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2024-09-20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4篇)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篇一

2020年中国医疗服务总收入测算研究报告

预测的意义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1984年指出卫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在2013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到2020年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如何估算未来居民医疗保险支出给各级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如何规划和引导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业进行科学合理投资,这些都表明了对我国医疗服务业的总收入进行测算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首先,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新常态后,由于经济增速稳步下滑,各地政府医保压力逐渐显现,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对医保支付出现捉襟见肘。据透露,2012年全国24个省份322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出现当前收不抵支,当期赤字总额77亿元;新农合基金有485个县当前收不抵支,赤字总额56亿元。由此可见,对全国医疗服务总收入的测算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部门对未来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做到未雨绸缪。

其次,在当前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大背景下,众多资本以不同方式如过江之鲫般不断涌入医院产业。对于社会资本来说,未来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目前一些学者只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预估,没有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预测。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测算我国未来医疗服务业总收入对于社会资本办医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通过对医疗服务业总收入的测算,有利于对全国人均医疗卫生各项指标进行重新审视,避免在现阶段进行卫生规划时盲目向发达国家标准看齐。医疗服务总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1、人均收入增长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人均收入增长是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的最重要因素。Newhouse(1977),Gerdtham(1992),Roberts(2000),Okunade(2002)等人的研究均表明医疗卫生支出的收入弹性约等于1,医疗支出中超过90%的变化可以由收入来解释。即卫生费用会伴随着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从而带动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的提升。但由于以上研究没有剔除人口结构因素对卫生支出的影响(一般收入增长和人口老化往往是同时发生的两个外生变量),BadiH(2010)采用1971~2004年20个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研究了收入与医疗费用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了人口结构的因素之后,发现医疗的收入弹性远小于之前的研究(人均卫生支出=0.867*人均收入水平+0.083*政府占卫生费用比重+0.094*老年人抚养率+0.200*儿童抚养率)。

在对OECD国家1970~2001年间国家人均GDP与人均卫生费用二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越快,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速也越快;而且绝大多数OECD国家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人均GDP的增长。

2、人口与年龄因素

总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带动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美国在1965~1985年的20年间,个人卫生费用年均增长12.4%,其中人口增长的影响是10%,占上涨因素中的8.06%。我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的研究也同样证明,1978~1994年间,由于人口增长带来了7.68%的卫生总费用增长(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中国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1996.12.27-28)。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同样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大幅增长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多项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年龄较大的人口组别医疗卫生支出远大于年轻的人口组别。比如,在美国,1/3的医疗开支用于65岁以上老年人;在澳大利亚,60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健康支出是15岁以下人口支出的6倍;在日本75岁以上老人的人均卫生支出是5-39岁年龄群体的八倍,而在韩国,这个比例为4倍。Tchoe&Nam(2009)在对OECD国家面板数据的研究也论证了这一点。在我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也揭示了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高3-4倍,住院率高2倍。

3、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医院作为直接面对病人的服务性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其生产、交换和消费同时发生,体现了较强的共时性。因此,医疗服务的发展规模对于区域市场的容量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于医院产业来说,城市容量越大,也就意味着市场容量越大,即医院产业的规模越大,医院也就有可能出现规模上的聚集效应。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在医院数量上还是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上均呈现出了显著的城乡差距。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国际上还处于中等水平,未来城市化进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城市化进程的提升同时也促进医疗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4、科技进步

医疗卫生领域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的同时往往伴随成本的上升,这也导致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推高卫生费用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技术的进步,带来诊疗设备的升级换代和研发出更多的先进诊疗仪器与售价高昂的药物。

医疗服务业发展趋势

1、需求增加带动医疗服务机构和床位数量增长

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2万个,其中:医院2.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2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见表-1);医院数量从2005年的18703家增长到2014年9月的25304家(见图-1)。

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18.2万张,其中:医院457.9万张(占7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5.0万张(占21.8%)。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5.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41.7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2.6万张(见图-2)。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4.24张增加到2013年4.55张。

