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2024-09-30

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精选12篇)

1.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篇一

交通运输类专业

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即在进入三年级学习之前,根据学生志愿、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就业市场变化情况,按照学习成绩优先原则,学院进行专业划分,确定学生的学习专业。

交通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

交通工程学总论、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学、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学、选线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设施检测技术、公路交通设施设计、轨道结构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等。

【实习培训】

与专业理论学习相适应,设置专业认识实习、工业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计算机绘图训练、专业创新实践、专业生产实习。配合毕业设计,设置毕业实习。实习累计13周。

配合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道路交通规划、结构设计原理、公路工程设施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选线设计、轨道结构工程、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总计7周。

为培养学生系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能力,设置毕业设计12周。

【毕业生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上述行业或领域的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有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交通咨询机构、交通运营企业、政府交通管理部门。

【深造方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研究、交通设施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与环境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研究等内容。

(2)道路与铁道工程

学科研究范围涵盖道路与铁路选线设计理论,工程设计优化及CAD技术,轨道结构理论,路基土工稳定性理论,路基建造新材料新技术应用,道路路面结构理论与新材料新工艺,道路与铁道工程施工与养护技术,遥感、GIS等新技术在道路与铁道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等内容。

(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交通信息与交通系统控制理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包括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估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交通信息化管理,道路交通控制理论、控制技术等内容。

【专家谈专业】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以道路和轨道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系统维护为主要培养方向。教学过程中,注重辨析不同交通系统构筑物的异同点。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强调铁路与公路(线形构筑物)的结合、工程与交通管理的结合、大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结合、工程建设前期与工程建设的结合,以及设施结构与设施维护的结合,突出工程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办学特点。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轨道交通工程特色,2009年该专业获“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

【在校生谈专业】

在校期间,我们要学习有关道路交通(城市、公路)和轨道交通知识的内容。学校给我们较全面的培养,使我们既掌握交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知识,又掌握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以及交通工程经济的知识,我们感觉眼界较开阔,自己的就业渠道也较广,这对我们以后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就业率在我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

交通运输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

交通运输规划、运输组织原理、交通运输经济、站场及枢纽、运输市场营销、运输信息管理、货运组织、交通运输安全、铁路行车组织、铁路通信信号、铁路货运技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物流成本管理、港口设施与设备、水运商务管理等。

【实习培训】

与专业理论学习相适应,设置专业认识实习、工业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计算机绘图训练、专业创新实践、专业生产实习。配合毕业设计,设置毕业实习。各类实习累计周数13周。

配合专业课程,设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站场与枢纽、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和铁路运输模拟实验,总计7周。

为培养学生系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能力,设置毕业设计12周。

【毕业生职业发展方向】

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适合从事铁路运输局各级管理部门、站段铁路运输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工作,规划设计院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港口、航空站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地方各级公路、水运运营管理机构及运输企业技术与管理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工作,物流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工作,交通运输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

【深造方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交通设施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与环境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研究等内容。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交通信息与交通系统控制理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包括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估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交通信息化管理,道路交通控制理论、控制技术等内容。

【专家谈专业】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依托学校铁路背景和强大的铁路学科力量,继承学校“军事交通”的办学历史(用于培养铁路军代表的军事交通系曾设于我校,后随改制迁出),从办学之初,就确立了“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办学方向。办学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跟随我国铁路发展形势,在努力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积极围绕高速、重载等内容,开设“新技术讲座”等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和技术发展情况。

【在校生谈专业】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铁路特色明显,主干专业课以铁路运输为主,同时还设置了物流运输、港口运输专业方向,这样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利于学生多渠道就业。

学校很重视实践教学,就实验条件而言,拥有“铁路运输接发车模拟实验系统”、“铁路运输仿真教学沙盘”、“铁路设备实物模型(20余套)”等实验设备,通过实验课,可有效帮助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篇二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措施

一、交通运输专业现状

交通运输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它涉及到得知识面比较广泛, 既包含了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包含了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对此专业的学生无疑是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让他们在学习时往往感到知识复杂, 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 交通运输专业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对于本专业的实际运用的非常少, 导致实践与教学环节无法很好的相结合。另外,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 内容老旧。其实践内容主要集中于交通工具的使用与维修, 忽视了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性, 是不利于整个实践的交通运输专业口径拓宽, 也不利于实现实践体系化。实践内容由于受资金、设施条件、实践基地等因素的制约, 在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欠缺。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现代汽车大部分都是高科技化的产物, 但目前的实践大部分仍然是以机械系统为主的实验, 能检测现代汽车的机电合一系统的设备很少。其次, 实践基地建设规模不够, 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交通运输专业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实践, 没有较大实习基地, 不能与实习厂家建立稳定的联系, 实习组织起来就十分困难, 实习效果也大受影响。目前实践教学管理与科研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没有融入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而主要由实验室人员维持日常运转。

交通运输专业存在的又一问题表现在学习的主体上, 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上, 大多数教程停留在教师演示, 学生观摩的状态, 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难以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 充分发挥其动手动脑能力, 方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与任务, 从而了解交通运输业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以实现对该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 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发展主要集中于课上基础知识教学, 以及实践教学这一方面, 课外科技活动相对薄弱。部分学校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甚少,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 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不够活跃, 活动经费与必要的场地和条件缺乏, 没有充分发挥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交通运输专业的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解决交通运输专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的,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将教学的方法丰富化。如可将基础知识的平铺直叙转化为观摩模式, 像PPT应用, 可加上一些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展示视频或图片等, 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实践上, 为了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可分外有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两部分, 校内基地主要集中于课程实验、金工实习、驾驶实习和汽车拆装实习, 而车辆维修生产实习、运输组织实习、运输规划实习等大部分均在校外进行。通常, 校内实习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而校外进行的实习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学校与相关企业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合作, 如校方可为该企业提供部分该专业的人力资源, 企业则提供实习基地。其次, 注重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建设并向高技术方向发展。很多学校实验室建设仍然是沿用原有的基础实验设施, 这使得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已无法满足该专业实践的需要, 为此, 学校可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 以应完善该专业实验室的基本设施, 提高其技术含量,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向高技术方向发展。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主体对象便是汽车, 而汽车技术发展是极其迅速的, 其运输系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因此, 只有提高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设施水平, 并建立以高技术含量为支撑的实验室, 才能满足该专业的实践需求, 从而促进该专业技术的进步。为此, 学校可建设汽车电控系统研究室, 重点研究汽车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ABS系统、自动变速器、无触点点火系统、电子显示仪表等。同时, 建设运输信息化研究室, 重点研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在以上方法落实的基础之上, 还应加强实践的管理制度, 可将教学、科研、实验三者相结合, 互相促进。可新设立个多个研究室, 如汽车电控系统研究室、运输信息化研究室等, 将不同的研究室逐步过渡到教学、科研、实验一体化的管理格局。

