装臵和焊接机头及焊接电源等组成。所有的焊接工作站由中央控制器集成控制。适用的管径范围为139~558mm,壁厚18~100mm.管件长度大于1800mm.可全自动焊接直管对接,直管与弯管接头,直管与法兰以及直管与端盖对接接头。焊接方法采用窄坡口热丝TIG焊。在该自适应控制系统中,采用黑白摄像机检测坡口边缘的位臵。采用彩色摄像机监控电弧和填充丝的位臵。通过检则焊丝加热电流控制填充丝的垂直方向的位臵。这种控制方法是利用黑白摄像机的图像,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确定内外边缘的照度差。当焊接条件变化时,系统将自动调整摄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以达到给定的照度,使焊枪始终保持在焊接开始

时调整好的位臵。壁厚管件全自动多站焊接装臵基本上实现了焊接作业无人操作。只需要一名操作人员在主控制室内设臵管件的原始条件并在焊接过程中进行监控。这种全自动焊接装臵已在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投入生产试用。3大直径管对接全位臵自TIG焊机大直径管对接的全位臵TIG焊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焊接作业,培养一名技能高度熟练的焊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产品的焊接质量还取决于焊工自身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为了克服对焊工技能的依赖性,消除人为因素对产品焊接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了开发模拟高级熟练焊工的智能和操作要领的全自动焊管机的想法。该自动焊管机可用于直径165—1000mm,壁厚7.0—35.0mm的不锈钢管环缝的全位臵焊,并采用窄间隙填丝TIG焊(单层单道焊工艺)。焊机的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视觉和听觉传感器,由计算机程序控制执行机构,模仿熟练焊工的反应和动作。自适应控制和质量监控系统的作用原理为,自适应控制主要是通过视觉传感器实时检测的信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按模糊逻辑规则,实时控制钨极相对于坡口边缘的位臵,填充焊丝相对于钨极的位臵以及决定焊接熔池尺寸的焊接参数。而焊缝质量的监控系统则按照激光视频传感器,听觉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的信息实时修正焊接熔池尺寸,焊道形状,钨极尖端的形状,电弧燃烧的稳定性和焊接电流,以保证焊缝质量的一致性。在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安装在焊枪前侧的视觉传感器

5.家乡的新发展 篇五

“西安的地铁终于开通了!”在一片欣喜的话语中,我知道西安的地铁开通了!可不是嘛,世园会过后,西安的新亮点就是地铁。

地铁非常人性化。楼梯的扶手有盲文,还有残疾人专门配备的升降机。残疾人、盲人等行动不方便的人都有专门的电梯。电梯的按钮上也有盲文,而且还有许多服务人员,若有需要随叫随到。最好的就是自动售票机了,不用想小型公共汽车一样还要有售票员,而且也不会有逃票的人,既方便又公平。最重要的是地铁的行驶速度非常快,因为地铁是地下的铁路,永远不会堵车,所以很快。我不禁感叹,地铁真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用处啊!

西安的发展真是太快了!

6.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 篇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时代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为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指明了路径。而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无力、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现实比照,已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的强大威力。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在这个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向外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向内看,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我们需要迎难而上。此时,唯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上狠下功夫,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治理区域失衡、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统筹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才能把握历史性窗口、推开新机遇大门。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知重负重,贵在行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而是必须要把相关要求落实落细落常。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是一场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是一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融会贯通,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落实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整体推进、整体发展、整体提高,在各要素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7.论安防技术新发展 篇七

关键词:高清监控,智能分析,4G技术,生物识别

近年来,电视监控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正在实现从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向物联网的智能时代发展,网络化、智能化、高清化及4G产品诞生到逐步开始成熟应用已成为电视监控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这无疑是安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下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近几年来不断发展的安防新技术热点。

1高清视频监控

高清监控摄像机、高清NVR、高清矩阵等一系列的高清安防产品构成了安防展最为抢眼的风景线。从芯片到镜头,从前端到后端,几乎所有监控厂家都推出了高清产品。尽管众安防厂家热情似火地推出高清产品,然而,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高清产品并不多,高清应用除了前端图像采集的高清外,还要求传输、存储、管理、显示等各个环节都能达到高清的要求,如果整个系统出现任何短板,高清也就无从谈起。