2、人口发病率增加 人口因素同样是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根据我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71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9%;到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098亿,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到8.2%。老年人口总数及占比的增加对于医疗总收入的影响在于,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上升导致医疗费用随之快速增长。如图-3和图-4所示,65岁以上人口就诊和住院的几率明显大于其他人群,卫生部门四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下人群两周就诊率平均为15.5%,65岁以上人群平均两周就诊率为29.1%;65岁以下人群的住院率为4%,65岁以上人群的平均住院率为9.5%。由此可见,高龄人口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高于低龄人口,且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65岁以上人口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分别为其他年龄组平均值的2.27倍和2.56倍)。

我国居民的就医诊疗总次数从2008年49亿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73.1亿人次,居民平均就诊次数也从3.7次增长到5.4次,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6.5%(见表-2);全国居民的住院人数从2008年的1.15亿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1.92亿人次,居民年住院率从8.66%也增长到14.13%,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8.5%(见表-3)。

3、患者次均医疗费用稳步增长 在居民就医总量增长的同时,患者的次均门/急诊费用、住院费用也出现稳步增长,但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增长幅度不一。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从2008年138.3元增长到2013年的206.4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9%(见表-4);医院住院费用从2008年5234.1元增长到2013年的7442.3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见表-5);其中:社区卫生中心门诊费用在2009年回落以后从2010年开始逐步恢复增长,社区中心住院费用经历2009、2010年回落以后从2011年开始缓慢增长。由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的收入缺乏统计数据,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三类机构的医疗总收入在全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略超过90%,故本研究以这三类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进行平均费用的加权计算,计算结果显示2008~2013年6年间门诊和住院费用的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6%。

医疗服务总收入预测

医疗服务总收入的测算是基于人口预测数据和疾病发病率、门急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增长的假设,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对我国医疗服务总收入未来可能发生的走势进行预测,并判断其中最有可能的情景。

首先,本研究预的测所基于的人口数据来源于本项目人口迭代模型。通过加总后的数据如表-6所示,至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比2010年多出10119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8.7%上升至15.5%。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医疗服务总收入的预测模型,方程组如下:

其中: 式①为t年总门诊人数的预测方程,等于t年各年龄组总人数乘以t年分年龄组的门诊率;

式②为t年总住院人数的预测方程,等于t年各年龄组总人数乘以t年分年龄组的住院率;

式③为t年分年龄组的门诊率预测方程,t-1年分年龄组门诊率乘以衰减后的前五年门诊率平均增长率平均值;

式④为t年分年龄组的住院率预测方程,t-1年分年龄组住院率乘以衰减后的前五年住院率平均增长率平均值;

式⑤为t年门诊总费用的预测方程,等于t年门诊总人数乘以t年次均加权门诊费用;

式⑥为t年住院总费用的预测方程,等于t年住院总人数乘以t年次均加权住院费用;

式⑦和⑧分别为t年次均加权门诊费用和t年次均加权住院费用的预测方程,其增长率等于前5年的复合增长率加上一个校准值;

式⑨为t年医疗服务总收入的预测方程,等于t年门诊总费用加t年住院总费用加校准值加t年财政补贴收入。

在以上方程组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以下假设:

(1)次均门诊和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率。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的复合增长率在过去六年间均超过6%。本研究假定三类情景,即低增长情景下,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增长率在以后7年间,每年增长率为前5年复合增长率的均值基础上减去0.3个百分点;中增长情景下,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增长率在以后7年间,每年增长率为前5年复合增长率的均值;高增长情景下,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增长率在以后7年间,每年增长率为前5年复合增长率的均值加上0.3个百分点。(本研究无法测算在极端情况下,各地方政府药品招标办大幅度全面降低药价,所带来的次均门诊和次均住院费用下降对医院收入的影响。

