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精选11篇)
1.2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一
中考资源网
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熟练、准确地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倒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中L的点O上.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1)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3)6可以表示为
(2)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3)6可以表示为
(3)
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3)6可以表示为
(4)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3)6可以表示为
二、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设计:(组内讨论)问题
1、观察由P28-29问题得出的式子:
(1)(+2)×(+3)=+6;(2)(-2)×(+3)=-6;(3)(+2)×(-3)=-6;
(4)(-2)×(-3)=+6;[来源:] 思考:积的符号与两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两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任意数与0相乘,得数是多少?
因此,我们就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A.m<0,n >0 B.m >0,<0 C.m,n 异号 D.m,n 同号
5、若a+b>0,且ab<0,那么必有()[来源:学.科.网Z.X.X.K] A.a>0,b<0 B.a<0 b >0 C.a,b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大 D.a,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大
五、信息反馈
课本P38 2、7、(1)(2)(3)P3910、、1、12、[来源:中.考.资.源.网]
六、课后反思: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2.2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二
关键词:改进;导入;教学设计;高效
笔者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法法则”这一课教学时,对情境引入环节产生了质疑:这样的情境导入有价值吗?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完美体现吗?以往的导入部分设计是这样的:
有一只蜗牛在一条笔直的路上爬行。(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了区分时间,我们规定,几分钟后为正,几分钟前为负)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
教师希望在这样的情境中能使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是问题(4)的情境,将时间分为正负,比较牵强附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即使对这一情境接受了,也绝不是基于对生活情境的理解,而是对前三种情形的一种顺应,而且这样的导入也比较耗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教学这一课,教师几乎无不从类似的生活情境导入,不同的是把蜗牛爬行问题换为水位升降或者温度升降问题。我疑惑:难道数学新授课非实际情境不能入吗?难道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学生轻松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吗?
今年再教七年级时,我大胆对这一课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导入设计: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道算式,思考后小组交流,不仅要得出结果,并能说出理由。
(1)(+2)×(+3)= (2)(-2)×(+3)=
(3)(+2)×(-3)= (4)(-2)×(-3)=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然后小组交流,六七分钟后,就已经有一大半学生举起了手。下面是小组代表的发言。
生A:第(2)题看成是3个(-2)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B:第(3)题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写成(-3)×(+2),看成是2个(-3)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C: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第(1)题结果是6,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为相反数后,结果自然也改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第(2)题和第(3)题都应该等于(-6);生D:我同意C的意见,所以第(4)题和第(2)题相比较,因数(+3)换成了(-3),那结果就又从(-6)变回(+6);生E:第(4)题结果肯定是(+6),因为我们以前学习符号化简时,就已经知道“负负得正”了;生F: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两数(绝对值)相乘。
至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已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而且事实证明,再后来的练习环节,学生的正确率特别高,说明这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改进后的这节课,至少节省了10分钟的情境引入时间,可以用在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上。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所以尽管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也能高度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我认为并非每节课都得找一个情境来引入,毕竟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眼光,有的时候,我们不要低估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抽象概括类比理解等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说,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够触及正题,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还要硬得把他们赶回头一步步去“发现”吗?那样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为“情境”而“情境”之嫌。就好像吃点话梅可以开胃,但如果每餐饭前都要求你吃上一碟话梅,就有点腻味且多余了。
我认为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勇敢表达,无形中就已经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思维品质的提高正是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理念更深入、更长远的体现。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科学,数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准”“简”二字,所以有时候我们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更符合数学的精神。
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最终版) 篇三
授课教师:付安奎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板书或投影)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够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二.指导学生自学
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老师不讲,全靠大家自学.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板书或投影)自学指导: 认真看P50—51面内容.思考(1)自编一个例子说明“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2)为什么说“两数相乘.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3).自编两道有理数乘法题,同桌互换来作.6分钟后比谁完成的好.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回答个别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了解自学进展情况。
(特别关注调皮同学,确保每位同学都紧张的看书.思考,约6分钟)2.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别提问两个中等生:(1)自编一个例子说明“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2)为什么说“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引导.(5分钟)
