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应用写作(精选9篇)
1.汉语应用写作 篇一
场景描写专题写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场景写作的重点词汇及句式,形成体系架构;
2、掌握篇章段落结构,脉络清楚,过渡自然,顺畅简练;
3、提高学生场景写作技巧,写出地道的汉语表达;
4、场景写作与其他写作专题能够协调共用,相互促进,形成整个写作框架。
二、教学重难点
1、与场景描写相关的字词、句式;
2、句子关联词、关联句的使用;
3、汉语地道表达;
4、关于场景描写的词汇库、句式体系、句群体系建构。
三、课型
写作课
四、课时
六课时
五、教具
电脑、网络、投影仪
六、教学内容及经过
第一、二课时
一、准备阶段
教师走进课堂,打开电脑、投影仪,和同学交流沟通,话题选取于天气、早餐、服装、发型、日常生活及现象,观察学生态度、情感、精神风貌,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
二、分发文章
给学生分发两段简单的场景描写文字,一为静态描写,一为动态描写,选材于经典现代汉语名著,略有改动,尽量照顾相关词汇、句式、结构脉络,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保证有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
1、阅读文章
给学生时间阅读文章、熟悉情景、标注不懂的地方。
2、讲解文章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章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句式、写法、架构。
三、场景、场景描写介绍
1、场景:观察者看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幅画面或一段情景,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
2、静态:
3、动态:
4、场景描写:运用地道的汉语准确、流畅地把场景中的情况表达出来。将三维的静态或动态图像转化为二维的语言文字表达。
四、场景描写分类与相关句式链接
1、量少、轻松的动作
相关句式:动词重叠
(1)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短量少
形式:A——A了A Eg:听了听,试了试 情景设置:买衣服
(2)双音节动词重叠:时短量少 形式:AB——AB了AB Eg:转悠了转悠,休息了休息
(3)离合词重叠式:时短量少、轻松 形式:AB——A了AB Eg:唱了唱歌,喝了喝茶
2、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相关句式:动词+时量补语 形式:V+了+一下
Eg:休息了一下
V+了+一会儿
Eg:停了一会儿
V+了+具体时间
Eg:呆了两天
V+了+好长时间
Eg:饿了好长时间
V+了+好长时间=V啊,V啊,V啊
Eg:我等啊,等啊,等啊,她还是不愿意嫁给我。
情景设置:挑衣服;聊天
3、表示动作主题的空间位移
相关句式:趋向补语
形式:V+来/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上来/上去)来/去:在三维空间里,以我为中心,迎着我的的目光的方向为“来”,顺着我的目光的方向为“去”。
情景设置:摘下/带上手表,走上/走下讲台,走出去/近来
4、在人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空间位移
相关句式:“把”字句
形式:N/Pron+把+N/Pron+V+补语 Eg:我从家里把电子词典带学校来了
我把电子词典带学校来了 我从家里把电子词典带来了 我把电子词典带来了
“把”字句使用环境:当涉及人和东西时,使用“把”字句。
5、以观察者的视角讲述画面(中存在、出现、消失的人或事物)
相关句式:存现句
形式:处所词/时间词+动词+名词宾语(存在、出现、消失的人和事物)(1)静态描写:处所词+V+着+名词宾语
Eg:柱子旁站着一个人。比较:我站在柱子旁。(不是场景描写)(2)动态描写:处所词+V+趋向补语+名词宾语
Eg:对面跑过来一个人。
6、场景中的连续动作
相关句型:连动句
定义:包括两个或多个先后发生的动作的句子叫连动句。类型:
1、V2是V1的目的 Eg:我烧开水泡茶
2、V1是V2的方式、工具
Eg:他坐在路边弹吉他
3、V1+V2重叠形式
Eg:手机放在家没带来
4、前后动作因果联系
Eg:我跑步崴脚了
5、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Eg:饭菜都吃完不准剩
五、作业
复习文章,熟悉各种句式。
第三、四课时
一、准备阶段
二、检查上节课内容
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复习上节课所分发的文章,所列的场景描写的相关句型句式,询问学生的复习情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电影场景讨论
1、播放影片《幸福额度》,对影片进行简单介绍,突出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赏兴趣。
2、在影片中选择好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达,教师从旁引导指正,做好影片场景、学生思维、所需词汇的系连工作,使学生将思维流程走熟、固化。
场景枚举:
(1)房间的布置
(2)姐妹俩睡觉前的场景
(3)女子从舞厅冲出来时的画面
(4)女子走开时被男子一把拉住的场景
„„
四、写作
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场景描写练习,教师指定场景内容,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句式进行描写。
作业:练习场景描写的思维模式,练习关联词、关联句的运用。
第五、六课时
一、准备阶段
二、分发学生作文
三、改错,将学生易错的句子展示在屏幕上,教师进行讲解
四、难易句、高低水平句置换
针对学生水平,抽出学生写作中的部分句子,转化为高水平的句子,教师先提问学生进行转化,再进行讲解,将所选句型、所注意问题、思维模式交代给学生,让其记忆、固化。
例:
这个杯子好,还很便宜——这个杯子又好又便宜 „„
五、讲述句子关联词、关联句,将句式连在一起,形成句群
六、做小练习
作业:课下巩固场景描写专题
2.汉语应用写作 篇二
长时间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对教师而言, 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 最难写的也是作文。那么, 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来说, 写作也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 它包含了所学汉语知识的几乎全部内容, 字、词、句、段落等, 这只是最基本的, 要完成一篇作文, 还远远不够。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汉语写作, 认真对待, 认真研究,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怎么才能写好。
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观察, 力求在写作文时写得真实。不少学生作文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全篇读来, 只是好像一天的流水账, 从早到晚, 吃饭, 学习, 回宿舍睡觉就结束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写作现象呢?
在写作中, 如果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那就要求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 以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人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充满欢乐的校园, 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
我们的一些学生平时很少有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不知该怎么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丰富。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模仿, 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所以,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用心学习例文, 例文即是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原则与要求。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以个重要依据。所以, 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导向, 在认真学习例文的基础上, 了解掌握汉语的语体的风格、词语色彩, 再教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构词组句, 认真阅读例文, 了解、掌握整个语篇, 语篇是词汇、语法、连接词语围绕话题构成的形法和连接词语四因素的统一。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让语句文理通顺, 语篇必具衔接和连贯特征语篇内的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有联系, 在排列上符合逻辑。众所周知, 每个人在写作时都有一定的写作意图, 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一定的中心思想, 在安排语言材料的时候必须围绕着写作的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安排。所以对例文一定要认真学习、阅读, 看看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以此来写好自己的作文。
在写作训练中, 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时间要求, 一篇作文通常要求300到400字, 在一节课中完成, 也就是说45分钟左右, 那么, 我们可以说40分钟内交作文的可以加分, 以表扬, 这样基础好的同学就会得到锻炼,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而基础稍微差的同学呢, 也会努力要求自己, 慢慢向40分钟靠近, 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样就会提高写作速度。
课堂时间一般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或者小片断等,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如果我们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或者写生活中所发生的小事, 或者写学习中的, 或者写校园, 只要是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都可以, 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加快了写作速度。
在按照教材的同时, 也可以自己随意给出题目, 比如, 要是个下雨天, 可以上学生先观察窗外的雨, 然后以雨为主, 进行写作。这样比较真实, 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了好的观察, 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除了观察之外, 还要认真思索, 不断回忆例文中所用的手法, 比喻的一些词汇, 优美的句子等, 加以综合运用, 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我们可以在学期的某个时期内, 请一位学生, 到讲台前, 给大家讲一个内容丰富, 生动有趣的故事, 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加以想象, 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展故事。这也是以个好的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3.汉语写作的意义对话孙郁 篇三
人是靠语言符号来思维的,但是流行的语言,被无数次污染过的语言不能够再激发人们的想象,
不能够再给我们带来心绪的刺激和自由,所以要不断地去寻找陌生的语言,
陌生的方法,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作家的任务,也是思想家的任务。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作品包括《鲁迅与周作人》《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与胡适》《胡适影集》《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张中行传》《对话鲁迅》《鲁迅书影录》《鲁迅藏画录》《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在民国》《文字后的历史》《远去的群落》《混血的时代》等。
“写作是要向人的认知极限超越的一种精神劳作。”刚刚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凭借文集《写作的叛徒》一举摘下“2013年度文学评论家”封号的学者孙郁,在名为“没有意义的意义”的讲座上这样描述着自己对汉语写作的诠释和理解。
众所周知,孙郁用自己的半生时光研究鲁迅,同时关注着张中行、汪曾祺、孙犁等文坛中那些刻意与主流体制之间保持着距离的边缘人物。他赞叹李人方言写作中活脱脱的市井之气,赞叹鲁迅直指人性善恶的凌冽,赞叹莫言在创作中对本真的还原……
作为文学的旁观者,孙郁审视着作品;作为文学的参与者,孙郁反思着创作。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中国,汉语写作着实遭遇了不少的问题和阻碍——流行词汇的盛行、写作模式的固定化、主题先行的思维方式、写作目的性的“有用”化……那么,究竟何谓好文章?孙郁以龚自珍《定庵文录序》里的文章做总结,“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
对孙郁而言,汉语写作是精神的跋涉、心灵的需求。而今日之中国文坛,又该如何挖掘汉语写作的可行性呢?
1 作家不要顺着流行的东西来思维,要逆,逆才会发现问题。很多人的文章写出来后觉得没有意思,食之无味,是因为顺得太常态。
半年前,我出席教育部一个学生指导委员会的会议,讨论的其中一个内容,是关于中小学课本文章选定的。会议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里,古文的数量太少了。很多人听了可能会有疑问,五四不是说要打倒文言文,把文言文废掉,用白话文、用我们今天的口语来写作吗?为什么还要学习那么多古文?
