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2024-09-29

关爱作文教学设计(共15篇)

1.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一

作文《关爱》讲评课的教学反思

-----吕艳芳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作文批改的延伸和发展。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这堂作文讲评课是建立学生完成以《关爱》为内容的习作、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阅后进行的。课前,我对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整理,找出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与需要加强的方面。教学中,回顾本次习作目标进行习作总评,再欣赏学生佳作,对在佳作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习作目标完成和写作的方法上借鉴。再找出学生共同问题的所在,让学生运用领悟到的写法共同修改有问题的习作,在交流中总结习作修改的方面和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的习作进行第二次写作。

反思这堂作文讲评课,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这中间,教师要擅于调控课堂,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中的一员,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再次,要擅于评价和鼓励,用精当的评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本课里同样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

环节上还有些把得死,想放开,可是不知道学生会说什么,怕驾驭不了,所以设计的时候还是走了保守的路线。这说明还是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锻炼并加强学习。

在方法的总结上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说明写作方法的指导、评价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还是把握不好,同学们阅读面太窄,词语匮乏、见解不足,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促进学生的写作、评价水平都能提高一个新高度。

2.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二

但教学关爱至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探讨教师的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于提升师生关系质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

对关爱的研究始于道德哲学家吉利根 (Gilli g a n) 和诺丁斯 (N o d d in gs) 对伦理关爱 (th e ethic of caring) 与女性关爱 (feminine caring) 的重视。

吉利根的关爱—道德推理是对柯尔伯格 (Kohlberg) 道德发展的公正—道德推理的进一步发展。而诺丁斯认为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一种重视以女性体验为核心的道德体验。她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关爱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现象, 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一种关系。她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数学、科学或文学感兴趣, 但是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会关爱他人、关心世界与关心人类。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因反对柯尔伯格公正伦理为基础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的, 但随后的研究认为伦理关爱是对柯尔伯格理论的重要补充。

1. 教学关爱是一种人际关系

吉利根认为女性具有维护关系的需要与责任的特点, 关爱倾向/伦理强调的是维护关系。诺丁斯在使用关爱一词时, 认为关爱描述的并不是态度或人格特质, 而是一种道德关系, 伦理关爱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诺丁斯还区分了两种关爱类型:自然关爱 (natural caring) 与伦理关爱 (ethical caring) 。自然关爱是由对被关爱者的深情所驱动, 而伦理关爱是由关爱者试图增强自己的道德理想所驱动, 伦理关爱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自然关爱并不需要主动的努力, 而伦理关爱则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两者都是从责任感开始的——承诺去满足被关爱者的需要;两者都是极大的喜悦与满意度的源泉。

哈格里夫斯 (Hargreaves) 的观点与诺丁斯提出的自然关爱非常一致, 他认为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 与孩子之间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麦克德莫特 (Mc Dermott) 认为关爱包括了有意义关系的建立、维持联系的能力, 以及非常敏感而灵活对他人作出反应的信念, 具有关爱性质的课堂环境可以建立起信任的气氛。温泽尔 (Wentzel) 明确提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爱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支持与社交/情感的支持两个方面。而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感知成为测量教学关爱的主要指标。洛克伍德 (Lock wood) 和西卡达 (Secada) 提出关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和支持性的关系。都 (Do) 和斯加勒特 (Schallert) 在研究课堂讨论策略中发现, 学生报告感知到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热情的, 就感到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是很舒服的、安全的。

2. 教学关爱是教师主动付出的行为过程

诺丁斯所提出的关爱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是一种有关爱关系的师生互动, 教学的实质就是关爱的互动。每一种互动为个体提供了建立关爱关系的机会, 关爱就意味着一种选择、责任和义务, 它包括了情感与意志。她还认为, 接受性 (receptivity) 、专注 (engrossment) 与动机移置 (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 的过程是伦理关爱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接受性是指关爱者必须进行努力对他人感同身受, 尽最大的努力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接受他人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具有二元同在性。一旦关爱者接受被关爱者, 就有义务作出一种反应;通过这种方式, 接受性引发了关爱产生。动机移置是接受性的直接结果:当关爱者对被关爱者感同身受、完全接纳的时候, 对方的动机就变成了自己的动机。诺丁斯指出, 动机移置要求“从自己的参照框架中跳出来并进入对方的参照框架”。为了加强关爱时的互动性, 关爱者有必要在接受与动机移置之前就表现出专注。诺丁斯认为, 教育领域中, 教师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类活动:向学生展示关爱的榜样、以民主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及对学生观点采择、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以及鼓励学生。

科林斯 (C olli n s) 指出, 关爱就是指个人化的表达、情感性关注和共情, 这些都是伦理关爱的核心。罗杰斯 (Ro gers) 和韦伯 (We b b) 认为, 课堂教学上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鼓励性的对话, 对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表现出敏感性, 以及提供吸引人的、丰富的和有意义的材料和活动。温泽尔提出了有爱心教师的四个主要特征:榜样 (m o delin g) 、民主互动 (democratic interaction)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 (expect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ity) 、培养 (nurturance) 等。榜样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努力教学。民主互动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注意倾听、信任、提问、反馈、表扬等。而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关注的指标是把学生看成在学业与社交上有不同追求的个体, 看成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上有差异的学习者。培养关注的指标是检查学生的作业,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在此基础上, 温泽尔提出了教学关爱的基本特征, 包括对学生学习的关爱和情感的关爱两个主要方面。劳尔森 (Laursen) 和伯明翰 (Birmingham) 通过一项人种志的研究概括出了关爱关系中的七个特征:信任 (tr u st) 、关注 (attention) 、共情 (empathy) 、可依性 (a v a ila bilit y) 、肯定 (affirmation) 、尊重 (respect) 和美德 (virtue) 。沃克 (Walker) 和享宁 (Hennig) 调查了805名被试, 对公正、勇敢与关爱进行区别研究, 结果发现关爱与温暖、宜人、教养 (支持) 和同情倾向存在积极相关。在聚类分析中发现, 关爱最主要的内容是:爱—共情、利他性、诚实—可靠。爱—共情反映了他人本位的积极情感, 表现出的反应是温暖、关注、可依性等。利他性指的是助人性、慷憾大方、分享与无私。而诚实—可靠与真诚有关, 反映了诚挚、正直等特点, 最后有可能走向自我牺牲的关爱。

