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2024-09-28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精选13篇)

1.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一

申报类别:()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软科学

D技术转移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称:

别:

域:

人:

专业技术职务:

在学

校:

址:

话:

期:

001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二〇一八年

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当年关于受理申请的工作通知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申报类别”包括: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C软科学;D技术转移。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类别,如“申报类别:A基础研究”。

四、“申报领域”包括:1.数学;

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生物;8.电子科学技术;9.计算机与通讯;10.基础医学;11.医疗卫生与临床;12.药学;13.中医药;14.能源;15.资源;16.环境;17.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

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计算机与通讯”。

五、“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六、申请书页面用A4纸,内文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七、如无特殊说明,本表各栏不够填写时,可自行加页。

八、此申请书上报一份。

附件和申请书一起装订,申请材料(包括附件)双面打印,不得超过60个页码。

一、基本情况

申请人

信息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研究方向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编

最终学位及学校、时间

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

个人简历(自大学填起)

起止年月

地点

学习、工作单位

任职

主要学术任职

二、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

三、代表性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知识贡献(限10项)

1、论文(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年、卷(期)、页

他引

次数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发表时间

作者姓名

收录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或是通讯作者的论文

2、学术著作(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为“国家

一级出版社”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的学术著作

3、成果鉴定(仅限应用研究类人才填写)

编号

鉴定成果名称

鉴定编号

鉴定时间

排名

第一完成人

鉴定级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鉴定成果

4、专利(仅限应用研究类人才填写)

编号

专利名称

成员署名

获授时间

排名

专利类型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专利

5、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情况(限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新成果名称

授予单位

第一完成人

年份

排名

成果级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成果,附鉴定证书(成果证书)核心内容复印件

6、科普作品(限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排名

第一完成人

作品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作品

(二)科学或技术贡献(限5项)

1、项目(限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资助经费

(万元)

项目负责人

立项时间

项目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主持的项目(第一负责人)

2、项目或被采纳成果(限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名称

项目编号

(采纳单位)

采纳时间

第一完成人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的项目或第一完成人被政府采纳的成果

(三)标志成果(限5项,仅填写排名前两位的获奖)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及时间

奖励等级

排名

获奖人

奖励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成果奖励(第一和第二完成人)

(四)学术影响力(限1项)

编号

任职的学术会议、平台、组织等名称

任职时间

第一完成人

学术任职类别

分值

四、科教结合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限3项,仅填写署名第一的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

编号

课程或规划教材名称

依托单位、出版社名称

课程建设或教材出版时间

第一完成人

课程或教材类别

分值

(二)指导学生获奖(限3项,仅填写指导教师署名的奖励)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教师排名

教师姓名

获奖类别(写明等级,参照自评标准中“评价内容”)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三)指导学生产出成果(限3项,仅填写指导教师署名前两位的成果,包括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

编号

成果名称

授权单位、采用单位

发表/获得/采用时间

指导教师排名

学生

排名

教师姓名

档次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五、获资助后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科技问题及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应撰写明确、切实可行并具有可考核性(重点突出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发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

六、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省财政资助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科研业务费

①测试/计算/分析费

②能源动力费

③会议费/差旅费

④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⑤其它

2.实验材料费

①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②其它

3.仪器设备费

①购置费

②试制费

4.国际合作经费

5.劳务费

6.管理费

7.其他(不含财务规定不能支出的科目)

合计

有关的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配套

其它来源

其他经费合计

七、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对申请者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研究工作设想的科学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签署具体意见)

校(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八、学校(院)审核意见(对是否同意申报,对申请者匹配资助经费及所需人力、物力条件保障等签署具体意见)

校(院)长签名:

(公

章)

****年**月**日

2.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二

关键词: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建议》, 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行人才强国的战略。河南省的茶叶产业也要坚持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 提高茶叶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现振兴茶叶产业的目的。这些目标实现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开发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本文对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开发进行了研究, 对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对其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建议。

1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现状

创新型科技人才指的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一种,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新知识、新技术, 能为茶叶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财富, 为茶叶产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新型科技人才也是茶叶产业中宝贵的资源, 是茶叶产业中的新科技、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据统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河南省茶叶产业中并不多, 目前的一些创新型科技人才都在茶叶产业中担任工程师、研究人员等核心科技的重要岗位。

1.1 总量分布

近些年来, 河南省的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总量呈现递增的趋势, 这对于茶叶产业来说是有利的。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年增长率在6.2%左右, 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在整个人才市场中大约占30%左右, 且该比重还有递增的趋势。与全国的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相比, 河南省的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并不多, 仅占4%左右, 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自河南省开始实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以来,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总量大有提高, 发展势头良好, 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所以河南省茶叶产业的潜在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大。

1.2 结构分布

河南茶叶产业主要是以企业为主, 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作为辅助来进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发。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分布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 分别占60%、10%以及30%。从年龄分布来看, 在茶叶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中, 年龄在35 岁以下的占10%左右, 年龄在45 岁以下的占了50%, 年龄在55 岁以下的占了34%, 而年龄在55 岁以上的则占了6%, 这说明河南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年龄普遍偏高, 青年和中年的年龄层人才较少, 年龄结构分布不太合理。但是近些年来, 整个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 这对茶叶产业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这些年龄层的创新科技人才将会发展为茶叶产业的中坚力量。

1.3 质量分布

据统计, 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质量分布也各有不同。其中,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50%以上,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14%左右, 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占10%左右。每万人的劳动力中, 研发人员有15 人左右, 虽然具有高学历以及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数量在不断的增多, 但是从整体来看, 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质量还不高, 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素质。针对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质量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其质量分布, 必须加大力度培养茶叶产业相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提高其学历以及专业技能, 为茶叶产业多输送高科技人才, 这样才能够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经济效益, 推动河南省茶叶产业向高科技创新领域发展与革新。

2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的问题

2.1 人才匮乏且密度低

根据数据表明,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人才匮乏且密度较低, 整体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城市。虽然河南省也启动了茶叶产业相关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方案, 但整体效果不佳, 还没有解决该行业目前的需求。这种创新型人才的短缺会制约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发展, 这对于茶叶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应该尽快想办法摆脱这种局面, 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提高人才的整体密度, 让这些创新型人才发挥其作用, 推动茶叶产业稳步向前, 发挥其科学技术的优势, 全面改革茶叶产业的技术及核心运转方式, 跟上全国科技创新的步伐。

