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唐诗

2024-12-06

春节的唐诗(精选6篇)

1.春节的唐诗 篇一

读唐诗 小议唐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唐诗。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像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像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概,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唐诗的高产与盛传是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有关。唐朝的鼎盛给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济济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穷经皓首一个个把那些长长短短的格律诗打造得珠圆玉润灿烂辉煌。唐时的天空是诗的天空,诗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们仰望星空无不为灿烂星空感到惊异。当我们遥望唐时的星空我们还惊异的发现,星空不仅灿烂而且出现了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夺目。

即使是今人我们还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眼的双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老李老杜真好像是难兄难弟,在官场混得不如意,一个是彻底绝望,高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此退出江湖,一个是且战且走,一把鼻涕一把泪却又常怀千岁忧,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千古绝唱。作为诗坛比肩的兄弟,一个豪放旷达,藐视权贵,把诗的激情点燃,写出了自屈子以来最浪漫最灿烂的华章,一个执着内敛,朴实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诗属于长空明月高山流水,属于风的呼啸和心的召唤,杜甫的诗则属于大地属于庄稼属于人民。有人说李白出世,属道,骨子里透出道风仙骨,为人狂放不羁,心地坦荡无拘无束,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愁怨似个长。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为官,则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为民,则能布衣粗食,体恤民间疾苦,杜甫用诗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的民间历史,《三吏》《三别》以及悲壮的《兵车行》,莫不活画了一幅幅戚戚惨惨戚戚的民间画卷。杜甫的诗是可以入史的,是诗中的历史,是历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说李白把诗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杜甫则把诗的现实关怀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时的灿烂星空中李杜这两颗双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唐诗中还有异类的东西,也是灿烂夺目的。王维就是唐诗中的异类,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异类。王维属禅,禅是佛道的结晶,是佛的中国化,王维的诗是入了禅境的。王维的诗空亮明静,表面淡然,而内含机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细品却意蕴丰厚绵长,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把属于心灵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过清新的自然表现出来,因此,读王维的诗就有一种置身鸟鸣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尘,使躁动的心灵得到休憩。王维的诗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诗意的栖居,那么王维的`诗就可以作为人的心灵的寓所,安妥我们日益躁动的灵魂。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意的书写,无可争比的成为唐诗的又一高峰,成为唐时灿烂星空的又一颗耀眼的巨星,与李白杜甫一道构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这样作为唐代艺术高峰的唐诗,就有了包蕴中国文化特质的三位诗坛巨星,这样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总是为那耀眼的诗坛巨星惊叹不已,为灿烂的唐代诗文化惊叹不已。当然好花需要绿叶扶,如果没有初唐四杰没有边关诗人没有那些宫厅写手没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诗作,李白杜甫王维也就没有这么辉煌这么耀眼了。

唐诗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题材非常广泛,上至社会现状、阶级矛盾,下至个人情感、日常琐事,都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广为流传,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推崇。我认为,读诗把握诗的意象,有助于诗歌画面的形成,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语言的深层意义,有助于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去理解诗作,意义深远。

2.春节的唐诗 篇二

究其原因, 应是现阶段的诗词阅读教学未能重点突出对古典诗词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未能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 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 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 要有效提高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 勿要肢解解剖, 或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 作者所描绘、塑造的意境都具有完整性特点。构成一篇文章的各个文学要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时, 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组成意境的各个要素人为地分开, 去追本求源、条分缕析地探讨与解说, 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意境直接、整体的感悟。不顾整体的所谓“欣赏”, 实际上只是“解剖”而未“鉴赏”, 结果是只见树木, 未见森林, 实属买椟还珠、得不酬失。比如很多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泊瓜州渡》这首诗时, 都遵循前说, 只是千篇一律地分析“绿”字之妙, 而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 以至于本末倒置, 领悟不到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 把一篇充满着丰富意蕴、真挚情感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真的是“目无全牛”了。其实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是他身处飘摇不定的宦途, 泊船瓜州渡口, 与故乡总是隔山隔水, 思归不得, 只好一次再次产生有家难回的失落感;至于句中“绿”字的有无, 对于诗意可谓无关宏旨, 倒是应以“又”字为诗眼, 方能呼应“何时”的感叹, 突出他年复一年思乡难归、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看来, 文学欣赏如果仅仅着眼于一个角度, 局限于一个侧面, 那只能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甚至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 要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 一定要通览全篇, 从自然景物、作品的色彩、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情节的发展节奏、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综合探究, 才能切中要害, 得其主旨。

