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14篇)
1.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一
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
——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摘 要:大学生宿舍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其管理成效关系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宿舍管理中,对于净化校园育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培养合格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剖入手,以重庆文理学院对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进行论述,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 管理 探索
取缔楼幢管理,实行区域统管 所谓楼幢管理就是每幢楼一位生活老师。这种管理模式将一个生活社区划块管理有很大的弊端,且多数生活老师将自己的工作职责看成是管好学生保平安。其实不然,在大学生生活区。最主要的是思想渗透,这就要求生活区的辅导员要具备知识,修养,资质,要能够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度。耐心,公平地处理好生活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多交流,常沟通,日复一日,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但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区的管理情况来看,具备这种师资条件的大学生生活社区很少。根据本人近两年在大学生生活区工作的情况来看,要管理好一个大学生宿舍区,最好还是区域统管效果较好。整个生活区的卫生,文化,安全等都是统一管理模式,几千人左右的宿舍区由3到4人按分工管理,这样的效果真的很不错。当然这几名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许多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学生宿舍由后勤公司进行管理,从管理权限来讲,他们只能对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过程中的财、物进行管理,对学生住宿进行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住宿环境,而对学生行为管理权力十分有限,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当中出现的违反学校纪律但对宿舍或公寓设施没有任何影响的行为时,出现有时想管,但不敢去管;有时该管,但不愿管。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学生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与后勤集团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当中的“两层皮”。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区(宿舍)文化氛围,寓思想教育于宿舍文化建设之中。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通过在学生公寓设置宣传橱窗或宣传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竞赛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最佳床头设计活动”、“宿舍装饰比赛活动”、“我爱宿舍”征文比赛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提升学生公寓的生活品位,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的开展。
一、齐抓共管,做到服务、管理、自律三线合一。
齐抓共管,提高文明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学生宿舍的管理,是一个需全校多方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学生宿舍管理好,做好学生宿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后勤公司或学校的某个部门,只
有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做到密而不疏,管而不漏。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线”。学生公寓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建立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和民主监督机构,让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在宿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才能最终达到管理目的。
二、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
把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和途径,合理确定分值,使考评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等部门参与,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外,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友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公布出每学期成绩,作为思想品德课成绩的一部分。
三、积极推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
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积极探索在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的具体形式。既可以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也可以根据公寓规模的大小,以一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宿舍”,设立“流动红旗”,张榜公布学生党员名单,让其身份公开化,建立双向的监督机制。
总之,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二
在2009年以前,湛江市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相同,均沿用“3+1模式”,即:3个公立医疗保险+1个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三个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启动时间分别为2000年、2003年和2007年,而农村和城镇医疗救助体系基本上在2004年之后逐步建立起来。除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湛江市还自2001年起建立了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大病救助医疗保险。2008年是湛江市医保改革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年。该年7月,湛江市政府发布文件推动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合并成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自此,湛江市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3+1模式”转变为“2+1”模式。
在推进全民医保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过程中,湛江市所取得的进展和所遭遇的问题,基本上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介入没有多大关联。无论是医保覆盖面的拓展,医保筹资水平和支付水平的提高,医保基金合理结余率的控制,还是医保付费改革,即便在没有商业健康保险介入的地方,也同样会取得类似于湛江市的进展,也有可能遭遇湛江市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湛江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支付管理
湛江市医疗保障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商业健康保险介入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因此,所谓“湛江模式”,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湛江市,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有了10年的历史。目前,湛江市社保局的合作伙伴是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人保健康的经营业务有三:其一,“湛江市直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其二,“湛江市城镇职工大额医疗救助保险”;其三,“湛江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大病补助保险”。前两项均处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上的补充医疗保险,亦即参保者必须单独额外缴费,方可享受公务员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上的保险给付。
对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补充医疗保险业务,不存在任何争议。有关湛江模式的争议焦点在于其第三项业务内容。
湛江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结构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个人缴费分为两档:每人每年20元和50元;政府补贴水平2009年为每人每年80元,2010年为120元。这一保险基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家庭帐户;二是统筹帐户。家庭帐户与商业健康保险无关,关键在于统筹帐户。同全国各地一样,湛江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帐户基金的支付设立了起付线和封顶线,以及在两线之间设定了医保基金的支付比例(俗称“报销比例”)。湛江模式的特色在于,其湛江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帐户的一部分支付业务,委托给人保健康管理,具体的给付结构和管理权限可以参见表1。
这项业务,无论从国际来看还是从中国国内的发展来看,都不是新鲜事。从国际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将其部分支付业务委托给民营健康保险机构管理,是通行多年的业务,通称“第三方管理”(third-party Administration,TPA)。至于这里所谓的“部分支付业务”如何划定,例如是按照支付金额还是按照病种或者其他专业性标准划定,取决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民营健康保险机构的契约谈判。承办TPA业务的民营健康保险机构,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和非营利性医疗保险机构。在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第三方管理,尽管已经起步,但却处在相当初期的发展阶段。
二、湛江模式的真正创新点:社会再保险模式
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第三方管理上,一般的做法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根据管理外包契约的执行情况,向管理承包方支付一笔定额的管理费。但是,湛江市则是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切除一部分,以保费的形式支付给管理承包方。2009年,湛江市社保局向人保健康支付保费1732万元,而人保健康的实际待遇(给付)支出为2910万元,因此,在这项业务中,人保健康保费收支亏损1178万元。实际上,这是一种再保险的业务模式,即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作为原保险者,就其参保者一部分医药费用的支付,向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再投保。这是湛江模式的真正创新点。
所谓再保险(reinsurance),又称“分保”,是指原保险人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其不愿意承担或超过自己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人或保险集团承保的行为。在“湛江模式”中,湛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相当于原保险方,而人保健康相当于再保险方,而前者支付给后者的保费相当于再保险业务中的“分保费”,而后者依照双方签订的契约(相当于“再保险合同”)负责承担契约规定的赔付义务。当然,湛江市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并不是纯粹商业性再保险合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如果最终收不抵支,将由当地政府财政负责承担最后的责任。鉴于湛江市有关医疗保险尚有高额基金结余,这一情形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因此这类不言而喻的条款并没有出现在双方的协议之中。无论如何,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具有一些商业健康保险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如果这些特征在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的再保险协议中延续下来,那么这类再保险可以称做“社会再保险”(social reinsurance)。
资料来源:湛江市社保局提供
