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024-06-30

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5篇)

1.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一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数控08-1班 088347002 刘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国家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关键词:继承 爱国 弘扬 民族 精神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人自从呱呱坠地起,便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国家。每个人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及寻求慰籍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都要靠国家来得以实现。没有国,何来家。国是大家,只有大家存在,才有千千万万的小家。爱国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首先,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不计其数的名山大川。那巍峨的五岳,那滚滚东流的长江,那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这些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吧。保我国土,爱我中华。多少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我们的国土。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但不可以低头!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打击侵略者,创造了英勇豪迈的伟大史诗般的悲壮事迹,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荣诗篇。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维护作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我国有56个民族。正如一首歌中唱的“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对自己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中国坚强,汶川坚强。河南人,河北人…….四川人,我们都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一个中国人和海外侨胞,都伸出援手。捐赠、献血、义卖。每个中国人都在行动。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给中国一个奇迹。于是,解放军到了,医生护士到了,捐款到了,紧需的物资到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在灾难中毁灭还是在灾难中重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辉映。再次,要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以民族得以延伸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我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四大发明传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最后,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无论你属于哪个阶级,你都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祖国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4月13日电 13日中午,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的市中心,悉尼近6000名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活动,维护祖国团结统一,呼吁西方媒体停止不实报道,谴责暴力和谎言。美国CNN电视台的主持人卡拂帝用恶毒的语言攻击、诽谤中国人民。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昭示海外华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我们希望祖国知道我们和中国同在…….我们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爱国的血液。”在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以及统治阶级中的爱国者,不知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一切爱国者,不问来自国内哪个民族、哪个阶级,他们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受到人们的尊礼崇敬。而那些背叛祖国的败类受到世人的不耻与痛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首诗歌名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其诗如

下: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的这首诗描绘的假设情景使人民明白了不去打仗那屈辱亡国的后果,从而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比从正面抒写爱国思想和抗日志向,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地刺激了当时国人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用一种强烈爆发出的民族尊严与人格尊严回答了侵略者杀气腾腾而得意洋洋的挑畔。也充分显示了一个诗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我国虽被外敌入侵,但终究并未亡国。楚汉之争,南北两朝分治,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未曾亡国。我们的文化并未改变。这得益于我们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其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进行斗争。先后从事于推翻清政府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进行护国、护法运动进行两次国共合作等。一切的一切均出自于孙中山的爱国之情,出自于他的历史责任感。合则长治久安,分则积贫积弱。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的退让过。

再次,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华民族始终利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我国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激发了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最后,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的发展要求。一位民营企业家把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镌刻在公司旗帜的基座上,来提醒自己。她后来取的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能作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作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应注意把握好的重要关系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首先,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与维护祖国统一拥有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已经被写入宪法。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其次,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新中国建立后,许多留学海外或在海外工作的科学家,毅然辞去在国外有着丰厚待遇的工作。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神圣不容侵犯。我门在国际交往中要不卑不亢,维护祖国的尊严与主权。再次,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后,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改革开放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近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弘扬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自觉的投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如何做到爱自己的国家。

首先,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当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时,藏独分子企图破坏奥运内火矩的传递,金晶用自己残疾的身体保卫奥运火炬。当藏独分子在国外举出雪山狮子旗时,在场的留学生围起他手拉手唱国歌。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想抵触时,人们放弃了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当我们在国外旅游时,外国人问你是哪国人,你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即要有人格,也也要有国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次,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2008.3.14,藏独分子在拉萨制造了打砸抢事件。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遭到了全中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是不得人心的。国土尺寸必争。不容侵犯。

再次,增强国防观念。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入侵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屏障。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最后,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努力作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并不只是口号而已。即使我们现在并不能做一些涉及利益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实际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大好山河,但现在却面临环境污染。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还有现在有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需要关怀的人们送去一份爱心,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总之,我们仍然有很多机会来表现我们的爱国心,而并不局限在口号上,只看是不是有这份心。

