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精选17篇)
1.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一
小学生学习障碍心理辅导个案
2006年10月5日
案例介绍
学生杰杰,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听课时爱插嘴,干扰老师的讲课,但老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老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书写字速度慢,比较费力抄写文字,在写生字时,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算术运算能力较差,不善于分辨上下、左右等方位;经常不交作业。老师对该生多次教育,仍不见其改变,因而非常头疼。
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
杰杰的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工作时间和作息时间都不固定,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可一旦发现孩子在校违反纪律遭投诉,就态度粗暴,大打出手。这种方式令杰杰反感,产生逆反心理。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该生学习存在障碍,而不是家长认为的不懂事、懒惰。因为该生与老师交往时,很有礼貌;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从不发生矛盾;搞卫生时态度积极,就是一接触学习,与其他孩子就
完成作业,都要坚持到校上课。
⑵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杰杰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
⑶给一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个星期里,要求杰杰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杰杰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⑷巩固期。要求杰杰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指导杰杰与同学交往的技巧,并安排杰杰参加集体活动,担任一定的角色,加深与同学们的友谊。
5、给予鼓励,重建自信心。
⑴当杰杰在课堂上能管好自己,对他的行为应给予肯定。并鼓励他,既然能做到坚持上好课,相信他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⑵无论是在适应期、过渡期,还是在巩固期,只要他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都给予表扬,以肯定他的能力。
⑶当杰杰在课堂上能较认真地听课时,适当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并给予鼓励,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5、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要想保证孩子在校能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必须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向家长特别强调:不能让他长时间地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时,孩子处于似听非听、似看非看的状态,容易造成孩子上课也处于这种状态。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看书和听故事的习惯,这样可以逐渐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2.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二
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七年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1. 自卑心理
合作小组中的学困生, 由于学习成绩差, 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 对学习丧失信心, 一旦失意, 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羁绊中, 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觉得“我不如人”, 即自卑心理。
2. 胆怯心理
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 怕别人讥笑, 比较内向、胆小, 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形成恶性循环。
3. 惰性心理
学习上不肯用功, 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 怕动脑筋, 缺乏吃苦精神, 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4. 厌烦心理
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差, 课堂上思维混乱不成熟, 语言颠三倒四、不能和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 觉得学习无趣, 对合作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5. 逆反心理
中学生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学习生活中, 当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不一致时, 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常以抗拒、不顺从、不理智、偏执、冷漠、不合群、感情疏远、情感不认同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解决“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七年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1. 做好“看客”学生的思想动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管做什么事情,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 只有认识到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才能用心去做, 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好。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只有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境状态,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成效。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疏导, 使这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帮助他们学会自主调试学习心理的压力, 较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 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差异, 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 每组以4到6人为宜。刚开始可以选择学习成绩比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随后可由组员轮流当小组长, 同时,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组长、激励员、检查员、记录员等。
3. 创设轻松、活泼、快乐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 如果把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快乐的情境中去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就让我们从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开始吧!
4. 恰当运用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受到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学生需要赏识和激励, 犹如禾苗需要阳光和雨露。在自尊心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 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最为有效。因此, 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 我们要增加感情投资, 带着微笑上课, 对孩子充满信心, 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 多采用鼓励性原则, 批评学生要中肯, 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多倾听其意见、要求, 加强相互信任, 使学生爱其师而信其道, 便可尽快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 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
3.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三
关键词:学习困难;心理障碍;防治;矫正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由于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许多父母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有些家庭甚至在教育投资上不计成本。然而仍存在着许多学习困难学生,并且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者开始重视和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人格特征对其学习效果是有显著影响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成功往往不仅需要智力,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的压力,虽然教师和家长高喊着“素质教育”,但仍然以应试为最终目标,分数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困难学生往往由于求学道路或人生道路上遭遇过很多的坎坷,容易形成怯懦、自卑、妒忌、狭隘、暴躁的性格。这些都违背了教育者希望通过传授知识,使学生不仅获得谋生的技能,更能成为心理健康、品格高尚的人的初衷。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对河南省经济贸易学校、河南省财经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并选取郑州市第七中学和郑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希望通过对照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和学习优秀学生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找到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教育者寻找到有效途径,能够对学习困难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整合各种教育因素,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等多方面施加影响,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整发展,优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毅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学习困难的含义及本研究中学困生的界定
(一)学习困难的含义
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的定义一直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充满争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美国学习困难联合委员会1989年所下的定义:学习困难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失常,它包括不同缺陷类别的群体。这种障碍在获得与应用听、说、读、写、推理能力上有明显的困难。一般推测是由于神经中枢系统功能失常这种个人因素所引起的。虽然学习障碍可能与其他的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社会与情绪性困扰)或环境的影响(如文化差異、教学的不足或不当、心理性因素)同时存在,但它并不是由它们直接造成的。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是指学生有着正常或高于正常的智力,但是学习技能存在障碍而导致的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知识缺乏,不能运用现有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思维发展存在缺陷;基本学习技能存在缺陷,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工具的那些能力;非智力因素存在缺陷。
我国目前主要是用以下3种方法,通过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界定学习困难学生的:
1.以班级、学校甚至更大范围的某一段时间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参考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低。这种界定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以整体区分为目的。
2.因身心障碍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而导致学业迟滞的学生。由于这种评价往往因人而异,以此来评定学习困难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3.将实际年龄已经达到,但是文化课的成绩却未达到相应年龄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水平的学生称为学习困难学生。这里所说的基本标准水平是根据教育部对于文化课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定得高,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就多,但是不管将标准定在哪个水平上,总是会有一些学生达不到基本标准。
上述3种界定方法中,笔者较倾向于第一种界定方法。调查中以2011年河南省中招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调查结果
(一)参与调查学生的构成及成绩分布情况
为了探讨学业成绩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参与调查学生2010年6月参加初中升高中的成绩作为学业成绩指标,调查了郑州市两所中专学校和两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两所中专学校分别是河南省财经学校和河南省经济贸易学校,所调查232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320.32分,最高成绩为466分,最低成绩为171分。这两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组。两所示范性高中分别是郑州市第七中学和郑州市第十一中学,都是在中招考试中属于第一批次录取的学校,所调查的226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566.71分,最低成绩为557分。这两所示范性高中学校的学生作为学习优秀组。
