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总结

2024-08-03

地貌学实习报告总结(精选10篇)

1.地貌学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

3(3)实习时间:2010年6月5号——2010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

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2.大学生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二

一、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学习常见矿物岩石的特点观察。

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导游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辟了五个地学展厅,分别是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大体代表了地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地球奥秘展厅从独特的行星、地球的物质组成、大自然的精华――生物圈、不安稳的大地、大自然的雕塑家以及人与地球等方面,反映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在这里观众可以领略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绕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还可以亲身体验人造地震平台所带来的大地的颤动,通过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中去真实感受地球的神奇博大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从生命起源开始,以地质历史中的生物进化为主线安排陈列,展现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并且突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其中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的进化尤其引人注目,展厅陈列的9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的机器恐龙把观众带入到了奇妙的恐龙世界……

在这里观众可以亲眼“目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亿万年前的动物界栩栩如生的场景,了解生物进化过程的奇妙与艰辛。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一展身手与史前最大的动物――恐龙赛跑……

珠宝玉石展厅的内容包括认识宝玉石、宝石的奇光异彩、宝玉石世界、宝玉石鉴赏以及宝玉石趣话等。精美绝伦的宝石、五彩缤纷的玉石,让观众大开眼界、留连往返……

矿物岩石展厅力求用种类齐全、特征典型、精美独特的标本,让观众认识奇妙的矿物世界和岩石天地。

矿产资源展厅从走近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矿产危机与未来矿产5个方面展开。除了认识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观赏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模型、天然气采气平台模型、湖北大冶铁矿模型等,了解人类开发地下宝藏的恢弘画卷。

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我能简单的对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例如

磁铁矿: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

高岭石:常呈土状、粉末状、鳞片状。纯净者为颜百色,如含杂质,则染成浅黄、浅灰、浅红、浅绿、浅褐等色。蜡状光泽。硬度极低,1~3度。比重2.6。吸水性很强,舌舔有粘性。为陶瓷、造纸、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高岭石的来源,有粘土沉积形成,有长石、霞石等风化而成。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今天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的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外面听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

(1)罗盘的校对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牢牢的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对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更好的帮助。

三、对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观察描述

今天一开始老师在主楼下平台处石凳处给我们认真的讲解的野外记录的要求及格式

1. 野外记录格式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 经 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

人员: (记录); (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0066)

座标: X: Y:

3.岩溶地貌实习报告 篇三

一、实习目的此次岩溶地貌实习的目的,有助于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结合,使我们更深的理解及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学会将课本上的内容应用于实际地质情况中。

二、实习任务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下洞穴系统和沉积物,称为岩溶地貌和岩溶堆积物。岩溶地貌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进行观察,因此此次实习的任务是分别对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进行观察,并能够清晰准确的辨认出每一种岩溶地貌及其相关的堆积物,并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及其相关成因的解释,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岩溶地貌知识。

三、实习内容

1、在摘星亭观察地表岩溶地貌。

该点可见大、小型两种地表岩溶地貌。其中小型地貌位于摘星亭附近,地貌类型有:溶沟和石牙(图xx)。其成因为: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及溶沟;石牙为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溶沟和石牙间的相对高度在3厘米左右。形成该种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岩石的可溶性较高:因为此处的岩石为灰岩,属于碳酸盐类,其溶解度较高。

自摘星亭向远处观望可见两组正负相间的大型地貌(如图xx所

示)。他们分别是:溶蚀洼地、峰丛、溶蚀平原和孤峰。溶蚀洼地是与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平面形态为椭圆形,底部平坦面积小;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峰体,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行的马鞍地形,高差在200米左右;溶蚀洼地常与峰丛共生构成峰丛—洼地组合形态。溶蚀平原是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在该点分布较广泛局部散步者岩溶孤峰;孤峰是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峰体较矮。