估计存在问题: 自编一个例子说明可能有困难,教师应有启发鼓励或做示范后学生尝试.3.学生练习(板书或投影)(学生口答,学生更正,约15分钟)1).两数相乘的积为正,这两个数___(同号、异号)
两数相乘的积为负,这两个数___(同号、异号)
2).判断下列方程的未知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x8
5y35
x(7)56
(2)y2.8 3).学生口答第52页练习第1.2.3题。
4).拓展:乘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小结:有理数乘法的解题步骤:(1)确定积的符号;(2)计算积的绝对值。
四.课堂检测(10分钟)1.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2)5×(-3);(-3)×3;(-2)×(-7);
1123
2.计算:(1)(2)(3)(4)3×(-4);(-5)×2;(-6)×2; 6×(-2);(-6)×0; 0×(-6);
23(-4)×0.25;(-0.5)×(-8); ;
3412;(-5)×2; 2×(-5)2五.当堂批改
1.选一中等生公布答案,若有错误,可由学生讨论订正.2.同桌互换批改,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个别问题.3.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可对学生适当鼓励.六.布置作业
4.1.4.1有理数的乘法2教案 篇四
石锦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身探索、归纳和验证,体验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探究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和课型
1、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2、课型:新授课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以补充。问题2:计算:(1)、﹙-2﹚×3 ;
(2)、﹙-2﹚×﹙-3﹚;(3)、4×﹙-½﹚;
(4)、﹙-4﹚×﹙-½﹚.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加以订正,并提出问题:上节课主要学的是两个有理数相乘,那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又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为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规律做铺垫。
(二)、观察探究,形成新知
问题3: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1)、2×3×4×﹙-5﹚;
(2)、2×3×﹙-4﹚×﹙-5﹚;(3)、2×﹙-3﹚×﹙-4﹚×﹙-5﹚;(4)、﹙-2﹚×﹙-3﹚×﹙-4﹚×﹙-5﹚.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各题的计算结果,找一找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简称:奇负偶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问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上节课学习的乘法法则,而且让学生观察到随着负因数的逐渐增加,积的符号和负号的个数有关,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归纳结论的习惯。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问题4: 例3:计算:(1)、﹙-3﹚×5/6×﹙-9/5﹚×﹙-1/4﹚;(2)、﹙-5﹚×6×﹙-4/5﹚×1/4;
做题前让学生先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 哪一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先确定符号,再把各个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既巩固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又可以熟悉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四)、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问题6:你能看出下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7.8×﹙-8.1﹚×0×﹙-19.6﹚.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得出几个数相乘,其中有一个因数为0的特殊规律。
学生填空: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巩固多个有理数相乘的基础上,能够从含有0因数的特殊性出发,得出结果为0.(五)、练习巩固
教科书第32页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教师找三位同学到黑板板演。师生一起讲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归纳:
1、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简称:奇负偶正)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2、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是否有因数0; 第二步:奇负偶正; 第三步:绝对值相乘。作业:
教科书第38页习题1.4第7题(1)、(2)、(3)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加深印象,对知识脉络有更清晰地 认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我觉得本节课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围着本节课的内容转,从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法则和板演的情况看,效果也较好。
这节课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顺利的一节课,成功的原因在于课前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透彻。可见,我们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高效率的完美的进行。总结归纳时,学生往往更注重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几个地方要求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一种这样的意识,合作不是很好,告诫同学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善于与人合作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今后朝这方面努力,并且表扬几个合作交流的比较好的同学,让大家学有榜样。
5.浙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乘法的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课题
21151
1、计算:16 211(3)(-4)×7×0 4100.16
35326你能说出各题的解答根据吗?叙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多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几个不等于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2、学生练习:简便计算,并回答根据什么?
(1)125×0.05×8×40(小学数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5571(2)336(小学数学的分配律)
9612
23、上题变为(1)(-0.125)×(-0.05)×8×(-40)
5571(2)336
96122能否简便计算?也就是小学数学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否使用?
[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二)]
(二)交流对话,探索新知
4、多媒体显示:学生练习:计算下列各题:(1)(-5)×2;(2)2×(-5);
(3)[2×(-3)]×(-4);(4)2×[(-3)×(-4)] 1(5)32;
31(6)323
3在进行加、减、乘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数,没有括号时,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比较的结果.:(1)与(2);(3)与(4);(5)与(6)的计算结果一样.计算结果一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算式相等。即:(1)(-5)×2=2×(-5);(2)[2×(-3)]×(-4)=2×[(-3)×(-4)];
11(3)32=323
33由(1),我们可以得到乘法交换律;由(2),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由(3),可以得到分配律。
师: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成立吗?大家每人写一些不同的数据来试一试。(学生活动。)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
5、这节课我们探讨的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我们首先要知道乘法运算律有哪几条?能用文字叙述吗?
