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2024-09-29

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精选13篇)

1.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点拨式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论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拓展思路,展开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得佳,学得活,使“教”和“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就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思路;重点;疑难;规律

新课标理念表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校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学生架设知识大桥的引路人和艺术导演。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教学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本文拟将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点拨思路,在探索中闪烁智慧火花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思路”的影响,良好的思路就像架起一座引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教师科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校正路线,使学生立即抓住“课眼”,循序渐进。良好的点拨引导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而且会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辐射延展,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多角度、多渠道的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妙在适时点拨,巧在点拨中导思,把学生引向深处思考。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在学生思维“愤悱”之际,在思维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之弦,启迪智慧之火花。

二、点拨重点,在紧要处寻觅精彩华章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总有主次之分,对重点部分总是写得特别具体、精采、吸引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教学适时的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两点:

1.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他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x法与法律的概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课堂教学中要给予明确的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教学x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时,涉及到后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倾向。这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设计几个典型问题予以点拨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

三、点拨疑难,在疑惑中突破问题瓶颈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难点,突破难点。把握学生的心灵脉搏,因材施教,及时点拨,起到攻坚克难的作用。学生在自学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有的在讨论探究中得到解决,但经过讨论探究依然存疑,这要求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存疑,对于难点的点拨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节,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挫折与人生相伴,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创设,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学生小张形象:学生小张升入初中后,遇到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妈妈给小张讲了许多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张说:我不想当名人,名人受的磨难太多,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平平凡凡过一生,不是很好吗?学生通过了解小张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困难的经历,再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自己的影子,探讨造成挫折的原因,引起共鸣,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且不可避免,从而突破难点。

四、点拨规律,在实践中悟出巧妙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新课程综合性强、弹性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要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有亮点,能出彩,必须致力于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与指导。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点拨教学法的显著标志,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天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点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探究和获得体验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点拨启发,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该精讲的精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维护人身权利》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自我负责》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认识的内容,选择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并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领会学习方法,进而内化为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点拨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发展其求异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与思考。“点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思维的灵活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何玉梅。如何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广西教育,(02)。

孟凡伟。谈新课标下思品课教学如何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中国教师,(S1)。

申海印。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论坛,(12)。

2.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二

根据本人数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研讨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何提出合适的研讨话题, 研讨话题不仅要能够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通过话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讨论内容以抽茧剥丝方式层层递进引导至相应的知识点, 最终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

1 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一种方法, 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1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由于现代通讯手段的进步及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原因, 课堂纪律成为大学教师心中的痛。现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 一方面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 另外一方面跟教师的传统死板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也分不开, 如何规范课堂纪律, 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这时如果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给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有利于改进课题纪律。

1.2 有助于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极大地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 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归纳自己的所需的东西。例如本人在讲授财务杠杆的时候, 曾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讨论题:“企业承担一定的负债对企业是否有利”, 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了,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去引导。

1.3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研讨式教学相对于讲解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为科学的记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对于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问题留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应该是非常刻骨, 基于这一特性, 研讨式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2 财务管理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课题教学模式上基本采用“满堂灌”而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通存在“重实务介绍, 轻理论比较;重实例罗列, 轻理论总结”[2], 教学内容和形式基本都由教师设计, 从开始如何课程导入到演示课件、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得出结论都在课程讲授之前已心中有数, 整个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完美设计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传统的教学过程就只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解为主导, 让学生被动的学习, 被动的接受知识, 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培养。因而如何通过课题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发挥创造性思维, 进而培养专业性人才, 对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至关重要。

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应大胆改革传统讲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采用研讨式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培养出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

3 财务管理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

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于讲解式教学模式, 一旦采取研讨式教学, 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研讨内容, 选择恰当的研讨方式, 使其能够与常规的讲解式的课题模式进行有机结合, 使学生逐渐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本人认为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应包含以下内容:

3.1 精心设计研讨的课题

一堂课能否顺利开展, 能否较好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与所设计的研讨课题能否切中要害密切相关, 因此, 教师要在讨论题的设计上下足功夫。《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章节都适合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因而选择恰当的研讨课题就非常重要。一般信息量较大、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的章节比较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如:企业筹资方式、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几章内容比较适合。在设计研讨课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 同时要选择学生较易理解、较常接触的实际设计问题。

3.2 授课前的准备

虽然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学主角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置身事外。反而,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教师选择好研讨课题后, 运用发散性思维尽量拓宽思路, 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与研讨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及可能存在的各种结果。其次要正确引导和动员学生, 在研讨设计过程中, 要把研讨目标、研讨内容、研讨程序等提前发给学生, 使学生心中有数。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充分的查阅文献, 收集与研讨有关资料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3 组织课堂讨论和评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 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3]。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策划,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如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先在个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 找寻正确的观点, 然后再相互协商, 归集最恰当最有说服力观点, 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要做出分析和评议。教师可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小组讨论中, 鼓励每位学生都尽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将研论结果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 形成对研讨对象的基本认识。

4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下面从三方面论证《财务管理》能否进行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4.1《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比较容易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又能联系社会实际的知识要点作为研讨课题,这是研讨式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如在“项目投资管理 “章节中可以就项目投资的原理设计研讨课题,使学生能充分地联 系和运用筹资管理中的资金成本计算来思考;又如在“应收账款管 理“中,可以就信用政策的制定让学生自行设计,并从中选出最合 理有效地几点进行分析讨论。

4.2 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做到培养目标与教 育教学规律相统一,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 相统一,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4]。《财务管理》课程采用研讨式教 学并不要求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只要求学生具 有一般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度不高,在进行研讨 式教学过程中,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不同知识 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研讨结果,每种结果也可能都具有合理 性。这也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有利因素。

4.3 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求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人 五年多来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课题教学实践, 对于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都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哪个 章节可能出现疑问和学习困难也有深刻的体会,并且本人在教学 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探讨以及学生信息反馈,这些都 为开展研讨式教学奠定有利基础。

5 结论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研讨式教学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 本文对《财务管理》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摘要:由于当前讲解式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式人才培育的问题, 本文就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其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采取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0, 01:10-13.

