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思品(精选13篇)
1.教学反思 思品 篇一
引身边的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平安里小学姜燕【教例】一天,我到五(4)去上课,看到门口围着一堆小朋友,听见一位女学生的哭声。我走近一看,“哗”不得了,流了那么多鼻血。我连忙将她的头仰起来,叫学生拿了冷水沾在她的额头上轻拍。过了一会儿,这位女生的鼻血才止了。围观的学生从惊慌、害怕中回过神来,露出惊讶、佩服的眼神,并开始指责这件事是谁引
起的,谁、谁、谁不对。上课了,他们还是难以平静下来,而且还展开了类似的话题。我看到这种情景,灵机一动,放弃准备上的课程,而改上由此事引发的课题。我先引导学生说出刚才发生事情的原因,为什么不帮助同学止血呢?接着导出主题:课间安全活动、学会自救常识。小朋友们不仅纷纷举手发表看法,而且还针对用水沾在额头上为什么会快速止血展开争论。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只知道些皮毛,勉强地给学生说点儿,叫学生回去叫爸爸妈妈帮助找找看,到底怎么讲,才更有科学性。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课间还要注意哪些活动安全,假如膝盖碰破了,脚扭伤应该怎样及时自救……最后扩展到校外的一些活动安全。
【反思】上完这节课让我对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1.要让思品课成为学生们所关心的一门课。上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2。应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3.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能敏锐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创造性地生成活动主题。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进行有地区特色,有针对性的补充。本节课,我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炼教育活动主题。这种主题由于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或自己体验的、感悟的,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因此,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的上学生提得为什么也特别多,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这节课学生在轻松、自主、交流中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的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之中。教师平时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对课程进行大胆补充。捕捉教育信息,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节课,学生不断地向我提出问题,提出为什么。有的我回答得不全面,有的回答得模棱两可,虽然课堂当时能用教学技巧勉强过关,但是心中总觉得对不起学生,总觉得有碍教师的形象,课后难免耿耿于怀。回想自己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不就是那几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老师吗?难怪有人提议基础教育阶段要有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给学生人格榜样的同时,还要以
渊博的科学知识去影响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教师形象更合格,更具魅力。
2.教学反思 思品 篇二
问题一:“情境创设”追逐时尚
人的情感、思索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情境中, 学生会自觉地去观察、发现、分析, 就会与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开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逐渐形成探索能力。然而, 部分思品课程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 刻意追求华丽与新颖的形式, 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大放异彩, 结果不顾教学实效性, 为追求时髦而盲目地创造情境, 使其“变味”、“走调”,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题《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多媒体播放印度婆罗多舞、西班牙斗牛舞、非洲伦巴舞导入;然后提问:这三段舞蹈各有什么特点;待学生七嘴八舌谈了感受之后, 教师随即总结、引导、启发:“印度舞的肢体语言异常丰富, 西班牙舞热情奔放, 非洲舞自然古朴, 这些不同风情、不同国家的舞蹈, 都是各自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 文化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应怎样对待文化差异?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但是, 这番话却并未“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很长时间没有反应, 再没有讨论舞蹈特点时的那种热情。
反思:教师选取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渲染力, 课堂氛围活跃, 多媒体教学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视频播放时间过长, 使学生许久沉醉于动感的舞蹈而不能自拔, 导致注意力明显不集中, 一直有学生窃窃私语或托腮畅想, 无法以良好的心态进入下面的学习。可见, 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不但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无助于重点知识传递。
因此, 创设课堂情境, 一定要在课前斟酌良久。一是不能随心所欲, 要服务于教学重难点, 有的放矢;二是即便在其情境展开中教师融入了思维火花, 如与课堂内容关联不大, 也要当机立断, 忍痛割爱, 切不可随意发散、讲解;三是不能过于花哨, 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不但无助于知识讲解, 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事倍功半。
