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24-09-22

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精选15篇)

1.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一

我校首批“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选拔面试工作圆满结束

根据《关于选拔“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通知》精神,2013年1月10日,在教师教育训练中心首批“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班学生的选拔面试工作圆满结束。

本次选拔从2012年12月18日开始,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院系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各院系共推荐了310名同学进入学校面试。教务处组织了面试的专家评委,分四组进行面试。整个面试过程分三个部分,粉笔字测试、才艺展示、评委提问,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即兴表达,从中测试面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教育理念和综合素质。

“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于2013年3月正式开班。它是我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引领作用。

教务处张夏凡

2.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二

6年间, “卓越计划”从培养卓越工程师一枝独秀到造就各学科优秀人才百花齐放, 从试点高校先行到各高校并进的迅速演变, 看是始料未及, 实乃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重大变革是催生“卓越计划”在高校全面展开的强劲动力;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新经济浪潮迫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全面接轨;高校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求生存、求活力、求发展。

笔者作为经管类专业教师, 就这几年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谈些体会。

一、经管类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面临的困惑

“卓越计划”实施主体是高校, 高校教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主力军。教师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力的高低。近年来, 各高校虽然将实施“卓越计划”, 加强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到一定位次, 但就教师而言, 在这方面仍有一些困惑和问题:

1. 思想准备不充分

从实施“卓越计划”工程层面上看, 经管类院系从领导层到教师对于“卓越计划”已明确试点院系为理工科类重点高校及重点专业, 明确培养方向就是“卓越工程师”仍然存有观望等待甚至事不关己的想法。从实践教育教学层面看, 认为经济管理类院校有别于理工科院校, 实践教学内容定义难, 实践能力培训考核标准难, 实践基地建设运用操作难, 实践能力成效鉴定难。很多教师一直从事理论教学, 对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研究, 思想上一下子也转不过弯来。

2. 实践基础较薄弱

经管类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很多形同虚设, 教师带学生去实践基地往往是走马观花, 起不到提升实践技能的作用。许多教师因为没有实践基础, 到了企业对于诸如现代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市场经营行为提不出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 又放不下架子虚心求教。而就企业而言, 考虑到商业秘密等诸多因素, 又很难让教师们真正地接触企业核心内容并在操作运用上取得真经。

3. 人才引用存缺陷

经管类学院过去多年往往从院系资质等级考虑, 引进的新教师大多都是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这批教师虽然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但很少有实践基础,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双师型”人才凤毛麟角。一些院校也有意从企业中引进学历高、职称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但是往往这些人才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都是企业的精英骨干, 担任要职, 企业不放, 学校给的薪酬也没有吸引力。同时, 学校由于“编制”机制不灵活也难以操作。

二、影响经管类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因剖析

影响经管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投入“卓越计划”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有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动力、固有的观念等等。梳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导向因素

教育部教高[2011]1号《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几乎为工程类培养卓越人才量身定做, 政策激励也都是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向相关学校、企业、人员倾斜。这种鲜明导向基本排除了工程以外的高校和专业学科, 排除了一般的普通高校, 挫伤了相当部分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2. 传统理念因素

经管类院校“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笔者所在学校经管类专业而言, 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例虽占25%, 学校也提出重理论重实践、强基础强能力“双重双强”要求, 但反应在教学安排如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标准并未做到翔实具体, 对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对教师能力提高上没有硬性规定, 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学院几乎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学院虽然签署了多家实习基地, 但在实践活动安排、具体要求等一些关系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没有十分明确。模拟实验室设施设备覆盖面不广、科技含量也不高。学生实习往往是放任自流, 实习结束后提供实习报告和鉴定即可。

3. 教师自身因素

上级在政策上无动力, 学校在推进上无压力, 使一些经管类教师也失去了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在要求。即使有一些实践基础的教师, 由于没有硬性指标, 不注重再提高也不愿意花力气进行实践教学。很多教师基本处于围绕考核棒棒转, 顺着职称晋升竿子爬, 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完成理论教学、完成论文撰写、完成课题上。对实践教学没有兴趣, 更不愿意主动研究, 提高自己。

三、充分认识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引发未来发展新模式, 全球背景、科技驱动、市场引领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这种趋势下的人才需求和要求是对传统人才理念的颠覆。从近几年人才市场调研和分析看, 社会急需这几方面人才: (1) 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型人才; (2) 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 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就一些行业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而言, 迫切需求具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具有金融投资分析能力的专家型人才, 具有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科技型人才, 具有现代网络运用的能力专业化人才。这些人才是现代企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 国家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供给侧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带来的是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经管类院校肩负着重要使命, 能否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中抢占制高点, 赢得新优势, 决定着经管类院校的命运。“卓越计划”虽然主要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 但其培养人才的理念、指导思想、措施方式却对经管类院校改革发展走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这也正是“卓越计划”意见出台后很多高校立即跟进的主要原因。因此经管类院校必须因校制宜, 认清形势, 切合实际, 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模式, 敢于在创新中推陈出新, 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 在造就优秀卓越经济管理类人才上有建树有作为。要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求教师首先成为理论知识的高手、实践能力的强手, 从而以自身丰富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 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面、多层次需求的领军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管人才。

四、“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形成政府、学校、社会联动, 教师主动合力推动经管类教师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投入“卓越计划”实施工程。

1. 在政府、学校、社会联动层面上, 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时期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对经管类院校提出明确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各经管类院校也应切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卓越人才”培训计划。要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摆在整个目标计划的突出位置, 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职能。形成竞争上岗新机制, 将教师实践能力作为上岗任教的必备条件。

(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政府要牵线搭桥, 支持扶持, 为学校寻求较为有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要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定期顶岗、定岗在职锻炼;引导和激发企业在大量实际业务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可操作的业务让学校协助完成。重视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投入, 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达到模拟实践的效果。倡导教师加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办公软件的水平。

(3) 建立引用人才机制。经管类专业应该在引进使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上有所突破。既要打破常规, 摆脱因编制、薪酬、年龄带来的束缚, 直接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又要采取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邀请一批企业骨干到校授课。重视双语型、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引进, 既重学历, 又重能力。

(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考核评价指标新体系, 将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能力评价合理划分比例,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上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能力分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和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奖励标准, 使教师在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与实践能力诸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2. 在教师自身主动修为上, 强化以下几点

(1) 激发教师自我培养意识。内因是决定因素。要在教育引导中让教师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把握经济发展走势, 始终有自我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不断学习中勇于超越自我。

(2) 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中走出来, 从书本讲理论中走出来, 分析当今阿里巴巴、万达、格力等诸多企业在国际合作、投资并购市场运作中的新理念, 对互联网新技术运用进行系统分析, 将这些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收集整理资料, 一起预测企业发展趋势, 从而拓展思维, 提升实践谋略、实践操作能力。

(3) 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水平。经管类教师要站在高处进行研究, 捕捉前沿信息进行研究。将互联网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系统研究, 并将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这样不仅生动了课堂,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真知。

(4) 主动深入实践一线学习。教师要主动到企业、市场调研实习, 通过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变化的市场带着问题到企业中寻求解决办法, 掌握最新信息, 提高业务水平。实践充分证明, 教师如能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做到融会贯通, 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效果极佳。

参考文献

[1]钟亮.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09) :23-24.

