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2024-09-04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精选14篇)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篇一

图书馆调研报告-中国安徽大学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原则,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图书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感知、流线组织、构思创意。·调研时间:2010年9月2日下午2:30—4:00

·调研地点:安大新区图书馆

·调研对象:安大图书馆馆内师生

· 调研方法:拍照记录,· 向具体使用者问询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利与弊,· 观察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并根据布局大致画出图书馆的平面图和分析图。

·调研内容:在调研过程中有侧重的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资料收集:

1、现代图书馆总体平面功能组合分析(主要是指

2、藏书、借阅、管理、公共空间以及室外空间五大类各部分功能要求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了解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4、现代图书馆的室内环境,5、主要是指

6、采光照明、通风、噪声控制等建筑物理中的环境控制;了解家具与人体活动尺寸的关系,同

7、时简略了解使用者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与图书馆建筑的关系,8、更好的在设计中创造符合师生特点的环境空间。

9、现代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10、整体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方式

以及互动关系,11、内外空间的界定方式;图书馆造型设计以及建筑内外部材质选取和柱网分配。

·调研发现:

1、安大新区图书馆概况:

1、基地环境:

交通位置分析:图书馆位于安大校园的中心区域,介于东西校门的交汇地段,南北两侧为校园主干道,交通便利,使广大读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如右下图区域标识,黄色即为图书馆,红色为交通区域,围绕图书馆分布;蓝色为宿舍区域,绿色为教学区域,可见图书馆介于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多条道路与之相连。

环境分析:图书馆西面为一个大面积的环形广场,东面为绿化区域,视野开阔,配套建设相应的绿地、喷泉、雕塑等花园式休闲设施,没有栽种高大的乔木,而是以低矮的灌木配大片的草地为主,既清洁空气又减少噪音,给读者创造优美而安静的读书、学习、研究环境,由于图书馆位于校园适中位置,从而避开了相对嘈杂的城市主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采光通风分析:合肥地处南方,东南方向的采光通风为最佳,该图书馆东南方向有部分低矮建筑,总体来看并不影响通风采光效果,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获得良好的感官效果,但是西面开阔无遮挡,存在西晒问题有待改善。

2、平面布置:

一层平面:主要是多功能报告厅,大厅,总服务台,检索区、文印室以及采编室等业务用房。在这一层主要有三个出入口,其中北面的入口与采编室直接相连,用于书籍的运送。

夹层平面:门厅上空两侧分别为休闲区和新书展销区,休闲区与行政办公区相连,可供师生一同使用。多功能报告厅的设备用房设于夹层。

二层平面:主要是校史馆以及期刊杂志阅览室(开架阅览)。

三层平面:主要是校史馆的二层以及中文社科类借阅室(借阅一体的开架形式)。

四层平面:主要是主机房等设备用房以及中文自科类借阅室(开架阅览)。

五层平面:主要是电子阅览室以及综合阅览室、中文科图法借阅室。六层平面:主要是电子阅览室的二层以及普通阅览室即自习室。七八层平面:设有一个单独的自习室和配电室、电梯机房以及一个休闲平台。

2、重点分析:

·建筑造型

建筑立面:该图为图书馆的西立面,中间为正八边形的柱形体量,给人强烈的厚重感,两个竖向条形体量左右对称分布,柱形体与之衔接的部分巧妙地采用了镂空连廊,形成虚实的结合与对比。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建筑性格过于严肃,不适合校园图书馆建筑应具备的亲切平和。

图书馆东立面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通透性利于门厅及两侧各个阅览室的通风采光,但是大面积玻璃会显得单调,所以玻璃表面通过连接钢构件形成富有韵律感的横竖线条,使得建筑立面丰富而不单调。

·内部庭院:

在建筑内部,柱形体量两侧分别设有中庭,绿化、小路似有别有洞天之感,使建筑更贴近自然。

·建筑形式:

为了减缓柱形体量带来的厚重感,除了图书馆西立面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外,在柱形体量之后还穿插了一个矩形的玻璃盒子,四面及顶面充分采光,在建筑内部形成光影的变换效果,这种手法对于建筑形式是有利的,不管是连廊还是通透的平台,都可以界定为灰空间,是引发人们驻足停留的场所,但是在安大图书馆中这些场所并没有有效利用,在无形中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

·流线组织

读者流线、书籍流线、服务流线互不穿插影响,书籍采编有单独的出入口,在建筑的南面,运送时通过一部六层的双跑楼梯分别运送到各层的书库。

·人性化设计

走在安大图书馆会发现墙壁上张贴着壁画与名人名言,体现着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建筑墙面少,空间大,选择适合的名言警句或壁画,不但能改观室内立面效果,而且能起到启迪人们心灵的作用;

为了营造安静的阅览空间,图书馆的每个借阅室室内墙面均贴附了吸声材质,保证了读者的学习研究氛围。

图书馆“以人为本”,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将无障碍设计落实到位。

其实,任何建筑都应该从人的感受出发,强调为人而用。通过课外查阅资料,我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性化设计狭义理解为适用的功能、宜人的空间、近人的尺度、舒适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等等;广义理解为对建筑全寿命、全范围的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认识的具体化:

一、图书馆外部环境设计

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建筑物的外在造型及周围环境。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外观造型整体风格应简洁流畅、庄重大方,色调应明快

高雅,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时代感。

现在许多高校在校区设计规划中,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占据着校园轴线空间序列重要位置,成为校园整体环境的关键点;主入口处开放的文化广场及活动空间,成为校园空间序列中最重要的部分;夜间灯火通明的图书馆,能满足众多渴求知识的学子在心灵上的追求,成为师生研究、思考、追寻知识、交流思想的场所。

图书馆建筑物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其色彩、造型、样式、外观应区别于其他建筑物,应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与周围的环境(如道路、草坪、树木、雕塑、广场)相呼应,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共同体。图书馆建筑只有与四周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人们观赏它时,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才能把图书馆整体建筑的美烘托出来,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完整地展现出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能为图书馆产生增值效应,有效地锁定读者的目光。

二、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

图书馆馆内环境包括采光、温度、色彩、绿化、噪音、空气质量、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馆内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

(一)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以有利于读者利用为原则。可以把咨询处安排在读者刚进入图书馆的门厅处,目录检索机应该设计在图书馆入口处附近或阅览室、书库入口处,外借处要尽可能安排在一楼并远离阅览室,而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应尽量安排在较高层等。此外还要考虑自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

(二)室内设计

1.周到的基础设施。

在进行书库、阅览室的环境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要将书库、阅览室规划成读者活动的场所,而不仅仅是陈列图书资料的地方。书库要有流畅的通道;利用率高的新书,应该有单独陈列的书库或书架;书架之间距离不宜太窄,避免压迫感;将书架的最上层及最底层空置或少摆放图书,在中间的几层尽量摆放图书,方便读者取阅。

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在图书馆的阅览区域,桌椅宜成行排列,整齐划一,方便读者独立思考;在休息区域,桌椅宜成组安排,营造人际交往的和睦氛围。适当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可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2.完善的导向系统。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图书馆布局一览表应在入门显眼处,路标随处可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联机书目检索终端应遍布馆内;陈列各种宣传、介绍资料供读者免费取阅。

3.装饰品。

高校图书馆室内绿化切忌平庸、失调和零乱。应以“绿”为主,以花为点缀。绿色植物既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又能与室外环境相互辉映,使读者解除疲劳、舒缓心境。

室内绿化虽然是附着在固化的钢筋混凝土、玻璃、涂层之上的人工点缀,哪怕只是少许的点缀,也足以使人欣慰。

(三)氛围设计

1.色彩设计。

色彩色调是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要考虑色彩及色调冷暖与读者阅读心理的关系,因为色彩能以最直接、最明显的形式刺激人的视觉,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的审美感受。

图书馆室内色彩的选择通常以稳定、柔和、淡雅为主,整个墙壁要以淡雅、明快的色调为主,可适当点缀色彩和谐的壁画、图片等,以体现高校图书馆应有的青春活力。如墙面宜选用白色、浅灰色和浅黄色,房顶宜选用白色、淡青色,地面宜采用稳重的中性色系,桌椅、书架颜色应与墙壁、窗帘等相协调,桌子宜采用浅色调,窗帘应保持冷色调。再如,在开架书库内,由于图书排列密集、空间狭小,很容易造成一种压抑感,所以书架的颜色应采用淡黄、淡绿、淡蓝等。

