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15篇)
1.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一
在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是我园于2004年9月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色彩鲜艳、直观形象、易操作的游戏材料,深受孩子们喜爱。
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注重幼儿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口语表达在思维课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我们通过近两年半(托班、小班、中班上半学期)的教学实践也发现,幼儿的口语表达力远远低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与同龄幼儿比较,思维能力远远高出他们,而口语表达力却相差不多。由此看来,长久下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言语的制约。为此,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在开展思维游戏特色课程的同时,注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缩短幼儿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差距,使言语为思维活动服务,而思维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发展。
一、在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中挖掘适于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运用对学具卡片的观察,引发幼儿口语表达的兴趣。幼儿对色彩鲜艳、动感十足、有声响的物体十分感兴趣,而思维游戏学具的制作恰恰符合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每当孩子们拿出一个卡片形象时,他们都要说出“真好看”、“我喜欢”之类的话。我在观察到这一情景后,在每次教学前,都要请幼儿说一说教具的形象、色彩和特征。如,“《商业街》里的每座房子像什么,它们的不同点有哪些?”“《甜点之家》里甜点小人‘图形衣料’的颜色你喜欢哪种,什么东西和它们的颜色一样?”“你喜欢哪个甜点小人,为什么”等等。引导幼儿把对学具卡片的观察及喜爱用口语表达出来。幼儿通常都会很兴奋地抢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渐渐地,在开展思维游戏活动时幼儿有了爱说的愿望。
通过对学具背景图的描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游戏教材中的背景图内容丰富,能够引发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随意编排可能出现的人和事。根据4~5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我们意识到,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好的素材,使幼儿认真观察和理解画面内容,建立画面内容和口头语言之间的联系。为此,我教给幼儿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观察叙述方法,让幼儿首先要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再有顺序地进行描述,这样能避免丢失一些景物和人物。如在对《汽车城》背景图进行描述时,幼儿连开茶馆的小白兔都能描述一番。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思维课程中故事情节明显的教学内容,我们把它改编成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教材。一个教材两种目标和教学方式,幼儿觉得新鲜,学习的情绪很高。如,我们把《甜点之家》这一原为图形聚敛类型的游戏课程,改编成了看图讲述的语言教材,使幼儿在观察后的讲述中,语句通顺,也积累了很多词汇。
二、在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教学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力的方法
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该寻找能使幼儿与教师、同伴积极互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巩固和提高。
以角色身份使幼儿开口说话。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是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每一次活动时,我们都与幼儿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请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和口吻与教师、同伴互动,从而使幼儿逐步地能在发现问题时主动提问,互相探究解决办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生活中的秘密》这个游戏中,我请幼儿扮成家长,教师则扮成他们的孩子,以重新摆放家里的各种物品为由,让幼儿把有关系的物品放在一起,并且要用语言告诉“孩子”,他们这样摆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使幼儿有了当爸爸妈妈的自豪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能够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鼓励幼儿叙述自己的学习体会。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是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其中摸索出学习的技巧和体会。但对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幼儿往往不知该如何描述。这时,教师就会引导幼儿把他的思考全过程从头到尾用学具边拼摆边说出来,最后再送给他一枚可爱的思维游戏贴画,并和全班一起为他鼓掌喝彩。孩子们受到了鼓励,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布置思维游戏课程环境,吸引幼儿讲解思维游戏故事。对每个单元的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我们都会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来讲给幼儿听,这既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需要,也是我们一种刻意的安排。同时,我们还把所学单元的故事内容,以夸张、童话的手法装饰在班级的墙面上,使幼儿对熟悉的形象和故事能常看常讲,对他们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幼儿通过讲思维游戏故事,对讲故事情有独钟,以此为延伸,班上展开了“评故事大王”的活动,过去不敢人前发言的两个幼儿也被评上了“故事大王”。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中的内容,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而社会环境正是检验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状况的大考场,活学活用才能体现幼儿能力的增长。为此,我们每一次带幼儿在室内外活动时,都要结合环境中蕴涵的思维游戏特色课程的内容,引导幼儿寻找并说出这些物象的特征和用途等,使幼儿了解这些物象在环境中的作用,并学以致用。如在学过《梦幻山谷》后,幼儿知道了实心圆和空心圆,那么我们在幼儿园中就找出了许多的实心圆和空心圆。井盖是实心圆,井口是空心圆;树干是实心圆,车轱辘是空心圆;西瓜、苹果、锅盖等是实心圆,呼啦圈、皮球、饭盆、灯笼等是空心圆。。。并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这些是实心圆,那些为什么是空心圆?对于他们给出的答案,我们都不作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互相交流认定,使他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给他们的思维和口语发展展现一个自由的空间。
在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教学中给幼儿留有互相交流和探讨的时间。口语的发展对幼儿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中,我们不仅鼓励幼儿手脑并用,还给他们安排用语言互相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如,甜点小人的四件衣服“穿”完了,孩子们可以去互相观摩别人是怎么“穿”的,谁“穿”得快,他的方法是什么,大家互相观摩和交流,从中开阔了思维,掌握了方法。
实践证明,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给予实施,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二
第一, 思维的主要特征。
理论上的认识:概括是人们形成、掌握概念的前提, 是思维智力品质的基础, 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为什么说概括是思维的前提?幼儿聪明与笨主要看他的概括水平, 5岁或6岁的幼儿若接触大量生活, 形成大量形象的语言, 进入小学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概括。