在国际上,社会再保险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许多基于社区的小额医疗保险。由于风险分摊(risk-pooling)功能太弱,社区医疗保险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然而,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出“社会再保险”的制度和组织,让社区医疗保险组织向社会再保险机构二次投保,以进一步扩大风险分摊的池子,试图突破社区医疗保险抗风险能力弱的发展瓶颈。当然,这种社会再保险组织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报告,由于存在着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或操作上的不利因素,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均很难将参与社会再保险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在理论上排除如下可能性,即如果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以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模式参与有关业务,那么没有理由认为社会再保险必定要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排斥在外,或者认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一定不能参与社会再保险。简言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完全有可能将社会再保险变成其“公司公益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湛江的案例而言,人保健康显然不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而根据公司本身的战略构想,其参与湛江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第三方管理并不是该公司的CSR工作,而是其开拓健康保险市场的商业性战略布局之一。因此,“湛江模式”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社会再保险”模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湛江市社保局和人保健康的具体做法有意无意地采用了“再保险”的商业模式。
三、湛江模式的争议点:社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能否分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然而,正是再保险的运作模式引发了争议。“湛江模式”的质疑方认为,这一运作方式不符合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即社会保险基金只能专款专用于给付支付(或称待遇支出),不得挪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如果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一部分基金款项拨付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支付合同约定的医保待遇之后,其结余部分将成为保险公司的利润收入,这一结果将使本来可用于提高参保人待遇的基金流失。
显然,这一质疑并不质疑基本医疗保险部分甚至全部基金的第三方管理本身,其所质疑的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以“再保险模式”运作这一外包业务的具体方式。
以再保险模式运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第三方管理,从逻辑和实践上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只能出现三种可能的结果。其一,分保费收不抵支,再保险方(或第三方管理者)在保费收支上出现亏损;其二,分保费与再保险方的给付支出相比,收支大体相当;其三,分保费收入大于给付支出,第三方管理者由此获得盈余,倘若这些盈余在弥补再保险方的其他成本开支之后依然有余,才有可能变成其利润。在前两种情况之中,再保险方都处于亏损状态;至于第三种情形,有可能再保险方依然亏损,但也有可能再保险方实现盈利。如果前两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却依然维持相关业务,那么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有关业务都可以被视为该公司的CSR项目。如果第三种情况发生,有关业务也就突破了公司CSR业务的范畴。
在城乡居民医保上,“湛江模式”2009年的运行结果是上述第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湛江市社保局向人保健康支付的所有保费,已经全部变成了待遇支付,参保者以及为参保者提供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并没有蒙受任何损失,因此“基金流失”的问题并不存在。不仅如此,正是采取了再保险的运作模式,湛江市社保局由此节省了1178万元的待遇支出,而这一部分节省出来的待遇支出成为这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的一部分;同时,湛江市财政局还节省了一笔第三方管理的管理费支出,无论这笔管理费的金额如何确定。可以说,“湛江模式”显示,至少在短期内,以再保险模式来运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第三方管理,社会医疗保险及其参保者不但没有蒙受任何损失,反而从中受益。一方面,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其部分支付风险有效地转嫁给再保险方,这其实就是再保险本身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无须增加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费支出。
无论如何,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再保险方式,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委托给第三方进行管理,只要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出现分保费收入大于给付支出的情形,那么这种做法与社会保险基金现行财务管理规定没有任何冲突。简言之,只要再保险方(或第三方管理者)在保费收支上保持“保本”的状态,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的资金就都用在了参保者身上,亦即实现了现行有关规定要求的“专款专用”。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社会再保险”的运行模式。
简言之,“湛江模式”的真正创新点在于开辟了基本医疗保障的社会再保险模式,即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以再保险的方式委托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管理,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后者的支付(赔付)支出不小于保费收入。在这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将社会再保险业务视为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一项具体实施路径。目前,对这一创新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创新者自己还是社会各界,均未给予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四、湛江模式的意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再保险方式开展社会医疗保险的第三方管理,其积极意义远不止于“积极探索”。实际上,这种社商合作的新模式,有可能会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推动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方面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双赢的格局。
首先,社商合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尤其是其经办服务的发展,可以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在推进全民医保的进程中,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服务能力的不足。要强化社会医疗保险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投入,而由于社会保险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禁止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因此服务能力提升的费用只能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各类公共服务递送(包括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开支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来支付。这样的财政体制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各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不均等,这里自然也包括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尤其是支付管理。在财力雄厚的地方,社会医疗保险两方面的服务能力,亦即筹资和支付能力,理论上可以同时强化,在现实中体现为医保经办机构以公立机构为主的格局。在这样的地方,社商合作有可能为医保经办服务通过竞争而改善服务质量开辟新的空间。但是,在财力不足的地方,社会医疗保险两方面服务能力的提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平衡的局面。由于筹资是首要的,也是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承担的工作,因此很多政府只能将有限的财力优先向这方面倾斜,而在医保经办服务能力的提升上不免会出现政府力所不逮的现象。如果说在地方财力雄厚的地区,社商合作是社会医疗保险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选项,那么在地方财力孱弱的地方,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发展来说,社商合作恐怕是一种无可避免的选择,除非这些地方听任社会医疗保险经办能力不足以及经办服务水平低下的状态持续延续下去。湛江市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其次,有必要特别说明,社商合作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健康发展,可能是更为关键的推动因素。这一点乍看起来并不明显。在湛江市城乡居民医保的社商合作中,人保健康2009年不仅蒙受了1178万元的保费账面损失,而且在医保信息网络建设和人力资源上都付出了几百万元的成本,因此从年度会计的角度来看,人保健康无疑在此项业务上蒙受了巨大亏损。正是由于这一点,不少人疑虑湛江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正如所有商业公司一样,人保健康不可能不追逐利润。实际上,即便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第三方管理的承揽者是不追求牟利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也不可能长期维持“赔本业务”,除非这类机构能持续性地获得慈善捐款。
但是,如果拓宽视野,即便是“保本微利”甚至“保本无利”的社商合作,都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战略大局,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事实上,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潜在空间巨大,但是商业健康保险却长期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其分摊民众医药费用风险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造成这一格局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缺乏有关医疗机构服务费用的数据。很显然,如果缺乏有关参保人患病率和医药费用开支的数据,如果缺乏各地医疗机构诊疗和医药服务费用的数据,如果对医疗机构医药服务提供的行为缺乏监测,那么商业健康保险赖以生存的保险精算根本无法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也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甚至连生存都会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几乎是商业健康保险克服“没数”之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唯一切实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对商业健康保险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个别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在湛江市,人保健康正是在推进社会再保险式社商合作的基础上,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共享数据,才能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险业务。实际上,人保健康已经或正在开发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在内的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还通过健康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拓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09年底,其健康管理服务的个人客户超过了300万,机构客户超过了30家。如果人保健康没有介入短期内显然赔本的社商合作,这些多层次、多样化、高增值的健康保险业务根本无法开展起来。实际上,对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参保人数据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其承揽的再保险分保费。
正是在这一点上,湛江市与人保健康走在全国的前面。
因此,“湛江模式”的重要启示是,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短期来看,可以有效促进双方的发展,这一点尤其是在政府财力不足的地方更加显著;而且,“湛江模式”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再保险,从长期来看,可以有效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摘要:在推进全民医保的新探索中,广东省湛江市在推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合作伙伴关系上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湛江模式”的重要启示是,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创建社会保险新模式 篇三