实际上,这一百年来,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小说写得最好的,几乎都是古文基础非常好的人。我最近在三联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汪曾祺闲录》。汪曾祺生前跟我讲过,他写小说、散文,看似白话文,但是文章的背后都是文言文在支撑的。他这个话让我想起鲁迅,鲁迅用白话文写作,可是他的文字背后也都有古文的东西在支撑。
这个现象我们后来的学者就不太关注。1949年到现在,中国人的白话文写作就是在单一的语调里。有人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汉字词汇量是最少的,无非就是“共产党”、“毛主席”、“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人民服务”……哪怕到现在,汉语的词汇量也没有民国时候的词汇量丰富。
民国时候的文人写作,有受到古人的影响—当时很多遗老遗少都用古文写作;与此同时,上海滩的一些作家,写作亦东亦西,受到翻译体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市井话语式的写作,写的是市民生活,用的是方言。
當时的文化生态相对来讲比较健全。就白话文的写作领域,有人用蓝青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写作,也有地道的方言写作。说到方言,清末有一部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老舍先生,用北京话来写作。还有四川的李人先生,是用四川的方言写作。李人在法国留学,深受左拉的影响。他的法文特别好,翻译了大量的法国小说和欧洲的小说,还写出了非常好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郭沫若先生还写过一篇文章,称赞他是“中国的左拉”。
为什么老舍先生、李人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用流行的语言来写作—他们的写作和流行语言没有关系。中国现在用流行语言写作的,当然也有好的文章,但非常少。显然,我们的词语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汉语,我们每天重复的一些“正确的废话”,说的都对,但是都没有价值。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好的文章“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后来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一直到汪曾祺先生,谈文章之道基本上都抱持着这个观点:一个作家不要顺着流行的东西来思维,要逆,逆才会发现问题。很多人的文章写出来后觉得没有意思,食之无味,是因为顺得太常态。写作是要向人的认知极限超越的一种精神劳作。
2 鲁迅说“在中国要成大事者,必有学者之良知和市侩之手段”。首先要有学者的良知,但是只有学者良知不行,还要有市侩手段—你要懂得世故。
到底什么写作是好的?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奖前的好多年,我们一起在鲁迅博物馆开了一个莫言的学术研讨会。当时的莫言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茅盾文学奖评不上,主流媒体也批判他。因为莫言的写作,是把好人当成坏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那样来写。他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比如写抗战,他写很多参加抗战的人并不像我们电视电影里描写的勇敢而纯洁,抗战的队伍里也有流氓。在当时,这样写是不行的,是被当时部队的批评家所批评的,还有杂志连篇累牍地发文章批判他。
后来,人们发现莫言的写作还原了事物一部分的本真,而且他的想象力给汉民族的书写、汉语的书写带来了内力。他那种狂欢式的思维方法,实际上颠覆了中国推崇的儒家里温文尔雅的书写秩序,也颠覆了泛道德化、泛艺识形态化的写作精神秩序。在当时来看,他“逆风俗”、“逆流行色”的写作是绝对不能被忍受的。
汉语写作的本真被遮蔽—这个现象在我们大一统的国家里一直存在着。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讲文学的时候,提倡用废置的语言来写作。在日本主持《明报》的时候,章太炎写了很多可谓“佶屈聱牙”的文章。而当时的中国流行什么样的文章呢?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就非常有名气,特别是梁启超的文章,可以说是摧枯拉朽,给人们带来新意。可是章太炎看不上他的文章。为什么呢?就拿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来说,章太炎认为他的文章是儒家的那套东西—说教。这也受到了韩愈的影响。韩愈讲究的就是布道,文章要打官腔,虽然我个人也很喜欢韩愈的文章,但是韩愈的文章就像茅盾的小说一样,对后来中国的文学负面影响很大。
茅盾的《子夜》写得很好,可是茅盾的思维方法对后来中国长篇小说写作有负面影响—主题先行。韩愈的写作也是这样,他要为圣人立言。以至于后期受他影响的读书人,写作时都不是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是写圣人的思想,把自己的躯体移植到圣人的躯体里面,用中国人的话叫做“载道”,载他人之道,言他人之志,而不言自己之志。
章太炎写作就不用儒家那套。他是最早为荀子翻案的人之一。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的思想虽然是儒家,但是对人性的透视入木三分。儒家把仁义道德放得很高,可是凡夫俗子终究成不了圣人,怎么办?就装假,说大话。荀子不一样,他设定人是恶的,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先小人后君子。历朝历代的人都骂荀子,但章太炎就为荀子翻案,他认为荀子的人性恶论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身边就有很真实的例子,看似善意的愿望下,总会出现一些不善意的行为。
赋体最早就是从荀子开始。在文章之道上,荀子跟儒家传统的一套很不一样。他有一种翻江倒海的、颠覆温文尔雅写作的、内在的浩然之气。鲁迅也受荀子影响。鲁迅曾经和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系主任徐炳昶通信时说到,“在中国要成大事者,必有学者之良知和市侩之手段。”首先要有学者的良知,但是只有学者良知不行,还应有市侩手段,你要懂得世故。在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鲁迅把善良的和恶的东西都考虑到了,他写文章就都爱写一般人不愿意听的话。鲁迅说自己是猫头鹰。他特别喜欢猫头鹰,自己还画了猫头鹰。中国老百姓不喜欢猫头鹰,因为晚上听到夜枭声是不吉利的。鲁迅认为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有问题,他就写文章,发出恶声,这也是他推崇的雄声,他认为一个民族“有雄声”是非常重要的。
3 中国民族爱热闹,每天都要聚餐、喝茶、喝酒、摆龙门阵,每天热热闹闹,完了就回家睡觉。到我这年龄一检查,三高、脂肪肝什么病都出来。但就是没人思考人生的要义。
晚清时,中国流行的写作理念是桐城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方苞、姚鼐、刘大的文章观念对读书人的影响特别大,他们讲“义理、辞章、考据”,五四新文人不同了,用不同的方式来写作。有地方的口语,这跟传统的语言不一样;也借外来语,翻译语;还有书面语。俗得不能再俗的语言进入到文字里面,使文章学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五四时期,很多人写作借用了另类的一套思维。比如像废名,他像写绝句一样地来写白话文,而且把禅宗的东西引到自己的文章里,非常有深度。当时的很多作家,写作都想要建立一个非常态的,跟自己心性自由、思想自由、审美趣味相吻合的文体。梁启超找到的是新民体,章太炎找的是六朝语言,周氏兄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思想、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推崇个性,推崇逆谣俗、逆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文风。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这篇文章里讲,文章中不可缺者有三:有神思,能兴感,有美致。他把这个“有神思”作为这个最重要的一点;第二个是能不能有兴趣,兴起人的感受;第三是有没有美致,是不是美文。
古希腊为什么能产生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伟大的先贤、思想家,在我看来,是因为古希腊的人超功利。怎么超功利呢?比如逻辑学。中国也有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学科,也没有形成科学哲学。还有物理学、化学、数学,系统的科学我们都没有。这个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就是中国人太功利,所有东西都讲实用,没有形而上,没有心灵的上苍。可是古希腊不是这样。古希腊人主张老百姓经常要辩论,就像孩子们的游戏那样玩。抛出一个话题,两个人就开始辩,周围的人就围着听。辩论其实讲究的就是逻辑。
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很多都是犹太人。以色列这个小国有一大批“闲人”,是极端的希伯来教信徒。这些闲人干嘛?他们每天都读《旧约》,和圣人交流。他们有思想,会发掘和创造。他们把民族最本然的、最有智慧的东西传承下来,把文化的基因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这些超功利的闲人,不上班也不掙钱,不考虑生活压力,也不焦虑。不像中国人,一旦没找到好工作,就焦虑得不行,就感觉遭遇了生存危机。
实际上,我们这个民族过去是有先贤的。乡下有乡绅,私塾有教书的,还有些归隐山林的人,也算是些“闲人”。但现在呢,所有人都匆匆忙忙,不但不超功利,还没法每天反省自己。在土耳其,每隔一会儿就能听到清真寺里提醒伊斯兰教信徒念经的声音,让大家在这个时候做祷告。大家忙了一天,总会抽出时间面对圣人,面对着思想,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中国民族爱热闹,每天都要聚餐、喝茶、喝酒、摆龙门阵,每天热热闹闹,完了就回家睡觉。到我这年龄一检查,三高、脂肪肝什么病都出来。但就是没人思考人生的要义。思想智慧是在寂寞当中才有的,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让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和古人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在当下的中国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读四书五经没有意义,读《鲁迅全集》、《马克思全集》没有意义,还不如读个管理手册,读个发财之路什么的。急功近利充斥着所有媒体,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整个文化生态和汉语写作,写作的语言也就自然逐渐趋于粗糙和简单化。
4 鲁迅说,当地火喷出来,烧毁了地面的乔木,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大欢喜。人在涅槃里重新生长起来,走向黑暗走向绝望,而在黑暗绝望的反叛里面形成新的自我。意义,是在一种很复杂的紧张的关系里才能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许多作家,近年来意识到自己的母语写作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英语写作、德语写作,还是日语写作,最近四五十年来,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最近三十年来,西方也有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发现自己国家的写作有问题。语言被媒体、被大众所熟悉的词语所污染,被污染的语言又被不断地再三使用,像钞票一样,每个人都可以碰,最后钞票上沾满了细菌。
语言仿佛失去了意义。他们发现名词可以用动性来表达,发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价值观下所形成的审美维度是不一样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这就意味着词语自身是有限度的。每个时代流行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出现问题,因为词语是限定的,它会遮蔽一些问题。他认为虽然我们总是理解现象存在这样的东西,但是缺少关于存在的真正的概念。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新生的事物出现以后,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概念和一个新的方法来描述它。
西方人文传统下的意义遭遇了不同的劫难。大多的思想者对意义的理解都出现差异,所以我们从尼采、克尔凯郭尔、福柯、德里达的逻辑中发现,欧洲这些著名的思想家对欧洲的文化、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在他们的词语里面,关于倾听、焦虑、行动、身体这些概念都有不同的表达。
关于意义的讨论是有不同的观点,海德格尔就说有沉默,无声和隔音。他认为以往的那种确切化的话语方法是无效性的词语,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本身没有意义。而那些沉默之声对我们而言,才会有另一种体验。王小波也有一篇文章,叫《沉默的大多数》。发言的人在哇啦哇啦大讲特讲,好像是在代表着什么,但往往是言不及义,说的都是废话;很多人在重大的问题上都不发言、选择沉默,可是他们心里有一杆秤。王小波对此的体验是非常深切的。
对意义的体验和表达是很复杂的。比如基督教,我们看到的《圣经》 ,实际上并不是用耶稣的母语写的,我们所拥有的耶稣的语言都只是译文。由此而言,按照杨慧林先生的看法,神学意义上的语言的坚信,其实也是语言与意义本身之间的绝对差异。
鲁迅先生曾经以马可福音的片段描述过耶稣的受难,他跟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对耶稣的理解都特别有意思。他们都是以耶稣、以世界末日的降临来表明天国的意义,就是在末日到来的时候,天国才有意义。鲁迅也说,当地火喷出来,烧毁了地面的乔木,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大欢喜。人在涅里重新生长起来,走向黑暗走向绝望,而在黑暗绝望的反叛里面形成新的自我。意义,是在一种很复杂的紧张的关系里才能建立起来的。
俄国的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尼采的时候说,尼采这种伟大的思想家的重要性在于,“他以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决定道出存在”,他破坏批判时代的礼教,轻视时代的体面,这成为了生活本身,生活奥秘的呼声,而不是论述生活。尼采不是论述生活,而是让生活本身敞开,让生活本身发出暴戾的呼声。这也是后来鲁迅、萨特、卡尔维诺、尤瑟纳尔,还有刚刚去世的马尔克斯的写作方式,不描述生活,不主观地说生活是什么,而是让生活敞开,让生命打开,让生命的思想打开,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打开的这个过程,就是远离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过程。打开只属于自己的隐秘,你才能够成长起来。