实践上的认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 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幼儿阶段进行复述, 有的孩子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 有的全部说完也只是简单重复。
第二,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1.思维的深刻性。指能够透过表面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以及分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 就要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归纳推理、对比推理、类比推理) 。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说能把各种问题进行关联, 能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题多解。
3.思维的创造性。它是思维品质的最高表现, 也体现出最高水平, 美国人叫它变通性。美国最典型的两道试题:其一:红砖有什么用处?其二:丈夫爱妻, 可惜妻是哑巴, 终于医治好了, 可妻能说话后就爱唠叨, 丈夫听不进妻的唠叨声, 又跑去找医生把自己的耳朵治聋——给这个故事命题。创造性思维强调新颖独特还不够, 还要有价值、有意义。
4.思维的敏捷性。指遇到问题能够很迅速地做出决定, 比如竞赛时的抢答。思维会表现出的情况:准确而又迅速;迅速而不准确;准确而不迅速;不准确也不迅速。结合创造性游戏、积累性游戏、幻想游戏、假定游戏, 多做实物的引导。思维的差异上, 有人动作发展比较好, 有人情感发展比较好, 有人抽象逻辑比较好, 但在幼儿阶段还是全面发展最好。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的思维的培养的粗浅认识, 通过对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继而将结构游戏导入幼儿教学课堂中, 使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幼儿思维的逻辑推理性。
那么, 在结构游戏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一、抓住特征, 举一反三
若是让幼儿逐一学习物体的建构方法, 那将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机械、呆板的状态。若是抓住物体的特征,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将大大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水平。如建构动物形象时, 教师可以先教幼儿学习建构最简单的小兔、小鸡、小鸭形象, 然后引导幼儿寻找建构规律, 知道许多动物大致都分头、躯干、四肢几部分, 这几部分在建构时都可以抽象成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了解了这一规律, 我们就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基本形体。有了基本形体后, 我们进一步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动物的特征, 如孔雀头顶上的羽毛、长颈鹿的长脖子、大象的长鼻子等。只要抓住典型特征, 不同的动物就不难建构了。这种建构各种动物的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建筑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物体的建构上。
二、启发诱导, 唤起联想
在结构游戏中, 我们从游戏主题、内容、材料等不同角度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 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能力。
1. 引导幼儿建构丰富的形象。
一般来说, 我们希望幼儿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建构。幼儿建构的内容是否离题, 形象是否丰富, 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在以“欢乐的动物园”为主题的游戏中, 我们先从主体形象——动物入手, 引导幼儿说说打算建构哪些动物形象。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一口气说出了大象、狮子、老虎等动物。接着, 我们又从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动物园入手, 引导幼儿进行联想。这时,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马上联想到动物园里有花、草、树、房子、池塘、假山、小路、大门等等。在此基础上, 我们引导幼儿将反映“动物园”的各种内容联系起来构思, 设计出自己想象中的“欢乐的动物园”。经过这番引导, 幼儿的结构作品就具有丰富、完整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2. 引导幼儿建构系列物体形象。
在结构游戏中, 幼儿普遍喜欢建构交通工具, 但形象较为单一。这虽然有结构技能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利用某一幼儿建构好的“车子”, 启发幼儿:“除了这种车, 你们还见过哪些车?你们还想建构哪些车?交通工具除了地上跑的车, 还有水上行的, 天上飞的。”经过这一番点拨, 幼儿构建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 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结构功能、造型特点, 建构物体形象。
3.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三
思维游戏课程非常注重师生间的对话,对话中提问的分量又非常重,这就必然涉及到提问的技巧。小班使用提问要“先简后繁、一问一答一做”。问题要从简单、具体的问起,然后自然引入到相对复杂的问题;一次只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避免一次提出多个问题。如,老师问:“小白兔有几只耳朵呀?”幼儿回答:“两只。”老师说:“那我们学一学吧。”(带幼儿用手伸出两指在头上模仿。)小班幼儿喜欢模仿,模仿也可以缓解他们因提问带来的紧张感。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小博士》这个游戏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聚敛能力。聚敛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过程,它指的是根据给定的信息找到一个唯一可以确定的答案。这种聚敛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遵循一定的法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挑战要小一些,因为法则会引导我们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或目标。但有些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没有法则或定理可以遵循,需要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小博士》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例如在拼图时,开始,我准备把如何拼出这个小博士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以我的固定模式去拼这个拼图。可是我发现这样的语言提示是会影响孩子自己的思维模式的,于是,在这节课,我只是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小博士的拼图,可是需要你们去把它完整地拼好。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种拼图的方法。如:我班琪琪小朋友,她对拼图明显就是一个征服者,根本就不用看原来的样板,先拼四个角,再拼里面的内容,很快就把自己的拼图拼好了,还去帮别的小朋友。萱萱的方法更有意思,把原版图样放在下面,然后自己去找和原版图样一样的拼图一块块地拼。还有很多孩子的思维模式根本就不是老师固定的那个样子,他们反而把老师留的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如果我用语言硬性地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思维方式走,那么结果会是,全班孩子的思维都和老师的一样,那思维课程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因此这节课上,老师的提问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不能给孩子过多的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教师的语言真的是一门技巧。
其次,避免提问的模糊。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小朋友,小动物都吃些什么呀?”不仅孩子迷惑,我们也很难立即准确作答,因为这里的“动物”太概念化了,孩子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动物,这就是提出的问题太模糊。例如钓鱼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根据小鱼身上条纹的颜色、颜色的数量及排列顺序的不同,对其进行归类,从而发展幼儿对图形信息的评价能力。 在活动的开始,教师就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了珊瑚、海草等图片,准备了一个神奇海底世界的场景,让幼儿很快就跟随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述,进入游戏的情境中。在活动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将6种不同条纹的小鱼进行一一的辨认,而是选择两种条纹差异较大的小鱼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将观察的方法、顺序等信息渗透给幼儿,然后让其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吸收这些信息,这样为幼儿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时机。