[2]冯子明, 龙飞飞, 李伟, 赵海峰.“卓越计划”下教师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提升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1) :132-134.

[3]唐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 2015 (08) :93-95.

[4]陈琦瑛.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15 (11) :16-19.

[5]张桂杰.独立财经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04) :113-114.

3.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61所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专业是教育部试点专业。2012年,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的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自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环境适应能力、过硬的创新本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有效表达和交流,善于开展创新实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调研和组织研讨,为卓越计划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卓越计划启动后,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4月份,学校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作专题报告,他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通过调研和专题讲座,与校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定位,并结合试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并完善3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并依据学校专业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4.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启动了若干项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学生考核评价、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校企联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套思路。

5.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又要求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6.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企业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密切合作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设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专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卓越计划启动后,省教育厅投入专项经费895万元,学校投入经费240万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进行了经费配套,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从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3个试点专业所在院系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保障了试点班的高质量运行。

(二)制订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了3个试点专业学校标准,制订了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企业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采用“三螺旋”培养模式。“三螺旋”式培养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更高层理论的模式。 即从课程学习到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再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学制四年,按照“2+1+0.5+0.5”的模式实施。其中,第1~4学期在校内学习平台课程,由校内公共平台教师教学完成;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模块课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教学完成;第7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在企业完成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完成专业实习。

nlc202309020104

(三)成立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师资队伍

1.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按照“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悉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遴选具有工程背景、取得国家注册师资格的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

(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针对专业教师操作能力弱,开展专业教师过操作关的专项培训,增强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并派出多名教师赴企业进行工程培训。

(3)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资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建立督导制,加强检查和督导

学校和院(系)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试点班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检查与督导。

2.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通过“企业推荐、择优录取”遴选出具备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试点班的企业指导教师。

(2)针对企业教师授课能力弱,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开展企业教师过授课关的专项培训,并使之制度化。

(3)建立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与退出制度。

在学校选拔出具有国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在企业中选拔出取得国家注册资格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聘请多位企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授课。

(四)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联合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行业内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1.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采取 “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累计1年到企业进行学习。针对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实施3种运行模式,一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签订实习基地;三是签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2.运行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本着互利共赢约原则,明确组织机构、双方权利和义务、合作内容、经费使用、考核细则,建立双方每年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3个试点专业已经与32家企业签约,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五)建设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15家知名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最终获批7个。学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1.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开展困难。如何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共同面临的问题;2.企业教师师资选拔标准。学校聘请的企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的最新技术,但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聘任为与学校教师等同的教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不断拓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 号文).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张安富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四

自批准之日起,我校就开始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从理念的宣传、理论的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政策的制定、实施方法和工作流程等各方面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在“卓越计划”的理念宣传方面:

式,向全校特别是首批进入计划的相关专业进行政策宣传。

2.着手组织首批进入计划的相关专业所在学院领导和专家,学习消化教育部有关文件,学习包括CDIO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学习兄弟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以期整理优化课程结构,在短时间内,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3.积极与相关企业,特别是兵器工业集团所属相关企业,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进一步交流,并就兵器工业相关专业的“能力集”问题初步交换了意见。

4.组织专家就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关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情况的调研及对我校相关工作的建议”,“关于国内同类院校相关教改情况及CDIO教改模式的调研报告”。

二、在“卓越计划”的整体规划方面:

委书记兼教育研究院院长郭大成主持,主管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实验设备处、基础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负责人,和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车学院、生命学院的各教学院长共同参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业务部门做了“关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情况的调研及对我校相关工作的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理论、技术上的探索,目前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动向。

会议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办思路和工作现状,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实施计划中学生选拔、1.为从全校整体上协调一致地开展“卓越计划”,我校专门召开了由校党1.教务处将“卓越计划”的启动信息通过网络和校内各种宣传和文件的形

实习经费的预算、教学编制的设置、教师的企业培训、职称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办好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工作提出了在招生方式、培养方案、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合理建议。

会议提出,我校国防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要符合我军当前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进的新军事变革思想,因此,在设置培养方案上,应适应当前的变革,增强信息技术与可靠性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考虑培养层次上,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应是主要培养硕士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特别关注我校卓越工程师专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必须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设计。

2.学校计划明年所有入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五个专业均以“卓越工程

师计划”的名义招生;建议设置培养方案时,考虑学生的出口分别为:本科毕业30~40%,工程硕士毕业40%,10~20%从事学术研究三个层次的思路;

3.2011年在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

施“2+2+2.5”工程硕士计划;

4.建议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相关专业与我校既有的“特色专业”、“名

牌专业”的专业建设结合,与相关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与企业的关系;

5.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促进“卓越计划”。

6.学校已经把实施“卓越计划”写入我校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书。在该任务书中明确规定了“以研究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一系列总体建设思路,即:

a)依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优化培养过程,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强化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适于培养目标的弹

性模块化教学计划及教学质量与人才评价制度。

b)将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常态化、常规化,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经

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贯穿于

基础课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各教学阶段。

c)建设可指导多学科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立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国际合作组织或国外高校与我校联合培

养学生的多种培养渠道。

三、在“卓越计划”的工作安排方面:

1.与兵器工业集团、兵器科学研究院就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全面合作在以往协议的框架内进行补充完善,并草拟相关专业的培养规范。2011年3月前完成。

2.继续培养方案细则的制定。2011年5月前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修

订工作。

3.支持卓越工程师计划,保证经费投入。

四、在“卓越计划”的经费投入方面:

在学校985三期的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部分,在2010和2011的实施计划中与“卓越计划”间接相关的投资470万元,另外调整专项业务费223万元。包括:

1.在创新实践基地上:良乡校区的5个跨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信息类、机

械类、理科类、人文类、综合性)建设经费投入390万元,宇航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地30万元;

2.在支持创新实践活动上:支持校、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经费

80万元;

