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教案设计

2024-08-22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教案设计(共3篇)

1.《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教案设计 篇一

口语交际 用多大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与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知道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重、难点)

3.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大家看,他叫聪聪。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兴奋地)聪聪,你好!

师:聪聪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生:愿意!

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师经过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聪聪记住了。上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不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聪聪有些糊涂了,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知道!

师:呀,你们都知道啊!快来说一说吧!

生1:我觉得在走廊里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

生2: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师:看来,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用多大的声音”。(板书口语交际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有时候说话要大声,有时候说话要小声,从而自然地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创设情境,主动交流

师:(课件出示图书馆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图书馆吧!在图书馆里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呢?

生:应该小声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读书。

师:你能表演一下图书馆中的对话吗?和你的同桌练习一下吧!

(生兴奋地与同桌练习。)

师:谁愿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表演一下?

生1:(小声地)请问,这里有人吗?我可以坐在这儿吗?

生2:这里没人,你可以坐在这儿。

师:真好,这两位同学不但知道在图书馆要小声地说话,不影响其他人读书,而且还知道运用礼貌用语,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师:(课件出示小朋友讲故事的情境和课间与老师交流的情境)同学们看这两幅图,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第一幅图是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正在给同学们讲故事。

师:是啊,小朋友在讲故事,他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生:应该大声说话,不然的话同学们就听不清了。

师:哦,讲故事时要大声,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以后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大声。

生:记住了!

师:那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捡到了一块橡皮想要交给老师。

师:他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呢?

生1:应该大声说,要不然老师听不到。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小点声说话。下课了,其他同学都休息了,不能影响他们。

师:(笑)哈哈,两位同学的看法不一样了,同学们,你们怎么想?

生:(议论纷纷)大声说!不对,小声说!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都能说清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但声音也不能太小,一定要让对方听清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环节用课件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判断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并与同桌交流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三、联系生活,学会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声音说话,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

生1:在饭店吃饭时要小声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用餐。

师: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2: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要大声说话,这样才能让同学们、评委老师听清楚。

师:不错,比赛时一定要有气势。

生3:看电影时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要不然会影响别人看电影的。

生4:在医院里要小声说话,不能影响病人休息。

师:说得对,在公共场所要小声说话。

生5:家里来客人了要大声问好,这样才热情。

生6:打电话时声音要大一点,这样对方才能听得清,但如果在公共场所声音也不能太大,不能影响别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口语交际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只有将口语交际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说话有时候要大声,有时候要小声。

生2:我还知道表演时、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生3:我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声,不能影响其他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话有时候要大声,有时候要小声。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等来决定。希望同学们以后说话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小学生,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请他们也和我们一起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谈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巩固,同时为学生创设表达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平等的互动交往的过程。”口语交际更需要创设实践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平,参与讨论的热情,并学会与人交往。为此,本节课,我注意巧妙地创设交际情境,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我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不断地掌握、完善交际要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欲望。课堂中力求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说话、讨论、评价的机会。为了改变口语交际课上单纯乏味的说教,课堂上我采用“讲故事”“演一演”等形式,把单纯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促进了知与行的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表达,喜欢上交流。

2.为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降低了表达的难度。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又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明其理、信其道,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张有弛。

2.口语设计,用多大的声音 篇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用多大的声音”,教材通过三幅图创设了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说话时有时候需要大声,有时候需要小声。教材中用两个问句激发了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探究“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表达习惯。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与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知道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重、难点)

3.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大家看,他叫聪聪。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兴奋地)聪聪,你好!

师:聪聪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生:愿意!

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师经过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聪聪记住了。上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不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聪聪有些糊涂了,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知道!

师:呀,你们都知道啊!快来说一说吧!

生1:我觉得在走廊里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

生2: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师:看来,说话时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那到底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用多大的声音”。(板书口语交际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有时候说话要大声,有时候说话要小声,从而自然地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创设情境,主动交流

师:(课件出示图书馆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图书馆吧!在图书馆里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呢?

生:应该小声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读书。

师:你能表演一下图书馆中的对话吗?和你的同桌练习一下吧!

(生兴奋地与同桌练习。)

师:谁愿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表演一下?

生1:(小声地)请问,这里有人吗?我可以坐在这儿吗?