(二)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人格特质分析
上表中数据显示,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人格特质的六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1.恃强性。学习困难学生比学习优秀学生显得更好强和固执。
2.有恒性。学习优秀学生在有恒性上面表现得比学习困难学生更具有毅力和恒心,做事情更能够坚持不懈,善始善终,而学习困难学生则显得不自信,易放弃。
3.稳定性。学习优秀的学生在稳定性方面比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得情绪更稳定,显得更成熟与理智,对待事情显得更宽容与从容。
4.实验性。学习优秀学生更勇于创新,更富有创造性,思想更自由,敢于尝试和提出挑战。同时,学习优秀学生的非组织性程度较低,学习更独立自主,目标明确。而学习困难学生的非组织性程度较高,没有明确的目标,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差。
5.忧虑性。学习困难学生更容易忧虑烦恼,而学习优秀学生则表现得比较沉着、自信。
6.紧张性。学习困难学生更容易受不良情绪影响,时常感到紧张、困惑、烦恼,情绪易波动。而学习优秀学生在生活中情绪较为平静,更易感到幸福快乐。
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动机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关联,人格特质中的幻想性、乐群性、实验性、忧虑性、独立性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学生在学习中深层加工策略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开创性地解决问题,能批判地接受新观点,对新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细致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盲从;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另外,学生学习的非组织性程度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组织性程度高的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学习的动力不能持久,学习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学生学习的非组织性水平越高,则学业成绩越差。相反,非组织性程度低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活动有计划,学习动力持久,克服困难的信心强烈。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计划性的指导,要教导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在动机方面,学生学习的坚持性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则会使学业有较大进步。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学习困难学生在处理问题上显示出更多的恃强性、易忧虑和易紧张的特点。他们由于成绩落后,更容易自卑,情绪更容易紧张。这些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深层次原因。
四、结论
教师对待学习困难问题应持一种全面、系统的“生态观”。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首先,应评估心理因素,并依据已澄清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来解决。然后,再辅以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帮助。通过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自我效能的培养,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组织自己的行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的各种要求。此外,还应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的培养,来提高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坚持性,从而提升其学业成绩水平。
参考文献:
[1]牛卫华.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l).
[2]叶长文.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学习困难观及其启示[J].齐鲁学刊,2002,(3).
[3]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8).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四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外语学习中导致学习困难的几点主要心理障碍,以及教师对于有这些障碍的学生的相应辅导。
【关键词】外语学习;困难;心理障;辅导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个系统,并且是个生成系统,它有着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多层面的,包括:音位、音
节、语素、词、句子。语言这个系统存储在人们的大脑中,并为规则所支配,这些规则是既复杂,又抽象的。在语言的学习与使用中,学生还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当一些孩子已能说出5至8个词组成的句子时,另一些孩子才刚刚能听懂他们眼前环境中的东西。一些孩子在学习之初就进步很快,而另一些虽然努力学习,但进步很慢。实验证明,学生对外语学习有困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们谈谈其中主要的几点心理因素及其辅导解决的办法。
一、几点主要的心理障碍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要轻松、容易得多。比如,许多教师同行都深信,那些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能积极地同别人交流,从而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语言技能,他们往往是最成功的学习者。Jakobovits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由此我们可知,外语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对外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学好外语。经过研究综合我们把这些心理障碍归纳为:动机、才能、智力、态度、性格与兴趣共五种。
二、对五种障碍的认识及辅导解决方法
1、动机(motivation)障碍及其辅导。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和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身的需要密切相关。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再加上现在的家庭都大部分是一孩化,因此,很多的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的很多要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因而,在学习上,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动机,得过且过。有些学生虽说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动机趋向,但仍不够明朗和强烈。外语学习的动机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思波乐思基(olsky)认为:Motivationiswhatmovesusfromboredomtointerest.Itissomethingliketheengineandsteeringwheelofanautomobile.由此,我认为,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去辅导:[1]、分析学生的小环境(个人及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让学生真正地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鼓励学生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3]、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4]、关心学生的变化过程。
2、才能(activity)障碍及其辅导。
很多教育同行都有这样的同感:有些学生一点即通,似乎他们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而有些学生却令老师伤透脑筋,哪怕是一个非常容易的知识点。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才能。语言才能“指语言学习的天赋能力,不包括智力、学习动机、兴趣等”(王宗炎1988)。这其中的“天赋能力”,由什么因素所影响呢?中外很多心理学家、学者、教授都研究考察了影响学习才能的因素,也得出了若干的结论,但这些结论尚未成为最终的定论。Carroll认为:才能无非是一个学习者掌握一定分量的材料所需的时间。这正如古人所云:勤能补拙。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在班级中(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后),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鼓励每位学生都大胆地说英语,天天说英语,时时说英语,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2]、表扬多说多练,尽量多创造良好的机会让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操练英语的。[3]、因材施教,多反复,有耐心,多辅导。对于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要反复讲,很有耐心地讲,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4]、多鼓励,少批评。
3、智力(intelligence)障碍及其辅导。
什么是智力呢?这在心理学领域里至今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Herrtein认为:Theword‘smart’isausefulsynonymoftheconceptofintelligence.Intelligenceissaidtoexplainalargepartofwhysomestudentsseemtolearnreadily,whileothersinthesameclawiththesamebooksandteachershavegreatdifficulties.林明榕在《学习通论》一书中总结出中外关于智力的定义共19种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知道:智力是指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高度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总和。所谓的“笨”、“聪明”就是对一个人的智力的评价。智力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人有各种能力,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是智力。智力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
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1]、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去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2]、很多研究表明,智力与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语法知识及词汇量的扩大有关,而与听力、口头表达技能无关。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英语短文,英语小幽默,小故事等给学生看,并鼓励他们提问题。[3]、鼓励学生订阅英语周报,购买一些适用的英语书籍。[4]、把学习中的课文改编成可表演的小故事等,让学生们尽情地去发挥,尽情去表演。
4、态度(attitude)障碍及其辅导。
外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外语学习态度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外语学习态度与外语学习情绪有关,情绪本身就是态度。外语学习态度与外语学习表现是一致的。态度是内心的倾向,表现是外现的行为。学生的内心态度如何?很难知道,唯有通过他们的学习表现去推断,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们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一些:[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价值观。[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谈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共同的话题,真正去关心他们。这一点对于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奏效的,他的态度会转变得很快。[3]、善于诱导,教法得当,气氛轻松,坚持长期反复的思想工作。[4]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同时,争取社会及其他的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合力,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5、性格与兴趣(characterandinterest)障碍及其辅导。
性格与兴趣对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地说,兴趣浓、性格开朗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成绩要好于那些没有多大兴趣、性格内向的外语学习者。实验表明,性格外向的人外语口语学得比较好。他们不怕陌生,胆气大,敢于说,敢于“出丑”。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做:[1]、鼓励学生大胆讲英语,要不怕错,要胆大心细。[2]、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品质,消除学生消极、悲观、恐惧、自卑等不良性格。[3]、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让学生收获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比如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来时,一点点地提示他,直到能回答为止,答对了就给予表扬。一段时间后,再提问,如此多反复。
作者的一些实验资料:
姓名
实验前
实验中
实验中
实验中
实验结果
李若兰
外市转来
李柏良
同上
4周文杰
本区民校
84.