这一百年来,包括今天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好的作家,他们的语言与我们的母语一样,都有不可确定性的变异性,都面临着寻求和萦回。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说,语言的规律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它还使一些没有语言就不能存在的思想成为可能。我们发现几乎文学研究、哲学研究,到最后都是语言研究。因为人是靠语言符号来思维的。但是流行的语言、被无数次污染过的语言不能够再激发人们的想象,不能够再给我们带来心绪的刺激和自由,所以要不断地去寻找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方法、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作家的任务,也是思想家的任务。
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的写作,就避开了德国人流行的话语。他用自然的语言,寻找了一种另类的方法来写作。他要走向神圣。所谓“神圣”,就是在世俗的理解里没有意义的话语语境,他认为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他认为那个主流的語言导致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句话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写诗从那以后变得很奢侈,变得都有问题,因为德国的文明出现了问题。要告别法西斯这个文化,创造一个非法西斯的语言,才能让写作有意义。
策兰的写作意义就是在这个层面诞生的。他创造了一种异样的文字、异样的思维、异样的智慧表达方法。还有卡夫卡,他是犹太人,但他在东欧没有用所在国家的语言写作,他用德文写作。他说,我想要写的,我写出来的,不是我想要说的。他认为他的语言表达出现问题了,他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并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本然。所以他在一种多维的话语里面,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新的书写语境。卡夫卡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小说伟大,还在于他有犹太文化的背景,又有德国文化的背景,还有东欧斯拉夫文化的背景,在多种语境里面,他最终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方法,这个方法不是捷克的,不是波兰的,不是犹太民族的,也不是德国的,是卡夫卡自己的。
4.汉语应用写作 篇四
卫波:实用文体的写作水平如何提高? 张志恒:当然就是多看看资料 多练练 任鹰:请看前面的帖子。严治敏:认真学习!
任鹰:好!只要认真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本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认真学习,认真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的。陶先丽:实用文体写作教程:文体写作教程的主要特点 任鹰:是说教材的主要特点吗?
文字教材是本门课程最为重要的教学媒体,是教学和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大纲得以落实的具体凭借。在文字教材的编写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科学性。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种的选择妥当、合理,二是教学内容的讲授准确、规范。在文种的选择上,要力求做到“广”与“精”相结合,文种既不能过多过滥,又不能过专过窄,要在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各社会行业的需求特点,尽可能将较多的具有较大的社会覆盖面的文种纳入教材。教材内容则要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要同有关法规或规定的内容相切合,同写作实践相切合。
第二,突出教学性。教材内容的编排要服从同学们的学习需要,尽量做到便于自学,适应“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譬如,在编写体例上,可以采用前有导读,后有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要点,理清线索,把握内容。尽量组织段意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并在段首或段尾处设置段中主句,也是增加教材的可读性的有效手段。
第三,突出实用性。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文字教材尽量淡化理论阐述,强化写法说明,力求有利于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关于教材使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请参看前边的帖子。卫波:写作的文体很多,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 任鹰:对不同的文体可按不同的方式掌握。就考试而言,有些文体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内容请参看前边的帖子!
卫波:公文写作的文种怎么样区分
任鹰:《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共列出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个公文文种。这是我们分类讲述公文的主要依据。
此外,《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公文处理条理》、《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也有各自系统的公文文种的规定。
公文文种主要是按公文的用途和内容做出的分类。
闫淑霞:应用写作课程介绍:本门课程共包括五大教学单元,分别讲述实用型文章的特征、提供应用写作水平的途径以及行政文体、财经文体、法律事务文体、科研文体等四大类文体中常用文种的写作知识。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主要用途及其写作要领,获取为应用型人材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及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其实际写作水平乃至工作能力、总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研究中的各种写作需要。
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是本门课程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
任鹰:从本学期开始,课程内容有一定的调整,请关注新的课程介绍啊!罗律:求职信和推荐信:l老师好!请问在写作求职信和推荐信要注意哪些问题?
任鹰:求职信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力求简洁凝炼,避免长篇大论、繁冗琐细;其次,要力求平实直白,避免故作高深或故弄玄虚;第三,要力求条分缕析,避免杂乱无章;第四,要力求准确、顺畅,避免出现病句、错别字;第五,要力求语气真诚自然,避免矫揉造作;第六,要力求文面整洁、美观,避免书写不清或随意涂抹。可以说,求职信就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一份个人“广告”,据此不仅要使受信者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而且要给受信者留下深刻而良好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愿以偿,达到求职的目的。
写推荐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推荐对象的介绍和评价要客观、中肯,不能含糊其词,也不能言过其实。反映情况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具体、详实,要在反映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突出推荐对象的特点和长处。尽量不用含义抽象、空泛的形容性词语,要用实实在在的表述方式介绍或评价推荐对象。罗律:请问简报的一般写法是指哪些?
任鹰:简报包括报头、正文和报尾三个部分,对每个部分都有写法上的要求。具体要求请看一下原来的教材《应用写作》。
陈东贤: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任鹰:要写好调查报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前提,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第二,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
第三,要讲究结构形式和语言特色。
张志恒:应用文写作方面的题――应用文写作方面的题,请高手来做一下。
悬赏分:100-解决时间:2009-4-10 23:10
1.确立应用文的主旨就是()
A.谋篇 B.立意
C.提炼 D.创意
2.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部联系是谋篇的()
A.含义 B.内容
C.原则 D.类型
3.实事求是是写作市场调查报告的()
A.基础 B.前提
C.写作方法 D.根本要求
4.招标书与投标书合称为()
A.意向书 B.合同
C.标书 D.公文
5.写作意向书的要求是考虑周密和()
A.用词准确 B.用词超前
C.用否定句 D.用肯定句
6.经济合同的前言一般包括签定合同的目的或签定合同的()
A.姓名 B.依据
C.主要条款 D.次要条款
7.产品说明书是__________向消费者说明,介绍产品的书面材料。(A.权威部门 B.决策部门
C.生产部门 D.主管部门
8.商品广告的主体一般包括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A.信息 B.对象)
C.要求 D.特征
9.感谢信的对象确定,具有()
A.个体性 B.针对性
C.抒情性 D.全体性
10.请柬作为公关礼仪的媒介,一般不保密,具有()
A.普遍性 B.公开性
C.通用性 D.传播性
11.开幕词行文要求()
A.富有激情 B.沉着
C.控制感情 D.婉转
12.申请书的申请理由必须如实客观,具有(A.主观性 B.主体性
C.真实性 D.现实性
13.计划书的重点是()
A.标题 B.前言
C.主体 D.结尾
14.总结应就事论理,具有()
A.条理性 B.理论性
C.实际性 D.时效性
15.布置性通知又叫()
A.知照性通知 B.指示性通知
C.批示性通知 D.专题通知
16.请示要严格遵守()
A.多文多事 B.多文一事)
C.一文多事 D.一文一事
17.规定为了便于记忆,多采用()
A.条款式 B.表格式
C.综合式 D.概述式
18.申请执行书的形式是()
A.口头 B.书面
C.口头书面均可 D.不限
19.消息的眉目是()
A.标题 B.导语
C.正文 D.背景材料
20.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的结构是()
A.横式结构 B.插叙结构
C.纵式结构 D.倒叙结构
21.简讯中最多结构类型的是()
A.消息式 B.导语式
C.标题式 D.主体式
22.对具体事物、人物、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的文体是()
A.说明书 B.解说词
C.简报 D.广播稿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3.应用文语言的特点是()
A.规范性 B.专门性
C.平实性 D.庄重性
E.通俗性
24.市场调查报告标题的一般要素是()
A.目标 B.内容
C.结论 D.范围
E.文种
25.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是()
A.经济项目的性质、目的、条件 B.投入的必要性
C.投入的合理性 D.经济效益
E.社会效益
26.产品说明书的写作要求是()
A.新颖别致 B.突出重点
C.实事求是 D.表达准确
E.语言通俗
27.解说词的特点是()
A.真实全面 B.形象生动
C.严谨完备 D.情理交融
E.概括简要
张志恒:也是找的一些,大家找找看,自己做做
任鹰:是自考的题吧?大家可以看看以往电大考试的试题!李春艳:考试的题型谁知道呀? 任鹰:―请看本门课程的期末考核说明,有很明确的题型说明。简单地说,本门课程的考试题型通常有:
(1)填空;
(2)名词解释;
(3)简答;
(4)文章分析;
(5)补写文章要素(根据给出的主要的文章要素,补写另外的文章要素,比如,根据正文写标题,根据主体部分写开头或结尾部分,等等。)
(6)给材料或给条件作文(根据给出的写作材料或写作条件,完成某一个文种的文章。)
前面三类题目可算作知识型问题或称客观性试题,约占卷面总分的40%;后面两类题目可算作能力型问题或称主观性试题,约占卷面总分的60%。任鹰:能力型问题的比重还将有所提高。
李春艳:应用文:公文是应用文很重要的一个类别。简单地说,应用文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公文在内的各类实用性文章都属于应用文。
学好应用写作的方法:第一,要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 理论知识。写作知识是对写作规律的总结,掌握写作知识,对 于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规范性极强的应用类文章是至关紧要的;
第二,要多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所学文体的全面的认识。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 直接有所借鉴。同时,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往往是同一个人的工作水平、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的。
第三,要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以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勤写多练,一直是写作教学中倍受重视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也不例外。只讲不练,或练得不够,是不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也无法实现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的。任鹰:非常准确、全面!