问题二:“合作学习”华而不实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要求学生脑袋动起来, 嘴巴说出来, 不再是课堂中的木头人, 要做课堂的主人。它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 促进了多边互动、思维发散、拓展, 集思广益和多方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以后走上并融入社会做好了心理铺垫。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加之对新型学习方式认识不够, 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多存在重形式轻方法引导, 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等弊端, 致使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 华而不实。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苏人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第二框题《广泛的民主权利》这一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同学们按小组围坐在一起, 老师一声令下, 学生迅速进入热烈讨论中, 七嘴八舌, 场面甚是热闹……仔细观察各“小组合作”, 我才发现:有的学生没有一点思路, 不是呆坐着, 就是无聊地将课本从头翻到尾, 从尾翻到头;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 每个人都在发言, 但谁也没有听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干脆把此时作为休闲、放松的好时机……几分钟后小组讨论结束, 进入全班讨论, 教师点名回答之后, 即总结下课。
反思:这节课课堂气氛活泼, 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权, 但由于缺乏有序过程和方法的支撑, 探究活动没能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未能实现。名为“合作”实则老套, 华而不实, 形式主义严重, 合作学习在这里仅仅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
那么,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呢?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务必合理规划;要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适宜的问题, 不能过难、过易, 务必做到问法明确, 不含糊其辞, 此其一。其二, 要合理分组, 使学生在讨论有归属感, 有秩序, 没有“闲散”人员;不能让尖子生唱独角戏, 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最终形成小组意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不同学习小组之间还要不断地交流、碰撞。其三, 教师的点评不能泛泛而论, 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出现的思维火花, 并及时鼓励、引导、总结、提升。总之,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性, 又要注重实效性, 要用质朴代替喧哗, 用平实代替浮华。
问题三:“创新教材”舍近求远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要对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 向学生经验回归, 向生活回归, 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的课程资源。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却走向极端, 视教材可有可无, 而只重课外资源的开发;轻教材钻研, 不能领悟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精髓, 更不认真把握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来补充资源。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例如: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内容规整, 体系明确, 重、难点容易把握。教师只需根据重、难点设置情境, 就能很好地达到“课标”要求。可是某位教师却补充了大量的课外资源, 而完全抛弃了课本上的材料。
反思:教师课前搜集了许多社会实例, 不可谓没有尽心, 但是课本材料并非无用的虚设。例如, 在讲解从众心理的影响、克服盲目从众心理这些内容时, 应引导学生认真剖析课本15页的材料:物理学家富尔顿因思维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最后追悔莫及之后, 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 富尔顿严重怀疑自己的研究成果, 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2) 这种心理对富尔顿产生了什么影响? (3) 富尔顿怎样才能走出这种“随大流, 盲目跟风“的心理误区?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判断, 在体会中辨别, 在讨论三个碰撞中提高。可见, 教师对教材要深挖掘, 细研究, 要紧扣教材突破教学重点, 疏通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资源, 也是学生手中最重要的有效教学资源, 用好它就能较好地达到课标要求。所以, 教师一要研究“课程标准”, 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思路;二要尊重教材原本的设计思想, 钻研教材, 尽力挖掘教材的所有精华;三要拓展教材,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知识等实际出发,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 调整教材顺序, 优选教学方法, 使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
总之, 课改要避免因过度运用情境而缺少理性思考, 要避免因过度追求合作学习而使课堂华而不实, 要避免因过度创新教材而舍近求远;而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课本材料与生活资源相结合,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传统形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策略上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化浮华为真切,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充分展现其所本应具有的质朴美。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思品教学中出现了轻教学实际、轻方法引导、轻文本教材研究等问题, 我们应认真审视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创新教材, 旨在加深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提高教学实效性, 化浮华为真切, 还原课堂的质朴美。
关键词: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创新教材,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雪玲.让课堂充满灵性情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 (12) :9-10.
