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共9篇)
1.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确认空气也有浮力。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对浮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多留心身边事物。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及测量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皮球,当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时,不料皮球踢到院子中的大树旁,落进了树洞。树洞很深,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引出课题——水的浮力。活动2【活动】
(二)展开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和测量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机械的原理都和浮力有关。同学们,你们能举些生活中浮力的例子吗?
生:在大江中行驶的轮船、水面上漂着的木头、水中游动的鱼儿等等。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关浮力的例子,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浮力吧!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把它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学生分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浮力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确实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根据前面的实验,学生基本猜测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进一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用一细线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烧杯
底部(用吸盘),再往烧杯里装上水,观察乒乓球下面的细绳的方向:①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②烧杯往不同方向倾斜。
实验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板书: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实验。(以下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首先用弹簧秤称一称钩码的重量,然后再用手将钩码向上轻轻托一托,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变化?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如此变化呢?
生:因为钩码受到了向上的力 师:我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到启示,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空气中,用弹簧秤测钩码的重力,放入水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学生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板书)
师:综上,一切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那么在其他液体中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思考后实验:把物体放入酒精中,观察弹簧秤读数,说明了什么? 生: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气体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教师演示:教材P20页图1-44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当阀门打开,气球胀大,同时杠杆左端上升。得出结论:气体也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最后学生完善对浮力概念的认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活动3【活动】
(三)展开探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师:人为什么会感觉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师: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建立假设】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学生分组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怎么变化?,浮力怎么变?
现象: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学生交流评价后的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板书)师:【设计实验】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定量的证实上面的结论,需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学生讨论:如何利P21图1—45和图1—46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2)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3)将物块一部分浸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算出水的重力;(5)重复步骤(2)(3)(4)测三组
(6)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得出结论】F浮=G排水(板书)
师:如果把水换成是别的液体,结论是否还会成立呢?同学们课下可以再去实验,结论依然还会成立的。
【推广】F浮=G排液
(板书)
师:其实上面的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ρ液V排 g(板书)公式说明:(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2.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 篇二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篇三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 看 2.放 3.读 4.记
(4)特殊测量方法 ①测硬币直径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③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3.误差:
(1)定义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是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的观察总会有偏差造成的,是
总会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是不遵循仪器使用规则、读书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的
(3)怎样减小误差?
二、例题讲做
例1 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例2
例3
例4
三、当堂达标检测
1. 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窗户的高度是 (2)圆珠笔的直径为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2. 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利用A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cm,利用B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不同。
A B
3.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某校一节课45min= 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
4.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
(A) 0.25千米 (B) 25分米 (C) 25米 (D)25厘米
5.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
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6. 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21.15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7.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