3.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建设:宇航学院60万元,机电学院60万元,机械

学院30万元;

4.教学团队建设:车辆学院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33

万元;

5.产学研基地建设:宇航学院航空航天类人才培养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

10万元。

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控制数适度倾斜,以保证“卓越计划”在相关高校实施的连贯性。

2.需要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牵头,协助高校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

地,制定政策,提供经费,确保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机会,确保教师能在企业获得与时俱进的工程技能培训。

3.校内人事制度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编制、教师的企业培训和职称政策

保障。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专家和教师精心地编排教学内容,打乱以往的课程体系,开展系列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并组织实施;同时,校内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有实践能力,热心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大量的实验室助教,目前缺乏切实可行的相关师资的培训、选聘和激励机制。

4.建设经费上存在较大缺口。学校没有专门的“卓越计划”实施经费,目

前开始启用的985建设经费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部分的费用有限,且1.需要教育部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对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每年本科生

5.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五

一、总体概况

2012年,东北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发挥东北大学的学科优势,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能够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目标定位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独立开发和创造性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凸显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三)参与学科专业和培养层次

东北大学卓越计划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其中,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工程7个专业;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主要包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软件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个工 程硕士授权类别和有色金属冶金、矿业工程等2个工学博士授权类别。

(四)学生情况

到目前为止,东北大学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共2124人,其中,本科生1942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72人,工学博士研究生10人。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卓越计划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卓越计划顺利进行。

成立了以各卓越计划实施学院工程教育专家、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

成立了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负责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小组定期进行工作检查、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卓越计划顺利开展。

三、政策措施

(一)学校层面的主要政策措施 1.设立专项建设经费,提供物资保障。

针对卓越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重点做好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教学用房使用、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单独设定招生计划,单独开设卓越班。

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已有部分专业单独设定了招生计划,另外一部分专业从在读学生中按照学习成绩进行选拔,然后组成独立的卓越班。开办了本-研贯通培养的“卓越班”和校企协同培养的“卓越班”试点。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定了单独的招生计划,开设了卓越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共同开办了“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卓越班”。

3.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学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校企协作组,负责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东北大学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相继同山东招金集团公司、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东软集团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宝钢集团、首钢集团、包钢集团等冶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4.出台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专任教师,面向社会、行业、国内外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企业工程实践的任务。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师激励政策了企业导师聘任办法,从教学工作量、考评体系等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去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工程经历。

(二)学院层面的典型性政策措施 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到企业或基地(工作站)从事实际课题研发。学院提供交通费用,并承担部分基地的运营成本,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在经费上实行院:校等额配套,出台教师激励政策。(《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初稿》见附件)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科定位和特色,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东北大学各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统筹考虑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实现本硕博阶段有效衔接、分段培养。

1.指导思想

以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校企结合、国际国内协同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之路。

(1)夯实学科基础:打通试点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工程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本科、硕士贯通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环节:结合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将科技教育与工程训练融于一体,重视以项目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创新资源,探索创新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企业实习、专业实验、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等创造优良环境。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2.主要措施(1)理论教学环节

对必修课程逐步进行模块化组合,注重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开设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学生涉猎相应专业领域知识创造条件;指派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 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工程经验、研发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理论教学环节;通过笔试、口试、大作业、书面报告以及答辩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展示成果的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导师与企业的科研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若干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等。

3.主要成效

(1)重应用强基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了学科基础课程,强化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导向;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突出了实践教学特色,学生的研究、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 提高。

(2)搭平台借外力,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把提升教师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卓越师资培养计划”的重点,通过引导教师赴企业锻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承接横向科研项目、考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等,广大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些教师又把企业实践经验、项目课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拉近了高校课堂与社会市场的距离。通过聘请高层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来校讲座或授课等途径,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见附件。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专业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根据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辽沈地区对日、对韩软件开发企业众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日语、韩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日语韩语的国际市场软件开发人才。

矿物加工专业对照培养目标的各项能力与所设课程,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矩阵,并依据各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率大小来决定哪些课程需要重组和整合,哪些必须取消或加强。具体措施包括:(1)在通识课程中增设分析化学。(2)在第五学期增设化工原理。(3)整合非金属矿深加工、材料改性原理与应用、粉体技术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门类似课程,融合为一门课,避免重复设置。矿业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卓越计划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同。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以研究为主,实践环节基于工程项目通过轮岗式的实践进行,并且对实践时间有最低要求,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要在生产一线岗位实习半年,在研发岗位实习半年,以便于熟悉企业各部门运行机制,了解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采矿工程专业针对深部开采的“三高”(高地压、高地温、高井深)对矿产开采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增设《三维采矿设计》和《采矿环境一体化课程设计》。建设完善了《采矿学》、《岩石力学》和《资源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中《采矿学》(教材)获得201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岩石力学》正在建设国家精品课,《资源经济学》正在建设辽宁省精品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推广学院特色的“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按大学科群划分学科分类,对不同学科群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分类指导。

代表性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材料工程学科领域,将专业课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软件工程学科采取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训练的实践环节,践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引入国际化特色教学方法,构建了DCL+ SIVI+ WP的教学模式。2.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开放式考核方式。作业、课堂讨论、专题研究报告、实验实训报告、读书与调研报告、科研竞赛活动、SIVI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小论文、小答辩、口试、自主学习笔记或报告、小测验、开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均可作为课程考核的手段,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突出考核学生能力、考核学习过程,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

五、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专业教师任用标准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本专业一年以上工程实践背景,且每年应有3个月冶金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目前,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或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专职教师和导师库。

同时,为了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出国深造、企业进修等措施强化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共有校内导师25人次赴美国、巴西、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访问和短期进修;16名中青年校内导师被派出至宝钢、鞍钢、日钢、南山铝厂、郑州铝厂等企业实训1个月,强化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专兼职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卓越计划的需要,东北大学在合作企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负责和参与相关课程的 授课。企业导师的任用标准是具有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为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相关学院与企业进行企业激励政策的探讨,使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工作量能够纳入到企业的年终考核,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专兼职教师共同推动卓越计划发展的局面。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依托于东北大学和包钢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了30名企业导师。冶金工程专业由企业导师授课的课程有: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纯净钢冶炼、钢铁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信息化管理;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冶金企业生产安全、有色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矿物材料加工技术。

六、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东北大学一直重视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设立“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及导师、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如软件学院与中软、东软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IBM联合建立了“东北大学IBM研究院”,分别与Oracle、东软集团、上海双实、吉林中软等高端IT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中国移动联合成立孵化基地等;与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沈阳市浑南新区政府共同建设了7个大学生 校外项目实训基地;还与IBM、东软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IT企业共建大学生企业实习基地。采矿工程专业在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本钢集团矿业公司和抚顺中国有色集团红透山矿业公司等矿业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先后在东软集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所建立了实践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创办了“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每年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中选拔20名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