李春艳:应用文写作与公文写作有哪些区别?公文是应用文很重要的一个类别。简单地说,应用文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公文在内的各类实用性文章都属于应用文。
任鹰:说得对。公文是应用文比较重要的一个类别,是比较常用、比较典型的应用文。
任鹰:大家好!教学活动已经开始了,欢迎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着重讨论有关期末复习的问题,清提问、讨论!
戢春燕:请问写作的要点和重点? 任鹰:是问写作题的要点和重点吗?
简单地说,写作题目所涉及的文种应为实用性较强、通用面较广的文种,同时也要考虑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成文章的可行性。行政公文、经济新闻是在以往的考试中写作题目涉及较多的文种。公文中的常用文种,如通知、报告、请示、函等尤为重要。任鹰:关于教材情况的重要说明
文字教材由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两个部分组成。
主要教材《实用文体写作教程》全面、系统、具体地讲述课程内容,是平时教学和期末考试的基本依据。力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教学性,并尽量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和学生自学的需要,应是主要教材的编写所依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辅助教材《应用写作学习参考书》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编选主教材所讲述的各类文体的例文,并作简要评析;二是辑录同应用写作直接相关的法规性文件。辅助教材可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有意义的指导,同主要教材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容,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因而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用书。
另外,还需要捉明的是,本门课程原来所用主要教材为《应用写作》,自本学期开始采用通识
课程统一使用的教材《实用文体写作教程》。鉴于有些电大仍然沿用原来的教材,所以对本学期的教学、考试做了一些过渡性安排,即本学期两本教材并用,考试兼顾两本教材的内容,两本教材兼备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从下个学期开始,统一使用新的教材。
5.汉语应用文写作模拟考试题 篇五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3×5=15分
1、应用文是指党和国家办事机关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事务中广泛使用的具有固定格式的文体总称。(×)
2、应用文的三个特点为,格式的规范性,写作的实用性,语言的平稳性。(√)
3、应用文写作的三个基本要求是,准确、实再、简要。(√)
4、便条是一种复杂的书信。(×)
5、条据是人们在钱物交往中写给对方的一种凭证。(√)
二、选择题(3×5=15分)
1、人民群众广泛使用它未办理私事,机关单位也常用它来处理公共事务,这类文书是(A)
A日常文书
B公文
C行政文书
2、单位或个人请客用的一种简便邀请书信是(B)A聘书
B请柬
C邀请函
3、每100元汇费1元,分加邮政附加费0.20元是(A)A平汇
B电汇
C网汇
4、利用电讯技术传递文字,图片和图表的通讯方式是(B)A Email
B电报
C信复
5、应用文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C)A各阶层
B各基层
C各领域
三、填空题(1×15=15分)
1、应用文书即包括由、、、、军事、等具有专门职能的部门在一定业务范围内使用的文书。
2、应用文被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日常频率特别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有些问题向有关单位或反映时写下的叫意见条。
4、汇票是承办汇兑时发给收支取的票据。
四、简答题(3×10=30分)
1、应用文写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类型?
答:应用文大致可分为行政文书等三个类型:行政文书、交用文书、日常文书,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应用文?
答:应用文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日常使用频率特别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将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益处。
3、便条的写作格式分几种?
答:便条一般分请假条、留言条、意见条等三种。
五、应用文练笔(按每种文体的格式和要求准确拟写)(25分)
1、应用文练笔(8分)
2、写一个留言条(8分)
3、写一个请柬(9分)《汉语应用文写作》模拟考试题B卷
一、填空题(1×26=26分)
(一)启事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协作时所写的一种说明性日常文书。
(二)启事的种类很多,常用的启事有:
1、招聘启事
10、合资办厂启事
2、招调启事
11、技术转让启事
3、招生启事
12、产品推销启事
4、征稿启事
13、招商启事
5、房屋出租启事
14、寻求加点工启事
6、房屋出售启事
15、开业启事
7、迁址启事
16、征婚启事
8、订货会启事
17、结婚启事
9、校庆启事
18、追悼会启事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2×6=12分)
1、启事不具备法令性,因此不具备公文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2、启事的标题一定是事由加文种构成。(√)
3、启事的标题可以只用事由表示。(×)
4、招领启事应把拾到物品的详细情况,如物品的规格、数量、型号、物征等写清楚以便认领。(√)
5、寻物启事,需要把寻“物”的特征写详细、具体。如“物”的记号、形状、颜色、数量、名称等等,并且丢失“物”的具体时间、地点也要交代清楚。失者与拾者联系的方式、地点,失者酬谢的轻重都须写明白。(√)
6、启事都需要有周知的目的。(√)
7、声明侧重表明态度、宣告失败、作废、后果不负。而启事则侧重在告知的基础上希望人们给予协助办理。(√)
三、选择题(3×5=15分)
1、写作启事的要求不包括(B)A一事一启
B讲究时效 C内容单一 D语言通俗
2、下面告知性内容可以写成启事的是(A)A成都X X电视台将招聘采编人员
B明日电影广场为新生免费放映电影《雅片战争》 C X X公司公款被盗
D为庆祝教师节,学生向教师写信表示祝贺
3、下列材料不适合写贺信的是(D)A某工程胜利竣工
B某教师教学生涯60周年纪念
C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 D某公司总经理在北戴河疗养成4、启事的载体有(B)A广播B公共场所张贴栏C报章杂志
D电视
E文学作品
5、请柬结尾的礼貌用语有(ACE)A敬请光临B务必准时出席C敬请惠顾指导
D特此通知
E敬请届时出席
四、简答题(2×10=20分)
1、一般信封的格式包括几个部分? 答:①邮政编码
②地址单位(收信人)
③姓名(收信人)④地址单位(寄信人)⑤姓名、邮编(寄信人)
2、介绍信有什么作用?
答:①介绍信即有联系双方的作用;
②又有证明身份的作用;
③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不可缺少的书信。
五、应用写作练笔(27分)
1、自己的父母或亲属写一封信(个人发挥,14分)
2、写一份证明(个人发挥,13分)例文:
证 明
米泉市粮食局:
来函收到,你局巴哈尔古丽同志是我校八三届财会专业毕业生,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新疆财经学校(公章)
6.雅思写作和汉语写作的区别在哪里 篇六
大家一起来观察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是会和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有着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看作是工作伙伴并非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便来到了。
此句雅思是通过4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3个句子全部是使用简单将来时,后一个句子则使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借助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达得十分清楚明白。但是汉语译文很明显的即简单的叙述,有关句子之间的关系真正的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3个句子能够看作是并列关系,后面一个句子那么是代表结果的。
雅思考试写作和汉语写作区别二、雅思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因为雅思属于“法治”的语言,需要的只是在结构上并未有错误出现,大部分意思通常能够放到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因为属于“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一样的意思通常是通过不一样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便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雅思写作和汉语写作区别三、雅思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雅思句子不但能够在简单句里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并且还能够使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通常是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虽然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原本便属于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雅思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雅思小作文数据描述方法
1. 数据的起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题目中有3条线,即三个数据起点。我们可以这样来写:
In 1960, the proportion of the 15-46 age group stood at approximately 65%, compared to 30% and 5% of other two age groups.
在描述数据起点的时候,标准的动词词组是stand at, 当然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动词来引导,比如begin, start等。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题目为柱形图,但是由于横轴是时间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起始点来作为主体段开头:
In 1950, world oil discovery stood at 20 million barrels a year.
又如在描写第一个线性图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写法:
In 1400, the world population stood at approximately 400 million.
2. 起点的表象意义
所谓表象意义就是数据起点的含义。这种写作思路的掌握对于后续主体段的描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表达效果上来说也要好于第一种写法。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起点表象意义的写法:
In 1960, the 15-46 age groups constituted slightly under two thirds of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By comparison, the figures for other two age groups were 30% and 5% respectively.