一、“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内在含义不同
以往的中央文件里一般提“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改为“保险”,虽是一词之差,但其中包含质的区别:“保障”,一般是指政府行为,由政府财政兜底,对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实行“包揽”,养老、医疗保障基金不足,则由国家财政支付,现有财政不足,则可负债支付;“保险”则含有市场因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缴纳(购买)保险金有关,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或购买养老保险金数额多,退休后的退休金发放多、生活水平高,工作期间个人缴纳(购买)的医疗保险金多,有病时保险费支付额度高、个人负担低。这一变化,是吸收了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国家包揽“高福利”出现的弊端以后提出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这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双轨”制要转为“单轨”制,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财政“兜底”转为商业化运作,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由不能“入市”转为可以入市经营保值、增值。
二、世界社会保障模式的新变化
自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2012年美债、欧债危机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国家强干预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超分配”的国民收入超分配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刚性的高工资制正在向弹性的适度工资制转轨,高福利制度正在转向适度福利制度,超消费正在转向理性消费,缩减开支、降低赤字已成为各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这些情况说明原来被称崇的“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超分配”的制度已成为诱发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的根源,改革普惠制的高福利制度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平衡财政收支、缓解债务危机、防止经济衰退再次发生的共识。中国也不例外。
当今世界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由市场决定—不平等(存在较大的差距)—适者生存;二是政府干预—平等(差距很小)—不适者生存。在资本主义世界,20世纪30年代以前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种模式并存。第一种模式主要在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和里根执政的美国,以及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实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7年,两种模式并轨,向政府管理回归,进入政府适度干预时期;2008年以来,进入政府再干预与市场调节相互结合时期,高福利向适度福利回归,普遍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减少了社会福利项目,允许企业招收福利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临时工,以及延迟退休年龄,并加强了失业救济和低收入者补助项目的监管,鼓励个人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商业保险险种,鼓励企事业单位,增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额度,减少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国家财政负担。鉴于世界福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选择,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模式,也不能走政府强干预模式,应走政府适度干预或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由企业和个人按比例交缴一定保障基金以外,对于无企业依托的无收入和低收入者,则由政府财政交缴基本保障基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给员工缴纳补充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提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水平。同时,还鼓励个人自愿储蓄保障,以及鼓励购买商业保险——养老、医疗、健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人寿保险等。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区别的养老制度、和医疗制度,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由国家、地方和个人分担。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水平高于农村。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
城乡居民不统一:城市居民保障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水平还是医疗保险水平。就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统一,有的实行城市保障制度,有的实行农村保障制度,还有一部分企业对“农民工”实行歧视,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上社会保险。
(二)社会保障基金地区分割
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尚未实行全国统筹,仍处于地方割据状态。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为了获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已实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东部沿海地区除三大直辖市以外,各省仍由市、县统筹,不仅收费标准不同,发放标准也有很大差异,社会保障基金的交缴额大于发放额,即有盈余。为了防止省内调剂,一般都留在地、市、县。
(三)社会保障的群体差距较大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差距除了城乡差距以外,还有行业和群体差距,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是养老保障)高于一般企业员工,金融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员工,国有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集体企业员工和外资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效益好的企业的社会保险金与效益差的企业的保险金相差几倍至十几倍。有的企业仅商业保险金一项就达人均100万元。
(四)社保中断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
我国城镇员工社保覆盖面已超过3亿人,但由于就业中断或社保基金缴纳中断,以及户籍歧视和工作人员失职,全国社保基金不能转接的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使这些人的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延续。这种断保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一部分就业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涉及到一批即将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社会保障金欠缴情况比较严重endprint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企业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欠税、欠缴社会保障金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些发达地区,为了防止地区养老金被调剂,采用“藏富于企”、“藏富于民”的策略,尽可能少缴或欠缴。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严肃法纪,对不执行现行社会保障法规和制度少缴、欠缴社会保障基金的单位要严惩,应征收少缴、欠缴额2—3倍的违法罚金。
四、我国社会保险可选择的五种模式
(一)普惠制的基本福利保障模式
通过国家制定专项法律,城乡居民享受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基金和医疗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国家承担无单位交缴社会保障基金的无收入和低收入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基金。
(二)普惠制的大病统筹模式
全国建立普惠制的大病统筹制度:大病统筹资金由国家、企业、个人按比例分担,政府只承担无单位交缴大病统筹基金的城乡无收入和低收入居民的份额。也可以采用大病医疗补贴制:政府对无收入者给予全额补贴,对低收入者补贴70%—80%,对中等收入者补贴60%—70%,对高收入者补贴20%—30%,对财产性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不予补贴。这有利于校正“因病转贫”的社会问题。
(三)补充社会福利保险模式
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可缴纳补充社会福利保险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包括补充养老保险金——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和补充医疗保险金——用于大病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城乡居民进行自愿储蓄保险,以提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险水平。
(四)倾斜式的社会福利模式
基本养老向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为城乡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缴纳或补贴基本养老保障金,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养老保障金由企业和个人缴纳;高收入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可由个人进行商业保险。
基本医疗向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为城乡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支付或补贴基本医疗保障金,中等收入群体由企业和个人交纳,高收入群体由个人实行商业医疗保险。
(五)全民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险模式
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国实行无差别保障。国家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开征社会福利保险税,按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无收入者不征收。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以上(一)至(四)种模式适合于中国工业化的中期和中后期发展阶段,可选择性使用或结合使用。第(五)种模式,适合于中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时使用。
如果按上述五种模式实施社会福利保障,将不会出现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财政赤字过大,或负债发放社会福利保险金等问题,更不会因国民收入超分配而诱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
4.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四
以往保险养老其实已经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但这种传统的养老保险都是投保人在持续缴纳保费到一定年龄之后,从保险公司拿回一笔钱作为养老金费。但是我们所说这种养老保险社区它是一种保单加实物的新模式,也就是客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但不返现金,而是会锁定养老社区的物业使用权和价格,实现买保险入住养老社区的一个目的。
据合众人社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浩介绍,10月底他们公司投建的首个养老社区已经在武汉开园,被业内认为可能是摘得养老保险第一单。据了解,想要入住这个社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购买保单,目前会有三种不同的价格的产品,购买产品之后到合约约定年龄之后,便可以入住到养老社区里面。同时还可以选择租赁的模式,即入住者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并定期交房租以及按照不同标准服务费来收取相关费用来入住社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养老社区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目前是可以提供4000张床位,到2015年建成之后可以提供床位是3万张,社区总占地面积是2400亩。养老社区预计也会提供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浴、银行以及休闲的娱乐场所,目前是已经有一部分70岁的客户已经开始入住。据这家公司自己介绍,目前这期保单销售在全国销售出约3千单以上,此外,像我们知道一些大的保险公司目前也都在争先建设养老社区。
这种保险养老社区如何经营和运作?和传统养老院相比有何不同?在照料老人生活方面有哪些特殊设计?