(二)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目前,东北大学建立了东软集团公司和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东软集团公司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践基地、山东招金集团公司和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矿业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以及宝钢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公司、包钢集团公司、本钢集团公司和日照钢铁公司材料工程领域、冶金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今后,将根据卓越教育计划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发挥最大效用,不断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

同时,试点专业(领域)积极与重点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我校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山东招金集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校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能够紧密围绕企业对人才 培养的需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制定了基于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框架。如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就本领域卓越计划中的企业课程及内容进行了探讨,新增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同时顺利完成了2012年暑期东软集团实训工作任务。软件工程领域在企业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课题选择、职业训练、需求分析、计划制定、自主学习、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要求派送到企业的学生在企业接受上述环节的系统训练,通过实践过程的强化将理论升华。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技术类专业课程,并聘请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同时将实习实践环节以学分形式体现。

七、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国际工程人才教育的前沿,着眼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卓越计划的专(领域)在国际化工程教育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授课、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学课件、原版教材及教学资料;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每年邀请或以签约方式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或专家为学生授课、做国际工程前沿领域讲座或学术报告;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课程培训;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留学生,选派卓越计划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等。

八、其他

(一)本校围绕卓越计划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东北大学结合卓越计划,依托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学校研究生教育科研计划平台,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研究等工作给予了经费支持和校级项目认定。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工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实施“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实施卓越计划,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式,按照相关标准而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接轨。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培养模式上的思考和借鉴,同时也增加了应用型研究生招生的吸引力。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主要成效和经验:

首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卓越计划的实施,深化了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不易复制的教育模式。

其次,促进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各专业的改革与企业、社会的需求进行了挂钩。再次,把实施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结合到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存在问题:

校企实质合作程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时间短、岗位技术含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生层面看,“卓越计划”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两者仍不好区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要求大同小异,实施过程中难以区别对待。

学生实习实践所需经费问题以及人身安全问题仍是学校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第一、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巩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机制

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校企双方联系人机制和定期会议机制,保持有效对接,强化工作总结和研讨,有效推动卓越计划的开展。

探索人才定制培养,通过学校择优推荐、企业设置岗位考察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第二、进一步完善开展卓越计划学科(领域)培养方案、企业实习实践方案、学位论文标准,继续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第三、将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相结合,体现共性、区分个性,共同发展。

(三)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应在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6.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六

校发[2010]99号

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

管理办法(试行)

为保障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北京科技大学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指导思想

第一条“卓越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由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第二条秉承我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以“实践和创新”为特色,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满足国家钢铁工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

第三条通过“卓越计划”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潜能与兴趣,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章专业范围与规模

第四条首批选择冶金工程专业的钢铁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冶金机械、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采矿工程四个专业方向,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钢铁冶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冶金机械三个专业方向每年分别招生40人,采矿工程专业方向每年招生20人。在培养机制体制成熟后,逐步扩大专业范围和学生规模。

第三章培养模式

第五条培养模式由本科生教育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组成,采用“2+2+2.5”的分段统筹培养方式,根据“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

第六条本科生教育阶段,学生第1~2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工程基础教育;第3~4学年,主要进行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第8学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以企业项目为背景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七条本科生教育阶段第7学期初对“卓越计划”学生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资格的审核。大部分经审核满足学校推免条件的,进入“卓越计划”研究生阶段学习。

第八条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生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研究,完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九条本科生教育阶段,学制4年,学生按本科生学籍规定管理。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制2.5年,学生按硕士研究生学籍规定管理。

第四章管理机制

第十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作为我校实行“卓越计划”的领导机构,负责“卓越计划”执行过程中政策问题的决策。

第十一条“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作为我校开展“卓越计划”工作的顾问机构,对“卓越计划”培养过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培养基地建设进行指导,监督高等工程师学院按照我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路线图培养合格的工程型人才。

第十二条“卓越计划”培养委员会作为我校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工作机构,根据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工作路线召集和组织相关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具体负责学生选拔、教师聘任、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协助制定各级考核标准等。下设通识教育组、工程基础组、研究生教育组和四个专业组。

第十三条“卓越计划”管理工作由高等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师学院)具体负责,所有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纳入工程师学院统一管理。

第十四条工程师学院为每个班级设置一名班主任,指导学生按照专业导师制定的学业规划进行学习,掌握学生修业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技竞赛。

第十五条工程师学院为学生配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双导师,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制定学生学业规划,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内容、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探索和完成学士、硕士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由企业工程师担任,进行学生现场实践和工程课题的指导。

第十六条每个年级配备辅导员,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和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协助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第十七条进入工程师学院学习的学生必须遵守北京科技大学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学习并

接受考核。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应遵守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企业考核。

第五章学生选拔机制

第十八条除了从应届高考生中直接录取四个“卓越计划”专业方向的本科新生外,工程师学院本着“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原则,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成绩优良、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有志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学习。

第十九条申请进入“卓越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向工程师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由工程师学院进行资格审核,培养委员会各专业组对学生进行考核确定入选名单,并由工程师学院上报教务处,经批准后入选学生参照我校校内转专业办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在具有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生推免资格选拔的非“卓越计划”学生,可以进入“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习。

第六章学生分流机制

第二十一条建立“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在“卓越计划”专业学习期间,主观不想继续接受“卓越计划”培养的或出现不适合继续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第二十二条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必须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1)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手册》相关规定,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受到警告(含警告)以上处分的。

(2)在企业学习阶段,违反企业管理规定,造成责任事故,影响恶劣的。

(3)导师综合评价表明学生不适宜继续参加“卓越计划”培养,并经培养委员会审核批准的。

(4)遇特殊原因选择退出“卓越计划”,并报请导师和培养委员会审核批准的。

(5)在学习阶段,出现一门以上(含一门)必修课程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的。

(6)采用学分制的学生学期所获得的必修学分少于“卓越计划”规定学分,或者大一学生学年加权成绩低于75分的、大二以上学生学年加权成绩低于80分的;采用学年制培养的学生学年加权成绩低于80分的。

(7)实习、实践、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及课程设计成绩低于75分的。

(8)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考评综合成绩不合格的。第二十三条分流学生在“卓越计划”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课程成绩和学分,参照校内转专业办法认定为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