2.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二

1948年秋风萧瑟, 寒雁划空, 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 在他的提议下, 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 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 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人, 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 投身东北奉军, 拟报效国家, 投身军戎。1924年, 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 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 马本斋怒发冲冠, 弃官还乡, 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937年,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 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 发人肺腑, 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 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 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 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众多的土匪, 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 因此,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 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 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 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 大义为重的马母, 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 痛骂汉奸, 水米不进, 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 悲愤莫名, 数次昏厥, 但是他, 强忍痛苦, 克制住感情, 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 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 率部奋战, 歼灭敌人无数, 战斗几百次, 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 由于东奔西走, 艰苦异常, 加之军务繁重, 马本斋营养奇缺, 屡受创伤, 南征北战, 积劳成疾,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 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 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 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 英名昭著, 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 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 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 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 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 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 激励着后人, 成为人们净化精神, 洗涤心灵, 坚定信念, 树立理想, 开拓奋进, 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3.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三

1948年秋风萧瑟,寒雁划空,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在他的提议下,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人,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投身东北奉军,拟报效国家,投身军戎。1924年,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怒发冲冠,弃官还乡,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发人肺腑,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众多的土匪,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因此,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大义为重的马母,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痛骂汉奸,水米不进,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悲愤莫名,数次昏厥,但是他,强忍痛苦,克制住感情,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奋战,歼灭敌人无数,战斗几百次,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由于东奔西走,艰苦异常,加之军务繁重,马本斋营养奇缺,屡受创伤,南征北战,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英名昭著,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激励着后人,成为人们净化精神,洗涤心灵,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开拓奋进,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巍巍壮观。这里记载着华北先烈的璀璨历史,我们面对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英雄已然安息,但英魂永在,浩气长存。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宣传工作人员,我们在守护英雄们的同时,竭尽全力地宣传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范围,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微薄之力。

4.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四

1.中华民族是富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A爱国主义 B精神支柱 C 迫切需要 D必然要求

2.()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A爱国主义 B必然要求 C时代精神 D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

A精神支柱 B时代精神 C 改革创新 D爱国主义

4.(),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A民族精神 B精神支柱 C 时代精神 D改革创新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A核心 B动力 C源泉 D必然要求 6.()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A改革创新 B迫切需要 C时代精神 D精神支柱 7.爱国主义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

A情感、思想和行为 B 目的、内容、途径 C迫切需要 D必然要求 8.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的义务。

A国家应尽 B迫切需要 C必然要求 D精神支柱

9.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A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 B内容、途径和重要性 C情感、思想和重要性 D情感、思想和行为 10.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的重要体现。

A爱国主义精神 B 时代精神 C改革创新 D民族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A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D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B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C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D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5.时代精神的内涵()。

A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B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C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D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简述题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4.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五、材料分析题

1.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中央电视台的一位编导到曾经活跃着无数抗日英雄的冀中平原采访。他问那里的一些青年农民“‘七•七是什么日子?”对方立刻笑答:“牛郎织女相会呗!”;他又问:“‘九•一八’是什么日子?”对方略为思索后回答:“‘九•一八’„„‘就要发’呀!”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这样说:“现在中国一些人最缺乏的不是货币,不是彩电,不是煤炭,不是粮食。而是昂扬的民族精神!”掩卷深思,你有何评论? .有美国学者声称,西方的、具体地说就是美国的通俗文化正在席卷全世界。西方不仅引导全世界走向现代化,而且,其他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在实行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实行着西化,放弃了他们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制度和习俗,转而接受西方的东西,世界正朝着同一方向——普遍西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第二章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A

A

A

4A A

A

7A

A A A

多项选择题 ABCD ABCD ABCD

ABCD

5ABC 三

简述题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3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③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④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 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四

论述题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团结统一。③爱好和平。④勤劳勇敢。⑤自强不息。

5.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五

州民宗委民族古籍办公室主任、副编审

州东归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

阿木吉力特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鱼水相依、和衷共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在新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生动具体的教材,这就是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历史。

