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2024-08-18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精选7篇)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一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积极反思和应对。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的1.26架,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浜奔。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学琴情况和特点,通过入学考试选出钢琴主修学生进行单独一对一教学。建立数码钢琴室,将其他学生钢琴课以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形式出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显办学特色。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钢琴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钢琴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同学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同学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钢琴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钢琴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钢琴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钢琴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针对钢琴培训市场的需要,在顶岗实习中引入钢琴的教务、教学管理,甚至钢琴的销售和调律等内容,让学生能全程参与到钢琴培训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来。通过建立真正的与市场结合钢琴教学环境,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钢琴弹奏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钢琴伴奏实践、培训教学工作及演奏实践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总之,高职音乐专业钢琴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加强对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的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音乐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质量,还能提升高职音乐学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所以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钢琴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期待更多的同行、专家对此做出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二

近年来,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 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 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 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 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 (构成艺术) 、图形创意等课程, 整体而言, 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 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 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 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从目前来看, 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 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 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 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 和本科相比, 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 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 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千人一面, 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 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 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 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 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 从课程方面来说,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 在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 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 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 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 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 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 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 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 甚至更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 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 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 做到因地制宜, 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 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 还存在思想不重视, 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 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 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

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 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 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 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 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 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 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 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 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 情景教学, 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 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 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 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 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 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 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 对于基础课程来说, 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 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 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 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 整合相关课程, 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 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 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 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 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 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 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 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

因此, 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 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 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知识体系重新构建, 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 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 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 设置成综合基础课程, 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 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 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 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 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 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 很多学生进校之前, 可能都是半路出家, 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 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 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 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 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 一般都认为, 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 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 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 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 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 设置工作任务, 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 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 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 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 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是高职教学的特征, 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 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 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 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 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 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 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 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 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 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 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从学校来说, 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 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 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 另外, 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 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 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2007, (6) .

[2]王艳峰, 邓玉璋.关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职教论坛, 2009, (8) .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三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让单一的操作在理论指导下相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情境真实性原则(situation-authentic)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掌握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所以必须遵循真实性,每一个模拟情境必须来源于现实,又能够回到现实中去,这样学生感受到的语言材料就越形象、越真实,从而确保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二)任务连贯性原则(task-coherent)

“工学结合”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应当要把握好课程的每一个模块和课堂的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每一个模拟情境任务,并同时兼顾各个情境任务间的关联性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从知识结构上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层层深入,从能力结构上应该是由单一到综合、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逐步循环,从语言结构上应该是由输入到输出,先听读后说写,形成阶梯式递进。

(三)教学互动性原则(teaching-interactive)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完成了教学主体间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话语和课堂活动的互动,以及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以互动为中心的主动性、理解性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都能获得更真实的课堂体验,并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一)听力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听力教学的设计可以围绕影视剧本展开,把影视剧作品当中的某段经典对话让学生进行听力填空和听写的练习,通过此项练习,学生对于对话更加熟悉,接下来可以要求其对对话进行反复朗读与背诵,完成背诵之后,便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电影剧本进行分角色扮演,并模仿影视作品当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及语音语调,通过此项目练习,学生充分掌握了对话当中的单词、短语、俚语及地道英文表达方式,并且锻炼和提高了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了对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练习,在听力提高的同时,口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口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口语教学设计可以围绕辩论赛或脱口秀的形式展开,学生分组对教师给定的辩题或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分类、准备,小组之间通过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并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分工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扮演辩手、主持人或嘉宾的角色,通过辩论、访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潜在沟通能力,通过此项目的训练克服学生的舞台恐惧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项目时,应该努力找寻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阅读材料,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苹果英文官方网站上对于iPhone,iPad,iTouch等的介绍,条件允许的话,课堂上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配备这些产品,让学生根据阅读到的资料现场进行操作演示,呈现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便可判断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当然在阅读之前,教师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应给予讲解,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操作,每个学生都可以各尽其能,参与其中,完成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会取得一定的成就感,对阅读到的英文材料有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际操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写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写作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首先对学生完成语块、句式、段落结构的训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写、互评,经过小组的共同修改与推选,把整个小组中最好的文章制作成PowerPoint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进行评价,互相学习,掌握好的写作句式、写作表达及写作技巧,课后根据老师及大家提出的意见再次对文章进行修改,最后班级可以对这些好的文章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册,学生们自己的文章便成为了优秀范文,对大家的写作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五)翻译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翻译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也同样依赖于网络平台,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翻译任务,并且规定交稿时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做好的翻译任务上传至BBS平台,每个小组之间从语言形式、意义、篇章组织、翻译策略等方面给出自评和互评,然后由教师做出综合性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通过与小组内成员、小组外成员的合作沟通,其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策略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以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各环节的实施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SGH1355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媛,王湘玲.项目驱动培养EFL学生自主能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

[2]刘晓麒.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对策[J].电子测试, 2013(14).