一、鼓励对提问的提问
给孩子设置了问题后,孩子经常能就问题给我们一些反问或由此产生一些疑问,该怎样应对呢?应该肯定,孩子的反问或是疑问来自对问题的思考。如,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说出各种鞋子的名称时,有的孩子就问:“什么鞋都行吗?”当我们表示肯定后,孩子的答案中就出现了“青蛙鞋”、“小狗鞋”、“大马鞋”等。可以想像,孩子的思维是不受常规限制的,当孩子提出疑问时,他们是在主动为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如果我们非要强调名称的准确性或者所谓属性的科学,我们就见不到如此精彩而富有情趣的答案了。
二、倡导对提问的思考
给出提问,就期待着答案。而我们常常为了尽快得到答案而容易忽略答案得出的一个关键步骤——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其间幼儿的思维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因此,关注到每一个幼儿,使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是必须的。有的老师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都要后缀一句话:“看谁答(或想)得快!”快,固然可以反映或者锻炼一个人的思考速度,但是,当我们特意强调快与慢的时候,速度的竞争就成了不利于孩子思考的干扰因素,孩子往往由于求快而放弃思考,纷纷争先抢答,久而久之,反倒养成了不良的思维习惯。所以,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是有效的思考,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适宜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4.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四
积极参与游戏的幼儿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
比如:在玩角色游戏时,幼儿要确定游戏的内容和情节.选择用什么物体来代替什么用具;没有现成的,还要想办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幼师教学反思-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幼儿在与同伴就游戏的交流中可见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通过语言进行协商、计划、设计,完成对游戏内容(主题、情节)、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幼儿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游戏就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因为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简单句,在游戏中他可以运用已经知道的语言的各种因素,并将它们结合起来,以便表达出复杂的意思,用他已经掌握的语言来处理问题。
5.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 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的。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也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与幼儿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与幼儿的主动、自发相关联。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幼儿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个途径。
游戏应该是自发的,游戏也可以是引发的,引发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不是强加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引发的游戏不是强迫的游戏。幼儿真正的游戏应是积极投入的,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
游戏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但游戏首先不是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发生的,游戏更不能仅仅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存在。相反,应鼓励幼儿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运用到游戏过程之中,丰富和发展游戏的内容和范围,让教学为游戏服务。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学习则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
一、游戏的特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组织策略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开火车”、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种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6.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活动方案 篇六
一、自身建设:
(一)教科研资源优势
六合区机关幼儿园创建于1955年,为六合区教育局唯一一所直属幼儿园,20__年创建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近几年来幼儿园先后获得了“国家十一五课题实验园”、“六合区教科研实验基地”等称号,在区每年进行的省优质幼儿园差别化评估过程中均获得一等奖。
我园自20__年至今有六项规划课题分别在省、市、区立项,其中两项省级课题和一项市级课题已成功结题。
课题《在绘本阅读中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园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荣获省二等奖。每项课题研究都充分体现了游戏精神。
科研兴园,如今幼儿园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每位教师积极都参与到教科研的行列中。
(二)人力资源优势
在近十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园的区学科带头人8人,优秀青年教师5人,在全区幼儿园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近年来,教师撰写的与游戏相关的论文、个人课题结题报告、案例有数十篇在省、市、区优秀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或发表,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进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
(三)注重内涵发展,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园始终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教师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终身学习中引领自身的专业发展,每学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要求每位老师读一本关于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理论书籍,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理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我园把《纲要》、《指南》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感悟其中精神,从学习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从内化到转化,由内而外地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
(四)创设富含游戏性因素的幼儿园环境
为有效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建设,就必须创设富含游戏性因素的幼儿园环境,为幼儿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一种“游戏化课程”的良好环境。我园结合美术、游戏、音乐、绘本、节庆等课题,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环境,例如美工区我们结合“小小毕加索”让幼儿自由地涂鸦创作;语言区结合绘本内容,创设相关情境,供幼儿进行情境表演、亲子活动、童话剧表演等;表演区结合课题,提供乐器、音乐、道具等让幼儿自由地表演;每逢节庆活动提供与节庆相应的材料供幼儿开展各类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与主题相结合的游戏氛围,能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主题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整合