3.教学反思 思品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类型方法;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类型和方法,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有哪些积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初步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反思类型有个体反思、集体反思、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反思方法有对话法、录像法、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
1.撰写总结进行个体反思
一位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可“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每篇教案后面都保留一定的空白处,让教师课后进行补充总结;周后思对一周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可通过周练对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反思。单元思,通过单元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2.开展对话进行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教学同事互相观察、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实践,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借助于教师的合作讨论以达到成功共享。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小结反思,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这是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反思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检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广开言路、敞开心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智慧碰撞和切磋进步的过程,当然在这一环节我们还可以请教学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反思质量,从而获得更全面、更高的认识。
3.相互比较进行横向反思
校内、校外经常开展听课交流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通过学习找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这就是跳出自我、横向学习反思自我。
4.行动研究进行纵向反思
教师要思考、对自己阶段性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得失,同时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形成一整套有自身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风格,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在教学反思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反思的过程可进一步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2.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应反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教”方面:教师要反思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吗?教学理念先进吗?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吗?教学任务完成了吗?教学步骤流畅吗?“学”方面:反思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吗?学生有所收获吗?学生能力得到培养了吗?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必然带来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改进教学手段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同样也引发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从过去“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注入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互动课堂,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思品教学将声音、图画、文字相结合更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大幅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的教师。
4.在教学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教授给学生,为他们的学习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不断教学反思中,教师才能解放思想,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乐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5.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以对今后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系统的认知结构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者、探索者自身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必然。因此“好的教师,不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级的教师,更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寻找策略和措施,让下次课上得更好的教师”。
4.思品教学反思 篇四
一、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新的课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的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综合化、实践化,即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和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把微笑带进课堂。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积极的情绪会带来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绪会带来消极的效果。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气、上课纪律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愉悦、或平静、或烦躁、或激动。情绪好了,教学语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课堂教学也就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这样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位学生。
三、努力创造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空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互动式的教学。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我们必须摒去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方式,要把教学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而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总是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讨论活动。围绕论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推理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五、教师平是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不要因为多讲而使教师明白了学生却糊涂了。时时记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思品教学反思案例 篇五
案例(一):
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时,先在课前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权益、消费心理、消费维权作一简单的调查(问卷形式),然后根据问卷所反映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围绕所学的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精心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活动,抢答题目的设计确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回答。课堂中抢答的时候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景象,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对于得分高的同学我给予其“奖品”,但这些“奖品”都是一些假冒、劣质或者过期的产品。学生领到“奖品”后非常开心,马上就动手“探究”这些“奖品”,很快就有学生大呼“这东西质量怎么这么差!老师你被坑了,这是假冒的次品啊!”“老师这东西是过期的,怎么能吃啊!”。“啊?那我的什么权益被侵害了?”顺着学生的惊呼我故作惊讶状。学生回答:“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我该怎么办呢?”我接着问学生。学生马上议论开来,在学生的议论当中我列出三种维权的方式请学生帮我选择,学生都懂得回答应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课教学的内容,而且也促使学生产生了想要学习、了解“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这一新知识的需求。
案例(一)分析与反思:了解、关爱学生生活,“披文入情”之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案例(二):
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时,设计了歌词的欣赏与改编这一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听、喜欢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如《第一时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等,欣赏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首作为改编的歌曲,要求角色变换,从另一性别角度改编歌曲。比如: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然后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写出相应的后续内容。教室立即有如炸开了锅,学生讨论改编歌曲的兴致极高,而且有些同学边改编边哼唱,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创作型歌手,改编完后由学生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作品吟唱一遍。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品尝到了获得认可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教学目标也在学生的创作交流中得到了实现。
案例(二)分析与反思:体验、感受学生生活,“披文入情”在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本案例就是利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年龄特点的流行音乐这一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案例(三):
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礼仪展风采》的教学时没有依据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而是把礼仪分成赞赏篇、警醒篇、民族传统篇、反思行动篇四个 篇章,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组成“礼仪行动小组”,每一小组任选其中的一个 篇章,通过调查、访问、观察、上网搜寻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交礼仪状况。学生把自己小组的成果有的`制作成一段礼仪广告,有的制作成手抄报,有的制作成漫画小人书,有的制作成精美的像册,还有的干脆在班里出了一期黑板报进行宣传,这种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不仅使学生的整理资料、动手制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还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交中的优雅礼仪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更使学生懂得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落实一些基本的礼仪。