测量的结果是( )
A.1.25cm B.3.25cm
C.0.225mm D.2.25cm
8. 下列单位变换中,正确的是( )
(A)3.5米=3.5×100=350厘米 (B)3.5米=3.5米×100=350厘米
(C)3.5米=3.5米×100厘米=350厘米 (D)3.5米=3.5×100厘米=350厘米
9. 用软尺测物体的长度,如果把尺拉得太紧,测得的结果将(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判定
1.2 运动的描述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
2、自学教材P17“参照物”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
3、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例题讲做
例一、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 B.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
例二、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同学是 的,乙同学是 的。 例三、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以小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人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例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 )。
A.地球根本没有运动
B.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地球运动很慢,我们感觉不到
三、当堂达标检测
1、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2、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 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
4、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
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 D.无法判断
1.3 运动的快慢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想想议议”)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2.阅读教材P19 –P20相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
(2)公式 单位换算:1m/s= km/h
3.自学教材 P20-21“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结合教材图1.3--3 的“闪光摄影”,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2)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例题讲做
例一、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
例二、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三、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
例四、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
是 m/s。
三、当堂达标检测
1、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 )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
B. 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
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2、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1.2m/s B. 1.25m/s C. 2m/s D. 2.5m/s
3、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
甲物体做的是 运动,
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
5、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6、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7、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 篇四
60分钟完卷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交错分布的特点。
2、中国地理位置很优越,从海陆位置看,她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西岸的国家。
3、与我国陆地上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老挝。
4、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位置最南的岛屿是_________。
5、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_________、县、_________三级。
6、我国共有______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______个省、_____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7、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位置最北的是_________,最西的是_________。
8、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中,濒临渤海的是_________,濒临东海的是_________
9、目前我国每年仍新增人口约1200万左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0、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多西少,其界线大致是黑龙江的______市——云南省的______。
11、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和东北地区。
二选择题 1、960万平方千米是指我国的()
A、陆地总面积 B、含领海在内的总面积 C、领海总面积 D、领空总面积
2、我国省级行政区共有()
A、31个 B、32个 C、33个 D、34个
3、纬度相差1°之间的实地相距约为110千米,基本符合我国疆界最北端和最南端距离的一组是()
A、4800千米 B、5200千米 C、5500千米 D、5800千米
4、关于我国优越地理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C、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 D、绝大部分领土在热带,小部分在温带
5、我国疆界“四至端点”所在省区简称,符合最北和最东端点所在的省区(简称)是()
A、新 B、琼 C、黑 D、吉
6、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四川省
D、黑龙江省
7、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省区(简称)正确的是()
A、闽、粤、琼、滇 B、台、粤、桂、云 C、闽、粤、桂、滇 D、台、粤、湘、云
8、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属()
A、台湾省 B、广东省 C、海南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9、全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
A、约11亿 B、约12亿 C、约13亿 D、约14亿 10.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组成()
A、66个 B、56个 C、55个 D、除汉族以外,还有56个少数民族组成11、下列省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低的是()
A、河南 B、上海 C、江苏 D、西藏自治区
12、下列各组省级行政区中,全部有两个简称的是()。A、云南、重庆、甘肃、陕西
B、北京、贵州、四川、湖南
C、陕西、甘肃、上海、四川
D、云南、贵州、四川、江苏
13、我国15个邻国中,有两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是()
A、朝鲜和俄罗斯 B、蒙古和俄罗斯 C、巴基斯坦和印度 D、印度和俄罗斯
14、关于我国人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西多东少 B、我国人口南多北少
C、江苏省人口最多,云南省人口最少