[2]曹中.对创建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新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5) .

[3]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44-46.

3.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三

【关键词】话题式 中考 英语 复习 模式

一、背景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始建于2006年,是番禺区的一所公办学校。2009年,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如何科学备考,探索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呢?我校在全区较早开展了关注语篇,整合教材的备课复习策略。经过4年的反复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在全区公办学校中起了引领作用。

二、现状分析

番禺区大部分学校通常完成9B的教学后再进行总复习。总复习通常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进行分册复习,第二轮进行语法专项复习,第三轮进行适用性训练,集中训练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这样的复习会出现以下的问题:首先,提前结束9B的新授课,分册复习以词汇和语法中心,顾此失彼。适应性训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内容零散,缺乏衔接性。教材以话题为核心,而复习却是分册进行语法分块复习,导致学生在语法、词汇学习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上缺乏系统性,尤其在阅读和书面表达方面,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都期待着更科学、系统的复习备考模式。

三、理论依据

1.话题和课堂教学的关系。Briton 等说,话题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四项技能的教学,因为它可以为四项技能领域提供连续一致的语境,进而发展更高级的语言技能。在同一个话题语境中,教师可以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锻炼和培训,从而避免不同技能的学习涉及不同的内容而影响学习的整体一致性。“話题式”中考复习方式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语言技能中,并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以“话题式”复习法的内容设计都围绕着相同的话题,并且以此为中心,通过语言结构、语法知识、功能项目等为主线开展,由安排式的教学转变为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方式。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结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互相作用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四、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科学整合复习话题。新课程下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因此中考复习教学在对照课标的知识脉络和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教材的内容、文化内涵和知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以更高更新的视角,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整合,创造性地重组教材,通过话题的引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复习教学中,以话题为主线,构建话题下的词汇网络,归纳话题下的典型句式,训练话题下的口语和书面表达,系统地复习初中阶段所学内容。

“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模式是以话题为导向,分两步复习每一个话题:

(1)话题口语及书面表达训练:侧重提高学生的话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话题综合能力训练:侧重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2.“话题口语及书面表达训练”的教学实践。所谓“话题口头及书面表达训练”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中考话题复习中,教师用一条主线重新整合话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单元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过 “主线— 活动— 语篇— 写作”板块实施复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加以例说。

(1)“主线”:设计主线,整合话题所学内容。话题复习必须以单元知识为基本内容,但又不能简单地“重炒”语言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巧设“主线”。只有设立了主线,整个单元的零散知识才能有机整合,并且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单元知识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用一条线索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话题— 活动— 语篇— 写作”板块才能互相联系,才便于课堂组织复习活动,使得课堂流畅、完整。设计主线的基本要求是:主线能紧紧围绕单元话题,能自然地贯穿于整个课堂,使整节复习课浑然一体。

(2) “活动”:创设活动,运用语言。“活动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活动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通过活动运用语言能兼顾实践性、情境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Listen”“Talk”“Interview” “Discuss”“Make a survey”等活动,并通过“Pair-work”“Group-work”等方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

(3)用mind- map整理话题词汇。mind map 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其中的每个关键词和关键图像都承担特定的记忆任务,鼓励新的思维。笔者呈现了以下的mind map,引导学生对零散小话题和词汇进行系统的整理。

复习一个话题需要教师对零散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所以,思维导图对呈现和复习话题整体内容提纲时非常有用。

(4)“语篇”、“写作”:依托范文,实现词—句—段—篇的输出。在语篇学习中,笔者重视以话题语篇为依托,进行基于语篇的放射式语言运用训练,从零星的词、短语、语法,到句子、语段、篇章的训练,最后借助语篇让学生有章可循。引导学生一起提炼文章的框架,向学生渗透了框架意识。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语言、框架,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在阅读后设计结构相似的写作任务,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在阅读中学习和构建写作策略,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活动任务中理解、运用语言,最后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突出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与实践性原则,使得复习课既有新鲜感又有实效性。

3.“话题综合能力训练”材料编写的实践。2006年,我校毕业班的英语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以及《会考指导书》,着手编写“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话题综合能力训练”材料。我们把材料分为四个部分:文段输入训练部分、口语训练部分、书面表达训练部分。

(1)文段输入训练部分。我们从各地中考题中挑选和话题相关的记叙文、论述文、人物传记和应用文等给学生训练。包括:一篇阅读理解一篇语法选择和一篇完型填空。阅读要求的是理解和领悟能力,它可以看作是一种“输入”。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文章的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提出:“Reading is writing.”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可能良好的语言输出。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拓展了写作的思路。这些文段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引导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 口语训练部分。Tough(1977)强调了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间的联系。我们采取了口头表达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和丰富口头表达技能从而写出语法正确,句意通顺的句子。

(3) 书面表达训练部分。语篇是由一系列的連续性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它有一个明显的意义中心。为了狠抓“双基”训练,强化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从词、句子到篇,一步步进行知识网络的自我建构。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读写结合、说写结合,学生写作思路清晰,稍加发挥,一篇完整的作文就很容易写成了。学生产生成就感,渐渐地学生对书面表达产生了兴趣,克服了恐惧心理,从写作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我们围绕话题,结合中考的题型设置了四部分:五道单词拼写题,提高学生高频词汇在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五道完成句子,提高学生重点短语和句型在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设置若干个话题词组翻译,提高学生从词到句的输出能力;一道书面表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写文段的能力。

每一届的毕业班的英语教师都会通力合作,对原有的“话题综合能力训练”材料进行增、补和改良,力图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复习初中阶段学过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模式的成效

“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模式的实践效果经过多年的中考复习实践证明,这种以“话题式”的英语中考复习模式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复习要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快速理清单元之间、语法知识点之间等的关系,还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六、反思

1.“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呼唤教师群体的合作。“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要求教师在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初中整套教材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组合,同时还需要构建词汇网络、归纳典型句式和梳理主要语法,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需要以备课组甚至教研组为单位或者以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式开展研究。