195
姚承铭
本区公校
65.5
284.5
胡兰
外省转来
77.5
赵梓浩
60分
65.5
陈丹丹
55分
89.5
颜慧霞
73分
93.5
邹扬
20分
注意:
1、三位从外省市转来的学生此前从未学习过英语,积分为0分。
2、本区公校和民校转来的两位学生积分同约为60分。3,实验期为一个学期。
【参考文献】
[1]Maltby.F.Educationalychology:anAustralianandNewZealandperective.Sydney:JohnWill&amo
[2]《英语教学法基础》何广坚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3]《外语教育学》章兼中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4]《外语教育心理学》胡春洞王才仁主编贾冠杰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5]《学习通论》林明榕主编
5.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五
论文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衬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146名学生进行测试后,选出12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以每周三次,每次进行俯卧撑2000米跑的方法,锻炼10周。实验结果提示,长时间结伴方式的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而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挑战的能力,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专门设计了矫正大学生心里障碍的实验方法,初步探索运动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们对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146名学生经SCL-90量表测试后,选出12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年龄19岁,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而运动锻炼的内容安排及难度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的运动能力及所掌握的技能,同时注意运动场地及器材尽可能简单,以提高运动锻炼的可能性。
2.研究方法①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nchecklist90)o②制定克服心理障碍的运动锻炼的方法:俯卧撑,2000米跑。③练习方法在课外活动时间,采用集体练习方法,教师现场指导,每周三次,共试验10周。④试验方案试验前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试,经10周练习后,再用该量表进行测试,在测试和练习前后都没有对学生进行暗示,以保证学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真实试验⑤数据处理所测数据由SPSS.8.0软件进行统计,求平均数(X),标准差(S)并进行配对T试验。
二、结果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被选的12名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普通高校学生SCL-90常模相比较,他们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普通高校常模,表明他们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10周有计划的运动锻炼后,再对这12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试,与运动锻炼前的SCL-90得分比较发现,在人际关系、焦虑二因子有明显的下降,在抑郁、躯体化、强迫三因子有一般性的下降,而敌对、精神病性、恐惧、偏执四因子前后基本上变化不大。
三、讨论
SCL-90量表编制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的临床研究,其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一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学生缺乏自觉运动锻炼的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的减少,又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下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运动锻炼能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因子有显著性下降。这说明与集体运动锻炼,强制性的增加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关,另一方面,这类运动锻炼,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
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从表1可看出,受试者的焦虑因子有显著的下降,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总的焦虑水平明显较高,通过锻炼,健康的感觉导致心里功能的积极变化,锻炼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下降,这说明运动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
运动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从表1试验结果显示,抑郁因子试验后比试验前的值有所下降,这说明经过10周的有规律的运动锻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有研究表明③运动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啡吠的含量(其作用是协调统一应激状态下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生的欣快感。
从表1结果显示,试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的得分要比试验前有下降,表明通过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后使强迫症状减轻,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担忧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因为运动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将各种烦恼、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以平衡。
四、结论和建议
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调节和缓解不良的心理症状,运动锻炼对促进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由于运动锻炼简便易行,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把运动锻炼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他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6.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六
目的`探讨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合并抗抑郁剂路优泰(研究组)与单纯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照组),在门诊治疗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学生的疗效及抗抑郁剂路优泰有哪些不良反应.方法使用HAMD抑郁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门诊治疗的学生进行测定,HAMD>18分,SDS>55分者为入组标准.研究组30例来访者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4周同时合并路优泰(601.67士191.86)mg,对照组30例来访者单纯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4周.每周末对两组进行量表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经过3周后两量表分数与首次测量分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但第3周开始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量表分数均出现统计学差异,服用路优泰者出现了少量的副反应,但均能忍受无脱落者.结论对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学生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合并路优泰与单纯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3周后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者较后者疗效更快、更好,使用路优泰副反应较少,是较安全的抗抑郁剂.
