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共9篇)
1.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一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市水利局
尊敬的市人大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局在工程推进基础上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全力冲刺到村入户全覆盖目标,年底确保“家家喝上放心水”,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一是水投公司管理工程建设。根据市长办公会精神,今年3月份,我局抽调4名系统内兼职业务骨干组建了**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水投公司已经全面接管区域管网、加压站以及镇村管网的投资建设,履行工程建设投资主体职责,承担工程招投标工作责任,负责镇村水厂资产处置和管理。8月初,按照陈平市长督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要求,我局又成立4个督查工作小组,分片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监督管理和矛盾协调。同时,水投公司积极筹集项目资金,近期已向**农商行申请贷款0.5亿元,并向省农发行申请1.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二是全面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今年工程预算投资近2亿元,3月份确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任务以后,以市水投公司作为投资实施主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成各项工程的勘探和施工图设计,招标落实设计、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单位。目前已完成的扫尾工程,20工程进展较快,一是15公里主管道工程(**-龙堤段7.5公里、开发区-西团段7.5公里)。主管道材料全部到场,由于涉及新的226省道(**至龙堤段)扩宽,导致开工后又停工,只要待确定规划线路、清障协调到位后,2个月即可全部竣工。该工程为区域环网主管道,不影响年底通水。开发区至西团片区加压站的主管道工程材料已经到场,并开工建设,确保10月底铺设完成。二是280公里镇到村管网铺设工程(其中万盈镇区域内29公里、大桥镇区域内41公里、草庙镇区域内52公里、刘庄镇区域内31.9公里、白驹镇区域内50.9公里、草堰镇区域内36.2公里、小海镇区域内21.1公里、新**区域内17.9公里)。目前,草庙、大桥、草堰、白驹、刘庄、新丰、万盈、小海等8个镇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已经完成de110-400PE管道铺设180多公里,近总工程量的`70%,9月份全部贯通通水,片区加压站和镇加压站将全面实施运行。三是改造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村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施工图勘探设计时间长,对招投标的付款方式、质量控制、供货及施工工期要求高,有些材料供应经过多次招标才落实供货单位,持续到7月份相继落实材料供应、施工主体。目前,已有6个镇区和43个村材料陆续到场、开工建设,完成管道铺设320公里,计划12月底完成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进村入户供水全覆盖。
三是配合各镇加快镇村水厂处置。以各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我局积极配合,加快推进镇村水厂处置工作,实现“工程到位、处置到位、运行到位”。全市镇村水厂共206个,其中镇级水厂27个,村级水厂179个。目前已经完成21个镇级水厂(余:三渣、三圩、川东、沈灶、草庙、老**)和133个村级水厂处置,并成立13个分公司(仅剩草庙一个分公司),预计8月底全部完成镇村水厂处置工作。
四是强化建设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根据市长常务会议精神,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区域供水主管道、加压站、镇村管网及镇村水厂处置资产等归政府所有,水投公司通过委托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原镇村水厂改制后留(录)用和劳务外包人员由**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成立分公司根据运行需要接收并统一管理。目前已成立分公司13个,已正常开展运行管理。
五是加快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可满足市域范围内7天的应急供水,财政、水利、国土、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各项工作。4月26日,我局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8月初,该项目建议书已获市发改委批复,住建局已对该项目进行选址地形图的测量。目前,我局已确定了项目的招投标代理,并起草好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招标文件,只待项目资金落实即可发布招投标公告。
二、工程推进中的问题
目前,工程推进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镇村水厂处置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镇级难度较大,不但涉及资产而且涉及人员,因此少数镇处置还没有完全到位,从而影响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建设过程中管理缺乏应急处置机制,工程运营难度加大,(www.fwsir.Com)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三是现在工程建设主体是水投公司,需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造成工程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同时,夏收前和雨季时间较多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快速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抢工会战全力攻坚。今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涉及面广、点多(22个镇、91个村),战线长(15公里主管道、280公里镇到村二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时间紧(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局将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时序意识,全力以赴加快施工进度,倒排计划,一着不让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是建设管理齐头并进。我市属于沿海地区典型的地广人稀、农村居住分散的地区,镇村供水设施战线长、涉及面广。目前工程处于边建设边管理过程之中,建设过程中监管缺乏机制矛盾已渐凸显,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正在拟定《镇村供水设施管理办法》,到时提交市政府审议,以规范**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并明确责任追究。同时,请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早日出台《管理办法》,确保镇村供水设施建好、用好、维护好!