缘于对生活、游戏综合的思考,我们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目前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及时调整、更换活动材料,使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结合并相会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二、如何帮扶建设园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本园骨干老师到建设园传经送道,提高建设园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理解游戏化建设的含义。
(二)跟踪指导,有效落实
我园成立了共建小组,定期到帮扶园一对一指导,同时也定期邀请帮扶园的教师来我园观摩,交流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大家共同商讨,使课程游戏化建设得以有效落实。
(三)专家指导,提升经验
7.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七
一、利用策划游戏类型的方式编写课程观
在策划游戏类型时, 首要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受众群体, 考虑游戏是给什么样的人群玩, 那么游戏的类型就会相对应的进行制定。而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 针对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所以需要先观察研究此类学生群体即动画专业学生, 先了解他们, 再去策划该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 学好知识。
二、利用游戏开发难度的预估方式来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了谁来玩此款游戏以及游戏的类型后, 就是要针对游戏玩家来确定游戏的难易程度。太难了, 玩家会受到打击, 不想继续玩下去, 太简单了, 玩家又会失去兴趣。而课程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是根据教学主体, 即学生, 来确定其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 确保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并且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落实到教学游戏中, 就是制定游戏玩家的关卡。学会一定的知识以后才能通过关卡, 获得升级。
三、利用确定游戏风格和表现手法的方式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是为了教师而写, 应该是为了学生而写,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内容的确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性格, 基于学生的成长视角来进行教学。我们制作的这款教学游戏可让平面设计的学生来设计游戏界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但显示出专业的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 学生即玩家, 这个过程既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又是玩耍的过程, 会带动一定的积极性。而学生通过获得更多的角色, 占领更多的领土来获取更多的分数, 这里的分数即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学分和课程分数。
四、利用游戏中从投资到收益前的支出预算来决定课程活动方式
游戏中的投资到收益关系到游戏发行商发行这款游戏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收回的利润, 以此来确定制作这款游戏是否是值得。而在这里, 我们也需要去测算制作这套课程体系需要花费多少成本, 这里的成本指的是人工和工作量, 人工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工作量的问题就关系到课程活动方式, 教师将如何安排课程活动方式,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馈。在这里, 本文推荐一种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翻转课堂②”, 通过亲自测验和试验证明了此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确实有可取之处。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实践为主, 教师配合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游戏的具体编写和设计。
五、课程结构的总结归纳
游戏策划的最后一步是归纳上述内容, 形成可行性报告。用这种方式, 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对课程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并形成体系, 而不是单方面的。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更加完善的课程结构, 让教师教的轻松, 学生学的愉快。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并且能够真的将知识学以致用。
注释
11叶丙成:台湾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组组长, 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无线网络、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8.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八
一、开拓视野是取得较好游戏效果的必要前提
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钢琴、电声控玩具等精致美观的教育工具和玩具也蕴涵着更高的科技含量,兼之年轻的父母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投资,使现在的幼儿增大了接触面和知识面,智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同时幼儿在接受系统地教育时,教师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丰富知识和开拓视野为主旨,从而游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题材也更加广泛。
二、结构活动中的特点
在结构活动中,一般从游戏主题、内容、材料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
1.确定主题。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幼儿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建构。幼儿建构的内容是否离题,形象是否丰富,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对于小班幼儿,教师通过提问形式,引导幼儿自己提出构造主题,使幼儿对游戏主题、布局以及活动的顺序进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如构建“娃娃之家”,教师引导幼儿围绕这一主题讨论:需要什么房子?制作哪些家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幼儿会马上联想到:沙发、电视、电脑等等,这样,娃娃家的主题构建方案便在幼儿的谈话中大致勾画出来了,同时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2.支持孩子的假想。
在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有限,建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他们没有一定的建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运用对话、情感、行为鼓励幼儿发散思维,从而使幼儿把游戏开展起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游戏中,积塑区的王玉丰用几块积木塑拼插出了“显示器和键盘”,高兴地叫着:“老师,看,电脑”。我惊奇地说:“好先进的电脑,给我打几个字吧!”他假装打起字来,嘴里还数着:“1、2、3……”这时,孙明哲端着用积塑拼插的小碗请我吃饭,我边吃边说:“真香呀”。 王玉丰受孙明哲的影响,拆了“电脑”也请我吃肉,就这样我们三人一起又玩起厨房游戏了。
3.材料的有机利用。
为幼儿提供形状、质地不同而颜色鲜艳的玩具,可以诱发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同一种结构材料可以建构出不同的物体形象;不同的结构材料也能建构出同一物体形象。在结构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用一种材料再到多种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建构,这既为丰富幼儿的作品内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又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注意一:越是年龄小的幼儿,越不宜多集体活动,因为他们不善合作。小班的孩子大多以独自游戏和同伴之间平行游戏,依赖于游戏材料,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注意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结构游戏,避免幼儿因材料的缺少而争吵。
