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艺术特色(8篇)
1.红楼梦艺术特色 篇一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美学价值。它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 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俩的出身和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是因宝玉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和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和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他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或者坏人,相反,他常常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主观意愿,把他们写成现实生活中原来所应有的那样。这样,反倒是让读者更加闻到了封建社会的世俗。再者,作者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二、《红楼梦》的语言表现手法
1、含蓄委婉却表意明确
含蓄委婉,文意曲折而含褒贬是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鲜明特点,《红楼梦》也不例外。比如,贾宝玉到了秦可卿的房间时,先是一股细细的香甜,从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一直写到秦可卿“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寥寥几笔,尚未点明,就营造出了一派风流艳丽的气氛。这就是作者对于婉约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之妙,正符合了中国古代小说对婉约、含蓄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的追求。
这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和造诣深刻的文学艺术手法,似有山路绵延十八弯,终了之时,总算是顿悟了其中玄机。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传统创作手法,而《红楼梦》将它推向了高潮,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封建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射影出了清朝必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2、巧妙恰当的烘托手法
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手法之一。它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渲染主要人物,多方面、多角度的为主要人物着色,从而达到很强的艺术效果。红楼梦也不例外。贾政在红楼梦里面也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卫道者了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写他的龌龊的时候,并未全部正面表现,而是用次要人物来烘托他。比如,作者先写赵姨娘是贾府中几乎人人痛恨,个个鄙夷她的一个人,以至于贾母当着贾政的面狠狠地骂赵姨娘,还照面吐了她一口唾沫,可见赵姨娘其人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她的卑污不堪,极其猥琐。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和贾政在闺房内琴瑟相调,至此,我们足以感受的到贾政的为人和个性特点。作者对赵姨娘大量的描写无非是烘托了贾政的性格特点,巧妙地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布道者的形象。
另外,对于烘托手法,作者在环境烘托人物方面也做得极为巧妙。他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黛玉住的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院,探春住的秋爽斋,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
3、神话童话、诗词曲赋的频繁使用
《红楼梦》一开篇就由一个神话故事引起,一块顽石,一棵绛珠草,一位神瑛侍者,将小说的开头推到了一个梦幻的境地,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小说是一段虚无的故事呢?不是。作者继而又写道,“假语存焉”、“真事隐去”,旨在告诉读者,这曾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只不过时事已过,希望读者不要把它只当作一部闹剧看过,里面是有辛酸故事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说还使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众所周知的黛玉的《葬花词》,这首词很出人意料的预料到了贾府的未来,诸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秋天燕子飞去);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也许就是贾府变故的预兆,八十回后,宝玉离家,生死未卜,而黛玉急痛忧愤,整日以泪洗面,潇湘馆也挂上了蛛丝,再无人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有可能正好写出黛玉宁死不愿蒙受垢辱的心情。
三、《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富有哲理,富于情趣,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谚语俗语。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此等等。这些言语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而运用俗谚,是古典小说以来的语言传统,《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等等。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如凤姐初见黛玉的那一段话,瞬间缓解了众人紧张拘谨的气氛,由此见得一个管家女强人的风范。其次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
周汝昌曾这样评价《红楼梦》:“《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仅仅唏嘘于宝黛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凉爱情,更惊叹于 《红楼梦》的艺术造诣之深,它的艺术手法“讥讽得诗人之厚,褒贬有史笔之严”,堪称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是曹先生为我们后世人留下的一笔珍贵的财富,正如张爱玲的第三恨“恨红楼未完”,它带给后人的艺术力量和现实震撼是无以比量的!
2.红楼梦艺术特色 篇二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 (Grice, H.P) 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讲座时对会话含义学说作了粗略的概述, 由此产生了会话含义理论, 认为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守合作原则。但利奇 (Leech) 等人认为这种理论并不能解释语言中的全部现象, 诸如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用直接的方式遣词达意, 而总用间接的方式声东击西?莱可夫 (Lakoff, 1973) 、布朗 (P.Brown) 、列文森 (S.Levinson) 等人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充的一系列礼貌理论, 利奇 (Leech, 1983)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 这一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减少表达有损于别人的观点。即尽量少让别人付出代价;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二) 慷慨原则 (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即尽量少使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三)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四)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五)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六)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深化了会话含义的研究, 合理地说明了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礼貌语言的运用。
二、礼貌原则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语言中的体现
从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及次准则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 尽量多让自己吃一点亏, 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 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而言语交际, 离不开社交环境。所谓社交环境指的是辨认谈话双方的社交身份, 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因为其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人物的语言有雅俗之分。虽然王熙凤和薛宝钗的语言在《红楼梦》中都拔得头筹, 但王熙凤的语言就俚俗得很, 而薛宝钗的语言却有雅言的特色, 因为她们的文化教养不同, 宝钗自幼谙诵诗书, 受到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熏陶, 所以她的语言被打上了知识分子的印记。而且她的举止言谈无不体现了礼貌原则, 且看以下实例。
例1.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在王熙凤养病期间, 惜春、李纨和薛宝钗参与理家, 宝钗在谈及园子的管理时说:“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 不分与他们些, 他们虽不敢明怨, 心里却都不服, 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 多掐几枝花儿, 你们有冤还没处诉的, 他们也沾带些利息, 你们有照顾不到的, 他们就替你照顾了。”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 又去了账房, 不受辖制, 又不与凤姐儿去算账, 一年不过多拿出几吊钱来, 各各欢喜异常, 都齐声说:“愿意, 强如出去被他们揉搓着, 还得拿出钱来呢。”
依据话语所表达的他人受惠的不同程度来区分礼貌层级。一般来说, 在表达的直接或间接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使他人受惠的程度越高, 话语就越礼貌。在宝钗的语言中, 无不体现了得体原则中的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的次准则。当然, 这是一种巧妙的利己主义, 表面利人, 实则利己, 皆大欢喜。它也说明宝钗是何等的“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真所谓施小惠全大体。
例2.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中金钏投井而死, 王夫人要给金钏准备衣服装裹,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日倒做了两套, 拿来给他, 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 身量也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 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 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一个“笑”字, 打消了王夫人的疑虑。依据话语所表达的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来区分礼貌的层级, 一般说来, 在表达的直接或间接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使自己受损的程度越高, 话语就越礼貌, 而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原则及次准则。自己是个小姐, 却主动要求王夫人将自己的新衣作为丫头的装裹衣服, 这是何等的慷慨。从《红楼梦》的来龙去脉中得知, 宝玉的婚事, 贾母和贾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王夫人的意见极具参考价值, 宝钗的这段话, 可以说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一方面, 由于王夫人是自己的姨妈, 在姨妈焦头烂额时自己的外甥女来帮助解其燃眉之急, 符合情理, 另一方面, 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 这件事让王夫人更能体会宝钗的贤惠识大体。难怪王夫人将宝钗看成是宝玉的幸福。