2.灯光设计。

光的获取有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途径。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带中庭的空间设计较受到青睐,因为这种设计不但可利用大量的自然光,还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温度设计。

4.空气质量设计。

三、人文环境

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指图书馆人员的行为表现。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人员的外部表现,即工作人员的服饰、表情等方面;二是图书馆人员的语言表达方面;三是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方面,这决定着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总之,心理学者与环境学者均发现,环境能影响人的行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一个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学习

阅读环境,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无形中遏制一些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因此,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出发,通过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使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达到协调统一,为读者创造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体现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设计师们及使用部门在创造图书馆空间时,不仅要满足校园人群的基本信息服务要求,而且应当使其承载贴切的空间行为活动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其良好的环境品质,使图书馆建筑环境的美在满足读者精神需要方面发出灿烂的光辉。

·调研过程发现的问题

1、图书馆室内室外互动较少,2、有明显的空间界定,3、虽然

建筑内部有了庭院色彩,4、但是使用者并不

5、能到达;

6、部分空间被浪费,7、使用率不

8、高;

9、作为一座校园图书馆建筑,10、不

11、宜有过高的层高,而

12、这座建筑有八层,13、上层空间会给师生使用带来不

14、便,15、尤其是六七层为自习室,16、高峰使用时间段垂直交通设备

17、(电梯)可能会出现拥堵现象;

18、绿化面积较少,19、即使加上内部中庭的绿化,20、与环境的契合不

21、够。

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篇二

1 工程概况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总建筑面积为46 735m2,建筑基础面积8256m2,其中±0标高为51.35m,主体结构为8层框架结构,高度约38m,下设1层架空层。设计使用年限50a。该工程基础设计为乙级,基础类型采用独立柱基和局部筏基。

由基础施工到竣工及整个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限值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及安全,况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建筑主体一半在水中,一半坐落实地)。为了确保工程建筑质量,依照国家建设部对大型建筑物建设工程实施变形监测的有关规定对该中心大楼进行变形监测。

2 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限值为0.002L (L为两测点间的距离),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量限值为200mm,建筑高度在24m~60m的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应小于0.3%。计算出以下各项:

1)顶部容许偏移量:

式中,a为允许倾斜度;H为建筑物高度。

2)观测中误差:

容许误差取容许偏移量的1/20且取3倍观测中误差为容许误差。

3)相邻观测点不均匀沉降差异的允许值:

3 变形监测网设计

3.1 测点布设

现行规范中对观测点如何布设没有明确的规定,传统的方式是沿建筑物外围布设一圈观测点来进行观测。实践证明,这种以封闭线来代表面用内插方法所提供的整体建筑物的形变量与实测的形变量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就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应该在建筑物的外围和内部均布设测点[1]。

由于大楼周围没有已知的水准点,在进行变形观测时,在离建筑物60m~90m的地方埋设了三个基准点,与大楼的监测点构成独立的水准网。

根据建筑物形状、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同时能保证顺利观测,在大楼的四周角点、桩形不同的两侧和大楼的内部布设了测点,测点间距为10m~15m。观测点布设在桩基的主钢筋上,观测点用直径20mm、长约25cm的螺纹钢,螺纹钢与桩基的主钢筋焊牢,露出外面约3cm~5cm,向上弯的标头呈球形,供立尺用,沉降观测点标高,在室外地坪高30cm左右。测点点位实际布设情况见图1。

注:图中虚线为建筑物轮廓,实线为水准施测路线。

3.2 观测周期的确定

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观测周期为:施工阶段大楼每升高一层观测一次,大楼主体完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再增加观测次数。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mm/d~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2]。

3.3 监测方法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确定使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DINI2电子水准仪,该仪器性能稳定,测量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量误差0.4mm,测量数据自动记录,自动存储,前后视距差限制,同方向两次测量数据自检,超过限差自动提示重测。在每次观测前,应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查和基准点稳定性检查[3],成果合格才可进行观测点的测量;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作业。

施测路线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施测过程按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施测路线上的点作为主线点,其余测点作为支点进行测量。在观测过程中,采用后-前-前-后的水准测量方法。每站前后视距差不超过0.4m,每站同方向观测值之差不超过0.4mm,全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方法施测。

水准仪在进行变形监测测量中,影响其每站高差中误差主要有m置平,m照准与m读数,由于三者相互独立,故每站高差中误差为[4]:

设从水准基点到观测线路中的最弱点为n站,水准路线中最弱点中误差应满足<m允,就可以保证整条水准路线的精度符合变形监测的要求。

式中,τ为管水准器角值,符合误差取0.1τ;D为视线长度;v为望远镜放大倍数。

取τ=10"、D=20m、v=40,则M站=0.16mm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已知水准点至沉降最弱点最多10站,故最弱点高差中误差为:

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求得的高差中误差1.9mm>0.51mm。所以,选用DINI2电子水准仪和沿图1布设的路线进行测量,可以满足本工程的要求。

4 观测结果及分析

从建筑物首层施工起至今,共对大楼进行了7次变形观测,现在大楼仍在施工中。通过这7次的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可以阶段性的了解整幢大楼的变形情况和总结各个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由于变形观测点比较多,选取其中部分观测点的变形量数据列于表1中;整座大楼的沉降等值线见图2。

mm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整理,最终可以得出建筑物阶段性的最大下沉量为15.02mm,相邻两测点间的最大下沉差为7.68mm。目前的观测数据均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的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物荷载的增加,建筑物整体表现为沉降,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部分测点异常外,建筑物沉降量总体形势东部大于西部。但是,在大楼的沉降观测中,出现了随着荷载的增加,有些测点回升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筑物地基的特殊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地基受力不均匀,造成建筑物地基一端下沉,另一端翘起的现象。某些测点略有回升,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误差造成的。我们会在以后的测量工作中对这部分测点加以重视。

5 结论

建筑物的下沉,除绝对下沉外,变形的速率也十分重要。对一般建筑物而言,只要变形缓慢且均匀,大多数建筑物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致破坏。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的变形监测及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建筑物的沉降量在规定的限度内,并掌握了建筑物的沉降动态,验证了建筑物的设计,对今后的施工进程具有指导作用。监测过程中,有个别的测点沉降量出现了异常,其原因还不能确定,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要对这些异常点多加重视。

参考文献

[1]龚建伍,郭金芳,徐礼华,沈东强.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若干问题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2003(6).

[2]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3]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S].

3.耶鲁大学图书馆 篇三

这次逛到耶鲁大学,发现那里的主图书馆斯特林图书馆竟然对外开放,真是喜出望外。这所1930年建成的图书馆,藏书量居北美大学图书馆第二位。它的新哥特式建筑式样是我见过的大学图书馆里最超拔、宏丽的。我觉得,它后来居上,甚至超过牛津大学的博得利图书馆。经过近80年岁月的洗礼,花岗岩石块的立面色泽斑驳,有沧桑的美。门楣上有腓尼基的船、雅典的猫头鹰、罗马的狼和玛雅的蛇的精致浮雕,以及埃及文、巴比伦文、中文、希伯来文的铭文,还有中世纪修士、神甫的圆雕,显示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主要来源。

从像大教堂人口一样坚固、深陷的门洞走进图书馆,立刻是一个空无一物但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大厅——一个缩小了尺寸的“巴黎圣母院”大堂。虽然已经缩小了尺寸,两列立柱的高度依然超过我在中国念的大学的排球馆的高度。当然也少不了繁复的雕刻装饰和高大的彩绘玻璃窗。和巴黎圣母院不同的是它的天花板,有点像中国建筑的藻井,雕绘满眼。

显然,这个大厅原先是目录室。那些装着卡片目录的目录箱整齐地排列在大厅两侧的回廊里。它们现在只有文物的价值,因为所有的图书和藏物目录都电子化了。

如果不算美学的功用,这个大厅现在唯一可以表现它有使用价值的地方是它有—个借书台,就在大厅最深处那面墙下面。而那面墙整个是一幅古意盎然的马赛克拼贴画,在它的映衬下,借书台看起来倒像个装饰品。