注意二:小班幼儿的游戏大多是自己经验的再现,创新意识不足,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体验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幼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使之能胜任的活动与任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注意三:丰富多彩的结构区。在活动室的一角,摆放着玩具橱,里面有适合幼儿的各种玩具,孩子可以自由取放玩具,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感官刺激,增进智力的发展。
三、变传统教学为“我要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幼儿学,幼儿常常是被动的、机械的学,这样限制了幼儿的思维。若是抓住物体的特征,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将大大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水平。各种形状的、大大小小的积塑可以随心所欲地结构出各种物体。例如建构家具时,小圆桌单用堆积加高技能;方桌用对称排列,然后盖顶;椅子用排列技能。了解这一规律,进一步引导幼儿找出其他家具的特征。如沙发先用椅子结构方法,然后在两边对称排列积木当扶手;梳妆台用堆积、排列的技能。这种建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建筑物、动物等物体的建构上。幼儿自己动手建构物体,内心十分喜悦,既满足了幼儿操作与表现的需要,又诱发了他们的自由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一具多玩,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
开放玩具橱,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玩具,在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形式、无教师直接指导下自由玩耍。这样,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如小班幼儿玩“小棍”,有的把它当作金箍棒;有的把它当大炮;有的把它当马骑;还有的扛在肩上当枪……先后玩出若干种花样。幼儿所想所玩的绝大多数是直接生活的再现,另一部分则是间接生活的再现和向往境界的体现。而幼儿拼搭的物品,往往比较夸张,是一件充满童趣的艺术品。
9.幼儿园游戏课程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九
吴老师在《指南》中提到教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我想很多老师都知道儿童学习的方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吴老师的贯彻落实《指南》----惯性、改变、讲座中提到幼儿园游戏的类型分为两大类。
一、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
二、一类是教师设计的游戏,常见在集体活动中。
还提到了三个关键点:
1、儿童以一出生就是主动的,有能力和自信的学习者。
2、我们眼中的儿童的形象和我们同年的经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课程观,儿童观,教育观。
3、教学就是倾听,教学就是回应(闭上嘴、张大眼、竖起耳朵,追随儿童的学习方式,回应儿童的需求)。
10.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 篇十
【摘 要】 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有计划的帮助幼儿探索他眼中的世界,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还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提高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本文从教师要从幼儿实际出发进行游戏课程主题设计,勤于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指导等方面分析了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措施。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开发利用要根据《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提出的要求,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游戏活动课程,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备动手能力,让幼儿学习实用性知识。幼儿园进行课程游戏活动开展的时候,幼儿会把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流露出来,所以,课程游戏化成为了幼儿教师了解幼儿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对幼儿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在进行课程游戏的时候,幼儿跟小朋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跟同伴之间的交往来进行自我观察,从小伙伴的反馈中获取自我的概念,强化对自我的认识。我们所述的自我体验包括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特别是自主游戏,主要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开展游戏的过程,能够使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得到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游戏中,同伴对幼儿的认可和赞赏能够让幼儿产生自我效能感,肯定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评判,增强其自信心。此外,在游戏的时候,幼儿会下意识的进行自我监督和检查,对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让心理状态与表演方式更符合游戏要求。
其次,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用游戏材料,模拟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幼儿通过融入游戏,能够亲身体验不同的游戏角色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包括角色的地位以及职责等,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进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模式。
2、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措施
2.1从幼儿实际出发进行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
作为幼儿教师,要能够真正的理解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内涵,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科学的游戏观。在利用游戏化课程资源的时候,设计出的主题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考虑其具体的接受能力,以幼儿实际作为出发点。要认清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白他们的想法与要求,根据其年龄特征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权利,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幼儿各项能力,关注幼儿对游戏的反应,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课程活动的基本方式。比如,针对小班幼儿设计“你是我的好朋友”的课程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把情绪稳定的和情绪不稳定的小朋友混合分开,让幼儿装作互相不认识,接着开始自我介绍,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接着开始手拉手玩玩具。教师要鼓励小朋友之间的交往,让他们能够互相帮助。而对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在日常游戏开展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具备执行规则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我是交通指挥员”的游戏,让幼儿能够独立思考,从环境布置上迎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再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幼儿正确的接人待物的方式,培养幼儿的专注性。