以高清摄像机为例,由于大部分的高清摄像机都采用CMOS传感器,其对光线的灵敏度较低,即使是采用百万像素CCD的传感器,也要比普通的低照度CCD灵敏度低许多。到了夜间就是漆黑一片,而监控大部分所要防范的时间段恰恰又是在夜间,这样就会使期望值很高的视频高清系统成为一个摆设。

经历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洗礼,随着高清产品从雏形到应用经历的“磨砺”之后,近年的安防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于高清产品的实际项目应用。

过去视频图像能达到标准清晰度D1就很不错了,但D1的分辨率为704×576,而高清以720p为例,其分辨率为1280×720 (1080p为1920×1080),可见其清晰成倍甚至成几倍地提高了。标清(D1)的像素为40万,高清已达100万、200万,甚至上千万了。可见,清晰地还原现场是视频监控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总体而言,模拟监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成熟,因而必将保持应有的一席之地。就未来发展来看,网络化应用必将是大势所趋,模拟监控产品在不断提升技术指标的同时,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未来朝着网络化系统的顺利过渡,这也是目前一些模数混合系统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2智能视频分析报警技术

早期的视频报警只能做到将画面的某个部位设为禁区,一旦有人进入禁区即报警,仅此而已。目前视频报警的功能和运用已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1)入侵检测报警(翻跃报警):它相当于红外对射报警,可以展现报警现场,可以做到多目标报警、多目标跟踪,但跟踪接力(交接)尚不成熟。

(2)非法停车检测报警:车辆停入禁停区域即可报警。

(3)徘徊检测报警:有人非法闯入禁区,且徘徊不定,视频监控可立即报警并实现PTZ自动跟踪。

(4)遗弃物检测报警:有人故意将物体遗弃在公共场合或设定区域即可报警。

(5)物品搬移检测报警:在原视场内有物体被搬移(丢失)即可报警。

(6)自动PTZ跟踪:当有犯罪车辆出现在摄像机视场后即可对其自动PTZ跟踪,目前在跟踪交接功能上尚不理想。

(7)游泳池溺水检测报警:利用水下、水上摄像机覆盖游泳池水面、水下全景,一旦出现泳者沉于池底或在水中挣扎的现象,立即报警。

视频报警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均基于视频监控画面,根据画面的变化,运用特定的软件模块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发出报警信号,并对报警现场进行跟踪。与利用其他物理原理实现的报警相比,报警与警情现场的展现为处警者正确决策,为迅速处警提供充分的依据,是其他报警手段所不具备的。

智能分析在近两年被视频监控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来,很多视频监控企业推出了面部识别、车辆识别、人群控制和交通流量控制等解决方案。

目前,智能视频监控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端智能分析;另一种是后端智能分析。两种智能分析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前端摄像机自身的芯片进行计算,而后者则是利用后端计算机纯软件的方式进行分析。但无论是前端嵌入式的还是后端软件方式,其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所开发的核心算法程序的运行而对视频信号进行分析而完成的。嵌入式与纯软件方式的区别仅在于运算平台不一样,前者可以在摄像机DSP芯片上完成核心算法的运行和相关计算;而纯软件方式的运算平台则是一台通用的计算机。

然而,随着大项目的增多,后台接入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将所有分析工作都压在后台,势必加大后台压力,且在庞杂的信息中进行智能分析,也考验算法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分析开始由“由后往前”移。

而如果把智能分析前移,视频监控系统的后端则只需要集中对前端摄像机发送过来的目标数据信息进行管理,而不需要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与识别,后端系统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能完成高效的智能视频分析。这样,由于后端只有前端发送来的预/报警事件的关联画面显示,使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整个系统的监视。而这种关联录像的功能,也使录像搜索和回放变得简单迅速,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选择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将现有的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成本低且易于改造的方案。

目前,大部分网络摄像机知名厂商都把“应用前置”作为产品研发的主要核心内容,加强DSP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进行前端智能分析,这是在当今网络和存储环境下,最吸引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因素,可大大降低成本。