2.“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需要教师个体的探究。教师群体的合作无法代替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重组的前提需要每个教师充分掌握每个话题的具体内容,并能在统揽教材的基础上对话题教学模块进行重组,创设话题情景。在面临着特定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在仔细分析自己所任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对话题进行删减或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引领学生。

3.“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话题式”英语中考复习需要教师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需要教师去研究学生。在话题情境的创设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寻找契合学生的最佳发展点;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选择相应的视听及阅读材料;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适时提供脚手架,从而实现有效输出。

七、结束语

以笔者自己的实践和学校教研组的研究来看,“话题式”中考英语复习模式提升了我们对初中牛津教材的理解、把握和整合,更可喜的是提升了我们整体的英语教学。“话题式”中考英语复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她打破了传统的单元之间的界限,更有目的、有步骤、对整个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式指导学习方法,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不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复习效率,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考英语复习效果。

教学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只有大胆地尝试和探究,才能开辟出英语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在今后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4.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四

转眼间,语文课改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语文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但是,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比如,学生匆匆读完一篇课文,甚至还未读完,教师就对学生进行发问。表面上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好像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连文本的内容都没有整体感知到,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体会的空间,就被老师拽着去鉴别欣赏了,那肯定只能是肤浅的脱离文本的随兴表达。另外,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煞费苦心收集了大量与文本有所联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成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轻轻松松“点”了一节课,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则大大的削弱。

教师如何促成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近年来涌现出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接触文本的一种绝佳的方法。

批注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学评点,历史悠久。当下有不少学者、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倡导和实践,比如台州学院的郑友霄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孙立权老师等。虽然批注式阅读教学有着众多的践行者,但是,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批注的角度、批注的技法以及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程序设计等;从应用的范围上来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使用存在着“失衡”的状况:以孙立权老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实验中整理的56个教学实例[1]来看,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批注为40例,对外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批注为14例,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批注仅占2例。诚然,这些研究和实践以其“具体而微”,为我们提供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来自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南,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认识往往局限于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应用的范围多限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为此,我们仍需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批注式阅读教学,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去彰显它的价值。

一、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认识批注式阅读教学 1.站在教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

十年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出现了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南京溧水的东庐中学、山东荏平的杜郎口中学等教学改革的先锋,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关注。这些学校的成功无疑“形成和构建了一种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文化。他们的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2]而以此为特点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正在形成。余文森教授认为: 先学后教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3] 由此观之,批注式阅读教学无疑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教育学原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最佳实践。批注式阅读的特质决定了:学生的批注要先于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批注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指导与点拨。在某种程度上说,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起点正是学生的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的学。因此,倘若没有学生的学,倘若忽视学生的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的视阈里,学生的批注已不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无动力”的活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即批注是基于个体的权力责任、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批注是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活动,批注还是相互沟通、积极对话、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看,批注式阅读可谓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核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的教学原理,但所谓“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少教多学”,强调的是把学生看成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4]。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批注式阅读中,教师应该“少作为”,而不是“不作为”。

2.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重新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

当下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大病症是:学生把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者的观点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的解读,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背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标准答案”。对于文本的解读则基本上是语文教师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或所谓的妙处,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所总结的中心思想或者段落大意。可以说,这种“被动模仿者”取向的阅读教学培养的是“与文学无缘”的阅读能力,学生仍然难以自主阅读。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形式(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和分析,加上评点者的引申和借题发挥,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由此观之,语文课程论视阈下的批注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的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取向。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战略)层面,即阅读取向,由阅读目的(动机)、文本样式等决定,表现为一种特定的阅读样式,或称解读模式(惯例);一是微观(战术)层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阅读方法”,实际上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阅读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取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多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动的读者”的阅读取向,通过反复地强化、练习,将批注式阅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可以说,掌握了批注式阅读,也就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形成了“能动的读者”的阅读取向。比如,学会做质疑式批注,其实也就学会了如何寻找文本的疑点;学会做补充式批注,其实也就学会了如何搜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等。批注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要领,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给予了学生作为“能动的读者”的阅读、体验、言说的自由,最终让学生学会阅读,真正成为一名“能动的读者”。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成为所有阅读教学的合理起点 在“先学后教”原理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应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则可以成为所有阅读教学的合理起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这也符合现代课程论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体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6]故而,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批注的前提是学生亲自与文本的接触,批注的过程不是教师可以替代的,批注的内容也不是教师讲授给学生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将学生与文本“捆绑”在了一起。批注式阅读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权利,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去观照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但这种“初读”不是“敷衍地读”,“自主阅读”也不是“随意阅读”,更不是“胡乱阅读”。批注的符号、批注的位置、批注的角度等一套批注式阅读规则,好比“脚手架”一般,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一条相对确定的轨道上进行。因此,无论是古今中外何种类型的文本,还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皆可谓“最好的预习”,既方便教师检查学生文本初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保障了学生初读文本的质量。从目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范围上看,批注式阅读教学已经从课改实验区推广铺开到全国范围,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实验[7],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在实践中还进一步将批注式从现代文阅读推及到文言文阅读,从课文教学推及到课外阅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并非所有阅读教学的合理终点 通过文献的阅读和实践的审视,我们发现当下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在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基本技能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就基本变成了学生自始至终的“一批到底”,学生的批注成为了出发点,成了全过程,成了落脚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可以“少教”,甚至“不教”,以致很多教师认为此种批注式阅读教学可谓“以一顶百”的“万金油”了。这种对批注式阅读的简单化认识也常常会让教师感到困惑:面对某些文本,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显得恰到好处,而面对另外一些文本,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却显得效率低下,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在此,我们必须要廓清一个命题: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成为所有阅读教学的合理起点,但并不是所有阅读教学的合理终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使用与选文的类型之间有着重要联系。换句话说,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文,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怎么教”与“教什么”,是操作行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在某些研究语境中,可以将它们相对地分离,分别进行研究。但是,从真实的教学状态中抽掉具体的教学对象(教什么),而光关注怎么教,很容易导致教学方法的抽象化,导致怎么教和教什么两者的割裂。故而,我们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先要厘清批注式阅读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可以分成“定篇”、“例文”和“经历”的教学。不同类型的选文,其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都有本质的分别,在课程研制中也处于不同的层面,故而在教学中也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1.“定篇”类选文