2.2勤于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需要教师在旁边进行观察和指导,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记录,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能力,并在适当的时刻进行干预和指导。由于每一个幼儿的个性、认知能力、表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都不一样,幼儿在游戏开展中会依照自己的个性来表现自我。所以,教师要对班级中的每个幼儿的状况都有所了解,善于看到幼儿的闪光点。通过开展课程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们的合作与学习,引?в锥?们建立平等、宽容以及礼让的和谐关系。比如,在开展“超市购物”的游戏的时候,幼儿会觉得购物很简单,大家争着抢着去结账,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就会乱作一团,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提醒幼儿回想平时在超市购物的情形,让幼儿模仿超市工作人员的语态,自觉排队,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规则意识。事实上,幼儿的想象力跟他们的知识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知识体验越丰富,其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再比如,在开展“为狮子大王过生日”的游戏的时候,狮子大王要过生日了,让小朋友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去给狮子大王过生日,有的骑车去,有的走路去,有的划船去,并让小朋友模仿这些动作,骑车的做出骑车状,划船的摇动手臂划起来。但是,游戏过程中,大家都非要争着扮演狮子大王,有的幼儿还会因此哭闹不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轮流扮演狮子大王,让幼儿之间学会相互沟通、合作,感受游戏化课程资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1.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足球游戏;创造性思维;游戏环境
幼儿期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此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园是一所以足球活动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多年的园本足球游戏的探索中,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幼儿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磨合学习中,师幼对足球游戏文化的内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足球游戏的有效开展,我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提升。
一、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足球游戏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正是通过对环境的利用和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为了让每一位幼儿爱上足球,爱上足球游戏,我园创设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足球游戏环境,将本土资源与社会整体资源相互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提高幼儿对足球游戏的兴趣,使幼儿在足球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幼儿园的足球游戏活动卓有成效地展开,就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愉快的足球氛围,足球游戏环境的刺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足球游戏带来的快乐。
为此,我园在环境的布置上也别出心裁。走进我园,便能够处处感受到足球文化的浓厚韵味,草坪上的足球雕塑立刻会映入你的眼帘;过道里,宣传橱窗里各种各样关于足球游戏的师幼、亲子活动照,充分展现了我园足球游戏的精神风貌;各楼梯墙面上一幅幅富有童趣的足球想象画,充分体现了幼儿对足球游戏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天班级的足球区域里都荡漾着幼儿玩球时的笑语,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足球游戏给予他们的幸福欢笑……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足球游戏,在这种充满浓浓的足球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由此带来的愉悦,通过对足球游戏环境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一个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我园足球园本特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认真做好开展足球游戏的准备工作,选好器材,变废为宝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和利用,立足我园的园本特色——足球游戏,整合身边多样化的足球教育资源。根据材料的特征来设计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材料的各种特征,并能够学会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而且在幼儿自己动手的同时还活跃了他们的脑细胞,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例如,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一个个小的报纸球,再加上平日里幼儿喝完的牛奶盒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球门,让幼儿根据自制的足球玩具来自主创编玩足球的方法,在锻炼幼儿的腿部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样的足球游戏内容
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创设了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样的足球游戏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足球游戏中的主体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调动幼儿在足球游戏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活动中引入了各种儿歌。如,在跳踩球的学习时,教师念儿歌《跳踩球》,“小脚和球是朋友,边跳边踩做游戏,球要踩稳不要急,集中精力拿第一。”练习横波球动作时,引导幼儿朗诵儿歌《横拨球》:“小足球,真听话,左脚拨,你往右,右脚拨,你往左,球在脚间来回跑。”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引导规范着他们动作的要领,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也快乐。
在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及其生活经验,可以适时开展各种足球游戏活动。大班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相对丰富,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小足球联赛”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遵守小足球比赛的活动规则。比赛中幼儿各展其能,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自主发现了一些防和守的策略,踢球较好的充当先锋,防守厉害的分别充当守门员和后卫,这一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了团队协作的能力,“顽强、自信”“合作、竞争”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在一定层面上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虽说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管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幼儿园和教师,我们要更好地发展小足球这一园本特色,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给幼儿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在体验足球的同时快乐成长,让幼儿敢于创造、乐于创造,让祖国的希望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2.注重生成,构建幼儿园课程游戏 篇十二
一、从游戏中发现课程资源
幼儿游戏中包含丰富信息,教师要有敏锐洞察力,从幼儿游戏中发现价值度更高的课程资源,为幼儿游戏课程建设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利用游戏构建游戏课程,这是对实践过程教学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游戏资源生成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都可以成为游戏课程构建的重要参数。游戏不只是幼儿开展活动的一种手段,也可以给幼儿带来智慧成长、身心历练的机会,教师关注游戏过程中幼儿感知情况,可以准确捕捉课程构建信息,为顺利整合游戏课程创造条件。