D、以“黑河—腾冲”为界,我国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1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 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1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 D、文莱、菲律宾、日本
1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A、平原多,气候湿润 B、沙漠多,气候湿润 C、山地多,气候干旱 D、沙漠多,气候干旱
18、下列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 B、黄海、东海 C、南海、东海 D、渤海、琼州海峡
19、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新 B、沪 C、蜀 D、藏
20、我国下列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的是()
A、香港和台湾 B、深圳和珠海 C、香港和澳门 D、厦门和深圳
三、读图题(30分)
1、海洋、海峡
A_______海; B_______海; C_______海; D_________海峡;E_________海峡
2、岛屿、半岛
F________岛; G________半岛; H_________半岛
3、邻国 I________; J________; K________; L________; M________;H________
4、省区名称和简称。
5.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篇五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
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
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 )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
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6.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 篇六
班级姓名得分
一、我会选(每题2.5分)
1、将下列物质加入到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棒后,属于溶液的是()
A、味精B、泥沙C、纯净的冰块D、植物油
2、刚被车床切削过的零件,切削前后没有变化的物理量是()
A、质量B、温度C、体积D、密度
3、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达到 1000C时,一定会沸腾B、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小,密度会变小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D、水是由氧气和氢气构成的4、某同学用三块相同的海绵和几块相同的砖做了一次实验,从中探索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受力面积关系的两个图是
A、(甲)和(乙)图
B、(甲)和(丙)图
C、(乙)和(丙)图
D、任意两图均可
5、如图所示,水中的大鱼和小鱼在争论,大鱼说:“我的体积大,排开水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小鱼说:“我在深处,受到的压强大,受到的浮力大。”则()
A、大鱼说法正确
B、小鱼说法正确
C、大鱼、小鱼的说法都错误
D、无法判断
6、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它的()
A、质量不断减少,密度不变
B、质量不断减少,密度也减小
图7
C、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D、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7、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7所示,如果把物体A向右移一点(不落地),则物体A对桌面的()
A、压力和压强都不变B、压力不变,压强变大
C、压力变大,压强不变D、压力和压强都变大
8、在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以下关于食盐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B、食盐的溶解度是1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D、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9、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
10、关于压力的概念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B、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C、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总跟重力有关D、压力就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11、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与溢水口齐平),然后放入一块重为2牛的木块,溢出的水全部用小烧
杯接住(如图所示)。则()
A、溢水杯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增大,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大于2牛
B、溢水杯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减小,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小于2牛
C、溢水杯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不变,小烧杯中水的重力等于2牛
D、溢水杯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增大,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小于2牛
12、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
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13、用过滤方法提纯粗盐时,滤纸上留下的物质是()
A、食盐B、食盐与不溶性杂质C、不溶性杂质D、无任何物质
14、向墙上按图钉,很容易进去,对图钉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A、图钉帽面积较大是为了减小对手指的压力B、图钉帽面积较大是为了增大压强
C、图钉尖面积很小是为了增大压力D、图钉尖面积很小是为了增大压强
15、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三只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把等质量的铜、铁、铝三个实心球分别放入杯中(水
未溢出,球全部都浸入水中),则杯中的水升得较高的是()
A、放铜球的B、放铁球的C、放铝球的D、三杯一样
16、把一只生鸡蛋握在手心使劲捏,蛋很难被捏破,而把鸡蛋往碗边轻轻一磕,蛋就碰裂了。这是因为()
A、用手捏时受到的压力小,在碗边磕时受到的压力大
B、用手捏时受到的压强小,在碗边磕时受到的压强大
C、用手捏时受到的压强大,在碗边磕时受到的压强小
D、用手捏时受到的压力大,在碗边磕时受到的压力小
17、下图是几种不同渠堤的截面图,其中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是()
18、三个质量、底面积和高度都相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装满水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
A、甲大B、乙大C、丙大D、一样大
19、用食盐晶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①量筒②酒精灯③玻璃杯④托盘天平⑤蒸发皿⑥烧杯
A、②③⑤⑥B、①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④⑤⑥
20、如图所示,3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装质量相同的煤油、水、硫酸。由图可知,是硫酸的是()
21、“死海不死”一文中描述道“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四位同学运用科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了
解释,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的咸度很高,被扔进海里自然就浮了起来
B、海水的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被扔进海里后,处于漂浮状态
C、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沉不下去
D、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等于人体的重力,沉不下去
22、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A、50牛,103帕B、50牛,104帕C、500牛,103帕D、500牛,104帕
23、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保持压强计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 下、朝水平方向,分别观察U型管左右液面的高度差,这一实验操作主要研究的是()