(2)各年龄组别住院率增长率。年龄组别门诊率和年龄别住院率在过去四次抽样调查中呈现上涨趋势,2005年至2011年各年龄组平均年上升5.1%和12.1%,考虑到医疗条件已有大幅改善以及医保制度基本健全,未来增速已经难以呈现之前的高增长,本研究在此假定三类情景,即低情景下,年龄别门诊率和住院率在2013年至2020间年均增长率为当年以前五年平均增长率的80%,即增长率的衰减率为20%;在中情景下,年龄别门诊率和住院率在2013年至2020间年均增长率为当年以前五年平均增长率的85%,即增长率的衰减率为15%;在高情景下,年龄别门诊率和住院率在2013年至2020间年均增长率为当年以前五年平均增长率的90%,即增长率的衰减率为10%,并结合居民年门诊率和住院率增长状况统一进行校准。具体敏感性分析的情景设计如表-9所示,共有9类情景。

在此,本研究采用中性情景(A2B2)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在此情景下,中国年龄别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的变化为表-10所示。未来中国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除了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条件改善所引起的总需求提高外,老龄化因素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与2010年相比,2020年门诊量上升到114亿人次、入院人数增长到2.79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9%和7.0%。

通过以上假设及模型预测,在中性情景(A2B2)下,到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58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4%。

未来医疗服务业床位规模需求预测

假定未来入院平均住院日从2013年的9.8天缩短至2020年的8.8天,病床使用率提高至90%,那么到2020年全国医疗服务机构床位数量将增长至749万张、床位数量缺口为130.5万张,平均每年新增床位数量18.6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床位数的需求量为5.3张,见表-12。

注:本报告与原文略有删节,关于2020年中国医疗服务总收入的测算仅供学术讨论,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本报告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复制或传播。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均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不保证该资料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及测算仅反映本报告公开发布当日的测算结果,在不同时期,可能撰写并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及测算不一致的报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篇二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均等化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纳入了中近期5项重点改革之一。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大多数属于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不能给提供机构带来经济收入[1],其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应该是责任主体,是资金筹措的主渠道[2]。如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对于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3]。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为保证均等化的顺利实现,对公共卫生应如何投入?投入的依据是什么?本研究于2011年对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了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测算,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的政府财政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分层,在成都市全市224家乡镇卫生院中抽取20家(平坝10、丘陵6、山区4),在1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10家(中心城区5家、涉农城区3家、郊县2家)进行调查[4,5]。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样本机构2010年成本有关信息。

1.3 成本测算方法

采用时间系数分摊法测算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花费的实际成本,分摊思路为“机构成本—科室成本—项目成本”[6];采用标准工作量和标准工作时间,测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标准成本。

1.4 各科室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间归类

根据机构所提供的数据,为了计算方便,将各机构的科室按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归类,分为公共卫生科、临床科室、医技科、行政后勤和其他科室。各科室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间占总时间比例分别为63.3%,24.7%,2.0%,6.5%和3.5%。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力消耗

本次调查收集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位消耗的时间和人员数量基本信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总耗时59 340分钟,所有机构以社区诊断消耗的时间和利用的人员数量为最多,平均耗时41 791分钟,占70.43%,需要人员22人。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活动耗时次之为666分钟,占1.12%,5人;再次为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公共总结为640分钟,占1.08%,4人。常规开展项目中,0~3岁儿童建卡(册)单位消耗时间最少,为17分钟,占0.03%;其次为计划免疫和菌阳肺结核患者接触者筛查,均为18分钟,占0.03%。

2.2 11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际成本

《成都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C类服务包(2010版)》(以下简称C包)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为了11大类,58小项目。11大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应的实际成本见表1。

2.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际和标准成本

在58个小项目卫生服务中,实际成本最高的是社区诊断报告,为23 370.1元;其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及时急救、及时转诊,为5 819.0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成本的高低与事件是否发生,事件的大小、波及范围、影响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成本最低的项目是血吸虫查病,为7.9元。