[3]王湘玲,贺晓兰.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教学,2008(9).

[4]吴勇毅.从交际语言教学到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四

郑迎春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28)

摘要:为解决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建筑材料》这门课涉及的范围广、学科多、知识点杂而厌学的问题,本文作者提出教材优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行之有效建议。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材优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实践性很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而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则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1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各种建筑材料的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大;各种材料相对独立、关联性少、综合性强、系统性差、跳跃性大,所以学生建立概念困难,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难度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高职高专院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校内外建筑类实习实训基地的实习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的基本技能为目标,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 校对:

作者简介:郑迎春(1974-),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材料”课程改革进行探索。教学内容的优化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面广、种类繁多,需要学习和应用的范围大,在教学上不能面面俱到,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重点地整合取舍,以适用、够用为度。

1.1 重点介绍我国现有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结构材料

该课程中重点内容有水泥、混凝土、钢材3章,而这3章中的内容又各有主次之分。如水泥一章中重点为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一章中重点为普通混凝土,钢材一章中重点为钢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以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为主线,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相关规范、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重点讲解,其它相关内容作简单介绍。1.2 注意与相关专业课教师做好协调

建筑材料课程是专业基础技术课,与前期学习的材料力学以及后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钢结构等专业课的学习,在混凝土、钢材等材料的性质、应用等许多方面都有交叉,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与任课教师做好协调,避免重复教学。1.3注重推陈出新

建筑材料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建材行业不断革新和创新,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上

要推陈出新。对于一些混凝土的新品种、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及技术发展方向等最新知识,应及时给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追踪本学科国内外的建材的最新成果和国家有关的新标准、新规范,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对于粘土砖、木材、沥青等材料要缩减其教学内容,可作为课后自学内容,同时删去对已过时的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理论课教学 2.1 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

给刚刚高中毕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讲授建筑材料,许多同学感觉 “建筑材料”课程的实践性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工程实例少、计算练习少,使得学生在适应了高中数学、物理、力学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感觉对“建筑材料”课程学习不得要领。而建筑材料课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同时又是多彩绚丽的建材知识窗,施教得法,可促使高职学生充满兴趣地步入该课程的学习之门。建议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博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用学生高中阶段已经掌握的相关旧知识去同化即将学习的建筑材料新知识。从而将学生尽快适应高职院校《建筑材料》的学习特点。2.2 应用实物演示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理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引入实物演示,使教学显得更为形象、直观。例如:教学中可将事先做好的标准件(水泥、混凝土、砂浆)试块直接用实物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辨各材料标准试块的形状、尺寸和质量,就能很快掌握这些试块的特点、标准尺寸和区分方法,使学生获得非常直观的认知,并增强思维记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2.3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理论应用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理论教学应与现实工程相结合,在学习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与范围、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时,要以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为例来讲解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

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难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学用结合的好习惯。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为了给学生强调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及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介绍材料本身,更应突出工程质量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以及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在介绍了PⅠ.Ⅱ、P.O、P.P、P.S、P.F、P.C等6个品种的水泥性能后,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材料,陈述理由:处于干燥环境的混凝土楼板、梁、柱宜选用哪种水泥?高温设备或高炉的混凝土基础应选用何种水泥?采用蒸气养护的混凝土预制构件选用何种水泥?

这样一来,学生对6个品种的水泥材料基本性质、工程应用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思考、分析、消化吸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深,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 在工学结合中进行仿真教学

在工学结合教学中,材料性能检测工作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进行建筑施工的材料验收与检测技能训练。如:在学习了普通混凝土的技术性质与应用后,让学生到建材实验室,模拟混凝土质量现场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测定和混凝土试件的留置。通过实际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校核、表观密度复核、标准试块强度校正、施工配合比确定等仿真工作,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于建筑工程实际的材料验收、材料检测工作中,在检测工作中学真知,用理论指导检测工作实践。通过实际的仿真工作与理论的联系,既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得到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特点。

同时,在工学结合过程,让学生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进行仿真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检