我们不妨可以将这个句子的写法和前面的数据起点的写法作一个对比,就会很清楚发现表象意义更能揭示数据的含义,同样的这个点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象意义的写法:
In 1960, slightly under two thirds of the populations in Japan were people of 15-46 age groups. By comparison, the figures for other two age groups were 30% and 5% respectively.
在用表象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先对第一个数据的含义有个很合理的中文意思的安排,然后再用英文描述。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考题:
In 1950, 20 million barrels oil was discovered globally.
这个句子中,我们采用了被动语态来作为数据表象意义的写作手段,因此,我们在选择这种手法的时候要紧扣数据的含义,而不要只拘泥于几种所谓模版句。
雅思小作文写作步骤简述
1. 试卷发下后,请花半分钟的时间来浏览作文的题目,这里包括议论文在内。
2. 此后,请看第一部分的题目,明确以下几点
1)属于什么题型的图表,是一个曲线图,一个饼图,一表格,一个流程图还是一个物体以及其他类型的图表
2) 是一幅图还是两幅或者是以上的图
3)时间、字数以及其他的要求
3. 用5分钟的时间分析并形成以下的内容
1)注意不同类型图表的技巧(包括时态、语态、关键描述词语与句型)
2)划出并分析题目中的关键内容,分析图表中的关键特征点(依据各种图表的特点来决定)
3)考虑结构(开头引言,描述特征,可能总结)注意以下
开头不能与文章已经给出的东西一样,用自己语言表达;
描述关键以及有代表性的点或者是趋势;
在语法与句法正确的基础上,力求用不同的句型组合(如简单句,复合句,定语/表语/宾语/非谓语从句),用近意词语;
正确表达文章所给信息;
在可能的情况下做简单的总结;
不要发表有个人或者是评论性的句子;
标点符号,单词的拼写应该正确;
4. 书写的时候注意流利与工整,采用现代式的书写格式
7.高职语文汉语应用能力教学新探 篇七
但目前我院的高职语文教学及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教和学双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 本来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而大学语文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成为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的课程。这是值得高职语文教学工作者反思的课题。
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低, 重视不够。
我院是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 强调专业学科建设是理所当然的。但作为公共课的高职语文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定位偏低, 课时量偏少, 给人一种语文课可开可不开、凑数打杂的感觉。因此,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甚至不愿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其次, 在教育界的评价体系导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社会对高职院校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是只重视专业建设, 而忽视高职语文等基础学科建设。
二、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 纵观多数高职语文教材,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首先, 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 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 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选取太少;其次, 在许多高职语文教材中, 体例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 结尾做个阅读提示, 然后就是问答题, 这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
三、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重点仍然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 偏重对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 教法与高中没多大变化。仍然是教师追求如何把范文讲深讲透, 学生被动记忆, 课堂缺乏“生气”,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 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学生上课不做听课笔记, 或写不了笔记。书写能力差, 字不成形;朗读能力低下, 诵读不成句, 更谈不上有较高的朗诵演讲能力。课堂教学启而不发, 很难互动, 无形中消磨着教师的教学激情。学生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在各种专业证书、英语等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很多同学存在着中国人当然熟悉汉语的心理, 忽视对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 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高职毕业生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 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 面对毕业时的自荐信、求职信等, 更是一筹莫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认清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高职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 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 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 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 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敏锐意识及时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语文教育, 特别是“高职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的层面来认识。
2006年,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语文教学恰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能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 强化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此,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高职语文教学, 高职院校的领导更应对此引起重视。
其次, 在解决了认识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重点来研究如何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对学生进行汉语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从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入手, 找准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以运营专业为例, 运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技能, 能从事铁路运输、地面轨道交通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运输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工作者。由此可见, 运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管理与服务性的岗位, 并且都是窗口单位。如客运部门的车站站务员、售票员、列车乘务员、列车长、车站值班员、货物部门的各种业务员等等。对从事这些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来说, 除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和规范的汉字书写能力等。但就目前运营专业的学生现状而言, 他们上述的能力都很欠缺, 这将势必会影响未来的求职就业以及工作。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及需求, 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要往这方面靠拢。
二、改革教材内容, 为学生提供汉语应用能力训练的载体。
高职语文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材内容应该适合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必须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语文教材, 其内容多为单一的文学作品, 近似于大学本科语文教材, 偏重文选学习, 侧重于人文精神培养, 而忽略了其工具性和能力培养。因此, 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改革, 从培养目标出发, 精简了文选部分的数量, 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口才演讲和硬笔书法等内容。这样, 从教材内容设置上向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靠近, 使教材内容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服务。
三、改革教法, 拓宽语文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服务。
改进教学方式。在进行文选课教学时, 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高职语文教学要从作品的综述、探究、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 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 引导他们判断优劣, 敢于提出独到见解,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在进行口才演讲课教学时, 多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 从而培养能力, 锻炼思维。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 深入各专业和现场进行调研, 了解各系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需求, 模仿现场实际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信息来源广阔, 知识发展速度极快。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 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多练。同时要将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情境训练的场所和平台, 让学生在诗歌朗诵、自我介绍、演讲、征文、辩论赛等活动中锻炼胆识,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实习, 给学生创造早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以便了解企业与社会, 从心里和实践两方面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把语文课堂、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培养汉语应用能力, 为就业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8.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及对策 篇八
一、因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错误
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英语中的“eat”和汉语中的“吃”这两个动词,英语中可以说eat meat、eat fruit、eat fish,但要表达“吃药”就要用take medicine,“吃败仗”用suffer a defeat,“吃苦”则是bear hardship。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功底较差,还不能用英语思考,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另外,由于英汉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也易造成许多语言错误。
二、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
英、汉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角度、思路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了一些错误。
1.词形错误。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也没有第三人称单数问题;另外,汉语动词也无时态之分,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来表示。而英语在这些方面却相对复杂得多,因此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错误。
2.词性错误。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例如:(1)Thank you for your invite(invite改为invitation);(2)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negative改为deny)。例句(1)把动词误用为名词,例句(2)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3.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有时,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用错。
4.修饰语错位。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5.误解词义导致错误。英语写作要求作者有较深的语言功底,即词汇基础和语法基础等。选用自己没有完全掌握词义或用法的单词组词造句,是造成用词错误的原因之一。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
6.不注意语境导致的错误。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语境不同,用词也不同,因此写作时要选用适合上下文的词语来遣词造句。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以上列举了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了学生受汉语干扰致错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纠正错误。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