三是加大筹资和处置力度。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资金的资金流,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今年计划投资约2亿元,这项工作水投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以保证工程建设所需,请希望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请市级财政积极扶持。同时,由于少数镇村水厂处置不到位、不彻底,成为工程开工及推进的另一大障碍,也需请请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
2.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二
一、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作用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清洁水资源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的实现和实施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的一份子。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优化配置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改善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用的方式比较粗放以及水环境生态恶化的现象。
二、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分析
1.强调管理, 领导力的体现
大局统筹, 政策具体实施, 饮水工程已纳入榆林市的规范化管理, 充分保证工程效益, 确保饮用水的水质保障具体政策比如成立专门的一用水质检部门;完善内部管理机构, 规划管理, 各站点专人负责, 统一严格标准要求上岗;建立规章制度, 按条例办事, 使水站的生产经营, 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制度的执行者, 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作则, 才是城乡供水经营实际操作的重中之重。
2.强调统筹, 执行力的规范
榆林市的具体地域情况复杂, 经多方面研究, 由上到下, 由整体到个体, 逐级下放,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整体规划, 全面覆盖, 在保证整体供水面的基础上细化榆林市每一个需要供水的地点, 下级地方也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 做好每一项为民服务的水利政策, 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个详细的任务指标, 为民谋福利, 强调执行力, 心无杂念的只去做好工作就可以。国家不会亏待付出的人, 人民更会感恩为他们谋福利的每一位执行者。
3.确保质量, 严格把控项目管理
成立专门的饮水工程项目部, 具体负责项目建设, 严格按照原则政策办事, 在施工过程中, 由单位法人负责整个项目建设, 协同相关部门实施,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招标投标实施工程, 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 现场监督, 专人监管, 科学控制施工进度, 降低工程造价, 不合格就返工,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而且要运用先进技术, 新设备, 不断优化配置, 降低生产消耗, 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 而不是采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 不然钱多花, 质量不到位, 使用年限短, 这就是浪费。
三、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用于供水的设备使用时间过长, 出现的老化现象
从当下全省建设的供水部门来分析, 大部分的自来水公司都在亏损中经营, 有的自来水公司的负债甚至超过了总资产的一半, 这些自来水公司在大多成立的时间较早, 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自来水公司建立的时间距现在可能已经很远, 在经营过程中供水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所以到现在有一大部分的供水设备失修、供水和回收废水的管道都有所老化, 加上榆林市乃至陕西省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 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供水和用水需求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如果将供水管线统一更换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省市、县又比较多, 资金的投入量难以估计, 由于在管理职能方面不断地被转移, 上述所说的困难全都转移到水利部门等待解决。
2.思想观念落后, 增加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在供水一体化问题上的认识与想法不尽相同, 有些就职于水利部门基层的负责人员, 注意力都在国家投资的申请上, 从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并且在水利事业发展中, 基层负责人员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 再加上自身的科技条件没有得到加强, 导致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出现问题时基层负责人员互相推诿责任, 对问题置之不理, 从而加重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客观方面,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人群, 形形色色, 各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因素纠缠不清, 最终导致了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社会各界都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实施方案, 比如申请假投资, 每个企业单位都想将资金拉到自己的地方来, 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想法很对, 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和布局, 使社会各界觉得不公平, 从而难能达成一致。每个人的想法其实都正确, 只是看他是否可以站到宏观角度上考虑。许多比较好的水利政策不能如愿实施的原因就在这儿, 再加上榆林市本来就属黄土高原地带, 水资源短缺, 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以及利己行为的出现也情有可原, 但是这种行为会对供水经营一体化的实施造成影响。所以有必要要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基层工作, 勇于承担责任。
四、城乡供水经营一体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减缓老化
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尽量使设备的老化减缓, 必要时将供水设备进行更换。对部分老化严重的供水或者废水回收管道进行更换, 并进行定时保养。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水平等。
2.改善思想观念, 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负担
改善水利部门尤其是工作在基层岗位上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将重视向国家申请投资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通过行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上, 使自身的科技条件得到加强, 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效益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各部门人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避免基层负责人遇见问题互相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遇到问题积极承担、积极向办法讨论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使困难被化解。齐心协力将供水经营管理做好, 从而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减轻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
需要提高全民意识,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全民勇于奉献, 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减轻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从宏观方面考虑, 各地方间应该互相协作, 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还可以使得合作伙伴间的经济实力也得到提高, 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方面的政策可以正常顺利地进行实施和推广, 榆林市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该重视基层工作, 勇于承担责任, 互相支持、合作, 形成社会凝聚力, 以达到减缓社会方面带给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阻力, 促进其发展。
五、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后的实效
我省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 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 并使之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用于饮用水提供场所的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供水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和以前相比, 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以后, 自来水公司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亏损经营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而且, 处理饮用水的设备和经济指标也得到了提高, 并且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评价, 比如, 由于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实施, 某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与之前相比增长了20%, 水费的回收也提高了许多, 达到85%左右, 扭转了亏损经营的局面, 并开创了经营管理新局面。
2.供水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 使水资源得到了统一调配, 优化配置和合理地利用。各地供水部门可以积极地将地表蓄水设施的作用进行发挥, 形成新的供水格局, 供水部门直接管辖的城乡饮水水源、农田灌溉的水源与自来水管网进行并接, 形成城乡供水联网互补的格局, 进而使城乡自来水水资源匮乏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居民由于担心缺水问题而人心惶惶的局面得到稳定, 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也是农村供水向城市化方向迈进的表现。
摘要: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不仅是使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同时还是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管理效益得到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统筹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了分析, 并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加友.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5.