以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我们讨论也很多了。社区居家养老它其实是一种坚固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它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得到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或者托老服务,比如说一些老年饭桌、送餐上门以及家庭病床,它比较符合老年人的需求。目前这些正在形成的保险社区则被业内认为是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于一体,它建设的内容包括位于50-70的岁活跃老人社区和70岁以上持续退休社区,同时在该社区还提供了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照料(含失忆照料护理)和一些专业护理的系统化的专业照料服务。
据相关保险公司介绍,这种社区根据老年人入住的年限的不,每年缴费在3万元到4.8万元不等,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由保险公司建立的养老社区都是商业性的,如果想要入住可能是需要每个人提供非常高额的费用,可能是用百万元购买房产或者对应的保险产品才能获得相应的会员资格,才能够入住。甚至有预测认为,因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除了每月要支付一些费用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些数额巨大的保证金,其入住的门槛可能远超于2、3百万元。
[保险机构抢滩养老社区市场 探索养老新模式]
★ 探索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
★ 网络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养老范文
★ 英文观点范文
★ 教学新模式论文
★ “2+1”培训新模式
★ 养老策划书
★ 养老制度
★ 高考观点作文范文
5.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五
韩飞舟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摘要]农村山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中最艰巨的任务,通过开办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适度改革课程体系,从特定卫生人才培养的背景出发,探索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和方式,以同层次同类型专业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农村山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农村山区;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存在,医疗卫生人才首先流向城市,其次流向农村[1],农村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从一定意义上说,最边远落后的农村山区半山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中最艰巨的任务。随着农村卫生人才供给的不断增加,北京市七个远郊区县的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基本实现了总量的供求平衡,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主;全市平原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人才紧缺状态得到初步缓解,进入动态补充阶段;北京山区半山区的乡镇和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不足的状况目前尚未得到改善,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北京山区半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了尽快缓解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卫生人才紧缺的状况,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为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培养卫生人才的实施意见》,由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举办北京山区半山区临床医学专科定向班。
山区半山区定向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体制,从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房山、门头沟、昌平等七个远郊区县的83个乡镇农村户籍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通过高考录取,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毕业后以协议方式服务于北京山区半山区。
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高考录取分数低于学院同层次同专业学生几十分,无就业压力,无学费和住宿费之忧,确保教育质量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探索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建设的有效方式。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应该兼顾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培养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具备为农村居民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和卫生管理服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技术人才[2]。为最边远的农村山区培养技术人才,必须坚持“来自山区、服务山区、扎根农村、志在基层”的培养方向,以心理和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确保学业成绩为重点,实现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志向坚定、学风优良、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思想坚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健康向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备为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和入党积极分子比例较高。
(二)学风优良、学业进步。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动力强大、专业思想稳固、学习氛围浓厚,学业成绩进步。与同层次同类型的临床医学专科班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考试课成绩追平率大于或等于70%。
×100%
健康,组织纪律严明。没有同学因违纪受到处分。
(三)班风良好。班级目标明确,同学关系和谐,班团组织有力,舆论氛围
(四)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文艺、体育、社团、社会实践、志愿者等各项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表现突出。
(五)特色鲜明。围绕服务于山区、成才于基层的班级建设目标,创新、开展和提炼一系列标志性的班级特色活动,征集、讨论和形成班训与班徽。
(六)志向明确。养成在基层施展才华的志向,锤炼在山区扎根献身的意志。在校生100%合格毕业、毕业生100%扎根山区半山区。
三、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建立“5+5”教育管理机制,即利用10种力量协同作用以加强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建设。组织系列方面有5种力量,即学院党委负责全面部署,学生办公室负责制度管理,教科办公室负责教学管理,团委负责党团建设,学系负责综合管理;个人系列方面有5种力量,即学院主管副书记负责协调指挥,学系副书记负责直接管理;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学习指导,班团干部负责自我管理。
四、人才培养方式
山区定向班基本执行临床医学专科班的教学计划,同时增开36学时的社区康复学,将急诊医学和常用护理技术分别改为社区急救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适当增加中医学课时,旨在加强社区医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
学风建设及学业成绩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影响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有10个,即学习基础素质(以高考录取成绩为参考)、政策环境(就业政策、学费政策、招生政策)、教育环境、培养方案、教师、辅导员、家庭、试卷、学风、教育特色项目。这10个因素中,有2个差别常量,即学习基础素质和政策环境;有6个无差别常量;有2个变量,即学风和教育特色项目。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业成绩提高的重点因素是在认清学习基础素质和教育环境两大区别的前提下,着力抓学风和教育特色项目两个可以改进和发挥效力的因素。从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到毕业前的最后一天,全院教育管理机制所确定的十种力量要协同作用,对该班实施明显强于其他班次的教育和管理力度,在全面加强班级建设的基础上,确保学风优秀和学业进步;要针对山区半山区定向班的目标,实施班训凝练、班徽设计、任课教师定期答疑、班内帮学小组活动、上年级优秀学生代表成长经验交流、宿舍文化活动竞赛、班会制度、团日活动、山区卫生院考察、专题思想教育、主题社会实践、农村卫生人才专项奖学金等一系列教育特色项目,确保山区半山区定向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稳定。
五、人才培养效果
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是2008年9月开办的,由于该班肩负着破解农村最边远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瓶颈的重任,校内外在开办之初给予了极大关注,使首届学生在学风、学业、纪律、综合素质各方面全面快速进步。与山区班同层次同专业的临床医学专科班,高考录取平均分高出北京市专科提档线100分以上,生源优秀,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稳定,有21年的专业培养经验,以该班作为对照班,山区班三个学期的16门考试课中,平均成绩无差异的7门,有差异而优于临床医学专科班的5门,在高考录取分低45分的情况下,培养质量不
低于对照班,学习成绩追平率为75%(见表1)。
表1 运用SPSS程序对山区定向班与临床医学专科班考试课成绩比较的T检验结果
(一)第二届学生入学后,由于山区班人才培养已进入正常轨道,学院按部就班地开展人才培养,在本届学生高考入学成绩低于47分的情况下,表现出学业吃力,纪律松弛,意志薄弱,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与临床医学专科班相比,第一学期4门考试课平均成绩无差异的2门,有差异而劣于临床医学专科班的2门,学习成绩追平率为50%(见表2)。
表2 运用SPSS程序对山区定向班与临床医学专科班考试课成绩比较的T检验结果
(二)针对山区班的发展态势,学院近一年来深入分析山区班人才培养背景和特点,全面总结两年多的人才培养实践,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举措,初步构建起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与同级临床医学专科班相比,2009级山区班第二学期6门考试课平均成绩全部无差异,学习成绩追平率达到100%(见
表3)。
表3运用SPSS程序对山区定向班与临床医学专科班考试课成绩比较的T检验结果
(三)在农村山区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山区班班风健康,学风严谨,学习动力明显增强,服务山区的意愿和本领显著提高,经过艰巨细致的探索和深入扎实的实践,使低起点的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高标准。
[参考文献]
[1]梁琼芳,陈志超,陈 利.医学院校为农村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20-21.[2]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8(1):13-15.[作者简介] 韩飞舟,男,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DJY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for rural mountainous areas
HAN Fei-zhou
(Yanjing Medical Colleg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1300, China)
联系方式
电话:010-69421736 手机:***
电子信箱:flyingship@263.net
6.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六
情况的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了解的目的,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医保的认识情况,为学生今后的医保工作提供参考。望大家认真、真实填写!