第七章激励机制

第二十四条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不低于80%。

第二十五条大部分“卓越计划”学生经保研资格审核可以免试进入“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习。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7.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七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法学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 即指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董必武先生曾指出, “办学校要有四个条件:教书的人;教材;学生;钱。钱占第一位, 主要是人的问题。”[2]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总体目标是,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体制,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根据这一总体目标, 在主要任务里又提出了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恰好为切实转变新形势下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 法学教师角色转变是建设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是教育部提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整个计划得以实施的核心环节。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转变法学教师的角色, 才能完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人才的目标, 否则上述计划很难得以实施。因为法学教师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始终具有主导的地位, 法学教师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法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法律人才。

(二) 法学教师教师角色转变是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我国要建设80个左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20个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20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这为法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院校要及时对其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着重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而实施新的培养方案的关键还在于法学教师。

(三) 法学教师角色转变是进一步推动其科学研究的重要要求

科学研究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研究是提高法学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正如前苏联一位科学家指出:“在大学里, 教学不应该脱离科研, 科研没有教学照样发光、燃烧, 但是教学没有科研, 尽管它的外表多么诱人, 仅仅闪烁而已。”[3]毋庸置疑法学教师是法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而从目前法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情况来看, 法学教师侧重于对法学纯理论的研究, 科学研究项目往往来源其法学理论研究, 缺少来自于法律实践中的课题。因而, 转变法学教师角色以后, 法学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参加法律实践, 从法律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科研课题, 从而达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法学理论真正为实践提供指导。

二、传统体制下法学教师的定位及缺陷

(一) 法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从目前全国法学院校对所招聘的法学教师的基本条件来看, 绝大多是法学院校都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而取得博士学位的这些人员往往是来源于从高校到高校的, 所谓的高层次人才或者是高学历人员, 招聘时所进行的笔试和面试的内容, 往往也是法学理论方面, 很少涉及实践层面的问题。由于这些人员很少从事过法律事务工作, 因而引进之初, 其知识结构就有很大的缺陷, 法学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就可以很容易应付课堂教学。再加上引进以后法学院校又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而现有的法学教师队伍难以有效地胜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 这直接导致了“法科学生的知识储备、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应用型素质存在严重缺陷。”[4]

(二) 法学教师的队伍结构存在缺陷

如前所述, 目前全国法学院校法学教师的入口途径, 主要是根据法学院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公开招聘博士毕业生, 因而法学教师队伍往往都是清一色的高学历人才。而法学院校很少从法律事务部门招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法律职业人员, 作为其正式的员工。因而, 整个法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理论型教师充足而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结构性缺陷。一些法学院校虽然也聘请了一些法律实务部门的法律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有时也会通过做讲座等形式参与法学人才培养, 但兼职教师参与法学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兼职教师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实际上兼职教师有名无实。

(三) 对法学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从各个高校的情况来看, 学校对教师包括法学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中过于重视对教师的科学研究, 忽视教育教学研究, 绩效工资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科研成果级别的高低。也就是说, 教学再优秀, 如果科研成果的级别不够, 仍不能获得学校划分的职称级别, 相应的也不能拿到高级别的绩效工资。由于科研压力, 而且科研好坏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法学院校一般也没有提高法学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法学教师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提高法学教师进行法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定位及其素质结构

(一)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定位

对于新形势下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彭金治教授认为, 法学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教书育人和实习律师、模拟法官、检察官”[5]。有些学者认为法学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法学家、法律家、教育家。以上观点都在强调法学教师角色中的社会属性。埃尔曼将法律职业分为五类, 其中第四类是法律学者[6], 法学教师应属于第四类, 而且在法律职业群体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为其他法律职业群体大体上都是经过法学教师的培养而建构的, 即我国培养法学人才的主要途径还是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根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要求, 应进一步转变法学教师的法学教育理念, 法学教师应承担“为学生传递法学知识、实践技能、法律价值”的角色。

(二)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1. 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法学教师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其进行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首先, 作为法学教师来讲首先应系统掌握法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其中应重点加强对自己所授课程知识的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其次, 应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法学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应适当地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有利于使法学教师掌握这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次, 应掌握适当的实践教学知识。法学教师掌握适当的实践教师知识, 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 应掌握一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法学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师范专业的教师, 师范专业的教师一般都经历了教学方面的专门训练, 上岗之前都掌握了教育学、教育方法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因而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具有前瞻性和目的性。而法学教师在上岗之前, 仅仅经过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 缺乏系统的训练, 更没有掌握与教育学相关的知识与教育学生方面的客观规律, 因而难以探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法学知识。

2. 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法学教师应具有将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法学学习方法和形成法律思维, 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法学知识以及法学名著的阅读, 使他们进一步热爱法学专业, 逐步树立公平、公正的法律思维。理论教学中应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寓教于乐,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特别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而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其提高法律理论素养以外的必修课。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尝试模拟法官、模拟检察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的角色,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尽快融入法律实务工作。

3.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7条关于教师取得教师职务前提条件的规定, 教师应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各个高校在聘任新的教师时非常注重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 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有利于更有效地指导其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法学教师是我国法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紧密结合法学教师各自的研究方向, 结合法学教学和法律实务逐步提高。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也有利于促进其教学, 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法律人才。

4.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法学教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 “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提供价值体系和精神理念。”[7]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应热爱法学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要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法律人才的高度, 立志献身于法学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刻苦专研, 积极为学生服务。其次、应具备公平、公正、正义等职业道德素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向学生传递法律的理念和价值,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力求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参考文献

[1]钟守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书育人, 2005 (10) :44.

[2]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 375.

[3]王伟廉, 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3:65.

[4]郭峰.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训练和法律实践[J].法学杂志, 2007 (6) :24.

[5]彭金治.高校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7) :32-33.

[6][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中译本)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105-106.

8.什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 篇八

——江西南昌小妮子

A: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其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第一批“卓越计划”实施的高校有清华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61所高校。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第二批入围的高校更多,如中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3所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您对这些高校感兴趣的话,填报志愿时不妨多了解一下学校的相关信息。

Q:请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隶属于生物科学类专业吗?都有“生物”字眼,听起来是一类的专业啊!

——广东佛山 小 明

A:很多人喜欢以“听起来”来给事物做判断,甚至定义,这可能会犯错。因为“听起来”和“确实是”是两码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类,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所以,它并不属于生物科学类,也不属于医学类,而是属于电气信息类,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生物医学工程总体来说有三个大方向:仪器、图像、材料。该专业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对物理、数学、力学、化学都有较高要求;工科类的实验、实习;电子类的如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等;医学类的组织学、解剖学等等都有所涉及。现在的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Q:近段时间,各大网站纷纷公布了未来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这些信息可信吗?我填报志愿时可以报考这些专业吗?