A、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B、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大小关系
C、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D、不同液体内部是否都有压强
24、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稀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有100克水的溶液
25、把10克氯化钠固体放入40克水中完全溶解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A10%B20%C25%D33.3%
二、我会填(每空1分,35分)
1、右图是一个电解水的装置,其中A中产生是气体,B中产生是气体,它们体积之比为A:B=,证明B中气体方法是。
2、如右图所示,为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3⑴甲物质的密度ρ甲=克/厘米;
3⑵当体积为2厘米时,m甲=克,m乙=克;
3⑶当质量都为1.8克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体积分别为V甲=厘米,V乙3=厘米。
3、用重20牛的铁桶从井中打水,在桶未露出水面时,匀速提起这桶水所用的力
_______20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2001年6月3日,CCTV在云南扶仙湖第一次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过程,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下潜和上浮是靠_________来实现的, 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 水对它的压强______(填” 增大, 不变或减少”).5、如图,用50牛的力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重20牛的正方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则此物体对墙壁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牛;压强为_______帕。
6、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请回答:
(1)随温度的升高,A、B两物质中溶解度变化不那么明显的是物质。
(2)在t1℃时,A与B的溶解度是克。
(3)在t2℃时,2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克。
7、有关浮力问题的实验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a和b两图中,弹簧秤示数差等于____;
(2)b和c两图中,弹簧秤示数不同,说明浸在同一中液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___有关;
(3)c和d两图中,弹簧秤示数不同,说明物体排开相同体积的液体时,所受浮力跟_____有关。
8、如图8,桌面上放置一个瓶子,瓶内装有一些饮料,当瓶口塞紧 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部压强将变,原因 是。
9、碘酒是由_______分散到________中制成的混合物,其中_______是溶质,______是溶剂。打开可乐瓶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可乐中溶解了________。泉水中因溶入__________,饮用对人类有利。干洗店用有机溶剂作为
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有;
2 在托盘天平上称量食盐,用填序号的量筒取的水;
A 10 mLB 100 mLC 200 mLD 500 mL
3 如果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那么所配制的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序号。
A >5%B =5%C <5%D 没有影响
三、我会探究(每空1分,6分)
1、在“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各项操作:
(1)比较图中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3幅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编号为C、D的2幅图,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编号为D、E的2幅图,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科学小博士”的同学们做了如图5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探究的因素是:
选用的图是(填图中序号)
探究的结果是:
四、我学以致用(第1小题6分,第2小题3分)
1、世纪末期,有一位美国小学女教师,名叫凯莉·艾巴瑟,有一天,当她想清洗原来装满黄铜矿的沾满油污的袋子时,他发现黄铜矿的小颗粒能附着在肥皂泡上而浮在水面上,这个偶然的发现,就是浮游选矿新技术的起源。
浮游选矿的方法如下:将矿石弄碎,和水、油一起放进槽内。包含有效成分的矿石小颗粒,就会被一层稀薄油膜包起来,不致被水弄湿。这时,在这种混合液中吹入空气,再用力搅拌,就会产生无数个小气泡。被稀薄油膜包裹着的小矿粒,就会附在气泡上,像氢气球一样,和气泡一起浮在水面。
阅读后请回答:
(1)“浮游选矿”是美国
首先发现的一种现象。
(2)附着在气泡上的有效矿石为什么能上浮?
(3)你对“浮游选矿”能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或建议吗?
2、到副食店打豆油或买酱油时,售货员用一种叫“提子”的容器。豆油和酱油的提子不同,如果豆油提子坏了,售货员用酱油提子代替,那么副食店和顾客谁吃亏了?(已知酱油的密度大于豆油的密度)
科学八年级第一章素质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我会选(每题2.5分)
1、氢气、氧气2: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2.75.43.00.8
23.204、改变自身的重力不变增大5、5050006、B371007、浮力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8、增大深度增大
9、碘酒精碘酒精二氧化碳矿物质
10、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滴管2.5BC
三、我会探究(每空1分,6分)
1、ABC在同一液体中,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略
四、我学以致用(第1小题6分,第2小题3分)
7.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数学教学教案 篇七
①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
②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③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片断1:图案.
片断2:教科书第90页的3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提出问题“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解析、应用与拓广
1.以图13.1-1中的两个三角形为例,介绍对应边、对应角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读法、写法,并说出图13.1—2、图13.1—3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写出相等的边和角(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2.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
3.学生运用自制的两块全等三角形模板,用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先独立拼出教科书92~93页中的5个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再与同伴交流,你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拓展与延伸
1.例1 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
随堂练习
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1.全等用符号__表示.读作__.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是对应角;AB与__是对应边,BC与__是对应边,AC与__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 )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 )
5.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
小结提高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1题,第2题,第3题.