例如:小班做模仿动物游戏,让幼儿对熟悉的动物进行多种模仿,声音、动作、表情等。幼儿对小动物有特殊敏感性,很多幼儿有与动物接触经历,很容易进入到游戏中展开多种模仿活动。即使没有多少动物接触经历,幼儿也会从动画片中获得相关认识。借助动画形象展开游戏操作,幼儿参与热情很高,有模仿大狗熊的、也有模仿鸭子的,还有模仿猴子的,幼儿从动物声音、动作展开模仿,课堂气氛非常和谐。教师从幼儿游戏中发现:幼儿对动物认知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制作“动物活动系列游戏”,展示动物生活习惯。
在幼儿参与动物模仿游戏中,教师不仅发现幼儿对游戏有特殊兴趣,幼儿对动物形象还有更多认知积累,据此构建“动物生活系列游戏”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肯定能够获得幼儿的喜爱,丰富了幼儿游戏内容。教师从单个游戏过程中发现群体游戏,体现的正是课程构建意识,为幼儿游戏课程建设提供重要资源发现渠道。
二、利用游戏实践优化课程
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自然会将过去学习经验运用其中,对游戏形成体验式理解,教师要注意关注幼儿的具体反应,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整理每次教学实践新发现,久而久之,便可以对游戏课程形成验证结果,或许可以为游戏改进提供信息参考。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关注幼儿的具体表现,还要对教学操作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因素展开科学评价,具体分析相关信息资源,对游戏价值度展开全面评估,为游戏介入幼儿课程给出科学判断。
幼儿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具体选择时,需要综合考量幼儿年龄特点。如中班开展挑选彩球游戏,教师让幼儿根据教师提示,到彩色球池中挑选指定颜色的彩球。幼儿纷纷行动起来,游戏顺利展开。可教师发现,有些幼儿挑选的彩球并不合格,颜色接近的彩球被挑选出来。为让幼儿对颜色有清晰感知,教师改变了游戏,拿出一堆彩球,让幼儿找教室内相同的色源,教师给其命名为“色彩连连看”,幼儿到处寻找相同的色彩,这与电子游戏“连连看”很相似,幼儿参与兴致很高,并在具体寻找过程中获得更切实体验和成就感。教师从幼儿挑选彩球游戏过程中,由寻找彩球联想到“连连看”,将电子游戏引入课程之中,拓展了幼儿内容和范围。教师对“连连看”有认知基础,介入“连连看”游戏,这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资源进行的整合优化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还为游戏课程构建提供崭新资源获取方式,对幼儿游戏课程建设创造重要成长机会。
三、创新游戏有机融入课程
幼儿游戏信息呈现海量,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可以搜集大量幼儿游戏资源,这些游戏未必适合所有幼儿。教师要注意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对游戏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升游戏适合度。幼儿游戏没有固定格式限制,教师可以对游戏内容、游戏环节、游戏程序、游戏评价等内容展开优化活动,删除不科学不合理的内容环节,增设幼儿喜好的内容和程序。为提升幼儿游戏课程品质,教师要多听取幼儿参与游戏感受意见,从不同角度了解游戏优势特点,为进一步构建游戏课程奠定基础。
幼儿游戏资源众多,教师在具体筛选时,还要介入创新意识,如果教师能够对相关游戏进行改进和创新,一定可以提升幼儿适合度。如小班积木游戏,这是最为常见的游戏形式,幼儿对这样的游戏缺少新鲜感。教师对游戏进行改进:将彩球、小汽车玩具、动物玩具介入积木游戏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多种游戏玩具的结合。幼儿顿时兴奋起来,纷纷将各种玩具融入到积木搭建游戏中。
虽然只是简单的玩具混合,却给幼儿带来无限想象力。幼儿参与游戏积极性大增,还调动聪明才智创设不少生动画面,形成不少游戏创意。因为教师有游戏课程构建思想,利用老游戏创新游戏,大大提升了游戏品质。幼儿游戏创新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关键要看教师的意识,灵感来自教学中细心观察,抓住教学生成资源,并巧妙加以利用,其应用价值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幼儿游戏资源呈现多元性,教师在幼儿游戏课程构建时,需要观照多种制约因素。幼儿年龄身体情况、幼儿园实际条件、教师组织能力、游戏适合度等,都是幼儿游戏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发现课程资源信息、在游戏中实践课程、在游戏中创新课程,为幼儿游戏课程资源带来成长契机。
摘要: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发现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运用课程资源,对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发挥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创新性游戏介入幼儿课程,能够给幼儿教学带来重要成长点,提升幼儿游戏课程品质。
13.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篇十三
摘要: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游戏是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培养幼儿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保证;游戏是孩子动静交替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上课之后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应从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化课程建设方向和内容、优化游戏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关键词:课程实践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37-01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人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
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1.2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
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1.3缺乏方向和目的
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
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2.1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2.3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人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14.浅谈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 篇十四
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幼儿园课程也同样来源于生活。现在,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在教育目的上倡导“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园课程不能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任务,它必须让幼儿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生活化游戏化。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他特别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实际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并能获得必要的生活经验。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在幼儿一日生活小环节随时都隐藏着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实施教育。在小班的孩子学习《1和许多》之前,教师在发点心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1个点心筐里放着许多点心;做游戏的时候告诉孩子1只鸡妈妈在保护许多小鸡;看动画片 的时候告诉孩子许多小朋友在看1台电视;等孩子对1和许多有了初步的概念时,在玩积木的时间教师拿出1筐积木告诉幼儿这有许多积木,让幼儿每人拿1块积木并说“我拿了1块积木”,拿完之后教师说“许多积木分成了1块1块的积木”;然后让小朋友把积木1块1块地放进筐里,引导幼儿发现1块1块的积木放在一块就是许多。数学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幼儿来说尤其不易理解,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点滴渗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生活背景联系越紧密,幼儿越能感受和理解。因此,应该将课程内容尽可能纳入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力争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种知识,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孩子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在幼儿的世界中,不健全的逻辑嬗变以一种诗性的逻辑,不完善的科学演绎为想像的艺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
