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2024-06-2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8篇)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P36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思想精髓 P54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启事中,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第三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Henry Chan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P74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P73 答: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同盟,共同团结战斗。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P86 答:集中概括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101 “四马分肥”:私营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及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Henry Chan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P155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改革开放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P184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P219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方面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还有一名词解释

Henry Chan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P231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同意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P2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答(10’)

第十二章:祖国统一 P308 “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核心内容与精神)

Henry Chan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二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进而引导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大学生。

在现实中, 由于种种原因, “概论”课的教学遇到了挑战:

1. 课程内容量大, 涉及面广, 远远超出了本课程组教师

的既有知识储备, 如何培养教师,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具备完全驾驭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 成为新的挑战。

2. 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特强, 且与党的政策、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对接特别直接, 而现实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产生了理论、政策与现实不符的矛盾, 如何使学生对课程所讲理论愿意听、真正信, 是本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课程与“05”方案中的其他三门课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本身各章节之间也存在着重复, 如何避免重复“炒冷饭”, 让学生感到课程的新意, 是该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促使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和我校的特点, 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基本的思路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以来,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获得过校、省级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群奖。与“概论”课相关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05方案”实施以来, 我们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的把握, 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但新的课程在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 同时, 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 他们的思维方式, 话语系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新的形势, 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 对教师进行培养和锻炼, 促进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整合教学内容, 建构课堂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实效。

“概论”课整合了“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 它既包含了这两门课的内容, 但又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内容体系、框架结构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新的课程:涉及的学科多, 内容广;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课程内部各章节也存在交叉重复。因此, 必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体制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突出重点、避免交叉重复,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效果。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特强, 与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的对接特别直接的政治理论课,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如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问题的严重、看病难、住房难, 就业难、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压力及收入等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好转等问题, 这无疑与课程所讲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影响学生对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此, 必须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研究, 创新教学模式。

三、改革的成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与教学研讨相结合;校内研究与校外调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再实践、再总结等过程, 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 培养锻炼了教师, 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学水平。

目前, 我校“概论”课有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1人。在专职教师中, 有中共党员8人, 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 年龄在30-58岁之间, 多为中青年教师。为了加强“概论”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我们本着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培养锻炼教师的目的, 围绕教学改革项目的相关内容, 开展分工协作、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法研讨、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教学研究活动, 项目组成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拓展知识面, 围绕课程教学搞研究, 发表论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上课技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上了台阶。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课程组成员中, 有的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的“10佳”教师奖, 有的获得了“百佳”教师奖, 在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中, 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了优良的评价。

2. 构建了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 确立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提高了教学实效。

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 课程内容广、重复问题较严重等影响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进行探索和改革, 构建起一个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 “明确三个‘一’、避免两个重复、突出三个重点”的“概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明确三个‘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一个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一个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样, 就把一本拥有十五章内容、厚达385页的书的核心、内容和线索一目了然地展现给了学生, 使他们觉得好理解、好掌握。

避免两个重复:第一, 避免与“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重复;第二、避免“概论”课内部各章的重复。为此, 我们首先就把“概论”和“纲要”、“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做了讲课的历史时期、内容等的划分, 从时间上, “纲要”课主要讲授建国以前的相关内容, 具体说就是以1949年为界, “概论”课则从建国以后开始讲授, 内容上, “概论”课就把第一章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划归“纲要课”讲授。把第二章关于思想路线的相关内容划归“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讲授。把第九章的内容划归“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讲授。其次, 避免本课程内部各章的重复, 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 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在不同章节都有些涉及, 使课程内容重复, 给人“似曾相识, 炒冷饭”的感觉, 这既耽误时间, 又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 为此, 在讲课过程中, 我们把各章可能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 采取专题的形式, 在每一章突出一个主题, 把课程中的相似内容集中讲授、讲透。

突出三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概论”课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其要旨, 因此,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本门课的重点。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等。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以此三个问题为重点展开, 进而明确四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生命力。

