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2024-07-20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3篇)

1.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一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的作用非常重大。本文首先从班级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内容、特点等方面认识班级文化,并阐述了班级文化的特征。接着从班级文化对班级发展的影响、促使班级管理以及班级学生在归属感、责任感和人格等几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论证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引言】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以前旧的观念都认为口号、目标和希望就叫做班级文化,这样讲是不合理的。其实口号、目标和希望不是文化,除非把它内化为思想跟行为,也就是说把它的价值观融入一个思想和一个行为,这才真正是它的文化。纵观成功教育的案例,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无论是魏书生先生的“以人为本” “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还是于漪的“走进学生心灵”;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班级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班级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班级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班级,可以为班级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塑造让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融入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构建班级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的我们思考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班级文化究竟内涵有多广袤?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有多少内在联系?班级文化究竟会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关于班级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

1.1班级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SCHEIN的研究认识,我们对班级文化这样来定义,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同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也就是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这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班级文化就是组织班级同学思想、行为的依据。

1.2班级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班级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班级之中的文化现象,从管理的角度看,班级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班级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首先,班级文化是以班级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班级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班级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管理的文化。

其次,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目标、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与规章。班级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班级同学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再次,班级文化是一种理念并要求在大家行为中体现。班级文化是班级和班级同学在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内化了人的精神和行为。

班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①班级哲学②班级精神③班级目标④班级道德⑤班

级风尚⑥班级民主⑦班级形象⑧班级价值观⑨班级素质⑩班级行为规范等。

1.3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必须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班集体;第二、如何看待班级同学及其关系;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位学习及其目标;第四、如何考虑对班级、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

1.4班级文化的三个层面及其联系

班级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班级氛围、班级精神、班级理念,并体现在班级所有学生身上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里我们从三个层面理解班级文化,外层是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硬件设施、环境布置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班级主体的特点、习惯和风格等;中层是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同学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哲学、班级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班级精神。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1.5班级文化的特点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5.1 独特性

班级文化产生于不同班级,每个班级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班级精神,管理理念,有自己班级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他所形成的班级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其特点。

1.5.2 不可互换性

班级文化是为该班级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甲班级优秀的班级文化,是能被甲班级同学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班级的发展,但他出自甲班级,不一定能被乙班级同学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班级,对乙班级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1.5.3 难模仿性

班级的硬件设施、环境安排可以模仿,但班级文化不能模仿。班级文化建构学生与老师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有其独特性,是一套复杂的价值体系。因此,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核心凝聚力和发展的源泉,是班级管理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任何班级都是有文化的,没有没有文化的组织,只有不同文化的组织。(当然,是否提出了这样一种“文化”另当别论)2 班级文化的特征

2.1爱的文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爱撒播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存活,教育才有希望,同时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体验关爱、互助、理解和共处,从而学会合作、学会感恩。

2.2学习的文化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动学习、自发学习、自觉学习的“自动、自发、自觉”式学习。

2.3创新的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深刻理解生活、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竞争,在竞争中培养创新。班级文化在班级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是班级的灵魂。

3.1班级文化推动班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班级文化对增强班级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3.1.1 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粘合剂,可以把学生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标明确、协调一致。班级学生凝聚力的基础是班级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1.2 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能够为班级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教育学生成人成材提供指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受责任、高尚和伟大。

3.1.3 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班级文化所形成的班级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同学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3.1.4 约束功能班级文化、班级精神为班级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班级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班级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班级文化促使班级学生自我管理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班级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班级发展进步的支柱。虽说没有好的班级文化的班级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班级文化的班级却难以实现后期的自觉进步与发展。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班级长期进步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班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直接解决班级成绩好坏的问题,但文化决定着班级学生最终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文化是将对学生思想的缔造与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班级文化也分为好文化与劣文化。如果一个班级没有好的班级文化,它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走进失败的深渊。而引导、执掌这个班级文化使其走向正确和完善的缔造者------班主任,他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学养也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班级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会使学生非常热爱这个集体,有时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这里有几个关于我们班级的案例:

1).开学初,我们首先将班级所有学生的生日统计出来,等到每次班级同学过生日时,利用早自习或者课间操时间,以班级名义向这位同学表示祝福,为他唱首生日歌,同时请他在班中最好的朋友向他致演讲,表示对他和他们友谊的感谢并共勉,使他能在心理上对班级有一种信任感与亲切感。心理学家表示: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或组织接纳,年轻冲动的情素、思想就会使本不坚强的心理、理智土崩瓦解。因此培养学生对班级如家般的爱与归属感,这是班级文化的功效。事实证明,我们班很多学生到了周末不再渴望回家,反而更多的希望能生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同学在一起,他们真正实现了“寓学于乐”。在这里班级文化回答“如何看待班集体”这样一个问题,即看作“家”,给学生以安全感和归属感。

2).班级文化除了赋予学生对班级最基本的爱与归属外,也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要求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者要了解学生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和他们渴望成熟的要求,借机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的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向学生提出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并在实践中由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即班规。这样执行力强的班规不但出自学

生的主体意识,而且从人格和道德、诚信要求学生言出必行。珍视和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其今后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等都是一脉相承。

3).当学生逐渐担负起对班级的责任感,那么班级各方面就会朝着共同的良好的预期的目标发展。在良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班级的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了塑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很多观念逐步形成。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如果说责任感要求整齐划一,那么塑造人格是希望学生能在集体中更好发展,体现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在处理“早恋”问题时,我们在阅读课中,通过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大家共同“对话”“解读”进行对“爱情”的教育,告诉他们现阶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现代教育时代必须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现在我们来看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很多班级同学学习上存在“阶段式”起伏;

2)为什么班主任与同学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碍,甚至“敌对”;

3)为什么班级同学关系不够和谐,容易发生冲突;

4)为什么班级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文化虚脱),为什么班级的制度详实学生难以执行;以上几个问题都是班级没有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造成的。之所以在过去有好多同学在学习上“阶段式起伏”就是因为那些班级没有对班级文化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建设属于自己班级的优秀的班级文化,导致很多学生思想上容易波动而后心理、行为上产生躁动。而班级学生因为在思想、价值观上的错位致使在班级这样一个集体里得不到认同感、归宿感,从而也产生不了责任与义务,最终也就更没有了真正的健康人格。所以师生间的“敌对”、同学之间的“隔阂”,还有对班级精神的反叛等问题也就不由而生了。

【结束语】优秀的民族是教育出来的,而在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下接受教育更加关键!综上所述足以见得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班级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班级文化会极大的提高班级的管理,所以只要“因材施教”做到在不同的班级主体下,班级同学和班级文化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发展,建设出一套优秀的班级文化来,一定会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二

一、良好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德育环境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文化的营造和德育氛围的优化, 而且对儿童品德的健康成长与优良德性的生成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 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对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学校环境所蕴含的积极的道德教育因素, 对于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对于改善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条件, 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外在环境所发生的对于道德教育活动及其成效起着某种制约性乃至决定性影响的诸多外在条件。德育环境既是关涉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外在条件, 也是关乎个体品德生长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既有社会的、家庭的, 亦有学校的。换言之,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道德教育的活动过程和个体品德建构的主要德育环境或制约德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这些外在因素共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教育生态环境, 也成为影响个体品德建构的基本空间。这里, 我们主要从学校环境的视角展开讨论。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需要和谐、优良的外部环境的制约或支撑。而在影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因素中, 班级环境建设无疑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在道德教育实践领域, 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级”进行的, 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日常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体现。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之中, 受到班级组织及其活动的日常的、直接的影响。班级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德进步与德性发展。可以说, 无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绩效而言, 班级环境建设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班级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影响个体品德生成的外部因素进行过滤、筛选、消化、整合, 形成班级文化氛围, 使之具有健康的发展目标、舆论环境、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班级环境建设能够有利于营造学生的丰富、充实的班级生活, 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生活其中进而促进其品德生长于德性发展的“有机土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道德教育实现由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的转化, 从而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优良的外部条件。因此, 抓好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 是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班主任是本班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中心工作之一, 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和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引导。优秀的班主任通常是塑造优秀班集体的最基本的前提, 有经验的学校领导者, 都习惯于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不仅是学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实施者, 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引领者。班主任在学生品德成长的过程中, 起着“导师”、“人师”的作用, 并具有协调本班各科教学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班主任在德育环境中, 特别是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是学校教育中任何其他教师所无法替代的。[1]