——四川成都高三刘 川

A:这些网站的信息,您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最好不要作为您填报志愿的依据。如果您确实对这些专业很有兴趣,而且觉得自己一定能学好,当然可以报考这些专业。但是如果您仅仅是冲着就业去的,那就一定要慎重了。有的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高,但不代表着您大学毕业后,这些专业的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很多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相关。考生在报考院校开设的这些相关专业时,要尽可能多了解这些专业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还要了解这些院校和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不是一层不变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其就业率可能不一定高。考生报考专业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志向与特长。志向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当一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做出成绩。因此,考生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Q:据说被某所大学或者专业录取的条件很多,不光是总分够了就行,有时是不是还有单科成绩限制啊?

——内蒙古包头王小沛

9.宁夏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篇九

(讨论稿)

为实施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强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教育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教学基本功训练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图强,立足岗位创业绩,全面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水平,根据《2008年-2012年宁夏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实施方案》队伍建设计划,特制定实施本计划。

一、实施目标

以先选拔,再培养,后考核奖励为工作思路,在未来五年内,支持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且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使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应重点保证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的梯队建设,同时兼顾基础学科和人文类学科的梯队建设。

二、选拔条件

1.选拔当年其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年龄计算以1月1日为界,下同)在职在岗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

2.认真遵守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近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讲授2门以上主干课程且其中1门为专业基础课。

3.曾任学生班主任、兼职辅导员、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4.近五年获校级以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奖励。

5.近五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3)、(4)中任意一条:

(1)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2篇以上,文科3篇以上。

(2)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改课题1项;或参与编撰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一部,使用2轮且反映良好;或在公开出版核心刊物发表教改论文1篇。

(3)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或主持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

(4)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三、选拔程序

1.基层推荐。采取个人自荐、基层单位推荐等方式提名推荐人选,经学院学科组对推荐人选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议后确定推荐人选,并将推荐意见及个人业绩成果佐证材料报送人事处。

2.资格审查。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

3.评审。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主),专家组通过材料审阅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推荐人选进行评议,提出拟确定的培养人员名单。

4.公示。审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对公示中无异议的人员则确定为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选。

四、培养措施

1.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工作两至三年进行1次,培养周期为

3年,具体选拔名额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每轮选拔前公布。

2.培养人选、所在基层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具体计划以及相应措施。

3.学校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选的培养力度,对入选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进修、借阅图书、使用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有关部门须配合学校做好培养工作。

4.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给予培养人选每年3000元资助,经费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学术交流等。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资助经费将根据考核结果,分别于培养中期和培养期末发放。

五、管理与考核

(一)实行学校、单位两级管理,以基层单位管理为主。

(二)实行中期检查和期末综合考核。

培养中期,各单位检查培养人选的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对不能较好完成阶段性计划的,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改进。

培养期末,学校对培养人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培养人选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情况。

2.资助资金使用情况。

3.教学研究上必须达到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1)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且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3篇以上,文科4篇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

(2)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科4篇以上,文科5篇以上,其中2篇为核心;或撰写正式出版的专业学术专著,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或编撰正式出版的通用教材,本人编写8万字以上)。

(3)所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且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类奖1项。

(三)考核合格的,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授予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并将优先推荐为上一级人才工程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

(四)培养人选在培养期间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取消培养资格:

1.学术论文中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

2.受到党政各类处分;

3.年度考核不合格;

4.被取消教师资格或授课权的。

六、组织领导

本计划由主管校领导负责统筹全局,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各学院积极配合具体工作。

宁夏大学

1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11.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十一

来自全省各县市的25名教师和27名校长接受了组织的挑选。遴选工作分为笔试环节与面试环节。笔试题目由10道推断题、3道阅览题、2道观察题、3道分析题、3道写作题组成。面试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微视频集中展示。每位候选人事先准备2分钟视频,评委从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个人业绩、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教师组)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业绩、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校长组)等方面进行评分。第二部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每组候选人随机抽取一个议题展开讨论,在40分钟内完成了解主题、独立思考、轮流陈述观点、自由讨论和小结反馈五个步骤,评委从思想深刻性、思维敏捷性以及表达流畅性三个维度进行评分。

据悉,笔试是今年新设的考察环节,考题的分布与设计颇具匠心,特别是专为卓越校长候选人设计的笔试试卷,从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宏观统筹能力,观察、推理及反思能力,发散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始于2010年春,旨在贯彻落实时任总理温家宝“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六年多年,“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作为年度省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均开展了系列化教师校长研修培训活动。

卓越工程第五阶段是卓越工程最高段的培训项目,旨在培养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提炼思想、呈现成果是该阶段培训的主要特征。项目时间为期两年,将为每位学员提供现场诊断、跟踪指导、组建工作坊等培训服务,其中,工作坊的指导团队由理论专家、实践专家和媒体专家组成,对学员进行立体化提升。

遴选活动的评委包括:教育部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应俊峰,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执行总编陈盼,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光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厚勰,2015年楚天卓越校长、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湖北名师张基广,2015年楚天卓越校长、宜昌一中校长、湖北名师付全新,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王祖琴,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等。

活动结束后,教育厅领导、专家评委对遴选工作进行了点评。专家评委们对本次遴选工作高度认可,一致认为通过此次笔试和面试能够客观公正地选拔出我省最具潜质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

12.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十二

一、加强校企合作在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思考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形式。

1. 转变认识, 调整投入。

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 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校实践教育环节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 内部文化的传承以及育人模式的相对稳定性, 必然会导致高校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比较慢。有鉴于此, 笔者建议校方在育人工作中, 需要首先转变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形式的育人作用, 使学生借此平台充分提高动手能力。高等教育是国家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类型, 不同培养层次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物质因素尤为重要, 校方在转变认识的基础上, 可以节约物资使用, 大力支持实践教学, 将有限的物资用于实践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同时, 吸引校、企内部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 输送校内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环节, 在校企合作中同步接受企业培养。