案例(三)分析与反思:深入发掘社会生活,“披文入情”求用。
卢梭说过:“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提高思品课的课程实用价值,教师应把思品课教学放到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使学生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学有所用”。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学”。本案例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6.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篇六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有学生当第一次听我说地方话时都觉得别扭.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当我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时,学生能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这几年的收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了,当时我也不能准确知道是谁,但我说了一句,犯错误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我们大家都会原谅他的,说完,有同学站起来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不用我去一个个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尴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小学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7.思品课堂教学策略 篇七
营造乐学的氛围,构筑师生对话平台
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为此,我们必须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视学生的活动,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所欲求的新知,努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最后,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初一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常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这样,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分为:注重学习过程,概括掌握;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定位;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构建学习思品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我把预习方法归纳为五个步骤:一是从教材编排的不同字体与格式上,掌握框题、标题的学习要求,领悟其知识点;二是根据文本目录了解课文内容梗概、基本脉络;三是借助插图,直观、形象地感知课文;四是利用“实例”,了解背景、分折现象、厘清概念;五是带着预习思考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我又通过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回顾小结、归纳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检查效果、巩固学法“四步曲”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提倡质疑问难,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善于”提问。同时,对待学生的不同疑问应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在答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究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如果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跳一跳摘下桃子”,主动求知,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课堂评价目标多元化
在教学中,学业内容的学习和非学业内容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的目标体系,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不搞一刀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
2.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互评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不要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最终实现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评中认识自我、精益求精;在评他时赏识他人、取长补短。
3.课堂评价方法多样化
8.教学反思 思品 篇八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新课程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多年对我县思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对思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了一点探索和反思,供同仁商榷。
一、有些思品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业务能力不强。
思想观念陈旧、业务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落后,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许多教师把思品课上成知识课,用知识课的教学模式上思品课。二是教学方法落后,有的教师不会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不会使用网络教学材料,上课仍是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三是教师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教师上课只是教教材,把教材上的材料讲给学生,不会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四是教师语言表述不规范、不专业。在河南省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答题质量。
2.成长意识淡薄,专业发展不强。
思想品德学科的社会时效性很强,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此,专业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师成长的必修课。然而,有的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对教育教学缺少独立思考,习惯利用课本教学,习惯模仿他人,不主动对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与反思,专业成长意识比较淡薄。
二、思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突破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瓶颈?笔者认为,开展有效的自我反思,努力学习新理念及新专业知识,加强与同行的交流等,对于更好地认清自身的教育教学缺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不断更新自己。
(1)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
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法律、心理、社会、人文、时政等方面综合知识。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对时政热点的及时学习与关注,是很难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因此,思品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活跃自己的思想,开阔自己的思路。
(2)继续教育——专业成长的正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必须更加注重自身的学习,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我县教师每年都面临着各类的专业培训,这是培养教师新课程理念、加速教师成长的最便捷的方法。在专业培训中,既有专家教师学科前沿理论的引领,又有教学新理念的渗透,同时还有同行优秀教师先进经验的交流。青年教师如果能够重视每一次专业培训,必将实现专业的快速发展。
2.拓展教育视野。
近年来,我县一些学校思品教师结构问题较多,如,非专业的思品教师多、年轻思品教师多等。为促进学校思品学科的发展和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我经常到学校组织思品教师开展观摩课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思品教师的迅速成长。在活动中,思品教师积极交流,相互学习,研讨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许多思品教师进步很快,特别是年轻教师,拓宽了教育视野,提高了业务能力,找到了专业发展成功的基点,尝到了艰辛耕耘的甜果。
3.养成教后反思。
思品教师的专业成功与否,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上了多少节课,而在于他能不能养成教后反思的好习惯。思品教师要想走得远,就要勤思考、多反思。反思,自己才会进步;反思,自己才能醒悟。思品教师要养成教后反思的好习惯,就会品尝到思品学科教学的快乐和幸福。2016年上学期,我到三所学校送教下乡,我作课的课题是《学会合理消费》。第一天我到县西区域的农村一所初中作课,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月光族”一系列图片,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有的图片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活动环节比较松散等。课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第二天到县东区域的一所农村学校上课,效果很好。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懂得教后反思。有效的教后反思,才能不断促进我们的专业化成长。
9.初中思品教学反思 篇九
一、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要求以导学稿为主要载体。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求使用导学稿。所以,备课环节,除了以前备教案学案之外,还要设计导学稿。因为设计所有年级所有班级,所以,导学稿设计要求所有政治课老师参与设计,提倡集体备课。每周所有政治教师要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所以,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课改要求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这对教师的传统教学习惯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调整自我,提高自我。
二、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教学秩序的和谐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以来,马上产生了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课堂里,大家踊跃回答问题。课堂竞争激烈。小组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是,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秩序遭到颠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制度来调整。实际教学中,我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建立了小组合作竞争的制度。防止课堂教学秩序过于随意。从而避免出现“看起来热热闹闹,应用起来死翘翘”的尴尬局面。
三、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并不是总很和谐的。问题不断出现。问题一:每个小组都是按成绩的好、中、差搭配的。成绩最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是,问题在于,使用导学稿的过程,实际上,许多差生并不积极去思考去合作交流,而是过度依赖好生去解决问题。最多就充当一个发言的传声筒而已。小组长也搞的好疲惫,不愿意再担任组长。问题二:虽然提倡小组合作和小组间竞争,但是,不是每个人竞争意识都很强,集体荣誉感也不强。固然小组内部有成员有荣誉感,但往往因为某个人导致小组失利,小组内部矛盾出现,时间长了矛盾加剧,出现分裂。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