3. 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创新了教学模式, 增强了教学效果。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习惯的做法是“我说你听, 我打你通”, 即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中心”和“主体”的地位, 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相对重视不够、研究不足, 对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多、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多, 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 相对关注不够、重视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其结果是, 老师在上面讲得汗流浃背, 学生在下面打瞌睡, 玩手机, 聊天等等。这种状况使我们认识到, 要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移位”, 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 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主动学习思考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教”与教师的“他教”相结合, 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 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 探索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对理论性, 政治性, 时效性极强的课程感兴趣, 如何把党的理论, 政策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现实存在的问题讲清楚, 让学生对现实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解读, 同时不违背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心生厌烦, 是保证“概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此, 我们提出并采取了“师生对话”、“纵横对比”、“问题教学”、“场景描述”、“案例教学”等方法。采取组织学生课外读书、搞社会调查, 提出问题, 写出发言提纲, 课堂讨论这一系列环节,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发现, 参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阐释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都得到了展示与表现,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 了解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思想成熟度不断提高, 有力促进了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接受度。

第二, 改革考试方式:要真正理解“概论”课所讲的理论, 学生必须在上课之余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参考书, 参加社会实践、关心社会, 了解社会, 积极参与课堂发言, 讨论等教学活动。为了保障学生能积极参加到这些环节中去, 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 代之于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 积极思考与表达的考试方式。为实现“学生第一”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为此, 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精心设计:“概论”课的考试由期末考试加平时测试相结合的模式,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教学活动的成绩组成, 比例各占50%。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随堂测验, 占50% (以标准方式, 即单项、多项、判断等题型, 在最后一次课做) ;二是让学生交一份期末大作业, 占50% (根据讲课内容, 所看资料、案例片, 布置的阅读书目出题) 。平时成绩组成:出勤、占50%, 以课堂点名或者随堂做题的方式 (不得低于三次) , 每缺一次扣除平时成绩10分, 三次不到, 这部分成绩为零分。课堂讨论发言、占20%。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每10人为一组, 通过选题, 搜集资料, 写出字数不低于过1500字的发言提纲。内容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同学们自己的思考, 或结合同学们家乡的情况谈对学习理论的体会与思考, 课堂发言, 每组8分钟, 当一组发言时, 其他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为其评分, 老师综合同学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平均值就是发言组全体同学最后得分。课外作业:占30%;每学期的平时作业不得低于三次。

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三

复习内容

内容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哪些? 2..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指导意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及基本要求 内容二: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6.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内涵及指导意义 内容三: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11.科学发展观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诠释

1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注:1、2、3、7、8、18重要!)

内容四: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5.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式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17.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内容五: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四

不少同学感觉到本门课程理论性不强,学习起来没有头绪,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复习难度很大。我觉得,要学好本门课程首先应厘清毛特这门学科的理论逻辑体系,然后再根据该体系进行补充性识记,巧妙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就够了。如果理论体系搞不清楚,复习起来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甚至厌学。

结合多年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经验,我想就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建议如下:

一、逻辑体系

1.毛特理论共由15章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毛特概论重点内容和基本线索是:

(1)一个精髓:实事求是。主要阐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和内容意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地位和内容。(第2章)

(2)两个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又包括两个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这些内容集中在讲义的第3、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①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可用“三个一”概括:一个精髓,一个主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第一,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精髓。这个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部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5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7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9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10章)、祖国统一理论(12章)、外交战略理论(13章)、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4章)和领导力量及党的建设理论(15章)等。

(3)三条特色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毛泽东思想的复习方法

第一,要注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复习。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问题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核心,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大量的分析题都出自这部分内容,而且选择题年年都考。其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最后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两部分内容。

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所谓理解,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要认识清楚。当然理解本身也有个方法问题,那就是反复思考,要善于进行比较,如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就要注意理解。

第三,要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种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考验中形成的。在复习中,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词句上去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地去理解毛泽东思想。

第四,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

首先应该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有系统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应与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以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提出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应该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活的灵魂,着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索,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要对毛泽东思想的各个基本理论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进行深入思考,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第五,要纵横比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毛泽东思想的各个基本理论观点,考生要进行纵横归类比较,分析鉴别它们之间的异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要联系实际,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要善于把毛泽东思想的各个基本理论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联系起来,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意着重批判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错误观点,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等。

考生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脉络之后,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复习方向,这时只要掌握些方法和技巧,复习就会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能够迅速找到要领,驾轻就熟。

三、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复习方法

第一、全面把握毛特的逻辑体系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策性强,换句话说即现实性强。每年试题中的分析题大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试题紧贴当年的时政,不回避热点,既考查基础性的理论,又考查对基础性理论的理解、记忆,还要考查对基础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