例3.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金钏投井而死, 王夫人暗自垂泪, 宝钗前来劝解道:“姨娘是慈善人, 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 他并不是赌气投井, 多半他下去住着, 或是在井跟前憨玩, 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 这一出去, 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 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 也不过是个糊涂人, 也不为可惜。”
礼貌是与面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别人看来一直是吃斋念佛、与人为善的王夫人的面子在此时受到了威胁, 为了满足王夫人的面子需求, 宝钗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 采取了赞扬准则, “姨娘是慈善人”, 以此争取王夫人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维护了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 却让王夫人宽慰了许多, 在良心上也少受了谴责, 从而达到了双方进行交际的目的。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宝钗对生命的漠然和冷酷。而说话人说些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赞誉, 对话语双方而言, 是一种礼貌。
例4.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 制一灯谜, 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 眉宇之间甚为不屑, 而宝钗对这“并不甚新奇”, “一见就猜着”的谜语, 却“口中少不得称赞, 只说难猜, 故意寻思”。有人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 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 实为“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之高招, 同时又间接迎合了贾元春, 赞其才德兼备。所以在元春赠给众姐妹的礼物中, 独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 实质暗示了元春希望将贾家交于她手。
例5.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在行酒令时黛玉冒失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两句, 宝钗旁敲侧击地说出来, 让黛玉羞得满脸飞红, 满口央告时说:“你当我是谁, 我也是个淘气的, 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 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 姊妹弟兄都在一处, 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 也有爱词的, 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 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 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当对受话人的利损程度越高时, 采用的方式越间接, 就越提高了礼貌的等级, 说话人的行为则更礼貌, 宝钗的话一方面批评了黛玉不该看这一类所谓的禁书, 另一方面她的话语中的“小时我也是淘气的”做到了少赞誉自己, 尽量多贬低自己, 因此做到了谦逊准则。
例6. (《红楼梦》第三十回) 宝玉向宝钗解释因病没有参加薛蟠的生日, 宝钗笑道:“这也多事, 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 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 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
在莱可夫的礼貌观中有一规则:给对方留有余地。它适合交际双方权力和地位平等。一般而言, 如果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做某事, 他就会采用某种说话方式, 以便让听话人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隐含了字面以外的信息。这一例中宝钗用委婉的话语让宝玉觉得他的缺席得到了她的谅解, 宝钗既然知道宝玉素来不喜欢觥筹交错的场合, 不如来个顺手推舟, 言语之中给他留有余地, 同时又与宝玉的态度保持一致, 以此期望获得宝玉的好感。
例7.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黛玉在犯旧疾期间不免伤心之时, 宝钗前来劝解道:“虽是取笑儿, 却也是真话。你放心, 我在这里一日, 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 只管告诉我, 我能解的, 自然替你解。我虽有个哥哥, 你也是知道的, 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 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在这一交际情景中, 说话人一定程度上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的友情, 表达与受话人共同的情感, 为他排忧解难, 而且也是对受话人表示深深的同情, 听起来让人感到真切, 是将一致准则与同情准则有机结合的范例, 因此在黛玉眼中, 除了宝玉, 宝钗也是她在园中为数不多的能说上话的人。
三、结语
在大观园中, 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宝钗看作是“完人”, 她是众多人的知已, 湘云认为她善解人意, 香菱的眼中她是那样善良, 黛玉觉得她很大度, 袭人认为她是宝玉走上“正”道的最好扶手, 王夫人把她看作是宝玉的幸福, 元春将贾家的希望交于她手。众丫头评价她平易近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众人的肯定, 得益于宝钗在与人交谈中的语言技巧的合理地使用, 连贾母也说:“提起姐妹, 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 千真万真, 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 都不如宝丫头。”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 自然连林黛玉、史湘云也包括在内。
中国有俗语说:“架子是自己丢的, 面子是别人给的。”此话正是反映了在言语交际中, 尽量做到自己不失理, 对别人彬彬有理, 即使自己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也不能正面批评指责对方、否定对方, 而应该用较为委婉的说法, 给对方留足面子。这样既尊重对方, 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摘要:语用学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以达到交际者的目的, 言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本文拟从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礼貌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语言特色, 以期从语用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特色。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言语交际,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 2008.
[2]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冯其庸, 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6]王跃平, 王秋艳.林黛玉言语交际中的会话策略和交际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7]张灵, 张莉萍.从礼貌原则分析林黛玉言语交际成功与失误[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8]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 1992, (2) .
[9]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 (2) .
3.红楼梦艺术特色 篇三
关键词:茶水 茶具 茶馆
中国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茶也在药用和解渴的实用价值之外逐渐有了文化内涵。关于茶文化,有“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清代茶文化在继承前代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清代的雅茶、俗茶和“杂茶”
如果按照等级,我们可以把清代茶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士子贵族的雅茶(名茶),二是市井乡民的俗茶,三是在茶中添加其他佐料的“杂茶”。
《红楼梦》中涉及的茶多为雅茶。凤姐“尝着没趣儿”的暹罗茶,是暹罗国(泰国旧称)进贡的茶叶。暹罗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其中以暹罗茗最负盛名。贾母不喜欢喝六安茶,这与贾母的养生之道有关。六安茶被称为“江北第一茶”,康熙时期的翰林大臣张英一生喜爱六安茶,但到了中晚年时他也不常喝六安茶了,这是因为六安茶属于绿茶,年老体衰者不宜过多饮用,故贾母不喝六安茶。关于贾母喝的老君眉属何种茶叶,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红楼梦》给老君眉的注解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1}这种说法已被否认。现在基本认为老君眉是福建武夷山的名丛,清代的郭柏苍在《闵产录异·货属·茶》中记有“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2},这便是老君眉属武夷岩茶的实证了。武夷茶在清代深受欢迎,乾隆皇帝赞其“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3}。爱茶人袁枚起初因其“浓苦如饮药”而不喜欢喝,但喝完之后“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4}。林之孝家的建议袭人等泡普洱茶,是因为普洱茶有消食化积的功效,适合在饭后食用。普洱茶到了清代才被朝廷认可,成为贡茶。乾隆皇帝在《烹雪》中赞普洱茶“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来足夸雀舌”{5}。袭人等泡的女儿茶,其实也是普洱茶的一种,阮福的《普洱茶记》将普洱茶分为九个品类,其中“小而圆者,名女儿茶”{6}。清代,普洱茶在中原具有了较高的地位,自此便有了“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黛玉给宝玉沏的龙井茶,在清代有天下第一茶之称。乾隆帝就爱喝龙井茶,他游览杭州西湖时,曾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树”,每年向朝廷进贡。乾隆在重华宫举行茶宴时,也必请大臣喝三清茶,三清即松仁、佛手、梅花,再用龙井茶水进行冲泡,大臣都以能受皇帝邀请品三清茶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俗茶即老百姓所喝的茶。《儒林外史》牛浦同道士去茶馆喝的是干烘茶,又名黄大茶,产于安徽,是一种未经初揉就直接烘干的粗茶,主要由茶梗和茶末组成。这种茶做工简单粗糙,价格低廉,是平头百姓常喝的一种茶。葛来官烹的梅片茶,其实也是六安茶的一种,六安茶分为三个等级:谷雨前采摘的,质量最好,称为提片,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谷雨时采摘的,数量大,品质优,口感好,称为瓜片;梅雨时采摘的,茶叶粗老,质量一般,称为梅片。{7}所以梅片在六安茶中算是等级最低的品类。