在博世亚太区产品经理Samuel Lee看来,前端智能分析和中心集中管理各有利弊,而他更倾向于智能分析前置的概念。他说,直接将VC A(Video Content Analysis,视频内容分析)模块内嵌到编码芯片中,图像内容不会受到干扰,分开的码流共同记录视频图像并进行分析,而中心集中管理则对管理中心功率需求、服务器处理能力有较大要求,如果单点发生故障,则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同时集中分析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昂。

安讯士是网络摄像机的鼻祖,占据全球网络摄像机市场的35%份额,其中国区总裁张勇就表示:“应用分析前置是未来网络摄像机的发展趋势,也是安讯士未来主要投入的项目,这是智能监控的前提。”

应该说,随着嵌入式系统运算能力的增强和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的改进,在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前端设备嵌入视频分析模块将成为趋势。

3 4G通信技术

4G网络技术对安防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无线视频监控领域。无线技术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关键。长期以来,无线网络传输的性能极大地制约了安防产业的发展,4G通信技术时代的开启,摆脱了有线传输的限制,打破了网络传输性能对安防产业发展的约束。

随着4G技术的应用,视频技术得到了发展。视频才能还原真相,这被越来越多地用在国家的反腐包括动态的监控,其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等。4G技术第一可以满足高清视频监控图像的传输需求。第二就是消费化、民用化方向,也激发催生了很多跟安防监控相关的产品。4G移动网络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融合,促进安防业务的开放与创新,促进了安防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结合。

移动互联网4G安防是我们提出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移动智能终端数据采集,这里的移动终端主要指的是智能终端,包括PC机固定的监控摄像机对固定地点和场所所采集的图像或其他相关数据。第二是安防间数据无线回传,在移动环境、恶劣环境下不具备有线传输条件以及临时性场景,采用4G网络和无线网络可以实现无缝无线回传技术。第三是智能终端安防应用,不细讲了,只要是目前移动终端都可以实现安防的视频安全应用。第四就是2013年底安防企业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超过1000个,现在采用微信安防业务营销的同时成为新的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4G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及4G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4G对安防行业,尤其是在高清视频监控、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方面将带来深远影响。4G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高清网络视频监控迈向新阶段。

4生物识别技术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即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像、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包括身份标识物品(如钥匙、证件、ATM卡等)和身份标识知识(如用户名和密码),但由于主要借助体外物,一旦证明身份的标识物品和标识知识被盗或遗忘,其身份就容易被他人冒充或取代。

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而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则存在着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采用生物“钥匙”,人们可以不必携带大串的钥匙,也不用费心去记或更换密码。而系统管理员更不必因忘记密码而束手无策。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均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

生物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例如,一位储户走进了银行,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提款,当他在提款机上提款时,一台摄像机对该用户的眼睛扫描,然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用户身份鉴定,办理完业务,这是美国德克萨斯洲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镜头。而该营业部所使用的正是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的“虹膜识别系统”。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但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生物识别手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单项的生物特征能达到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完美无缺的要求,每种生物特征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比如,有些人的指纹无法提取特征,患白内障的人虹膜会发生变化等。在对安全有严格要求的应用领域中,人们往往需要融合多种生物特征来实现高精度的识别系统。多种生物特征相融合是一种更准确、安全的检测方法,将生物特征融合方法结合多种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别,提高鉴别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这无疑是身份鉴别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5结束语

8.年度盘点之感光元件技术的新发展 篇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年的感光元件新技术、新产品在用户定位方面的分化日趋显著。此前的感光元件技术更侧重于如何在单位面积内提供更多的像素(如微透镜的小型化)、更高的信噪比(如无缝微透镜、背照式结构)、更大的动态范围(如暗部降噪、阱容扩增)或者更好的边缘画质(如边缘微透镜优化布位)等。总而言之,这些都属于性能层面的进步。对于普通拍摄者来说,或许并不容易感受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而近两年的感光元件新技术,则有了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功能化。很多时候,新功能的引入在实际应用层面产生的影响还要远在性能改进之上。