一个图书馆的外观和目录室这么奢侈是可以谅解的:那是人工和实用主义都不值钱的年代的作品。

还是看看阅览室吧。对外开放的阅览室有五个:工具书阅览室、音乐图书馆(是馆中之馆,所以也归入阅览室之列)、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L&B阅览室。每个阅览室都有一个网球场或更大的面积。这不稀奇,中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有的是比这大得多的阅览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L&B阅览室。它的名字来源于18世纪耶鲁大学的两个辩论协会的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这个阅览室的宗旨在鼓励非学术性的、休闲性质的阅读,所以这间雅各宾风格的大厅被装饰成一个豪华的绅士俱乐部。宽敞的空间里疏疏落落地摆放着19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中东式样的宽大厚重的皮沙发、高背靠椅和乡村风格的圈椅,大多三五把围着一张朴拙简单的木茶几或小圆桌,自成一体。还有一个硕大的石头壁炉。沙发和地毯都是欧洲的咖啡馆、雪茄馆最爱用的墨绿色。四面墙壁都是镶进墙壁的书架和一直到天花板的木质护墙板。

最让我眼热的是阅览室两侧的两列“耳房”。它们沿着墙根儿一溜排开,都有一个开放的门与大厅相连,五六平方米大小,暗暗的像一个山洞,里面放着两三把每把都能坐下一个体重200公斤的大胖子的皮沙发,其中一定有一把是那种靠背像豪华电动按摩椅那样的半躺角度,沙发围着一张小圆桌。靠里面是一排窄窄的雕花铸铁窗扇,窗外是图书馆天井里的草坪、绿树和水井。门和窗所在以外的两面墙是排满书籍的书架。看那格局,知道是在模仿中世纪修道院里僧侣寄居和苦读的小屋;看那情调,我就想起中国读书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人生理想。

这个阅览室专收流行文学、旅行、登山等方面的书籍。刚10月下旬,室外艳阳高照,有摄氏15度左右的温度,但是阅览室内已经开暖气了。

这么好的图书馆,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是:它的利用率惊人地低。

我每个阅览室都数了数读者的人头,最多的是工具书阅览室,大约有20个人。最大的音乐图书馆(两层,有一个小体育馆那么大)6个人,报纸阅览g3个人(其中一个在打盹儿),L&B阅览室呢?加上我,7个人。

4.宁夏大学图书馆 篇四

宁夏大学图书馆包括校本部逸夫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两个部分。总馆舍面积 19900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 3000 余个,工作人员 123 人。

藏书

目前全馆藏书 90 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 68 万余册,外文图书 4 万册,古籍线装及特藏书 7 万余册,中外文过刊 10 万余册,中外文现刊 2400 余种。本馆的藏书建设围绕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要进行,馆藏文献以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在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先后引进《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Springer 全文电子期刊》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

5.大学图书馆文明标语 篇五

1、在这里,安静不仅仅是习惯,更是美德。

2、书山有路勤为径,文明借阅礼先行。

3、文明礼让不占座,用心学习不挂科!

4、感谢您为下一位读者腾出一个座位。

5、人到书到,人走书走。

6、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7、文明借阅,不占座位。

8、带走满腹知识,也带走个人物件。

9、你的随手一划,将会给书造成永久的`伤害。

10、宁“静”致远。

11、轻轻地我走了,不留下一片纸屑。

12、你在哪里,文明就在哪里。与文明同行!

13、呵护每一页,传递每一人。

14、让文明留下,把喧哗带走。

15、别因有意思而有意“撕”!

16、在书海里收获知识,于安静中彰显文明。

17、勿让喧哗掩盖了你与思想的对话。

18、入室即静,坐下为学。

19、书是文明的信使,让文明的信使平安回家吧!

20、保持环境,安静整洁。

21、让知识的海浪荡涤我们的心灵,用礼仪的画笔勾勒我们的言行。

22、珍爱图书,阅过无痕。

23、书是人类的灵魂。你怎么忍心去玷污它呢?

24、轻轻地来,静静地找,细细地读,悄悄地走。

25、心灵沟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26、除了知识,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文明,什么也不要留下。

27、来时一片安静,走时一片干净。

28、占的是位子,丢的是面子!

29、上下楼梯脚步轻,为你为我为大家。

30、读者静,则陶醉深思;手机静,则共享和谐。

31、宁静滋润阅读,知识普惠你我。

6.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篇六

概况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52年,原名华南工学院图书馆,由涵盖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代名校在内的中南5省12院校的图书馆整合而成。其后,馆名及馆藏结构随着学校的发展曾有多次变化,直至1988年1月,随着学校升格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相应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本馆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校大型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直属的“外国教材中心”;拥有教育部授权具有查新资质的部级理工类科技查新工作站。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由总馆、南校区图书馆和化机分馆组成,3座馆舍总面积共有67168平方米。总馆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正门东面,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设有馆长室、流通部、情报参考咨询部、办公室、期刊部、电子文献信息部、采访部、阅览部、外国教材中心、编目部、系统部、华图信息中心等12个行政业务部门;南校区图书馆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2006年9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达4.23万平方米,设有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文献资源服务部、参考咨询服务部、信息技术服务部等5个行政业务部门;化机分馆位于北校区工控学院教学楼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有流通和阅览2个业务部门。

馆藏

[1]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政、法、文、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专业设置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我馆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国内外书刊资料,重点入藏计算机、自动化、电力、交通、汽车、建筑、机械、化工、轻工、材料、电子与信息、食品与生物、造纸与环境、工业装备与控制、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科文献,并兼顾数、理、化基础学科、外语;重视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收藏,如经贸、法学、新闻传播、艺术、旅游酒店与管理等学科文献;其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录、标准、专利、产品目录及各种工具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卷帙浩瀚、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到2009年底为止,图书馆馆藏总量549万册,其中,纸质文献313万册,电子文献236万册。

近年来图书馆重视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根据学校“211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以及师生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有计划的重点引进国内外各种题录、文摘、全文型网络、光盘数据库。我馆现已拥有国内外重要网络、光盘数据库173个,包括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在全球享有盛誉、学术价值很高的电子期刊全文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目前,我校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可以检索、利用的中、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版博硕士学位论文约174.75万册(种、篇)。另外还有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可提供600多个大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以上数据库的内容覆盖我校各学科、专业领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全球最新的高质量的科研信息,使他们能及时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

现代化建设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图书馆抓住机遇,务实开拓,借“211工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契机,努力建设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由引进的国外技术先进、配套成熟的Horizon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网上信息发布和服务以及光盘网络系统组成,已通过光纤与校园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联

网。Horizon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图书馆日常业务管理,包括公共查询、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网上查询等模块。其网上查询模块(iPAC)可使读者从网上迅速、准确地检索馆藏书目信息及读者借阅信息。

1998年建成“树华电子智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是由香港知名人士方润华先生捐资建设的;该室设有97个电脑机位,其先进的光盘网络系统可支持校园网上多用户同时访问;能为读者提供国内外重要光盘、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以及Dialog国际联机检索;读者可浏览获取校园网、CERNET、INTERNET上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各种VCD、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图书馆重视开发、利用馆藏资源,已建有“馆藏中外文书刊书目数据库”、“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筑艺术与技术资料库”等;并与广州石牌地区高校联合建设了“六校馆藏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六校馆藏光盘、网络数据库联合目录”、“六校图书馆免费电子全文数据库”、“六校图书馆报纸馆藏库”等。这些数据库均可通过图书馆主页进行访问和查询。

读者服务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馆内文献借阅,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并与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工程中心、文理中心、CASHL(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奥凯化工信息中心、广东重点高校等许多单位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互助关系,使中外文原文的获取率得到很大提高。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网络、光盘数据库检索,网上信息查询,为读者提供各种外语学习磁带的听音、专业会议缩微平片的阅读以及欣赏名著佳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积极利用图书馆主页为广大师生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实现了网上图书预约、续借及催还服务;通过图书馆主页可方便查询、利用我馆引进购买的国内外重要光盘、网络数据库、本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网际导航系统等;通过“书目信息”,读者可及时获得馆藏书目以及最新书刊资讯;通过“个性化服务”可以方便的从网上查阅本人借阅信息和向图书馆推荐在教学、科研中所需要的书刊资料;“电子资源”、“期刊园地”等栏目,内容新颖实用,信息量丰富,已成为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栏目。本馆技术服务部门可为读者提供静电复印、胶印、光盘刻录、磁带复录、资料装订等服务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是国家教育部授权具有查新资质的部级理工类科技查新工作站,我馆科技查新队伍实力雄厚,能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科技查新及项目咨询服务;广大校内外查新用户点击图书馆主页上的“科技查新”,即可浏览查新服务的介绍,并可直接下载“科技查新委托合同”,通过E-mail发送至情报咨询部。此外,我馆还积极开展参考咨询、专题定题情报服务、用户培训以及文献检索课教学实习等各项服务;华南理工大学外我馆负责管理国家教育部设在我校的外国教材中心,重点引进化工、工程图学的外国优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设有外教中心网站,不定期发布外国教材新书信息和外国教材研究评介文章。