2. 加强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 站在实施专业整体优化的高度, 组织安排校内外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内容。 (1) 分科定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 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把本专业领域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 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其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侧重, 如理工农医类学科应强化实验、实习、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发, 人文经管社科类则应强调酒店实习、会计事务所业务实践、人力资源部门实习。 (2) 严格管理标准, 引入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要借鉴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 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规则与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之将现代管理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 进而外化为行动方式;另一方面, 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 完善管理规定、规范实践教学运行、加强考评与反馈、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管理反馈系统, 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 (3) 围绕主体, 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 从制定目标、任务规划、组织实施到考评与反馈等,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文档 (教学大纲、指导书) 的学生反馈内容的吸收,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技术和网络技术, 充分发挥经济转型期学生具有丰富信息技术的特点, 及时吸纳新知识,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坚持校企结合和“共赢”, 发挥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1.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块。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概括为两个场所、三个环节。校内、企业两个场所是空间模块, 基础知识、模拟应用、实地实践三个循环环节是时间模块。高校, 特别是地方高校, 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实力和区域影响、发挥优势, 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存共赢”为原则,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基地对储备人才的重要性、高效性。高校与企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共建与资源交流, 大胆开展模拟应用, 切实搞活校外基地并提高校外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2. 依托基地, 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教学基地, 优化辅助培养计划,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坚持“兼顾校内、企业的学习, 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统筹”的原则, 可以综合考虑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规划阶段培训、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并行、文化素养与技能培训并行、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等五个方面, 并与校内教学计划结合, 甚至可以适当设立学分, 从教学计划方面明确量化了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3. 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卓越计划”的思想指引下, 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整合、对接, 使得两个空间模块和三个时间模块有机整合。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发扬因材施教的中华传统, 采取多样化培养模式, 建立开放式培养理念, 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统筹“卓越农艺师/兽医师/园艺师/营养师培养计划”、“企业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比赛”、“专业技能比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竞赛, 提供多种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综合上述, 在经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 “卓越计划”的思想为高校思考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如何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的人才, 如何定位高校培养层次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无疑是这一思路指引下值得深入探索和大力拓展的做法, 给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在“卓越计划”的理念指引下, 对经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一般情况进行了思索和探讨, 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学管理工作, 围绕校企合作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探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块分解、培养计划优化、培养模式统筹等问题。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7) :75-78.

[2]赵鹏.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0) :246-247.

13.中南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情况 篇十三

一、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

1.建立了“3+1;1+1;1+2”的培养模式,实施三段式的多级进入、有条件转换、分流出口的培养流程。

2.遴选10+4个试点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确定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为试点专业,逐步扩大专业范围,2011年新增软件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

3.招收3届试验班学生。2009年试验班229名学生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入校后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7个试点专业;2010年试验班330名学生中有9个试点专业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在入学的新生中招收。2011年14个专业420名学生全部采用提前批次录取。

二、改革培养体系

1.加强学科交叉,突出工程能力,强化工程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将与生产工艺、设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企业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增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开设企业管理、领导艺术、企业经营、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工程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环保等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深入结合工程实例、工程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进行讲授。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1/3的课程教学和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考核形式多样化。

3.鼓励试点专业学生早期进入科研。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双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4.开设“荣誉讲坛”。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营造精英成长氛围与创新文化、拓宽学生创新视野。

5.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全面推行课程选修制、实验开放制、科研参与制、专业转换制、灵活学制。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

1.建立联通式管理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领导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企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的实施。成立由资深教授、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实施“卓越工程培养计划”提供咨询。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成立工作班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

2.构建校企合作框架。学校与联合培养的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合作的条件和职责。目前已与中国铝业公司、海亮集团等22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全部通过初评。

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双参三联合”工程实践教学机制: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

4.对工程试验班的学生从大一开始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选派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做导师,从大四开始配备企业工 程导师,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5.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整合企业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生活保障平台以及实践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条件。

四、推动国际化教育平台

1.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面向世界工程的教育框架。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部分课程全英语教学。

2.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支持学生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企业实习等交流活动。

3.引进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与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探索建立学生交流培养模式。

五、建立创新管理机制

1.优化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决策机构、顾问机构、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是培养实施的主体地位,均成立培养工作班子并联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2.制定《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包括专业退出、转换和转入等相关政策,明确了多项激励政策:试点专业60%-80%本科生可免试攻读研究生,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中南大学

14.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篇十四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必须不断为自己充电,使自己更快的进步。基于此,学校下发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需要的。本人认真研读该书,获益匪浅,体会颇多。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每章都是以问题为标题,非常醒目且引人深思。第一章的标题是“如何才算卓越”。关于这个问题,我作为教师已有几年,却从没有真正思考过。不知道什么是卓越,也就不会以卓越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读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大学教师,读了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做的很少很少,远远达不到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繁杂的工作总是占去了太多时间,而使自己很少花时间来思考,很少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就很少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不足,更是教学技巧、为人师表等方面的不足。根据本书,我总结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楚的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了解自己所带的学生,精心而独到的为教学做准备,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大方得体地对待学生,成功的教学方法及掌控课堂的艺术,正确地评价自己。

我把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作三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学生,卓越的教师如何对教学,卓越的教师如何对自己。关于第一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学生”包括书中如下章节: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卓越的教师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吗?卓越的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期望?卓越的教师如何评估学生。第二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教学”包括:卓越的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卓越的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第三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自己”是指卓越的教师如何评估自己。最后是总结:从卓越的教师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首先,根据书中的内容,我想说说关于 “如何对学生”。研究者发现在那些杰出教师对待学生的方法背后,“有一个精心打造的信仰、态度、概念和感知的模式。”长久以来,我们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屈从关系已经司空见惯,认为学生听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的,老师的指示学生必须照办,照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授在教室里挥舞着成绩和学分的大棒,讲课成为行使这个权力或炫耀学问的机会,其最终结果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有时候则两败俱伤。而卓越的教师正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是炫耀权力,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虽然也明白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的全部,但是,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怀有无奈和嫌弃的情绪。卓越教师们的成功做法的关键来源于他们对学生的关心,“这种东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入人心的亲和力。”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著名教育专家霍懋征说:“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成功的基因,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为师之道,必须热爱学生,犹如父母之爱护子女。

真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十分重要。书中指出:跟学生建立了特殊信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他们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胜利、挫折以及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信任和坦率会产生一种互动的氛围,即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得到信息和知识。