佳能全像素双核CMOSAF技术

大有潜力的Z轴信息

全像素双核(Dual Pixel)CMOS AF技术并不是2014年才出现的新技术,早在2013年7月,佳能70D就已经搭载了这项技术。但笔者依然将它放在了功能篇的首位。一方面,佳能本年度的重量级产品7D Mark II也采用了该项技术;另一方面,全像素双核CMOS AF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未来价值可能远超大家想象。

关于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的效果和工作原理,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它能为相机的实时取景和短片拍摄模式带来平滑快速的自动对焦效果。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一张照片终于有了完整的Z轴(深度)信息。我们知道,照片是二维的,也就是只有X、Y两个轴的平面信息。由于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的每个成像像素都兼有着测距能力,因此Z轴信息也被加入进来。说了半天,Z轴信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帮助判断所拍摄的物体是否处于同一平面。理论上,拥有Z轴信息的照片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软件进行3D建模,也就是将一张平面照片变得立体化,更贴近于人类感知、处理图像的方式。假想一下,如果一张人像照片可以具备Z轴信息,电脑就能根据它来生成人物面部的三维模型。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和复杂的操作,一键完成如整容手术般精确的瘦脸效果将不再是梦想。除此之外,如果采样速度足够快,Z轴信息还能让全景深照片合成变得更加高效准确。

可以说,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是有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我们摄影方式的。尽管它现在的表现已经很令人惊讶,但笔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还有更高的期待。

图像处理算法优化

兼顾动态范围

与质感表现

作为第二代3600万像素单反相机,尼康D810除了取消光学低通滤镜、提高连拍速度等改进外,图像处理算法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如果您曾将D810与D800/D800E进行对比,不难发现D810的直出色彩和质感表现都变得更为讨喜。

近两年来,由索尼提供的感光元件已经被证明具有非常良好的动态范围表现。但在中间调的色阶连续性和精度方面,佳能依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为了改善直出效果,尼康一方面通过扩大晶体管阱容来减少高光溢出的情况,另一方面则从图像处理算法着手做出改进,将每个像素所捕捉的明度信息叠加-601的暗场值后再写入RAW文件。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将色阶轻微向左侧推移一点,从而让反应主体细节的部分能有更细腻的过渡。

尼康D810的优化并不复杂,但却非常行之有效,是一个很用心的改进。

4D对焦技术

大幅提升无反相机AF性能

如果说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两类产品的最大差距是什么,笔者能想到的是体积、对焦性能和镜头资源。在今年,索尼A6000、三星NX1等新型无反相机先后登场,它们在对焦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这也让单反相机、无反相机在性能上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所谓4D对焦技术,是在平面信息(2D)、景深信息(3D)的基础上加入时间预测信息,它已经被索尼应用在A6000、A5100两款产品上。虽然名称不同,但4D对焦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佳能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颇为相似的,都是通过整个感光元件区域来获取被摄对象的Z轴数据和时间预判信息,从而辅助自动对焦系统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区别在于,佳能支持全像素双核AF技术的感光元件,每个像素兼具成像和相位检测两种功能。优点是不会造成画质损失,缺点则是无法同时使用连续对焦和连拍功能。而索尼A5100/A6000则是在感光元件上放置了大量相位检测专用像素,可以实现连续对焦的高速连拍(最高约每秒11张)。

作为拍摄者,笔者其实很想看到索尼的4D对焦技术与佳能的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能擦出一些花火,让两种技术的优点融汇在一起,带来更强的性能和更实用的功能。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两者“互通有无”的可能性非常小。我们只能期待大家相互借鉴,让各自的技术能有进一步提升。

全电子快门技术

降低人文街拍的侵略感

在机械相机时代,不少拍摄者还痴迷于富有金属感的快门声。随着无反相机等小型化产品日趋流行,对于专业产品体积笨重、声音响亮的传统观念也逐渐有所改观。特别是对人文街拍、会议记录等拍摄场景而言,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希望得到一台声量轻微甚至完全无声的相机。