2.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8.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篇八
什么是实数
实数释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虚数不是实数。
|a|表示的是a的绝对值。
虚数的定义:在数学中,虚数就是形如a+bxi的数,其中a,b是实数,且b≠0,i² = - 1。
实数性质
封闭性
实数集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四则运算具有封闭性,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零)仍然是实数。
有序性
实数集是有序的,即任意两个实数a、b必定满足并且只满足下列三个关系之一:ab。
传递性
实数大小具有传递性,即若a>b,且b>c,则有a>c。
阿基米德性质
实数具有阿基米德性质,即(倒A)a,b∈R ,若a>0,则∃正整数n,na>b。
稠密性
R实数集具有稠密性,即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之间必有另一个实数,既有有理数,也有无理数。
完备性
作为度量空间或一致空间,实数集合是个完备空间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数学利用旋转性质作图知识点
旋转有两条重要性质:
(1)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它是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图的关键。
步骤可分为:
①连:即连接图形中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
②转:即把直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转过一定角度(作旋转角)
③截:即在角的另一边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
9.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 篇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机械运动现象,知道机械运动。
(2)能判断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参照物,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身边物体的位置变化,体验和认识机械运动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观察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行情况,感受、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感受宇宙中的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来了解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认识,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中理性思考的兴趣。(2)通过观看科教片《宇宙》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领略宇宙中物质运动的美妙与和谐,产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及其普遍性。(2)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难点:
(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正确判断参照物和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电脑及电子投影设备等。
四、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体会,分析启发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1:《自然界的运动》(视频中有山、水、云、树木,有草原、乡村、都市、海滨,有校园、街道、公路、机场,有动物、人、车辆、飞机等。有静止的、有运动的)。
【教师提问】
1).试概括,刚才播放的视频主题是什么?(学生:运动和静止)
2).在视频中你看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给出课题】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1、机械运动 【教师提问】
想一想,你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 【学生小议】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依据。【教师启发】
请观察一下站着的老师和走动的老师在地面上的位置情况有何不同?现在再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学生:是根据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的)
【学生体会】
1).再次播放视频片段1《自然界的运动》,体会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与物体位置是否改变的关系。
2).观察和体会放在书桌上的物理课本静止时和被推动时,位置的改变情况。【教师指出】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也简称运动。(板书)
【考一考】
你见到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学生:„„)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师引导】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简单吗?(学生:„„)
播放flash动画:《女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女孩坐在火车上,车窗外的物体在向后 移动)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2:《片段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两辆靠近的小轿车相向运动、电影特辑——背景运动造出的气球上升的特效、跑步机上的运动、跳伞运动)(无声播放)。
【教师提问】
1).看了上面播放的视频,对于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
2).设想一下,如果只有一个物体,你能判断它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吗?为什么?(学生:„„)
【学生小议】
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做什么?
2).你观察到的物体怎样运动或静止是绝对的吗?为什么? 【教师指出】
(1)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时,要事先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板书)(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对其运动情况的判断和描述是不尽相同的。(板书)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
【播放视频】
1).flash动画:《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两架速度不同的飞机在空中》 2).视频片段3:《片段3:参照物》(再次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做做想想】
把自己的笔袋放在物理课本上,拉动物理课本,观察并判断:
(1)以地面为参照物,课桌、物理课本、笔袋、笔袋里的物品是否运动?(2)以物理课本为参照物,地面、课桌、笔袋、笔袋里的物品是否运动? 【考一考】
1).播放片段4:《片段4:联合收割机》。然后提问:分别以收割机、汽车、人为参照物,判断别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2).举个其他的例子说明一下物理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是普遍的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5:《片段5:宇宙》(截选几段播放,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和运动的 其他形式)
【展示图片】
1).珠穆朗玛峰的抬升。2).地壳板块的运动。【教师指出】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的世界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运动。(板书)
(三)回顾收获、巩固所学 1.小结:
回顾一下这堂课的过程,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2.作业:
1).复习本节,完成物理课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2).预习下一节“运动的快慢”。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也简称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时,要事先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对其运动情况的判断和描述是不尽相同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普遍的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的世界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运动。
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本节教学主要涉及的是《课标(修订稿)》中,科学内容一级主题“2.运动和相互作用”里的二级主题“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课标》中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标准是:“2.1.1 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 动的相对性。”和“2.1.3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规定的相关内容标准,本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特别的设计。
1、使用了4个视频片段和2个flash动画。主要是用丰富的、真实的、生动的机械运动现象或实例,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地观察和思考。
2、就地取材,做了2个演示实验和2个学生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同时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提出了9个引导和启发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不但形成了必要的物理认知,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促进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他们理性思维的习惯。
4、紧紧抓住“位置及位置的改变”这一关键性线条,由浅入深、由狭及广地开展教学,逐次递进,完成“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和“机械运动是普遍的”三个主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一节,教学内容虽少,但它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教学的入门和基础。这一节的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三分之一”教学的成败。为此,不能不精心设计,用心落实。
这一节中,最困难的地方是让学生区别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相对性。要突破这个难点,就会让教学超标,最好是模糊处理,不要明确提出。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4节练习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 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10-03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预习案08-05
八年级数学下册每节教学反思07-27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09-21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堂教案06-14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子10-29
八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06-13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6-13
八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06-25
八年级数学上册十四章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