[2]万灏.平原县水务信息化规划[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5.
[3]郑志华.江西省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3.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三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沿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进程不能改变也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如何探索出一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随之得到完善,公共服务也不断得以提升,但较城市而言,人们居住环境整体仍相对落后,脏、乱、差现象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也就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其中“美丽”既包含了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又涵盖了农民富裕、社会和谐、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矛盾,促进居民就业
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可用土地的稀缺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这与贯彻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极不相符。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村庄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再开发,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有效节约土地,从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同时贯彻落实“四集一转”政策,促进居民当地就业,引导周边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由于大部分的村庄房屋建设时间久远,土地利用比较混杂,这造成了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度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正是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品位,而且能够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
(三)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农村将有一部分人进入城市,并逐步成为市民,但同时也要看到,即使今后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了,仍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需要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信息、资金、资源交流,加快城乡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国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国外美丽乡村的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一)欧美发达国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美丽乡村的发展现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逐步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其美丽乡村多以观光、度假为主题,主要包括农业旅游、牧场旅游和森林旅游等形式,特色都比较鲜明。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在美丽乡村发展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模式称为政府推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参与规划、管理、经营和推销,同时会借助规划和立法等调控手段促进乡村的发展,葡萄牙、法国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2.市场推动模式主要就是由市场来调控乡村的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积极引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外,基本不干预乡村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该模式的国家多是像美国这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这也造就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机构在乡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行业自律与保护行业利益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在政府的有效指导监管下,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和发展,即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该模式兼有政府监管机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两者结合的优势。政府会引导和支持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提升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日本
日本的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模式,乡村旅游中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振兴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日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将发展落后的村落文化注入了活力,而且也使得日本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主要模式包括乡村自然文化景观模式、乡村传统文化体验和农业观光体验模式三类。
(三)发展经验借鉴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前提和依据,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关于建设目标的确定、项目的资源配置以及项目建设的预审等都需要有规划的引导,从而保障建设有序进行。
2.政府的有效推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而又艰巨,这就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的引导作用。政府在参与规划、经营与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好组织、指导和扶持工作,这样可以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从而助推美丽乡村更好的建设发展。政府的有效引导可以提高农民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资金不足时,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可以使问题得到缓解;同时政府在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3.有效的市场推动
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都相对比较完善,市场所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市场能够很好地引导农村产品向特色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民众的参与度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合理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
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工程庞大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统一的指导很难实现。在建设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保障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及有效地利用,同时还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以及城镇发展规划来完善已有生态专项规划,从而保障并加快供水、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得以实现,从而进一步扩大生态专项规划所覆盖的范围。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建设项目,以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能够与农村有效对接,从而达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共享的目的,这样乡村居民出行交通得到改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二)完善的建设机制的构建
项目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建设机制予以保障,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发挥农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调动各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的热情,构建各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具体办法如下:
1.明晰化考评机制的建立
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干部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可以提高政府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在政府项目建设中完善重大决策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政绩考核体系中将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制纳入其中,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信息公开化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通告项目实施和监测情况。
2.有效资金筹集机制的建立
筹集资金机制应不断完善,在坚持政府扶持为主和群众自筹集资金为辅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企业的投资从而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市场机制的引入促使企业项目与乡村对接,企业负责承建和管护,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给予偏僻乡村政策、项目安排以及资金上的扶持,加大对欠发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完善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乡村管理制度中,将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作为村规民约纳入进来从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建管并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机制的不足之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应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范围,同时还应制定环境考核指标以及验收办法。并在相关部门引导下,做好支农项目的审核监督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执行状况进行检查、对项目资金管理进行审计,从而提高项目绩效。