杂茶,就是在茶里再加一些佐料。陆羽的《茶经》中就记有在茶中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8}。人们最初往茶里加佐料是为了去除茶叶苦涩的味道,此谓“弃其啜余”,后来便是为了调味而添加佐料了。《红楼梦》里袭人家吃的果茶,就是用干鲜果品或蜜饯,再加茶水冲泡而成的,类似于《儒林外史》中的红枣茶、高果子茶、圆眼茶等。贾母喝的杏仁茶,也是一种杂茶。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有“捶杏仁作浆,佼去渣,拌米粉,加紧糖熬之”{9},杏仁茶有滋补益寿的功效。李纨的茶面子和宝玉喝的面茶都是晋中地区的杂茶,《随园食单》中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对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酪、奶皮亦可”{10}。面茶一般作为早点和夜宵。现在饮杂茶的传统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存了下来,如客家人的擂茶、古丝绸之路上回族和东乡族的八宝茶、藏族的酥油茶等。
二、水为茶之母——泡茶用水之讲究
张大复在《梅茶草堂笔记》中曾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11}好茶必当用好水,只有这样才能不坏茶形,不损茶色,不败茶味。
清代时流行用雨水烹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月亮茗饮歌》中就有“小童支铛煮宿雨”{12}的诗句,栊翠庵品茶中妙玉奉与贾母等人的茶便是雨水泡的。《儒林外史》中写用雨水烹茶的地方很多,杜慎卿请客喝的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南京外江摆着“上好的雨水毛尖”,陈木南屋中也“煨着雨水”。但并不是任何时候的雨水都可以用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13}。在曹雪芹的出生地南京,每到梅雨时节,家家户户纷纷用坛、瓮、缸来储存雨水,以备使用。文人雅士也喜欢在梅雨时节与友人相约至风景秀美之地,写字作画、品茗赋诗,被称为“雨集”,堪称清代最为雅致的茶文化韵事。
清代文人雅士也爱用雪水烹茶,乾隆帝赞雪水“品泉讵必珍六一,天然甘露殊甘洁”{14},《红楼梦》中也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文人对雪的收集十分讲究,认为梅花和松枝上的雪最佳,且新的雪水泡茶会有土气,要陈年雪水才好。栊翠庵品茶时,妙玉给薛林二人吃的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可谓是水中极品了。清代文人喜用雪水烹茶,一是取其轻、冽,二是借雪、梅、松彰显文人的品格。
清人还用名泉烹茶。乾隆皇帝对水的要求极为苛刻,据说他每到一地,就会用一个银质小方斗来称各地泉水的重量,最后认为北京香山玉泉山的泉水乃是天下第一泉。袁枚曾说“欲置好茶,先藏好水,水中求泠、惠泉”{15}。这里的惠泉人称天下第二泉。而杭州的虎跑泉水则是天下第三泉,用虎跑泉水沏出的龙井茶,味道更是非比寻常,二者合称杭州双绝。
三、器为茶之父——茶具之美
好茶当用好水,当然也离不开好“器”,这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由最初的只重视实用转变至后来的实用与美感兼备,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清代的茶具有“景瓷宜陶”之说,景瓷即景德镇的瓷器,主要以青花瓷为主。清代是青花瓷的繁荣时期,康熙年间,景德镇的制瓷艺人仿照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方法,烧出来的瓷器色彩对比鲜明、线条刚劲有力,是青花瓷中的上品。雍正时期,景德镇还发明出一种粉彩,因施彩方法取自西洋画法,又称为洋彩。粉彩共分红、黄、蓝、绿、白五种色系,每一色系又根据颜色浓淡深浅分为多种颜色,庄重典雅、色彩鲜艳,符合皇家的审美趣味。
宜陶指的就是宜兴紫砂了,《儒林外史》中曾多次提到用宜兴紫砂壶泡茶。紫砂壶不仅造型古朴雅致,还能够使茶的色、香、味保持在最佳水平。乾隆时期,紫砂壶在工艺和装饰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宜兴紫砂在传统紫砂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淡雅别致的粉彩茶壶,这是紫砂壶在技艺方面的新突破。
《红楼梦》中最集中描写茶具的属栊翠庵品茶了,妙玉给贾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则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的“”,黛玉的“点犀乔”,自己用的是“绿玉斗”。相比众人的名贵茶具,宝玉用的却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中国人历来对竹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我们不仅种竹、烹竹、颂竹、画竹,还用竹。《茶经·四之器》中所说的二十八种茶具基本都是用竹木制作的,宝玉所用的这种茶具就是用竹子天然所生的竹节雕刻而成的。清代中叶的四川还出现了一种做工精美的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有陶胎、瓷胎、漆胎、紫砂胎等,外套选用四川特有的慈竹编制而成。这种竹编茶具因不易损坏且造型朴素雅致在清代颇受欢迎,但产量极低,主要是作为朝廷贡品。除竹编茶具外,清朝时海南还出现了用椰壳和贝壳制作的茶具,这样的茶具生动自然,十分有趣。
四、清代的茶馆
茶馆,就是卖茶水的铺子,是中国饮茶商业化的表现,也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清代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儒林外史》中关于茶馆的记录很多,钱塘江处“庙门口摆的都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南京城则是“茶社有一千余处”。足见清代茶馆数量之多。茶馆按功能大致可分为清茶馆、荤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
清茶馆是专以卖茶为主的茶馆,一般没有茶点,也不卖饭菜,茶叶多为名贵品种,烹茶多用名泉水。来这里喝茶的人多为文人雅士,品茗之余,再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举行小型的诗会,使饮茶这一行为更加风雅。
荤茶馆不仅卖茶,还兼营各地富有特色的精致茶食、小吃,《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茶食就有几十种。在荤茶馆中,茶客既解口中之渴,又缓腹内之饥,因此,荤茶馆是大多数人喝茶首选的地方。
书茶馆出现在清朝末年,茶馆内常表演曲艺说书等节目,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听评书,在饮茶时既得到了娱乐消遣,又传播了一定的文史知识,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野茶馆专门设在风景优美处,供游客歇脚。马二先生游杭州随处可见的茶铺子、茶桌子便属于野茶馆,游客走累了,坐下歇歇,一边吃粗茶点心,一边欣赏湖光山色,倒也雅致。
通过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中的茶文化进行解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清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清朝是中国茶文化观念的转型时期,暨由精英阶层主导的文人“雅茶文化”开始褪去华丽的外衣,融入到市井阶层中,形成了大众化的“俗茶文化”,茶文化自此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8页。
② 郭柏苍:《闵产录异》,岳麓书社1986年版。
{3}{5}{6}{11} 王镜轮:《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页,第254页,第254页,第256页。
{4}{9}{10}{15} (清)袁枚:《随园食单》,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7} 向斯:《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页。
{8}{13} 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中国友谊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
{12} 曹寅:《楝亭集笺注》,胡绍棠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14} 弘历:《御制诗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308页。
参考文献:
[1]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郭柏苍.闵产录异[M].长沙:岳麓书社,1986.
[4] 王镜轮.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5] 向斯.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6] (清)袁枚.随园食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7] 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作 者:杨金梦,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4.浅谈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 篇四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每次读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读红楼梦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那份自然景观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人文景观的美。而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语言艺术之美,更是欣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思想的内涵之美。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思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思想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着墨最多,用心去雕塑和用心去描摹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和叛逆精神,而薛宝钗却是个格守封建礼仪,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准淑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都是出群拔萃的人物,才华出众、貌压群芳,书里描写她们都娇花软玉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诗词风格各异,甚至是背道而驰。
林黛玉是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薛宝钗是博览群书,色色皆知。就他们两人的诗词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两个是平分秋色,达到不相上下的地步。林带玉的清丽脱俗,情感真挚;薛宝钗的则庄重矜持,浑厚深沉。
林黛玉语言诗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薛宝钗为人处事却是不动声色。林黛玉的诗词常常是率性而为,薛宝钗则是循规道则。林黛玉是至情至性,薛宝钗的则是委婉含蓄。林黛玉的的的诗词是感怀身世,寄托情感而作。而薛宝钗则是身份写照,寓喻抱负。
林黛玉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前生被作者寓喻为一株具有神话特色的绛珠草,一株神形兼备、楚楚动人、似花非花却胜花的绛珠草,一个降临在人世间花朝节之时的众花之神,是一朵仙姝奇葩,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纤尘不染,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婉秀的女性,她真实、真诚,不喜欢做作,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弄小性。她的诗词是自有一种清雅婉丽,飘逸奇秀之美。她的诗词有时很抽象,而且善于创新,构思精巧,言简意赅。她吟诗时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一气呵成。而且她的的诗词无不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超然美。
而薛宝钗则是是一个有正统思想的女性,具备一切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女性特有的端庄贤淑的娴静之美。她虽然世故,赞赏经济仕途,但是她却体贴人情、善解人意。她的诗词则庄重矜持,含蓄内敛,心思慎密,总以贞静为要,宁静为主,所以她的诗词透着的是一种淡然宁静之美。薛宝钗的诗文笔娴熟,笔风醇厚铺成有序,有几分疑重之感,每首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往往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由于薛宝钗的生活环境社会气息的那个大染缸让她或多或少的沾染一些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使这个温柔妩媚的少女,多少有几分矫情和无情,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她的无奈和不得已。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率性而为,还常常任情任性,但却能收放自如。她的诗词以清丽脱俗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以构思新颖而不落于俗套,以想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以下笔大胆而别开生面,以新颖别致而推陈出新,以哀婉缠绵而给人感慨,以超逸奇秀而充满灵气。她的诗词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力主创新。