对于2010年政治理论考试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和谐世界以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问题,这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并且不能不引起中国政府关注的现实性问题,广大考生尤其要注意。

第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因此,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与马哲、政经、有重复交叉的内容。例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等。这些重复交叉的内容极有可能在综合性试题中出现。希望你在复习时注意。

第四、识记、理解与练习结合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将理解、记忆与练习结合起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做一部分习题进行练习,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你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地是,这种记忆、练习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你实际的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五

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3.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4.(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5.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0.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1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3.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4.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15.我们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努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7.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18.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1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20.(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1978年12月13日,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创立的标志。

2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4.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5.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6.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7.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8.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9.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30.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答

题卡上)

1.对“实事求是”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B)

A.列宁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C)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A)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5.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在于(B)

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6.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在于(D)

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与时俱进

7.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

了(A)

A.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B.在相当范围内的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C.党的思想路线的转变D.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

8.1978年我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D)

A.马列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原则C.“三个有利于”D.实践

9.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C)

A.经验主义、实用主义B.自由主义、全盘西化

C.教条主义、思想僵化D.宗派主义、分裂主义

10.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中的“是”是指(C)

A.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B.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D.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辩证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B)

A.政治路线B.思想路线C.组织路线D.工作作风

12.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D)

A.反对教条主义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C.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D)

A.思想更开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排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

D.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B)

A.目的B.前提C.核心D.关键

15.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C)

A.条件B.原因C.目的D.中心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求真务实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D.解放思想

17.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建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D)

A.《实践论》 B.《反对党八股》C.《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

18.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A)

A.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

B.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正理论

C.不断根据实际的变化改变理论

D.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换理论指导

19.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

A.改革B.革命C.阶级斗争D.开放

20.坚持改革开放是(B)

A.立国之本B.强国之路C.政治保证D.奋斗目标

21.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要(C)

A.先分清姓“社”姓“资”B.反复论证,澄清是非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2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D)

A.可以照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B.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C.无需借鉴别国的经验

D.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事情

23.科技创新的关键在(C)

A.技术B.管理C.人才D.机制

2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马克思主义

25.(B)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1977年 B.1978年C.1979年D 1980年

26.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当前的权宜之计

C.达到小康时期的政策

D.实现现代化时期的政策

27.我国改革的性质是(C)

A.改革实质上是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是一个阶级改变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就是改良主义

28.我国的改革(C)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2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30.改革的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

31.党的(B)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D.十六大

32.“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回答(B)

A.什么是社会主义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姓“资”与姓“社”的区别 D.姓“公”与姓“私”的区别

33.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其中最根本的是(A)

A.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B.综合国力的标准

C.社会生产力标准 D.市场占有率标准

34.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B)

A.1995年1月1日 B.2001年12月11

C.1948年1月1日 D.1950年3月6日

3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D)

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

36.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C)

A.利用外贸 B.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C.对外贸易 D.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38.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B)

A.在这些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政策,进行不同社会制度的试验

B.让这些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窗口,桥梁和基地的作用

C.由这些地区专搞开放,保证其他地区专搞建设

D.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在这些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

39.我国对外开放(A)

A.指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B.指对发达国家开放

C.指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D.指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4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

A.产品质量的竞争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D.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4分,答案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是正确的,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方面有(ABC)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自力更生

2.“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为(ABC)

A.对领袖人物的话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B.它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

C.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它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全面推动了改革的进行,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包括(ABCD)

A.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具有灵活性

5.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ABC)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D.一个历史过程

6.马克思主义是(ABCD)

A.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B.行动指南

C.在实践中开拓创新D.不惟书只惟实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ABCD)

A..马克思主义的精髓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邓小平理论的精髓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8.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D)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错误和挫折中总结经验

D.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这表明它们(BC)

A.没有什么重要区别 B.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C.其归宿和目的都是实事求是 D.之间没有什么连续性

10.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ABCD)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D.是党领导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11.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BC)

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广合作

1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B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从实际基础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1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ACD)

A.不能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问姓“社”姓“资”

C.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D.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1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BC)

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1分)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1分)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分)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答:(1)改革与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2分)

(2)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外开放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要条件。(2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2分)