4.组织领导工作的加强
组建县级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县区范围内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以及实施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同时,为加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应对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化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使得村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5.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生态经济发达、文化丰富以及环境优美为发展目标,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路线。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并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提升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能力,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四、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不应是面子工程,而应该是一项惠民工程,通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来给农民带来福利。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制约。要统筹好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统筹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好地将农业与服务业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并采取多种措施来使广大农村真正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新乡村。
【参考文献】
[1]张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006
[3]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05):008
4.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四
根据《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中共黑河市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意见》和区委、政府小城镇建设会议精神,为进一步统筹全镇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释放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破农场与地方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二、总体思路
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以规划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配套政策为保障,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区域城乡规划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围绕打造西岗子小城镇(2万人口规模)、构筑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建设新农村(1个示范村,4个试点村)。
三、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西岗子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互促互动的城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镇体系规划及中心镇和重点建设的新农村规划,做好一个城镇、三个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和五个重点建设的新农村(坤站村、曹集屯村、东岗子村、西沟村、杨树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2011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乡镇路网建设。计划完成1.3公里白色路面,由于镇内1.3公里断头路年久失修,一直没有硬化,严重制约了城镇的交通、运输,阻碍了经济发展。五月份开始实施此项工程,预计10月末可完工。
2、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利用镇东侧1200平方米闲置地带,建立休闲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3、加快亮化工程建设。根据城镇规划发展和需要,西岗子镇今年计划安装路灯44盏,安装后可覆盖主街,解决夜间行人安全问题。
4、加快自来水设施建设。西岗子自来水设施多年没有更换,整修,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五月份计划修建泵房一座,更换部分管道。
5、加快绿化工程建设。为彻底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改变镇容镇貌。西岗子镇决定在主街两侧进行绿化。
(二)推进产业、人口聚集
1、产业向园区聚集。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产业向园区聚集。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依托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确定镇产业发展重点。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在镇东北侧建立物流集散基地一处,缓解黑河市物流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
2、人口向小城镇和新农村聚集。发育产业吸纳人口聚集。通过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中心镇和新农村农民进入企业,增加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鼓励社区服务、家政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入镇务工,扩大城镇规模。大力发展农技、种子、农资、农机、防疫等农牧服务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优先规划和建设中心村,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屯、拆除空心村、迁移深山村,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
(三)整合公共社会资源
1、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通过走访、调查。西岗子镇利用小学空地建立幼儿园一处,解决入托难的问题。
2、推进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城镇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镇卫生院配套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镇医院要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基础配置和医疗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参合率达100%。
3、完善其他社会服务体系。统筹组建镇村社区,实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集中为农民和非农业户口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处理解决社会综合管理各项事业。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城镇建设规划为平台,加大对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数字电视入网率。加强农村综合文化站、农村休闲广场建设。
4、整合土地资源。遵循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大力宣传,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租赁、入股、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集中。努力实现中心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的70%以上。
5、整合生产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围绕生产技术、产品流通、生资供应、综合服务等方面,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完善措施,积极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建设
1、健全城乡就业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和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对城乡失业人员和不充分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扶助体系和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转为城镇户口后的居民可安排公益岗位、享受创业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相应政策。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心镇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探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统一镇医疗保险制度,对由农业户口申请登记转为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医疗保险方面享受城镇相应人员同等待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
3、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创新型、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三个代表”责任区等活动,推广“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等多种模式,建立实体型、产业型党组织,探索建立乡村社区党组织。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推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把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镇党委、政府委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府副镇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村屯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西岗子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唐广海、秦铁峰;副组长:纪永华梁伟、石伟;成员:夏学成、李志超、韩雪奇。办公室主任:郝华。成员单位:卫生院、电业所、城建所、中小学、各村屯。职责任务:按照省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确定工作思路、指导原则,制定推进措施。统筹协调领导帮建工作。指导各专项推进组开展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设立县级财政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项目,确保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