其次,卓越的教师要如何对待教学呢?作者对“教学”的理解科学而深刻,他说:“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就是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 此论诚是,教学是教和学,教是教师的引导,学是学生的认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教学活动。在这一旅程中,能否给学生提供机会,能否为学生设计可以学习的环境是重要的。作者认为,创造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是重要且严肃的智力或艺术的行动,甚或是一门学问。好的老师不仅需要有关注学生、理解学生的良好愿望,还要在教学设计中有细致缜密的方法付诸实际的行动,教师的热情在此化解在科学的方法中。科学和人情统一于课堂之内,于是乎好的学习环境便初步形成了。卓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于自己教学的对象及其学习状态的了解、理解和关心。他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开学时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而是平等互动地谈承诺。他们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会因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责怪学生。简单来说,他们对学生期望得更多。有一句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便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有所不同,只是的储备也有深有浅,但这并不妨碍一名教师通过思考、实践来总结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它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根据学情的好坏而有所调整。我们平时的集体备课只是在知识的准确性、扩展性和系统性上有相对的统一,但此后的二次备课则是对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人教学的一个考验,不要人云亦云,不经思考,那不会使我们的能力有所提高。细读本书,不难发现,一个卓越的老师,是一个能教好书的老师,是一个自身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一个卓越的老师,不但是一个能教好书,而且是一个能力非常突出、成绩非常卓著的的老师。他(或她)以生为本,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他(或她)不是“一毛不拔的知识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识王国的各个门口,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显赫尊贵”,而是“同窗共读的同学——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尽全力去探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其他万事万物。”他(或她)“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智慧与潜能。成为一个卓越的大学教师,是我们每个年轻教师的奋斗目标。有了感悟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一个富有责任感,一个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他会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用师爱滋润学生心田。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尊重、理解、信任,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第二,要认真备课。士兵不打无准备的战斗,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这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负责问题,也是教师能不能立得住三尺讲台的前提条件。备课中应特别注意:一是了解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对本课程教学要求,认真设计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既注意理论深度,更注意结合实际教学;二是认真研究各教材的差异和本院选择教材的异同,做到若远若近,既不能完全脱离本教材,也不能完全按本教材讲授;三是有条件可以制作教学课件,注意选辑生动的现实资料,丰富和活跃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三,认真讲好每一节课。除认真、充分备好课这一前提基础外,还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逻辑演绎和口头表述将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让学生了解、认知并掌握;这里,没有什么经典、法则可供我们统一把握,唯有总结自己教学过程的成败,自己设计如何把课讲好,做到教学内容熟悉,讲授熟练、流畅;教学方法恰当,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热情;管教管学,课堂控制状况良好;教学效果良好,经得起学生和学院的测评。

第四,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和职业道德。讲好课是教师第一职责,进行科研和教研,也是教师重要职责。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制定授课计划、接受学院测评监督,遵守和维护教学秩序,认真完成监考任务,关爱学生,以及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等师德要求。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15.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十五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实践

研究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还能够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当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增强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因此, 我国若要在世界教育事业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必须紧跟这一时代发展潮流,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具有较强创新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并打破原有的教师培养模式, 及时整合教师资源, 打造卓越教师队伍, 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我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一、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模式单一

从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 学校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 无法创造出最佳的培养环境, 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 反而一直因循守旧, 沿用以前的以理论知识传播为基础的培养模式, 缺乏特色和个性, 显得保守和单一。

2. 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 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晰, 把教学当成演讲,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利于教学愿景的实现。从课程内容上来看, 知识的传授占据的比例过大, 实践的内容不足, 使得学生无法自如的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从课程实验来看, 实验设计过时、实验内容陈旧, 不重视发展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 和现代教学脱节严重。从课堂结构上来看, 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察, 不注意课程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3. 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衡

优秀的教师是教出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来看,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能达到优秀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多, 教师们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 有的缺乏对教育的忠诚, 有的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从教学实践中可知, 教师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水平、对教育实践的经验, 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 由于同时拥有三种能力的优秀教师太少, 就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育信念不坚定

一名卓越教师, 不仅要有精湛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 还要有强烈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但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往往不重视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使得教师对教学工作毫无热情、得过且过。虽然专业知识的培养,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加强教育信念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策略

1. 坚持专家引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理论的发展, 使得教师必修不断学习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卓越教师的培养对象大多是35 至50 岁之间的教学主力军,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除了参加教育部分的远程学习之外, 只能自行钻研教育理论书籍, 效果甚微。因此, 中小学校要依靠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 为培养卓越教师打开新的思路。这种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组织培训内容的培训课程,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以往的培训实践表明, 通过和教育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对话,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第一, 提升教育境界, 使教师在课程的高度观察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的水平;第二, 开阔教育视野, 以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教学工作, 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第三, 强化教育理念, 强调新课程理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并在教学会议上共同交流。

2. 采用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场所, 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阵地,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地, 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研究课堂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卓越教师必修是教师中的骨干,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到的教学风格、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卓越教师的前提是德育优先, 重点是教学能力, 重心是课堂教学, 并辅以教育科研, 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活动等各方面积极创新。有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在宏观上把握教学过程, 还要在微观处观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细节。因此, 教师之间要积极的互相听课, 并在听完课后及时评课, 交流心得体会, 及时反思, 做好听课。评课记录。并且在教案编写、话题导入、课堂提问、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合作交流。同时, 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师示范课和优质课教学比赛等活动, 在竞争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实施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是我国传统的最重要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模式代表了对理念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 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凭借网络科技的平台, 给名师引导、师徒结对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导师可以创建网络名师办公室, 由名师作为办公室的领头人, 并整合本校的教师成员作为基本人员, 对其他校外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 组成不受规模、不受地域限制的“网络名师办公室”, 建立现代师徒关系。在网络名师办公室这个平台中, 各个地区的教师可以做到教育科研、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最终培养出的一定是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最后, 按照青年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实行名师引导、师徒结对、阶梯培养的模式。学校还可以在新学年的教师大会上为名师师徒结对颁发聘书并签订培养意向书, 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心及重视, 还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风气。为了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该拨款给每位导师作为日常工作的教育教学经费, 并对完成培养目标的导师进行奖励。

4. 加强跟踪考核

学校要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并列出卓越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完成师徒结对、并建立了名师办公室之后, 要对培养对象采取具体措施, 并落实考核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每学期完成下列目标:写一篇教育理论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完成一项课题立项, 并得出阶段性成果;听不少于十节课并记下详细的听课、评课记录;阅读一本教育学著作, 并写出心得体会, 上交导师;参加一次校级公开课比赛, 并做出有一定深度的报告;编写至少一篇教学案例或是教学反思;参与名师办公室的建设, 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录制一节公开课, 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积极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每学期至少出一套试题, 并给出命题思路;在学期要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在学期末在写出个人成长总结。同时, 每学期末培养对象要上交卓越教师项目考核表, 根据完成目标的情况, 确定奖励水平, 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对于校外的办公室成员, 每学期末对成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品德、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可以进行表彰, 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考核不及格者退出名师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14.

[2]赵传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王叔新.试论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演进及新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蔺红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困境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刘爱华, 刘海英, 陈称福.新形势下互动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上一篇: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下一篇:中央厨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