2、在老虎岩观察地下岩溶地貌

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潜流。该处可见受层理控制的溶洞。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溶洞的通称,它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沿着各种构造面互相交叉的地方,逐渐溶蚀、崩塌和侵蚀而开拓出来的洞穴。形成初期,岩溶作用以溶蚀为主,随着空洞的扩大,地下水的运动加快,侵蚀和崩塌也随之加强,洞穴迅速扩大。从而形成高大的地下溶洞。溶洞壁上会有很多的溶蚀窝。

该点出露形态不完整的洞穴堆积物。如石钟乳。石钟乳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空隙和裂隙从洞顶渗出而进入溶洞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水中Ca(HCO3)2变得过饱和,CaCO3就围绕着水滴的出口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一种自洞顶向下生长的CaCO3沉积体。在溶洞底处还可以看到一些次生堆积物,但其发育不完整,不能分辨出沉积物的类型。

3、在龙隐洞观察地下岩溶地貌

此处也可见溶洞,但其成因与老虎岩的不同。该溶洞是由地下河和断层破碎带共同控制。地下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位于岩溶区地下的有水通道。因此,在岩溶作用过程中,一方面是通过地下河的水平冲刷促使了溶洞的形成,并在溶洞壁上形成了一些近于平行的冲刷痕,在溶洞壁的底部有很多溶窝。另一方面为碳酸盐层里面的地下水沿着裂隙进行垂直的溶蚀,裂隙就是大量出入不规则钟乳石的地带,原因是钟乳石形成的地带就是地下水最活跃的地带,并能在地貌中观察到裂隙带及其破裂面。

四、结束语

本次实习是一次对岩溶地貌系统的实习学习,从老师详细讲解跟同学的回答中,我学习到了很多课本内不能理解的东西,深切的体会到了“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这一伟大的论断,对桂林的地貌有了理性的认识。

4.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篇四

不是每条河流的边上,都会有一座城市。但几乎每座城市的里面都会有一条或几条河流。甚至有些城市的城市结构本身就是由河网结构决定的。河流在人类的生存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研究河流地貌,也是因为他跟人类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河流地貌与水利建设、航运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古老的部落择水而居,而长江,黄河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那么另外一些小小的部落依傍的生存环境,也就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致富发展未来的母亲河。因此,作为水文专业的大学生,河流地貌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趁着我们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育课程刚刚熟知,专业课老师便为我们安排了这一次寓教于游的认识实习教程,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和桂林市三江之源猫儿山为讲解点,作了实地研究调查。本次认识实践分为三天进行,7月3日任课老师为我们作实习动员,叮嘱了一些须注意的情况;7月6日前往会仙湿地,间隔两天即7月9日驱车至猫儿山。

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河流认识实习,不得不承认此次实习意义非凡。要同学们在玩得开心的过程中掌握到一些专业的知识和非专业的常识,精神上满载而归。对我个人而言,尤感如此。

会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但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之开荒造田、围湖造塘等行为增多,湿地面积减少到现有的六平方公里,湿地功能几近丧失。

根据我们的了解,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猫儿山作为我们的第二个实习点,因其漓江之源的称号,我们向往不已。她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发源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猫儿山林海水源是大自然的奇观,桂林山水的命根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浩瀚的猫儿山原始矮林修剪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犹如浩瀚无垠的绿色海洋。傲然耸立的孑遗植物——南方铁杉群,古朴苍劲,造型典雅,是猫儿山的“镇山之宝”。山顶常有云海浮现,而四时的佛光环罩更是堪称一绝,可以领略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又因为其是三江之源,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所以也倍加被重视。生态环境良好,从超然大峡谷进入,可看到无数的巨砾,但是依沿岸的参照物对比,漓江的水位明显降低,而河面

也变窄,造成了河流的衰竭趋势。

猫儿山因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更为明显,从山顶的灌丛矮林到山脚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针叶林人工林。而原始的生态区内,也居住着一些比较原始的生物,凶猛的兽类,譬如狮子,老虎,豹子。而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可见一斑了。

最后,由我们自然地理学金鑫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临时所发现的坡面状况和土壤层结构,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果然脑中思路倍感清晰。