在语言《小红帽》(讲述活动)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传统教学,也许几节课孩子们也不能掌握。那我们换一种方式,一个孩子扮成妈妈,一个孩子扮成大灰狼,一个孩子扮成小红帽,一个孩子扮成奶奶。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孩子们很快就会讲述了。角色游戏的介入,使老师教学时感到轻松,让孩子享受到了快乐。
游戏和教学一体化是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幼儿生活中来又回到幼儿游戏中去,并在游戏和教学一体化中实现整合,积累经验。在幼儿大班数学《认识球体》的教学中,我组织孩子做了“拍皮球”和“滚来滚去”的游戏,通过对两个游戏的运用,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我问孩子:“今天你们做了什么?上了什么课”幼儿开心地回答:“我们一直在做游戏、在玩。”事实上,我只是在教学环节上追求了游戏化效果,幼儿便有了置身游戏中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了球体,同时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随着音乐《大皮球》孩子们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只要我们做到把教育目标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主地学习。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类的一切源于生活;游戏是快乐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孩子置身于快乐的生活和游戏之中。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
15.浅谈幼儿园课程和角色游戏整合 篇十五
一、游戏与课程的整合
主题活动内容是依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兴趣而选择的,现行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整合活动,将游戏与课程整合起来了。
如在“中国娃”的主题下,教师先让幼儿了解了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幼儿兴趣浓烈,于是他们生成了“旅行社”的主题游戏,“旅行社”为“游客”安排了多条游北京的线路——观赏天安门、爬长城、买旅游商品等,每天的客人应接不暇。在“七彩世界”主题背景下,幼儿在认识了多种花草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制作各种鲜花,最后大家将制作的花束开了一家鲜花店,或利用这些鲜花布置游戏环境。
由此我们看到,在主题背景下幼儿的兴趣指向性广泛,角色游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生成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热点,使孩子们在游戏、操作、交往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从而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游戏材料与课程的整合
1.整合的前提——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在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尽管教师们从理念上开始认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居主导地位。因此游戏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成为幼儿游戏的场所。
2.整合的中介——合理选择并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材料在游戏中担当重要角色,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即是中介。现在很多幼儿园提供的材料越来越高仿生活中的真实物品,看着很精致,其实严重阻碍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其实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是幼儿游戏的绝佳材料,幼儿在游戏中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3.整合的手段——创设儿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为了达成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的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
4.整合的保证——确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其次,教师是儿童游戏需要的反应者。再次,教师应注意在生活中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最后,教师应为儿童游戏提供干预。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
三、游戏指导与课程的整合
游戏指导在游戏的开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能使游戏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还能使游戏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1.学会观察。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其实是对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一种再现,一种创造性的假想活动。教师应该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再配合随机性观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教师不应在活动中介入,应学会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及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在活动评价中请幼儿一起来商讨解决问题。
2.丰富经验。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为开展角色游戏奠定了基础,也为生活、教育、游戏的整合提供了条件。如我们带幼儿去肯德基参观和品尝,他们发现肯德基里的工作人员分工和明确,有收银员负责买卖,服务员打扫卫生,经理处理业务和纠纷。在品尝时,幼儿又发现每人所带的十元钱是根本吃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大家把钱凑到一起,买了全家桶套餐。在后来的游戏中,他们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角色的分配,制作的价目表,凑钱买套餐。
四、游戏评价与课程的整合
1.善待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可以让他讲述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就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多谈谈亲身的经历,让他们在不同的要求的评价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评价。评价中有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有同伴评价,三种评价的综合运用能让幼儿全方位地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
做好角色游戏的评价,必须要仔细观察幼儿游戏,要切合幼儿实际。同时,在讲评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各种情况,通过讲评使幼儿对人、对物、生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态度。
教师在实施生活课程计划的工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课程的最佳的结合点,达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特到提高。
摘要: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游戏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园课程与角色游戏的整合,让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推荐阅读:
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1-2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创建06-11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资源07-10
乡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11-03
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环境创设的研究06-23
幼儿园幼儿手指游戏10-21
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2-31
幼儿园乡土游戏09-15
幼儿园团队游戏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