薛宝钗的诗词讲究的是循规道则,用词是恰如其分,在诗词里一词和一字都是经过精敲细推,字斟句酌。一诗一词都是仔细酝酿,做到胸有成竹。并且常常是一语双关,借花喻人,借花言志,且特别注重修辞,有较强的韵律感,具有一种音感之美。
如果说读林黛玉的诗词就象品一杯清茶,回味无穷。那么欣赏薛宝钗的诗词就象饮一杯浓浓的酒,香醇可口。
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量,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之作,有自己个人有感而发的,有集体同作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开始接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是在元春归省亲对大观园题诗时,薛林二人在都表现出不凡的诗作才华,且技压群芳,林黛玉更是一鸣惊人。
林黛玉的《世外仙源》虽是奉命而作,但因林黛玉一心想大展才华,不料元春只命作一首,因此心绪不佳,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字里行间却是轻描淡写,但却是不卑不亢,绝无半点奉承迎和之意,也无做作之姿。全诗洒脱自如,如行云流水而又比符合元春省亲的意境,宛如是真情的流露,,一个“别”、一个“借”一个“添”。用的比较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读一遍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杏帘在望》比起《世外仙源》更胜一筹,全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沾来,跃然纸上,具有一种自然和意境的美感,给人的感觉就象宛如一股清泉从心田流淌而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联想,勾画出一幅田野景观和丰收的景象,如果抛开小说本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首田园风光的描写。首句“杏帘在望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作者巧妙地把题目镶嵌进去。而“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组成。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田野景观,表现想象中的丰收景象。最后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来收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这首诗所要表现的宗旨。
而薛宝钗的《凝晖钟瑞》因是奉命而作,就写得较为认真,自始至终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崇拜的心境。全诗浓墨重彩,尽力铺叙,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含有对元春的恭维之情,还兼隐喻有自己的志趣,而且文笔自谦,重点突出皇恩浩荡和对元妃归省的赞颂。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是全诗的中心。“高柳”、“修篁”都是植物,这里用动词“喜迁”和“时待”来修饰,把植物给拟人化了,因而更能突出对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由于林黛玉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身世境况,也就造就了她的乖张的性情以及不合群体的性格,因而多愁善感。而她追求和执着的爱情又是世俗的传统理念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禁锢的和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是满腹心事无人理解,悲戚之情无以言表,付出的爱的不知所终。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诗词。高洁的心性,叛逆的性格也只能向花草树木倾诉,借助诗词来表达。因此常常一个人自吟自唱、自悲自叹。从春恨到秋悲从葬花吟到的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花开花落,凄风苦雨。从感同身受的五美吟到手帕题诗寄情,从咏白海棠自爱的到咏柳絮的自怜,最后是泪尽人亡。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葬花吟,如泣如诉,声声哀音,字字血泪,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人世间的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对人世间的愤懑和控诉。通满篇无一字不是肺腑之言、无一字不是血和泪的凝成。一方面表现出她那率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她那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出她的无助与无奈。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的思想情感寄托,是她的情感的升华,是她心声的袒露,内心世界的揭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寄人篱下的身世感怀。全诗充满忧怨感,悲戚缠绵,哀感动人,通过对落花的怜惜,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却又无奈,表现出她内心世界的愤满,不平的宣泄和释放,无可奈何的悲叹。一首葬花吟写尽了花之精神花之魂,花儿动容鸟惊飞,人花合的精神境界一更具有感染力。
白海棠纤尘不染的品性被林黛玉描写的淋漓尽致,白海棠在林黛玉笔下不仅赋予了梨花的洁白,还赋予梅花的馨香。通过咏白海棠仿佛看到林黛玉笔下具有梨花的神韵,还具备梅花的精神。对于白海棠,林黛玉是从动态、静态的不同角度去表现把白海棠描写的活灵活现。林黛玉还借助对白海棠咏颂来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寓蕴自己的心事,但是那份情和那份心事的内蕴却只有宝玉能懂。林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是林黛玉内心的独白和自我写照。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得出林黛玉纯洁真诚的个性。
林黛玉的菊花诗和她的海棠诗一样,是林黛玉心声的表现和情感的寄托,菊花的高尚品格较符合林黛玉的心性,所以她能够写出绝唱的菊花诗。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不仅是表现出菊花的高洁品格,也是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同时也是林黛玉思想的倾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林黛玉心声的体现,林黛玉的自我评价,是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不入时流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达到了物我两忘,人花交融的境界。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被表现得色活香生,淋漓尽致,成为脍炙人口的咏菊诗。问菊一诗应用了一连串的提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愤懑,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就象书中史湘云说的那样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了。咏菊一诗,林黛玉应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变成自己的知音,把满腹的心事向菊花尽情吐露。咏菊,道出了黛玉自怜自怨”,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情怀。也表现出了林黛玉的自尊自爱的高洁心性,借助陶渊明对菊花的评价把菊花的咏颂推向了高潮。菊梦给人一种似梦似真的朦胧感,表现出菊花的高洁不俗。
林黛玉的柳絮词,悲戚感人,用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仿佛身临其境。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在世的最后一篇诗作,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来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虽然没有表现出葬花吟那样的愤慨,但表现的却是更苦闷,更颓伤的心绪。春恨秋悲痛,林黛玉终于流尽了她的眼泪。贾宝玉吟的《红豆曲》“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正是林黛玉一生的的写照。在诗词方面林黛玉还善于翻古意,而且别开生面,五美呻就是最好的例证。
手帕题诗词,款款深情,点点泪迹,多少相思,几多衷肠,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注入了她的真情、痴情。自情自性,甚至是达到任情任性的地步。由于不受形式的束缚,所以就能够随心所欲、竭尽所能去充分体现那那种自然的美、意境的美。在咏颂白海棠和咏颂菊花的神韵之美的内涵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真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巧妙白海棠和菊花诗里,给人一种人花融为一体美的精神享受。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就因为那份楚楚动人的神韵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缘故吧。林黛玉不仅诗词了得,对琴学也有相当的造诣,她琴艺高超,琴技精湛。 凤尾声声,琴声袅袅,,扣人心弦的琴声,如清泉流淌过心田。一曲清音,寄托了林黛玉那份无奈而复杂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思。洗涤尘世间那些笑里藏刀,阴谋诡计的污垢,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宁静。
薛宝钗虽是博古通今,无书不知,杂类旁收,那些精辟的解疑让人赞不绝口,但是由于她大家闺秀的矜持心态和端庄凝重的身份,因此她的诗词在表现手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固步自封。薛宝钗通过咏白海棠来表现大家闺秀的淑女形象和娴熟、淡雅、宁静、清洁的内心世界。咏白海棠,既是咏花,更是写人,诗不仅是薛宝钗稳重矜持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也代表了她的思想倾向。而花的美丽,不仅仅是颜色之美,还有花的形态之美,花的馨香之美、花姿之美,花韵之美,最重要的则是花韵之美。她的白海棠诗之所以能够夺冠,一个原因是由于评判之人从标准的大家闺秀淑女的角度来进行评判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评判之人对诗词的诗的理解水平的限制。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薛宝钗身份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艳冠群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罗隐的牡丹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对于薛宝钗的形容是恰如其分。
薛宝钗的忆菊和画菊都不落俗套,但却不似薛宝钗的格调。薛宝钗在读者心里是个很理性的人物,不喜形于色。而忆菊和画菊两首诗,却一改薛宝钗以往的大家闺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矜持风格,流露出薛宝钗的真情实感。
忆菊,一改薛宝钗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优雅风姿,让自信的薛宝钗深感前景的渺茫,道出了薛宝钗的郁郁寡欢的心绪和无限的惆怅,用“谁怜我为黄花病”来表现那满腹的心事和无限感概的心境。“慰语重阳会有期”仿佛是在自我宽慰。
画菊,薛宝钗应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菊花,拨墨如洒,开头起势很高,但是后力不足,所以最后两句在很多人的评判中有点画饼充饥之意了。“诗馀戏笔不知狂”猛然读的时候我以为不是薛宝钗手笔。按薛宝钗的心思慎密和矜持的风格应用工笔高雅、细腻的写法来表现菊花的。“岂是丹青费较量”看来薛宝钗有点吃力了。接着是“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千点墨应该喻的菊花的叶子吧,几痕霜应该菊花的花朵吧,如果这样岂不是多叶少花了吗?