作 者:于恩庆 汪洁 王玉玲 白杰 作者单位:于恩庆,王玉玲,白杰(161005,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汪洁(绍兴市第七医院)
7.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七
一、中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障碍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自己习惯于洗耳恭听;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自己则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将消耗殆尽。
2. 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材料后,尚未做对比、筛选,就匆匆的猜测解题方案,盲目尝试解题。结果,题目解完,也不知对与错。
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的比较稳固的思维惯性。表现为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发展,学习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 偏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偏重结论心理的形成和加深。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歧途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1.“四重”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按照课标规定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并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亲历数学过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
2.“三到”
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3.“八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征询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需经努力方能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心理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超,不断追求进步。
(8)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8.浅析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篇八
一、 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
三、思维负迁移,“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 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
2、 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 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 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切,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
四、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 ,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高中物理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第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局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个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其次要进行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要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的能力,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进行逆向联想。 第四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可以找出形象的比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 第五要进行逻辑思維训练。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
9.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篇九
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对他人的教育、指导、帮助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方式。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意识水平低,认识问题片面造成的。有逆反心理的同学总觉得听别人的意见,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且总怀疑别人的诚意和好心。
考试过度紧张:
同学们到学校来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而检查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考试来了解的。然而,考试过度紧张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会造成考试的失误,影响成绩。
自卑:
自卑是一种心理缺陷。它表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做事情没有信心,生活态度消极,情绪低沉,孤独苦闷,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疾玻
厌学:
10.试析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篇十
成惊涛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表现出来的兴趣不一:或积极性高涨,除课堂作文能及时完成外,还连篇累牍的交上自己的课外习作,要求老师给予批阅;或表现平平,完全停留在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上;或态度冷淡,学不学作文无所谓,写好写差一个样;或讳疾忌医,一遇作文课如见妖魔鬼怪,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诸如此类,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试图从中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好恶表现方面探索原因,并就作文教学中必须采取的对策略陈管见。一、是否具有优质的作文起步教学,是儿童稚嫩、敏感、
纤弱心河里能否激起喜爱作文浪花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二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质量上的问题,不少教师对学生造句的辅导,不是通俗地解释某词的意思,在学生真正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训练,达到比较熟练运用的目的,而是在学生一知半解之时,就举出少得可怜的例句,替刚刚启动思维的学生套上一个箍,把知识局限在一个小圈圈内。当着根据一定的意思缀段或缀文时,教师所举例句上有的,学生有可能熟练运用,很快成段成文。而例句上无,缀段或缀文中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彷徨而不知所措。如无反复,就会加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感到“作文”难,从作文起步阶段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七、八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因此,起步作文这一步抓不好,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学习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二、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作文情趣的源泉,
而生硬平淡的作文教学,则是阻碍学生作文进步的丘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在逐步变化。尤其是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分化,而且兴趣广泛又不稳定。他们表现出有时特别喜爱作文学科,或者某种与写作有关的活动,有时又特别喜爱另一门学科或另外一些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数理化成绩冒尖,但语文成绩不佳,尤其是作文水平低劣,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那么,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分化,除了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变化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强弱、教学是否生动有趣、组织教学的新颖程度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辅导的责任更为重大。其一,应采用多侧面的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内涵,例如在记叙文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训练、记事训练、写景训练、状物训练等。在写人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片断训练——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写人完篇训练——用综合方法写人、通过具体事件写人、把题材归类后从几个不同方面写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用对比方法写人等。在记事训练中也可以分出记事片断训练——场面描写、事件片断描写;记事完篇训练——单一事件描写、复杂事件描写等。在写景训练中又可以分出写景片断训练——抓住景物特征写环境的一角、按观察的方位或层次描写全景、固定观察点与景物的变化、移动观察点按移动的空间顺序写景、即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等;写景完篇训练——实景描写、虚景描写等。在状物训练中又可以进行静物的描写训练、动物的描写训练和借物抒情的训练。多侧面训练,可以避免写作教学过程的枯燥和空泛,使教学内容充实全面,使学生学来有其味难尽的感觉。其二、采用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写作水平。诸如到野外春游,当场进行写景训练;课内进行限时口头作文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进行作文构思或评讲辩论;布置对一个老师进行肖像描写;布置记当天的某一堂课;布置观察当天的哪一件事,并进行描写;布置学生间相互进行肖像、个性、表现的描述;指定学校或野外的专一景物,要求即景抒情;指定教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其他学生当场进行描写;布置对专一动物进行观察描写等。笔者曾运用以上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常常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而乐不可支的境地。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因此而长盛不衰。
三、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充分利用教材,强化课外
阅读,以培养想象力为助动力,才有可能获取作文教学的累累硕果学生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思想、生活、思维、语言的综合反映。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关键在教师身上。首先,作文教学必须局限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要写学生所熟悉且有较深理解的东西。这样,学生作文才不会味同嚼蜡,无物可写。吕叔湘曾说过,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这个命题又决定着学生写作的成功程度。题目出得不好,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无物可写时,只好抄书抄报。写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组织起来,表达出来,如果出题强人所难,学生就会勉为其难。因此,写作教学中必须非常注意体察学生的生活,对他们所真正熟悉或者生活中肯定会出现的东西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掌握写作教学的主动权。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并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众所周知,一般的说来,教材就是范文,顾名思义,范文即典范之文。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总是津津乐道,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最后仍然无动于衷,或者毫无收获,而在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另外,有的教师仅仅满足于课上对课文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提倡、不组织,原因是怕影响课堂学习,这些同志把课外阅读与课堂语文、写作教学的关系对立起来了,忘记了教材学习、课外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宝贵源泉。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第三、以培养想象力作为助动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干巴巴,枯燥乏味,这正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艺术;同样,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可能有大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因为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观察,所以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留心周围的事物,处处做有心人,生活积累得多了,想象力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明确,什么事情,都要亲自经历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要求写强盗的人先去做强盗,写特务的人先去叛国出卖情报,这是愚蠢和离奇的,也是做不到的。但是,不管写什么,既可以从观察中了解,又可以从书本上得到启迪。因此,广泛的阅读和实际观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大脑部位打上几口“深井”,让学生的想象力源源不断地从“井口”喷射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对作文好恶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身上。而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漫漫的作文教学长征中,要想寻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良方,还得靠教师苦练作文教学基本功,真正发挥“保姆”和“向导”的作用。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试析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及其疏导责任编辑:飞雪1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 篇十一