(一)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设计者

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这是确保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基本条件。班主任工作亦复如此。班主任若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促进作用, 也必须注重自身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可以说,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因之, 班主任要根据其职责、任务和本班的具体情况, 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同设计班级德育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活动的目标及其实施方案。有无明确的目标, 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可行, 都直接影响着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 影响着学生品德发展的进程。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 也是班主任自身的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 是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道德共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班主任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 又是总体设计得以实施的具体落实者。要建设、经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 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道德意识, 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特有的舆论作用, 激发学生的道德冲动、道德信念, 培育其稳定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班级道德教育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 使学生真正把班级的总体设计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并通过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 获得精神的成长。通过具体有效的班级德育活动, 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的建设尽一份责任, 每一个人都应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要实现这些目标, 没有班主任的具体引领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是无法企及的。

(三)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

班主任德育工作相当繁杂, 既包括经常性的德育工作, 如日常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动机教育、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 又包括各种突如其来的临时性工作, 如班级发生的思想、道德、纪律等问题, 都需要班主任予以及时、妥善地处理;既包括定期的或周期性的工作, 如每学期末对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工作, 又包括临时的或应急的一些无规律性的工作, 如配合社会重大事件的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 还包括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工作, 如入学常规教育、毕业班的理想教育、思想工作职业意识教育, 等等。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繁重和复杂的工作, 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从容不迫、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需要班主任养成对本班开展的班级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提炼的习惯。它不仅有助于未来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 有助于更好地经营班级, 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有助于其自觉地通过教育现场加强自我教育。这应当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 班主任在营造班级道德教育环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行为品质和道德修养也是学生效仿的榜样。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环境, 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与学生有着最频繁的接触, 班主任的形象最容易成为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服饰、爱好以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着影响。教育实践证明, 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 用自己的心灵铸造学生的心灵的工作。这既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又是班主任教师葆有自为完善、自我进取的动力所在。

三、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班主任受学校的委托, 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级,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依靠力量和基层骨干。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 把班级的德育力量组织和协调统一起来而开展的。班主任也可以采取协商对话的形式, 及时、通畅地做到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彼此沟通, 相互理解, 共同搞好班级德育工作, 使全班学生提高觉悟, 掌握本领, 练好身体, 在德智体几方面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2]班主任要卓有成效地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 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 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指导

品德从本质上讲是实践性的, 品德是人的生活本身的需要。品德的养成, 并不只是靠课堂教学活动, 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因此, 学生的品德发展, 不能仅靠品德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 还必须有生活的支持。学生的品德发展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体验一定的道德情感、操练一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的。在学校道德教育中, 班主任对学生践行道德行为、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 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方面, 班主任工作应当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巩固和加强学生在品德课上获得的道德知识。

首先, 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管理中的言论, 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其次, 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 要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另外, 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情境。在品德教育中, 学生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的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 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努力, 不断建构关于道德生活的认识, 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此, 班主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环境, 给学生以发展道德认识的机会, 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道德经验。[3]

2. 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人的品德是认识、情感与行为的综合体, 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品德课的作用主要在于道德认识而非道德情感方面, 因而, 必须通过班级生活和各种道德主题活动来发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 就要在班级创造一种由所有成员共同建构的道德情感的氛围。首先, 班主任自己要成为学生体验道德情感的对象。情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 班主任是班级生活中学生最重要的交往对象, 因而班主任自己就应当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人, 要让所有的班级成员在自己的身上体验到深刻的道德情感。其次, 班主任要创设一个有着浓厚师生情意和生生情谊的班级。在班级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是所有的班级成员, 因此, 班主任要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浓浓情意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 不仅班主任关爱学生, 任课教师也关爱学生, 学生之间同样相互关爱。[4]

3. 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使之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不可能在课堂上养成, 因此在班级生活中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践行, 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化, 成为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 需要在班级生活中按照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 创造出一种优良的行为环境, 以使学生产生遵从道德行为规范的团体压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可以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榜样只有可敬、可信、可亲, 才能使学生感到榜样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感染力, 才能使学生向往榜样, 仿效榜样, 把榜样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言行准则。[5]班主任的品格和作风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也是一种榜样。班主任接触本班学生的机会比较多, 时间比较长, 领域比较宽, 师生关系也比较密切, 学生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效仿班主任的思想品德和作风, 因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也比较大, 其威信越高, 教育影响也越大。

(二) 班主任对各种道德教育力量的协调与统筹

1. 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课教师是本班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使任课教师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按照学校统一的德育计划和班级德育工作的实际教书育人, 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就需要班主任来协调。班主任要协调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 增强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在一个班级中, 虽然同时任课的不同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同, 但他们所教的学科却不同。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要求, 有统一的德育工作计划, 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这需要班主任参与协调。当然, 教师集体的形成与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分不开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 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彼此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还需要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 这些也要靠班主任进行组织上的联结。任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还必须调动本班学生的积极性, 使师生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 既需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 更需要班主任的中间调节。班主任应主动向任课教师全面介绍学生情况, 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等, 反映本班学生的合理要求, 介绍本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积极评价;支持和帮助任课教师为搞好教学和教育而采取的教育措施, 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任课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向学生多介绍任课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搞好教学而付出的辛劳, 在学生中有意识地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6]

2. 协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还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学生所接受的家庭道德影响, 是构成班级德育的基础, 如果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正确的, 就能够为班级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使班级德育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成效;反之, 就会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困难, 影响教育效力, 甚至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因此, 班主任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家庭德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把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 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 全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 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 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工作密切配合。[7]

此外, 班主任还要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对学生品德生成与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以便做出有效的选择、预防和对策, 同时还要取得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以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 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角色, 主动争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 控制教育的最佳条件, 实现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 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不可替代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三) 班主任的组织工作

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如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旅游、调查、劳动、阅读书刊等,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成长与进步。组织和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是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内容。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 关键在于各方面教育力量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 又取决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和组织工作。因此, 班主任应指导和帮助本班学生组织、开展富有道德内涵的主题活动, 以使其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 班级学生组织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 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教育力量, 应充分发挥它们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热情、耐心、细致, 要尊重它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班主任对学生组织自发举行的教育活动, 要积极支持, 帮助设计, 提供方便。同时, 要主动向学生干部介绍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思想表现, 并提出要求, 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相互配合。

(四) 班主任对教室的布置与座位的安排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和谐、优雅的教室环境。班主任要优化班级德育环境, 也应当在营造和谐的教室环境方面有所创造。对教室的合理布置和学生座位的有序安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 在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设计, 其他的则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方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让学生有兴趣去布置教室, 真正把教室当成自己学习、生活的家园。教室的布置应当克服传统的静态布置方式, 而采取动态的布置、排列方式。教室的美化与布置要经常更换, 使之保持延续性、新颖性与教育性。例如, 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之后, 可以让同学发表感想, 再张贴在作品的旁边, 让其他同学观摩。也可以从布置的资料、图片中, 设计一些问题并使学生作应答活动, 如写阅读感想、意见, 张贴在同一栏里。如此布置, 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互学、互进的效果。同时, 教室应该始终保持干净、整齐, 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欢乐、舒适、享受、愉悦的感受, 从而在增强教室环境美感的同时,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座位安排上, 应该摒弃传统的排位方式, 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或教师的喜好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代之以环形、圆形、“马蹄形”等多种座位编排方式, 这样, 将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对视与非言语交流的机会。座位应适时合理地调换。座位的安排会因距离场源 (教师) 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也可能成为班上的“标签”, 成为一种身份、地位、优劣的象征。因之, 适时调换座位, 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既是对教育公平的保证, 又是营造富有公正氛围的班级德育环境的有效手段。班主任应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的前提下, 舒心地学习、交往与生活。

总而言之, 班级环境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而班主任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是创设、优化班级道德教育环境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38.