乘法运算律有: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等三条.多媒体显示: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仅涉及一种运算,分配律要涉及两种运算。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吗? 如果a、b、c分别表示任一有理数,那么: 乘法的交换律:a×b=b×a.乘法的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 练习:多媒体显示 下列各式中用了哪条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1)(-5)×3=3×(-5)
292925362536(2)[-+]+(-)=(-)+[+(-)]
7737372121(3)(-6)×[+(-)]=(-6)×+(-6)×(-)323255(4)[29×(-)]×(-12)=29×[(-)×(-12)]
66(5)(-8)+(-9)=(-9)+(-8)
(答案多媒体显示,略)
运算律在计算中起到了简化运算的作用.那我们看刚才做的5个题中,计算等号右边比较简便还是计算等号左边比较简便?(略)
6、新知应用 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例
1、简便计算(1)(-0.125)×(-0.05)×8×(-40)
5571(2)336
96122 师生共析(1)题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先用乘法的交换律,然后用结合律进行计算。
(2)题用分配律。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解:(1)(-0.125)×(-0.05)×8×(-40)=-0.125×0.05×8×40 =-0.125×8×0.05×8×40(乘法的交换律)=-(0.125×8)×(0.05×40)(乘法的结合律)=-1×2=—2 5571(2)336
96122=155736336363636(分配律)29612=-18+108+20-30+21 =149-48=101 例
2、计算
51(1)1237 26100.1
63124330 44.9912
235分析:(1)(2)用乘法的交换、结合律;(3)(4)用分配律,4.99写成5-0.01 学生板书完成,并说明根据什么?略
例
3、某校体育器材室共有60个篮球。一天课外活动,有3个班级分别计划借篮球总数的和
11,231。请你算一算,这60个篮球够借吗?如果够了,还多几个篮球?如果不够,还缺几个? 4解:
111601234
111601606060234=60-30-20-15 =-5 答:不够借,还缺5个篮球。练习巩固:第41页1、2、7、探究活动(1)如果2个数的积为负数,那么这2个数中有几个负数?如果3个数的积为负数,那么这3个数中有几个负数?4个数呢?5个数呢?6个数呢?有什么规律?
(2)逆用分配律 第42页
5、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有: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在有理数的运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四)作业:课本42页作业题
6.有理数的乘法 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材通过类比有理数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引入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入有理数乘法法则,使得原有运算律保持不变”,使学生体验合情推理的过程。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熟悉和掌握了正数及 0 的乘法运算,初中后又相继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是在小学算术乘法的基础上,类比加法、减法在负数中的推广,将有理数乘法运算化归成了小学的乘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和倒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化归和分类的思想,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认识和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
四、教学方法手段和学法指导
启发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运算已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从正数和零的加法运算类比学习,归纳得到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然后推广多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法则分为两步骤:先判定符号,然后计算绝对值。绝对值运算,即为小学学过的正数与零的加法或减法运算,这里体现了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
提出问题:在小学我们学习过正数和零的乘法运算,在扩充了负数之后,乘法运算还能不能算呢?应该怎样算呢?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主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能够探究得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 3 个教学活动: .讨论研究,分析问题
如果给定两个有理数相乘,可能有什么情况,是否能解决?
(1)正数乘以正数(2)正数乘以零(3)正数乘以负数(4)零乘以正数(5)零乘以零(6)零乘以负数(7)负数乘以正数(8)负数乘以零(9)负数乘以负数,如果乘法交换率成立即变为:(1)、(2)、(3)、(5)、(6)、(9)。
设计意图是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明确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培养学生找到期间的联系,在思维碰撞点上展开新知识的学习。2 .观察比较,概括法则
观察算式: 3×3=9,3×2=6,3×1=3,3×0=0 „„ 描述上述式子的变化规律,你能按照规律表示出下一个式子吗? 即: 3×(-1)=-3,3×(-2)=-6,3×(-3)=-9 你能类比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乘的运算法则?
一个正数乘以一个负数,积为负,再把绝对值相乘。
如果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正数还是这样算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设计意图是从观察式子的变化规律,到仿写规律,最后到描述规律。是学生一步步地从已有知识发展到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和认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从一个正数乘以一个负数的算法,到乘法交换率,使学生体会了解决异号两数相乘的运算法则。
在上面的基础上,类比探究得到一个因数为零和两个负数相乘的运算法则。设计意图:在几次重复找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认同了有理数范围内乘法是可以运算的,运算法则与加法一样,先看符号,再算绝对值。而不是快速总结出规律,然后配以大量的练习。3 .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对以上分类得到的结果进行汇总,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
练习中同学们可以发现,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积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零,引导学生从特殊归纳到一般之后在转回到特殊,发现特殊的性质。积为零,乘数具有怎样的特征?积为 1,乘数具有怎样的特征?积为-1,乘数又具有怎样的特征。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数感和逆向思维。
(三)应用新知
在学生感觉已经全面解决了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能有两个有理数相乘呢?多个有理数能不能进行乘法运算呢?怎么运算呢?