所谓“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可以说,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

一、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项目。这类选文的教学,学生固然可以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作为解读文本的起点,但是“定篇”类选文的教学终点却不是学生通过批注而获得的个人体验。诚然,即便是一首短诗,也有近乎无穷的意蕴,也会形成多样化的个人体验。但是,倘若它作为“定篇”,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能成为课程内容的,只能是其中某些角度的观照。从这个层面上看,“定篇”类选文的课程内容,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诗文本身,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对诗文的理解,而应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权威的解释”。换句话说,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对外在于他们而被人事先确定了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权威者的指示,进入这些诗文,对那些已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欣赏与内化。“定篇”类选文教学的合理终点,既不是学生对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师对这一“定篇”的理解,而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好比“标准答案”)。因此,在对“定篇”类选文进行批注式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运用批注进行初读。之后,教师应补充对这一“定篇”的权威解释材料。接下来,让学生对权威解释材料进行批注,对比初读时个人的理解,把握自己与权威的距离,将权威解释的要点内化。最后,在权威解释的指示对这一“定篇”进行二次批注,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比如,在进行《下江陵》一诗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补充孙绍振教授的《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挣扎——解读李白的〈下江陵〉》一文,并以这篇解读文章为指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2.“例文”类选文

所谓“例文”,就是主要说明“共通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总结抽绎出来的基本原理和行为方法规范)的选文。“例文”类选文的课程内容都发生于选用的这一篇“例文”的外部——语文知识。因此,“例文”本身并非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只是我们所说的语文“教材内容”。成篇的“例文”,其功能大致相当于直观教具,给语文知识教学增加形象性的感知,而“例文”的服务的对象是相对于外在于它的有关诗文和诗文读写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课程内容要素。由此观之,在对“例文”类选文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其教学的方向与侧重应当由“暗中摸索”走向“明里探讨”,其教学合理的终点应该是选文所凸显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例文”类选文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应以语文知识为核心。因此,在进行此类选文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学生可采用批注的方式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进行凸显语文知识的教学,并补充能够凸显该语文知识的一组材料,学生可以再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注,强化该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儿童视角”的教学时,便可先下发《羚羊木雕》一文,让学生进行初读。接下来,由教师对限知视角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视角”的内涵和功能,并补充《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一组材料(所选材料不必是整篇的“文”,选择最能体现该语文知识的段落即可),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共通的法则”。接下来,最后,在学生具备“儿童视角”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羚羊木雕》一文以“儿童视角”为方向有针对性进行批注,强化对“儿童视角”的掌握。

3.“经历”类选文

所谓“经历”,就是以学生通过自身真实的阅读实践养成阅读技能为目的的选文。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带有很强的半自然属性,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技能与方法就是很好的路径。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并不是靠教师的“口耳相传”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动态地生成的,它需要学生“依了自己的经验”,通过大量的读书活动,在体验中提炼和把握。“经历”类选文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读过的一篇篇文章、作品。也就是说,学生亲身阅读本身就是“经历”类选文教学的要义之所在,“经历”类选文的课程内容并不产生于选文或教材,而是来自阅读活动“现场”,产生于具体的学生在实际的阅读时与文本的交往过程中,其教学目标更符合过程模式取向课程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这就意味着,没有学生自身的阅读活动,就产生不了“经历”类选文的课程内容。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经历”类选文的教学过程。“经历”类选文的目的就是积累经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其关键在于足够数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不在于每篇的讲深、讲透。也就是说,“经历”类选文教学在“师傅领进门”之后,则将重点放在“修行靠个人”上,而“修行”效果的高低则取决于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数量的多寡。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成为所有阅读教学合理的起点,并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充分督促、保证学生进行足够、有效、真实的自主阅读活动。因此,对于“经历”类选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既是其合理的教学起点,又是其合理的教学终点。“经历”类选文所展现的课程内容是全开放的,其教材内容可以只有供选读的选文本身,而没有课前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部分。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原生态”文本可以作为批注的对象,比如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先生就曾经以《水浒传》作为教材搬进课堂。因此,我们进行“经历”类选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既可以选用教材中的文本,也可以选择丰富的课外作品,还可以举办读书会,为学生自主选择批注材料提供更多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类选文的批注式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但在批注点拨中仍需适时地渗透语文知识和鉴赏技法。

四、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模式 1.自由批注

这个阶段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前和课内的自由批注。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依靠个体的全部心智和情感去直面文本,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捕捉阅读感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情感、重点语句、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明的文字加以标示和评点。2.合作展示

学生在自由批注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对批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促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小组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获得更佳的批注式阅读效果。小组组长随时记录下组员的精彩发言,并在课堂上向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参与小组活动,相机点拨,挖掘普遍性地问题,为下阶段的点拨做好准备。3.点拨深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心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即要明确课堂合理的教学终点。按照不同类型的选文,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定篇”类选文,教师要将文本权威的解释予以明确;对于“例文”类选文,教师要对文本中体现出的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对于“经历”类选文,教师则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过程,介绍自己运用到的阅读技能,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在师生交流中充当“平等中的首席”,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4.二次批注

在教师的点拨深化下,学生将依循教学目标的路径进行再次批注。再次批注是有侧重的批注,也是获得反思提升的批注。可以说,对同一文本进行多次批注,每次批注学生都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再次批注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对权威解释的了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阅读技能的丰富,那么需要教师点拨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会减少到几乎用不着再去教什么了,逼近“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批注结束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批注过程中产生的零碎的感悟和思想写成整体的读后感、随笔、评论文章。学生通过整理批注,还可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表达能力的提升。

5.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五

问题上尤为重视。但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能够很好地提高。因此,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深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经过数十年的总结和观察中,学者们纷纷提出关于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等等;而“探索式课堂”不但体现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而且具体、可操作性强。