[2][6][7]胡守棻.德育原理(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04、206-207、208.

3.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三

火热的金华,注定了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次金华之行,收获很大,尤其是听张英萍老师的课,让我觉得很有体会,回味无穷。

她上的是团辅,我觉得团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相对于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长处不仅在于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它是在辅导者的指导下,向所有参与者提供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的环境,使参与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群体互动条件下通过亲自体验和实践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会和掌握各种正确的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技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技能。” 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呢?

1.团体内聚力是使成员保持在团体内的吸引力。这种内聚力能使成员对本团体产生比别的团体更亲切的情感,更一致的行动,更深刻的相互依赖性。团体内聚力的产生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内部因素是主要的。如团体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的团体规范与团体压力、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等。外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班级之间的竞赛等,学生为了给本班争光而团结一致,努力创造出比其他团体更多更好的成绩,这就是一种由外部压力促使内聚力提高的情形。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积极的内、外环境来形成良好团体内聚力。利用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可以提高团体的内聚力,从而使团体内部产生高度的整体化凝聚力量。

2.在学校,团体辅导是以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指导和适应为目标。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有组织和无组织的环境里,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经验的辅导活动。因此,团体辅导并不是资料的提供,还提供可以自由交换意见的气氛,学生可以在这种气氛中获得良好的群体气氛感染,增进自我了解,促进成长,合理地决定行为及改善行为,改进班级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等。

4.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四

摘要:优良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高职院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往往通过班级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开展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中班级组织及管理的作用和分析,提出了创建优良学风的一些措施和看法。

关键词:班组组织 管理 学风建设

我系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在创建优良学风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全系师生积极配合,实施督察晚自习、督察上课出勤、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强化班主任工作、严把考试考风纪律、鼓励专升本、不定期座谈讨论、定期进行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有效推进学风建设的措施。以班集体建设为核心,以评“优良学风班集体”为切入点,提高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良好的学风是增强广大学生成才意识,提高班集体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载体;是严明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法宝。学风建设必须由系部学工与教学密切配合、长期坚持,它其实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应由全体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严格纪律,塑造良好学风

2.1 班主任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班级管理,按照“优良学风班”的标准,指导班级开展工作,努力把学生引导到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上来。

2.2 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班级进行综合评定,将其纳入各级、各类评优;严守课堂纪律,加强课堂学习考勤,同时狠抓学生晚自习;对于学习不求上进、违纪者给予批评教育,对于屡教不改者及时给予严肃处理。对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大的班级,将其检查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将与学年评选“三好学生”和其它评优挂钩,并适时予以表扬。

2.3 正面激励,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在晨会及学生大会中,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榜样。我系汽车维修0831班学生夏波获得“国家奖学金”及机电0835班学生刘海燕获得“东方之星奖学金”等都在广大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近几年来,各类学生奖学金在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学生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争优氛围,使学生学有所比,目标明确。

2.4 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一年级要结合新生教育,围绕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新同学积极转变角色、重新树立目标、努力投入学习;二年级要针对专业课学习,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毕业班要围绕就业工作,着重抓好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对大多数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给予就业心理咨询、就业信息和转变就业观念等指导,使毕业生做好充分的从业准备。同时,根据各学期学习状况,完善学习困难生档案,加强监督力度,指导其优良学风的建立。

2.5 严格考风考纪,端正考试态度,开展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活动,杜绝作弊。

2.6 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突出个人特长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理想,主动安排课外学习计划,拓宽知识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学术和人文讲座;组织师生座谈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多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或报告会、专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学习经验交流会、师生交流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7 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方式,围绕“学风建设”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各班班干部,尤其是班长和团支书,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上课考勤,积极组织本班同学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倡导每一位同学做“优良学风班”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成为班级创建“优良学风班”的倡导者,并在创建和推进过程中承担骨干作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学生党员要从自身抓起,真正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党员骨干、学习尖子与学习困难的学生结对帮扶、帮教、帮学。

2.8 抓专升本、促学风。我们通过进一步宣传发动、强化服务等措施,我系学生的专升本氛围更加浓厚。强调教风对学风的重要影响,加强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3.1 任课教师要在建设班级优良学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特别是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业和深造的指导等工作,并辅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兴趣。

3.2 任课教师从严要求学生,认真把好上课关、辅导关、作业关、考试关和成绩关,提高日常测验、出勤率、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教学规范,严格课堂考勤,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和维护良好的学风。

3.3 我系各个班级根据专业设置班级导师,要求班级导师尽职尽责,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开展课程座谈会、学生讲座,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在学习上、专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好解答和辅导工作,在广大学生中受到了好评。

不足及努力方向

4.1 使全体同学都深刻认识到学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4.2 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还不够明确,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调动和发挥。因此,导致学习主动性差,存在应付式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随意抄袭等不良现象。

4.3 学习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太强。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重视工具性、专业性课程的学习,而忽略知识类、修养类和一般理论性课程学习的问题。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效率不高等。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需要全员参与。在我系开展建设优良学风班活动以来,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影响学风,各年级、各班和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以环境培育学风。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系的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涌现出了许多争创优良学风班的先进班集体。

参考文献:

5.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五

文/贾娟娟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要把班级管理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向一处看,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做出相当的努力。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是提高班级学生凝聚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上周我校举办了小型田径运动会,这次的运动会让我感慨颇深。

一、运动会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和活力

上周的运动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班级的团结向上的班风。从准备运动会开始,全班同学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认真参与。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见了,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参赛者的团结协作、旁观者的呐喊助威,无一不体现出同学们的热情。我发现原来我们班还是有“凝聚力”的,尤其是我们班的王睿康同学,虽然没能参加比赛,但是他自己制作了加油助威标语,组织了班级啦啦队,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参赛同学助威。

二、运动会唤醒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

通过这次校运动会,增强了班级同学的集体意识,班级荣誉感明显提高。有像尹祺运、张千辉、何世龙这样把疲劳和伤痛置之度外,竭尽全力拼搏的运动员,“一定要赢,我们不能给三

(一)班抹黑!”一句话,一个坚定的信念,无不体现了他们对这个集体的热爱;有像朱昊、李冉、居美娟这样尽心尽责,默默为大家服务的后勤人员;也有像尹立芸、赵庭睿这样热情奔放,办事周到的宣传人员……

三、运动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这次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同学发扬了互助互爱的精神,进一步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如黄仁彪同学在参加男子60米比赛时,拼尽全力,最终获得了第3名,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大,伤心不已,流下了失望的泪水,自责不止。这时,班上其他同学主动上前安慰,让他不要灰心,争取在下一次的运动上获得更好的成绩,为班级争光。(班级管理)还有杨玥同学在4*60米接力比赛中,因失误传掉了手中的接力棒,导致我班在原本领先的情况下,最终只获得第2名,队友宋亦心、李佳琪等同学不仅没有埋怨她,反而鼓励和安慰她,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运动会增强了同学们的拼搏精神