游牧于我国西部边陲的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卫拉特蒙古又称漠西蒙古。在元代称之为“斡亦刺”、“斡亦刺惕”;明代称之为“瓦刺”、“卫拉特”;明末清初,称为“厄鲁特”或“额鲁特”,也因分成四大部落称为“四卫拉特”或“准噶尔四卫拉特”。这四大部系由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一带的准噶尔部、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土尔扈特部、乌鲁木齐一带的和硕特部及额尔齐斯河两岸的杜尔伯特部所组成。准噶尔四卫拉特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卫拉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准噶尔汗国等政权,为保卫我国西北边境及祖国领土的完整作出过重大贡献。

1628年,游牧于我国西北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与部分杜尔伯特、和硕特等部落,因卫拉特蒙古各部落人口增多,牲畜增加,游牧地紧缺等诸多因素,在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离开世代游牧的故土新疆塔尔巴哈台,一路西迁,到达人烟稀少、水草丰美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

当时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尚未被俄国占领,完全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土尔扈特人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沿着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游牧140余年,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

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与故土卫拉特各部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卫拉特各部重大军事、政治活动。1637年,四卫拉特各部还联合进军青海、西藏,以扩张领地,土尔扈特部也参与其中。1640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出席了在塔尔巴哈台召开的四卫拉特与喀尔喀蒙古26个封建君主出席的联合会议,共同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

同时,土尔扈特部与清朝政府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派使臣礼尚往来,并热情接待清政府派遣的使团。顺治十二年(1655年),土尔扈特首领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臣向清廷进呈表贡。就是在以后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也从未间断过遣使进贡。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汗派萨穆坦等人经西伯利亚、库伦到北京进贡,克服路途艰难险阻,历时两年之久才终于到达北京。土尔扈特使节带来了土尔扈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使康熙帝十分感动。为了表示对寄居异域的土尔扈特部众的关怀,他于1712年派出了由侍读学士殷扎纳为首的使团,前去探望远离故土的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众隆重欢迎远道而来的故土亲人,并盛情款待。殷扎纳一行向阿玉奇汗转交了康熙帝的敕书,这份用满文和托忒文撰写、装祯精美的敕书,为历代土尔扈特汗所珍藏,并在东归时随身带回,因而奇迹般地保存至今。殷扎纳一行的出访经过,由于图理琛著有《异域录》一书,因而往往将殷扎纳使团称为图理琛使团。1729年(雍正七年),清廷再次派副都统满泰等人前去探望土尔扈特部众。满泰圆满完成使命后,用满文写了一份长达数米的奏折向雍正帝详细汇报了整个出访过程的感人情景。阅读这份奏折,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骨肉亲情,至今仍使人感叹不已。

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之后,在这片无主的大草原自由地游牧,从来不曾有过一丝一毫臣属于俄国的想法。俄国则为巩固已征服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的既得利益,并进而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扩张势力,处心积虑地想控制这一新建的游牧民族国家,加紧吞灭土尔扈特汗国,采取了“十六岁以上青年必须服兵役”、“俄与土尔扈特之间必须用俄文”、“要土尔扈特人受洗礼,改信东正教”等一系列极端措施。俄国的高压控制,激起了土尔扈特历代汗王及土尔扈特人民极大地不满和反抗,使他们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

1771年1月17日,是土尔扈特蒙古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光辉日子。土尔扈特人民不堪忍受沙俄政府残酷的民族压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拉开了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世界性英雄壮举的帷幕。英雄的土尔扈特人民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百折不挠,勇猛杀敌,克服了空前未有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实现了重返祖国的伟大夙愿。这个英雄壮举不仅震撼了世界,而且以人类历史上作为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而载入不朽的史册之中。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各族人民的钦敬。在和静县城街心公园正中央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渥巴锡汉白玉巨型雕像,这正是各族人民为纪念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而塑造的。