测实训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提出水泥胶砂与砂浆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同学们不但找出了不同的原因是水泥胶砂用的是标准砂,而砂浆用的是普通砂;而且明白了水泥胶砂标准件是用于检测水泥的强度等级,砂浆标准试块是用于检测砂浆的强度。采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2.5 通过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讨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根据所学课程的内容和进度,给出实际工程案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展开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可以针对工程案例提出问题,也可对老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对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并做出分析和评价后,教师应注意对案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鼓励为主,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优缺点。案例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不但可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同时也使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3 实验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是强化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实验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教学模式,以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3.1 建立实验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将“建筑材料”理论学习与检测技能的考核设计为学习过程的考核,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与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考核方式由学习态度10%、团结合作意识10%、操作规范性30%、学习能力(实验报告)20%,理论考试30%等5部分组成来评定学习过程的成绩。

3.2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仿真实训

在技能培训方面,实施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同时,可以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实训中结合实际工程要求,让每班分6小组的学生,设计多方案的混凝土配合比并检测其性能;再经过分析和调整测试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进一步确定基准配合比,从而完成多方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全过程。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使学生既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又达到工作过程的仿真技能训练,同时还增强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3.3 设立开放式实验室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3.4 让建材陈列室成为实践教学的场地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和认识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在建材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到建筑工地学习和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理论知识。但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它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老师们将平时积累收集到的新材料样品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在施工实训馆里,设立了新型材料样品陈列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

结合教学内容,到施工实训馆材料陈列室参观学习,了解建筑工程的结构细部施工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新型建材的感性认识,有效而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认识各品种不同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4 结语

对高职高专“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材料应用与选用、材料验收与检测工作的职业能力、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的社会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冷超群.建筑材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2]张德思.土木工程材料[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

[3]戚筱俊.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5-23

[4]建筑工程管理与实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5.“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五

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和重要性出发,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实效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作 者:刘波 辛国庆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道德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  

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六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借鉴了国外高职教育的一些经验, 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概念,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课程体系主要是参考就业市场的需求、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 专业技能不足,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即到即用的需求, 造成社会优秀高技能人才短缺。

究其原因, 一是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 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有机结合, 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二是在考核模式上, 笔试仍是主要形式, 技能评价体系难以建立, 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 无法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

“工学结合”是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它体现在“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课堂学习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职业导向的有效途径, 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核心环节。

高职教育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用得上与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课程体系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钒钛资源利用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 钒钛资源利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的思路

在学院构建的“基于校企所一体的‘工学组织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三结合”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 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现场调研等方式, 深入调研、分析钒钛钢铁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任职需求, 按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钒钛钢铁产业链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典型工作任务、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

(二) 钒钛资源利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的具体步骤

通过问卷调查、企业专家现场访谈的形式, 了解企业人员构成情况、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岗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经过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共同研讨以及企业专家论证, 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以服务国内各钒钛企业, 特别是攀西及周边地区的钒钛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 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为导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掌握钒钛产业链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适应现代化钒钛生产一线工艺操作、管理、设备维护与检修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 来源于企业实践, 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是经常出现的工作任务, 也是贯穿于全课程的实践工作案例, 这种实例通常是实际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工作, 同时又能涵盖基本的知识点。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是课程体系开发的一个重要步骤。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 进一步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然后分析职业能力, 设计学习领域根据工作的相关性 (非学科知识的相关性) ,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以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组织课程内容, 形成工作任务引领型课程。并以典型产品生产为载体, 将企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中, 实现教学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做到“教、学、做”合一, 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三) 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1. 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基地

针对钒钛钢铁行业具有生产规模庞大、设备大型化、现代化程度高等特点, 钒钛资源利用技术专业的学生, 一方面必须有系统的钒钛生产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还必须在实习实训中反复训练, 熟悉生产现场, 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在校内教学场地和设备条件下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不仅利用率低、成本高, 而且建成后也无法完全呈现企业生产现场实际操作和生产流程。因此, 为完全满足实验教学以及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该专业采用“校企所深度融合、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场景有机结合”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 以先进信息技术为载体模拟钒钛钢铁冶炼实际生产过程, 建设一个钒钛钢铁冶炼仿真虚拟实训室, 并开发虚拟仿真项目, 建立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与攀钢研究院钒所、钛所“共建、共管、共享”实验实训室, 并将攀钢钒有限公司提钒炼钢厂、攀钢集团钒业公司钒制品厂、攀钢集团钛业公司、金沙钛业有限公司等几个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管理较先进、理念超前的钒钛产品生产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训的需要, 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2.“双师”结构良好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由“教学高手垣行业专家+技能强手”组成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一批在钒钛钢铁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有较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技术能手和教学骨干, 具备“走进课堂是教授, 下到车间是技师”的双重角色。