2.2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分布也不合理, 其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并且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创新型人才的类型比例失调, 很多技术岗位的创新型人才还很缺乏, 而另一些岗位却超过了实际需求。在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地区分布上, 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很多创新型人才普遍集中在条件好,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域, 例如郑州、洛阳等地, 而一些比较偏远的乡镇, 则几乎没有创新型人才, 越是基层以及偏远的地区缺乏的情况越严重, 这种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将会严重制约河南省茶叶产业的经济发展步伐。

2.3 创新型科技人才绩效低

在研究中还发现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人才的绩效普遍较低, 其绩效的评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包括科技人才投入, 科技成果产出, 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创新型人才绩效低, 势必会导致创新型人才的流失, 从而导致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创新力不足。河南省在对创新型技术的投入也很少, 这就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产出, 要想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 茶叶产业必须要加大投入, 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出, 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绩效, 留住人才, 从而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促进其发展。

2.4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是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还表现在教育的滞后方面, 对于茶叶产业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河南省并没有太多相关的教育机构和专业设置。目前河南省的高校的专业点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等较常见的学科, 并没有对茶行业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着重培养, 导致这一行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缺口较大, 无法为河南省茶叶行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对于河南省茶叶产业来说, 在聘用人才的时候, 也没有对其进行后续的培养, 导致其中一些基础较好, 有能力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员工流失, 导致用人缺口越来越大。

3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建议

3.1 强化引进机制

在对于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发上, 首先要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引进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企业需要, 选择自身企业亟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进行引进。不仅要强化引进机制, 在引进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跟踪培养, 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茶叶生产企业还应当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设计好职位晋升空间, 培养人才梯队的顶层设计,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自身的创新团队, 并且在编制、绩效、奖金等反面予以加强, 建立研发中心, 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以及工作环境, 让其有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这样才能让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3.2 创新培养机制

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培养出振兴茶叶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目标, 让其担任起促进茶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事件上是责无旁贷的, 如何才能培养并为茶叶产业输送创新型科技人才, 是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在为茶叶产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时, 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 并与其他高校联合起来, 共享高科技教学资源, 力求为茶叶产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学重点及特色, 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特色, 开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健全流动机制

建立健全的流动机制,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市场网络化, 构建河南省规范统一的人才信息平台, 这样才能随时掌握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流向, 提高人才市场的服务质量, 引导茶叶产业创新科技人才有序的流动。在河南本地, 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体水平发展不高, 人才的流动仅靠市场机制, 这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些情况进行控制, 合理的分配人才, 让茶叶产业创新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也能向偏远以及贫苦的地区流动, 从而让河南全省茶叶产业整体的创新型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发目前的现状相对于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总量和结构的分配不合理, 总体的质量也不高, 并且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导致人才匮乏、创新型科技人才分布不均,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时, 需要注意强化引进机制, 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培养, 建立起健全的流动机制, 合理的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分配, 通过对河南省茶叶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发, 来带动和提高河南省茶叶产业的创新力度以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哲, 金开美.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J].中国茶叶, 2013 (10) :16-18.

[2]陈俊.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23-26.

[3]陈俊.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 2012 (13) :14-15.

[4]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4 (8) :146-148.

[5]苏鹤.河南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J].河南农业, 2011 (3) :9-11.

3.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调查 篇三

【关键词】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A Surve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HU Xiao-bo

(Sports Department of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Zhengzhou 451191,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expert interview,taking Henan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8 representatives of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departments as investigation object,this paper has a survey of the overall number,education background,job title,profession,age,gender structur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en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eam,and sets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n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and serv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s;present situation

引言

当前河南省处在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体育强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人才是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要保证体育科技事业的健康快速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提高体育科技人才的总体质量。本文对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的数量、学历、职称、专业、年龄、性别结构进行调查,从中发现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使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总层次得到提高,为建设体育强省目标服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以及河南省有代表性的8所院校的体育院系为调查对象,8所院校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许昌学院、新乡医学院。

1?郾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相关资料与数据搜集和整理,并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即在体育科技的生产、运用、传播与发展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中实质或间接参与其中的人才资源〔1〕。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是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力资源。根据访谈结果,在被调查的9个体育科研单位中,总体上呈现以下情况。

2?郾1近年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是指体育科技活动中的实际劳动者的数量(后勤人员与间接劳动人员除外)〔2〕。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可以反映出体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潜质。

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在逐年增多,其中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年来人员没有变动,没有引进新的体育科技人才,其他高校虽然每年都会引进新的体育科技人才,但引进人员数量不多,增幅不大,这反映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不足,体育科技人才的引进数量太少,难以满足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就导致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相对我国高速发展的体育科技事业的不适应。

2?郾2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学历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

由表2可知,博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的8?郾3%;硕士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50?郾6%;本科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40?郾8%;专科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0?郾3%。硕士以及本科学历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到总数量的91?郾4%,而专科学历的数量仅仅占总数的0?郾3%,这种学历结构符合当前体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但是博士学历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偏少,所占比例偏低,只有8?郾3%,这说明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缺乏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2?郾3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职称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表3数据可以看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数量分别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百分比为24?郾6%、39?郾9%、34?郾1%,比例大概为1∶2∶1?郾5,中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初级职称,最后是高级职称,从有利于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为1?郾5∶2∶1较为理想〔4〕。显而易见,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而初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偏高。

nlc202309031202

2?郾4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专业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由表4可知,体育专业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绝大部分,而医学类以及其他专业体育科技人才的总数仅仅占了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12?郾2%,说明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这不利于体育科技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也不利于体育科技事业多方面、全方位研究工作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体育科技事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从而限制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而且也不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体育科技事业。

2?郾5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是指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体育科技人才在体能和智能上都必须是最好的状态才能适应和满足体育科学活动的特殊性质与其自身的复杂性。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特征能够映射出队伍总的状况和水平,对体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所以,要加强培养年轻体育科技人才的力度,使之早日成才并为所用,从而调整体育科技人才年龄结构的比例,达到最佳比例水平;而对于中年体育科技人才,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延长其科研创新的期限,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为体育科技事业做贡献。