广州华图信息中心(读者服务部)是图书馆以经营信息技术咨询、电子技术服务、摄影、打字、复印服务以及兼营文献出版物等的经济实体。

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努力开发、利用馆藏资源,已建有“馆藏中西文书目数据库”、“馆藏中外文现刊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读者信息数据库”以及广州地区高校联合建设的“中外文期刊数据库”、“馆藏光盘、网络数据库联合目录”。

队伍建设

图书馆拥有一大批各种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双学位、本专科毕业的业务、技术人员,很好地担负着我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加工整序、读者服务、情报咨询、系统维护、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全馆南北校区共有工作人员130人(不含临工),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83%,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占47%。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馆员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广大图书馆员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需要,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树华电子智源中心

图书馆“树华电子智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是由香港著名人士方润华先生捐资建设的。该室面积300平方米,设有97个厢座屏风式电脑机位,设备先进,环境优雅,为读者提供光盘、网络数据库检索、国际联机检索;浏览获取校园网、CERNET、INTERNET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学习利用各种VCD、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外国教材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下属的全国十四个外国教材中心之一,重点引进化工、工程图学的外国优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每年出版《外国教材新书目录》和《外国教材研究评介》。

华南理工大学教材供应中心

图书馆负责管理的教材供应中心担负着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教材的计划、订购及销售任务。“中心”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开设了教材样本陈列室,供师生浏览选购。广州华图信息中心

华图信息中心是图书馆以经营技术咨询、电子技术服务、摄影、打字、复印服务以及兼营文献出版物等的经济实体。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情报咨询部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部门,主要为用户提供 代检代查、读者咨询、论文收录引用检索、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科技查新、文献开发、用户培训等优质服务。情报咨询部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高水平队伍,工作人员全部具备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咨询人员将为校内外师生及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科技查新及各项信息服务。

自建资源 华南理工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库hot华南理工图书馆视频服务系统hot天河九校免费电子全文数据库hot

轻工技术现代图书(CADAL子项目)hot建筑艺术与土木工程资料库hot管理案例全文数据库hot天河九校创新参考数据库hot

数据库浏览 常用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 外文数据库 试用数据库 视频数据库 光盘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文摘数据库 数据库点击排行

学科主题浏览 综合 哲学/宗教 经济/金融/管理 政治/军事 法律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新闻传播 图书/情报/档案 教育学/心理学 语言/文学 文化/艺术/体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化工 生物 天文/地学/海洋学 农林科学 医药卫生 工程技术 材料科学 机械科学 能源电力 建筑/土木 计算机/电子/通信 交通运输 环境科学 轻工/食品 航空航天 安全科学

电子资源版权公告 版权公告 违规案例

7.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篇七

一、学业情绪的内涵

2002年, Pekrun等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这一概念。学业情绪这个领域就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学业情绪问题, 高职生的学业情绪问题, 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中学生的情绪问题都有所讨论和研究。严鹏展等人通过对五百多份的问卷调查提出初中生的学业情绪问题主要是厌学。而王瑞红在对高职院校389名学生调查了解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业情绪问题与学业成就是相关的。并且焦虑等消极情绪占大多数。而聋生也有所研究。当然, 郑军等也对于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研究, 共搜索相关文献111篇, 并且也对这个方面提出展望。梅华丽提出焦虑, 精神分裂等是大学生会出现学业情绪的问题。但是主要针对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中国期刊网搜索, 只有199篇。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并不是太成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在学业情绪的防治方面, 提出了教师调节, 自身调节等方法。朱体壮等对于情绪障碍学生技能训练集中在社会目标, 学业目标等, 并且也介绍了美国的一些方法。比如应答性卡片, 海龟式疗法等等。而周斌等提出相关教育干预策略, 就是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分类团体和个别辅导结合, 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途径等等。现在科技日新月异, 对于馆员要求越来越严格, 作为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图书馆的公共资源, 弥补系科教师, 辅导员的调节职能, 是目前应当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聋生学业情绪问题

如前所述, 目前真正提及到聋生学业情绪问题的并不是太多。最主要是心理健康问题。冯年琴采用SCL-90量表对中学阶段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聋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中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陈凤芸, 郭玉祺等对于聋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以及聋生心理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着重在学校和家庭。刘毅玮等研究更加证明了这点。他们的结果表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都存在显著相关, 说明家庭环境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婉芳研究了聋生的厌学心理, 也就是学业情绪中的一点。她从原因措施等着重阐述了相关研究, 讨论了聋生厌学的学校, 家庭等原因, 并且提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等措施, 关爱学生。

李珂珂总结了相关的研究, 为聋童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比如编注相关的教材, 相关的问卷量表等。杨小梅等研究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促进书面语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在学业情绪和能力以及结果中的一种展现。叶素娟研究指出律动对于聋生的发展, 通过健康优美、抒情大方、欢乐活泼的动作, 培养聋生爱美的情趣,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促进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思考

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来说, 我们对于学生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 而且是有作用的。

我们需要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自身的专业优势, 引导聋人大学生做好相关准备以及协调工作。对于他们辅导员来说,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与他们互相沟通, 互相了解。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了解透彻, 是目前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点。

对于馆员来说, 首先需要摆正自己位置和心理。需要重视对于聋生心理的调整, 并且, 多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以及阅读需求。多了解心理学的知识, 也多进相关书籍。多指导相关同学阅读, 这样从一个侧面去帮助他们。特别是流通部的老师, 需要具备一个专场的专业领域, 李娜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 多接触和了解学生。

其次, 做好辅导员, 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辅助工作。那些辅导员和老师都肩负着重任。而我们馆员需要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适合的而且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 提供数字和科研的扩展服务;提供心理学的书籍等等。

再次对于馆员来说, 需要学习手语来沟通, 就像所说的无障碍沟通。或者说是创立无障碍的图书馆。目前无障碍的图书馆, 以及图书馆等公共事业等为残疾人服务的相关研究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比如沈奇提出新的观念, 将ICF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结构中, 并且辅助相关无障碍服务。而邵建萍指出全纳教育在图书馆实施是必须, 也是可行的。将全纳教育的概念引入图书馆服务的理念。

馆员应做好服务于师生的准备, 不仅仅局限在师生借阅服务, 教学科研服务上面。馆员作为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辅助, 对于聋人大学生学业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也相信, 随着公平教育, 全纳教育的需求和实施, 图书馆残疾人的服务事业也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2]杨小梅, 冷明书.浅谈在班级管理中促进聋生书面语言发展的几种途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J].2008.