一、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1.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
数学本来就要求学生进行计算、逻辑推理,好多知识都是一环扣着一环,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要记忆、运用一些不规则的数学符号等,这就导致有些小学生对数学缺乏或失去兴趣。
2. 注意力不够集中,爱开小差
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等客观原因,小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是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一些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课堂上往往会不自觉地做其他小动作,开小差,导致课堂学习无法跟着课堂节奏走。
3. 心理疲劳,如厌学、自卑、焦虑、闭锁等
由于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责骂,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疲劳,轻者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厌恶、逃避学习,重者还会出现抑郁、焦虑、孤独、强迫行为以及生活习惯改变。
4. 师生缺少沟通,对学生情感缺乏理解
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投入。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和爱的表示,慢慢地使学生对这种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由不喜欢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5. 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薄弱
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弱,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解决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益。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逻辑性,学科抽象性和概括性,掌握相关学科教材的知识结构特征,加强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相关生活经验、原有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
2.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一,数学学习融入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数学概念,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数学,这都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课堂上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
第三,练习中深化概念。学生有了初步认知后,需要通过练习深化概念。如认识立体图形后,学生有了初步的图形区分概念,这时可以进行摸、找、想、说、猜、搭的活动深化概念。
3. 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潜力是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在数学教学上,教师应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精湛的教学方法、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快。
4. 多鼓励,减轻学生心理疲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学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去打开他们智慧的大门。
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学节奏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2.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浅探 篇十二
几乎每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 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 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消除建议。
一 、自卑畏惧心理
传统的教学师讲生听, 学生说得少, 表现的机会也很少,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即使懂也怕发言、怕发错言而不敢表现自己的畏惧心理。有些学生在初中成绩较好, 进入高中后发现高中数学不是那么好学, 没有了原来的优势, 成了一般的学生, 心理落差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持否定态度,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后, 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还有些学生由于智力水平较低, 或学习方法不恰当, 或努力程度不够, 导致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心里就会慢慢产生失望、焦虑、恐惧等情绪, 认为数学非常难学,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学好它, 他们对数学“望而生畏”。另外, 家长、老师过高的期望值, 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自卑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厌烦、厌学心理
数学是抽象的, 往往推理乏味, 计算繁琐。有些学生常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 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 上课常常处于厌烦、焦躁与抑制状态。有的学生下了很多功夫苦学数学, 但是收效甚微, 日久天长便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一提到数学就头痛, 他们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学习数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数学无用”的思想, 认为即使学了数学, 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用处, 现在勉强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对付考试。另外, 由学习无动力、接受知识慢、运算能力差、推理论证能力不强等引发的厌学现象也非常突出。这些学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 达不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标, 成绩不佳, 进而对数学学习更加厌烦。
三、依赖、懒惰心理
受当前不合理的应试制度影响, 教师讲风过盛, 使得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 久而久之, 学生碰到复杂的运算不愿动手, 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较复杂的问题缺乏拼搏钻研的精神, 都习惯于等老师讲, 而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长此以往, 学生完全奴化, 没有自己的思维, 没有自己的创新。
另外,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也很难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有些学生在初中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 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怕难怕繁, 缺乏毅力, 造成了意志薄弱, 一遇到不是很容易跨越的困难就退缩不前。经常听到比较懒惰的学生说:“我一看到比较长的题目连看都不想看了, 更别说做了。”有的学生想得多而做得少, 或者今天的事情推明天, 懒惰严重影响学生积极上进的脚步。
四、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是一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 是当前国民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状态, 在当今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很多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心神不定, 缺乏恒心和毅力, 急于求成, 投机取巧, 往往不能脚踏实地, 成绩起伏较大, 他们不愿花精力钻研课本, 碰到稍繁杂的问题就马上询问别人, 经老师或同学提示后便“哦!我明白了, 原来这么简单”, 但是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又不会了。在课堂上他们“坐不住”“听不进”, 想学习却学不进去, 静不下心看书, 见到数学问题后, 迫不及待盲目下笔而导致解题失败, 不善于独立思考, 一学就会,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 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迁移。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 不知道该做什么, 什么该先做, 什么后做, 甚至会茫然无措, 一下子看看这本书, 一下子看看另一本书, 浮而不实使得学习无法深入, 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此外, 还有迷惘心理、错误归因心理、定势心理及满足心理等, 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与他们的数学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与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位学生, 要多表扬、多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尤其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 使这些学生感到“我还行”。当学生面临学习上的困难而出现退缩意识时, 教师可借助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学习数学的精神来感染学生, 引导他们以数学家为榜样, 学习他们执着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同学学习, 用身边鲜活的事例为学生增强自信心提供依据, 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努力, 一定能学好数学。此外, 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 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热情投入学习的需要, 也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中,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 在出单元小测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 努力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 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生活学习中时时处处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不再害怕数学。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 要根据课程适当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学习三角函数的变换、曲线方程等内容时, 单凭老师在黑板上的比画, 不但乏味, 而且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如果能运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学, 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讲课中也可树立矛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讲一一对应时, 说集合A={1, 2, 3, …, n, …}与集合B={2, 4, 6, …, 2n, …}的元素一样多, 学生就会迷惑不解, 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讲等差数列求和之前, 让他们计算1+2+3+…+100, 他们会一项一项地相加而得不到结果, 学生的这些疑惑和他们想知道结果的心理, 就是我们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基础。此外, 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可以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 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讲课时还应尽可能地展示思维过程, 使学生清楚老师是怎样感知的、怎样抉择的、怎样解决的, 也就是要给学生解题的钥匙, 而不是给学生已经打开的锁, 这样讲课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还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爱每一个学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爱”, 优秀的数学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各有千秋, 但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厚的爱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一个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关心爱护着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更是师德之魂。