1.你所在系部:
2.你所在年级:()
A.2010级B.2011级C.2012级
3.你的户籍类型是:()
A.农村户籍B.城镇户籍
4.你的性别是:()A.男B.女
5.你今年是否购买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
A.是B.否
6.你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大学生基本不医疗保险的()
A.商业广告B.他人推荐C.学校介绍
7.你认为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怎么样()
A.可以接受B.费用太高C.费用较低
8.你的父母是否了解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
A.知道一点B.毫不知情C.基本了解
9.你认为大学生医保的费用应该由谁承担()
A.个人B.个人和政府C.社会
10.你对现在的医保制度满意吗?()
A.比较满意B.基本接受C.极为不满
11.你自己是否得到过医疗保险的补贴()
A.有B.没有
13.如果你没有参加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原因有()
A.对它不了解
B.已经参加了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
C.没有先前投保
D.对自己身体有信心
E.报销手续繁琐
F.报销比例太低
谢谢你的参与,麻烦留下你的联系方式:电话号码:
7.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七
一、“立业成人”目标导向下的操作领域“社会适应能力”的解构
1、“立业”角度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是指学生适应未来从业领域的工作或活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 学生的能力结构分为三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一般性、普适性能力;为适应某一较广范围的职业领域里的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的群集职业能力;针对某一职业领域里某一岗位的具体应用能力的岗位技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专业与对应的岗位几乎是明确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 人才培养定位凡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高校, 习惯将专业教育等同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这背景下, 专业因素主要是指岗位职业能力方面, 群集职业能力、一般能力属于非专业因素范围。在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细化兼融合的形势下, 学生在一个大的行业领域中岗位变动的概率和岗位所需业务素质复合程度都将明显增加, 非专业因素也就越加重要。
2、“成人”角度的社会适应能力
“只具有人类智慧和技巧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感到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能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具备良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能力的人。所涉及的是“一般能力”, 必须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思想观念、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无论是否从事职业或者从事何种职业, 与专业无关, 这些能力是人成人之根本。
3、两者共性与个性构成的社会适应能力
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 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 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 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 通过不同的组织可以完成各种任务。“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需要将一般能力与个体所处的职业或工作角色联系起来”。本文所指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主要在非专业因素范畴。
二、“立业成人”目标导向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原则:四结合
1、价值观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开展以诸如“感恩与责任”等主题的价值观教育, 开展对心理调节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业经营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从主观上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情感需求, 并在分析自身社会适应方面不足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扬长补短, 全面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
学校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要在课程设置上做了系统的安排, 并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也紧紧围绕这一能力的培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切实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列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位置。
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校不仅通过专业改造、建设等方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以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 更是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通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并通过在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以及选修课程建设等方式, 建立相对系统的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4、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
学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以及主题活动的内容上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还在教学模式改革等工作中渗透了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思想。
三、“立业成人”目标导向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平台:课程体系
1、“立业”角度:行业为背景、能力为导向专业改造与建设
受狭隘的专业教育所限, 培养的人才出现与行业需求不适应现象。为使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抢手人才”, 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都需要实施“行业为背景、能力为导向专业改造与建设”工作。本项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科学严密地掌握行业需求信息和对照学校、学生实际解决“群集职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具体定位问题, 并利用“能力-课程”拓扑图设置课程体系 (主要是显性课程) 。
2、立业与成人交融的一般能力角度:价值观主题教育和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
(1) 价值观主题教育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知”, 要通过诸如“感恩与责任”等主题教育使学生价值观得到正面提升, 并使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自觉主动产生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性。
(2) 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
打破以学科门类作为课程设置的传统依据, 围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 形成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提升身心素质、提高经营理财意识、加强生态环保理念为主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并建成若干教学效果好、受益面广的核心课程。
四、“立业成人”目标导向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核心内容:“八个一”
1、围绕一个目标:
可促进学生立业成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非专业因素范畴内, 将其分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的身心素质、一定的创业经营能力、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好的人文素养。
2、一个主题教育:如前文举例的“感恩与责任”主题教育。
3、一个课程体系: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
4、一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生中心”课程教学模式。
5、一项社会实践:
鼓励各基层教学单位与专业相关的属于“第二课堂”范畴的综合性专业社会实践, 以综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一项科技竞赛:
每个专业有配套的科技竞赛, 每位学生有参加一项科技竞赛的机会和要求, 让学生在专业科技竞赛中除灵活运用专业所学外还实战体会合作、坚韧、机智、付出和收获。
7、一项从业技术证明:
梳理和专业相关的且含金量较高的行业类、技术类考级考证资料名目, 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和推荐, 实施类似“双证”制度, 即毕业证外还拥有一项职业技术证书。
8、一个辅修专业:
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学校要“以行业为背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拓展学生群集职业能力方面做文章, 比如要求管理类的学生成为“懂技术的管理人才”, 针对就业可能的行业环境, 开设相关的辅修专业, 提高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竞争力。
“八个一”实施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全员参与, 全程涉及、全面渗透, 指导教学、学工、团委以及各系等多条线的各类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引导、熏陶, 在各类有型课堂、隐形课程等校园软环境中, 受到了教育、陶冶和感染,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杨.试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8 (2) .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5.
[3]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浅析社会保险柜员制经办模式 篇八
专管员制的局限
多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是提供“专管员制”服务,即每个业务员专门负责办理一部分参保对象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或待遇支付等全部流程业务,并实行上门服务。此方式强调处(科)室责任,导致经办人员只对上一级领导负责,容易忽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信息技术不发达和社保粗放式管理的大环境下,“专管员制”服务与社保需求基本相适应。但随着覆盖面和基金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乡居民对社保服务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专管员制”服务的经办组织方式弊端愈发显现。
一是程序繁琐,办理复杂。参保人在办理不同的业务时,需要在不同的柜台办理,即使办理同一笔业务有时也要在不同柜台来回走动、等候,使参保人感到极为不便。
二是忙闲不均,浪费资源。在业务经办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业务员柜台前办理业务的人员较多,而另一些业务员柜台前办理业务的人员较少甚至没有,但囿于业务分工,无法进行调剂,这不仅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操作单一,提高困难。在目前这种分工情况下,许多职工往往一直从事单一的某类业务,对其他业务少有接触、学习的机会,难以全面掌握业务,妨碍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一人包办,人情办事。由于业务员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业务岗位各把一摊,业务经办一竿子插到底,在参保对象的“感情投资”下,极易产生“暗箱操作”,办人情事的现象。
柜员制的特点
社会保险柜员制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法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权限和操作流程,由单一职工或多个职工组合,通过临柜窗口为参保对象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基数核定、参保人员增减以及社会保险待遇核发等多项业务,并独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劳动组合方式。该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前台人员办理多项业务,解决经办岗位权限畸轻畸重,以及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容易发生扯皮,甚至搞权力寻租等问题。对需要多级审核、批准甚至调查取证之后方能办理的业务,如社保待遇核定、补缴社保费、变更个人权益信息等特殊事项,统一由前台“柜员”受理,再由中台“特殊”的部门和岗位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柜员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更高效地为参保对象提供服务。柜员制简化了办事程序,减少了中间环节,严格规范业务流程,在一个柜台即可办理全部或多项业务,减少参保对象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为参保对象提供更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二是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实施柜员制,将会进一步优化人员劳动组合,岗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有效地避免了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增强岗位工作的饱和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缓解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紧张的压力。