8.大学图书馆美化方向浅谈 篇八

图书馆作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要确立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大学校园建筑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点,是构成大学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应与校园整体文化相融合,在进行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注重外观,又要注意与大学的整体文化景观环境的融洽,更要表现出深远浓厚的文化气息,不能过于平淡,也不要突兀。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借书阅览,还是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大学图书馆除了借书阅览,读者还可以在这里开展讲座、报告、演出等各种活动,建筑设计要考虑到读者的多样需求。因此,不管是外观建筑还是室内规划布置,都应注意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平衡。

一、光线

图书馆的采光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然光线,让读者能对图书馆的环境一目了然,并能舒适地阅读图书,这是图书馆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

图书适宜采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相结合的照明方案,明亮的自然光线能使读者心情愉快,记忆力增强,也能提高馆员工作效率。不宜使用色彩过重的灯光,以淡黄和纯白为宜。淡黄的灯光感觉温馨,白光感觉明亮,但会给人一种寒意,适用于长时间阅读使用。因此,图书馆的灯光设计可以交替搭配角落的照灯、桌面上方的阅读灯等等,从而变换不同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内照明灯应以节能、长寿、环保的灯具为主,还应注意灯饰与图书馆整体设计风格统一、协调。

二、绿化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增加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减弱噪音。图书馆绿化要力主突出其高洁安静典雅的文化内涵,以衬托出图书馆清新、优美、宁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为目的,在绿化过程中做到装饰与图书馆气氛相一致、相协调。

图书馆室内绿化方式应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不同种类的室内植物布局点出亮点。即使经费、空间有限,也可取得较好的美化效果。图书馆的入口门厅明显比室内暗,相比阅览室、会议厅等要比较空旷,一般应选择喜阴植物或鲜艳的大型盆栽植物,给人以温暖、热情的感觉,如铁苏、南洋杉等。走廊是图书馆内交通、分隔、联络的建筑空间,读者在此停留的时间较短,不宜摆放过大的盆栽,以免阻碍通风,阻挡读者视线,因此采用适当的盆栽点缀即可。

图书馆阅览室绿化应以雅致为主,调节视觉,创造宁静温馨的气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在角落和过道上摆放绿色盆栽植物,既生动地分隔了空间,又消除了墙角的生硬感。窗台、阅览桌前可摆放小型盆栽花草,使读者除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丰富知识资源外,更能在大自然中的色彩中陶冶心情,缓解眼部疲劳。

三、指引标语

大多数图书馆都不能保证足够的人员在所有岗位上服务,指引标语就成了最好的协助。在图书馆内设置清楚且吸引人的指引标语,既可增强图书馆的利用率和可用性,又可以帮助那些不熟悉图书馆的人使用自助式服务,减少馆员重复回答咨询。图书馆内的标示指导牌除了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外,还要以语气亲切缓和的文字加以提醒,甚至可以用比较俏皮或别具创意的方式提醒读者,让他们处处感到图书馆服务的贴心与诚意。

另外,图书馆有相关的活动举行时,可在建筑物外悬挂布条或在LED显示器播放通知吸引读者注意,并在专设的海报栏张贴海报,不能在室内外墙上乱张贴,以免给人以乱贴膏药的低俗感。

四、色彩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地影响和刺激人的心理。色彩情感取决于色彩的特性、属性及其与建筑表达语言的和谐共鸣,它的特性使人把与其相通的心理性质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引发积极的情感沟通。如青、绿、蓝给人静谧感,红、黄、橙给人跃动感,黑、紫、灰给人沉重感,白色给人轻盈感。色彩环境是图书馆内部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色彩学研究成果证明,有的读者喜欢明亮的环境,有的则喜欢幽暗的环境,读者大多喜欢寻求安静的角落。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注重色彩的对比处理,注重室内装饰的艺术感染力,增加读者的亲切感,缩短人与文献资料之间的距离,为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心境提供条件。

传统图书馆的环境色彩概念,就是一栋里外都刷白的房子。虽然在格局、书架材质方面会有特别的讲究,但依然脱离不了传统的范畴。这种自成一格的装饰,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开放式空间,我们需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能舒心阅读的图书馆。色彩在图书馆的运用中,主要表现在内部色彩和外部色彩两个方面,原则是以读者舒适度为准,以反映文化底蕴为准,以塑造知识氛围为准;其亲和作用表现为色彩的运用与图书馆建筑、环境、设备、服务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和谐之美、吸引众多读者、深化人文关怀目的。图书馆是读者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场所,也是很多读者长时间停留的场所,应避免强烈刺激。总体环境色彩应以纯度适中、明度较低的深性色为主,如灰、紫、蓝灰、褐灰等颜色,或明亮的彩色,比如乳白色、象牙色、白色、原木色,这些颜色都有助于人心境平稳、气血通畅。如果馆内整体色彩搭配不佳,会破坏图书馆的空间感,扰乱读者视觉,影响图书馆的氛围。

五、人文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及整洁优美的环境,无不渗透着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构建图书馆和谐的人文环境,就要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给读者创造一个温馨、充满人情味的读书环境,让读者在图书馆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和关怀。

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心,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其次,要具备深厚的业务能力和全方位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知识。馆员要有高雅的行为举止,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也是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对读者有影响。馆员要做到百问不烦,百跑不倦,态度和善,举止端庄,服务用语推广普通话。用词要和善友好,避免情绪化。人常说“好言一句三冬暖”,优美的服务用语消除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距离感,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

总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环境美化工作已成为图书馆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必将为图书馆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希望每个大学图书馆都能逐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规划人性化的閱读环境,营造图书馆魅力,让大家更加亲近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9.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简介 篇九

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以下简称“金融图书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图书馆(以下简称“人行图书馆”)。2012年6月29日,在人行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设成立了金融图书馆。它与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一起共同构成清华大学的7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隶属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校图书馆”),其管理、文献资料、设备、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等均由校图书馆提供;馆舍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提供。

一、筹建

2012年3月29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金融学院”)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院成为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同时酝酿成立清华大学第7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

早在2011年10月,校图书馆就逐步介入金融学院的相关建设工作,为成立金融图书馆做准备。校图书馆馆长邓景康多次带领各业务主管馆长到金融学院参加研究生座谈会、与原人行图书馆的负责人会商;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部完成了2012年金融图书馆期刊和报纸的下订工作。

2011年11月7日召开的校图书馆馆务会决定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图书馆接收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筹备组”),2012年2月29日-3月11日,筹备组与原人行图书馆进行了工作交接,主要涉及馆舍、书刊资料、机器设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等的交接。从2012年2月29日起,原人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原馆长李守平外都撤离了,由筹备组的四位成员(罗美淑、李新和、晏凌、冯璐)全面负责开馆运行,主要开展流通借还、现刊阅览工作,开馆时间为周一~五8:00-19:00。由于金融学院的读者还没拿到清华大学的证件(工

*作证或者学生证),全部工作还在原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上运行。(*注:该系统为北京金沙汇科技有限公司的“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GDLIS)”)

2012年3月9日,金融图书馆书目馆藏转贮工作启动。该工作由校图书馆编目部负责,目的是尽快实现金融图书馆的资源与清华大学整个图书馆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通借通还;主要工作包括对原人行图书馆馆藏书刊粘磁条、加盖封口章并粘贴条码,在校图书馆Millennium系统中逐一查重并建立馆藏记录,如系统中没有相应的书目记录,则需要对该馆藏重新建立书目、馆藏记录并配置新的索书号,最后还要对所有馆藏粘贴新的书标。2012年6月底,该项工作结束,完成中外文图书和期刊共计39,131种/80796册。

2012年4月14日-4月20日,金融图书馆开展了“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暨“2012世行信息推广”活动。目的是加强金融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推介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活动期间举办金融相关专题培训讲座4场,共计220人次听取了讲座并参与培训;制作宣传展板7块,宣传海报5张,宣传材料800份(3种);发放图书馆数据库使用宣传资料4种,共计664份;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77份;发放小礼品220份。同时酝酿成立了金融学院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简称“金融图管会”)。2012年5月28日,为配合金融学院整体装修改造工作,金融图书馆开始闭馆,启动馆藏下架、打捆工作,为馆藏搬迁做准备。

2012年6月18日,金融图书馆地下书库开始装修。金融图书馆馆舍装修改造期间,全部馆藏都将保存在地下书库。

2012年6月底,金融图书馆馆藏整理和清点工作完成。完成2011年期刊298种的清点、下架、工作,送装订190种。剔除不符合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原则的馆藏图书6402册,合订期刊2945册。

二、馆舍布局

原人行图书馆位于成府路43号院内D座一、二、三 层,共有馆舍面积1400平方米。一层为外文图书、中文过刊、外文过刊、学位论文;二层为中文图书;三层为中外文报刊、工具书、国际金融组织资料(IMF、ADB等)阅览室。这样的馆舍布局每层楼都至少有一个出入口,不利于集中管理和读者服务,同时也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D座没有电梯,这对于经常搬运书刊的图书馆来说非常不方便。因此,金融图书馆正式成立后面临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馆舍装修改造。

经与金融学院商议,决定利用学院整体装修改造这个契机,将金融图书馆馆舍由原的位置迁移到A座4层,以便今后金融图书馆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整个A座4层面积约900平方米,为了弥补馆舍面积的不足,学院在B座地下提供给图书馆约3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密集书库。