第二, 成立创新科技小组, 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可通过成立实践创新科技小组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可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行创建科技小组, 对于学生创新的小科技成果学校可给予实验器材或适当的资金等奖励,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巩固交通运输知识, 完成学习目标, 更能切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课外专业知识的积累, 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不仅停留在课上, 也需要学生在社会中去体验积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课外科技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成立不同课外科技活动小组, 做到有场地、有经费支持、有活动内容、有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与管理办法,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交通运输专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松利, 冬梅, 刘树民.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3.交通运输专业综述 篇三

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145所,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的学科。

该专业实用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数学、物理文化成绩要好。

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专业每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10000~12000人,其中男生占75%,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95%。

就业方向

第一,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门槛较低,工作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

第二,物流公司,比如顺丰、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等公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的迅速壮大,需要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

第三,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

第四,交通部下的各研究院、大专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

薪酬变化

本科毕业的学生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工作5年后收入超过7000元。

(转自“新浪教育”)

4.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 篇四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一、培养方案

(一)本科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

(二)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修养,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国家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2.自然科学基础扎实,并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和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较系统地掌握交通运输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备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组织、管理、指挥和经营的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文献检索能力;了解交通运输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在本专业学习中熟练地应用。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7.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主干课程:运筹学、现代企业管理、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物运输、铁路站场及枢纽、铁路旅客运输。

(六)专业定位与特色

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向重点院校看齐,学科类型为应用型,服务面向定位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是铁路运输。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本专业目前以铁路运输方向为主。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学习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综合运输学科方向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七)学位课程

(八)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1.基本框架

人文社科课程体系(32学分)

通识基础教育自然科学课程体系(38.5学分)

学科基础教育学科基础基础(13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26学分)

经济管理课程(3学分)

课专业教育专业必修课程(8学分)程专业方向课程(11学分)体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系社会实践(5学分)体育实践(4学分)

学科基础实践(10学分)专业实践(21学分)

6学分)

文化素质选修课程(8学分)

注:(1)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运输设备及客货运实习、技术站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2)主要专业实验:铁路运输指挥实践训练

3.课程配置流程示意图

(十)毕业标准及学位要求 1.毕业标准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计划各项规定的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87.5分;(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2.学位要求

符合学校学籍、学位管理规定。

(十一)辅修专业要求及其教学计划 1.辅修专业的要求

辅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和核心课程,共20学分,学生应根据开课计划选课。本计划可适用于交通工程、通信工程(铁道信号方向)、安全工程、物流管理、经

5.交通运输专业英语翻译 篇五

近年来,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车内无线电或无线电话不再是只装在总经理车内的管理设施了。今天,这些设备已经证明且将继续证明他们自身对于广泛的车辆使用者是一种便宜和有效地辅助设备,这些使用者从公司老总,涵盖各级车辆经理,到销售商、服务工程师和配货司机等。事实上,不管能不能配备这些设备,对于汽车驾驶员来说,与总部、同事、客户和其他人保持联系都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车载移动通信设备。

在考察可以得到的通信系统之前,考虑使汽车驾驶员(不管其情况和目的是什么)与车外的其他人接触到底有什么好处是有用的。广泛认为,一旦一个人钻入车内开车出行,他就完全切断了与工作地和日常工作所面对的人之间的联系。并且,直到他到达一个已知的可以把信息传递给他的目的地,或者除非设法找到一个可用的路边电话,否则,他与自己企业或雇主的企业所发生的事情都将失去联系。

显而易见,在当今高成本、市场竞争激烈和高速商业生命周期的时代,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再在路上奔波,尤其是在工作的时间时,将变得不可容忍。无法与公司高层联系,极端地将,将丧失商业运作中的许多机会。无法与销售商和服务工程师取得联系意味着将失去订单或激怒顾客,这同样适用于汽车司机。另外,由于司机外出而临时取消订单或计划改变,无法与司机联系意味着行驶里程的浪费。

人们的普遍经验认为,运输中的时间延误、计划改变、线路更改、订单取消和指令改变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浪费。尽管他可能会尝试弥补损失,运输或货运经理很难避免恼人的失败,因为他很难与外出的司机联系,所以他通常做什么也没有。

当今复杂的车载移动通信设备有力的改变了这个状态。由于可与驾驶员保持联系、转发计划改变的细节和调集车辆运输当前需求的物资,过去成本浪费可轻松转换为成本节省甚至盈利。节省时间和行程,避免因不能指示装载返程货物而空车返回和答复顾客的紧急需求,具有很大的利益,它们与其他益处一起可抵消购买和安装通信设备的投资和租金及通话费的日常成本。通信设备选择

移动通信分为以下四类:公众波段无线传呼专用移动无线电(PMR)蜂窝式电话

公众波段

英国1982年官方创立了公众无线电网络,当时法律规定允许运营该系统,不前为止还是合法的,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困难,因为使用该网络妨碍了应急无线电网络和其他官方网络的使用。最初,CB被一些热衷者作为一种“友好型”的网络,与其他使用者交流并互通非商业信息。后来,发现该网络可以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如事故和危险报告,故障,道路阻塞,改道等。同时,它还被证明可以可在车辆驾驶员和总部间进行通信,用以传递载货量、安排和指令等信息。