三是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柜员要为参保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就必须掌握较全面的社保政策、法规,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否则,就不能适应柜员制的工作岗位,这种良性竞争必然会使柜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四是可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柜员制,每一个柜员独立对外办理业务,不存在业务环节的划分,个人工作绩效可以量化。即根据业务量及柜员工作质量对每个综合柜员进行考核,多劳多得。在量化指标的约束下,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柜员的潜能。
柜员制推行的难点及对策
由于柜员制授权较为集中,要求柜员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而在实行柜员制之初,柜员工作经验和业务熟练程度参差不齐,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化的状态,同时柜员制经办的风险也相应有所增加,这是所有开展柜员制的社保经办机构面临的共性难题。有人形容柜员制的特点是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社保。“方便”的根本就是服务方式的转变,而服务方式的转变必然要伴随着强化内控机制建设的难题。我们所面对的“麻烦”就是如何有效化解风险,怎样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制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控制严密的基本制度事关柜员制运行的成败。就执行层面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流程再造。就是用系统性思考的方法,根据柜员制的要求,对各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要简约不繁琐,相邻业务环节之间既关联又牵制等。再造应遵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和系统开放性的原则,统筹设计相关险种之间和前台、中台、后台(指信息技术保障)之间的体制机制,并预留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的接口,以适应建立“大社保”的需要。
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实施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临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业务培训制度,让所有柜员人人熟悉业务,个个胜任柜员。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是制定考核奖惩制度。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是推动工作进步最有效动力,推行柜员制要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充分激励职工爱岗敬业。由于柜员制下的业务量和工作压力较专管员制更重,因此,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有罚也有奖,同时,在干部提拔和任用上也要有所倾斜。
四是强化内控机制,加强稽核监督。实施柜员制,加强业务事中、事后控制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为稳妥推行柜员制,社保经办机构在内控监督方面,要建立柜员岗位责任制度,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要落实部门负责人后台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审查监管,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要加强事后稽核部门再监督的第二道防线。要加大对临柜人员经办业务的检查力度,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防患于未然。
五是拓展柜员服务平台。随着社保业务的逐步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会使社保一般的业务流程化和规范化。将这些日常的业务规范化后,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柜员机和网络办理社保业务,即参保对象依托柜员机和社保专用网,自行办理部分社保事项,包括参保增减,网上缴费申报以及表格下载、查询信息等自助服务。同时,设立参保单位VIP大客户接待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通过VIP大客户接待室疏导分流,提高柜员窗口的工作效率,也能使规模大的单位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安排业务大厅值班主任,对涉及柜员及大厅其他事项,及时现场处理和疏导。通过拓展服务平台,不仅减轻临柜窗口的工作压力,而且还满足了参保对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9.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九
近年来,新余市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民营企业家相对较多的渝水区水北镇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以党委引导、基层商会为载体,本土民营企业家多角度参与本地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取得良好成效。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新余市“党建+商会”创新做法给予肯定。
一、改革举措
一是创新组织建“平台”。新余市在水北镇建立江西省首家有别于异地商会、全部由本土民营企业家组成的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并充分发挥商会与会员联系紧密、影响力大的优势,构建以商会党委为核心,会员企业支部为主体的乡镇商会党组织架构。根据企业和党员的区域分布,以行业统建方式,建立建筑行业、新兴行业、文化产业、服务业、客运物流业5个党支部;以区域统建方式,建立了宜春、九江、赣州、深圳、江苏5个流动党支部,实现了商会135家会员企业党组织全覆盖,不仅破解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难的问题,而且为
本土民营企业家搭建起了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坚实组织平台。
二是明晰职能防“空转”。明确商会党组织主要职能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团结引导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和建设。明晰的职能促进了商会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有效防止了非公企业党组织机构空转现象。
三是双向互动求“共生”。建立“党组织与商会领导层”、“党组织与理事会”等双向互动机制,做到工作相互通报、活动相互沟通、大事协商解决。商会党组织与商会良性互动,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会员等“党建+商会”工作新机制,破解了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难问题,形成“共生效应”。
二、改革成效
一是培育了乡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的新的力量。成立3年多来,水北商会党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自愿为家乡建设捐资近7000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捐资3900多万元,学校建设捐资960多万元,居家养老基金捐资850多万元,修桥修路捐资460多万元。同时,各支部会员利用各自在本村的威信和影响,出面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197起,排查隐患129起。通过有效引导,商会会员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弘扬社会良好风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参与农村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一股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形成了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有效合力。过去新余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有着报效桑梓、服务社会的愿望,但囿于缺乏组织平台,仅靠个人单独行动、小打小闹、资金分散、办不成大事。如今通过商会这个统一平台整合,分散的捐赠形成可办大事的资源,资金使用效果十分明显。如经过集中整合民营企业家捐资,水北镇已形成了850多万元的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用养老基金每年的增值收入,在10个行政村建立了27个“颐养之家”,为358名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是改变了民营企业家在群众中的社会形象。商会党组织一方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一方面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帮助家乡发展的典型事迹,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些企业家扶持家乡修路建桥、建造校舍、养老助学等的好处,极大改善了民营企业家和农民群众的关系,优化了民营企业家整体形象,有效化解了农村“仇富”现象,增进了农村社会团结和谐。在当地,除了企业家捐资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问题,还有许多事例在农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如从熊坑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熊氏四兄弟,捐资3600多万元,为遭受特大洪灾的本村居民重建家园,村民每户均获得一套3层住
房,一座崭新的新农村在灾后废墟上拔地而起,成为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美谈。
10.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索 篇十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最后探讨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途径,主张活化校园物质文化,强化学生行为文化,优化校园制度文化,深化校园精神文化。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
中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体制在社会主义构想下不断进行着变革,国家各个方面在稳步中快速前进,较从前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目前我国年轻又面临成熟的一代,既是还未离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也可算作已独立承担生活、解决困难的成年人,而在这个思想碰撞和矛盾重重的年龄里,把握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尤为关键。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避免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青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建立好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文化等的多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呈现出的特点务必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和审视,归结为以下几点:
1、政治价值取向走向边缘化
政治开始慢慢失去它的话语权力,趋向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文化市场的影响。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力较大。同时,大学生对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异常敏感,接受能力较强,价值对本土文化的批判性,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倾向处于社会思想变革的前沿。
2、财富价值取向走向功利化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现代文化的生产、消费往往为赢利而有意识地迎合“文化消费者”的癖好,非理性迎合和追捧违背人性的文化垃圾。这种“投其所好”是不择手段的,冲破了道德底线,是仅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已经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3、享乐价值取向走向低俗化
当代大学生处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之中,他们不断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自我意识凸现,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相互交叉着”[2],因而在价值取向与判断上表现出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4、信仰价值取向走向拜星化
这种从崇尚英雄到崇尚明星的信仰方向的转变,极大程度的体现了大学生对道德、价值、信仰等形而上学关怀的追求。校园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实质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是符合任何时代需求与发展的永恒价值。
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全社会的主导意义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规定;构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1、加强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会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追求,更会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锐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理性的爱国主义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它不仅包含着对祖国一切美好事物的炽热之情,而且能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合理进步的因素,摒弃其落后腐朽的成分。”[3]
2、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爱国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其时代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为改革开放的推进、综合国力的增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发扬现代集体主义精神
发扬现代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要求高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真正的尊重、理解、关心教育对象;坚持价值主导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使其寻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具体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有:
1、活化校园物质文化
先哲柏拉图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4]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和首要条件。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十分重要。