在这次运动会中,我班还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如杨宛琪同学在参加女子200米比赛时,在同组选手当中,身高不占优势的她,发扬了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虽然没有取得第一名,但最终因比对手提前一秒获得第三名,为班级赢得了宝贵的2分。还有吴凡同学在参加垒球比赛前,意外受伤,鼻血流不止,老师和同学都劝他放弃比赛,但他仍然坚持,在校医务室进行了简单处理,止住鼻血后,依然参加了垒球比赛,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队友,最终我班垒球队获得了较好成绩。

五、运动会重燃了同学们的学习欲火

这次运动会,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我班最终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学们的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以这次运动会为例,教育同学们要以此次运动会为契机,全面加强学习,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来,不仅体育争冠军,学习也要拿第一。如王雨婷、黄仁彪、吴凡等同学,在这次运动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通过这次运动会这些同学学习热情明显高涨,学习态度进一步端正,在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6.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六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让故事说话给出了界定。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威廉·史密斯教授认为, “让故事说话基本原则是‘寓教于乐’以及‘先有正确无误的输入, 才能有正确无误的输出’。”

一、“让故事说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困惑

(一) 随意性

班主任的经历告诉我, 现在的孩子们不喜欢听大道理, 但喜欢听故事。我连续给学生讲了十多年的故事, 近三年几乎每天一个故事, 但没有系统性。常常是在自己阅读的时候, 看到适合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就拿到班上给学生朗读, 有点逮住哪个讲那个的感觉。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 老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讲 (或读) 故事, 学生收获更明显。

(二) 单一性

故事能改变生活, 故事能让生活更美妙。但是, 学生只能等老师讲故事吗?这样就导致了故事的单一性。我慢慢尝试让学生了解:老师为什么喜欢讲故事?老师的故事从哪里来?讲故事要有什么技巧?你和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记忆中, 你喜欢的故事有哪些?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让你如此难忘?你能尝试给故事分类吗?当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 有些得意忘形的时候, 该送什么故事?遇到失败或挫折, 又该用什么故事来自我激励或鼓励他人?假如, 把故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身边的人, 如果给亲人、班上的同学、老师, 你会选择什么故事?

二、故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一) 教师讲故事注重“导”

存藏在孩子心中的故事, 必将如存藏在地窖中的美酒, 越存越香浓, 在孩子人生的路途中, 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于是, 我便采取了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故事的作用;故事的分类;故事的基本结构;故事的基本要素。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协调分工和与他人交往能力;阅读收集和整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指导学生领悟过程方法:根据班级实际, 讲故事, 吸引、感染、熏陶学生;简介研究课题, 学生分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分工;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适当指引;成果展示 (包括活动感想) ;总结评价与后续活动。

4.升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故事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故事;遇到问题, 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的办法, 会用故事自我激励;知道“每个问题的背后至少有一份礼物”, 积极乐观面对困难。

(二) 学生听故事注重“疏”

如针对刚进小班的优秀学生, 让他们真正弄明白:什么才是“优势”: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 一个带伞, 另一个带了一根拐杖, 第三个什么也没带。晚上归来, 拿伞的淋得浑身是水, 拿拐杖的跌得浑身是伤, 而第三个却安然无恙。于是, 前面的两个旅行者很纳闷, 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 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怎么淋湿而没有摔伤?”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 我因为有了伞, 就大胆地在雨中行走, 却不知怎么就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 我因为没有拐杖, 所以走得非常仔细, 专拣平稳的地方走, 所以没有摔伤啦!”

然后, 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 我因为没有带伞, 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行走, 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 我便用拐杖拄着走, 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 拿拐杖的跌伤了, 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啦!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 当路不好时我细心地走, 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 认为有了优势就少了忧患。”

故事讲完了, 孩子们陷入沉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曾提出:“每当我们给一个人一种影响时候, 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一种影响。”

(三) 师生编故事注重“真”

路也修好了, 规则也立了, 剩下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这条路开心地走下去。于是, 诞生了《5 班的故事》。按学号每个学生每人一天, 采用接龙的方式, 用笔真实地记录一天中班级中的一个小故事。学生们珍惜每一次写故事的机会, 无论他成绩如何, 字写得如何, 在他写故事的时候, 都会认认真真地写着。学生们喜欢这本故事书, 还精心的美化呢。每天, 拿到故事书的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翻开故事书, 认真阅读同伴的故事, 分享着同伴的快乐;在这个时候, 他们也不忘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每个人都会为我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 让我写上一句两句。这本故事书也成为我走进学生心灵, 和他们沟通的桥梁。每次家长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书的时候, 也被孩子的纯真所感动, 也不忘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是一本不错的故事书, 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本真实的记录本, 虽然语句不够通顺, 文字也不够漂亮, 但这是一架搭建在师生之间的桥梁, 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它能增加师生间的情谊, 还能让家长在阅读中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故事书一定要保持, 让孩子在故事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不足, 从而得到快乐和进步, 就让我们一起互动吧!”读故事, 写故事, 让家长走进的班集体建设, 也让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 珍惜爱护这种美, 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孩子们在写故事的过程中, 在与老师探讨情感的过程中, 都会从中体验爱心, 学会感动, 从而让自己的灵魂受到爱心洗礼。

三、故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主题文化

我要求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和家长一起, 以家庭为单位研究一个课题。于是, 有趣历史小故事——传统“八德”主题文化故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名人成长小故事———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等就陆陆续续被学生挖掘收集出来了。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 (分类收集、阅读故事) 和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分工、资料整理、撰写序言、打印排版等) , 培养了意志、毅力和合作精神。特别是我们的展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开故事会———学生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 (看是否能代替老师每天讲故事) 。

编写故事集———把收集到的故事分类, 整理成“书”, 书中包含序言、导读、精彩故事 (收集到的好故事) 、读后感、后记等等。

创建故事博客———创建一个班级故事博客或小组开一个博客, 把收集到的故事分类放到博客上, 并能不断补充新故事。

小组合作演故事———班级共同研读一个故事, 把它排练成一个可以全班参与的话剧, 学期末汇报演出或毕业汇演。

撰写研究报告集———学生收集整理小故事, 其中包括给班上每个同学送出的生日故事, 然后撰写感想与收获等, 最后形成研究报告集。

(二)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主体文化

通过以上的收集与整理, 全班每个同学都成了故事大王。更重要的是, 任何同学遇到任何麻烦, 都能从“故事集”中找到答案。

我乘热打铁, 迅速拿出相应的班规———《班级公约》。

1.班级目标:高品尚德。我对学生说, 努力做到“志向高远, 品德高尚, 气质高雅, 能力高强”就是高品;努力做到“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至诚至仁, 遵守公德”就是尚德。

2.班训:厚学养德, 行止有范。我要求全体学生要厚学———不断努力, 增强知识和本领, 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磨练更高强的能力;要养德———不断完善自我, 达到完美的人格, 完善的道德, 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从一举一动入手, 外守规范, 内炼精神, 志趣高雅, 像绅士和淑女。这样, 学生行为儒雅优雅, 思想明事明理, 班级则为乐园家园。

3.班风:崇德、敬业、感恩、尚美。“崇德”———尊崇道德;尊崇有德行的人。注重品德修养。“敬业”———专心致力于工作或学业。作为学生就要敬畏自己的学业, 做到勤勉、刻苦。读书、思考、进取。“感恩”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学会感恩, 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 感谢老师给予的学识、文化和真理, 感谢社会给予的关心支持, 感谢生活给予的觉悟, 感谢自然给予的一切。“尚美”———尊崇和追求美好的东西, 追求上进。以美好的东西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己的心灵。男士彰显绅士风度, 女士展示淑女形象。自己美, 世界美。

4.学风:勤学、多思、好问、进取。

5.班级精神:敢于负责、勇于挑战、乐于牺牲、志于成功。

基于以上原则, 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公约”, 具体内容如下:

进校:穿戴整洁重仪表, 备齐用品准时到;进校说声老师好, 相互问候有礼貌。

早读:勤奋好学争分秒, 贵在自觉效率高;语数英等同重要, 书声琅琅气氛好。

升旗:升旗仪式要搞好, 热爱祖国第一条;齐唱国歌感情深, 肃立致敬要做到。

两操:出操集队快静齐, 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 持之以恒视力保。

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静, 专心听讲作笔记;举手发言敢提问, 尊敬师长听教导。

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 文明整洁要做到;勤俭节约爱公物, 遵循公德很重要。

学习:各门功课要学好, 乐于探究勤思考;预习复习要自觉, 环环扣紧才生效。

作业:审清题意独立做, 格式规范不抄袭;簿本整洁字端正, 保质保量按时交。

活动:科技文体热情高, 体魄健壮素质好;思想觉悟要提高, 班队活动少不了。

生活:爱惜粮食要记牢, 节约水电少浪费;服从管理加自理, 遵规守纪觉悟高。

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 按时离校关门窗;横穿马路站看行, 安全法规要记牢。

目标:班级公约牢记心, 行为规范常对照;同学之间勤勉励, 道德情操修养好。

共同约定要做到, 班风学风自然好;全班同学共努力, 全面发展齐奋进。

(三) 故事有助于建立班级特色文化

根据瑞斯 (Rice) 的论点, 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 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 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 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 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 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 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愈来愈多, 青少年要渡过这段身心骤变的时期是不容易的, 而且是需要时间的。人际交往适应是否良好, 影响了青少年未来人格的发展。因此,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青少年而言, 相对变得非常重要。他们只有与同伴密切交往, 才能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发展、获得能力、认识自我, 形成完好的人格。对于青少年来说, 活动的主要社会团体是班级。而我们班已是一个充满着故事的班级, 正在朝“一个班级故事”发展。

7.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篇七

阳信县流坡坞镇褚家小学 杨储太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少儿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浸润。对于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质,莫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这与小学生德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具体地说:第一,浓厚的道德色彩。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为人处世。第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谛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增强着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第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民族,这种责任感与进取精神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国家强盛时期,还是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小学生有着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总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以个人主义为动力,而注重群体和谐,勤奋合作,提倡齐心协力等等。这些对于重建校园公正、扶植校园正气,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1、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客观状况。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加,但同时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贪婪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因而引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剧烈冲突,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处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小学生也受到影响。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加强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可辅之以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感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作用。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单就儒学思想中的“修”、“仁爱”、“礼仪”、“信”、“义”、“耻”、“忠”、“孝”、“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类似相关内容而言,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小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道”。所谓“有道”有两个特点:其

一、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其

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社会道德规范基本一致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就可以用“有道”的思想强化学生对于遵守基本社会生活规范、养成的良好行为及礼节、礼貌习惯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8.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八

文/徐咏梅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教育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班主任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如班主任教育关键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科学的班级工作评价体系等。对于班主任来说,班级事务繁杂琐碎,工作有苦有累,而且并非班主任的辛苦都能换取班级管理的成功。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主任的班集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好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至高境界。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要懂得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妙处。

一、充满激情,确立目标

每个学生都是有上进心和荣誉感,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发现只要将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调动起来,班级氛围就会朝向团结向上的方向发展。每当我接管一个新班,就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依据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在讨论中,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更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更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目标是奋斗的方向,目标的激励可以引发学生把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正如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

二、把握时机,规范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教育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真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目标锁定,就要有实际行动,行动就要有准则。新生军训期间,班主任首先带领全班同学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接着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群策群力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班规。这样,班规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下产生,每个学生都参与了班级管理条例的制定。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因此从心理上少了叛逆,多了支持与维护,为以后的实施减少了阻力。

三、集思广益,文化立班

班级文化建设,是良好班级形成的基础。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布置、班徽、班歌、班训、班级誓言、班级口号等内容。其建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个性。

1、教室布置要有书香气。

书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传播科学的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不用刻意去培养,人的气质自然就提升了。为此,我在班级设置一个图书角。除学校分给每个班级一百五十本以外,我又号召全班同学将自己已读过的、对自己有帮助的图书带到班上,并集中放到图书角,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同时我组织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读书伴我成长”、我读书我快乐等的主题班会,营造浓郁的班级书香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气中,潜移默化变得爱读书。爱读书才有书生气,学生有了书生气言谈举止就变得文明了。

黑板南侧是每日格言,要求每个同学按小组的顺序写格言,这样既锻炼了同学粉笔字,又使学生每天掌握一句格言,每个同学积极准备,并暗暗的比赛,看谁格言写得好,粉笔字写的漂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又使学生积累了知识。

墙壁上悬挂由班上同学自己书写的名人警句,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女子联盟园地绽放出女生风采,体现女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以女生的韧劲激发男生的冲劲,班中多股力量在班主任那交汇,这时班主任巧妙引领,使分力变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朝着团结、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确立积极向上的班训、班级誓言、班级口号。

“诚信、守纪、勤奋、文明”的班训,贴在教室前面的黑板的上方,提醒着每个学生;早自习铃声一响,全体起立高声诵读班级誓词:“守校纪、爱校园、勤学习、争当文明学生,在这里,我们聆听恩师教诲,不辜负父母期望;我们文明守纪,团结奋进;我们自尊自信,勤奋学习;我们珍惜青春年华,我们放飞青春理想,自强不息,永远向前!”

这样,在无形中告诫每个学生该怎么做,让学生记住奋斗目标,声音越洪亮就越能鼓舞士气;在课间跑时高喊班级口号“非比寻常,六班最强,在校园里展现班风的同时,还通过高喊口号达到释放压力、增强自信的目的,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一直充满着整个班级,不良的风气就没有滋长的机会。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弟子所总结的:”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四、与时俱进,情感育人

时代不同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训斥人的班主任。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也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经过实践总结,我们发现:只有在了解学生后,才能采用相对应的方式使师生关系融洽。

1、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班主任说话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从生活、学习方面关心学生,从细节入手,以情动人。放学时,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变天时,告诉学生注意衣服的增减;学生有困难,班主任想办法帮助,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他们。每次考试结束,找学生谈心,对于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肯定;对于那些退步的或总在后面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出问题。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谈话时,多些鼓励,让他们重新鼓足信心。

马尔顿说:”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2、以柔克刚,巧得人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所谓人和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治国安邦需要人和,同样,管理一个班级也需要人和。如果班级中的学生对班主任的做法认可,学生就会积极地跟着班主任,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集体。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事务中,班主任也难免会出错。出错不可怕,怕的是将错误进行到底,这样就会失去人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班主任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反而能赢得学生的心。班主任偶尔在学生面前示弱,以情动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我所带的班中,调皮学生都是很讲所谓的”义气“的,而受批评最多的也是他们,但并非每次都批评得正确,这时就需要把握火候,在适当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再”摸一摸,哄一哄“。总之,对学生公平、公正,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会从心底里感激班主任,并越来越听话,班主任工作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9.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九

众所周知, 文化分为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仅仅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诸如艺术、宗教、道德、哲学和政治法律思想等。而广义的文化概念则认为人所创造的一切均为文化。班级文化跟随文化概念的特性, 同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 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包括班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环境和班纪班风属于精神文化, 而教室布置, 包括墙报、黑板报、张贴栏及课桌的摆放等则为物质文化。作为班级文化, 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 它是一种个性文化, 代表着班级的形象, 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 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 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 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 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灵魂, 体现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许多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 既包括班级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级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因此, 怎样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 是一种“显性文化”, 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质文化, 比如悬挂在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世界名人的画像;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图案和标语;摆成各种形状的桌椅、展示学生特长的板报等等。而软文化, 则是一种“隐性文化”, 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 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 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 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 则是行为文化。其中, “软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硬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现, 本文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针对“软文化”而言。