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英雄壮举和爱国精神,得到清朝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妥善安置和无私援助。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中可以看到,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内蒙等地各族人民以大量物资牲畜供应土尔扈特人民,仅牛马羊就有二十多万头,米麦四万多石,茶二万余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尺,棉花近六万公斤以及大量的毡房等。而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更是慷慨解囊,全力援助,如伊犁塔城一带的厄鲁特蒙古自愿捐马匹牛羊,库尔勒、英吉莎等地的伯克,哈密郡王等维吾尔人民,亦纷纷捐献牛羊皮衣等物,使贫病交加的土尔扈特人民重获生机,重建家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这些都在土尔扈特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演奏出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6.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六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主题

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精神”主题教育为载体,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口号,深入开展 “民族精神”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活动背景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学生而言,树立爱国意识,培养自身完善的人格修养,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便是我们选择“中华魂”主题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学期活动主题的出发点所在。

三、活动目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就不可能在世界上做到真正的自主,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创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理想中为国家和民族增光添彩。以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共同开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在实践中启发 “民族精神”问题的进一步主动的思考,将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四、活动实施

1、准备工作

由赵建彬校长在升旗仪式上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发出号召,学校拟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弘扬民族精神,讲爱国历史小故事”比赛、“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手抄报比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

2、活动过程 1.歌声悠扬,爱我中华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走过的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经过顽强不懈的拼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我们用自己的心声唱出对祖国的赞歌。

2.浩然正气,言美辞华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须臾不可或缺这种来自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亲身体验,自我实践

在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中,我们要求每年清明节到熟悉的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再一次感受先烈们自强不息、敢做敢为、舍已为人的战斗精神。处于新世纪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现代化的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革命先进烈坚韧的战斗精神,不怕压、不畏难,认定目标,披荆斩棘,夺取最后胜利。

4.社会调查,体会总结

六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现在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要吸取往昔的精华,更要强化公民对民族的责任心。责任心提高了,民族精神也会相应提升,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也不再是泛泛之谈。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自觉地步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到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看看民族精神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有没有用?有多大用?确定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是在新形势下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而“中华魂”主题教育更是在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学习,立志将来报效祖国的有效载体。

民族精神主题教育

方案

7.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努力方向。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除了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外,还有其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为本,通过文化自觉和综合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文明复兴工程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

一、高职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内涵建设

(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一个独特组织形式,所以,高职院校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在今日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对社会所承担的一项重大责任就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既能理解民族文化,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二)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筛选、传递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而我国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方模式,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困境所在:中国的学校,欧美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出此困境,应该继承创新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首先,传承创新人文精神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1]。传统教育尤其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这对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承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思想。中国传统教学理论中有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仍有普遍意义。中国古代教育家不仅注重道德的培养,而且重视教育方法的改进,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思习行、知行一致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独特风格的教学理论。我们在吸收这些精华的同时,应该清理和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如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反,高职院校应充分激发、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次,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观,注重在文化内化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的吸收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才能走出照搬西式教育的阴影。

(三)传承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

首先,借鉴创新传统伦理道德整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吸取传统道德“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以古代忠心为国的英雄事例和警言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2]。

其次,借鉴创新传统道德的“以义制利”的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最后,借鉴创新传统道德中的气节观念,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精神。学生要树立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坚定立场,坚持正义,为维护社会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高职院校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在讲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在讲授文史哲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濃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三)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3]。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为此,要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教材,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定樑.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11/02

[2] 童李君. 略论高职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山西科技,2010/05

[3] 叶淑香.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

杨芹,女,(1981-),湖北宜昌,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

莫小红,女,(1975-),广东湛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度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S47

(作者单位: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8.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歷來是一個偉大國度的立國之本和歷史傳承的精神紐帶。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我們的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代表國家未來的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卻顯得虛弱,令人擔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育民族復興的未來人才,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