标准成本测算时,将免疫规划可预防疾病报告和调查,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及时急救、及时转诊,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4项内容非常规开展项目作为不可预测的成本测算[4],其他项目(共54项)作为可预测成本测算。社区诊断(21 537.8元),查、灭螺工作(795元),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494.5元)3项标准成本最高;高血压病筛查标准成本最低(8.8元)。可测成本中有29项标准成本要高于实际成本(53.7%)。标准成本高于实际成本的项目主要有健康教育讲座、咨询,计划免疫,查灭螺工作,儿童健康管理,发热、腹泻和犬伤服务,老年人建档和卫生监督等项目;标准成本低于实际成本的项目有社区诊断,健康教育计划和总结,结核病人和艾滋病人的督导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精神病人管理等项目。不可预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0.31%。

3 讨论

实际成本是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实际已发生的成本的核算,各个机构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圈层、同一地貌的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消耗成本也不径相同。

3.1 影响实际成本测算的因素分析

在测算中发现,影响实际成本测算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①人员费用。人员费用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主要部分,在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六大成本构成中,人员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为58.40%。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的高低与提供服务耗时的多少成正比。调查中发现某机构儿童保健服务在辖区居民甚至是辖区外居民中具有良好的声誉,在儿童保健过程中,该机构卫生人员不仅对体重、身长测量和营养的指导,还会对儿童心理发育、性格养成提供建议,所花费的时间是其他机构的3倍,因此增加了该项目的成本分摊的权重,增大了成本。③服务的地理可及性。山区居民居住地散在,分布较广,服务的可及性相对较差,某些公共卫生服务比如产后方式需要上门提供,路途上花费大量时间,极大的增加了单位服务消耗的人时数,从而增加成本的分摊,增大成本。④不可预知事件的发生。属于山区的某县某镇2010年发生了9.16学校学生发热事件;某些平坝机构免疫规划可预防疾病报告和调查次数较多,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拉高了一些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成本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成本。⑤超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规定的服务项目范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有关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方面的职责要求主要是及时上报,协助专业机构工作等。但成都市2010版C包服务项目中要求对辖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进行监督服务。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某些偏远机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参与卫生监督工作,几乎履行了专业机构的职能,增加了成本。⑥灾后重建投入,增加了固定资产总值,也增大了成本。调查部分机构的房屋和设备属于地震灾后重建,建设标准按卫生部2009年新颁布实施建设指导意见建设,建设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从而增加的项目成本。

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实际成本值的大小,如果仅将其作为财政投入的标准显然缺乏科学性,这时标准成本的测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标准成本是一种预期成本,它以标准工作量和标准工作时间为测算的基础,假设机构按照有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所有的服务项目所需的成本值,规避了不可控因素对测算值的影响,是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管理者对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预计值,是政府对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资金筹集和补偿的依据[7]。

3.2 机构需提高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本次研究所得的标准成本高于实际成本说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相应项目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反之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提示各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来降低服务项目的单位实际成本,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使其真正用到工作中去[8]。如:科学开展社区诊断,提高各类文字材料撰写能力;规范孕产妇产前访视,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支出。

参考文献

[1]Leidel J.The role of the German Public healh service in so-cial medicine[J].Bundesgesundheitsblatt Gesundheitsforse-hung Gesundheitssehutz,2005,48(10):1130-1137.

[2]陈悦能,朱绥,王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4):350-351.

[3]江启成,王利丹,方桂霞,等.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展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7):522-524.

[4]景琳,杨练,杨小广,等.基于成本分析的成都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951-953.

[5]张雪莉,景琳,杨练,等.成都市不同经济圈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6):49-51.

[6]程晓明,于跃,盛锋,等.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0):48-50.

[7]杨霞.广州:政府“购买服务”补助社区卫生[J].中国卫生,2008(3):6-7.

3.社区生活垃圾桶配备测算范例 篇三

例:XX多层住宅小区共有20栋7层的住宅楼,每栋有2个单元,每层共住有4户。问题:

(1)、每单元日产垃圾总量的理论值上限有多少升,其中厨余/其它垃圾量各有多少升?每单元前的垃圾桶该如何配置?

(2)、若目前的入住率仅为60%,每单元前的垃圾桶该如何配置?