四、导学稿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0.九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篇十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工作。本学期政治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现理想选择人生”为落脚点。为准确地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在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的要求下,本人结合思品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科特点:
一、树立“依纲扣本,不唯教材”理念。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为研究、为问题的解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我决不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为此,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用好教材,比如:在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时,我结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进行补充,这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又体现了时事,符合中考的要求,突出了思品学科的特点。所以,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
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提高技巧。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两备”——备教材,备学生;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认真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努力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新课程强调;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俗话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
11.思品教学 并行策略 篇十一
1.图文并行策略。 不充分利用插图既浪费教学资源,又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插,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解决课堂中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走马观花,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正辅文并行策略。新教材中,正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辅助文顾名思义主要辅助作用。正辅文结合有利于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能力。例如,讲我国人口现状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男女比为118:100”就说明了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特点。若没有这具体的数据,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行。特别农村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3 教材内外事例并行策略。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 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课内外练习并行策略。新版本教材增加了很多“小栏目”并都附有一些思考题,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启发学生用理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独立思考:“一些同学拥有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你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从中锻炼其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资源,精心组织学生探究“小栏目”中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答题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有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课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5.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行 教育不但是帮助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过程。培养人健康、和谐的情感,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育应符合中学生思维活跃、感情强烈、易受感染的特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精彩的诗词、歌曲、先进的榜样,名人名言,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将有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与之联系起来,会使情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艺术形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情感教育目标,在艺术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释放和陶冶,不知不觉地逐渐排除急躁、轻浮、粗野的性情,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人浅出理解教材,加深记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经由丰富有趣、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步入理性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2.思品课“五味”的教学功用探析 篇十二
一、生活“味”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说:“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联接课堂和生活的课程,学生的知、情、意、行基本品质的培养无不以生活为起点,所以,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 “味”。
1.课程内容的生活“味”
现行初中思品课教材(苏教版)完全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从教材引言的设置,到主要内容的选择,到附加材料的添附,到思考问题的设计等等,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句话,只要你打开教材,一股浓郁的生活味便扑面而来。那种“假大空” 的理论说教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便走进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封闭了的学习的地方,而是社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场所的体现和重现。
2.课程理念的生活“味”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堂过于自我约束,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沼泽地———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考试死记硬背;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学生每天期盼着上思品课,因为在充满生活味道的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3.课程教学方式的生活“味”
经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自主、合作和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发言权、思考权、质疑权、合作权和探究权,他们不再是被捏着脖颈任人宰割的“鸭子”;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输送带和储存器;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如模拟生活场景、假设生活细节、表达生活体验等等,都成为学生由知到行和从行达知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德性“味”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因斯坦认为,“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其他”的内涵是日益丰富的,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初中思品课程在这个“其他”因素的累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异而又独特之处。纵观思品教材,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以上非智力因素的涉猎和教育。所以,思品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应该成为学生当下和将来生活的 “必需品”。
德性“味”让课程的作用内外相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学生的道德之基。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内化道德规范和外化社会规范行为的有机结合过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使命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感觉”社会和生活以及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这些过程中边体验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以实现生命个体质量提升的目的。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教育因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沉淀,无时无刻不外显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譬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及对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等。所以,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内化于修为而外显于行为,而这正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简单缩影,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个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明确的标签,学生无法根据直观感觉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品课程则承担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这是思品课程德性“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分为二”是辩证认识方法的简单概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凭感觉行事,从而走向问题的极端。思品课程则教育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来审视现象,从而培养辩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其一生的思考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实践“味”促进课堂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提要》中认为:“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 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这就是我们主张的 ‘教学做合一’。”初中思品课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活力源泉,更谈不上发展和升华的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验证和发展,这就是课程教学的生活功能。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性质之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隔在课堂和生活之间的“铜墙铁壁”,把课堂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生活化。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而我们今天的思品课堂是否还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未免过于主观和臆测,具体表现为我们的教学指向从一个极端(应试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意教学), 人为地把简单的教学复杂化,把教学引向科学的反面。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从课程上获得感性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验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在课堂上得以深化和升华。二者有机结合,融洽交汇,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实践性的初中思品课堂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厘清、升华和提升。