探索式课堂是建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知识的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从角度去学习和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尤其是在注重逻辑思维、科学归纳等理性学科上,更加彰显出探索式教育的合理性。以下,就初中化学“糖类和油脂”在探索式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做些微梳理。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探索式课堂需要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教师需要由浅显的问题出发,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开始来引导学生。如通过举例KFC的炸薯条、香喷喷的米饭,考察学生对于淀粉和油脂这两个物质的了解程度,同时附上相应的形象生动的图片作为补充。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印象,更好进入老师预设的场景问题,还可以将枯燥的化学名词变成生动的图片。

二、借助实验,探索问题。

1、对糖类(淀粉)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照性的试验来引导。

如:如何识别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成分和淀粉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先对土豆、黄瓜、玉米、苹果等进行加碘水或者碘酒的实验。其中,一些如土豆、玉米等出现蓝色现象,其他的并没有特别的颜色变化。针对这种的事实,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淀粉与碘变蓝的特性。

另外,老师还可以将树叶的一部分用黑色遮光布挡住其光源的摄入。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碘酒实验。结果产生遮光部分的颜色没有变蓝,没有遮光部分的颜色变蓝了。借此,向学生说明淀粉产生的一种方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看、闻、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明白淀粉除了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外,还可以在某些特别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叫葡萄糖(C6H12O6)的物质。进而,通过一定的条件还可以让葡萄糖(C6H12O6)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让学生亲身去闻乙醇的味道来加深学生对淀粉转变的理解。可以从理论认识的化学方程式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淀粉转化,传达出了人们通过摄取食物中的淀粉便可以产生出作用在人体中的能量物质,完成生理循环的意义。

2、对油脂的探索。作为和淀粉一样具有C、H、O三种元素的碳水化合物,教师可以先作简单的阐释,如油脂包括了油也包括脂,有动物性油脂,如猫、狗、人的脂肪层,呈固态;也有植物性油脂,来自植物种子的油脂,呈液态。对于液态的油脂,老师将通过与不同溶液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其分层情况,来了解液态油脂的密度情况。

油脂的知识还涉及到了生活上家喻户晓的油脂清洁问题。生活中,衣服、床单等物品不小心沾染了油脂,便可以通过加入清洁剂将油脂溶解。这种“神奇”的实验在小到街头演示,大到超市促销,都可以看到油脂瞬间溶解的结果。老师则可以将这个实验带到教室,让学生加深理解油脂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特性,必要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家务劳动的乐趣。

三、结合史实,拓展探索。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糖类和油脂的特性作了了解后,还可以结合史实,将生动的革命历史故事与探索式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探索。比如方志敏同志在国民党的监狱中,通过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将情报成功的传达到党组织的英雄故事。将如何查看米汤中的文字内容以及产生这个技巧的原理等问题作为学生们思考的问题。

6.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和反思 篇六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写作难度,并正确地批改作文,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难自然是难免的。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写作欲望燃烧起来。如有一次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样子?”“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不叫我摸热水瓶了,天冷了多穿衣服了,少吃零食呀……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本分的事情,她都要管。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话,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妈妈,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早上起得最早。起床后快速地刷牙洗脸,便一头扎进厨房,给我和爸爸准备早饭。妈妈特别麻利。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煎难蛋和小米粥就做好了。在饭桌上,妈妈还边吃边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辛苦,我一定要孝顺妈妈。”这次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根据现在的学生接触外界实际生活比较少的现实,我在作文教学中组织开展“帮妈妈买一次东西”的活动。其中一个主题是“帮妈妈买一次青菜”,要求是向妈妈要一元钱,独自上市场买菜,看谁买的菜又多又新鲜,再把这件事写下来。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辨别能力,还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刘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向妈妈要一元钱去买菜。放学了,我拿着钱来到了菜市场。市场上的菜可多了,有茄子、芹菜、黄瓜、辣椒、小白菜,等等。看得我眼花瞭乱,都不知道买什么了。对了,妈妈不是说多吃青菜对身体有好处吗?就买青菜。我走到了一位和善的老爷爷跟前问:“老爷爷,小白菜多少钱一斤?”“五角。”老爷爷回答。“我买二斤”。老爷爷很麻利地给我称好了菜。我提着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原来买菜还有那么多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帮妈妈几次。

像这样,我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开展了不少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自然感到得心应手多了。

三、开设说话课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作文时却无计可施、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明明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一只大老鼠从他身边飞快地跑了过去,钻进了一个洞里,把明明吓了一大跳。他想:可恶的大老鼠,我一定要把你捉住。于是他就在家里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段管子,他计上心来,拿着管子把它放进了洞口,自己高兴地坐在管子上专等老鼠上钩,谁知老鼠“噌”的一下从管子里钻了出来,逃走了,明明傻眼了。由于有说话课做先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完善作文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更喜欢作文了。

7.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七

1 项目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网络系统集成实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命令, 掌握组建网络所需要掌握的VLAN、IP地址、路由设置等知识点。

该课程改革按照小组来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时按照神州的实际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实训, 以4个人为一组, 相互扮演不同的角色, 了解在一个项目从开始到最后完成需要哪些分工, 以及这些分工具体有哪些任务, 这样对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帮助!

以中小型校园网建立为例子, 按照工作顺序, 中小型网络设计与集成包括需求分析、网络方案设计、招投标、系统实施与综合布线、网络系统调试与验收、用户培训等过程。根据工作任务界线可以把整个项目划分成以下向个子项目:需求分析、设备选型、网络方案设计、招投标文件编写、系统集成与调试、系统验收、用户培训。按照网络集成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 将涉及的必需理论知识融合到各子项目中去, 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安装调试与验收过程中学习相应工作任务的技能, 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让学员体会项目实施的过程, 根据学员编写的工单开始进行项目实施, 并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报告中应涉及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下一个项目开始前, 讲师应组织项目实施总结, 小组间分享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初设计实施流程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节:讲解项目流程。

教学目标:让学院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在项目中每个岗位的职责。以便在后续的课程中了解每一阶段的作用及讲解目的。

教学方法:讲师讲解项目流程, 之后指导学员完成项目流程表。以每个小组为单位, 进行本组的项目流程展示, 其余小组为其进行评分, 全部讲解完成后由讲师进行点评。项目流程表作为作业上交。