3. 教师教学关爱的主要涵义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美德的主要成分, 它既是一种关系, 又是一种行动过程。具体地说, 教师教学关爱是指教师通过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等行为, 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

而教师对学生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 代表了教学关爱的主要特征以及可测量的基本维度, 根据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劳尔森和伯明翰的研究结果之间的语义分析, 我们对每个教学关爱特征所代表的教师行为与信念进行了整理, 结果见上页表。

二、教师教学关爱的作用

研究表明, 教学关爱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表现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 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学生非学业领域才有积极作用;教学关爱对教师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与投入程度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也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就是一种无偿付出直至情绪衰竭或“自我牺牲”。还有研究表明, 教学关爱对基础教育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有积极作用, 也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年幼的青少年才产生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爱关系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 也可以成为教师应对挑战的保护因子。

1. 教学关爱是学生心理弹性的一项保护因子

心理弹性 (Resiliency) 是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心理弹性由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所谓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而学校的保护因子是心理弹性外在保护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经常提到的学校保护因子有教师提供的各种支持。师生间的关爱关系、高期望和参与机会都是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的保护性因子。劳尔森和伯明翰对23名处境不利青年进行研究发现, 他们感知到与成人之间的关爱关系在他们面对困境时起了帮助作用。充满教学关爱的教师会给予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多的支持性指导, 如果他们必须要批评学生时也会提供更多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训练。研究者在高中学校教师对学生作弊行为的态度进行研究时, 发现教学关爱低的教师更有可能责备学生, 而教学关爱高的教师更有可能提供更安全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工读学校会实施教师顾问计划 (Teacher Advisor Program, TAP) 这样一种具体化教师教学关爱的方法, 从而更有可能使处境不利的青少年取得令人惊喜的成就。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营造受欢迎的学习气氛的关键。当一个人感到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或者在团体中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他们在团体中就会切身感到是团体的一分子、是安全的。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支持, 与学生的亲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公民义务感、自我概念, 以及寻求帮助都有积极相关。学生感知到了教师的关心, 就会更加符合教师的期望, 减少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 如减少辍学行为。

2. 教学关爱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

教学关爱对学生的非学习领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领域也会有显著的作用。学生感知到教师是关爱的、公平的和尊重的, 与学习动机有积极相关;学生更有可能激发内部动机;强调掌握目标。而与学习投入程度也有积极相关, 这种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校里更加投入, 当学生感到在情感上受到教师的支持, 他们更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之中, 包括更加努力。这种关系和学业成绩有积极相关, 促使学生更可能使用自我调整的学习策略, 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许多研究都关注在课堂情境中学生与成年人、特别是与教师关系的影响。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中的关爱与亲密情况。在幼儿园中, 教师自我报告的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可以较好地预测孩子在校成绩、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以及自我发展方向。在小学里, 学生报告的与教师的关系质量也能预测他们感知的控制感、积极应对、相对自主性和在校投入程度。在较小的青少年中, 他们感知到教师的支持能够预测成绩与价值观以及在学校的努力程度、投入程度和表现。而在初中学校里, 在控制了学生先前学业成绩与控制感的前提下, 学生报告的教学关爱能预测到在两年多时间里动机的变化。研究认为与教师的关系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教师同时扮演了多种角色, 如一个可依恋的人、一个教学者、一个纪律维持者, 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判定者。

3. 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回报”

尽管有研究认为关爱在某些教师身上显得特别困难, 但对教师教学关爱持乐观态度的研究人员认为, 具有关爱的教学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而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莱维特 (Leavitt) 指出, 有时候有许多教师感到爱心的付出却使自己筋疲力尽。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学生关爱之间固有的不平等性。由于学生对教师维持这种关爱关系不能很好理解, 这可能导致教师情绪紧张、愤怒并随后发生改变。当教师对这种方式不堪重负的时候, 他们就会把关爱转化为情感衰竭。出于强烈的关爱信念与责任, 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关爱学生, 教师可能会在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时产生挫折感和内疚感, 进而可能极易受伤直至职业倦怠。

但是, 更多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持更为乐观的态度。洛蒂 (Lortie) 发现与学生具有关爱关系是教师职业满意度的显著预测源, 在教育中的关爱是职业中的一种“精神回报”。妮亚斯 (Nias) 和哈格里夫斯都提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 教师发现自己深深地卷入到学生中去的时候会感到很满意、很有好处;与学生相互关爱的教师就会认为“不要以为我只是一个付出的人, 我知道会有一天有许多人都深深地爱着我”。哈格里夫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 与孩子之间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教学关爱并不只是一种温暖而模糊的情感, 它可以使人更加善良更加可亲。关爱意味着不断追求能力的成长。一名有责任的高明的教师会用心去理解青年人在社会、情感、生理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在面对教师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时具有坚韧的心理弹性 (自我复原力) , 满腔热情的从事教学工作。

三、启示

尽管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有不同的声音, 许多研究者还是强调教师教学关爱的必要性。科尔 (Kohl) 就指出, “一名教师有责任关爱每一名学生”。罗杰斯和韦伯强调, “好教师的关爱和好的教学与具体的关爱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之一, 教学关爱的发展也被看成是教师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厘清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加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 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结构、分层与细化。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虽然一直强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具体的道德要求, 但却不能回答这些道德要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奋斗目标的问题。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以公正为基础的, 而吉利根与诺丁斯等人的道德发展强调了关爱。作为伦理道德层面的关爱往往是以公正为前提的, 但无论是公正还是关爱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幸,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一直是从公正与关爱两个基本层面入手建构的, 具有良好的道德内容结构, 但在逻辑上需要更加明晰的表达。在此基础上, 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层次可以根据社会规范结合公正与关爱的发展阶段进行理论建构, 区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就关爱而言, 可以从师生关系与教师的行为表现, 诸如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进行分层与细化, 从而在可测量、可操作的层面回答“师爱”的具体内容这个我国教师职业道德领域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3.教学因关爱而精彩 篇三