第二, 切忌咬文嚼字、循章摘句, 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

对任何文学样式、文学因素的分析, 都必须首先抓住语言, 把握住这一点, 就能从整体上体味和领略意境。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文学语言, 被称为“世上最美的语言形式”。欣赏诗歌可以从语言的音乐节奏上去感悟, 可以从字词的咀嚼中去感受, 也可以从意象的捕捉中去品赏;在指导学生品析诗词语言时, 应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品析语言切忌咬文嚼字、循章摘句。对作品字词句的理解, 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 一定要和写作的表现和表达手法结合起来, 否则, 就会误入歧途。比如, 苏轼有句名言“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先”字古今有争议, 学生对此理解也不同, 有的干脆问我:难道江中的鱼虾、青蛙、鹅这些生物不比鸭先知水暖吗?笔者先向他们讲了李渔不懂“通感”的修辞手法, 而嘲笑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趣事, 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的手法 (作者眼前恰是群鸭戏春水, 而苏轼心灵冷寂, 这是对比描写, 反衬他的些许孤寂) 。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逐渐认识到“文学描写、意境的创造, 并不是纯客观的, 它灌注着作家主观的理解和愿望, 形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 品析语言一定要把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活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而再创造、再评价, 最后才能身临其境般地初步领略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言分析是手段, 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

第三, 不要机械分析、归纳、演绎, 而要凭借反复诵读熟参深悟

古人云:“三分诗, 七分诵。”诗歌的意境往往是在反复吟咏中最佳的浮现出来, 这也是一个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文学意境的浮现, 并非由分析、归纳、演绎而来, 而多是凭借反复诵读去熟参深悟。朗读应融汇着“涵泳”和“妙悟”,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境界美、情感美, 产生心灵的共鸣, 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这是文学欣赏的较高境界。

在领略古典诗词曲赋的意境时, 特别要指导学生采用吟咏的方法。我国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 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 只有采用吟咏的手段, 才能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词曲赋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深邃的意境和抑扬顿挫的格律美。笔者在指导学生上《唐诗宋词》选修课时, 就反复指导学生朗诵, 又配以切合情景的轻音乐, 同学们吟诵得感情真挚、韵味悠长, 充分领略了作品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和人格美。

第四, 千万别忽略意象意境, 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诗词意境的构成应当包括三个要素:意象、意象之空白、人们的联想和想象。领略意境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联想、想象, 鉴赏者可以“思结千载”“视通万里”, 调动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情感思想等积淀而成的审美经验, 把以前发生的事情、别处出现的事物融进意象空白之中, 进一步补充、发挥, 将文字符号化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 从而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去思考和领悟作家寄寓在文中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 也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3.高适的唐诗 篇三

1、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2、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4、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4.唐诗的魅力作文 篇四

不必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的伤感落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的满目凄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怀古伤今;“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里的惆怅无奈。也不必说“令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作里的豪情壮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文字里的清新亮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内心的豁达乐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仙笔下的唯美浪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诗作中的勃勃生机。单是边塞诗作中的辽远壮阔,就让人回味无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狼烟孤直,大漠无边,滚滚长河映照着圆圆落日,景象壮美辽阔。回想诗句,王维原是形单影只“使至塞上”,似“蓬草”纷飞般孤寂飘零,却在“入胡天”的当口,见证了大漠的雄浑,由此,一改往昔的落寞,诗人也豁然开朗起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漫漫,但吹不散将士们杀敌建功的雄心壮志。朗读这句诗,我仿佛看见一个意气风发,身披金甲的将军,在行军帐前,立下铮铮誓言;我似乎又看到一群身经百战的勇士,在漫漫黄沙里,岿然不动,蓄势待发。心坚气盛,何愁“不破楼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望着眼前这孤城一片得苍凉之景,边塞将士不禁涌起浓浓的乡愁。虽然思乡情切,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与苍茫的边塞相比,更辽远的是那颗赤诚的心。终为保家卫国,“何须怨”?