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戰略意義和現實迫切性

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積澱和蘊含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既是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傳承中華文化,青少年是基礎。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於祖國的和平崛起乃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不少大學生能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有些年輕人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對中華傳統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者隨處可見,熟知先賢名人的卻不多;一些本科生、博士生電腦玩得出神入化,手寫的漢字則見不得人;有些青少年出現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導致許多問題的發生,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傷害;有些年輕人甚至盲目崇洋,看不起自己有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如此等等。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與加強國家軟實力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這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顯然,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確實具有現實的迫切性。

二、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從學校入手。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著名的《師說》一文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足見中國的傳統教育對教書育人的重視。現代的學生教育,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無論在小學、中學或大學,都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正規課程中,讓這寶貴文化早早植入年青人心中,播下種子。具體來說,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特別要提倡中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深厚,內涵深刻,不僅是道德規範,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優秀的國學經典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經典大都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通過對大量的國學讀物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二是在小學開設傳統繪畫、工藝尤其是書法課程。在這裡,有必要特別強調小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的重要性。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將中華文明與道德、智慧融於漢字書寫。在書法的語言裡,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都化為生動的筆墨意象。書法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書法的代代承接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在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症」。開設書法課不只是單單為了讓孩子寫一手好字或者多培養幾個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在書法課的教授中穿插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搞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骨幹作用,這是傳統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過培養訓練,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一支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大學教師隊伍。

第二,發揮傳播媒介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論壇》非常成功,以簡易形式講解以往大家認為非常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道理,並引起全國以至全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這種成功給社會帶出重要啟示:傳媒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至社會各不同階層。具體來說,可以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要求作為國有資產的大眾傳媒,承擔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拿出一定比例的黃金時段,播放弘揚傳統文化的劇集和節目。

二是可以借助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網絡形式,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淺顯明瞭的方式,如童謠、民間故事、卡通等,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

三是鼓勵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對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在滿足了人們健康的娛樂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也加強了優秀文化的社會傳播。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可以設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大獎,鼓勵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問世。

第三,政府部門和官員應以身作則,帶領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化和時尚化。

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各級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各級政府首先要加強領導,成立相關的機構,負責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規劃與領導、組織與管理,制訂、頒布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協調、統籌各方面的執行情況,組織、交流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二是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中央領導,在出席重要活動時,應該多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宴請外賓時,也應以中國菜式、茶、酒文化為主;積極參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等。

三是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為廣大青少年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設施和活動,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園,使其成為學生的校外課堂和群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中心。

第四,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對人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發揮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社區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借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

第五,兩岸四地聯手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來就是與祖國統一緊密相隨。神奇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內化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積澱、發展並形成共同倫理、價值觀和行為信條。兩岸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有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作為基礎,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最重要基礎。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和諧相處。

9.弘扬民族文化 欢庆传统佳节 篇九

上将军衔

中华名人协会副主席

解放军原第二炮兵政委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不由的想起了孩童时代学过的一首歌谣:“粽子香、香满堂,艾叶香、香出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遍地小麦黄,风吹麦味香,这也端阳,那也端阳,处处都端阳。”岁月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而端午节的习俗仍记忆犹新。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包粽子采艾叶摘桃枝插在门上,老人和孩子带上香荷包等等,节日气氛很浓,十分热闹。但当时却不知道节日的起源和这些习俗的由来,只是听老人说是用来祭神灵,去邪魔、保平安。长大以后才从书本上和民间传说中知道了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参与国政。一生主张彰明法制、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佞臣馋毁而去职,被长期放逐沅、湘流域。后来秦国灭了楚国,他悲愤万分,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沉。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怀念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他所作的《离骚》和《九章》中深刻揭露了贵族的昏庸,感叹抱负不申,而又眷恋国家、欲去不能,抒发了爱国者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对故乡的思念。人们对屈原的死十分悲痛,竞相划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也有投米作祭之说。此后逐渐相沿成习,且内容日渐丰富,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挂艾叶和番蒲等,借以表达对诗人的哀悼和怀念。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说法,但是悼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来这一活动逐渐变成了欢乐的民间节日,以此歌颂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承文化。特别是龙舟竞渡成为显示力量、信心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竞赛活动,被列入了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