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2分)

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和目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2分)

③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就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中。(2分)

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的链接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思想观念、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更离不开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以下仅就“概论”多媒体课件应发挥的作用、设计思路及其该课程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多媒体课件在“概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概论”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这就决定了这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浓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的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达到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信仰的树立。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为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与更新

与传统的主要依靠人自身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其简单的辅助工具如粉笔、黑板、教鞭、挂图、模具等教学手段相比,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标志的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概论”课的讲授经常涉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某一理论的不断探索和丰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只能是“口述历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到相应的章节之中,从而打破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的瞬间。与言传口授相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增强了真实的感受,增加对历史的可信度。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理论几乎都涉及相关的文本和党的重要会议,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从而能够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效果。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概论”课的教学一直以来因沿袭“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广为诟病,教师的言传身教因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概论”课枯燥的理论生动和鲜活起来,能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一系列感性材料的展示,以生动的画面、简洁的文字配以适当的音乐或是简短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了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准确、快速、美观地实现课程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和理论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课件独有的交互性,便于教师开展与学生的集体讨论,教师还可以联系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解析和讲评。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更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参与。

3有利于达到对学生的知、情、意的教育教学目标

“概论”课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决定了“概论”课较之与一般的理论课程而言,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与认同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理论的知识传授离不开教师详细的讲解,而情感和信念教育往往是长篇大论很难解决的。但是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航标”、“破冰”等政论片和纪录片的3~5分钟的剪辑视频往往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恰当的视频资料加之教师简短的讲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

多媒体课件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提是使用高质量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在制作“概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兼顾。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统一制作”背景下大胆地“自主研发”

在近几年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配发该课程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教育部还集该课程的精兵强将统一录制了该课程完整的教学录像,这成为个别教师的教学“宝典”,使该课程的教学趋于像工业生产一样的标准化。这种做法的确为广大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一味的模仿只会陷入对他人的依赖而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使教学缺乏多样性和自身的特色。实际上,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把统一配发的现成的课件直接拿来用,面对同一本教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就需要从自身的教学出发,研制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非难事。目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软件非常多,Authoware、Toolbook、Director、PowerPoint、多媒体大师、课件大师等,这些软件各具特点,PowerPoint以其简单易学、使用快捷方便而被广大教师广泛的运用。依据自己的理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经过自身的奇思妙想,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制作出高于教材的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的多媒体课件。

2在素材的选择上,坚持以“史”带论、以“论”引论、以“实”立论

“概论”课是一门集理论性、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于一身的课程,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就应该挖掘宝贵的历史素材引出理论,如讲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通过历史的线索再现这一思想路线确立、背离和重新确立的过程,从而引出实事求是的理论知识,即以“史”带论。“概论”课的理论知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授课的过程中就必然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很多是以手稿的文本形式呈现的,选择手稿的片段图片,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效果。或者对重要的内容做节选,再或者把“概论”课相关的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即以“论”引论。

3在总体目标上,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概论”课的理论知识与影像、图片、声音、文字等符号相融合,使声、色、情、景并茂,突破传统教学抽象、单调、呆板的缺陷,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论的说服力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具有美感,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件高质量的课件就是一项研究的成果,因为它承载着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分析与探究,这是课件的含金量所在,没有对理论的深入剖析和独到的见解,就会使课件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就好比花拳绣腿,徒有外表而已。而这正是当前多媒体课件制作,尤其是在青年教师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避免做成仅仅是教材标题文字的堆积,又切忌制作成过于追求花哨而忽略更重要的内容和目的。

三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在当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误区需要注意。第一,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缺失了教学理论的厚重。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是教学的手段之一,说到底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与华而不实。第二,教材搬家、课本拷贝。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过多的文字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画面丧失魅力,而且使学生厌烦。多媒体课件不仅要重点、难点突出,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容量,在表现形式上做到高于教材。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第三,单一课件演示,缺乏教学互动。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情有独钟,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包治百病,不惜在课件制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教学课件,以至于课堂的讲授就变成了单一的课件演示,而缺乏了教师赋有激情的讲解和师生间的互动。