咏螃蟹写得比菊花诗好得多,这首诗语言辛辣,极尽讽刺之意,是一首骂人的绝妙之笔,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螃蟹的形态描写把世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的形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结果是任凭你怎样横行只能是别人的盘中餐,口中物了。宝姐姐一向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居然用这么辛辣的文字,确实出乎于人的预料。不过明白了作者是想讽刺那些追逐名利之徒,而又不能说的太露骨了,所以只好通过薛宝钗的手笔来讽刺那些表里不如一的伪君子的专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的,诸如贾雨村之流。其实也只有薛宝钗这样工于心计,心思慎密,处处留心的女子才能够把螃蟹和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充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小说中,就称这首诗为咏螃蟹的绝唱,还说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因此作者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这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高明之处。
在红楼梦一书里,让读者最难懂的诗词是第 八十六回妙玉续诗,一开始我也不懂,所以读的时候总是跳过去,在阅读了几次之后才隐隐约约感到续诗妙玉是在告诉人们她的身世和家世背景。从许多章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妙玉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而且身份地位都不在大观园众群芳之下,从妙玉对茶道茶艺的精通和饮茶用的茶具的精美和珍奇,也应该属于钟鸣鼎盛、诗书礼仪之家吧,只是由于家庭变故,使她不得不带发隐于空门。从这段续诗中我们知道了由于妙玉父亲的去世,母亲悲痛地带着妙玉生活,孤儿寡母支掌一个家本来就不容易,谁知道被某个虎狼之人窥视并且霸占了去,而且这个虎狼之人势力不小,还处处设防和算计妙玉,使妙玉只能东躲西藏,隐盾于尼姑庙了。至于书中周瑞家对妙玉的介绍只不过一个障眼法的托词而已。
然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却是一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的空谷幽兰。她兰心慧质,灵魂高洁。她不仅具有兰的气质,还兼有红梅一般的精神,宁弯不折的秉性又让她宛如绽放在寒冬风雪中的一株红梅,清冷的外表却掩藏不了着颗炽热的内心。这个外冷内热的少女就象灿烂的梅花渴望春天的温馨和热情一般,充满着对生活热爱,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她精通茶道,对琴艺、茶艺、颇有研究,对乐理有自己见独到的见解,精美的茶具和对品茶的讲究无不显示出妙玉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气质。可是说妙玉续诗写得相当隐晦,诗意朦胧,若明若暗、若隐若现,道出了妙玉家庭的变故最后只能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匠心独具,使妙玉的诗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如果说作者只是把甄士隐一个乡绅的家业破败作为铺垫引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最终没落衰败,那么甄士隐的家业的落败只是一个前奏和一个缩影,而妙玉续诗的的出现再一次验证出以贾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四大家族终究免不了衰败灭亡的宿命,从而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趋势。这是一种比照的写法,为了进一步去反应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作者还安排了一好了歌,以及一连串的注解,围绕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逐渐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来表现。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多重性、多样性来反映封建社会最终灭亡的必然性,作者这样安排无非是是以假见真、以小见大,从远到近的写法。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颇具男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个个性比较随,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少女。她无一处不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心直口快,无所顾忌,不拘小节,说话从不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任意高谈阔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快人快语,从不藏着掩着。她无拘无束,心胸开阔,生性豪放,具有鲜活靓丽的生命力和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是个无忧无虑,是个活泼快乐,充满青春气息,很阳光,很乐观的女孩。她不象林黛玉那样的敏感多疑,也不象薛宝钗的工于心计。她没有林黛玉的忧郁,也没有薛宝钗的深沉。她不清高,也不媚俗,她自尊但不自卑,她不象林黛玉的目无下尘,也不似宝钗的刻意去迎合。每次由于她的到来,大观园便增添了几多的欢声笑语和无穷的情趣。她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但是由于从小没有得过父母的疼爱,所以不幸的身世并没有在她心灵深处留下的多少生活的阴影。史湘云的诗词比较散淡,也比较随意,介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史湘云的诗词豪爽不拘,完全是以一个男儿的口吻来写的,调子轻快而活泼,具有一种男子的潇洒风流,俏丽妩媚中尽显男儿风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锐,诗意怡然 ,诗情潇洒飘逸,随意性很强。她的性格特征,她的思想倾向在她的咏海棠和咏菊花中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就咏白海棠而言,她一个人就连作了两首,胜过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是一种综合的写法。诗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暗示了她自己的命运结局,也是暗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透过咏白海棠诗词我们看到了她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咏白海棠里我们看到了她在描写林黛玉、薛宝钗上不同于贾探春和贾宝玉不一样的态度和看法,也说明了她的思想倾向。
她的咏菊诗,不仅处处表现出男儿风范,还运用倒插笔的手法,来扩大诗的意境,增添了诗的赏读性。同时从咏菊诗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又看到了她的思想似乎和林黛玉相近。
她的咏柳絮,情思缠绵,也看到了史湘云的天真烂漫的憨态可爱。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还是个别出心裁的可人儿,透出刁钻古怪。在第六十二回大观园众儿女行酒令,她赢了宝玉时限酒底酒面她的酒面就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上的话,这的确是有点难,结果把宝玉给难住了,还是黛玉替宝玉说出来了。第二个回合她输了,结果让薛宝琴来了个请君入瓮 。出题往往出人意外,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来咏颂梅花,用访妙玉乞红梅让宝玉作。在即景联诗时,她一个人力战宝琴、薛宝钗。林黛玉,她和林黛玉二人联诗,无不是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让林黛玉难住了。
贾宝玉是一个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的男性人物,他具有相当叛逆精神、叛逆思想。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男主人公,他没有封建礼教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他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看法想,而那些看法是不合时宜的,被那些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卫道士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他崇尚的是自然天真,喜欢自由自在,反感那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不喜欢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他的内心深处和骨子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遵循的人人平的思想。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两首西江月明贬实褒的来赞扬了贾宝玉。
贾宝玉的诗诗词才华自是谈不上卓越和超群,才情和诗意都不能大观园的一众闺阁儿女相提并论 也就是贾宝玉的诗词不及那些闺阁儿女的有魅力。可以说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的诗词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部分只能作为姐妹们的陪衬,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贾宝玉诗词和对联却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思想性。在元春省亲时一人独作三首,冥思苦想,煞费苦心。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充满闺阁情趣的闲情逸致。
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在认识上不同一那些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父母安排的金玉良缘的明确表示出不满和不愿意接受,被认为是叛经离道。他毫不隐晦表示出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在情感上与林黛玉心心相印,在诗词上与林黛玉心灵相通和感情上共鸣。在咏白海棠诗中,“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就明确的表示出薛宝钗已经从内心深处淡出,而林黛玉则成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了。在咏菊花中以一个护花使者的身份来呵护众儿女,访花、爱花,惜花,更护花。
贾宝玉的《姽婳词》写的很有特色,风流隽逸,语言辛辣,是一篇直接表现人物的古体歌行。《姽婳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林四娘这个女子形象,把林四娘的英姿飒飒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们《姽婳词》看到的是,一个被男人当作逗笑取乐的女子却是做了一件一干男人所做不了的事,也让那些自视清高的须眉男儿也深感汗颜,同时表现了那些贪生怕死男人只知道明哲保身、临阵脱逃的丑态和丑恶嘴脸,遇事时倒不如一个小小的林四娘忠义慷慨,挺身而出,最后是血洒疆场,成为千古佳话。贾宝玉还通过对林四娘的描写,把那些拿着国家俸禄遇事却是惊慌失措毫无退敌良策的无能的男人表现的淋漓尽致,笔锋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嘲讽了以皇帝为首的文武百官,全诗极尽讽刺之意,在表现人物手法上与林黛玉的五美吟有异曲同工之处。诗写的悲壮瑰丽,很有感染力,让人读了荡气回肠。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文采绮丽、辞藻华美,感情真挚、言辞恳切,也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诔文,是《红楼梦》中最长的诗赋。通篇寄托着对晴雯真挚的感情和哀思。诔文独抒己见,随心所欲,不落俗套,不拘泥于形式,任凭思绪的驰骋飞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广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典故,借助诸多的历史故事,或咏或颂来赞美晴雯的情操和品质。比历史上的那些吊文来说,有所创新和突破。芙蓉女儿诔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堪与曹娥碑媲美,全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抒情的形式把晴雯描写成芙蓉花神降临人世间。
在诔文里贾宝玉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晴雯的友谊之情,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晴雯的高贵,用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用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用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用娴雅和贤惠来表现自己对晴雯的赞美。贾宝玉还怀着崇敬的心情,借用鸿鹄高翔之志,幽兰馨香品格以及贾谊忠肝义胆、心系万民的夏鲧来赞美晴雯高尚品质高尚情操,同时也借用人们憎恶的荆棘毒草鸠鸩嫌恶、水草嫉妒不同程度谴责了那些嫉妒之人的犯舌和恶语中伤,恶毒诽谤,表现出贾宝玉的爱憎分明思想态度。从芙蓉女儿诔中我们看到的是贾宝玉的真性情。
在诔文里表现出贾宝玉具有理想主义思想的追求和渴望,也有现实主义思想束缚的感叹和无奈。广征博引,借题发挥,寓意深刻。
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同时都是贾宝玉所作,而且同时出现在一回里,具有前呼后应,相互印证的作用。而访妙玉乞红梅既是写妙玉,也是写宝玉自己,暗示了宝玉将来的去处。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琴自始至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她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入大观园,让大观园的姐妹以及宝玉耳目一新。在作者笔下的薛宝琴几乎无可挑剔而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是个美艳绝伦,才貌具佳的美少女。她才情并茂,清纯似水,清丽如画,具有丰神灵秀之姿、惊人清丽之容、聪颖敏捷之才。她就如同画中走出来的美人儿,耀眼而美艳,聚诗情、才情于一身。据人们的评说她气质才华堪比林黛玉,富丽华贵又似薛宝钗薛宝琴。同时她又是一个思想单纯,心地纯良,开朗热情,洋溢着快乐活泼青春气息的女孩儿。