10.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篇十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统一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历史科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它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具有强势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就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才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魂魄、升华民族品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

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论断,把文化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局中来考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是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的,它自身也面临一个现代性的转换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成功地实现现代转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这种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同时,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抱残守缺。我们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批判地加以吸收;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要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而不是颓废的、消极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还在其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多样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趋势,中国文化怎样才能以其独特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面对全球化,应坚持全球化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自由进行对话交流,实现对全球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的共享。面对文化发展的这种全球化走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域外文化,既要努力学习其优长、吸收其积极成果,又要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既要反对文化壁垒和盲目排外,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进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突显民族文化的特色。

就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会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根本改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民族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文化的民族性,实质上就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特质方面最本质、最深刻的区别。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越是弘扬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先进文化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这是当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迎接挑战,就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身固本可御百病不侵,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只有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当代中国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新型文化。当前,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建当代中国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应该强调,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当前世界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文化结晶。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聚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来,为国家统一、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民族无论遇到多少灾难和坎坷,但只要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百折不挠,成就民族伟业,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也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往往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重要。例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一个民族只要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充满希望,有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内容。有无民族精神,有怎么样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是民族精神。它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血脉认同和归属意识,加快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切实保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灵魂,其作用和影响从不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从本质上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出时代精神,并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同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着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八十多年来,民族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使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党性党风是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热爱和平等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种文化形态持续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而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而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主要是通过民族精神体现出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人们清醒地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的优势地位,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企图建立由西方文化主宰的一统天下。民族精神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捍卫民族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借用龚自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一名言,完全可以说,欲坚持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先为史,首先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学历来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历史研究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当代中国广大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不曾中断,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自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精华的凝聚和沉淀。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在传达丰富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还深含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中国史学对于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发掘中国史学资源,赋予其崭新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史学将会以其特有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发挥其孕育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历代十分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遥远的夏代,已设有史官。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史官在为前朝、当朝修史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的伟大民族。中国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述往事”而“思来者”,也就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未来时,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中国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同样,中国史学的发展也绵延不断,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历史矛盾运动多么曲折,但中国历史学和中国历史,都同样表现出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才使中华民族今天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

一部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培育和弘扬的历史。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培育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历尽艰辛,饱经磨难,但始终能够长盛不衰,这是由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决定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丰富的中国史学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从史学遗产中吸取爱国主义营养,是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史学著述中,歌颂统一、反对分裂,歌颂民族英雄、鄙视投降叛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史家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具体内容,是褒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这些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积淀,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历史学家的作品,而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传统,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爱好和平和热爱祖国、团结统一是一致的,爱好和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深刻。在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共存。通过吸取了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坚决打击外国侵略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英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高尚的民族品格和振奋的民族精神,才使西方列强永远无法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回顾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 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历史学将发挥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历史学家要从书斋中走出,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其研究回答现实生活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林则徐、魏源、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志士仁人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民气为之一振。这时,梁启超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序幕。他认为“史界革命”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学是社会的折射,“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中华民族则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梁启超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1 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而历史学的精神则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故”。2这些认识和“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弘扬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党的领导历来重视学习历史,包括学习外国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3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江泽民同志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中写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取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做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只有坚持文化的创新,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只有坚持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充分地实现史学的功能。将历史研究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将使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因,而永葆青春活力。当前,我们应通过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国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篇十一