第二节:需求分析。

教学目标:锻炼学员的项目分析能力, 找出项目需求。

教学方法:①讲师扮演客户角色, 开始陈述授课用项目描述信息。各组分别扮演各个各公司, 让彼此之间形成竞争关系。②让学员进行分析, 将在描述信息中有用的分析结果写在分析结果用表上,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允许每个小组有一次提问机会。其中讲师注意在学校简介中没有的隐含问题。讲师带领学员分析项目描述, 找出有用点, 分析成需求信息。

第三节:

(1) 教学内容:讲解项目解决方案的构成。

主要讲解解决方案构成, 重点讲解其中拓扑图、技术点分析、产品选型及报价部分的作用。其他部分解决方案部分略讲。让学员了解解决方的格式与组成因素。

(2) 教学内容:讲解网络三层架构, 讲解拓扑图的作用、如何绘制拓扑图。

让学员对网络的构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让学员了解拓扑图的绘制方法。让学员切身体会设计网络的感觉。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绘制, 将绘制的拓扑图呈现到规划拓扑图.doc中。

(3) 教学内容:讲师更正拓扑图。

让学员了解项目中正确的拓扑图的设计思路。学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本组的拓扑图, 要求学员说出本组的设计思路与原因。全部讲解完毕后, 老师使用项目的真实拓扑进行讲解, 并指出设计思路。

第四节:项目技术点分析。

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项目需求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解答, 让学员自己说出解决需求所用的技术。然后由讲师进行讲解, 分析其思路, 并写在技术点.doc上。

第五节:产品介绍和选型。

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厂商的设备产品线, 以便在设备选型的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 让学员了解在解决方案中报价单的作用

教学方法:介绍课程中用会用到的设备产品线, 主要介绍每个产品的作用范围及主要用途。同时让学员浏览《产品公开报价.xlsx》, 了解产品价格。根据产品特性与《产品公开报价.xlsx》中的内容, 让学员进行项目的产品选型, 填写在产品报价清单中,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之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 全部展示完之后由讲师进行点评, 并拿出真实的项目产品报价单进行讲解。 (网大上课不进行展示)

第六节:讲师讲解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

交换机配置、VLAN技术、路由器配置、端口镜像配置、NAT配置等。

第七节:编写解决方案、展示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让学员体会编写解决方案的过程, 加深对解决方案的认识。让学员体会讲解解决方案的过程, 了解真实项目中解决方案的竞争过程。

教学方法:讲师简单讲解解决方案的格式,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讨论编写, 需使用讲师下发的模板文件与图标。讲师巡回答疑, 为其进行指导。按小组进行解决方案的讲解, 讲师扮演客户的角色, 每组分别饰演一个公司, 彼此间形成竞争对手的关系。每组讲解完可由其他小组提出质疑, 本组进行疑问的解答。全部小组讲解完成后, 由讲师进行点评, 并拿出真实的项目解决方案进行讲解。讲解之后拿出真实项目解决方案的文本进行传阅。

第八节:开工单编写。

教学方法:以小组形式讨论项目的详细实施流程顺序及人员分工, 形成《开工单》。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全部讲解完成后由讲师进行点评,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提出质疑。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详细讲解整个项目的实施环节和过程, 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网络系统集成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文在《网络系统集成实践》课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走上以后的工作岗位提供了保障。

摘要:《网络系统集成实践》是通信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该文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重点阐述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小组和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系统集成实践,项目式教学,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英春, 忻志海.“项目教学”的试点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9) :82-84.

[2]金永涛, 邹澎涛, 魏艳娜, 等.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30-32.

8.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八

第一作者:李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

通讯作者:夏新斌,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

基金支持: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5-JG039);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5BGD051)

關键词:管理学 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4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法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主张“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认知结构”,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平台上,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活动中,这一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了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管理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地了解和掌握,并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主动汲取前沿理论,既能够对战略层面的问题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又能够对一般管理学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因此,管理学教学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目前的管理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基于管理学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则是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通过《以海底捞为例探寻企业文化》的课堂研讨设计及实施过程来探索管理学教学的新方法,为国内管理学领域广大教学者开展研讨式教学提供参考性的实践价值。

二、以《探寻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为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组织这一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从概念上看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或者说,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对于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从实体、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剖析组织文化的结构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单纯的讲解理论或者讲述一些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企业案例也很难让学生获得共鸣。所以我们选择了海底捞这样一个很多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过的企业作为案例和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资料搜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网上查阅海底捞企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查找网络报道、书籍和阅读企业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本选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阶段:课堂情境展示与小组讨论

通过播放在海底捞火锅店张勇董事长的访谈视频,以及学生亲临海底捞拍摄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获得视觉上和认识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分析海底捞组织文化的构成模式。因部分视频由学生自己取材、拍摄和制作,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较之前的案例分析课大大提高。从观看视频和谈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来理解组织文化的表层文化,其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次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海底捞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从海底捞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探寻,其企业文化的源头是什么?企业文化的表层表现和中层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你作为一名企业文化主管,将从哪些方面去建设一家企业的文化?等等

第三阶段:班级研讨

由老师主持,结合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发言和研讨。各组选派1-2名学生作为代表,发言过程由问题牵引,在第二阶段列出的问题作为研讨的提纲。老师依据问题向各组学生征询回答学生则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引导,激发深入讨论。在研讨过程中,可对学生 “精彩发言”次数进行统计,作为成绩综合评定的依据。其中,“精彩发言”既可以是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是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或者是提出的有意义的新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与拓展延伸

课堂学习研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针对本次课撰写心得报告,也可自己选择一家企业分析其组织文化的结构。心得报告完成后,在下一堂课中将优秀的报告进行公布,请学生将其精彩观点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通常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应通过对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学生获得的成长与发展来进行评价。笔者以《探寻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为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去企业现场取材进行视频制作,视频的观看与小组研讨,其感官视觉和真实体验让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探寻、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枯燥、生硬的理论,既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又能使师生、生生相处融洽;而根据对学生的课后回访,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对研讨式教学法满意度达到100%。