这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各研究了河流的发源和消亡,两者的意义同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局限于书本,在于自己的发现和发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将所见所闻所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因而,一切空谈是谈不久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所效益。这种认识类的实习,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多多开展。在认识实践过程中,可以多穿插点教学内容,不至于觉得单调或者难以理解。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认识实习很成功,收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友情。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重的一笔财富,至少时刻教育到我们两个道理:一,做人要饮水思源;二,要生存,就不要过河拆桥。

水文07—***周蕊

思考题

一,猫儿山是哪三江之源?

答:漓江,资江,浔江

二,湿地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1,排洪蓄水,调节生态环境

2,物质的产出

3,保持物质的多样性

5.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篇五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CO3--;

H2O + CO2==H2CO3 ;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 CaCO3==HCO3- +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

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6.地质地貌实习心得 篇六

在2014年6月16日至6月26日期间,我们全体地理系2013级学生到了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阅读并使用地质图,地形图;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确定测方位,测岩石产状要素,在地形图上定位等;学会了使用地质锤制作岩石标本;认识了野外地质地貌类型,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地质地貌特征;了解了秦皇岛地区地质构成历史;让同学们学会了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收集的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了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

此次实习学队伍由康春国老师,孙雅萍老师,邱红老师带领;13级地理系全体同学组成,主要以康老师和孙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记录实践为主进行野外实习。

这十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毋庸置疑,这几天劳累而充实,艰险而团结,是人生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通过此次的秦皇岛野外实习,它使我有了野外地质实习工作的经历,也从中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使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讲解我们主要了解了三大岩石类型及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知识;对断层的形成的研究以及地层的类别划分;地质构造例如断层、褶皱等;了解了许多地貌类型,如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坡地重力地貌等,抛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终于可以亲眼观察到这些构造,而这些是从书本上永远也看不到摸不到的,这是实习的收获之一。我们还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并且通过罗盘测方位、岩层产状要素、在地形图上进行定位等。而且,我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这次秦皇岛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双重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同时我也学到了团队精神,所谓“众人拾柴火焰,众人划桨开大船”在本次实习中体现得淋淋尽致。

当然,不足还是存在的。实习中我感悟到,自己学的很多专业课都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在很大的程度上缺乏独立思考。所以在野外的过程中,时常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注重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的理解。另外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以后要加强我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7.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提纲 篇七

第一章 绪论(简略)

一、实习区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水文、气象气候、生物、土壤等等)

三、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等)

第二章地质特征

第一节地层

概述本区所出露的地层;然后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各时代地层岩性特征、规模、产状、接触关系及分布特点等(附素描图、剖面图、照片)

第二节 岩浆岩

描述本区所出露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体特征如:出露位置、规模、产状、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围岩接触关系等(按由老到新顺序描述)

第三节构造

概述实习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一、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的位置、类型、规模、构成褶皱的地层特点、褶皱的形成时代等;

二、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的类型、分布位置、规模、产状、形成时代等

(可附素描图或照片)

第四节:矿产

简述实习区出现的各种矿产资源

第五节地质发展简史

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叙述实习区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叙述本区所发生的地质事件

第三章地貌

按成因类型分别描述各种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形态、分布特点等

第一节 坡地地貌

第二节 构造地貌

第三节 河流地貌

第四节 岩溶地貌

第五节 海岸地貌

第四章结束语

注:

1、不要按日期去写;

2、图文要对应,素描图、照片要有编号,编号在文字部分要有显示;

3、以实习内容为主,其他内容参考《地理野外实习教程》

4、封皮要统一打印: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8.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篇八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 3 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

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9.风景地貌学读书笔记 篇九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程度与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山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现在所能观察到的风景地貌大都属于现在的大多数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我国风景名胜无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对我国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

云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人类的活动使得美丽的风景地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惊叹美丽的山川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奢侈行为正在破坏着美丽的地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设身处地地去维持它们保护它们。