生2:这里没人,你可以坐在这儿。

师:真好,这两位同学不但知道在图书馆要小声地说话,不影响其他人读书,而且还知道运用礼貌用语,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师:(课件出示小朋友讲故事的情境和课间与老师交流的情境)同学们看这两幅图,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第一幅图是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正在给同学们讲故事。

师:是啊,小朋友在讲故事,他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生:应该大声说话,不然的话同学们就听不清了。

师:哦,讲故事时要大声,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以后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大声。

生:记住了!

师:那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捡到了一块橡皮想要交给老师。

师:他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呢?

生1:应该大声说,要不然老师听不到。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小点声说话。下课了,其他同学都休息了,不能影响他们。

师:(笑)哈哈,两位同学的看法不一样了,同学们,你们怎么想?

生:(议论纷纷)大声说!不对,小声说!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都能说清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但声音也不能太小,一定要让对方听清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环节用课件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判断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并与同桌交流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三、联系生活,学会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声音说话,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

生1:在饭店吃饭时要小声说话,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用餐。

师: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2: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要大声说话,这样才能让同学们、评委老师听清楚。

师:不错,比赛时一定要有气势。

生3:看电影时要小声说话,或者不说话,要不然会影响别人看电影的。

生4:在医院里要小声说话,不能影响病人休息。

师:说得对,在公共场所要小声说话。

生5:家里来客人了要大声问好,这样才热情。

生6:打电话时声音要大一点,这样对方才能听得清,但如果在公共场所声音也不能太大,不能影响别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口语交际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只有将口语交际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说话有时候要大声,有时候要小声。

生2:我还知道表演时、回答问题时要大声说话。

生3:我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声,不能影响其他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话有时候要大声,有时候要小声。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等来决定。希望同学们以后说话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小学生,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请他们也和我们一起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谈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巩固,同时为学生创设表达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平等的互动交往的过程。”口语交际更需要创设实践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平,参与讨论的热情,并学会与人交往。为此,本节课,我注意巧妙地创设交际情境,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我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不断地掌握、完善交际要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欲望。课堂中力求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说话、讨论、评价的机会。为了改变口语交际课上单纯乏味的说教,课堂上我采用“讲故事”“演一演”等形式,把单纯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促进了知与行的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表达,喜欢上交流。

3.该用多大的字网页设计 篇三

页面布局普遍更宽;

页面内容文字普遍更大,

使用1280×800和1280×1024的用户越来越多,并且1440×900也占了相当比例。也就是说,常规屏幕宽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曾经1024的主流标准。好多网站首页都把正文(或列表,后文不赘述)文字都改大了,基本打破由12px统一天下局面,因为高分屏阅读小字会比较吃力。

同时,页面上文字也不是越大就一定越好,因为看起来比较大的感觉是相对的。如果页面上90%都是12px的文字,剩下10%是14px,那么效果就比较突出;如果页面上60%都是12px的文字,其余40%是14px,那么效果肯定很糟糕。而且保证首屏显示内容足够多、足够清晰是基本设计原则,因此需要折中最优。个人判断,如果将来屏幕普及更大更宽,首先布局趋势不会更宽,其次页面内容文字不会更大,适应1024宽度的960px/14px将是扫视、阅读的最佳比例。

最近做某些评估时,还发现个规律——文字大小字号越少的页面,传达效果必然越受限,

因为可扩展表现形式就那么几种,中英文同时适用,只不过中文因可选字体太少会更明显。如果再配合颜色差异,可以保证Web UI层次分明而丰富多彩,原理可参考总结内容呈现的减法。

其实可访问性原则的标记语言已经明确提到这点,针对h1-h6标题的合理使用。但是任何效果都可以用style定义出来,那为什么要还h1-h6这么复杂?有人说为了搜索引擎友好,我认为这不是根源,关键是提醒web设计师在语义角度注意呈现多样化,包括对其他标签的合理使用。讲究迎合搜索引擎那只是后来的事,因为搜索引擎友好的规则也是在参考W3C标准。前段时间学习几个比较成熟的CSS框架,也特别关注了针对H1-H的处理。

中文最常用的是12px, 14px, 16px, 18px四种双数定义。某些字体13px效果也不错,更大也不难看,但再小普遍浏览器的支持不好。相比之下,英文选择丰富得多,从9px到更大,配合不同系统支持字体几乎都有好效果,我相信这是英文web页面比中文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准确阐述,本文统一使用PX单位计算)

© 一叶千鸟

上一篇:四川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下一篇:心累伤感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