当然,其不足之处包括:课前的准备过程没有统一组织,在小组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情况;课堂研讨由于采取学生主导,难免偏离主题,老师需适时纠正互或阻止等。

四、结论与建议

在管理学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功夫、费心思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上需要研讨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参考文献:

[1]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 李年终. 论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模式[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

9.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九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1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的意义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重基本理论讲解、轻分析方法描述、弱思维方式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大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很强的思维能力。电气化时代和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心脏和灵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更应该主动改革教学方法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中只有积极推进研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改变以住的教学形态,达到时代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其它专业研讨式教学现状

10.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十

摘 要:研究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涉及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程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军校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94-01

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军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重点突出其“研究”的特点。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学员选定课题,教师指导研究,教学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运用研讨法,可以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加深对某些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是解放教育力。即解放教员的教授力,解放学员的学习力。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西方大学教学中,“seminar”是一种拓展和深化教学的利器,教学改革的媒介,素质教育的实验平台。“研讨式”教学法用英文翻译是“seminar”,“seminar”英文原意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它则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独到的教学范式。因此,将“seminar”教学范式的运作方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

常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研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也积极参与研讨,甚至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开展研讨甚至辩论,师生关系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2.2 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在本科以前(包括本科)的大部分教学时段,教师都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教学目标主要是授人以鱼。研究生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授人以渔式的教育模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参与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研讨课程能够促使学员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过程,这有助于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研究能力。

2.3 学生专业构成范围拓宽

从对几所军校研究生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将研讨课程的选课人员专业跨度的范围扩大,在常规专业课教学中,选修人员一般为本专业学生,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例也很小,更不用说其它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了。然而,在对地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却是大有不同。比如有的大学中:自动目标识别新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每期开课,总会发现有数学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学生选修。另外,部分硕士研究生也选修了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

3“研讨式”教学实施方法

研究生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方法(Seminar)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Seminar是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其宏观结构由概要式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前沿和发展背景以及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它需要导师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将相关主题及其具体明确的要求分派给特定的研究生,为后者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后者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部分,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选定的研究专题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它要求报告人事先阅读指定的书目文献,查找相关的资料,对问题的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或通过试验,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发言言之有物、内容翔实。

4研究生“研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以教学大纲为本,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研讨课程给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但是也不是没有约束,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准则”,形势变了,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变。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而言,不学好知识就不可能发挥能力,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可能孤立地培养学员能力。学员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然而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方法的传授,教会学员如何从学会知识到会指导自己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4.2 注重基础与专业最新动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生研讨课程需要巩固学员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向。另外,军事学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很多与军事生产最新研究相关,将课程内容与重大科研背景相结合,有助于提供丰富的研究思路,拓宽学员视野,获取已有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11.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研讨式教学 操作机制 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9-02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获取和创造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知识灌输方面成效突出,但是在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显露弊端。为此,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特别是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高教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共鸣。

一、研讨式教学介绍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教学方法,它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小组交流、师生大班讲评、学生总结提高。研讨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走上讲台,师生共同听课评课;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定成绩。

目前,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讨式教学的组织,代表性的成果有:完整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模式,包括制订计划、示范讲解、收集资料、分组研讨、全班交流等环节。推行研讨式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教师要具有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各环节;教师要创建民主、和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研讨式教学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的理想选择,是课程内容创新的需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实现科研与教学双向提高;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在相互交流与启发中提高教学质量;深入了解学生,提高对研讨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要准确把握研讨时机,正确设计研讨主题,科学确定研讨范围,巧妙运用研讨方式,合理把握研讨次数,扎实进行研讨总结,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质量效益。要正确选择专业课程研讨的内容,选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的研讨题目,在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进行适当的辅导,课堂研讨过程中采取互动式的提问方式,课堂研讨效果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做好课堂研讨活动总结。

第二,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评价,代表性的成果有:构建新的大学教学模式,要调整教学目标体系的结构,课堂教学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加强大学生课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从平时观察、作品评价、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研讨式教学评价模式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研讨式教学的评价体制有如下特点: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达到研讨式教学目标的途径包括建立教与学双向评估体系,建立自评和互评机制。

以上研究成果探索了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但是还不全面,也没有涉及具体的学科专业。在文献中,作者分析了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主客体因素对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将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探讨通信工程专业研讨式教学的操作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

二、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

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机制需要兼顾主体和客体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学资源配备等,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懒于思考,也不会查找利用科技文献。另外,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深度也使得他们难以读懂最新的文献。这样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课堂讨论。研讨问题要紧跟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兼顾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注意和实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同时让表现积极的学生带动不积极的学生,培养协作能力。

从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来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研讨问题,把握研讨的时间进度和范围。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科研方向选择研讨问题,讲解课程内容时注意深浅适度,重在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彼此有一定的关联,同一门课程的知识点也有相似性。在选择研讨问题时教师要善于纵横向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通信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教学资源配备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不够用,数据库也不齐全,难以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这样教师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让学生查找文献。研讨式教学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也可以开展,只要教师充分利用黑板、手机、电脑等工具,一样可以演示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研讨之前,教师要利用校际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查找一些重要文献,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辅助文献并且指导阅读,这样学生的课堂准备会更充分。

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两个环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自身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教学资源配备,选择最合理的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在课后总结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而且也要注重教学操作机制的改进。

三、研讨式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标准,短期很难看到效果,也难以让各方满意。研讨式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甚至第三方都有章可循,保证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同行听课评议、教学督导听课、教师评学、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等。这些标准能够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不一定适用于研讨式教学的质量评价。例如,同行听课评议和教学督导听课,如果研讨式教学还没有普及,某个教师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就很难得到认可。另外,研讨式教学还涉及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来源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技术进展,同行也许还不了解。目前教师评学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课纪律,是否掌握知识点,现有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也主要体现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并据此推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都不符合研讨式教学的规律。围绕以上问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按照专业知识背景或者课程相关性分成小组,进行听课评议。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质量评价标准只有评教,主要评价教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和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学生对研讨式教学的评价需要补充很多标准,例如研讨式教学是否带来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是否具有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对课程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是否收获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设计调查问卷,围绕是否掌握未来从事通信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这个焦点,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