……

唐诗,繁花朵朵。浏览摘选,我的心灵便在不断充实丰满;若要尽情话谈,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说完。

唐诗啊,你是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花,任岁月流逝,你仍可弥足留香。

5.唐诗的古诗 篇五

《重阳》唐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黄花不尽夜来香。

小屋廉租独彷徨,为钱奴隶苦断肠。

《茧》唐诗

作茧自缚非本意,无奈被囚丝已尽。

破茧重生见光明,自制死地而后生。

《囚鸟》唐诗

有膀不能飞,有家不能回。

未想中圈套,囚进鸟笼里。

妻儿在等我,在外觅食归。

悲鸣谁人听,挣扎又如何?

谁能告诉我,怎能逃出去?

《岳飞》唐诗

在外抗金数十年,一心收复旧河山。

无奈诏书金求和,十年之功毁一旦。

未曾想到莫须有,**亭下入含冤。

精忠报国真性情,武穆遗书世代传。

6.唐诗中的洛阳 篇六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洛阳有着“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的称号, 刘禹锡也曾赞美道“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足以见得牡丹花开时的惊艳、美丽。因为洛阳有着怡人的风景, 所以到洛阳的诗人才有素材来创作优美的诗篇。其中就有崔知贤的“上月河洛地, 芳辰景物华。绵蛮变时鸟, 照耀起春霞。柳摇风处色, 梅散日前花。淹留洛城晚, 歌吹石崇家”。诗人对景物观察得如此细致, 一个“起”字将生机盎然的春景表现得十分生动, 尽显洛阳风光。

有景必有情, 唐诗中借洛阳之景抒情的诗人也不在少数。身为外乡的张籍就因洛城肃秋时的景象而作下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见”字将无形的秋风化作为可见的事物, 说明此景很容易引起他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外乡的洛阳籍诗人王湾在停舟 (今江苏省镇江市) 之际, 写下“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被后世传诵的名句。之所以这两句比较著名, 是因为它富有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 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 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似乎是作者对自己的鼓励, 虽然他十分思念家乡洛阳, 但他更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为家乡争得荣光, 包含了他乡游子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洛阳风景优美, 声名远扬, 都要归功于汇聚在这片土地上的贤才居士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20岁以前是在洛阳度过的。一代诗圣, 是根植在洛阳这块沃土之上的。洛阳山水赋予他灵性秀气, 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格品质, 所以他称自己的家乡是洛阳。广德元年, 杜甫在听说官军平定了安史之乱, 收复了大河南北之后, 高兴地挥笔写下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到“便下襄阳向洛阳”, 既表达出诗人激动的心情, 同时也体现出洛阳在诗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他才会在听到喜讯后带家人回到洛阳。

还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在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来洛阳。天宝三载在这里与杜甫相识, 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古风》第十九首于安史之乱中的至德元年做成。他在诗中幻想自己受仙人邀请升天神游, 突然:“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他的思绪从仙界回到现实, 看到叛军肆虐洛阳, 民众惨遭屠杀而豺狼似的叛军却封官拜将。李白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叛军行为的愤怒, 偏偏以洛阳为典型地点表达出来。体现出他对洛阳人民的关心。

白居易在他后半生居住洛阳的二十年中, 举凡交游官吏, 僧人, 公私活动, 岁时节令, 自然风光, 宅院布局, 家庭生活, 襟抱等等, 无不采撷入诗。他将在这里所做的诗赋八百首, 编为《白氏洛中集》十卷。他的诗对洛阳诗坛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洛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就连未知名的女子也是满腹诗书。一日, 顾况同二三诗友在洛河边游玩, 见从上阳宫过来的洛河水面漂来一片梧桐树叶, 上有宫女题诗, 云:“一入深宫里, 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 寄与有情人”。顾况亦题诗于叶, 从上游投放, 流入上阳宫, 诗云:“花落深宫莺亦悲, 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 叶题诗欲寄谁”十多天后, 又见一片树叶飘下来, 上题:“一叶题诗出禁城, 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 荡漾乘春取次行”。此诗写得富有柔情, 感情真切, 流露出一种伤感的美, 可见洛阳能诗者不乏其人。

光阴荏苒, 如今的洛阳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可洛阳这个名称让人听起来仍是那样充满诗意。从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不胜数, 它如浩瀚的夜空, 洛阳则是其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它的光芒点缀了古老的文化, 使唐诗更加熠熠生辉。

上一篇:最新《叩问初心》观后优秀心得下一篇:关于创新创业团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