由表5可知,30岁以下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9?郾2%;30~40岁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59?郾3%;40~50岁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26?郾0%;50岁以上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5?郾5%。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体育科技人才总数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百分比为14?郾7%,30~50岁之间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85?郾3%,从体育科技人才储备与发展来看,30~50岁应占主体,这种比例结构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符合现今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求〔6〕。

2?郾6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性别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性别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男、女性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由表6可知,男性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量的67?郾2%;女性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量的32?郾8%;男女比例基本上是2∶1。王志勇在《山西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在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男女比例为3∶2比较合理,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各项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7〕,但这种比例构成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所以男女性体育科技人才到底何种比例结构最为合理,最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3结论与建议

3?郾1结论

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不足,体育科技人才的引进数量太少,难以满足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但高层次人才还较缺乏。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比例不够合理。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比例比较低,而初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的比例偏高。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所拥有的体育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较合理。男女体育科技人才数量比例基本上是2∶1。

3?郾2建议

为实现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与强化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的建设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继续引进博士及更高学历的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使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更加符合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重视高级与初级职称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关系,加强引进高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和督促拥有的体育科技人才提升自己的职称水平,调整与促进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尽量引进一些跨学科人才,使各类人才比例适中。

参考文献

〔1〕程云峰,徐枫?郾21世纪体育院校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管理〔J〕?郾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1?郾

〔2〕陈海秋,韩霞,杨健安?郾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郾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4):72-73?郾

〔3〕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02)173号,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EB/OL〕?郾(下转第32页)(上接第28页)http://www?郾china?郾com?郾cn/chinese/zhuanti/tyzcfg/885944?郾htm,2005,6:10?郾

〔4〕贺艳,赵莉?郾传统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不适应性分析〔J〕?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60-65?郾

〔5〕金素梅?郾河南省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创新研究〔J〕?郾天中学刊,2011(2):29-31?郾

〔6〕王春选,周立?郾关于推进河南科技创新的思考〔J〕?郾河南科技,2006(6):4-5?郾

〔7〕方晓红?郾浅析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留用〔J〕?郾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7-48?郾

(责任编辑:李远伟)

4.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四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我国加入WTO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特设立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以下简称“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条 本计划纳入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体系,由省科技厅归口管理。

第三条 为保证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及可操作性,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四条 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支持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引进技术和人才,推动技术出口以及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第五条 根据省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省科技厅定期编制和发布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指导申报。凡符合申报条件的我省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

第六条 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科研水平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且符合项目指南规定的选题领域和合作项目类型;

2、必须有海外(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合作伙伴,并有合作协议;

3、必须有项目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4、项目承担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5、项目经费预算合理,来源明确。

第七条 所有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填写《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请书》(并附有关证明材料),经项目承担单位所属的省直有关部门或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连同项目汇总表一式五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省科技厅。

第三章 计划编制

第八条 省科技厅根据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等组织对项目审查,编制并下达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立项实施。

第九条 计划下达后,由各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与省科技厅签订项目合同。同时要作好《合同》各项条款的审查工作,并作为保证方加盖公章。

第四章 实施管理

第十条 凡已立项的计划项目由各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其实施管理工作,包括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配套经费落实情况,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及保护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等。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反映合作进展、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知识产权情况和下工作计划等,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汇总后,统一报省科技厅。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需对合同中确定的预期目标、合作内容、经费等进行调整时,应由主管部门向省科技厅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变更。

第十三条 本计划项目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经费一次核拨。凡不能履行合同的项目,应予撤消,并收回下达的全部经费。

第十四条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滚动实施的项目,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科技厅审批。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根据工作目标,对本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有重点地进行检查。对项目完成情况好,组织管理有力的,将在下对其申报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 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经费由省科技拨款、部门(地方)配套、承担单位自筹、其它渠道经费等多渠道筹集。

第十七条 省科技拨款是政府性引导资金,属补助性质。其使用应严格按照省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各级主管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 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十八条 本计划项目完成后,应对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填写《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验收报告》,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审批。项目验收由省科技厅或委托其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九条 项目所获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依据国家、省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鉴定、奖励等。

第七章 知识产权与保密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如产生知识产权或导致商业化价值的结果,合作双方应当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或转化、应用实施计划。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者应当依据有关规定承担技术秘密的保密义务。对有关技术秘密要规定保密范围和期限,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凡以论文、著作、书刊等形式发表时,须注明“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资助项目”;取得知识产权的,应到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国家、省有关规定适时进行修改。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5.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五

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2008-09-28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臵,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9月18日经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通知。

附件:1.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见下)2.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表(点击下载)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科技 经费 办法 通知

抄送:厅长、副厅长、纪检组长、巡视员、副巡视员。

省科技厅办公室(共印300份)2008年9月27日 印发 打印:尤泽恩 校对:王云雪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臵,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是指用于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经费,包括省级财政资助经费和其他渠道来源经费。

第三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科技计划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分别采取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作用。

(二)科学安排,优化配臵。要严格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独立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对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应当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四)加强监督,规范管理。项目经费按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进行管理,项目经费的使用实行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及项目负责人双重负责制。

第二章 项目经费配臵方式

第四条 项目经费的配臵方式:

(一)无偿资助

1.定额补助:指对于已经省科技厅审定予以立项的研发及公益性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经费。

2.配套经费:指对于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技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匹配。

3.后补助: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预期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以及保健食品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开发等预期成果经有关部门审批或认定的项目,由承担单位先自筹经费组织项目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审批、认定后,省科技厅给予一定数额的事后补助经费。

4.贷款贴息:对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项目,具有明确产品导向或产业化前景,可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申请贷款的项目须已获得一年期以上的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的软贷款,不包括一年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能够提供贷款合同、银行付息单等材料;贷款贴息额为当年发生利息额的50%,贴息时间不超过二年。

(二)偿还性资助。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急需、投资较大但又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渠道筹措经费且由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承担的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省科技厅给予一定数额的有偿使用经费,到期一次收回。

(三)风险投资。对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承担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企业技术上市培育项目等,省科技厅通过有关投资机构注入一定额度的资金参与股权投资。

第三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五条 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租赁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费用等。

(一)人员费:是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为企业或有人员事业费拨款的,不得在申请资助的项目经费中列支人员费;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为转制科研机构的,项目组可在申请资助的经费中列支人员费,比例控制在15%以内。

(二)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臵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而发生的费用。

(三)租赁费:指项目实施需租赁外单位的专用仪器、设备、场地、试验基地等发生的费用。

(四)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五)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臵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等费用。