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当学生受到尊重和关爱时, 自然会在学习上学得更主动, 会更愿意学习.而那些后进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 和被老师忽视有很大关系, 当老师对后进生进行关心时, 他们会在学习上多下功夫,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无数事实表明, 关爱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时甚至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应该注意每一个教育细节, 走进学生的内心, 平时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要多多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心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做到关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 要有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策略, 因材施教, 设法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设法创造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要做到既爱优生, 也爱后进生, 对聪明勤奋的学生倾注满腔热情, 对迟钝、调皮的学生耐心培育。对每一个教育对象都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面向全体学生洒下一片阳光, 让每个孩子都灿烂。最后, 教师应和学生保持有意义的接触有效的沟通, 教师要利用各种短暂的接触机会关爱学生。比如在路上遇到学生, 可以先和学生打招呼, 再加上几句温暖的问候, 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平时与学生交流时, 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和爱, 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教育。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数学离不开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经常向学生灌输“想比不想好, 想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想了, 才有可能想对”等观念, 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提问题, 对不懂就问的学生大力表扬,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于那些不能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学习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浮躁的心理, 引导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告诉他们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投机取巧只会弄巧成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不可把目标定得太高, 然后在目标的指引下, 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 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不要因短时间内收效甚微而灰心放弃, 让学生心中明白急于求成是成功最大的敌人, 缺乏耐心和恒心的人最终一事无成, 要相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 坦然面对生活,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心无杂念、心如止水地学习, 心中时刻紧记“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它们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 数学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乐学、会学、学好。
13.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篇十三
摘要:大学生情绪型心理障碍较为常见。采取一般资料收集、主诉和个人陈述、观察和他人反映、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及咨询效果的评价,完成了对一例大学生自卑引发的情绪型心理障碍咨询治疗的全过程。对个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整个治疗过程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主。,并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突出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展开咨询治疗,获得成功。
一、一般资料
小宋,女,20岁,大学一年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姐弟三人,排行老二,身高1.63米,面目清秀,体态正常,有痛经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为司机,高中文化,母亲为农民,初中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
自述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家中一直是母亲管教子女,母亲在家中处于权威的地位。由于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母亲对子女“过于批评从无鼓励”,且母亲的“唯分论”倾向严重,即子女中谁学习好她就对谁好。在三个孩子中,弟弟由于学习较好且又乖巧,比较得宠。在初一时,有一次在班级考了前十名中的第八名,回家非常高兴的告诉母亲,母亲则讥讽道:是倒数的吗?
在与母亲的关系上,认为母女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很难沟通,认为母亲给予的只有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很少。记得在家中初装电话时,母亲反复强调家中的电话主要是用于接听的。而小宋由于好奇心驱使拿起电话给同学打了个电话,母亲回家后被弟弟告密。母亲责问小宋:电话费你掏啊?小宋深受伤害,从此在没摸过家中的电话。
从初中二年级起,学习时精力不集中;高中时是在压力中学习,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被老师委任为班级的生活委员,在工作中,由于自己心直口快,免不了好心半坏事,感到付出很多却没有回报,很想辞职,却感到如此又辜负老师的信任。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感到抬不起头来,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非常烦恼。
情绪不是很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就哭一场,要好的同学的劝解虽能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又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此反复情绪就更坏了。心理测试结果:
1、UPI 心理筛查结果(在咨询前测试,请来咨询):满足第一类筛选标准。12、EPQ测验结果,T分:E55分;P71分;N70分。
3、SCL—90测验结果:总分=128,阳性因子=39,人际关系因子=2.1,抑郁=2.3,焦虑因子=1.4,敌对=1.9等。
4、SDS测验结果,T分:61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小宋称,“我长的不好看,并且很胖”;“我做什么必须作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我不能让别人说我,因为我自己本来就有很多缺点,再说一下,我受不了”;“当生活委不等于丫鬟,不是做奴隶”;“我能力很差,自卑,抬不起头来”;“我面对着河流时,有时想,这就是我的归宿”;“死是永生的门”。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通过与班主任的了解,小宋平时工作认真,塌实肯干,能力还可以。由于痛经,跑操时向老师请假时,因为老师是男老师,在诉说请假理由时还很是闪烁其词,让老师费解。据同寝室的同学反映,小宋近期情绪较为低落,有时哭泣,平时比较爱管一些小事,有时爱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个性追求完美,不易适应外部环境,自卑、抑郁,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根据郭念峰教授关于心理健康十标准论及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1],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属于重性精神病,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的理论[2],求助者的冲突为常型冲突,不属于神经性冲突。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长久(童年的负性经验导致自卑)、内容充分泛化(自卑导致自我的消极评价,影响到生活和学习)并已形成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抑郁的心情不能缓解)等,根据郭念峰教授关于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程度分类要求[1],诊断为自卑引发的情绪性心理障碍。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建
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㈠方法选择与原理
根据对求助者的评估诊断,选择认知行为疗法[3]。其原理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整个治疗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突出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
㈡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⑴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费用、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⑵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③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定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⑴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⑵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⑶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⑷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的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⑸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⑹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⑺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㈢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对本校学生实行免费。
心理测验:《UPI》《EPQ成人版》、《SCL—90》、《SDA》。
七、咨询过程
㈠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㈡具体治疗过程:
1、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⑴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概念系统,意识到它的不合理性,并试图去改变。求助者对早期母亲的“打电话”事件和“成绩通知”事件记忆深刻,并对母亲成见颇深;自认为能力很差,抬不起头来;长的不好看,并且很胖;做什么必须作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不能让别人说我,因为我自己本来就有很多缺点,再说一下,我受不了等。指导求助者回忆母亲在抚养她的过程中的温馨往事,通过换位思考让其理解母亲独自在家抚养三个子女的困难,她意识到母亲是爱她的只是有时表达的方式不是很好。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善良、坦诚,乐于助人,还是比较可爱的;有时做事时越是刻意想做好,反到适得其反。
评估效果的指标:采取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行为。通过自我观察阶段已经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对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强化新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应改变对母亲不能进行沟通的假设,尝试用调整后的认知模式去对待;改变消极的、负性的自我评价,不给自己贴标签,不过分概括,不以偏盖全。
评估指标:①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②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⑶用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在新的行为塑造中,可使用认知重建法,其基本步骤有:帮助求助者识别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帮助求助者识别情感反应,不愉快的情绪,或紧随消极情绪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求助者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性的或积极的思维。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不断得到正向的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求助者开始和母亲尝试性地沟通,了解到母亲对子女学习的看重是由于希望孩子们将来不向自己这么劳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积极的、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增加心理的自由度;学会合理情绪的宣泄。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2、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动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八、咨询效果评估
㈠评估指标:
1、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行为模式、情绪状态及行为状况良好。
2、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注释:认知重建发适用于行为过剩的案例,行为过剩是指行为者希望减少的非希望的认知行为过多,如偏执思维、自杀思维以及低自信等[3]。而本案例自卑引发的心理障碍正适用此种方法。
3、测验法:使用SDS对求助者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
㈡求助者自我评价:
对母亲的态度和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理解她,对她的做事方法还是有所保留。认为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具备一定的能力,不高兴时会找好朋友聊聊天、散步等方法排解等。
㈢咨询师的评价
6次的心理咨询结束后,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心理障碍基本消除,能正确对待现实和接纳自己。情绪改善后,睡眠也有很大改善。能以较高热情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九、咨询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若不然,就很可能形成自卑。不过,青少年的自卑完全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适而最终消除。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心理疗法;向你信赖的人吐露你的内心以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概念;寻找你自己的良好品质与成绩以引起自信;积极从事社交活动以使你自我感觉良好;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以增加自我成功感。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2 月第一版,179~18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第2版,23~25。
14.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篇十四
中国教育报-11-06李树娟
在做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认为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不安全心理