二、新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在新儒家的哲学思想中, 人文精神观念可以说是一个轴心。“我们所谓之人文, 乃应取中国古代所谓人文化成之本意。‘人文化成’则一切人之文化皆在内, 宗教亦在内。”[1]“一切文化之精神, 都是人文精神”。[2]通过这些表述, 我们可以将新儒家人文精神的概念作这样一个界定:所谓人文精神, 是指全部人类文化精神价值追求的总和。[3]首先, 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虽然海内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 但对其共同点是没有歧义的, 那就是“文化不是自然遗传, 而是‘所习得的’, 她是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3]其次, 理解新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概念还应注意文化结构的问题。通常, 文化结构分为三个要素:文化产品, 文化活动方式和文化观念。[4]文化观念支配人们的文化活动方式, 并通过文化活动方式生产出各种文化产品。因此, 新儒家的文化概念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文化, 但是, 其人文精神则不同, 她是一切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类的精神价值。所以, 人文精神本身作为一种文化, 又是一种狭义的文化, 但又不是一般的观念, 而是观念中之精华和崇高的价值理想。[3]最后, 理解新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概念还应和西方近代早期的人文精神概念相区别。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直接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 强调以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来颂扬人的伟大, 弘扬理性精神, 肯定世俗生活, 强调个人价值, 追求现世幸福, 这是一种以“人道”对抗“神道”的人道主义思潮。而新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所指的文化, 是“人文化成”的文化, 并不是与宗教信仰相对立的文化, 而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文化。由此可见, 新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即有立足于心性人格完善的伦理精神, 也包含崇尚自由民主的政治精神, 同时还包含能够提升人文思想追求无限超越的信仰精神, 以及扩大人文思想、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也囊括了追求审美情趣的艺术精神。[3]

三、新儒家思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信仰之必须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儒家思想中, 理想人文社会之必须为信仰, 人有了信仰, 才不致使我们以物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为托命之所, 才可以平衡我们精神的物化、自然化, 而背离人文之趋向。[1]因此, 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乃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信仰, 才可以提升个体的精神, 并自觉了解人文之价值意义, 以完善立足于人格心性的个人伦理观和崇尚民主自由的政治观。

2. 社会和个人关系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

新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认为信仰虽然可以使人谦卑, 更忘掉自我, [1]但也主张人的精神的重心应放在人自身之内, 即人视人本身为一目的。人视人自身为目的, 不是说每一个人可以脱离于社会, 个人也不需社会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而是通过发展个人的道德天性, 协调所谓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超出个人与社会对立的范畴, 使社会的存在支持个人的存在, 个人的精神支持社会之存在。因此,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应强调个人能力与集体能力的差异, 强化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如只强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而各自为政, 而不是通过发展其人格天性来相互涵盖、相互了解, 并扩大其个人能力, 则班级这个小社会, 即使发展到一个理想状态, 也不过是单个强大的个体, 而不是适合社会发展的群体。

3. 礼乐精神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

新儒家思想认为, 人的品性的养成, 依赖于陶养。而陶养之道, 不在于互相批评、指责、监督, 而使人不敢为非;而在于互相鼓励, 互相赞美, 互相欣赏, 互相敬重。人之以其善相示范、相鼓励、相赞美、相欣赏、相敬重是礼, 艺术是乐。[1]因此,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应正确引导娱乐活动, 并注重发掘和发扬学生的特长, 使每个学生都发挥其优势, 而相互弥补其劣势。如多开展有意义的、大家感兴趣的事件的辩论赛, 各种技术技能大赛, 班级晚会等, 将学生从封闭的寝室、单一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学生偏爱的网络, 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 如辩论赛的题目可以是网络上流行的事件,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对时事进行评论等, 从而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向上来, 另一方面, 通过正面的积极的响应, 又促进了礼乐精神的培养, 从而将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到乐观向上的轨道上来。

班级文化的建设非一日之功, 但从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看来, 班级文化的建设的基本思路不在“抑制”, 而在“彰显”;不在“相互制约”, 而在“相互示范”;不在“掩堵”, 而在“疏浚”。通过“彰显”, 才能发现学生的大善与大美;通过“相互示范”, 才能修正学生的小恶与小丑;通过“疏浚”, 才能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班风班貌, 既在集体中体现个体的价值, 也在个体中体现集体的作用。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创设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新儒家思想重信仰、重礼乐、重社会与个体的人文精神, 阐述了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提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彰显个体, 相互示范及合理引导的班级文化建设新观点。

关键词:新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 (一)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邓爽, 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 重庆, 2009.

10.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

班集体不是学生个体简单的组合,而是引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合体,又是使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力保证,而目标激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开学之初,面对这个新的班集体,我明确告诉全体学生,这个集体是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共同拥有的第二个家,我希望每个成员都热爱这个“家”,争做集体的主人,同学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集体中的各项活动,处处为班集体争光。同学们在此激励下,逐步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如每日认真打扫教室环境卫生,自觉地做好早操、课间操,上好自习课。积极为集体做好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在此基础上,我和班干部共同商议,并结合学校的治校方针、建设目标进一步制定出班级奋斗的目标:周周争当优胜班,凡是集体荣誉都要积极争取。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我还及时针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制定一些更为具体的小目标,如改正在学习课上随便说话的小毛病;杜绝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禁止同学间吵架、打架;争取考试上升多少名次等。每一个小目标及大目标都要限时完成,还要不断向学生指出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接近目标的程度,并定期召开班委会、学生座谈会,小结班级的阶段性工作和目标完成情况,使全体学生能够了解班集体建设的进展,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以确保班级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竞争激励——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

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班级工作的又一个重点,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进取、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以促使学生共同争取进步、共同争取成功。我在班上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以合作学习、参与学习为指南,培养学生乐学、善于同他人切磋讨论、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请学习优秀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经验,还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班内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班级中还开展了“最……的人”的评选活动,让大家评选出“学习最认真的人”、“上课最积极的人”、“作业最工整的人”等,使全班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白人人都能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各自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竞争对手,互相较量,从而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竞争氛围。

三、情感激励——让师生建立良好的沟通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的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产生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随时观察学生的情感表现,透视其内心的情感世界观,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抓住时机,积极加以引导,巧妙激励学生,用坦诚真挚的爱心激励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之间达到心身的交融,使学生的思想问题迎刃而解。

我班有一名学生,进校成绩位于班级前列,可开学后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后来我才知道她妈妈忙于生意,很少顾及她的生活与学习,她因为没人管而迷上了上网。我决定帮助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课堂上我经常点她回答问题,只要答对,便及时地给她鼓励和表扬,调动起了她听课的积极性。经常找她聊天谈心,指出平时发现的优点以及前段时间学习的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的她很少迟到,作业也按时完成,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元旦时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她写道:“谢谢老师的关心,我要为老师争光,为班级争光,为自己争光。”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转变是以情感为依托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起情感联系,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能力激励——让学生发现自我的优点

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几十名学生有各异的性格和特点,不同的爱好和追求,各方面的能力有大有小,因此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身的价值与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促使其迁移到学习或其它方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学生热情好胜、乐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点,我以鼓励为主。

我班有一个女生,她活泼聪明,可学习不踏实,有时还不完成作业,批评教育均不明显有改正。但她能歌善舞,在文艺汇演前,我让她负责组编队员,编舞选曲,负责排练。受到重用后,她信心百倍,每天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终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我趁热打铁地说:“某某你在舞台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只要努力,在台下,你也会做得很出色,尤其在学习上,我想你一定不会心甘情愿落于人后,对吗?”她咬咬嘴唇向我点了点头。以后,她改变了往日的学习态度,变得刻苦认真起来,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11.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十一

班集体的建设,千头万绪;班主任的工作,千辛万苦;班级里的学生,千变万化。一直以来,人们就对班集体的建设非常重视,把班级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选好的老师做班主任,总是每一个学校开学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即使选好了人,领导也总是不放心。长期以来我们在谈到班集体建设时,多从常规管理和学习管理的层面入手。但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则应更多地要从“建设”的角度思考,着手“班集体建设”。从表面上看班主任是班级的“首席执行官”,班级的一切事务都应该过问。其实班主任更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董事长”,重在对班集体建设总的规划,而具体事务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做,班主任只要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班主任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不准,往往导致班集体建设的失败。有的班主任事无巨细,总要自己亲自管理,结果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和学生关系也不融洽。也有些班主任在开学之初没有总体的规划,班集体的建设走到哪里是哪里,发生事情时才像无头苍蝇似地处理,效果当然就不好。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班集体建设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将观念转变过来,将班集体建设的中心工作由“管事”转到“理事”,把重点放到“建设”上来。那么,班集体建设,我们应该“建”什么,“设”什么呢?