(六)试验外协费:指研究开发项目所发生的带料外加工或因本单位不具备条件而委托外单位进行试验、化验、加工、测试等发生的费用。

(七)技术引进费:是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购买专有技术、技术成果等费用。

(八)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九)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国内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十)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利申请等费用。

(十一)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二)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其标准如下: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元-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元-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元-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元-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三)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燃料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不高于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5%的比例核定[100×8%+(资助经费总额-100)×5%];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不高于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严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

(十四)其他费用:指未列入以上各项之外的其他必要开支。其他费用应当在申请项目经费预算时单独列示并注明开支的具体内容,单独核定。

第四章 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与核批

第六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实行承诺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提供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按有关要求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时,应当编制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项目申报单位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并签署书面审核意见。

(二)项目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其中单位自筹经费必须是货币资金。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并严格按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的开支范围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三)项目经费预算应当由项目负责人协同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科技项目的,由牵头承担项目的单位负责编制总预算,并根据合作协议同时编列各参加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及经费预算。

(四)项目承担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当同时声明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第八条 根据项目立项程序,在项目组织遴选过程中,由省科技厅或受省科技厅委托的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经费预算评审。

第九条 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方式采取合并式评审和分离式评审两种方式进行。

合并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合并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时专家组中应当有2名财务专家,对经费预算进行评审。

分离式评审是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经费预算评审分开进行的评审方式。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经费预算单独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由3名财务专家、1名管理专家和参加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1名技术专家组成。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评审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目标的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与国家政策的相符性等。

(二)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单位性质,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项目所需经费的总量以及各支出科目的合理性,重点对申请省级财政资助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

(三)在项目经费预算评审中,评审专家从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管理、经济实力等相关财务方面的情况分析,对项目经费预算调整额度超过50%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不予立项。

第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审批

(一)根据项目立项程序,由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根据经费预算评审意见提出项目经费资助额度建议,报厅长会议审定(审议)。

(二)厅长会议审定(审议)的项目经费预算,经会签或报批等程序后,正式下达项目经费预算批复。

(三)根据批复的项目经费预算,由省科技厅分管计划部门按照经费预算评审意见确定项目任务书中经费预算的有关内容。

(四)项目任务书签定后,由省科技厅按规定程序拨付或商请省级财政部门拨付项目经费至项目承担单位。

第五章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支出,不得将项目经费用于非预算支出。与项目研究活动相关的必要支出,应当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同一项目的不同渠道的经费应当纳入项目经费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应按任务书规定及时提供配套资金。

第十三条 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按规定报告并经批准后可以进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单位财务部门备案;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科技部门同意后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四条 在研项目的结存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继续使用。因故终止或撤销的项目,由省科技厅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结余的省级财政资助经费退回省科技厅。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项目经费的预决算制度,加强对所承担项目经费使用的财务审核和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要求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时,应当反映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省级财政资助经费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科技项目合同书中另有注明的除外),省科技厅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七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省科技厅提出财务验收申请和提交项目经费决算报告。原则上通过财务验收后方能进行项目验收。财务验收采取由省科技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或组织财务专家参与项目验收组专司财务检查两种方式进行。财政资助经费2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应采取专项审计的方式进行财务验收。

财务验收包括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验收及对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经济指标等内容的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书下达的经费预算情况。调整经费预算的,应当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项目经费收支情况;

(三)项目经费决算表;

(四)购臵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明细表。

第十九条 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截留、挤占、挪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三)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四)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五)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六)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七)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省财政资助经费若有结余的,应报省科技厅批准用于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或上缴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按财政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要求,建立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分离的监督制约机制。省科技厅通过中期检查评估、专项审计等方式对项目经费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省科技厅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省科技厅相关业务处室负责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三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评估,主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两种方式。

中期检查评估主要内容为:

(一)经费落实情况。主要检查自筹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存在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等情况;

(二)承担单位项目经费会计核算情况。包括单独核算情况,会计科目设臵规范性,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的完备性,以及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情况等;

(三)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主要检查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相关性,包括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执行预算情况,经费支出是否按照批复的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和程度规范性,有无违反规定自行调整经费预算的情况,拨付合作单位预算资金规范性及监督情况,有无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转移项目经费情况,有无自行分解、擅自转拨项目经费情况等;

(四)设备购臵及管理情况。包括批复购臵设备预算的执行情况,购臵设备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五)财务信息质量。主要检查项目承担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包括对财经法规及各项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针对本单位财务工作特点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定情况,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情况等。

第二十四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逐步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以后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省科技厅建立项目经费信用管理机制,对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第二十六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及时编制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科技厅将会同财政厅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技厅、财政厅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七条 受省科技厅委托的中介机构在对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同项目依托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串通作弊等行为的,取消其继续对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检查的资格。

第七章 附则

6.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六

一、申报条件

(一)申请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中国国籍,在河南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单位全职固定工作,且至少已工作一年以上;

(注:“至少已工作一年以上”指申报通知下发日之前,在省内单位全职工作已满一年。)

2.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

3.2018年12月31日未满57周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

4.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5.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中,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并对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6.具备从事研究所必需的工作基础、实验条件以及研究团队等基本保障。

(二)申请者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河南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前两名完成人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名完成人;

(注:按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令第2号1999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有关规定,省级科学技术奖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部级科学技术奖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防、国家安全的特殊情况可设立的部级科学技术奖(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所属其他部门不再设立部级科学技术奖。)

3.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均不含子课题)〕的首席专家或主持人;

(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管理的重点项目,不包括联合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类别中的“重点支持项目”。)

4.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指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科发基〔2017〕250号)中明确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

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正常运转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以前批准认定的还未整合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不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不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5.国家级主要人才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获得者;

(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仅指计划中的最高层次类别,不含青年类别的计划和项目。万人计划仅指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的“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从事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人才。)

6.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

二、申报材料

申请者需仔细阅读本指南,认真填报《中原学者申请书》,内容要完整、真实,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申请者要在“申请人承诺”栏中亲笔签字,同时按要求提供相关附件材料。申报材料不得填写任何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所有内容应可公开。

三、推荐要求

按《“中原学者”管理办法》要求,“中原学者”申报推荐分为“通过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和“由在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两种渠道。