四、童真“味”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一直反对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 更不赞同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思品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一大败笔。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特别关注学生的答问现象,并曾撰写论文,列举了初中思品课堂常见的几种畸形答问现象,即:风卷残云,答非所问; 借“本”答问,答非自我;我口说他“心”,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考试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学会了“人云亦云”和“鹦鹉学舌”,心甘情愿地充当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童真,更失去了自我!课堂本身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应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的学研氛围,打造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让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从个性化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生活和问题,做到“我口说我心”。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多看阳光的一面,捕捉社会主流思想。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年轻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审视”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咀嚼,是建立在自我认识构建基础上的。传统的思品课堂习惯于用同一个固定的标尺来衡量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没有“因为”,只有“所以”;没有“为什么”,只有“是什么”;没有“我想这样做”,只有“你必须这样做”。学生从教师的所谓“言传身教”中获得僵硬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却得不到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我们知道,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是因人而异的, 视角不同,观点相左;态度不同,结果相异。但是,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视角总是那么的尖锐和特殊,他们往往会一针见血地阐明问题的实质和本质,正如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里的孩童所言一般。这就是初中思品课的“童真味”,它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于一体,借助课堂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原始认知的充分表达和个性的充分张扬,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当然,学生的初认知是肤浅的、感性的,它往往带有狭隘性的偏见和固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疏导。
五、知识“味”形成学生发展的智慧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它们又不是三个维度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1+1+1>3”,即形成一个人终生享用的智慧。
知识的沉淀是初中思品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知识”外延是宽泛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涉及到人文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等。久而久之,这些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知识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读书,更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时下如手机、网络等快餐式阅读的日益盛行,让学生对书籍阅读呈现自我抵制状态(教科书的阅读也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思品课程之所以要留住知识味,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借助知识的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求知识的愿望。随之收获的便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高雅情操的陶冶,是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是学生知情共情达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展思品课教学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生有书相伴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景象。
13.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篇十三
篇一: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第一、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读懂文本;第三、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第四、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高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新的教育原理,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时间荏苒,一转眼我在教育第一线已有8个年头,今年为学校的要求我被调到七年级任思品课,在多年的思品的教学生涯,我有很多的问题、困惑,也有很多的>收获,现在我把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依据文本设计问题深刻把握教材,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二、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篇二: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新生教育不是单纯地解决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初中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活更加活泼、健康。因此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面积文字材料以及形式单一的缺陷,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一直思索和探索的问题。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好的教学内容赋予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完成授课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现代教育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自然就会去学,去研究。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把握好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初二的学生,仍保持着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他们有个性,也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似懂非懂,因此,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
(1)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本身,学生很感兴趣,想想也都能答,也愿意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以充分调动。
(2)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3、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4、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每天注意看新闻和报纸,只要是能为教学所用的我都会进行收集。然后,在教学中适当加以应用。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学会聆听,倡导平等参与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讲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总之,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上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三: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知不觉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6个班>政治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勤学上进,为搞好政治教研教学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在师傅魏云桂老师的帮助下,收获特别多。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新生教育不是单纯地解决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初中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活更加活泼、健康。因此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面积文字材料以及形式单一的缺陷,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一直思索和探索的问题。在此,我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总结。
一、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效果较好。虚心学习,多听课,钻研教材,丰富自身专业理论。认真及时写好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3、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5、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研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初中政治为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
2、作业单一,本学期我在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总结方面能力增强了,但却忽视了学生专业术语和答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3、在作业批改方面,我在大面积鼓励学生的同时,重视对特优生的培养,忽视了后进生的跟进工作,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作业中暴露的问题。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将教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搞教研,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真正做到以教研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
2、注重教学的课堂艺术,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通了,其它问题就好办了。
5、深入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准备得越细,课堂教学就越自如,学生就越容易学懂,课堂效率就越高。
【教学反思 思品】推荐阅读:
浙教版思品教学反思07-22
八年级思品的教学反思07-21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9-03
高三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6-13
拼音教学dtnl教学反思07-01
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