无线传呼

无线传呼是一种简便的连续方式,但只限于单向传递从发射方到接收方的信息。寻呼机主要分为两类,音调寻呼机和音频寻呼机。使用其中之一,人们可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如配备更多的设备,人们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指令获取更多的变化的声音,如聆听一个或多个电话。专用移动无线电

便携式无线电是私人使用的双向通信设备,通常在基站和多个用户(如配有无线电设备的车

辆)之间通信,通信单体之间可相互交谈。总体上,移动通信距离介于10到20miles,根据基站的位置和空中高度。

蜂窝式电话

蜂窝式电话系统的出现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今天,可以通过车载基站或经理的公文包或夹克口袋中的装置,用移动电话在国家国际网络之间通信。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这样一种设备,可以直接拨到英国的任何一个电话或经过英国电信运营商直播该号码,或与任何移动蜂窝式电话进行通话。相似的,任何电话用户可直拨移动蜂窝式电话号码。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进步为长距离通话、基站和车辆之间传真,提供了设施设备,像车辆跟踪系统一样。这些系统广泛用在北美,英国和欧洲的运输老总们也逐渐对此系统产生了兴趣。使用与在电视屏幕上演示体育和新闻报道实况录像相同的基本技术,可以准确定位车辆位置,可以传递信息。但信息只能从基地向车辆单向传递而不能反向传递,这样驾驶员就不能滥用该系统与世界范围内的朋友和亲戚通话。

卫星通信系统取代取代其他双向移动通信系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随着欧洲范围运输运作的潜在扩张,继而1993年独立欧洲市场的开放,卫星通信以一种可靠及自发的方式,将离基地与千里之外的司机联系起来,且成本也认为是便宜的。运输中的信息技术

物流研究院的管理学专家所作的报告指出,信息技术正快速应用于物流配送过程,该项支出数量为总营业额的2%。

信息技术(IT)的方式相当简单,据此可精确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传输给所有机构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并由具有相关决策职能的部门传播。今天许多有效的运输和配送运作都完全依赖可靠的IT系统(如“准实时”库存原理,视快速有效的通信系统为关键),与顾客、供应商和承包商进行信息交流。

在信息技术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电子数据交换(EDI),通过它,运输或配送企业接受订单、交换文件和发货清单,并通过直接信息联系进入自己的系统,完全消除了通过邮政和信使传递文件的延误、错误和其他困难。EDI系统的优势是提供快速精确的订单传递和处理(以最小的直接成本),并具有降低库存水平的潜能。

6.交通运输专业自我鉴定 篇六

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虽然自己在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但是自己在大学的成绩总体来说不近满意。主要是自己对大学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上大学前把自己在大学的定位为多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因此大一大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重视,现在会想起来有些后悔。到了大三,自己把重点从参加学生工作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知专业水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及其重要,通过一年的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大三期末考试中以综合测评专业排名第五,获得**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称号。大学期间,自己还曾经获得励志奖学金和单项奖,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

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大学培养了我对实事政治的关心,比较喜欢看新闻和阅览报纸。时刻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联系到一起。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为国家做太多的贡献,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

7.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开始出版 篇七

该丛书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安全与应急保障、运输服务和绿色交通5大领域, 主要依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工程实用价值的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形成, 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组织的丛书编审委员会每年组织评选1次, 逐年出版, 不断丰富。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调查》依托交通运输部抗震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成果, 图文并茂翔实记录了汶川地震公路震害全貌, 深入分析典型震害, 提出了抗震设防对策与建议。

8.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篇八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 实践 创新能力 理论教学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再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汽车使用性能及状况的稳定,以便更好地为汽车运输业服务。同时,随着汽车电子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新结构的出现,也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地区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经过充分的调研,特别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整改和优化,突出对学生实践方法和思维的创新教育,将创新方法和思维贯穿于实践始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加强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和呼应

理论教学是教学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当然,实践的意义就会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实践中的创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应该互相衔接和呼应,避免教学脱节,避免抽象呆板的教条式教学。交通运输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消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活动的安排应和理论具有科学的联动性,要有一定的指向性。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创新性的培养。《汽车构造和理论》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我们加强了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安排学生自主组织小组,按照课程教学进度,对照实验室教学设备,熟悉所学结构和工作原理,自主探讨,自主总结。利用学生自主实践的成果,展开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所学的相关汽车构造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积极主动,在交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和新方法,进一步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形式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二、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很多实践活动在刚开始教学时,学生是很难立即理解和顺利执行的。此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教师的实践示范总是很规范和严谨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模仿行动。学会模仿是学生自己正确实践和建立创新的基础。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加深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但模仿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要大胆设想实践方式,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实践模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学习专业知识,在不断的模仿中建立创新的思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

三、自主设计实践过程,加大创新力度

实践教学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要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针对汽车运用工程类学生的特点,特别注重加强对综合性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综合性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践环节的步骤和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在实践活动之前,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的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该实践活动的研究动态,根据创新要求,自主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中检验创新内容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这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有益尝试。这种方式会增加教师教学管理的难度,对学生而言却是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也许他们会多次失败,但失败的经历和成功经验对他们来说是无价的财富,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工作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每一次的综合性环节都是一次“洗礼”,都是对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升华。

四、加强实践设备和实践方式的创新

汽车制造业采用的新技术在汽车服务领域会很快的体现出来。为此,实验室成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实践教学如何及时适应汽车新技术的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体现新技术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新设备和新仪器。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增添新型拆装电喷发动机和前后桥总成、最新汽车电控组件、新型共轨发动机实验台、汽车网络教学设备及相关的检测诊断仪器等,体现了汽车最新技术发展方向,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同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时,实践教学采用自由和双向式的教学模式,即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组织实践形式,可以和老师双向讨论问题,杜绝了以往教学时一言堂的格局。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实践学会思考和创新,也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队伍建设

好的师资是教学的关键,对于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尤其应注重对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和实验员参加高级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满足创新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实验室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自制实验仪器的制作工作,这样既减少了教学投资,又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同时,还给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新才能的机会。

实践教育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具备实践创新精神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加强实践创新教育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文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06-107.

[2]高璐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135-136.