首先要建立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集体的建设上,纪律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建立管理制度方面,成熟的做法很多,但还是有些班级的管理有问题。有不少班主任主张“严”,也许因为“严师出高徒”的原因吧,可怎一个“严”字了得。因此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度要实,不要太宽泛。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制订什么管理制度,用一个全国通用的《学生守则》就够了。在倡导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制订和执行管理制度对班主任都是极大的挑战。

其次组建有用的班委,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一个好的班集体的建立,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支好的班干部和积极分子队伍,班主任要依靠他们,使用他们。要发挥好班干部的作用,首先要选择和培养班干部,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严格挑选,合理使用。

最重要的是创建良好的班风。好的班风是要每一个人用爱心作为情感基础形成的。一旦好的班风形成,学生的学习就蔚然成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增强,也就不用班主任一天到晚地跟在学生后面生气。

以上是“三建”,下面再说说“设”。

设防不良团体出现。班主任或是其他的教育管理者都知道,最难对付的就是各种学生“小团体”了,有时一个团体,就会把一个班级闹得没有安宁。一个团体也不是一个班主任所能控制得了的,它可能和别的班级,别的学校,甚至社会上的各种关系相联系。这种不良团体在学校还好,一旦放了学,他们就一起上网吧,一起玩游戏,一起打劫偷盗。小团体的危害,不仅是对个人的,也是对社会的。教师引导得当,完全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班主任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形成团体的苗头,对不良团体设下层层防线。其中家校联合设防是防止学生不良团体出现的一个好方法。学校开家长会,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跟家长说,要关心孩子,关心他们和什么人来往,把来往的人告诉老师。因为有时家长不清楚与他们孩子交往的人的情况,而老师可能更清楚一些。班主任老师就是要善于利用一些资源,做好自己的工作。

追求艺术性,致力德育的生活化。高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有着一定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原因,有不少学生还有小学、初中阶段的心灵伤害经历。因此,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转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好的办法、新的思路。

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润物无声。在班级管理中,致力于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文化氛围中树立、巩固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此,在新生进入高一年级后,做大量的学习方法介绍,分别召开男、女生专题会议,分析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习特点,鼓励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搞好学习;同时鼓励、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年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小制作、艺术节、篮球比赛、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交给学生去参与和实施,使学生投入到火热的学校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去接受良好的文化环境的熏陶。

以智育为切入点,突出德育核心。特长班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的严格要求也会颇有微词。我利用班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学校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促成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明白这一点后,会逐渐把精力放在学习方面,同时对德育管理的抵触情绪也会大大减少。对班主任的工作会变得很配合,对班主任的规劝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掌握批评的艺术,旁敲侧击,触动学生心灵。很多同事觉得我性情温和,又奇怪学生为何那么听我的话。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我和学生心心相通。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有措辞严厉的时候,但通常情况下我的批评是比较温和的,比较注意处罚形式的多样化,寓教育于处罚之中,触动学生心灵,追求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比如每次迟到我必须站在讲台上鞠躬道歉,同时还要讲一下自己的理由。如果遇到班里的垃圾桶脏了,违纪同学就要洗垃圾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哪位同学违纪被学校扣分,必须注意做好人好事,加分予以弥补。转变一个高中生,难度是比较大的,班主任必须像大禹治水一样,机智灵活,少堵多导,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从优点入手来克服缺点。有时候班主任在公开批评某个学生后,还要私下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当班主任的努力与学生的心灵窗口接轨时,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使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而主动接受。

12.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篇十二

第一, 融洽师生, 凝聚全班

有一句话说的好:“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中学的孩子就像一株挂桃的棉枝, 最需要关怀与扶持, 多给孩子一点爱, 果实就会丰硕。”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通过自己的真挚情感感染学生, 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乐意主动与老师接近, 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孤僻、寡言少语, 沉浸在自我封闭的王国中, 崇尚特立独行, 或桀骜不逊, 或自卑懦弱, 对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心反应冷淡, 置之不理, 这些同学表面很“酷”, 其实内心往往十分孤独、情感往往非常脆弱、心态往往容易失衡、行事往往较为冲动。前几年“马加爵”事件的主角马加爵挥刀砍向室友的那幕场景至今还让人毛骨悚然。

这样的孩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班上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怪异、平时尽管循规蹈矩但看起来思想负担明显较重。一天晚自习, 我点名发现唯一缺席的竟然是他, 他母亲知情后万分焦虑, 找了一晚上竟然在网吧将其找到, 气急败坏的她当着我的面把她的孩子数落了一通, 训完以后, 她还请我再帮助训训, 但当我看到他儿子低得不能再低的头时, 我改变了起初的想法。过了好几天, 我才找到这位孩子, 只是与他轻松得谈了一会, 他便明白了, 心中的巨石也落地了。从此, 他变得积极与老师同学交往, 心灵得到了释放。

所以, 作为班级学生思想工作主导者的班主任, 我们必须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群孩子身上, 在他们身上投诸更多的情感, 以谈心增进感情交流, 以鼓励帮助恢复自信, 让他们重拾本应属于他们的快乐, 从而让师生关系融洽, 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

第二, 避其锋芒, 以柔克刚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90后一代或固执、或彷徨、或爱幻想。他们思维活跃怪异, 行动自由散漫, 性格张扬乖戾。在个性张扬的文化背景下, 在浮躁喧哗的社会环境中, 父母的娇宠溺爱滋生了孩子身上的骄矜之气, 以至于学生到学校以后往往不能立刻完成角色的转变, 从而对老师同学颐指气使、横眉冷对。对于这些同学, 我们如果意气用事, 以暴制暴, 那只会适得其反。若能避其锋芒, 则能春暖花开。

前不久的一节体育课上, 班级一名性格执拗的男生与老师发生争执, 被体育老师教训后仍满脸怒气, 嚣张跋扈。带着满脸的不服气进了我的办公室, 气不打一处来的我刚准备对他继续发难, 但遍情感丰富而又脆弱, 个性张扬而又孤僻。他们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需要, 学生家长也需要。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受他们孩子的影响, 如果因老师的粗暴而使得孩子心灵扭曲, 大部分孩子会把消极抵触情绪转嫁给家长, 家长理解便罢, 如果不理解的话, 与老师再产生矛盾, 使得本来就很微妙的

转念一想, 这样一味的严辞训斥只会是火上浇油, 家校关系破裂、矛盾重生, 最大的受害者无疑便是

于是我选择了退避三舍, 避其锋芒, 等他平心静气以后, 与他进行了一番辞真意切的交流, 结果发现他是多么的温顺, 与之前判若两人, 我也为自己刚才的“温柔一刀”暗自骄傲。通过这件事, 我也再次体会到了“冤家易解不易结”的道理。