答:(1)、每单元前的垃圾桶配置测算。1)、每单元的总户数 = 4户 X 7层 = 28户

2)、户均垃圾体积:14.08—17.60L/天(按4.225kg/户/天计算,厨余5.63—7.04 L/户/天、其它垃圾8.45—10.56 L/户/天)。

A.每单元日产垃圾的体积上限 = 28户 X 17.60L = 492.8L B.每单元日产厨余垃圾体积上限 =28户 X 7.04 L = 197.12L C.每单元日产其它垃圾体积上限 =28户 X 10.56 L = 295.68L 3)、按住户早/晚各投放一次垃圾计算,早/晚投放的垃圾量分别为: A.每单元早/晚垃圾体积上限 = 492.8L ÷ 2 = 246.4L B.每单元早/晚厨余垃圾体积上限 = 197.12L ÷ 2 = 98.56L C.每单元早/晚其它垃圾体积上限 = 295.68L ÷ 2 = 147.84L 4)、应配备的垃圾桶容量为:

A.垃圾桶容量上限 = 246.4L÷ 70% = 352L B.厨余垃圾桶容量上限 = 98.56L÷ 70% = 140L C.其它垃圾桶容量上限 = 147.84L÷70% = 211.2L 5)、垃圾桶的配备:因每组垃圾筒都需大小相同,且容量为240L或120L的垃圾桶较为适用。若选定120L的垃圾桶,配置数量如下: A.厨余垃圾桶配备数量:140L ÷ 120L = 1.17个 B.其它垃圾桶配备数量:211.2L ÷ 120L = 1.76个

6)、配备方案为:各项目结合现场情况,确定使用240L垃圾桶还是120L垃圾桶。A.若使用240L垃圾桶:配备一组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各1个)。

B.若使用120L垃圾桶:配备二组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各2个)。

(2)、若入住率仅为60%,每单元前的垃圾桶配置测算。1)、垃圾桶配置标准为:

A.若使用240L垃圾桶:配备一组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各1个)。

B.若使用120L垃圾桶:配备二组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各2个)。

2)、若使用120L垃圾桶,目前各单元前实际摆放的垃圾桶: A.厨余垃圾桶配备数量:1.17个 X 60% = 0.702个 B.其它垃圾桶配备数量:1.76个 X 60% = 1.056个

即:各单元前配备一组120L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各1个)。

同时,结合入住的实际情况及垃圾量变化,确定是否摆放第二组垃圾桶。

备注:高层住宅每单元日产垃圾量及单元前垃圾桶的配备标准,可参照多层住宅的方式进行测算。

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不同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地下车库的高层住宅,应在地下车库每层电梯厅较适宜的位置摆设一组干/湿垃圾桶(垃圾桶容量以120L或240L为宜)。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篇四

对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研究记录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将其作为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红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更好更快推进我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韩玉玺站长对我辖区红旗南社区、红旗北社区、建国南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机构基本健全。红旗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站担负着红旗办事处所辖的红北、红南及建南社区,占地面积4000000平方米,2万多人口的居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我站首先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站长、护士长负责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15项,医务人员职责100多条,其他6项重点制度上墙,指定了本社区规划图及责任范围,均已上墙。各科室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均已装订成册。内设全科1、2、3诊室,预防保健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科、中医科、口腔科、辅助科室、B超室、心电图、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抢救室。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有日本东芝500MAX光机自动分析仪、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以及进口B超仪等。

2、队伍不断发展。我站现有职工37人,卫生技术人员28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4人,全科医生1人。资料室由1名专职人员负责,社区机构由4名兼职人员组成。根据调查得出红南、红北、建南社区人口总户数5069户,常住人口数20560人,流动人口960人,男性人数9890人,女性人数为10670人,60岁以上人口数为3020人,0-7岁以内的儿童数824人,育龄妇女数1744人,孕产妇76人,新出生人数58人,死亡人数72人,7-60岁人数16716人,低保户786人,残疾人175人。