国家也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建立地质公园是崇尚科学和破除迷信的重要举措。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 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对民众,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0.黄山树木地貌实习报告 篇十

一、所属小组:园林91班三组姓名:李易骏

学号:14309114本人主要分工:植物识别与记录

二、标本采集与识别

本次实习,本人主要负责记录、拍照标本21~30号,其中

三、标本识别的经验

这次黄山实习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它和任何一次实习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黄山之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志品质的磨炼,也可以说是一次学习方法的提升,不管是哪个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先谈谈为什么不同吧,首先是环境不同,实习环境是在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中,但是我们也得面对暴烈的阳光和漫长的路途,因此每一次活动都是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力,每一次成功都是意志力提升的表现,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好。其次是我们这次的任务-------压制标本,这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从标本的识别、采集到压制成品整各过程都很讲究,对于我们来说,算是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掌握了一门新技能。对于标本的识别,每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而于我,我首先会把我们需要识别的标本先在书上看一遍,记住科的识别特征,大概了解该种有什么样的特征,尤其是花和果,这些可以说是一个植物最有特点的部分了吧。然后就是实践,当看到一个植物标本的时候,先观察植物特征,回忆所学知识,进行大胆推测,之后去查相关资料进行检索鉴定。当然,如果有花有果的话识别起来更加方便。若没有很明显的花果的特征,可以去观察叶的其他特征,如叶的着生方式、是否有托叶、叶脉下凹还是隆起、是否有腺点、叶脉的着生方式、叶形、质地、颜色等等。这些特征是有依据的,最终科属种的检索表还是基于这些细小的特征编写出来的,因此这些特征对于我们今后识别植物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最后就是像老师和同学请教,和大家多交流,很多时候他们有更好的识别窍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某个种叫什么,而是要能对它属于什么科作出正确判断,这样去举一反三,才是真正学到了。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较为难分的几个标本是山苍子、豺皮樟和硬叶柃。乍看之下,这几个标本差不多,因为叶子的形状都差不多如果没有花的时候。但是细细观察却有很大差别。山苍子叶背白,而且叶质地革质化程度感觉没有另外两者高。豺皮樟的枝上是有皮孔的,而叶质地同为革质的硬叶柃则叶脉下凹。通过这些细小的差别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然后是豆科的几个植物,如山槐和山合欢,都是羽状复叶,但是山槐是有刺的,而且我个人觉得山槐叶子较之山合欢长得略微稀疏。还有各种楠木,叶质地也相似,难以辨别。比如紫楠、红楠、浙江楠和华东楠,紫楠叶背为锈色,红楠叶柄是红色的,浙江楠叶片革质化程度更高,叶片和树枝较华东楠粗糙。再者就是蔷薇科植物,叶形变化较大,难以反应过来是蔷薇科植物。再谈谈照相机吧!在我学习植物的整各过程中,照相机帮了非常大的忙,更不用说在这次实习中了。人的记忆力是很有限的,因此需要不断重复来加强记忆。我们可以不断的重复识别拍到的植物或是植物标本以便牢固记忆,同时相机还能拍到很多细节,这对于我们识别植物也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相机的储存量之大,而

且方便携带。再者,我们专业对植物的识别、运用要求都较高,除了识别,我们看到用的好的植物还可以拍下来作为素材积累,因此,相机对于我有很大的意义。

四、个人活动日志

8月12日,我们两各班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了汤口镇。打点好一切后,大家

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去认植物,在去温泉的路上,我们见到了很多没见过或是见过却不认识的植物,大家都按照分工要求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当老师讲解时,大家都积极地围成一圈听老师讲解,并且快速记录下名称,科属及特征。虽然天气炎热,太阳很刺眼,汗水花花地流,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学习激情。经过一下午地愉快合作,我们快乐地度过了黄山实习的第一天。