第三, 巧妙迂回, 转移情感

《诗经》云:“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少男少女从进入青春期那一天起, 就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迷迷蒙蒙的憧憬。也许那时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或许那时仅仅存在的是单纯的异性相吸, 也许他会在生命的赞歌中留下一段令人向往的回忆, 也许他留下的仅仅是一段悔恨。但不管怎样, 我们班主任只有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特殊的冲动, 才能让他们在花季的海洋中一帆风顺, 给他们的少年时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高中生“早恋”既是特殊问题, 又是常规问题。若当作其他纪律问题千篇一律的处理效果肯定不佳, 有时换位思考进行“冷处理”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时, 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青春懵懂的男孩或女孩往往感情比较丰富, 但其实内心孤独寂寞, 容易心态失衡, 患得患失, 心事重重却欲说还羞、难于启齿, 这时, 就特别需要我们班主任明察秋毫敏锐捕捉他们细腻多变的情感。然后, 再设法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 一吐衷肠, 班主任还需通过言语和行动传递自己的情感让孩子走出烦恼, 把感情转移到父母和老师及所有同学身上。这样他们心中的结就能水到渠成得解开了。

在一次作文批阅中, 我发现班级一位文静内向的女生在作文中竟非常直白露骨的毫无顾忌得抒发对一位男生的欣赏之情, 惊叹之余我却并没有直接去找她谈心, 教训她早恋的种种不是。在后来的一次春游登山结束后, 我单独留下了她, 问她登山有何感受, 她在感叹劳累之余发出了“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这样的感慨。我又适时得与她谈了上次作文中所写的那件事。我的细致观察让她惊叹, 我的关心让她感激涕零。从此以后, 她的久违的笑容再次在脸上绽开。

第四, 体现尊重, 团结家长

曾几何时, 老师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是个高高在上、严肃威严的老夫子形象, 但现如今, 原有的单一的关系已日趋多样化, 现在的高中学生普学生, 如果矛盾升级的话, 对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的冲击将会更大, 后果不堪设想。家长与教师一样, 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 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 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 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轻则受训斥, 重则得到一顿“饱打”。孩子受到伤害后, 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 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 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

所以, 班主任一定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对学生及家长给予应有的尊重, 使得关系更和谐, 管理更有效。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 其刚不可折, 其柔不可卷, 故以弱制强, 以柔制刚。”高中学生的顽强刚烈自不可与战场上的士兵同日而语, 但我们平时在处理类似性格特点的学生时一定要学会仔细观察, 灵活变通, 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以便更好得掌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得让一切尽在掌握, 收到以柔克刚的奇效。《孙子·虚实》:“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当学生的情感纠结出现时, 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直击软肋, 而要懂得巧妙周旋, 让心结自然解开。事业有成之人大都能按儒家思想原则行事, 达到道家无为的思想境界, 同时更要有佛家的慈悲之心。我们班主任在做班级管理工作时, 同样的要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 做到以柔克刚, 避实就虚, 真心的把爱撒向每个学生, 让班级管理更有效。

摘要: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朝气, 富有感情的思想“准成熟”的个体, 但他们有时又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 个性过于张扬甚至对老师出言不逊, 更何况他们身上还有很多“保护伞”,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出了个大大的难题, 如何能巧妙化解难题, 使得我们的管理更有效,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下文中谈一些粗陋的想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主要作用,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家庭情感关系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 6.[1]家庭情感关系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 6.

[2]朱小蔓, 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 2001, 4.[2]朱小蔓, 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 2001, 4.

[3]蔡芸.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1.[3]蔡芸.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1.

[4]林崇德.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4]林崇德.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3.浅谈表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篇十三

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小学 冷婷华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许多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难于管理的学生或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令人颇感为难,不知如何处理才好。比如有些调皮的学生性格倔强,顽固不化,生性桀骜不驯,任你老师苦口婆心讲大道理也好,还是板下面孔严厉斥责也好,抑或最后通牒请家长也好,任你千般妙计用尽,他依然我行我素,你进退维谷之间,感觉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连撒手锏也不起作用了。

其实运用反向思维思索一下,批评和斥责的严厉手段不能解决的,我们不妨换用另一种柔和的手段——表扬,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赏识教育来应对这个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然也包括后进生在内,所以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注意这一点。积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正面为主,以表扬为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过度的指责,埋怨,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导致他们情绪消沉,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于发展到与教师对抗,就会严重地影响“教”与“学”,这对双方都不利,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记得清朝的大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句话值得我们班主任认真体会。也许有人说表扬这种方式太简单,太平常了,哪一位班主任没用过呢?事实如此,但如何正确地运用好却不容易做到。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重视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力求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到表扬的滋味,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平日的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认为表扬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表扬要注意时效性。无论哪一个人都喜欢听人家的赞扬,学生更不例外。表扬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认可,肯定,鼓励和赞扬,因此它对成长中的学生起着即时强化的作用,学生对自己的一点点进步都渴望别人的注意与赞赏,及时的表扬能促使他们继续用功,不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假如拖延的时间一长,或对他们的进步视而不见,学生没有受到及时地鼓励,就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趁热打铁,功效更强。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随时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你真“勇敢”、你真“聪明”、你真“会听课”、“你的眼睛好灵敏”等等一系列赞扬的词语是我的口头禅。每当看见学生美滋滋的表情时,我也为学生感到高兴。在课余,当我发现哪个学生捡起地上的垃圾,我也会拍拍他的肩膀,夸奖他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当然,这种话必须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有时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学生面前找不到战无不胜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的表扬与鼓励是肤浅的,充满功利色彩的,“唉呀,你进步了,考了80几分。”怎么样听都像是“狼外婆”的表现。

表扬要尊重学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尊重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

当学生犯错误时,许多班主任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白痴”、“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想用自己的威严来下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教师不是拿着“手术刀”解剖学生灵魂的“外科医生”,而应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为学生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然后再为学生点一盏心灵的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当没有偏私,做到一碗水端平。既不偏爱优生,也不忽视差生。即不能有功不赏,也不能无功而赏。有的班主任对成绩好的,听话的同学表扬不离口,对他们予以特别多的关注,而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做同一件好事或完成同一项任务,如果班主任只表扬了好学生的功劳,而忽视了后进生,就会造成负效应:被表扬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未被表扬者愤愤不平、满腹不满。由此产生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对班主任今后开展工作产生不利,因此,公平的表扬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表扬要承认差异。表扬要想发挥它的真正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平等的比较,学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提出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发现有了点滴进步,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表扬,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刺激和促进他们继续进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一种转化后进生的艺术和手段。如果不分级别,将后进生与优秀生的行为等同来比较,那么后进生将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那他就将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自卑、自惰下去,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和头疼的难题。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位小男孩三岁半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三岁半不会说话不要紧,说不定还是贵人呢!”

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我总是给学生定一个目标,希望他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给每个同学的目标都不是一致的,高分的可能有九十多分,低分甚至也只有五十分。同学们听到总是发笑,老师的要求怎么这么低?我反复强调只要自己尽力了,都是优秀的好学生。他在学习上可能目标低一些,但在其他方面要求会高一点,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听了这一席话,同学们若有所思,似乎理解了我的意图。

表扬也要严要求。赏识本身是学生最渴望的精神需求,如果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那么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为赏识而赏识。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学生呢?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学生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自习课,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冼启杰竟狂妄的说:“上自习课也可以唱唱歌,复习一下歌词。说完带头在班里唱起了流行歌曲。”班长气的没办法,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说:“上自习课是给你复习,但是流行歌曲是哪个老师教授的内容,需要复习吗?”第二天,他竟交给我一篇洋洋洒洒的思想认识书,行为也有明显的收敛。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学生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但在批评学生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汽球的针,整个泄气。赏识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相信你仍然是好的,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相信你能改正。

上一篇:罗振宇跨年演讲下一篇:英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