一、一个信念:永不言弃

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调皮的、冥顽不化的学生,这些学生反复性很强,让家长无奈,学生本人也会自暴自弃。但经验告诉我,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有特质的学生,合理引导,巧妙教育,是可以转化他们的。教师不放弃,他就不会放弃。而且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发挥他的长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优点会对抗不足,优点会带动缺点转化。由于我格外关注这些学生,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这让他们开始尝试转变。

比如我班曹月同学,原来在其他学校就读,因为父母离异,于是转学到我校就读。由于父亲没有时间管她,这个女学生渐渐变得行为随意,凡事满不在乎,耍小聪明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原来的好学生变成了班上的学困生,不仅作业不做,还撒谎骗家长骗教师,经常钻空子。父亲对学生无可奈何,学生更加有恃无恐,撒谎、不完成家庭作业成为常态,听说以前代课的教师对她一筹莫展。经过我的一番观察发现这学生天资很聪明,最为可贵的是爱看书,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她喜欢小动物,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有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于是课堂上我开始关注她。讲课讲到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相关情节时,我有意留下空白,并且对学生说,据我所知,曹月读过这本书,她肯定能讲给我们听。学生很吃惊,没想到教师会叫她,也没想到她竟然读过自己不熟悉的书籍,有点开始对她刮目相看。看她的表情也是对教师的突然“袭击”感到有些意外,尽管她说得不错,但是同学们显然不以为然,她自己偶尔受到教师的重视,尽管当时激动了一下,过后也就波澜不兴了。我继续关注她,我要彻底改变这个学生。课上经常用眼神提醒她专心听讲,鼓励她大胆发言。并时常告诉她爸爸我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重新点燃家长的信心。阅读课上指导她写字,要求她写好了才能看书。渐渐地,这个学生书写进步了,上课能够主动发言了,作文课上发挥她看书多的优势,写出了一篇篇生活气息浓厚、灵动的、有血有肉的习作。当我把她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大家时,大家再也不敢小觑她了。从同学们的眼神当中,从教师的期待当中,她感受到了力量,找回了感觉,树立了自信,行为习惯改变了许多,成绩也稳步提高,对学习越来越上心。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

二、一个做法: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如果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班的郑约翰同学,语文成绩特别差,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没办法。于是我从指导学生写字开始试图改变这个学生的现状。我手把手教他如何正确书写一个字,然后让他独立写。告诉他写字要领:心里记下这个字,眼睛盯住书写的位置,笔画摆开,不要重笔。学生憋足了劲,写得非常困难,但是他在努力,由此我看到了希望。课堂练习时我总是来到他身边,教他、鼓励他,表扬他的哪怕一点点进步;家庭作业我只给他布置生字。渐渐地,学生书写习惯、书写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信心。接下来针对他薄弱的各个方面,我开始逐步提高对他的要求,介入各种练习,以提高他的语文学习能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我们不可以忽略、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因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未来的一天他们一定都是优秀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全班学生都开始努力,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并做到尊重每一个同学。我知道这一班学生在积聚力量,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搏击蓝天的雄鹰。

三、一个中心:真情奉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心灵的年轮。”在教育的过程中,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差生的教育必须做到润物细无声。差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给予矫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简单粗暴地狠训一通,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教育时首先要做到“尊重”二字,真心实意选择好的角度和时机,耐心地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消除了他们的逆反情绪,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虽然小,但他知道谁对他真的好。如果教师对他真的好,他会信服教师,他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各类学生,应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对于缺乏意志力的学生,督促检查是必需的举措。我手头有一个名单,对这些学生,我是每天都要“接见”的。为了将这项工作做扎实,我将纸条贴在语文书上,以备随时提醒。思维是有惰性的,我在上课注意对这些学生的提问和启发,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两天,长时间这样做,就培养了这些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作业潦草的,我天天面批他的作业。作文困难大的,我跟他面对面指导写法,有时从写一个片段入手,有时从模仿一篇范文开始,有时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在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开始喜欢语文,开始会学语文,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向理想挺进。做一个能改变学生、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师我很幸福。

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生活的信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所以,对于身心都处在发展初期的尚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有永不言放弃的信念,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同时以自己的真情去引导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女性,我以慈母之心去关注、教育每一个学生。当爱心的阳光照射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反射出更为绚烂的光彩。学生的成长之路被我们提速了,我们也会因学生的成长而演绎出精彩的教育人生。

4.关爱关爱作文700字 篇四

他,一个平凡的身影;他,工作在臭气熏天的下水道;他,在大街小巷,做着贡献,却没人知道……他就是我们楼修理下水道的孙大爷。

孙大爷长着花白的头发,发福的身体,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他憨厚淳朴,为人善良,邻居们都很喜欢他。他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不信,就听我给你讲讲吧!

骄阳似火的一天,下水道堵了。古力井中的大粪直往外溢,我从那儿路过,臭不可闻的空气,恶心的大粪,使我躲得远远的。这时,孙大爷来了,他二话没说,直接找到下水道的总管道,埋头苦干起来。烈日当空,只见豆大的汗珠湿透了孙大爷的衣服,下水道里到处是蚊子,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许多人退意萌生。可孙大爷呢,他没有听别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继续修理下水道。一修就是半个小时,下水道终于修好了。可是,孙大爷年纪大了,受不了如此劳累,一回家就晕倒了。后来,我们都去看望孙大爷,询问他的病情。可他却说:“上了年纪,毛病经常犯。没事,这点事算什么?我的身子骨棒着呢!”

寒风刺骨的一天,我看见孙大爷在修下水道。当他出来时,我发现,他的袜子脚后跟那一块被磨出了一个个大洞。这可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啊!我走上前,疑惑不解地问孙大爷:“孙爷爷,冬天了,你这脚冷不冷?为什么不买双新袜子啊?”“好孩子,一双袜子6块,我买3双,就18元,如果我省下来这些钱的话,可以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好几本课本啊!就这么着吧!”孙大爷微笑着说。我,望着孙大爷苍老、渐渐离去的背影,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孙大爷家里并不富裕,最近,他们家里又有人下岗了。可捐募箱前的爱心人士里,还是有他的影子……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孙大爷可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呢!