首先要做到正确、认真拼写英语单词。为了保证让学生能准确拼写所学单词,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注重对所学新词的检查。一般是学完一个单元后,就先听写该课要求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对课文内容大意听写,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抄写学过的课文并背诵,这样做可让学生对单词加深印象,减少拼写错误。其次是能准确掌握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在讲解单词的意思时,放入课文讲解中进行,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及用法。对出现的大量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从其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说明异同,以便学生领会并能运用。
二、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法、句型的能力
首先要巩固语法教学,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可以使写作更加规范。其次是准确运用句型。句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好坏。好的英语句子不仅语法无误,拼写正确,还必须结构严谨,语言规范,能有效、准确地表达思想。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避免汉式英语的最好办法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就要熟练运用大量的语法规则、句型及习惯用法,用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多写多练习,敢于动笔,勤于表达。在英语教学中为启发学生用英语思维,可以做组句成段、复述课文两种强化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听、说、写的训练。
9.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写作 篇九
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写作
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格非老师给我出的。我在这方面其实没有特别专深的研究,只有拉拉杂杂的一些感想与同学们交流。我想分三点来谈这个问题,讲得不对,请同学们批评。
走出弱势的汉语
来这里之前,我和很多作家在法国参加书展,看到很多中国文学在法国出版。我没有详细统计,但估计有一两百种之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我们很多中国作家在那里出书一本、两本、三本、四本法文的书。这个翻译量,完全可以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量相比。虽然在翻译质量上,在读者以及评论界对作品的接受程度上,中法双向交流可能还不够对等,但就翻译量而言,中国不一定有赤字。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现实。以前我多次去过法国,知道这种情况来之不易。以前在法国书店的角落里,可能有一个小小的亚洲书柜。在这个书柜里有个更小的角落,可能放置了一些中国书,里面可能有格非也可能有韩少功等等。很边缘呵。但现在出现了变化。这次书展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已开始引起世界瞩目。有些法国朋友告诉我,一般来说,这样的专题书展一过,相关出版就会有个落潮。但他们估计,这次中国书展以后,中国文学可能还会持续升温。
所谓中国文学,就是用中国文字写成的文学。中国文学在法国以及在西方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确立重要地位的过程。汉语,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华文或者中文,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
大家如果没有忘记的话,在不久以前,汉语是一个被很多人不看好的语种。在我们东边,日本以前也是用汉语的,后来他们语言独立了,与汉语分道扬镳。在座的王中忱老师是日语专家,一定清楚这方面的情况。同学们读日文,没有学过的大概也可以读懂一半,因为日文里大约一半是汉字。另一半呢,是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一种拼音文字。平假名的历史长一些,是对他们本土语的拼音和记录。片假名则是对西语的拼音,里面可能有荷兰语的成分,也有后来英语、法语的音译。在有些中国人看来,日文就是一锅杂生饭,一半是中文,一半是西文(众笑)。当然,日本朋友曾告诉我:你不要以为日本的汉字就是你们中国的汉字,不对,有时候用字虽然一样,但在意义方面和用法方面,有很多细微而重要的差异。我相信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但他们借用了很多汉字却是一个事实。日语逐渐与汉语分家也是一个不诤的事实。
我们再看韩文。韩国人在古代也是大量借用汉字,全面禁用汉字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在那以前,他们在十五世纪发明了韩文,叫“训民正音”,但推广得很慢,实际运用时也总是与汉语夹杂不清。我在北京参加过一个中韩双方的学者对话,发现我能听懂韩国朋友的一些话。比方韩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出版社,叫“创作与批评”,发音差不多是chong zhuo ga pei peng(众笑)。你看,你们也都听懂了。还有“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等等,我不用翻译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韩文也是拼音化的,是表音的,不过书写形式还用方块字,没有拉丁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日文是有一部分的字好认,但发音完全是外文;韩文相反,有一部分的音易懂,但书写完全是外文。这就是说,它们或是在发音方面或是在书写方面,与汉语还保持了或多或少的联系。
我们环视中国的四周,像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民族国家,以前都大量借用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正如他们在政治上构成了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但后来随着现代化运动的推进,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其中越南人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吃了法国面包,喝了法国咖啡,革命最先锋,一步实现了书写的拉丁化。日语和韩语的欧化多少还有点拖泥带水和左右为难。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当然不是。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拉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共产党政府不管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在意识形态上多么不同和对立,也同样坚持这个文字改革的方向。只是没有做成而已。你们也许都知道,改来改去的最大成果,只是公布和推广了两批简体字。第三批简体字公布以后受到的非议太多,很快就收回,算是胎死腹中。
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汉语这种方块字是不是落后和腐朽得非要废除不可?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要下结论,还是先看一看具体的事实。
学英语的同学可能知道,英语的词汇量相当大,把全世界各种英语的单词加起来,大约五十万。刚才徐葆耕老师说我英语好,只能使我大大的惭愧。五十万单词!谁还敢吹牛皮说自己的英语好?你们考TOEFL,考GRE,也就是两、三万单词吧?《纽约时报》统计,最近每年都有一到两万英语新单词出现,每年都可以编出一本新增词典。你学得过来吗?记得过来吗?相比之下,汉语的用字非常俭省。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制文件,中文本一定是其中最薄的。中国扫盲标准是认一千五百个字。一个中学生掌握两千多字,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不成问题。像我这样的作家写了十几本书,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但一个人若是不记住三万英语单词,《时代》周刊就读不顺,更不要说去读文学作品了。汉语的长处是可以以字组词,创造一个新概念,一般不用创造新字。“激光”,台湾译成“镭射”,就是旧字组新词。“基因”,“基”本的“因”,也是旧字组新词,对于英文gene来说,既是音译又是意译,译得非常好,小学生也可猜个大意。英语当然也能以旧组新,high-tech,high-way,就是这样的。但是比较而言,汉语以旧字组新词的能力非常强,为很多其它语种所不及,构成了一种独特优势。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汉语也闹出个五十万的用字量,你们上大学可能要比现在辛苦好几倍。
第二点,说说输入的速度。因特网刚出现的时候,有人说汉语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在更早的电报时代,否定汉语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说西语字母比较适合电报机的编码,而汉语这么多字,要先转换成数字编码,再转换成机器的语言,实在是太麻烦,太消耗人力和时间。在当时,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机器化,一切不能机器化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东西,都应该淘汰掉。我们先不说这一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即便接受这个逻辑前提,也不需要急着给汉语判死刑。不久前,很多软件公司,包括美国的微软,做各种语言键盘输入速度的测试,最后发现汉语输入不但不比英语输入慢,反而更快。据说现在还有更好的输入软件,就是你们清华大学发明的,什么智能码,比五笔字型软件还好,使汉语输入效率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三点,说说理解的方便。西语基本上都是表音文字,刚才说到的日语假名、韩语、越语等等也是向表音文字靠扰,但汉语至今是另走一路。这种表意文字的好处,是人们不一定一见就能开口,但一见就能明白。所谓“望文生义”,如果不作贬义的解释,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坏事。有日本朋友同我说,日语中“电脑”有两个词,一个是汉字“电脑”,发音大致是den no;另一个是片假名,是用英语computer的音译。这个日本朋友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愿意用“电脑”,因为“电脑”一望便知,电的脑么,很聪明的机器么,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至于computer,你只能“望文生音”,读出来倒是方便,但一个没有受到有关教育和训练的人,如何知道这个声音的意思?有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教师还说过,有一次,他让几个教授和大学生用英语说出“长方体”,结果大家都懵了,没人说得出来。在美国,你要一般老百姓说出“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更是强人所难。奇怪吗?不奇怪。表音文字就是容易读但不容易理解,不理解也就不容易记住,日子长了,一些专业用词就出现生僻化和神秘化的趋向。西方人为什么最崇拜专家?为什么最容易出现专家主义?不光是因为专家有知识,而且很多词语只有专家能说。你连开口说话都没门,不崇拜行吗?
第四点,说说语种的规模。汉语是一个大语种,即便在美国,第一英语,第二西班牙语,第三就是汉语了。我曾到过蒙古。我们的内蒙用老蒙文,竖着写的。蒙古用新蒙文了,是用俄文字母拼写。你看他们的思路同我们也一样,西方好,我们都西化吧,至少也得傍上一个俄国。在他们的书店里,要找一本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要找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难啦。蒙古总共两百多万人,首都乌兰巴托就住了一百万,是全国人口的一半。你们想一想,在一个只有两百万人的语种市场,出版者能干什么?他们的文学书架上最多的诗歌,因为牧人很热情,很浪漫,喜欢唱歌。诗歌中最多的又是儿歌,因为儿歌是一个少有的做得上去的市场。他们的作家都很高产,一见面,说他出了五十多或者八十多本书,让我吓了一跳,惭愧万分。但我后来一看,那些书大多是薄薄的,印几首儿歌(众笑)。但不这样又能怎么样?你要是出版《追忆似水年华》,一套就一大堆,卖个几十本几百本,出版者不亏死了?谁会做这种傻事?这里就有语种规模对文化生产和文化积累的严重制约。同学们生活生活在一个大语种里,对这一点不会有感觉,你们必须去一些小语种国家才会有比较。我还到过一个更小的国家,冰岛,三十多万人口。他们有很强的语言自尊,不但有冰岛语,而且冰岛语拒绝任何外来词。bank是“银行”,差不多是个国际通用符号了,但冰岛人就是顶住不用,要造出一个冰岛词来取而代之。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小语种里,怎么写作?怎么出版?绝大多数冰岛作家都得接受国家补贴,不是他们不改革,不是他们贪恋大锅饭,是实在没有办法。相比之下,我们身处汉语世界应该感到幸福和幸运。世界上大语种本来就不多,而汉语至少有十三亿人使用。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书,也是个天文数字。再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好书,也是天文数字。这个出版条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
综上所述,从用字的俭省、输入的速度、理解的方便、语种的规模这四个方面来看,汉语至少不是一无是处,或者我们还可以说,汉语是很有潜力甚至很有优势的语言。我记得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说过,衡量一个语种的地位和能量有三个量的指标:首先是人口,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比较牛,至少有十多亿。第二个指标是典籍,即使用这种语言所产生的典籍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汉语也还不错。近百年来我们的翻译界和出版界干了天大的好事,翻译了国外的很多典籍,以至没有多少重要的著作从我们的眼界里漏掉,非常有利于我们向外学习。这更不谈汉语本身所拥有的典籍数量,一直受到其它民族羡慕。远在汉代,中国的司马迁、班固、董仲舒、杨雄他们,用的是文言文,但动笔就是几十万言,乃至数百万言,以至我们作家今天用电脑都赶不上古人,惭愧呵。第三个指标:经济实力,即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物资财富数量。我们在这第三点还牛不起来。中国在两百年前开始衰落,至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因为如此,汉语在很多方面还可能受到挤压,有时候被人瞧不起。英美人购买力强,所以软件都用英文写。这就是钱在起作用。香港比较富,所以以前粤语很时髦,发了财的商人们都可能说几句粤式普通话。后来香港有经济危机了,需要大陆“表叔”送银子来,开放旅游,开放购物,于是普通话又在香港开始吃香。这种时尚潮流的变化后面,也是钱在起作用。
以上这三个量的指标,在我来看有一定的道理。正是从这三个指标综合来看,汉语正由弱到强,正在重新崛起的势头上。我们对汉语最丧失自信心的一天已经过去了,提倡拼音化和拉丁化的改革,作为一次盲目的文化自卑和自虐,应该打上句号了。
来自文言的汉语
前面我们是展开汉语外部的比较角度,下面我们进入汉语内部的分析,着重回顾一下汉语的发展过程。
我们常常说,现代汉语是白话文。其实,这样说是不够准确的。要说白话文,要说平白如话或者以话为文,世界上最大的白话文是西文,比如说英文。英文是语言中心主义,文字跟着语言走,书写跟着读音走,那才够得上所谓“以话为文”的标准定义。从这一点看,现代汉语顶多是半个白话文。