装修改造后的金融图书馆由2个部分组成:地下密集书库和地上开架借阅区,总面积1200平方米。地下密集书库设计馆藏容量7万册,用于存放闭架借阅的图书和合订期刊。地上开架借阅区设计阅览座位60个,馆藏容量6万册,用于存放开架借阅的图书和合订期刊、原五道口纸本硕士论文、原五道口纸本博士论文、金融特藏资料、现刊、报纸等。在开架借阅区还设有自助借还书机、自助文印机、电子信息检索阅览设备、阅报机、校园IC卡刷卡机等。

2012年7月23日,金融图书馆全部馆藏开始搬迁到刚装修好的地下书库:7月26日完成1274箱装箱馆藏的搬运,7月31日完成5000捆(约50000册)馆藏的搬运,至此馆藏搬迁工作结束,金融图书馆装修改造工作拉开序幕。

2013年1月4日,金融图书馆装修完成,开始搬家。从这天起,金融馆的馆员为争取开学开馆的目标艰苦奋斗。

2013年2月25日,金融图书馆开馆试运行。试运行期间的开馆时间是:周一~周五8:00~22:00,周六、日14:00~22:00。预计2012年11月竣工。

三、馆藏资源与服务 金融图书馆致力于金融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收藏,为我校金融学学科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文献保障和深度的学科服务。

金融图书馆馆藏以经济、金融类为主,总量约8万7千余册,包括:中文图书32,299种/61,758册;西文图书(含俄文)5084种/6,646册;日文图书779种/894册;中文合订期刊810种/7,265册;西文合订期刊147种/4,028册;日文合订期刊12种/205册;博士论文513册/141人,硕士论文5712册/1535人;每年订购纸本中外文报刊近200种。另外,还藏有珍贵的国际金融组织资料(IMF、ADB、WB等)约2万件。【此处数据有必要更新吗?不更新也没有问题。不用更新,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新增。】

金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得到了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收到若干捐赠,如刘鸿儒老师捐赠设立的“刘鸿儒赠书专柜”等,为丰富专业馆藏资源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图书馆面向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和金融学院校友开放,提供覆盖全馆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设置随手可得的电话咨询系统,布置随处可见的公共信息发布系统,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读者可以在金融图书馆获得所需要的全部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清华大学的师生可持本人工作证或学生证按有关规定借用金融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金融学院的校友凭金融学院校友办发放的“校友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按有关规程使用金融图书馆。金融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校图书馆之间实现通还服务。

装修改造后,金融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还在与金融学院商议中。

四、目标与愿景

作为一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的目标是为清华大学金融学教学科研服务。因此满足金融学院各项教学科研的需求,成为金融图书馆最主要的目标。

清华大学金融学院是在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既有百年清华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又与研究生部深厚的业界背景相融合。这里先后走出了两千余名校友,其中不乏中国金融界的领袖,甚至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务实之路”以及“紧贴金融改革发展前沿的培养模式”是金融学院最鲜明的特点。学院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金融EMBA,常年举办各种金融类的高级培训班;教师以外聘为主,且多为中国金融界著名专家、学者,如巴曙松、刘鸿儒、周小川等。学生一般集中在一年级修完学分,随后的时间多在各金融机构实习并完成论文。因此金融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地理位置分散,读者需求非本地化现象严重;

2、对经济数据、经济金融指标等事实型数据需求大,这类事实性数据最好图文,附带生动案例;

3、读者需求的时效性很强,且一般很难通过图书馆的正常采购途径获得。

10.贺 信 - 吉林大学图书馆 篇十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 书 源 馆 长:

欣闻贵校于9月16日举行60周年校庆,届时,贵馆新馆的正式启用将作为校庆的活动之一,特致贺函向贵馆全体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知道,吉林大学图书馆由前卫校区、、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校区共四校区图书馆组成。吉林大学图书馆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文献信息中心,立足本校、连接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前卫校区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图书馆。它是国家教育部设在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人文社会科学引进图书中心书库、外国化学教材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东北地区中心,它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委托藏书馆。“吉林大学南岭校区联机检索中心”、开展国内外联机检索服务和信息服务,已建立了“中国期刊网”镜像站,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资源服务。新民校区图书馆被吉林省科委指定为查新咨询单位;1993年11月为卫生部首批“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同时,担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委员馆。贵馆藏书建设突出专业特色,覆盖全面,形成了以工、管、理、文、医相结合的藏书体系。在贵馆新馆建设中,注重传统造型、校园人文环境与先进

信息服务功能的完美统一,为兄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相信,随着新馆的启用,吉林大学图书馆定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效益,为吉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值此新馆庆典之际,衷心祝愿我们两馆进一步加强交流,团结合作,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祝新馆落成典礼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馆长:代根兴

11.书香的味道:名流大学的图书馆 篇十一

藏书量:>13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不限

推荐理由: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1638年,学校校务委员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遗产和私人藏书捐献给学校,学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献成为当时图书馆的主要财产和资料,不过那时仅仅400本。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册,设有100多个分馆。

不仅学校,哈佛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分馆大部分设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的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如果哈佛当下没有读者急需的一本书,那么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使用馆际互借的业务,从国内其他高校或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借阅。如果仅需要某一章节的几页,那么图书馆会复印相关页码后给读者寄来,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借书一概不限数量,借期不等,而且都可在网上续借,但每一本书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期归还。如果逾期不还,就得罚款,并且罚款是不能逃避的。

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国甲骨成为最古老馆藏

藏书量:>8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按照年级限制

推荐理由:剑桥大学有114个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中央研究图书馆,对比博德利图书馆或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许多书籍是开架的。中国甲骨是这里最古老的馆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创建于1424年。当时只有76卷捐赠的图书,早期的馆藏几乎完全靠捐赠或遗赠。1709年英国颁布版权法,正式规定凡本国出版的图书都要免费缴送该馆,从而使馆藏迅速增加。

建馆六百余年,藏书超过800万册,中文藏书约十万种。本馆中文部所藏包括商代甲骨、宋元明及清代各类版刻书籍、各种抄本、绘画、拓本以及其他文物,其中颇多珍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本馆的中文藏书数量迅速增长。本馆藏有全套《美国国会图书馆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三千种,并有大英图书馆、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分别所藏敦煌中文文书的全套微型胶卷。1952年,金璋先生遗赠本馆甲骨八百余片,为本馆迄今所藏最古老的文物。本馆还藏有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原稿二册。

牛津大学图书馆:借书需要读者起誓

藏书量:>8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概不外借

推荐理由: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馆藏图书概不外借,借阅者需要起誓: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女王也不例外。

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于1602年正式建立于伦敦西北的牛津,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1320年,伍斯特城主教科巴姆向牛津大学捐赠一批手稿,其修建图书馆的计划因过早去世而未能完成。后来,图书馆经过多次毁灭。直到1598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外交家T·博德利重建该馆的计划为校方接受,才得以重建。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该馆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60年代初才让位于不列颠图书馆。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藏书约800万册。馆内藏书只能阅览,不能外借,对女王也不例外。很久以前牛津大学就立下规矩:在成为该馆新读者前必须宣誓。誓词大意是: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在这里,借阅者进馆之前将被告知,如要在笔记本上做摘录,只能使用铅笔。因为不论是鹅毛墨水笔,还是钢笔、圆珠笔、签字笔,一旦污损了这些珍贵书籍,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美国的后起新秀

藏书量:>90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不详

推荐理由:斯坦福大学设有30个图书馆,不仅藏书900多万册,26万件珍本特藏,而且全电脑化管理,是全美第二大校园图书馆。

美国斯坦福大学由利兰·斯坦福于1885年始建,1891年开始招生。学校建立之初,收集了3000册图书作为学校图书馆最初的藏书。不过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之初,相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并没有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最初的发展并不是很快。

不过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戴维·乔丹还是很重视图书馆的作用,他曾经写下这样的感慨:“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的学府的必然要素。”

由于建立初期发展缓慢,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加得也比较慢。不过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努力和学校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斯坦福大学摆脱了财政上的危机之后,图书馆的馆藏量开始迅速增加。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扛着麻袋来借书

藏书量:>260万册

单次借阅数量:数量不限

推荐理由:只要你抱得动、抱得回家,就请别客气!扛着麻袋来借书吧。因此,常常发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还书的地方,经常可见提着大行李袋或是背着登山背包的人拿很多的书来还。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建于1905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超260万册,其中拥有6000多册珍贵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极为珍贵的14世纪手本。

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来自卡尔斯鲁厄的约瑟夫·多姆,他采用了所谓的日耳曼风格主义的理念,同时将其与“青年风格”(新艺术风格)的元素结合了起来。

德国人向来颇为自豪的“免学费政策”,造福了许多有心向学的人,可以在不用考虑金钱与时间之下尽情地追求学问。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一般并不会限制使用者一次可以借多少本书,所以,只要你抱得动、抱得回家,就请别客气!