那些不被父母所爱或爱若有若无的孩子,会时时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没有安全感。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原来积极活跃。上学期我发现她上课不积极发言了,课下也不和同学玩耍,成绩直线下降,经过调查得知她的父母正在打离婚。
二、自卑心理
一旦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小程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成绩很差,不遵守纪律,甚至出去偷铁卖钱。
三、防御心理
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过度注意琐事、担心失败、回避责任。小霞同学因父母离异不会调整自身的情绪,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交往。
四、对立心理
有些离异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立情绪。小斌同学父母离异,母亲过度严厉,爷爷奶奶过度娇纵,他对家长的要求极端反感,和家长形成对立。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四种对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耐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告诉那个同学,父母离异怪不得自己。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父母未必是坏事,父母有父母的选择和追求。平时我努力捕捉她的闪光点,保护她的积极性。
二、给予关爱,用爱心抚慰
我尽可能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针对小程同学的情况,我在中队活动中,竭力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产生信赖感,让他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中淡忘家庭不幸带来的忧伤。
三、积极帮助,持之以恒
针对小霞同学的防御心理,我首先帮助她稳定情绪。对她不懂不会的问题,耐心讲解,当她取得好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她自信、开朗起来。
四、严格要求,坚持协同
15.物理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心理障碍,学困生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通过对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分析,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般地说, 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 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物理学困生身上尤为突出。由于学困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 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 其心理障碍也不尽相同。我对我校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我校物理学困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这是由于学困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 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研究发现, 学困生也有自尊自强的愿望, 也奋发上进, 也有摘掉学困生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不遵守课堂纪律或屡犯错误,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 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 指责多于鼓励, 惩罚多于引导, 看惯了家长和老师的“白眼”, 于是自己认为自己无药可救, 低人一等, 破罐子破摔, 时间长了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恐惧心理。物理被认为是初中学科中较抽象的学科, 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低下, 加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 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 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症”。有困难不敢向老师请教, 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 考试怯场, 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女生学困生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疑虑心理较重, 不能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一片用心, 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 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 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 因而产生对立情绪。
4.惰性心理。物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 思想上不求上进, “玩”字当头, “混”字领先。
物理学困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特点。多年送毕业班的直觉告诉我,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物理, 初学物理者都会有强烈的兴趣和学好的愿望, 但是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逻辑性强、推理性强、实用性强、难度大, 随难度的增大, 有部分同学开始掉队, 厌烦学习, 有问题不问或不敢问, 又怕考不好, 考试时又怯场, 心理失去平衡, 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因素。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但并非所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积极作用, 如教育方法的失误, 对学生评价不公, 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 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教师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困生, 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 逆反心理会逐渐增加, 索性破罐子破摔, 产生心理障碍。
怎样消除物理学困生心理障碍, 进行心理调适呢?我认为有如下对策: (1) 施以爱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拇指教育是爱的灵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尊重学生。”老师的嘴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在孩子的世界里, 伟大不是大海, 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 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 一声同情和劝慰,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次理解的微笑, 一切亲切的抚摸, 都是最好的奖赏。多鼓励多了解, 这是爱的教育的前提。亲近他们, 消除其戒心, 师生要以诚相待, 心心相印, 使学生感到爱的真谛, 产生一种信赖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给予发挥其长处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从阴影中走出, 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2) 持之以恒, 永不言弃。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当厚德载物。我们知道,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更因为物理学科的特点, 所以我们教师不能要求这些学困生必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应该用和风细雨去解决, 其关键在于必须有恒心和信心, 不轻言放弃, 不要怕反复, 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因此要进行心理调适, 不能急于求成, 只要心理不滑坡, 办法总比理由多。
16.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职校生 英语学习 心理障碍 消除策略
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习者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而消极的情感,则令人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职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消除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职校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成因
英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意志、性格、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而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等。当前,职校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当前,职校生中的大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他们的学习基础在中学时代打得不好,单词量严重不足,课堂上听不懂、看不明白,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成绩难以提高。这种心理暗示导致了他们缺乏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采取逃避甚至放弃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技校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英语课上被动消极。因为怕出错受人讥笑不敢大声跟读;全班齐读时,他们闭口不言;教师提问时,他们低头不语。他们不敢和别人用英语对话,也不敢多提问题。这些学生也想把英语学好,勤动笔、常默写,但终因学的是“哑巴”英语,成为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感。
2.矛盾心理
部分学生有提高英语成绩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英语,向老师和优秀的同学请教,自己也购买了不少学习辅助资料。但是,即使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们的成绩仍然没有显著进步。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丧失了继续进取的信心,从而造成了心理的疑惑和矛盾。
3.害羞心理
部分学习者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学习成绩不错,但当被提问时却支支吾吾,或不愿回答,而回答的内容与其实际水平相差很远。存在这种现象的学习者,主要是他们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期望值较高,因此形成了心理压力,加上性格内向,怕读错讲错,久而久之,即使英语成绩再好,也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4.逆反心理
由于个别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不尊重学生,或由于教师不能公正地处理某些事情而造成学生心理创伤,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转而对英语产生“反感”。另外,个别英语教师过分注重语法教学和英语应试教育,脱离了新形势下职校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
应该说,对于当前的职校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其应用性。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如果一味追求语法和应试教育,显然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必须有新的思维和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二、如何消除职校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对教师来说,认真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采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技校英语教学中使教学双方、师生双方在心理上达到和谐一致,围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与教育紧密结合为一体,都是至关重要的。消除技校生的英语学习障碍,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坚持长期反复的思想工作,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习也是一种活动,所以可以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动机作用的过程。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存在,不仅需要外部客观条件的激发,而且需要内部心理因素的转换。离开了激发与转化,也就无所谓学习的动机了。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和激励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其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要对其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深层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和日常经验等角度去关怀学生。上课时,多向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课后,给学生留一些适合他们做的题目,使其获得一些成就感,逐渐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余还要多找学生谈心,多辅导学差生,鼓励他们尝试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消除厌学、恐惧失败和退缩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2.激活英语课堂,还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备课要充足,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增加其趣味性,也可以添加有趣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师还可以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创造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参与的愿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积极向上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学习策略。英语教师要教会技校生各种学习策略,如学习听力、口语的方法、考试技巧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从而克服各种消极心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3)探索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技校生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即教法要多样化。教师应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4)加强文化背景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应把英语教学和英语国家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并进。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优秀英文电影,或举办英语国家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语言文化的“综合利用”中强化跨文化意识,扩展语言和文化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