我记得金波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正是有许多像孙大爷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奉献社会,让有困难的人感到温暖,正是有他们这样的“绿叶”,才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着爱和正能量……我将来也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5.关爱关爱作文400字 篇五

感谢妈妈,感谢您不辞辛苦的工作。记得有一次,您中暑了,却不肯休息,仍是早早的上班去了。我当时不理解,很生您的气,认为您傻。现在我明白了,您这么做,是为了不延误出货的时间,是为了姐姐和我的学习,为了一家的生活,为了做一个无愧于心的妈妈。

感谢妈妈,感谢您不厌其烦的讲解。还记得那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个不会解的难题,向您请教。您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立刻给我讲了起来。可我那不争气的大脑就是听不会,你并不生气,继续不厌其烦地一点点的帮我分析。等到我明白时,您已经口干舌燥,但始终没有喝水,没有喝一杯离您只有寸步之遥的水。

感谢妈妈,感谢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我生病的那段时间,只要您有空,哪一分哪一秒不是在照顾我,您上班时,哪一分哪一秒不是在惦记我?我好了,可您却消瘦了一圈。

感谢妈妈,感谢妈妈在冬天的嘘寒问暖;感谢妈妈,感谢妈妈在我生病时的寸步不离;感谢妈妈,感谢妈妈对我说的虽然我现在不太懂的人生哲理。

在你迷惘的时候,是谁为你引路?在你面临决择的时候,是谁为你把关?是妈妈,对,是妈妈。是满身疲惫的妈妈,是和蔼可亲的妈妈,是病中对你牵挂的妈妈。

6.关爱关爱作文500字 篇六

5.12大地震的突然发生,让四川人民感受到了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同胞的关爱。大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各尽所力的帮助灾区人民,让灾区人民感受到灾难过后的温暖,让他们不觉得孤单,让他们鼓起勇气重建家园。

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画面!

我深刻地记得地震中有一位与我同岁的小女孩,发生地震的那一刻原本她是可以逃到安全地带,但她并没有跑走,而是将生的希望传给了更多的同学,她对同学的关爱温暖了每一个人心房,她对同学的行动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也正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让她失去了一条右腿,对于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失去一条腿是多么残忍,多么悲痛,但她知道自己失去一条腿的时候,她并没有哭泣,而是非常坚强地说:“我希望爱的光芒能照亮通向前进的方向!”

不仅在地震的四川才有关爱的出现,整个中国无处不是爱的涌现。

地震后的一两个小时,正在武汉开董事会的企业家陈光标,他立即组织懂事成立救援部队去救助灾区人民,陈光标组织的救援部队在救员72小时的黄金时间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们中国像陈光标这样有灵魂,有头脑的成功企业家还有许多,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是言之不尽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7.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人文关爱 篇七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新,人文

高效课堂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理解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1 角色定位——由“传道授业”转化为“激励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真挚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激励者。

例如在“倒数的认识”一课的导入过程中,有位教师就较好地发挥了“激励求知”的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首先出示三组倒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你发现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后发现两个特点: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积都是1;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地指出:这样的两个数就叫做互为倒数。教师在出示了课题:“倒数”之后,马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倒数是怎样产生的?(2)倒数是一个数吗?(3)怎样求倒数?(4)学习倒数有什么用?

我们看到:在上述导入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而且还大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不仅激励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且易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变得要学、会学。

2 用好教材——把“静态知识”转化为“探究素材”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应该是高效课堂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的使用好教材,将教材当作学生善于弹离的跳板;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课本为基础,精心组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创造性地组织应用,变成生动有趣的、便于学生展开研究活动的“探索素材”,从而调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反比例”概念的教学关键是:突出两个量的乘积一定。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突破这一关键。比如出示一道探究题:有人从A地到B地,每分钟走100米时,需要3分钟;每分钟走60米时,需要5分钟;每分钟走50米时,需要6分钟。到此教师提问:每分钟走30米,需要几分钟呢?这样就能让学生从两个量的变化中,发现隐藏的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而这正是“反比例”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由于学生经历了主动参与了“化静为动”的探究活动,把隐藏的定量变为明显,使学生很快的领悟到A地到B地的距离一定,为学生顺利抽象出“反比例”的概念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化“静态知识”为“探究素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来分析、解决问题。

3 创造条件——让“言传身教”转化为“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动态探索活动”的素材。这个过程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按“教路”设问下去,那就仅是一个静态知识,仍然被教者当成一个“结果”加以灌输。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许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发给学生一个作好了一条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份,再移动过去拼成一个长方形。最后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表面看,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按图剪一剪、拼一拼,并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

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把静态的知识还原成动态的探索过程。上例可以这样设计:(1)联想。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吗?有哪些?(2)探索:如何转化呢?讨论后再进一步启发,你能剪一刀就转化成长方形吗?(3)深化:让学生得出比较合理的剪法。(4)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转化的过程,学生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为知识的“发现者”。

4 指导合作——使“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优势互补

将“小组研讨”与学生的“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个体探索。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教师应将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为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应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实验的五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按照所设的陷阱,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倒水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情况。有两个学生,倒入3次,还没有倒满;有两个学生还没倒完3次却大叫:“水溢出来了”;第五个同学却说:“我倒入3次刚好倒完”。同学们议论纷纷,疑虑顿生,这是什么缘故呢?当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对实验用的容器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在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

5 创新实践——将“实践应用”与“巩固知识”有效整合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的主要场所,如何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延伸到课外?这就要以巩固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主动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学习“利息”后,让学生到银行调查现在存款的利率,学习填写存款、取款凭条;学习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帮助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规划掷铅球场地;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让学生用“正”字法统计每周的“升旗手”等。

这样的教学将“巩固知识”与“实践应用”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的身上充满了创新、求异的因子,作为数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依靠自身智慧、适时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氛围,促使他们不断萌发创新意识、扩张创造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8.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竞争;沟通;赞美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期,最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呵护。那些亲情缺失的孩子或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或是学习滞后、性格孤僻等,课堂教学中,他们尤其需要老师的关爱。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这些缺失亲情的孩子也能自信、健康地成长。语文教学中,如何关爱缺失亲情的孩子们呢?