8月13日,这天一大早就去了石门峡。仍是老规矩,到了景区就开始我们的主

要工作-----采标本。经过第一天的体验,大家在采标本这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在完成一天的主要工作后我们大家就去了“缘”字石,爬一品峰,并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晚上虽然大家都很累,但压标本时丝毫不马虎,该展平的展平,该翻转的翻转,然后快速拍照,细心辨认。组长很负责任,她想了很多方法帮助我们记忆,我们这一组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就这样,第二天伴着笑声和汗水结束了。

8月14日,我们去了猴园,在路上便开始采集标本。这一天,我觉得是我认识

到新标本最多的一天。进到猴园后,我们便不能采集了,于是就认真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辨认,然后拍照。完成工作后就去见猴子了,猴子憨态可掬,同学们见到猴子时,都流露出了非常天真可爱的一面,有的甚至和猴子一样顽皮。看过猴子后,依旧是整理标本,压制标本。这次压标本,我们组效率高了很多,前几天我们组都是最后一个完成任务,但是那天很快,这还是得益于组长改革了方法。总的来说,我们组制作的标本还是很不错的,以前落后是因为我们压得很细致并且同时进行记录。第三天的实习就在大家满意的笑容中落下了帷幕。

8月15日,传说会下雨,因此这天的活动是为傍晚的考试作准备。气氛略有点

紧张,我稍有不安。大家都起得很早,而且更加积极了。围着圆桌,我们坐下了,组长先让我们把压制好的标本过了一遍,再以游戏竞猜的形式考我们,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加强记忆。看了看别的小组,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看得出大家都很重视这次考试。即使是我每晚拿着相机看了很多遍的植物,也还是会担心自己出错。傍晚……大家情绪高涨,一是因为大家都考得挺不错,多亏了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二是因为第二天要去登黄山。紧张、焦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睡不着觉。激动中,结束了第四天。

8月16日,踏着黎明,我们向黄山进发了。登黄山也是极其需要意志品质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坐缆车。经过约两个半小时,我们成功地站在光明顶上了,回想这一路上,汗如雨下,天气和植物却都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起了变化,领略了黄山之奇险,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能力。之后我们向西海方向去了,虽然最后没到,却也用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美不胜收的风景。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沐浴在云海之中的山巅,看云卷云舒,看松树之顽强,也悟出许多道理。回程的路上多了几个小坎坷,远远地看到了鳌鱼峰,“龟兔赛跑”“手机石”,还有著名的迎客松和送客松,经历了雷阵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下了山,虽然最后大家都湿了,但是心里却暖融融的。

五、个人感想

黄山之行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只

是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忘了“实践出真知”。本次实习,可以看作是一次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专业相关的,对植物的识别上有了很大长进,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还学会了压制标本。除此之外,我们成长了,心理上得到了磨炼,学会了如何面对困境。困境面前,需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克服。然而,我们还学会了相互关心,团结协作。每个成员都是很重要的,少了谁都不行。每一站的成功和每个人都分不开的,就像是在我们制作标本的时候,那种气氛,是每个人用心投入,每一个标本都是大家的心血。每一次合作都是一种享受。还有登山,有的同学发挥了很强的领导作用。这些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和以后的人生都一样,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可以引领稍微慢点的同学。在做方案做项目的时候,大家积极讨论,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创造出优秀而实用的作品,方便了大众,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继续。这次另外,我看到了一种态度。组长曾经对我说,她觉得师姐认植物时是那样的专

注,使她觉得师姐整个人是在闪闪发光的。是的,当我们登上山巅的时候,在那一抹云雾之上,我看到了一束阳光,那是云上的阳光,没了云雾的遮挡,这阳光异常的灿烂,还有那些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的黄山松,它们在阳光下显得异常的苍劲有力,或许是因为我们登上山峰时的心情吧。做事情专注可以带给我们无比灿烂的光辉,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拼搏亦带给了我们绚烂的阳光。这正是我们这次实习的意义所在。实六习只是个开始,为我们进入新的学生阶段开了个好头。

六、建议或意见

上一篇:销售代理合同委托合同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