在皑皑白雪和争奇斗艳的梅花的衬托下的薛宝琴显得更是光彩夺目,堪与雪中的梅花媲美。她不象林黛玉的清高和孤傲,也没有薛宝钗的城府和世故;她具备林黛玉的灵秀之气,但却没有林黛玉的小女儿心态;她具备薛宝钗的典雅高贵,但却没有薛宝钗的圆滑功利。她的语言不多,始终是微笑着,每次出现似乎都与诗词有关,除了对诗词的评说外,很少有描写到她自己的语言表现。比起大观园的一众儿女,他的诗词似乎少了几分闺阁气息,却多了几分磅礴气势,她的诗词文采精华,独具神韵,具有宏伟壮丽、震撼世俗的气魄。她敏捷的才思和不凡的气度的让大观园一众儿女惊叹不已。她的诗词格局与气魄都不是大观园一众儿女能够相提并论的。她率真而单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游历颇丰,见多识广,那独具特色的神韵不是大观园那些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小姐们所能比的。
薛宝琴对于中国的名山大川、三山五岳几乎都游遍。明山秀水既陶冶了她的情操,也让她视野更为开阔,从而让她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尽情发挥。纵情于山水间,接触西方文化,使她性情更为豪放,思想比较开放。山水灵秀了洗涤使尘世间的那些污垢以及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没有遗留在她心灵深处,让她脱去世俗那些的脂粉俗气。行走于市井之中,既丰富了她的阅历,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才情。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虽然是天性聪明,但是她的诗词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薛宝钗虽然博览群书,但她的诗词知识也仅仅来源于书本,终究是纸上谈兵,而薛宝琴的诗词除了她饱读诗书而外,更是来源于生活,取材多于为历史古迹遗事和市井传闻,所以薛宝琴的诗词更具独具魅力。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初展才情的薛宝琴是佳句连连,气宇非凡,让宝玉等甚是稀罕。她的真真国的女儿作那首诗,让大观园女儿们称奇道异,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中的“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深浅”更是充满着一定的哲理性。她的咏柳絮的西江月,格调就不一般。
在红楼梦书中三首咏红梅诗花是各具特色,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红梅的形态,而薛宝琴的得花字为韵的咏梅诗更是文采精华,独具神韵通过神话般的描写把梅花与大观园的女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你分不清究竟是咏花还是写人了,为咏梅之魁。
那一首桃花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林黛玉所作,原因是贾宝玉认为薛宝琴断不会作此哀音,不比林黛玉曾经离伤。但是我们细细读之就读出诗的味来了,桃花行是哀而不伤。而葬花吟是字字读来皆是血和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从葬花吟不难看出林黛玉葬的就是桃花,那么以林黛玉的聪明绝顶,怎么在吟了葬的就是桃花的葬花吟之后又再一次写桃花呢?林黛玉的诗词是以情著称,而这桃花行是以古风著称。写古风是薛宝琴的特长,在书中林黛玉就曾经,况且还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番对话,说贾宝玉不通,难道杜工部,大家要桃花诗一
我们也从红楼梦书中看得出来,林黛玉的诗词除了命题而作和与起诗社的同题而作的外,她自吟自唱的诗词是不喜欢也不会主动与人分享的,除非是别人碰到或偶然遇到可以看看而外。而薛宝琴年轻心热,自己的诗词就喜欢与人分享。桃花行的最后两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有人认为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出一辙。但是我倒认为是与三春散尽诸芳尽是相互映证,不错桃花行有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的预言,但是暗伏大观园其她十二金钗的命运。我们不要忘记薛宝琴也是一个四大家族冷眼旁观的见证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论是美的、丑的,好的、坏的,留的不留,恋的不恋,一切空空如也。
而最有成就的是自然新巧隐物而作的十首怀古诗,语出惊人,十首怀古诗诗到底的谜底,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都是莫衷一是。不过十首怀古诗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有一定顺系的。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认为谜底应是河灯,江南一带的某些地方素有把亡故的亲人名字写在河灯上随水漂流表示对已故亡灵的哀悼。薛宝琴是借助河灯哀悼亡灵的习俗来暗示曾经发生赤壁之战一样的某个战役中那些无端枉死的亡魂。当然薛宝琴竭力渲染的原因不仅仅是去描写那些战死去的英魂,背后还隐藏着在那个战役中活着的人。包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其中当然有贾家的祖先了。在红楼梦的第回中就有尤氏 叙述焦大救主的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贾家祖先发迹的影子。薛宝琴是借助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描写贾家的发迹史。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我认为应该摆在朝堂外的大钟,每天上朝一敲,悠远的钟声就传出来了。历史上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销声匿迹,胜利的一方当然是声名远播了,红楼梦中就有乱纷纷你唱吧我登场。新皇上任当然要重整纪纲,论功行赏了。那么在在论功行赏的人物中当然有贾宝玉的先祖了,贾宝玉的先祖就是靠军功才得了宁荣二公的两个封号的。也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出现才使贾府有了显赫的家世并且使整个家族名声大震。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的谜底应是猴子,而且是耍的猴子。追根究底贾家的先祖应该是与世无争的有德之家了,只是一时为名利所驱使,无端被诏出凡尘了,最后以救驾有功才荣华富贵加身的,但是当上皇帝的人至始至终只不过是把他们当成猴子一样耍罢了,所以最后只能落得被人嘲笑的份了。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应是碗,也就是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淮阴怀古隐藏的一个成语是盖棺事定。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那份大恩可想而知,但是韩信难免功高盖主,居功自傲了,所以当刘邦得了天下当然就借口杀之了。
在红楼梦中曾经描写到焦大救主,这段叙述当然不是多此一举,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在暗示贾家的祖先也是对皇帝有救主之恩的,所以才获得了不世之功勋,由于贾府不世之功才一步步走向鼎盛。但是贾家在鼎盛时期也就埋下了被抄的危机了。贾的先祖对皇帝救驾犹如一饭之恩,但是最终贾家的后代是怎么对待焦大的,我们从书中就知道了,这也暗示了皇帝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韩信对于在饥饿时给自己几顿饭吃的老妪是赏赐千金,而刘邦对待韩信这样的功臣都杀戮,这里面也是暗示着作者对某个皇帝对贾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来个大抄家的不满,因为在被抄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无辜的,当然这里面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为什么谜底是碗呢,因为贾家的一干不孝子孙后代吃的饭已经超出了自己抬的碗的容量了。所做的一切的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皇帝对贾府的救驾之功的封赏,自然会引起忠顺王一干人的不满甚至是不会服气,所以总想找机会打压甚至是打杀了,当然也是难免是想找机会整治了。而贾府的后代又不争气,居然做出贾珍的与秦可卿的乱伦理,王熙凤的逼死人命,贾赦的强取豪夺等等。当遇到贾芹的告密,忠顺王一干人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壮士须防恶犬欺,红楼梦中的恶犬当然指的是贾芹和忠顺王之流了。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谜语谜底应该是喇叭。贾府的后代儿孙们在享受贾家先祖不世之功勋时,未免得意忘形,穷奢极欲。直至做出失德之事来,这就是贾珍与秦可卿的乱伦之事。那些自以为是风流其实是下流的丑事不是因为秦可卿的牺牲就能够保住的。它会通过人们的流言蜚语传了出去,因为人的嘴就象喇叭一样盖不住的。在红楼梦中曾经提到一个贾芹,在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珍给族里的子侄们分东西,贾芹来了不但没有领到,反而遭了贾珍的一顿抢白,说贾芹在家庙里“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在第九十四回“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终于惹出事来了,有人把贾芹的所作所为写了匿名帖儿贴在荣府大门口,而被革去了差事。这些事情也许贾珍贾政一干人后来都忘记了,但是贾芹却因此怀恨在心,难免寻机报复,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耻行为他也是遥遥可闻,当然会和贾府一向不和的忠顺王府沆瀣一气了。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双关,谜底应是是镜子,前两句可能是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如同镜花水月一样,而后两句是指贾家的荣华富贵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只能如六朝梁栋一样,作为功臣的小照画像只能空悬壁上题了。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谜语的谜底应是琵琶,这首怀古诗明是感慨王昭君去和亲,其实是暗示贾探春远嫁番邦。在红楼梦里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汉家制度何曾不是当朝制度呢?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只不过是汉家统治者一般如同樗栎了。王昭君和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泱泱大国的大汉朝却要靠一个小女子去和亲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曹雪芹借薛宝琴之口来告诉人们贾探春的远嫁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何曾不是当朝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呢!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沉香,野历有唐玄宗和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的故事,马嵬怀古明是感慨杨贵妃,其实应该暗示的是薛宝钗的结局,红楼梦中多次把薛宝钗比喻为成杨贵妃。而且薛宝钗常年吃冷香丸。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针,旨在穿针引线,红楼梦中有一段红玉遗留手帕惹相思。在红楼梦的续书里,贾家能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应该少不了小红夫妻的帮忙传递消息。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团扇,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拾到史湘云的金麒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描写,这首诗的开头就写到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牡丹亭中就有柳梦梅拾到了杜离娘的画像的故事情节,那么等到贾家兰桂齐芳之时,史湘云再次见到贾宝玉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四艳是琴棋书画,各所所长。除去进宫的贾元春以外。贾探春的诗词较薛林二人稍为逊色,然而在三春中可是拔尖儿了,她自视甚高,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有男儿的志向,这些思想倾向都在她的诗词中自觉还不自觉的表现了出来。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却是聪慧过人,柔中有刚,有胆有识的玫瑰花,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是贾家中唯一一个有抱负的女孩儿。她精明干练不逊色于男儿,而且有理家之才。可是由于她是庶出,而且还摊上赵姨娘那样一个生性愚昧,毫无见识的娘,常常让她难堪,所以造成她自尊自卑而且矛盾的心理,。
她的性格和史湘云又有所不同,史湘云的是男孩子的性格,而贾探春是男人的志向。
在贾元春省亲时她的奉命题诗只不过是搪塞而已。在咏白海棠诗她的“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她本人心高气傲的心态写照。在她的咏菊花诗都表现出她男儿的志向,因此她会用短鬓、葛巾以男人自况。
在红楼梦的咏白海棠诗中同样用玉比喻白海棠,但是由于她们每一个心态,情趣,诗词的水准,思想以及作者对她们命运暗示的不同,因此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而作的,刑袖烟是得红字而作。刑袖烟师承妙玉,与妙玉乃是半师半友,因而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就或多或少地受到妙玉的影响,她的得“红”字而作的“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开头就表现写出了梅花那种斗志昂扬的气质,中间四句“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竭力表现梅花怒放的盛况。可是到了结尾两句却轻描淡写到“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那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尽在不言中。不过后人最推重的却是开头两句。因为开头两句把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表现了出来。由于三个写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所以在气势上就有所不同。