一、让孩子在竞争中磨炼胆量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一直都是充当着保护伞的角色。万一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生活等,他们没有了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和呵护,就会产生焦躁、忧虑、不安等心理,再加上有的同学会对他们进行言语上的讽刺,他们更会表现出胆小、自卑的心理,渐渐地在班级中变得不合群。我认为要想改变这些缺乏亲情关爱孩子的消极心理,首先必须磨炼他们的胆量。因此,我经常在语文课上安排一些自我展示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课文角色扮演等,在表演过程中,我让他们抬头、目视前方、眼睛正视别人,而且我会更多地给那些因为缺少关爱而表现出自卑心理的孩子机会,让他们上台表演。对他们的表演给予拥抱、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肢体语言的方式鼓励。刚开始无论是表演还是接受鼓励,他们都表现得唯唯诺诺,不敢言语,但是次数多了,这些孩子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表现也慢慢变得收放自如了。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乐于跟其他学生交流和沟通了。

二、让孩子在沟通中敞开心扉

因为缺乏亲情的关爱,这些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他们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与陌生人有过多的交流,即使与老师、伙伴沟通时也充满了警惕。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有多种师生交流的方式,比如,写作文、写日记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去进行沟通、疏导,让学生对我们敞开心扉。也许,这也是大多数语文老师会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比如,《我的妈妈》习作课上,我会给学生讲我小时候有关妈妈的感人至深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我的感化下写出自己的故事。这样学生因为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写了出来,心中累积的抱怨和委屈会一同释放出来,这时我再加上批語,稍作鼓励。“父母的暂时离开是由于种种外界原因,并不是你的错。”“妈妈是没有办法才暂时离开了你,做好你自己吧,为了爸爸、妈妈,更为了你自己。”我平时还经常跟他们聊天,谈生活、说理想。慢慢的,他们终于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乐观开朗了,也愿意跟老师和同学说说话、做做游戏,很快融入了整个班级大家庭,并能贴心地为老师、同学分忧解难,为班集体服务。

三、让孩子在赞美中增强自信

大多数缺失亲情的孩子因为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监督,经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他们大多成为学困生,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更会感觉到来自学习的压力。因为缺乏自信,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课堂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在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让他们觉得还是有人重视和关爱他们的。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叫这些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我都会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去肯定他们的表现,如:“想法真奇特!老师都没有想到呢!”“哇,你进步太快了,来,大家鼓鼓掌啊!”等,虽然言语简单,却能强烈震撼这些孩子的心灵,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肯定,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快乐和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

综上所述,缺乏亲人关爱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教学途径来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爱,帮助他们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竞争、沟通、赞美等方式让那些缺失亲情的孩子重新建立生活和学习的勇气,帮助他们走出阴暗的泥潭,重见光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老坝港小学)

9.关爱关爱作文400字 篇九

现在社会进步了,交通发达了。在小汽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中任选一样,就可以方便通行。可是有一些人他不遵守交通规则,比如酒后驾车、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这些都可能硬起一些交通事故。

上个星期五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突然看见有许多的人围在了十字路口上,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也挤进去看了个究竟。原来那里出了一场车祸,一辆别克商务车装上了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爷爷。老爷爷被车子的挡风镜甩到离轿车6米远的地方。当我看到时,老爷爷躺在地上,流了一片血。在场的人们连忙打了110和120的紧急电话,警方迅速赶来,解决交通事故,老爷爷也被急速得送到医院急救。可是,由于伤势过度严重,还是未被抢救过来,不幸死亡。肇事者也是后悔莫及,这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呀!

10.关爱关爱作文800字 篇十

我是渔阳中学的一名学生,我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处处感到温暖。这些幸福的感觉来自于我的老师与同学 。 周二的第七节课是体育课。在体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操场进行训练。1000米长跑是每节课必要的科目,我们当然用尽全力。在1000米结束后,这堂课也就接近尾声了,但不幸的意外也就发生在这时:由于长跑后我的小腿的痉挛状态未恢复过来,我的腿抽筋了。

无法忍受的疼痛顿时在整个小腿蔓延,我无计可施,只能躺在草坪上以减轻痛苦。这时,我们的班长陈阳似乎发现了我的不平常就过来询问。我向他说明了情况,他义无反顾的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帮我缓解痛苦。

之后,有很多的同学聚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分担痛苦。这时,即便腿再疼,心也是暖的。几分钟后,下课的铃声传来,同学们纷纷回到教室。我身边的人群也渐渐的散开了,只有陈阳和刘铮依然陪着我。此时,我抽筋的症状已经好了许多,带还是很疼。这时的我,用狼狈二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鞋被我脱掉了;衣服上沾满了灰尘;痛苦的表情。。……后来,在陈阳与刘铮的搀扶下,我回到了教室。

最后一节自习课,我一直在回忆这件事,并且对自己发问:他们为什么要帮助我?我想去问他们,但答案一定是:我们是同学,是兄弟呀。的确,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最纯洁的;兄弟之间的友谊是最无暇的。我庆幸我得到了这两份珍贵的情谊——高尚的爱!……

在学校,除了能收获同学间的情谊,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大爱无疆。我们13班的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厉,但是“严师出高徒”,她对我们的严格也注定了我们班的不寻常。在全年级14个班中,我们的班风最正,纪律最严明。我们的老师在课上总是谈笑风生,并且用尽其力教给我们毕生所学。但在课下,她又十分严厉,处处规范着我们的言行;她也十分地爱护我们,总是给予我们致胜的法宝,积极的暗示。

在我们眼里,就称职这一点,谁也不及她。她就像我们慈爱的母亲,总是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道理,也让我们明白怎样做人。老师总是人世间最为让人尊敬的职业,因为他的奉献精神,他的大爱无疆!……

11.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关爱生命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7-01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崇有关于人类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追溯到生命的本源,让学生们透彻的了解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而也加深对自然世界中所存在的生物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了解。第二指的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希望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高中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结构、生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能和生物自然发展规律等,开展该课程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的生物教学成为校园关爱生命教育的阶梯。

一、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是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理念的国家。有很多的社会

问题也渐渐地表现出来,激起了整个社会的深思:

第一,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环境、能源、人口、粮食和资源五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表现出在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众多自然资源都被过度的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等,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02年的非典事件和2007年发生的手足口病等事件的发生,都在告诫着人类必须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生物和谐发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不应该以牺牲其他生物为代价,人类应该把他们作为朋友,尊重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一些漠视生命的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事件能够表现出人们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不顾其他人和动物的生命,例如校园中存在学生自杀事件、社会上存在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和一些凶案件的发生等。还存在一些人由于错误的人生观和心理行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严重的结果可能导致死亡,这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当中,应该利用生态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应该和谐发展。生物老师所传授的生态学知识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存在,更加深层次地思考生命。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世界中,无论具有高等还是低等的生命形式,简单还是复杂,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他们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因此,高中生物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生存一定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透彻的领悟到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关爱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该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讲,只有一次生命,但在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上,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打击,这些困难可能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变得非常的脆弱。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一个人对生命的构造和发展不了解,那么他就不会清楚生命的来之不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的学科,所以,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因此更加热爱生命。

2.对于生命教育,最终应该落到教育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创造出高尚的精神领域和人格,唤醒他们的生命潜力和品质的升华,老师还应该教育学生从内心去尊重和敬畏生命。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持学习知识和文化,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一定要学会和社会环境和平共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幸福快乐。生物学里有很多的内容概括了生物生命与环境的联系,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的含义

1.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大自然中拥有千万种生物,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从微观层面来说,各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形态特性。以高中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进化过程中生物所进行的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特性,它们展示出了神奇的大自然。老师首先应该教育学生透彻地认识生物,并且掌握生物在各生命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然后在进行欣赏生命教育。欣赏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享受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2.正确对待生命。認识生命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生命,了解生命也是关爱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生物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以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发展进化的全过程。细胞是组成每一个生物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的进化过程反映出人类生命的发展历程,例如细胞的生殖、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与人类所经历的生命过程是相类似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具体的某个个体生命身上入手来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教育,从个体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达到对整体生命认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领悟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去关心社会、关心其他生物和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存在逆反心理的高中生,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热爱生命,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努力,学会奉献,给他人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平.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5):73-73.

[2]王燕.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乐山,2014(2):79-80.

12.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本节课为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 3章的内容。学生学会预防传染病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对传染病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传染病进行调查和分析, 从而使学生获取预防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艾滋病是当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教材单列出这部分内容, 以便在青少年中强化教育。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实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双重效果, 共同对抗艾滋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了解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活动, 培养学生调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视频等各种信息素材的处理,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知识,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病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难点:传染病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常见的传染病和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引发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 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血吸虫病的中间寄主钉螺被消灭后, 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的________。

(2) 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3) 资料分析:合肥自2004年12月20日~2005年1月2 8日, 已有8人死亡、7人隔离、4 9人治愈、6 1个“新型C群流行性脑膜炎病例”。1 8 9 6年后我国经历过三次流脑病毒大爆发, 之后由于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 再没有过大流行。

流脑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快、危害大, 儿童是该病的易感人群, 尤其是6个月至1 5岁的儿童。预防流脑必须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保证睡眠,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青少年要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1) 你能说出流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

(2) 如何预防流脑?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一方面减轻教师的负担, 另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 体验合作, 探究新知

1. 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师:当教室里有一个人患了流行性感冒, 就会引起其他人患感冒, 请问这种病的传染源、病原体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

学生讨论交流, 针对自己得过的感冒 (切身体会) 进行讨论, 找出各种预防措施和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 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生很自然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传染病预防的理性认识,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传染病流行时, 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来预防传染病呢?

2. 自主学习, 知晓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 讨论、交流从书本、网络等途径获取的信息。

生:我们可以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只要切断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 就可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师:那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学生对每种措施进行适当的分析。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资源, 对从网络、书本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归纳, 形成统一的认识, 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

3. 联系实际, 强化认知

师:请同学们分析消灭疯狗和消灭苍蝇、蚊子各属于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消灭疯狗和消灭苍蝇、蚊子分别属于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师:禽流感流行时, 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求同学们测量体温, 为什么这样做?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

学生对具体情况进行思考解释, 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学校还做了哪些工作?各是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

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并进行分析说明。

师:同学们在课前做了调查, 说说我们当地有哪些常见的传染病, 如何预防?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调用学生的各种信息资源, 加以挖掘和合理应用, 学生的感知就会比较深刻, 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就会比较全面、透彻。学生记忆持久, 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

4. 火眼金睛, 同化认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 分析其各采取了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

多媒体展示8幅图片 (略) 。

学生交流、读图、识图, 分析各幅图所代表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师:第2幅图, 对小孩来说是什么措施?

学生若有分歧, 教师可以让他们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图片比文字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化学生的观点,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思维能力。

5. 分析资料, 提升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 5 5关于我国血吸虫病人呈上升趋势的内容, 这对你认识传染病的预防有什么启发?

学生仔细阅读、全面分析、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与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延伸的能力, 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目前在全世界流行, 并让人非常害怕的传染病是什么?

生:艾滋病。

师:下面我们共同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三) 关注艾滋病, 共创美好生活

1. 交流调查, 共享资源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课前的调查,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丰富了课堂资源。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2. 分析视频, 达成共识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在看的过程中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艾滋病的中文全称是什么? (2) 病原体是什么?存在于人体的哪里? (3) 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4) 传播途径有哪些? (5) 艾滋病有什么危害?

教师播放视频: (1) 什么是艾滋病; (2) 艾滋病防护知识。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上5个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问题可由不同的学生回答, 对于回答不完全的, 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或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有效地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具体、全面、深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识图, 说出图中所表示的传播途径。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判断力。

3. 综合分析, 探寻方法

师:作为青少年,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呢?

学生看书并结合视频讨论, 分析、交流、相互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把握知识, 培养能力。

4. 关爱与帮助, 共创美好生活

师: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或者患者, 我们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 建造美好的明天。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 (略) 。

师:看过这几幅图片后, 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 交流展示。

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国家领导人和艾滋病人握手及其他人活动的图片,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 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艾滋病患者伸出关爱之手, 不歧视他们, 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四) 拓展应用

举办一期黑板报, 宣传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写一篇有关艾滋病的科普文章。

(五) 师生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不解和疑惑?