随着我 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催生了人们在精神生活的需求,要完成振兴甘南的历史重任,除了有丰厚的物质作为基础,还要求强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保障。然而当前全州各地特别是农区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道德缺失”“公义不存”,“弃养父母”,“教子为恶”以及“世界末日”和自焚事件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是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向我们警示,当前社会我们不能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真正治本的良方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迷失了自我,不能用传统优秀价值观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导致传统的诚信和伦理沦丧,道德底线崩溃。如果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中,我们不能很好的守住传统道德的精髓,几千年的沉积下来的美德就会毁于一旦,那么我们甘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受到阻碍。振兴甘南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建议州委州政府为了甘南的明天加快制定甘南道德提升规划,

一、从零做起,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业余时间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力普及传统文化,让少年儿童从小保持良好的道德素养。也 可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课外作业或假期作业来对待。

二、强化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翻译和监督

行政监督部门和文化部门加大对媒介机构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近期制定发布的相关指示等情况的监督。例如广电总局公示了“2011年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的通知,广电总局特意批评了不尊重基本历史史实的现象,当下播出的好多剧目存在胡编乱造历史的内容和情节,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我州在翻译剧目时要特别注意纠正这种现象。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重要渠道,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12.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传统思想;民族个性;汲取

近些年来,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独生子女自身优越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美德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如流星扫过苍穹,似乎很难留下深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了扭曲,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个性格格不入。

传统的民族个性,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人格,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气节,是“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的先烈情操,是“忠孝仁义礼智信”思想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深深积淀,从而对我们现代社会泽被深远。

“忠”,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从忠字的本义来说,就是人们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们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正如南宋朱熹提倡的“理学的修养论”,在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南宋的文天祥被公认为是“忠”的典范。今天我们提倡“忠”,不是要“忠君”,不是要盲从,而是要把“忠”延伸为爱国,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新时代对公民提出的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孝”,是一个会意形声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也是流传甚广的古训。“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在现代社会,“孝”不仅是我们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心灵的归宿点,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和谐家庭与社会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孝道观念,仍然彰显出对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爱人”就是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上的相互友爱;“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要求别人做,自己想要得到的,首先满足别人。这是一个能换位思考,充满温情的社会。现代社会,一直在提倡以人为本,如果大家都能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国家、民族何愁达不到和谐的最佳状态,“范跑跑”之丑事,也一定不会在社会重演。

“义”,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孟子提倡“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人物比比皆是,关羽就是其中的典型。今天我们要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朋友义气,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民族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礼”,最初是举行仪礼的意思,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供奉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崇敬。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谢天谢地,我们提倡“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遵“礼”行事。讲究礼节、礼仪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行为举止中自我素质的基本体现。

“智”,通常的解释,“智”通“知”也,就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古代,就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称为智者。按照儒学的认识论,真正达到“智”的人,一定是不会偏离道德仁义的。现代“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个体的人,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从而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信”,《论语》中记载: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将“信”作为贤者必备的品德,并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在《论语》全书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就是“信”(全书提到恭13次、宽14次、信38次、敏9次、惠8次)。现代社会更要“讲信和睦”,要提倡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度,一定没有前途;同理,一个人不讲信用,同样也会被社会唾弃。

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孔子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思想源泉。在当前各种不良思潮泛滥的形势下,对孔孟之学,绝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也不能陶醉于历史,被故纸堆所束缚。我们有必要在保持和发扬儒学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合理挖掘儒家文化内核中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思想武器,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久绵长。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论语(最新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7.

[2]朱汉国.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栾传大.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5(9).

13.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三

个人承诺书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我作为幼教中心的教师特作出如下承诺:

1、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社会。

2、做到明辨是非,不信教,不参与念经,不封斋,不做乃麻孜、祷告、弥撒等宗教活动。

3、不参与地下讲经班和“法轮功”等邪教活动。

4、不向学生传播宗教思想,胁迫和带领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5、不利用课堂或讲台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言论。

6、不在中心内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散布极端宗教主义言论。

7、不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

8、不收听(看)反动宗教、封建迷信、伪科学的音像制品及广播;不传看、传抄宣扬民族分裂主义及非法宗教活动的电子出版物、图书、传单。

9、不在中心内张贴带有宗教色彩和不良政治倾向的宣传画、标语等。

10、不将民汉师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作为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处理。