咏红梅花在表现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的同时,也是对妙玉的高度赞赏,通过咏赞红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实际上是通过三人的诗词来称赞扬妙玉才高貌美与她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红梅花是贾宝玉到栊翠庵里向妙玉讨来的,所以红梅花实际上就代表了妙玉,访妙玉乞红梅也是描写妙玉的思想倾向的。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朵陷入污浊世俗生活中的水菱花,她和莲花一样,入泥不染,高雅脱俗所以说她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她始终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她渴望自由,但是无法抗争的命运,在受尽摧残与蹂躏之后,最后香消而亡。
香菱学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不仅表现出她的肯学,也表现出林黛玉的善教,林黛玉的方法是以教为辅,以学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通过对香菱的鼓励,来增强香菱学诗的信心和决心。且不说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香菱学诗的那份精神和意志力值得发扬,也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由于香菱本性聪明,所以一点即通,在经过废寝忘食和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写出了意境新,典雅含蓄,意境新奇别致的咏月诗。香菱不仅学诗循序渐进的,写诗同样也是循序渐进,从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首是肤浅的,近乎直白,也就是林黛玉说的用词不雅,而第二首却是肤浅的,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意义,只有第三首是肯切的,充满了真情实感,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5.红楼梦艺术特色 篇五
翻译:一门调解文化冲突的艺术-以《红楼梦》英译为例谈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在梳理了翻译界关于可译性观点的基础上,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的可译性,而<红楼梦>中大量文化因素的成功翻译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指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这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和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寻找其解决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译者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实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最后指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但随着文化交流和渗透的不断深入、译者自身文化素质及译文读者对异域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文化可译性程度必将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把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赵晓辉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925(9)分类号:H315.9关键词:文化 可译性 红楼梦 文化损失 限度
6.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篇六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得生活融为一体。他得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得江水,陡峭得山峡,孤清得月色,凄历得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得反映。他得《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得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形象,诗里写到得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得酸辛与愤慨。这首诗得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得两句诗。诗里得那种雄浑苍劲得形象和跌宕顿挫得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得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得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得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得一组诗。它最大得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得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得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得。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得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得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得几个具体得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得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得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得事物,通过客观得描写,把复杂得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得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得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得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得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得政治局势。
杜甫得概括有得时候是通过人物得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得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得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得繁重、战争得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得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得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得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得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得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得典型而出现得。他得现实主义得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得事件,加以高度得概括得描写,通过这样得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得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得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得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得,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得。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得胸襟,博大精深得知识,以及丰富得生活经验,所以他得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得。可是这种雄浑壮阔得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得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得细微波动来达到得。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得山水画,说他得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得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得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得,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得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得手法来达到得,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得方法来实现得。
如果说李白得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得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得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得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得心灵。李白得诗让人惊叹,杜甫得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得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得《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得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得军,很多得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得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得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得角度、不同得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得灾难。杜甫笔下得安史军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得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得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得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得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得细微而见长得。再如他得《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得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得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得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得北面,“阳”是山得南面。山得北面和山得南面光线得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得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得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得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