从第三方的角度出发,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必须让用人单位来评价。目前大学关起门来培养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社会严重脱节。可以邀请通信行业知名企业的人事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起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将结果反馈回学校。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参与研讨式教学操作机制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研讨式教学将彻底颠覆原有的条条框框和数量评价体系,必须构建灵活有弹性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为研讨式教学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并且监督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总结国内外大学研讨式教学的成功经验,为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提供指导意见。

教师的互评和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研讨式教学的操作机制需要不断改进,以取得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康耀辉,陈本玲.论实施研讨式教学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3]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4]唐洪俊,曹杰.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

[5]李志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6]张留见.论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7]徐炜.浅谈如何提高研讨式教学质量效益[J].企业导报,2012(18)

[8]王林.实施课堂研讨教学方式的体会及改进思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Z128)

【作者简介】陈宏滨(1981- ),男,湖南邵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博士。

12.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十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异质化明显显现,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多是需要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反而使得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自2010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上海、北京、山东省等多所本科层次高校与中、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了贯通式本科生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目的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满足高新技术发展下对人才的新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财会人员培养的重要摇篮之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从业要求不在是会计基本业务操作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而是更看重财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等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贯通式本科生培养模式,是对新要求的良性回应,既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能创新我国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贯通式本科培养模式的开展院校多是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定位有别于培养学术能力较强的科研型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贯通式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培养年限在五年(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至七年(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之间,学生可以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并接受专业实践教育,但是此类学生跟传统本科学生相比基础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一流、综合素质全面的能够满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专业特性,学生毕业后往往先从企业基础的出纳、应收账款管理等初级岗位做起,通过一到两年的发展才能够从事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业务。因此在贯通式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设立时,既要考虑到学生一开始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以山东管理学院的贯通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会计信息处理、财务管理等实践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理财规划、财务分析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而是从理念上意识到贯通培养的学生更多强调的是针对企业一线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通式本科生更突出的是培养与岗位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出课堂即可胜任岗位工作,或是有足够的自主创业能力,而对其学术研究能力并无硬性要求,从一定程度保证了学。针对贯通式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就应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为主线,确定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3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构建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非简单的对现有的中职与本科或是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叠加在一起的简单衔接,而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整体设计、贯通培养的原则,结合对合作院校特色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合理把握,正确处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和递进学习的关系,准确把握与普通本科有明显的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师资配备、实训室及设备配备,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对分段贯通培养方面有新的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贯通式培养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实用知识与技能,在能力塑造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简单模仿原有的本科教育,忽视了贯通培养学生的特性和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更加适合的培养路径,培养出拥有价值取向正、人文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才。

4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专业设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完整的课程结构能够促使学生培养与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未来发展密不可分。贯通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岗需求,能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出校门后即迅速融入社会,并且表现出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去满足岗位要求,避免浪费企业的问题。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标准与行业规范、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线,按知识与能力扩展与递进的要求,分段定位与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包含两大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1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即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了本科学生应掌握的所有基础知识课程和基础能力课程,构建通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知识模块包含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两大平台的内容,本模块打造财务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整体专业培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即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结合未来工作方向和岗位特色设置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力异质化、适应性强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总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课程内穿插部分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

4.2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贯通式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依循“专业认知+岗位学习+模拟仿真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的路径,主要设置企业认知、出纳实训、会计岗位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流程模拟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投资分析软件应用实训、企业财务报告解读实训、ERP软件应用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全部实践课程融入到不同的学期,根据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进度,不同时期穿插不同的实践课程,循序渐进,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构建。

总之,贯通式财务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时间相较普通本科学生培养时间长,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更长,因此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开设门数相应有所提升,通过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补短取长,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必须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是贯通培养,万不可将不同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割裂开来看。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校与校之间的师资、实训设施等方面的共同培养合作,增加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实现真正意义的贯通培养。

5.2 必须完善政策保障性

贯通式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中职同本科的贯通培养近几年才出现,有关于中高职学生转段阶段的考核工作目前国家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依据各省教育厅相关政策实施,政策每年变化较大,持续性较差,这无形中给贯通培养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学生群体的不稳定性。在未来应加强政策保障方面的工作。

5.3 必须建立过程性质量检查和评估机制

由于贯通式本科培养往往涉及两所学校,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有效的过程性质量考核与检查,很容易导致学生目标不明确,最终无法实现成功转段。过程性质量考核主要是关注课程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贯通培养过程的实际情况,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协助参与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2(1).

[2]吴中讲,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13.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篇十三

摘要:就语文教材是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单列编排的。阅读部分每个单元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类课文。目的是通过 教育 对教读课的精讲,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货为譬力,最后能独立掌握。因此,语文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就语文教材是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单列编排的。阅读部分每个单元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类课文。目的是通过 教育 对教读课的精讲,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货为譬力,最后能独立掌握。因此,语文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读课课型

1.自读课课型的特点。语文白读课从教学内容上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完成为主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读课上学到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全面参与,让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采用讨论的形式完成自读课的思考与练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

2.自读课的任务和要求。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地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辨能力。自读课重视自学能力培养,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允许不受阅读提纲限制,自由独立提问题,教师选出有针对性的重点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3.自读课和教读课的关系。教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教读的目的,是“会读”、“不教”而学的教学实践。

4.自读课的评价。

二、自读课课型教学模式的依据

自读课课型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应具有直观的、简约的、完整的特征;从功能上看应具有优效的、可操作的、开放的特征,具体体现为:

1.素质教育的质量观。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 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自读课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审美情操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健康人格。

2.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自读课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意识、自理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尊重和开发的过程。一句话,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自读课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

三、自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 总结 出一种自读课型的教学模式——“自读导学六步式”,即在自读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下,进行自读、自学、白练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六步程序是:导学——自读——思辨——点拨——互动——实践。下面从自读导学六步式构建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师生角色三方面,谈谈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教学目标。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来实施。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标。

2.教学程序(模式构建)。“自读导学六步式”一般分为六个程序:

上一篇:采访策划文案下一篇:小学维护稳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