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使者,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使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14.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四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的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试图将《弟子规》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反思。

《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

一、《弟子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3月,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诵读和践行《弟子规》书法比赛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4月,我校又召开了“《弟子规》与《孝立人生》”讲座,为进一步践行《弟子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我校又举办了“读《弟子规》做儒雅人”的征文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弟子规》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案例思考,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二、《弟子规》加强学生尊重教育启示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

《弟子规》启示我们尊重是主动的行为,不能等到别人先来尊重自己,然后才尊重别人。在学校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进行着互动和往来,不可能自己孤立存在。因此,培养同学们的移情能力,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尊重教育,建立了“三线一体”的 教育网络,即“教师领导”一条线,“学生家长”一条线,“师生”一条线,讲求每条线上两要素的相互尊重以及三线间的相互尊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目前,不少学校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盗欺诈等诚信缺失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当然对于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并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

四、《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通病。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重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对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情溢校园 孝亲如家”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15.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五

一、巧用民俗文化,渗透爱国情感

民俗,是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音乐文化的大课堂。在我国各个地区,一年到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春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节目。如在汉族歌曲《过新年》的教学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一到新年,人们就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放鞭炮、贴对联、吃饺子、互相拜年等,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福鼎春节的有关民俗活动录像,“前岐的打马灯”“沙埕的铁枝和台阁”“叠石的布袋戏和嘭嘭鼓”“提线木偶”“桐诗吟唱”等,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到家乡传统节日与音乐文化息息相关,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样,他们不仅热爱音乐,同时也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只要积极抓住每一个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点燃他们音乐学习欲望的火花, 就已经是引导学生向探寻传统音乐的民族特性迈进了一步。在学习甘肃民歌《刮地风》时,学生发现歌曲中有两种传统节日,“春节”和“重阳”。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图片,向学生介绍甘肃地区的春节和重阳的民俗,引导学生说出家乡春节和重阳的民俗,并用自然深情的声音朗诵歌词。学会歌曲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和小伙伴合作创编歌词,其中也要包含传统节日,在创编过程中,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还能将日常经验巧妙运用,创编出有关端午、中秋等内容。五年级三班有一个孩子写道:“五月里来是端阳呀,龙舟下水喜洋洋呀哪哈嘿,包起了粽子香就挂满堂呀,挂满堂呀哪哈咿呀嘿。”多棒的词呀,孩子们不仅体会到创编带来的满足感,还从中体会到民俗音乐文化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二、演唱民族歌曲 激发爱国之情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用无形的音响作为情感表现的直接载体,更能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它比起其他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等)更具有感染力“使人的心灵爆发火花”。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占相当比重,教师应鼓励学生学唱中国民歌、京剧、地方戏曲,使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歌曲中隐藏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聆听、演唱、欣赏、表演中感受和体验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有力的节奏、轻重变化的力度、缓急不同的速度、色彩丰富的音色、富有动力的和声中表现内心情感,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有关爱国的优秀中国民歌有很多,如《我的祖国》《茉莉花》《妈妈教我一支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这些歌曲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生动展示,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的表达形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为主线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跟范唱、模仿口型,默唱歌曲,反复欣赏、反复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音乐的美感体验和对音乐深层情感的感知,使音乐课轻松愉快,充满情意,也让学生更加爱上音乐课,热爱民族音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有着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形式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都已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京调》是小学湘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教师以京剧素材小拉子(行弦)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歌曲《龙里格龙》的二部合唱及表演。利用多媒体教具,让学生在视听中将学习到的京剧相关知识运用到本课中来。在欣赏、模仿和表演、演唱等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戏曲之情。

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笛子、琵琶、二胡、古筝、古琴、唢呐、锣鼓等中国民族乐器,并将乡土音乐引进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总之,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尊重和了解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上一篇:同窗情的优秀作文下一篇:竞聘房地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