5.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五
日前,市政府下发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衢州市区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该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市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方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建成的要求,今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城乡公交网络,开通城区至周边郊区的公交车;2006年6月底前全部开通城区至中心乡镇(村)公交车;2006年底前开通城区至中心村的公交车;全面联接乡镇到村、乡镇之间、村村之间的城乡公交网,也就是说,大约经过两年时间市区要实现主要乡镇、中心村通公交车的目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处长余国忠如是说。
目前,衢州市城区营运道路总里程为166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6条,其中大部分城区公交线路均经过上下街;农村线路总长60488公里,城区至乡镇公交线路79条,投入城乡公交车辆315辆,等级公路通村率为7671%,农村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达率922%。市区现有客运场站5个(汽车南站、汽车北站、长途客运站、斗潭停车场、花园车站),已建成准四级客运站2个(石梁、廿里),已建成乡村沿线港湾式停靠站36个;拥有城乡客运企业8,企业均实行公交化运行模式,实施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但与我省其他地市如湖州、嘉兴等地相比,目前市区道路场站建设仍较滞后,城乡客运企业公交化程度仍然不高,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缓
慢。
市交通局公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王跃良告诉笔者,“为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标,需对市区道路及公交客运场站等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建,其中建设通村公路2623公里、港湾式停靠站76个、乡镇准四级客运站13个、终点回车场19个、招呼点204个,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9475万余元,其中部分设施项目可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和争取省交通厅的优惠政策资金补助。”
6.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县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方针,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切实抓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把建设成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县”。
二、目标任务
(一)绿色城市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由现在的33.56%提高到36.8%以上,绿化覆盖率由36.55%提高到42.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3平方米以上。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全县开发区绿化覆盖率和校园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军队营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绿色校园4个。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武装部、经贸局、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二)绿色村镇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1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42个(每年创建绿色村庄14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绿色村庄都有1处以上的公园绿地。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总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色村庄由县农办牵头组织协调落实。
(三)绿色通道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完成公路和铁路绿化22.26公里,其中:县乡道绿化20公里,铁路绿化2.26公里。全县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继续保持100%,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89.8%提高到95%以上,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61.2%提高到7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公路分局、铁路建设办公室等单位配合。红线内分别由县交通局、公路分局、铁路部门组织协调落实;红线外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
(四)绿色屏障
1.目标要求:到2012年,林业部门完成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金溪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二沿一环”造林绿化0.3395万亩;水利部门完成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亩。交通干线一重山、闽江流域一重山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面达到95%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水利局、农业局等单位配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并负责落实土地、资金、劳力等事宜,制定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添彩增绿、兴林富民活动,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建设。
(二)县绿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
1.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2.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3.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
4.县文明办:负责将各级各部门“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5.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6.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7.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8.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9.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0.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11.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12.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
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
13.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14.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编制城市和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化规划,按照相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15.县交
通局:负责编制公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16.县水利局:负责编制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
17.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18.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19.县外经局:负责台商投资区的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20.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
21.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2.县绿化办: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3.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
24.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25.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26.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27.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四绿”工程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建设、谁落实”的原则,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绿化建设规划和分实施计划,报县绿化委员会审定汇总后付诸实施。严格考评,各乡(镇)政府每年应向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上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情况。各责任部门要制定考评方案,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报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县政府将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加强督查,县人大将对各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和乡镇政府实施“四绿”工程进行专项检查,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督查),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城区绿化,要求底前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开辟街头小绿地、小游园,临街单位要实施拆墙透绿,提倡种植多排行道树,多种乡土珍贵树种,建设城市林荫景观道,逐步形成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校园绿化,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见缝插绿,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开发区绿化,应同步完成绿化规划,按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园区道路两侧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入园企业也要按照用地规划要求,退红线,留绿地,搞好厂区绿化。