为了实现“轻声”拍摄,以富士X100为代表的便携相机使用了镜间式快门。与常见的焦平面快门相比,镜间快门的优点是声音小、震动轻,能实现更高的闪光灯同步速度;缺点则是在大光圈下很难实现高速快门,并且会造成镜头成本的全面上升。正因如此,镜间快门多出现在固定镜头的便携相机上。

至于可换镜头相机产品则选择通过电子快门实现静音拍摄。这其实也并非是新事物,在过去几年中,松下Lumix G系列无反相机、尼康1系无反相机、尼康D4单反相机都提供了全静音拍摄模式。与这些产品相比,本年度新品索尼α7S的意义则在于它是首款可以全静音、全像素拍摄的全画幅机型。并且,α7S还拥有非常优秀的高感光成像质量,更加适合人文街拍、会议记录等不便于使用闪光灯补光的拍摄题材。

nlc202309012047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电子快门还有两个限制。首先,它要求感光元件和影像处理器具有非常快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性能。正因如此,目前提供全静音拍摄的产品大多为1600万像素以下的低像素机型。比如具有3600万像素的索尼α7R,连全电子快门的前置条件“电子前帘” 快门都没有实现。其次,消费类市场还罕有支持全域电子快门的产品。目前支持全电子快门的产品在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例如高尔夫球的挥杆动作),可能会出现直线物体被扭曲的情况。

虽然存在一些技术限制,但笔者依然对电子快门替代机械快门抱有很强的信心。全电子快门技术不但能降低人文街拍时的侵略感,同时还能帮助速度型相机获得更高的连拍速度。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未来的数码相机都能实现全静音拍摄。

全画幅5轴防抖技术

有效提高拍摄成功率

5轴防抖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2012年,奥林巴斯就将其应用在E-M5无反相机上。但将5轴防抖技术用在全画幅产品上,并让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联合工作,索尼α7II依然称得上书写了防抖技术的新篇章。

我们知道,光学防抖根据工作部件不同又可以分成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两大类。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镜头防抖都被认为更适合长时间工作,可在取景和短片拍摄中提供抖动补偿,并且在搭配远摄、超远摄镜头时具有更好的补偿效果。不过,镜头防抖也有其自身局限性,首先是它需要专门的光学设计,很难应用在所有镜头中。其次,绝大多数镜头的防抖组件只能应对摇摆抖动,无法对其他轴向的抖动提供补偿。

提到防抖的轴向,5轴分别指俯仰摇摆、左右摇摆、水平平移、垂直平移、旋转抖动。其中,俯仰摇摆和左右摇摆是最常见的抖动,主要出现在搭配远摄、超远摄镜头拍摄时。无论是镜头防抖还是机身防抖,都能对这两轴的抖动进行补偿。

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多出现在微距、特写拍摄中。除了支持5轴防抖技术的索尼α7II、奥林巴斯E-M1/E-M5/E-P5等相机外,采用镜头防抖的产品只有佳能EF 24-70mm F4L IS USM、EF 100mm F2.8L IS USM、三星NX 50-150mm F2.8 OIS S等少数几款能够提供抖动补偿。

最后,旋转抖动主要出现在慢速快门拍摄或者单手手持自拍时,这时候就只有索尼α7II以及奥林巴斯支持5轴防抖、3轴防抖的产品才能提供抖动补偿了。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索尼α7II外,其他相机都不能让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一起工作。索尼α7II首次将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让带有OSS防抖功能的镜头提供更好的摇摆补偿,而让机身提供镜头防抖不容易实现的平移补偿和旋转补偿。

9.浅谈水利施工技术的进步与新发展 篇九

【关键字】水利施工技术;技术进步;新发展;土石坝;混凝土坝

我国的水利施工历史悠久,上起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继之以春秋时期的淮河芍陂蓄水灌溉工程,以及战国时期的号称“一源十二流”的漳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运河类的水利工程则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邗鸿二沟最为著名。至于黄河边的堤防工程就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我国的古代典籍《考工记》与《管子》中对堤防设计施工与保护提出了许多的真知灼见,比如大其上,小其上,就极符合水的侧压规律。而且还提出了坝顶为坝底的三分之二,这也与现代的重力坝的设计建造原理不谋而合。甚至还对施工时间做出了具体的指导,“春三月,天地干燥,……山川涸落,……”。最为精彩的是还对堤防的保护也有所论述“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这些还仅仅是有据可考的的其中一小部分。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水利工程的施工,在水利工作者的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之下,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也都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其中耗时最长、施工规模最大、涉及省市最多、影响最大的应数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北方城市缺水的程度。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的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水利施工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与新发展。