2、强化学生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一种“纽带”作用。教学、科研活动中教师折射出的创新、严谨的科学精神,能使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和创造潜力上得到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演讲赛、体育比赛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中,能使学生在文体娱活动中无形的接受了正确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3、优化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如校纪、校规、教学科研、学生、校园、宿舍等方面的管理与奖罚制度等,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以及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4、深化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将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可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宣传、重大纪念日活动、宣扬英雄人物光辉事迹等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对大学生思想的改造。
文化与价值观本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非一朝一夕,这得益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长期坚持。营造一种正确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又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文化氛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使大学生树立起有主见、有意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海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J].广西: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23.[2] 杨德广.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3.[3] 戴钢书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4] 陈国敏.成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8.【作者简介】
11.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十一
一、建立联席会议协商机制,确保共建活动领导有力
一是建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安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和部队首长为组长的“军地医疗共建” 领导小组,下设组织联络、应急救援、健康咨询、文化联谊、综合保障5个小组,具体负责领导双方共建、开展健康教育、服务官兵就医等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军地医疗共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完善制度措施。在签订《军地医疗共建协议书》的基础上,完善了联席会议“定期沟通联系,立足实际共建,促进感情交流,确保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和指导原则,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军地医疗共建工作长效化实施细则》,细化双方职责,明确了工作方法、标准、要求,为抓好共建工作落实提供了具体抓手。三是规范工作内容。双方联络小组在县医院和部队卫生队设立办公室,每周进行一次沟通联系,交流有关信息,解决具体矛盾,协调共建事项;共建领导小组每季度举行一次联席会议,主要是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发展形势,交流意见建议,解决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了共建工作深入持久、健康有序开展。
二、健全应急援助保障机制,确保共建活动深入扎实
一是应急救援协作。研究制定了《危重急诊伤病员应急处置预案》,在医院急诊科设立军人急診应急通道,官兵发生严重伤病时,医院免费出动急救车辆,并派专业救护人员全程进行急救护理,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确保危重急诊伤病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二是经常医疗援助。县医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每季度为部队组织1次医疗骨干集中培训,每年为基层干部和随军家属组织一次健康体检,部队组织集体体检时,县医院抽调人员及设备给予援助,并为就诊官兵及家属长期提供医疗优惠,免除就诊挂号费,门诊治疗及辅助检查优惠20%,住院优惠10%。三是伴随医疗服务。目前,按照四总部及军区要求,我部严格实行卫生人员“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模式,部队在执行重大军事任务过程中,现有保障力量不足以完成医疗救治任务时,县医院按照《军地医疗伴随保障协同预案》,抽调精干医务人员帮助完成保障任务,确保高标准完成大项军事活动中的卫勤保障工作。
三、完善医疗咨询服务机制,确保共建活动细致经常
一是开展医疗常识咨询。二是搞好心理问题干预。针对当前基层官兵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疾病持续增多与基层心理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精、素质偏弱的矛盾问题,由县医院适时组织心理医疗专家来团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向官兵传授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官兵学会自我调控和宣泄不良情绪。在卫生队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家坐诊服务,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官兵进行心理调控疏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三是协助卫勤人员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团每季度选派部队医生到县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由医院组织相关人员“结对子”搞好技术帮带,强化他们的医疗实践技能。
四、创新军地合作双赢机制,确保共建活动长远发展
坚持把搞好“双向”服务保障,实现互利“双赢”作为共建活动持久深入的有效动力。一是打造互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八一”建军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和部队重大演习结束、危重急诊伤病员康复等时机,通过双方组织召开座谈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搞好“双向”走访慰问,增强了解、增进友谊、加深感情。二是建好国防教育基地。每半年安排部队首长到县医院作一次形势报告,开展一次革命传统和作风纪律教育,组织一次双方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交流会,每年对县医院职工进行一次军政训练,邀请医务人员到部队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切实打牢医务人员支持国防、热爱军队的思想根基。三是搞好军地文化联谊。将单一的“军地医疗共建”延伸为“文化共建”,在卫生健康月、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医院医务人员与部队官兵开展篮球友谊赛、“军民共建”演讲赛、“国防联谊”书画展等文化活动,促进“军地医疗共建”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
12.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十二
1 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背景及缺陷
重庆市于2010年开展了4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儿童白血病的大病救助。采用医保报销病种限价的70%, 自费限价的30% (低保户民政部门出20%) 的比例产生治疗费用。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1岁以下) 这种单一病种来举例, 5万元的大病限价的自费部分为1.5万元。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差距较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两大片区农村占比大, 发展水平低, 基础条件差,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59∶1.00, 大于全国的城乡落差, 部分地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年。重庆市的社会特征集合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现况, 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2]。故1.5万元对于城市或者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患者不存在较大经济负担, 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部分农村地区, 是一笔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选择放弃治疗, 故而失去治疗时机, 造成远期丧失劳动力, 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 因贫致贫[3]。
2 社会公益基金的开展现状及特点
公益基金会是利用个人或组织捐赠的资产从事公益活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种组织在我国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历史很短, 但发展很快。自1981年7月26日我国第一个公益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今, 我国公益基金会已发展到1800多家, 其中全国性基金会有100多家。1989年,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了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目前, 该基金会已救助失学儿童105万人次。1989年l0月,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 截至1998年底, 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逾16亿元人民币, 救助失学儿童200余万名, 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000余所, 并且为10000所乡村小学捐赠大丛书“希望书库”, 为2000多所希望小学捐赠了“三辰影库”[4]。社会公益基金会的蓬勃发展展现出其对于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 社会基金也逐步将注意力投向了社会医疗保障方面, 如红十字会“天使阳光”基金 (针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基金的投入, 是对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能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3 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的结合
公益基金会资助患者的出发点是救助贫困家庭, 解决其实际问题。社会医保也是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的有效方法, 重大疾病保障更是针对单一病种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的有效补充。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结合的基础表现为双方救助对象及目的性的一致性, 前提是双方充分有效的合作, 以建立共同的救助关系为主要目标, 在实行救助过程中注重协调和沟通[5]。首先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是针对规定的病种进行救助, 对于参保人员的病种、年龄等有明确的认定, 这能够简化基金的申请手续并能够使基金的救助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公益基金资金总量毕竟较少, 对于每个患者资助的额度有限, 如果每个患者都进行全额资助, 资助费用过高, 救助面就窄, 救助患者数量就少。医疗保障虽然资金总量大, 但是救助范围广, 资金相对有限, 不能实现全部医疗费用报销。那么将医保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结合起来, 医保负担政策规定的费用, 基金会负责患者自费费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对于单病种总价又存在限制, 能够在保障合理医疗的前提下保证基金会的投入的效率, 彻底实现高效、合理的免费医疗, 满足医保、基金会以及医院的需求[6]。
4 目前实践情况及社会影响
自2011年起, 我科共收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基金结合的患者共120余例, 病种包含所有简单先天性心脏病, 全部实现免费治疗。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红十字会优秀定点医院”, 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均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这批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 各项费用控制满意, 均未超过重大疾病医保限额, 医保及相关基金会均给予很高评价[7]。每救助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实际上是救助一个家庭, 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改变因病致贫的局面。将国家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结合, 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两者的优势发挥, 并能互补缺陷, 最终受惠的是普通百姓和贫困家庭患者。此模式目前我们仍然在进一步摸索, 为今后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基金发展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议。
摘要:目前医保政策对某些重大疾病提高报销比例、采取限价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但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而言其自付费用方面仍不能负担, 往往导致患者延误或者放弃治疗。通过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大疾病医保与社会公益基金相结合为基础, 采取医保按政策报销, 基金会资助患者自付费用的方式, 力求探索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全免费治疗模式, 为今后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基金发展的有效结合提出建议。研究认为, 将国家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社会公益基金结合, 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两者的优势性发挥, 并能互补缺陷, 最终受惠的是普通百姓和贫困家庭患者。
关键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公益基金,先天性心脏病
参考文献
[1]李敏, 刘莉.“以病为本”的医疗保险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保障转型模式初探[J].社科纵横, 2012, 27 (1) :36-38.