学习英语一定要有毅力(willpower),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学不好英语。毅力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学习英语,必须有惊人的毅力(amazing willpower)、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study perseveringly)的精神。若在语法复杂、单词量大、语音不好学等困难面前退缩,将永远学不好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乐观进取、知难而进,要让健康的情感激励意志。
职校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分层要求、因材施教;通过重视课堂教学的改进,增强技校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自卑感;帮助职校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毅力,有效消除学生自卑、害羞、矛盾、逆反等心理障碍;强调人人参与,为他们积极创造表现的机会,改变他们作为课堂陪衬或局外人角色的状况,形成愉快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
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优势,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有了好的内因。这时,教师这一起引导作用的外因,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英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迁怒、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打击技校生的学习热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正确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知识不能像杯子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中去,相反,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动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的。
参考文献:
[1]Jane Arnold.Language Learning[M].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娟,乔修娟.智力因素对大学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2(1).
[3]Ei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技工学校)
17.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篇十七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 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问题 对策
一、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们来讲,既增加了就业难度,也增加了就业心理负担。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情绪障碍
1、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在招聘中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心理紧张等现象,有的甚至会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3、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导致情绪低落而产生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往往在性格内向、气质类型为抑郁质的毕业生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状态的毕业生,一般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2、自傲。这部分毕业生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烦躁的心理现象。
3、依赖。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一方面想找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奔波,所以对职业选择左顾右盼,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劣势。
4、攀比。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碰到的机遇各不相同,因而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毕业生大都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大学生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毕业生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5、从众。大学生处在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潮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在择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选择大城市、机关工作。其实这样做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大众并不会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国家需要等方面去考虑,每个大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三)人际心理障碍
1、怯懦。怯懦是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人际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在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
2、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当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消极态度。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只能听天由命,对前途失去信心。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3、嫉妒。嫉妒心理,就是指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觉得不甘心,并产生恼怒的情绪。有嫉妒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自私、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嫉妒的对象往往是与它们专业、才貌、兴趣相近或是性别相同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嫉妒使他们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稳定的择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合理定位,也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环境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原有吸纳大学生的行业在萎缩,而且,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队伍在精减和分流,事业单位也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些原有的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越来越窄。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却在成倍地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2003年又增加68万人,达到了280万人,增幅达32%。同时,该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约有2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峰叠加0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社会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担忧和疑虑,造成焦虑性等不良心态。
(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就业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评价,片面追求就业的/福利化0、/非风险化0,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从、患得患失等不良就业心态。又由于就业制度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就业机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上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由此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心态失衡。
(三)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将更多的是融知识、能力、管理和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些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没能按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从而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等现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择业心态。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结构性缺陷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由于大学生都属于初次就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则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大力支持与配合
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择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观
1、调整就业期望值。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
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能力、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
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3、增强择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源动力, 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精神萎缩、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的人如何打动别人呢?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
择业自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4、培养自我的独立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社会并不
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才能积极和有意识地去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和自理。具备独立应付工作的能力,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导。
5、做一些相关的心理测验。毕业生可在专业人员的指
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二)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1、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定势,才导致不良情绪。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概括出理性的看法,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2、合理宣泄法。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它们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但宣泄情绪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宣泄要适度,没有破坏性。
3、情绪转移法。情绪低落时,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4、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等语句,或者将其写在纸上。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倘若对就业的各种情况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择业。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推荐阅读:
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08-21
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06-17
202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学习策略的训练09-29
中学生沟通心理讲座11-07
中学生心理咨询讲座10-07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0-10
中学生心理教育之浅见07-24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08-29
中学生心理健康广播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