近年来,我站根据区卫生局《桥东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的要求和统一安排,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各类培训,使我站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已有6人取得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广大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热情为居民服务,受到群众好评。《居民调查问卷》显示,有93%被调查者认为医生能够“耐心听取叙述,作细致的检查”;有86%被调查者认为护士们“态度亲切和蔼,操作熟练准确”。

3、管理基本规范。区卫生局,对我站的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等6大项46小项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并根据考评实行经费以奖代拨;考核不合格的则要求其退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9年有1个站考核不达标,已退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职能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已成为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的综合性载体: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其纳入医保定点单位;民政局和各街道将其纳入社区建设范畴;人口和计生局将其列入计生技术服务和指导单位;疾控中心将其的列入疾病防控网络直报点,其自身承担着基本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职能。随着党和政府关爱民生各项政策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体现政府服务职能、肩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职能将不断强化,任务将越来越重。

二、主要成绩

1、基本医疗服务成效显著。2009年总诊疗人次达9936人次。观察室留观病例3650人次,家庭卫生服务98人次,健康检查1658人次,居民群众享受到了方便、快捷、周到的服

务。《居民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态度”和“水平”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4%;

在为居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我站严格执行《桥东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部分药品零利润销售的实施方案》,准备于2010年8月开业之际实行了285种常用药品零利润销售,这一举措将减轻了居民医疗负担。《居民调查问卷》中认为收费“合理”和“比较合理”的,合计占76%;

2、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贯彻区卫生局关于对优惠对象实行“七免一减”,即免挂号费,出诊费,宣传资料费,健康和用药知识咨询费,测量血压费、测量身高体重费,减20%的B超心电图检测费;对救助对象实行“八免一减”,即在“七免”基础上,减免20%治疗费。去年,共为1000余名优抚对象提供了服务,优惠金额6000余元。

今年,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发放便民就医卡,共为辖区居民发放3600户。

3、预防疾控保健服务全面推进。2009年以来,我站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克服种种困难,走家串户,采集建立了1万余份居民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多发病、慢性病进行了摸底调查,列出了疾病谱,制定了健康促进规划;开展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的系统管理,制定了预防控制方案和责任医生定期随访制度,糖尿病人395余人;管理结核病人0人,管理高血压病人14452人。2009年为0-6岁儿童免疫接种3100人次,进行儿童健康检查2500人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65人次,孕产妇产前检查25人次,产后访视254人次,传染病报告3例。《居民调查问卷》显示,有81%的人确认我站来人调查过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

4、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我站每月举办不少于一次的居民健康知识讲座,定期或不定期出健康宣传栏(刊),并以义诊、送医送药等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制度,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共举办健康讲座156余期,送医送药和义诊60余次,设宣传栏1个,出刊12期,下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居民调查问卷》显示,65%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健康讲座;91%的被调查者“见过”和“阅读过”本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5、双向转诊制度开始起步。红旗楼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北京军区251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为居民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小病在医院,大病在社区,康复在小医院的健康就医模式。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1、全区标准化建设尚未完成。一是房源困难。因种种原因,至今仍未解决。为能解决房源问题,预计需投入500万以上才能完成达标建设。二是医疗器械缺乏、设备落后。国家要求基本标准配备的运动治疗和功能测评类康复训练器材,最基本的抢救设备,有配备,检测仪器软件配备也不齐。三是基建资金缺口大。

2、医技人员培训力度有待加强。我站现有职工37人,卫生技术人员28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4人,全科医生6人。资料室由1名专职人员负责,社区机构由于高水平的、有知名度的医生少,群众对社区的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有点小病还是往大医院跑。

3、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信息化建设和运用不够;二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和利用不够;三是自身宣传不够;四是如何开设家庭病床,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四、建议

1、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网站,为居民搭建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卫生宣传、基本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区政府层面上,加强与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协调,建立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进修、保健宣传等方面技术指导与合作的制度框架,创建具有双赢意义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上一篇:大学生在校表现评语范例一下一篇:大洼中学2011班主任聘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