[3]史立伟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新技术》教学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6(10):243-244.

[4]张勇.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115-117.

[5]王卫京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5,(6):24-25.

[6]方昕.对实施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讨[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2):55-58.

9.交通委交通运输建设工作总结 篇九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丰收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监督下,在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悉心指导下,在张文常委(时任副市长)的直接分管下,我们以“深圳质量品质交通”为主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交通规划建设、公交服务、双港物流、智能科技、安全监管和自身管理等各板块工作齐头并进,交通运输行业平稳有序、运行质量持续向好。

今年,我委负责的市政府重点工作15项,占全市114项的13.2%;我委负责的民生实事13项,占全市113项的11.5%;我委负责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11项,占全市1402项的15%。全委全员全年完成各类工作事项143.8456万件,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交通物流产业增加值达1445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迈进全球第三,深圳空港进入大空港时代,新航站楼成为城市新地标,厦深铁路开通,国家“四横四纵”高速铁路有一横一纵在深圳交汇,深圳成为国家级铁路枢纽城市。

回顾去年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十方面58项: 一是教育实践活动抓落实务实效。

1.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顺利完成3个环节19个步骤的规定动作,推进22项反“四风”举措和28件民生实事。通过实践活动,我委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得到了中央、省、市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央电台、新华网以及广东、深圳的新闻媒体先后对我委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深入开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着力推进智能交通、道路建设、公交服务、队伍建设、行业服务等10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其中3项改革纳入全市改革计划,我委荣获全市15个优秀创新奖单位之一。二是综合交通规划成体系强引领。

3.综合规划研究。继续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完成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深莞惠一体化交通规划、宝安国际机场总体规划、深圳港发展战略、深圳港总体规划、全市货运交通组织方案等规划编制研究。

4.路网交通规划。完成龙海大道、外环高速线位优化、大南山隧道、坪盐通道、香蜜湖路改造等规划研究,启动月亮湾大道快速化改造、布吉南环路等交通详细规划研究,开展海滨大道、妈湾跨海通道等联系原特区内外重要通道规划研究。

5.交通改善规划。完成二线关道路衔接系统规划,梅林、布吉等关口交通改善规划,高新区、车公庙、重点医院、产业园区等片区交通综合改善规划,以及龙华新城交通一体化规划。实施交通影响评价,对89个建设项目提出交通改善方案。三是交通拥堵治理出政策初见效。

6.柔性治堵。建立深圳市交通拥堵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实施近期25条治堵措施,柔性治理交通拥堵得到市民和媒体的广泛好评。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车速分别为32公里/小时、26公里/小时,高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

7.关口交通。完成梅林关检查通道岗亭及顶棚拆除专项工程,以及南头、新城检查站等全市12个二线关口减速带拆除工作,全面改善了关口出行环境,“英雄难过梅林关”有所改观。

8.停车管理。完成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编制工作,道路临时停车收费获省政府批复,举行道路临时停车收费听证会,路内停车收费管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9.片区改善。顺利打通民清路、海月南路等33条断头路,完成80个片区综合交通改善,改善了片区交通出行条件。断头路苏福园路打通后,片区居民送来“心系百姓,路通万家”锦旗。四是交通枢纽功能新飞跃上台阶。

10.港口发展。深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2.59%、1.47%,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深圳港国际集装箱航线达230条,国际友好港增至14个。

11.航运发展。积极引进中外运长航、中海油能源等国内航运骨干企业落户深圳,深圳滚装船队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海铁联运班列累计15条,与重庆合作建设无水港,深圳港西部港区被列为国家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示范港区。全港安全引航26491艘次。全球下水的5艘3e级最大1.8万标准箱货轮全部挂靠深圳港。

12.空港发展。深圳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22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13%、6.85%。新开通3个城市候机楼,开辟深圳—喀什援疆航线。截至今年底,共有29家航空公司开通深圳客运航线,深圳机场通航国家12个、通航城市104个、通航航线187条。13.机场转场。统筹完成44大项、4689子项转场工作,深圳机场成功实现“一夜转场”,新航站楼顺利投入使用,业内人士评价“异常正常”,机场转场获得“众望2013—南都街坊口碑榜”金奖。新航站楼成为城市新地标,深圳迈进“新航站楼+双跑道”的大空港时代。

14.物流产业。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445亿元,同比增长11.42%,占全市gdp约1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8.6%,占全国快递总收入的8.8%。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审核发放现代物流专项资金6357万元。编制加快发展深圳电子商务物流业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发展试点工作,深圳被确定为全省城市配送试点城市。

15.物博会。成功举办第八届物博会,展会期间举办了国际港口链战略论坛、公交都市论坛、人才嘉年华等73场专项活动,物博会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特征进一步提升,“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展会地位更加稳固。五是重大交通建设克难关强推进。16.交通投资。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总投资254.11亿元。其中,交委直接管理的交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94亿元,占计划的112%;行业管理项目完成投资52.17亿元,占计划的113%;地铁三期完成投资144亿元,占计划的120%。

17.对外通道。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清平高速二期、梅观高速北段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建成通车,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对外联系通道。深中通道海上方案基本确定,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18.城市道路。广深高速鹤洲立交、迭福立交、平安观光立交等17个项目建成。坪盐通道、丹梓西路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彩通道、南坪二期、坂澜大道等19个项目加快建设。坂银通道、南坪三期等项目前期顺利推进。“三个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网体系。

19.轨道交通。厦深铁路开通运营,地铁7、9、1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龙华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开工建设,坪山站交通枢纽投入运营,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以南段、穗莞深城际线深圳段、深茂铁路等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20.设施管养。完成道路日常养护市场化采购,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道路养护市场化的城市。完成道路保养3万余处,施划标线80万平方米,修复更新护栏30万平方米,设置各类交通标志牌1万块。21.质量监督。完成交(竣)工检测项目60个,组织中间交工检测536次,开展61928组试样监督抽检,在监项目质量安全可控,没有发现一例责任事故。

六是公交民生服务提质量优品质。

22.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68条,主要解决了民治龙悦居保障房、大浪服装基地等97处主要诉求区域出行问题,成功实施华强北、车公庙等33处公交疏解,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03万人次,原特区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1%。