(一)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

1.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隶属于省直部门的,通过省直主管部门推荐;其他单位分别通过所在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科技主管部门和各国家级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管委会推荐。

2.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和主管部门,认真审查和审核申报材料,提出推荐意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申报材料由主管部门统一推荐上报。

(二)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

1.申请者可通过2名或2名以上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且至少有1名推荐人的研究领域与被推荐人的相同,推荐方为有效。研究领域以《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一级学科为准。

2.推荐人应认真审阅申报材料,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被推荐人的成就、贡献和学风道德进行评价,提出推荐意见。

3.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每每人最多可单独推荐2名申请者。(请申请者在邀请推荐人时予以说明。如果推荐人推荐人数超过2人,则全部视为无效推荐。)

四、申报程序

申报需通过在线申报和纸质材料报送两步完成。

(一)在线申报

1.申请者通过“河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平台” 在线填报申报材料(包括《中原学者申请书》及相关附件)。

2.通过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的,由所在单位上传提交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审核通过的申报材料进行网上提交;由在豫的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的,由申请者上传所有材料后,直接确认提交。申报材料一经提交,将不允许修改。

3.在线填报、提交材料的时间为5月8日0时至6月7日24时,申报平台网址:http://xm.hnkjt.gov.cn。

(二)纸质材料报送

1.纸质申报材料通过在线系统导出PDF格式文档打印生成。《申请书》与附件材料一起装订成册,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2.《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一式3份,申请者、推荐部门或推荐人要在相应栏内签字、盖章。

3.申请材料通过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的,由主管部门汇总后,统一报送;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的,由申请人直接报送。

4.受理时间:6月7日-8日。工作时间为上午8点30分至12点,下午15点至18点。

5.受理地点: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2号楼9层902房间(政六街与纬五路交汇处东南角)。通讯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政六街3号;邮政编码:450008。

6.请按时推荐上报,逾期不予受理。申报受理工作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再修改、补充申报材料。

五、评审程序

整个评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受理公示及申报材料形式审查;

(二)组织专家评审;

(三)评审结果公示;

(四)报批和公布。

六、申报工作咨询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一)在线申报技术支持

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张德杨 0371-6583 1885 工作邮箱:hnskjxmsb@126.com

(二)纸质材料受理

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艾栋 0371-6599 5171 工作邮箱:hnkjpg@126.com

(三)政策咨询

7.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七

1 河南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现存问题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 同时也是考生第一大省, 每年面临着近百万考生的升学压力。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河南高校数量却远远低于国内各省的平均值。截至2013年, 河南有本科院校50所 (含独立学院) , 其中除一所“211工程”院校 (郑州大学) 外, 无一部属高校。省部共建院校仅五所:郑州大学 (教育部) , 河南大学 (教育部) , 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部) , 河南工业大学 (国家粮食局)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部) , 河南理工大学 (安监总局) 。 (1)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从表1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我省普通高校的数量、在校学生人数以及专职任教教师的数量都是上升趋势, 高等教育正快速发展。然而, 发展总是伴随着机遇和挑战, 我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及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观念相对落后

理念是一切问题的先导。早在20世纪初, 美国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精英人才, 使其具有丰富知识经验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推进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 (2) 作为受经济体制影响的中原内陆地区, 我省的高校至今仍存在人才意识淡薄的观念问题, 没有完全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陈旧, 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1.2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结构尚不够合理, 多数高校都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 平均建校时间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并且院校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 在专业数量和结构上都较落后。具体来说, 我省高校拥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 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 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4个, 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59个。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 在高校专业的数量上却是“文化小省”。对于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在当今中原崛起, 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和形势, 导致河南高校面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3 高校在校生比例失衡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比例上存在大比例失衡现象。以2013年为例, 我省在校的专科生人数为70.82万、本科生数为91.02万、研究生人数为3.33万, 三者的比例与国际公认最佳层次比例 (国际公认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最佳比例为15:10:1) 相差甚远。另一方面, 未能实现合理的“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布局。 (3)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 我省现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而省内高校多以培养学科型人才的传统本科大学为主, 强调专业知识。“技工荒”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桎梏。

2 中原经济区环境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河南的高等教育还十分薄弱, 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的经济与教育发展需求, 因此, 振兴我省高校, 使之真正能够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第一要务。构建健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政府、高校乃至整个社会。

2.1 政府层面

(1) 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育运行机制。长期以来, 我省在人事分配上仍是存在“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 能高不能低”的情况。 (4) 高校应顺应市场法则, 以能力为向导, 结合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 创建有序的自由进出流动机制。2013年, 我省普通高校教职工总人数为12.52万人, 其中专职教师9.09万人, 专职教师与兼职和非长期聘用教师的比例比2012年有所上升, 但仍显不足。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 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 扩大流动编制、兼职教师和非长期聘用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 不少高校引进方法聘请两院院士、海外优秀人才学者等, 这也是吸引人才、选拔人才的跨地域智力服务的有效用人机制。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政策、资金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是河南省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导者, 不仅应对高校建设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有利平台, 还应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 保障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 各类学校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14.4亿元。“十二五”的总体目标是在这五年间全省各类学校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25亿元, 旨在提高全省的高等人才培养质量, 使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2 高校层面

(1) 创新结合学科建设, 重视科研立项。近年来, 很多大学结合校外优质科技资源, 依托本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 已卓有成效做到了“科教结合”, 使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支撑。2012年, 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深化科教结合, 推进协同创新”会议上,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就“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5) 做了发言, 就此做了全面论述, 张文军认为:第一, 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 引导学生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第二, 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与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攻关, 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第三, 引进校外科技领域领军人才, 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第四, 与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 在校企合作基地中联合培养学生。

(2) 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要确立创新教育新理念,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的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其次, 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理念, 以学分制教育替代学年制, 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理念的转变。再次, 各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 改革现行考试制度, 使考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特点, 充分与实践性相结合, 体现高校教育之根本目的和意义。

(3) 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提升高校核心发展力。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效率。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 教师及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将得以提升。在学生层面, 除了上文提到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建立多元化考试制度, 改变单一的以试卷成绩定优劣的人才评价制度, 还应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和研究生推举等方面加大激励作用和政策导向。在教师层面, 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才能正确反映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整体情况。

我省各个高校应当抓住国家实施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重大计划的机遇, 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 深度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项目引导, 积极提升高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 结合自身的特点, 探求一条适合我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出路。

注释

11 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3.