3. 丰富的教学资源

本专业依托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 构建了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资料库、专业技术标准库、视频库、图片库、项目实例库、试题库、习题库等多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资源库等, 每门课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 设置了课程简介、授课计划、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在线答疑等学习资源。资源库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为推进教学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了平台, 促进了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方便实现开放式学习。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 新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因此, 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需要。教学改革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成为主体, 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

5.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考核的目的在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 有条件的课程还可与社会性评价相结合, 建立三方评价机制体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考核及时反馈信息, 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论

以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背景, 以就业为导向,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形成了特色专业, 有针对性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目前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也是提高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柏伟.从企业岗位升迁的角度重构高职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 2011.

[2]李春杰, 郝强, 柳娜.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高职教育, 2012.

[3]杨俊林, 肖卫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4]陈志红.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7.“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篇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CAD/CAM;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3-02

《CAD/CAM》课程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类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造型能力和数控自动编程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相渗透,知识综合性强、实践应用性强。按照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以控制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单纯注重学生软件基本工具命令的掌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工作实际应用情况,转变教学思路,工学结合,强调知识运用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一、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1]。这就要求把《CAD/CAM》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考核评价等与职业实际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为此,本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深入相应职业领域或本校校企合作企业,熟悉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的职业活动,做好职业活动调研工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收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配合企业管理学生实践工作。专业课教师开展职业活动调研,可以采用有计划到企业顶岗实践,定期与企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二、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实践技能的重要工具之一。《CAD/CAM》课程采用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区别工学结合教材与传统教材不同。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要满足理论够用和实践指导原则,紧密结合合作企业产品的生产,针对岗位选取典型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校本教材的模式,具体编写过程可以采用下列步骤[2]。

1.组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企业定岗实践的专业课教师,深入分析《CAD/CAM》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工作岗位,选择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确定为教材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进而划分学习情境,为教材开发搭好框架,形成一级目录。

2.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该模块学习性任务。

3.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组织、设计每一模块的具体项目,即确定教材的二级目录。

4.确立二级目录后,即可组织教材内容,完成教材的编写。

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的内容由于受企业生产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前,需要根据企业生产计划,进行适当修订调整内容,以便更好的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三、工学结合的实施

《CAD/CAM》课程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很好的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以一个班30人为例,我采取如下实施方案。

首先,建议教务系统在安排《CAD/CAM》课程教学计划时,以天为单位尽可能的集中,这样便于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时,不易影响生产。其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把整个班级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另外一组在企业里实践,以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单位来交替进行。

在课堂上,专业课老师负责教学管理考核;在企业,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管理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内容到企业里进行应用实践;在企业里工作实践后,到课堂上总结、学习新知识。

四、课程的考核评价

《CAD/CAM》课程考核评价主要从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方面来决定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一)在评价平时成绩时,我们着重考虑以下几点[3]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设计、操作等占教学总学时比例很大的实践教学,都是在企业完成的。因此,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专业课教师,还要包括负责管理学生的企业管理人员。

2.评价内容扩展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的扩展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3.评价方式过程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应当是把评价贯穿到《CAD/CAM》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活动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平时考核便于操作,我们将考核内容做成卡片形式,由专业课程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按工作任务分别填写,最后汇总,卡片见表3-1。

(二)期末考试成绩

这部分成绩是根据期末举行的CAD/CAM软件测试给出的成绩。

此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可按照7:3比例分配。提高平时分即实践分比重,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不是依靠期末突击练习就可以通过考核的,从而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其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总成绩我们可以按下式计算出来。学生总成绩=0.7×每个任务的平均成绩+0.3×期末考试成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选取,可以公平、公正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合理安排《CAD/CAM》課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充分融合到实际项目中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他们走上社会转变为一个职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彩琴,燕艳,王傲冰.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谈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J].高教探索,2010,(4).

[2]邵慧莹.工学结合优质教材开发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3).

[3]高淼.基于工学结合的“机械CAD/CAM(UG)”教学改革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2,(2).

基金项目: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专项研究课题(WRGM20110113)

上一篇: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下一篇:初中毕业班家长会家长代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