一、土石坝施工技术与新发展

土石坝在坝工建设中是一种较为先进较为常用的高坝坝型,以土料、石料、石渣、卵石、爆破石料等混合压制而成。

1、土质心墙堆石坝技术

(1)防渗土料选取的进步与发展。防渗土料的选取是土质心墙类坝的成败的关键,传统的选土将劣质土料拒之门外,但是,随着近年来水利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科技的新发展,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劣质土料也完全可以做为防渗土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必须以优秀的土料设计、配以适宜的施工机械,实现设计的压实参数,就可以选用红黏、湿陷黄土、膨胀土等做为心墙的防渗土料。甚至碎石土也可以做为心墙的防渗材料,比如坝高154m的小浪底工程中就是砾石土与黄土做为防渗材料。随着水利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心墙防渗土料的选取还将更为广泛。

(2)基础的防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基础的防渗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基础防渗 墙的造墙深度已经由原来的不足80米突破性地超越了百米大关,并且还将向更深处发展。建坝的基础多为沙砾石层,在这样的地层建造坝基础,施工难度与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其中的防渗墙的建造技术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是冲击或反循环钻主孔,抓斗成副孔成墙技术。拔接头套管采用200t液压拔管机,大大孤石地层采用孔内聚能爆破大孤石钻进法。这样就既完善发展了水利施工工艺,又提高了成墙的防渗水平。

(3)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新发展

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与新发展

目前我国应用混凝土面板技术的堆石坝其中坝高在100m以上的就已经超过了30座,混凝土面板的堆石坝技术及其新发展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堆石体不仅可以用来临时挡水还可以用来过水度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导流与度讯的施工,提高了水利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②沙砾石基础通常采用混凝土技术浇筑防渗墙,在浇筑了防渗墙以后还必须将混凝土面板的趾板与防渗墙的混凝土浇筑成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渗效果;③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周边缝三道止水也做了新的发展。传统的使用塑料构建中间止水带的做法由于其实际的承压过低起不到实际的效用因此在现代施工过程中已经不再使用。底部的铜片为必须的止水构件,在表面目前已经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塑料填料止水,效果较好。

二、混凝土坝施工技术与新发展

混凝土筑壩技术,在混凝土骨料、外加剂、施工机械配套设备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尤其是高拱坝,体型、坝肩、坝基的稳定温度应力,抗震安全及泄洪消能等研究都取得了突破。

三、碾压混凝土坝技术与新发展

目前建设的碾压混凝土坝,采用高掺粉煤灰(60%~65%)和低水泥用量(50~60kg/m3)。采用低于5sVc。值混凝土,有利于改善层面结合且不影响混凝土强度,使碾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变态混凝土是我国独创,其性态由硬性混凝土变成低坍落度(1~2cm)常态混凝土。造缝技术将PVC编织布条带压到碾压混凝土内,在拱坝的诱导缝进行灌浆。

四、土石方明挖、高边坡开挖技术与新发展

我国近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土石方开挖量和开挖强度达到世界级水平。由于工程量巨大,施工强度高,必须选择性能稳定,质量好的配套的先进施工机械设备。

五、大型地下工程及长隧洞开挖技术与新发展

利用掘进机开挖长隧洞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施工方法。它可以提高掘进速度,减少围岩扰动,有效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

六、堤防工程技术与新发展

垂直防渗墙是防渗处理最有效的措施。施工方法大体可分为深搅法、置换法、挤压法和高喷法。护岸工程广泛应用了新技术、主要有铰链式混凝土沉排护岸,模袋混凝土及合金钢丝笼块石。

七、地基处理技术与新发展

伴随着工程复杂地基的建设,地基处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与发展,GIN灌浆,墙体接头等技术已经进入常规施工序列。