1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篇十二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 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 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 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 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 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 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 调整类目体系, 增修复分表, 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13.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 篇十三

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

本文从概况、功能划分、建筑设计与装饰、管理等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的办法.

作 者:崔爱军 Cui ai-jun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大同山西,037009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258.9关键词: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 新馆 设计 管理 建设

14.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九十年 篇十四

王蕾/张琦/程焕文

2012-11-12 14:34:34 来源:《图书馆论坛》(广州)2010年6期

【英文标题】The Edu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Librar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作者简介】王蕾(1981-),女,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已发表论文20余篇;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510275

张琦(1983-),男,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已发表论文6篇;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510275

程焕文(1961-),男,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已独立完成和主编学术著作18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510275

【内容提要】图书和图书馆史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0年文华图书科开设图书馆史课程以来,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经历了初创(1920-1949)、发展(1949-1978)和完善(1978-2010)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教育体系,刘国钧、皮高品、谢灼华、来新夏等为图书和图书馆专门史教育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贡献。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librar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Boone Library School initiated the curricula of library history in China in 1920, since the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librarie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 period of 1920-1949,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1949-1978, and the sound period of 1978-2010.An education system of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s in books and libraries is founded in China.Mr.Liu Guojun, Pi Gaopin, Xie Zhuohua and Lai Xinx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libraries.【关 键 词】图书史/图书馆史/专业教育/图书馆学Book history/Library history/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自1920年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私立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开设中国图书馆史略、西洋图书馆史略等课程开始,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已伴随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一起走过了90年的历程。作为图书馆学教育中最早设置的基础课程之一,图书史与图书馆史课程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其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成就。纵观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9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以社会的变迁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变化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大约为30年时间。初创的30年(1920-1949年)

1920年,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胡庆生先生在武昌文华大学创办文华图书科,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先河。其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渐次展开,如1921年开办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图书管理科,1925年开办的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1926年在成都开办的四川图书馆专科学校,1927年开办的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1930年开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系图书馆组,1941年在四川璧山开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1947年开办的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学专修科等[1]。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大多开办数年即中途停办。

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处于初创阶段,以模仿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为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主要以图书馆实用技术为主,注重图书馆实习[2],同时兼顾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要,融合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其中图书史、图书馆史课程较早成为图书馆学基础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受到比较普遍的重视(见表1)。

从表1可见,1920年至1949年间创办的8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中有4所机构开设了图书史、图书馆史课程。可以说图书史、图书馆史教育自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创立之初就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这一时期的图书史与图书馆史教育基本上是分别开设的课程,同时比较重视西方图书馆史的教育,如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开设有中国图书馆史略、西洋图书馆史略两门图书馆史课程。其中,西洋图书馆史略课程采用萨费基(E.A.Savage)著、毛坤先生翻译《西洋图书馆史略》教材,主要讲述欧美图书馆之起源、发展及现状,教学课时与中国图书馆史略一致,同为20个课时[5]。1941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办学十年,学制四年,课程体系包括:学系共同必修、主系共同必修、分组必修、辅系课程及选修课程五项[6],其中,图书馆史、中国书史为专业必修课程。发展的30年(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的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两个科系,其间曾出现过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修科、北京文化学院图书馆研究班、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中国科技大学情报科学系图书馆学专修班等,但仅发展几年就停办了[7]。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培养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约2000人[8],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期。王重民、刘国钧、皮高品等多位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开始关注并致力图书史和图书馆史的教学与研究,谢灼华、卢中岳等一批青年学者亦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奠定了近60年来我国图书史和图书馆史教育的发展基础。

在1965-1971年间,图书馆学教育基本停滞,图书史与图书馆史的课程教学亦随之停顿。1972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后,图书史和图书馆史课程的教学才开始逐步恢复。根据不完全调查、访问与统计,这一时期的图书史和图书馆史课程开设情况见表2。

课程教材建设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国钧、皮高品等率先编写了多部讲义和教学参考书,奠定了图书史和图书馆史教育的发展基础。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亦称高校六十条)发布后,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召开了图书馆学专业教材编写会议,协商以“合作编撰、分头开展”的方式开展专业教材的编撰工作,短短数年内产生了一批图书史和图书馆史教材(见表3)。

从表3可见:1949-1978年编写的图书史、图书馆史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共计17种。书史以刘国钧编写的《中国书史简编》和皮高品编写的《中国书史讲义》最具代表性,其中刘国钧的《中国书史简编》于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这一时期唯一正式出版的书史教科书;而谢灼华负责,由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两校合编,于1959年完成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史》教材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史的第一部正规课程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不仅改变了此前图书史和图书馆史专业教材缺门少类、内容贫乏的局面,而且奠定了图书史和图书馆史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武汉大学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史课程主要按历史时期和朝代顺序讲授古代藏书机构与藏书事业发展,重点是官府和私人藏书,兼及书院和寺观藏书,受当时社会意识的限制,不涉及民国以来的图书馆发展史。北京大学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史课程起初亦以讲授中国古代藏书史为主,其后包含近代和现代图书馆事业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比较齐全,但是受当时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比较大。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图书史、图书馆史教育主要在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纂、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奠定了新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的基础。完善的30年(1978-2010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始恢复图书馆学本科教育,与此同时,全国多所高校纷纷开始创办图书馆学系和专业,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进入全面恢复和繁荣发展时期,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1981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1983年谢灼华先生率先招收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来新夏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始招收中国图书事业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6年谢灼华先生开始在武汉大学招收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由此我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见表4-6)。

在这个时期,教材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图书和图书馆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过去图书和图书馆史课程教材大都停留在自编、油印和内部交流上,正式出版的极少。197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有8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材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规划(1978-1983年),60余种教材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10]。其中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被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这是第一部由国家统编出版的图书和图书馆史教材,填补了该课程专业教材的空缺。该教材在其后的20余年间屡次修订,被许多高校采用,有力地推动了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在各校的开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此外,程焕文的《中国图书论集》、《中国图书文化导论》,肖东发、杨虎的《插图本中国图书史》等著作亦被多所高校相继采用。1996年教育部高教司还出版了《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教学大纲》[11],该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于规范图书与图书馆史的教学内容,推动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图书与图书馆史教材亦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曾被列入高校专业教材的图书史著作约有24种(见表7),图书馆史或图书馆事业史类著作约计有16种(见表8)。

1987年,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图书馆学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图书史与图书馆史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合并图书史和图书馆史两门课程成为此时期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的基本潮流。

1992年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12门课程为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次年,第二次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进一步认定了这12门核心课程,并就各门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编订原则、体系、标准等作了详细的讨论[12]。1993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指定图书与图书馆史等12门课程为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13]。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了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的核心与基础地位。根据1995年全国高校第三次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对17所专业教学机构的课程统计分析,有6个系开设中国书史和图书馆史专业必修课,4个系开设中国书史和图书馆史专业选修课;另有5个系开设比较图书馆学(含外国图书馆史)与文献保护等必修和选修课程[14]。可见,图书和图书馆史课程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大致稳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冲击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不少院校削减传统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大量引入新信息技术课程,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受到了较大的冲击。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图书馆学本科核心课程中,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均未入选[15]。据程焕文、潘燕桃主编的《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资料统计,2003年时全国20个图书馆学专业均开设有图书与图书馆史相关课程(见表9)。然而,到2007年时,我国18所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机构中,仅有6所开设图书与图书馆史的课程;13所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中,仅有5所开设图书与图书馆史的课程[16]。可见,在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创新与课程改革潮流中,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被弱化,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通过对各院系开设课程的网络调查发现,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及部分含有图书与图书馆史教学内容的课程开设情况似有所回暖,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数量有所上升(见表10)。从历年的变化来看,始终坚持注重这一课程及相关教育的院系单位主要为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日渐式微形成较大反差的是,有关藏书、图书馆史的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许多图书馆史研究著述。2005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术研究委员会首次设立“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图书馆史学研究。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我国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认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缺乏一个稳固的人文知识教育背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图书与图书馆史等传统专业课程。2009年在西北大学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暨图书馆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审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特别强调掌握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史、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事业建设理论等图书馆学基本理论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并推荐阅读学、文献学、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古籍版本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程[17],重新肯定了图书史和图书馆史教育在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全面恢复和繁荣,我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已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经历了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丰富到比较丰富的改革发展过程,正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代表人物