22 刘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12) .

33 杨蔚琪, 徐彦.浙江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

44 高福安, 王晖, 葛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传播, 2009 (2) .

8.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人们度假观念开始向保健和追求生活品质转化,体育旅游以其集参与性与观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特征,正逐渐成为旅游的新热点。体育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众多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是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与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1河南省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河南省内而言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一所高校设有体育旅游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每年培养该专业毕业生也只有40人左右。就全国而言,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有体育旅游或者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每年的体育旅游专业毕业生也就300人左右。虽然河南省的高校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全国而言并不算落后,但是与河南省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势头规模比,则相差甚远。据统计,河南省内目前注册的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相关的俱乐部、社会团体达200多家。每一年这些社会单位都有大量的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而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每年培养的专业体育旅游人才只有40人左右,这对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行业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旅游人才经营管理培养模式的不健全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一些体育旅游团体及场所经营者有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河南省,以拓展培训这个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子行业为例,据调查只有16%的拓展培训师有过专业的相关课程培训,而其他从业者多是半路出家。这样的从业人员专业结构确实令人担忧。如果不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改善体育旅游行业内的人员从业结构,则必然影响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1??1队伍呈现年轻化

调查数据显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体育旅游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30岁~40岁中青年层次为主,占47%左右;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次为主,占39%左右;这两个人群所占比例的总和,超过了样本总数的80%。由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新发展,体育旅游管理的年轻化是社会必然,一般体育旅游产业员工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为主,占75%左右。也就是说,体育旅游从业者队伍呈现年轻化,体育旅游管理者层呈现年轻化和新型化,这个群体比较具有活力和创新力,当然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1??2教育普及程度提升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被调查体育旅游管理者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硕士层次相对较少,博士学历更是凤毛麟角。体育旅游行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以大专文化为多数,占40%左右,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层管理人员以本科文化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历者所占比例高达86%左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体育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中,体育旅游专业居多,高达90%以上,这说明体育旅游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1??3管理者自我评价

对于体育旅游管理成功的自我认可程度上而言,六成左右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事业还可以,而只有15%的管理者非常认可自己的成功,认为自己还不够成功的占到28%。一方面,大部分管理者都比较年轻,所以事业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现阶段还未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另一方面,这样的回答也和中国为人谦卑而不张扬的文化传统有关。

1??4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更多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事业上。其次,压力来源于情感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事业上的忙碌使得他们对对方和子女教育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还有可能是管理者的年轻化,不能够更好地平衡感情和事业。更多的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执行力差,责任心缺乏,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办事效率低,产品质量、产品服务水平、销售业绩等还有待提升的问题。

2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是相关高等院校体育旅游相关人才的培养;二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旅游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并且进行专业技术定级。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系统也不够全面,导致体育旅游人才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我省建立全局的、系统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河南省政府和旅游、体育等主管部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就是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指导下,努力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强化政府主导,深化创新机制,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应该结合本省的实际,分层次、有步骤地规划设计,注重特色、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使体育旅游的行、游、住、吃、娱、购六大要素协调发展,为体育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逐步实现我省建设体育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2??1培养目标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首要体现。它是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教育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素养,同时精通设计、指导各类户外活动,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和各类紧急救护常识,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从事体育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这方面的人才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2)要系统掌握旅游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进步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3)要掌握一门外语,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紧急救护技能,并取得相应级别资格证书。

2??2培养内容

体育旅游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行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体育旅游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又要突出特色,找准培养定位。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具备国际化素质的新型从业人员。

2??3培养方式

根据体育旅游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应完善专业院校学科培养体系,加强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和上岗资格考核,进行分阶段、目标式的培养。

(1)实施“两段式教育”。随着办学专业(专业方向)增多,要合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施“两段式教育”是有利的选择。第一、二学年进行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再进行专业教育。

(2)实施“学分制”。竞争的社会环境,需要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实施学分制是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制度前提。

(3)实施“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扩宽体育专业口径、扩展人才知识层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一般辅修专业,修满12学分获辅修专业证书)。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的价值,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

2??4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状况,设计课程如下:

(1)公共课程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基础、信息与计算机应用、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从科学性、先进性出发,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体系:管理学体系、营销学体系、旅游学体系、体育学体系。

(3)专业实践课体系,包括定向运动、攀岩、徒步旅行、山地车、高尔夫球、轮滑、冰雪运动

体育旅游是一门涉及面广,专业度要求高的交叉型学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也是各个学科交叉与叠加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了全面的,系统的并符合我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区域发展要求的合格体育旅游人才。只有这样,河南省的体育旅游产业才能良性发展,河南省人民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2010,,10,15??

〔2〕陈蔚德,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王广明??河南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及

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67-169??

〔4〕吴小明??探析我国未来运动休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5,(4):30—31??

〔5〕黄海??国内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比较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14)??

〔6〕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23??

〔7〕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管理课程研

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94-96??

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篇九

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

一、农业领域

(一)项目指南 1.种植

(1)作物栽培:主要农作物减药、减肥、减水增效生产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精准种植技术。

(2)农林新品种选育: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农作物、林果、蔬菜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

(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污染修复:平原农业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和减量化施用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与防治。

(4)农产品贮运: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农产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防控,粮食收后干燥、果蔬食用菌采后减损和贮运技术。

2.养殖

(1)畜禽安全养殖:畜禽新品种选育,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肉蛋奶生产全程深度溯源,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装备制造。

(2)新型饲料:饲料营养价值动态评估与高效利用,新型饲料产品研发。(3)畜禽疫病防控:重大动物传染病应对策略及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研制。

3.食品

(1)冷链食品:速冻米面制品、预制菜肴、蛋奶制品、调理肉制品等冷链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冷链食品专用智能装备。

(2)休闲食品:烘焙、膨化食品、饮料等休闲食品营养化便捷化。(3)发酵食品:发酵奶制品、发酵饮品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4.农业装备

大型与专用拖拉机装备,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农机装备智能化与制造技术,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处理装备。

5.互联网+农业

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区信息化,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融合和共享利用技术,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农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云平台处理,作物生长环境精确预测、农产品信息追溯。

二、工业领域

(一)装备制造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前沿技术,工业机器人关键单元与零部件、本体与应用集成技术,服务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及现场局域网系统,基于PLC、PC的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智能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制造服务。