23.公交四站。建成新一代公交候车亭794座,维护公交“四站”设施7086座次,公交设施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4.公交专用道。新增优化公交专用道102公里,全市公交专用道整体规模达752.1公里。

25.智能公交。完成政府公交监管平台(一期)、公交站点线路协同系统建设,接入9000多辆公交车gps信息,试点建设公交电子站牌和公交专用道车载抓拍系统。

26.公共自行车。出台加快深圳市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若干意见,组织投放公共自行车12700辆。

27.公交指数。首次从市民的角度,在全国率先发布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指标体系,覆盖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三种方式,促进了公交服务质量的稳中向好。公交服务指数已经成为衡量公交服务的标尺、改进公交服务的依据。第四季度全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得分提高至80.9分。28.出租电召。全市建立了出租车统一电召平台,为市民提供手机、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的电召服务。

29.出租投放。投放无障碍出租车100台,为特殊人群提供出租出行;成功投放50辆纯电动出租车驻点坪山新区运营,更好地满足了片区居民的出租出行需求。

30.出租服务。出租车行业服务投诉同比下降24.75%,营运违章同比下降14.58%。出租车失物招领中心找回失物1784批、价值1135万元,收到表扬20360宗。组织32支爱心车队,开展“爱心送考”等活动,累计免费出车16412车次、服务3.2万余人。组织“中国梦、我的梦”出租车行业演讲比赛,出租车成为深圳文明城市的一张靓丽流动名片。31.地铁运营。采取压缩行车间隔、开通大小交路、高峰期备用车上线、推进“4改6”工程等措施,充分挖掘地铁运能潜力,地铁日均客运量达251万人次。

七是智能交通体系大数据大应用。

32.数据中心。依托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完成执法支队、客运管理局、港航货运局、西部交通局、东部交通局等10个运行分中心建设。与规划、环保、公安等单位紧密联系,汇聚了14类75项交通行业数据。构建交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与超算中心、先进院、腾讯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云计算、云服务试点。

33.运行监控。扩容交通运输车辆gps综合应用监管系统,接入94000辆出租车、重型货车、泥头车等gps数据。建成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系统,接入全市重要枢纽场站、主要通道等12305路视频信号。建成全国首个公共道路养护管理电子政务平台。

34.“三屏”战略。“交通在手”软件下载量超过35万人次;“e行网”门户网站点击量累计超过180万次;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开播“全景大交通”交通栏目,直播全市路况、客流、车流等实时交通信息,城市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获得较大提升。八是交通发展环境抓整治促提升。

35.行政执法。深入开展“雷霆六号”、“迅雷行动”、打击假冒出租车等专项行动,共查处交通运输违章案件30289宗,查扣“黑车”6267辆。36.两法衔接。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定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对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行业稳定的不法分子,依法运用司法手段予以处罚制裁。

37.港货驾维。在国内率先运行公共提还箱预约登记系统,促进外堆场和集装箱拖车行业稳定。依法审批危货作业6603宗,审验危运车辆2067辆。驾培行业严格核定单车培训能力,实施“人车比”制度和违规教练员“黑名单”管理制度。

38.泥头车管理。严格实施泥头车、罐式车辆“两牌两证”管理,发放泥头车“档案号牌”7895副、罐式车“档案号牌”3215副,从业人员“备案合格证”13449个。

39.低碳交通。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4项治污保洁、6项污染减排任务,累计推广60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获得部、省、市8404万元节能减排资金补助,全年节能1.02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油16.2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万吨。

40.安全监管。持续开展地毯式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行动,共出动21257人次、检查企业(场所)20679家(处)、发现整改隐患2957个。全年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51%、33.64%。

九是交通管理服务接地气惠民生。

41.辖区交通发展。全年共召开委—区(交通运输委与10个区、新区)、局—街道交通发展管理联席会议98次,研究议题513项,及时研究解决了辖区公交、道路建设、片区改善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

42.基层管理单元。从硬件建设、机构人员、人机绑定、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等方面,定期对58个交通基层管理单元进行检查考核,全委道路综合巡查总里程114万公里。

43.智慧型双考核。在交通管理设施、道路设施、公交设施等板块,全面推进委对辖区局、辖区局对养护企业的智慧型双考核工作,对辖区局和养护企业进行考核排名,充分发挥双考核指挥棒作用。全市交通设施抢修案件16.25万件、日均445件。

44.交通民意。开展交通服务咨询周、“交通民意车厢”开进社区等活动,坚持组织每周三乘车调研、每月23日家访活动,走访拖车、出租车驾驶员家庭24420户,关心关注驾驶员生产生存生活。

45.咨询投诉。受理交通咨询投诉802138件、日均2197件,第一时间响应、办理、解决交通投诉事项。

46.窗口服务。完成网上办事窗口建设,积极推行窗口服务评价,共办理行政许可服务事项24178件、日均92.73件。

47.信访维稳。妥善处置港口外堆场预约提柜、泥头车整治等52宗维稳及突发事件,确保了行业稳定。

48.应急保障。编制各类交通运输应急预案、操作指令,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轨道、公交、道路抢险等应急演练10次。全年接报行业突发事件127件,同比下降37.1%。十是交委内部体系有序可控高效。

49.阳光政务。全年纳入三级责任体系的重要工作1528项,均百分百完成。

50.体制机制。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宝华路桥建设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宝安、龙岗14个街道交管所恢复设置。51.规范建设。实现了制度牌“上墙”、岗位牌“上桌”,制作、安装和摆放制度牌1157个、岗位牌2212个。实现执法服装、执法内外观、执法行为、执法文书全面统一规范。

52.宣传引导。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50次,主流媒体刊发、播报交通新闻3000多篇次;发布政务微博5800多条,政务微博粉丝达16.5万名;在门户网站公开发布交通信息1.8万条,与媒体形成了良性互动,市民网友纷纷“点赞”。

53.财务运行。深化“626”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强化预算执行,加强采购管理,全委预算支出完成率92.9%,采购完成率100%。