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已知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用现有知识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重点关注什么? 1 .乘数中有零的; .非零数相乘;(全正,非全正)3 .符号法则,运算法则。
(四)巩固新知
这个环节用多媒体出示两组课堂练习:第一组是教材第 30 页 “ 练习” 第 1、2、3 题,这是一组基础练习,其中第 1 和第 3 题采用抢答形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有理数乘法意义,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第二组是自编题和备用题,这是拓展提高练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练习显得有层次。这个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训练量,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五)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怎么研究的?关于有理数的乘法还有没有需要继续讨论的?
7.《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七
其次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通过归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他们既学会发现,又学会总结。通过例2的气温变化问题和练习中的降价销售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最后遵循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练习设计与作业布置中都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通过多媒体。
8.有理数的乘法导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课: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比如3×2 = 6 我们知道:3×2 = 3 + 3= 6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2)+(-2)=(-2)+(-2)+(-2)=
(-2)+(-2)+(-2)+(-2)=(-2)+(-2)+(-2)+(-2)+(-2)= 猜想下列各式的值:(-2)×2=(-2)×3=(-2)×4=(-2)×5=
二、设疑自探: 利用以上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3)×3=(-3)×2=(-3)×1=(-3)×0=按照上述的规律,下面的空格里可以各填什么数?从中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3)×(-1)=(-3)×(-2)=(-3)×(-3)=
三、探究归纳:
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正数相乘结果是正数,现在我们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下三组,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3)×3=-9(-3)×2=-6(-3)×1=-3
第二组:(-3)×(-1)=3(-3)×(-2)=6(-3)×(-3)= 9
第三组:(-3)× 0 =0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得正,得负,并把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得。
非0两数相乘,关键(步骤)是什么?
(1)确定积的;(2)求出之积。
例1计算:⑴(-3)×9=⑵(-5)×(-7)=
(3)9×(-1)=(4)(-9)×(-1)=
(5)(-6)×(-1)=(6)6×(-1)=
归纳:一个数乘以(-1)得到
例2计算(-111)×(-2)=3× =(-3)×(-)=233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四、课堂练习: 30页练习题
五、运用拓展:
1、自编习题
第1、2题:正整数相乘、正分数相乘;第3、4题:负整数相乘、负分数相乘
第5、6题:与
1、-1相乘;第7、8题:正数、负数分别于0相乘
第9题:正整数与正分数相乘;第10题:负整数与负分数相乘
2、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0;(2)如果a<0,b > 0,那么ab0;
(3)如果 a > 0,b > 0,那么ab0
(4)如果ab<0,那么a0,b0或者a0,b0
(5)如果 ab > 0,那么a0,b0或者 a0,b0
(6)如果 ab = 0,那么___________
3、计算:(1).(-6)×(-4+1-6)(2).(-3.7+1.3)×
3(3).(16-26+5)×(-3.4-1.6)(4).︳-21-19︳×(-2.9+1.1)
六、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9.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九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猜测,验证的能力。引入部分以及归纳、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有理数乘法两步骤 练习处
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数学设计采用的是较为适中的方法,没有教材中引入的那么繁琐,但同时兼顾了上述两类设计的优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半课例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中,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入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10.数学课《有理数的乘法》反思 篇十
(1)课前采用四个小计算复习乘法口诀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2)采用小游戏中的数学道理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兴趣大增,迅速进入角色。
(3)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4)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在小结部分让学生归纳本结四基,真正把四基落实在课堂中。
当然,课堂永远都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地方,这堂课也不例外,主要有两点:
(1)对于小游戏反映的数学道理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再找几个同学归纳就更好了。
11.2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的过程,发现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水库水位的变化(课件演示)2.议一议:(−3)×4 = −12(−3)×3 = ,(−3)×2 = ,(−3)×1 =,(−3)×0 = , 3.猜 一 猜
(−3)×(−1)= , 当第二个因数从 0 减少为 −1时,积从 增大为 ;(−3)×(−2)= ,(−3)×(−3)= ,(−3)×(−4)= 4.随堂练习:
第1题,口答。
第2题、第3题,笔算。注意随时纠正学生可能发生的符号错误和运算顺序的错误。5.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3页至第97页后,提问:(1)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2)多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如何确定?(3)几个数相乘时,如果有一个因数是0,则积是多少?
四、课外作业
见作业本。补充题:
【2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推荐阅读:
有理数的乘法 (新人教七上)教案09-08
有理数乘法与除法的优秀教案11-11
新人教有理数的乘法10-22
七年级数学上册 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1 (新版)新人教版10-03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0-2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设计06-18
有理数的加法初中数学教案07-31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参考教案08-09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活动设计(优秀录像课教案)08-12
242有理数的加法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