我们的老祖宗是文字中心主义:语言跟着文字走。那时候四川人、广东人,山东人等等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只好写字,以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没有搞“话同音”。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五花八门,但字是稳定的,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你们看过电视剧《孙中山》吗?孙中山跑到日本,不会说日本话,但同日本人可以用写字来交谈。不是言谈,是笔谈。那就是文字中心主义的遗留现象。
古代汉语叫“文言文”,“文”在“言”之前,主从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从全世界来看,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特点并不多见。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猜想,这与中国的造纸有关系。一般的说法是,公元一百零五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现在有敦煌等地的出土文物,证明公元前西汉初期就有了纸的运用,比蔡伦还早了几百年。有了纸,就可以写字。写字多了,字就成了信息活动的中心。欧洲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直到十三世纪,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才学到了中国的造纸技术,与我们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差。在那以前,他们也有纸,但主要是羊皮纸。我们现在到他们的博物馆去看看,看他们的圣经,他们的希腊哲学和几何学,都写在羊皮纸上,这么大一摞一摞的,翻动起来都很困难,也过于昂贵。据说下埃及人发明过一种纸草,以草叶为纸,也传到过欧洲,但为什么没有传播开来,为什么没有后续的技术改进,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没有纸,人们怎么交流思想和情感呢?如果文字在生活中不能方便地运用,那些古代欧洲的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到处跑,怎么可能保证文字的稳定、统一和主导性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语言不是以纸为凭和以字为凭,大多只能随嘴而变:这可能就是语言中心主义产生的背景,也是他们语言大分裂的重要原因。你们看看地图:他们北边是日尔曼语系,包括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爱莎尼亚语,德语等等,原来是一家,随着人口的流动,你到了这里,我到了那里,说话的语音有变化,文字也跟着变化,互相就不认识字了,就成为不同的语种了。他们南边是拉丁语系,包括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等,原来也是一家,但一旦扩散开来,在没有录音和通讯等等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要保持大范围内读音的统一是不可能的,要让他们的表音文字保持统一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也只好闹分家。
有一个专家对我说过,阿拉伯语在这一点上类似汉语。比如伊拉克人与沙特阿拉伯人,使用同一个字时可能有不同的发音,但含义上相通。我在这方面只是听说。
中国有个研究历史的老先生叫钱穆,十多年前在台湾去逝。前几年台北领导人马英九还主持了了一个仪式,说以前我们对钱老先生不大公道,现在应该给他落实政策——大概是这个意思。钱老先生号称国学大师,在谈到中国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的时候,谈了很多原因,文字就是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了“书同文”的汉语,中央王朝和各地之间才有了稳定的信息网络,才保证了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联系,尽管幅员广阔交通不便,但国土统一可以用文字来予以维系。欧洲就没有这个条件。语言一旦四分五裂,政治上相应的分崩离析也就难免。现在他们成立欧盟,就是来还这一笔历史欠账。
汉语不但有利于共同体的统一,还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现在读先秦和两汉的作品,还能读懂,没有太大障碍,靠的就是文字几千年不变。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读音多次变化,但文字没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还能读懂这个“吃”。如果我们换上一种表音文字,就不会有几千年不变的“吃”。同学们可能知道,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乔叟时代的英语,现在的欧美人都读不懂,说是古英语,其实不过是十六世纪和十四世纪的事,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古。这更不要说作为英语前身的那些盖尔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等等,今天的广大欧美人民就更没法懂了。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有一种多变的特征,不仅有跨空间的多变,还有跨时间的多变,使古今难以沟通。
当然,中国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古代,不能永远生活在农业文明的历史里。随着生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可能有利于继承,但可能不利于创新和追新;可能有利于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但一定不利于疏远文字的大众,不利于这个社会中、下层释放出文化创造的能量。这样,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是痛感文言文的弊端,发出了改革的呼声。
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第一,当时很多西方的事物传到了中国,同时也就带来了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合适用文言文来表达。文言文的词,一般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所以我们以前有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方便这种音节的组合。但外来语常常是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拿破仑”,“马克思”,你还可勉强压缩成“拿氏”和“马翁”,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你不好缩写成“资义”和“社义”吧?碰上“二氧化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碰上“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依里奇“,你怎么缩写?能把它写进五言诗或者七言诗吗(众笑)?想想当年,鲁迅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这些海归派带回来很多洋学问,肯定觉得文言文不方便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文言文也不大利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大家知道,白话文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宋代大量的“话本”,就是白话进入书面形式的开始,与当时市民文化的空前活跃有密切关系。活字印刷所带来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也可能发挥了作用。那么在宋代以前,白话作为一种人民大众的口语,同样可能存在,只是不一定被书写和记录。我们现在看一些古典戏曲,知道戏台上的老爷,太太、小姐、相公,讲话就是用文言,而一些下人,包括丫环,农夫,士卒,盗贼,都是说白话。这很可能是古代中国语言生态的真实图景,就是说:白话是一种下等人的日常语言。到了晚清以后,中国处在巨大社会变革的关头,阶级结构必须改变。新的阶级要出现,老的阶级要退出舞台。像袁世凯、孙中山、毛泽东这种没有科举功名的人物,不会写八股文的人物,要成为社会领袖,岂能容忍文言文的霸权?在这个时候,一种下等人的语言要登上大雅之堂,多数人的口语要挑战少数人的文字,当然也在所难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四前后出现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是外来语运动,另一方面是民间语运动。外来语与民间语,构成了那一场革命的两大动力。现代文学也依托了这两大动力。比如我们有一些作家写得“洋腔洋调”,徐志摩先生,郭沫若先生,巴金先生,茅盾先生,笔下有很多欧化和半欧化的句子。当时生活在都市的新派人物说起话来可能也真是这个样子,作者写都市题材,不这样“洋”可能还不行。另有一些作家写得“土腔土调”,像赵树理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周立波先生,还有其他从解放区出来的一些工农作家。他们从老百姓的口语中汲取营养,运用了很多方言和俗语,更多地依托了民间资源。这两种作家都写出了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给白话文增添的虎虎生气和勃勃生力。鲁迅是亦土亦洋,外来语和民间语兼而有之,笔下既有吴方言的明显痕迹,又有日语和西语的影响。
外来语运动与民间语运动,构成了白话文革命的大体方位,使汉语由此获得了一次新生,表达功能有了扩充和加强。我们以前没有“她”这个字,“她”是从英语中的she学来的。当时还出现过“妳”,但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人可能觉得,英语第二人称不分性别,那么我们也不用了吧(众笑)。当时就是这么亦步亦趋跟着西方走。包括很多词汇、语法、语气,句型结构等,都脱胎于西文。“观点”,point of view;“立场”,position;都是外来语。“一方面……又一方面”,来自on this side…on other side;“一般地说”,“坦率地说”,“预备……走”等等,也都来自直译。同学们现在说这些习以为常:这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话么。但我们中国古人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话原本都是洋话。如果我们现在突然取消这些移植到汉语里的洋话,现代汉语至少要瘫痪一半,大部分的研究、教学、新闻、文学都可能无法进行。
当然,大规模的群体运动都会出现病变,没有百分之百的功德圆满。外来语丰富了汉语,但也带来一些毛病,其中有一种,我称之为“学生腔”或者“书生腔”。这种语言脱离现实生活,是从书本上搬来的,尤其是从洋书本上搬来的,对外来语不是去粗取精,而是生吞活剥,半生不熟,甚至去精取粗,不成人话。刚才徐老师说我现在每年有半年生活在农村。这是事实。我在农村,觉得很多农民的语言真是很生动,也很准确,真是很有意思。今天时间有限,没法给大家举很多例子。同学们可能有很多是从农村来的,或者是去过农村的,肯定有这种体验。同农民相比,很多知识分子说话真是没意思,听起来头痛,烦人。中国现代社会有两大思想病毒,一是极左的原教旨共产主义,二是极右的原教旨资本主义。它们都是洋教条,其共同的语言特点就是“书生腔”,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与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因为这些“洋腔”或者“书生腔”,是从我们一味崇俄或者一味崇美的知识体制中产生的,是图书馆的产物,不是生活的产物。中文系请李陀先生来讲过课,是吧?李老师曾经研究“毛文体”,有人也将其称为文革时期的“党八股”,就是一种红色的“洋腔”和“书生腔”,一种极权时代的陈辞烂调。“在党的十大精神光辉照耀之下,在全国人民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热潮之中,在大江南北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凯歌高奏的大好时刻,我们清华大学今天开学了(众笑)!”这种绕来绕去的语言垃圾,就是当时常见的套话。
在文革前后那一段,我们经历了一个白话文非常黯淡的时期。有人可能说,那一个时期离我们比较远了,我们同学们都是新一代,说话也不会是党八股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恶化。这些年,我常常听到一些大人物说话,发现他们还是满嘴废话,哪怕是谈一个厕所卫生的问题,也要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来一个“系统工程”,完成一个“动态模型”,还要与WTO或者CEPA挂起钩来。这些大话都说完了,厕所问题还是不知道从何着手,让听众如何不着急?这是不是一种新八股?
我们再来看看民间语运动可能发生的病变。老百姓并不都是语言天才,因此民间语里有精华,也会有糟粕,甚至有大量糟粕。口语入文一旦搞过了头,完全无视和破坏文字规范的积累性成果,就可能造成语言的粗放、简陋、混乱以及贫乏。在这方面不能有语言的群众专政和民主迷信。比方说,我们古人说打仗,是非常有讲究的。打仗首先要师出有名,要知道打得有没有道理。打得有道理的,叫法不一样。打得没道理的,叫法又不一样。皇帝出来打仗,国与国之间的开战,叫“征”,皇上御驾亲“征”呵。打土匪,那个土匪太低级了,对他们不能叫“征”,只能叫“荡”,有本书不是叫《荡寇志》吗?就是这个用法。“征”、“伐”、“讨”、“平”,“荡”,是有等级的,如何用,是要讲究资格和身份的。孔子修《春秋》,每一个字都用得很用心,注入了很多意义和感觉的含量,微言大义呵。但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打台湾,是“打”;打美国,也是“打”。这是不对的(众笑)。站在中央政府官史的角度,打美国应该叫“征”;打台独只能叫“平”,顶多只能叫“伐”,对不对(众笑)?又比如说,打仗打得轻松,叫做“取”。打得很艰难,叫作“克”。力克轻取么。虽然只是两个动词,但动词里隐含了形容词。但现在白话文经常不注意这个区别,一律都“打”。打石家打得艰难,打天津打得轻松,都是“打”。这同样是不对的。与“打”相类似的万能动词还有“搞”:“搞”革命,“搞”生产,“搞”教学,“搞”卫生,还有其它的“搞”,不说了(众笑)。总而然之,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正在失传,汉语固有的一些语法特色,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互相隐含和互相包容的传统,也正在失传。这不是一件好事。
口语入文搞过了头,汉语还可能分裂。这个情况在广东和香港已经出现了。香港有些报纸,开辟了粤语专页,一个版或者两个版,用的是粤语文,是记录粤语发音的汉字,包括很多生造汉字,我们一看就傻眼,基本上看不懂。但他们可以看懂。如果我们确立了以话为文的的原则,文字跟语言走的原则,为什么不能承认他们这种粤语书面化的合法性呢?没有这种合法性,粤语中很多精神财富就可能无法表达和记录,普通话霸权可能就压抑了粤语文化特色。但如果承认了这种合法性,那么福建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南话、江西话等等是不是也要书面化?是不是也要形成不同的文字?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像古代欧洲一样来个语言的大分家?闹出几十个独立的语种?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办的事,事关语言学原理,也事关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管理。有一个英国的语言学家对我说过:mandarin is the language of army,意思是:“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确实,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而且它一定首先在军队中使用。普通话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这就是很多粤语人士深感不满的原因,是他们忍不住要生造汉字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所有的方言都造反有理,如果所有的口语都书面化有理,世界上所有的大语种都要分崩离析。即便有表面上的统一,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英语就是这样的。有人估计:再过三十年,英语单词量可能是一百万。到那个时候,任何人学英语都只能学到苍海之一粟,各个地方的英语互不沟通或只有少许沟通,那还叫英语吗?再想一想,如果英语、汉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大语种解体了,人类公共生活是不是也要出现新的困难?