54.廉政建设。完善“1+9+4”制度体系,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明察暗访,开展工程项目联合监督,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资金审批、港货驾维、公共交通等重大事项进行廉政审查,在全市率先开展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考评。委各监督小组召开廉洁审查例会110次、审议议题1386项,开展明察暗访104次,廉政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55.人才选拔。提任1人为执法支队支队长(副局级),完成17名处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18名执法员选拔任用,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荐1人任西部公汽董事长。

56.军训活动。全委1074名干部职工,分8期参加以“加强纪律性、提高执行力”为主题的军事训练活动,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执行力和综合素质。

57.培训教育。举办4期交通学习论坛、10期交通专题培训、4期赴港专题培训。成功举办“交通杯”篮球赛等系列文体赛事。

58.党建文明。组建成立委工会、妇委会和4个基层党组织。我委被评为省扶贫开发“双到”优秀单位。持续开展公务员志愿服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

一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6月1日,张德江委员长在深圳调研时,在福田交通枢纽听取了我委新能源公交推广应用情况汇报。今年11月16日,汪洋副总理莅临深圳调研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情况。今年,省委胡春华书记先后多次到我市调研考察新能源公交推广、高速公路建设、机场转场等工作。今年12月2日,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主持召开部分交通运输厅长和基层交通运输局长座谈会,我委作为特邀参加的八个厅(委)之一,就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作了专题发言。今年7月19日,我委作为特邀代表,在财政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大会上,就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作了专题发言。王荣书记、许勤市长、白天主任、穗明主席、锐锋常务副市长、张虎部长、张文常委以及省交通运输厅领导,均高度重视、关心关注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并对我委工作给予鼓励和肯定。

10.交通运输文化建设(部文件) 篇十

为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软实力,树立交通运输行业良好形象,部决定,从2010年到2015年在全行业开展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以下简称“十百千”工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不断深化文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提高行业软实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持。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到“十二五”时期末,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打造十大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创建一百家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培养一千名交通运输先进典型。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较好践行,文化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行业“三个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三、组织机构

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部文明委)负责“十百千”工程的指导、审查、命名和管理工作。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部文明办)具体承办“十百千”工程的各项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海事局、部救助打捞局、中国船级社、长江航务管理局、部直属机关党委、部京外直属单位、中央交通运输企业(以下简称推荐单位)文明委负责本地区、本系统或本单位“十百千”工程的创建、推荐和管理工作,各推荐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具体承办“十百千”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可参照本方案在本系统内开展“十百千”工程建设。符合本方案规定条件的文化建设品牌、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报请部文明委审核备案并统一命名。

四、主要内容

(一)打造十大交通运输文化品牌。

1.概念及标准。

交通运输文化品牌是指交通运输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长期在交通运输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内涵丰富、价值理念独特、服务方法创新、外部形象良好,并被行业和社会普遍认可的特色服务,在形式上包括直接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交通运输“窗口”单位和具体的服务方法、服务内容、执法模式等。具体要达到下列标准:

(1)具有完善的价值理念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精神、职业道德等,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2)具有独特的形象识别系统。有服务对象普遍接受的服务名称和形象标识,能够体现本行业、本单位的特色,充分展现本单位的文化形象。

(3)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或执法水平。有高标准的服务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服务质量或执法水平行业内领先。

(4)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方法与管理手段,与时俱进,注重转变发展方式,顺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体现时代精神风貌,与本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相融合。

(5)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知名度高,影响力广,能够起到文化“名片”的作用;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进行连续广泛宣传报道,且近年来未发生负面舆论影响。

(6)具有较高的社会满意度。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受到公众普遍欢迎,认可度、美誉度高,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获得省级以上文化建设或地市级以上品牌建设荣誉称号。

2.发现培育。

制定文化品牌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文化品牌情况摸底调查,在交通建设、运输、服务、执法、等不同领域,分别确定一些有较强的文化创建基础,社会知名度和群众满意度较高,在行业内能够起到文化引领作用的单位或组织作为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对象,鼓励并指导其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品牌建设。组织所属员工积极参与文化品牌建设活动,做好文化品牌的策划宣传、推荐申报和保护推广工作。鼓励开展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以争促创,发现、推荐优秀文化品牌。荣获地市级以上文化奖励、表彰的单位可优先作为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对象。

3.评选表彰。

文化品牌每两年推荐一次,申报期为八月份。单数年为申报年,双数年正式确认候选文化品牌,凡未在单数年申报相关材料的,不得参加双数年的考核。申报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1)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品牌申报表;

(2)文化品牌建设总结报告(文化品牌建设过程及主要成绩,包括品牌定位、基本特点、打造历程和社会评价等);

(3)文化品牌建设实施纲要、工作方案等;

(4)文化品牌建设成果(含文化品牌媒体宣传报道材料)等。

如曾获得过全国、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品牌建设方面奖励的,可提交有关证书复印件或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评选表彰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拟申请交通运输文化品牌的,可按照职责权限向推荐单位申报。

(2)推荐单位进行初审后,向部文明办推荐。

(3)部文明办组织专家采取书面审查、实地考核等方式对申报品牌进行审查,于双数年确定一批候选品牌并在部政府网站公布。

(4)2015年(即“十二五”时期末),部文明办从候选文化品牌中评比确定十大文化品牌正式候选名单,将正式候选名单发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并在部政府网站公示7日后报部文明委审定。

(5)部文明委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向被命名的十大文化品牌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6)经双数年公示但未被评为十大品牌的候选文化品牌,部文明委授予“交通运输十大文化品牌提名奖”,颁发荣誉证书。

(二)创建一百家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1.概念及标准。

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是指在交通运输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价值理念、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统一良好的外部形象的交通运输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具体要达到下列标准:

(1)有完善的组织文化建设纲要、工作方案和长效机制;

(2)有特色鲜明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外部形象等组织文化体系;

(3)有相应的组织文化传播媒体,职工认可度、参与度、满意度高;

(4)组织文化建设对本单位的管理和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明显效果,连续三年以上业绩良好;

(5)积累了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在本地区、本系统、本专业组织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社会影响良好;