上泰山得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得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得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得距离和不同得角度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可见杜甫得写法是很细致得。我们再看他得另外一首题为《羌村》得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得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得家后写得。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得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得“夜阑”是夜深得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得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得看一看,到底这是真得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得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得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得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得时分,一个日暮得黄昏得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得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得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得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得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得时候,是一种吃惊得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得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得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得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得地步。
7.《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艺术 篇七
一.人物命名寄寓作者的情感。
“林黛玉”这个名字, 自有一种孤高、忧郁、清秀的格调。而“颦颦”和“黛玉”则连格调也是一致的, 其中表现的忧郁更形象更浓重, 并倾注着作者曹雪芹的无限爱怜。“宝钗”是个闪耀着珠光宝气的名字。贾雨村那首充满封建功名心的联句“钗于奁内待时飞”, 可以看作是这个名字的注解, 从这里读者便会联想起他的“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
晴雯是贾宝玉最喜爱的丫环, 是《红楼梦》众多奴婢中最富有反抗精神, 所受压迫颇深的一个女子。用“晴雯”二字命名是赞赏她的高洁品格, 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云呈彩色叫“雯”。再如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孙”字繁体拆开便是“子系”二字。要读者注意他是一个行为不轨之徒, 好色、好赌、酗酒、无所不为的“中山狼”。曹雪芹对此人的憎恨之意跃然纸上。贾政门下有一清客相公, 名叫“詹光”“盖沾光之意”平时陪贾政下棋聊天, 见到宝玉百般奉承。虽然作者没有正面点到他们如何充当清客, 帮闲骗钱混饭吃, 但是名字却正概括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曹雪芹用“詹光”为其名完全是对这类人的憎恨和鄙视。而“人以类聚, 物以群分”, 围绕在贾政 (与贾敬谐音“假正经”) 身边的还有单聘人 (善骗人) 、卜固修 (不顾羞) 等流, 从中我们似乎也体会到贾政此人的生活情趣和真实才学。这也是作者的“不写之写”。诸如此类的人名在《红楼梦》中举不胜举———太监戴权 (代权) 、管库房的总领吴新登 (无星戥) 、买办钱华 (花钱) 、四春 (原应叹息) 、贾史王薛 (假史妄写) 、贾琏 (假廉) 、甄英莲 (真应怜) 等。
二.人物命名暗示人物隐晦的关系。
“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玉”象征人的性灵, 慧根, 本质等意义。所以“玉”字曹雪芹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为“红玉”因犯宝玉之名而更改为“小红”, 而小说人物中, 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 与宝玉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 都有一种特殊缘分, 深具寓意。
除了宝玉以外, 《红楼梦》中还有其他四块玉, 首先是“黛玉”。宝玉和黛玉, 二玉之间的寓意是什么呢?是寓一段“仙缘”, 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 是一则最美的还泪故事。所以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乃是性灵之爱, 纯属一种美的契合, 因此决定了二人不能在世俗中成婚, 发生肉体关系。第二块玉是“妙玉”, 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之间, 情愫暖昧。事实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超脱俗尘, 置身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 妙玉目空一切, 孤僻太过, 连村妇刘姥姥尚不能容, 宜乎佛门难入, 最后落得个“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而宝玉心怀慈悲, 广爱众生, 对事事都怀一片佛心。可以说宝玉与妙玉的关系是身份的互调, “槛外”与“槛内”的转换, 是一种带有讽刺性的“佛缘”。《红楼梦》中男性角色名字含有玉者, 尚有甄宝玉与蒋玉函。甄宝玉是《红楼梦》中“暗线”里的人物, 是“真”“假”主题的反衬角色。蒋玉函虽是一个戏子, 但宝玉与他惺惺相惜, 还因此被父亲痛打一顿。曹雪芹想在他们俩之间结构一种什么寓义呢?结识蒋玉函带给宝玉的沉重后果是他的俗体肉身的苦痛与残伤。书中宝玉为黛玉承受精神性灵上最大的痛苦, 为蒋玉函担负了俗身肉体上最大的创伤。所以, 宝玉与蒋玉函之间的寓意是“俗缘”。
三.人物命名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贾宝玉寓意“假宝玉”, “宝玉”自然是贵族公子的高贵名字, 寄托着家人对他光宗耀祖的期望, 同时也呼应了序曲中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贾宝玉原本是“假宝玉”。对贵族家庭光宗耀祖来说, 它不是一块真的“宝玉”, 只是“无力补天”被遗弃的一块顽石而已。这就向读者暗示了人物的叛逆性格和被摧毁的命运。
曹雪芹还精心设计与安排“金陵十二钗”中能作诗的各有雅号别称, 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 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 她们最终跳湘水自杀, 暗示黛玉泪尽而亡的命运。贾迎春的别号是“菱州”。菱花虽有清香, 但是甚为细小, 色彩不鲜, 象征迎春一生怯弱, 最后惨死的命运。贾惜春别号“藕榭”, 藕莲相通, 莲花是佛教的“圣花”, 暗示她皈依佛门与莲台为伴。史湘云别号为“枕霞旧游”与第五回判词曲子中的“云散高塘”“楚云飞”“展眼吊斜晖”一致, 云霞虽美, 但很快就飞散。暗示湘云未来美好时光一闪即逝。甚至人物的住所命名也有寓意, 如蘅芜院———恨无缘, 潇湘馆———消香馆, 怡红院———遗红院。
四.丫环、小厮命名整齐成套并与主人性格、才情相辅相衬。
《红楼梦》中对主角的命名煞费苦心, 对配角的命名也别有一番用意。配角命名有一个有趣的原则, 就是把小厮、丫环等的名字按一定秩序整齐排列, 配成一套。例如贾宝玉的四个小厮分为两组, 即茗烟、锄药和双瑞、双寿。怡红院的八个大丫环每两个人一组, 每组各有特征。第一组袭人、媚人, 都含有“人”字;第二组晴雯、绮霞, 名中都有雨;第三组檀云、麝月, 檀香和麝香都是两种名贵的香料, 而云和月又是相连的;第四组春燕、秋纹, 春秋对称。再如贾母的八个一等丫环———鸳鸯、鹦鹉;珍珠、琥珀;翡翠、玻璃;靓儿、傻大姐儿, 都能体现曹雪芹这一命名法则。贾府中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分别在琴、棋、书、画上有颇深的造诣。所以曹雪芹对她们的贴身丫环命名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刚好能与主人的才情相匹配。林黛玉多愁善感, 所以她的丫环被命名为“紫鹃”“雪雁”, 让人想起杜鹃啼血的典故。
五.人物命名暗示情节的发展。
如第一回中贾雨村去拜访甄士隐, 方谈得三五句话, 就有“严大人”来拜, “严”谐音“炎”, 预示下面情节与火有关。又如甄士隐家人霍启谐音为“祸起”, 他的出场就引起一连串的“祸起”———甄家先丢失女儿, 继遭火灾, 从而由荣转枯。还有被薛蟠打死的冯渊谐音“逢冤”, 这些人物虽然无关紧要, 但是属于因事命名, 起到了提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命名, 曹雪芹也把他们的身份、职业联系起来。如管跑腿送东西的叫“老宋妈”;管种庄稼的叫“老田妈”;管竹子的叫“老祝妈”;管花草的叫“老叶妈”等等。处处似乎信手拈来, 却见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在《红楼梦》里登场的人物大概700多名, 其中有姓名的人约300多名。如果曹雪芹全部按传统的命名方式给他们命名, 那文本的艺术成就一定失色不少, 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命名, 把人物的性格特征, 命运遭遇和作者的爱恨褒贬, 创作意图都蕴含于名字之中。也正是这种在中外小说中很少见的创作方法的运用使《红楼梦》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参考文献
8.《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篇八
第十七、八回,通过贾政、元妃游览大观园,把园内景点尽收眼底,集中展示了大观园园林的艺术美。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首先见的是一座假山,这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如贾政赞叹:“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假山的堆砌成为一障景,造成园中的曲折变化,给人一种神秘感,增添了园林的观赏性。过了假山进入石洞,一股清泉穿过石隙。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梢之间。一座石桥环抱池沿,桥有三孔,桥上有亭,这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沁芳桥。出亭过池是潇湘馆,由粉垣围隔,千百竿翠竹遮映。转过山环是稻香村,一片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绕过山坡,穿花度柳,柳暗花明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度过桥去是蘅芜院,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玲珑山石穿墙而过。行不多远是正殿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通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正是:“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李纨《文采风流》)贾政等或行或停,经一月洞门进入怡红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珍导引,直由山脚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惜春《文章造化》)整个大观园,或富丽楼馆,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林林总总,都显出园林空间的流变美,令人目不暇接。流变的空间布局并非浑然一片,它按照园林艺术的空间思维来安排,各个景点由空间边界分割开。大观园中的门、径、屏、阶、墙、石、山、水、桥、廊等园林造景和花、树、草、竹等自然景物形成围隔各个建筑,各种景致的空间边界。空间边界既是对各个庭园建筑的围隔,又是对每个庭园内部的分割,使园中景点各具个性,自成格局。如凸碧山庄和凹晶馆两处景点的空间边界是山坡下的池沿。山之高处是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是凹晶。池沿旁的一排竹栏又构成分隔藕香榭的空间边界。在怡红院内,几间房由门、窗、书架、玻璃镜、花障、清溪、墙、纱窗等围隔,增添了室内装饰的空间块面和庭园风景的变化。空间边界的围隔,形成大观园或明或暗、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或实或虚的景点组群布局,使整个园林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表现出园林空间序列丰富的层次性。故探春有“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之叹(《万象争辉》)。
由空间边界围隔的景点,形成大观园一个个独立的空间主题。如稻香村,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田园风光,归农之意。数间茅屋,围上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下是一土井,下而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表现的是“杏帘在望”的主题。林黛玉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杏帘在望》)蘅芜院的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囿之风。五间清厦连着连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园内无一花木,满园异草,清香馥郁。故有贾宝玉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大观园的建筑和各种景物由流变的空间组合而成,形成连续多变的空间结构。大观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尽管建园规模浩大,除了拆迁荣宁二府的旧房,还往外扩展三里半大,但它的占地面积终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园林空间,大观园通过空间借景,使园内观赏空间互借互映,构成园林的意境美。大观园各个庭园风景并非都是在景点内的欣赏观照,而是通过园门、假山、墙垣等处的眺望、交流欣赏到的。贾政初游蘅芜院,原以为无味得很,通过园门得见它的雅趣。书中写:“因而步入门时,忽迎而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这园门、墙垣、山石造成的园中风景的变化,是园林的分景。凸碧堂与凹晶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山一水的描绘形成对景。
【红楼梦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谈《红楼梦》的艺术魅力11-08
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07-18
红楼梦成语06-14
红楼梦试题08-05
红楼梦最全诗词06-18
红楼梦柳絮词08-07
红楼梦好句08-17
高考作文红楼梦09-17
新版红楼梦介绍09-20
揭秘《红楼梦》之谜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