学生总结, 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

师:只要我们履行承诺, 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远离艾滋病, 建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教学反思

1.每个学生都有对传染病的亲身经历, 我在教学中加以巧妙地利用, 唤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加以分析, 使学生领悟到怎样做才能科学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2.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有效地把学生的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学得轻松、灵活, 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中, 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13.关爱关爱作文600字 篇十三

在读完《湖群在消失》一文后,一种忧虑一种不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在网上,我看到了曾经星罗旗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是多么地令人神往。这些湖泊,容纳百川,调节着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近几十年来,人们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使这些湖泊的面积剧减,5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围垦和河道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已超过两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容量,这是多么触目惊心而又可怕的现实啊!这么说来,大自然报复人类也就再所难免了。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1949年时,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反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平方公里。

“1066”“330”“600”这些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些数字正意味着湖泊在逐渐的消失,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也正一步一步迈向死亡之神的怀抱。

湖泊在哀求:“人们请爱惜我,保护我,合理的利用我吧!”

湖泊在哭泣:“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以前的我,幅员辽阔,美丽而又和谐;可现如今呢?我却已经面目全非了,不但如此,连我最宝贵的生命也要遭受威胁。”

但愿人们能够听到它们的呼救声,加入到保护湖泊的行列中来。

在大自然无情而又无奈的报复下,人们总结出一个结论: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退耕还林,归田还湖,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4.关爱关爱作文500字 篇十四

一到野地,一阵凉爽的风抚过,让人神清气爽。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田野映入眼帘,金灿灿的,美极了。我们俩沿着小路向前走,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大片大片的刺角芽,挨挨挤挤地长在路两边。

这刺角芽既荠荠芽,又叫土田七,上面有小小的刺,扎人又痛又麻,是田野中常见的植物,它门不但能治嗓子嘶哑,提高抵抗力,还能止血呢!可这全身是尖刺的宝贝,让我犯了难。“唉,你还真是个大刺头。”.爷爷看我要摘.又无从下手,便走过来,笑了笑,拍着我的肩告诉我摘它,还给我作了示范的方法,还给我做了示范,只见爷爷伸出那双皱巴巴的手,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刺角芽的下方,用力一拔,刺角芽和根都一起拔出来了,爷爷说要多拔些,把它晒干,留在冬天给我喝,让我的嗓子再也不再犯病了。爷爷又怕我不小心扎破手指,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手套给我戴上,一刹那间,我感到爷爷对我的关爱迎面扑来,让我全身暖洋洋的。这时爷爷又低下头熟练的拔了起来。学着爷爷的样子,我又拔开了,可是只拔了几片绿叶, 但这次我没有退缩,坚持了下来,拔了一株又一株,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我并没有灰心,终于拔出了一株带着根的刺角芽,可一回头,呀!爷爷都拔了半篮了,为了超过爷爷,我也加快速度,拼尽全力,不停的拔呀拔,一会儿就赶上爷爷了,终于我俩拔了满满两篮刺角芽,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了。

15.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五

【例1】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江苏省)人,唐代诗人。元和年间考中进士,曾因触怒权贵坐过牢。唐武宗时做过宰相。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主张反映现实、用新题抒写时事的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载有他的《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悯农》二首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至今传诵不衰。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春天在地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成千上万颗谷子。后两句写全国虽然没有荒芜的土地,可是这些辛辛苦苦种地的农民,还是要饿死。

【感悟诗境】

这首诗的前两句由“一粒粟”到“万颗子”说明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后两句转换了语意,用“无闲田”和“犹饿死”六个字,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尽管粮食已丰收,也难以逃脱被饿死的命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极不合理的现象。

这首诗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当权统治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后答疑】

1. 全国能耕种的土地在春天都播种了种子,而且秋天也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农民还是被活活饿死了,这是为什么?

2.学习了《悯农》(其一)这首诗后,你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例2】

悯农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领会诗句】

诗题的“悯”,是同情的意思。前两句写: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田里为禾苗锄草。后两句写:可是谁能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

【感悟诗境】

这首诗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含义深远,好似格言警句,耐人寻味。它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悯农》二诗“它的教育意义不须着笔,由读者自思、自解、自用,由于诗人长期观察农民的生活,同情、体贴农民,在心中压抑着太多的情思,太多的义愤,因而一下笔就不能自已,不能控制,像打开的水闸一样,流淌出来的诗句,不仅叫人动情,更有一种叫人深思、叫人发愤的哲理。把诗和哲理像水与乳一样交融在一起,实在是难得的好诗,实在是难得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然后,说其中的含义。

【学后答疑】

1. 从诗题《悯农》可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今后应该怎么做?

3.《悯农》二首,同学们都学过了,你从中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了哪些教育?写成一篇小短文。

【例3】

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作者简介】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贫寒,生活在农村,比较接近人民。唐懿宗咸通十二年中进士,长期滞留长安,后任华阴县尉,仕途很不得志。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诗多描绘农民疾苦,也揭露了一些豪族的骄奢生活,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以五言诗著称于晚唐诗坛,语言通俗,诗风平易。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二月份是育蚕的时期,就开始卖新丝了,五月份是插秧的时期,就开始卖新谷了。三、四句写:为了医治眼前的疮疤,挖掉心上的肉去补疮。五、六句写:希望皇上的心,能像明亮的烛光一样。七、八句写不要照着那些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参加筵席,只照那些人已经逃亡的贫家空屋。

【感悟诗境】

《伤田家》从这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悯农诗。“伤田家”的意思就是:悲伤的农家。这首诗的前四句以平常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不平常的现象,揭露了唐朝末年农村中一种奇怪现象:二月份养蚕刚开始就预卖新丝了,五月份插秧刚开始就开始预“粜”新谷了。“卖”和“粜”二字极其深刻地揭示出农民只出不入或入不敷出的现状。“卖新丝”与“粜新谷”反映出农民生活悲惨和痛苦,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广大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统治者不顾农民生活,敲骨吸髓的压榨剥削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而“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是说明与比喻前两句造成的后果,这种剜新肉补旧疮的办法是万般无奈的办法。这一比喻想象奇特,语惊四座。

后两句用“绮罗筵”与“逃亡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直抒胸中之事,极其形象地反映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天地之差的生活状况。“光明烛”与“逃亡屋”,前者是对君王的设想,后者是对君王的讥讽。事实上君王是不能“只照逃亡屋”而不照“绮罗筵”的,因为他毕竟是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从最后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憎分明,对现实制度的不满,对受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全诗语言简明晓畅,字句朴实凝练。描写具体深刻,比喻贴切,对比鲜明,揭露深刻。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两句诗。“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新丝和新谷,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成语“剜肉补疮”也是从这两句诗而来的。