(6)领导高度重视,有负责组织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物质保障。

2.创建步骤。

制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方案。总结提炼愿景、使命、精神、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等价值理念,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美化内部环境,设计推广形象标识,统一规范服务行为。采取学习培训等多种宣传方式,持续不断地对职工进行教育熏陶,单位价值理念为广大职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并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将荣获省部级组织文化建设奖励、表彰的单位作为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优先推荐对象,鼓励其全面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文化建设。

3.评选表彰。

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评选表彰按照《关于印发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管理办法》(交体法发〔2007〕222)的规定开展。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申报期为八月份。单数年为申报年,双数年为评选表彰年,凡未在单数年申报相关材料的,不得参加双数年的评选。申报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1)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申报表;

(2)组织文化建设总结报告(组织文化简介及主要成绩,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精神制度和物质文化建设实践、建设成果等);

(3)组织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工作方案、文化手册等;

(4)组织文化建设成果(含文化建设媒体宣传报道材料)等。

如曾获得过全国、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组织文化建设方面奖励的,可提交有关证书复印件或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推荐申报,参照文化品牌有关程序进行。

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考核公示和命名表彰,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部文明办组织专家采取书面审查、实地考核等方式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查,拟定候选名单。

(2)部文明办将候选名单发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并在部政府网站公示7日后报部文明委。

(3)部文明委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向示范单位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截止2015年(即“十二五”时期末),累计共评选表彰一百家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三)培养一千名交通运输先进典型。

1.概念及标准。

交通运输先进典型是努力做好“三个服务”,在本职岗位上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交通运输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具体要达到下列标准:

(1)政治坚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党组重大决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2)业绩显著。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求实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交通运输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3)作风过硬。努力做好“三个服务”,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清正廉洁,团结同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

(4)能力突出。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无违章操作和任何责任事故。

2.培养树立。

注重在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过程中培养先进典型,以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挖掘先进典型。注重突出行业特色树立先进典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现交通运输干部职工的闪光点,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注重深入挖掘,把握精神内涵,学习先进典型,总结提炼丰富精神内涵,号召职工深入学习。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建立宣传学习先进典型的组织协调机制,条块结合、依靠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加强联系沟通,争取支持,配合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共同努力将先进典型推向行业和全国,使交通运输行业的先进典型在更大的范围发挥示范作用。

3.评选表彰。

当前至2015年(即“十二五”时期末),国家表彰的、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的、部单独表彰的交通运输行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文明职工标兵等先进个人自动当选为交通运输先进典型,部不再单独组织评选表彰,申报材料、评选表彰程序等根据有关评选规定执行。“十二五”时期末,累计评选表彰千余名先进典型。

五、具体要求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十百千”工程,是当前及“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共同任务。要把“十百千”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日程,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指导,严格管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在“十百千”工程中担负着指导培育、协调组织、宣传推广的具体职责,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现状,指导创建,分析新问题,制定新方法,推动新进展。要制定公平公正的推荐考核程序标准,完善群众评议机制,建立“十百千”工程数据库,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建立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公开考核与实地暗访等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

(三)深入宣传,总结推广。对“十百千”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通过组织论坛、座谈会、现场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搭建“十百千”工程推广交流和学习宣传平台,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将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进行推广,形成全行业宣传推广、保护发展“十百千”工程的良好氛围。

主题词:交通运输十百千工程方案通知

抄送:中宣部、中央文明办。

11.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渗入了每个行业的发展建设中,这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与管理能力。对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工管理,而是利用高新科技使各种管理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极大的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但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也同时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制约和阻碍了我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出这些阻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更快发展。

1.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1信息化建设主动性意识不够强

自21世纪以来,道路工程的建设都在已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着,而且交通工具随之不断发展起来,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还有很多单位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记录的阶段,还一味的认为只需增加劳动力,就能够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一观念不仅不利于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加大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负担。其主要采取措施是:(1)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深信息化建设的意识;(2)设立多个部门,进行层级管理,相互协调与合作;(3)通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实践,尽快的回馈相关信息。

1.2管理机制适应缓慢

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各自为阵,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繁多,信息沟通不流畅,相互之间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性建设现象普遍。某些看起来很庞大的信息库,实际上就是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文档,但收录的信息却不完善、不统一,不规范,质量低,误差大。其次,大多机构将信息化工作交予办公室人员兼职处理,但由于没有严格地部署信息化制度,导致信息采集无专人,审核无专人,录入无专人的“三无”情况出现。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在搞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拖了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属于典型的“推着汽车赶路”。

1.3先进硬件严重匮乏

根据相关调查,还有一些单位的相关技术设备不够先进,也不够专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投入大量的资金买回来的设备并不能够发挥设备的功能,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有些部门甚至多人共用一台电脑,电脑配置过低、老旧,异常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频繁发生死机重启现象,使得工作进程十分缓慢,甚至无法操作,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摒弃电脑不用,又回到纸笔操作上。

1.4信息共享难深入,资源浪费严重

现有资源信息所属部门不同,难以综合利用。网络建设不完整,信息难以公开,导致只有极少数内部人员才有权查阅,多数人难得一见,严重缺乏服务社会和及时信息公开功能。信息化最大的优点就是资源整合和共享,缺少这一点,整个信息化建设就是一盘散沙。在目前的交通运输信息化上,因共享资源过少,多数基层人员在处理工作的时候很少实际使用,因此,应在有限的资源里面,进行资源共享,使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工作的热情当中。

2.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应用途径选择

2.1目标确定

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对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关键。交通运输管理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其在设计构思、改进思想方面都具备着扎实的前瞻性,在工作中既要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又要照顾到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因此,在工作中之前必须要制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以此来指导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行工作,并要以多个技术统筹应用,从而实现满足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网络基础平台。

2.2结合实际,创新机制

机制是一个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机制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合理程度,是确保信息化建设进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完成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新面孔、新面貌来带动和配合信息化组建工作的开展。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提出者,在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出一个统一、科学的政策和发展方针,从而引导各级部门机构的改革,以免在工作中出现各个部门和单位各自为营的混乱现象。

2.3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人是社会的主人,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的主导,任何一个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工作中引进和选择高素质、搞业务水平的信息人才对于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加快建设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在工作中实施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化工作,是通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之后方可进行的,需要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对人才平台的建设,从而有利于吸引和纳入人才。当然在工作知识依靠吸引人才还不够,还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和乃不机制,建立健全带头模范体系,从而全面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学习激情和工作动力。

2.4立足长远目标,深化投资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在政府牵头下,各级交管部门及政府应建立相关资金投入制度,有针对性地对项目进行扶持和投入。制定相关制度,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经费实行专人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杜绝挪用和挤占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受科技、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信息化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信息化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体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方法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婷,陈福集.浅谈交通场站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博览,2010,(3).