4.1刘国钧

刘国钧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图书史研究。50年代中期,受外国人讲授中国书史的影响,刘国钧先生和皮高品先生相约分头撰写讲义,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中国书史”课程。1956年,刘国钧先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书史简编》的编纂工作。该书改变了以往图书史研究注重书籍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忽略书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倾向,构建了一个以中国历史发展为背景,从图书的形式、内容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中国图书历史的专门史体系,奠定了中国图书史研究的基石[18],可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图书史研究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19]。《中国书史简编》在经历了大约两年的教学应用之后,于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1982年经郑如斯订补,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再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有关“中国书史”的大学教材。该著作还曾在1964年和1980年两次被日本学者松见弘道译成日文出版,在海外亦颇具影响。此外,刘国钧先生还先后编纂出版了《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中国书的故事》(1963年)等多部中国书史专著。这一系列论著,确立了中国书史研究的主要课题和学术框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中国书史研究[20]。

在从事中国图书史研究的同时,刘国钧先生从50年代中期起一直承担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中国书史和图书馆事业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直至文革开始。1955年刘国钧先生开设《中国书史》课程;1960年又承担起为函授生开设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史课程;1962年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当时中国图书馆事业史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此之前,只有比较少的年表式的文章和一些专题的、片断的论文,没有系统的著作和现成可用的教材[21]。刘国钧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先后为所开设的课程编写了《图书馆事业史大纲》、《中国图书事业史学习指导书》、《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参考资料》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等教材及参考书,授课内容充实、新颖,系统性强,深受学生欢迎,五、六十年代听过刘国钧先生课程的学生如今不少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每当忆起当年听他讲课的情景,崇敬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22]。可以说刘国钧先生是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4.2皮高品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皮高品先生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讲授中国图书史课程近十年。皮高品先生讲课必事先撰写讲稿,印出讲义,亲自授课[23]。1955年,皮高品先生在北京大学与刘国钧先生共同议定了中国图书史的撰写大纲,然后分别撰写讲稿,并拟于1956年2月在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同时开讲中国图书史课程。1956年皮高品先生首先完成了《中国图书史讲义》,作为校内教材该书后于1962年、1964年增订印刷多次,1986年更名《中国图书史纲》,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

“皮先生在这本讲义中有许多创见,特别是在1964年的印本中,还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书史分期理论。他是首先提出按照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给中国书史的发展进行分期的”[24]。“在书史领域中皮先生是第一个试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部书史的系统著作。比起以往的书史著作来,这本讲义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甚至在结构和体系上,为以后所产生的书史著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很多以后的著作,在体例上接受了它的模式,在观点和材料上也受到它的影响”[25]。“《中国图书史讲义》开创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图书史进行系统地研究。他和刘国钧先生一起树起了这面大旗,这是对中国书史研究的一项突破,是两位先生的一大功绩,并为以后的中国书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而也奠定了《中国图书史讲义》在中国书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26]。

皮先生认为“中国图书史作为教材,只能写出概括性的大纲,不能对历代名家名著各写一简介,而这样的写作是需要”[27]。于是1989年皮先生又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的书史著作——《中国历代名著名家评介》。这部80万言的学术著作,涉及了我国历代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典籍,包括哲学、文学、史学、医学、农学等方面,同时还对“五四”运动时期影响我国新文学文化的欧洲名著名家也加以评介,为中国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4.3谢灼华

“如果说刘国钧先生是中国书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的话,那么,谢先生则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开创者”[28]。谢灼华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1958年留校后,开始开设图书馆史课,1959年秋编写《中国图书馆事业史》讲义。此后又与樊长新先生合作编纂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史》(1962年版)、《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参考资料》等教材和参考资料[29],初步构筑了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基本体系。

自1984年始,谢灼华先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图书和图书馆史,试图“通过总结图书和图书馆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历史经验,探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图书的编制、整理、出版和图书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阐明它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影响中的发展特点,从而说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30],并据此于1987年编写出版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该著共分:简帛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写本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印本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机械印刷时期的书刊和图书馆等4编,首次将中国图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两个专门史融为一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图书馆史学体系。其后,该教材被许多高校相继采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图书馆史学‘教科书’,其影响不言而喻”[31]。2001年,谢灼华先生又出版了与傅璇琮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该著共分8编,共计112万字,通论中国古今各类藏书的源流聚散、历代的藏书思想和当今的研究成果,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打通了中国藏书与历史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建立了中国藏书学、藏书文化学的基本体系[32]。

20世纪80年代初起,谢灼华先生开始致力于中国图书馆史学的学科建设,于1983年率先在国内招收培养“中国图书馆史”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图书馆史史料学、中国图书馆学史、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版本学、中国书史、地方文献研究;自1996年开始招收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原有的中国图书馆史本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图书馆史教育层次。因此,可以这样说:谢灼华先生为中国图书馆史研究和教育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33]。

4.4来新夏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鉴于过去中国书史、目录学史和图书馆史三分天下,来新夏先生开始构思将中国书史、目录学史和图书馆史“三史合一”,即以图书为中心,而将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类和再编纂等包容进来,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体系,以便利教学和学习。于是,来新夏先生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图书事业史》。1985年,来新夏先生开始招收中国图书事业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进程加快,经三易其稿,四度修订,《中国图书事业史》始勒定成稿。

其后,《中国图书事业史》一分为二,相继以《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于1990年、2000年正式出版。其中,《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一书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著作一等奖。“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图书事业史》的基本内容是以图书为中心而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搜求、典藏、管理、整理和编纂等,既非学术发展史,也非历代著述史,而是一种新的图书事业史。就多个专门史的整合而言,来新夏先生的中国图书馆史学思想与谢灼华先生的中国图书馆史学思想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历史分期、内容整合等许多方面,来新夏先生的《中国图书事业史》与谢灼华先生的《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史学体系”[34]。

来新夏先生通过《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系列教材的编写,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史学课程设置重见迭出的弊病,实现了三史合一,推动了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学课程的发展。2009年来新夏先生又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合二为一,经删订整合,以《中国图书事业史》完整专题史的形式正式出版,成为反映自古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中国图书事业悠久历史的一部通史。

4.5其他人物

此外,程焕文、王余光、徐雁、王子舟等多位学者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研究及教育的发展。程焕文先生长期致力于信息资源管理、文献发展史与图书馆事业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山大学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课程,已出版了《中国图书论集》、《中国图书文化导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等多部图书馆史学研究著作。此外还参与了1987年出版的由谢灼华先生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及2005年修订本的编写工作。程焕文先生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研究委员会主任,一直是加强图书和图书馆史研究与教学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王余光先生致力于文献学、阅读文化与现代出版业等领域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为研究生讲授《文献学研究》课程,已出版《中国文献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与典籍》、《中国文字与典籍》等多部学术专著。其中《中国文献史》提出将文献著作量作为划分文献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改变了过去以图书的物质形态作为划分图书发展阶段主要标志的传统划分体系。徐雁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在南京大学讲授《中国书文化史》、《阅读文化学》等书史课程,出版《中国旧书文化史》、《中国旧书业百年》、《秋禾书话》、《中国图书文化简史》、《藏书与读书》等10余种学术著作,并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中国藏书通史》的编写工作。王子舟先生长期致力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和图书馆学史研究,其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史”博士生方向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图书和图书馆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之一。可以说以上四位学者是目前国内图书和图书馆史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图书和图书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图书馆史学,图书馆学这个学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来,我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成熟,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图书和图书馆史教育体系,图书史、图书馆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门史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的图书与图书馆史学教育将会不断为人们所重视,在不断变化的图书馆学教育中稳定地发展下去,在我国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会换届大会讲话下一篇:早晨重视程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