[2]王吟曦.北京市城市与农村医保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首都医药, 2011, (6) :21-22.
[3]朱跃进.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对构建和谐医保的探索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5 (25) :36-37.
[4]张笑天, 王保真.医疗保险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28-260.
[5]吴欣, 程薇, 李祺.医保总额预付的经济学分析及完善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2 (2) :64-66.
[6]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13.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篇十三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协会 慕欣 韩岳 韩超毅)
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向、兴趣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参加者的自愿性,活动的趣味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宽松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团的职能作用
根据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二、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下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社团固有的自发性、流动性等特点,社团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像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1、各个社团对自身定位不准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但众多的社团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不知道自己的社团的定位是什么?怎样发展?发展的方向在那里?
在招聘新社团成员时,许多社团总会给新社员一个不同的解释,社团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活动总则、没有形成一整套本社团的价值管理观念。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社团的活动不知如何进行,工作无法开展,活动无法进行,从而使自己的社团长期处于“休眠期”,形成“有团无活动”的结果。
2、各个社团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现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随之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娱乐型社团数量大增,迅速发展;而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开展不起来,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等。这就形成热门团与冷门团,大团与小团不能共存共热的问题,出现了工作参差不齐,甚至小团、冷门团生存不下去的现象。
3、社团发展缓慢,活动创新力不足
社团及社团文化以其丰富的种类、广泛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然而各个社团在招纳新社团成员后,由于原创力不强,导致该社团开展的活动陈旧无新意,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团之外的学生对社团的评价降低,社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本社团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的活动更是把开会聊天当成是社团的固定活动项目。
4.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松散
社团一般都有章程,对社团的名称、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社团干部管理水平不高、更换频繁等原因,内部管理较乱,一些社团不能很好地按章程开展工作,造成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强,特色不突出,创新性活动不多,对会员的吸引力不大,会员的参与热情不高,不少社团活动变成社团几个干部的活动;另外,由于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社团组织比较松散。这些都不利于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5.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配置不足
当前,学校配置给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少社团因这些困难只能艰难生存。如指导教师力量不足,使学生社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社团在自身组织建设、把握正确方向以及增加社团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等方面比较困难;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使不少社团无法正常活动,即使开展活动也只能是常规性的活动,而许多好的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的管理。这里所说地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和社团内部管理。学校管理:
1.给社团一个宽松的孵化和成长环境,积极扶持社团成长
大学学生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它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的学生走到一起的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从统管型向民主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学校既要坚持宏观控制,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正确,又要坚持微观放开搞活,放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既要引导学生社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又要鼓励学生社团打破束缚,面向社会,积极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社团发展。只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的前提下举办的社团活动,学校都应该予以支持。
2.加大学校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社团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必要的活动经费对于社团开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社团的数量较大,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社团能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如向申报课题、寻求社会、企业赞助和有偿服务等。另外,学生社团还可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展或承办相关活动,通过别人出经费,学生社团出谋划策,出人出力来举办活动,达到锻炼会员、扩大影响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团的活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差甚远。因此,对社团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学校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创特色、树品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学校可定期对学生社团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主题活动、档案管理、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全面评价,对优秀的社团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对不合格的社团要求整改,甚至给予淘汰,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社团内部管理: 1.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①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②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③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④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⑤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⑥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2.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①强化品牌意识,努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一个好的社团应该也有自己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营造的开始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包括中英文)、旗帜、徽标等等,甚至是社团的宣传主色都要固定,这些都是为树立社团品牌所必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使用这些标志。一个社团品牌一旦确立,必然会有经久不衰的魅 力,为一个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社团组织的活动应该要有特色,能反映出社团文化,活动的数量宁缺勿滥。
②确立优胜劣汰的会员管理晋升制度。如何长期保证社团会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 方式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现在很多社团对会员的管理采取“散兵游勇”式管理,会员进出社团自由,往往导致社团初期会员很多,发展到了后来会员越来越少,或者基本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社团没有也不可能有工资和福利,或许我们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建立社团暨星级会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一位会员的考评,确定会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各级会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当然需要校方提供支持,校方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措施,对于那些对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会员应该尽早开除会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效率化和最优化。如果有些会员确实由于个人原因需要离开社团,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③民主选举,责权清晰的社团负责人制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很强的号召力,所以他们的产生应该是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独立行使选举人赋予的权力,社团负责人对选举人负责。社团规章中应该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负责人如果违反社团规章制度,那么就依照制度 罢免其职位。
④收支分离,管理规范的社团财务制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所以社团经费的使用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社团的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应该分别由专人负责,社团负责人负责审批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支出。一段时间公示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体会员和指导老师的监督。
14.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十四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大变革时代,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代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无数自我展现的舞台,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同时,在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内在体验的剧烈变化又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笔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一些有师资条件的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的,学生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虽有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质量的较少,很难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如果单一选择某一教材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局面尴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摸索出相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领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课中,先通过“气质量表”的测量让学生对人格有一个感性的接触,并引入对人格类型的思考。之后,教师简单地介绍有关人格的组成、类型和表现。再分组讨论,就每个学生测量所得的气质类型与自己日常表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家对不同的人格类型有较为形象具体的理解。最后,通过“理想自我自画像”的活动,启发大家对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何纠正缺陷、优化个性的方法和途径。下课前,教师再进行总结。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可以参加到该组的活动中,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接纳和关怀,逐渐放下防御心理,真实地表达内心的体验,对那些个性内向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艰难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课堂集体教学应结合个别关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如“异常心理现象”一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现象的表现。假如通过讲授各种症状的表现或者定义来完成教学,学生势必感到非常抽象。如果通过个案分析,对正常与异常的症状进行鉴别,或者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对其中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点评和分析,结合声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由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活动必然也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结语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10-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探索08-23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探索11-15
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08-10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08-11
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路探索论文11-12
学生社会医疗保险通知08-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探索的论文10-19
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07-04