2.数控设备与关键基础件:高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功能部件,高档专用机床,高端纺织行业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基础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清洁切削及表面工程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3.先进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能效牵引传动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多能源驱动城轨车辆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装备,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隧道施工装备、道路养护、城市市政设施施工专用装备。

4.电力装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制造及应用技术。

5.3D打印与激光制造:3D打印制造关键技及核心装备,3D打印的共性基础、核心元器件;激光器及其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

6.高端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高端传感器制造、封装、可靠性、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针对智能工厂及智能车间的无线传感器设计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特种专用仪器仪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二)电子信息

1.网络通信与智能终端:一体化融合网络、新型光传输与光网络、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智能终端和关键部件,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及管件部件。

2.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与基础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软件;智慧城市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3.物联网:物联网标识与编码、通信、数据处理与融合、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等相关行业的应用。

4.大数据及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多存储模型的融合管理、测试评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服务库建设;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云计算成套系统;北斗导航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地理云、地质云、气象云等专题云构建技术与应用。5.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混合光电子集成技术,微波与光波融合集成技术,模拟分析与测试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

6.网络安全:网络动态防御与协同防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资源测绘、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舆情信息感知与引导、网络系统和产品安全性检测、网络取证;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加解密、量子密码;新型城镇化信息安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特殊合金材料,超细及纳米粉体和粉末冶金材料,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金属材料短流程节能加工,新型细化剂。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档涂附磨具、高精密磨具、高纯超细金刚石微粉及纳米金刚石、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效节能耐火材料,石墨烯大规模制备,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功能玻璃,高效光谱转化材料,超高温陶瓷,无机纳米功能粉体的可控制备,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新型橡胶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生态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用高分子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微纳尺度高分子材料。

(四)新能源

1.新型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相关材料;耐震动长寿命大容量动力型氢镍/镉镍/铁镍电池相关材料及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型锌镍电池体系的研究。

2.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区域供暖,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

3.风电:大型风电叶片和风电轴承等关键零组件,大型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高可靠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风电场设计与运维。

(五)化工

1.能源化工:精细煤化与石油化工、高效洁净煤气化。

2.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加氢产品,耗碱产品,新型催化剂,新型橡胶塑料助剂,精细及功能化学品加工技术,超细功能材料。

3.生物化工: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生物催化、生物加工技术及高端产品;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

(六)汽车及零部件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充换电关键技术,新一代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环境信息获取和智能决策控制所依赖的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车车协同式辅助驾驶技术,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网联式汽车节能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关键技术。

3.新型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冷藏、环卫、建筑等专用车辆、特种车辆,转向器、减振器、传动轴、汽车水泵、气缸套、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其智能制造。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项目指南 1.人口与健康

(1)疾病防控:人口生殖健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遗传性疾病治疗;重大、慢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筛查、预警、干预、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防治;禁毒戒毒防控技术研究,精准医学相关的基因检测技术、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以及干细胞临床研究,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

(2)新药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大品种药物,复方创新药物和缓控释药物,新型先导化合物,纳米混悬剂稳定剂,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研发。

(3)中药现代化: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原生态种植技术、产地初加工技术及质量评价研究;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研究;中药、复方中药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的研发;中药材非药用部分及中药生产废渣的再利用。

(4)医疗器械:新型治疗、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前沿高端产品、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

(5)生物药物与疫苗: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多联多价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

2.公共安全

(1)食品、药品安全:

大宗食品、药品安全控制、跟踪、溯源和应急处置技术,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超市食品安全防控,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系统。

(2)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与救援,交通安全疏导与应急处置,建筑施工安全,高危行业劳动保护,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监管,事故应急处置,智能救援设备研发。

(3)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冰雹、雷暴、暴风、暴雨(雪)、沙尘等常见气象灾害的监测及快速预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监测及快速预警。

3.节能环保

(1)节能及能源高效利用:先进储能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分布式能源开发技术,煤炭提质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能量高效转化和传递过程研究,动力系统节能,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绿色建筑节能,交通节能,节能电器与绿色照明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快速高效勘察及预测,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先进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山绿色安全开采综合利用技术,中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及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尾矿利用技术。

(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高效利用技术,大气雾霾防控先进技术,清洁生产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控制,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废弃物、污泥等的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低浓度有机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净化,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二次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河道水生态修复,突发性环境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4)绿色建筑与智慧宜居城市:现代化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配套构件,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互联网化,绿色高性能建材;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地方特色生态人居环境与低碳消费方式。

四、国际科技合作 围绕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支持)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项目技术应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二)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填补空白、解决疑难、实现跨越”的目标。

(三)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公益机构,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企业单位须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同等条件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的项目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应具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能够提供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四)项目合作外方应为境外设立/注册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外方合作伙伴可以资金投入或技术投入(包括技术指导、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10.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十

发布时间:2013-08-29 阅读次数:2930

各省辖市科技局,省直管试点县(市)科技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省科技厅决定开展2014年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请按照《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4)》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2014)》(见附件)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统筹组织和安排好科技计划项目初审及推荐工作。

附件:1.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4)

2.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2014)

11.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十一

关键词 创新性实验计划 测控技术与仪器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国内各高校也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己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借鉴了一些国外高校的做法,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进行改革,逐渐从侧重书本知识和理论教育,实验教学较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不多的模式向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和测控技术相关的一些课程,更是如此。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局限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高度强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践环节,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次:课内实验、独立实践、开放性实践。

我们建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采取开展暑期夏令营,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在本科生中开展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前沿讲座,开设创新性设计课程,开设网上科技论坛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等措施,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训练,建立了大二打基础,大三做实战,大四带大三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基本模式,将毕业设计与竞赛无缝衔接,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全部学生人数的50%以上。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一定的资助鼓励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使得学生在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创业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