基于上述对于多媒体课件认识与制作及使用方面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有必要将我们的制作与使用的思路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第一,选择用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降解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关于“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发展的过程,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和多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点,制作一个时间表就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第二,注重效益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周期较长,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定要考虑效益,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概论”课有很多下发的配套课件,网络上有很多该课程的课件可以参考,我们批评照抄照搬,但是撇开大量的优秀的资源闭门造车也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第三,收集素材,建立素材库。代表性的素材是课件制作的基础,课件素材使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件的优劣。“概论”课的素材可以说比比皆是。自己动手制作简短的Flash动画、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瞬间、珍贵的历史图片、主旋律的影片和歌曲、每日新闻联播、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政论片、纪录片的剪辑等。这就需要老师做有心人,处处留意,不断更新资料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张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7.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4、两次飞跃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确认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有助于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只有认清它们各自的独特性、独创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来理解;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继承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硬标准和目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践意义: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6、什么是新民主义过渡性质社会?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文化软实力: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内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党建工作的内容: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8.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篇八

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考试是开卷,到时翻书抄就是了,平时看不看书、听不听课没关系。其实不然。如果完全不读书,不熟悉文字教材的内容,平时完成作业靠抄别人现成的,考试靠在考场上翻教材找答案,常常会耽误了答题时间。尤其是,考卷上的题目,一般不会按照章节顺序排列;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不止一章的理论问题。如果不熟悉教材内容分布,考场上就更找不着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掉以轻心,务必考试前熟悉教材章节和内容。

期末考试题型

期末考试试题包括四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论述题——— 20分;

4.材料分析题— 30分。

(卷面总分数为100分,按70%折合进总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B.全面协调可持续C。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A.社会主义B.新民主主义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路线、方针、政策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A.创造B.创新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中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B.支持党的基本路线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B.2020年C.21世纪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A.邓小平B.胡锦涛C.习近平

1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B.改革开放C.阶级斗争

17、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1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C.实用主义的标准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市场和法制B.计划和市场C.计划和法制 20、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21、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贫富分配

22、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C.城乡发展一体化

2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作主B.政治文明C.社会和谐

24、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B.组织领导C.政治领导

2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事务的权利

26、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

27、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文化B.文明C.经济

2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

A.硬实力B.软实力C.吸引力

29、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B.民族文化C.经济发展 30、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A.体育B.文化C.道德

3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A.以人为本B.以学为本C.以物为本

3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A.和平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

3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B.保障和改善民生C.生产效率

3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A.社会B.自然C.人类

35、(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八大

3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A.发达国家B.全世界C.发展中国家

3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B.科学技术C.自然力

3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二十一》(1915年)3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1、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

4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43、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B)。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B.中国人民解放军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4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党的领导。

A.改善B.服从C.统一

45、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A.科学型B.服务型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支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1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1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1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1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发展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1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18、依法治国是(AB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2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24、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2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B.文化建筑 C.社会建筑D.科技创新

2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2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2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字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大军。这是因为:(AB)。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3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破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致党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答: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十七大、十八大又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第一,注重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一时一刻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问题和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解决,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0多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生产力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而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第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用革命去扫除生产力发展中的障碍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这个思想的真理性已被实践所证明。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等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结合,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不断深化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上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7、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8、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市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般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体现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体现在分配制度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劳动者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第三,体现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可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0、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1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国有经济,主要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2)集体经济,主要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3)混合所有制经济有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要以入股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负有限责任的民有制经济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这种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了理论基础。

1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这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14、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此来引导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此相应,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2)建立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3)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一是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资源节约利用。二是加大资源环境税费改革。三是健全资源补偿和交易制度。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五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15、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提出这五项原则是为了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五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今,这五项和平共处原则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16、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有祖国统一的爱者的最广泛联盟。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

(一)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党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

第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

18、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

(1)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1)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

(2)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尤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3)90多年的历史说明,党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这三个建设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四、材料分析题(略)

说明:这类材料分析题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结合自己对所学相关理论观点的理解,对分析材料内容的认识,归纳总结出几个答题要点,写成一篇短文。如果只是找到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全盘照抄书中要点,没有自己的分析说明,扣20分。

材料分析题一般答题方式:第1点,分析材料,用自己的理解阐述材料中阐述的情况;第2点,根据题目提出的考点,找到书上相应章节,阐述理论;第3点,尽可能将材料和理论有关联的部分综合起来再次阐述。

上一篇:乔布斯英文版笔记下一篇:公安业务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