12.交通运输专业建设 篇十二

关键词:企业实习,专业实习,学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依据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开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本科生需于第七学期完成6周的企业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将企业专业实习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的走入企业,逐步培养工程师素养值得深思,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亟待提出解决方案。

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管理机制有待配套完善。

企业与高校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如何在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同时,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首先要调整现有管理机制,使之切实可行。

2. 实习效果质量监控不到位。

企业专业实习涉及实习基地数多、实习时间较长、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无法实现指导教师全程陪同与跟踪方面的问题,以上种种实际困难造成实习效果与质量监控不到位。为了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多方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学院与各实习、实践地基设立了研发、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运营、咨询、管理等多个实习岗位,但是同时产生了效果监控不到位的弊端。

3. 现有实习基地容量及岗位与教学要求不匹配。

以往的实习由于时间较短,均建立在参观和听讲座的基础上,企业能提供的具体岗位不多,停留在企业认识实习层面,现场实际操作要求不高。而企业专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咨询对象等进行交流以及实地考察与操作,切身感受并找到了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融入企业、行业环境,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完善管理的建议

1. 管理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实习计划与指导书,进行教学监控与实习总结。学院十分重视岗位的落实与准备工作,提前半年由专人与各基地沟通商定,涉及50余家企事业单位,研发、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运营、咨询、管理等各类岗位。此次实习,涉及面广,人数多,地点分散,前后共经过半年的联系时间,电话、邮件沟通,实习安排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各院系安排教师与基地联系人保持联络,进行质量跟踪。学院依托国家工程实践中心,分级设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积极与各中心和基地接洽,成立管理委员会与实施小组,动员教务科、教学系及教师共同参与管理。通过不懈努力,与学校各部门达成共识,综合调用各校区可用资源为实习提供后期保障,不断完善更新管理办法。实习形式多样,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分散实习等。上海铁路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的企业专业实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设计了调度所和南翔站的实习指导书,开展讲座,并为每位同学制订了实习计划,落实了相关的带教师傅。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了编组站信号员、车站值班员、驼峰调车长、车站调度员各岗位和工种的主要职责,编组站相关的技术设备、工作岗位、组织结构,以及编组站的主要作业流程;通过调度所的实习,初步掌握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技术作业过程、作业方法,重点掌握运输调度指挥、列车接发作业、车站各项作业等调度所各工种的职责和职能。

2. 质量保证。

学院依据2010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场企业的生产操作实践流程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形成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内容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制定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设计中期检查函调问卷并进行走访慰问与抽查,组织实习答辩,整理并归档教学材料。为了确保实习环节质量,校方与企业方协商请企业方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运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管理与监控。在整个实习期间运输工程系专门每天安排校内的教师带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中期校方与企业方进行座谈和沟通,走访了城建集团与畅联物流实习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各教学系安排实习学生答辩,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实习要求与内容,将实习落到实处。最终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签字、敲章)40%,实习日记、实习报告30%,答辩30%。

3. 实习基地建设与岗位设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同济大学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3大类: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实习基地和专业基础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截止2014年6月学院共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50余个,其中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场集团、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电科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市公路处等都与学院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校企联盟实践基地负责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各不同类型岗位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实习内容:(1)管理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管理大纲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具体安排到下属单位第一线,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管理、质量验收等工作。(2)设计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设计规范等技术文件,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体工程的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学习和熟悉AUTOCAD软件,并参与具体工程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有关CAD图纸绘制等工作。(3)施工单位:具体安排到各施工项目部第一线,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施工技术规范和相关技术规程,熟悉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工程的测量、放样,施工质量检测、项目部管理文件的整理等工作。(4)监理单位:具体安排在施工第一线,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现场旁站监理、现场监理抽检、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5)检测单位:主要学习有关项目的试验规程、技术规范,熟悉项目的检测大纲,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检测、室内试验及质量验收工作,并参与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

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

吉博力公司为学生提供的岗位是项目型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过程,可以了解整个部门的运作,也能发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深受公司和学生好评。对于规模较小却责任心较强的外企而言,学生的实习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收获,能了解整个业务模块的运作,而不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实习,让学生系统性了解交通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各类实践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流程等,有利于学生后面到各个实习基地参与不同类型工作之前有整体性概念。

4. 安全保密。

为全体参加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保险,组织学院及分专业方向的实习动员与安全基本常识教育,部分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也安排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岗前培训、签署三方安全保密协议等。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出行方便,学校教务处、资产处给予大力支持,安排上海实习学生在沪西校区住宿,外地实习学生由学院安排导师带队前往单位报到。

三、结语

1. 完善机制与过程管理,为实习工作夯实基础。

优化培养方案,保证实习时间;重视制度保障,全程质量监控,使实习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三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由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宏观管理与组织协调,实习工作小组制定实习计划、实习任务、岗位设立,各指导教师与执行管理人员有效沟通,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外实习工作有序、高质量的开展。

2.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以企业专业实习为重点,建立过程化、系统化实习管理模式,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企业专业实习从实习内容和方式、团队协作等多方面教导学生学以致用,由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并根据本科生专业进行相应的实习内容安排,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有连续性。实习生按照实际项目进度配合工作,与项目组其他人员协作,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全程质量监控,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重视实践教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燕,袁科,付勇智.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的意义及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上一篇:嵌入式工程师step by step下一篇:劳动合同法总结第二章劳动合同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