乡村绿化,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两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道路绿化,凡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两旁20~30米,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3~5米以上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构建绿色长廊。“两沿一环”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保护原生植被,补植套种珍贵树种和季相植物,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沿江、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季相明显的森林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在已划定水土流失区域的林地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紧造林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严禁任何采矿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放牧、砍伐等一切农事、林事活动。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创新义务植树履责机制,引导和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参加植树、认种认养、捐资助绿、购买碳汇、以资代劳等,探索建立多形式绿化新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并辅以苗木补助措施,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大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引导企业、个人、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县乡道的道路绿化,引导农民在城郊建绿化苗木基地、乡村森林公园。同时,财政部门要落实绿化苗木补助资金。创新采伐利用政策,对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经林业部门核准,允许经营者自主选择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在保证不影响道路两侧整体绿化的前提下,允许合理、有序地间伐部分树木。农民个人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营造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
(四)强化保障,提升质量。规划保障,“四绿工程”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效。苗木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按照建设需要,在水南镇乾滩建立多品种绿化苗木基地100亩,组织好绿化大苗、壮苗、名贵苗的生产供应,严把苗木质量关,保障“四绿”工程建设的用苗需要。技术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把好规划设计关、苗木准备关、造林绿化关和抚育管护关,鼓励多种带土球的绿化大苗、多种容器苗、多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四绿”工程建设,确保做到“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提高植树造林成效。
(五)依法兴绿,巩固成果。严格执法,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新城区绿地率30%、旧城区绿地率25%的指标留足配套绿化用地,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落实管护,要按照“谁造谁管,合造共管”的原则,明确每块绿化地管养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切实把管养责任落到实处,确保造一片、养一片、成一片。农户田间屋旁、山区丘陵的个人造林、联户造林,实行谁种谁有,由农户自己管养;城市、村镇、园区的造林绿化,由当地乡镇政府和单位负责管养;道路沿线造林绿化,由主管单位负责管养;矿区造林恢复植被,实行谁开矿谁造林谁管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属于公益事业,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加强保护,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绿地、名木古树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城乡绿化成果。
7.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七
**市辖一区两市八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人。**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的1/4,是全国的1/7,属水资源严重贫乏地区。历史上老百姓尝尽了缺水、喝高氟水、苦咸水的苦头。水始终是**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等省上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理清治水思路,强化水利发展措施,把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城乡统筹、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批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坚持标准、稳定解决、注重效益、建管并举”的工作原则。经过各级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的实施,建成供水工程355处,日增加供水能力3万吨,解决了全市142个乡镇、1056个行政村、65.6万农村人口的氟病区改水和饮水困难问题,48.2万人用上了自来水,占新增受益总人数的80%。全市农村自来水覆盖人口累计达到200万人。**城区和八个县城日增加供水能力6.1万吨,缺水状况明显缓解。城乡供水项目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缓解了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矛盾。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任务。**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又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水作为制约**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解决。市委书记刘新文、市长曹莉莉在对**调研之后,提出**发展要“打水牌”的思路,多次专题研究**的水源建设和供水建设问题,亲自向黄委、省水利厅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启动后,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主管市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建设重点、完工时限、质量要求、奖罚措施,并把解决农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作为考核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113个市级农民增收帮扶工作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年抓住不放、年年工作力度不减。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专门听取了项目建设汇报,对建设用地、资金管理等突出问题作了研究。4月,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乡供水工作现场会,对全市城乡供水项目建设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瓶颈。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其中中、省、市财政投入资金两亿元,利用国内外贷款1.2亿元,群众自筹8000万元。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了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加强对供水项目的调研,对缺水地区、群众吃水困难,逐乡逐村开展了普查,并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制定了解决的规划。在水源有保证、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集中连片供水,力求供水到户;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北部山区和南部的秦岭北麓,打井建塘,蓄、引、提相结合解决水源问题;对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的饮水工程,利用原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完善配套供水设施;对渭北平原地区依托已成重点水源工程供水;对氟病区,在满足水质、水量要求的基础上,寻找优质水源,铺设管网,远距离调水解决。“十五”期间,我市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重点规划了渭北平原氟病区、南、北台塬缺水区等三区40个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总体规划范围包括了临渭、韩城、华县、华阴、澄城、蒲城、大荔、合阳、富平九县市区七个县城、145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172万人口。
三、城乡统筹,集中供水。我们一方面下大气力抓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方面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强化统筹城乡供水发展的观念,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观念,改变传统水利中重农村供水、轻城镇供水的做法,在供水项目的立项、建设中,逐步向城镇倾斜。我市渭北平原区属高氟水、苦咸水区,内府滩、卤泊滩、盐池洼周边以及中部低洼易涝区水质更差,属于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地区。我市和水文、地质部门配合,在渭北台塬富平―合阳段利用“380”优质水源,扩建、续建了蒲城袁家坡、大荔育红、合阳申都等10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了澄城东庄、富平页坡、合阳路井等26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彻底结束了110万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利用渭河傍河开采,开发地下水源,建成渭北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3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依托水库水源,建设了华阴孟塬、韩城大池埝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吃水问题。全市区域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140万,覆盖城镇人口30万。目前,正在建设的涧峪水库供水工程、潼关县城供水工程等将可为城市年供水1200万吨。城乡统筹供水,提高了投资效益,和谐了城乡关系,培植了水利产业,也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一是加强建设管理。为了搞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制定了《**市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责、项目责任主体,规范了管理程序,全面推行了“四制”,建安工程实行了“合同制”,主要材料实行了“招投标制”,质量控制实行了“旁站监理制”,工程资金实行了“报账制”。保证了工程安全,对已完工程,省、市验收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7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人饮国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报帐实施细则》。工程资金全面实行“报账制”,变资金管理事后检查为事前审查、事中监管。工程开工前,预拨30%,拨款时坚持“三有”,即有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文件、有审批权限的设计批复、有县(市、区)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申请;工程建设期间,按工程进度报帐拨款,主要把好工程进度真实性、合同规范性、票据合法性三个环节。审核时报帐资料必须达到“六有”,即有项目建设招投标文件、有材料中标企业和价格备案、有项目建设和材料采购合同、有项目建设法人和监理签字工程进度表、有材料购置清单、有正式发票。并经县计划、卫生、财政等部门审核后到市水务局报帐;验收结算阶段做好五个核查,核查验收资料是否完整齐全、核查预决算资金有无大的变化、核查设计和报帐材料是否一致、核查实物工程量完成情况、核查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报帐制”的实施,达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保证了资金安全,保证了干部安全。三是加强水价管理。对建成的较大供水工程,由县水务、物价部门共同核定水价,社会公示,群众监督。以村为单位的小型供水工程,按照政府指导水价,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协商自定水价。积极促进水价改革,实现以水养水。