3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占有重要位置,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国家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申报与实施,调动全体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性,以适当的资助和提供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独立的创新性设计,从而能快速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下面以创新性实验计划“三维精密运动平台运动误差检测与补偿”为例,介绍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三维精密运动平台在精密机床、微操作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由于运动机构的制造和装配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使运动平台的实际位移偏离它的名义值,这一误差常称为运动误差,比如直线度运动误差、角度运动误差、垂直度误差等,势必会对机床、机器人等执行机构的运动精度带来影响,如果执行机构是测量系统的一部分(如跟踪式测量),则必然会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带来影响。本项目以精密加工、精密装配的应用为背景,作为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子课题,通过对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学习与应用,将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课,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误差理论、测控电路、运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等的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各方面知识于一体,进行全面的综合运用。精密运动平台的控制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把给定位移的值分成名义值和需补偿的量,把名义值传输到宏动平台的控制上,通过运动控制卡转为脉冲信号,步进电机驱动器把脉冲信号转化成角位移,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宏动平台;将需补偿的量传输到微动平台控制上,通过压电陶瓷控制器驱动微动平台,宏动平台与微动平台配合运动,实现了高精度的运动控制。

由于创新性计划的启动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很多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为此就选拔一部分学有余力,对科研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组织申报,采取导师负责制,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都有导师严格把关,并接受学院督导组的定期检查。项目组成员在申报初期对课题的准备就比较充分,理解有一定深度。针对三维精密运动平台的各运动误差分量,直线度运动误差、角度运动误差、垂直度误差,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手段和补偿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实验条件,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误差测量,搭建合理的光路系统,减少杂散光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波动对激光波长的影响,测量精度可达0.01微米,精度高;通过测量得到的三维平台的运动误差,建立运动机构的位置与误差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实际运动的控制过程中,将三维微动平台与宏动平台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在线误差修正与补偿;在误差补偿前后,对三维运动平台的运动精度进行标定和比对,验证误差补偿效果,完成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掌握了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育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了科技资料检索、科技论文撰写的技巧,并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完成高水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报告。

4 结语

创新性实验计划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对于提高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高水平的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近三年的学生考研率逐年递增,就业能力显著提升,科技竞赛获奖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都证明了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好。

参考文献

[1] 何岭松,王峻峰.用 PC 机上的资源建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环境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07—110.

[2] 林玉池,毕玉玲,马凤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隋修武,杜玉红,岳建锋,谢望.提高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60.

[4] 范福玲,常静.测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52—153.

12.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十二

河南省教育厅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组织申报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通

各高等学校,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省科技厅启动实施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为做好省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依据省科技厅文件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文件要求,2009项目申报按照财政隶属关系进行:财政隶属关系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通过我

— 1 — 厅申报;财政隶属关系不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一律通过所在地省辖市(扩权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申报。财政隶属关系属于省教育厅的单位名单附后。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单独申报项目,并注明依托单位。

二、申报材料

2009省科技计划集中申报和受理的有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它科技计划项目的受理另行安排。具体申报材料为:

1、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2、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3、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4、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5、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6、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请 — 2 — 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请书》,各一式5份。

7、《2009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一式4份。

三、申报时间及地点

按照全省科技计划编制工作会议的安排,2009河南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定于2008年9月2日—3日进行。

我厅拟采用集中受理的方式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受理时间及范围:9月2日,郑州市高校;9月3日,郑州市以外高校。

地点:郑州市农业路东段41号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农业路经一路交叉口投资大厦709室),届时省教育厅财务、科研管理人员集中审核申报材料。

四、具体申报要求

1、申报2009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应遵循省相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规定。

2、各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申报限额推荐,负责审核各项计划项目的申报材料,按计划类别分别填写项目汇总表。

3、所有申报材料均须加盖单位公章,并提交电子文档。超限额和逾期申报的单位不予受理。

申报限额、其他申报要求和电子表格资料,可在河南省科技厅网站下载(http://)。

未尽事项请参阅2009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指南。

联系人:张水潮

魏 涛

电 话:0371—69691766/7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所属财政预算单位名单

— 4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河南省教育厅所属财政预算单位名单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中原工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平顶山工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教育学院

— 5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主题词:教育

科研

项目

通知

— 6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13.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篇十三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级别:2010级 学号:1006108057 姓名:王坤

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校(河南农业大学)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文具体论述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的意义、创新能力状况、存在问题、提升对策

一、“2011计划”的深度解读

(一)、“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实施2011计划具有重大意义。

1、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2、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3、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我校的创新能力状况及成就

依托作物学学科,1996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1997年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挂牌;其后,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也相继设置在该学科。落户该校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还有农业部(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林木种质资源及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优质花卉蔬菜种苗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

时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不仅提升了河南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与新郑市八千村合作开展的“科教兴村”试验是该校创新服务模式的成功尝试。八千村地处黄河故道轩辕故里,是黄淮海地区典型的沙薄地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我校应邀派出了由11名教授、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指导八千村在村西北沙岗构建经济林防风护沙带,在村东北沙岗构建经济作物带和粮食作物带,在村东旧河道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

三、新形势下我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观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被看做是教师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育被作为一种灌输和填充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教育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这些都非常严重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发挥。这样的高等教育难以培养出能思考、能创新的人才。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中心以及单项灌输依然是我校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养成了学生以获得学分为目标的机械性、服务性的特点。尽管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校已经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提出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来弥补传统教育只重理论教育的缺陷,更多地将基础教育与实践教学等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学科建设框架合理性一级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创新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与目标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创新环节仅仅是成果申报的文字材料而已。

(三)、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当较弱。我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实力相当较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四)、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不足。目前我校多数项目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我校关于实施“2011计划”的提升对策

(一)、坚持深化“两课”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最主要的是老师授课的一些方法的改进,也就是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主动权,这是“两课”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所在。这个包括教师怎么更好地了解学生,包括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口头的表达等等。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只局限于参现访问,也包括学生听报告,然后进行讨论,或者看了、了解一些案例进行辨折等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用足、用好课时的一个切入点。

(二)、产学研合作意识非常重要。高校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有科研的积淀,但它没有主动地与企业联合,导致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又给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高校能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个使命?一些高校试图建立大学科技园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尽管这种探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学校发展产业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培育,使其能够像欧美国家的大学科技园那样,成为引领地区科技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的源泉。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合作。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学科齐全,而研究院的科研环境、设备、导师都是一流的,如果二者打通,让大学的学生更多走进科研院所,让科研院所把一些项目交给大学的学生来做,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

(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要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下功夫。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入的涉猎,紧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科学建设这个龙头,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组建又是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人才资源,用市场的合理的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

(四)、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成物质成果。

1、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义务。我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

2、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加强我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进而走上工业强省之路,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实效性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贾亚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一篇:二级质控护理质量改进记录表下一篇:医疗合作协议书(医院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