【学后答疑】

1. 诗题《伤田家》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例4】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日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为忠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据《白氏长庆集》记载,共有三千八百四十多篇。其中讽喻诗一百七十多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讽喻诗给人的印象是内容深刻、针对性强、语言朴实、艺术成就高,因此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其长篇叙述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杰作。

【领会诗句】

这首诗写一位卖炭老人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他满面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可怜他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格低,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人驾着炭车而碾轧着堆满了积雪的路面,留下了深深地车轮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人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这时来了两位得意扬扬骑着马的人,他们是谁呢?是皇宫内的太监及其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的是奉皇帝的命令征炭,然后就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赶着车拉走,老人虽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牛头上充作买炭的钱了。

【感悟诗境】

这首诗首先细致地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特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接着描写了“卖炭翁”的心理特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采用人物相互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一个灰头满面老实困苦的老翁与“翩翩两骑”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接着又连用“把”、“称”、“回”、“叱”“牵”五个连续的动词,把太监及其爪牙残酷掠夺劳苦人民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卖炭翁”的凄凉悲苦形象也显得更加突出了。

全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塑造出一个艰难困苦的劳动者形象及其“伐薪”、“烧炭”、卖炭的经过和结果,反映当时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全诗没有深刻的议论也没有露骨的嘲讽,但诗人的是与非、爱与憎都蕴含其中,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首先是理清全诗的脉络即:伐薪、烧炭、卖炭这三个经过。然后要侧重于卖炭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卖炭老人凄凉悲苦的形象,也反映出统治者欺诈、掠夺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

【学后答疑】

1. 卖炭老人穿着单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能再冷一些呢?

2. 一车炭几千斤,宫吏们只给了“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例5】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见《卖炭翁》。

【领会诗句】

《观刈麦》这首诗共二十六句。一至四句写种田人家很少有清闲日子,尤其是五月份更加忙,因为这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一夜南风吹过后,小麦就遮蔽了田垅,这是小麦丰收的景象。

五至八句:写妇女儿童都提着装食物的篮子和盛水的壶,到田里给在南山坡上抢收小麦的男劳动力送饭送水。

九至十二句:写农民劳动的辛苦。尽管脚下暑气蒸熏着,背上烈日烘烤着,累的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可这些都顾不上了,只是珍惜这夏天昼长,抓紧时间多干点儿活,尽早收完麦子。

十三至十六句:写有个贫困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在割麦人的身旁,左手提着个破篮子,右手在拾掉在地上的麦穗。

十七至二十句:写听到贫妇人和割麦人说她家的土地已经为缴纳赋税而卖出了。已经没有土地可耕种了,只好拾点麦穗充饥。

二十一至二十六句:写今天的“我”(作者)有什么公德呢?从来没有事过农和桑,却能拿到“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每念及此事,自己就感到惭愧,直到今天也不能忘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战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教学重点】

首先是深入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把农民在抢收小麦时的辛勤劳碌写得形象而逼真。其次是理解“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两句写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情景。最后是理解“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是诗人的联想。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由衷的自责,作为当时封建官吏的诗人,其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学后答疑】

1.《观刈麦》“观”出了哪些事情?

2.诗人为什么而愧?“愧”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例6】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简介】

张俞(1039年前后在世),字少愚,益州郫县(今四川郫县)人,北宋诗人。屡考进士未中,朝廷曾召他做秘书省校书郎,他没有应召。后隐居在四川省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

【领会诗句】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她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都湿透了毛巾。后两句写:蚕妇看到全身穿着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

【感悟诗境】

《蚕妇》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以蚕妇进城的所见所感这个生活细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极端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慨。

全诗没有用一个词语来叙说养蚕的艰辛,一句“归来泪满巾”耐人寻味。蚕妇入城归来为什么泪水湿透了毛巾?后两句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就是肯定的答案。强烈的对比反差刺激了蚕妇的心。怎么能不令她泪水滚滚而下,湿透了毛巾。诗的第二句写蚕妇的神态;第三句写蚕妇所见;第四句写蚕妇所感。诗句通俗易懂,含意深刻,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蚕妇“泪满巾”的原因。

【学后思索】

诗人用哪两句诗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7】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宋代诗人。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过《新唐书》的编写工作。他倡导“平淡”的文风,力主诗歌写实,要有寄托,对宋书有些作家浮艳的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技巧上重视细致的深入。他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还重视赋物写生,写了很多咏物诗。他的诗对宋代的诗歌革新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有《宛陵先生文集》。

【领会诗句】

《陶者》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烧瓦工人为烧制瓦片,几乎把家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而自家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后两句写:那些双手从没有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

【感悟诗境】

这首五言绝句,短小精悍。以其简朴的语言,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现象,揭露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教学重点】

首句中的“尽”字,说明了烧瓦数量之多。第二句中的“无片瓦”说明了陶者的困境;第三句中的“十指不沾泥”借代那些剥削者;最后一句“鳞鳞居大厦”和“屋上无片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鲜明。

【学后答疑】

1.诗人用怎样的语言揭露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2.问问爷爷奶奶现在的居住条件和以前的居住条件有什么不同?

【例8】

赤日炎炎似火烧

(元)无名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无名氏所作,一说为《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所唱的歌。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炎炎的夏日,如火的太阳,烤得田野里的禾苗都干枯了。后两句写:农民的心里急得好像滚烫的开水,而此时的财主老爷们却都悠闲自得地手摇小扇在乘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农民看见禾苗枯焦忧心如焚的沉重心情和那些手摇小扇不慌不忙的公子王孙做了鲜明的对比,从中看出农民种田的艰辛和统治者的冷漠无情。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切和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诗中用了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如汤煮”和“把扇摇”这六个字。前者描写了农民的沉重心情,后者描写了“公子王孙”的冷漠无情。

【学后答疑】

1.学习这首诗后,同学们内心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都学过《悯农》诗,说说《赤日炎炎似火烧》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摘要:在中小学选用的古诗中,不少诗作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把古诗教学与关爱劳苦大众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小学古诗教学,关爱劳苦大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443.

上一篇: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下一篇:模范机关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