五、创新机制,良性发展。一是管理体制创新。按照“修建一处工程、明晰一处产权、核定一处水价、落实一处管护责任、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对于以户为单位的水窖工程,自建自管;对于以村为单位的分散的小型工程,由县水务局组织受益乡村,按照“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分别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对于跨村、跨乡镇等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专业管理机构管理。蒲城县对民办公助的南加录供水工程,采取股份制的经营模式,以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富平县对已成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落实了管理机构,做到了“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管护制度、有计量设施、有水费标准、有水源保护措施。二是管理机制创新。为了保证新建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在管理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荔县羌八供水站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由县水务局委派负责人,运行管理人员在水利系统下岗职工中进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工资待遇与供水效益挂钩。运行几年来,保证了群众供水,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实现了国家一次投入、群众长久受益,供水单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目标。三是管理制度创新。大荔县羌八供水站制定了“三定”、“四包”、“两保”,即定编制、定水价、定报酬;包维修费、包管理费、包上交电费、包大修折旧费;保正常供水、保设备完好。同时,完善了供水管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和廉政建设等七项制度,使管理人员明确了自身职责,并接受公开监督,做到了建一处、管一处、进一户、管一家,且一管到底。
8.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八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活动材料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战略,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2.6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21亿元,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1亿元,增长24.1%;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25.1%;实际引进外资970万美元、内资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496元和4549元,分别增长15.9%和18.6%。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分别是14.4%、60.5%、25.1%。
工业:**工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电力、化工、机械制造、医药、淀粉、塑料包装等多元化产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8.72亿元,工业增加值43.38亿元,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52.5%。
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农业正朝着“一乡一业”、“数乡一业”的区域性优势板块和优势区域特色产业方向发展。目前,优质设施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户太葡萄面积达
到1.5万亩。全县建成百头奶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禽场等规模养殖场24个,奶牛存栏达到6009头,年生猪存栏稳定在20万头以上。
旅游商贸:**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农民画之乡”,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33处,其中人文资源10处,自然资源23处,已开发资源9处。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朱雀、太平两个国家森林公园、草堂寺景区、高冠瀑布景区、牡丹苑、重阳宫等。近年来,农家乐旅游蓬勃兴起,已形成甘亭镇的东韩村、草堂镇的草堂营村、杜家庄等8个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专业村。**商业贸易活跃,集贸市场星罗棋布。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1亿元。
二、产业现状
(一)发展定位
以营造最适宜人居住、创业的环境为核心,以彰显山水人文魅力和打造充满生机的现代新区为重点,着力构建经济活力迸发、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管理文明、人民安居乐业、涵盖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征的中国第一画乡。经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建成人在画中,画在手中,兼具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新“画乡”。
(二)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优势产业聚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2-
和谐共建示范区,加快 “一园三区一基地”发展,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产业布局
根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县城产业布局:
按照“东固、西扩、南连、北优、中改”的原则,拉大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三轴两带”、“一核六心”的空间结构。把县城中心区建成政治、文化、医疗、金融、商贸、餐饮、居住区,县城西区建成休闲娱乐区,县城北区建成民俗文化旅游区,东区以沣京工业园为重点建成工业区,南部以惠安化工厂和大唐第二发电厂为骨干建成工业重镇。
2、工业布局:
——做强东部 以沣京工业园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包装材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通过五年努力,沣京工业园规划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100户,投资额超过80亿元,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做大北部 建立西北地区纸箱制造基地。在县域北部沿108国道渭丰、大王一线,加大政府服务力度,着力解决融资贷款道路交通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组建纸箱产
业园和产业协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鼓励、支持农民采取联办、独办等多种形式发展纸箱制造业。力争五年,纸箱制造企业发展到300个,年产量达4个亿,产值超过10亿元。
——建设南部 做大做强化工、电力产业。坚持以大项目为龙头,拉动地方财政收入,重点依托惠安化工、大唐**第二发电厂、**电厂等大型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新型工业化机制,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的兼并、控股、参股、聚集优质资产,推进低成本扩张。发挥国防工业优势,加快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化工和电力产业。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加速推进军工企业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
——构筑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有利契机,积极与西安高新区联手共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实施退城入园工程 集中几年,对城区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入园区发展。到2012年实现城内无工业生产企业。到2015年,逐步完成郊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任务,鼓励退城入园企业,进行改制改造,争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农业布局:
——产业定位 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城郊型农业方向,大力发展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
——空间布局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城郊型农业、生态型农业。渭河沿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把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成集休闲观光和优质农产品供应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区。围绕“稳粮、兴牧、优果、扩菜”的思路,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济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在平原地带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瓜果菜。山区地带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木业。畜牧业重点发展高产奶牛、瘦肉型猪、优质禽蛋。引进扶持一批果业、奶业、粮食深加工企业,加大对 “户太8号”葡萄、同兴西瓜等地方特色产品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4、文化产业布局:
——产业定位 围绕建设“富有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国第一画乡”目标,走农民画品牌化道路,培育地域主题文化精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繁荣文化产业。
——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画展经济”,规划建设全国农民画创作交流中心、画展街农民画一条街和东韩农民画风
情苑。加快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包装,规划建设集民间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一条街,努力将**建设成全国民俗民间艺术基地。
5、旅游商贸布局:
——产业定位 围绕建设关中山水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此带动商贸服务业发展。
——空间布局
旅游产业要立足生态品牌,倾力打造“一区两园四大特色旅游”。“一区”:围绕发展旅游度假、商务会展、高档住宅、温泉洗浴等产业,加快草堂寺景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秦岭北麓带上文化厚重的旅游亮点,西安市自然生态、游览休闲的后花园,**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两园”:围绕发展生态旅游目标,加快建设太平、朱雀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和周边城市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四大特色旅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构建生态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宗教文物游、关中风情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打响关中山水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品牌。商贸服务业要按照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三、存在的问题
——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拉大。经济不发达、经济规模太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县级财政没有实力和能力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发展资金缺乏,投入不足。一是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影响,近几年来缺乏大的投资项目,外延扩大生产能力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到位,招商引资盲目性较大,缺乏针对性,招商项目质量不高,造成产业项目招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紧缺,造成项目落实难度大,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长期处于待地状态。二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扩大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改造步伐缓慢。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扩权强县政策落实力度。建议对**等15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从土地审批、规划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审批权限、程序。建立扩权强县试点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试点县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确保试点县能够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实现率先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即使省上给足了财权也难以组织到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因
此,建议省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财力下移,保证县级“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县级财政困难将逐步缓解,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土地供给支持。当前,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核心问题。建议省市在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增加扩权县的建设用地规模,适度放开扩权县的土地利用计划,压缩扩权县的基本农田面积,为扩权县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用地保障。
四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是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安西南方向的城市副中心,同时,又处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轴线上,这次又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扩大管理权限县,因此,建议在产业布局规划方面,能够考虑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为我县在工业、旅游业和农业等方面推荐一些好项目、大项目,重点将西安二环以内需要外迁的企业、省内大型企业配套加工业务积极向我县推介,特别是西安化工厂等符合全市产业布局的化工、装备制造类企业向我县适度集中。此外,我县与高新区合作共建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工作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双方合作发展既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决策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促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在高新技术产业
项目安排上给予我县更多的支持和倾斜,促进园区尽快做大做强。
五是进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农村公路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西户公路过于狭窄,路面坑凹不平,严重制约着我县与长安区以及高新区的物资流通。为此,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将西户路改造拓宽工程纳入到西安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以推进我县与长安区和高新区的快速对接。
9.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九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江山市现有28个乡镇,可进行乡镇撤并改革,政府一方面要两眼向外,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农民区域外就业、增收空间;另一方面两眼向内,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发展作为加快工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拓展农民区域内就业、增收渠道。如建立以贺村、须江、峡口为一类中心镇建设,建立以长台、上余、28都、大桥、四都等为二类小城镇建设,偏僻山区进行有条件地下山脱贫项目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也做大做强了我市的农村集镇建设。财政支农应围绕政府的总体思路,整合现有财力资源,重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支持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等等。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
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
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
(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1、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
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GDP占全国的63.4%。
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
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2200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25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5.5亿,占全国人口42%,再加上小城镇人口2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57%以上。
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2200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5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
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
2、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100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30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GDP总值中,县域经济占2/3。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
3、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4、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
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
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
(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
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
将土地承包期30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
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
2、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
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15%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
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2/3表决通过方可。
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
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
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
(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1958年前的自由迁徙期、1958年至1978年的严格控制期、1978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2000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4个阶段。
2001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推荐阅读:
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11-05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11-05
如何城乡一体化发展11-15
对城乡环卫一体化12-08
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07-23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12-12
城乡一体化推进调查报告07-26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经验交流10-06
供水管网施工方案汇报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