看来,语言主导文字,或者文字主导语言,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问题。最可行的方案可能是语言与文字的两元并举,是两者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制约。这是我们以前一味向表音文字看齐时的理论盲区。
创造优质的汉语
希腊语中有一个词:barbro,既指野蛮人,也指不会说话的结巴。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我们如果没有优质的汉语,就根本谈不上中华文明。那么什么是优质的汉语?在我看来,一种优质语言并不等于强势语言,并不等于流行语言。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动,后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动。一个人平时说话要“入情入理”,就是智性与感性的统一。
我当过多年的编辑,最不喜欢编辑们在稿签上写大话和空话。“这一篇写得很好”,“这一篇写得很有时代感”,“这一篇写得很有先锋性”。什么意思?什么是“好”?什么叫“时代感”或者“先锋性”?写这些大话的人,可能心有所思,但解析不出来;可能心有所感,但形容不出来,只好随便找些大话来敷衍。一旦这样敷衍惯了,他的思想和感觉就会粗糙和混乱,就会钝化和退化。一旦某个民族这样敷衍惯了,这个民族的文明就会衰竭。我对一些编辑朋友说过:你们不是最讨厌某些官僚在台上讲空话吗?如果你们自己也习惯于讲空话,你们与官僚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小孩讲话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小孩没有什么文明可言,还只是半个动物。但一个文明成熟的人,一个文明成熟的民族,应该善于表达自己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语言就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说得既准确又生动。陈词滥调无处不在,应该说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状况。但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品级高度,应该承担一个责任,使汉语的解析能力和形容能力不断增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白话文已经大功告成。白话文发展到今天,也许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至少,我们很多人眼下还缺少语言的自觉。我们对汉语的理性认识还笼罩在盲目欧化的阴影之下,没有自己的面目,更缺乏自己的创造。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于《马氏文通》,而《马氏文通》基本上是照搬英语语法。这个照搬不能说没有功劳。汉语确实从英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但学会了我们前面说到的“她”,还学会了时态表达方式,比如广泛使用“着”、“了”、“过”:“着”就是进行时,“了”就是完成时,“过”就是过去时。这样一用,弥补了汉语的逻辑规制的不足,把英语的一些优点有限地吸收和消化了。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但汉语这只脚,并不完全适用英语语法这只鞋。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汉语研究还在削足适履的状态。我们看看报纸上的体育报导:“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意思也是中国队胜了。这一定让老外犯糊涂:“胜”与“败”明明是一对反义词,在你们这里怎么成了同义词(众笑)?其实,这种非语法、反语法、超语法的现象,在汉语里很多见。汉语常常是重语感而轻语法,或者说,是以语感代替语法。比如在这里,“大”一下,情绪上来了,语感上来了,那么不管是“胜”是“败”,都是胜了(众笑),意思不会被误解。
又比方说,用汉语最容易出现排比和对偶。你们到农村去看,全中国最大的文学活动就是写对联,应该说是世界一绝。有些对联写得好哇,你不得不佩服。但英语理论肯定不会特别重视对偶,因为英语单词的音节参差不齐,不容易形成对偶。英语只有所谓重音和轻音的排序,也没有汉语的四声变化。据说粤语里还有十三声的变化,对我们耳朵形成了可怕的考验。朦胧诗有一位代表性诗人多多。有一次他对我说:他曾经在英国伦敦图书馆朗诵诗,一位老先生不懂中文,但听得非常激动,事后对他说,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语言。这位老先生是被汉语的声调变化迷住了,觉得汉语的抑扬顿挫简直就是音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语言理论不会对音节对称和声律变化有足够的关心,不会有这些方面的理论成果。如果我们鹦鹉学舌,在很多方面就会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还有成语典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成语典故之多是汉语的一大传统。一个农民也能出口成章言必有典,但是要口译员把这些成语典故译成外语,他们一听,脑袋就大了(众笑),根本没法译。应该说,其它语种也有成语,但汉语因为以文字为中心,延绵几千年没有中断,所以形成了成语典故的巨大储存量,其它语种无法与之比肩。每一个典故是一个故事,有完整的语境,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浓缩。“邻人偷斧”,“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拔苗助长”……这些成语几乎都是讽刺主观主义的,但汉语不看重什么主义,不看重抽象的规定,总是引导言说者避开概念体系,只是用一个个实践案例,甚至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推动思想和感觉。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罗嗦?是不是过于文学化?也许是。但这样说照顾了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和具体语境的差异性,不断把抽象还原为具象,把一般引向个别。在这一点上,汉语倒像是最有“后现代”哲学风格的一种语言,一种特别时髦的前卫语言。
今天晚上,我们对汉语特性的讨论挂一漏万。但粗粗地想一下,也可以知道汉语不同于英语,不可能同于英语。因此,汉语迫切需要一种合身的理论描述,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创新来解放自己和发展自己。其实,《马氏文通》也只是取了英语语法的一部分。我读过一本英文版的语法书,是一本小辞典。我特别奇怪的是:在这本专业辞典里面,“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等等,都列为词条。这也是一些语法概念吗?为什么不应该是呢?在语言活动中,语法,修辞,文体,三者之间是无法完全割裂的,是融为一体的。语法就是修辞,就是文体,甚至是语言经验的总和。这种说法离我们的很多教科书的定义距离太远,可能让我们绝望,让很多恪守陈规的语法专家们绝望:这洁如烟海的语言经验总和从何说起?但我更愿意相信:要创造更适合汉语的语法理论,一定要打倒语法霸权,尤其要打倒既有的洋语法霸权,解放我们语言实践中各种活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诗论、词论、文论,其实包含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但这些宝贵资源一直被我们忽视。
瑞士有个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写了一本《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西方现代语言学有开创性贡献,包括创造了很多新的概念。他不懂汉语,虽然提到过汉语,但搁置不论,留有余地,所以在谈到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他着重谈语言;在谈的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时候,他主要是谈共时性。他认为“语言易变,文字守恒”。那么世界上最守恒的语言是什么?当然是汉语。如果汉语不能进入他的视野,不能成为他的研究素材,他就只能留下一块空白。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人说起索绪尔的时候,常常不注意这个空白。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中国人最应该写一本《普通文字学教程》,但至今这个任务没有完成。
索绪尔有个特点,在文章中很会打比方。比如他用棋盘来比喻语境。他认为每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是由棋盘上其它的棋子决定的,是由棋子之间的关系总和来决定的。“他”在“它”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事物,但在“它”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人。同样,“他”在“她”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人,但在“她”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男人。如此等等。这就是棋子随着其它棋子的增减而发生意义和功能的改变。在这里,棋局体现共时性关系,棋局的不断变化则体现历时性关系。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比喻,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汉语眼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棋局?外来语、民间语以及古汉语这三大块资源,在白话文运动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白话文运动以后,在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后,这三种资源是否有可能得到更优化的组和与利用?包括文言文的资源是否需要走出冷宫从而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都是问题。眼下,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各种语言载体都在实现爆炸式的规模扩张,使人们的语言活动空前频繁和猛烈。有人说这是一个话言狂欢的时代。其实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语言危机的时代,是语言垃圾到处泛滥的时代。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我昨天听到有人说:“我好好开心呵”,“我好好感动呵”。这是从台湾电视片里学来的话吧?甚至是一些大学生也在说的话吧?实在是糟粕。“好好”是什么意思?“好好”有什么好?还有什么“开开心心”,完全是病句。“第一时间”,比“尽快”、“从速”、“立刻”更有道理吗?“做爱”眼下也流行很广,实在让我不以为然。这还不如文言文中的“云雨”(众笑)。做工作,做销售,做物流,做面包,“爱”也是这样揣着上岗证忙忙碌碌make出来的(众笑)?
我有一个朋友,中年男人,是个有钱的老板。他不久前告诉我:他有一天中午读了报上一篇平淡无奇的忆旧性短文,突然在办公室里哇哇大哭了一场。他事后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的哭,不但没有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情,而且一开始就没有语言来思考自己到底怎么了,思绪纷纷之际,只有一哭了之。我想,他已经成了一个新时代的barbro,一天天不停地说话,但节骨眼上倒成了个哑巴。就是说,他对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动情的事,反而哑口无言。事情上,我们都要警惕:我们不要成为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不要成为胡言乱语或有口难言的人。
【汉语应用写作】推荐阅读:
汉语写作教案07-28
西藏农牧区论文初中汉语文论文写作教学论文06-28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06-20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6-09
对外汉语专业之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规划09-14
汉语史总结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