八、土工合成材料技术与新发展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反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加筋等多种功能。且具有重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有等优点。

九、系统工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中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居于全国前列,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使其更加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前景更为广阔,在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预测和动态管理中发挥了作用。

1、应用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为解决最优总平面布置问题,应用系统工程中的数学规划、图论、专家系统等方法,并结合CAD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施工应用研究成果。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排出决策对比优序数矩阵和加权优序数矩阵,进行决策分析计算,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应用于主体工程施工。对整个坝体、整个施工期温控措施进行优化的混合型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使所采用的温控措施组合方案的总费用最低。

结束语

10.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态势分析 篇十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1.1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及其复杂, 包括多个环节, 从电力产生到使用整个过程来看主要包括发电站的发电、高压输电线的输送电、各种配电房、复杂的变电站、输送到用户。从专业角度而言, 推动电力系统运行的设备有一次和二次之分。对一次设施设备而言, 其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结构决定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水平。一次设施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而言意义重大, 因此必须对其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电电力系统的二次设备设施主要由专业检测设备及控制设备组成, 本文所介绍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则为二次设备的主要技术, 是对一次设备进行良好控制的重要技术。

1.2 应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电力设备需要不断运转, 而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控制系统基础上。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本职工作是为电力系统创造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 保证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转。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科学的管理电力系统的各项基本数据, 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并监督系统的执行情况。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自动化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电力系统中。

2 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诞生至今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长足发展, , 并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前进的步伐, 从目前情况而言, 电力自动化技术拥有相对坚实的基础。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异军突起,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电网调度中的自动化技术

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各种智能控制软件, 在电网调度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通过有效的统计软件进行计划分析, 并输出可靠的数据信息。现代电网调度抛弃传统落后的控制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技术, 通过专门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管控, 为电网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维持居民正常的用电需求以及工厂的正常生产。

2.2 配电网络中的自动化技术

计算机在配电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传统电网向现代电网系统的转变过程中, 计算机如同整个系统的指挥官一样, 迅速下达各种命令, 并执行监督管理职责。在保护电网配置方面自动化技术表现了强大的控制力度, 减少了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 保障人们日常基本用电需求, 科学规范事故处理方法, 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方案, 从根本上降低电力系统的故障频率。同时通过电力自动化技术能为企业高层提供搞笑的管理平台, 企业高管不必将心思花费到各个领域,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自动化技术还能克服传统值班模式的困惑, 员工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3 变电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的运输需要通过高压运输电线来执行, 而将运输的电能转变为日常可用交流电需要通过复杂的变电系统来实现, 传统变电站实际操作时很难对变电系统做出系统性控制。通过计算机技术结合当今通信及网络技术对电力系统相关设备进行科学管理与监控, 建立一个全面整体的变电系统, 持续稳定的输出适合生产以及生活的低压电。

3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充实, 电力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各项高科技技术的综合系统, 在处理问题以及风险预测等方面都有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机。随着众多技术不断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 因此电力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空间相当巨大,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改进具有相当重要的发展意义。

3.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受到建国以来各种政治上的原因, 仅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力系统才开始全面发展, 因此从就总体而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仍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一次性网架结构, 自动化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市场上的自动化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 市场对自动化未做专业定位, 由此产生了市场上最初可见的不同规格的自动化设备。由此可见, 电力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空间相当巨大, 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3.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规模

电力自动化系统随着接入信息量、信息种类、信息范围、等因素的增加, 直接导致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硬件以及软件提出更高的的要求, 在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经济型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和参考方向。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为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保证电力需求满足未来人们的需求, 必须对电力系统进行不断更新发展, 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部分,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就必须对整个系统做全方位自动化控制, 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品。

摘要: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自动化技术, 电力自动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为以后电力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电力系统而言, 电力自动化普遍渗透到电力系统各方面领域, 并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电力自动化的作用来看, 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云英.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J].电力与能源, 2013 (09) :102.

[2]陈建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信息科技, 2014 (05) :113-114.

上一篇:法院研究室主任的竞职报告下一篇: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